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登记管理

2024-06-19

企业登记管理(精选12篇)

企业登记管理 篇1

0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依赖于对经济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科学利用。同样, 市场主体要谋求发展, 也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首先确定经营方向, 具体做法就是通过筛选各种市场信息, 制定有益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选择进入或退出某行业。在市场主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 任何外部人为力量都不得违背经济规律对其自主抉择行为实施干预。一言以蔽之,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自由经济”, 由市场依经济规律决定资源配置, 使各方主体在竞争中达到利益均衡,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并不提倡政府公权力的介入。然而出于对市场固有的盲目性和市场主体个体行为非理性 (个人理性也并不当然能实现集体理性) 的考虑, 政府干预市场其实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只是这种介入或干预的程度应如何把握尚待论证。有学者明确指出, “政府干预经济是有合理性依据的”, “问题不在于政府是否需要干预, 而在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效能会怎样?以及我们如何根据这种认识来设计、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正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现象应运而生的。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并不针对各行各业, 只是在特定范围内限制或禁止企业进入, 以此调整企业投资方向, 实现国家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目标, 对一般允许性行业和一般经营主体则很少涉及。正如有些学者所说, “考量实行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是“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行业, 如采矿、金融、公用事业等需要给予国家安全、公众利益和总体经济平衡等”而言的。

关于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概念, 考虑到定义本身的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特有的不周延性决定了它必然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本文不再作归纳, 而是援引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是指政府对企业或投资者进入某经营领域或某国市场从事活动施加限制或禁止的有关制度, 主要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以及营业实行审批以及特许经营的制度, 也涉及有关产业政策、外商投资、行业管理和竞争政策等。”另一种认为“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国家为克服市场失灵, 保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 根据进入该类市场的条件进行审查, 符合法定条件的准许进入, 不符合的禁止进入。”前者相比后者, 更注重表述企业市场准入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手段, 后者相比前者, 则增加了企业市场准入的目的条款。二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概念, 值得借鉴, 加以糅合将臻于完美。

从上述概念也可看出,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组成是很宽泛的, “产业政策、特殊企业、特许经营、行业标准、企业设立审批以及企业登记管理等, 都是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组成部分和相关内容。而其中, 企业登记管理则是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一种直接的控制手段。”其中, 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是最基础的企业市场准入环节, 它根据既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在企业设立之初就可通过相关主管机关和工商部门的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 限定今后的经营范围和内容。

1 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和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关系

企业登记管理是指“国家主管机关对企业及其有关事项进行审核登记, 把登记与对企业的监督结合起来的一项工商管理制度”。“企业登记从理论上说,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法人登记, 另一种是营业登记。”前者的目的是创设法人, 对企业及其事项进行审核, 授予其法人资格并对其进行监管。后者的作用则是政府承认某项营业及某一商号、行号的合法性, 准许其开业, 通俗地说, 就是非法人登记。企业法人登记和营业登记均属于工商登记范畴。

将企业市场准入和企业登记管理的概念加以比较便知, 企业登记管理的目的并不总是为了实现市场准入限制, 企业市场准入也并不是必须借助于企业登记管理的“东风”, 才能完成各项政策目标。二者虽紧密联系但也不无区别。

1.1 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 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后者则是为了彰显政府公信力, 以维护市场主体交易的安全。

1.2 适用主体不同

前者是针对特定行业赋予新设企业或既存企业特殊的权力能力, 任何企业未经特殊批准不得进入, 除非具备特殊主体资格或特殊经营条件, 而且企业准入的市场是特殊的。后者则是企业取得一般权利能力的必经程序, 它所指向的市场是一般市场, 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自由的、开放的, 企业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一般经营主体的条件即可进入。

1.3 适用原则不同

前者对进入企业采取的是核准进入原则, 后者采取的则是准则主义或严格准则主义, 即新设企业如果按规定需要经过审批部门的批准, 既存企业如果不符合准入标准导致市场退出, 都属于企业市场准入的范畴。按准则主义即可进入的领域, 除非企业自愿或因违法被撤销, 不存在准入或退出的问题。

实际上, 企业市场准入和企业登记管理的区别又同时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相辅相成的联系。国家通过企业登记管理, 可以贯彻对企业实施市场准入的有效控制, 通过企业市场准入控制, 可以规范企业登记管理, 进一步调整和引导企业决策,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通过以上分析, 明确了企业市场准入和企业登记管理的关系, 也澄清了企业市场准入的涵义和原则性适用范围, 有助于本文根据目前形势, 论述企业市场准入的具体适用范围及其原因。

2 企业市场准入的适用范围及其原因

目前,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主要的不是扩大企业市场准入的适用范围, 而是减少企业市场准入的适用范围, 塑造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给市场主体更广阔的自主经营和决策空间。已经或正在全国和各地进行的“简化程序, 提高效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体现了我国今后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价值取向。

设定企业市场准入规制, 关系到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内外资的待遇等问题, 因此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规律, 最大限度减少政府有限理性和市场客观需求之间的差距。没有必要设定市场准入限制的行业, 就要彻底取消市场准入限制, 科学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引入竞争。相反, 必须或有必要设定市场准入限制的行业, 就必须严格限制企业进入相关领域的条件。无论准入限制设置与否,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限制而取消限制, 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根据对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作用的分析, 结合我国企业市场准入的法制和实践现状, 本文对市场准入的适用范围和原因作如下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

2.1 自然垄断产业

在自然垄断行业, 应当慎重实施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自然垄断行业包括供水、供气、邮政、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等能源和基础设施产业, 经营具有公益性, 一般出现在公用事业领域。公用事业“在美国北定义为‘受公共利益影响的经济行业及其活动’”, 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园林、环卫等, 但传统的公用事业仅指由国家垄断经营的, 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自然垄断行业, 一些学者在研究公用事业特殊经营时, 将其等同于自然垄断也应该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的。

自然垄断行业的最显著特征是“成本函数的弱增性”, 即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企业生产规模越大, 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就越小。为实现规模经济和避免重复浪费, 国家就需要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进入管制, 限制企业数量。而且自然垄断行业所需巨额资金一旦投入将无法收回, 极易造成沉淀成本, 所以政府通常会赋予企业垄断经营权, 并对其营业和价格实施规制, 这种规制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市场准入限制, 资金规模小、实力较弱的企业一般都会知难而退。

2.2 关系到人身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产品与服务的行业

关系到人身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产品与服务的行业, 亟待严把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尤其是食品药品行业。

俗话说, “病从口入”, 而如今, 不论小症、大症甚至不治之症, 无不因“进口”产品所致。以食品行业为例, 重大伤害案件频频发生, 规范和提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势在必行。

其实, 食品行业关于企业市场准入的国家政策可谓是屡见报端, 层出不穷。2003年, 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完成米、面、油、酱油、醋等产品市场准入, 并全面启动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饮料等十大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2004年, 国家八部委原则上确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级的体系。规定对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 将以取消市场准入资格、限期召回商品等行政处罚方式进行惩戒。制假售假行为构成犯罪的企业, 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 众所周知的朔州假酒、原阳毒大米、廊坊毒韭菜、阜阳劣质奶粉, 以及硫磺浸泡黄花菜和今年的“苏丹红”事件, 其危害程度之深、范围之广着实令人咋舌。近年, 郑筱萸的落马牵扯出药品行业的重大隐患, 三鹿奶粉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恶劣影响。最近的疫苗问题再次将医药行业推向风口浪尖。这种市场限制的进步和食品安全事故亦步亦趋的奇怪联系证实,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做法是消极被动的, 一定前瞻性的市场准入立法和提高立法位阶是当务之需。

2.3 自然资源产业

利用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规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是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内在需求, 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土地、石油、煤炭、森林、滩涂、水利、金矿和其他稀有金属等都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要维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必须科学开发, 节约利用。以煤炭为例, 目前日益加剧的煤炭能源供给矛盾以及煤炭开采中的严重安全事故已使国家不得不力提煤炭市场准入门槛。其一, 限制或上收地方煤矿审批权, 限制地方政府乱批瞎批, 如划定大型煤炭基地和由国家规划矿区等;其二, 提高审批权级别, 加宽高层审批范围, 增加企业设立的制度成本, 将一批未获重组的小企业拒之门外。

地方政府忽视生产安全, 追求本地经济利益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各项体制不健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 财政体制的特点是由中央政府决定各级财政收支。改革后, 我国在财政体制上实行了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 税制改革后又实行了利税分流, 从原来的行政利益单一化变成了如今的行政利益多元化, 使得地区之间的利益由于配置不合理而冲突加剧, 在局部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下, 政府不正当利用市场准入特权纵容小企业滥开滥采, 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因此, 根除企业市场准入带来的不利因素, 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是关键。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适用范围还包括信息不对称产业 (主要存在于金融领域, 如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等) 、政策性经营领域 (如政策性银行、烟草生产与销售等) 以及国防工业 (如生产和销售导弹系统、装甲设备、军用飞机、战术防弹背心等) 等行业。

综上所述, 有些行业需要严加管理, 有些行业需要放松管制, 有些行业需要完全的自由竞争, 有些行业还需要对不同业务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因此确定市场准入的具体适用范围很重要, 但适用范围确定后,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依据什么原则制定和实施就显得更加重要。

3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应遵循的宗旨和原则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适“度”与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协调性有着重要影响, 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的入市成本和难易程度, 影响着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以及整体经济效率。相应地,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和市场主体发育程度、国际参与度、决策者和社会对经济的认识程度、国家干预经济的水平以及政治和民主的灵活度等也是影响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来讲, 建立什么样的市场准入制度应该取决于市场安全与经济效率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3.1 成本效率原则

研究企业市场准入设定和实施的成本与效益的比率, 目的是力求以最小的成本, 为相关产业带来最大效益, 从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设定企业市场准入控制, 首先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在申请准入的条件和登记管理程序上力求简化, 减轻企业负担。行政机关及行政官员必须培养服务意识, 限期办理, 提高效率, 不得增加企业申请市场准入的制度成本。

3.2 必要和适度原则

市场准入并不必然能弥补市场失灵, 与市场机制、工商监管相比缺乏灵活性, 也许还不是对企业进退市场实施调控的最佳选择。因此, 设定市场准入制度要符合经济规律,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研究论证, 避免任意性, 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配套监管, 与其他调整方式相协调, 尽量发挥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 充分利用市场主体、民间机构的自律和辅助监管作用, 既避免政府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掌握过度的控制权将企业经营统得过死, 又避免缺乏监管互相推诿而使市场准入控制流于形式。

3.3 相对稳定原则和公开、公正、平等原则

经济法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灵活性, 但随意和频繁变动的市场准入标准, 会失去说服力和权威性。如果将政策上升为法, 则会保持相当时期的稳定性, 同时配以法定解释和相关政策调整, 仍不失其灵活性。公开的法律相比“政出多门”透明度更高, 更具有公信力, 能够得到市场参与者的信任和遵守。相反, 准入限制的不稳定将导致市场的连锁反应, 增加市场不安全因素, 市场各类主体的心理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对他人行为尤其是政府行为的不可预期。因此, 无论企业市场准入限制以什么形式出现, 保持相对稳定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我国, 推行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理应遵守成本效率原则、必要和适度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和公开、公正和平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摆脱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令人担忧的实施现状。

4 我国实施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现状和合理化建议

目前, 由于人们对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认识尚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 沿袭了计划经济色彩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 对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本质、目的和作用的意识非常淡薄。企业的设立审批和注册登记, 原本就由于官僚主义作祟受到严重妨碍, 对企业市场准入制度认知上的偏差, 使这种不正常现象更为严重。

4.1 在市场准入方面该限制的没有限制, 不该限制的反而限制

正如前文所言, 市场领域有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之分, 竞争领域又有自由进出的和限制进出的之分。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并不针对各行各业各种企业, 只是在特定范围内对企业设立登记实施限制和禁止。允许自由进出的竞争领域不应该受到主观人为地、没有科学依据的限制, 否则会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民营资本在金融产业的市场准入问题就值得推敲。

4.2 某些重要产业的门槛过低,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某些重要产业的门槛过低, 甚至可以随意进入, 造成了大量恶性竞争、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效益的盲目发展。以中央空调的规制为例, 长期以来, 由于市场准入的缺位和企业入行门槛很低, 整个行业内鱼龙混杂, 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严重阻碍了整体市场的健康发展。纷杂混乱的行业市场状况集中体现出的就是企业的设立审批和工商登记的行政权滥用。

为整顿、规范我国制冷行业,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了中央空调行业强制性生产许可证制度。明确规定, 生产和销售中央空调的企业, 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 而取得许可证则必须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对企业资金实力、原材料采购、产品质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检查。无证企业不得生产及销售中央空调产品, 并由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相关监督查处工作。同年1月, 经过企业规模、资金、物流、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品测试六方面强制性认证, 以清华同方空调为代表的17家中央空调企业首批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国家出台强制性制冷行业生产许可证制度, 可以说“亡羊补牢尤未晚”, 规范和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 淘汰了一批整体实力不足的企业, 从而规范着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5 基于前文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化建议

5.1企业登记管理和监督管理制度应端正其市场准入控制的目的和作用。结合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行业标准, 在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中“对事不对人”。

5.2需要企业市场准入控制的领域, 登记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 严格依法实施控制, 不需要企业市场准入控制的大多数竞争性领域、则可适当采取严格准则主义或者准则主义加以审查, 符合法定条件的即可自由选择登记进入。

5.3企业市场准入控制实施过程中, 只重视审批和登记机关的权力, 忽视或漠视申请人的权利, 因此, 仅仅是公开企业市场准入的条件和程序并不能当然实现公平和效率。基于听证会制度很强的民意特征, 建议将听证会制度引入各行各业企业市场准入条件的制定中, 兼采各方意见, 博取最广泛支持, 形成行业和社会共识。有些学者也提出在申请人申请、异议、复审等程序引入听证会制度, 本文以为“多则不精”, 尚待考证。

5.4提高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立法位阶, 以权威性更强、稳定性更高的法律法规代替国家政策和各地方政策。目前我国企业市场准入的立法权归属非常混乱, 企业市场准入立法多由国务院各部门和省一级政府来设定, 而这些部门在企业市场准入立法的形式上甚至采取的是不公开的“红头文件”形式, 结果是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太多太滥, 不是阻碍了行政审批和工商登记的效率, 就是为这些机关的寻租行为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对企业市场准入的本质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企业选择是自由的, 市场准入是例外”,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准入控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市场壁垒) , 其控制本身就应当给予严格限制。

5.5运用经济学理论深入分析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以及各行业企业市场准入控制, 为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整体架构和具体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设不设准入控制, 在哪些范围内设, 怎么设, 设多高, 无不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结构调整和利益均衡, 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地区和产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整体利益。只有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 引进国外经济学理论的先进经验, 根据本国国情, 积极探讨, 深入研究, 才能科学引导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健康发展。总之,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登记管理中的审批制度, 从企业设立之初就严格实施监控, 以期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投资政策目标, 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同时, 还需对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经营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 有效实施全方位监控, 为真正实现企业市场准入的目的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 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登记管理中的审批制度, 从企业设立之初就严格实施监控, 以期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投资政策目标, 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同时, 还需对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经营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 有效实施全方位监控, 为真正实现企业市场准入的目的提供制度保障。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企业市场准入和企业登记管理的概念, 重点分析企业市场准入的适用范围及原因, 结合企业市场准入的宗旨和原则, 研究中国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的现状和成因, 从而提出目前以及今后改善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以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企业市场准入,企业登记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志攀主编.《经济法学家 (2003)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2]潘静成, 刘文华主编.《经济法》,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版.

[3]史际春, 温烨, 邓峰著.《企业公司法》,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版.

企业登记管理 篇2

第十一条

设立合伙企业,应当由全体合伙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申请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全体合伙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合伙人的身份证明;

(三)全体合伙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

(四)合伙协议;

(五)全体合伙人对各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出资的确认书;

(六)主要经营场所证明;

(七)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应履行的手续 篇3

关键词:企业 法人 登记 手续

1 企业法人申请注册条件

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书是指企业在开业前为取得法人资格而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的申请登记注册所使用的专用文书。它是国家对企业法人资格及其生产经营事项予以法律上的认可的法定程序。工商企业只有经过核准登记,才能具有法人资格,获得名称专用权,才能刻制公章、签订合同,注册商标,刊登广告,申请银行账户,取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

企业申请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1 有符合规定的名称。企业名称是企业的名字、字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名称权属于企业专有,非经转让等合法转移方式,其他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如果企业因名称相同发生争议时,则要按申请登记的先后顺序处理,后申请登记的企业必须更改自己的名称。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名称应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企业名称只有经过核准登记,才能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获准登记的名称不得使用。

1.2 有企业自己的组织章程。章程是企业公开向社会声明其性质、宗旨、任务、组织制度、活动方式、业务范围等情况的法律文书,是申请企业登记必须提交的墓本文件之一,也是企业登记注册后的行为准则。

1.3 有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或企业自己所有的财产,并能够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4 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财务机构、劳动组织以及法律或者章程规定必须建立的其他机构。

1.5 有必要的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1.6 有与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1.7 有健全的财会制度,能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

2 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应履行的手续

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书为表格化文书,由封面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2.1 如何填写封面

主要包括标题、组建单位、组建单位负责人。申请日期等几项内容。组建单位须盖章,组建单位负责人须签字,申请日期应年月日俱全。封面下方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字样。

2.2 登记事项和提交文件

由申请开业登记事项和提交文件、证件及有关部门意见两大部分组成。

2.2.1 申请开业登记事项

企业法人名称:根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11条,“企业应当根据其主管业务,按照同类行业标准划分的类别,在企业名称中标明所属行业或者经营特点”。企业名称通常由企业所在地区名称、字号、所属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几个要素组成。

住所:指企业法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主要办事机构是指企业法人的核心组织。住所应具体到市(县)、区(镇,乡)、路(村)、号。

经营场所地址:指企业具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它与企业法人住所是一致的。企业经营场所的产权属于企业自己所有时,应提交有关的产权证明,如果是租用场所的,则应提交租用合同。

法定代表人:填写代表企业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姓名。

经济性质:指企业法人的所有制形式。确定企业法人的所有制形式。

从业人数: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业务人员和其他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的总和。各类人员的比例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的一个尺度。

注册资金:是国家授予企业管理的财产或企业自身所有的财产的货币表现,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部分。企业注册资金应与企业实有资金相一致,与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相适应。企业申请开业登记注册资金数额应该有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证明或验资证明。注册资金的单位为万元。

经营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填写。工业企业可分为制造、加工、装配,修理等;商业企业可分为批发、零售、代购、代销、代储、代运等;建筑业可分为建筑施工、修缮、安装等;运输业可分为搬运、装卸等;服务性企业则根据具体服务项目而定。

经营范围:指企业申请生产经营的产品、商品种类,品种和提供服务的项目。经核定的经营范围是企业法定的经营范围,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界限。在填报时,一般要分别写明主营项目和兼营项目,主营项目要同企业所属行业相一致,兼营项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适当放宽,但不能同主营项目跨大类。经营范围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督检查企业是合法经营还是违法经营的重要依据,填写时要注意使用符合国家行业划分标准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企业经营范围的规范化用语。

经营期限:这一项主要适用于联营企业,是指根据联营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确定的该企业经营活动的起、止时间。

主管部门:写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全称。主管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审批同意成立该企业的要写明文件的文号及发文日期。

审批机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实行许可证制度行业的,须经有关机关审批,并写明审批文件文号及发文日期。

经营场所面积:写清企业经营场所总面积和分项面积。分项面积包括生产加工占用面积、营业占用面积、仓库占用面积和其他占用面积四项。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企业主要设备和主要服务设施:填写本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装置、设施、工具等,如机械电子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仪器仪表、计量器具等。

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指法人企业下属的经济活动单位,包括分(子)公司、分厂、分店等。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另一种是不具备法人资格但依法核准登记其有合法经营权的。如无分支机构,本项可免填。

2.2.2 提交文件、证件及有关部门意见

①申请开业登记提交文件、证件: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文件、证件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a主管部门或赛审批机关批准该企业法人设立的文件。b企业法人章程。该章程应当经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批准。a企业法人注册资金的信用证明、验资证明或资金担保书。b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公证明,包括主管部门批准任职的文件和附有照片的个人简历。c住所和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包括产:权证明、房产租赁合同等。房产租赁合同的租赁期限须在一年以以上。d其他根据工商管理机关要求应该出具的文件、证件。

②有关部门签署意见:主要由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签注同意该企业设立并建议批准其开业的意见。须写清签署时间,并加盖公章,以示郑重和负责。

填写申请登记注册书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内容要真实,要以认真、负责、严肃的态度填写,不能弄虚作假;

第二,填写应一律用钢笔或毛笔,字迹要清楚、端正。

企业登记管理 篇4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 申请《光电建筑应用行业企业资格》 (以下称:企业资格) 登记证书的企业, 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光电建筑应用企业, 是指专业从事建筑用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及系统安装的企业。

第三条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以下简称:中建金协) 依据建立和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 通过行业登记、创建行业诚信企业、信用企业评价管理体系、光电建筑应用企业信息平台、相关标准、合同示范文本等方式, 对从事光电建筑应用活动的企业实施行业管理, 并具体负责企业资格登记的审核、管理工作;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 (以下简称:委员会) 依据本办法, 负责企业资格登记的组织和后期动态管理工作。

第四条光电建筑应用企业按照技术特点分为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系统安装等三个类别。

企业按照其拥有的资信、人员、技术装备和代表工程业绩等条件申请相关资格, 经审查合格, 由中建金协发给企业资格登记证书。

第五条光电建筑应用企业登记的分级。

光电建筑应用产品制造设特、壹、贰等3个等级。

光电建筑应用系统集成设壹、贰、叁等3个等级。

光电建筑应用系统安装设壹、贰、叁等3个等级。

第六条申请企业资格登记, 按以下方式进行:

中建金协会员企业, 通过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行业协会, 向中建金协申请;企业注册所在地未成立相关行业协会的, 直接向中建金协申请。

各相关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 通过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行业协会, 向中建金协申请。

第七条申请行业资格登记证书, 应当提交纸质资料、电子文档各一份, 并按下列顺序装订成册;复印件一律使用A4型纸。

(一) 申请表 (一式二份) ;

(二)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三) 企业主要工程技术人员个人资料 (包括学历证明、职称证书、注册证、上岗证、个人业绩证明等) 复印件;

(四) 办公、生产场地证明 (如标准无要求的可不提供) ;

(五) 企业生产设备证明 (如标准无要求的可不提供) ;

(六) 企业产品生产、设计管理及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第八条申请企业资格登记等级升级, 除提供本办法第七条所列资料外, 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 企业原企业资格证书;

(二)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申请之日上一年年检合格) ;

(三) 企业上年度财务报告;

(四) 企业区域性售后服务机构设置情况及办公场地证明 (如标准中没有要求可不提供) ;

(五) 企业业绩证明材料; (包括合同、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系统集成方案、后期质保维护方案、施工照片等)

(六) 代表企业技术进步的证明资料和荣誉证书 (包括新产品、技术专利、工程获奖) 复印件;

(七) 产品质量证明及近期检测报告 (如标准中没有要求可不提供) 。

第九条光电建筑应用企业依据其实际具备的能力, 可同时申请多个类别的企业资格登记。

第十条委员会及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企业资格登记的受理和初审。

第十一条企业资格登记考核由形式审查和实地考核二种方式组成:

形式审查:由建筑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技术、专业技术、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审核专家组, 负责纸质申请资料的技术审查;

实地考核:实地考核的对象、方式、考核内容由专家组提出, 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受理机构在收到企业提出的申请材料后, 对决定受理的, 受理机构应向企业出具书面受理通知;对申请材料不齐或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应一次性书面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不予受理的, 书面告知企业理由。

资料受理机构在接受申请材料时应对有关原件进行核对。

第十三条专家审查组审查后, 由委员会将意见汇总并报中建金协核准发证。

第十四条通过企业资格登记的企业、登记内容将由中建金协在相关媒体上予以公告, 并向企业颁发企业资格登记证书。

第十五条企业资格登记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 由中建金协统一印制, 正、副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六条企业遗失企业资格登记证书, 应在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后, 方可申请补办。

第十七条获得企业资格登记的企业, 企业的登记范围将在中建金协、委员会 (www.bipvcn.org) 等网站及相关媒体上向社会公开, 方便公众查阅。

第十八条企业资格登记证书有效期为2年。证书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 企业应于有效期届满3个月前按原申请程序向资格证书发证部门提出延续申请。延续后的企业资格证书有效期仍为2年。

对市场信誉良好、经营状况良好、无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 证书有效期满时经企业申请、原登记审核部门同意, 对资格条件不再审查, 直接办理延续手续。

第十九条中建金协对取得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企业实施行业监管, 必要时可对取得证书的企业进行抽查。

第二十条委员会具体负责对取得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企业实施动态监管, 对取得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企业每年抽查一次;

(一) 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二) 依据标准对企业的资信、人员、技术装备、已完成的工程业绩和项目售后服务等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复检;

(三) 受理投诉并核实情况;

(四) 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取得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企业在证书有效期内, 在项目竣工前, 应及时将项目的有关信息 (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设方名称、联系方式、装机量、质量证明等) 通过计算机网络报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对从事光电建筑应用项目的企业所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除及时将企业违法事实抄报相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外, 还将在相关媒体上予以通报, 并记入中建金协行业诚信档案。

第二十三条在监督检查中, 发现取得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企业在企业资信、人员、技术和装备等未达到等级标准, 发证部门将重新核定其资格范围。

第二十四条被降低等级的获证企业, 经过一年以上时间的整改, 达到规定的资格等级标准, 可以重新申请原资格等级。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发证部门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依据规定, 可以撤销企业资格登记证书:

(一) 违反登记程序颁发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

(二) 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不符合标准的企业颁发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

(三)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

(四) 违反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安装, 造成安全事故或重大工程质量问题的;

(五) 降低工程施工和服务标准, 低于成本价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光电建筑应用行业市场秩序的;

(六)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不按时填报资料, 逃避动态管理, 情节严重的;

(七) 严重违反行业自律公约的。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企业应将企业资格登记证书交回原发证部门, 发证部门应及时办理证书的注销手续:

(一) 企业依法歇业或因破产、倒闭、被依法终止的;

(二) 企业资格证书被撤销、撤回的;

(三) 企业资格证书有效期满未申请延续的。

第二十七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认证资格的, 发证部门不予受理或不批准其登记申请, 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委员会将在“光电建筑应用企业信息平台”予以通报, 并记入中建金协行业诚信档案。

(一) 涂改、伪造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

(二) 超越等级范围承揽项目的;

(三) 转让、出借企业资格登记证书的。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负责解释。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 篇5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决定修改,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王众孚

2004年6月14日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1999年12月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93号公布2004年6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10号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完善企业名称的登记管理,保护企业名称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的名称。

第三条 企业应当依法选择自己的名称,并申请登记注册。企业自成立之日起享有名称权。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核准登记企业名称。

超越权限核准的企业名称应当予以纠正。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名称实行分级登记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全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并负责核准下列企业名称:

(一)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

(二)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的;

(三)不含行政区划的。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核准前款规定以外的下列企业名称:

(一)冠以同级行政区划的;

(二)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的含有同级行政区划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按本办法核准外商投资企业名称

第二章 企业名称

第六条 企业法人名称中不得含有其他法人的名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另一个企业名称。

企业分支机构名称应当冠以其所从属企业的名称。

第八条 企业名称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范的汉字,不得使用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企业名称需译成外文使用的,由企业依据文字翻译原则自行翻译使用,不需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

第九条 企业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 除国务院决定设立的企业外,企业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

在企业名称中间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该字样应是行业的限定语。

使用外国(地区)出资企业字号的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字样。

第十一条 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是本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市辖区的名称不能单独用作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市辖区名称与市行政区划连用的企业名称,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

省、市、县行政区划连用的企业名称,由最高级别行政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企业法人,可以将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放在字号之后,组织形式之前:

(一)使用控股企业名称中的字号;

(二)该控股企业的名称不含行政区划。

第十三条 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法人,可以使用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

(一)国务院批准的;

(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

(三)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

(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

第十四条 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应当由2个以上的字组成。

行政区划不得用作字号,但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具有其他含义的除外。

第十五条 企业名称可以使用自然人投资人的姓名作字号。

第十六条 企业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应当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所属国民经济行业或者企业经营特点的用语。

企业名称中行业用语表述的内容应当与企业经营范围一致。

第十七条 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不同大类的,应当选择主要经济活动性质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名称中的行业。

第十八条 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行业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5个以上大类;

(二)企业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三)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中字号不相同。

第十九条 企业为反映其经营特点,可以在名称中的字号之后使用国家(地区)名称或者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

上述地名不视为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

第二十条 企业名称不应当明示或者暗示有超越其经营范围的业务。

第三章 企业名称的登记注册

第二十一条 企业营业执照上只准标明一个企业名称。

第二十二条 设立公司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企业必须报经审批或者企业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审批项目的,应当在报送审批前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并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的企业名称报送审批。

设立其他企业可以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第二十三条 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应当由全体出资人、合伙人、合作者(以下统称投资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向有名称核准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应当载明企业的名称(可以载明备选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投资人名称或者姓名、投资额和投资比例、授权委托意见(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姓名、权限和期限),并由全体投资人签名盖章。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上应当粘贴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第二十四条 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场对申请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作出核准或者驳回的决定。予以核准的,发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予以驳回的,发给《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

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按照《企业登记程序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申请企业设立登记,已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应当提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设立企业名称涉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审批,未能提交审批文件的,登记机关不得以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登记注册。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与企业登记注册不在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的,登记机关应当自企业登记注册之日起30日内,将有关登记情况送核准企业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企业变更名称,应当向其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企业申请变更的名称,属登记机关管辖的,由登记机关直接办理变更登记。

企业申请变更的名称,不属登记机关管辖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办理。

企业名称变更登记核准之日起30日内,企业应当申请办理其分支机构名称的变更登记。第二十七条 申请企业名称变更登记,企业登记和企业名称核准不在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当对企业拟变更的名称进行初审,并向有名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

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上应当载明原企业名称、拟变更的企业名称(备选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投资人名称或者姓名、企业登记机关的审查意见,并加盖公章。有名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到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后,应在5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的决定,核准的,发给《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驳回的,发给《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

登记机关应当在核准企业名称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将有关登记情况送核准企业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八条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和公司名称变更核准的有效期为6个月,有效期满,核准的名称自动失效。

第二十九条企业被撤销有关业务经营权,而其名称又表明了该项业务时,企业应当在被撤销该项业务经营权之日起1个月内,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企业名称等登记事项。

第三十条企业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如其名称是经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的,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准注销登记情况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书送核准该企业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企业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核准:

(一)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字号相同,有投资关系的除外;

(二)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符合本办法第十八条的企业名称字号相同,有投资关系的除外;

(三)与其他企业变更名称未满1年的原名称相同;

(四)与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未满3年的企业名称相同;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第三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企业名称核准登记档案。

第三十三条《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及企业名称核准登记表格式样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第三十四条外国(地区)企业名称,依据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协定、条约等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四章企业名称的使用

第三十五条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在有效期内,不得用于经营活动,不得转让。

企业变更名称,在其登记机关核准变更登记前,不得使用《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上核准变更的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也不得转让。

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在住所处标明企业名称。

第三十七条企业的印章、银行账户、信笺所使用的企业名称,应当与其营业执照上的企业名称相同。

第三十八条法律文书使用企业名称,应当与该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企业名称相同。第三十九条企业使用名称,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章监督管理与争议处理

第四十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在本机关管辖地域内从事活动的企业使用企业名称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在使用中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认定为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予以纠正。

第四十二条企业因名称与他人发生争议,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三条企业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名称争议时,应当向核准他人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资格证明;

(三)举证材料;

(四)其他有关材料。

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签署并载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情况、名称争议事实及理由、请求事项等内容。

委托代理的,还应当提交委托书和被委托人资格证明。

第四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企业名称争议后,应当按以下程序在6个月内作出处理:

(一)查证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企业名称登记注册的情况;

(二)调查核实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有关争议的情况;

(三)将有关名称争议情况书面告知被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在1个月内对争议问题提交书面意见;

(四)依据保护工业产权的原则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以下需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的名称,参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本办法办理:

(一)企业集团的名称,其构成为:行政区划+字号+行业+“集团”字样;

(二)其他按规定需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的组织的名称。

第四十六条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和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发标准格式文本,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标准格式文本印制。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企字[1991]第309号)、《关于执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工商企字[1992]第283号)、《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企字[1993]第152

号)同时废止。

规范登记管理,根治一药多名 篇6

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获悉,为配合农业部新近颁布的有关农药管理6项新政策的施行,农业部将2008年确定为农药登记管理年,组织各地农业部门加大有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销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2007年12月8日,农业部颁布了《关于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3个农业部令,发布了农药名称登记核准管理的公告:2007年12月12日,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农药名称命名和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2个公告。6项新政策的出台,为了规范农药登记管理,主要解决农药“一药多名”、产品数量和标准乱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现行的农药管理法规及配套规章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急待解决。一是产品数量多。二是“一药多名”。目前农药产品可以使用3种名称。即通用名称、商品名称、注册商标名称。许多企业为达到变相涨价的目的。编造了五花八门的商品名。“一药多名”问题突出。如吡虫啉就有700多个商品名。三是标签管理不规范。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部对现行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农药登记资料要求》进行了修订,并就农药标签管理、农药名称和产品含量管理制订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一是从2008年1月8日起,停止批准商品名称,农药名称一律使用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直接使用的卫生农药以功能描述词语和剂型作为产品名称。自2008年7月1日起,生产的农药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二是将农药临时登记证的累积有效期由4年缩短到3年。三是对于已批准正式登记的产品,在其申请续展时,应按新规定补充所缺少试验资料或综合报告,以便对其进行再评价。四是提高农药登记门槛,减少临时登记与正式登记的差距。尤其是提高了临时登记在农药残留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规范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进一步明确标签应当标注的内容,不得标注的内容,同时规定农药名称应当标注在标签的显著位置,商标标注的单字面积不得大于产品名称标注的单字面积。六是规范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和剂型相同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的设定梯度不得超过5个;添加渗透剂或增效剂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得降低。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上述一系列新政策措施的施行,预计农药产品名称可由目前的1.6万个减少到1700个,农药登记的数量也将明显减少,“一药多名”、产品数量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财政支农投入迈上“高速路”

“三农”事业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从3月5日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再一次得以印证。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5%: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这4个数据,充分体现了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也表明中央财政支农投入迈上了“高速路”,

但欣喜之余,还须冷静观察。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1个5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幅度不小。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打破了徘徊僵局,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仅为6.8%,速度并不快,农民收入增速不到财政收入增速的1/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处理好国家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还大有文章可做。

再看财政支出情况。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17.4万亿元,比上1个5年增加9.3万亿元,年均增长16.1%:5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达到1.6万亿元,超过1993~2002年10年的总和。“三农”投入力度大大加强。但是,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平均还不到10%,提高的空间也不小。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回避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增加财政投入是把“金钥匙”。《农业法》作出的明确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加快发展步伐

受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我国南方多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缺位带来的现实难题也进一步凸显。在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困境:农民受损难获赔偿,政府救济杯水车薪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月14日,全国20个省(区、市)农作物受灾1186万hm2,因灾死亡畜禽6956万头(只),水产养殖受灾面积达到97万hm2。与此相应的却是另一组势单力弱的数据:截至2月12日。保险业共接到雨雪灾害保险报案85.1万件,已付赔款10.4亿元。但其中农业险报案量仅1.73万件,保险赔付4014万元,只占总案件数的2%,总赔款额的3.9%。雪灾之前,涉农保险严重缺位。

难题:要么农民买不起,要么保险公司赔不起

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或者是较为极端的例子,即使常年,我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灾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依然很低。

我国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开办以来曾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但1993年以后,却日趋萎缩。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费收入由1992年的8.17亿元逐渐降到3.96亿元,年均负增长5.9%。直到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在中国保监会的积极努力下,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初步扭转了多年下滑的趋势。

“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都把农业保险当作商业保险来经营,要么农民买不起,要么保险公司赔不起。但是,农业保险是具有明显准公共产品的险种。无论从降低保险者及投保人风险的角度,还是从保障社会公益的角度看,政府都应该承担起扶持的责任,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据了解。美国农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由政府承担;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农作物。政府对保费补贴甚至高达70%以上。“这些实践都证明。发展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王玉佩委员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认同。

出路:国家应给予支持。以再保险分担风险

温思美委员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最重要的内涵是国家应给予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建议中央财政、各级财政在年度预算中预留一部分农业风险基金,并将此作为股份注入到农业保险公司中,而保险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执行主体可以是一般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是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来自云南的全国政协委员曾华建议,可以对农业保险公司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谈及如何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很多委员都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内容“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巨灾保险制度”。

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亦是受此次雪灾的深深刺痛。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保险业在灾后救助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总体赔付比率仍然偏小。委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既可以分担政府财政的支出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延伸:通过保险制度补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吴焰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些年来,中央给予了农民在种粮等方面许多补贴。使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这种补贴的方式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以保费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可以显著提高财政收入惠及范围。农民一旦遭受灾害风险,能够得到数十倍于财政补贴的赔付,风险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农业节能减排,方略在哪——访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

当前我国农业节能减排形势如何?它的重、难点在哪?应从何处着手?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

形势严峻

“就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中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同时并存,且形势渐趋严峻,节能减排刻不容缓”朱立志分析说。据专家测算,目前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达4700万t,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超过140万t,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较低,对水体污染影响巨大;同时,畜禽粪便中的各种病原体还污染了周边环境,极易引发疾病流行。另外,水产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缺乏规划。产生的污染对水体自然生态系统也造成了直接破坏。尽管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不是很多,但消耗了大量的高耗能产品,如生产1t氮肥平均要消耗1.4t煤炭。

重、难点凸显

“时下,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要结合各地特点进行技术集成创新,组装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同时。还要花大力气完善与现有技术体系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建立农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激励机制。”朱立志说。他认为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应重点抓好4个方面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减少物质能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消除废物排放,保护环境、提升生态功能;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包括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高层次的生态与社会服务:将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重塑农业发展的理念:加强农业节能减排支撑点的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抓重点工作的同时,其难点也与之俱来。相应的补偿政策体系却尚未建立:对潜伏期较长的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所造成的土壤生态恶化、过度使用耕地导致的土地退化,国家相关法规对此也规定了一些要求,但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却相当困难。再比如,对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的监控如何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多长时间监测1次以及监测的费用来源等问题都没有解决。

“4大方略”消融“坚冰”

“要想真正的消解节能减排这块‘坚冰’,我认为主要有4个方略: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农业污染综合防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科学使用工业投入品。”

2007年农业标准化大事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提出制订无公害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和监管所需的产地环境标准,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标准,农药、化肥合理使用标准,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动物疫病防治标准。建立大宗鲜活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体系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对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重大意义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于7月26日起施行。规定生产者生产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销售方和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台账制度,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8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标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订修订快速应急机制,完善国家标准,涉及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抓好食品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尽快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制订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

11月23-25日,“中国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发展论坛-三北地区峰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来自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质监等部门及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农业标准化如何保障中国食品安全、如何利用中国农业大国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国农业标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标准优势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和经验交流。三北地区代表还共同签署了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

12月22-23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和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体系网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做合格的奥运瓜菜供应商海南瓜菜借奥运重整队列

今年7-10月。海南的辣椒、茄子、豆角等绿色无公害瓜果菜将被端上北京奥运餐桌。海南作为“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13个省份之一,已与农业

部签署备忘录,保障奥运期间的北京瓜菜供应。

面对奥运需求,琼菜亮出“金刚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数百万t绿色瓜菜出岛。2007年,海南瓜果菜抽检合格率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生产基地抽检合格率更高达98.5%。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说,海南省多年来高度重视绿色无污染瓜果菜生产和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持续提高。1999年创建全国最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2000年在全国率先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2004年海南省农业厅又同北京市有关部门签署了“无公害农产品场地挂钩”备忘录,确认进入北京市场免检的海南无公害瓜果菜基地8万hm2

为了实现农产品“出岛、出口、进宾馆、进超市”的要求,海南高标准、严要求发展农业生产。目前已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251个,种植业基地面积17.9万hm2;无公害产品252个,绿色食品63个。去年下半年以来。海南抓住农产品出口从配额制改为备案制的有利时机,发展供港等出口瓜果菜基地达1.3万hm2。海南岛的优质瓜果菜等农产品已热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去年海南省瓜果菜出岛总量449万t。同比增长21%: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4亿美元,同比增长44%。

奥运瓜菜,质量“四有”流通畅

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宋攻文说,为了做好海南省“南菜北运”工作,保障奥运会期间的市场供应,海南成立了“保障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成员单位为农业厅、交通厅、公安厅和各市县的相关负责人,落实一批供应北京奥运会的瓜果菜生产基地。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量,加强对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生产基地要做到“四有”,即有认证、有规模、有标准、有检测。

此外,还将加强对“南菜北运”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做到有台账、有记录、索票索证、可追溯:加强协调,保证“南菜北运”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在机场、码头开辟奥运鲜活农产品专用通道,以最快的速度,使“南菜北运”农产品及时上机、上船:设立举报电话,对在“南菜北运”工作中出现的设卡、刁难、阻挡运输车辆行为的人和事及时追究责任和处理。

3月4日上午,海南省农业厅已派人分赴各市县,选择落实供应北京奥运会的瓜果菜生产基地。

借奥运契机,品质更上层楼

近年来,海南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了近百个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但是距离标准化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奥运蔬菜”的标准与商机

随着奥运会开幕的日益临近,奥运经济在各行各业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奥运蔬菜”也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全国各地都拿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努力成为“奥运蔬菜”名单中的一员,这不仅是一种荣耀,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想入选“奥运蔬菜”。必须遵循一种标准:安全,优质,绿色……这也是我们看到各种入选的“奥运蔬菜”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在距离北京延庆县龙庆峡景区4km处有1个占地67 hm:的“奥运蔬菜”基地,它将为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提供600t有机蔬菜,这里的“奥运蔬菜”独具特色:模样上,色彩缤纷鲜亮、个头匀称;味道上,果肉厚、果皮薄、口感清甜;包装上,都有产品安全追溯码;病虫防治上,生物农药轮换使用。健康安全。营养美味。成为“奥运蔬菜”种植的最高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优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蔬菜作为城乡居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其质量安全状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奥运蔬菜”构建了农产品种植的一种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能够重振消费者的安全信心,也开启了农产品重塑商业价值和品牌的一个大门。

“奥运蔬菜”所形成的理念对行业的影响并不止于奥运会的结束,它所造就的产业价值正在悄然形成。比如青岛市“奥运蔬菜”工程的实施,更具长远意义的是借助奥运形成新的产业,让外来蔬菜品种陆续实现本土化栽种,以推动青岛市建立科学的蔬菜销售和配送技术系统,加快外来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让稀有蔬菜进入寻常百姓家,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奥运蔬菜”无疑为各地的农产品展示独特魅力和提升知名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同时。也对各地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引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加强无公害蔬菜监管力度,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我们期待“奥运蔬菜”的高标准严要求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共同理念,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为塑造品牌、拓展商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圳最大“菜篮子”工程龙岗奠基

总投资18.4亿元、占地面积30.3万m2的广东省深圳市国际农产品物流园3月26日隆重奠基。这个深圳市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农产品进出口交易市场,而与法国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也使物流园成为深圳首家中外合作的国际农产品物流园,

深圳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选址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其北面为机荷高速公路,南面为水官高速公路。东面为盐排高速公路。西面为规划中的平安大道,并紧临丹平快速干线。按照规划,整个物流园将分3期开发建设,1期工程将推出档位2500个,重点布局水果、蔬菜、冻品等专业交易区。以及加工配送中心、进出口交易中心等,并配套大型冷库和现代化商务配套区。其核心部分1期工程的交易区、加工配送区、仓储区将在2009年上半年完工并投入使用,预计2011年完成全部3期工程的建设。

多数“当家菜”种子长期依赖进口,外国种企赚足钞票

寿光蔬菜产业期盼自己的“芯片”

蔬菜产业要发展,蔬菜种子的研发首当其冲。种子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但是中国蔬菜良种研发企业在其中占了多少份额?一个事实令人尴尬:中国蔬菜种子市场上外国良种占据半壁江山。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一山东寿光拥有5.3万hm2的蔬菜种植面积,拥有一流的蔬菜栽培技术、先进的蔬菜经营管理经验和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优良品种,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却长期受制于人。

看家品种“全线失守”

我国蔬菜种子市场巨大、利润极高,这是国外良种进人我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寿光,已汇聚了瑞士、以色列、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种子公司26家。他们都在寿光建立了新品种试验基地,以寿光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在寿光建立研发机构的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国外种子公司,每年通过蔬菜种子市场经营种子的销售额就超过6

亿元,在全国辐射面积达到16.7万hm2

在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寿光市蔬菜站站长刘良琪讲了这样一件事:寿光种的胡萝卜有0.33万hm2,种子全是日本的,成品几乎都销往国外,从源头(种子)到终端(销售),全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据被誉为寿光蔬菜首席专家的刘明杰介绍,寿光蔬菜种业曾经历3个阶段:从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菜农用自己的种子;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推广国内科研单位的种子;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种子公司抢占寿光市场。当地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看家品种“全线失守”。

国外种子价比黄金

目前,寿光蔬菜主栽品种主要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进口,3.33万hm2目光温室和大棚蔬菜每年大约有2万hm2需进口种子约6000kg,每粒种子的均价是0.3~0.5元,价值在18000~30000万元。比如荷兰甜椒品种曼迪。1粒种子曾卖到1.8元,每kg种子高达18万元,1g这样的甜椒种子相当于1g黄金的价钱。

这些外国优良蔬菜品种,在抗病性、产量、蔬菜品质及销路等方面。都有着我国蔬菜种子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国外良种虽好,对我国菜农来说,却有一些难以解决的弊端,其价格昂贵,又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性,因而会产生重复引种的问题。相对增加了生产费用。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国外蔬菜品种繁多,来源繁杂,给农民正确选择品种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刘明杰说,外国种子受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广上具有独特优势。而我国的不少蔬菜品种却鲜有知识产权。久而久之,种业创新就难占一席之地,

寿光渴望自主创新

“我们渴望蔬菜种子自主创新。”这是记者在寿光听到的肺腑之言。刘良琪告诉记者,以寿光为例,全市蔬菜种子总销量为6万kg,其中进口种子达4万kg,每kg等同种子,进口与国产价差3万元,一年就增加种子费用1.2亿元。

刘良琪说:“如果用自己研制的种子,667m2均成本能降低600元,仅寿光市1年就可节约资金1.8亿元。制种业在农业中的作用相当于计算机内芯片。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全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得以长足发展,占全国蔬菜面积30%的约1千亿株市场种子、种苗容量的温室蔬菜,效益仅从成本降低计算,每株节约资金022元,则市场容量内节约资金在200亿元,社会效益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从冬暖式大棚蔬菜诞生之日起,寿光就已开始着眼于当地蔬菜品牌的提纯复壮。到目前,已选育出了独根红韭菜、气煞风大葱、实干芹菜等逾100个蔬菜新品种。同时,许多育种专家对国外优质蔬菜品种通过筛选、分离、组合杂交,经多年尝试,已掌握了大量亲本材料,初步解决了育种难的问题。

2006年4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成立。研究院以国外目前正在寿光大面积推广的进口蔬菜品种为对照。从近150个国产设施蔬菜新育品种中筛选出2个红果型番茄品种,1个辣椒品种和1个甜椒品种,1个有刺茄子砧木和1个无刺茄子砧木,白皮甜瓜、网纹甜瓜、哈密瓜型甜瓜各1个,2个小西瓜品种,上述品种有关性状在寿光的综合表现均优于国外同类品种。

企业登记管理 篇7

产权登记是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基础, 指导企业的产权界定, 国有企业改制, 企业合并分立, 产权转让, 资产划转等工作,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 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2012年国家下发《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指引》并颁布了新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对国有企业产权登记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即将其视为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对外投资所形成的产权关系的一种客观记载, 记载了混合所有制下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对外投资企业产权的总体情况, 反映国有资本在不同级次、组织形式、地域、国民经济行业和企业内部主附业的分布情况, 动态记载和深层次分析企业产权变动原因、产权流动方向及产权配置效率等信息, 对相关企业产权配置过程实施有效监督与管理, 为国家出资企业改革发展及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为促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有机结合、有序流转打下基础。

国有产权登记的新特点

1.延伸了产权登记的层级

本次产权登记工作改革除了纯国有经济成分企业以外, 还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再投资企业一并纳入登记范围, 将产权登记边界延伸至三级企业, 力求整体反映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分布情况。

2.填补了境外产权登记的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资本运作等方式不断地扩大境外投资, 使得境外国有资本的规模日益庞大。为了加大对境外国有产权的监管, 本次产权登记改革将境外国有产权一并纳入登记范围。

3.丰富了产权登记的内容

要求企业登记国有资本的基本信息, 包括企业股东出资及所占比例情况, 各项经济行为发生时的过程资料及企业年度各项财务指标, 借此增强产权登记数据的实用性, 提高产权登记工作的指导价值。

4.实现了产权登记的信息化管理

新的国有产权登记信息化系统的启用实现了国有产权登记的网上申报, 网上审核和网下存档的工作新模式, 推进了国有产权登记的信息化建设, 简化了办理程序, 提高了办事效率, 降低了工作成本。

国有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1.增强产权登记的法律约束力

目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国企改革攻坚阶段。而国有产权管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企业国有产权登记的基础性作用, 对国有资产进行界定、登记, 并出具相应的资信证明, 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并将国有产权登记文件作为企业资产重组和产权变动的必备文件, 不断增强其在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的法律约束力。

2.协调与工商部门的关系, 建立规范流程

在实践中, 产权登记工作与工商登记工作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 产权登记主要是登记企业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包括资产总额、实有资本、国资总额、国有资本金保障和维护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工商登记主要是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 登记企业性质、基本情况、资金规模等基础信息, 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企业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不一致的情况, 这就是企业工商登记与产权登记相脱节的缘故。

要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 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产权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企业设立及发生经济变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到产权登记为工商登记的前提, 是工商变更的依据;其次, 要明确两者在企业的产权界定、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合并分立、产权转让、资产划转等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 提高各企业单位的认识度和重视度;再次, 要根据各自登记的侧重点不同, 规范两者的登记规则、流程和经济性文件、过程性文件的留存方式。

3.完善产权登记网上信息系统, 强化分析职能

现有的产权登记软件中分析功能覆盖范围甚广, 不具有行业特殊性, 对国家出资企业的针对性也较差。所登记的数据和指标具有简单的覆盖性和平铺性, 分析功能尚不健全, 分析结果的针对性不强, 不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 应对软件的分析功能进行进一步细化, 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应为适合国资监管机构查看国有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行业的分布情况, 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分析数据和决策参考, 推动国有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第二层次应为针对国家出资企业建立的查询分析系统, 方便企业了解集团内部资源的配置、分布和变动情况, 帮助企业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向, 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4.调整财务指标, 实现与财务数据的共享

目前, 产权登记系统设置的财务数据的录入与财务报表软件不具有兼容性, 数据指标不能通用, 造成数据信息滞后, 使用不便, 可利用价值不高。同时产权登记系统中录入的财务指标过于单一, 侧重收益情况而忽略了成本的构成, 这就造成分析结果不具有针对性, 看不出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影响决策者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 应探讨现有登记系统与财务软件兼容的可行性, 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 实现财务数据与产权数据共享, 实现产权登记管理系统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 更好地满足出资人对国有资本的全方位监管。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 对核心数据进行提炼, 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定期对国有资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对国有资本使用效率进行评价, 并提出建设性参考方案。

国有产权登记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

以集团公司为例, 通过全面的产权登记可以理清内部产权关系及所属各级企业的产权管理关系, 摸清业务板块分布、产权分布、级次状况等情况, 对诸如企业尚未进行改制、产权关系混乱、产权与管理权分离、产权交易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可及时发现并解决, 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准确、清晰、完整的依据。同时依托新的产权登记软件系统, 利用系统内的分析查询功能, 对各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可进一步掌握国有资本的分布和使用效率情况。

1.确定企业发展方向, 调整国有资本分布

根据国资委确定的主营业务范围, 利用国有产权登记系统确定非主业企业, 按照改革的要求, 采取放开搞活或退出方式将国有资本抽离, 减少低效资产对国有资本的占用, 释放国有资本使用空间, 为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对符合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属于集团主业范围内的企业, 以产权登记为基础重点, 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盈利能力, 以及长期发展趋势, 界定为集团核心骨干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两类, 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国有资本分布, 大力发展核心骨干企业, 并重点扶持优势中小企业。

2.理顺产权关系, 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产权登记, 理清各企业间的产权关系和国有资本的分布领域, 整合集团内部同一领域内的国有资源, 采取吸收合并、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 减少横向或纵向同类企业的数目, 优势互补, 集约生产;压缩管理层级, 使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能够顺利的传达和执行,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从而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

3.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 强化监管职能

国有产权流转方式的多样性和程序的复杂性, 客观上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和障碍。产权登记能够记载国有资本从最初的投入及历次演变的全过程, 因此集团公司可以以产权登记为切入点, 实现从经济行为发生时核对产权登记状况, 到产权变动过程中对相关经济行为的审批, 再到产权变动后进行登记时核查经济行为发生时的各项程序性文件是否齐备, 是否完整的履行了相关程序的全过程监管, 避免了因监管不力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全盘掌握集团内部所有产权流转情况, 作到“不重、不漏、不留死角”。以产权登记为主线, 将产权变动时的经济行为的审批、资产评估、进场交易环节统一纳入集团公司管理范畴, 在工作方式和手段上构成对各级企业产权流转的矩阵式管理。

4.加快建设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步伐

企业登记管理 篇8

抵押作为五大担保方式中的重要担保方式之一,随着房产的不断增值,房产逐渐成为个人或公司的重要资产,房产抵押担保已然成为出借人优先选择的担保方式。回顾我国房产抵押权的设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的细的快速发展历程。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一百五十多个条款,仅有两个条款涉及到抵押的规定,此时暂无出现“房产抵押”的字眼,其中第八十九条第二款明确指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变卖抵押物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由于当时已经确权且能够上市交易的房产较少,房产抵押市场相对处于空白期,以至于两年后即1988年的《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仍未出现针对房产抵押的具体操作措施,意见倒是在第七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中规定了“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等民事关系,均应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随着上个世纪80、90年代“房改”的逐渐深入,城市部分房产逐步得到确权,个人房屋所有权逐渐走入时代的洪流,“市场经济”也于1993年写进共和国宪法,社会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为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担保法》孕育而生。

1995年的《担保法》正式确立了房产抵押的基本规则,并明确除了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外,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也可以抵押,进一步放开了可以抵押的不动产范围,盘活了国有不动产。由于抵押物并不转移占有,为避免重复抵押和超额抵押问题,《担保法》又为主要的抵押物设计了“抵押登记生效”规则。2000年最高院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该规则。1997年施行后又于2001年修改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更是细化了房产抵押的具体操作细则。

二、“抵押登记生效”规则

1995年的《担保法》对抵押合同的生效,设定了两种模式:一是“抵押对抗”规则,即在相应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权清偿时优先于没有进行抵押登记的抵押权;二是“抵押登记生效”规则,即抵押权的生效要件是在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而房产抵押设立适用的规则正是“抵押登记生效”规则。

根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交验下列文件:

(一)抵押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或法人资格证明;

(二)抵押登记申请书;

(三)抵押合同;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共有的房屋还必须提交《房屋共有权证》和其他共有人同意抵押的证明;

(五)可以证明抵押人有权设定抵押权的文件与证明材料;

(六)可以证明抵押房地产价值的资料;

(七)登记机关认为必要的其他文件。

按理说只要提供了上述文件,登记机关就会给予做抵押登记了,可是现实的残酷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如此简单,资料齐全了,也不见得能够办下抵押登记。由于国家金融管制等原因,企业之间并不能直接进行借贷行为,故非金融机构企业的出借人是不能成为房产抵押权人的,而这也引出了我们的一下部分的内容。

三、房产抵押的现实困惑

根据《民法通则》、《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我们所看到的房产抵押权人的表述,最终可以用《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三款的表述以概之,即抵押权人,是指接受房地产抵押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担保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那什么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接受房地产抵押哪?按照一般公众的理解只要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可以接受房地产抵押了,该类主体只要材料齐全去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时理应不会有障碍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由于房产抵押登记的程序及要求由各个城市房产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全国并未形成形式上的统一。单就公民个人能否接受房地产抵押,并办理抵押登记就存在着给予办理抵押登记和不给予办理抵押登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尽管部分以前不允许公民个人接受房地产抵押的城市,已经逐渐放开公民个人间的地产抵押登记,但对于非金融机构接受房地产抵押多数城市还是处于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中,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产管理部门均不给非金融机构作为抵押权人的房产抵押办理抵押登记。究其原因,是因为最高院民间借贷规定出台之前,我国是不允许企业相互之间直接进行资金融通,即企业无法直接成为出借人,自然也就不能成为房产抵押权人。现在国家已允许企业直接成为出借人,但由于原有的房产抵押登记规则暂未修改,才导致了目前的房产抵押困惑。

四、结语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路走来,不可谓不艰辛。房产抵押从无到有,然后从小到大,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房产融资也风风火火的开展着,值得欣喜的是北京已改变了只将房产抵押登记给金融机构的做法,已允许房产抵押登记给非经融机构和个人了。国家一直主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在整个社会融资渠道狭小、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下,逐步放开企业融资渠道,扩大房产抵押权主体,盘活企业固有资产,激活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将是我们未来努力争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圣平.不动产抵押登记若干问题探讨_从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出发[J].社会科学,2014(05).

[2]姜云红.房地产抵押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企业登记管理 篇9

调整抵押权登记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开发企业将未销售的商品房按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方式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 以缓解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然而一些地方的登记部门在办理商品房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时, 笼统地按照一般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要求, 一是要求申请办理抵押权登记的房产为整幢房产, 二是不允许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权变更登记, 而是要求在注销原抵押权登记的基础上, 重新设定新的抵押权登记。这样就导致开发企业将房产抵押后就无法销售, 而欲销售则需挤出大量资金申请抵押权注销登记。对开发企业而言, 功过相抵, 仍然无法盘活资金。

笔者认为, 申请未销售商品房的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 首先, 需满足在建工程的相关要求, 但这里所讲的要求应限于工程进度及资金流向方面的要求, 而不是要求按幢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应允许开发企业以未销售的商品房按照《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最小登记单元—套为单位, 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其次, 登记部门也应规避登记风险, 在办理抵押登记的同时, 对申请抵押登记的房产设限, 防止企业在未注销登记的情况下对外销售抵押房产。如已经开展商品房网上销售的地方可以在售房网上对已申请办理抵押登记的房产限制销售, 对未开展网上销售的地方,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登记制度的完善 篇10

一、我国中小企业登记制度的不足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登记法律制度, 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我国现行中小企业登记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明显不适应商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一) 立法分散, 体系不统一。

我国有关商事登记的立法形式, 既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一般性法律文件, 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又有针对公司、合伙企业的特别规定, 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还有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专门规定, 如《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违反登记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的权限和程序的规定》, 以及针对某一环节的规定, 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法人登记公告管理办法》。立法形式的高度分散和复杂性, 不仅妨碍了商事登记制度有机体系的构建, 而且不利于商事主体积极地依法履行登记义务, 也增大了登记机关操作登记的难度。

(二) 注重交易安全, 忽视效率。

我国的中小企业登记制度在价值趋向上过于向交易安全倾斜, 对效率有所忽视。一是登记过程中所需审批和核准环节过多, 对商事登记注册设置了许多限制, 使众多中小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二是在登记管理上赋予登记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使登记机关不能及时高效的进行登记。

(三) 登记规制法律法规存在漏洞, 内容重叠, 矛盾冲突现象严重。

主要是因为登记规制立法分散、体系庞杂等造成有关商事登记的法律文件存在漏洞、重叠和矛盾的弊端, 如法人公告,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规定企业公告由登记机关公告, 但《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股份公司的设立、变更、注销公告由其自行发布, 对有限责任公司公告由谁发布没有明确规定。又如登记机关发布的公告与实情不相符, 造成第三人损失时, 法律责任应如何追究?相关的法律文件都没有明确规定。

(四) 商事登记的信息系统不健全。

中小企业作为商事主体的注册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它应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五) 缺乏权利补救机制。

截至目前, 我国有关商事登记的法律均未对申请人遭受拒绝登记, 或者不服登记机关的处理结果时提供明确的补救措施, 这显然不利于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也不利于监督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二、中小企业登记制度的完善

完善中小企业登记制度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不断消除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 充实或增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 从而健全和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商事登记制度。具体要完善登记管理法规, 改革登记注册体制, 简化注册程序, 放宽登记条件, 降低登记成本。建立一个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中小企业准入制度。

(一) 完善商事登记管理法规, 制定《商事登记法》, 对中小企业登记行为进行统一的规制。目前, 我国尚缺乏统一的调整商事主体和规范商事登记行为的基本法, 不同所有制和责任形式的商事主体、各有不同的商事登记法规和登记审批程序。要实现不同商事主体登记管理程序的衔接, 必须统一商事登记法。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 取代不同商主体的登记管理“条例”或“办法”, 实现商事登记制度的统一, 才能解决我国登记制度中存在的法律法规分散、内容滞后、法律规范之间矛盾等问题。

(二) 改革前置审批制度, 减少前置审批项目。在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的登记中, 审批、核准前置程序过于繁杂, 过度加大申请人的交易成本, 妨碍了中小企业以便捷方式投入商事活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企业成立、经营范围乃至从业人员、住所、注册资金、投资人等均需一些部门预先许可的现象。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 行政权力在商事登记中极度膨胀。这在我国现有商事登记制度中极为明显。如在企业的设立方式上普遍采用许可设立并辅之以特许设立, 企业登记几乎变成了行政上的营业许可, 几乎不体现私法功能。建议在商事登记法中应借鉴英美法的一些做法, 中小企业设立方式上简化商事登记程序, 以申请、审查、核准登记及公告为基本的登记程序, 限制和减少行政审批的前置程序。

(三) 采用准则主义登记规制原则, 将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相结合向形式审查转变。在《商事登记法》和各类企业实体法中明确规定各类市场主体设立的条件及责任, 规定登记必须提交的相关材料, 由申请人依法直接向登记机关提交, 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登记即成立。这种作法, 废除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成立的审批, 而不是废除登记机关的审查。为保证市场主体的成立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登记机关的形式审查仍是必要的。当然, 在实行准则主义之后, 特殊行业的营业许可仍可存在。

(四) 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登记制度体系, 保证中小企业平等、独立、公平竞争。通过整合企业登记的机构设置, 将原来按企业类型设置的内资企业登记监督管理、外资企业登记监督管理、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监督管理三个部门进行整合, 改为按业务类型设置的登记机构和企业监管的规制机构, 实现从过去的“重登记、轻监管”到“宽准入, 严监管”的登记模式转变。

(五) 登记主体上, 实行分类登记。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是市场主体的基本法律形态。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是自然人企业, 这类企业依附于企业主或合伙人, 不具有资产、经营、债务承担上的独立性, 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公司企业是营利性的社团法人, 具有资产、经营、债务承担上的独立性, 是具备独立法律人格的法人, 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清偿责任, 对外有坚实的信用基础。公司企业负有限清偿责任, 以独立财产为限进行清偿。正因为如此, 为提高登记效率, 法律应简化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登记条件和程序, 实行备案登记即可设立。而为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社会交易安全, 对公司的登记实行准则主义的原则, 由登记机关对其进行形式审查, 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即可成立。

(六) 建立注册官制度, 简化登记手续。注册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商事登记通行的制度。我国传统的登记形式不仅效率低, 而且达不到安全的效果。推行注册官制度, 实行“一审一核制”的内部程序改革, 逐步建立以主办注册官制为中心的核准机制。修订有关的注册登记法律法规, 赋予主办注册官登记注册权, 使其依法相对独立地处理登记事项, 并通过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追究其违法责任。

(七) 推行联合网上审批制度。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已经采用了网上登记, 实现了商事登记的自动化。我国也应该将网络运用于登记审批, 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在各联合登记机构之间统一实现网络化的情况下推行网上审批制度, 有利于降低申请人在企业登记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提高登记效率。

参考文献

[1]、姚芃.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沿革.法制日报, 2008.7.20.

浅谈收养登记档案的管理 篇11

1 收养登记档案的概念和归档范围

收养登记档案是指收养登记机关在依法办理收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记载收养当事人收养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收养登记档案由各级民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总体来说,收养登记档案的归档范围有以下几项:

1.1 成立收养关系登记材料。主要包括收养登记申请书、询问笔录、收养登记审批表、法律所规定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收养登记证复印件、收养协议等。

1.2 解除收养关系登记材料。主要包括解除收养关系证明复印件及法律所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等。

1.3 撤销收养登记材料。主要包括收缴的收养登记证或因故无法收缴登记证而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2 现阶段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一是部分收养登记档案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区县等基层民政部门的收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专业素质不高,对档案的重要性、管理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熟悉,档案收集意识淡薄;二是收养登记档案管理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档案人员因更换频繁,新档案员未经过培训就“仓促”上岗,缺乏开展档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三是很多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往往只是将材料放入档案盒,不能及时整理归档。管理力量的薄弱,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2.2 对收养登记档案管理的重视不够。部分基层民政部门的领导,包括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或者在认识上有误区,收养登记档案管理不但难以达到要求,还可能产生管理混乱,归档的材料不准确、不全、丢失等现象。

2.3 档案管理硬件不合格,设施不齐全。个别基层单位档案室硬件环境不合格,设施不齐全。对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差,有些单位甚至没有专用档案室,或者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有的单位必备的档案工具都不能购置齐备。这些都影响了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

2.4 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执行不到位。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应规范、健全,各种措施要明确、具体,实际执行中要严格、到位。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很多制度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得过且过、满足于应付的现象。

3 搞好收养登记档案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收养登记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档案管理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加强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把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同志抽调到档案管理队伍中来,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档案质量。

3.2 加强档案室硬件建设,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要努力吸收当代科技新成果,大量采用管理新手段,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3.3 健全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制度。要严格依据民政部、国家档案局《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规定收养登记档案的操作流程及职责划分,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收养登记档案规范齐全。

3.4 强化“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档案工作要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提供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要把服务好坏作为衡量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尺度,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更好更充分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政厅档案室 来稿日期:2011-12-15)

企业登记管理 篇12

——事业单位产权登记的意义。产权登记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资产管理区别于其它财政和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特征。自1992年和1995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先后组织开展企业和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工作以来, 产权登记在规范国有资产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和调整, 产权登记工作也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为了规范和强化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适应新形势下财政管理和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 财政部依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192号) 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等有关规定制定并出台了这一《办法》。《办法》共分六章七十一条, 从产权登记的功能定位、登记范围、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应当或不能办理产权登记的各类情形;产权登记的具体内容;产权登记程序和相关要求;产权登记年检制度、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产权登记工作进行了规定。

——事业单位产权登记的含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 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是指财政部门代表同级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产权状况进行登记, 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的行为。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办法》根据“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求, 规定了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实施, 并规定了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在产权登记中的分工职责。办法还规定了产权登记工作的功能定位和登记范围。《办法》明确, 各级财政部门核发的产权登记证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是依法确认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的法律凭证和依法经营国有资本的基本依据。

——产权登记实行信息化管理。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是产权登记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应当根据占有、变动、注销产权登记和年度检查情况及时更新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 对产权登记实行动态管理。今后, 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将实行信息化管理, 通过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产权登记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状况的高效、实时、动态、全过程监管。产权登记实行信息化管理。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按照本办法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和产权登记年度检查的,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产权登记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发生国有产权变动而不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或在办理产权登记事项时提供虚假信息等, 导致《事业单位产权登记证》或《企业产权登记证》登录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 事业单位或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出具虚假审计、验资报告或有关证明文件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上一篇:宾馆经营管理下一篇:造价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