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空间

2024-09-28

提高空间(精选12篇)

提高空间 篇1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备课前, 老师认真钻研教材, 阅读教参, 体会文章思路后再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该提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跟标准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 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 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 也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可见,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学生自主地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地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独立性, 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充分地读书, 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 也就是创设一个优美的阅读情境, 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 使他们主动地读, 专注地读, 兴致勃勃地读。形式可多样化, 如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唱一唱, 比一比, 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 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到审美乐趣, 真正体现自读、精思、感悟、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 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 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 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 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要问题导引学生深读课文, 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教师上课, 不应机械执行、完成自己的教案, 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 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时机因势利导, 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扬弃

学生要进行批判性的阅读, 要让他们努力辨别真伪, 识别偏向, 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 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学生的阅读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不断摈弃旧的, 吸收新的, 在一次次的陶冶与扬弃中, 不断地树立对自己的自信心, 自觉地变换思维模式,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空间 篇2

宝宝带着好奇来到这个世界,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以及智力的发展,他们接触世界时,处处感到新鲜、好奇、疑惑不解,所以头脑中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这是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宝宝宝贵的财富,爸爸妈妈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耐心启发,正确引导,积极启发宝宝的兴趣,从宝宝视、听、嗅、昧、触觉等各种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方面,促使他们对自然和社会产生无穷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培养宝宝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宝宝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发展宝宝空间知觉能力”教学思想的明显特点。

在实物观察中发展宝宝的空间知觉力

培养宝宝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爸爸妈妈要为宝宝创造条件,在主题教育中启发宝宝动手、动脑、学有创见,鼓励宝宝多问,充分发挥宝宝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立体概念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于感觉,在宝宝思维中形成先从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念。宝宝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宝宝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事物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为此,爸爸妈妈应重视学具的应用,例如采用木棒、积木、小动物玩具、几伺图形、数字木块、小红花、纸片等各种实物,让宝宝自己摆弄、观察和思考,从感知中得到表象。宝宝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不等于知道了明确的概念,爸爸妈妈应逐步引导宝宝自己展开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给宝宝提供各种积木和空间造型挂图,让宝宝进行再造想象,并把这种想象用动手做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宝宝在现实事物中感知世界的无穷奥妙。

在语言教育中发展宝宝的空间知觉力

针对宝宝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把科学的空间想象蕴含到有趣的语言故事中,在给宝宝讲故事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应注意引导宝宝在欣赏中理解寓意,评价事物的好坏,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反观自照”,在故事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让宝宝复述故事、画故事、表演故事,并用玩具材料设计故事中的情景。例如在故事《小兔子为什么来晚了》的教学活动中,妈妈先启发宝宝编故事,比较立体动物小兔子、兔妈妈、兔姥姥谁大谁小,让宝宝想象小兔子的生活空间,启发他们用积木搭建兔姥姥住的房子,并动手操作立体动物,观察他们之间的立体差异。在爸爸妈妈的提问下,提高宝宝在空间中,大、小、多、少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宝宝的空间知觉力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指出游戏是宝宝的生命。爸爸妈妈应做到教在有心,宝宝则学在无意。主体性是宝宝活动课程的核心,爸爸妈妈应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放手,让宝宝主动地全身心参与活动,自我认识、自我检验、自我计划、自我鞭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宝宝的空间知觉力

宝宝的天真决定了宝宝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的想象和天真正是宝宝画的价值所在。爸爸妈妈应把教学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大胆的画出自己的所想,启发他们的兴趣,画他们想画的东西,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记忆力,挖掘他们空间知觉的潜能。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篇3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按照教参书中的建议,或者凭借自己多年教同一篇文章形成的套路去给学生分析讲解,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文旨在提倡提高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多角度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中,采用多角度阅读,可以充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信息提取、主旨探究、知识积累等各种阅读技能;还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培养多角度阅读能力,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初中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的插叙部分交代了杨修被杀的原因。课文观点认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适逢鸡肋事件,被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掉。这样看来,杨修是死于“他杀”了。那么,杨修到底为什么被杀?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用发散思维去探究他被杀的原因。

发散思维一:杨修死于“自杀”,凶手不是曹操而是杨修自己。杨修恃才放旷,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闻听“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还煽动夏侯惇等人也收拾行装准备北归。两军对垒,军心的稳定最为重要,而杨修竟然不识时务,自作主张,以致军心不稳,曹操不杀他如何稳定军心?因此,他的被杀乃是咎由自取。古语云“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可见,杨修是把自己杀死了。

发散思维二:杨修死于“他杀”,凶手当然是曹操了。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曾多次让曹操难堪,这令曹操十分嫉妒他的才能,犯了“才高盖主”之大忌。且不说他准确猜度园门太宽之意,单是塞北呈上的贡品,堂堂丞相还不曾享用,杨修这小小的书记官居然就“一人一口酥”给吃了,置丞相颜面何在?更有甚者,他不该参与人家哥儿俩的世子之争,以至于曹操疑心他要加害曹丕,早就怒火中烧了。考虑到留杨修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害,杀杨修之心早就有之。今日总算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冠冕堂皇的将其诛杀。这样看来,杨修死于曹操之手,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已。

发散思维三: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激化的结果。内因是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外因是杨修因“鸡肋”之事惑乱军心。曹操与杨修有矛盾,但曹操毕竟是一个爱惜人才,气量还算宽宏的人,陈琳拟定的讨伐曹操的檄文骂了他曹操祖宗十八代,曹操都原諒并接纳了他,杨修犯的这点小小错误又算什么。以前曹丞相对杨修虽然有些不满,但在行军打仗之时还能带着杨修这个书记官同行,可见曹操是真爱才。不过曹操讨伐蜀汉正当进退两难之际,杨修居然耍起了小聪明,两军对垒,士气重要,杨修实在不该去品味“鸡肋”,整得军营闹哄哄的卷铺盖回家,这让丞相大人忍无可忍,终于杀之。杨修虽然猜透了曹操心思,却没有猜到因为这块鸡肋曹操真的会杀了他。

以上的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用充分的理由分析杨修被杀的原因,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同样,在教学《范进中举》时,针对“范进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的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样也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文显示的是一场喜剧,理由有三:一是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二是揭露了当时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市侩的嘴脸;三是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虽然课文显示的是喜剧,但我们仍然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发散思维一:这是一场悲剧。范进是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虽然瞒着丈人去参加乡试的时候,其老娘饿得老眼昏花,但是他仍然偷偷应试,把一生的精力都浪费在科举考试中,这是范进个人的人生悲剧。我们假定,范进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无数次名落孙山后能看破红尘,不再利欲熏心的追求功名利禄,把那帮助手脚的八股扔了,跟着老丈人杀猪,每日里赚他几钱银子,也不至于让他老娘饿得眼花缭乱,也不至于把自己弄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岂不是悲剧?。另外,像范进一样的许多知识分子都被科举制度捆住了手脚,他们被扼杀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虽然部分人最终能凭借一篇八股文章跻身统治阶层,但更多的是终生不第,潦倒一世,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发散思维二:无所谓悲或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在科举盛行的时代,范进的种种表现,以及胡屠户等人的前倨后恭、趋炎附势都是正常的,没什么大惊小怪。即便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为了选拔人才仍然在应试考试,君不见有的人十年寒窗终于跻身清华、北大,于是歌舞升平、欢天喜地,大兴宾客,狂欢烂饮。也有的学生在学校是书本知识的高才,走向社会却是迂腐的庸才,走向家庭却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蠢材。这样的例子多虑,也就无所谓喜,也无所谓悲了。

合理布置管线,提高有效使用空间 篇4

现代高层建筑中,吊顶内的管线布置是相当复杂的,常见的有给水管、空调风管及供回水管、凝结水管、消火栓给水管、消防喷淋管、弱电线管、强电线管,甚至还有蒸汽管、煤气管和电缆桥架等。这么多管线和支架,分属不同专业,各自独立,互不考虑,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要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才能合理分配使用空间,达到满意效果。

1. 管线综合设计及管线分类

1.1 管线综合设计的基本内涵

所谓管线综合设计就是将建筑内各项管线工程统一安排,发现各项管线工程在设计上存在的矛盾,对单项工程原来布置的走向、位置有不合理或与其他工程发生冲突的现象,提出调整位置和相互协调的意见,会同各部门、各施工单位商讨解决。使各项管线在建筑空间上占有合理的位置,为管线工程的施工、运行使用、管理维修创造有利的条件。

1.2 管线工程综合设计原则

根据性能和用途的不同,建筑物中的管线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给水管道:包括生活给水、消防给水、生产用水等。

排水管道:包括生活污水、消防排水、层面雨水、其他杂排水等。

空调管道:包括冷冻水、冷凝水、冷却水、甚至热水管道。

空气管道:包括通风工程、空调系统中的各类风管。

供配电线路或电缆:包括动力配电、电气照明配电、弱电系统配电等,其中弱电内容包括共有电视天线、通讯、广播及火灾报警系统等。

以上所列的管道或穿线管具有各自的工艺布置要求,当出现相互交叉、挤占同一空间的问题时,应从整体出发,使众多功能各异的管线布置得当。建筑设备中管线工程综合设计时,互相避让的原则如下:

a.大管优先,因小管道造价低易安装,且大截面、大直径的管道,如空调通风管道、排水管道、排烟管道等占据的空间较大,在平面图中先作布置。

b.临时管线避让长久管线。

c.新建管线避让原有管线。

d.有压让无压:指有压管道和无压管道。无压管道,如生活污水、粪便污水排水管、雨排水管、冷凝水排水管都是靠重力排水,因此,水平管段必须保持一定的坡度,是顺利排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所以在与有压管道交叉时,有压管道应避让。

e.金属管避让非金属管。因为金属管较容易弯曲、切割和连接。

f.电气避热避水在热水管道、蒸气管道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

g.消防水管避让冷冻水管(同管径)。因为冷冻水管有保温,则有利于工艺和造价。

h.低压管避让高压管。因为高压管造价高。

i.强弱电分设。由于弱电线路如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和其它建筑智能线路易受强电线路电磁场的干扰,因此强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不应敷设在同一个电缆槽内,而且留一定距离。

j.附件少的管道避让附件多的管道,这样有利于施工和检修,更换管件。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布置时,还应尽可能做到呈直线、互相平行、不交错,还要考虑预留出施工安装、维修更换的操作距离、设置支、柱、吊架的空间等。

1.3 设备与结构专业间的协调

传统的走管方式是在梁下吊设,当管道多时务必使层高加高。但事实上这些管道是相对集中的,因此使整个楼层层高提高,显然是不经济的。假如在结构专业允许的条件下,在梁内适当预埋一些金属套管,让一些不太大的管道穿梁敷设。既利用死空间,又省去支吊架,结构上是完全能够承受的。另外,在走道、门洞上方的梁、板内适当预埋一些套管还有应急之用。对于复杂的建筑物因建设周期长,难免修改或加管,有备用预留洞就主动多了,梁内预留套管,结构可以从配筋上加强。而要在梁内凿洞就犯土建之大忌了。

1.4 认真优化风管的断面尺寸和位置。吊顶内的风管敷设应做到:

a.尽量根据风量变化变截面,这样便于管道避让和装修局部提高吊顶高度。

b.断面尺寸改扁,便于提高标高。

c.送风管应设在同一平面内。当布置回风管困难时,可利用吊顶内空间代回风管。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工程实例1

在某单位多功能职工餐厅的施工中,餐厅的设计层高为4.5m,主梁高度为1.5m,次梁高度为650mm,梁下又设有电缆桥架、消火栓给水管、中央空调给水管、风管及照明灯具等(见图),其下再设吊顶。如果照此设计施工,则净高就只有2.6m,使人一进入就有压抑感。为了提高净空间,经与设计和装璜协商,将原设计中的电缆桥架、中央空调的风管和水管沿垂直次梁方向布置,在安装吊顶时,在主梁位置设置造型,将大厅分隔在几块,整体提高吊顶高度,从而解决了楼层净空较低、各专业之间相互干扰的矛盾。经过这样处理后,使得有效净高达3.6m。

2.2 工程实例2

在某单位办公大楼工程的施工中,设计层数为16层,标准层高为3.3m,走道宽为1.8m,梁高为400m,吊顶内设喷淋给水管、空调进风管、强弱电线管及电缆桥架。在现场安装时,弱电无法穿线,筒灯安装不下,最终采取了半圆拱型吊顶模式,让风管和桥架走两边,避开水管和灯具的位置。经过这样布置后,中间拱顶位置净高为2.6m,两边净高为2.4m。

2.3 结论

a.从以上两个工程实例的分析中,可得出在层高较低的高层建筑中,为获得较高的使用空间和达到较理想的空间效果,在设计与施工时,须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调整系统和管线布局,最大限度利用空间;

(2)风管、喷淋管不要居中布置;

(3)改变送风方式,可将楼层送风改为垂直送风,风机可设在技术层,送风管设在竖井内;不要让管道都集中布置在一个支架上,否则支架断面过高;

(4)电缆桥架尽可能避开主梁方向布置或布置在电缆桥架井道内。

b.梁内走管

(1)传统的走管方式是在梁下吊设,但当管道多时势必使得管道架空层高度加大,从而造成层高提高,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此,在建筑和结构设计时,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在梁内预埋金属套管,让一些不大的管道穿梁敷设。这样既利用了空间,又省去了支、吊架。

另外,在走道和门洞上方的楼板适当预埋一些金属套管,以备应急之用。梁内预留套管,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可以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倘若在梁上凿洞,则是土建之大忌。因此,管道设计时应留有余地。

c.避免管道过于集中

当前,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大都将主管道井布置在建筑物的中心区域,导致辐射状的管线布置相互交叉,有时不得不因此而提高层高。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应与管道、设备设计相互协调,充分利用好技术夹层,必要时将主管道布置成跑道形式,这样既可避免干管的交叉,又可使支管布置容易处理。

当建筑物内要求有桥架保护的电缆时,需要考虑桥架在布置上要避开其它管线。

d.风管设计及其对层高的影响

吊顶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管的截面尺寸,因此,在设计风管时,布线不宜太长,否则就会造成风管截面相应加大,使得吊顶净空相应提高,而且施工难度加大,其他管线亦不好布置;同时,管径增大,必将使回风组织困难,噪音也大。

就目前国内高层建筑的实际状况来看,风管设计高度不宜超过600mm,必要时可将送、回风管布置在同一层平面内,或者利用吊顶内空间来代替回风管。

3. 合理布置管线是一项系统工程

管线综合设计应对各专业的走管要求全面了解,认真熟悉各专业图纸,包括:暖通、给排水、电气、结构、建筑等专业图纸,如果结构已经完成,也可以认真熟悉现场的结构,以便合理确定层高和布置管线。

将所有管线全部合成在一个图上,找出复杂的交叉位置,先确定主要管道的标高及位次,对一些比较影响层高而平面位置不固定的也可作一些调整,然后再画详细的大样图,出图后再到现场认真核对,再进一步修改,最终完成管线综合图。建筑吊顶高度的提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建筑物内各种管线应进行管线工程综合设计,复杂的部位应提供管线综合大样图。

管线综合设计需要施工单位积极参与,有关各专业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及互相协调,这样才能合理布置管线,提高建筑物有效的使用空间,同时也可减少施工时协调力度和尽量减少各单位施工成本的控制。

综上所述,针对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为达到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空间,提高有效使用空间,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设计时要统筹兼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各专业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合理布局。

(2)施工单位具有综合施工能力,各专业队伍之间要密切合作,合理、有序地组织施工。

提高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篇5

一到两岁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反复地往容器里装进装出东西,他们对堆高塔也热情有加。这些都表明孩子在探索自己与空间的关系,他们的大脑正在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三到四岁的孩子开始建造各种“空间”:给玩偶住的房子、玩具车的停车库、动物生活的农场...小小建筑师们不断地用惊人的创造让人为之震撼。

五岁时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已经发展到可以搭建更复杂的模型,比如飞机、轮船等。俗话说:见多识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想办法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常识性知识。只要方法得当,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到现代科学的知识都可以让孩子了解。孩子了解的东西越多,就越具有丰富的想象基础。

现在的世界面临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危机,对于这些问题的形成和危害,可以用某些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进而可以启发孩子想象一种环保型的工具,而孩子可能会提出许多幼稚但新奇的设想。当孩子知识面扩大时,孩子的想象空间也应随之而扩大。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先让孩子自己想一想,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当有必要给他介绍一些新知识时,最好以孩子喜欢听的方式去讲。

空间游戏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篇6

“我们发现特定的空间游戏与孩子的空间推理能力息息相关。”心理学家和首席研究员杰米·杰奥特博士说,“这很重要,因为给孩子提供玩空间游戏的经验,会很容易地推进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优势明显不足的孩子,比如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掌握空间推理方法,能够操纵空间对象,是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技能帮助我们穿行于繁忙的街道中,组装一堆本是零件的家具,甚至是装填洗碗机。除此之外,这项技能对于学术领域的成功至关重要,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各个领域。身处这些领域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被视为专业人才和高就业人员。

“虽然以前的研究表明,空间游戏活动可能培养孩子的空间推理能力,但是却缺少大量多样的例子作为支持数据。”杰奥特说。

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经过修订和规范,通常用于检测认知能力,它给杰奥特和天普大学的合著者诺拉·纽康比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研究孩子的空间游戏和空间思考。他们分析的数据来源于4~7岁的847个孩子,这些孩子进行了修订过的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的检测,包含有助于一般智力认知技能的量化考核。

研究人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和一般智力分数都与孩子在测验中的表现相关。来自低等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孩子获得的测验分数要比来自中、高等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孩子获得的分数低,而且男孩获得的分数要比女孩获得的分数高,考虑在内的还有其他几个认知能力,例如词汇、工作记忆和处理速度。

更重要的是,孩子玩某些玩具的频率与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也有关联。经常(一周超过6次)玩智力拼图、积木和棋类游戏的孩子获得的分数要比偶尔(一周三到五次)或者从来不玩这些玩具的孩子获得的分数高。

研究人员提出,空间游戏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潜在工作机制间的联系需要更深入的调查,但是这些结果表明,多让孩子玩空间游戏是增进他们空间推理能力的一个可行的办法。

如何提高商品住宅门厅空间品质 篇7

近几年, 举国上下商品住宅的建设如火如荼, 设计院也设计了数不清的住宅项目, 在现在大多数的一些住宅实例中, 门厅在设计上基本遵循“最经济原则”, 压缩一切公共空间, 仅仅作为公共交通空间被设计成一个通向楼、电梯的狭小通道, 身处其中完全没有舒适的感觉, 居民在门厅空间都是来去匆匆, 无丝毫停留。仅在少数高档住宅里才会对门厅空间有比较人性化的设计。其实对商品住宅的门厅空间进行适度的空间设计, 会对整栋住宅楼的品质有大大的提升, 而对生活其中的居民也将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1 门厅的特点及过渡性

1.1

门厅是住宅楼内生活的居住者每天的必经之地, 是活跃有魅力的部位。

1.2 作为住宅楼的入口是使用频繁的场所, 是生活其中的居民出入必经的地方, 人们见面的机会比较大。

门厅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 是居民进出楼门, 进行室内外空间转换的场所。

门厅空间适度扩大, 就有条件创造出一个温馨欢迎的场所, 让居住者回家的感觉变得强烈;同时也是从室内走向室外的过渡空间, 当天气条件恶劣, 可以成为每家常住人口—通常是老人或者没上学小孩离开家门散心, 与人交流的空间。

并且行为学家指出, 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之间如果没有过渡, 由于人的惯性思维, 将大大降低对第二个空间质量的感受。试想一个下班回家的人, 经过了路上的匆忙, 打开楼门, 看到的是一个欢迎回家的尺度宜人空间, 心情势必大为舒缓, 再走入自己的家门, 将会觉得自己住在一个多么亲切的地方。

2 门厅的形式探讨与地域性

2.1 形式

门厅采取何种形式和平面的功能设置及立面用什么造型有直接关系。

从平面上看, 门厅以下三种形式。

(1) 嵌入式:门厅嵌入在住宅建筑体的里面, 外面用挑檐或者雨篷来提示入口。或者直接用住宅的墙体围合而成, 容易造成视线不好, 不通风, 等缺点。

(2) 半内含式:门厅的一半突出在住宅建筑体外面, 入口标识很明显。特点:柔性边界的特征很明显, 视线开阔, 通风良好, 但是往往由于建筑结构的因素影响, 不易形成完整的空间。

(3) 外接式:厅外接于住宅墙体, 空间独立。特点:拥有较大的外墙面积, 采光充足, 通风流畅, 视野开阔。但是太突出会影响挡光间距, 在北方地区也不太节能。 (图1)

从剖面上看, 以一层高的, 一层半高及二层高的居多。主要取决于平面尺寸的大小不同高度就或高或低来调整门厅的空间尺度。 (图2)

2.2 地域性南方由于气候温暖, 门厅的朝向往往不受限制。

但在北方, 冬天寒冷, 若采用北向门厅, 一般要做门斗, 或者门窗密闭性较好, 否则在冬季会因为没有阳光, 北风凛冽, 人们无心停留而陷入尴尬之地。北向入口的北方住宅门厅空间就要格外花心思引入阳光, 才能使门厅空间产生活力。图3 中, 门厅在北侧, 但是引入东西向阳光, 这样无论在旭日东升还是在夕阳西下时, 这里都有理由成为人们逗留的空间。

在北方城市, 如果选择南向门厅, 南向入口, 有下面两种设计方法。

其一、南向楼梯入口, 南向楼梯作为竖向交通, 但是会牺牲掉一部分南向好朝向的面宽;其二、还有种方法是门厅南向入口再转为楼梯在北面, 这样只要在下面两层牺牲南朝向作为门厅空间, 三层及以上又可以南朝向全部让给居住空间。如下图4剖面。

3 设计原则与手法

3.1 协调居民的各种生活功能 (1) 清楚明了, 具有引导功能。

现在批量生产的商品住宅没有归属感, 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设置易于识别的门牌指示;做到无障碍设计, 方便居民出入; (2) 居民使用信报箱、布告栏的静态活动与出入及交谈等的动态活动, 需要在空间上予以区别, 合理分配。一定要具备简单交谈的空间, 这样才会让门厅空间产生人气, 实现其设计价值。

3.2 尺度宜人, 营造具有亲切感的场所,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空间, 和透气性, 保证视觉开阔。

其次要有各种休闲设施, 创造适合大家休息放松的基本环境, 还有保证绿化率。

3.3 重视个性化设计

通过颜色、外观的设计与其他建筑物形成差异化, 通过渗透、引导、暗示等具体的运用, 调节居住者的状态, 调和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差异感, 打破居住者认知思维的连贯性, 提高对门厅之后的下一个场所的感知度。

4 门厅空间经济性的简单探讨

门厅空间如果进行如上设计, 会增加一定的公摊面积, 居民可能会多花些钱, 但是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会产生很大影响, 也会大大提高商品住宅本身的空间档次, 会成为人们选房时额外的一个亮点。

5 结语

院落的消失, 让很多城市人失去交流场所, 越来越多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人们形同陌路。希望门厅空间会还给城市人一部分交往空间, 温暖逐渐冷漠的邻里感情。

参考文献

[1]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林川.试论城市住宅的“过渡空间”设计.厦门:福建建筑

[3][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创设学习空间 提高学习能力 篇8

一、创设学习空间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强调, 要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创设学习空间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大学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受教育者的学习处于更为主动、更为自主的状态, 因而这一阶段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阶段。同时, 学校还积极为学生创造物质空间, 提供最密集的教育资源、最完善的教学条件、最优越教学环境, 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土壤与条件。学习能力是个体在生存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目标诉求而进行自身变革的能力, 它不仅包含对自身知识结构的积极调整, 也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主动革新。学习能力表征了个体应对外界变化的态度, 也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换言之,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本质能力, 也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范畴都能普遍适用的根本素质。因此, 创设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产生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影响,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 也会产生一种边际效应。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反过来这种促进又会促使学习能力增强, 使学习能力保持持续提升的状态。学习空间的创设还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二、创设学习空间的途径

1. 重视网络资源, 实现空间技术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 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既能获取丰富的知识, 又能灵活运用学习时间。为了深化个性化教育, 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学院实行网络选修课与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的两种模式, 为学生开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视频课程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追求, 同时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喜欢的课程, 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有效的时间内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 虚拟实验、测验等过程能够及时反馈结果, 犹如游戏中的挑战和通关, 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参与讨论, 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更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开阔自己的视野,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网络选修课共开设了91门课程, 均为超星公司聘请的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老师讲授, 内容涉及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文化、自我与人生、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交礼仪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方面。另外, 网络学习空间也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 在网上浏览网络资源, 检索大量英语知识和信息, 在线与外国朋友实现英语互动交流, 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 达到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 文华学院在创造学习空间时应充分重视网络化、数字化的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 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揽、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 对他们适应当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

2. 开展“第二课堂”, 达成空间多元化。

“第二课堂”是为学生开设在学习知识文化以外的学习空间,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 辅导员老师十分注重开展“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 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导员鼓励和引导学生科学立志, 积极立行, 创先争优,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 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城建学部开展了“立志行”系列活动, 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和主题活动, 号召和带动学生先“立志”, 再“立行”。辅导员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学院、学部开展的“第二课堂”。例如班级风采大赛是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独具特色的比赛交流形式, 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年。首届班级风采大赛是各新生班级在操场以健美操的形式展示了城建学子青春风采, 第二届班级风采大赛的主题为“展班级文化, 炫青春风采”, 各班级以舞蹈、合唱、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深刻诠释了班级文化。在2013年的迎新晚会上, 一首名为《so what》的歌曲节目引起全院师生的关注, 这首歌的演唱者刘芷薇来自笔者所带的2013级视觉传达1班。早在军训期间, 笔者就发现了她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天赋以及渴望表现自我的愿望, 所以, 就鼓励她参加学院各种演出, 并推荐她加入院声乐队, 更好地提升她的歌唱技能。刘芷薇凭借着自己对表演的激情, 活跃在学院和学部的各个舞台, 每一次有她参与的演出都会获得全院师生的赞赏, 同时, 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晋级“中国好声音”的决赛。刘芷薇同学在专注文艺表演的同时, 学业也没用落下, 她的成绩在专业中名列前茅, 获得各专业老师的一致认可。同时, 刘芷薇同学还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她所组织的班级各项文艺活动在学部元旦晚会上大放异彩。刘芷薇同学在“第二课堂”的学习空间中自由发展, 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辅导员, 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培养兴趣爱好, 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他们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标兵。

3. 狠抓学风建设, 保障空间纪律化。

抓好学风是创设学习空间的基本要求, 在学风建设中我们要把握与时俱进、有的放矢、齐抓共管三项原则。 (1) 学风建设应与时俱进。首先, 学校课程的设置是否先进、师资是否优良、教学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学风建设。现在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 不能牢牢把握社会的需求, 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辅导员在平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应该紧跟时事, 把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传递给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 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因此, 在学风建设中融入就业指导也十分必要, 并且需要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掌握就业形势, 弄清人才需求, 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 适应就业环境。 (2) 学风建设应有的放矢。学校应该根据年级特点和专业特点实施不同的学风建设措施。可以引导大一的学生学习历史, 熟悉学生手册, 并要求其遵守学生手册的规章制度, 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为大二专业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面对大二的学生, 应该着重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并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目标, 制定职业规划。由于大二是积累专业知识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应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完善知识结构, 为以后找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大三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阶段, 应鼓励学生们把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积极开辟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积累工作经验。大四阶段应该加强学生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辅导工作, 并教导学生写简历, 完善自我介绍, 指导他们在企业面试中脱颖而出, 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3) 学风建设应齐抓共管。高校老师和辅导员都是学风建设的参与者, 只有二者齐抓共管,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些高校老师把教与管分开, 只做好教学工作, 认为管理学生都是辅导员的职责, 与自己无关, 这种意识就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辅导员在上课前把学生的到课率抓好后,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导致学生养成只在辅导员面前做做样子的习惯, 辅导员走后又无纪律意识。课堂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基地, 因此, 学校除了对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检查外, 还应督查上课纪律和教学效果, 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课堂考勤的检查力度, 并把考勤结果与学生成绩和参加考试资格挂钩。任课老师自身要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激发学生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 并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辅导员除了平时查课和落实学风建设措施外, 还要引导学生自觉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 积极开展有关学风建设的班会、系会, 动员人人参与学风建设。

4. 提高师资水平, 促进空间专业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是关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 是创设学习空间的专业化保障。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提高教师的学历, 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开发等四个方面。同时教师还应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大学教育的根本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 将以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融入教学组织的全过程。

5. 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空间互动化。

学习空间的创设, 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自主学习, 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首先, 课堂上要增加交流和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其次, 在学校内部创造与工作环境类似的学习环境, 组建学习团队, 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初步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团队共闯学习难关, 共建学习资源, 共享学习成果, 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习团队中, 每个同学在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 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自学、自识、自理、自检、自奖等途径, 更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 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习个性, 掌握和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 纠正和改变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在学习空间里自由翱翔。再次, 学习团队的组建, 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内部, 可以拓展到相关专业的其他院校, 开展校际交流、合作、竞赛, 以相互取长补短, 培养创意。最后, 学习团队还要拓展到相关的行业。学校可以多多增设校企合作项目, 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 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向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习, 以增强同学的职业适应性, 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 使社会对个体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学会学习, 是科技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信息时代的生存需要。对于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来说, 很多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 在自主性较强的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这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将会遇到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学习和生存的挑战, 大学期间应系统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会自主学习。因此, 三本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充分重视, 为学生创造空间,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学习方式, 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七种智能改变命运[M].沈致隆,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提高空间 篇9

一、创新方式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巧设疑问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精心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主动投入学习。我在教学中定期举行数学讲座,开展趣味数学活动。在讲解圆和质数之前,利用活动课时间给学生举行了《圆周率》、《有趣的质数》讲座。学生们听得兴致盎然,跃跃欲试,想去探究其中的奥秘。这样就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探究愿望。

(二)灵活多变激趣。

灵活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新意,让每堂课都有乐趣。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就是让学生借助现有的知识去推导新知,因为四边形面积计算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紧密相连,体积计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教学时可通过观察与讲解结合,让学生直观与感觉相结合,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拓展思维激趣。

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要解决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表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外活动中,学生常常会因一个数学故事、一次数学游戏而激起对数学兴趣。如教“相遇问题”时,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借助双方行走的地点、时间、方向等直观感受,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术语。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营造宽松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得到激励,身心健康得到升华。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可由教师在教育学中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迅速唤起学生的认知意识,不断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二)活跃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要有逆向思维的观念,要有变通的意识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面对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会习惯于从常规入手。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地启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展开丰富的想象,就会得到新颖独特、富于创新的解答方法。如: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与侧面积,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一般的思维是依据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来进行计算,但是我们也可将圆柱体变形为长方体来计算,用“侧面积÷2×底面半径”来计算,这样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

(三)培树创新精神。

课堂中,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培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点拨者。我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创新的精神,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已学知识的探究中来,真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三、用活活动载体,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一)结合实际教学。

数学课外活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生长方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我利用活动课时间带学生实地测算校园、操场、花园等的面积。这样不但有效帮助学生记住了公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用活道具讲学。

教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中探索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动思结合,互为补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将将学生分成五组,每组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圆锥、圆柱和沙子来探讨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很快得出了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刚好装满,这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运用道具实际操作,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三)开展活动悟学。

课外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上的许多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解决,而通过课外活动往往得以顺利消化和加深理解,因此许多作业可借助活动来完成。数学课外活动能吸引学生找规律、找窍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开展数学竞赛、智力测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灵活性、敏捷性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在学生已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探求数学规律,总结学习方法,让师生之间在数学学习上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摘要: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 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拓展数学教学空间, 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提高空间 篇10

1.搭建平台, 为学生创造物质空间

(1) 创建创新实验室、工作室、多种社团以及兴趣小组, 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创新能力提供物质空间。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各系教研室下设实验室、工作室 (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室、美术基础教研室、环境工程工作室、环境工程开放性实验室等) 、学生科研团队、学科竞赛团队、就业创业团队、考研团队、学生兴趣小组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团队, 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 学部为这些团队都配备了有经验的“潜能导师”, 在这些“潜能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了解得更深入, 选择的方向也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

(2) 与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将企业引进学校, 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 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提供物质空间。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将企业作为依靠力量, 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促进学部就业与企业合作共赢。目前,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共建立了3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 分别分布在湖北、广东、江西、浙江、上海等几个省市地区, 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搭建平台, 为学生创设精神空间

在精神空间方面,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以发掘个性潜能为重心, 以校园活动开展为载体,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 以学生管理为保障,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以及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精神空间。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提倡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 用科学的理念感召学生, 用崇高的精神塑造学生, 用高尚的行为激励学生, 用良好的环境影响学生, 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通过“周日晚点评”“班团会”“座谈会”“网络平台”等形式, 开展立志教育、个性化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个性发展。在学生的立志教育上, 学部引入“提高职业成功概率的五大理论”, 重点突出“红叶子”理论在学生立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开发自己的亮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挖掘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个性, 提升人格, 从而实现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立志教育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一直坚持实践刘献君院长所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关键、五个注重”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从新生入学开始,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针对学生特点,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注重树立榜样模范的作用, 组建了“为城建代言, 传递正能量”的“立志宣讲团队”, 利用网络、期刊杂志、展板、周末晚点评等不同的媒介, 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榜样, 用优秀的学生去影响每一位城建学子, 用他们身上的光环去照亮城建学子求学之路,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自我认知, 学会选择, 学会规划, 学会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 学会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 建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充分锻炼, 发掘自身潜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加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管理工作, 改革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积极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城建学部开展“立志行”系列活动,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 号召和带动学生先“立志”, 再“立行”。把“立志”教育和“立行”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通过思想、学习、生活三大主题篇章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通过参与每一个具体活动并从中得到锻炼和受到启发, 培养和引导他们珍惜年华, 立志成才。

2013年的第四届班级风采巡礼展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结合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时代精神, 融合了刘献君院长的“立志教育”, 以各班级拍摄“逐梦青年”微电影的形式, 来展现各专业班级的精神风貌, 向文华学院建校十周年献礼。通过学部范围内班级微电影大赛, 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梦想, 坚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追求中国梦”的理念, 树立自己的大学以及人生目标。

(4)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才干, 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参与改革、优化结构、适应环境、健康成才”的最佳途径。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调查、暑期实习等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社会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 学部鼓励学生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实践团队, 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利用课余进行科技实践, 既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同时也为参加“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和各类专业大赛提供了储备。

(5) 加强学生管理, 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班级建设历来是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学生工作的重点, 在班级建设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坚持“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活力”的建设理念, 积极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创新班级活动,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展示自我、挖掘潜能、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舞台, 有力地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为学生的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院“个性化教育”“潜能教育”“立志教育”思想为指南, 以《班级建设指导手册》为指导, 发掘潜能, 开拓创新, 大力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良学习环境。

3.总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精神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弘扬个性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教育要达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如何在个性化教育的主旋律下搭建平台,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空间,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虽然做了一些探索, 但还远远不够。例如, 怎样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 将兴趣上升为学生的能力素质,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下, 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如何提高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水平,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如何建立个性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等,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许东, 敬瑞霞.再探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J].黑河学刊, 2011, 172 (11) :69—70.

提高粮食收购价压缩化肥下行空间 篇11

目前国际农产品价格处于上行周期,国内粮食基本上自给自足。虽然政府对国内粮价实行管制,但农民利益2009年国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其中白小麦和红小麦分别提高13%和15%。政府承诺稻谷的收购价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假设其在2008年基础上增长14%,则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将使2009年的农产品销售收入提升648.22亿元。据统计,化肥费用在粮食的成本构成中约占30%,则理论上化肥行业可以在最低收购价上调中获得200亿元左右的收入增长空间。

1土地承包权流转政策通过两个渠道提高农化产品需求

荒地复耕,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扩大农化需求:农化需求与耕种面积和农业生产规模高度正相关,虽然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农村土地撂荒问题却仍然严重。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放开了对农业土地承包权流转范围的限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此举有助于土地生产资料的重新合理配置,从而提升农业经营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撂荒问题。由于各地土地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巨大差距,撂荒程度也有着较大区别。以样本数据中的最低撂荒比例1.5%计算,若这些荒地复耕,将增加化肥需求77.72万吨。

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是化肥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放开土地承包权流转的限制,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例都很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仅为2%左右,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40%的比例仍然有巨大上升空间。假设农民新增收入全部投入粮食生产,化肥费用在粮食的成本构成中占30%,则农民财产性收入每增加1元,将增加化肥行业收入约2.2亿元。

2磷资源不足将促使磷产品价格长期看涨

提高空间 篇12

语文教学如何去涵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底气呢?首先是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有自己精彩的生活。学生能不能走进书的世界, 关键在于引导。那些成功的家长在这一点上, 是做得比较好的。语文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当做自己神圣的职责。给自己的学生列一份阅读清单吧!我曾经作过一个调查, 发现老师描绘的精彩世界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之后每带一届学生, 我就会在新生入学时就给学生提出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要求, 坚持每个月给学生推荐一本好书, 每星期和全班学生一起谈谈读书体会, 并定期让全班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学生的读书兴趣很浓, 总有时间不够用的感叹!

当然阅读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初一学生一入学, 最好做个摸底调查, 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接着, 给学生列出中学生必读篇目的清单;引导学生做读书计划, 这样会方向性、针对性更强。之后每个学期做好阅读记录, 随 时跟 踪学 生 的阅 读 轨 迹和 阅 读量, 定时开 展阅读摘抄、阅读目录卡、阅读心得展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的世界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经常和你的学生同读一本书吧!学生读书是需要培养和激发兴趣的。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找到切入点。有关哈里·波特的故事就能令学生着迷, 只要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就足以让他们兴奋不已。我曾经和学生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的第一章, 他们惊叹于小说开头的种种伏笔。如, 杜利斯对波特一家的恐惧;杜利斯上班路上遇到的离奇古怪的事情;那只看地图的猫;那种奇怪的感觉都渲染一种恐惧的气氛, 都预示着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将要发生。读后学生围过来对我说:如果不是老师领着读, 我们就不会理解那么深!四大名著一定要读原著, 但对初中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老师还是要引进门的。如, 读《三国演义》, 也要找最近发展区。我给学生说“外貌与个性”的话题, 让学生比较刘备、张飞、关羽、赵云、吕布的外貌描写与他们性格关系, 学生就有许多新发现。要读完这本书, 就多搞几次活动, 如:“《三国演义》故事会”、“我喜爱的三国人物”等。开展了这样的读书活动, 就连那些文弱的女孩也喜欢看《三国演义》了。除了必读篇目, 还要涉及童话类、寓言类、诗歌散文类、小说类、科普科幻类、历史地理文化类等。扩大阅读, 开阔视野, 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学生阅读速度就加快, 理解能力就增强。学生在阅读中还受到高尚情操与人文情怀的熏陶, 发展了个性, 发展了思维能力, 丰富了精神世界。这样, 语文学习就有了厚实的底气。

语文教师往往以为语文教学就是好好地教好教材, 似乎语文学习就是课文学习。其实, 语文还有社会与生活这个更广阔的天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而真正地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 我们就有点手足无措了。我想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巧妙地把社会与生活导入课堂。就拿课前三分钟说新闻来说吧。学生由语文科代表安排, 每节课前三分钟说新闻。这个活动就能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课前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 生怕自己讲得不够新鲜。这样就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观察生活, 改变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学生很在乎同学的评价。为了上台那三分钟说得响亮, 说得具体、形象、生动, 他们自己苦练语言表达。说得好还能吸引同学们的好奇心, 很有成就感。如, 一位学生说新闻引入“两会”的话题, 展望了国家发展的前景,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跟上, 来个“两会”新闻连载。一位学生说到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前景, 其他学生就会去看平时不太想看的《当代广西》这类书刊。记得一位学生说了法航飞机突然失踪的新闻, 勾起全班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看新闻联播, 看报纸, 上网看新闻、查资料, 一连两个星期都是新闻接龙、新闻连载。这些看起来与语文考试无关, 实际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们就是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的语文资源, 去优化语文环境, 在构建课内外联系, 学科间融合的、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体系, 拓宽了语文学习空间, 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

只有涵养了厚实的底气, 把眼光放得更远, 学生写的作文才会大气一些。以往我们要求写身边熟悉的人, 多数作文是无中生有, 凭空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让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活学活用, 语文学习才能焕发蓬勃生机。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重视社会实践。他带学生到野外去, 到生活中去, 到语言的源头去实践, 这样学生增加了积累, 丰富了情感, 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灵动之气。比如, 重阳节, 我要求学生完成一题语文作业, 给自己生活中最亲近的一位老人送去问候与祝福。学生做得很认真, 他们考虑给谁问候、如何表达、表达之后还观察对方的反应。语文课交流体会时, 他们都感慨这样的实践启发了他们思考生活, 让他们学会感恩。这样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培养良好个性、提升人格魅力都有不寻常的作用。只有经常性地开展这样的语文活动,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青春的朝气, 学生才能写出大气的文章来。只要平时我们经常组织各种积累素材的活动,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鲜活生动。

上一篇:路桥试验下一篇:川西平原园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