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验的艺术

2024-09-13

日常经验的艺术(精选10篇)

日常经验的艺术 篇1

残雪自1985年发表《污水上的肥皂泡》以来, 就一直在主流文学圈之外惨淡经营着她自己所谓的“新实验文学”。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学界对她的评论, 除了文本细读之外, 多在梦境、潜意识书写、湖湘巫文化、存在主义等范畴内进行探讨, 这样的探讨不但没有帮助廓清残雪小说的样貌, 反而使得残雪小说的诸多层面语焉不详。尤其是在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个层面上, 学界基本不做讨论。这当然可以视为一个不需要加以论证的课题, 因为身处现实中的作家, 即便她笔下的世界再虚无缥缈, 也必然受着现实的种种影响。然而我们要探讨的, 正是现实是怎样进入残雪的小说的。这不但涉及作家的写作技巧, 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残雪小说的深意, 比如说, 她笔下的《天堂里的对话》里的“天堂”, 她的《边疆》、《吕芳诗小姐》中的“边疆”, 究竟是不是一个彼岸世界?又或者, 它们仅仅是现实的重影而已?

残雪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作家, 这个判断不仅来自作家自己的阐述, 也有来自文本的佐证。宗教意味的东西, 比如基督教《圣经》中的创世之初“光”的意象, 在残雪《黄泥街》那里化身为黄泥街上那个名叫“王子光”的神秘的人物形象, 在《公牛》那里幻化为一道紫光, 在《天窗》那里化为“那些移动的光”, 在《约会》中成为“已消失”的“绿光”……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种种“光”的意象, 都是残雪将宗教元素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素材的体现。在这点上, 她与她所喜爱的卡尔维诺极为相似, 卡尔维诺在Ian Thomson与他的访谈《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中提到:

Beckett has a religious, mystical background and is really scared by the absence of God.His writing is pervaded by a feeling of doom.I respect this world outlook enormously, although I am unable to share it.For me religion is just a stimulating intellectual game.Hindu mythology, Olympian mythology or the 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Holy Bible are all at the same time a part of my library.[1]

同样的, 对于残雪来说, 《美丽的南方夏日》中体现出的湖湘巫文化, “光”代表的基督教力量, 《痕》等小说中时而流露的道家似的出世情怀, 都只是她的文学创作元素而已。残雪自己并不避讳这一点, 她公开宣称自己不相信任何宗教。我们从她的文本出发, 也承认她的这种宣称是真实的。

由此可见, 残雪的小说并不导向另一个世界, 而是就着面前的现实素材执起一把利器向纵深处开掘, 残雪的小说之所以带给读者极大的排斥感, 恰恰是因为她的小说是此岸世界的变形, 是俗世的重影。

长期以来学界对残雪小说与现实关系基本不作探讨,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可能被视为一个常识性命题之外, 更与残雪对现实的处理息息相关。从小说技巧的层面来看, 残雪对日常经验的处理是非常独到巧妙的。她与其他作家对日常经验处理方式的不同极大程度上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文风。日常经验在她那里发生了切割、变形、超越等不同类型的改变, 她就像是一位以平淡无奇的日常经验为对象的魔术师。

一、日常对话语言的切割和削平

残雪小说的对话语言有其鲜明的特色, 日本残雪研究会的近藤直子在论文中有零散但十分恰当的评述, 她认为残雪小说中对话表层意义的断裂恰恰能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每一个独立的句子上。丹麦的苏珊娜·波斯勃尔格则在《残雪:追踪疯狂》的开篇运用拉康对能指意义的分析理论对残雪小说的语言作了一番简要的说明。然而总体来说, 学界对残雪小说中人物对话的探讨非常有限, 这可能与残雪小说中的对话非常特别、难以分析有关:残雪小说对话呈现出一种对话不成对话, 自述不像自述的特点, 对话双方的话语根本无法续接对方表达的意思, 然而一段段对话却能就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同时, 每个不同年龄, 不同职业, 不同性别的人物形象言语的差异性被彻底抹去了, 读者迷失在对话中无法辨别声音发出的方向。这两点都严重背离了我们日常语言经验和话语习惯。

(一) 切割

两个人物在对话, 你一言我一语, 而这言语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根本无法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公牛》里那对夫妻, 在故事开始就在进行着这种奇异的对话:

“我们俩真是天生一对。”老关在背后干巴巴地漱着喉咙, 仿佛那里头塞了一把麻。

“那些玫瑰的根全被雨水泡烂了。”我缩回头来, 失魂落魄地告诉他, “花瓣变得真惨白。夜里, 你有没有发现这屋里涨起水来?我的头一定在雨水里泡过一夜了, 你看, 到现在发根还往外渗水呢。”

“我要刷牙去了, 昨夜的饼干渣塞在牙缝里真难受。我发誓……”老关轻轻巧巧地绕过我向厨房走去。听见他在“扑———扑……”地喷响着自来水。[2]

通过这种方法, 残雪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句子本身, 甚至具体到句子里跃现的意象本身, 比如引文的“玫瑰的根”、“雨水”、“花瓣”等。传统的阅读习惯中对意义连贯性的追求在残雪这里屡屡碰壁。然而句子本身的美感却意外地得到凸显, 这也解释了残雪小说的亦散文亦诗的独特风格;然而除此之外, 在没有联系的对话之间, 我们随着阅读的深入竟也能玩味出东西来:这种无联系的联系就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就是现代人千篇一律的心灵剪影。人与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和各自为阵在这种对话之下无处遁形, 这点再清楚不过了。意义的断裂导致人物对话表层意义沟通的失败, 这种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施加到了读者身上, 传统阅读习惯下的读者由此产生了种种焦虑。然而最终放弃对意义连贯性的追求的读者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话成为一种梦呓一般的话语, 小说人物自说自话, 似乎丝毫不为对话意义断裂所干扰, 而发生这个对话的空间也因此虚浮起来。留在我们脑海拂之不去的, 是南方潮湿的天气, 渗水的发根和一直在进行着的琐碎的对话。

(二) 削平

这里的削平指的是残雪小说对社会方言的多样性的削平。

除了表层意义不连贯带来的焦虑和陌生感之外, 语言的无身份性也加强了残雪小说的神秘感。语言变体 (Language variety) 中的社会方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揭示了语言受到职业、年龄乃至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呈现出的多样性。残雪的小说语言虽然夹杂着零碎的地域方言 (长沙话) , 但是社会方言的多样性被削平了。我们从小说中单独提取出的话语无法作为判断说话者的年龄、身份等任何要素的依据。这种语言特点尤其体现在孩子身上。残雪的短篇有许多是以孩童为主角的, 他们的话语呈现出一种自然的老道, 语言少天真, 多诡秘, 略显神经质。像《饲养毒蛇的小孩》中的砂原, “他们焦躁不安, 从早到晚不停地看表, 分明是在等待着什么。‘等死吧’砂原说, 轻轻地拍了拍自己的肚子, 那肚子扁扁的, 看不出有什么东西在里面”[3]。简短的三个字却充满着与砂原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沧桑感和带有厌世气的老成。

社会方言的多样性被削平使得读者难以将人物形象现实经验相对应, 孩子不像孩子, 老人不像老人, 每个人都好像没有工作又好像做着一样的事情, 即便是写到了一个箍桶匠, 也只有箍桶匠这三个字能点名人物的身份, 对话不能对我们的判断产生任何帮助。这样的对话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 我们难以将话语进行分离和归类, 所有的对话都混到一起, 所有的对话都像是从一张嘴里发出来的, 它用一种时缓时急的语调不停地在我们面前絮叨。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社会方言的削平带来的含混性也参与到模糊人物形象的面目中去, 使得残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别于福斯特所谓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成为《佩德罗·巴拉莫》中那种面目模糊的幽灵似的存在。用灵魂写作的残雪将自己分裂成为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同于传统经验写作的作家笔下的人物, 因而呈现出其它一些挑战传统写作培养出的传统读者的阅读习惯的新特征, 社会方言多样性的削除就是诸多新特征之一, 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过多探讨。

二、悖逆日常伦理的人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残雪小说关注的一个重心, 在处女作《污水上的肥皂泡》以及后来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旷野里》等作品中, 父母和子女、夫妻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等等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 都有一种强大的拒斥感贯穿其中, 人与人互相厌恶、互相排斥却又无法挣脱对彼此的束缚。对于这一点, 自残雪八十年代开始小说创作以来, 学界已经有许多探讨了。如果说但丁的《神曲》如萨佩纽所说“但丁所构思的地狱‘秩序’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原则, 而这一原则又脱胎于罗马法”[4]的话, 那么残雪与但丁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但丁选择的伦理原则直接影响了他的地狱分层结构和人物安排, 而残雪的小说则是对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伦理体系的逆反。这样的创作触角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作家笔下并不少见, 然而残雪对这一点保持了其他作家少有的长期的关注热情。

这种悖逆日常的人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看来, 是出于处在物欲社会的压力之下的作家生发的颠覆传统价值观的热望, 如刘稀元《“厌食者”对物的拒绝———残雪与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语境》[5]中就曾提到, 残雪小说中“厌食者”形象就集中体现了残雪对物的世界的批判。然而与其他作家对物欲社会的反抗不同的是, 残雪的创作兼具了作者主体内部灵与肉两股巨大排斥力量的协同作用。在残雪这里, 人与人之间的撕扯、背叛、窥视和束缚, 都是作家自己灵肉冲突的具象化。

在残雪的小说里存在肉体的隔膜甚至消失的现象, 她对肉体和灵魂的处理非常决绝, 似乎人能跳出皮囊之外静观自己的肉体:如虚汝华说道自己的肚子里长着秸秆, 《污水上的肥皂泡》中化成一盆肥皂水的母亲, 《雾》中被折断了肋骨的母亲轻描淡写的一句“那不过是一根肋骨”, 《天窗》里的“我”身体里长出“也许是竹笋”的东西, “闻到松木燃烧的味道”等。残雪怀着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的勇气进行自我分裂, 这是对个体完整性的打破, 以此为前提, 再去描写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吸引又排斥的张力就更为内在, 也更有力。

可惜的是残雪的小说在这方面有破无立, 大多数小说以角色之间的抗拒和冷漠起始, 也以同样的意绪终结, 新的伦理体系应该怎样构建, 灵与肉的斗争得到了短暂的宁静之后该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都处在含糊不明之中。

三、日常经验进入小说发生的变形

残雪小说中处处可见改头换面过的日常经验, 它们用新奇的甚至是面目全非的新形象欺骗了我们的感官。日常经验进入小说, 发生了一系列大胆的变形。这一点, 其实早在1988年吴亮对残雪的评述文章《一个臆想世界的诞生———评残雪的小说》中就已经有过一笔带过的判断了:“……但是, 残雪那些令人战栗的故事, 不仅附会在她对社会秩序解体和个人生存空间屡遭侵犯的指控, 也不仅附会在她对人类一般生存条件和实际境况的哲学态度, 而且主要附会在她作为小说家所特有的偏执的变形倾向, 竭力用臆想来混淆现实和装疯卖傻地陈述现代寓言的内心驱力。”[6]残雪的小说确实呈现出寓言化的特征, 而变形, 则是残雪寓言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 人的变形

“我心里想要说的是形相如何变成新物体的事。天神啊, 这些变化原是你们所促成的, 所以请你们启发我去说, 让我把这支歌儿绵绵不断从开天辟地一直唱到今天”。[7]这段话出现在奥维德《变形记》的开端, 并由此生发了一个有趣的文学主题。

残雪自1983年接触卡夫卡以来[8]就为其所吸引, 卡夫卡的《变形记》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从哲学前提到表达的内涵都已经和奥维德相距甚远了。在奥维德那里, “变形的哲学基础就是罗马哲学家鲁克莱提乌斯 (Lucretius) 朴素的唯物思想:一切都在变易”。[9]而在卡夫卡这里, 当格里高尔·萨姆沙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昆虫的时候, 荒诞的世界撕开了它的假面。人的变形的主题, 在残雪这里成为散见于诸篇小说的文学要素。

残雪的处女作《污水上的肥皂泡》有一个卡夫卡《变形记》式的开端, “我的母亲化作了一木盆肥皂水”[10], “我”与母亲的紧张关系以母亲的变形作结, 然而木盆底部, 厨房里, 仍然传来母亲的声音, 这些声音意味着这种畸形母子关系的无法终结。《狮子》中和泥朱相依为命的祖母, 却在睡着的时候幻化为一头狮子, “泥朱一点睡意都没有, 他赤脚下了地, 站在祖母床头, 看见那张老脸正在发生奇妙的变化。起先是不断地肿胀、变大, 把枕头全遮住了;后来脸庞的边缘就长出毛来, 那些粗毛伸展到了床沿。泥朱在微光中定睛一看, 床上分明卧着一只紧闭着眼的雄狮, 一会儿小屋里就溢满了臊气”。[11]除此之外, 还有《苍老的浮云》中老况的那句内心独白, “随着岁月的流逝, 他才惶恐地发现, 原来老婆是一只老鼠”[12];《最后的情人》中分不清是狼还是孩子的金家小男孩等等。

人的变形在残雪这里带来的既不是奥维德时代对“变化”的发现, 也不是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式的恐慌, 这种中国式变形更多的是一种极富有美感和神秘感的幻觉体验, 也呼应了残雪对“自然”的独到体会。当然, 残雪笔下的人的变形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由最初的对卡夫卡的模仿发展到后面形成与残雪自己的自然观相契合的自然纯熟的变形;而人变形幻化成的东西也由最早的虚浮的“肥皂泡”变成了一群野性十足的动物形象:狼、狮子、豹 (这些形象构成了残雪“边疆情结”的一部分, 也完善了她的边疆想象) 。而人的变形带来的审美感受, 也由《污水上的肥皂泡》时期的怪诞恐怖, 发展到后期作品中成熟的纯粹之美。

(二) 环境的变形

残雪小说中环境的变形集中体现在:同一个地方白天和黑夜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如《狮子》中说“他扑在地上用手摸索着, 发现到处都是碎砖瓦砾, 他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了十几步, 仍然是乱堆着的碎砖瓦砾, 这地方同他天黑前看见的完全不一样了”[13];《历程》中皮普准和《新生活》中述遗看到的夜幕下的城市也有极大程度的变形, 皮普准在夜里不停地寻找五里街, 述遗也要寻找她的那栋城中孤楼, 然而都不得已陷入了巨大的夜间迷宫。

这种环境的变形与白天和黑夜紧密相连, 让人联想到这种变形与时间和光线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在残雪那里, 黑夜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它能颠覆白天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 这个世界比起白天的世界更为荒芜, 却也更为真实。白天投射在万事万物上的, 用亮度和热度遮蔽一切的光线在夜晚隐匿了。而当第二个白天来临时, 一切又恢复了原貌, 黑夜发生的事情成为梦境一般的存在。所以, 残雪笔下环境的变形与她对黑夜的独特感受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 残雪笔下环境变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呢?这点我们可以在残雪对但丁的接受中理出一些头绪。虽然像前面所说的, 残雪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作家, 然而这并不影响她阅读但丁, 并说出自己对天堂和地狱的独特看法。可能也正是因为她没有宗教信仰, 所以才能另辟蹊径, 脱离宗教严格的分层体系的束缚。在她看来, 天堂和地狱是可以共存在一个平面之上的, 而非但丁那种纵向的垂直结构。所以, 我们在光明与黑暗, 白天与黑夜, 还有现在阐述的天堂和地狱之间找到了一条隐形的链条。当然, 类似的环境变形的意境还发生在卡夫卡的《城堡》中, K在寻找途径趋近城堡的过程中不断受到阻挠, 夜里发生的种种神秘体验则在这种阻挠的过程中增添了一种梦魇的绝望色彩。不同的是, 残雪笔下环境的变形除了表现出对人身处的这个世界的恒定性的不信任, 更是印证了她心中已有的价值建构。所谓的天堂和地狱不在俗世之上和之下, 恰恰是在俗世之中, 光影流变, 倏忽之间, 我们身处的地方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三) 情绪的变形

情绪的变形在残雪的小说中主要体现为对情绪的极端化处理, 比如对陌生感和离乡情绪的无限放大。在日常生活中, 不论我们离家多长久, 至亲的形象虽会模糊但不致彻底遗忘。但在残雪的《蛇岛》中, 为了强化表现现代人背井离乡后身后的家乡和自己身上发生的巨大改变, “我”在幻觉支配下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亲戚三叔, “经历了如此变故的家乡早已面目全非了, 更可能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本来的面目, 有的只是被遗忘所改变了的幻觉, 我在幻觉的支配下当然认不出三叔了。说到底, 又有谁能认得出被自己彻底遗忘了的那些人和事呢?”[14]残雪将“遗忘”放大为“彻底遗忘”, 以此来强烈地表达现代人的孤独感。

残雪的叙述采用的是一种压抑克制的叙述方式, 在这种叙述之下, 小说并不显得迟滞呆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情绪的放大乃至极端化处理。充满着重复性和单一性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是同样充满着重复性和单一性的情绪体验, 然而残雪将担忧放大为恐惧, 将烦闷放大为歇斯底里, 将窥探放大为侵犯。日常情绪的放大化处理带来了强烈的表达效果, 人物则多多少少显露出神经质的特征。

情绪的变形除了对情绪的极端化处理之外, 还有一种就是将情绪变形为病症。这在《自然区分的境界》中发生在留川身上, “这种担忧后来在他的胃里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溃疡, 发作的时候并不疼, 只是全身麻木, 持续一两个小时又恢复了”。[15]而《一种奇怪的大脑损伤》中那个三十多岁的家庭主妇则将生活中的紧张、乏味、苦闷等负面情绪发展为一种她自己所谓的奇怪的大脑损伤。情绪变形为病症带来的是一种具象化的处理效果。与苏珊·桑格塔试图消除疾病之上隐喻的偏见所不同的是, 残雪要做的是将精神的疾病化为可触可感的满目疮痍。这种逆向的路径带来的是一片不怎么美丽的小说景观,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 通过这种路径, 有从医经验的作家残雪巧妙地帮助我们正视现代人自己的精神疾病。

(四) 器官和感觉的变形

所谓的器官和感觉的变形体现在诸如器官受损、痛觉的消失、视觉的模糊等各个方面。这方面让人想起将残雪的作品与蒙克的《呐喊》进行类比的论述, 《呐喊》中那个面部极度变形的呼喊着的人像极了残雪笔下的人物。

对器官受损比如四肢的损伤、断裂, 耳朵被咬掉等等的讨论要涉及残雪小说的暴力描写, 同在先锋小说之列 (虽然残雪自己认为她的创作是一种新实验文学, 而不是所谓的先锋, 我们这里依然沿用旧称来进行比较) 的余华也有许多暴力描写, 《现实一种》里, 如果说第一个孩子的死还是一种意识流似的描写, 那么毛毛的死就已经显示出一种暴力倾向的端倪。而到了山岗杀死山峰的时候情节就开始有了一种肆虐的成分, 这个过程缓慢而富有刑罚感, 他将山峰绑起来, 在他身上涂上骨头汤然后放出小狗不停地舔他的脚。山峰最后是笑死的, 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方式;在《河边的错误》里, 我们看到了被砍头的幺四婆婆, 这是一种肢解;而在《古典爱情》里, 沦为菜人的小姐惠则失去了她的一条腿。所有的死亡都是一场刑罚的盛宴。通过阅读《往事与刑罚》我们发现, 如果说普鲁斯特到达过去的手段是依靠像“小玛德莱娜”点心这样的细节的话, 刑罚就是余华与往事相遇的一种手段。在残雪这里, 暴力描写无论是表征还是内在, 都有一套完全不同的建构。残雪笔下的人物会极为淡定地发现自己受了重伤, 他们流血或断肢都是一种极为平常的事, 如《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中, “我怪叫一声, 用十个指头用力抠挖墙壁上的石灰, 直抠得指头流出血来”。[16]“三叔随着那撕心裂肺的尖叫跑过去, 看见年纪最小的云秀姑娘在夏桂怀里挣扎, 两手护着右边的耳朵, 血流满面。……被人搀扶着的阿秀也很怪, 一出门就不哭了, 同大家一道在期待着什么”。[17]“初雪降临的那天下午, 留川咬食了自己的手指。当时他穿着棉袍子坐在门口看雪, 不知不觉地将指头伸进嘴里, 待发现时, 食指已露出了白骨, 血如泉涌”。[18]残雪笔下人物痛觉的迟钝乃至消失涉及到她自己的灵肉互博的观念, 她总是希望能够挣脱肉体的束缚进入纯粹的境界, 这个过程体现在她的作品中除了种种矛盾和排斥力之外, 还表现在对肉体的漠不关心。于是她笔下的人物对肉体上的伤害都有着极大的承受能力, 甚至会视肉体的损伤为一种精神的放松和开脱。

此外, 残雪笔下的人常有失语的现象, 这种失语不是因为话语权等外在的原因压迫, 而是人物无法发出声音, 是发声器官的蜕化。这让我们联想起残雪笔下《不祥的呼喊声》中的老木西, 因杀人而沦为逃犯的老木西过着长时间的孤独的流亡生活, 他刚到树林里生活时, 经常自言自语, 后来发觉自己一句话都说不出, 再往后甚至觉得话语是矫揉造作的可怕东西, 想起自己曾说话就感到羞耻。这里发声器官的蜕化体现出一种重归自然的渴望, 用简单的吆喝和吼声来代替所谓矫揉造作的语言, 成为一种极为明显的象征。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断垣残壁里的风景》里, “当我们要叫的时候, 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应该如何叫喊, 我们的声音浮泛而没有力度, 根本无法传到外界”。[19]

然而残雪笔下器官和感觉的变形并不都是钝化式的发展, 也有的器官变形为异常灵敏。在《双脚像一团鱼网的女人》中, “你只要将一只耳朵随随便便地贴在一棵水杉的树皮上, 你的听觉就可以朝下深入到树的根部, 在那里, 黑色的根须在泥土中扭动”。[20]

四、超越日常经验的神话式叙述

早在残雪1985年在《芙蓉》上发表小说《公牛》, 那发出一道奇异紫光的公牛用离奇的外相掩盖了它作为俗世重影的真实身份, 我们就能感觉到残雪小说在日常经验之上有所建构。我们在残雪这里看到许多超越日常经验的神话式叙述, 这些神话式叙述既诡秘又美丽, 带着神话独有的原始气息。自2001年谢南斗先生的《残雪形象与湖湘文化》[21]发表以来, 学界对残雪小说有了从湖湘巫文化角度进行审视的文化研究新视角。这种论述固然有残雪生长背景的考量,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残雪小说中超越日常经验的神话式叙述的影响。

遗憾的是, 残雪的神话式的意象, 如公牛等, 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 更无法获得跨文化的意义, 我们谈论的时候只能说它们是神话式的, 具备神话独有的美感和神秘感。随着探索的深入, 残雪之后的小说渐渐不再停留在“公牛”式的神话意味过于明显的意象之上, 而是慢慢能在不借助意象的情况下营造出神话般的意境。

这样的情形极为显著地发生在她的几部长篇:《最后的情人》、《边疆》、还有《吕芳诗小姐》中。《最后的情人》中充满南国风味的景色和那场仅在回忆的叙述中存在的罕见特大泥石流, 《边疆》里那片胡杨集体死亡的胡杨林, 《吕芳诗小姐》中“曾老六感到, 他所看见的钻石城只是一个假象, 真正的城市在地底, 那些亡灵游荡的地方”[22]那样一个诡秘的边疆小城。所有的情境都呈现出一种神话式的奇诡想象力和悲剧情怀。

对于残雪展现出的在世俗经验之上的创造力, 沙水 (邓晓芒) 早在八十年代就有过评论, “这就是残雪的‘天堂’。这天堂里有一个上帝, 那就是残雪自己。她‘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她的世界, 这世界就是一个奇迹。当然, 这并不是说残雪是生活在天上, 与地上的世俗生活无关, 而是说, 世俗生活在她眼里毫无意义, 它呈现为一片虚无;是她给了她的整个世界以意义, 她说:‘要有光!’于是世界就有了光。[23]这样的描述将残雪喻为她作品的上帝, 固然强调了残雪的天赋, 却在一些细节方面值得商榷。世俗在残雪那里是不是毫无意义, 是不是一片虚无,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建立在我们对残雪的作品从何而来的回答之上。即便是超越日常经验的叙述, 也是放在俗而又俗的寻常日子里才有残雪作品中的光芒, 那头发出紫光的公牛若不是在那对进行着牛头不对马嘴的寻常对话的夫妻窗外出现, 又会有什么别样的美感呢?

笔者在与日本大学残雪研究会的近藤直子先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曾经谈起我是将残雪小说当诗体寓言来读的, 近藤先生回答说:“残雪的所有的小说应该可以说是寓言吧, 也像诗, 像神话, 像散文”。残雪对日常经验的特殊处理, 确实有许多寓言式和神话式的处理, 这样的处理带来了诗意的美感也是无可否认的。从这个方面来看, 残雪对日常经验独到的处理成就了她的小说独一无二的样貌。

摘要:本文旨在从对日常对话语言的切割和削平, 悖逆日常伦理的人情, 日常经验进入小说发生的变形, 超越日常经验的神话式叙述四个方面来阐发残雪小说对日常经验的特殊处理。这个问题的厘清帮助我们看清楚现实是怎样进入残雪小说的, 除了能解释残雪文本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个形态的过程, 也可以帮助解释读者在阅读残雪过程中陌生感和拒斥感的来源。

关键词:残雪,日常经验,切削,反抗,变形,超越

日常经验的艺术 篇2

某年7月4日,某厂采油作业二区组织更换抽油机基础工作。在拆吊游梁时负责指挥吊车的宋某应吊车司机要求回站取绳子。在此期间,吊车在无人指挥的状况下,把游梁吊离抽油机支架,在接近地面时,驴头绳辫子上的悬绳器掉入井场的基础块夹缝之间。41平台工人常某突然跑到基础块上,试图拿出悬绳器,由于吊车司机操作不稳,致使驴头下端碰到基础块上弹出,砸在正提解悬绳器的常某身上造成重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原因分析

1、规章制度未得到真正落实,在本次组织的吊装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缺少司索证和指挥证,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

2、安全作业票制度未真正落实,作业票资料缺少指导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没有预见和采取预防措施。

3、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对吊车移动作业的危险程度认识不清,盲目进入危险区域工作。

三、防范措施

1、起重作业前,务必召开现场会,有专人负责,并设立明显的.作业区域标志。

2、特殊作业人员务必加强教育培训,并持证上岗。

3、起重作业务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于可拆卸部件,须发单体分享起吊,严格执行“十不吊”。

4、起重作业时,任何人不得进入作业区域,个性是重物或起重臂下。

5、现场作业人员务必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务必系好安全带,带防护用品、用具。

病友日常护理小经验 篇3

饮食

1、饮食以全面为原则,种类要多。基本每天保证吃20种以上食物,但不刻意多吃某单一品种。还要根据自己口味,喜欢的多吃点(垃圾食品除外、不喜欢的就不要勉强自己。

2、每日菜单注意营养颜色和种类的搭配,还要注意油和盐的量。不需要算得很精准,大范围控制好即可。在菜肴的制作方法上,除了中餐传统的蒸、烩、凉拌,另参考西餐经验,多做一些生吃的沙拉。

3、睡前根据血糖值来决定加餐与否。一般情况是7.5mmol/L以下,吃;8.0mmol/L以上,不吃;8.5mmol/L以上,适当补打胰岛素。学会估计血糖与加餐多少的规律,这点很重要。

4、平时他偶尔会嘴馋,特别想吃东西,如甜食、坚果或巧克力等,那就少量吃点,过于压制的话,他反而更想吃。适当增加运动量可以抵消多余热量。

5、最后一点,饮食上不必有任何禁忌,什么都可以吃,医生也主张和正常人一样饮食,只要算好药物和食物、运动的关系,把吃进去的量和消耗的量保持平衡就可以。

运动

运动也最好保持一定的规律和强度。根据他的工作和生活作息,我为他安排了以下常规项目:

1、工作日,早餐后走15分钟,午餐后走20~30分钟,秋冬季节晚餐后室内运动10~15分钟;春夏季节晚餐后散步30分钟。

2、休息日,打球或游泳或持续散步1小时以上。医生很推荐游泳,效果的确非常好。除了餐后散步,运动时要随身带含糖高的果汁,一般让他运动15分钟喝几口果汁,这样能使血糖不至于起伏太大。运动强度基本保持在心率110/分以内。

从经验看,运动对降糖非常有效。他外出旅游的日子,每天运动量比平时大得多,饮食也不规律,而血糖却都不错。也许有情绪的因素,但运动是最主要原因。

用药及监测

目前我先生的用药方案是诺和锐来得时,全天用量38单位。以前他自己控制时每天要60单位,在不节食、血糖良好的前提下减了这么多,我们都很有成就感。我没有刻意要他少吃减量,只是生活饮食规律了,加上运动,达成了良性循环。另外,根据医生及周围朋友的经验和参考,平时让他吃一些中成药进行调养,饮食中也注意食疗的运用。

监测是常规性的工作,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各种相关项目:糖化血红蛋白、眼底、心肺功能、尿常规、血脂、电解质等。平时每天自测血糖保证4~5次,如果不稳定再增加监测次数。空腹和睡前两个时间点必测,其他时间视情况而定,如尝试新的饮食品种或进行新的运动项目,就需要增加前后的监测频率以尽快掌握规律。

情绪心理

首先,我先生的状态还不错,没有因为疾病而郁闷太久。刚开始肯定有个接受过程,但很快过去了。其次,我是乐观开朗并享受生活的,在他面前也必须要表现出这一面。这样多少能带动他的兴致,久而久之,会让他淡化疾病带来的心理阴影。所以,关于糖尿病的网站,都是我在看,关于糖尿病的知识,都是我在了解,如此可以过滤掉一些负面因素,只把有用的告诉他。既然我自愿学习控制知识,他也就乐得信任我的能力并积极配合我的要求。这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糖尿病家庭管理模式。

广播卫星接收系统的日常维护经验 篇4

近年来,广播节目形式多变,各地方电台的节目交流日益频繁,上传卫星的节目源越来越多,而卫星信号已是广播中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外转信号源。现根据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积累介绍一下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在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 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常用技术术语和接收方式

2.1 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组成及常用技术术语

卫星地面接收系统通常由抛物面天线、馈源、高频头、卫星接收机和馈线等5个部分组成。

(1)抛物面天线是将星空的卫星信号能量,通过反射汇聚到一个焦点上,即高频头上。

(2)在抛物面天线的焦点处所设置的一个汇聚卫星信号的喇叭,称之为馈源,意思是馈送能量的源,要求将汇聚到焦点的能量全部收集起来。

(3)高频头(LNB亦称降频器)是将馈源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降频和信号放大,然后通过75Ω同轴电缆传送至卫星接收机,高频头的噪声度越低越好。

(4)卫星接收机是将高频头输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出上星广播信号、电视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供给电视机播放使用。

(5)馈线就是75-5同轴电缆。

通常来说,当我们的天线调整好,并对准了卫星后,只需要知道下行频率、符号率、极化方式这三个参数,便能够顺利地调出我们想要的广播电视节目来。卫星的下行频率是指卫星向地面发送下行信号的频率;卫星节目的符号率是指数据传输的速率,单位为Mb/s。卫星电视信号常用的极化方式通常包括有垂直极化(V)和水平线极化(H)两种,极化方向(极化角)又因接收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偏差,因为地球是个球体,而卫星信号的下行波束却是水平直线传播,这就造成了不同方位角所接收到的同一极化信号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地理位置不同,其所接收的信号极化方向也是有所偏差的。

2.2 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接收方式

广播节目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相比较,其接收方式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分为SCPC方式和MCPC方式。

我国省市一级电台广播电视上星节目一般均搭载有一套或数套广播节目,节目搭载方式又分为SCPC和MCPC两种。一般的卫星接收机均能接收MCPC和SCPC方式的卫星信号。但在接收前,必须要了解到你所要接收的节目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传输的,不同的传输方式,其接收的方法是不同的。

(1) MCPC方式节目的接收

此种方式的视频节目和音频节目是分离的。如江西广播节目,在接收机上设置下行频率3892MHz,符号率为4420kbit/s,极化方式为垂直,收到江西卫视,然后按上移键或下移键可以选择相应的节目,同时L和R声道是不同的节目。再如中星6B上中央台的广播节目的接收只要输入下行频率4175MHz,符号率为18000kbit/s,极化方式为垂直,然后进行搜索即可,搜索完毕后,再用遥控器进行广播电视的切换。这样只要按上移键或下移键就可以选择相应的节目。

(2) SCPC方式节目的接收

此种方式的音频节目和视频节目是捆绑在一起的。如安徽卫视和广播,一路视频带多路音频广播节目,音频信号有不同的音频通道,有各自不同的音频包识别符,如要正确解出节目,通过对用音频菜单或音频PID的设置即可接收到相应的节目。再例如接收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的节目,首先要在接收机上输入下行频率3929MHz,符号率为8840kbit/s,极化方式为垂直,接收到了安徽卫视的节目后,在主菜单上选择“设置节目”,再进入下一级菜单“编辑节目”,出现视频和音频PID编辑菜单,只要将音频PID更改为0262,并保存设置即可完成节目的接收。对于“编辑节目”中还有一个PCR PID叫做节目时钟参考包识别符,一般设置为视频PID,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也可以设置成音频PID,并不影响信号的接收。

3 卫星信号接收中常见技术故障及解决方法

3.1 高频头

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一般均集中在中星6B的卫星上,但是下行频率却分为C波段和Ku波段,极化方式也存在水平和垂直两种,不同的节目需要不同的波段和极化方式,因此卫星接收天线的高频头最好选择单波段双极化或双波段双极化高频头,这样在接收不同波段或极化方式的节目时,只要在室内卫星接收机上操作即可,减少了重新调整卫星天线的工作。另外,高频头所使用的电源是由卫星接收机提供的直流电压,电压数值一般在13~18V之间,通过第一中频电缆送到高频头。

实践中要切记:在连接卫星接收机射频电缆时,一定要先关闭卫星接收机电源开关,以免电缆造成短路时,接收机可能会被损坏,此类教训时常发生,务必引起重视。另外,当卫星信号强度变弱时,可以尝试在接收机上改变下行频率±2MHz;如果接收的信号强度变强,说明高频头有故障,应尽快更换。

3.2 日凌和雨衰

在每年的春分前和秋分后都会发生日凌现象,影响卫星信号的接收,严重时会造成信号中断,因此每年我们都会从广电总局的网站下载影响到本机房信号的卫星的日凌具体发生时间段,并将其放在机房,让每一位值班人员都能随时了解日凌时间,做好及时对信号的切换。

雨衰现象也是影响卫星信号的一个重要天气原因,当卫星上行站或下行站下暴雨时,会对下行信号造成不同程度的衰减,Ku波段影响较大,对C波段影响较小,在夏季里,应特别注意暴雨天气,随时做好信号的切换。

3.3 机房日常维护

一般总控机房可以多安装一台备用卫星接收机,用于接收常用卫星信号,并保存到卫星接收机中,而且在前面板上做好标签,标明通道和节目名称方便下次需要信号时的快速切换。另外,对于长期使用一个固定节目的播出设备,在信号接收完成后,应将所有其他信号均删除,只保留这个固定节目,防止出现错播事故。

3.4 节目源的确认

对于电台的一线播出人员,确认外转信号是否正确责无旁贷,也是安全播出制度的重中之重。在接收其他台的卫星节目时,确认所接收的节目信号是否正确,通常有如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在接收完毕时,从Internet网络中接收该台在线播出节目和卫星信号进行比较,但一般由于网络节目采用流媒体的方式传输,一般要比卫星接收到的节目延时约1分钟左右,需要认真的比较收听才能做出判断。

方法二,一般电台的节目在整点时会有台标呼号,此时可通过收听所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来确定所接收信号是否正确。

方法三,通过电话联系所接收电台的总控机房,确认节目内容。

下面以2013年5月我台(广东电台城市之声)接收“中国好声音”卫星节目为例,介绍节目源确认的步骤。该节目源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套都市之声,每周六10点至12点播出。具体确认流程如下:

(1)到广电总局网站下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卫星节目参数或者通过本台节目部门人员向对方电台索取,还可以上各大搜索引擎找,以上三种办法通常准确度都比较高。

(2)室外操作,分别在两个外星抛物天线上,调出亚太6号和中星6B两颗卫星(调星的技术操作省略)。

(3)按照“SCPC接收方式的方法”,在数字卫星接收机的“设置节目”、“编辑节目”菜单中输入以下参数:亚太6号(Ku波束)下行频率12269MHz,符号率18000kbit/s,极化方式垂直,音频PID码92;中星6B (C波束)下行频率4170 MHz,符号率18000kbit/s,极化方式垂直,音频PID码92。

(4)解调出都市之声在两颗卫星上的音频节目后,必须监听对比两套节目源的音质和时延,发现中星6B比亚太6号节目快了将近1s,音质立体声,信号流畅,可以播出。

(5)与本台节目监制协调和确认节目内容。节目具体内容以及转播流程可交给节目部门处理,由监制打电话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总控室确认节目源,填写转播程序表。技术人员做好音频信号接入调音台、信号电平调整、主备通道切换设置等技术细节,并且在值班本上记录好接收的卫星节目各项参数以及信号跳接等关键信息,以方便其他值班人员跟进。

4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了解到卫星接收技术是一项系统技术,技术复杂度较高,涉及到了信号处理、通信、电子工程等众多领域。而对于机房的技术人员来说,扎实做好基层业务,注重技术细节,在平常工作中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在现阶段,各地方广播电台、中波台、小调频站仍然是通过卫星接收的方式,接收广播信号,然后对外转播。希望本文能对一线播出同行们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介绍了广播卫星接收系统的一些常用技术术语和接收方式,针对在卫星接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技术故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处理意见,并指出了在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日常经验的艺术 篇5

【关键词】班班通;设备管理;设备维护

【中图分类号】g232.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1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班班通”在课堂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了,大大的改善了教学环境,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更好的保护“班班通”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班班通”的使用效率。那么该如何有效管理和维护好“班班通”设备呢?我结合多年来一直在学校从事管理与维护“班班通”设备的经验,简单总结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校方面,“班班通”的使用制度化

1、从学校管理方面说,所有“班班通”设备应该有专门的领导分管。平时的管理主要由班主任具体实施,班主任是“班班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注意防火、防淋、防潮、防盗,班主任要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如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向学校电教室汇报,并填写《学校“班班通”设备报修登记表》,以便及时查明原因排除故障。任课老师协助班主任管理。

2、班主任要指定一名电脑技术好的学生为协管员,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班通”设备,监督任课教师及学生使用“班班通”设备的违规操作,并认真填写《“班班通”教学设备使用登记表》,定期交由学校“班班通”管理员签字核实。

二、从教师方面,加强“班班通”使用的培训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使用“班班通”的培训工作,凡是添加新设备,都应该进行系统的操作培训,以便教师规范的操作。教师必须严格按照“班班通”设备使用规程进行开关、使用,严禁不按规程乱操作、野蛮操作。教师不得私自更改“班班通”计算机名、ip地址、工作组,严禁私自安装与教学无关的软件,学校也应该加强课件制作培训,以便提高“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用“班班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电安全,严禁随意开关总电源、计算机、投影仪设备等。

三、从学生方面,加强爱护设备的思想教育

班主任应该加强学生爱护“班班通”设备的意识教育,做到人人都爱护“班班通”,人人都管理“班班通”。未得到允许,学生不得私自使用“班班通”设备。若有同学发现设备有损坏,应该及时上报班主任。

学生平时应该做好“班班通”设备的清洁工作,保持多媒体平台地面、桌面干燥、清洁。不能在计算机桌上放饮水机等重、杂物。保障主机能够正常通风散热。

四、从学校管理员方面,提高自身维护技术和做好记录总结

学校“班班通”管理员是“班班通”设备使用、管理、监督的重要执行人,做到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做好记录。随着“班班通”设备的升级和更换,管理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维护技术,与同行多交流,多总结。对设备出现过的问题应写好维护记录。

结合本人近年来维护“班班通”设备的经验,总结了一些维护方法供大家参考。

1、做好教学机的硬件保养,在每次放学的大课间,一定要关闭教学机和投影仪的电源,避免长时间的开机对硬件设备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2、在每次投影仪使用完成关闭后,不要急着再次打开投影仪,因为投影仪要进行散热,等待5分钟左右再次打开即可。

3、避免对投影仪直接断电,这样会影响投影仪灯泡的寿命,甚至造成投影仪灯泡炸裂。

4、在音响不用时要关闭电源,避免对硬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5、使用笔记本直接连接投影仪的学校,最好在连接投影仪成品线上在接上一根vga线,以便vga线针插断了后直接更换,不用去手工焊接成品线,大大节约了维护时间。

何为日常,何为艺术 篇6

两个干货漂在水面上

相互瞧不起对方

这样黑,这样干瘪

就这样对峙了一夜

天亮后,两个胖子挤在水里

蘑菇说:“酱紫,酱紫……”

木耳听见了,但木耳不回答

蘑菇与木耳都想回神农架

2015年10月,403国际艺术中心,湖北经视录制现场,主持人挑出诗人张执浩的这首《蘑菇说木耳听》,好奇地问:诗可以“酱紫”写吗?他的潜台词是:诗可以写得这么日常吗?对于诗歌读者来说,这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对于偶尔接触当下诗歌的读者而言,这样的诗确实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困惑是因为,诗长久以来被视为“高大上”的艺术,与普通读者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是他们日常之外的“奢侈品”,闲暇时光的“古玩品”。诗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印象,多半是因为古诗的浸润所致。尽管古诗中用口语写日常生活者并不罕见,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由于它们已成经典,历代不断累积的阐释,使其中的人间烟火味稀释殆尽。

没有永恒不变的日常生活,也没有永恒不变的诗人和诗歌写作。有人把诗人张执浩称为“中国诗坛最正常的诗人”,看起来是个出人意料又不同寻常的判断;但这判断其实不是针对他写了什么,怎么写——写日常生活者无以计数,每位诗人也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日常生活与不同的处理方式之间,很难分出个高低,何况读诗者的趣味各个不同——我觉得这种判断主要是指他的诗给人留下的平和、温情、饱满的印象,能打动人,可抚慰人。一般意义上说,诗作为对现实变化最敏感的文体,作为诗人心灵的发声器,不可能不立足于他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哪怕他写的是历史。诗是日常的,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都容纳了已经和可能发生的一切:是“现实”的,也是“魔幻”的;是“宏大”的,也是“琐碎”的;是“个人”的,其实也是“集体”的。当然,我无意否认,当“日常生活”开始大面积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诗歌文本中,成为写作风尚的时候,诗人们想抵御的是与意识形态形影不离的“宏大叙事”——但这些诗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所谓“宏大叙事”也是他们想要和正在抵御的另一个时代的人的日常生活:郭小川、贺敬之,包括郭沫若的诗,是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呢?如今,风水轮流转,日常生活几乎成了诗的另一种牛气冲天的“宏大叙事”,成为诗歌文本“政治正确”的体现:私人的、无厘头式的、梦呓式的所谓日常,没有弥合而是加剧着现时代人与人的失联状态。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这些诗人着想,甘愿承认这样的诗恰好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种状态,也仍然会觉得他们缺少一双眼睛,一双渴望互不相识的人们拥抱在一起的眼睛。并没有谁禁止诗歌去展示生存的残酷,然而,与其他艺术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醒自我和他人尽可能减少这世上的残酷,而不是以残酷取乐,以残酷博名。不少书写日常生活的诗是冰冷的,缺少温情的;它们没有遏制而是顺应着如下现实:温情正一点一滴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蒸发,并让其中的每个人变得更加冰冷。

张执浩的诗是有温度的诗,那种散发在字里行间的人性的温度,那种内心的热爱,那种对日常生活的美好、良善、温情的默默注视和体察。我相信读者完全明白诗中的蘑菇和木耳写的其实就是你和我。你和我共有一片天地,一座家园,一处山林,却往往莫名所以地“相互瞧不起对方”,哪怕我们拥有完全一样的命运:被采摘,被贩卖,被浸泡,等待变成他人嘴中的佳肴。这是诗人眼中的日常生活,但不是他想要的诗中的日常生活;换个说法,诗不可能是对他眼中日常生活的“如实”描摹,是他对其“应当”如何的一种期许。他把这种期许赋予了文字,让文字有了光泽,并让这光泽辉映了日常生活,让它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此时,蘑菇以它习惯的方式说话,木耳在倾听;在后者的默然中,蘑菇感受到了与它共通的某种情感,并以默然回应。

艺术,包括诗歌在内,是对日常生活“应当”如何的期许。凡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他自述画笔下的麦田时说:“我现在完全被衬着群山的广大无边的麦田吸引了。平原辽阔如海洋,美妙的黄色,美妙的、温柔的绿色,一小片犁过与播下种子的土地的美妙的紫色——这片土地被开了花的土豆画上了绿色的格子;在这一切的上面,是带着美妙的蓝色、白色、粉色、紫色调子的天空。”(《亲爱的提奥》,凡高著,平野译)凡高精彩绝伦的创作当然来自他的日常生活,来自他对自己乱七八糟的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感所思;但没有一位艺术家会让他的创作“停留”于日常。当凡高指着画幅对我们说:“瞧!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我全部的日常生活!”我们已被他强大的心灵漩涡、情感风暴吸摄进去,而感动于艺术家在度日如年、孤独无助的日子里的“美妙的、温柔的”平静。“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凡高如是说。而“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正被当今的所谓艺术家、诗人、作家所抛弃。不,应该说,他们本身无力拥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不属于他们是因为他们对日常生活无动于衷;他们的心失去温度;他们的孤寂只是一种吆喝,而不是为了与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孤寂的人,默然相对。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细说了面对父亲留给他的手提箱的矛盾、困惑、彷徨,也述说了文字建造的虚构世界带给他的无以言表的快乐和幸福。他说:“一切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来自这种幼稚的、满怀希望的信念: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基于人与人的相似,作家召唤着读者,读者找到了知音,各自不再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孤独、最不幸的人;文学对人心的抚慰是它永不衰竭的力量,是这力量鼓励着我们继续在坎坷、在艰难、在贫困中跋涉。作为小说家的帕慕克这样看待他的身份和工作:“小说家也许看上去整日都在游戏人生,但他其实怀有最深的信心,自信比任何人都更为严肃地看待人生。”“严肃地”并不是指作家板着面孔,自以为不同凡响,而是基于他对人生,对日常生活——对帕慕克来说,就是伊斯坦布尔的街道、桥梁、人民、狗、房屋、清真寺、喷泉、怪异的英雄、商店、著名的人物、黑暗的地点、白昼和黑夜所构成的真实的世界——怀有的“最深的信心”,也就是帕慕克在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文学家,却倾心于文学的父亲身上所感受到的“他热爱生活及其中所有美好的东西”。

诗人张执浩说,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如同杯子里的水满溢出来的。我喜欢这个比喻。我觉得更多的写作者是在往杯子里加水,还美其名曰“充实”——一位写作者若要靠文学来充实人生,那他的文字又靠什么来获得丰沛的力量呢?文字不是你手里的拐杖,靠着它你才“支撑”着走下去。可以这样来理解:你踉跄时,文字是晃动的;你扑倒时,文字被尘灰呛到;你攀岩时,文字是你手抓脚蹬的岩石,直到你把自己的影子刻进岩石。日常生活不是诗,但其中有诗,你需要一个庞大而强健的胃,去容纳、消化、吸收其中的悲欢离合。今天重读海子为人传诵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依然会像第一次读到那样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真诚,一种将心比心。他所写的可能不是你我的日常生活,是他想往中的日常生活,与奇迹无关,与“幸福”相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哪怕他明知这幸福如“闪电”般转瞬即逝,也迫切着要与亲人分享。他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是为了温暖自己,而是为了在称名中让它们知道自己被关注,被挂念。“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是因为凡祝福人者,也必得到祝福——至少诗人没有让这一信念丧失——以使人不会在各自道路上感到孤单。是的,“面朝大海”者不会看到“春暖花开”,但他的胸怀里满是春暖与花开,之后就有了满溢而出的诗,有了因之而热爱诗歌的人,也就有了更多的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彼此的祝福和拥抱。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艺术研究 篇7

1 以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作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辅导员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 还要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学校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场所,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以促使学习风气的良好建设。而要促成良好风气的形成, 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影响, 才能有所成就。而在这一方面, 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日常的良好管理,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进而创建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 对于学生的管理, 必须要对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建立, 通过检查工作的逐步落实, 对不利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实施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同时对各种评选活动进行开展, 以促使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有效管理。在实际情况中, 仅凭学生的自觉还是不够的, 必要时还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 并能够严格的进行实施。在大学中, 往往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年龄也会使得学生的住处较为分散, 再加上大学的学生人数都比较的多, 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为促使学校学生的有效管理, 必须要树立坚决的信心, 对存在的困难进行解决和处理。作为辅导员, 要不辞辛苦, 同时不定期的度各种评比活动进行开展, 以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督促对学生实施管理, 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同时及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应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一方面通过旷课、迟到的全面检查, 促使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改善;另一方面, 与代课教师随时沟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掌握全体学生的动态, 对学生日常管理档案进行创建, 帮助学生对班级制度和各项会议进行建立, 能够充分指导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 促使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 进而有效改善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

2 以良好的素质和智慧感染学生, 促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施, 必须通过实践的结合, 才能对合理的管理方法进行掌握。对于这一方面, 就要能够树立服务意识,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促使学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对学生日后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 促使他们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追求。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实施, 工作经验的总结非常重要, 对此需要对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他们作为中心聚焦点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这就必须要求管理者能够具备更高的素质, 能够不断促使学生的有效管理, 同时付出真诚和爱心, 感染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而言, 往往一句关心的话语和举动都能够感动他们的心灵, 并能够时刻铭记教师和热情和爱心, 使得这种心灵深处的震撼能够不断促使自己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困难, 这就表明了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性。此外, 作为学生的管理者, 要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充分认识和理解每一名学生, 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密切接触的方式, 能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心里, 进而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处理。在大学的生活中, 学生基本上都处于一个独立的位置, 遇到困难和麻烦也是非常普遍的, 而辅导员就要积极的采取措施, 给予他们最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使学生能够尽快脱离困难和险境。除了这些,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之间也要能够善于沟通, 通过交流和学习, 取长补短, 逐步借助完善的集体智慧促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而要促使这一智慧在管理工作中的形成, 就要能够热爱学生, 平等对待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 以一颗坦诚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3 运用智慧平等对待存在差异的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当中, 学生必定会有表现良好的, 同时也存在表现欠佳的, 作为辅导员, 就应该平等对待, 一方面对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鞭策, 促使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另一方面, 对待较差的学生,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不断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逐步完善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 优等生的人数比较少, 而中差生的人数较多, 必须注重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管理和培养, 才能进一步地改善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 必须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而针对中差学生的具体管理, 就应该注重以下两点, 通过准确的认识和分析, 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第一, 最为学生的管理者, 必须要有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光, 无论是优等生, 还是中差学生, 都能够以友善的心态对他们各自的优点进行寻找, 例如可以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找到大方、热情的优点, 同时管理者还能够积极主动的对其进行表扬, 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 之后在对学生较为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 让他们树立改进不足的信心, 勇于对各种困难进行克服, 逐步向较好的方面发展。长期以往,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这一部分学生必定会发生转变, 成为较为优秀的学生。第二, 在具体的工作中, 管理者必须要以“真诚”的心态进行管理, 不能够虚假的处理任何事情, 同时学会转换角度, 对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只有这样, 学生们才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 这在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语

大学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施, 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 它犹如一门艺术, 是对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处理方式。最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必须在日常的生活中, 能够以身作则, 规范学生的行为和举止, 同时还要以一颗坦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能够满怀热情的投身到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去, 不断促使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而这也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实现。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日后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必须能够通过有效地日常管理, 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和规范, 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以促使自我价值的有效实现。而这就需要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以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帮助学生良好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管理,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钟璨.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 (11) .

日常经验的艺术 篇8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强调书本知识的接受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活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不够, 更谈不上对生活和社会的体验和改造。

1.“教”“学”目标唯一

传统教学中, 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认知为唯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教学具体表现为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 机械地背诵和模仿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 缺乏生气和活力。这使得丰富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单调的学科认知活动, 单一的教学目的强调教学的科学性, 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方法上的培养。

2.“教”“学”角色固定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教书匠”, 教学的任务是将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质疑, 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足。被“定位”了的教与学, 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 缺乏对各自角色的激情和创新, 不能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是无从谈起。

3.“教”“学”手段单调

黑板加粉笔, 书本加板书, 传统教学过程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教学秧田式布局、五步教学法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固定结构, 重演绎归纳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缺乏情感性的教学设计等无一不是一种工业社会标准化大规模复制的程式[1]。

二、“整合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融入教学的模式逐渐走入师生的视野。“整合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出发, 以师生有效互动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需要是学习的原动力[2]。因此, 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的各个环节, 如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学科内容的潜在意义与价值来引起和增强学生的兴趣, 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教学过程中, 做到让学生学习和思考自己所感兴趣和需要的内容,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避免学生走神和分心。

2.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是落实好教学任务的必要环节。因此,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与学科逻辑知识之间的差距, 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学习内容, 不断提出和超越最近发展区。

3.注重教学中学生生活经验的生长

教育源于生活, 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点传授, 锻炼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还要从所教授的学科内容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 使学习过程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也就是说, 教师要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教授学生学科知识, 让他们能科学、辩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整合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模式的策略

以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比”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分析探讨如何整合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

1.教学目标生活化

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及多元化的思想意识正通过多种渠道展示在学生面前,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难以辨识, 对此, 教师要善于使教学目标生活化,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科知识和生活现实, 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有效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在讲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时, 教师引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如我国森林的覆盖面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21%, 我国农业耕地资源占世界耕地资源的7%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以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农业耕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观点。由此可知, 教学目标生活化在实现新课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 还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2.教学内容处理生活化

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具体涵义, 而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找到教材与实际生活间的最佳结合点, 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教材知识。

在讲解“百分数”的应用时, 教师先让学生搜集在生活中出现的与百分数有关的例子, 然后在课堂上整理和讨论这些例子, 如衣物成分上的百分比, 食品营养成分表上的百分比等。这一教学环节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由于引入的例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与其经验背景能产生共鸣, 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百分数的用途, 促进学科内容的有效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思考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与百分数有关的实例。

3.教学过程生活化

新课改关于教学过程的要求有两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

在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 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 如:以组间讨论的形式, 让同学互相讨论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 并派代表回答再由教师总结;以辩论题的形式, 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不仅增进了师生交流与互动, 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而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在教授学科课程知识的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陶行知在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中精辟地指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整合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出发, 教学前研究学生兴趣、需要, 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有经验相适应, 使得学生的经验不断得到新的增长, 实现有意义的教学。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趋势。结合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新课程观, 不仅能拓展学科教学内容,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完善人格发展、丰富情感体验, 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儿童与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浅谈课堂教学生活化[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02) :185.

[2]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235.

略谈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经验 篇9

一、为人师者应当以身作则

有次课间,我发现班级的地上有很多纸屑、小食品袋等垃圾,大大影响了教室的美观程度。我本想大发雷霆,严厉斥责学生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但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无言的环境卫生教育呢?想到此,我主动弯下腰来,仔细地捡起地上的垃圾来。刚开始,学生还在偷偷打量,等意识到我真的是在认真拾捡地上他们所扔垃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之中,有捡垃圾的,有找扫帚倒垃圾的,还有清洁班级垃圾桶的……很快,班级卫生得到了改善,重新恢复了以往干净、整洁的模样。

这一经历使我深有感触:为人师者,其良好的行为举止、言行态度等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无声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只有严格律己,才能在赢得学生爱戴的同时,真正促进他们自身行为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所谓的“其身正,不令则行”便是这个道理。

二、认真搞好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将一定内容的思想道德主题融入到班会形式活动之中,并以此帮助学生认清是非、提高自身道德行为素养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教育实践表明,认真搞好主题班会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也会经常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并收获了预期中的良好效果。例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筹建、组织了“热爱家乡”的主题班会活动。首先,在班会开始前几天,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书籍、报纸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搜集关于我们甘肃省民乐县风景名胜古迹、历史及现状等的相关信息,并鼓励他们将这些调查结果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详细的讲解与阐述。在班会进行中,有的学生小组讲述了公元前609年,隋炀帝在民乐县举行的“万国会议”;有的学生小组自豪地讲解了民乐紫皮大蒜因质量优秀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事迹;有的学生小组则一一罗列了民乐县石窟、寺庙、雕塑、壁画等众多的历史文物景观……通过不同学生小组的描述,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家乡民乐的风情画卷。学生在主题班会的进行过程中更是积极性高涨,主动、自发地融入到讨论活动之中。如此,借助这次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级深受鼓舞,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与荣誉感,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为建设更美家乡而奋斗的信心及意念。

三、班主任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部分学生“偏爱”

受限于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程度、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思想道德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有了所谓的“优等生”与“后进生”之分。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每个教师都喜欢,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班主任就得放弃对班上的“后进生”进行爱的教育与熏陶。我们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不仅要形成博爱的教育价值观念,更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与“偏爱”。要知道,在每个“后进生”心中,他们更渴望来自班主任的呵护与鼓励,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鼓舞话语,都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所爱戴的人重视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进步观念。而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都将产生非常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要想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必须向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不仅要尽可能地容忍“后进生”成长道路上的不足及缺陷,更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并对其给予正面且肯定性十足的鼓励,如“你真棒”“最近表现不错”“老师相信你,继续努力”……相信,在班主任所特意营造出的精神沃土中,即使身为“后进生”,他们有朝一日也将发生蜕变。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四、班主任应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构建起教育的统一战线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石,班主任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构建起教育的统一战线。

我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对此进行了落实与实践。如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积极寻找时间尽可能地同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活动,内容包括学生在家期间的学习态度、完成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步情况,等等。如此,就同家长之间形成了极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对学生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全方位了解,同时也为我在管理工作当中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小小不足都将对班级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样其良好的榜样示范也将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典范。为此,我们班主任必须时刻谨记自身的教育角色职责,主动扬长避短,改正自身身上的不足,时时怀抱爱心与责任感,并辅助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如此才能在为学生提供良好行为模板的同时,力求将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教育成材。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班主任必须时刻谨记自身的教育角色职责,主动扬长避短,改正自身身上的不足,时时怀抱爱心与责任感,并辅助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以以身作则、主题班会、偏爱及统一战线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就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以身作则,主题班会,偏爱,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覃春柳.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学园,2013(10).

日常经验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动画,实验,思维形态,视觉载体,艺术风格

无论我们接受还是拒绝,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近年来, 一种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视觉思维, 继而并以强有力的姿态影响着中国动画教育体制的转变。当对这个似乎新鲜的事物冠以“动画艺术短片”之时, 进入我们脑海的往往是类似《三个和尚》具有浓郁中国风味的水墨动画景象。

事实上, 一直以来我们把这种所谓的美术片几乎当成了“动画艺术短片”的代名词。然而, 确乎与现在的先锋的概念相差甚远。虽然中国的美术片曾在世界范围为动画做过不朽的贡献, 在艺术性方面作出了不少的探索, 但其艺术表现方面还显单一, 哲理性方面也十分欠缺, 且实验性与抽象性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也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动画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和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动画艺术短片”应当从艺术意境结构、文化品格、视觉形式、艺术风格上找寻出路, 不断“实验”出新的可以代表中国原创的动画。

一、思维形态的突破, 优秀剧本的先锋“实验”

任何一类艺术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的, 实验先锋“动画艺术短片”也不例外。用好的剧本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 并向人们传递文学和哲学理念, 这是任何一门影视艺术的根本所在。而“动画艺术短片”在创作方向和选材类型上与动画长片和系列片是绝然不同的。虽然它们都是使用动画的语言形式表达作者的想法和创意, 但是实验短片是“微型小说”, 言简义丰, 见微知著, 可一叶落而知秋。在较短的时长内观众更希望在其中看到有创意和想法的剧情, 所以一部“动画艺术短片”往往不是以常规的故事情节来取胜的, 而是更倾向于创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睿智表达, 更倾向于作者的内心情感宣泄。

作为创作者在构思剧本的时候, 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讲故事的能力, 剧本的内容更为个人化, 篇幅不长, 镜头不多, 剧情是创作者内心的追求与探索, 是对社会现状和动画艺术的深思与表达。在剧情构思上, 除了在内容方面考虑之外, 还应该加入个人因素, 带有创作者个性特点的短片, 能将其艺术气质带入其中。譬如, 奥斯卡获奖“动画艺术短片”《父与女》剧情干净简洁, 通过女儿一生对在其儿时乘船离开的父亲的等待, 用不多的镜头就深深表现出了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温馨的浓浓亲情, 用极其浓缩的情节勾勒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令观众感怀。这种剧情的成功在于创作者大胆的将内心深处缠绵的情怀引化为视觉感受, 将自身对剧本的“感动”传递给受众, 方引起共鸣。

“动画艺术短片”是比较个人的创作, 也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在创作中创意 (剧本) 尤为重要, 它是成就一部短片的基础。而题材则是创意的思想核心, 不同的题材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制作设计的方向。由于它自身具有时间短、艺术性强的特点, 我们在创作时, 就要寻找合适的艺术短片表现题材的内容。所以, 优秀的剧本, 深刻的剧情, 感怀的故事是任何一部“动画艺术短片”的精神所在。我们只有在创作的时候, 敢于突破的传统剧本套路, 避免老生常谈的老路, 方可使其在剧情的大胆“实验”上取胜。

二、视觉载体的革新, 艺术形式的不断“实验”

好的剧情是短片中要体现的艺术家的理想、思想和感情, 好的视觉技术形态是短片的外部表现手法、技巧和形象。动画艺术短片的技术形态是创作者对动画本性的认识和创作中积累的, 并在制作中得到实践的动画制作经验和知识。技术形态是实现动画艺术短片的重要保证, 只有通过制作技术的创作者才能实现自己的创意, 完成一部动画作品。一部动画艺术短片的视觉技术形态, 需要创作者在深刻领悟剧情的同时, 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的去“实验”与突破。

其实, 在动画艺术家前辈的不断探索中发现了很多动画制作的技巧, 而这些动画制作技巧形成了不同的动画表现形式, 使动画艺术的视觉表象不断丰富。动画实验短片在视觉形式、动画的节奏语言和动画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断的“实验”与探究。在表现形式上也寻找着, 试验着新的空间与可能。动画的表现形式有手绘动画、剪纸动画、偶动画、真人摆拍实动画、三维技术动画等等。可以平涂, 可以晕染, 也可以擦拭, 制造朦胧的效果, 表现形式自由而开放。如奥斯卡获奖短片《温情摇椅》在视觉形态上, 创作者用16000张单独地原画组成, 用彩色铅笔画在冷冻的磨砂醋酸纤维片上, 用丰富的色彩, 以梦幻般的画面效果讲述一段温情的怀旧故事。这些探究在动画艺术短片的技术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匈牙利的沙动画大师弗兰克·库科 (Ferenc Cako) 自1973年开始尝试利用泥土、沙子等作为载体制作实验动画, 并在其后的20年间赢得了多项电影奖项, 他利用沙子现场制作动画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

时至今日, “动画艺术短片”视觉形式上的探索是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动画艺术短片”要突破思维定势, 挖掘深度, 使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形成良性互动, 创作者并其对形式进行不断的“实验”, 使其成为一种日常惯性行为, 找到表现主题的最适合方式才是中国原作动画的希望所在。

三、艺术风格的把握, 多维度形态的整合“实验”

艺术风格是一部动画短片的视觉灵魂, 具有风格的画面带有强烈作者电影的特点。艺术风格是动画艺术短片作品叙事的有利补充, 适当的艺术风格可以增进动画艺术短片的叙事效果。艺术风格可以带给观众视觉欣赏的愉悦。整体艺术风格设计是创作者赋予整个片子的气质, 是观众最终看到的画面风格样式, 也是场景设计和造型设计的造型风格、色彩风格、场景处理、影调风格和画面质感等, 是一种总体把握, 诸多因素都包含其中。整体艺术风格设计是对一部片子画面风格样式的总体设定和最终呈现, 是对场景设计和造型设计的统筹与规划, 起到了统一风格的作用。

对于整体艺术风格设计, 应注重在视觉艺术方面的积累和培养, 深入研究绘画、插话、平面设计、装饰艺术、摄影以及电影等相关的视觉艺术样式。从而在创作中才可以游刃有余的多维度整合形态, 进行必要的探索与追问。在造型设计、场景设计、镜头设计、声音风格设计上才会达到和谐与统一。如动画艺术广告短片《Orange》的整体艺术风格设计, 该画面以橙色为主要画面颜色, 造型简洁而又生动活泼, 将创作者所要诉求的剧情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 同时又为平涂的漫插形式载体增色不少。

由此可见, 对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 多维度形态的整合“实验”是成就一部优秀“动画艺术短片”必不可少的条件。

无论如何, “动画艺术短片”作为中国原创动画的孵化器, 在社会中建立起一个对于“实验”的认知和接受氛围, 让更多的人知道“动画艺术短片”的存在, 并给予其广泛“实验”的生存环境, 使其变成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中普遍使用的日常语言, 从而令中国的原作动画迎来有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杨晓林.主编.《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薛燕平.著.《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袁玉琴.谢柏梁著.《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4]齐骥.著.《动画文化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加味肾气丸下一篇:运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