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精选5篇)
单亲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篇1
一、单亲儿童个案的基本情况与心理描述
我的研究对象是一名叫小川的男孩, 现正在我园大班就读。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在外地工作, 跟着姑姑一家生活。姑姑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 丈夫是长年在外务工。出于对侄子的怜爱, 姑姑家每个人都特别疼爱小川甚至迁就他, 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他, 姑姑家的大哥哥也从来不和他争。可是不管姑姑怎么疼爱他, 他都始终只记得妈妈临终时的模样, 不肯叫姑姑一声“妈妈”。他说, 妈妈是世界上最最漂亮的。只要姑姑对他严格一点, 他就会说姑姑坏。
小川长得娇小可爱, 一双大大的眼睛十分灵动, 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有些幼稚与天真。脾气却十分古怪, 一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乱扔东西、跺脚;与人相处时显得霸道,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比较孤僻, 我行我素。特别希望老师能够关注他, 有一点点小事都拉着老师的手去看, 还喜欢跟班上一位高高大大的男孩在一起玩, 依赖性强。
小川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上了大班后还要老师提醒他上厕所, 午睡后也要老师帮着他穿衣服, 洗手时会把袖口弄湿, 午餐也常常吃不完。在学习能力方面, 想象力丰富, 美术天赋尤其突出, 作画形象生动, 用笔大胆有创意, 最喜欢画奥特曼。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表达想法时常常会结巴, 不断眨眼睛, 再加上手势, 说不下去时就干脆一跺脚一撅嘴不说了或者拉着老师到现场去看。只与少数几个他喜欢的小朋友玩, 偶尔会主动去找其他小朋友玩, 但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二、单亲儿童个案在幼儿园的典型行为及教师的心理干预
情境1:我就要张泽做我爸爸
典型行为:进行角色游戏时, 小朋友们都按照早上已经选好的角色分工来到各个游戏区域, 小川拉着张泽的手问:“你玩什么?”张泽说:“我玩‘娃娃家’。”小川歪着头说:“那你当我的爸爸好不好?”张泽说:“好!”他们手拉手来到了“娃娃家”, 可是按照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 小朋友早上选的什么游戏现在就应该玩什么游戏, 而且每个游戏区域的人数已事先规定好。看到张泽和小川两个人一起来了, “娃娃家”里能干的阳阳小朋友喊了起来:“娃娃家人太多了, 小川你不是娃娃家的, 你出去。”小川紧紧拉着张泽的手, 跺着脚撅着嘴说:“我就要玩娃娃家。”边说还边无助地看着张泽。张泽说:“我们问问老师吧。”其实我一直在旁边观察着他们, 我说:“那小川你来做娃娃家的客人好吗?”小川把嘴撅得更高了, 他说:“不, 我就要张泽做我爸爸。”说着眼泪差点掉下来。见状, 我忙说:“噢, 原来娃娃家的爸爸今天从外地接回来一位哥哥呢, 小川, 你看, 这是你的阳阳妹妹呢, 你可不能欺负妹妹哦, 要好好地照顾她, 知道吗?”小川破涕为笑, 他们很自然地进入了游戏角色, 阳阳也很高兴地接受了小川, 一直抿着嘴对着小川笑, 游戏中小川非常高兴, 不停地喂“妹妹”吃东西。
心理干预:张泽小朋友在班级中个子又高又壮, 而且聪明能干, 像个大哥哥一样, 老师特别喜欢他, 常常让他当小老师。平时小川就喜欢一天到晚跟着他, 走到哪跟到哪, 有时候张泽上厕所也要跟在他后面和他说话, 排队时喜欢跟他挤在一块。因为小川常常会无故发脾气, 所以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 张泽却很宽容, 一直带着他玩, 所以小川非常依赖他, 在游戏中想让他做爸爸, 事实上他是想得到一种保护。曾经有一段时间, 我故意把他们俩从同一组分开来, 并且有意识地让张泽不要总是和小川在一起, 因为我怕小川对张泽的依赖心理会影响到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 让他变得更自闭。可是从那以后, 我发现他又寻到了一个新的目标———班级中另外一位高高大大的男孩子, 小川也是整天跟在他的后面, 看来他确实是在寻找一种强有力的保护。在小川的生活中, 重要的人是姑姑, 爸爸一年才回来一两趟, 姑父常年在外打工, 姑姑家的哥哥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和他玩, 在他的生活中一直缺少父亲之爱与兄长之爱。
在张泽一开始求助于我的时候, 我用了一种命令的方式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角色, 结果小川更不开心了。因为如果儿童违心地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做游戏, 就一定失败。幸亏小川的那一声“不”提醒了我, 让我突然醒悟到, 教师只是游戏的引导者、支持者, 而不是命令者, 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与当下的需要。原先小川一直习惯于依赖别人, 但在这次游戏中, 他首次以“哥哥”的身份出现, 并且知道“照顾妹妹”。这说明教育中的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儿童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教师给他提供了付出爱的机会, 让其在利他行为中获得心灵成长。
情境2:我想要跳楼
典型行为:午餐过后, 我带着小朋友在楼道里散步, 小川一个人慢慢地走在最后面, 我让他快点跟上队伍, 可是他还是用手摸着栏杆, 磨磨蹭蹭地。队伍绕着环形的楼道走了几圈之后, 张泽突然跑到我面前来告诉我:“小川说他想跳楼。”我吓了一跳, 走过去问他是不是这样说的, 他说:“我就是想跳楼, 死了以后就可以看见我妈妈了。”听到这么小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我心里难受极了, 抱起他, 说:“死了, 你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你就不能看动画片了, 你就不能再画奥特曼了。”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他说:“老师, 我想参加画画比赛。”
心理干预:原来这次画画比赛是事件的导火索。县里要举办一次画画比赛, 我班有两个名额, 小川的作画水平在班级中数一数二, 他想象力丰富, 用笔大胆。可是他太喜欢画奥特曼了, 他的每一幅作品里都有奥特曼, 我想, 不知情的评委看完后一定会莫名其妙, 所以我没有让他参加比赛。他曾经多次向我提出:“老师, 我想参加画画比赛。”可是总被我以“下次请你参加”这一理由搪塞过去。
从教这么多年, 虽然遇到过不少脾气古怪的学生, 但是有这么极端想法的孩子还是第一次。小川在姑姑家虽然受到特别爱护, 可是敏感的他知道, 姑姑不是他的妈妈。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孩子, 再加上姑姑家的好东西都给他, 所以他觉得在幼儿园也应该这样。于是, 他成为一个既脆弱又霸道的孩子, 经不起一点打击。
老师平时说他画得好, 现在却没有选择他, 这一否定让他以为老师不喜欢他了。而当他被老师抱起的那一刻, 所有的委屈都释放出来, 把自己想跟老师说的话全部倾诉出来。那一刻我很内疚。所以,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赞许或者一个轻轻的拥抱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从那以后我就在班级的游戏角里设置了一个“请你告诉我”的游戏角, 让小朋友把自己心里想说的都说给别人听。
三、关于单亲儿童抚养方式的教育建议
1. 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
针对单亲家庭儿童性格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 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这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在这一个案中, 小川在家接触的只有姑姑一人,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在幼儿园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与同伴多交往。
2. 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现象早已引起婚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是, 单亲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这一问题至今还是空白。例如单身母亲家庭, 父亲的缺席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 儿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 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家的儿子则可能出现性别认同困难与混淆, 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 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特点。例如小川总是喜欢和高高大大的男生在一起, 这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强有力的男性形象, 所以总在寻求一种弥补和保护。
3. 给予孩子适度的爱并鼓励其付出爱
单身家长往往将孩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 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 对孩子百依百顺, 迁就纵容, 没想到这样却养成其懦弱、胆小、自私, 不愿意独立的性格, 造成其在心理上不能“断奶”。合适的方法是让孩子从被动接受爱, 到主动感受爱, 再到努力付出爱, 孝顺长辈, 关心同伴, 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人服务, 这才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道路。
摘要:家庭是每个生命的起始之处,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事实表明,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在现代社会中, 因离婚、丧偶、留守、流动而导致的单亲儿童日益增加, 他们的心理与双亲俱全的儿童存在一定差异。作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与单亲儿童有全面接触的机会, 力图通过个案的实证研究对解决单亲儿童教育这一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单亲儿童,个案,教育建议
单亲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篇2
李延军
摘要 本文通过一个离异家庭对14岁孩子品德培养状况研究,探讨当前我国离异家庭教育中的德育问题。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和议论一些有共性的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家庭教育德育个案研究
一、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当今,家庭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的全面素质这一社会大工程的重要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德育为首。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
二、研究对象
刘龙飞,男,14岁,堡集中学初一(1)班学生
刘龙飞同学聪明、好动,但学习散漫,上课不专心,经常不做作业,成绩跟不上,不愿学,考试从未及格过。但大部分集体活动能积极参加,劳动积极,老师指定他带领学生劳动,完成任务好。独立性差,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爱打骂同学,逃学,爱和社会上未读书的街娃耍,曾有偷盗行为。
(一)刘龙飞父母反映的情况:
刘龙飞上小学时,父母离异,被法院判与父亲,对孩子打击很大。在父亲娶了后母之后,与后母相处不好,后跑到母亲家与母亲同住。在家他不喜欢说话,有事也闷在心里。爱在外面惹事,如打伤别人,弄坏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钱等。经常有人找他父亲告状,父亲为他也赔过不少钱。他不愿呆在父亲家里,一有空便出去,伙同一些染黄头发的社会小流氓玩耍,甚至夜不归宿。有时能帮母亲做一些家务事。喜欢打游戏机,并且沉溺于其中。
(二)与刘龙飞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刘龙飞与父母感情颇深,接受不了离异这一不幸的事实。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怎奈父亲望子成龙心切,管教严得不得法,使孩子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造成孩子有一定情绪。与母亲同住时,其母给他灌输了一些不良的思想,使展朗在面对父亲、面对生活时都很偏激,以至于常做出一些叛逆行为。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属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被法院判与父亲,后父亲娶后母,后母是湖南人,在打工时与其父认识,比父亲小十多岁,与后母相处不好,经常跑到母亲家里寻求安慰,现在在父亲和母亲两个家之间徘徊。
被试:14岁,初中生。
2、家庭经济情况:
刘龙飞父母都属农村户口,但都不耕田,父亲在一家工厂上班,职位较高,收入稳定;母亲做水果摆摊生意,收入不稳。
3、父亲教育态度:“严”加管教,方能早日成才。放学后须立刻回家,否则需持老师证明。
4、兴趣特长:修理电器、舞狮、听音乐。
5、生活简史:
刘龙飞家住工厂附近,父母离异前一家三口过着美满的日子,父母工作积极上进,孩子不但学习好,而且在舞狮、作文等大赛中均有突出表现,另外,身体素质也不错,是校田径运动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更是他显著特点,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后来,由于父母的离异,对他打击很大,更大的打击还是这之后不久的一次班级“事件”.那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有体育课的一天,正赶上潘龙身体不适,在教师趴着没趣上体育课,下课后一名同学大声嚷着,他文具盒里的钱不见了,同学不假思索地判断是他(体育课是他自己在教室,可那钱到底什么时候没有的谁也没去想),更让他感到委曲的是,一向很信任他的老师现在也怀疑他了。这一“冤枉”让他五雷轰顶。从此他沉默寡言,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性格变得孤僻,学习劲头也不足了。进入堡集中学初一(3)的时候,成绩属倒数第6名。一段时间后,同伴与他不断的接触、了解、沟通,唤醒了他,帮助他一步一步转上正轨。
(二)社交生活及测试结果:
1、社交生活甚少,因为人正直,多才,有几个要好朋友。
2、懂得感情,对关心他的老师喜欢接近,心里有话愿跟老师谈,对自己的班主任非常尊敬。
3、心理测试表明,基本健康,有向抑郁型转化的倾向。
4、智商:125,属群体中高水平,但学习成绩较差。
三、个案指导设想
(一)教师设想
1、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
2、通过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
3、通过“结对子”,交“知心朋友”。采用谈心、同玩乐、辅导学习、排忧解难建立感情,让该生信任在其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该生自我解决问题。
4、诚恳相待家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家庭环境,商讨对刘龙飞教育相互配合的意见。
5、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交换帮辅意见,了解刘龙飞在校生活的情况,并通过其它的同学对该生作进一步了解。让他承担班上的一些工作。
6、发挥其特长,培养和锻炼其工作能力。
向村组干部邻居了解其校外的表现及所交往朋友的情况,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关心刘龙飞的成长。
(二)个人方面
通过交朋友、谈心,尊重、信任、鼓励他,给他讲中外名人积极进取的故事。有进步就表扬他,并向家长报喜。组织单亲家庭孩子、家长、课题组老师一起开展“热爱生活”联谊活动。送生日礼物,祝他生日快乐,使他感动得流泪。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分清是非,公正平等予以解决。当他被校外朋友邀约外出逃学时,协助家长寻找,数次上门做家长工作。回来后多次找他摆谈,消除顾虑,做好班主任和同学的工作,欢迎回到班上学习。使他对实习老师感到信任。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愿意改正。但时有反复。
1、发挥他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特长,同班主任一起做同学工作,选他当劳动委员。他工作认真负责,能起带头作用,多次受到表扬。在学校运动会上,他夺得了一个金牌,一个银牌的好成绩,大家祝贺他,学习他,使他自卑感减少了,自信心增强了,感到“我能行!”。
2、学习也有提高。数学从原来一直考二、三十分提高到及格,甚至有时还能考到70多分;语文从原来只考几分、十几分现在能考到三四十分,最高考到58分,虽然未考及格,也算进步大了。
3、打架欺负同学、偷窃的毛病,基本克服了,但有时经不住校外朋友的邀约和诱惑,仍有逃学的现象。
(三)家庭方面
1、父亲由于工作忙碌,经常不在家,孩子交由后母照顾,造成孩子心灵创伤,无人照管,放任自流,深感自疚。通过交谈,认识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表示以后对孩子多加以关心照顾。
2、父亲指出这几年来对不起孩子,光疼爱是不行的,而要在思想品德上严格要求,多关心他,要教他学好。在学习上要督促辅导,尽力为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生活上多关心,注意孩子的营养。有了错误,说服教育,不能体罚。其母亲对实习老师的意见接受,并表示尽力做好。
四、结论
1、单亲孩子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会存在一定障碍。对这类孩子要关心,耐心疏导。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离异,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理中最敏感的角落,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不怕困难和挫折。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孩子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羡慕周围双亲孩子被众多的爱包围着,渴望能得到更多的爱。所以实习老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要以诚恳、尊重、平等、信任的心去同他们谈心,同情理解他们,和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发动老师同学关心、帮助、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特长,提供他们显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即使有反复,也要能理解和有耐心,对他们多些亲近,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鼓励,也会“金石为开”。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展朗的转变和进步证明了“爱”的力量。
3、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访,多联系。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用都是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同家长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方法。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或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展朗学习进步了,要求家长进一步关心他,巩固和发扬已取得的成果,让孩子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篇3
一、基本情况
姓名:赵鸿。
性别:男。
年龄:15岁。
二、个案描述
高二班的赵鸿同学父母离异, 母亲改嫁, 随父亲生活。由于小学曾留级, 高一又复读, 年龄比同级同学大两岁, 个头也较高。平时纪律散漫,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随便说话, 吃零食, 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 在同学中霸气十足。经常逃课, 和社会上的一些人混在一起。班主任找他谈话, 态度一般, 对科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总不服气。
三、个案分析
1. 亲情的需要。
父亲能给他物质上的需要, 但缺乏亲情的沟通。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家里只有六十岁的老奶奶和他做伴, 有一种孤独感。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缺乏母爱, 且不太与人说自己的家庭, 心态略显畸形, 因而赵鸿同学更需要从集体及老师处充分满足需要作为补偿。
2. 正常与人交往的重要。
由于赵鸿的行为习惯不良, 且与外边的失足青年交往频繁, 班上的同学不愿与其交朋友, 就算是朋友只是看他势力大。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有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识, 渴望与同学正常交往, 得到同学的认可, 可是, 他与班上同学隔阂太深, 获得承认和尊重的需要无法满足, 使他有一些失落感。
3. 成功的需要。
由于他初一比别的同学多读一年, 基础知识学得较好, 但平时逃课较多, 学习不用心, 考试临时报佛脚, 在几次考试中都没有达到老师、家长的期望值, 丧失了信心, 从而对学校生活不大感兴趣。
四、辅导策略
家庭是每一个人走向衬会的港口, 是社会的细胞。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 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残缺感, 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在与他一年多的教育相处中, 我深深体会到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不同, 对孩子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尽量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情、社会的温暖。
1. 在心理上疏导。
“心病终须心病医”。在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 教师要抓住突破点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 使学生开紧闭的心扉, 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来, 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 让学生明确地知道, “单亲族”不要自暴自弃, 而要学会自我认知, 帮他们形成一种“靠山山倒, 靠人人倒, 靠自己最好的积极观念”,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正确地评价自己, 树立正确自我意识, 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适, 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取, 健康地发展, 顺利地自我实现, 形成独立性。并在日常交往中克服孤僻、自卑、偏见、敌意、偏激、疾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和家长、老师、同学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
2. 在言行上指导。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同学和老师, 但由于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性, 再加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性, 使教师在单亲学生心目中更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榜样地位, 教师的言行、举止、爱好、性格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 无不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 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要求学生应具备的品质, 首先自己应当具备。当这些品质在你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时, 学生就会像接受阳光, 呼吸空气一样把它们“据为己有”, 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 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 树立人格“品牌”。
既然学生在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的第二个影响源, 那么, 单亲学生就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所缺乏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 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 教师的举手投足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 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情愫, 而且更进一步地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从而确立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灵魂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 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力量更富有魅力。
3. 在活动上引导。
“以学生教育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 是培养学生社会性的有效措施。我们要让他们在与其他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 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比如, 开展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 除了表扬先进学生以外, 还应把即使表现、学习只有一点进步的单亲学生作为特邀嘉宾请上讲台, 为他们的进步亲自颁发奖品并送上祝词。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了面子, 很荣幸, 都怀着激动的心情, 纷纷与先进学生握手、拥抱, 大有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态势。那热烈而温馨的场面足以感染班级中每一位学生。
还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 指定一位人品、表现、成绩都很好的同学先去主动关心他们, 和他们成为朋友后, 再把他们编为同桌, 这样单亲学生不但在为人处事上受到好的影响, 在学习上也可以有个好的小老师, 使他们感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 学校、老师、同学没有抛弃他们。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使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找到特长, 从而增强信心。同时, 教师也要在活动中看准时机、抓紧机会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教育,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五、个案反思
单亲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篇4
立项号
XXxkt—xxxl005
课题名称
单亲家庭小学学生成长的个案研究
负责人
桂荣
所在单位
新城区坤中巷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题研究背景:
带班多年发现,班级内的单亲家庭学生越来越多,这样的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让我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的婚姻观、家庭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子女日益增多。家庭的破裂、抚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变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课题研究意义:
据我在班里调查,和各班班主任交流,每个班里这样的孩子还不少呢!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想研究一下,看看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来帮帮这些孩子,实在不忍心他们长大后一无是处或是人格有缺陷。
这些孩子就学,给了社会、学校,乃至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是这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呢?很多老师发现,班里的这些孩子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很多教师也都逐渐发现了这类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例如,一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家庭的冷落,在学校消极,不参加集体活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的态度。性格孤僻、灰暗;还有的学生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在情绪控制上较为困难,容易冲动,攻击性强,等等。这些情况,对于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实现都提出了问题,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学校教育组成。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单亲家庭通常指父母离婚的家庭,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单亲家庭的范围应该是更广泛的。孩子他们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父母离婚的、有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有父母一方或双方监狱服刑或强制戒毒的、有父母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身边的。我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指小学生中父母离异、父母离世的孩子,他们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了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有所缺陷,在学校的活动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于他人,造成了他们有自闭、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表现,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就是了解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长情况,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了解单亲家庭在孩子们成长中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孩子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准备阶段:XX.6——XX.8
为丰富课题研究时的理论基础,我在学校图书室找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如《儿童心理与教育漫谈》、《简明心理学辞典》、《小学教育大全》等,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走访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等途径,了解我校单亲家庭中学学生成长现状,选取六名典型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逐步收集其生理、心理、学业、人际关系的方面资料,因人而异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XX.9——XX.41、全面了解研究对象,通过家访、电访、信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弄清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成员,父母的教育态度,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
2、课间与学生群体聊天,掌握全面的情况,通过平时对他们的观察以及分析有关的各种资料,形成对他们的情况。
3、与任科教师商讨交流辅导意见,争取各任课老师的帮助,从而保证辅导目的的达成。
4、找一些热心的同学帮忙,主动接近他,吸引他的注意力。
5、对前期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总结,形成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6、反思课题研究前半期的成果与不足,完善后半期的研究方案,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总结阶段:XX年5月
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撰写报告,整理研究资料,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论文、随笔、叙事、记录
单亲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篇5
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单亲家庭子女中, 整体素质能力相对较高的一类群体, 他们在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呈现出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他们能否健康乐观地成长, 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建设, 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 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 即:欧美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 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此后, 许多学者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单亲家庭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这样定义:“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3)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对单亲家庭的界定, 笔者发现“单亲家庭”的概念一般包括两方面:其一、家庭成员关系中, 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其二、子女的婚姻状况是未婚状态。
我国现阶段单亲家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形态:一是丧偶式单亲家庭:家庭内部配偶一方去世, 另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所形成。二是离婚式单亲家庭:夫妻双方经法定程序解除婚约, 父母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三是未婚式单亲家庭:未婚男女未办理法律手续同居后, 所生的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 这种形式的单亲家庭以未婚母亲同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较为常见。四是分居式单亲家庭:保留夫妻名分, 在一定程度上夫妻的权利、义务得以保留, 但夫妻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4)
1.2 社会适应
适应 (Adaptation) 源自拉丁文中的“Adaptare”, 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 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现象, 达尔文在其进化论理论中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关系。心理学领域中的“适应”一般强调适应的心理机制和适应过程, 而社会学领域的“社会适应”则更多地强调适应主体与社会环境在适应过程中的互动, 即“环境变化”进而引起积极的“主体变化”, 以求得二者之间的“和谐”, 进而促进主体的发展。国内著名学者陈会昌教授认为, 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 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5) 因此, 本文理解的社会适应实际上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存在描述,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 (2) 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 (3) 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包括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象学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来探讨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在此方法的指导下, 本文采用深入访谈为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本研究共访谈了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研究对象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 在访谈之前, 笔者阅读了单亲家庭有关的材料, 获得了大量的先验材料, 为试图避免本身的假设和观念强加于被访者身上, 在实施深入访谈过程中,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获取研究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个案产生“被调查”的角色困惑和不愉快, 笔者容易与个案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在一种相对自然宽松的氛围里进行互动。
2.2 背景资料
在半结构式访问中, 包括对被访者的基本资料和个人自我评价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基本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结构 (丧偶式、离异式、未婚式、分居式) 、单亲母亲或父亲的职业、教育方式、家庭收入状况。个人自我评价部分包括:性格、自我效能感、人生观、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耐挫力、社会实践能力。
2.3 研究发现
通过对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交流互动, 笔者发现其社会适应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1) 自身的人格特质。在现代心理学中, 人格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 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 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人格特质作为个人与外界因素互动的中介因素,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 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在访谈对象中个案1是个虔诚的基督信徒, 心情平静, 对生活从不怨天尤人, 生活简单而真实。个案2和个案5塑造了单亲家庭优秀大学生的成功典范, 面对家庭的特殊境况, 没有消极低落, 而是化压力为动力, 积极奋进, 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优秀的品质和素养。
个案1:“性格有外向的一面也有内向的一面, 对人生还算积极, 信仰基督, 信仰上帝。有几个很知心的朋友, 平静和善、没有脾气, 很少与同学有矛盾。面对困难, 不消极低沉, 相信上帝会赐福于善良勤劳的人, 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从不大喜大悲。”
个案2:“我的性格中性偏外吧, 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 只是偶尔想起妈妈的时候会有些消极和失落。每天都面带微笑, 对人热情, 人缘很好。一直信奉一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 你对它笑, 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 它也会对你哭。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微笑面对生活。”
个案5:“性格外向吧, 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对人真诚,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因为擅长体育, 多次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和省市的马拉松比赛, 并获得过很好的成绩。大学期间每年都会拿奖学金, 自己也一直利用假期和周末在外面兼职, 现在课不多了, 带着三份家教, 生活很充实。”
(2)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来说,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家庭教育投资也比较好, 孩子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 生活上有安全感, 社会适应能力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良性发展。 (6) 在上述个案中, 除个案4是城镇户口外, 其他都是农村户口, 我们从个案4的陈述中也可以看到,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还可以, 父母的亲戚朋友的关系网络, 让其没有太大的生活和学习压力, 对未来的工作也没有多余的担心。而出生在农村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则要承担很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 只有靠自我的努力才能得到美好的前程。
个案4:“父亲生前是市铁路局副局长, 母亲是市电厂职员, 家中生活还可以, 日常生活不用太担心, 也不会委屈了自己。对毕业后的工作不会有太大的担心。”
个案2:“生活在山区, 除了种地家中很少有其他收入, 从小生活就很不好, 上学期间几次因交不起学费差点退学, 上大学也是银行贷款才可以上的, 经常会遇到来自家庭的困难和压力, 日常生活从不浪费也不敢奢侈, 只要吃饱穿暖就好。不能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比, 工作也不能指望家里,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3) 父母的个人素养和性格特点。在访谈中有谈到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否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影响时, 五位个案都说随着自身学历的提高, 父母文化程度高低对其学习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弱。而父母的个人素养和性格特点, 以及对儿女的尊重和理解程度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普遍认为民主慈爱的父母比专制严厉的父母, 更利于自己的成长。
个案2:“父亲性格属于外向型的, 善良和蔼, 常常面带笑容, 尊重我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选择, 我和父亲生活很和谐融洽。父亲对我的期望也很高, 但也不是严厉的要求我, 而是通过不同方式的鼓励, 我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和期望, 所以我也要努力做到更好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个案3:“母亲性格内向, 不太爱说话, 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唉声叹气, 家里的大事都会和我商量, 常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学校里我自己也喜欢独来独往, 朋友也就那几个, 没有很铁的哥们, 感觉很多人都不可信!一个人过呗, 没什么大不了的。”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 (Erikson, 1950) 认为, 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 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及情绪稳定;反之, 若持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 则将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无安全感或攻击性强。
(4) 社会支持网络。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其《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指出:在社会资本方面, 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越丰富, 自我效能感越强烈, 生活越有热情和干劲。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目前学者主要把社会支持归纳为如下四种类型即:信任支持 (自信支持) 、信息支持 (评价支持) 、扩散支持 (社会成员身份) 、工具性支持 (物资支持) 。本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网络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信任支持和扩散支持这样的精神层面上。 (7)
在个案叙述的过程中, 谈到周围的人 (亲戚、邻居或是同学、老师) 对他们的影响, 从这些叙述中笔者发现, 生活圈的人文环境对单亲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认识和态度, 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个案2和个案5与个案3形成了强大的对比, 个案2和个案5, 他们的生活圈对单亲大学生及单亲家庭都没有任何的标签和偏见, 他们成长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 而从个案3的讲述中就很明显的看出, 邻居的偏见对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同学老师面前从不说自己的事情, 也不希望别人了解他和他的家庭, 久而久之形成了冷漠消沉的性格倾向, 独来独往的行为方式。
个案2:“亲戚朋友同学都很好, 从来没有因为我是单亲孩子而另眼相看, 从小邻居就经常夸奖我坚强懂事, 在学校和同学交往也很正常啊,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个案5:“我呢, 拥有无限的激情和拼搏力量。人缘不错, 朋友很多, 亲戚朋友不会对我和我的家庭有偏见, 他们也知道我的家庭状况。很多时候朋友都会给我鼓励、帮助和支持, 从心里非常感谢他们!我会做得更好!”
个案3:“他们 (亲戚邻居) 不会正面对我们家评头论足, 但私下里会说三道四, 有时也会听到他们讲我爸和我妈离婚的事情, 特别讨厌烦人, 有时真想把那些人扁一顿!”
3 研究讨论和建议
3.1 单亲家庭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 能否适应社会, 自身因素是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 个人健康成长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健康人格: (1) 自我广延的能力, 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 有很多朋友和爱好,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 (3)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能容忍冲突和挫折, 经得起不幸, 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 (4) 具有现实性知觉, 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5) 具有自我客观性, 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 (6) 体现定向一致的人生观, 为一定的目的生活, 有一种主要的愿望, 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8)
成长于单亲环境下, 单亲家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健康人格。其一, 单亲家庭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心态, 理性地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单亲及单亲子女的角色并无特殊的敏感问题。客观地看待自我, 看待家庭环境, 坦然冷静地面对单亲事实所导致的特殊环境, 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其二、积极转移, 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健康快乐得生活。多参加校园活动, 或利用假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动地接触社会, 积累社会经验。只有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 增强其成就感和良好的自信程度, 才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克服单亲家庭消极因素的影响, 实现自我健康良性发展。
3.2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可忽视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素质, 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社会适应。单亲家庭的学生相比较完整家庭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完整的关爱和亲情, 内心备感孤独和寂寞, 更加渴望来在外界的友谊、关爱和支持。但是, 现实中有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 很难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 不能真诚的与他人交往, 这种心理就会把自己置于孤单的境地, 越发觉得生活无趣, 难以融入社会, 自我实现受阻。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 没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克服挫折的能力, 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争取不到支持, 就会沉迷于网络,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精神慰籍, 或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产生消极偏激的情绪, 做出不理智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亲孩子要积极培养热情、真诚、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良好的社会交往实践走出家庭阴影, 融入社会, 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非正式群体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它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 非正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 增强个体自信程度。其二, 非正式群体充分锻炼着学生对各个角色的认知能力和扮演能力,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为迈向社会奠定基础。 (9) 从上面的访谈来看, 单亲大学生的大多数同学朋友都比较友善, 从来不会拿“单亲孩子”、“有问题的孩子”来诋毁他们, 彼此之间能真诚相处、互帮互助、结成和谐的好友关系。事实证明, 单亲家庭孩子比完整家庭孩子更渴望同学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非正式的人际关系良好, 对单亲大学生成长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巨大推力。
3.3 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客观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具有相对性
单亲究竟是一种事实危机还是一种催化心智发展、自立自强的机制, 就要看家庭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 一方面, 单亲家庭的环境有可能对学生心灵上造成许多消极的心理阴影, 阻碍学生人格品质的正常发展, 影响其健康成长;但另一方面, 家庭的突然变故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场难以预料的巨大考验, 也极可能促使他们经历更多的磨练, 体会更多的人情世故和人生道理, 使其更加坚强自信和成熟。要想让成长在单亲环境下的孩子健康乐观地成长,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支持和鼓励, 对子女的期望要符合实际, 不要盲目要求或过高期望, 给子女提供一个良性和谐的家庭环境。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 家庭发挥的作用无可取代。
3.4 多方面社会网络的支持
政府和社会, 不仅要在经济上给单亲家庭, 尤为贫困的单亲家庭以政策法律上的保障, 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为单亲家庭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学校要鼓励单亲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站, 配置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发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 防止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 大众传媒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改变公共舆论对于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成长的负面标签效应, 为单亲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摘要:本研究利用现象学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以福州大学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为案例, 探讨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因素变量。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单亲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个人素养和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网络, 是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2009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分册)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李婵.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 (10) .
[5]智银利、陈会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0) .
[6]刘大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硕士论文.
[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郑雪.人格心理学 (第7版) [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