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理论

2024-08-20

代价理论(通用7篇)

代价理论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即社会发展代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代价作为人类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代价的内涵必然是不断发展的, 代价理论也在实践中日益完善。下面本文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1.就西方社会发展而言, 早在17世纪, 霍布斯就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立场出发, 认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进程与资本家阶级的为富不仁、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一样, 都是人的“自然倾向”的具体表现, 是必然的历史过程。在论证过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合理性的同时, 首次提出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此后, 引起众多哲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2.18世纪, 卢梭着重从人的本性出发揭示发展代价产生的根源, 他首先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入手, 深入探讨了社会进步与社会道德沦丧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在他看来,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的善良本性却日趋败坏, 人的道德日益沦丧, 特别是所有制的产生及社会不公正关系的发展, 更使人的本性趋于恶,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 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他指出, 人的道德堕落是由社会的不平等引起的, 要恢复人的良心, 使道德高尚起来, 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按照社会契约建立起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其理论内容也蕴涵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进步要不要以道德和社会风尚的败坏为代价;二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以人的堕落为代价。卢梭从人的本性出发, 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3.黑格尔则从人的“恶欲”出发, 辩证地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展”与“代价”之间的矛盾关系,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对自身利益和进步的追求会造成对某一正义、合理事物的否定, 即产生“恶”的后果, 而这种“恶”既可以用来否定日趋衰亡的旧秩序, 也可构成社会历史进步或发展的新的推动力量。它还能给社会的前进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黑格尔那里,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 一方面, 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 表现为对陈旧的、日趋衰亡的、为习惯所信奉的秩序的叛逆, 另一方面,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 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 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黑格尔立足于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和人的恶欲来揭示发展与代价的辩证关系, 指出了历史的发展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并且付出代价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与霍布斯、卢梭的发展代价思想相比, 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

4.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以往社会发展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 从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角度出发, 以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关系上, 进一步深入考察了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是一种以自己的垄断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 也就是, 是以劳动者被剥夺为前提的。

首先, 他们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及其建立和发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指出,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劳动者从封建束缚和行会控制下解放出来, 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又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一剥削制度, 不仅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沦为奴隶, 受物统治, 而且把包括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变成了资本统治的世界, 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金钱关系。

其次, 他们基于人类社会自我否定的辩证矛盾运动, 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付出的代价内在客观必然性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付出代价的历史普遍性。指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必然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代价。马克思也论述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付出代价的内在必然性, 指出人类才能的发展必然“以牺牲多数个人, 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为代价, “因为在人类, 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 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最后, 他们还论述了发展与代价的得失辩证法以及对待代价的正确态度。他们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 人的世界的贬值, 换取了物的世界的增值, 这种失与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辩证性。对此, 我们不能为付出代价而丧失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而应承认这种历史必然性, 并积极寻求摒弃代价的方法和途径, 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

5.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即“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实质是代价最小、成效最高的发展观, 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

首先,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要改变过去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和征服、统治、索取的方式, 尊重自然规律, 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的双重效应, 重视实践过程的合理性, 综合开发、利用资源, 尽量减少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与生态代价, 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中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 又是对任何发展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 只有造就了全面发展的人,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只有造就了人的现代人格与现代品质, 现代的社会制度才能建立起来并真正发挥作用, 当代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必须回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何一个领域和子系统的突进, 都将使旧有的系统失衡。因此, 一个社会要想实现长期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做到政治、文化、教育及人自身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其次, 它要求善于科学的付出代价。第一, 超前性与补偿性相结合。代价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对其他价值的抑制或否定, 由此决定人们在确立和实现发展目标之前必须预测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程度和性质。因为过高代价的付出不仅会阻碍既定目标的实现, 而且会埋没甚至毁坏已取得的发展成果, 这就是代价选择要具有超前性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 我们在我们谋求发展, 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时, 也会把新的不良后果以代价的方式遗留给后代。因此, 为了后代的发展, 我们就应该谨慎选择发展的代价。应正确预见代价的各种效应, 寻求质量优化的代价, 用高质的投入换取高质的产出, 以求事半功倍之效。第二, 系统性与精确性相结合。为了在支付代价时避重就轻, 必须坚持系统性与精确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为了促进代价的合理付出, 思维的视角应该超越某个或某些细节方面, 避免离散、片面、枝节化, 在整体上对实践活动环节作全面的、系统的、宏观的考察, 而不是顾此失彼、盲目变动。另一方面, 在追求代价效益的最大化过程中, 需要对代价付出进行准确的分析, 尽可能精确地评估, 预测代价的大小、范围, 力图对代价作定量的把握。

总之, 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 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的“二律背反”规律制约和调节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研究社会发展代价理论, 深刻把握其要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即社会发展代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代价作为人类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代价的内涵必然是不断发展的, 代价理论也在实践中日益完善。

关键词:代价理论,历史演进,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文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李常山, 译.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7:72.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5]梁言顺.低代价经济增长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8.

[6]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86-187.

代价理论 篇2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 《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 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 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 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 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 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 (2007)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 (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 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战略部署,如何落实这一战略部署要求成为当前学界研讨的话题,开展将环境损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是弄清楚环境损害到底有多大,如何将环境损害进行核算,西方国家在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与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梳理国内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及制度已有的成果,是深入开展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研究的可靠保证。

生存的代价 篇3

就在队员们人心惶惶的时候, 赫莱布镇定地建议大家丢掉身上的重负, 只带一些食物继续前行, 但他的建议马上遭到了其他人的强烈反对:现在下山最快也要10天, 如果只留下食物, 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里既无法扎营休息, 又可能因缺氧而冻死。

队友们的一致反对, 并没有动摇赫莱布的决心, 他坚持在暴风雪埋没路标之前, 用最快的速度下山。队友们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山的路上, 队员们相互鼓励, 忍受着疲劳和寒冷, 日夜兼程, 结果只用了6天的时间, 就到达了安全地带。

50年后, 赫莱布已是古稀老人。英国军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他, 请求他赠送一件当年登上珠峰的物品, 以作为永久的纪念。一个星期后, 英国军事博物馆收到了赫莱布寄来的一个包裹。当工作人员打开那个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裹后,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因冻坏而被截下来的10根脚趾和5个右手指尖。

在附信中, 赫莱布说:“那次, 因为我的决定, 大家丢弃了所有的登山装备。在那样的生死时刻, 我们如果想要活下来的话, 就必须割舍掉那些会给我们带来负累的东西, 包括我们的脚趾和指尖。”

小疏忽大代价 篇4

有1辆2004年出厂的大众两厢1.4排量的自动挡POLO轿车, 发动机型号为1.4L BCC, 16气门, 行驶里程14.8万km。该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发动机乏力, 有时冒蓝烟。经修理更换活塞环, 更换气门组和油封、连杆瓦、主轴承瓦后, 试车正常。维修人员把转速迅速提高到2500r/min后, 突然听到一声猛烈的金属撞击声。立即熄火, 发现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机体附近处有大量的油外漏。

故障诊断与排除

该车在送到修理企业维修时, 诊断为汽车发动机烧机油, 需要大修。维修人员对发动机进行了大修, 试车正常, 说明维修人员开始判断是正确的。但为什么维修人员把转速迅速提高后, 会出现巨响, 还有大量的油外漏?估计可能是发动机故障或自动变速器的变距器通过对油的颜色和黏度分析 (一般机油颜色发黄黑, 变速器油发红稍带绿, 机油黏度较大变速器油黏度小) , 初步估计是发动机的机油, 随着油迹找过去, 发现第4缸体处有1个小洞在向外冒油, 说明刚才的巨响就是缸体被撞裂 (见图1) , 那是什么东西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拆卸发动机后, 取下活塞连杆组, 发现4缸的连杆组已经完全扭曲并且折断 (见图2) , 说明刚才就是4缸连杆因折断, 而在高速下撞击发动机机体外侧, 从而撞穿机体, 而造成机体漏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知道, 发动机连杆与连杆盖分离主要是 (1) 连杆螺栓 (母) 不干净, 连杆螺栓 (母) 拧紧时, 达不到规定的力矩, 而造成假力矩; (2) 连杆螺栓 (母) 拧紧力矩过量, 而造成螺母滑丝; (3) 连杆螺栓自锁损坏, 不能固定而跟转; (4) 连杆螺栓 (母) 在安装时忘记拧紧了; (5) 发动机润滑不良, 造成连杆瓦烧瓦而造成连杆盖和连杆分离在高速下; (6) 活塞环端隙较小, 且连杆螺栓拧紧力矩达不到要求; (7) 连杆质量有问题等因素会造成上述原因。

那么这台发动机的损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拆卸, 我们发现连杆瓦、主轴承瓦都没有损坏, 说明 (5) 的因素排除。查找到连杆螺母的齿牙有拉丝的情况, 说明承受了较大的力矩, 从而判定该故障就是拧紧力矩未到规定的力矩, 或者根本就没有旋紧。把维修人员找过来一问, 得知因为当天需要维修的车辆比较多, 这个工作是小徒弟干的, 而且是在零点以后干的。故障原因找到了, 车主要求更换发动机的机体, 经过跟车主协商, 维修人员给车主的发动机机体采用堆焊处理, 并免去车主本次维修的所有维修费用, 同时给车主免费提供2次维护, 才解决了此次故障。

分析总结

欺诈的代价 篇5

有一次出游, 商人丢失了一个皮包, 里面装有1000枚钱币。商人每到一个岔路口, 都要跟大家说谁要能找到丢失的皮包, 他将送给谁100枚钱币。

过了不久, 一个农民发现了这个皮包。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急忙找到商人。

“在我家附近的岔路口有一个鱼市, 我在后面发现了这个皮包。”农民对商人说。

商人对谁都不相信, 所以他躲到旁边去数钱。让他吃惊的是, 1000枚钱币一枚不少地装在包里。钱失而复得, 让他很是高兴, 可一想到要送给农民一部分, 又满心不愿意。他算计着怎样才能既不履行承诺, 还能显得理直气壮。

过了一会儿, 他来到农民面前。他说:“您能把钱归还给我, 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注意到, 您已经把您该得的奖金拿走了, 因为皮包里只剩下900枚钱币。”

农民表示抗议:“可是, 在我把皮包给你之前, 我根本没有打开过!”商人不理睬农民的话。他说:“我希望您对得到的奖金感到满意。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再见。”他急慌慌地离开了。

农民晕头转向——不仅因为他没有得到奖金, 还因为他被人指责未经允许就拿了钱。他赶忙来到王宫, 请求会见王子。他心情沮 (jǔ) 丧地讲了自己的经历, 王子答应他要查明真相。

第二天, 王子派人传话给商人和农民, 让他们在某一天来自己的议事厅去见他。他告诉商人带着装钱的皮包。

到了那天, 商人照自己的方式讲了事情的经过, 农民说了自己的经过。王子注意倾听, 敏锐地判断出农民说的是真相。

他们讲完了, 王子对商人说:“你丢失了装有1000枚钱币的皮包, 是这样吗?”

“没错。”商人说。

王子把装钱的皮包拿过去, 此时皮包里只装有900枚钱币。“你接过这个皮包的时候, 里面只装着900枚钱币吗?”

“就是呀。”商人说着, 努力装出诚挚 (zhì) 的样子。

“我肯定你说了真话。”王子说, “谁若是撒谎, 我绝不会放过他。在这个法庭上, 欺诈行为将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问题是, 我在你说的事实中发现了几个疑点。”

王子拿起皮包仔细观看。这是一只普通的皮包, 与其他皮包没有任何差别。他问商人:“如果你的包里装着1000枚钱币, 而这个包里只装着900枚钱币, 那么你怎么知道这是你的皮包呢?”

商人慌乱地说:“我……我……”他结巴起来, 不知道说什么好。

王子接着说:“很明显, 这不是你的皮包。我的判决如下:你应该继续在每个岔路口找寻丢失的皮包, 直到你找到装有1000枚钱币的皮包。我祝你能顺利地找到丢失的皮包。”

王子转向农民:“我判定由你负责保管这个装有900枚钱币的皮包, 直到真正的失主找到为止。如果在三个月里失主没有出现, 那么这笔钱将成为对你诚实行为的奖励。”

事到如此, 谁还能提出异议呢?面对王子的判决, 商人根本无法提出申诉。

奸诈的商人和诚实的农民离开了王子的议事厅, 商人痛心疾首, 而农民兴高采烈。

王子就是这样惩罚了不诚实的商人。

代价 篇6

“文杏裁为梁, 香茅洁为字。”他兀自坐在桌前, 眼睛直愣愣地盯着窗外, 手里攥着那支早已磨损了的笔。他出了神似的在纸上硬生生地划着:“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转念又想起昨儿在书店里见到的 《鲁迅全集》。增订本, 精装的, 价格却让他顿觉拥有的希望渺茫。

今早房东又让他交房租了, 催命似的。一向温文尔雅的他用手推了推眼镜, 竟不耐烦地回了几句。此刻的他脑子像是塞满杂物又仿佛空荡荡的。等不下去了———他的耐心也已经花光了。他摸出手机, 清了清嗓子, 拨通了那个在心里百转千回的电话号码。

“滴———嘀———”他不由自主地减缓了呼吸, 心却分明提到了嗓子眼上。

“喂?”

“刘编辑, 我是叶朔……我……我给您寄的几篇文章能刊登吗?”脆得就像一碰即碎的秋叶, 他也不知道自己忌惮什么, 说话的时候好像在出卖什么。

“得了吧, 初审都没通过。”电话那端的男人显得有些不耐烦, “我们的杂志是大众杂志, 迎合的是大众的口味。你写的那种文章有人看吗?”

男人笑了几声, 继续说道:“我看你应该投给研究所, 别抛给我们杂志社。年轻人, 我奉劝你几句:想发表, 就得放低身段;多些‘料’, 才有受众。这世道, 当个纯粹的作家你就坐在家里吧!”

他的心倏地坠落, 耳边分明喧闹起来。“著书都为稻粱谋”, 他拾起那支笔, 又狠狠地摔在桌上。秋风吹得他心冷, 他合上窗户, 摘下眼镜, 伏卧在桌前, 呕心沥血写出的文章一字一句地从眼前掠过。

代价太大了———他似乎已领悟了这个道理。恍惚间他挺起身, 拾起笔, 摸索着戴上眼镜;读过的经史子集尽皆抛到了脑后。摊开稿纸, 他的心愈加逼仄, 又好像越发宽广———笔在纸上游走, 他先前觉着恶心的情节大段大段地泼在纸上。

三天后, 他收到了杂志社发来的用稿通知。

拿到稿费, 他兴冲冲地奔去书店, 捧回了那套日思夜想的书。坐定, 翻开———他又喜又累, 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仿佛鲁迅的目光直逼着自己, 能榨出灵魂中的小我来。

蓦地, 窗户被风推开, 他满脑子都飘着那些恶俗的情节。他想叫, 心像被撕裂揉搓了一般。

失礼的代价 篇7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关活动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决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运用礼仪时只有表达出对交往对象的尊敬和友好,才能被对方理解并接受,人际关系才能融洽和谐。

(一)在公关交流中,人们常用人体语言来弥补言谈沟通之不足, 但任何傲慢的行为和藐视他人的态度,都会被视为缺乏礼貌或没有教养的表现,是不受欢迎的。

1786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妃子玛丽·安多尼来到巴黎戏院观剧时,全场观众群情鼎沸,一片欢腾。在欢声笑语渐平之际,观众里有个来自贝利那的年轻公爵奥古斯丁,自以为风流调傥,向王妃“咻咻”吹了两声口哨。不料,国王知悉了此事后勃然大怒,未经过任何审判程序,便命令将20出头的奥古斯丁抓起来关进了天补勒监狱。

3年后的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摧毁巴士底狱,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和王妃玛丽·安多尼也于1793年相继上了断头台,然而并没有人想到要为奥古斯丁申冤。

拿破仑上台后于1814年下令彻底清查旧案、冤案,官员们这才发现土牢里有个因吹口哨而被监禁的公爵,谁知正当办理释放手续时,拿破仑因失势被流放至厄尔巴岛,等到拿破仑再度执政掌权时,奥古斯丁早已被人遗忘。

直到1836年,被关押了50年之久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年已72岁的古稀老人终于重见天日。

在公关行为中,体语是一种广泛运用的重要沟通媒介,吹口哨属于动态体语(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中的肢体语。古训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礼仪自律的具体要求,按礼仪的要求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与修养, 一个自律能力很强的人,必定是高素质、有修养、受欢迎的人。奥古斯丁只因吹了两声口哨,竟换来50年的牢狱之灾,他不幸的遭遇告诉世人: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一不小心有时会以毕生的光阴为代价,葬送了一生的幸福和前程。

(二)人际交往中应把握礼仪分寸,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不能唯我独尊,任何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否定他人习惯的做法,都是失礼的表现,甚至会招致灭顶之灾。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她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英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她有一个宠臣名叫罗伯特,罗伯特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深得女王的宠爱,女王甚至深深地爱上了他。

有一天早上十点钟,他来到女王寝宫,那时正是女王梳妆打扮的时间,门口的侍女告诉他,女王正在梳妆不宜晋见。罗伯特恃宠任性,他想什么时候见到女王就要在什么时候见到女王,于是,不待通报,不顾侍女的劝阻,径直闯进了女王的居室之中。

这时伊丽莎白女王刚从床上起来,几个被允许参加女王最隐秘的梳妆仪式的宫女,正围在女王的身边忙乎着,罗伯特的不请自到让女王大吃一惊,说实在的,一个人到中年的女人,在未上妆前是最不愿意让一个年轻的爱慕者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而罗伯特恰恰不识时务地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闯了进来,他也吃了一惊,他几乎认不出面前这个面容憔悴、苍老的女人就是平时令他仰慕不已的优雅高贵的女王了,此时此刻素面朝天的伊丽莎白除了女王的尊严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迷人之处,当她看见罗伯特这位不速之客时既吃惊又恼火,但还是不露声色地把手伸给他吻,并说稍候一会儿就会见他。

得意忘形的罗伯特以为女王对他百依百顺,可是这一次他失算了, 女王非但没有召见他,反而下了一道御旨:罗伯特必须在他的寝室里呆着,不得踏出半步,罗伯特一下子从座上宾变成了阶下囚。

就在罗伯特被软禁后不久,爆发了苏格兰“叛乱”事件,伊丽莎白一世虽费尽心思平息了叛乱,但迁怒于罗伯特,不久将他判处死刑,罗伯特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正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在与其顶头上司曹操的交往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分寸,最后招来杀身之祸。罗伯特这位纨绔子弟也是如出一辙,仗着女王平时对他的呵护和宠爱,以为任何时候都可以飞扬跋扈、无所顾忌。所谓亲密无间,实际上是人们对彼此关系密切的形容,亲密应该是有“间”的, 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也要尊重彼此的心理空间,罗伯特的失误就在于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即女王卸妆后的真实容颜,在女王看来这犹如国家一级机密,岂能让人偷窥?要命的是偏偏被自己心爱的小情人撞上,女王平时殚精竭虑所维护的雍容华贵、光彩照人的形象在小情人眼里瞬间毁灭,这让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恐惧、尴尬甚至耿耿于怀,女王心里很清楚:要让罗伯特这种缺乏教养又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礼节的人守口如瓶是不可能的,罗伯特的存在成了女王的一块心病,女王太在乎自己的光辉形象了,在私人感情和国王尊严的天平上,女王最终选择了后者,而罗伯特这位很不开窍的男人,只因看到了女王梳妆前的模样,就这一不可饶恕的失礼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

(三)守时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在公关活动中,一个守信的人理应说到做到、前后一致、准时守约,方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不能准时赴约,或许会与幸福擦肩而过。

日本已故首相田中角荣年轻的时候最厌恶别人迟到,可谓惜时如金。有一次他约一位相处不久的女朋友吃饭,时间定在晚上六点半,结果到了点却左等右等不见女友身影,田中角荣暗暗下决心:只等二十九分钟,如果时间到了仍然不来就分手。其女友为了检测田中角荣的心诚指数,也暗暗下决心:只要田中角荣能等待三十分钟,就嫁给他!终于到了决定命运的第三十分钟:田中角荣大步流星地走出饭店,说时迟那时快, 女友也从大树后面飞快地走出来,可是田中角荣却熟视无睹,坐上的士扬尘而去,只留下女友瞠目结舌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车影。

上一篇:演艺中心下一篇:轻、中度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