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生产代价问题

2024-07-05

煤炭企业生产代价问题(精选5篇)

煤炭企业生产代价问题 篇1

煤炭资源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煤炭既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所需燃料的主要组成部分, 又是许多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我国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发展到2007年的25.23亿吨, 增长了77.84倍, 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

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 国民经济的发展, 工业, 农业以及人民生活都日益要求供应更多的煤炭。如何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的发展对煤炭日益增长的需求呢?这就迫切要求现有煤炭企业迅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 这样才能促进煤炭生产的稳定增长, 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1 煤炭企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煤炭企业的劳动对象是非再生自然资源。

随着煤炭的开采, 煤炭资源将越来越少, 如果煤炭企业不加强资源的回收管理工作, 不讲求合理地利用资源, 采取不适当的开采方式, 或者违背开采程序, 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

1.2 煤炭企业生产准备工作周期长。

为了使煤炭生产按照正常的开采程序进行, 在开采现有采区的同时, 就要准备下一个新采区;在开采现有工作面的同时, 就要准备另一个新的工作面。每准备一个新采区、新工作面少则几个月、多则若干年, 准备周期之长, 是其它行业的所没有的。

1.3 煤炭企业多是井下作业。

煤炭生产除少数露天开采以外, 绝大多数是在井下进行的。其生产过程往往涉及到通风、排水、照明、通讯、动力供应等复杂的技术内容;同时, 井下作业工作地点一般比较狭窄, 并有地下水、瓦斯、煤尘、岩尘、地层压力等危害;缺乏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这些对于劳动和生产安全都是不利的。

1.4 煤炭企业主要消耗材料不构成产品的实体。

一般加工工业所消耗的原材料, 经过加工以后, 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都能够转化成为产品实体, 而煤炭企业由于其劳动对象是自然赋存的煤炭资源, 不需要也不可能把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转化为产品实体。

1.5 煤炭企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和设备投资。

煤炭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投入是煤炭生产的主要投入, 只有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和设备利用率, 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经济效果。

2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严重的资源浪费。

多数煤炭企业由于利益的驱动, 盲目扩大生产能力, 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设计生产能力, 开采过程中一些开采难度较大的边角煤往往被舍弃, 造成浪费。小煤矿由于采煤方法落后, 采厚丢薄, 煤层不能完全开采, 留顶丢底, 矿井的采出率只有15%~20%。以目前我国煤炭工业的现状为基础, 采出率大约为30%, 以净有效储量103.7Gt计算, 可采出储量为31.11Gt。若以年产煤1.0Gt测算, 仅可保证31年的产量;若以预测需求量衡量, 到2020年, 31.1Gt储量将被完全采出。对此, 必须高度关注这个严峻的客观现实。

2.2 严重的环境污染。

多数煤炭企业在长期的只重视经济效益, 忽略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情况下加速发展, 以至于自然植被被大量侵占, 资源被滥用, 日益严重的环境公害直接威胁着周边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 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典型特征是重金属极高, 如钛、钴、镍等, 还含有数量不同的油类物, 水中还会以悬浮形式带出大量含碳煤粒, 其含量可达2~3 g·L-1, 造成河流无脊椎动物群和鱼类灭绝;大气污染, 主要是煤尘、硫氧化物、碳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对地表植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采矿区的塌陷、河流湖泊的枯竭、矿山废物对土地的侵占以及水土流失。这些污染与当前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相违背, 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2.3 频发的安全事故。

2004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伤亡事故1797起, 死亡2668人, 百万吨死亡率3.10;2005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3341起, 死亡5986人, 百万吨死亡率2.84;2006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4746人, 百万吨死亡率为2.041;2007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3786人。频繁的安全事故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也为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社会主义和谐生产的今天, 要求我们关注煤炭生产安全问题, 利用各种措施减少煤炭生产事故。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想有效解决我国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这些问题, 必须提高煤炭生产管理水平, 实行科学管理理念, 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确保有效决策的正确实施。在此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3.1 实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所谓煤炭资源资产化, 就是指由国家对煤炭资源的分布、储量、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将煤炭资源作为国有资产, 授权企业经营管理, 使其占有、支配、使用、处置、收益等权利更加明确, 并通过市场经济和强化监督相结合的手段, 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 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现有煤炭企业生产进行评估, 不达标的坚决取缔, 避免资源浪费、杜绝安全事故、保护煤区生态环境。

3.2 提高采煤技术和设备研发管理水平。

注重煤炭开采先进技术研发、引进、创新, 从技术上和设备上来提高综采率, 尽量使煤炭开采不留死角, 能采尽采;提高安全生产设备技术, 保证安全生产;避免瓦斯浪费, 降低煤尘, 减少污染环境。另外, 要加强产后煤矿地面塌陷处理技术, 在保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 保证煤矿生产区、居住区等的安全。

3.3 加强资源回收管理工作。

一些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煤柱, 边角煤, 在煤矿废弃后这些煤炭无法利用, 所以在煤矿废弃之前尽量回收这些煤炭;对一些坑木、金属支架等等能够回收复用的尽量回收复用, 节约资源和生产资料。

3.4 合理安排劳动和充分利用机器设备。

煤炭生产的重点投资在设备和人力劳动, 这两类资源的合理安排决定着煤炭生产的效率, 因此必须根据煤炭生产经验, 总结煤炭生产规律, 研究煤炭企业生产函数, 根据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 提高煤炭生产管理决策水平, 合理安排劳动投入和充分利用机器设备, 保证在合理阶段生产, 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利润。

总之, 我国煤炭资源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 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目前的煤炭生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繁等状况导致煤炭资源利用成本增加, 煤炭企业表面利润丰厚, 但是社会负面效益也很高, 综合效益较低。这些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节能减排,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相违背。因此, 必须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 实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开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合理安排劳动和资金投入, 保证安全生产, 绿色生产的前提下, 提高煤炭企业的利润和社会综合效益。

摘要:煤炭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生产的特点突出, 有别于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 安全事故等问题比较严重, 这些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节能减排,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相违背, 因此应当提高煤炭企业生管理水平, 实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提高煤炭生产技术水平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樊运策, 史志斌, 王延峰.我国煤炭资源状况与节约煤炭资源的有效途径[J].煤矿开采, 2006, 4 (2) :6-8.

[2]郑鹏升, 孙永波.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现状研究[J].商业经济, 2007, 3:68-70.

[3]耿美云, 龚束芳, 胡海辉, 孙玉红.煤炭企业景观规划与环境改善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 (2) :285-288.

[4]武涛.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 2007, 4:32-34.

[5]张汝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振兴策略研究[J].中国矿业, 2007, 9:30-31.

[6]王茂林.煤炭工业企业管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 10.

煤炭过度消费的健康代价 篇2

快速增长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问题。一方面,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空气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自2011年以来,雾霾频繁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爆发,大气质量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因能源消耗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煤影响健康

不久前,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布《煤炭消费减量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可避免成本》报告,详细分析了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公众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包括从事煤炭生产和开发的人员因接触煤炭而患上的尘肺病、职业中毒以及事故伤亡等职业危害,也包括煤炭利用过程中释放的细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同时,煤炭使用所导致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也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其对人体健康同样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此外,燃煤释放出的各种痕量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毒非金属元素(汞及其化合物等),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2012年,全国烟粉尘排放量高达1234.3万吨。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燃煤锅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重点煤炭消费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烟粉尘约占全国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0%。2012年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指出,室外空气污染是我国第四大致死因素,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使用的环境和健康成本不容忽视。

多产煤多发病

我国煤炭企业众多,从业人员基数较大,职业危害严重,尤以粉尘危害最为突出。粉尘导致的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其中,煤炭行业尘肺病病例约占全国尘肺病患者总数的50%。据卫生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新增尘肺病2.4万例,约占职业病总例数的88%,超过95%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其中半数病例出现在煤炭行业,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

研究认为,煤矿工人长期的职业暴露与煤工尘肺病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煤矿工人的尘肺综合检出率为4.85%,并且这种健康危害是长期而显著的。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如果能有效控制煤炭的消耗,可明显减少每年职业病的发病人数。

烧脏大气

煤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在内的大气污染物,它们对公众健康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统计显示,2012年,煤炭燃烧排放的一次性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占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2%、93%和70%。细颗粒物(PM2.5)不仅是构成雾霾的主要元凶,对人体健康也有极大影响。

大量数据显示,脑卒中、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癌这4种疾病的发生与室外污染源关系密切。

对我国17个城市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硫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人群的死亡率、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都会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0.75%、0.83%和1.25%;二氧化氮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人群的死亡率、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2.09%、2.63%和3.48%。

大气汞污染中,燃煤是主要的人为排放源。我国煤炭的汞含量较高,并且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使得我国面临严峻的燃煤大气汞污染形势。

汞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可在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显示,长期低剂量的汞暴露可对人体不同器官、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汞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影响。有机汞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神经毒性。

此外,汞也有发育毒性。汞及其化合物,尤其是甲基汞,可以迅速通过胎盘,且对胎儿血红素的亲和性较高,使胎儿体内的汞含量高于母体,继而诱发神经管畸形。

PM2.5制造者

在燃煤释放的污染物中,细颗粒物(PM2.5)最为引人关注。

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物质,主要由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产生。由于PM2.5粒径很小,与PM10或粒径更大的颗粒物相比,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这就为一些化学物质、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载体,其携带重金属的能力也较强。

PM2.5能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人体,沉积到肺泡,甚至可以通过肺部吸收而到达人体内其他器官。长期吸入含有PM2.5的污染空气,会使得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及组织受损。

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分析表明,1982~1998年,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该国全死因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分别升高4%、6%和8%;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地区的人们,患肺癌的风险比生活在空气清洁地区的人高10%~15%。美国大波士顿地区、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北京的研究表明,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显著影响,可使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及缺血性疾病。

PM2.5对呼吸系统也有不良影响。它们经呼吸进入人体后,可破坏呼吸道防御机能,并通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肺部造成损害。颗粒物表面吸附的有机物能够诱发细胞氧化应激损害,导致脂质、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损伤。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市的PM2.5较PM10对DNA的氧化损伤能力更强,PM2.5的生物活性更大,这是由于粗颗粒物主要由矿物组成,表面携带的活性氧含量低。

nlc202309030315

PM2.5也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首先,PM2.5可以引起肺部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继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大量炎症因子可造成内皮损伤、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心血管系统损伤;其次,PM2.5可直接通过刺激肺部神经反射破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使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功能的调控出现紊乱;第三,PM2.5的一些可溶性成分以及超细颗粒物也可能穿过肺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对心脏产生直接作用;第四,PM2.5能进入血液,作用于心脏。PM2.5对心脏频率的影响可能不仅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紊乱引起,也可能有PM2.5对心脏本身的直接作用;第五,PM2.5可以引起红细胞数上升,从而使血黏度增加,血黏度增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国外已经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提示,PM2.5浓度的上升,可以增加心、肺、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由于PM2.5可以由肺部快速进入循环系统所致。巴西对309名6~15岁儿童的研究发现,PM2.5对于处于发育期的儿童的肺功能有明显影响。

此外,PM2.5已在2013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为一类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食用发霉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和呼吸甲醛等相同。

由于PM2.5可以吸附多环芳烃(PAHs),后者会促进机体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和炎症反应,导致癌症的发生。煤炭的开采利用过程是造成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同地区的煤炭,其多环芳烃含量也不同,烟煤中多环芳烃含量要高于无烟煤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北京市的监测结果表明,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要高于国家标准。有研究表明,如果一直采取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对PM2.5浓度的控制措施,其中5种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成分吸入致癌的风险可以降低23%。美国哥伦比亚环境研究中心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孕期暴露于多环芳烃环境下,可能导致幼儿在1岁时出现咳喘症状,并与部分儿童两岁时出现的哮喘有关。

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煤炭消费产生的PM2.5导致当年超额死亡人数高达70.8万,其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万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7.3万人,脑卒中(中风)患者37.7万人,肺癌患者6.9万人。这些超额死亡者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川、贵州、东北三省以及沿海城市。

室内也不安全

室内燃烧污染,特别是燃煤污染,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室内燃煤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以及悬浮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家用化石能源的比例近20年来呈现下降趋势,煤炭仍是我国室内采暖的重要能源之一,其中,农村为21.4%,城市为10.5%。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造成中国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中,室内空气污染排在第五位。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危险因素中,由于固体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排在第一位。2010年,我国由于固体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的死亡总人数将近104万人,平均每10万人中的死亡人数为77.452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38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非传染性疾病而过早死亡,室内固态燃烧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不过,这些数据不包括我国的情况。

气温升健康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4年公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自工业化以来,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了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排放所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所致的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通常我们所说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6种,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和氢氟碳化物。上述气体都可能在煤炭的燃烧及其产物中出现。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厂利用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燃烧所得到的热能发电。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

气候变化可使得因热浪和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发病人数增加;引起生态环境变化,造就更适合媒介生物和病原体孳生的环境,从而引起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和流行强度的增加,加剧传染病的传播。

伴随气温的升高,水生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增加,气温每升高1℃,因腹泻而住院的儿童患者数量会上升8%。气候变暖也为昆虫的繁殖和传播疾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随着气温的升高,蚊子孵化时间缩短或提前,繁殖速度加快。有研究预测,由于蚊子宿主的领域扩大,在本世纪末全球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疟疾的潜在传播地区。

全球变暖还会使得极端高温天气增加,并且高温强度及持续时间增加。这不仅容易引发中暑,影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健康问题,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肠道感染等其他疾病的发生。热浪袭击时的总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在温带地区尤为突出。

气候变化引起的直接健康效应,不仅体现在疾病发生率、死亡率的增加;而且疾病本身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健康损失也会相应增加。针对欧洲地区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循环呼吸系统疾病的经济损失可达1250亿欧元。

有鉴于此,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有助于显著减少灰霾等大气污染,减少尘肺病等职业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公众健康收益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如果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预计我国在2020年前,年均减少因PM2.5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约5万人,减少经济损失约385亿元。

【责任编辑】赵 菲

煤炭企业生产代价问题 篇3

一、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监管的重要性

煤矿事故频繁多发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和表现。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自发解决,因此政府作为公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解决因“市场失灵”所引发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等弊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一些煤矿企业片而追求经济利益,忽略安全生产,造成煤矿事故多发,其安全生产的成本转嫁给矿工和社会承担,负外部性明显。其次,煤矿经营者与矿工在煤矿安全信息方面非常不对称。煤矿企业的经营者熟悉煤矿生产的自然条件、生产设备的安全状况以及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等信息,处于优势地位,矿工不可能完全了解煤矿真实的安全状况,处于劣势地位。最后,矿工为了维持生计,对工资和安全水平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接受现有甚至更低的安全水平。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监管,促进外部性内部化,减少信息小对称,矫正市场失灵,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二、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对煤炭安全的监管机制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煤矿企业里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主要责任是向矿工宣讲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知识,加强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对企业日常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另一个是国家设立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国家设立的煤矿安全监察局的主要职责是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审查批准(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等)或者验收,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和验收,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批准或者验收通过。同时,定期对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以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在有安全事故发生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还要对事故进行调查,并处理善后工作事宜。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监管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双重监管体制导致监管不力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是承担全国安全生产的综合性监督部门,其内设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涉及煤矿安全方而的工作进行监察。这是典型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格局下,形成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主的垂直管理体制和煤矿安全地方监管的双重体制。省、地市均设有安监局、煤监局,负责煤炭的安全监管。这样的双重监管使得机构的职能存在严重的交叉,导致权力分散,最终造成监管不力的局而,大大地降低了监管的力度。

2.监管执行存在“印象”效应

由于安全监管工作的各方面原因,在进行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监管人力和物力的缺乏,但是严格的监管规定要求监管人员必须硬性完成监管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出现监管的质量与数量的冲突,在监管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对监管结果的疏忽。另外一方面,无论是否有监管质量与数量的冲突,监管人员都容易出现,由于历次监管加过均为“优秀”进而出现“印象”效应。例如,一个历来拥有良好安全生产记录的煤炭企业,在接受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就容易给监管人员造成该企业一直生产安全的印象,以至在监管中出现“放水”的情况。还有就是相较于中小型煤矿,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都拥有较好的“印象”效应。监管者普遍都认为大型煤矿无论从生产技术上,还是安全设备的投入上都相对安全,所以在实际的监管中会疏忽对这些企业细微处的监督,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监管执行的矛盾问题突出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94 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做出的关闭煤矿的行政处罚,应该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做出决定”。这一规定直接导致国家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没有完全独立的监管权。此外,地方煤炭企业在拒绝煤矿安监部门的强制关停指令时,依据《煤炭安全管理条例》,国家煤炭安监部门也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必须要移交到相关的部门执行。这直接导致煤矿安监部门权力的弱化。此外,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一些地方安监部门无视地方煤矿存在的问题,用拖延的方式确保这些地方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

4.煤矿安全行政问责制的偏失

每一起煤矿安全事故均不同程度地与政府官员在行政行为中的不作为和失职有关。我国于2001 年4 月2 日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的实施,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有了惩戒的依据,保障了广大煤矿工人的权益。但是,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行政问责制也存在着一些偏失,主要表现为行政问责制在执行的过程中被弱化和异化。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仅仅是为了转移公众的注意力,被调离职务的官员在一段时间以后,又在别地委以他任,这样的“假问责”不能切实起到完善监管的作用,最终会破坏政府的公信力。

三、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政府有效监管的策略

现阶段加强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监管的任务艰巨,依据国内外煤炭行业发展的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而完善我国煤炭安全的政府监管。

1.明确安全监管的责任

针对我国当前煤矿安全工作煤监、质检、安监等部门共同管理的局而,政府应该细化各个部门的职责,将其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既可以避免职能的交叉和监管权力的分散化,又可以实现责任、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明确政府监管的责任划分,加强监管执行的成效。首先要明确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归属,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指导下,履行“谁办矿、谁管矿、谁受益、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将煤炭安监工作纳入企业所在地方政府的工作议程中,确定地方安全监管工作的负责机构,按照煤炭行业相关规章制度确定地方安全监管机构的责权,任务和工作范围。其次,确立安全监管工作的合理性。企业的安全生产离不开方方面面的联系,并不是孤立的监督或者管理就能顺利完成的,要将事故预防工作和事后处理工作有效结合,在抓好日常监督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管理措施的落实工作,杜绝单独的抓生产而不管理其他的情况。再次,分清政府监管与企业自身生产的责任。煤炭企业是安全生产活动的主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生产活动,而政府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的外部监管因素,只负责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不插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清两者的具体责任,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的意识。

2.切实解决政府监管的冲突问题

从法律上着手,解决现存的政府监管执行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理顺国家煤矿监管与地方煤矿监管之间的关系,赋予煤矿安全监管独立的执行权。虽然现行的一些规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约束了煤矿监管部门滥用权力,但是也导致了对煤炭企业安全问题整改的滞后。因此,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煤矿安监部门独立的执行权力。

3.要确保行政问责制真正落到实处

行政问责制度使广大的官员认识到,自己不仅仅享有权力,更大程度上,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遏制矿难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现实中要确保行政问责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对于因不作为和乱作为而导致矿难的官员,要切实追究其责任,切实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4.借鉴西方第三方监管机制来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力度

我国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行的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样的机构在监管中容易出现多头监管和监管真空。因此,仅仅依靠政府和安监部门的力量来遏制矿难的发生是不够的,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第三方监管”的经验,建立以志愿团体、煤炭工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社会性的监管力量。这里的第三方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成立的,具有专业性质和一定的权威性、独立于煤矿企业和政府的安全监管机构之外。其合法性、专业性、权威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对于强化煤矿安全的监管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独有的能源结构特点使得煤炭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如何更好地完善煤炭企业的安全监管,是一个摆在政府和煤炭企业而前的关键问题。我们要正视自身监管体制的弊端和缺陷,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不断理顺关系,改进监管举措,促进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国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煤炭行业是高危险行业。煤炭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管可以总结为:政府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为保障工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个人的财产不受损失,预防和降低煤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制定煤炭相关安全法律法规、设定企业行政许可、对具体安全事故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行为,直接干预和控制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政府监管,又可以称之为政府规制或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

煤炭企业生产代价问题 篇4

1 目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煤炭生产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煤炭开采95%以上属井工开采,开采深度平均在400米以左右;井下生产条件比较特殊,除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环节多、设备笨重、设备搬运频繁、作业空间狭窄、工作地点经常移动外;尤其经常受到井下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大。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本身是和大自然作斗争,对煤矿的很多地质因素、煤层的内在结构还只是肤浅的认识,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煤与瓦斯突出现象,导致煤矿突发事故的因素增加,随着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开采强度加大,开采的深度越来越深,不安全因素增多。

1.2 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基础薄弱,一些从业人员对生命存在的价值观发生偏差。“惜命如金,珍爱生命”是当今西方人的生命价值观,但在我国的近代,却往往被视为“活命哲学,贪生怕死”。我国长期推崇的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国家的财产高于一切”的处事原则,人的生命和健康与“事业”、“主义”相比往往置之于后,这都反映出全民“安全观念”的落后。针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在经济指标至上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官员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和安全生产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没有真正确立;地方政府部门、经营者在处理全局利益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缺乏科学的认识观。

1.3 煤矿安全生产科学措施方面的问题

煤炭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应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我国很多煤矿使用的设备早已是西方国家淘汰的产品,很多煤矿的采煤工作面仍然还在使用单体液压支柱进行顶板支护,掘进工作面仍然采用打眼放炮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矿用人多,导致作业环境的人为不安全因素增多。

1.4 煤矿安全生产的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煤矿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虽然我们有了强有力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但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中介技术服务水平较低;社会监督作用较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煤矿从业人员流动频繁,职工队伍不稳定,给煤矿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煤矿安全生产法规执行较差,落实受到阻碍。

1.5 煤矿安全生产执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建全,煤矿安全生产法规执行不严、落实不力;安全生产法规体系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有待加强。与一些主要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强,安全生产的执法部门多,关系需要理顺,执法与管理职能需要协调,综合安全监管缺乏足够的执法权威,对中小煤矿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监察力量薄弱,安全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等。

2 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2.1 提高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

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促进我国煤矿安全文化促建设,建立“煤矿安全文化研究和奖励基金”,立项研究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样榜工程”,发展煤矿安全文化产业,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创新。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煤矿企业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等。

2.2 建立煤炭安全科学技术体系

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提高煤炭工业生产安全水平,发展和完善煤炭安全科学技术的学科体系,吸引更多的科学家进入煤炭安全科学技术领域,参与到发展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事业中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先进思想、成果,适应煤炭安全科学技术交叉科学特点的需要,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科学保障水平。重视煤炭安全生产科技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促进煤炭安全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政府要重视煤炭安全科学技术产业政策,建立煤炭安全科学技术产业体系。争取对发展煤炭安全生产事业及安全科学技术的优惠政策,建立煤炭安全科学技术科研成果推广中心。政府要创造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煤矿生产安全科技投入,加强煤矿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煤矿安全科技激励机制,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煤炭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2.3 制定合理激励政策,增强资源保障

制定合理激励政策,提高煤矿安全经费投入。加大国家和企业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明确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结构比例,明确煤矿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投入项目,实行安全专项经费稽查制度。建立国家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基金,实行积极的国家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加强煤矿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配备率。合理配备安全生产专业人员,适度提高煤矿安全专业人员配备率,全面提高煤矿安全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各级煤矿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2.4 创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机制

创新国家安全生产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管体制。提高国家监管层次、加强监察力度,优化国家监察职能、理顺政府监管关系。顺应世界潮流、学习国际先进模式。建立“政府监管与指导、企业负责与保障。员工权益与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中介服务与支持”的“五方结构”管理机制。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专项监察相结合,各级职能部门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机制。企业全面落实生产过程安全保障的“事故防范机制”,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规要求,落实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依法获得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同时实现生产过程安全作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工会、媒体、社区和公民广泛参与监督的“社会监督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国家认证、社会咨询、第三方审核、技术服务、安全评价等功能的“中介支持与服务机制”。

2.5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险体系

充分利用各类保险手段,建立重大事故保险体系。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危险程度、事故的概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与业绩,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度;根据国内有关试点地区的经验,并学习和借鉴国外做法,可以省(区、市)或地级市为单位,把不低于8%的工伤社会保险资金,由本地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真正建立起强制性的、覆盖全社会的、赔偿、康复和事故预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机制。在推行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引入国外的商业保险模式,在职业伤害、职业健康、财产损失、事故风险等方面,推行多类种、多模式的商业保险措施,试验安全责任险、意外事故险等。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险体系。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好各项对策,煤矿重特大事故就会得到遏制和减少,煤矿安全形势被动严峻的局面就会逐步得到全面好转。

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矿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煤炭企业生产代价问题 篇5

经历了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发展之后,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大, 高耗能产业受到限制, 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煤炭消费需求不旺。随着煤炭资源的整合, 主要产煤大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矿井产能将逐渐释放, 国内煤炭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目前, 国内煤炭价格已接近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 处于低谷时期。同时, 伴随着煤矿估值的降低, 各煤炭主产区的交易也逐渐增多。笔者具有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和矿业权评估师3个执业资格, 参加过山西和内蒙古多地的煤矿产权变动的审计和评估业务, 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两点在煤矿产权变动的专项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采矿权

采矿权是煤炭生产企业合法存续的基础, 山西和内蒙古等地存在较多的民营矿山, 财务基础很差, 有时为应付审计, 临时虚构帐套和凭证。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国家和当地政策了熟于心的基础上才能发现纰漏并让对方服气。采矿权价值确定涉及的参数主要包括:资源储量、可采储量、生产能力、矿山服务年限和评估计算年限、产品方案、采选技术指标、后续地质勘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资金、流动资金、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采矿权权益系数和折现率等。其中资源储量作为矿业权价值评估中的出发点, 直接影响采矿权价值的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 矿业权的资源储量越大, 该矿业权的价值就越大。但是各省实务操作中又有不同, 比如山西省按照全部保有储量为基础收取价款、内蒙古按照可采储量为基础收取价款。国土资源部为确保国有资源收益不流失, 明确规定探矿权、采矿权评估必须以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或与评估有关的其他地质报告为依据。矿产资源储量报告中的矿产资源储量必须符合国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有关办法的规定要求。资源储量必须得到国土部门的评审认定, 是审计核查的关键点。审计中, 应以国土部门评审认定的储量为依据, 核查评估单位采用的数据是否符合其规定, 如未采用国土部门评审认定的数据, 则认定评估方法违规, 选定资源储量数据小于评审认定的数据, 会造成少评估采矿权价款, 最终造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的问题。此外, 还要关注是否存在滥用假设, 除储量之外, 影响价值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售价和折现率。与储量不同, 这两个因素要借助于职业判断, 合理的假设是可以的, 但必须要甄别滥用假设。

2 井下实物资产评估

煤矿井下实物资产具有隐蔽性强、专业性强、不易进行实物监盘、历史因素多等特点, 给评估煤矿的井下实物资产造成很多障碍。评估人员往往无法去现场进行实物监盘 (按照煤矿安全操作规程, 未经培训的人不能下井) , 更无法确定实物资产种类、数量、状态等。在实际评估过程中, 只能依据对方提供的财务资料、生产资料和工程管理资料进行评估。因此, 在国有小煤矿改制转让给民营资本, 或民营资本所有的小煤矿转让给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过程中, 某些不法分子就会利用这一漏洞, 少评或多评井下资产, 达到廉价获取国有资产或高价将资产卖给国家的目的。

审计人员要利用好一把标尺, 即完成吨煤生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数, 在每一个地方, 这个数都是基本透明的, 是一把非常好用的标尺。另外, 还要结合转让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当民营企业将其所有煤矿转让给国有大型煤矿企业时, 应重点关注井下资产多计情况, 通过函证、延伸设备、材料供应商、井下工程建设方等途径, 获取设备供应清单、施工合同、竣工结算单、发票、银行对账单等资料, 对比实际评估中采用的相应数据, 查找线索逐一核实, 确认多计井下资产等问题;当国有煤矿转让给民营企业时, 应重点关注井下资产少计情况, 通过获取可研报告、函证、延伸设备、材料供应商、井下工程建设方等途径, 获取设备供应清单、施工合同、竣工结算单、发票、银行对账单等资料, 和实际评估中采用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 查找线索逐一核实, 确认少计井下资产等问题;最复杂的是国有煤矿转让给民营企业后, 随即又将其转让给另一家国有煤矿企业的情况, 应重点关注的是国有煤矿转让给民营企业过程中少计资产、民营企业将其获得的煤矿再次转让给国有企业过程中多计资产的情况, 主要工作是对比两次转让的评估报告, 对比同一煤矿、同一时间的井下资产数量、种类、状态、评估方法等内容的不同点, 依照对比发现的线索, 逐一落实。

上一篇: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下一篇:优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