盲目的代价(共3篇)
盲目的代价 篇1
进入试用期的职场新人, 往往需要向领导和同事表现自己的优点, 以便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可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往往不注意方法。结果反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要知道, 职场与校园有着本质的不同, 学生时代理所当然的做法, 在职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下, 却要三思而行, 用之不当, 轻则会引起他人误解, 重则会影响自己的去留。
“谦虚好学”别过度
小张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 他通过刻苦努力加虚心好学, 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毕业后顺利地在一家国企谋得心仪已久的职位, 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试用期。到了单位, 他依然和在学校一样, 四处求教。可是这里不比大学, 周围懂计算机的人凤毛麟角。当领导给小张布置工作任务, 并询问他意见时, 小张想自己应该谦虚一些, 就说:“我刚毕业, 水平还不高, 还是找个师傅带带我吧。”领导信以为真, 便指派了个“计算机高手”做小张的老师。小张最初十分高兴, 可是接触后发现, 这位“高手”对计算机竟只粗通皮毛, 小张跟着他不仅学不到什么, 反而要时常收拾他捅出的“娄子”。但领导对这位“高手”却信任有加, 有什么事情都只与“高手”商量, 将小张这个真正的技术人员晾在一边。业绩被不学无术的人冒领, 领导又这样“昏庸”, 刚干了一个月的小张只好愤然辞职。
作为学生, 谦虚好学无疑是优秀的品质。但是工作单位不比学校,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 以学习知识为主, 而单位是工作的场所, 以应用知识为主。作为一名员工, 如果整天把“请教”挂在嘴边。难免会被人怀疑为能力不足。谦虚本是好事, 可在需要表现自己的时候过分谦虚只会徒然惹人轻视, 为工作平添阻力。小张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搞清这一点, 使自己陷入了被动。其实, 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但在没有遇到真正有水平的老师之前, 我们不妨自学。
“实话实说”别太“直”
李锐师范本科毕业后, 因种种原因来到一所小学任教, 试用期三个月。同事闲聊, 当别人问及他的经历时, 他总是实话实说, 把自己到这里的来龙去脉讲上一遍。一次一位老教师问他是什么学校毕业的, 他报完了校名, 习惯性地继续往下说:“我本来能到中学教书的, 但是……”话未说完, 这位老教师便打断他:“那你来小学干吗, 多委屈你啊!”一句话说得李锐满脸通红, 过后才醒悟:这所小学整体师资薄弱, 很多老教师的学历还没有达标, 而损他的那位老教师正是初中生。李锐作为一名本科生, 本就容易让人家自卑, 讲的那些话又仿佛是在抱怨自己大材小用, 难怪人家不痛快。而从那以后, 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老教师都对李锐不理不睬, 让郁闷之极的他几次产生了在试用期“走人”的念头。
实话实说是诚实的表现, 是值得称赞的美德, 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往往对单位环境不甚了解。要知道, 同事们性格各异, 情况也千差万别, 也都可能有着种种不如意, 如果以熟悉工作环境为主, 可刚参加工作的小赵满腔热忱, 一心想早日施展才能。那天, 一位新客户到公司所在的城市了解情况, 并商讨合作事宜, 经理让小赵负责接待工作。小赵异常兴奋, 以为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几天来跑前跑后, 对客户嘘寒问暖, 弄得人家十分不习惯。最要命的是, 小赵还插手谈判事务, 与客户单独相处时, 不断地给人家提建议, 发表自己的见解, 令客户十分反感, 进而认为这家公司管理很不规范, 难当大任, 于是考虑再三后中止了谈判事项, 打道回府了。公司老总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大发雷霆, 马上“炒”了小赵的“鱿什么都直言不讳, 很容易令人反感。如果恰好说中别人痛处, 更可能引发争执。因此, 在诚实的基础上, 应该多注意避讳。如果李锐在谈话中能稍加注意, 委婉地表达, 就不会发生这种不愉快了。
“勤奋努力”别“越位”
小赵到一家民营公司试用有半个月了, 主要负责秘书工作, 领导让小赵鱼”。
处在试用期的职场新人往往渴望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赢得领导的赞许,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所作所为不得体就会适得其反。小赵的错误在于搞不清自己的定位, 干涉本不属于自己的业务, 可谓“越俎代庖”。所以, 刚毕业的新人要注意, 在工作中要掌握分寸, 首要的是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如果有工作愿望, 可以向领导反映, 万不可自作主张, 越过自己的工作权限办事。
“乐于助人”别急躁
夏辉大四就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 毕业后在一家外企谋到了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试用期开始后不久, 夏辉就发现公司里许多同事都热衷于在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 其中就有不少人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夏辉想, 何不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帮大伙儿呢, 最起码可以增进同事感情嘛, 于是便热心地辅导起同事们备考来。大家一开始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好老师”赞不绝口。但备考的同事中有几个年龄稍大的基础实在太差, 夏辉讲了半天, 对方还是一头雾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夏辉渐渐失去了耐心。有一次, 他忍不住说了来请教问题的一位同事一句:“这部分我都给你讲过三遍了, 你到底要我讲几遍才懂啊?”结果被考试折磨得焦头烂额的同事当场就火了, 和他大吵起来, 其他几个同事也纷纷指责夏辉的不是, 委屈之极的夏辉一怒之下便辞了职。
乐于助人是好事, 尤其刚毕业的大学生, 大都知识扎实, 思维敏捷, 应该会有许多机会帮助年长的同事。但是在帮人之前, 一定要先问一问自己除了一时的热情外还有没有持久的耐性,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一开始就不应该“大包大揽”;而一旦决定了帮助别人, 就该多体谅人家的难处, 多一些耐心, 多一些宽容, 切忌粗暴急躁。夏辉显然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才落了个帮人反被埋怨的尴尬结果。
看, 试用期里的“禁忌”还真不少, 大学毕业生朋友们在力争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的同时, 可要多加注意啊!
盲目的代价 篇2
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
师父:“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
经过艰难地尝试,徒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最后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你太执著了,你要知道有时坚持不如放弃。”
由专业教育的盲目推行引发的思考 篇3
针对某些文化意识中认为专业教育越早越好和专业教育盲目推行这一现象, 本文将以派代亚计划理论为依据, 从教育基础阶段和高等阶段论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二、派代亚计划理论的思想内涵
Mortimer.J.Adler于1982年受美国政府之托在美国中小学实施派代亚计划 (The Paideia Proposal) , 该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目标应该包含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应该和决定学生未来的三个方面相吻合:第一, 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个人发展机会。有了这些机会, 每一个个体都能在一种道德准则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基础阶段教育应当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第二, 在达到一定年龄后, 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拥有选举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基础阶段教育必须竭尽所能, 使所有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使他们履行相应公民义务, 而这种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所能达到的认知能力实现的。第三, 当学生成年后, 他们都 (至少是大部分) 会从事某种工作谋生。基础教育必须为这种生计做准备, 但绝不是当他们还在学校的时候训练他们对各种工作的特殊技能。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 基础教育应当是通识和自由的教育。这种基础教育对于所有学生都应当有一套独立的、必修的、统一的12年制课程, 不应当有选修课程, 除了一种情况, 那就是第二语言发展需要, 例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等。基础阶段选修课的取消就是为了排除任何形式的专业化教育, 包括特殊工作的技能培训。
同时, 派代亚计划认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三种不同类型大学的存在需要。第一就是两年制的社区学校或专科学校。这类学校应当提供大量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某一特殊领域的技能训练, 这些领域的学习通常和谋生技能相关。第二类学校是四年制大学, 这类学校应该提供一些选修课程, 这些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满足一些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或技术工作的更高级学习服务的。所有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是伴随着少数必修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进行的, 这些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是在基础阶段通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通识教育。第三类学校也是一种四年制大学, 这类大学的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同时教育, 构成了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课。
在大学层次, 应当继续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 这种通识教育伴随着各种自然科学或学术领域的专业化学习。我们之所以强调在大学层面继续实施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 源于我们对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文化病态———专业化教育的盲目推行。
诚然, 我们处在一个以科技推动工业前进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专家;自然科学和学术各种领域的知识发展及各种深奥的专业都需要专业化教育。但是, 为了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 也为了自然科学和学术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拥有通识化素质的专家, 我们需要受过通识教育的有教养的人, 而不仅仅是只会工作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这类人之所以能把专业工作做得很好,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受过专业培训, 同时是因为他们接受过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
高等教育现状确实亟待改变, 但是这些提高更有待于基础阶段教育改善。
三、派代亚计划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一) 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
基于派代亚计划理论, 基础阶段的教育目标除了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和认知能力外, 更重要的工作就在于培养理解力、价值感受力与审美观等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因此, 基础阶段教育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专业教育, 核心任务是通识教育。
这个阶段的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12年基础教育实现的, 内容逐渐深入, 过程循序渐进。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三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必需的。
第一类学习是通过掌握三种课程知识实现的:语言、文学、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及社会学习。
第二类学习是致力于发展学习的智力技能, 包括所有思考和交流必备的语言技能, 如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这类学习同样包括数学运算及科学技巧;观察、测量、评估、推断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科学工具的能力。所有这些技能的综合发展使清楚的、批判的思维成为可能。这些科目曾经被称为人文科学, 是一个有能力学习者必备的技能。
第三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观点和价值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类学习的材料以书籍 (不是教材) 和其他人类艺术品为依托。这些书籍, 种类很多, 如历史、科学、哲学、诗歌及散文等, 包括一些个人创作———音乐作品、视觉艺术、独特的产品、舞蹈作品、电影电视作品等。音乐及其他视觉作品可用来在研讨会上讨论别人的观点, 但是像诗歌和小说等就只能作为一种美学欣赏, 重在培养个体的欣赏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 体验诗歌、音乐等的创作就是一种旨在发展美学的欣赏能力。
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基础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这种能力发展以通识教育为目标, 不包含任何形式专业教育。
(二) 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1. 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认识
基于派代亚计划理论, 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对于高等教育第一个层次的大学, 即两年制的专科学校, 我们认为应该以专业教育为主, 因为这类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基本技能, 从而适应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需要。第二, 对于高等教育的第二个层次的大学, 以及普通的四年制本科院校, 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将来从事某个专业领域或技术职位, 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习, 对于这些学生, 我们应当提供大量选修课, 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要;同时, 这些选修课必须辅之以少量的通识和自由教育课程, 这些通识、自由课程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课程。第三, 对于高等教育第三个层次的大学, 也是四年制的本科院校, 在这类学校当中则更为重视通识的和自由教育, 这类学校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通识课程, 这类课程是由一些必修课组成的。
2. 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扩招以后, 近十多年发展十分迅速, 人才培养数量急剧上升, 但是人才培养质量还需不断提高。鉴于这一现状, 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问题, 有利于大力推进当前大学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必须以大学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新世纪大学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总目标, 就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科学态度实践。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并不完全对立。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素质的教育, 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事”的素质的教育, 只有学会了“做人”, 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 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才能真正学会“做事”, 才能有和谐的人格作为“做事”的坚实后盾。“做人”是“做事”的根基, 它为“做事”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持续不断的原动力。所以, 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是大力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只有在大学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才能取得实效。
其次,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认为, 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因此, 要想做到人才培养模式有所突破, 可以从这几个具体方面入手。第一, 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是紧密相关的概念,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上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个体具有多方面知识, 有时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 更多的需要就业者的人文素养、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此, 大学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状况, 适当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 培养复合型人才地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第二, 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必须渗透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不仅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教学及举办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人文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方式, 还可在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后者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效果更好。研究表明, 大三是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容易出现价值困惑的主要时期。在大三学习生活中学生多和专业课老师接触, 如果能发挥专业课老师的作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又能从人生观、价值观上积极引导学生, 使师生在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因此, 如何在公共必修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之, 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种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满足这一要求, 高等教育必须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