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权益(共10篇)
兼职权益 篇1
一、选题背景
作为在校大学生, 笔者身边有很多兼职的同学, 他们有的为了赚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有的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以后走上社会做铺垫。随着大学生兼职需求的日益增长, 校园内出现了很多兼职广告, 这些广告的背后是一些黑心的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他们利用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乱收押金、中介费, 给付低工资, 还时常拖欠甚至克扣工资, 并且兼职期间出现意外事故无劳动保险保障。这不仅仅只是笔者身边的情况, 在整个社会都在普遍发生。早在2007年, 广州《新快报》记者就在麦当劳、肯德基亲身体验了兼职员工的工作情况, 并向广东省总工会进行了举报。经过调查这几家外资餐厅均未达到广东省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7.5元/小时的标准。下面, 本文将指出在校大学生兼职方面社会各界存在的问题, 探讨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身份和地位, 并提出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一点建议。
二、在校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
首先, 相关法律不健全, 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以上述广州外资餐厅的底薪事件为例, 外资方以在校大学生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为由, 认为大学生工资标准可以不受最低工资所限。外资方的法律依据是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309号《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其第12条规定“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据此法条, 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不属于普通的劳动者, 不必要订立劳动合同, 与用人单位并未形成雇佣关系, 其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的调整。除此之外, 大学生兼职的试用期也没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 试用期由用人单位随意设置。劳动报酬给付办法亦缺乏法律明确, 用人单位时常拖欠或克扣工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用人单位有空可钻, 使得他们既可得到劳动力, 又不必付出太高成本和承担太多责任, 从而导致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
其次, 公权部门不作为, 大学生兼职市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 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问题无处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不在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劳动部门更多的职能局限于保护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正式职工上, 很少花精力在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上, 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时不能像普通职工一样在劳动部门寻求劳动权益的合法保护。工商部门由于其自身的法定职能只在用人单位违法注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的时候才会介入, 并不直接涉及对大学生劳动纠纷的解决。公安机关只有具体到用人单位涉嫌欺诈、武力威胁大学生等情况下才会采取手段加以保护, 并不参与大学生权益纠纷的解决。而媒体更多是承担曝光的角色, 并不能具体保障大学生权益。并且, 如果问题涉及面不够广, 影响不够恶劣, 不能引起社会和舆论的重视, 也很难促成问题的解决。因此, 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途径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最后, 学校管理不到位, 学生个人维权意识淡薄。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指导处用于解决学生的兼职问题, 也没有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正规的校外兼职机会。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想去兼职却不知道如何去兼职, 也不知道怎样应付兼职中所遇到的各种侵害, 只能把目光投向中介公司, 依靠校园内散布的招聘小广告来寻求兼职。这些不正规的兼职途径往往导致学生上当受骗或受到压榨。同时,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 维权意识不强, 遭受侵权后往往选择消极退缩的态度。学生本人选择忍气吞声, 维权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也是保障大学生权益的一个根本性阻拦。
三、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身份和地位
从上文可知, 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得不到认可。一些学者认为这由于学生的任务是学习, 兼职并不是其谋生手段, 因此, 他们并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 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并不是由其主业是否是劳动所决定的,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 大学生能够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一方面, 大学生具有劳动权利能力。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项精神在《劳动法》中也得到了体现, 《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因此, 兼职大学生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不能因其学生身份排除, 而应与普遍劳动者一起公平对待。另一方面, 大学生也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从年龄上看, 大学生基本在18岁以上, 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从行为自由上看, 大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充分的课余时间, 拥有完全的行为自由。从智力因素和健康因素上看, 大学生往往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的体魄。因此, 从各个方面看来, 兼职大学生都拥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劳动法》虽未明确将兼职大学生纳入调整范围, 但也没有排除其纳入法律保护。正如一些学者的观点, 司法界误读了309号文件的第12条法条。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4条“本办法所称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可知, 勤工助学必须在学校组织下进行, 学生与用人单位不直接建立法律关系, 大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不在勤工助学范围之内。所以, 不能笼统地说所有大学生兼职行为都不视为就业, 都不算作建立劳动关系, 都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并且, 309号文件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颁布, 处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 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当时适用的基础是大学生学费由国家承担, 工作由国家分配, 社会上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兼职机会也很少。然而, 在中国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之后,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费分别由国家, 社会和个人三方分担。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学费不断攀升, 各种兼职的机会也层出不穷, 大学生兼职成为常态, 309号文件已经与当今社会高校发展现状脱节。现在仍使用309号文件只会使大学生维权更加困难, 造成社会不公。
关于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兼职大学生并未与他们构成劳动关系, 笔者不敢苟同。兼职大学生依附于用人单位, 听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安排, 受到用人单位的监督, 他们通过提供劳动获得报酬。这些体现了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和有偿性, 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兼职大学生的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而且,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由此看出, 只要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存在用工事实则可以认定他们是劳动关系。
四、保障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建议
解决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问题, 最关键的就是明确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身份和地位, 将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将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依法确定为雇佣关系, 即雇主和受雇人达成契约基础上成立的, 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劳务, 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让大学生兼职成为普通兼职, 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 并依法明确劳动报酬给付办法。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的法律责任具体化, 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只有这样, 才能明确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身份, 才会让兼职大学生获得同普通兼职者一样的平等权利。
公权部门依法明确监管主体, 设立机构具体处理大学生兼职问题。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 打击黑中介和黑心用人单位, 给大学生以安全、有秩序的兼职环境。同时, 加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 新闻媒体可以开辟专栏关注大学生兼职问题。在学生兼职前给予他们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方便他们选择, 在学生兼职时权益受损时, 曝光这些现象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
大学内部成立为兼职学生提供保护和服务的勤工助学机构, 主要为兼职大学生提供服务及帮助兼职权益受损的学生。具体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 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兼职态度, 教会学生正确的法律和维权知识。建立兼职网络信息平台, 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与一些大型企业长期合作, 签订稳定的合作单位, 学校自身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兼职实体, 摆脱零敲碎打的局面。这些需要学校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定点联合,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兼职环境。
同时,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身要提高法律和维权意识。首先要了解《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内容, 对合同的签订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 并懂得如何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中介机构的合法性要有清楚的认识, 不轻信招聘广告上的信息, 找有营业执照并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中介, 谨慎确认其可信度, 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对用人单位要提前了解其工作内容和性质等, 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拒绝提前交押金和扣押身份证的要求。总的来说, 学生自身要谨慎选择兼职岗位并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 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需要社会各方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
参考文献
[1]姜颖.劳动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2]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和理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金名, 罗华, 苏甫林.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8.
[4]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兼职权益 篇2
陈玉
(2011级财务管理一班、20112801320003)
摘要: 现在,高校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目前我国劳动法并没有将其认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遭到侵害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救济和保护。大学生兼职劳动的种类分为非全日制用工性质的劳动与劳务关系性质的劳动,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劳动权益保护应从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利用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的保护机制,无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兼职期间劳动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 ; 劳动关系;非全日制用工;权益保护
一、兼职大学生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
对于兼职的在校大学生能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学者现多持肯定态度,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官在审判此类案件时也对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予以了肯定。在校大学生要成为劳动者,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即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依据劳动法,在校大学生当然地享有劳动权利能力。就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行为能力来说,目前在大学校园内,除去少数少年班以及部分大一学生外,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已满18 周岁,多数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大学生虽要在校学习,但有较多的课余支配时间,如寒暑假、节假日。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具备劳动行为能力的四要件,即年龄、健康、智力与行为自由要件。兼职大学生是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不能仅仅因为他们的大学生身份一概而论,他们在从事具体工作时的角色就是普通的劳动者而非在校大学生,应该严格地就事论事。
二、兼职大学生劳动关系的认定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鉴于在校大学生在兼职的内容、形式、期限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对
于其是否能够认定为劳动关系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考量。如果大学生兼职所从事的是类似提供家教服务的职业,这种关系即为雇佣关系,它是雇主和受雇人达成契约的基础上成立的。雇佣合同是合同的一种,主要适用合同法,非劳动合同而理应不受《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尽管兼职大学生可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但其与用人单位是否建立了劳动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这就需要对一些可行性的具体依据加以考量,就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认定。从兼职大学生从事的工作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来看,只要他们之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接受用人单位的监督与管理,那么两者之间建立的就是一种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劳动关系。隶属性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这种劳动关系本身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不同。大学生并未被纳入单位的正式编制,用人单位也没有法律义务为学生承担社会保险责任,学生的人身档案关系仍然是在学校里,但是不能由此否定大学生事实劳动者的法律地位。另外,现实中判断劳动关系有许多形式标志,如员工名册、考勤登记表、工作证和工资支付等。司法实践中,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遵循有形式标志的,一般依形式标志;无形式标志的,或形式标志与实质标准不一致的,依实质标准。
三、大学生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权益维护的制度构建
作为一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是对其劳动关系最基本的肯定与保障。但办理社会保险与人事档案又有着间接的关系,因为社会保险的审批资料是放进人事档案进行保管的,兼职大学生的人事档案是不可能从学校转走的,否则就不存在在校就读关系,加之大学生兼职事件本身的暂时性决定了兼职大学生的社会保险问题不能简单套用一般劳动者社会保险的办理方式和方法。于是,我们设想这样一种实施措施,将除工伤保险以外兼职大学生应享受的社会保险收益化为特定的待遇,也就是说兼职单位虽不用专门办理相应的社会保险手续,但亦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即将相应的社会保险费支出转化为给兼职大学生的特定待遇,随每月的工资发放。对于工伤保险,由于是劳动者因公受伤才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康正常的非因公受伤的劳动者是不享受工伤保险带来的收益,因此兼职单位可不将工伤保险费转化为特定的待遇,但兼职大学生一旦因公受伤,兼职单位就必须按工伤事故给予适当的赔偿。这样既避免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与人事档案制度相冲突的问题,又使得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相应利益得到落实。
除了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性质的兼职外,大学生中较大一部分人从事的是劳务关系的兼职,如家教。在他们从事兼职的过程中,同样排除不了各方面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因此,对这部分人的权益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从学校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护。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的大学,在内部成立一个为广大兼职学生提供保护和服务的“中介”———勤工助学机构。当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或受损失时,由学校勤工助学机构出面帮助解决。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从自身角度保护自己的兼职权益。首先,学生要主动加强法律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和资源学法、知法、懂法以及用法,这样,才会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受到何种程度的侵害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强化危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大学生接触的社会范围相对狭小,他们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一些“黑心”用人方把社会责任感“冷落”在一边,无视大学生的利益,利用大学生的“无知”损害他们的权益,使大学生成为他们获益的廉价劳动力和牺牲品。所以,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危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识破“黑心”用人方的“面纱”。
四、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护
兼职大学生尽管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但这种劳动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劳动关系,通常被认定为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因此,劳动法对他们权益的保护有很多不同于普通劳动者的地方。就劳动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来说,在校大学生兼职享有以下权利:其一,大学生兼职不应该约定试用期。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用人单位一律不得约定试用期。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不能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兼职的大学生规定试用期。其二,大学生兼职应适用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规定,全日制用工劳动者执行的是
月最低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大学生在校外兼职的时候,如果属于全日制工作的,按照月最低工资标准来计算;如果属于非全日制工作的,按照非全日制工资标准来计算。并且,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其三,我国劳动法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并不一定要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大学生校外兼职时应尽可能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合同,以免需要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无证据证明。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小心提防,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和管理兼职市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度等,来保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权益。参考文献:
[ 1 ] 大学生兼职:为迈向社会“热身”[N ],中国教育报,2003.3(3)
[ 2 ] 何文燕.法律基础[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3 ] 暑假打工别忘签协议[N ],北京青年报, 2002.8.(2)
大学生校外兼职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兼职维权保护法律
发传单80元/天、推荐产品每单8元提成、家教200元/小时,当前大学生校外兼职市场异常活跃,很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大学生兼职工资发放多种多样,有日结、周结、月结、完工结算等。日结的,大多数是促销、发传单等一次性工作。周结、月结,多数是挂靠在教育机构的兼职老師。完工结算的工作,多是跟着项目走,比如翻译、信息采集员等,工资也相对较高。在火爆的大学生兼职市场背后,也有许多不法商人利用学生年轻、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强等缺点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当前侵害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主要表现
1、兼职结束再结钱。
“当前,大学生投诉最多的就是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或者降低工资标准,而用人单位的理由是,大学生上班时间开小差、不负责等。”大学生做兼职时,多数是与用人单位口头约定工资。最终怎么发,发多发少,主动权还是在用人单位手里。工资结算周期越长,结算时被扣钱、甚至不发钱的风险就越大。例如,有些大学生兼职发传单,每天100元,但最后兼职结束,却只拿到一部分的钱,原因就是用人单位认为他们工作时偷懒,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
2、中介虚假信息骗钱
在大学生寻找兼职时,中介往往要求大学生必须先交中介费才能告诉招聘单位的联系方式,中介费往往从50元起步,大部分在200元左右,有的甚至在几百元。学生交完中介费到了用人单位才知道,用人单位根本没有和中介合作,也就是中介空手套白狼。
3、加班、干苦活是锻炼机会
有些兼职单位,要求兼职大学生要比所有人去得早、比所有人走得晚,什么事情都要抢在前头干,工资还没有保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用人单位接纳全日制在校学生进行兼职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工资都有强制规定。
4、用人单位违法招录用工
有些用工单位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随意扣押大学生的身份证或学生证;以缴纳保证金、押金等为由向大学生收取钱款。
5、因履行合同问题发生纠纷
大学生打工期间很少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双方之间多为口头协议,且对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支付形式和标准等约定不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易产生纠纷。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克扣、拒付报酬。由于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协议约定不明,用人单位不按约定时间或标准支付劳务报酬,以收取押金、未按约完成工作为由随意克扣、拒付工资。用人单位在协议中约定的承诺未实现。如约定工资不低于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完成一定工作时间或工作任务的给予奖金奖励等。但实际中,用人单位的上述承诺并未兑现进而引发纠纷。
6、在打工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
大学生在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中受到伤害,由于打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务合同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故在打工实习期间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被认定为工伤,不能通过工伤损害赔偿解决,有时用工单位置之不理或者故意耍赖,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受损的原因
1、社会缺乏诚信
虽然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已近40年,但我国社会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邪气使社会的不诚信变得异常突出。同时我国行政机关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存在责任不清、管理不力和惩罚不严的现象,让侵害大学生权益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助长了他们嚣张的气焰,大学生校外兼职受到侵害也在所难免。
2、法制尚不完备
1995 年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309 号文 ) 明确规定, 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将在校学生在外打工不视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因此, 在校大学生也就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此外, 实践中认为在校学生也不是2003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见的规定》中的劳动者。这就为用人单位利用这种法律缺位侵害大学生的利益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3、学生维权欠缺
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大学生, 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社会知识, 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是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 不能很好地识别陷阱和规避不利。二是对劳动合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他们对工作内容、时间、事后能否拿得到工钱等条款缺少足够的重视, 很少与用人方进行讨价还价。为以后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三是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和知识。当发生权益受侵害时“自认倒霉”和“不知道怎么办”的学生不在少数。即使知道怎么办, 由于事先未能较好的收集和保留证据, 维权时空口无凭, 也不能与不法商人据理力争, 导致大学生在处理纠纷时处于事实上的不利地位。
三、解决对策
1、加大监管力度
劳动合同法虽然经过修改,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社会上存在的劳动纠纷、用工欺诈、不符合劳动法要求的很多,但由于当前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还非常严重,因此司法部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力度非常重要。
2、加强宣传效果
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宣传,开办一些知识讲座等形式,增强维权意识。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法制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主题班团会,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保卫处应将学生中发生的损害事件及时通报到学生中去。
3、提高保护意识
一些不正规或不合法的企业使用非常引人注目和虚假的条件来吸引大学生,涉世之初的大学生们往往经不起这样的诱惑,没有任何思考跟风一样的去了,殊不知栽进了了这些企业设的圈套,特别是一些非法的,如传销之类的,不仅骗取了大学生的钱财,而且扭曲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安全教育会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敏.大学生打工现状与法律维权状况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5)
[2]叶卿,李庆艳.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遭受侵权情况调查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篇4
一、大学生兼职的发展现状
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大学课堂相对课程较少、课余时间较多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大学生兼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学生积极利用空闲时间, 在课外进行兼职, 有利于大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得到全面发展, 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其中, 兼职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大学生兼职通常时间短且随意性较大。正是这一特点, 使得兼职活动难以按照正常程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兼职劳动权益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目前, 我国大学生兼职尚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可以对其负责, 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对大学生兼职权益进行保护。大学生们一旦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 往往很难像全职员工那样依法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 获取赔偿[1]。
二、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一) 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兼职群体日益扩大, 而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兼职大学生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 属于弱势群体。首先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年纪尚轻、社会经验不足; 其次是因为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的合法保障。在实际的兼职活动中, 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的保障工作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亟待改善。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 1) 大学生缺乏兼职劳动权益保护意识。大学生群体一直生活在家长和学校共同构建的象牙塔里, 极少与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 更不懂得职场上的社会规则。在进行兼职活动时, 大多听从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的安排, 很少自己主动进行兼职规划。而兼职这一类型的劳动也很少留有大学生发挥自身职业素质及能力的空间。在用人单位出现无故拖欠工资、要求无薪加班、扣押证件等侵权行为时, 大学生群体根本无力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 ( 2) 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学校不仅应该积极认真传播知识, 也应该肩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职责。在当前兼职活动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种潮流时, 学校应对大学生兼职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指导, 助力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融洽接轨。 ( 3) 社会市场体系混乱。尽管兼职种类多样, 但都有着相似的特点。提供给大学生的兼职活动往往是有限的, 集中在发传单、服务员、话务员、超市促销等几大类型。这些兼职工作量大、报酬极低, 且与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并无联系。各类兼职中介机构趁机从中牟取暴利, 压榨大学生的劳动报酬。更有甚者, 一些不法中介机构在根本没有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 以欺骗方式来赚取大学生的“介绍费”, 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财产损失。市场的混乱严重制约了兼职行业的长远发展。 ( 4) 法律法规不完善。大学生校外兼职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在已有的法律体系中, 并没有关于课外兼职这一块的相关规定。很多时候, 即使大学生做着与其他劳动者相同的工作, 也得不到劳动者应有的权益保障。同时, 教育部就大学生兼职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所有未经学校介绍私自在校外进行的打工活动都不算是勤工助学。也就是说, 学校不为校外兼职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救助。城市就业中心、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会等机构也对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的保护漠不关心。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的困难[2]。
( 二) 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的保障措施
针对大学生兼职目前的发展状况, 社会各界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改善。大学生兼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果兼职市场不能得到有效整治, 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障, 更会影响到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为了保障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 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全方位的保障: ( 1) 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 不能及时有效的要求补偿自己的损失。长此以往, 在兼职市场大学生成为了一大弱势群体, 而侵犯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问题也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 积极了解兼职市场信息, 拓宽兼职劳动维权的途径, 关注一些兼职权益维权的案例。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行动上切实加强权益保障意识, 冷静应对侵权行为。 ( 2) 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的引导。尽管教育部规定学校只需救助帮扶勤工俭学的学生, 但在实际生活中, 学校可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少之又少, 而需要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的学生大有人在, 兼职工作可谓是供不应求。因此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外进行兼职。学生在实际的兼职工作过程中, 已经与社会产生了联系。兼职劳动权益的保障也就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也应该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兼职工作选择等方面大有可为。例如,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类讲座, 宣传兼职工作的维权意识和维权途径;可以设立相关的兼职管理部门, 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兼职工作咨询及相关的法律咨询; 同时, 学校还可以结合学校开设的专业, 与社会上需要大量兼职工的企业结成长期合作关系,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安全的兼职选择, 使大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也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 ( 3) 社会要加强对兼职市场的管理。长期以来, 兼职市场因随意性大而缺乏有效管理, 出现了市场混乱不堪、劳动侵权行为严重等现象。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兼职用工不能只体现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更要体现出对社会效益的追求, 体现对这一群体的关怀和照顾。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兼职中介结构的管理, 取缔不合法的中介机构, 定期对兼职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得到保障。企业应加强对兼职工用工的管理, 并针对工资低、环境差等问题, 做出适当的改善措施。 ( 4) 完善法律法规。由于大学生兼职的特殊性, 其劳动者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认。在立法上, 应给予兼职大学生劳动者身份的肯定。政府可制定一些具体的劳动权益保障条款, 将大学生兼职作为一种特殊的用工类型进行政策制定, 保障大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不受侵犯。拓宽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途径, 如在仲裁机构设立相应的分支等。在权益保障的执行上, 也要强化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 对侵权行为违法必究, 施以严惩。加强劳动权益保障法的宣传, 让各单位、各企业、人民群众都主动关心并参与到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障中来[3]。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大学生兼职在我国高校内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很多兼职劳动权益保障上的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大学生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学校和社会未能尽到相应职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兼职市场混乱会引发兼职劳动侵权行为频频发生, 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加强大学生群体在兼职活动中的维权意识、提高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和责任感、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切实保障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 从而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瑶.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的研究[J].法制博览, 2014 (8) .
[2]朱先银.大学生兼职的劳动关系认定及其劳动权益保障[J].法制与社会, 2015 (1) .
兼职权益 篇5
杨政 黄威伟 梅筱君*
1(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北碚,400716)
【摘 要】:在校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从事兼职活动,这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较多的负面后果,其中以兼职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最为明显。本文对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调查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教育成本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和就业压力剧增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兼职现象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地发展.通过兼职,大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缓减经济压力,而且也磨砺了意志,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良中介和相关法律法规空缺等原因的存在,使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侵害,如超时加班、拖欠工资甚至人身侵犯等.随着兼职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兼职形式的增加,其受到的不法侵害也日趋多样化和普遍化.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如江晓姗<<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米霞<<对高等院校学生兼职状况的思考>>(<<前沿>>,2004年第9期,80-82)、陈力<<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六期,40-42)等,这些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多种角度对这一新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原因、问题等作了系列的分析、解读与阐述,并从学者和专家的角度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然而,社会和学界对于大学生是不是该从事兼职活动、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成立的是何种性质的法律关系、大学生兼职活动的法律属性、其该受劳动法的保护还是该适用民法、是否要出台相关的法律解释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仍有着不小的争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在校大学生数量随之急剧增长,早已达数千万之巨。大学生兼职这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已经是如此之普遍,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在学理和司法实践中对这些已经存在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予以认定和明确,从而改变兼职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劳动大军”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法律法规明确保障的状况。
对于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而言,这样的努力更显出它的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式及材料的运用
作为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本课题是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杨政、黄威伟、梅筱君系西南大学法学院学生。本课题由西南大学法学院讲师、重庆志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胜玲老师指导。
分,2007年9月至10月间我们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的对重庆市内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在内的数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和校内外的用人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我们分别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见附件),分别由十三个和十个问题组成,涉及大学生兼职的内容、形式、时间、收入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对大学生兼职的认可度、接纳度等问题.其中,对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7份;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此外我们还实地走访了大量学生宿舍与用人单位,通过面谈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能全面详实地掌握在校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障的状况和社会各界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态度,展示当前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
然而也应当承认,虽然针对兼职大学生和用人方设计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但对所有接受调查与访问的大学生与用人方我们事先并未进行严格的抽样及方法论证,这就意味着调查结果在反映整体情况的准确性上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由于经费和人员上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对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等与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而只能通过走访交流、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了解情况。但我们依然认为,这些调查对象还是能大致反映整个重庆市兼职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全国兼职大学生)的状况,已经可以支持我们的研究。
首先,在样本的采集选择上,我们仍然是慎重的。大学生方面,我们尽量多地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层次上覆盖了从全国重点大学到地方普通高校,地域上覆盖了从中心城区、大学城到北碚这样的“郊区”,而且接受调查访谈的大学生我们也尽量从各学校不同的专业、宿舍和年级中进行选择,且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等;在用人方方面,我们也尽量选取不同的地区,兼顾中心城区与相对偏远地区,行业上涵盖了从传统餐饮店、现代快餐店、商场到家教的各个行业,且这些用人方中既有曾经聘用过兼职大学生的也有从未与兼职大学生有过接触的。这样可以说基本使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其次,在调查的方法上,在对大学生和用人方进行调查时,我们是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个体访谈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固定化的调查问卷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被调查双方的主观心理感受,很多细节性的但能很好反映兼职状况的信息可能会因此而被忽略掉。而且在笔者看来,被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极有可能会“敷衍了事”,比较随意地填写(毕竟现在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调查问卷”和广告实在是太多了,不大可能都用心对待,而且寝室里的大学生一般也都相当的“忙”)。因此,增加对调查对象的个体访谈,可以最大化地获取被调查者真实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做到如社会学和人类学上所说的“神入”,获取许多文字之外的信息。
自然,囿于诸多的因素,我们没有(当然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被调查大学生和用人方逐一进行个体访谈。但在处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统计数据时,我们还是结合访谈材料和访谈体会,避免以偏概全,以做到调查分析尽量地逼近现实状况。
三、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比例及工作类型如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问卷的系统完整性和访谈的顺利进行(避免“冷场”),我们并没有在问卷的开头就设置一个“你是否从事过兼职工作”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接以被调查对象从事过兼职活动为前提。在实际调查和访谈过程反馈的情况看,被调查者不管时间的长短或多或少都从事过兼职活动,而且有从事多种兼职经验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而对于兼职地点是位于校内还是校外这个问题,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在校外。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研究所立足的背景――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学生基本上都不再让自己安于“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事各种兼职流动已经成了在校大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个仅存的关于大学生兼职的行政解释业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兼职大学生权益保护的要求,况且这样一个行政解释其本身的合理性就还有待商榷。
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从事过兼职活动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家教这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且相对“轻松”的工作类型。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大多也反映像家教这样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地“好做”而且待遇不错,同时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敬。
四、兼职前是否会先签订相应的协议?
如此高比例的在校大学生从事着各种兼职活动,那他们对自己权益的保障措施做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从这个简单的有关兼职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前签订协议的情况的调查表:
2、工作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状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兼职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前大多数和用人言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任何口头或书面协议的比例超过签订正式合同的达七个百分点。按理说,这应该是双方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原因,一旦发生争议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将很难提供有效的书面证据维护自身权益。但这样大而化之的“一般解释”显然无助于我们更好的认清事实的本质和问题的解决。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目前大学生兼职是处于一个用人方主导的“买方市场”,用人方有几乎绝对的选择权,大学生要求签订能对自己提供较强保护的相关正式或非正式协议的可能性非常的小。而且,大学生从事的兼职活动大多比较的短暂和零散,很难通过协议予以书面明确。此外,除了法律意识淡薄这个抽象的原因之外,法律知识和技术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不要说是一般的大学生和用人方,就是我们这些法学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就能拟一份很“像样”的协议或者合同。所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远非仅仅喊几声“加强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这样的口号就够的,我们更需要深入地调查、细致地分析和实际地行动。
五、兼职中待遇如何?
在校兼职大学生情况如下: 3、日均工作时间:
4、月收入状况:
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情况也基本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的工作时间大都较短或是临时性的,没有很强的固定性(自然,这和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特点有关,由于时间和精力等的原因不大可能拿出大块的时间来从事各种兼职工作)。而在待遇问题上,由于大多数兼职大学生从事的都是诸如家教、商场促销等等这样“技术含量”不是太高的工作,时间又比较的短且不固定,故而收入基本都偏低。但对于在校(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而言,纵是每月只有不算太可观的三四百元钱的收入,也是可以极大的改善生活的状况。这自然也是在校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兼职活动中去的一个重要(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六、兼职过程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
现在让我们回到调查最核心的问题――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几何? 5、兼职中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类型及其比例:
此问题的前一项是有关兼职大学生权益受到过侵害(当然也许只是被调查者自己感觉的“非法侵害”)的比例,结果为37%。可见,无可否认,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各种侵害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这和其他学者相关调查结果也是比较的接近。而在具体的侵害类型中,涉及到人身的较为严重的侵害现象已经相当地少见(当然,这也不能排除被调查者碍于隐私等原因而未将实际情况如实的反映在调查表中),绝大多数都是受到的财产类侵害。而“无故延长工作时间或加大工作量”这一项所占比例居然高达近七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兼职市场仍是一个买方市场的现状,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方无视或轻视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此劳动为广义概念,非劳动法所指涉之劳动,下同)权益。同时,这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兼职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前都未与用人方签订任务的协议有关,没有任何事先的正式约定和安排或者仅仅有简单的口头约定,自然用人方可以随意的安排兼职大学生工作的时间长度和劳动量,处于弱势的大学生一方也就只能听众其安排,超时或超量工作。
七、兼职中大学生权益受侵害后会如何应对?
6、兼职中权益受到用人方侵害时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
通过上述途径,14.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1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维护,68.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维护。
这个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也和前面的相一致,由于法律意识和成本的原因的影响,绝大多数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用脚投票”、理论或忍气吞声这样的私力方式来实现权利的救济,寻求法律救济的还不到三成,向学校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更是仅仅有百分之三点五(当然,这也和中国整个社会的情况基本相一致,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后司法途径往往并不是寻求救济的第一选择)。然而,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虽然正义的实现总是需要不低的成本,大学生在兼职过程的所受到的权益侵害可能也并不是很“大”,也许就是几百甚至是几十块钱人民币的事情。可是,这并不能构成我们不去积极改变这种状况的理由。正如那个在麦当劳喝了煮得过热的咖啡而烫伤嘴皮的美国老太太,她获赔千万美元并非因为她的嘴唇那么的珍贵值钱,而是因为麦当劳是在为未来千千万万人的安全买单。
八、用人方的态度
以上都是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做分析,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兼职活动中的另一参与者用人方的调查情况。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中,我们并没有设计诸如“贵单位是否曾侵害过兼职大学生权益?”、“您是否赞成随意增加兼职大学生工作的时间或量?”这样不可能有真实答案故而毫无意义的问题,而都是一些尽量地“温和”和“无关紧要”的问题,期望可以通过这种较为间接的方式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而在实际上,相对于更易于沟通的大学生而言,从调查表中得到的用人方的真实信息可能是非常少的。因为用人方面对我们这样去调查的人和这些问题一般都会比较的“小心”,怕可能会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有些(包括笔者自己亲身在其处工作过的一家火锅店)干脆就以“没有招过大学生”为由拒绝我们的调查,会比较主动配合我们调查的还是比较少。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体表性的问题:
7、被调查者在兼职过程中给用人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用人方的态度为:
不少调查者同时反映,在依照用人单位规定进行赔偿时,往往采取的是"一赔二"乃至"一赔多"的方式。
用人单位在接纳大学生兼职时一般都会提出试用3到5天的要求,而在适用期内一般是没有报酬的。
当然,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这些数据其实可以说并不那么地可靠,不值得完全采信。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兼职的环境也在逐渐地变好。在调查访谈中,大部分用人方都表示出了对大学生的尊敬,且对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表示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一个很可喜的讯息。
九、结语
至此,我们完成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各方面状况的一个简略分析。其实,“兼职大学生”这个称谓本身也不是特别的严谨,其外延是不确定的。比如,有一部分兼职大学生(当然,主要为研究生)是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的,而绝不大部分是没有,两部分当然也就不可一概而论,但因研究的需要,我们并未预先对这些进行区分,因为这样“笼统”地处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从事兼职活动的大学生的权益状况的全貌。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对象无论是兼职大学生抑或是普通的劳动者,都应该放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在背景中来。
【参考文献】
兼职权益 篇6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就业形式日趋严峻,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了从事兼职工作,一方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力。
一、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基本状况
1.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普遍原因
在校大学生兼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获取些工作经验,加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在校期间在外做兼职来锻炼自己。为毕业后的找工作做好准备。第二,通过做兼职来获取一些经济上的收入,来解决自己的部分生活费用或学习费用,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第三,兼职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活动,通过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成绩。第四,通过兼职来体验各行各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因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他们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完全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兼职去体验工作。这样不仅体验了各行工作还能学到很多工作经验。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在校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确锻炼了他们,也让他们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还丰富了大学生活。
2.在校大学生兼职中出现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他们的合法权益时常受一些用人单位的侵害。这些侵害轻微的包括,工作机会少、知识技术性含量低、工作时间过于长、拖欠工资或乱扣工资等等。而严重的有,中介公司拿了中介费用后没有介绍工作就逃之夭夭,辛辛苦苦做两个月销售,去结工资时早已人去楼空等被骗的事情也会时常发生。而这时大学生们都是一筹莫展,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也没有任何合同、证据来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
二、兼职在校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兼职在校大学生的首要身份是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并没有进入就业领域。所以兼职在校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是不合格的,因此兼职在校大学生的劳动纠纷不适合用劳动法的规定,这样的看法明显是缺乏法律依据的。本文认为,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是符合劳动主体资格标准的,兼职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应当受劳动法的保护。
我国宪法虽然并没有直接规定劳动者的含义,但是经过有关条文的规定已经表现出了它的含义。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宪法上的劳动者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既是我国的公民,又具有劳动能力,所以兼职在校大学生很显然是属于宪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以在法律面前兼职在校大学生跟普通的劳动者是平等的,兼职的在校大学生這一身份不应构成立法上区别对待的理由,不能将他们排除在劳动主体资格的范围之外。
我国劳动法中规定,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也就是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对自然人能否成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是有决定作用的。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在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是平等的,公民的劳动能力不能因他们的种族、民族、身份、信仰、性别等因素而受限制。所以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利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学生身份而受到限制。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利能力跟普通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没有区别的,应当同样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和行使劳动义务的能力。这也是公民能否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公民的年龄、健康状况及智力状况都是决定劳动行为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年龄、健康状况及智力状况的硬性要求,就应当把他们列入劳动法调整的范围之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是宪法上的劳动者。其次,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属于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因为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既有劳动权利能力又具有劳动行为能力。所以兼职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应当受到劳动法的保护,不能因他们身份的特殊性而被排除到,这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
三、完善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对策
1.把兼职在校大学生明确列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
要让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劳动权益更加重视起来,就应当先从立法层面上对劳动法进行一些修改。把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明确的列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兼职在校大学生劳动权益受侵害问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作用。一旦把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用人单位就不能对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予理睬。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可以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有利于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第二,给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利用法律来保护权益的途径。当他们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去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在校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薄弱。所以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使他们不仅能意识到维权的重要性,更使他们在维权的过程中有法可依。在这个层面上,除了兼职在校大学生自身应该多加关注与兼职权益保护相关的资料,提高自己对鉴别兼职单位真实性的能力,应当学会主动提出与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讲座或宣传栏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要的时候可以开一些选修课,来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
兼职权益 篇7
1 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界定
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身份, 是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和核心问题, 也是双方在其他方面展开讨论的基点和前提条件。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的学者 (以下简称“肯定说”) 认为:首先, 在劳动法上, 劳动者的劳动资格主要取决或者受制于下述因素:一是年龄。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健康。在劳动法中, 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三是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去考察,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四是行为自由。公民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综观上述因素可以发现,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这几个条件, 成为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并不违背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其次, 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律关系的范畴可以弥补我国关于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盲区”, 有助于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肯定说”认为, 兼职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其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加以调整, 可以有效的防范上述现象的发生。至于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已不适于调整现在的劳动关系。
不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的学者 (以下简称“否定说”) 则基于下列理由:第一, 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不能将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的范畴, 否者会导致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主要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 其主业是学习, 大学生外出打工或勤工俭学, 只能算新生劳动力在接受教育阶段的一种类似于实习与锻炼, 不是一种就业行为, 更不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校方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 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第二, 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并未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这是“否定说”的主要论据。根据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来看, 仍然没有把学生纳入劳动者的范畴。该观点还强调, 如果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 会涉及很多问题, 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 在立法还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之前, 将学生纳入进来是不合适的。
笔者认为, 二者争议的关键点是如何界定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这和我国劳动立法对劳动者概念界定的缺失有关。各国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身份的界定, 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控制说”和大陆法系国家的“从属说”。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界定, 主要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性”标准, 同时辅之于“经济从属性”标准。所谓人格从属性, 指劳动者在雇主的指挥命令下提供劳务, 劳动者被纳入雇主生产组织之内, 雇主对其拥有广泛的指示权、并可单方确定工作时间、地点、业务, 而劳动者丧失其对于劳务处分的可能性, 其提供劳务具有纯粹利他的特性。经济从属性重点在于受雇人并不是为自己的营业劳动, 而是从属于他人, 为他人的目的而劳动。根据上述标准, 兼职大学生似乎符合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但关键在于兼职大学生除了对雇主具有人格从属性外, 对学校也具有“人格从属性”, 而且还存在一个主次问题。如果单纯从一个方面考察而忽视另一方面, 会造成实际操作的许多困难。因此, 对兼职大学生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劳动关系上的劳动者而适用劳动法, 应该在劳动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育法规, 制定专门法规对这个特殊群体加以调整。
2 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是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问题的进一步展开, 归根结底仍是能否适用劳动法的问题。“肯定说”既然认为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则兼职大学生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当然属于劳动关系。基于大学生兼职往往不签订书面合同和非全日制的特点, 他们把这种劳动关系界定为事实劳动关系和非全日制劳动关系, 但终究都归劳动法调整。“否定说”由于不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认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者一方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 成为该单位的一员, 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 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 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主, 并不是独立的劳动个体, 不能加入一个用人单位, 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所以, 法律不能把大学生兼职作为劳动关系, 也不能对其权利予以保护。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考察劳动关系和劳务 (雇佣) 关系之间的区别。由于我国劳动法没有对劳动关系做出界定, 通说认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 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 具体认定标准仍是采用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说”和“经济从属说”。而劳务 (雇佣) 关系是指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一方完成特定工作任务, 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的契约关系。“肯定说”存在的问题正如上述忽视大学生对学校的“人格从属性”一样, 只强调雇主对兼职大学生的劳动管理关系, 而忽视了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系, 同样会出现理论上可行而实践上难以操作的问题。“否定说”所强调的劳务 (雇佣) 关系和大学生打工的事实情况又不尽相符, 事实上兼职大学生所从事的劳动大多都是在雇主的管理控制下进行的, 双方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 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说明在现代劳动力市场, 兼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 仅靠传统理论和做法无法很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 如何构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兼职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以及其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不争事实, 要求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充分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制度和机制, 这也是人们对此展开讨论的目的和归宿。“笔者认为, 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既不能安于现状, 又不能急于求成, 应从现有社会资源出发, 寻求一种能够充分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制度和机制。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增强维权意识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频遭侵害, 与其法律观念淡薄, 维权意识不强不无关系。许多学生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后自认倒霉, 不知寻求法律援助;在寻找职位时不去审查雇主的资质 (是否有营业执照) , 不签兼职协议或草率签字;在劳动过程中不注意相关证据的收集等, 一旦发生权益纠纷, 由于无法提供必要的证据而不能获得法律保护。因此,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 开设相关法律课程, 如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 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自己的法律维权意识。
3.2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 提高勤工助学的选择空间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勤工助学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保护, 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高校勤工助学机构的管理应进一步完善, 制定详尽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 对学生兼职进行备案, 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 在调解和诉讼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法律援助。
3.3 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法规, 使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由于兼职大学生的双重人格从属属性, 因此, 建议由国务院牵头, 在我国劳动法规和教育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一部行政法规, 专门对兼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调整, 保护他们在兼职过程中的各种合法权益。该行政法规应涵盖以下规定:第一, 监管部门应是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第二、最低工资待遇;第三, 工作时间,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 按小时计酬, 对于全日制工作, 应按日8小时工作制;第四, 劳动安全保护;第五, 增加投诉渠道和简化投诉程序, 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部门应受理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侵权投诉并适当简化投诉程序;最后, 参照国外立法经验, 对大学生兼职行为做出限制性规定, 如规定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全日制打工, 在非全日制下最长打工时间, 在大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时不得从事兼职行为等, 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性规定。
摘要:如何对兼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提供保障, 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对“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对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专门机制。
关键词:兼职,“肯定说”,“否定说”,劳动关系,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 2008, (6) .
[2]李鸿建, 曹婷.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 (2) .
女大学生兼职中的权益保护问题 篇8
关键词:女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
一、女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安全保障问题
安全问题包括信息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当代女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 所以极易受到某些人所宣称的利益的诱惑, 结果上当受骗。案例:湖南长沙某高校的章同学和她的4个舍友在宿舍午休时, 有两名女性自称某某化妆品公司的职员来招聘女学生周末做兼职, 薪酬待遇都很好, 使得章同学和舍友动了心, 但要求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 在确定去做兼职后予以退还。两名女性拿出自己的身份证以证明自己的来历, 并送上自己公司出产的化妆品试用装。章同学和舍友在两名女性的劝说下交了钱, 待两名女性拿了钱走后, 章同学和舍友感觉受了骗, 但为时已晚, 两名女性早已不见了踪影。
财产的损失还能够弥补,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人身安全, 尤其是在做家教的女同学, 这方面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获取兼职的途径
据调查, 当前大学生获取兼职的途径主要通过一些中介在路边、墙壁、粘贴板甚至在地面上散布的小广告, 或是同学之间做的校园代理, 这些中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很难保证, 并且这些所谓的中介人员通常会借此收取高额的中介费, 或者如上述案例中收取所谓的保证金。
(三) 兼职的时间和报酬
在时间问题上, 大学生们的权益往往容易遭受侵害。比如发传单, 通常是按小时计算,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明明做了5个小时却只给4个小时的费用, 原因是午饭时间的扣除;还有些女学生做礼仪、模特的, 中介说是一天站一场, 可一旦开始工作就是一整天, 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对于兼职报酬, 据统计来看拒付报酬的情况比较少, 但是延期支付的问题时有发生, 有时候需要经过几次催要。中介和用人单位有时还会互相推诿, 使得讨要薪资过程艰难。
(四)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女大学生在找兼职时由于经验不足, 轻信他人, 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不论是在网上申请还是在中介或用人单位填写纸质的资料, 都要慎重核实, 不要填写得过于详实。有关于身份证等重要信息不要交于原件, 对于涉及隐私的信息应当询问清楚是否必要或者应当拒绝填写, 否则就有可能遭受信息的泄漏使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二、女大学生兼职中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一) 女大学生经验不足, 维权意识薄弱
在校女大学生没有完全步入社会, 缺乏社会经验、自身保护意识不高。调查中发现, 很多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不重视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协议或者合同, 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 或者有些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不敢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协议, 导致即使上当受骗后, 也无凭无据, 没有办法追讨自己的损失。尤其是在校的女大学生, 心理和生理上的弱势进一步加大了兼职的风险。
(二) 中介机构不正规
女大学生兼职的工作一般以家教、推销员、街面广告、模特、礼仪等服务业等工作为主, 而这些所谓的教育机构或是模特公司很多都存在着资质问题, 中介只是收取相关的中介费用, 对提供工作的单位资质并不进行核查, 一些专门骗取信息或财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做模特兼职的女大学生更是被侵犯了肖像权, 甚至是隐私权。
(三)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部门监管不足
我国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根据有关之规定, 在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不属于劳动合同, 而只是属于劳务合同。我国对劳务合同的保护没有劳动合同全面, 更加尊重自主约定。违反劳务合同通常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基本不涉及行政和刑事责任, 因此惩罚力度远远不够。当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途径主要有劳动、工商部门、公安机关、新闻媒体这四种, 并且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不在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方面, 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权益的保护也就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四) 高校对于学生兼职缺乏管理指导
高校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管理者通常只对学生的在校人身安全和在校学习学业情况进行监督指导。而对于学生的校外的兼职问题, 心理状况关注的较少, 不进行过多的干涉或监督、引导。
三、女大学生在兼职中合法权益保护的措施
(一) 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首先, 女大学生要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慎重选择兼职的单位或者中介机构, 主动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协议或合同, 仔细阅读协议各项内容, 明确工作的性质, 拒绝不合法的工作, 明确工作的条件以及工作待遇等;其次,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面试之前应当清楚告诉其他同学、亲戚或朋友自己要面试的相关信息, 或者有男性同学友人的陪同。对面试的场所进行观察, 自行面试携带必要的防范器物。
(二) 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首先, 工商部门应当对兼职中介等机构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控制, 加强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力度, 对于违规的兼职中介和用人单位严厉查处, 把经常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兼职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列入黑名单, 定期在具有公共职能部门网上公布, 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体将其予以曝光, 发起全社会的监督。其次, 公安机关应当联合工商部门加大对非法中介的打击力度, 一旦发现违法乱纪行为, 实施罚款或依法取缔, 坚决杜绝不正规、不合法的兼职中介。
(三) 强化高校勤工助学服务机构的职能
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也要负起责任来。认真制定勤工助学管理规定, 努力实现勤工助学管理的规范化。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接受审批大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申请的方式, 以此审查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及必要的证件, 还可以帮助指导大学生签订劳务协议。或者高校也参与其中, 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 最终签订三方协议, 减少侵害大学生权益的行为。
(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包括学校, 家庭和社会各界应当给当今的大学生, 特别是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虚荣、不拜金。让大学生们知道贪小便宜和不劳而获最终会让自己吃上苦果。只有通过勤勤恳恳的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 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贾仁普.大学生兼职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高等教育, 2012年第8期.
兼职权益 篇9
1.大学生兼职、实习现状
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校大学生有过兼职经历的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60%以上, 而且近几年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说明大学生校外兼职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在这些兼职的同学中, 大二大三学生是兼职的主体。兼职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家教、促销、餐饮服务等方面, 礼仪、导游等行业也占一部分比例, 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利用专业知识“干私活、挣外快”的情况。
另外, 在国家教育部的倡议下, 各大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为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都积极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也有学生为了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自己寻找机会进行实习。由此又产生了另外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 即在校大学生校外实习的现象。由于顶岗实习已成为在校生的一门“必修课”, 所以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2.侵权情况
在兼职和实习已经日益深入人心, 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的同时, 一些大学生也经历了很多的辛酸和骗局。归结起来,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侵权情况大致包括:缺乏安全保障, 恶意拖欠工资, 劳动报酬偏低, 借故被辞退、骗取手续费和抵押金等情况, 而在实习过程中常常被当做廉价劳动力, 劳动保障、工资标准等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问题焦点。
3.维权情况
在面对这些侵权和压榨的时候, 大学生们的态度差异很大, 他们的做法大概包括:与雇主协商、找相关部门投诉、寻求学校的帮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自认倒霉等等。而这些途径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协商的办法, 极少部分同学会选择诉诸法律, 甚至有不少同学选择息事宁人, 不了了之。
二、大学生劳动维权难的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的原因
(1) 学生法律意识欠缺。
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 在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的同时, 法律意识却不尽人意。大学生一直接受着学校里的法制教育, 日常生活中从影视作品、媒体报导等途径也会接触很多法制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时可能只是走马观花, 流于表面, 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更缺乏真实的体验。当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 由于没有法律习惯, 甚至于缺乏法律信仰, 并不具有身为“劳动者”的意识, 因此, 主观上放弃了寻求救济和保护的念头和想法。
(2) 对于工作的需求。
对于大学生校外兼职, 不同学生持有不同的心态和目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贫困, 需要通过工作挣钱维持生活, 因此无法过分计较工作的待遇、环境等因素, 为了维持现状, 对于一些不公正待遇只能忍气吞声, 更没有过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维权诉讼之中。另外, 还有些大学生在生活上并无困难, 只是抱着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体验增加社会阅历、打发空闲时间等心态进行兼职, 这些学生并不把挣钱作为主要目的, 所以也不会过分看重待遇问题, 当权益被侵害时, 往往因为害怕麻烦不予追究, 只当是积累社会经验, 自认倒霉。
2.客观方面的原因
(1) 用人单位的刻意行为。
纷繁复杂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单纯的象牙塔, 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 打工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 一些缺乏诚信和道德的用人单位漠视法律的存在, 刻意设下重重陷阱, 让那些初出茅庐、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和处理, 往往挣钱不成, 反而受骗。最后因为没有证据等原因, 陷入讨薪无果、投诉无门的困境。这也正是很多居心不良的用人单位之所以愿意选择大学生的原因之一。在如此明显的强弱对比之下, 大学生们的维权道路确实艰难。
(2) 激烈的就业竞争。
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激烈, 这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共识, 找工作俨然成了大学生一种迫切的忧虑。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大学生们都在积极储备能量, 提早适应社会。而兼职和实习无疑是一种直接接触社会的途径, 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们参加兼职和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岗位竞争的激烈, 导致了大学生们过分关注如何保住岗位, 从而无暇顾及权益的维护, 造成了无力维权的现状。尤其是急需兼职以维持生活的大学生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以权益的退让 (或不争取) 来换取工作机会。
(3) 法律存在缺陷漏洞。
目前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中都没有关于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规定。法律条文中明文规定的相关条款只有原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此项规定把大学生排除在劳动者范围之外, 也否认了大学生兼职及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因此, 导致大学生的劳动维权无法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也不在劳动监察部门的受案范围之中。这使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法律的漏洞和空缺在与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时不签订劳动协议, 拒绝承担法律责任。导致兼职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无处寻求帮助, 权利无法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
三、解决大学生维权难的对策
1.确认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
大学生是否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主体是保护在校大学生劳动权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得到法律的承认, 那么, 其他制度的跟进将会水到渠成。这不仅是对大学生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而且对推动我国法制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成为劳动关系主体, 原因如下:
(1) 从对劳动者概念界定来看, 大学生符合劳动者条件。
对于劳动者这一概念, 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 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 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 劳动者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即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行为能力即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根据劳动法的平等性原则规定:“在我国, 凡有劳动能力的公民, 其劳动权利能力就不因种族、民族、信仰、性别、财产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受限制或剥夺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由此可见, 在校大学生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至于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主要从四个因素进行考察:
一是年龄条件。我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也就是说, 满16岁, 但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 在特殊情况下, 在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可以成为劳动者。在高校里,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 已达到《劳动法》规定的年龄条件。
二是健康条件。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而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符合这一条件的。
三是智力条件。包括精神健全、具备相应的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高校的系统教育和学习之下, 已经积累的不少的文化知识。而且在一些专科学校, 学生已经具备跟社会上的职业人员差不多的职业工作水平。
四是行为自由。即自然人是否具有人身自由, 这主要是从自然人是否有权支配劳动能力的角度来衡量的。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完全具备自我支配劳动能力的权力。
综上所述, 大多数大学生满足劳动法所要求的劳动行为能力。
既然大学生兼具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因此应该确认其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2) 我国的现有劳动法并没有排除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资格。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规定了五类不适用于劳动法的人群, 即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 (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 、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 并不包括在校大学生。因此, 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讲, 并没有排除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要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识。因此学校的法制教育就成为基础性环节。这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能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提高认识, 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自觉地学习和了解一些我国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仲裁法》等法律文件。在兼职前对这些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后, 在兼职过程中如果遇到以上问题, 就能从容应对了。
另外,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还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 同心协力, 构筑起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 以多种形式加强法制教育。例如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正气的弘扬等等都能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司法机关秉公执法, 彰显正义与公平, 也能使大学生增强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 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 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
3.加强立法, 制定相关法律来填补空白
对于大学生维权难的问题, 一个很大的瓶颈就在于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由于大学生校外兼职和实习在客观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一定的社会价值, 所以兼职和实习现象仍可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发展。然而, 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是需要国家通过一定法律形式的干预、调控予以保障的;任其自生自灭, 不予理睬的后果只能是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针对现今大学生兼职、实习普遍化这一全新的社会现象, 及早制定相关法律, 规范大学生兼职与实习, 填补法律空白, 使大学生劳动维权做到有法可依。
4.设立专门机构, 加强对大学生兼职、实习的监管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有着一些不同于普通劳动者的特点, 比如社会经验少, 时间精力不充沛、财力不足等等, 因此, 当出现侵权问题时通过法律途径走司法程序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成本很高的选择。很多时候, 大学生们正是缘于这些考虑才放弃了维权。因此, 国家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负责对大学生兼职和实习问题进行管理。这个机构即可以对大学生兼职进行有效的、正规的指导, 也可以进行事后监管, 成为兼职大学生的“保护伞”。这样那些居心不良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肆无忌惮的压榨就会有所收敛, 大学生的维权也有了简便易行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朱青青.浅析在校大学生能否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J].法律经纬, 2009, (7) .
[2]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 2008, (2) .
[3]胡琼天.劳动法的限制性准入——论如何维护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J].法制与社会, 2009, (1) .
[4]陈信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5]陈小君.合同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兼职权益 篇10
当前, 我国对于大学生兼职尚未构筑完善的保护机制。研究者们多在兼职学生个人、学校、劳动监管部门等方面挖掘原因并提出措施, 但处于滞后状态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前述多种措施难以真正施行。法律法规在各种社会规范显然具有着基础性; 而法律法规变革的迫切性在于我国大学生兼职领域长久出现“失范”[2]态势。笔者认为, 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与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最为贴近, 应成为保护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基本防线。
一、将兼职大学生纳入非全日制用工来保护的法理适用探究
通常情况下, 我国大学生符合学界提出的年龄、智力、行为自由三项判断劳动者资格的三项标准。当大学生向用工方提供劳动并接受其管理支配, 而用工方又向大学生支付劳动报酬, 应该认定此双方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劳动关系[3]。
此外,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因与大学生工作性质相近成为接纳其的最佳选择。相对于全日制用工形式而言, 它的工作时间更短、相关手续更简化, 招人解聘更灵活。大学生出卖劳动力的时间有限, 强度有限, 尚欠缺全日制用工形式的连续性和正式性, 故非全日制用工制度更加适合大学生兼职的情形。
关于将大学生兼职情况纳入到劳动法来管理, 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为其埋下了伏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没有明文界定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否包含做兼职的大学生, 但也没有对其给予否认。同时, 依照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与义务, 即只要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 而无论是本科高校的学生、还是技术高校的学生都平等的拥有劳动的权利[3]。所以,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正是将蓬勃发展的大学生兼职势头统一归纳于劳动法中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时候, 对于其中少量的具有雇佣关系、劳务关系等性质的兼职作为例外情况加以对待[4]。
二、将兼职大学生纳入非全日制用工来保护的实际适用探究
考虑到如果对兼职大学生的保护倾斜过度, 用人单位会慑于形势拒绝为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 导致保护初衷化为泡影。所以建议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为从事兼职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总则性的保护, 微观层面实施具体司法解释或规章。
( 一) 关于工时规定的适用
在现实中, 大学生从事兼职时常会遇到用工方临时要求加班加点, 虽然与双方曾于劳动关系订立之初时的约定相悖, 但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最终也不得不与之达成妥协。这时, 大学生的工时标准不妨参照非全日制用工形式, 即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如此, 有利于大学生在行使劳动权与受教育权中找到平衡点。
( 二) 关于劳动报酬规定的适用
有不少大学生在辛苦完成兼职工作之后, 却被用工方以各种理由或无故拒付、少付劳动报酬。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中提到“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能在法律上为遭到克扣、拖欠工资的兼职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 三) 关于口头协议、不得约定试用期和终止用工方式等规定的适用
在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当中, 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不得约定试用期”。这是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体现, 所以也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兼职的情况。另有“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 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该规定保证了所建立的劳动关系处于一种灵活的状态, 能同时满足劳动者、用人单位对“临时工作”的期望与需求。劳动者不必为繁琐的手续所囿, 用人单位也不因过重的负担而累。
( 四) 关于劳动保护条件的提供和工伤的处理
大学生兼职上岗前, 据情况应分别由学校、中介机构或个人就劳动保护以及工伤赔偿等事项与用工方协商约定。对于未按要求协商劳动事宜的用人单位应适当加大其举证责任。大学生兼职上岗后, 用工方应当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当大学生在外兼职发生工伤事故, 建议立法中能考虑将此类工伤事故借鉴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赔付待遇, 并结合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保障方式, 供大学生于二者择一或者向各自按比例求偿。
摘要:现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大学生兼职群体不断膨胀, 而与目前的社会保护措施濒于脱节状态, 于是兼职大学生权益受侵现象屡屡发生。本文从法律层面——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法律规制出发, 为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保护设置基本防线。
关键词:兼职权益,大学生,非全日制用工,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唐思羽.大学生兼职权益侵害现象调查报告[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当代青年研究) , 2007 (11) .
[2]朱海平.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EB/OL].社会学视野网, 2009-11-23.
[3]陈福萍.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