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特性

2024-07-06

标准特性(精选7篇)

标准特性 篇1

摘要: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是各种档案管理标准相互依存、相互衔接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和政策、档案管理水平及其标准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本文对档案标准化体系基本特性和构成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基本特性,档案,构成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有3个基本特性和4个构成方式。

1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基本特征

1.1 完整配套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是由全部档案管理标准共同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各项标准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共同发挥作用。每种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都需要有关标准与之相配套, 否则其作用就会受到限制, 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例如, 档案检索标准, 就需要档案著录、标引、检索语言、目录组织等各方面标准的相互配合, 并要制订相应的细则, 才能达到整体效果, 促进档案检索工作的发展。

1.2 协调一致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协调性是指各项标准在质的规定方面互相一致、互相衔接、互为条件、协调发展。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协调一致包括档案标准体系之间的相关性协调和与外部标准体系之间的扩展性协调2种形式。

1.2.1 相关性协调

相关性协调是指某一系列档案管理标准中相关指标的协调一致, 如档案分类标引规则和档案主题标引规则在对档案标引深度的规定上应一致的。

1.2.2 扩展性协调

扩展性协调反映了档案管理标准体系与其他标准体系的联系。如档案著录标引规则与图书等一般文献标引的著录标引规则在项目设置、指标规定上应有所对应, 保持一定的协调性。其目的是为档案与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其他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创造条件。

1.3 比例适当

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别的档案管理标准在标准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它是档案管理各个方面标准状况的量的反映。各项标准在档案管理标准体系中所占比例是由标准的适用面、各项档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特点及其工作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对标准的需求状况等因素决定的。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构成体现了上述3个基本特性即配套性、协调性和比例性的结合。它是决定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因素, 除此以外, 下列因素也会影响标准体系的构成:档案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特点;档案管理的发展水平与特点;档案管理标准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水平。

2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构成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是由各个档案管理工作领域的标准所构成的整体, 由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统一构成。

2.1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 即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反映了档案管理标准的不同层次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按照层次和级别, 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构成。档案管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概括性的, 具有指导意义和伸缩的余地;而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是具体化的, 是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补充。各层次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由于档案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 统一化程度低, 因此, 在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中, 应着重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而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则不宜过多。

2.2 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 即标准体系在档案管理各个工作领域的构成及其内在联系。从整体与部分来看,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是一个总系统, 而各个工作领域的标准体系则是其分系统, 总系统与分系统之间、各个分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在档案管理各个工作领域的标准体系中, 如下几个领域的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化比较重要:

2.2.1 档案业务工作标准体系

档案收集标准:包括档案接收标准、档案交接文据格式标准、归档标准等。

档案整理标准:包括全宗划分标准、全宗内档案标准、案卷格式标准、案卷质量标准、归档文件整理标准、档号编制标准等。

档案鉴定标准:包括档案密级划分标准、档案保管期限标准、档案销毁标准等。

2.2.2 档案信息处理标准体系

档案数据库设计标准:包括数据单元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加密标准、磁带交换格式标准等。

档案管理系统设计标准:包括软件开发标准、文档编制标准、程序语言设计标准、输入/输出格式标准、系统测试与评价标准。

档案管理系统硬件标准:包括计算机型号、规格标准、输入/输出设备标准、通信设备标准、中文信息处理设备标准等。

档案信息检索标准:包括档案著录、标引标准、检索语言标准、档案目录编制标准、机读目录格式标准等。

2.2.3 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体系

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包括电子文件收集与归档标准、电子文件整理与分类标准、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鉴定标准、电子文件保管标准等。

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包括各类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标准。强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纸质档案数字精加工标准等。具体涉及数字化对象、数字化程序与技术等内容。

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包括数字档案馆系统框架标准、数字档案馆相关技术标准、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标准等。

2.3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框架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总体结构框架大体反映了档案管理标准的纵向层次结构体系和横向的工作领域结构体系。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框架是对档案基础标准、业务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从级次、强制性或推荐性、优先顺序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而建立的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可为档案标准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框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定时期内应有的全部标准;各项标准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标准的优先顺序;需要与其他行业配合制订的标准;继续使用的现有标准及一定时期内应制订和修订的标准。

标准特性 篇2

1 戏剧的特点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 其文本既有文学性, 又兼具舞

台的表演特征。“戏剧的这种特殊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双重性:它同时存在于两个体系之中——文学系统和戏剧系统。”[2]因此, 戏剧面临的受众必然与传统文体的受众有所不同, 戏剧本身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独特性, 具体体现在:

1.1 戏剧面对的服务对象特殊

一部戏剧要靠剧本和演员的表演才能称为完整。因此剧本和演员也就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剧场里买票进场的观众, 而其他文学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的服务对象则是读者。虽然不排除有的剧本也有作为文本研究案本的特例, 如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等的经典剧目, 细品其字里行间也是一种享受。但戏剧从诞生之初即是面向观众的一门艺术, 这种发自源头的特点决定了戏剧文本必定要考虑到观众在观看时的反应。

1.2 戏剧的瞬时性

戏剧因其最终是在剧场中面向观众的表演, 因此要比单纯的文学欣赏更为立体, 现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 而且可以从人物的对白和互动中直接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故事发展, 因而具有更为直观生动的观赏体验。此外, 因为戏剧背景通常处于静止状态, 虽有场景转换但一般并不频繁, 故观众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演员的表现上。因此戏剧文本的质量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剧本身的成功与否。考虑到戏剧表演的瞬时性, 戏剧文本中的语言必须尽量贴近口语, 否则会造成观众听力方面的负担, 进而影响对戏剧本身的欣赏。

1.3 戏剧的通俗性

戏剧因其面向舞台的特点, 观众在进行戏剧欣赏时只能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进行, 因此戏剧语言必然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面向大众的通俗性。戏剧中的对白或独白不仅要考虑到演员表演时的流畅性, 同时也要替观众着想,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取代辞藻华丽的书面语, 这样既为演员的表演减轻负担, 也更容易与观众拉近距离、取得共鸣, 进而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由于戏剧面对的服务对象与常规性文学体裁不同, 加上戏剧本身的瞬时性和通俗性, 决定了戏剧在语言表现方面的独有特点。“不同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的是, 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台词来表现的, 而不是通过剧作家的描写和叙述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物语言在戏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地位。”[3]P388戏剧研究学家Boulton也曾说过:“所有的文学都由文字组成, 但戏剧是由口语化的文字组成。”[4]P101戏剧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进行戏剧翻译时应考虑到的一些因素。由于观众是戏剧面对的首要对象, 戏剧翻译就应更多地考虑到观众在剧场中的现场反应。由于戏剧开场后观众只能跟着剧情发展往下走,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咬文嚼字、品头论足, 因此进行戏剧翻译时就要考虑到舞台语言是否足够通俗易懂、足够口语化, 以使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跟随故事的发展不至于脱节。此外, 由于戏剧翻译没有进行注释的可能,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中的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等内容进行转换和处理, 既要保证不偏离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又要考虑到演员表演的流畅自然和观众的喜闻乐见, 可谓挑战重重。

2 戏剧翻译的双重性:可读性与可演性之争

戏剧本身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 也给戏剧翻译带来一些复杂因素。究竟在戏剧翻译中应该更多地进行文本的推敲, 还是更多地追求最终的舞台效果, 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从文学性的角度出发, 戏剧翻译就应致力于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作品的原貌, 展现作品的思想和风格。而从舞台效果出发, 原作的文本应退居其次, 观众的认可程度转而占了上风。支持前者的学者认为戏剧翻译应该忠实体现原作的特点, 将原作内容尽可能完整的保留到译作中, 反对对剧本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修改, 认为这样肆意的改动无疑是对原作的不尊重。而支持后者的学者认为进行戏剧翻译时应当把观众放在第一位, 要让观众体会到原作的精髓并让作品最终在目的语观众中得到认可, 仅仅靠原封不动地照搬原作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长期以来, 可读性 (readability) 与可演性 (performability) 就成为学者们在戏剧翻译方面的争端之一。

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是戏剧翻译可读性的典型代表。虽然Bassnett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一度支持可演性的标准, 然而从1985年开始, 她的观点开始发生明显转变, 称可演性是译者为自己寻找的辩护借口, 应该完全舍弃。在之后发表的文章, 如《戏剧翻译——文本的复杂性》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Textual Complexities) 和《戏剧翻译:反对可表演性》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The Case against Perfomability) 中, Bassnett都在极力强调戏剧的文本翻译, 反对任何以表演为目的的翻译理论和翻译行为。在她看来, 文本才是译者应该解决的问题, 至于剧本的可表演性和舞台效果, 则是戏剧工作者如导演才应该考虑的范围。

也有不少学者支持将可表演性放在戏剧翻译的中心位置, 其中尤以法国戏剧学者Patrice Pavis为典型代表。Pavis在《戏剧翻译的问题:跨文化和后现代戏剧》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tage:Intercultural and Post-Modern Theatre) 一文中曾提出, “真正的翻译应该在整个舞台表演的层面上来进行”[5]41.在Pavis看来, 戏剧翻译绝不仅仅是戏剧文本的语间转换, 戏剧只有以保证可演性作为前提才具有戏剧本身的魅力和意义, 舞台表演是戏剧的灵魂, 可演性必然要优先于文本。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认为戏剧翻译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舞台服务。我国著名戏剧翻译家和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对于戏剧翻译也强调语言的直接效果, 认为戏剧翻译并不是单纯为了将原作的内涵一点不漏地传递给译语观众。[6]

3 戏剧翻译标准探讨:功能对等原则的适用性

面对不同学者的不同声音, 戏剧翻译者在往往容易陷入摇摆的境地。实际上, 如果从戏剧的源头来看, 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本就是为服务观众而诞生的, 因此一部戏剧作品只有在舞台上上演并得到观众的认可才算是完整而成功的戏剧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戏剧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始终密不可分, 单纯从文学性去考量戏剧翻译的水准, 很可能会因忽视舞台的种种限制而导致文本的过于文学化, 造成演出效果欠佳。而仅仅以“可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 又可能导致为了满足演出效果而大肆篡改原作的失当行为。考虑到戏剧的服务对象和语言特点, 戏剧翻译应该达到让观众瞬时能够理解的通俗易懂的程度, 以便让目的语观众在现场得到与原语观众基本相同的观看体验。基于此, 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成为戏剧翻译较为通行的评价标准。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提出“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的概念, 随后又修正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其基本观点即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 判断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在于译文与原文语言形式上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更重要的是看译文接受者对于译文的理解和反应是否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反应相一致。奈达的这一理论将翻译的服务对象放在首位, 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深层意义、个性风格、文化内涵等。当然“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同语言因受各自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语法习惯等的影响, 不可能实现完全、绝对的对等。但只要译文接受者面对译文时能够产生与原文接受者面对原文基本一致的领悟和反应, 则功能对等就已实现。

戏剧翻译面对的受众以剧院观众为主体, 因此, 观众的感受和体会正是戏剧翻译要解决的重点。成功的戏剧翻译可以让观众在现场毫不费力地欣赏演员的表演, 通过通俗易懂的台词轻易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进展, 获得满足的观赏体验。为达到这一目的, 在戏剧翻译中译者一方面应尽可能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 同时, 当两种语言差异过大, 无法实现形式上的对等时, 应大胆在译文中进行适度修改、增删、转换, 以求达到令人满意的舞台效果和理想的观众反应。这正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积极指导性意义。

4 结束语

戏剧因其面向观众、具有瞬时性和通俗性等特点, 为戏剧翻译带来一定的复杂因素。戏剧本身具有的文学性和舞台性双重特点, 导致长久以来学者对戏剧翻译“可读性”与“可演性”孰轻孰重的争议。戏剧翻译不仅要达到翻译文本的目的, 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反应和舞台效果。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 戏剧毕竟是面向观众的一门艺术, 只有在舞台上得以上演并得到观众认可的戏剧才是完整的戏剧。因此, 在戏剧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观众对于目的语文本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演出要求, 使目的语观众在观赏戏剧时得到与原语观众同样的体验和感受, 达到戏剧翻译的“功能对等”, 才能真正让戏剧的精髓得以传达。

摘要:戏剧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特点, 因其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观众, 且具有瞬时性和通俗性, 因此决定了戏剧语言的独特性, 也进一步决定了戏剧翻译的准则。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在面对译文时的反应要与原文接受者面对原文时的反应尽可能地一致, 同样可以作为戏剧翻译中译作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戏剧,独特性,戏剧翻译,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C]//Bassnett,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8.

[2]朱云.戏剧翻译双重性之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 (12) :158-160.

[3]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Boulton, Marjorie.The Anatomy of Drama[M].London:Routledge&Kagan Paul Ltd, 1960.

[5]Scolnicov, Hanna, Holland, et al.The Play out of Context:Trans ferrring Play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M].Trans.Loren Krug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朱珠.戏剧语言的特征及其对戏剧翻译的启示——兼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J].宜宾学院学报, 2007, 7 (10) :72-76.

[7]琚世颖, 任晓霏.译者“目的性”与戏剧翻译中的“功能对等”[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1) :138-141.

标准特性 篇3

1 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直立、深绿色, 株丛繁茂, 株形直立高大, 生长势强;株高109.00 cm左右, 茎粗1.16 cm左右, 茎浅紫色;叶色深绿, 叶片中等大小, 边缘平展, 复叶椭圆形, 排列中等紧密, 聚伞花序, 有7~15朵花, 浅紫色, 有天然果。薯块椭圆形, 表皮红色光滑。薯肉黄色, 致密度紧;芽眼浅, 结薯集中, 休眠期长, 耐贮藏;块茎大而整齐, 淀粉含量为16.8%, 商品率高达93%以上[2,3]。适宜于青海省乃至我国同类生态区的水地种植, 全生育期140~150 d左右, 属中晚熟品种, 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强;中感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毒病。平均产量达37.5 t/hm2左右, 最高产量达64.5 t/hm2。

2 栽培技术

2.1 种薯选择

选用薯块完整、健壮无病、表皮光滑、无冻伤的具有其品种特性的健薯[4]。

2.2 种薯处理

种薯在播种前催芽7 d。种薯切块时, 每个薯块重量在30~50 g以上, 保证每个薯块有1~2个芽眼, 切块后切口可沾草木灰消毒, 并摊晾8 h以上再进行播种。种薯充足时, 有条件的农户可用小整薯 (30~70 g) 播种。

2.3 选地施肥

选择疏松的砂质壤土作为栽培田块, 生产地点应集中连片, 以便统一管理、采收、运输。

每户发放测土施肥配方明白卡。坚持测土配方施肥, 在播种前结合整地基施有机肥2.0~2.5 t/hm2;播种时施入马铃薯专用肥225 kg/hm2、尿素135 kg/hm2、二铵180 kg/hm2, 或一次深施马铃薯专用肥225 kg/hm2、尿素210 kg/hm2、颗粒磷肥600 kg/hm2作底肥, 并做到种肥分离。

2.4 播种

4月25日开始播种, 5月5日前全部播完。播种深度为10~12 cm。在高肥力地块种植应采用“大芽深种, 密度适当”的方法, 种植密度不宜太密, 一般垄距65 cm、株距20~25 cm, 保苗6.75万~7.50万株/hm2, 播种量为2 250~2 625 kg/hm2。

2.5 田间管理

2.5.1 查田补苗。

出齐苗后进行查田补种, 做到全苗。

2.5.2 中耕除草 (分次培土) 。

苗出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中耕、培土, 早培土和分次培土, 少伤根和葡匐茎。第1次培土, 在苗齐时培4~5 cm;第2次培土, 在苗高20 cm左右时培5~6 cm。2次一共培10 cm, 为地下茎从芽块到地上茎基部20 cm左右的厚度。

2.5.3 根外追肥。

中耕培土时追施尿素75~150 kg/hm2。第1次追肥在块茎形成后7 d内, 追肥后应立即浇水。共进行4次追肥, 间隔10~14 d。若追肥不及时, 植株已表现出缺氮, 应进行叶面喷肥, 可适当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2.6 病虫草害防治

2.6.1 虫害防治。

在播种前结合施肥, 用48%乐斯本乳油2 250 m L/hm2拌细沙或肥料, 防治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在生长中后期注意防治蚜虫等地上害虫。

2.6.2 病害防治。

晚疫病:青薯168是抗病品种, 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发现前3~5 d喷1次药, 用35%甲霜灵1 500~2 250 g/hm2对水750 L/hm2喷雾防治。同时, 要注意以预防为主, 集中连片喷药, 统一防治。环腐病、黑胫病: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 集中处理;药剂防治时, 用种薯重量的0.1%敌克松和草木灰拌种。

2.6.3 草害防治。

根据杂草种类, 选用除草剂进行苗前除草或茎叶处理。

2.7 收获

生理成熟期选择晴天收获, 禁止在雨天收获。采用机械或人工收获方法进行, 防止机械损伤、品种混杂。

摘要:阐述了青薯168马铃薯特征特性, 并从种薯选择、种薯处理、选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其栽培技术, 以为该品种在当地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薯16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青海大通

参考文献

[1]王长军, 王世荣, 罗昀.青薯16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62, 65.

[2]张永成.青薯168的生长发育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J].马铃薯杂志, 1998, 12 (3) :141-144.

[3]王启明.高寒地区优质马铃薯青薯168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8 (5) :63-64.

标准特性 篇4

笔者制备了两种典型的火灾试验用标准燃烧物,利用实体房间火热释放测试装置对选定的燃烧物开展燃烧特性试验,研究分析标准燃烧物的燃烧性能。

1 标准燃烧物的制备

火灾试验用标准燃烧物的制备应考虑如下因素:

(1)燃烧特性应稳定、重复性较好;

(2)组成材料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且简单易得;

(3)内部结构应相对复杂,适当增加灭火难度;

(4)作为构建火灾模型最小单元,应便于摆放组合。

为便于分级组合,笔者初步选定200、800 MJ/m2为两种标准燃烧物所代表的火灾载荷密度值,通过标准燃烧物的码放叠加来满足不同场所火灾载荷密度的规定。基于火灾载荷密度以及可燃物的材料组成,选定采用纸箱、纸隔板和塑料杯组成的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代表的火灾载荷密度约为800 MJ/m2;选定采用纸箱、纸隔板和纸杯组成的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代表的火灾载荷密度约为200 MJ/m2。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是在瓦楞纸箱中放置聚苯乙烯塑料杯,瓦楞纸箱尺寸为500 mm×500 mm×500 mm,塑料杯排列5层,每层25只塑料杯,纸箱中用以隔离塑料杯的纸隔板的厚度为4 mm,其中塑料总重3.75 kg,占总质量的55%,纸箱及纸隔板含水率不超过8%,理论火灾载荷为194 MJ。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是在瓦楞纸箱中放置全木浆纸杯,其中纸杯总重1.25 kg,占总重30%,理论火灾载荷密度为59 MJ。两种标准燃烧物内部均为类似“蜂窝”结构,一定程度上增加灭火的难度。

图1、图2为选定的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和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的实物图,表1为两种标准燃烧物所用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

2.1 试验装置

为研究分析标准燃烧物的燃烧性能,采用实体房间火热释放测试装置测定热释放速率、燃烧总热值等指标,设备如图3所示。设备主要包括主点火器和辅助点火器、框架、集烟罩、收集器、有导流片的管道、测试管段(包括样品气体取样器、用于测试流量的双向检测器和热电偶以及烟雾测试通道)燃烧器气体控制部分、白光烟雾测试系统气体分析系统(包括顺磁性氧气分析仪,红外二氧化碳分仪(0~10%)、一氧化碳分析仪(0~1%)、灰分过滤、气体冷阱、干燥柱、泵、废物校整、烟雾测试控制器等)、数据采集单元和分析软件。

2.2 试验方法

为减小风速等环境因素对燃烧物燃烧特性的影响,燃烧试验在实体房间火热释放测试装置中的试验房间中进行,试验房间的尺寸和要求符合GB/T 25207-2010《火灾试验 表面制品的实体房间火试验方法》中的规定,如图3所示。

引火源为4个钢制燃料罐,其内径为80 mm,高度为100 mm。燃料罐放在金属支架上,上沿距地面400 mm。燃料罐内先加入400 mL水,再加入10 mL正庚烷,燃料罐中心分别位于试样底边四角正下方,燃料罐上沿距试样下表面15 mm。添加燃料后应在1 min内开始试验。

试验前,将试样置于如图4所示的支架上,使试样下表面距地415 mm。试验引火源、试样的布置如图5所示。开启所有的记录和测量仪器,采集数据2 min后,在10 s内将燃料罐全部引燃。试验过程中,随着火势的发展适当调整风机的排烟量,以使集烟罩收集到所有的燃烧产物。当燃烧热释放速率低于试样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的5%,且持续时间超过30 s时,停止采集数据,终止试验。试验过程如图6、图7所示。

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按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 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的规定,在总数分别为1 000个的两种典型的标准燃烧物样品中,分别随机抽取20个开展燃烧特性试验。由于引火源热释放速率为10 kW,故以热释放速率达到10 kW时作为燃烧增长的起点,热释放速率(RHR)曲线如图8、图9所示。

依据RHR曲线,计算得到每个标准燃烧物的总热

值;采用火灾对RHR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火灾增长速率值。试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

数据分析如下:

(1)从图8、图9可以看出,两种标准燃烧物各次试验热释放速率曲线分布趋向一致,特别是在火灾增长阶段(t≤300 s)的一致性更加明显;

(2)从表2可以看出,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实测平均燃烧总热值为157.8 MJ,总热值标准差为11.0 MJ,火灾增长速率标准差为0.000 624,离散系数为6.97%和8.63%,小于燃烧试验的经验离散系数20%,表明该燃烧物燃烧性能稳定、重现性较好。

(3)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实测平均燃烧总热值为51.1 MJ,总热值标准差为6.54 MJ,火灾增长速率标准差为0.000 114,离散系数分别为12.8%和7.14%,小于经验离散系数,也表明该燃烧物燃烧性能稳定、重现性较好;其中总热值的离散系数与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相比较大,主要是由于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在明火熄灭后,阴燃的时间较长,各次试验终止采集数据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造成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的总热值偏差相对较大。

(4)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和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的平均火灾载荷与理论火灾载荷的偏差为18.5%和13.4%,理论火灾载荷是各组成材料在理想燃烧条件下利用氧弹法测定计算而得的,由于实测时的试验方法及燃烧条件的差异,造成实测值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也是允许的。通过实测值计算,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

物和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所代表的火灾载荷密度分别为631.2、204.4 MJ/m2。

(5)按t2火拟合得火灾增长速率α,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的平均值为0.007 23,介于慢速火(α=0.002 77)与中速火(α=0.011 1)之间,靠近中速火;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的平均值为0.001 6,属于慢速火。

4 结论与展望

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可近似代表火灾载荷约为157.8 MJ,接近中速火,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可近似代表火灾载荷约为51.1 MJ的慢速火。

在火灾试验用燃烧物标准化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今后通过标准可燃物的不同组合及摆放形式,构建不同火灾增长速率和火灾载荷密度的火灾试验模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由于实际可燃物的多样性、火灾的复杂性以及引火源的影响等,要建立与实际火灾相对应的试验模型,还需要在标准燃烧物与实际可燃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摆放形式以及引火方式对火灾增长的影响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摘要:基于典型场所的火灾载荷密度及可燃物,制备了典型的塑料杯组合体和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开展两种标准燃烧物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典型的标准燃烧物的燃烧性能稳定,总热值、火灾增长速率数据偏差较小,实验的重现性良好;在一定条件下,塑料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可近似代表火灾载荷约为157.8 MJ的近中速火,纸杯组合体标准燃烧物可近似代表火灾载荷约为51.1MJ的慢速火。

关键词:火灾试验,标准燃烧物,热释放速率,燃烧特性

参考文献

[1]宋波,李毅,刘欣,等.高架仓库实体火灾的试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4):155-157.

[2]郭子东,吴立志,岳海玲.商业建筑火灾荷载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J].灾害学,2010,25(2):97-102.

[3]王中翔.商业建筑火灾荷载调查和统计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9,25(4):57-60.

[4]吕杰,王茂靓,杨立中.朝天门地区商品批发市场火灾荷载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3):289-292.

[5]王金平,朱江.常用建筑材料及家具的热值及其火灾荷载密度的确定[J].建筑科学,2009,25(5):70-72.

[6]陆松伦,孙强.建筑物火灾荷载密度的确定方法和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6):20-22.

[7]GB/T25207-2010,火灾试验表面制品的实体房间火试验方法[S].

标准特性 篇5

1 叠加式力标准机概述

(1) 力标准机是指产生标准力值, 用于检定/校准测力仪 (或力/称重传感器) 的符合国家计量法规的机器。力标准机有四种:静重式力标准机 (D WM) 、杠杆式力标准机 (L M) 、液压式力标准机 (HM) 和叠加式力标准机 (BM) 。

(2) BM是指用一组比被检定/校准测力仪准确度高的标准测力仪作为参考标准, 与被检测力仪 (或力/称重传感器) 串联, 以液压或机械方式施加负荷的力标准机。

液压方式BM是指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以驱动油缸中的活塞运动, 对被检测力仪 (或力/称重传感器) 施加负荷来满足精度要求的BM。机械方式BM是指控制伺服电机驱动大比例减速器带动滚珠丝杆产生相对位移, 对被检测力仪 (或力/称重传感器) 施加负荷 (或再通过辅助 (如压电陶瓷) 装置二次精细施加负荷) 来满足精度要求的BM。

3 BM部分计量特性分析

(1) 一般按照力值量传要求, 作为参考标准的一组标准测力仪的准确度要达到被检定/校准测力仪 (或力/称重传感器) 准确度的1/3 (特殊条件下可以是1/2) , 例如被检定/校准的测力仪准确度为0.03级, 那么作为参考标准的一组标准测力仪准确度至少要达到0.01级, 而且与该参考标准相配的BM整体准确度最终也要达到0.01级。

(2) 准确度的评价有比较法、分部法和组合法三种方法, BM一般用前两种。比较法是《力标准机》中的方法, 是对BM整机的综合评价, 可信度高, 简单明了, 耗时少, 量传成本低;分部法是根据BM所使用的参考标准测力仪准确度和BM其他一些不确定度分量的信息来评价BM整机准确度, 可能不完整, 量值传递和验证过程复杂, 耗时多, 量传成本大。

(3) 高精度BM (0.03级以上) 需要很精细的保养维护, 最好是专人保养维护。BM所用的参考标准测力仪的每一次拆卸、送检和再安装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恢复的损伤, 造成精度损失, 准确度下降, 背离高精度计量标准装备 (符合国家计量法规) 保管原则, 《力标准机》规定在BM的后续检定中, 要拆下其固定的参考标准测力仪单独送检的条款, 有人为损伤和降低准确度之嫌, 应改进完善。

例如可以增加如下条款:“若能用比较法评价使用固定参考标准测力仪的BM整机准确度, 且该参考标准测力仪经过1~2个周期单独送检合格, 其准确度不差于该BM整机每次周检合格的准确度, 则该参考标准测力仪无需再单独拆下送检”。

对只能用分部法评价BM整机准确度的, 则该参考标准测力仪须按周期持续不断地单独送检。”

4 灵敏限的检测方法探讨

(1) 我们经过研究分析, 认为“继续施加微量负荷”容易引起歧义, 应该采用等效方法检测BM灵敏限, 即改为“在标准测力仪上施加初负荷 (第一级负荷) 稳定后, 与施加负荷方向相一致, 控制BM使参考标准测力仪 (或参考标准控制仪) 末尾数变化一个字 (即一个分度) , 此时标准测力仪 (准确度优于参考标准测力仪) 的示值变化即为BM的灵敏限”。无需放砝码。这样, 既适合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控制特征的液压方式BM, 也适合机械方式BM, 符合一个输入量和一个输出量的习惯, 可纠正全自动液压方式BM不可测量灵敏限的认识误区。

(2) 有观点认为若采用“控制BM使参考标准测力仪 (或参考标准控制仪) 末尾数变化一个字 (即一个分度) ”读取灵敏限的方法, 可能比目前的规定大一点。我们认为目前测力数控仪的控制码已经达到一百万位, 只要设计得当, 这点小差异可以接受。

5 BM研究方向及技术规范的前瞻性

(1)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市场对0.03级~0.01级标准测力仪 (或力/称重传感器) 的需求越来越多, 若继续按照0.03级要求来制造BM, 显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必须研制更高级别 (0.02级~0.01级) 的BM。

(2) 《力值 (≤1MN) 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的内容描述表明, 在当时条件下, 1MN的BM精度仅达到0.05级, 但从目前研制BM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活动分析, 机械和液压两种方式的BM都分别在某些量程段实现了检定规程的0.03级, 对于实现更高要求的0.02级或0.01级BM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3) “本项目”经过连续检测, 其重复性、示值误差、方位误差和年稳定度最好均达到0.01%, 之后拆下其配套的参考标准测力仪送至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的基准机上做比对检测, 精度也达到0.01级, 相关数据仍在研究验证中。可以认为一些BM技术指标已显得有点偏低或不完全适用, 例如水平度、平行度、同轴度、水平度和准确度等。

(4) 我国的力值基准机的准确度按大力值和小力值来划分, 根据当前科技水平, 在小力值范围, 0.01级和0.02级BM (用比较法) 可能实现;在大力值范围, 还存在量值传递瓶颈, 一方面有赖于将来国家大力值基准的准确度提升和量传手段 (比较法) 的完善,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用多个高精度 (优于或等于0.01级) 小力值测力仪并联综合量传的方法 (分部法) , 在某些大力值量段内, 使BM的量传精度得到提高。因此BM的准确度等级按大力值和小力值来划分可能会更合理, 即小力值BM准确度可增加0.02级和0.01级, 大力值BM准确度可暂时保留最高0.03级, 但其中的前瞻性备注条款仍可以保留。 (下转第39页)

(5) 技术法规应具有前瞻性。技术法规是对相关科技进步成果和经验的总结, 技术法规一般滞后于科学技术的进展, 但好的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规范不仅可以规范相关的技术活动, 同时也会鼓励和促进科技进步。如果能适当提高将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相联系的计量标准装置技术指标, 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因此, 在《力标准机》检定规程中, “注:对于技术指标优于0.03级的BM, 根据用户要求可以给出实际的技术指标与相应等级”的提法仍然具有前瞻性, 只不过需要进一步配套量化, 即增加0.02级和0.01级两个等级。

摘要:针对叠加式力标准机部分计量特性和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提出新的技术规范。

关键词:叠加式力标准机,计量特性,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JJF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2.

[2]JJF1011-2006, 力值与硬度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

[3]JJF1156-2006, 振动冲击转速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4]JJF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5]JJG734-2001, 力标准机检定规程[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

[6]JJG2045-2010.力值 (≤1MN) 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0.

基于事物特性表的标准件库的建立 篇6

1 基于事物特性表建立标准件库的原理

事物特性表是指把零件结构中的特征参数提取出来,并以固定格式表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信息集合。事物特性表定义了一系列零件中用于构建零件和区分与其他零件的特性值,规定了每种零件的特性数据表示格式。

UG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型CAD/CAE/CAM集成软件,具有强大的设计功能,同时为用户提供了较强的参数化设计模块,并且拥有一系列的二次开发工具,UG/OPEN是UG系列开发工具的总称,主要包括UG/Open GRIP、UG/Open API、UG/Open UIStyler和UG/Open MenuScript四个部分组成。其中UG/Open API不仅可以在UG系统中运行,还可以在VC++环境中运行,通过VC++的强大开发和扩展功能在UG中实现比较复杂的操作。因此,我们采用VC++与UG/Open API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UG系统的二次开发,基于事物特性表建立三维标准件库。

2 建立标准件库事物特性表

在UG中建立标准件的基本三维模型,分析基本模型所具有的特征值,在Excel中建立数据表并定义多个特征值列,把提

取出的特征值保存到数据表中。根据基本模型的特征值设计其它大小不同的标准件的特征值,并保存到数据表中,这样就建立了标准件的事物特性表,作为标准件建模的特征值数据。同时根据基本三维模型生成相应的工程图,将结果保存于磁盘中,用于以后的尺寸驱动。如果需要设计新的尺寸的同类标准件,可以直接在这种标准件的事物特性表中填写相应的特性值数据,本文以图1所示的六角螺母为例加以说明。

为使结构通用和数据表便于管理,我们可以取所涉及的标准件中最多特性值个数,建立统一的事物特性表(见表1),能够满足所有涉及到的标准件特性值的存储;同时需要建立一个特性名称表用来存储每种标准件包含哪些特性,以及特性的存储顺序,然后通过程序读取表2中的信息来控制表1中数据的存取。通过上面这种方式我们已经定义好了一个能够实现程序驱动的标准件库的事物特性表,可以通过这些特性值来实现标准件的设计。

3 基于特性表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1)使用VC++编写程序,加入连接UG的函数库,通过ODBC技术访问数据库事物特性表,建立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事务特性表的各种操作。部分程序代码如下:

(2)利用UG/OPEN API和VC++相结合编写程序调出实体模型,根据所选则标准件的特性值参数,实现标准零件三维造型。

部分程序代码如下:

这样我们根据特性值表中的信息绘出标准件的三维实体造型,从而实现基于事物特性表的标准件库。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以VC++、excel、UG/Open API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基于事物特性表的标准件建模,进一步实现了系列零件标准库的建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系列标准件快速设计的目的,以事物特性表的方式建立的标准件库占用空间小,易于维护,还能够使标准件的特性值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交换。

摘要:通过事物特性表描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产品信息,能够方便地实现产品变型设计,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文中研究了基于事物特性表进行标准件变型设计的原理,讨论了对三维绘图软件UG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利用特性表建模方式建立标准件库的方法。

关键词:事物特性表,标准件库,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杨化林,邓芳,张莹,等.模型参数驱动的零部件库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11):1374-1378.

标准特性 篇7

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天然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污染物排放少[1]。其作为代用燃料广泛应用于汽车上,特别是在商用重型车上应用最广。

目前国家标 准GB17691—2005规定天然 气发动机采用欧洲瞬态循环(ETC)试验规程测定其气态污染物。为了更好控制城市用重型车的排放,北京出台了地方标准DB11/964—2013,规定了国Ⅳ以上压燃式发动机和气体点燃式发动机需要按照欧Ⅳ标准中的全球统一瞬态循环(WHTC)循环方式进行排放测试。

WHTC测试循环与ETC循环相比,更加接近北京市重型车的实际行驶工况,国内外对这两个测试循环在柴油机上的应用展开了大量研究[2,3,4],但对天然气发动机的对比研究较少。另外,目前国家的排放标准主要关注发动机的常规污染物排放,对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没有进行规定,而这些非常规污染物通常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性,对人类健康及动植物生长具有极大危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一些醛酮化合物列入重点污染物名单中[5]。非常规排放物中,VOCs(如苯类、芳烃类物质)会使人慢性中毒[6,7,8],对人体危害巨大,因此研究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寻找其排放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全流定容稀释采样系统台架上,对一台符合国Ⅴ排放标准的天然气发动机分别进行ETC和WHTC循环的排放测试,并对比两种测试循环条件下,天然气发动机常规气态污染物和非常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结果。

1试验系统

天然气发动机的排放测试是在一套具有发动机开发及试验验证功能的排放测试系统上完成的。发动机测 功系统为 奥地利AVL 1NDYS504/3001-1BV-1型500kW交流电力测功机,全流稀释系统为AVL的CVS i60,气体排放分析系统为AMA i60, 非常规污 染物测量 仪为HORIBA的MEXA-6000FT。本测试系统还配备了发动机进气空调、循环水恒温装置、燃油恒温装置等。测试系统测试流程见图1。 其中非常 规污染物 测量仪MEXA6000FT主要测量SO2、HCHO、CH3CHO、C2H4、 C2H6、C3H6、1,3-C4H6、iso-C4H8、C6H6、C7H8等标准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情况。

试验发动机为符合国Ⅴ排放标准的天然气发动机,参数如表1所示。试验条件:中冷后温度45℃, 背压28kPa,进气温度20℃,进气湿度35%,CVS流量100m3/min,采样时间800s。

2ETC与WHTC循环排放测试方法的对比

重型汽车保有量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5%,但其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0% 以上。为此国家推行了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特别是北京地区,在2008年率先推行了重型车国Ⅳ排放标准。但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由于城市内重型车特别是公交车、环卫车等,实际运行区域在排放标准的非控制区间,排气温度低,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起作用,实际运行中NOx排放严重超标。为此北京市制定了地方标准DB11/964—2013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台架工况法)》,其中对国Ⅳ以上发动机排放规定采用WHTC循环排放测试方法。

图2为ETC与WHTC循环条件下,天然气发动机工况分布图。由图2可看出,在整个ETC试验循环中,发动机平均转速是标定转速的57%,发动机平均功率是标定功率的31%,怠速时间占整个循环时间的6%。而在WHTC循环试验中,发动机平均转速是标定转速的36%,发动机平均功率是标定功率的17%,怠速时间占整个循环时间的17%。由此可看出,WHTC循环更接近实际道路工况。

在测试程序上,相对ETC测试程序,WHTC增加了一次冷起动的排放测试,之后经过10min的热浸期,再进行一个热起动的排放测试。最终测试结果通过加权公式(式(1))得到。

式中,m为WHTC循环最终排放结果;mcold、mhot分别为冷、热起动循环各排放物组分的质量;Wact,cold、 Wact,hot分别为冷、热起动循环的实际循环功。表2为两种测试方法的排放限值。由表2可以看出,CO、 非甲烷碳氢(NMHC)和CH4排放在两种测试方法下的限值要求相同,只有NOx排放限值在WHTC循环中高于ETC循环。

3不同测试循环对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表3为ETC循环和WHTC循环条件下,天然气发动机常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结果。由表3可看出,该国Ⅴ排放的天然气发动机在两种测试循环下都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其中NMHC的排放很少,可以忽略不计。由于WHTC循环下发动机平均转速、 负荷低于ETC循环,因此其各排放结果高于ETC循环的排放结果。发动机在冷起动WHTC循环条件下的排放最恶劣,特别是CO和CH4的排放是热起动循环的2倍以上。

4不同测试方法对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表4为ETC循环和WHTC循环条件下,天然气发动机非常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结果。

由表4可看出,天然气发动机非常规污染物中, SO2和苯的排放量最大。由于天然气中含有少量的硫化氢等物质,因此SO2的排放与天然气的消耗量有关。ETC循环下,天然气消耗量大于WHTC循环,因此其SO2排放量较高。同理,冷起动循环条件下,SO2排放量高于热起动循环。

醛类化合物总体排放较低,其中甲醛排放在ETC循环下高于乙醛排放。WHTC循环下则乙醛排放较高,其冷起动循环醛类污染物排放高于热起动循环。

VOCs类污染物中,苯的排放量最大,且WHTC循环条件下排放高于ETC循环,冷起动条件下排放高于热起动循环。甲苯在ETC循环下排放几乎为零。但在WHTC循环下排放较多,其冷起动循环条件下显著高于热起动。对于乙烯和丙烯的排放,ETC循环高于WTHC循环,且冷起动排放高于热起动。乙烷的排放在ETC循环基本为零,WHTC冷起动循环显著高于热起动循环。1,3-C4H6和iso-C4H8的排放很少。

5结论

(1)试验用国Ⅴ排放天然气发动机,在ETC循环和WHTC循环下的排放都达到了限值的要求。

(2)WHTC循环条件下,常规污染物排放高于ETC循环,其冷起动循环排放量高于热起动循环。

(3)SO2的排放与天然气的消耗量有关,ETC循环下,天然气消 耗量大于WHTC循环,因此其SO2排放量较高。同理,冷起动循环条件下,SO2排放量高于热起动循环。

【标准特性】推荐阅读:

电动特性07-14

拉伸特性07-17

路面特性07-18

显示特性10-15

移动特性10-17

传播特性10-17

材料特性10-19

制粉特性10-20

同步特性05-09

放大特性05-13

上一篇:佛教的作用下一篇:煤炭检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