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大学生

2025-01-18

单亲大学生(通用12篇)

单亲大学生 篇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 如今, 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呈逐年增加之势, 这类学生的性格表现日趋复杂, 特别是因其家庭状况的特殊和缺陷, 造成了他们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障碍。分析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及他们不良的性格表现, 研究产生某种性格状态的成因, 并通过对不同个案的成功矫治, 以期寻找到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法, 探索培养其良好性格的途径, 摸寻到家庭、学校、社会对同类学生教育的对策, 达到对同类学生良好性格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单亲,类单亲,学生心理,性格培养

一、概念的界定

单亲、类单亲家庭:是指子女仅有父亲或母亲一个监护人、家庭关系不健全的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分居或其他原因造成子女由一方抚养、或者是隔代抚养的各种类型的家庭。

单亲、类单亲学生的涵盖面较广, 在不同的年龄段上, 心理特征相对会有一些差异, 本次研究只在初中学生中进行。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 在人生中可谓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和人格初步形成时期, 是社会性发展、道德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 容易产生烦恼, 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 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 比双亲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 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数据支持

通过对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建立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档案, 采用观察法、谈话法等进行个案分析, 并将其与双亲家庭学生对比, 发现其心理发育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以下相关数据 (由于有所顾忌, 调查多采用较为隐秘的问答形式) 表明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经历家庭破损的全过程, 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的百分比如下:

三、影响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 学习活动发展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科多样化, 每一学科的内容趋向深刻化、专门化, 并接近科学的体系, 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初中生在学习上要比小学生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要求他们要主动去安排计划, 还要逐步学会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 从而使自学能力逐步发展。

(二) 生理迅速变化的述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体态发生急剧变化, 生理机能发育迅速, 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性的逐渐成熟。初中生在生理的变化提高了从事各种活动和劳动的能力, 而且也促使学生能力、情感和意志, 以及整个个性特征的发展变化。

(三) 集体关系自主发展的需求

从班集体背景的角度上看, 班主任不再照顾得具体、细致, 初中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班级管理中, 随着自主管理观念的形成, 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觉悟的提高, 班上有团支部组织, 随着组织教育的深入, 初中生将逐步提高觉悟, 发展理想的信念。

(四) 家庭关系的特殊性

1. 父母离异

(1) 父母离异。儿子判给父亲抚养。但由于工作辛苦, 早出晚归或其他种种原因, 孙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

(2)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不尽责任, 只顾自己快乐逍遥, 不管学生学习和生活, 甚至嫌弃子女, 把子女踢出家门。这类父母通常素质低下, 语言粗俗不堪, 行为十分卑劣, 对子女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3)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能尽职尽责, 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都能从生活上, 从思想上关心和爱护子女。

2.

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 因病或意外事故早逝。

3. 由于家庭发生其他变故, 造成隔代抚养。

情况与第2点有所类似。

四、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一)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 自卑、自尊心极强

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常常觉得低人一等,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表现在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的情况, 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 在班上被特殊对待。同时对于别人的讥讽, 嘲笑往往触犯其强烈的自尊, 使他恼羞成怒, 甚至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部分人在集体活动中落落寡欢, 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 一旦发言即使是会的问题也会出错。

2. 依附性强

初中阶段是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 加上家庭的特殊, 学生对父亲或母亲具有极其强烈的依附心理, 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依附性因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的差别在具体表现上有天壤之别。有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愿长大, 与同龄人相比, 其行为、思想比较幼稚, 仿佛停留在小学阶段, 以此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同学的话说:老师别生他的气, 他还是个“小孩”。有的学生父亲或母亲早出晚归或在外地上班, 经常难得和子女在一起。他就故意在学校里闹出乱子, 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3. 耐久性差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

初一、初二的学习较为轻松, 作业量较少, 但几个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 尤其是周末归来, 情况尤甚。周日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随监护人同吃同住, 周末往往被另一方接去, 宠爱有加, 胡吃海逛, 以为是情感的补偿, 对于子女的学习也只是问而不过, 待到发现假日综合症, 不良学习习惯已经养成, 方恨晚矣。

初三学习任务重, 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长久的学习注意力来保证学习的质量。而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明显地表现出持久性不足。

4. 情绪比较消极

少年心理学指出:人一进入青春期, 自我意识便会增强。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对自我主体性产生了自觉意识, 一方面他们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 另一方面也会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 感到自卑苦恼。

5. 闭锁性

由于家庭特殊形成的自卑心理的作用,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一般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表现出高度的“闭锁性”, 与最好的朋友也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宁愿写到纸上, 憋在心里, 也不和人交流, 即使是父母或最好的朋友。

(二) 因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不同而产生的特殊性心理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由于过于宠爱会形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单纯的“爱”, 常会形成教育中的感情障碍, 造成学生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想到什么, 就干什么, 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顺耳”的轻言细语则他就听, “逆耳”的忠言则他当作耳边风, 甚至拍案而起, 横眉冷对, 进而厌学厌教, 旷课逃学, 结交社会上的不良伙伴, 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 自暴自弃与仇恨心理

单亲家庭初中生如果其父或母根本不关心和爱护子女, 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 往往心理失去平衡, 容易愤世嫉俗, 常会对父母产生难以遏制的仇恨心理, 对社会、对学校产生不满与怨恨, 导致其自暴自弃, 走上人生的歧路。

3. 攻击性强

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破损使学生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 产生对周围的怀疑。因为这一点, 他们的知心朋友少, 与老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 甚至反感, 导致行为上的攻击。

4. 心理负担过重

有些父亲或母亲为弥补离婚给小孩心灵上的伤害, 在学习、生活上给小孩加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往往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很高。学生感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和期望, 希望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亲或母亲, 这就大大加重了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上的负担。一旦成绩不理想往往过份的焦虑、紧张, 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痛哭, 甚至绝望。

5. 早熟

家庭的变异, 特别是父母因第三者而离婚的家庭, 让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要早熟, 表现在对异性不再有神秘感, 对成人世界的交往表现习以为常, 个人的成人意识特别强烈, 并以此为荣耀, 在其他同学面前显摆。更有甚者, 会在性征上有不同寻常的举动。

五、培养建议

(一) 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 变自卑为自信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 相应产生威信、认可、地位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 与此相应的是适应, 胜任、有责任心。许多研究发现, 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校常受到嘲笑、歧视, 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 因此尊重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 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 认为自己能力差, 干什么都不行, 在交往上也可能更为畏缩、退缩, 不主动。

在学校环境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 常常更加积极, 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 因而有更高的自尊, 更自信一些, 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充满自卑的单亲家庭子女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肯定他们的长处。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凡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 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 要以友好、亲善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二) 开展好群体活动, 让他们变孤僻为开朗

许多调查表明, 孩子处于小学、中学阶段时, 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同学群体交往活动的质量影响。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许多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不愿参与群体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群体来说无多大用处, 反而可能对群体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 也不愿参与其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 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 班主任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充分肯定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 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作出的成绩, 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的光荣一员, 这样他们就有可能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支持、鼓励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 在这种群体活动中, 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会变得与整个群体的特性很相仿。比如, 一个群体是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 那么在这个集体中的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也会具有以上一些人格特性。因为他们会受到班级气氛的影响。

(三) 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 变冷漠、对立为友善、亲近

孩子生来就希望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抚, 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单亲、类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和家庭温暖, 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但是, 如果在学校里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对他们来说, 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 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高湘萍, 刘春玲.学校心理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马建青, 王东莉.挑战心灵[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8.

[4]中国儿童教育专家组.单亲家庭亲子方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

[5]李树娟.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2-11-6.

[6]有关爱照亮“单亲孩子”的未来[N].南宁晚报, 2004-4-2.

[7]柯本忠.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易出现的四个误区[N].北京晚报, 1999-5-27.

[8]石绍华等.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 2002.1.

单亲大学生 篇2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案例

一、事件的背景

我班男生甲,13岁,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在他7岁时,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9岁时,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离婚。甲从小就在家庭矛盾激烈争斗中成长。父母离异后,甲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由于夫妻感情的破裂,心情十分伤感,又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交流。使甲自卑,苦闷。消极悲观的心理,造成甲对家庭无归属感,放学后不想回家,沉迷于游戏,经常逃课,学习成绩极差。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教育,使甲行为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我行我素,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争吵。离异的家庭使甲心灵受到创伤,离异的家庭造成了甲脾气急躁,情绪易激动,言语粗鲁。

二、事件的主题

资料显示:一个从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缺乏关爱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很难从他身上找到责任感、同情心,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因此,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

社会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的后果是离婚率越来越高,使单亲的孩子越来越多,无形中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的麻烦。教育无小事,细节贵如金!成功的生命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孩子做每一件小事开始,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抽象的道理。生命教育中有许多被忽视的教育细节,影响孩子的一生,也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生命教育细节,能在生活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事件的过程

我针对他的情况,认真翻阅分析甲家庭情况,又通过与他的谈心和周围同学的了解。尤其是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曾是甲的邻居,对其的家庭比较了解。在全面掌握了甲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家庭生活教育情况后,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甲脾气性格以及目前的表现,与目前的家庭状况以及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我首先从指导家庭教育着手,开展对他家庭教育的指导系列工作。

1、培养积极情绪,为开设绿灯作准备。

首先,让学生坦然面对现实,理解单亲家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记得生态体验之《不要想老虎》,活动中主持老师不停地让大家不要想老虎,最后大家满脑都是老虎。该体验告诉我们过分地强调只能让教育失效。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希望老师把他当成普通的孩子来对待,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绝对不过一分也绝对不保留一分。这样的平等会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是班级的一份子,没有被孤立,不特殊。

2、指导创设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针对甲离异的特殊家庭,我认为甲家庭的问题关键在于甲的生父与母亲,只要他们改变了教育方法,为甲创设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环境,一切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于是我多次与甲的生父和母亲进行交流,指出他们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离异家庭造成家庭的缺损,家长的情感,情绪以及感情上失落,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离异家庭的缺损还导致孩子心灵上的失落和创伤。作为离异的家庭,除了加倍地对孩子生活上学习上的关爱外,还必须通过交流沟通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以重新构建新家庭成员之间亲情,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的生存发展,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观点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并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我的谈话,以一个母亲的爱去关心甲,真诚地与甲交心。母亲之爱给了甲温暖,他和他母亲的关系靠近了。甲的父亲也每星期看望甲一次,并与其交流沟通,这种平等的亲和关系,促进了甲的发展,加深了父母子之间的亲情。

甲的父母亲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为了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他们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孩子购买学习参考书;增设了写字台、书橱。每星期孩子回家后母亲尽量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检查作业,复习功课,营造共同学习的家庭学习氛围。与甲一起制定了学习目标: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的建立,为甲改变,为家庭改变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3、营造和睦融洽的班级氛围,为她们提供锻炼平台。

作为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我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我与甲的交谈中,我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甲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

我为了让她感受到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妹,创造活动的环境。让她们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她的孤独感。平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有意的让他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和参与班级某些决策,培养他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当他尽到自己的力量勇敢承担责任时,及时的给他微笑和鼓励,从而培养他的独立能力,使其了解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长大后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对社会和对家庭应负的责任。甲是我班的文艺委员。

四、事件的结果

一年来,通过我对甲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对甲正确教育引导,使甲本人和家庭状况产生了系列的变化。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母亲无论工作再忙,都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小孩,进行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上的指导,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的氛围。甲与其父母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父母子之情已经建立,家庭亲子关系加深,使家庭充满快乐幸福。家庭成员之间平等、和睦相处,一个温馨的家庭已形成。甲的脾气性格有了明显的改变,性格开朗,与同学之间争吵少了,网吧也不去了,上课专心听讲,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五、事件评析

通过对甲的指导使我体会到:

1、离异后一定要从重建家庭成员亲情的关系着手,为建立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新环境而共同努力。用对孩子加倍关心和爱去抚平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和家庭缺损。

离异家庭,无论是哪一方承担子女,都要共同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担,不能因为自己是法律上的局外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离异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教育的重责,离异家长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育子方法,不然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影响。当这些影响反映在孩子学习上时,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父母的。这正是验证了中国的古话: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起点在父母处,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离异家庭的父母一味的采取逃避的态度,只会恶化孩子的情况。

2、教师对单亲家庭的心理教育辅导十分重要。

班级工作如果有牢固的心理基础,很容易收事半功倍之效。德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现象领域内进行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开展心理诊断,能客观地、准确地鉴别问题学生的心理病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人际关系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这种心理伤甚至影响一生,心理阴影很难抹去。

走进单亲家庭学生的心里 篇3

一、走进学生心里,探求学生心理需求

《公民在婚姻、家庭的权利》这一课是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重点是从法学理论的角度,阐述公民在婚姻、家庭中应享有的若干权利,包括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享有的抚养、教育权。笔者利用这一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将法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设置了两问。第一问: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未成年人抚养、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的现象?第二问:哪类家庭中未成年人抚养、教育权受到践踏的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列举了他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未成年人抚养、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的事例,并归纳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扶养、教育权利受践踏的现象最严重。针对学生归纳出的社会现象,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心理援助活动,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短文,题为:你了解离异家庭的小朋友吗?他们的处境如何,请谈谈你的感受与期望(短文中的人物可用化名)。应该说,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沉重话题,我担心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予配合。但是,这些可爱的学生却认真地书写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其亲身体验,陈述了父母离异给他们内心带来的痛苦。

通过这些事例,我真正理解了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不求上进、学习退步的根源。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原因:第一,父母离异后组成了新的家庭,对子女不尽抚养义务,子女的生活、学习得不到物质保证与精神安慰;第二,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虐待,使继子女的人格得不到尊重;第三,父母离异后,母亲再嫁,父成鳏夫,或酗酒浇愁,或不务正业,子女的被监护权得不到有效落实;第四,继子女对继父或继母持排斥心态,双方关系紧张,继子女产生恐惧心理,思想压力增大。

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可知,无论哪种原因,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都经不起父母离异风暴的摧残。当孩子们经受了这摧残的“洗礼”之后,情绪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活泼开朗变得郁郁寡欢,由勤奋好学变得懒惰厌学,由积极向上变得消极低沉。但我也注意到,这些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向老师述说内心的痛苦,一方面说明他们并没有从父母离异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朋友,渴望老师能把他们领出痛苦之源,走向快乐的彼岸。

为了重新唤起这些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将这些信息及时向两位班主任做了反馈,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班主任建议召开题为“怎样面对挫折”的主题班会。

二、创设心理沟通环境,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教室的黑板正中,“怎样面对挫折”五个大字赫然醒目。《敢问路在何方》的乐曲终了,主题班会开始。学生们围绕“怎样战胜因父母离异而自卑”的话题,踊跃发言。来自完整家庭的学生在发言中批评了不尽抚养教育义务的父母,陈述了父母对于子女成长的利害关系,列举了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大量事实,并呼唤单亲家庭的同学要鼓起生活的勇气。几位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其亲身经历,描述了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初二(2)班的邢垒说:“自从我的父母离婚以后,刚开始我的学习还可以,但时间一长,总觉得有一种孤独感,没有人来关心我。这种孤独感在我身上不断地扩大,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我丧失了学习的上进心,甚至不想上课,有时上课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注意听讲,这种感觉我实在忍受不了。”他发言时,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泪水在他眼里打转。看得出,多数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理解和同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班主任渠淑娥老师安排我作了总结性发言。我在发言中首先讲述了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拿破仑童年丧母、与继母和睦相处、刻苦求学、终成大器的故事,重点突出了三层意思:一是每个人都不可能选择家庭,但必须适应家庭;二是要树立起自信心,把逆境变成顺境。面对挫折,如果继续悲观失望,一生将一事无成,如果将挫折看作一种投资,必将收到不菲的人生回报;三是要学会生存,学会宽容。对继父或继母不仅不能采取排斥的态度,反而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真挚的情感,与其和睦相处,如果继续与继父或继母作对,事情将会越来越糟。我鼓励他们在承受挫折中学会宽容与忍耐,掌握与继父或继母实现心理沟通的技巧,并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勤。力所能及的活要多干,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依赖家长;二要诚。待继父或继母要诚实守信,守纪守时,承诺的事情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三要俭。花钱不可大手大脚,吃饭不挑剔,穿衣不讲究;四要尊。待继父或继母要有礼貌,经常主动与继父或继母谈心、沟通,遇事多请教。这些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即在与继父、继母朝夕相处的生活中,要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不断地强化自律、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这次主题班会,在单亲家庭学生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在关系个人发展成败得失的重大问题上,他们明白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并逐步尝试着矫正各自的行为。黄蕾同学调整了对继母的态度,与继母交往中,嘴甜了,手勤了,主动与继母说一些心里话,表现出对继母的悦纳之情,赢得了继母对她的好感,继母对她的生活与学习由不管不问到逐渐关心起来。夏季来临,继母还主动给她添置了新衣服。黄蕾的心情比原来好了许多,在班级文明建设中表现出很强的责任心。余蓉、邢垒同学从悲观失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由往常的上课心不在焉、一言不发,转变为既能注意听讲,又能大胆发言……

看到这些学生的变化,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我也深深懂得,教育者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单亲大学生 篇4

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单亲家庭子女中, 整体素质能力相对较高的一类群体, 他们在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呈现出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他们能否健康乐观地成长, 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建设, 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 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 即:欧美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 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此后, 许多学者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单亲家庭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这样定义:“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3)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对单亲家庭的界定, 笔者发现“单亲家庭”的概念一般包括两方面:其一、家庭成员关系中, 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其二、子女的婚姻状况是未婚状态。

我国现阶段单亲家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形态:一是丧偶式单亲家庭:家庭内部配偶一方去世, 另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所形成。二是离婚式单亲家庭:夫妻双方经法定程序解除婚约, 父母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三是未婚式单亲家庭:未婚男女未办理法律手续同居后, 所生的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 这种形式的单亲家庭以未婚母亲同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较为常见。四是分居式单亲家庭:保留夫妻名分, 在一定程度上夫妻的权利、义务得以保留, 但夫妻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4)

1.2 社会适应

适应 (Adaptation) 源自拉丁文中的“Adaptare”, 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 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现象, 达尔文在其进化论理论中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关系。心理学领域中的“适应”一般强调适应的心理机制和适应过程, 而社会学领域的“社会适应”则更多地强调适应主体与社会环境在适应过程中的互动, 即“环境变化”进而引起积极的“主体变化”, 以求得二者之间的“和谐”, 进而促进主体的发展。国内著名学者陈会昌教授认为, 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 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5) 因此, 本文理解的社会适应实际上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存在描述,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 (2) 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 (3) 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包括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象学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来探讨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在此方法的指导下, 本文采用深入访谈为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本研究共访谈了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研究对象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 在访谈之前, 笔者阅读了单亲家庭有关的材料, 获得了大量的先验材料, 为试图避免本身的假设和观念强加于被访者身上, 在实施深入访谈过程中,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获取研究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个案产生“被调查”的角色困惑和不愉快, 笔者容易与个案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在一种相对自然宽松的氛围里进行互动。

2.2 背景资料

在半结构式访问中, 包括对被访者的基本资料和个人自我评价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基本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结构 (丧偶式、离异式、未婚式、分居式) 、单亲母亲或父亲的职业、教育方式、家庭收入状况。个人自我评价部分包括:性格、自我效能感、人生观、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耐挫力、社会实践能力。

2.3 研究发现

通过对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交流互动, 笔者发现其社会适应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1) 自身的人格特质。在现代心理学中, 人格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 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 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人格特质作为个人与外界因素互动的中介因素,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 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在访谈对象中个案1是个虔诚的基督信徒, 心情平静, 对生活从不怨天尤人, 生活简单而真实。个案2和个案5塑造了单亲家庭优秀大学生的成功典范, 面对家庭的特殊境况, 没有消极低落, 而是化压力为动力, 积极奋进, 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优秀的品质和素养。

个案1:“性格有外向的一面也有内向的一面, 对人生还算积极, 信仰基督, 信仰上帝。有几个很知心的朋友, 平静和善、没有脾气, 很少与同学有矛盾。面对困难, 不消极低沉, 相信上帝会赐福于善良勤劳的人, 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从不大喜大悲。”

个案2:“我的性格中性偏外吧, 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 只是偶尔想起妈妈的时候会有些消极和失落。每天都面带微笑, 对人热情, 人缘很好。一直信奉一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 你对它笑, 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 它也会对你哭。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微笑面对生活。”

个案5:“性格外向吧, 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对人真诚,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因为擅长体育, 多次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和省市的马拉松比赛, 并获得过很好的成绩。大学期间每年都会拿奖学金, 自己也一直利用假期和周末在外面兼职, 现在课不多了, 带着三份家教, 生活很充实。”

(2)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来说,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家庭教育投资也比较好, 孩子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 生活上有安全感, 社会适应能力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良性发展。 (6) 在上述个案中, 除个案4是城镇户口外, 其他都是农村户口, 我们从个案4的陈述中也可以看到,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还可以, 父母的亲戚朋友的关系网络, 让其没有太大的生活和学习压力, 对未来的工作也没有多余的担心。而出生在农村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则要承担很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 只有靠自我的努力才能得到美好的前程。

个案4:“父亲生前是市铁路局副局长, 母亲是市电厂职员, 家中生活还可以, 日常生活不用太担心, 也不会委屈了自己。对毕业后的工作不会有太大的担心。”

个案2:“生活在山区, 除了种地家中很少有其他收入, 从小生活就很不好, 上学期间几次因交不起学费差点退学, 上大学也是银行贷款才可以上的, 经常会遇到来自家庭的困难和压力, 日常生活从不浪费也不敢奢侈, 只要吃饱穿暖就好。不能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比, 工作也不能指望家里,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3) 父母的个人素养和性格特点。在访谈中有谈到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否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影响时, 五位个案都说随着自身学历的提高, 父母文化程度高低对其学习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弱。而父母的个人素养和性格特点, 以及对儿女的尊重和理解程度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普遍认为民主慈爱的父母比专制严厉的父母, 更利于自己的成长。

个案2:“父亲性格属于外向型的, 善良和蔼, 常常面带笑容, 尊重我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选择, 我和父亲生活很和谐融洽。父亲对我的期望也很高, 但也不是严厉的要求我, 而是通过不同方式的鼓励, 我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和期望, 所以我也要努力做到更好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个案3:“母亲性格内向, 不太爱说话, 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唉声叹气, 家里的大事都会和我商量, 常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学校里我自己也喜欢独来独往, 朋友也就那几个, 没有很铁的哥们, 感觉很多人都不可信!一个人过呗, 没什么大不了的。”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 (Erikson, 1950) 认为, 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 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及情绪稳定;反之, 若持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 则将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无安全感或攻击性强。

(4) 社会支持网络。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其《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指出:在社会资本方面, 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越丰富, 自我效能感越强烈, 生活越有热情和干劲。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目前学者主要把社会支持归纳为如下四种类型即:信任支持 (自信支持) 、信息支持 (评价支持) 、扩散支持 (社会成员身份) 、工具性支持 (物资支持) 。本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网络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信任支持和扩散支持这样的精神层面上。 (7)

在个案叙述的过程中, 谈到周围的人 (亲戚、邻居或是同学、老师) 对他们的影响, 从这些叙述中笔者发现, 生活圈的人文环境对单亲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认识和态度, 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个案2和个案5与个案3形成了强大的对比, 个案2和个案5, 他们的生活圈对单亲大学生及单亲家庭都没有任何的标签和偏见, 他们成长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 而从个案3的讲述中就很明显的看出, 邻居的偏见对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同学老师面前从不说自己的事情, 也不希望别人了解他和他的家庭, 久而久之形成了冷漠消沉的性格倾向, 独来独往的行为方式。

个案2:“亲戚朋友同学都很好, 从来没有因为我是单亲孩子而另眼相看, 从小邻居就经常夸奖我坚强懂事, 在学校和同学交往也很正常啊,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个案5:“我呢, 拥有无限的激情和拼搏力量。人缘不错, 朋友很多, 亲戚朋友不会对我和我的家庭有偏见, 他们也知道我的家庭状况。很多时候朋友都会给我鼓励、帮助和支持, 从心里非常感谢他们!我会做得更好!”

个案3:“他们 (亲戚邻居) 不会正面对我们家评头论足, 但私下里会说三道四, 有时也会听到他们讲我爸和我妈离婚的事情, 特别讨厌烦人, 有时真想把那些人扁一顿!”

3 研究讨论和建议

3.1 单亲家庭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 能否适应社会, 自身因素是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 个人健康成长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健康人格: (1) 自我广延的能力, 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 有很多朋友和爱好,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 (3)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能容忍冲突和挫折, 经得起不幸, 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 (4) 具有现实性知觉, 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5) 具有自我客观性, 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 (6) 体现定向一致的人生观, 为一定的目的生活, 有一种主要的愿望, 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8)

成长于单亲环境下, 单亲家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健康人格。其一, 单亲家庭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心态, 理性地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单亲及单亲子女的角色并无特殊的敏感问题。客观地看待自我, 看待家庭环境, 坦然冷静地面对单亲事实所导致的特殊环境, 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其二、积极转移, 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健康快乐得生活。多参加校园活动, 或利用假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动地接触社会, 积累社会经验。只有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 增强其成就感和良好的自信程度, 才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克服单亲家庭消极因素的影响, 实现自我健康良性发展。

3.2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可忽视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素质, 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社会适应。单亲家庭的学生相比较完整家庭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完整的关爱和亲情, 内心备感孤独和寂寞, 更加渴望来在外界的友谊、关爱和支持。但是, 现实中有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 很难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 不能真诚的与他人交往, 这种心理就会把自己置于孤单的境地, 越发觉得生活无趣, 难以融入社会, 自我实现受阻。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 没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克服挫折的能力, 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争取不到支持, 就会沉迷于网络,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精神慰籍, 或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产生消极偏激的情绪, 做出不理智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亲孩子要积极培养热情、真诚、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良好的社会交往实践走出家庭阴影, 融入社会, 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非正式群体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它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 非正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 增强个体自信程度。其二, 非正式群体充分锻炼着学生对各个角色的认知能力和扮演能力,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为迈向社会奠定基础。 (9) 从上面的访谈来看, 单亲大学生的大多数同学朋友都比较友善, 从来不会拿“单亲孩子”、“有问题的孩子”来诋毁他们, 彼此之间能真诚相处、互帮互助、结成和谐的好友关系。事实证明, 单亲家庭孩子比完整家庭孩子更渴望同学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非正式的人际关系良好, 对单亲大学生成长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巨大推力。

3.3 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客观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具有相对性

单亲究竟是一种事实危机还是一种催化心智发展、自立自强的机制, 就要看家庭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 一方面, 单亲家庭的环境有可能对学生心灵上造成许多消极的心理阴影, 阻碍学生人格品质的正常发展, 影响其健康成长;但另一方面, 家庭的突然变故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场难以预料的巨大考验, 也极可能促使他们经历更多的磨练, 体会更多的人情世故和人生道理, 使其更加坚强自信和成熟。要想让成长在单亲环境下的孩子健康乐观地成长,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支持和鼓励, 对子女的期望要符合实际, 不要盲目要求或过高期望, 给子女提供一个良性和谐的家庭环境。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 家庭发挥的作用无可取代。

3.4 多方面社会网络的支持

政府和社会, 不仅要在经济上给单亲家庭, 尤为贫困的单亲家庭以政策法律上的保障, 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为单亲家庭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学校要鼓励单亲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站, 配置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发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 防止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 大众传媒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改变公共舆论对于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成长的负面标签效应, 为单亲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摘要:本研究利用现象学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以福州大学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为案例, 探讨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因素变量。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单亲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个人素养和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网络, 是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2009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分册)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李婵.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 (10) .

[5]智银利、陈会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0) .

[6]刘大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硕士论文.

[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郑雪.人格心理学 (第7版) [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

浅谈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 篇5

重庆市渝北农业园区实验小学 刘小蓉

单翼天使:单亲家庭,父母离婚了,只由妈妈或者爸爸照顾的就叫做单翼天使。班主任在面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这个群体时,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单亲学生要调动教师、学生和家庭等诸方面因素,努力为单亲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虽然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还需付出更多的情感,但我认为能在他们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扬起他们理想的风帆。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故事

那个忧伤的单翼天使

航航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一段时间以来,似乎霉运当头:过马路时不小心被三轮车擦挂,虽只有皮外伤,可似乎惊吓不小,经常发呆,人也沉默了许多。本以为过几天他缓过劲来就会没事,谁知,几天后的晨读,他却因头晕而呕吐了。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交通意外,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车祸引起的脑震荡吗?于是,我第一时间通知了家长。一向对孩子疼爱有加的家长马不停蹄地赶来,带着孩子到医院做了一个彻底的检查。结果令大家都松了口气:孩子一切正常。

可接下来,怪事连连。一连几天,航航准时到校,正常上课,却时不时的犯病:脸色发白、浑身大汗、控制不住地呕吐。可一去医院,医生也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老师、家长都提心吊胆:这孩子究竟怎么了?

又是一次犯病后,满腹疑惑的我实在憋不住了:“航航,你是不是不想上学啊?怎么一旦上学就要呕吐呢?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不!不是的!”也许是怕被老师当成不爱学习的坏孩子吧,他瞪圆双眼,急忙矢口否认。“那是因为什么?”他的眼神一下躲开了,短暂的.沉默后,是一个细如蚊呐的声音:“老师,我――我――难以启齿。”“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老师一定给你保密!”晶莹的泪水一下从他的眼里喷薄而出:“爸爸――妈妈――要离婚了。我――我怕他们都不要我了!”他俯下身子,趴在课桌上抽泣起来。

原来,孩子心里一直压着这块如山似的石头,难怪他最近的表现这样反常!我不由心疼地扶起他的双肩:“航航,不会的。你既聪明又可爱,谁能忍心不疼你,不爱你呢?”“真的吗?”他满怀希望地看着我。可转瞬间,光彩从他的眼中褪去,他又沉默地、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此时的他是那么的孤单、无助!

走过阴霾,阳光依然灿烂

孩子的痛苦紧紧地揪着我的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帮助孩子快乐起来!于是,我设计了“爸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让孩子吐露心声,宣泄情绪;接着,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我清醒的意识到:孩子渴盼的是家庭的爱,这绝非仅凭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也坚信,世上没有不疼孩子的家长。于是,我分别和孩子的父母、奶奶交流,讲清孩子的现状和他的担忧,委婉地提醒他们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家长听后,无不哽咽,纷纷表示绝不会不爱孩子,更不会不管他。接下来,在我的一再恳请下,他们到校商量,平心静气地处理好离婚这件事。回家后,家长们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分开绝不是孩子的过错。尽管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可他仍然是爸妈的孩子,是爸妈最珍爱的宝贝。航航的父母也说到做到,每天轮流陪在孩子身边,周末照常带孩子出去游玩。我呢?经常安排他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力的同时,让他感受到老师是信任他、重视他的。

渐渐地,孩子释然了,灿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我又送给他一本书――《单翼天使不孤单》,让他找到共鸣,更让他明白:单翼天使也可以自由翱翔。

此后,以前那个会说爱笑,活泼热情的孩子又回来了。临近期末,捷报频传:他参演的英语话剧《狐假虎威》获全校一等奖,因他扮演的老虎威风凛凛,惟妙惟肖,全校的许多师生都认识了他,见面都亲切的叫他“小老虎”,他着实体会到了大家对他的肯定和关心;而那次期末考试,他照样名列前茅。

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一样的开朗、健谈,甚至雄心勃勃地要超越自己的父亲,不仅要当某着名汽车品牌的区域代理商,还要当全国代理商。为此,他正向我打听优秀的英文补习教师,说是要学好口语,将来好走遍世界呢!

二、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反思与启迪

中国的离婚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经受着这样的阵痛,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单翼天使”。而此时的大人们往往自顾不暇,很容易忽视父母的分离、家庭的解体带给孩子的痛苦。而年幼的孩子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弱,面对这突然的变故,他们大都无所适从,对未来的迷茫,对失爱的恐惧占据了他们整个的心灵。所以很多孩子无心学习,成绩下滑,甚至逃学、离家出走的事屡屡发生。

马卡连柯说:“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这一社会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对父母的离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离婚了,天不会塌,他们永远是父母的宝贝,父母对他们的爱不会减少。父母要通过陪伴和沟通让孩子感受爱,消除他们对失爱的恐惧。更重要的是教师绝不能歧视他们,因为他们往往自卑、脆弱,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注意激发他们的自信。家长、教师应及时沟通,做到有的放矢,帮助他们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多数单亲家庭学生没有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总是想到自己不如别人,因为自己不象别人那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常常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或不相信自己也能行。教师要用心启迪学生的进步,注意寻找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格外的表扬,多鼓励,少指责批评,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多温情,切忌冷漠,使他们与老师的距离更贴近。兴趣是动力,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挖掘和培养,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发挥特长的机会。因此,教师可多与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步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浅谈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加合作班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家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高。单亲家庭学生作为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表现出来的自卑、自闭、抑郁、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及其教育的对策,对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中加合作班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和2011级中加合作班共有学生154名,其中单亲家庭学生有26名,占全部学生的17%。通过和中加合作班任课老师、辅导员及学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这26名单亲家庭大学生多表现为不爱与人交流、迷恋上网、旷课、早恋等心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亲或者母亲的言行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单亲家庭这个特殊的家庭形式中,其教育模式肯定也是特殊的,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和所受的伤害肯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和对策,以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

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缺少父亲或者母亲的家庭,没有得到家庭声望的温暖,使其与其他同学相比的总觉得低人一等,进而从内心深处形成了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的心理暗示,从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学生害怕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总是担心被别人歧视、嘲笑。甚至这些事情成了学生心中的禁区,往往听到别人谈论的时候就会有过激的反应,再加上有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家庭幸福的状况,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容易形成一种落差,于是拒绝与其他的学生在一起,长此以往他们就从同学中脱离了出来,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人际交往。

2.逆反心理

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因为觉得父母离异是把自己给抛弃了,再加上受到同学的歧视,又缺少父母完整的关爱,因此就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觉得自己现在会产生这样的状况都源于父母的离婚,就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具体就表现为“你要我这样做,我偏那样”,一味地与父母对着干,甚至产生对父母的报复心。例如我们有一位学生,他的父母离异,从小学开始就是母亲带着他,母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培养他上面了,经常与他的班主任进行交流,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跑去学校,但是母亲的行为却造成了反效果,他渐渐的变得不爱学习,迷上了魔术。

3.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绝大多数的离异家庭家长,孩子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他们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想更多的给予孩子补偿,因此任何事情都依着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都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是由家长所操持,无形中也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学生的过分依赖心理,离开了家长来到学校便茫然不知所措。同时,这样的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4.从异性身上寻找失去的爱

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关爱,所以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当有异性对其有好感之后,就会把爱迁移到对方身上,希望以此来填补心灵上、精神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往往容易陷入那种补偿型的早恋当中去。这也正是所谓的补偿作用,个体会通过极致来补偿自己在生活中的某种缺失或不如意。

二、学校对于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单亲家庭的学生产生以上的一些心理状况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家庭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对于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和家长的配合。

1.了解学生家庭详细状况、建立单亲大学生档案

每位学生入校的时候我们都会让学生填写家庭情况登记表,里面会包含父母的联系方式。在统计联系方式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关注那些只填了一个的,这些学生多半都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们也会同留有联系方式的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单亲的原因。并且我们会建立特殊学生的情况档案,把平时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等情况、与学生之间的深入谈话记录等一些资料记录下来,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2. 辅导员在平常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爱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大学辅导员,说我们就是我们手下上百个孩子的爹妈,可以说我们是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最亲近的人。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的成因都来源于缺少“爱”。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童年的阴影造成了他们实际上是极度渴望人们的理解和关爱的,尤其是在步入新的大学生活的新阶段。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的心里,从小处着手,在学习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还是有人在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如学生的生日,给学生送去温暖的话语,往往会使他们冰冷的心慢慢的解冻。你关心他们,他们就越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告诉你,也更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教育。

3.强化育人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美国有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感觉剥夺试验”。被实验者被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实验结果发觉基本没有人可以在这个房间里待超过三天的时间。这个例子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交流和沟通。而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自己家庭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组织一些學生交流互动的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交流,为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搭建一道友谊的桥梁。

4.加强教育, 增强单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的激励,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而单亲家庭大学生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会更弱一些, 心理健康隐患多, 而因此作为学校,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利用网页、BBS、QQ群、微博以及我们学校所独有的校园导航仪来普及心理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以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 达到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提升的目的,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5.家校联系,构建心理健康“网”

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对于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利用电话和寒暑假家访的机会主动与孩子家长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向他们宣传科学合理的学生教育方法,并且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闪光点。实践证明,这种沟通虽困难较大。但是只要坚持它必然会起作用的,而这种效果一但产生,便会与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产生合力,形成一种“网”,帮助我们的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经过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特点之后的“爱心工程”,作为辅导员,要充分运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付出我们的爱心、耐心和诚心,本着热爱学生精神处理好相关问题。每一名高校的辅导员,都应该把这项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也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我们能够帮助这些学生的走出人生的低谷,迈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爽,徐静.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

[2]姜丹,庄郁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1,(02).

单亲大学生 篇7

1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沉溺于爱情之中,荒废学业。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使得他们更想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有些单亲大学生在恋爱以后,便期望时时刻刻与恋人在一起,怕失去恋人,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他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恋爱上,为了爱情可以逃课,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缺乏责任意识,道德沦落。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离婚、再婚从不顾及孩子的成长,很多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内心情感极为脆弱,这些使得孩子在对待自己感情问题上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有些单亲大学生在恋爱时,缺乏道德责任意识,对恋爱不审慎,很少顾及恋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抱着玩一玩的打算,或只想借此慰藉解闷,改善单调空虚的大学生活。有的甚至频繁地更换恋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都表明部分单亲大学生责任感淡薄,急需加强教育和引导。

(3)遇到问题缺乏理性思考。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单亲大学生思想上比较脆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愿与人进行倾诉、交流,不善于化解压力,遇事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容易产生消极和极端的情绪。有些单亲大学在恋爱时,爱得死去活来,恋人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其情绪和心理。一旦爱情遇到挫折或被动地失去恋爱关系时,就会和自己较劲,沉浸在无比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花更多的精力试图弥补破裂的情感,一旦爱情无法挽回,就可能失去理性,走上自残、自杀的道路。

2 加强单亲家庭大学生恋爱教育策略

2.1 积极关注单亲大学生,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档案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很难摆脱家庭残缺的阴影,因此他们心理上的失衡也将长期存在,这些都会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从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就要建立单亲大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其家庭状况、亲子关系、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对其心理现状的分析等等。作为辅导员要经常和单亲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握其思想、行为的变化,找出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作为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要把握好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沟通的机会,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时,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在交流时要引导单亲大学生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其找到积极向上成长的动力,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

2.2 引导单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观是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他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单亲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学生在恋爱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作为高校教育者,首先要加强单亲大学生的恋爱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理解恋爱不止是浪漫感情的认识与体验,更是一种对自己、对恋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次引导学生认识爱情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下转第73页)(上接第66页)活,它是建立在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的,只有双方达到真正心灵交流和相知相爱,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才能最终收获爱情的幸福。然后要引导单亲大学生摆正爱情的位置。让学生清楚大学期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的追求上面,这样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和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所处的家庭的正确评价,在加上父母离异对自己身心造成的伤害,使部分学生出现自卑、敏感、多疑、焦虑、自闭、抑郁、憎恨等心理问题。单亲学生在感情遇到问题时不愿与家长和同学进行沟通,更不愿意主动和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只是默默地和自己较劲,久而久之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作为辅导员要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爱和帮助,使其愿意和老师交流。同时在班里建立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员及时了解单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情况,对恋爱出现问题或失恋的同学,要及时和他谈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作为单亲家庭中的父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情绪,为孩子创作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用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作为辅导员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与家庭的关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关怀温暖他们的心灵。同时辅导员要把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现在生活、学习、恋爱状况。使单亲大学生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和关爱下,健康成长。

总之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新的方法。在家校共同努力下,使单亲大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的位置,从而树立健康正确的恋爱观。

摘要:随着单亲大学生的增多,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恋爱问题成为高校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单亲大学生恋爱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燕.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调查.才智,2011(28).

[2]姜丹.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人民论坛,2011(2).

[3]宋歌.从168例咨询个案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教育探索,2011(9):243.

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引导 篇8

一、用慈母般的爱浇灌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的是爱。由于父母离异,他们总感觉自己像被抛弃的小鸟,无家可归。因此,教师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成为他们可信赖、可亲近的朋友,让孩子愿意向你倾诉心中的苦闷。教师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坦然面对现实。例如,我班学生陈某在父母离异后,性格孤僻胆小、作业拖拉不能按时完成。对于他的这种表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我决定要与之谈心。一开始,他挺畏惧我,不想说出实情。而后,在我的鼓励下,他逐渐消除了畏惧心理,开始与我交流,使我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同时,在生活上,我也给予他无尽的关怀:天冷了,提醒他多穿衣;过生日,送上一份小礼物。我用慈母般的爱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使他得到关爱与呵护。

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家庭的变故,离异家庭的孩子大都内心很曲折———既怕被人瞧不起,又想出风头;既想获得成功,却又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所以,教师应帮助孩子战胜自我,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适时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在学习上、生活中,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特长,及时鼓励,使其尝试成功的喜悦。每一个期盼的眼神、每一张热情地纸条、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离异家庭对孩子有着极负面的影响———有的父母对子女丧失爱心、互相推卸责任;有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相互报复的工具,对待孩子简单粗暴;更有父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迁就。这样的家庭环境不适宜孩子健康成长,造成其孤僻、自私、娇气、蛮横的攻击型性格。为此,我多次对这类孩子进行家访,或以书信、电话、便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面对与老师有抵触情绪的家长,我注意与他们交流的艺术,真诚地希望他们对孩子多一份责任。比如,我班的同学谢某在父母离异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他母亲的教育方式是“我的孩子任何人都不能欺负”。因此,孩子只要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她便气势汹汹地跑到学校帮孩子出气,造成这个孩子性格偏激、非常霸气,且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与我多次交谈后,这位母亲才意识到自己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我又借一些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给她看,使孩子的母亲积极与老师配合,扭转孩子的不良心理行为。不久后,该生打架、欺负他人行为减少了许多,偶尔再犯,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

四、以集体的力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孩子既能通过心灵的一次次洗礼淡化心中的诸多不快,也能转化自己的生活态度,逐步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应多方启发全班同学关心、帮助单亲家庭的同学,使其融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员。

单亲大学生 篇9

1.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造成厌学。稳定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 留守学生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少。孩子本身是弱小的,是弱势群体,除了父母和家庭外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管教呵护,他们的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 会因家庭的放任自流而产生心理压力与负担;爱的残缺,导致孩子个性的扭曲。这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与成长。

2.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形成畸形性格 ,造成厌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不同个性:一是沉默不语型: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长对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和沟通,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缺乏浓厚兴趣。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二是脆弱型:这类型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备受溺爱, 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一丁点的挫折、失败,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且特别容易偏科。三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因工作繁重,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认为外面的世界比家更有吸引力,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对周围学生的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3.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造成学生厌学。一是改革大潮冲击传统的就业观念,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缴费上学,凡大中专毕业生都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再加上全球性的经济 转轨 ,部分企业 破产、职工 下岗 ;机构改革,减员增效。与此同时,高校年年增招,致使人才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这些都对老百姓及其子女“升学找出路的传统思想产生巨大冲击。于是不少人产生“与其花钱上学不分配,不如趁早退学捞实惠”的思想。二是打工潮,吸引了不少中差生和少数贫困生, 这是导致流生增多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富余劳力纷纷外出,其中包括部分毕业或未毕业而退学的初中生。他们跑南闯北,通过辛勤劳动富起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便产生自愧不如之感,特别是那些基础差、文化学习困难的在校生,看到此景,一种冲出家门、走向世界闯荡、不必在校读书受罪之情油然而生。三是“网吧”,其控辍保学最大的公敌。通过对部分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96.5%的厌学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91.5%的辍学生已上网成瘾。由于上网导致厌学,厌学再而导致学生辍学,形成恶性循环。在对学生家长的走访、座谈中,100%的家长反对学生上网,普遍认为“网吧是个害”、“把孩子的个性都变坏了”,甚至有近30%的辍学学生家长建议政府“取缔网吧”、“禁止开网吧”。由此可见,“网吧”已成为学生家长们的众矢之的。

二、对策措施

1.多方合作 ,共同教育。留守学生和单亲学生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仅依靠老师或家长某一方面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要在教师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组织和联系教师、社会,做好家访工作,并及时向家长反映,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在相互支持的氛围中为学生创造转变成长的条件。

2.以人为本,帮助进取。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厌学学生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有一定破坏性,一旦形成势力,会搅得全班鸡犬不宁,使班级工作难度加大。这些学生因此屡遭一些学生、老师的指责奚落,备受同学的白眼冷遇,得不到信任和支持,很容易自暴自弃。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班风,争当先进班集体,做好他们的转变工作。首先要热爱厌学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亲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次,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从其所长入手,小心培植,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一步步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当然,表扬长处并不是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甚至姑息纵容,而是以表扬优点促进他们克服不足,“爱”中有“严”寓“严”于“爱”,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以形式自治能力。

3.耐心教育 ,持之以恒。小学生识别能力差 ,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易反复,特别是厌学学生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如厌学学生张某,虽然他不爱学习,但他有管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我便启用他当班长。他受到老师的信任, 自身的长处又得到发挥,很快变好。但在一次活动中,有个同学讽刺他,他打了那个同学。事情发生后,我找他谈话时,并未让他站着接受训斥,而是亲切地招呼他坐下来, 在指出他的错误、教育他认真改正后,让他继续当班长,这样,他诚恳地认识了错误,并作了检讨,事实证明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单亲大学生 篇10

随着社会心理以及伦理道德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庭稳定性的重视程度和维护能力也相对有所下降, 离婚率逐渐升高。另外,由于天灾人祸的降临,部分孩子会逝去母亲或者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亲离异家庭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学生相应地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从经验以及笔者观察来看,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存在相对较多的消极心理,这不仅会对其学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其性格形成以及未来人格的完善都造成危害。接下来,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和辅导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笔者在相关领导和同仁的帮助写,对所在Y市的W镇的4所初中进行走访调查。在调查中,共有145名学生来自单亲离异家庭,占学生总数4.82%。在这些学生中,被老师或者同学评价为“表现良好,心理正常”的有42名,占调查对象的28.96%;剩余的103名学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印象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消极”。这103名学生来自18个不同班级。笔者在调查中也对这各个班主任进行了走访, 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表现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偏爱独处以及情绪抑郁等方面。

1.缺乏自信,态度消极。在调查中,有42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占被调查对象的28.96%。在这些学生中,父母离异或者过世以后, 会觉得自己本身有缺陷,害怕学生提到“家庭”、“父母”、“父亲”或者“母亲”等词汇。在正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害怕与同学或者朋友竞争,认为失败了会被人更加嘲笑。这种心理持续时间过长,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并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2.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在调查中,发现有78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格孤僻,占被调查学生的53.79%。 家庭变故会让学生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会觉得精神支柱被推倒。这就会使得学生“突然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喜欢独自一人思考问题而不愿与同学、朋友、家长或者老师分享。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会变得颓废而不善言语,并对生活感觉缺乏热情,意志消沉而不愿参与任何活动。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在调查中,有69名学生存在多次与同学或者老师爆发冲突的情形,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59%。在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过世以后,学生会对同学或者朋友的眼神、言语等作过度解读,以为自己被嘲笑或者排挤,因而发火, 甚至动手打架。另外,部分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认为自身的存在没有价值,因而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并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放弃自我。

四、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

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消极心理,其原因很多, 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感情来源以及教育素材。单亲离异家庭会让这些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爱,也让其缺乏相应的教育形式。事实上,这些家庭很多是父母吵架、大家所致, 家长本身态度暴烈,对孩子经常打骂,在离异以后则对孩子漠不关心, 这自然会让初中阶段的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至于父母过世的家庭,则会由于变故来的太过自然,学生心理短时期内难以接受,这也是其消极心理产生的来源。

2.社会因素。一方面,一部分亲戚朋友或者同学会对家庭变故的学生产生嘲笑、排挤现象,甚至会出现歧视、欺压的情况,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暴躁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理脆弱的时期,社会不良文化及不良人士的诱惑,威胁也会让学生染上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地放弃自己。

3.学校的因素。对于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如果家庭不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地方,那么学校就是最后一个安全栅栏。然而,很多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的意识,也缺乏为学生着想的责任感,在学生遭遇家庭变故以后并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及心理辅导。 事实上,很多老师还缺乏心理辅导的技巧,认为只要不挖苦或者为难学生即可,因而不仅与学生家长缺乏有效联系,甚至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更大的压力。可见,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学校和老师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如何关爱和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 篇11

【关键词】单亲家庭的学生 关爱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99-02

[案例] 小王,女11岁,五年级,父母离异,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在班里基本不与同学交往,常常一副忧郁的表情,很难看到他的笑脸。

有一次,轮到小王当值日班长,需要管理中午的午餐纪律。她提醒多次后,几个调皮男生还在窃窃私语,她一下子崩溃,伏在桌子上嚎啕大哭,同桌劝和几个调皮男生道歉也没用,哭到断气回肠。之后她哀怨地说:“他么你为什么欺负我?我不想当值日班长了!”后来,值日班长只能另选他人。

只要稍作留意,就会发现,他是那么不合群。下课时,教室里、操场上,其他同学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跳绳,打球......她总是那么安静地坐在位子上,时而望着一处发呆,时儿拖着下巴沉思,脸上写满了和她年龄不相符的那份淡淡的哀愁,如果当她发现你的目光在追随她的时候,她便会慌乱地躲闪,继而把脸深深埋在她的长发之中。

每每看到小王这样,总不免叫人心情沉重。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格的发展。如何让这个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呢?我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对她倾注更多的爱心,除此之外还要多动脑筋了解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因材施教。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悄然保密 呵护心灵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心思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更加脆弱,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生怕同学们会因此而瞧不起她们。了解这些孩子的个性后,我从来不在班级中将小王父母离异的隐私宣扬出去,只是花更多的时间去暗暗帮助她。针对小王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我在课间尽可能地多与她交谈,交谈内容包罗万象:有学习,有生活,有行为习惯,校内校外,与同学的关系,从中了解她的心事,呵护她幼小的心灵。

二、奉献爱心 抚慰创伤

单亲家庭的孩子难以得到完整的爱,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又往往比一般孩子更渴望得到爱,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因此,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无异于一剂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能温暖他们受伤的心。

1.勤观察,细关怀。平时我细心地关怀她,注意观察她的情绪变化。早自习,她在读课文,我会轻轻走到她的身边,摸摸她的头,夸奖她朗读课文的声音真好听;午餐时,我会主动问问她,今天的菜合不合她的胃口,把自己带去的菜与她一起享用;课间,我会故意走到她身边,和她聊一聊我最近的开心事,把我的那份快乐与她分享,同时也希望分享她的快乐。

2.巧搭桥,建关系。为了让她感受到与同伴相处的愉快,我努力帮助她建立和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让她感受到集体的爱与温暖,消除她内心的孤僻、自卑心理。我悄悄找了四位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子,要求她们活动课能主动邀请小王去参加集体活动;下课能和小王多聊聊天;小王有困难了,主动去帮助她;根据她们的表现我会定期考核、奖励。慢慢地,小王能和她們融洽地相处了,笑容多起来了。有一次我还发现,她的同桌有一题数学题不会做,小王在耐心地讲给她听呢!

三、创造活动 树立信心

为了让小王拥有阳光的心态,灿烂的笑容,我在班级中开展有意义的班队活

动,叫“谁的笑容最美”。我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最灿烂的笑脸,用手机拍摄下来,放在大屏幕上,评出51班最佳笑容奖,又把全班所有的笑脸做成笑脸墙张贴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告诉孩子们,微笑时的你是最美最可爱也是最受欢迎的。看看小王的笑脸照,嘴角微微往两边咧着,我暗暗下定决心:老师一定努力会让你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四、联系家长 搭建桥梁

平时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交流小王在校的学习以及心理发展情况;又

把我从书上、专家讲座中学到的心理知识讲给家长听,希望她也能走出离婚的阴霾,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我告诉小王的妈妈:

1.离婚不是谁的错,避免受害者心态。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无

情和不负责任,也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创伤作为孩子今后成长的借鉴。孩子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们有探索很憧憬的权利。“男人都是坏东西。”等之类的话,会使他们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信心。小王憎恨爸爸这样的想法是很不健康的,希望她以后在小王面前不要时不时数落她爸爸的不是。

2.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离婚夫妻间为了孩子的抚养费等问

题难免会有矛盾甚至争吵,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经常目睹父母的争吵,其心理上就会产生压力和伤害。儿童天真地任为爱情应当是纯洁的美好的,如果家长轻易地粉碎儿童的这份纯真,他们就有可能扭曲爱情观、婚姻观,结果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后记]

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小王的表现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同学的提议下,她再一次当上了值日班长;课间能和同学融洽相处,偶然还能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看到小王在操场上开心地玩耍,我感到无比欣慰,也深深感受到“关爱”的教育作用。

爱,并不难——浅谈走近单亲学生 篇12

关键词: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学交往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单亲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据观察,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易有以下心理特征: (1) 自卑心理; (2) 攻击心理; (3) 嫉妒心理; (4) 猜忌心理; (5) 孤独心理; (6) 冷漠心理。以上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原因

父母的争吵、打骂, 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 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 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 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 而且使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 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 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 社会原因

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 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 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 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卡拉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 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 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 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 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 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社会原因。

3. 学校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 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 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 使他们失去信心, 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 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 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 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 简单从事, 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 任意停课, 甚至赶出教室, 赶出学校, 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 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4. 自身原因

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 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 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 一般意志薄弱, 缺乏毅力, 害怕困难, 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 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 怎样做是错误的, 但由于意志力薄弱, 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 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 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 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旦多次重复巩固以后, 要想一时转变, 困难是比较大的。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异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1. 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 方能做到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 首先得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个性, 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 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 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 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 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 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 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 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 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老师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呢?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语) 。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子女的苦楚, 才会产生宽容心, 才会去关爱他们。

3. 注重培养与利用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应该从尊重爱护单亲家庭子女出发, 尽量发掘其身上的优点, 点燃单亲家庭子女自尊心的火种, 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等方法培养其自尊心。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 单亲家庭子女感到自己被尊重, 学习的能动性有了, 成绩自然提高了。

4. 激励是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重要手段

单亲家庭的子女, 如果在校内能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 也就能使孩子们受益, 培养不屈不挠的意志。激励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激励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工作中着重采用了: (1) 目标激励。 (2) 荣誉激励。 (3) 理想激励。

5. 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家访, 多联系

为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 对存在的问题, 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 这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母的责任, 多为孩子着想, 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 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的, 是有罪过的, 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 为子女作表率。

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家庭的不幸, 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 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 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 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 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辩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08) .

上一篇:执业兽医制度初步研究下一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