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检测企业

2024-07-06

煤炭检测企业(共10篇)

煤炭检测企业 篇1

摘要:对某国有煤炭企业十个矿井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物等浓(强)度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粉尘样本数120个、合格数107个,合格率89%;检测噪声样本数120个、合格数111个,合格率93%;检测一氧化碳样本数40个、二氧化氮样本数40个、二氧化硫样本数40个、硫化氢样本数40个,全部合格,合格率100%。根据对煤炭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提示煤炭企业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以达到预防并减少职业病的目的。

关键词:煤炭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

本次采样检测的煤炭企业属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由于生产性质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危害程度轻重不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物等。为了掌握煤炭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和职业病防治现状,从而提出可行性防治措施,使生产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职业病防治院于2016年3月至4月对某国有煤炭企业十个矿井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十个矿井井下回采工作面机组司机处、支架操作工处;掘进头打眼工处、绞车司机处粉尘、噪声、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物浓(强)度。

2. 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采样;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 160.33-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进行检测分析。

粉尘定点采样使用AKFC-92A矿用粉尘采样器,以20 L/min流量按照不同浓度的时段分别采集空气样品;噪声使用YSD130矿用噪声检测仪进行测定;二氧化氮使用FCC-1500D型防爆大气采样器,以0.5 L/min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硫化氢、二氧化硫使用FCC-1500D型防爆大气采样器,以0.5 L/min采集空气样品;一氧化碳用采气袋在靠近工人呼吸带的位置进行样品采集。

二、结果

1. 游离二氧化硅定性检测。

对所选取的十个采煤工作面和十个掘进头粉尘游离二氧化硅进行测定,检测结果为5.3%~8.4%,粉尘定性为煤尘。

2. 粉尘检测。

粉尘采取定点总尘按浓度不同分时段进行采样,共采样检测样本数120个,合格样本数为107个,结果见表1。

3. 噪声检测。

噪声检测按照不同地点分别检测,计算出8小时等效声级分贝值。共检测120个样本,合格样本数为111个,结果见表2。

4. 化学因素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显示,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检测值均未出现超标现象。

三、讨论

1. 粉尘检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该煤炭企业十个矿井采样检测分析显示,回采工作面、掘进头共四个采样地区粉尘浓度均存在超出国家限值的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个别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内喷雾不能正常使用,并且外喷雾压力达不到规定要求;未能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进行煤层注水;大部分矿井未按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在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回风侧设置粉尘浓度传感器。

2. 噪声检测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显示,本次采样检测十个矿井样本中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头工人接触噪声时间按照不同地点可分为4至8小时,根据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计算后,四个检测地点噪声值均存在超标情况,且掘进头打眼工处最大噪声值达到了108.4d B。通过现场调查发现,掘进头工人在工作时,有个别工人未佩戴防护耳塞现象。

在现场调查中发现,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机构比较分散,责任分工不明确;个别煤矿为了谋求眼前利益,过度节约生产投入成本,没有严格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给接害职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有些煤矿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定期体检不及时,未按照规定对接害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离岗体检;同时存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内容不齐全、建档率低等问题。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培训,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全员职业病危害防治素质;煤矿企业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同时要按规定组织接害职工进行岗前、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要配备与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相适应的设备、用具等设施,同时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确立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理念,保证各个环节体现“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3]王欣.职业危害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4):105-107.

[4]李涛,张敏,李德鸿,等.中国职业卫生发展战略及目标[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2):25-28.

[5]汤丽霞,姚水成.某市私营采矿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24(4):452-453.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探讨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 成本核算 改革创新

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煤炭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却对于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煤炭企业由于忽视成本生产的核算问题,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不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探究,加强煤炭企业对于生产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实施科学有效的生产计划,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炭企业间的生产管理。并借助循环 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煤炭企业实行精细化的成本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和进一步研究煤炭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收益。

1、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1、成本核算内容不真实

一方面,我们从传统的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发现,以往的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太注重对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问题,并且由于长期以来煤炭资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用的,煤炭企业领导者认为资源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国家政策对于煤炭资源的成本管理方面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体现在对于之前煤炭企业在开采之前必须要拥有探矿权和采购权,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必须要进行缴纳使用费,并能够严格成本核算的方法将上述资产无条件转化为无形资产核算,并且按照年限平均法来进行分摊费用,这样如果是煤炭企业领导者对于采矿和探矿等费用逐渐转为无形资产,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在管理费用当中分期摊销,但是这些就很有可能不会作为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一方面,如果企业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消化,那么,这必然会给煤炭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管理上的困境。

1.2、开采过程中对环境成本的不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看,煤炭企业在开采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将环境成本考虑到生产过程中去,尤其是在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如果是因为煤矿塌陷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还很有可能会造成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在现有的煤炭企业管理执行中每个煤炭都要制支付一些环境成本治理费用,所以,在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费用也将会得到有效地管理。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煤炭企业管理中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管理当中去。

1.3、对煤炭企业退出成本的考虑

在煤炭资源的管理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煤炭资源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煤炭资源开采过量,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的枯竭,到那时候,所有的煤炭企业都要面临停产关闭,煤炭关闭时,不仅仅需要大量的人员对煤矿进行事后的处理,还有可能会引发煤炭企业退出的成本问题,但是,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煤炭企业退出成本的问题也将会考虑到成本核算管理中去,而现行的煤炭企业管理中却并没有将这一项纳入到成本核算管理中,所以企业就不能根据预先设计的成本来进行退出,煤炭退出所需要的资金也就没有来源。

1.4、成本核算不能反映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煤炭企业开发过程中成本核算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煤炭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目前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当中只是计入工资和奖金等福利,而对于职工的教育經费和失业保险等方面都没有计入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如果没有将这些部分有效地计入到生产管理的成本当中,这将会造成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数据的不真实性。

1.5、矿井安全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些年以来,煤炭企业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些年所发生的矿井安全事故,正是由于矿井安全教育资金以及矿井安全措施不到位所造成的,一般来说,安全技措的提取和使用只是解决了企业投入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矿井安全资金投入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在煤炭企业的资金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矿井生产安全保护资金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有效地确保矿井安全资金的适当投入力度,确保煤炭企业正常的生产安全。目前,就从我国目前的企业效益来看,如果企业没有对矿井安全生产资金的有效投入,那么,这就很难确保煤炭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现相应的资源开发工作。

2、如何来实现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科学性

2.1、增加煤炭企业对于环境治理成本的资金投入

从总的来说,在煤炭企业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会经常性地出现地陷和污水排放等诸多问题,这样就对煤炭企业的开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很有可能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污染和破坏。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中主要是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和补偿费用,并在企业的开发过程中设置“一级科目”,并在旗下设置多个成本治理成本项目,这样,环境成本可以允许在煤炭成本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并按照实际的需要进行开支,从而能够确保煤炭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2、提高煤炭企业的人工成本

在煤炭企业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煤炭企业领导人要能够不断提升矿工的工资水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煤炭企业职工的员工收入很低,这样就造成很多职工家庭生活的困难,一些专业性的人才大量流失,这不仅仅影响了煤炭企业资源的开发,更是影响了矿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依据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的危险程度,以及社会发展对于煤炭企业的需求,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或者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煤炭企业社会福利项目,逐步明确煤炭成本开支成本标准,从而使得这一项目支出更加明确,方便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人员进行控制。

2.3、不断增强煤炭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力度

煤炭企业在发展基金的提取力度方面要逐渐加大,一般来说,煤炭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是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煤炭资源转型企业和城市重点接替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能够进一步解决因为煤炭开采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支出,同时,在对于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金问题的设置方面,煤炭企业在继续保留关于煤炭资源能源建设基金上,从科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角度来认识对于该项基金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煤炭企业在资金管理设置方面的科学性。

同时,我们应该要尽量完善煤炭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的制度,同时制定和改革完善煤炭企业在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兼顾到煤炭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在社会和煤炭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科学的改革,从而促使煤炭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3、结语

一方面,我们煤炭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可以看出,要想对当前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要尽量完善煤炭企业在内部成本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通过增加煤炭企业对于环境治理成本的资金投入,合理地提高煤炭企业的人工成本,并不断增强煤炭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力度,才能不断促进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科学化。促进煤炭行业更加科学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2(03)

[2]朱文东,吕佳丽.《水泥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出版发行[J].中国建材.2006(07)

煤炭检测企业 篇3

一、影响煤炭筛分试验的因素分析

煤炭筛分试验顾名思义是, 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把煤样按粒度的大小进行分级的方法。通过筛分能够测定煤炭粒度组成和各粒级质量, 并了解各生产煤层的产块率和不同粒级煤的质量特征, 最终为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制定煤炭产品质量标准提供重要依据。理论上, 大于筛孔孔径的煤样全部会留在筛面上;反之, 全部透过, 但实际上, 部分小于筛孔尺寸的颗粒不能透筛, 而一些大于筛孔尺寸的颗粒则穿过筛孔进入筛下的粒级, 影响筛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煤样的外在水分、含泥量因素

煤样的外在水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筛分效果, 一般来说, 细粒煤的含水量比大颗粒含水量高。煤样的外在水分大, 其粘滞性也相对较强, 细小的煤颗粒之间相互粘结或者是细小的煤颗粒粘滞在较大颗粒上, 导致一部分直径小于筛孔孔径的煤颗粒不能透过筛网。除此, 煤样中的含泥量也是影响煤炭筛分的重要因素, 煤样中含有易粘结成团的泥土, 往往将煤粒粘结成较大颗粒或者直接黏在筛网上堵塞筛孔, 降低了筛分效率。如果煤样的外在水分过大或者含泥量较高, 建议采用在筛选前预先干燥煤样, 筛分时减少入料并加强抖动的方法或者如果条件允许直接采用湿式筛分。

2. 煤碳的粒度构成因素

根据煤炭的粒度构成, 可将其分为直径小于3/4筛孔尺寸的“易筛粒”、粒度在0.75到1倍孔径的“难筛粒”、粒度在1到1.25倍孔径的“阻筛粒”和其他“大颗粒”等种类。实际生产中, “易筛粒”很容易透过筛网, “阻筛粒”往往贴在筛网表面, 阻碍“难筛粒”透过筛网, 但是“大颗粒”由于直径大, 对筛分不会产生过大影响。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当煤样中的“易筛粒”和其他“大颗粒”的含量较丰富时, 筛分则会速度快、效果好;而当“难筛粒”和“阻筛粒”比重增加时, 则会降低筛分速率, 影响筛分的效果。此时应当少加料, 或者延长筛分时间来达到良好的筛分效果, 达到分级目的。

3. 筛分设备因素影响

筛分设备的工艺、机械性能能够直接影响筛分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筛面、筛孔的类型对筛分产生影响, 对筛面、筛孔的选择直接影响筛分的速率、质量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大媒粒易损害筛面, 选择圆孔筛能够增长筛网使用时间, 小粒煤选择方孔筛不易堵, 能够提高产量;二是筛网的倾斜度影响, 筛网倾斜度主要通过影响煤样的滑动速率来实现对筛分的影响, 一般倾斜度大, 筛分效果好;三是筛网面的尺寸影响, 筛面的长度影响煤样在筛网上的筛分时间, 而其宽度主要对煤样的通过能力和筛分设备的处理能力产生影响;四是振动的幅度和频率影响, 其主要影响筛面上煤样前移的速度, 依据实验数据, 筛箱加速的在70~80m/s2, 振幅2~5mm, 转速800~1500r/min;五是抛射角影响, 抛射角的大小对透筛率和处理量会产生影响, 一般来讲抛射角度大时, 煤样透筛率较高, 而处理量却减小;六初始处理量影响, 初始煤样投放量过多或过少均能使筛分的效率降低。

4. 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因素

煤炭筛分过程中的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这取决于实际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丰富程度, 以及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佳的筛分方法和程序, 准确反映各类型煤炭的质量特征。

二、煤炭质量检测、分析方法

煤炭质量检测是确定煤炭质量的关键步骤, 市场上大部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对其进行质量检测, 主要涉及到的指标为煤的全水分的测定、灰分的测定、全硫和固体碳的测定等, 其中在国家标准GB/T 212-2008中, 煤碳的工业分析方法检测要求中, 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煤碳的工业分析来计算煤发热量的公式, 但由于光凭全水分、灰分值、全硫和全碳等指标难以完全评价煤的质量, 一般在对煤炭进行检测时, 要根据工业分析检测所得数据, 采用经验公式来计算煤炭发热量, 以供评价煤炭质量时作为参考。煤炭质量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1. 测定煤的全水分

煤样的内在和外在水分的总和叫做煤炭的全水分, 其含量多少, 直接影响到送检煤样的质量, 对其进行测定要根据国家标准GB/T 212-2008中空气干燥法来测定煤中全水分值。

采用空气干燥法主要依据煤样在干燥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进行检测, 称取一定质量的待检测煤样, 放置于干燥箱中, 其温度要保持在105~110℃, 防止水分凝结。干燥箱中通干燥气流, 直至煤样检测质量达到恒定值, 取原值与此值对比, 求得质量损失所占百分比即为煤炭全水分的百分含量。

2. 测定煤样中全硫

煤样中各种形态的硫的总和即为全硫, 硫成分在煤炭中多是有害的, 它对空气造成大量污染, 危害动物、植物健康, 因此测定煤炭中全硫含量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测定主要根据国家标准GB/T 214-2007中, 煤碳中全硫含量的测定方法。

3. 测定煤炭的灰分

煤炭经过充分燃烧之后所剩残留物质即为煤炭的灰分, 它是检测煤炭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其进行测定通常可以采用缓慢灰化法。测定煤炭灰分的设备通常选择马沸炉, 在加热前称取固定质量的煤样原样, 放入马沸炉中, 快速将温度提升至815±10℃, 使煤炭灰化并保持质量恒定不变为止。对比原值和残留值, 计算残留值所占百分比, 即为煤炭的灰分率。

4. 测定煤炭挥发分和焦渣特性

测定煤炭挥发分要在检测全水之后进行, 以保证数值准确。其测定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测定原煤样品, 放入有盖子的瓷坩埚中, 隔绝空气将温度提升至900±10℃, 保持恒定加热7min。待煤样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计算出减少的质量所占百分比, 再减去煤样的全水分含量值, 即为煤炭挥发分率。二是直接采用经过干燥的煤样, 经过相同的操作, 质量减少值所占百分比即为最终煤炭挥发分率。

挥发分测定后, 要检测所得焦渣特性, 按照如下所示规定进行归类:

(1) 粉状, 顾名思义全部呈粉末状, 颗粒之间相互分开, 不呈现粘结状态。

(2) 黏着, 基本呈粉末状, 较粉状稍粘, 但用手指轻轻触碰会粉化, 较大块的颗粒经触碰后也会变成粉末。

(3) 弱粘结, 呈颗粒状较多, 按压时只需轻轻用力即可形成小块, 不会变成粉末。

(4) 不熔融粘结, 基本呈块状, 上表面粗糙无光泽, 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按压时需要用力压才能使块状粒分裂成小块。

(5) 不膨胀熔融粘结, 大量块状出现, 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手指用力按压不能将其压碎, 焦渣表面出现膨胀钩或较小气泡。

(6) 膨胀和强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呈现明显膨胀状态, 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出现银白色金属光泽, 焦渣高度较大, 一般膨胀熔融粘结粒度小于15mm, 强膨胀高度大于15mm。

5. 测定煤样的固定碳和热值计算

固定碳值测定一般是煤样规定检测的做后环节, 其计算较为简单。固定碳含量为煤样中除去全水分含量、灰分产率、挥发分产率之后的百分含量值, 以上计算均为原煤煤样的百分含量。

煤的热值计算式辅助手段, 为煤质量检测提供参考。其高位发热量通常用热仪器直接测定, 低位发热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Q=100K- ( (k+6) ) × (水分%+灰分%) +3×挥发分%)

K=挥发分%/ (100- (水分%+灰分%) )

K值通过煤渣类型 (1~8) 及挥发分数值%, 通过查 (煤炭公式K值与Vdaf和焦渣特征对应值表) 获得。

三、结束语

煤炭质量检测是煤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基础保障, 必须在充分筛分的基础上, 科学的选取煤样进行检测, 更好地了解煤炭特性, 以便合理利用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玉双:《选煤厂生产检验煤样采样准确度影响因素分析》, 载《选煤技术》, 2009.

完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 篇4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概述及特点

煤炭企业大部分属于地下开采业,受到地质结构、储存条件、储量、品位等诸多的条件限制,致使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与其他企业不同。我国现行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是1991年原能源部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制定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煤的筛选费用,煤炭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不构成产品的材料费用,煤炭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还有一些特殊性支出,如地下作业的危险性使其必须有一定的安全费用支出;为保护环境产生的污染治理支出;资源补偿费用、沉田塌陷治理费用;土地、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保险费用;工伤抚恤费用等。从其内容上可以看出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有别于其他企业成本核算的一些特征: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危险程度,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辅助费用较高;煤炭企业需要的消耗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工资成本支出较大;煤炭开采中的辅助材料消耗较大,但大多可重复利用,例如支架、专用工具、坑木代用品等都可以循环使用。

现行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不能足额反映

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费用也势必会不断增多。在以前的成本核算中,并没有完整体现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对于环境治理的费用,例如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塌陷会破坏一定的土地资源,相应的还会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在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只有塌陷的补偿费,并没有治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费用。但实际上每个矿井多多少少都要支付一些环境治理费用,因此环境成本核算不容忽视。

(二)资源成本没有反应

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在以前煤炭资源是国家无偿划拨给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发生改变,煤炭企业要自己购买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并且要对已取得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勘探,这些都将产生巨大的费用。目前煤炭企业将以上款项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照年限平摊计入管理费用中。但是这些项目所消耗的资金数额巨大,如果仅仅按照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不作为煤炭成本组成部分在短期内进行消化,势必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损失。

(三)没有预先考虑煤矿退出成本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每一个煤矿都将面临资源枯竭、停产关闭的状况。煤矿关闭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处理善后、企业转产以及人员安置。但是现行煤炭成本管理办法,企业并不能预先计提计入成本,煤矿退出没有资金来源。

完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建议与对策

(一)增加、调整成本核算项目

1.增设资源成本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拥有资源才能发展。在以前矿产和土地资源是国家无偿划拨的,资源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需要自己购置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还要支付煤田勘探费、设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这都需要大笔的支出。煤炭企业支付这些费用都是为取得煤炭矿产资源开采而支付的款项,所以可将其作为矿产资源入账反映。

2.增加环保成本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费用也将大大增加。为准确核算环境成本,建议在煤炭成本中设置“环境成本”科目,专款专用。

3.增设退出成本

为保证煤炭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设置“退出成本基金”科目,其中又可分为“人员安置基金”“转产发展基金”项目,允许在煤炭成本中按一定标准计提,按实际需要据实开支。

(二)提高、完善现有项目的水平和标准

1.完善安全成本

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除了国家投入的配套资金外,煤炭企业应提高安全费的提取标准。提取的安全成本包括:构建安全工程设施的费用、安全预防费用、事故处理费用、安全技术生产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保障安全生产的费用。

2.提高维简费标准

为保障煤炭企业健康发展需要提高煤炭维简费的征收。维简费的征收要保证以下三项费用:(1)保证矿井开拓延深、维持矿井简单再生产所需费用;(2)保证矿井技术改造以及新技术推广所需的费用;(3)保证矿井结束后的清理费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只能保证第一项费用。

结束语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使成本核算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煤炭企业在新形势下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处)

煤炭中氟元素检测方法浅析 篇5

关键词:煤炭氟元素检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越来越多, 也越发受人们重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占能源消耗较高的比例, 在煤炭开采、运输、洗选、淋溶 (滤) 、燃烧等其它加工利用过程中, 煤中的微量元素要发生迁移、析出, 并入侵到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环境中, 最终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重视煤炭中有害微量元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煤中微量元素它们与环境问题、动、植物及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十分重要。煤炭中有害微量元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氟为煤炭中有害微量元素之一, 它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的危害。

1 煤炭中氟元素的危害

我国煤中含氟一般在0.005%-0.03%之间, 少数矿区含氟可达0.08%左右, 个别矿区则可高达0.3%。氟是人体中不能缺乏, 更不可以摄入太多的元素, 也是环境保护要求控制的元素。氟对大气的污染的面虽不及硫但它的毒性要更高一倍, 是危害动植物最为严重的一种污染物。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和混合气体的协同作用对植物的危害远大于两者单独作用的叠加。在我国一些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地区、西部偏远山区的村民他们的牙齿变黄、变黑, 很多人都是满口黄牙;身体的骨骼变形;很多人都身形矮小, 弯腰驼背, 甚至于畸形;而且有些人瘫痪在床, 皮肤大片溃烂, 惨不忍睹, 使村民们倍受病魔折磨。这是因为他们地区干旱缺水, 在饮用水中氟浓缩, 含量偏高;使用燃烧高氟含量的煤, 污染了空气和食物。燃煤过程中, 氟多以四氟化硅形态随烟尘排放到环境中, 然后经过雨淋等环境因素作用进入水源,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会摄入过多的氟, 从而导致氟中毒, 以上种种疾病都是因为氟中毒所致。中央政府对氟中毒地方病极为重视。“十五”期间, 国家共提供8.5亿元用于北方的饮水型氟中毒的防治。2004年, 中央财政拨款1亿元支持西南炉灶改良防治氟中毒工作。

如今,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精确掌握煤炭中氟元素的含量对于控制它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显得尤为迫切。

2 煤炭中氟元素的检测方法

我国科学家对燃煤型氟中毒区高氟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工作。煤, 炭中的氟, 在煤燃烧时生成的含氟气体, 对环境、设备有相当的危害。因此对煤炭中氟的测定, 使其快速、准确、方便大有必要。煤炭中氟的测定被公认为是十分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当前, 煤炭中氟元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

2.1 直接检测法

直接检测方法是利用仪器直接测量煤中的氟含量。光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微量元素定量分析中。混有少量的石英砂的煤样品, 在1100℃高温下与混合气流氧气和水蒸气在燃烧和水解, 煤炭中各种形态的氟化物被转化为挥发性氟化物进入冷凝水中。在含有大量柠檬酸、三钠硝酸盐和钾溶液与氟离子选择性电极为指示电极, 饱和甘汞为参比电极,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样品溶液中氟离子的浓度, 计算出煤炭中含氟总量。仪器分析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先进的测定手段。它直接测定煤中氟含量, 免除了传统的间接测量中需对煤样进行分解处理等繁琐过程, 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误差。但由于氟属于煤炭中的微量元素, 适用的仪器方法、测试精度及应用范围比较局限, 加之部分精密仪器的不普及和操作的复杂性, 造成目前应用受到限制。

2.2 间接检测法

目前人们经常采用间接方法检测。先是要想办法分解煤炭样品, 使煤炭中氟全部转化为挥发性氟化物并定量地转化为某种形式的可溶性氟离子溶液, 然后再用某种化学或仪器方法如离子选择电极法、比色法、离粒子色谱法等方法检测煤炭样品溶液中的氟元素的含量。间接检测法一般是做浮沉实验、进行单组分析、逐级化学提取、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2.1 比色法

扩散—氟试剂比色法

先取煤炭样品, 样品中的氟元素在扩散盒产生氟化氢气体, 经扩散被氢氧化钠吸收。氟离子与镧 (Ⅲ) 、氟试剂 (茜素氨羧络合剂) 在适宜PH下生成蓝色三元络合物, 颜色随氟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加深, 用或不用含胺类有机溶剂提取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灰化蒸馏—氟试剂比色法

样品在硝酸镁固定氟高温灰化后, 在酸性条件下, 蒸馏分离氟, 蒸出的氟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氟与氟试剂、硝酸镧作用, 生成蓝色三元络合物, 与标准比较定量。

2.2.2 原子吸收光谱仪法

在原子吸光装置内, 材料中氟与AL在高温条件下生成ALE分子, 利用PT与其接近共振波长, 测定其在227.5的吸收谱, 确定氟浓度。

2.2.3 气相色谱仪法

氟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有机硅化合物反应生成氟氯硅烷, 利用氟氯硅烷在气相色谱仪吸收峰值确定氟浓度。

2.2.4 液相色谱仪法

利用离子交换柱交换, 分离能力及电传导检出器, 能够测定氟。优点是在测定氟的同时能够测定其它阳离子, 但是氟的峰值不稳定。

碱熔法、灰化法、水蒸气蒸馏法、氧弹法、高频感应电炉法和高温水解法等是煤炭样品主要的处理方法。早期的灰化法、水蒸气蒸馏法现在已不经常使用了, 因为它们处理煤炭样品的程序复杂、检测速度太慢、很高的空白值以及使用方法很难把握。碱熔法、氧弹法和高温水解法等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 氧弹燃烧法被推荐为ASTM标准方法后, 特别是水解法被广泛使用后, 很多研究者发现氧弹法测值偏低, 对其可靠性提出置疑, 认为氧弹法仅适用于灰分子小于25%的煤炭中氟的测定。碱熔法和氧弹法对煤中有机氟化物、粘土类矿物及氟磷灰石中的氟化物有较好的分解作用, 但对煤中许多含氟难熔矿物质的分解效果较差。尽管认为这些矿物质在煤中含量较小, 但它们的含氟量是相当高的, 而高温水解法则对煤中各种含氟矿物具有较完全的分解作用。

3 结论

煤炭中有害微量元素引起的生物中毒和环境污染在许多国家都已有发生, 当今,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课题。由于我国对煤炭检验监督检验检疫系统目前也有许多不适应, 使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程度知之甚少。因此, 需要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煤炭中有害元素的研究工作。煤中微量元素一直是煤田地质学和煤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主要出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迁移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魏世勇.恩施山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0)

[2]霍广进, 刘桂英.环境水中微量氟的测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04)

[3]胡美珍, 黄秋怡.水中氟的快速测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04)

煤炭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探讨 篇6

关键词:煤炭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煤炭进行检测其实主要是为了使检测的数据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从而为客观评价煤炭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煤炭检测实验室中, 要实现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就需要加强质量控制, 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需要从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的方法、样品以及化验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使得煤炭检测更加科学合理, 更好的提高煤炭的整体质量, 使其能够高效的应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

1 人员管理

当前企业管理中对于人员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更加注重人员的精细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 越来越多的检测实验室开始加强力度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与考核, 接受专业考核之后的人员要持有专业机构颁发的合格证书, 在指导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之后, 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 加强对新知识以及新标准的落实与执行。近些年来, 国外的检测机构逐渐增多, 国内检测结构也突破了是空的限制, 市场竞争日渐加重。对于激烈化的市场竞争, 实验室需要加强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监测以及技术人员, 使其视野能够更加开阔, 了解相关知识, 加强互动, 实现考核标准, 也使得检测人员能够了解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方法, [1]使其与实验室管理需要相适应。此外, 还需要加强检测人员的设备操作能力、检测的实施能力、科学的选择方法、对结果能够科学评价, 提高质量控制的水平。技术检测人员需要将质量控制的相关技术与原理应用到煤炭的检测中, 并强化监督机制, 使得人员培训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 对煤炭检测质量科学控制。

2 仪器设备管理

在煤炭检测过程中, 要实现良好的检测结果, 使其满足检测目标就需要挑选合适的设备, 选择的设备仪器中需要有状态以及唯一性的标识。检测设备在投入到应用前需要对其进行校准、检定,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检定, 明确校准的计划, 使得溯源更加有效, 如果仪器设备有国家检定的规程, 就需要将其送到法定的机构进行检定, [2]如果没有就需要在权威机构对仪器设备以及检定、校准, 或者是由实验室自己进行校准。在自主校准过程中, 需要明确校准的方法, 并由实验室技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利用国际单位制对实验室检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加强仪器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 提高对定期检定的重视, 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类型是比较多的, 并且在实验室中分散放置, 因此需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 完善仪器的管理程序, 强化人员的素质水平, 保证仪器设备管理实现良好的效果。

3 确定科学的检测方法

在煤炭检测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保证检测方法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适应, 方法选择需要涉及煤炭样品的采集以及制备, 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的方法, 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等。尽管选择的煤炭检测方法与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相适应, 但是在实际的检测中, 由于检测人员的能力素质等差异, 并不能保证操作是一致的, 因此煤炭检测实验室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检测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指导, 使其能够真正的实现统一的操作。防止出现数据信息上的差异, 使得实验室检测效果能够更加真实、可靠。

4 对样品进行管理

在煤炭检测过程中, 需要科学的收集检测样品, 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 采样之后需要将样品送到制样室中, 接收样品之后需要检查样品的包装、状态等, 确保没有问题之后进行记录, 然后工作人员需要在接收单上进行签字。样品采集之后, 需要严格按照样品的制备方法开展制样工作。在此过程中, 需要制样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的记录, 防止不同种类的样品混淆在一起, 制样时, 制样人员需要用标签对其进行记录。将试样装瓶之后, 需要用胶带将标签粘到瓶子上, 防止样品的标签出现混乱, 保证样品的质量。制样结束后, 需要将其保存在制样室中[3]。

5 强化化验管理

在煤炭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中, 还需要加强化验管理, 对于已经制备好的样品, 需要将其送到化验室中, 化验科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样品的数量、编号、制样情况进行明确, 在保证没有问题之后然后在样品的接收单据上进行签名。按照国家标准, 化验科的工作人员化验样品, 并对结果进行计算, 审核合格之后, 由统计人员对化验的数据进行整理, 保证没有错误之后再交给技术人员。结合化验的结果、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等进行化验结果的审核检验, 保证数据没有误差, 然后将报告出具出来。

对化验结果进行核验时,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 就需要及时告知化验人员, 并要求其重新化验, 或者是要求制样人员再次核查样品。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对煤炭检测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其实是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定, 加强检测结果的控制能够使得检测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加强检测过程控制能够对煤炭检测实验室质量进行科学的控制, 进一步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能够对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 使得煤炭实验室检测结果更加公正、科学、严谨。

参考文献

[1]肖敏, 刘振德.煤炭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J].煤质技术, 2014 (03) :5-7.

[2]刘焕坤, 智顺, 张云红.浅析煤炭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煤质技术, 2012 (06) :24-26+35.

煤炭检测企业 篇7

现阶段,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明晰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盘活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走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是煤炭检测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

1 煤炭检测实验室发展现状

随着煤炭价格市场化的发展,煤炭检验已成为供需双方关注的焦点。2014年全国有12 526处煤矿和近千家钢厂及大大小小3 000座以上电厂,大部分企业都设立了与煤炭质量相关的检验部门[1]。表1所示的3种煤炭检验机构在煤炭交易中遵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

由于煤炭供需双方在经济利益方面处于零和博弈关系,形成了天然的矛盾状态,无论供方和需方提出的检测结果都不能得到对方承认。此时,独立于供方和需方的独立检测机构随之产生。据不完全调查,截止2016年,我国已有100多家从事煤炭第三方检验的机构,其中50%以上都是具有国家质检职能,30%左右的市场份额[2]由外资检验机构占据。2012年8月国家煤炭检测实验室联盟成立,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全国煤炭检验检测能力,实现会员实验室之间强强联合,推动煤炭检验质量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从而为国内外煤炭进出口贸易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3]。

整体上看,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培训相关人员,投资与产出周期长、短期收益不明显,所以,很多决策层都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4,5]。这种刻板的认识迟滞了煤炭检测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使得整个煤炭行业在社会进程中与其他高度发达的产业脱节,从而导致煤炭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因此,在信息时代进行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 煤炭检测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煤炭检测机构布局分散、经营独立、协同有限的煤炭检验机构现状。面对目前网络信息时代,煤炭检验机构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协同方法上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体系未集成,无集群优势。成规模的煤炭企业在煤炭检测方面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许多优势资源管理粗放,没有形成规模,得不到充分应用。目前,形成的“国家煤炭检测实验室联盟”[3]也只是松散的业务耦合,没有成体系地集约化运转,形成集群优势。另外,在煤炭检验过程中,一般程序是:第一,由客户个体送样或检验机构派人到现场采样;第二,直接在实验室内完成检验活动;第三,向客户出具检测报告。这种服务流程限制了用户使用检验服务的地理范围,使检验服务具有一定的“小区域”性。

(2)协调未统一,无组织优势。建设管理职能机构的不健全,导致煤炭检测行业的网络、系统、数据建设缺乏统一组织和领导;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都是基于各自需求构建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虽然支持力度在上升,但煤炭整体行业的自身信息化程度低,并且缺少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导致其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单位未形成信息化的行业标准,从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6]。

(3)决策无支持,无人才优势。近些年,在进行煤炭行业发展建设规划和具体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能够支撑现有高层次决策规划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缺乏矿业类专业知识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人才,特别是在煤炭监测信息化和标准化方面相结合的专业人才。而且,煤炭监测机构整体公信度低,数据、系统和信息的决策支持能力不足。经调查,目前实际从事煤炭检测、检验、化验人员的专业性仍处于较低水平;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周期性、规范性差,常态化检验与考核力度不够;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统一协同程度低,在国内外同行业内公信力亟待提高,还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决策支持能力。因此,从矿业类及计算机类的高校中输送一批煤炭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7]。

(4)操作无软件,无信息优势。据了解,我国煤炭企业都非常注重硬件投入,在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多以硬件设备的投入为主,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8]。不仅是煤炭检测行业,整个煤炭行业的大多数企业都存在“重硬轻软”,“重引进,轻开发”,“重建设、轻应用”,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重纵向连接,轻横向连通”的现象。在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各单位由于工作情况不同对软件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就使得投入软件的成本在增加[4],因此,许多企业在软件上投入太多资本的动力不足。另外,一些企业在一些专门的业务软件上投入大量资金,但通用性差,行业承认性不高,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效率比较低,导致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打击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6]。

3 信息时代煤炭检测实验室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重点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一体运行的组织体系,制定开放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设立实验室信息系统、制度规范文件体系和在线人才培训机制等。同时要加强煤炭检测实验室的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及检测精度,提高整体的质量水平是检测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

3.1 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煤炭检测组织体系

在国家煤炭检测实验室联盟的基础上,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煤炭检测实验室”。基于煤炭检测实验室网络化信息系统,各个相关的单位共同构建一个技术过硬、设备先进、人才充备、信息高效的合作平台;采用标准的检测报告模式和一致的标志形象来提高煤炭检验检测机构的品牌,推进社会的识别认知度。

构建统一的对外服务接口,一方面在国际上与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功能结构、职能要素、操作流程和文档标准的深层次交流,使得各煤炭检测单位都有机会与大企业沟通,开发与高端客户的合作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为煤炭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体制机制、标准规范、操作规程提供建议和咨询等,以推进各成员单位尽快实现互利共赢、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3.2 资源共享、纵向分级的管理协作机制

在现有检测能力基础上,建立省、市、县纵向分级管理的煤炭检测网络机制;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原则,统一检测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煤炭检测检验实验室的集群优势,使得系统内各个资源产生最优效益;通过网络化,实现信息系统逻辑集中,建立起各实验室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形成集群优势,统一服务于国内煤炭检验市场。

3.3 研发网络化、自动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利用国内外最新技术和资源利用模式,将自动量热仪等经典的试验方法仪器利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并构建基于信息网络的实验室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信息的标准编码方法和技术,将一般人工识读的信息转化成机器识读的编码符号,通过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手段,“使数据信息收集后,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及时进行决策、管理及执行[6]。在探索简化操作流程和提高测量精密度的基础上,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流程统一性、数据共享性和工作自动化程度,减轻工作量,进行煤样的采取、制备及化验的工作方法的优化。在避免人工操作可能会造成误差的基础上,构建独立、客观、公正、不受任何行政和利益干扰的煤炭检测自动化过程,最终出具有公信力的检验报告。

3.4 编制完备、规范的实验室制度文件体系

基于现有煤质检测实验室精干力量,有效利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对检验设备、检验人员、检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梳理,将检测检验的设备资源、知识资源、人员资源的配置最优化,整合及共享优化后的煤炭检测的流程、方法及方式,形成内容完备、权责明确、操作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煤炭检测实验室制度文件体系。煤炭检测实验室制度文件体系是由煤炭检测行业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标准、规范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也是促进煤炭检测行业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趋向科学合理化的手段,以及煤炭检测实验室已有、需有和规划要有的文件体系蓝图。这幅蓝图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持续地被完善和更新。

3.5 建立煤炭检测人才在线培训体系

煤炭检测实验室人才属于专业人才,其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此要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应制定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培养煤炭检测人员的方案,主要包含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规划实施及应用等[6]。因此,应打破现有人才培训模式,将“短期脱产集中”培训改为“长期同步在线”培训,以推进煤质检测工作常态化,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制度化的手段,实现煤炭检验检测人才培养、使用、管理和考核一体化在线的创新工作机制,让人才多参与实际研发与服务,同步在线培养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 结语

总之,煤炭检测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商品煤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的前提条件,也是掌握煤炭品质的必要手段。加强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煤炭产品的经济纠纷和损失赔偿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反应出商品煤最真实的品质和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9]。煤炭检测实验室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多种要素,实现全部合同项目“检得出”、“检得准”,维护煤炭企业的经济利益。提升煤炭检测检验实验室在国内外同业中的话语权,是煤炭检测行业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应建立有团队支撑、有规模支持、有公信力保障的煤炭检验实验室,并使之成为综合检测服务中心、创新示范中心、技术共享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从而实现煤炭检测行业从传统“投入型”向“产出型”的结构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张静,赵静.浅谈新形势下第三方煤炭检验的发展[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2(4):62-63.

[2]李永华,杨军,尹运茂.浅析我国煤炭第三方检验的现状[J].煤质技术,2013(S1):1-2.

[3]纪亮.国家煤炭检测实验室联盟成立[J].中国计量,2012(10):106.

[4]赵清泉.信息化建设在煤炭行业的发展[J].煤炭技术,2013(01):3-4.

[5]田竹青.关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才智,2014(14):34.

[6]张毅,杨飒飞.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2(3):59-61.

[7]张允蚌,谭章禄.煤炭类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J].软件导论,2011,10(12):182-185.

[8]蒋理科.浅谈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36-37.

我国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发展现状 篇8

1 我国煤炭检测工作的标准

我国煤炭检测方法以行业内部特定的工作方针为指导, 结合了国际上煤炭检测标准化的方案, 同时又适应了我国煤炭资源的现实情况。

1.1 指导方针

(1) 我国煤炭检测标准均是建立在国际ISO标准体系上的, 如果相关项目没有ISO标准可以参照, 则需进行大量研究实验, 在实际数据基础上确保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 对于没有国际ISO标准可以参照的, 需在ISO标准体系指导下制定国标。

(3) 我国煤炭检测在技术上基本参照国际ISO标准体系, 仅在文字表述及标准结构制定等方面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确保生产人员能够完全理解与掌握。

(4) 在对国际ISO标准进行转化时, 要对标准进行研究, 先在部分地区试用, 试验取得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进行大规模标准推行在此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对标准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修改。

2 标准化的发展

我国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其涉及科研、设计、开采、生产等多个环节。具体来讲, 我国煤炭检测标准化的发展历经了以下3个阶段:

2.1 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1964年, 我国煤炭分析实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式起步, 当时由于条件有限, 物资匮乏, 所涉及到的检测项目非常少, 仅有18项。这套体系的建立直接沿用了前苏联的标准, 缺乏对我国煤炭发展情况和煤炭资源实际的考虑。

2.2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

在发展阶段, 我国初步建立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的煤炭采样、制样、化验、分析、记录体系, 相继出台了43项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并且在检测速度和检测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

2.3 走向国际阶段:80年代末期至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开始向着国际水平发展。在“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方针指导下, 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适合国情的方法和标准, 一方面参照ISO标准体系修订已有标准, 另一方面积极研发ISO标准中尚未制定的项目。到本世纪初, 我国共制定行业标准30余项, 国家标准50余项, 其总体标准化数量超过了ISO, 其中两项标准甚至直接被列为ISO标准。

3 我国煤炭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

3.1 利用核能技术的在线或离线分析仪

核能技术能够利用标定建立灰分、煤的组成元素以及其他特定指标的关系, 从而快速完成对样品品质的检测。该方法具有人为误差小、检测速度快等优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 核能技术需参照更准确、可靠的方法所得的量值进行检测, 加之更易受到煤层厚度的影响, 因而, 主要应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环节。

3.2 经典方法自动化、仪器化

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量热仪等经典的仪器能够实现自动化转变, 这不仅避免了人工操作所带来的误差, 最大限度提升了检测精准度, 同时也减少了人员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计算机自动量热仪能够实现过程控制、温度测量、计算结果自动化, 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中。

3.3 机械化采样系统

在煤炭检测各环节中, 采样与制样环节最易产生误差, 这是由于人力采样工作安全性差、劳动强度大, 采样人员难以排除作业干扰, 进行完全客观地采样。机械化采样系统的引入使得采样与制样的人为误差大大减少, 不仅能够得到无实质性偏倚的样品, 更能减轻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3.4 快速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元素分析仪

近年来, 自动测硫仪已经普遍应用到煤炭检测中。这项技术以红外吸收、电解、库仑滴定、离子选择电极等原理为检测基础, 通过测定煤炭燃烧产物来定量分析煤炭相关元素含量。就目前来看, 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检测人员仅需做好仪器的质量控制, 就能得到精确度较高的结果, 因而这项技术常被用于日常生产检测中。

4 结束语

未来我国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两个部分:一是, 根据我国煤炭特性和生产情况开发新技术, 争取尽早应用到检测工作当中;二是, 研究并制定与环保相关的煤炭检测标准, 内容要涵盖微量有害元素检测。总的来讲, 煤炭检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方能更好地适应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炭检测人员要经常参加专业培训, 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争取获得更加科学、可靠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李英华, 韩立亭, 张克芮.我国煤炭检验国际标准化与技术发展方向[J].煤炭科学技术, 2008, (1) .

[2]高晓燕.标准物质在煤炭检验中的应用与探讨[J].山西煤炭, 2010, (12) .

[3]施玉英.我国煤炭检验方法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J].煤质技术, 2006, (3) .

煤炭检测企业 篇9

关键词:煤炭;物资;管理;效益;供应

1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首先要对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贯彻实施,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兼并和重组之后进行一体化的生产,形成以煤业为基础产业的多元化企业集团,随着企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在煤矿物资采购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煤矿物资采购量的不断扩大造成了采购分散化现象的加重,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煤矿生产构成中,物资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不能忽略,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煤炭企业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效益要向管理要,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提高竞争力都是最主要的追求,在生产成本控制全过程来说物资供应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只有在物资管理中进行全方位监督之后才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对物资消耗科学控制,从而转变企业发展形式,转化为节约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当中,如何科学的转型是煤企的重要选择,在对市场发展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加强内部管理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完善,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2 目前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煤炭资源企业下属煤矿一般分布较广,很难实现传统的物资集中管理,在物资管理上步调不协调,不能顾全大局,没有整体计划,各下属单位从保供应角度出发,放大采购计划,造成采购混乱、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全局效益下滑,使物资管理迟迟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更无法达到降低采购价格,降低仓储积压成本。

2.1 计划问题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物资计划管理是重要环节,物资计划主要依据生产计划中的任务量和物资消耗定额来确定。这种模式存在重复采购的问题,集团物资采购计划根据各资源整合单位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形成,各资源整合单位物资计划又是根据各用料单位上报计划并结合物资利用情况而编制,经过两级需求量放大,导致物资过量采购,库存增加,库存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由于采购计划编制不够合理,缺乏准确性,往往容易造成供货周期不准确,采购量不准确,对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2 采购问题

目前煤炭企业主要通过招标、比价等方式进行采购,这些方式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价格竞争中,常常出现低价中标的情况,这样导致部分物资质量与性能大打折扣,也不利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频繁的询价,更换不同的供应商,不但浪费人力,还提高了交易成本,也不能与供应商分享运营整合的利益;由于供应商商品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商品厂家过多,商品配件种类多样,不能通用,对管理和仓储造成一定的难度,甚至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2.3 人员缺乏

由于煤矿地质条件和采掘方式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变化,使物资在使用管理和消耗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加之工作的复杂性,多边性,造成物资管理效率低、成本高。

3 煤炭企业中物资管理的完善措施

3.1 合理安排采购方式

煤炭行业现阶段的物资供应体制决定我们应转变原有的观念和采购模式,将供应与需求关系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向双方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

通过与生产单位及时沟通了解,对供应商送货及时性、产品质量、价格方面进行评价,建立供应商长效评价机制。促进与优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建新型的“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代储代销合作模式。共享库存资源、降低采购风险、降低采购成本以及准时化采购。这样煤炭资源整合企业既可进一步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又能避免库存积压的风险。围绕物资管理工作全面健全管理机构,对供应部门的工作职能、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整理。另外对采够工作要做好监督,并且要对物资采购工作建立全过程监督的方式,通过全过程的监督来保障物资采购工作的完善,物资采购全过程监督包括了物资采购的采购前、采购过程以及采购完成之后的监督,这就需要对采购计划首先做好编制,做到有计划的采购,其中要对计划下达、价格咨询、采购方式等进行科学的安排,签订合同、物资验收、货款结算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计划监督的工作主要是保障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对于计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实施能够保证,其中价格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采购计划的成败,对于价格要进行货比三家,除了采购的监督也要对合同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对于合同的监督工作主要是合法性以及公平的监督,质量监督的工作主要是要对验收的把控,对验收要保证不能降低标准,付款监督工作也要严格进行,只有付款监督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才能够真正保障资金的安全,总的来说只有把监督工作贯穿整个采购活动才能够确保管理行为规范的完善,从而保障企业自身利益不被损害。

3.2 开展修旧利废、小改小革活动

煤炭企业每年都要回撤或更换大量废旧物资,大力开展修旧利废是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降低材料费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降低材料消耗成本,最大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基本措施。在这方面,一是加强领导,成立领导组。对所属各单位的废旧、闲置物资进行管理、处置、监督。同时各矿(厂)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按照“谁管理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扩大回收复用品种和范围,同时严格流程管理,坚决执行“交旧领新”制度,做到合理使用,科学投入。二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开展修旧利废工作的重要性。三是注重创新激励机制,千方百计做好修旧利废工作成效。科学合理下达修旧利废小改小革工作考核指标,做到“刚性约束,量化考核” 严格奖罚管理,加大主要材料的回收力度,提高回收效果。加强废旧物资、卡、物日常动态管理,加大定期考核力度,奖罚兑现,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责任性。

物资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物资成本信息进行确定,其中物资成本信息包括了成本目标的落实、成本情况的总结、物流环节的条件变化、成本目标的调整、企业环境以及市场的变化等,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是采用重点调查、定期做报表等方式,物资成本核算的方式主要采用统计与会计的科学结合,目前来说很多煤炭企业采用了目标管理的方法,这种物资消耗的目标管理是以吨煤材料费目标作为宏观控制对象,以实物消耗定额目标作为主要控制内容。

3.3 加强考核

人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能动因素,员工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正视职工素质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特色企业文化,在职工素质要求上要首先保障职工的技术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促进职工在工作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对职工进行定期的考核工作,制定一定的标准才能够对员工素质有效提高,对于考核工作要量化,从而才能保障考核的客观和标准性,量化的考核工作避免了人情问题的存在,减少了职工之间,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摩擦,能够避免企业内部的争论,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另外在企业中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要建立沟通的渠道,除了工作联系的方便之外还对管理工作有所帮助,明确设立奖惩制度,在公平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奖惩制度,促进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管理层管理水平,保障工作质量。

3.4 信息化管控

信息化系统建设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不能简单的实现业务电子化,着重把实用性、时效性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煤炭资源整合企业进行系统设计时,不仅要求科学先进,又能满足物资管理实际需求,同时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以物资供应管理业务为基础,高速快捷、动态协同的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煤矿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主要是建设煤矿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原煤产品本身不会造成材料的消耗,但是原煤產品经过加工之后需要大量的辅助生产物资的消耗,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要建设高校矿井就需要实时监控、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库存状况的监控和实时管理工作,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煤矿物资管理经验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煤矿物资管理方面需求的前提下,科学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煤炭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物资采购工作、收发存储工作以及旧物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都能够进行精细化一体化的管理形式,对于煤矿物资需求的提供和满足也能够有效的监控和提供,基本上满足材料消耗的科学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完善,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与科室、区队和班组建立多赢模式。实现物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转型与升级构建物资与设备生命周期信息化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改善煤炭管理方式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管控,认真落实每一项政策,从管理方式和人员上都进行完善,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系统,保障煤炭资源科学整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越.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与物流信息化研究[J].中国煤炭,2013,39(8):33-35,72.

[2]苗春花.加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1-23.

[3]李文江.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时代经贸,2014(4):14-14.

[4]苏丽冰.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与物流信息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2):10-11.

浅谈煤炭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篇10

1 人力资源管理

为加强队伍建设,则对员工进行质量体系管理培训,对员工不仅仅进行技能培训,而且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确保每一位员工在采制化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准确”。除了内部的人员培训外,还通过外面进行培训。为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每年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请进来”是请有权威的煤炭检测机构的老师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请资深的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专项培训;“送出去”是派遗各部门的人员去相关的培训班进行培训,每年派遗人员去设备厂家进行培训,有效提高了整体的管理与技术水平。全员经过培训并持有专业机构颁发的岗位合格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为完善煤质检测提供良好的基础。

2 采样、收样管理

2.1 采样工定岗

采样工定岗有力于进行岗位练兵,提高目测能力;每次下站抽检与站方、矿方人员三方共同采样、共同制样,试验样一式三份,检测结果进行对照;中心煤样采用“密码管理”,即采样人员将采样煤质信息单上报资料室,而煤样带密码交到制样组,中心制样、化验时只以密码为唯一性标识,检测结果出来后上报资料室解密。

2.2 加强收样管理

做好样品的接收工作。对于客户送来的样品,收样人员须对样品包装、状态等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对客户的信息及样品的信息采集完后,对制样组下任务单并对煤样编号,制样、化验过程只对唯一性标识编号,只有等到化验结果出来后才进行“解码”,确保制样、化验公正性;资料室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

3 制样管理

3.1 加强样品的交接管理

样品交接是保证样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必须做到安全性与可溯源性。采样后及时送到制样室进行交接,交接人员均需在样品接收记录上签名。

3.2 加强样品的制备管理

制样过程中,制样人员及时用标签记录好样品,样签与样同步,试样在盘中时用夹子把签夹在盘上,试样装瓶后签用胶带粘到瓶上,避免串签的发生,在制样过程中,根据谁制样谁负责的原则,制备完样品后要在样品制备记录单上签名。

4 化验管理

4.1 化验样品的交接

化验人员核对样品的数量、编号,确认无误后,在样品接收记录单上签名,如发现异常则需按相关程序进行审查;样品化验完后由化验人员密封签字保存,作为分样存查样。

4.2 化验管理

化验人员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对样品进行分析化验、计算结果,互相审核后,化验组长审核化验结果原始记录,再次确认无误后转交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根据掌握的煤质情况,并对化验结果进行相关性核验,核实无误后出具相关报告。在核验有关化验结果时发现异常后,通知化验人员重新化验或者由制样人员用备查样制备样品复查。

5 设备的管理

所用仪器的性能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仪器设备要有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测量设备和具有测量功能的检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要进行检定/校准,要制定定期检定/核准计划并要保证溯源的有效性,有国家检定规程的仪器设备要送到法定计量机构(经政府计量建标考核)去检定,无国家检定规程的仪器设备要送到权威机构(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去校准,或实验室自校准。要确保实验室所进行的测量可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若无法溯源到SI单位,应保证测量能够溯源到有证标准物质。仪器设备均有台账,有检定、使用和维修记录。

6 结论

综上所述,煤质检测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检测结果的控制是对检测过程控制有效性的检验,检测过程的控制是煤质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根本。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改进、不断完善,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控制,保证了出具的检测结果科学、公正、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标准特性下一篇:综合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