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理论(共12篇)
动态理论 篇1
一、引言
战略管理的一个理论前提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处处存在着竞争,获得好业绩的企业一定具有某种竞争优势,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并且保持这种竞争优势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学术界亟需探讨的就是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变为业绩,因此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一直是战略管理学领域中的宠儿。最早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在业绩方面能够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即产生各企业间不同业绩局面的原因。(1)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时代,Prahalad和Hamel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已经难以使企业建立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且,理论本身就有刚性缺陷。在众多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主张通过加快整合资源的速度来获得竞争优势观点的学者们形成了能力学派的动态能力理论分支(2)。
二、动态能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市场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这种环境下动态能力理论就产生了。因此,企业要想保持原有的竞争力或者重塑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创新这一路径。R.D’Aveni提出企业要持续创新,紧跟外部环境变化的步伐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他在1994年出版的《超越竞争》一书向我们全方面地传达了其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一个整体框架。Collis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动态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力之上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并管理着其他各种能力。(3)1997年,Teece、Pisano和Shuen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他们的观点是“动态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整合、建立、重构企业内外部能力来适应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4)在接触到Teece提出的动态能力之后,动态能力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扩展。如表1所示。
三、动态能力的维度
目前,理论界人士们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这里首先介绍一下对于动态能力维度划分做出贡献的学者们的观点。1990年,Teece和Pisano最早提出把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整合能力、重构能力这三个维度。(6)7年之后他们又在发表的《动态能力和策略管理》一文中明确表明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能力、建立能力、重构能力,将适应能力改成了建立能力。到现在为止国外动态能力维度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一是从根源出发,把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从行为层次扩展到组织认知层次;二是从结论出发,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完成某项具体的战略和组织过程中所呈现的能力。(7)(表2所示)
倾向一: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获取和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依赖于组织自身的认知程度,但是如果企业想在事前早作打算,那么就必须要抓准时机、瞄住机会,不要错过,这样才能成功。所以,在机会面前动态能力表现为恰当的感知并捕捉机会。2007年,Teece通过《战略管理杂志》向理论学界表明了他对动态能力的看法和观点。他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机会,而且也考虑到了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这一因素,所以在维度的划分上加入了识别机会和威胁的能力以及增强、整合、保护、重构企业资产的能力。这里的资产包括显性资产和隐性资产两部分。(8)
资料来源:根据本文参考文献(5)整理。
倾向二:一些学者认为动态能力体现在企业具体推行和实施某项策略计划的进程中。Eisenhardt和Martin分别从组织和实证上对动态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相应的表现为企业组织并完成具体战略计划的能力的结论。以往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停留在空洞、抽象的层面,而这项研究使其回归到具体的企业行为层次上。(9)
四、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1. 文献回顾
企业绩效简单理解就是企业在某一经营阶段内所取得的经营成绩和效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战略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因为平衡计分卡可以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平衡计分卡法在衡量企业绩效时很受欢迎。平衡记分卡法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来考核企业绩效。它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Newbert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的稀缺性和有价值性不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还决定着企业绩效。(10)Wiklund和Shepherd同样通过实证的方法得出“知识资源”对企业获得良好组织绩效起到了支撑作用。(11)Zotte在分析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利用了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在同一行业内公司之间的绩效也会因为动态能力的不同而不同。(12)Menguc和Barker发现对于销售绩效来说动态能力可以起到正向促进作用。Arthurs和Busenitz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能够改善公司股票市场收益率。(13)再来看看国内,王核成通过对江浙沪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从侧面研究了构成动态能力的能力、得出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14)
2.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框架
动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在动态能力结构中,不同的具体能力对于绩效的贡献度是不相同的。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市场对企业拥有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本文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划分为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学习能力这三个维度。(如图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关于创新能力的假设。创新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将其具体化到某一行为或领域上。因此我们可以具体化到知识、决策和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上。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多,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带来全新的产品或者现有产品在性能方面大幅度的提升;其实从根源上来说,知识创新是主要决定要素;决策创新会使企业把握住发展的机会,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2)关于吸收能力的假设。吸收能力最初关注的是企业如何从外部获取信息、并且处理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Zahraand George认为吸收能力具体体现在对知识进行获取、同化、转化并利用的四个过程中。(15)同时加强知识的学习能力,保持企业对外部技术创新资源的开放性和不间断的消化吸收。企业的吸收能力一方面使企业相对持续地占有独特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企业绩效。因此,提出如下假设2:吸收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16)
(3)关于整合能力的假设。整合能力是企业系统、整合、协调配置以及重新构建内外部资源以积极面对外部变化着的市场的能力。整合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企业识别机会、整合资源以及协调和匹配企业各种能力的能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3: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17)
一直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动态能力往往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绩效,其中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动态能力各个维度的能力首先影响企业高管的战略决策,进而改变企业的绩效。企业的发展战略始终体现着企业的愿景和核心价值,但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企业内在的成长需求和文化等因素要求企业必须适时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准确理解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如图2所示的模型。
在所提出的模型中,自变量是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因变量是企业绩效基于平衡计分卡法的四个维度。企业的发展战略则在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五、总结及展望
本文通过总结和梳理文献,将动态能力具体划分为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这三个维度,提出了这三个二级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建立了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一个理论模型,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是存在着局限性,即没有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所以,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还有待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从而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模型。
动态能力理论产生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对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仍然处于模糊状态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比如目前阶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并且几乎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态能力是为了在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竞争优势而整合其他能力的更高阶能力,而对动态能力的具体形成过程、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动态理论 篇2
[论文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论文摘要]广义发经济学是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宏观拓展,它扩充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它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将整个人类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纳入研究范围,广义发展论的核心是“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它描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内生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2)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尽管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企图找到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无法概括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迄今为止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论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放弃了对一般理论的探讨转向“类型学”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转向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分组或国别的研究,企图使发展经济学再具活力。国别研究虽然是一般经济发展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以国情特殊而否定一般发展理论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国别研究毕竟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理论,发展经济学始终未从总体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谈不上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因为只有在对各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做了系统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从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发展经济学的主旨上来,要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为己任。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国家。
这个意义上是广义的。广义发展论的理论结构
2.1 发展一般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了,人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而现有的狭义发展经济学只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缺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经回答不了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开辟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广义发展论,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个总的概念。广义发展论将文化、制度和政策视为发展的内生因素。即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对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政策偏好,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从而制度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则对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因而,文化是发展的又一重要变量。那么,可以把发展简单地表示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数: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2.2文化因素内生化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内生化”,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产生最深刻的内生因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ose.B)认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种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远古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行为偏好一长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种标准—标准逐渐被群体所认同一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生因素,是因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隐蔽性和超越性,所谓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当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模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会长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传统;所谓隐蔽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厚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无意识的层面,较之经济、政治结构具有更大的韧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谓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层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价值取向。它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标准,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发展,而且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否鼓励获取财富的经济行为、对个人财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财富,更确切地说,是否把财富用于生产性的投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
2、商业进取精神。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对财富的向往(对财富的向往程度取决于财富所带来的边际满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冒险精神。其中,冒险精神指的是愿意改变个人的职业,这意味着可能背井离乡,但发展往往需要这样的流动;当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制度层面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它起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经济人”。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将经济行为主体定义为“经济人”,但事实上,一切行为主体及其执行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实际上应是“文
化经济人”。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应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决定广义发展论是否具有社会功用的关键,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在于它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我用“诱导发展”这个概念来表示模式的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诱导发展”就是对模式地逆向运作,有两种方式:
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变迁
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变观念-文化变迁。第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从而追使传统(上接第35页)文化、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层,因此是渐进式变迁;第二种运作方式是政策选择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由于经济行为主体使文化发生作用的载体,其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将导致文化变迁卜克因素,从而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载体,使文化遭到直接,剧烈的冲击,因而是突发式的变迁。这两种运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策选择首先作用的层面。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使用第一种诱导发展方式较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文化层面直接遭受冲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可以减小变革成本。而对子历史并不悠长的国家,直接使文化发生变迁,一不仅加速了变革进程,而且也使变革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因此,第二种诱导发展方式更适合。广义发展论的意义
广义发展论是就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而提出的,它重新回答了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为何陷入危机和发展理论为何在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处于低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发展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对发展理论研究的要求而提出的一个研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动态理论 篇3
[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35-02
1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2)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尽管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企图找到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无法概括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迄今为止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论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放弃了对一般理论的探讨转向“类型学”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转向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分组或国别的研究,企图使发展经济学再具活力。国别研究虽然是一般经济发展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以国情特殊而否定一般发展理论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国别研究毕竟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理论,发展经济学始终未从总体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谈不上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因为只有在对各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做了系统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从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发展经济学的主旨上来,要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为己任。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国家。
这个意义上是广义的。
2广义发展论的理论结构
2.1发展一般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了,人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而现有的狭义发展经济学只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缺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经回答不了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开辟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广义发展论,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个总的概念。
广义发展论将文化、制度和政策视为发展的内生因素。即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对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政策偏好,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从而制度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则对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因而,文化是发展的又一重要变量。那么,可以把发展简单地表示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数: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
2.2文化因素内生化
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内生化”,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产生最深刻的内生因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ose.B)认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种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远古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行为偏好一长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种标准—标准逐渐被群体所认同一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生因素,是因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隐蔽性和超越性,所谓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当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模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会长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传统;所谓隐蔽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厚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无意识的层面,较之经济、政治结构具有更大的韧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谓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层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它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标准,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发展,而且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否鼓励获取财富的经济行为、对个人财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财富,更确切地说,是否把财富用于生产性的投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2、商业进取精神。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对财富的向往(对财富的向往程度取决于财富所带来的边际满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冒险精神。其中,冒险精神指的是愿意改变个人的职业,这意味着可能背井离乡,但发展往往需要这样的流动;当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制度层面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它起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经济人”。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将经济行为主体定义为“经济人”,但事实上,一切行为主体及其执行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实际上应是“文化经济人”。
3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应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决定广义发展论是否具有社会功用的关键,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在于它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我用“诱导发展”这个概念来表示模式的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诱导发展”就是对模式地逆向运作,有两种方式: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变迁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变观念-文化变迁。第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从而追使传统(上接第35页)文化、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层,因此是渐进式变迁;第二种运作方式是政策选择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由于经济行为主体使文化发生作用的载体,其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将导致文化变迁卜克因素,从而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载体,使文化遭到直接,剧烈的冲击,因而是突发式的变迁。这两种运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策选择首先作用的层面。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使用第一种诱导发展方式较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文化层面直接遭受冲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可以减小变革成本。而对子历史并不悠长的国家,直接使文化发生变迁,一不仅加速了变革进程,而且也使变革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因此,第二种诱导发展方式更适合。
4广义发展论的意义
广义发展论是就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而提出的,它重新回答了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为何陷入危机和发展理论为何在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处于低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发展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对发展理论研究的要求而提出的一个研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学习“动态对等”理论有感 篇4
一、主要内容:
该书解说详尽、条理清晰, 每章节都辅以大量的实例、图表,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准则、翻译的过程和对译文的检验。
1、翻译的本质。
书中第一章首先就将新旧翻译方法的重点进行了对比, 指出翻译的重点不应该是注重语言的形式, 而应该是接受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还应该把这种反应和原语读者对原文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由于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和特性, 要求译者力求再现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保存原作内容, 适当改变其形式。第二章开篇作者就给出了一个定义:什么是翻译?翻译的本质就是首先在意义上, 其次在风格上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时要注意:上下文一致优先词语一致;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口头形式优于书面形式;听众和读者所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形式。
2、翻译的过程。
第三章至第七章依次介绍了翻译的过程的三个步骤:分析;传译;重组。此外, 作者又将翻译中的分析阶段分为三方面:语法意义分析;所指意义分析;内涵意义分析。在第三章中作者指出语法也是一种具有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语法结构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在词的分类问题上提出了四大语义范畴, 即:“物体词”、“活动词”、“抽象词”和“关系词”, 它们是各种语言通用的范畴, 是语言学家所称的语言的“核心成分”。按照“转换语法”的一个观点, 作者还指出了英语中构成表层结构的七大核心句, 并将语法意义分析的程序分为了五个步骤。第四、五章里作者还指明在分析词义时要注意一词多义, 在表达时要注意近义词之间的选择, 还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说话人、不同语言场合和环境里的内涵意义。进行信息的传译时译者要对语义和结构进行调整, 在尽可能传递原语信息和内涵意义的前提下, 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但是由于受到语言之间的差异、文体的特征以及用途等等因素的影响, 还要将译文重新组织。
3、翻译的检验。
在第八章中探讨对译文的检验时, 作者强调应把注意力放在译文是否做到了与原文动态对等, 而不是词语对等上。也就是说对翻译的检验, 不仅只比较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形式上是否一致, 而主要在于判断可能的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如果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和原文读者的反应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接近, 这样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
二、奈达理论的作用
在奈达看来,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所展现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与传统理论相比, 这一理论不仅仅看重文字本身, 看中语言形式上的对应, 而是把判断译文优劣的标准从“文本形式的对应”转到了“读者的心理反应的对等”上来, 不仅提高了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也使译者有意识地将原语中那些可能使译入语读者难以理解的隐含意义明确地表达出来, 增加了译文的可理解性。
此外, 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提出的分析方法, 也是值得推崇的。对语法、所指和内涵意义的分析方法, 可以帮助译者全面准确的理解原文, 并使之找到最贴切最符合原语信息的译语表达方法。转换生成语法认为, 人类的各种语言虽然在表层结构层面上是不同的, 但在深层结构层面上却是相似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在深层结构层面上的相似性, 就构成了翻译的基础。翻译中引入核心句的分析方法, 可以很好地帮助译者理解原语中的长句、难句, 防止在表达时信息缺失。例如:
Very shortly after his election the secession of certain Southernstates led to the Civil War, which in turn induced Lincoln to free theslaves on January 1, 1863, by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封权初)
按照奈达的核心句分析法, 我们可以将上面这个句子分成五个意群:林肯当选为总统;南方某些州脱离联邦政府;内战爆发;林肯颁布了《解放宣言》;黑奴解放。根据以上分析, 这个句子可以改写为五个英语核心句:1) Lincoln was elected.2) Certain Southern states seceded.3) The Civil War broke out.4) Lincoln freed the slaves on January 1, 1863.5) Lincoln promulgat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我们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就很自然地翻译成:林肯当选后不久, 南方某些州就脱离了联邦政府, 引发了内战。这场战争 (又) 促使林肯于1863年1月1日 (颁布) 了《解放宣言》, 解放了黑奴。这个译文就使一些在原文中隐含的内容也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语义更加完整。
奈达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在进行信息传译时适当地对语义和结构进行调整, 使表达更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惯。但其动态对等翻译也不同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和“活译”, 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的要求, 它要求接受语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地再源原文本旨意;而自由译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 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 (谭载喜, 235) 海明威的《乞力玛扎罗山》中有一句话:“It was morning and had been morning for some time and he heard the plane.”有人就译作:“现在已是早晨, 已经是早晨好一会儿了, 他听见了飞机声。”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 译文用了三个短句, 改变了原文的形式, 并在语义上增加了一个“声”字, 完整的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三、“动态对等”理论的不足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 是以《圣经》的一百多种语言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 虽然如此, 它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要看到奈达的翻译理论是针对《圣经》的翻译提出的, 翻译《圣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达上帝的旨意, 使人们接受上帝的教诲。在这个基础上, 就要求译者最大程度上传达出原文本的信息,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因此形式在这里自然就处于了次要地位。当内容与形式相冲突时, 就要改变形式来保存内容。但是应该看到的是, 在任何语言信息中, 内容和形式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谭载喜, 235) 形式在某些时候也传达了一定的信息, 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只管内容不顾形式的话, 就无法反映出原文的美感, 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诗歌的特殊美就在于其韵律, 翻译只顾诗的内容时, 形式的美就不复存在了。
其次, 由于《圣经》具有一定的祈使功能, 它希望受众在接受其旨意后能有所行动, 故在翻译时要求口语形式优于书面语, 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 因为口语比书面语更为简洁。但是在文学翻译中, 我们不能不顾文学作品中的“雅”, 而为了让原文意思表达充分, 就采取简洁的口语形式表达;同样在哲学、科技翻译中, 我们也不能不顾及其中的专业性, 直接采用直白的表达方法。所以说, 在进行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和针对不同译入语读者翻译时, 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译法, 该“文”时“文”, 该“雅”时“雅”。
再次, 奈达将翻译检验上升到读者反应对比的层面上来, 确实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 原语读者对译文和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会相似吗?即使是不同的原语读者对同一原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何况是译入语读者呢?在这里, 奈达忽略了两方读者自身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对等条件这个前提, 这就无法衡量读者反应的相似性了。如果我们在他的标准上加上一个这样的条件:“双方读者的自身条件 (包括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等世影响界观的因素) 相似”, 这个标准是不是更科学一些呢?只是这样做似乎也非常复杂。所以象奈达说的那样寻求相似的读者反应是不切实际的。
一处旅游景点的介绍碑上这样写道:“……封建诸侯们将一大批珍宝带进坟墓陪葬, 但是在清朝末年, 英法联军不惜充当盗墓者的角色, 将这些稀世珍宝掠夺一空……”, 其英文翻译为:“…local feudal princes buried a large quantity of treasure with them here in the tombs, but much of them was dug up and stolen by British&French allied army in the late years of Qing Dynasty…”汉语中我们用“偷”, 中国的游客自然会产生愤概之情, 英文中翻做“stolen”, 试问英法游客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吗?作为旅游景点的翻译, 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前来参观的, 可当他们看到这刺目的“stolen”时, 可能就会产生与中国游客相反的心理, 使他们不愿再游览下去, 这样一来, 翻译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为了缓和外国游客的心理, 可以将“stolen”用一个语气较弱的词来代替。
四、结语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以现代语言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的比较系统翻译理论, 与中国的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完全不同的。它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信、达、雅”为基础的翻译标准,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该理论使人们从一味地追求语言层面上的对等, 转移到了读者反应相似上来, 把译者从字字对应、句句对等的桎楛中解放了出来, 是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 我们要对它进行辩证的认识, 吸取它的优点, 并结合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精华, 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摘要:通过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学习, 笔者认为该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它将翻译的检验标准上升到了“读者反应”的层面上来,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将就其优劣两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动态对等,形式对等,读者反应,翻译
参考文献
[1]封霁芯.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J].新西部, 2008. (12)
[2]龙芳菲.论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普遍适应性[J].铜陵学院学报, 2006 (5) .
[3]林克难.“动态对等”译论的意义与不足.翻译杂谈.
[4]石锡书, 杜平.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
[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M].商务印书馆, 2004.
动态理论 篇5
尊敬的党组织:
在作为预备党员的下半年里,除了继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外,我更加关注时事动态,更加注重实践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外,还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开阔胸怀,放眼世界,并且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在这半年里,我就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准,努力向一名优秀党员靠近。
在今年3月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党员,也渴望对会议的主题和精神了解更多。由于体察到我们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我校的人大代表吕忠梅院长在“两会”结束后,迅速返回学校,举行了全校学习“两会”精神的辅导报告会,让我们更近距离的了解了“两会”的精神。在报告会上,我从头到尾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还作了报告笔记。通过这次实事学习,我对我国在2012年的工作重心有了全局性的了解,明晰了“两会”期间的三大热点主题是“保民生”、“调结构”和“促新兴”。这对我以后对国内时事新闻了解有很大的帮助。
在三月份和四月份,我接到了党组织给我的工作任务。我被支部领导推荐为本院系第3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指导员,主要对房产专业的积极分子做相应的指导。对于这个任务,我很认真的对待。在开课之前,我和支部书记金科同志还专门召开了培训前的动员大会,希望进一步了解我的知道对象,并且把上好党课的相关事宜和要求跟他们解释说明清楚,希望他们对此次培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能保证每位积极分子能够按时到课,我还具体安排了小组长协调监督,以期对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在做指导员期间,我对上党课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也促使了我对党史党纲的重新温习。
除了担任党校培训的指导员外,我还和我班的党员们一起组织我们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我们的培养对象,为壮大我们支部的党员力量做准备。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谈话中,我对他们的性格、平时表现、党性修养等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了他们的优缺点,并相应的对他们做了反馈工作,希望他们能对症下药,不断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体会到了实践带给我的快乐和踏实。在跟他们的交流中,我恰当的运用了我所学的知识,在对某个问题谈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也很好的运用了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也着重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总之,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下半年的预备期里,我有很多感想,一部分来自于我对时事的了解,一部分来自于我的实践反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年代里,我们不应该只知道享乐,而更应该学会贡献自己,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做出哪怕是微薄的努力。我们在过着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做到饮水思源,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我们党的共同理想的实现做出哪怕是一点点贡献。我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会一直努力,永不放弃,希望党组织考验我。
汇报人:
动态理论 篇6
摘要:自从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被视为开发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理论武器。但核心能力所固有的核心刚性问题,使核心能力理论无法适应动态多变的环境。动态能力理论随之产生并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源泉。针对动态能力的四大特征:动态性、开拓性、流程明确、业务知识多样化。该理论认为应从企业文化、组织学习、激励以及知识联盟角度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5-0115-06
如何开发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所有企业关心的问题。自从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能力理论后,核心能力一度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那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纷纷倒下,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它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企业适应动态变化的阻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动态能力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其强调组织的学习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核心刚性问题,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被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源泉。
一、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及其相关理论
1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具有竞争优势。众多学者对竞争优势做出过不同的解释,罗伯特·格兰特认为,“当两个或更多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利润率或具有这种潜能,那么这个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很明显,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基本经营目标——盈利水平方面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迈克尔·波特从顾客价值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时,对于同一目标客户群体,一个企业能够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利润率时,就可以说具有竞争优势,而这种能力差异在于“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才得以产生”。
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不仅要有竞争优势而且要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方面能够长时间持续地超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创造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盈利率水平的能力及潜在能力。
2,相关理论
(1)企业资源基础观。1984年,Wemerfelt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观》一文,该文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关于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Wernerfelt认为,企业的组织资源、能力、知识等内部条件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自此以后,更多的有关资源的学术研究被统一称为企业资源基础观,包括Wemerfeh、Rumeh、Barney、Montgomery、ColLis、Lippman等一大批学者为此做出了贡献。
Wernerfeh等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建立在企业拥有的特质资源和企业部署这些资源的方式的基础之上。企业如果拥有对客户有价值(Valuable)、稀缺(Rare)、不可模仿(Inimitable)和不能替代(Non-substitutable)属性(简称VRIN)的资源,就能通过实施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或复制的价值创造战略,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2)企业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 and Hamel于1990年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并为管理实践者所关注。Prahalad and 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有机融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演绎相比,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则更注重与工商实践相结合,更强调知识、学习、创新等问题,更关心如何整合现有的知识、技能、资源来创造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理论提出后,曾一度被认为是解释企业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最好的理论。
(3)企业动态能力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能力理论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弥补,动态能力理论就是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支。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而言,动态能力理论把重点从研究导致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的特征及市场条件逐步转向探索这些具有VRIN属性的资源能力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能力理论强调能力与环境的适应。
不论是企业资源基础观还是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时都带有明显的静态特征。首先,它的前提假设为外部环境是不变的,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急剧变动的环境中,技术创新、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等,都会使企业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其次,竞争优势从确立的那一刻起,就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维持现状,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超越的时候。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不在于能够在短期内或某个时点上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能够在长期内抵御竞争者的侵蚀或适应外界的变化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理论出现后,人们一度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核心能力理论是培养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理论。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人们逐渐认识到核心能力同时具有核心刚性,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中,曾经的核心能力不可能永远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核心能力悖论——核心刚性
成功企业经常面临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为了赢得优势,应该不断加强现有能力,因为卓越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具有特质性、具有差别化的难以仿制的优势集合。另一方面,企业精心培育和构筑起来的卓越能力,却因竞争对手的行动、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很快变得一文不值。换句话说,充分挖掘和利用今天的竞争优势可能使得企业会以失去明天的竞争优势为代价,即核心能力管理中的悖论——核心能力同时也可能是核心刚性。
所谓核心能力刚性,就是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逐步稳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又对核心能力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核心能力刚性与核心能力相伴而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追溯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核心能力刚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相关因素。
1,组织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核心能力刚性逐步形成的过程
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组织知识积
累的过程,这一积累过程首先是组织对所接触到的知识进行筛选的过程。在塑造核心能力的初始阶段,被认为有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一类知识受到重视,而被认为没有价值的知识被忽略。这一过程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但也同时使企业丧失了认知更广阔领域的潜在可能性。在核心能力初步形成以后,企业行为明显地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边际搜寻倾向;而边际搜寻倾向和路径依赖在企业中的集中表现就是企业往往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理论范式之中,寻求边际上的改进,从而导致企业的低效。企业的常规行为集中于现有知识的增长,关注与当前利益相关的问题,倾向于在原有方案的“附近”寻求新的方案。随着企业核心能力的不断成长、强化和巩固,有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企业特有的组织制度、管理系统、工艺技术以及文化和价值观都随之得以强化和稳定,而正是这些得到强化的因素构成了核心能力刚性。
2,转移成本和组织惯性是核心能力刚性形成的主要内因
一是在物理技术层面,企业的设备、技能、特殊资源等一旦建立和形成,就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改变核心能力,意味着企业现有能力的削弱,这通常会造成企业现有收益的降低,同时还必然产生转移和退出成本。现有能力的稳定性,构成了核心能力刚性。二是在组织结构层面,由于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的特性,特定的核心能力一般与特定的组织结构相关。改变核心能力,往往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与组织层次和部门重组伴生的权力再分配触动了既成的权力阶梯,特别是处于高层的领导人物,由此而生的对变革的阻碍不容忽视。三是在组织价值观层面,基于现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组织成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往往对既定的结构、程序、方法习以为常,对改变的怀疑也给变革带来阻力。
3,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核心能力刚性形成的外因
核心能力的价值只有在与环境结合时才能得以体现,同时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核心能力刚性的形成,一是由于对已形成的核心能力的过分依赖。无论过去的记录如何,都无法保证企业的知识和技能足以完成企业认为能够完成的下一项任务。然而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过去证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对于原有能力的迷信使得企业下意识地不断应用和强化这些能力,从而有可能导致能力超出了需要或可承受的范围。二是由于对企业所处环境变化的忽视。在变化的环境下,如果仍然不加审视地固守其原有的核心能力,企业有可能发现他所依仗的能力实际上变得毫无价值,而那些有利于核心能力强化和巩固的因素仍然发挥着作用,成为企业及时认识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障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已经逐渐对环境因素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在变化不那么明显的条件下,企业很难认识到环境带来的核心能力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这样的恶性循环。
三、动态能力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在技术飞速进步和偏好多变的环境中,组织如果停留在已有优势地位,仅追求收获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将很快就会被更富于创新的对手所取代,因此,对竞争优势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一个动态的、非均衡的基础上。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Teece,Pisano,Shuen在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AnIntroduction一文中首次将“动态”的观点引入到企业能力的研究,并正式提出动态能力这一新概念。之后在战略管理研究中掀起了一股研究企业能力演化和动态能力的热潮。
1,动态能力的概念
Teeee和Pisano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其中,“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Teece等的定义未能解决动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兹奥罗和温特从学习和组织知识的演化角度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调整其运营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该定义目前被普遍认可。
2,动态能力的特征
(1)动态能力具有动态性特征。在一般动态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动态性。有效的动态能力依赖于现存的知识,可以促进流程的可预见性。而学习机制和获得经验的速度则引导着动态能力的进化,因此,动态能力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出极强的动态性和敏捷性,对市场机会的反应十分迅速。
(2)动态能力具有开拓性特征。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如企业的动态能力也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但动态能力是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倾向于以具有强烈路径依赖的经验性学识为基础的再生性动力,并不能改变能力中的惯性,因此动态能力只有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
(3)动态能力具有确认明确流程或者常规惯例的特征。Kathleen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Routine)或者流程(Process),它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包括复制、转变常规惯例,被管理者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及与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Zott认为在一段时期内每个企业都通过模仿或试验来改变、选择和保持一个独特的资源配置。动态能力可以表现为一系列指导公司资源构建发展的常规程序,同时,动态能力也指嵌入在指导企业资源重构、演进和运营常规中的日常组织程序。
(4)动态能力具有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Subba和Narasimha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即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人体有能力应对生存环境,提出动态能力具有产生多样化的业务的知识特性。知识的有用性来源于头脑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帮助人们融会贯通,即知识具有跨越时空转移的特性。这样,产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知识是一致的。动态能力的这种知识特性能帮助公司获得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动态环境。
四、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1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培育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是动态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支持。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创新、变革应该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的核心要素。如果创新价值观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并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创新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就会得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就会形成并高效运转,成为形成企业动态能力的坚实支撑。企
业文化变革直接关联到企业动态能力的更新与再造,必须不断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诊断”,为企业文化变革提供依据与坐标。当确认企业文化带有抵制创新、抵触变革的封闭保守特征时,就应该有步骤地推进企业文化变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评估现有价值观并实施价值观的变革,即重新提炼、总结、归纳,确立以创新、开拓进取为内核的能够支撑企业动态能力的创新型价值观。
2通过组织学习机制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激活、形成以及作用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学习从而形成新的适应新环境惯例的过程,所以在企业内部营造组织学习的氛围是培育动态能力的一大保障。Zollo和Winte认为,动态能力是三个相关学习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学习机制是隐性经验的积累过程、知识外在化和知识编码活动,其中后两者是学习的认知行为,经由它们企业形成动态能力。通过把隐性知识外在化并把它们转化成编码工具(如蓝图、文件等)的活动,企业对新的、变化了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进而形成对现有惯例的适应性调整或形成企业需要的更多根本性变革的认知。当企业通过知识转换和编码过程对新思维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变异过程嵌套了企业动态能力的萌芽、形成与提升发展。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学习机制不仅引导着动态能力的萌芽、形成与演化,同时构成了路径依赖的基础。具体来说,重复的实践、知识的编码化、错误(小的失败)、事件发生的节奏和企业所处的市场机制都会促进动态能力的萌芽与形成。
3通过组织激励机制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旨在克服组织中原有惯例表现出来的强烈路径依赖性和企业核心能力刚性。而企业核心能力刚性受组织中惯例影响,因此也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并且人的认知活动本身就存在着巨大路径依赖。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建立起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与创新活动都将是纸上谈兵。相反,如果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企业家主导的以创新与包容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就会充满创业与创新的氛围,从而激发员工不断向上进取,积极发现机会并与企业资源动态匹配,对动态能力激活有积极作用。因此,动态能力的激活与提升有赖于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改进对人才的管理方式或者选择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员工创新的精神并且建立必要的首次失败宽容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能够有效地克服员工在认知上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和人类与生俱有的厌恶风险的倾向,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创新的激情,可以说,创新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动态能力产生的动力来源。激励机制通过克服员工认知惯性实现对学习机制的影响,为企业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寻求机会提供动力支持,实现全员参与,使组织具备组织与技术柔性,从而对企业动态能力激活机制的建立起到保健及激励的作用。因此,组织激励机制是企业动态能力激活的决定要素之一,也是企业动态能力激活的动力源泉。
4通过知识联盟培育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知识联盟有助于企业共享、获取、创造新知识,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知识联盟(Knowledge Alliance)是指企业在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与其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各种契约或股权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网络组织。
知识联盟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知识联盟有助于成员企业增强协调整合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专长嵌藏于企业专有的协调和整合生产活动的惯例中,这些惯例是导致企业能力差异的关键因素。所以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往往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复制会很困难。通过知识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联盟伙伴经过长期广泛的合作、沟通,知识共享会显著改善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整合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本身的动态能力。
(2)知识联盟有助于提高成员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比整合更重要,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复和试验使得任务完成得越来越好和越来越快。学习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机会,企业动态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是把知识转换成更多知识的一种组织能力,而知识联盟有利于联盟伙伴之间基于不同的知识基础,相互学习对方的隐性知识,创造出螺旋上升的知识,并把隐性知识转换成更多的可以共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而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
(3)知识联盟促进了联盟成员企业的知识转移,提高了成员企业动态能力。首先,知识联盟能够克服知识产品尤其是隐形知识产品的“市场失灵”,因为隐性知识的转移更容易在内部实现。知识联盟就是一种知识转移内部化的方式,它使传统的泾渭分明的企业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原来封闭的边界变得“多孑L”而容易通过,从而削弱了企业边界对隐性知识移动的约束作用。同时,知识联盟建立在承诺和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合作伙伴特有能力的相互需求的基础上,抑制了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使企业特有能力在联盟中的共享和转移成为可能。其次,知识联盟提供了互动学习的良好环境。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相对容易地传授给他人,但组织的整体能力和知识的转移就没有如此简单。通过知识联盟,通过双方的密切协作,运用干中学、干中教的互动式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另外,企业合作中的日常接触是获得复杂背景知识的最好途径,这是从任何手册中或通过其他方式所无法学到的。
五、结论
据国外权威机构统计,企业的寿命很少能超过20年,真正能够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少之又少,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500强,到了今天很多已经不复存在,何况世界500强的排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在多变的环境下,多数企业难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动态竞争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由于存在核心刚性问题,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企业的动态能力理论由于具有动态性、开拓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克服核心刚性问题,成为研究当代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热点理论。通过企业文化、企业激励、组织学习、知识联盟等塑造企业动态能力,实现企业组织的持续学习、持续创新,最终会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动力,构筑起长期竞争优势。
动态评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简述 篇7
动态评价概念最早由Luria于1961年使用,几十年来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设计论证了各具特色的动态评价程序,形成了多样多模态的动态评价研究范式。为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剖析动态评价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理论界定和研究历史做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1 理论界定
我们首先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下主要的有关动态评价的论述:Feuerstein(1979)指出“动态评价……是一种新颖的心理测量方法和技术,是一种动态交互的教学评估应用系统。”美国心理学家Lidz(1987:4)认为,“动态评价是一种测试人员兼干预者对学习者兼积极参与者之间的一种交互,旨在评估学习者的可塑程度,以寻求能够激发并维持学习者认知功能积极变化的途径”。Tzuriel&Kaufman(1999)则认为“动态评价是通过改变认知能力的教学和干预等,对儿童思维、认知、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估的过程”。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区别于传统的静态评价,动态评价把评价和干预结合起来,强调评价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重点考察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的变化并关注学习者未来的发展。区别于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以更科学完整的体系设计,以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方式,通过结合学习者不同反应状况的不断修正,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错误评价的风险,从而更高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潜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动态评价是集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并融入心理测量与评估的交互式评价法,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提供介入式干预完成对学生的全过程动态监测,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评价互动主动建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简言之,动态评价以其独特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挖掘潜能、走向卓越,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2 国外动态评价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关于动态评价的介入研究在心理学和普通教育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外语或二语教育领域却处于起步阶段。较早的有Kozulin&Garb(2002)在EFL的阅读课程中设计的动态评价模式,接下来有Antón(2003)将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应用于大学西班牙语的高级课程测试中,Gibbons(2003)将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应用于基于学科内容的外语教学中的实验。近几年,随着动态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语言教学领域针对动态评价的研究范围也呈现了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有:Summers(2008)探讨了在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实施介入式动态评价的可能性,Marta Antón(2009)对以西班牙语为第二语言的大三学生进行了包括写作和口语等共计五部分的动态评价实验,Ableeva(2010)通过建立一系列由近及远的迁移任务,对以法语为外语的听力课堂教学进行了动态评价尝试等。
然而,截至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中对动态评价研究得最深入,影响力最大的尚属由Lantolf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的成果。他的学生Poehner撰写了首部关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动态评价研究的著作,并提出了动态评价模式下的二语发展模型。Lantolf本人也编制了《动态评估教师操作手册》,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说明,并应用于多所小学的二语课堂。另外,Lantolf于2012年通过结合互动式和介入式动态评价模式对以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了评价实验。其研究结论对世界各国的动态评价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国内动态评价研究述评
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动态评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相当薄弱,而且多数研究尚属于理论探索,涉及到提高学生整体潜能水平的实证研究则少之更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南京师范大学的麻彦坤和范兆兰先后完成的两篇博士论文《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和《动态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智力测验的新进展》才真正开启了国内关于动态评价的理论研究。在外语教学方面,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见于彭金定、谭颖(2002)在《外语教育》上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动态评估的开发与利用》,彭金定(2004)于《外语界》上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动态评估》,洛阳师范学院的张艳红(2008)发表于《外语界》的《大学英语网络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估模式研究》和北外的韩宝成于2009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动态评价理论、模式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国内关于动态评价模式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实证性研究还尚属萌芽,急待学者们不断地探索下去。
4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动态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可观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但仍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和整合现有的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使动态评价理论不断走向成熟,使动态评价模式不断趋于稳定。另外,我国的研究者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和设计适合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动态评价模式,弥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缺失。
参考文献
[1]Feuerstein R.,Y.Rand,M.B.Hoffman.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tarded Performers: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Theory,Instruments,and Techniques[M].Baltimore,MD:University Park Press,1979.
[2]Lidz,C.S.Dynamic Assessment: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Learning Potential[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87.
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及其研究动态 篇8
一、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上世纪70年代, 经济学为了解决工业公害而创设了环境经济学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 推动了全球化规模的环境政策实施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创设10年后, 人类又一次遭遇了所谓疯牛病 (BSE) 的食品威胁。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目前基本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食品安全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提高食品的品质安全, 如何引导食品企业经营战略等政策性问题和经营性问题, 是以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
1、食品安全政策改革
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 (BSE) 事件, 引起了欧洲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研究。时隔10年后英国政府又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2000年, 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之后, 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同年, 欧洲食品安全机构 (EFSA) 宣告成立, 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食品安全政策体系的形成。在此期间, 英国政府以食品品质改善为中心, 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 (CAP) 改革, 研究者们把食品品质概念和安全概念结合在一起, 对“家畜福利品质” (WQ) 和WQ标签开发以及EU商标输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3年, 英国政府制定了以自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家畜福利三位一体的“农业者行动规范” (GAP) 援助政策。这是一种“农村开发”政策与“家畜福利”政策结合的农村开发新模式。此项政策明确规定了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改善农产品质量、加工食品品质的费用进行“食品品质改善措施”;二是以环境和人类、作物、动物的健康以及家畜福利为目的, 根据EU法定标准的农业生产者, 适应GAP“法定标准补贴措施”;三是对于受补贴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服务和监控机构费用的“农业劝告服务”补贴措施;四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支付的法定标准以上的改善费用进行“家畜福利”补贴措施。
在GAP规则的基础上, 2004年EU也规定了“合理性家畜饲养行动规则” (GAHP) , 创建了WQ概念并开发了EU商标, 引入了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风险分析方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 为食品安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食品产业链的开发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欧洲农业和食品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和流通链各阶段的合并与集中;二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零售业界的全球化;三是特定品牌食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四是农业和食品链全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化。随着农业、食品行业的结构变化和进一步深入发展, 对于以农业和食品产业 (食品制造业+食品流通业) 的合作为研究对象的农业食品产业链的理论逐步形成。所谓农业、食品产业链的开发是指农业生产 (机械、农药、化学肥料、种苗) , 食品加工厂商、流通事业者、食品服务业者等各主体, 从产品开发到整个产业链的组织运行的合作形式, 即“农田到餐桌”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它还包括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社会基础建设和消费者主体, 以及行政、社会、消费者各项活动的系统概念。
1994年, EU委员会为了加强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成立了农业关联产业研究项目基金AAIR, 要求加盟各国共同出资, 对于食品产业链研究事业进行补助, 并承担科研网络体系建设费和共同研究育成费用。对此, 13个国家的22名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人员参加了该研究机构, 对食品产业链开发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零售业态的变化、食品工业的市场战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问题上。研究领域针对跨国公司、中小企业、零售商等不同企业规模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阶段的行为活动及其特定市场领域的研究。
3、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随着欧洲联盟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的改善, EU各国纷纷设立了研究机构, 并开始研究食品安全的各项措施, 同时对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积极探索企业经营战略。对此, 经济学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政策的效果和企业经营战略及市场效应等问题成为重要课题。食品安全经济学, 即根据EU食品安全白皮书有关原则设定为研究内容, 以企业经营战略和消费者健康利益为研究对象, 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研究手法, 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政策责任、费用减轻分析方法、食品安全的社会经济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的经济分析、利用HACCP体系进行的危害分析、食品监控的可追溯系统开发、有关国际贸易标准的透明度分析等领域。
二、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
1、风险分析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看, 风险是意味着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对于“危险性”国际食品规格, 法典 (Codex) 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 (SPS) 早已明确解释:“危险性”不只是严格控制与科学实验操作而确认的食品危害性, 而是在生活、劳动、死亡等现实生活中影响人身健康的可能性。
风险分析是HACCP和ISO品质、安全性保障体系的基本方法论。FAO将风险分析定义为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三种独立要素。风险评价是对于消费者健康提出指导意见, 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要证据。风险管理是食品安全政策效果的评价过程, 由危险性的价值评价、管理措施评定与实行、监控和再点检等五个阶段组成。信息交流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公开食品安全的各项信息, 尤其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各阶段的信息和进行过程。食品产业链的风险分析理论包括社会费用减轻计量分析、微生物危害因素的费用分析、食品产业链失误风险分析、“农田到餐桌”评价与费用效率控制等分析方法。
2、可追溯体系理论
食品产业链可追溯体系, 是基于EU食品安全白皮书规定的食品卫生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食品网络, 覆盖农业食品产业链全体的食品卫生管理政策;二是食品安全责任在于基本食品生产者身上, 因此食品加工业者执行HACCP体系, 生产农场根据良好卫生管理作业条款实施安全管理;三是实现所有食品以及食品材料追溯的可能性, 并强制性进行编码登录制度和“合理制造行动规范”认证制度。
可追溯体系在食品流通过程中, 有记录食品流通履历和流通过程两种功能。食品流通履历将食品或食品材料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记录, 为消费者向生产者追溯找出污染源的一种追溯体系;食品流通过程是食品生产者到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为止的流通过程, 使商品的追溯便于商品回收的可追溯系统。
三、食品安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000年1月, 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 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体系原则。其首先强调了以“从农田到餐桌”为主题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管理, 明确指出此规定不仅适应EU加盟各国, 而且还能适应对象贸易国。其次, 作为食品产业链主体的农业生产者、饲料加工业者、食品加工业者等必须承担第一责任者义务, 同时还强调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作用, 以及对于消费者的食品贮藏合理性和使用调理责任的自觉性原则。最后, 为确保消费者健康而规定了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可追溯体系原则;规定了食品政策的有效、透明性原则;把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基本方法原则以及国际食品卫生规则;规定了环境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农业可持续问题、消费者的食品质量要求、信息提供的公正性、有关食品品质的本质问题、生产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原则。
根据以上食品安全的原则, 欧美国家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研究设定了以下内容, 即消费者健康与福利, 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责任, 风险分析方法, HACCP采用与风险预防, 公害监视追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标准透明度等方面的内容。
1、消费者健康与福利
消费者健康与福利是食品安全改善的最终目的。掌握消费者福利, 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动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主要是依据经济学、营销学、公共卫生学等理论, 解释如何测定食品安全的改善价值, 如何认识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行为, 是否设定公共卫生目标等问题。斯浩固林 (Shogren, J.2002) 应用消费者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 (WTP) , 评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力度和采取的市场行为。
2、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
产业链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 即根据食品安全的品质管理与销售而制定的程序。关于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一致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领域。西费 (Schiefer, G.2001) 研究发现, 最近农业部门之间的追溯体系和认证显得软弱无力, 只是在政府选定的个别食品产业链内实行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较有效, 对所有生产农户实行追溯体系却极其困难。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
从食品危害的来源考虑, “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多数食品危害原因是食品及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的污染造成的。因此, 从农田到餐桌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确认食品安全对策, 检查项目的准确性, 并是将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探索费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坚森 (Jensen.2002) 从食品安全的费用角度分析, 认为食品安全对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外部性甚至是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2001年丹麦食品经济研究所应用“动态模式”方法, 揭示了市场营销战略与食品政策之间的关联性。
4、国际贸易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中国食品进出口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在随时能买到国外廉价食品的同时, 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此, 近年来很多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 检测和检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 这对国际贸易形成非关税壁垒。因此, WTO的SPS (卫生植物检疫办法) 对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分析成为研究重点。对此, 经济学者威尔逊 (Wilson.2001) 从EU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食品规格法典的差异入手, 应用试验模式与定量分析方法, 测量不同食品安全标准对于贸易量的影响。
四、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从近年的研究动态和将来的研究方向来看, 先确认的方向有四种, 但统一的课题是对于食品产业链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主要的研究包括风险交流, 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 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 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奖励等方面的内容。
1、风险交流
如何进行食品开发是研究者与经济学者们公认的问题, 主要是很难掌握消费者心理。因此, 掌握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购买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采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经济分析和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 (WTP) 的较多。这种方法主要是研究把握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和食品供给者, 以及为了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等问题。因此, 创建多种风险评价模式至关重要。
2、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开发, 对于该指标体系的开发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当前任务, 对此也包括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责任明确化。该研究以履历追溯费用的便利研究为中心, 而知道费用的是否适度化是主要目的。这种分析的重要要素是“便利”的定义较多, 如交易费用的减轻或者实施规章制度的行政费用的减轻, 以及追溯体系的效率化的成果能否成为“便利”等内容。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
为了理解各个阶段水平的食品安全的费用“便利”条件, 多元化且可选择的标准研究成为重要任务。这种标准的研究需要经济模型和现行的风险模式的有机结合才能解决, 而参与生产链条内的各项费用如何分配的决定是重要问题。经济学与风险分析的结合, 关系到经济性因素, 如揭示农场规模对于风险导致何等影响, 把经济因素如何作为风险评价因素, 都关联到食品产业链条内的食品安全费用便利的可能。主要方法是对惯性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生产, 农业食品生产链的比较研究, 或者从发展中国家生产者到EU消费者为止的链条, 国内生产链条的比较分析和贸易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 食品行业风险的性质和范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国际性食品安全, 国际食品规格法典、OIE、ISO等国际机构, 关于食品安全设定了若干技术型标准和规格。对此, 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 (SPS) 和技术壁垒协定 (TBT) 等规格标准, 企图减少贸易摩擦。然而, 国际标准未能实现全球化遵守的规则, 贸易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调整, 形成了今日参差不齐的食品安全标准。因而, 食品安全风险减轻成为国际性公益问题。各国协同合作减轻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国际贸易领域极其重要, 对于促进贸易和食品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 经济学者们研究寻找这种协同合作的价值在何处, 各国间的费用和风险如何分配等问题, 不仅影响着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评价, 而且影响着协调标准、风险减轻计划、促进贸易指导意见的制定。
食品安全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 形成于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而引起的食品危害。因而, 英国政府率先对本国食品安全政策进行了改革, 并在欧洲设立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机构。20世纪初, 在欧洲各国重视食品安全的浪潮下,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开始了对食品产业及其食品安全的研究, 并积极开发和改造了食品产业结构, 在欧美形成了以食品产业链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经济学。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改革与食品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了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主导的食品安全经济理论。在这两个主导理论的框架下, 经济学者们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健康与福利、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国际贸易的透明度等方面。近年来, 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成为主流, 主要内容体现在风险交流, 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 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 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等方面。
2009年已公布的《食品安全法》, 充分说明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我国食品安全经济学刚刚起步, 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 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更是科学研究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努力吸收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经济理论的同时掌握并创新其研究方法, 推动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松本洋一等:食品安全经济学[M].日本经济评论社, 2007.
[2]冈本嘉六: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的安全性与国际标准[J].日兽会志, 1999 (52) .
[3]新山阳子:牛肉食品体系[M].日本经济评论社, 2001.
[4]工藤春代:消费者政策的形成与评价[M].日本经济评论社, 2004.
动态理论 篇9
文本(text)的意义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大致经历了四种变迁:从早期以文本指称作品,到新批评视文本为独立自足的有机体,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由法国“原样派”(Tel quel)提倡的开放、不定和自我解构的空间,直至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所形成的与其他社会意指系统相关联的互文性。“原样派”自20 世纪60 年代成立直至1983 年解散,是法国理论界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国当代著名符号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作为该流派的成员,成为后结构主义文学文本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她的文本理论涉及西方主要文化理论,并影响了文学批评中许多问题的讨论。在纷繁冗杂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论潮中,克里斯蒂娃独树一帜,始终强调语言和文本的变化性与发展性。Megan将克里斯蒂娃研究方法的独到之处归纳为三点: 严格而多元的跨学科研究、“文本”被视为一个深受其他文本影响的动态“过程”、批评话语研究中的理论自觉性。可见,文本理论是克里斯蒂娃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既受到其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也吸收心理分析及主体理论的精髓。文本不再是结构主义者眼中静态、抽象、狭隘的概念,而是动态、多元、互文的意指过程。与此同时,文学文本的阐释需要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次递进过程:辨析语言、体察结构、文本间的联系。本文即以文本为线索,从这渐次递进的三个方面探讨克里斯蒂娃文本理论的独特性。
一、辨析语言:从日常语言到诗歌语言
克里斯蒂娃早期研究的知识背景包括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和黑格尔哲学,这样的知识背景使她不仅能够很快地接受结构主义,而且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运用和改造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诗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话语的抽象性质,这样的研究完全忽略了文本的主体性与历史性。克里斯蒂娃的文本理论则是一种超语言学的研究,她所研究的符号学不是完全包含、容纳在语言学内部,而是提出了既和语言学重叠又超出语言学的内容,因此被命名为超语言学(trans-linguistics)。在研究对象上,克里斯蒂娃首先选择了“文学文本”,这是因为“作为特殊的符号实践的文学,可以比其他实践更便于把握意义的生产”。因此,文学能够作为不可还原于规范的语言学对象加以考察……任何“文学文本”的生产性也都是可以考察的。围绕日常使用的语言与这种便于把握意义生产的文学文本的区别与联系,克里斯蒂娃首先对日常语言与文本语言进行了区分。
二、体察结构:言说主体理论
克里斯蒂娃关于文本结构的观点与其言说主体理论难脱干系,她试图在语言学和心理分析之间建立起联系,将语言学与主体性这两个研究领域合二为一。这种联结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形式主义语言学把作为先验自我行为的意义生产系统固定化和形式化,这样很容易把主体从历史、无意识和言说者自身中分离出去。在5 符号学:关于符号分析的探究6 中,克里斯蒂娃提出了“言说主体”概念,将其作为语言分析的主要对象。她的基本观点是,把语言理解为主体,把主体理解为语言过程的一个结果。在语言学方面,克里斯蒂娃深受同时代的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Emile Benveniste)影响。本维尼斯特将语言引入实践,他的话语理论认为,索绪尔所说的“语言”,其自身并不存在,它只是规则系统和交流手段,而话语则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显然,这里已经不再承认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的区分,而是提出了“语言“”话语”的新区分,这种研究注重的不再是对类型和层次的区分,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话语”之上。
三、文本之间的联系:互文性理论
克里斯蒂娃的“言说”主体作为语言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在5 符号学:关于符号分析的探究6 一文中提出的。她认为,对话是主体文本与接受文本之间永无休止的交换,由此另一个重要概念“互文性”得以成形。互文意味着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之间存在着可证实的文字术语或不可证实的精神意念上的多样联系,它是理解文本意义必然涉及的因素。文本的动态性是互文性的前提。互文性概念的提出,使原本仅仅被视为一个语言结构的文学作品变得生机盎然。“任何文本都是形形色色的引用拼贴而成的,一切文本无非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变形。”文本成为向文化环境与外部历史敞开的研究把对能指的欲望陈述转化为历史性客观法则的自发运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将文本的意识形态功能与文本语言结合起来,从这一语言客体中窥见意识形态因素。尽管克里斯蒂娃并没有将文本视为实践的产物,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延续了解构开放、多元的语言模式,坚持语言学分析模式与意识形态生活的有机统一,其理论核心是意义的生成性和意义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由是观之,克里斯蒂娃的文本理论对解构主义理论和当代西方文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动态对等理论与目的论的对比分析 篇10
依据奈达的定义, 动态对等是指“最贴近原文语言的自然对等” (Nida, 1964:166) 。“自然”与“贴切”的目标是要将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呈现原文作者的意图, 从而使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着相似的反应。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 意思为“目标” (aine) 或“目的” (pose) , 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维米尔引入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主要理论之一。尽管目的论的提出要早于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但可视为翻译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因为目的论关注的是以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 这一行为要经过协商及实行, 并兼备目的和结果 (Vermeer, 1989/2000:221) 。因此, 在目的论视角下, 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
2动态对等与目的论的差异比较
(1) 翻译目标与原则不同
奈达认为, 成功的翻译需要实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相似的反应, 能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也即要达到翻译的四项原则:言之成理, 传达原文精神风格, 表达自然流畅, 并产生共鸣。 (Nida, 1964:166) 奈达在翻译《圣经》时, 遵循动态对等理论的原则, 例如, 翻译“好客的信徒”这一短语, 奈达认为, 动态对等翻译为Showing hospitality to fellow believers, 比直译Washing the feet of fellow believers更加自然。尽管后者直接传达了信徒的迎客方式是washing the feet, 但前者的翻译语言更贴近原文语意, 更成功地实现信徒之间的传教, 使原文作者与接受者之间有最为相似的理解, 力求再现原文。
目的论则关注以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 它注重译文最终的目的, 从而决定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在目的论中, 为什么要翻译原文, 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 是译者必须要知道的。 (李德凤, 2007:112) 就电影而言, 它作为供大众消费与娱乐的文化产物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 具有很大的商业特点, 以美国电影为例, 其在中国上映, 会根据两岸三地的市场状况, 出现三种不同的译名。例如, 2015年皮克斯与迪士尼影业制作发行的影片Inside Out, 大陆译名《头脑特工队》, 香港则译为《脑中小小人》《大脑环游记》或是《玩转脑朋友》, 而台湾译名为《脑筋急转弯》。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分别出现三种译名, 都是为了迎合当地市场的要求, 而片名翻译的优劣也成为影响影片最终票房收益的因素。
从翻译目标与原则分析, 动态对等理论注重贴近原文作者的意思, 以对等为最终目标, 而目的论以译文最终目的为根本, 注重译文的功能。
(2) 原文的地位不同
动态对等虽然在语言形式上异于原文表达, 但必须清楚反映原文的意义与意图 (Nida, 1964:166) , 换言之, 动态对等意在保留原文的功能, 力图忠实 (Faith) 原文。例如, Adma’s Rib若直译则为“亚当的肋骨”, 然而, 此语源自《圣经·创世纪》中, Woman is a rib of man一语 (王丹, 2009) 。man指的是亚当, 上帝用其肋骨创造了夏娃, 成为他的伴侣。因此, 依照西方文化背景, Adam’s Rib翻译成了“金屋藏娇”, 即利用了动态对等原则, 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也传达了影片的内容。
目的论是根据译文的功能, 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Nord, 2001:32) 依照Nord的观点, 原文的语言及风格将不会在译文中出现, 因此, 原文呈现被罢黜 (dethroning) 的地位。例如:美国影片The Rock, 若直译文本为《岩石》, 译名显得平淡无奇, 而意译为《勇闯夺命岛》, 该译名的解释与原语意思完全不同, 却能够充分表现该动作片的惊悚, 同时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起到广告宣传的效应。
(3) 译者的地位不同
根据奈达“译者反应”的说法, 他认为“翻译应当忠实地将原文译成目标语读者的语言。因此, 译者的任务, 从本质上而言, 应该是解释原文, 恰好地传达原文意旨。 (Nida, 1986:40)
然而, 就目的论而言, 译者的作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行为过程之中, 为了实现翻译目的, 译者是同客户交流与商议的“专家”, 是原文的阐述者与译文的创造者。 (Vermeer, 1989:236)
3动态对等与目的论的相似之处
(1) 重视受众的反应
动态对等在很大程度上重视读者的反应, 能够使原文与译文读者具有相似的反应, 是判断成功的译文的标准。 (Nida, 1964:164) 以《圣经》翻译中的holy kiss为例, holy kiss应注释为shake hands, 才能让受众明白原作之意, 让受众与原语读者收获相似的反应。
就目的论而言, Nord曾引用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Vermeer提出的“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 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 译文应当被接受者 (受众) 接受, 与受众所处的情形相一致。 (Nord, 2001:32) 简言之, 受众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译者在翻译文本时考虑在内。例如, 2016年上映的美国动画影片Zootopie, 在翻译片名时就考虑到如何吸引年轻人甚至是儿童受众。Zootopie一词中, topie由Utopie (乌托邦, 理想国) 演变而来, 港台译名分别为《优兽大都会》与《动物乌托邦》, 具有其本地化色彩, 而大陆则译为《疯狂动物城》, 译名实现了较好的渲染效果。
(2) 提倡功能对等
奈达提出:动态对等, 又可以作为功能对等看待。一些实际的翻译规则,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将原文句子在翻译时进行一些改写与调整, 从而避免错译、模糊翻译, 甚至避免语法及语篇结构等问题。 (Nida, 1986:38) 目的论提倡以译本目的为主旨, 改写与调整要达到令大众满意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 不依赖于原文, 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4结论
动态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对于翻译的目标与原则不同, 对原文的关注程度以及译者的地位也不同。翻译时, 动态对等更加注重贴近原文的翻译, 目的论则更注重译文的效用。此外, 两大理论的相似点则在于, 都重视受众的反应与提倡功能对等。在实际翻译中, 译者需根据不同的文本及客户要求, 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ain.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Eugen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Netherlands:E.J.Brill, Leiden, 1964.
[4]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A].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1989:227-238.
[5]李德凤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动态理论 篇11
摘要:在阿恩海姆看来,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表现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心理力和物理力的同构。这些同构性则要通过所谓视觉动力形式去实现,利用动态漫画的技术品性,从视觉动力出发,通过构建线条和颜色的新型组合关系,辅之以画面的动态和拟音效果,将各种形式因素通过不同组合,进而产生“有意味”结构形式。利用阿恩海姆所强调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来探询动态漫画艺术表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动态漫画所承栽的表现意义和意味。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5-0610-06
一、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对动态漫画
的指导价值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
2007)是德裔美籍艺术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1954年,阿恩海姆的成名作《艺术与视知觉》出版。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知觉动力在具体艺术中的表现做了更多的思考。1974年,《艺术与视知觉》修订再版。该书主要“侧重于探讨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揭示‘完形性质”《艺术与视知觉》是阿恩海姆把“力”作为核心概念引入其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志。阿恩海姆以独特的角度,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了起来。这为他美学思想框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成为阐释视觉形式重要的学术资源。
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阿恩海姆将物理学上的“力”引入艺术领域,认为观察者所看到的“力”可以看作是活躍在大脑视中心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或者就是生理力本身。这些所谓“力的作用”虽然在本质上是大脑皮层的生理现象,在心理上却感受为被观察图式各部分本身的性质。换句话说,“这种经验到的‘力是‘生理力或‘知觉力及其在对象物上的投射。这种视觉动力是由视知觉中的生理力与视觉形状相互作用的创造性活动而生成的,因此确切的说,它应被称为视知觉形式动力。”“动力是知觉经验的真正本质。”阿恩海姆认为人的视觉能对外界环境中的有机体作出适当反应的工具,与各种有机体最为密切的东西是那些有机体的周围同活跃着的力——它们的位置、强度和方向。在阿恩海姆看来,当人们观看同一物体时,每个人基本都有相似的知觉,否则就不会有交流。视觉表现的主要作用源自于视觉形状本身的形式属性,由于观者接受的是外表形状的视觉意象,经过观者的神经系统加工,这些形状才获得了动力特征,是主客体之间的“异质同构”,而不是观者自己的生理感觉。这对于动态漫画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态漫画(Motion Comic),是一种结合传统的静态漫画和动画元素的数字漫画。动态漫画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动态漫画从表现形式上是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s)设计的分支,它既包含了传统漫画绘画表现风格,又表现为类动画和电影式的简单动态对象。本世纪初,移动终端迅速发展,人们的阅渎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纸质书籍正被拥有图像、声音等元素的流媒体替代;传统的纸质漫画市场开始走向低迷。用计算机加工、设计制作,并最终发布到数字网络平台,供多媒体终端阅渎或观看,这种能像影片播放的、带有简单动态的而且能让观赏者参与互动的动态漫画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最早动的态漫画作品是2001年由布鲁克·博杰斯(BrookeBurgess)导演的加拿大漫画连续剧《折翼圣使(Broken Saints)》。短短15年间,美国的各大漫画公司、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推出自家的动态漫画作品,这也为中国的动态漫画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动态漫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类动画和电影式的简单动态对象。
第一,动态漫画通过电影式的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和后期制作的动态效果来获得丰富的动态效果,包含一定程度上的动画图式经验。电子漫画大多只是对纸质漫画的简单电子化,版式上与纸质漫画并没有区别。动态漫画则是让漫画一格一格显示出来,可以使漫画的剧情显得神秘,给读者带来足够的时间去想象接下来的画面。在呈现形式上,动态漫画可以随意进行放大单个格的画面,以满足不同观赏需求;并可在一格画面中增加推、拉、摇、移等动态镜头,也可以配上旁白、对话和背景音乐等音频或视频效果。
第二,二维和三维动画制作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都是非常庞大的,但动态漫画只要通过稍微改变静帧图像来获得动态。动态漫画可以对单个格的画面进行调整,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观赏需求。对单个格画面的放大,使格内的画面暴露无遗,为了使读者阅读作品的同时,获得丰富的视觉美感。这就需要创作者对画面进行更细致的处理,比如在制作过程中将对象单独绘制在一层上,对象所表达的动态,通过平移、弯曲,简单改变位置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再绘制的过程,这就大大减少了动画制作成本。
第三,动态漫画主要利用Adobe AfterEffects和Premiere等影视后期制作软件设计制作完成的。在后期制作软件中构建三维摄像机,以获得具有真实景深感。
动态漫画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更需要运用“移情”的方式,建立观者的审美体验。移情,即寄情于物,是把感情寄托在艺术形象之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产生人、物共鸣。正如德国著名美学家里普斯所说:“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所以说,移情作用侧重于主体心理功能和体验。但是,这并非能通过单纯的观者心理感知可以实现的。在阿恩海姆看来,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表现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心理力和物理力的同构。这些同构性则要通过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去实现。阿恩海姆用其视觉形式动力理论回答了“什么样的特定的形式组合会如此深刻地打动我们”这个问题。他指出,不仅要用“有方向性的张力”去描述视知觉经验,而且还需要用“动力”阐释了其视知觉形式构建的动力机制。与漫画、动画与相比,动态漫画因其特有视频表现形式而具有自主性特征。这种机制作用于动态漫画创用,就在于利用动态漫画的技术品性,从视觉动力出发,通过构建线条和颜色的新型组合关系,辅之以画面的动态和拟音效果,将各种形式因素通过不同组合,进而产生“有意味”结构形式,并显现出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意味。
二、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的基本呈现
动态漫画一方面在镜头画面运动、人物动态运动、画面构图经验、图像声音转场、声音特效上的处理方法上,借鉴了大量动画和电影上处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动态漫画是由传统漫画衍生过来的,所以它具有的另一个特性——绘画特性: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即便单格画面也尽量做到图式美感。动态漫画的设计思考方式则更接近动态图像设计,即随便截取一帧图,它的构图美感也绝不会被破坏。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中的呈现包含视知觉形式动力静态呈现和动态呈现,但更适用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的静态表现方面。因此,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的呈现,我们可以从它静态呈现人手。创造视知觉形式动力的基本式样及基本构图原则可以认为是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的基本呈现。
(一)创造动态漫画形式动力的基本式样
1.倾斜式样
“倾斜式样呈现为楔形,视觉动力一般是由较宽的一端向较窄的一端逐渐增强,而由较窄的一端向较宽的一端逐渐减弱。”该的式样在动态漫画上的呈现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例如:2009年DC漫画公司的《守望者(Watchmen)》动态漫画第2集中爱德华·布莱克葬礼的截图(图1)所示,制作者为表现这一场面时采用了摇镜头方式呈现,但还是遵循了原漫画画面的顺序。图中视角采用俯视,所有参加葬礼的人本身就成倒三角形(或倒楔形),而围绕墓坑站立透视也形成了倾向性动感强烈的倒三角形。加上画面上动态的雨水,以同样透视方式运动,这无疑使渎者关注这些力的运动方向——未放人棺材的墓坑。此时,我们可以从整个图观察人手,牧师(左一)左边的透视线和右一人物的透视线构成了一个横跨整个视阈的倒楔形,我们明显感受到一股从画面自上而下的“力”,只留给下方画面一点点喘息机会,造成极其压抑的气氛,呼应故事主题。
2.变形式样
变形式样是指知觉对象偏离了其原应“所是”的形状,如:平行四边形被看做由长方形变形过来而产生动力,而菱形则被看做由正方形演变过来而产生动力的。仍然以图1分析,其实,这张《守望者》动态漫画截图中的每个人都看成是一个长方形的变形(由于透视关系,演变成了倒三角形或者说是倒楔形),使整个视阈加强了向下方墓坑聚集的动力。
3.频闪式样
能够充分激起视觉动力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是频闪式样。所谓频闪,就是在整个视阈中,虽然各个视觉对象的外貌和功能基本一致(同一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不同局部),但这些对象的某些知觉特征,如位置、大小及形状又不完全相同,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集合体能够产生出一种同时性或先后性的动态效果。频闪运动效果的最典型例子是超现实主义摄影和频闪摄影。图2为英国纯粹派舞台摄影家马可宾利用多重曝光拍摄的《马可宾的自画像》。电影和动态漫画中也经常运用频闪式样。例如德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于1998年导演的电影《疾走罗拉(Lola rennt)》,畫面一开始就使用了大量漫画格并置形式,以表现电影时空内不同人物同一时间内的行为或运动方式。动态漫画则理所当然地可以利用这样(大量漫画格并置的技法)的优势进行表达叙事内容。韩国影片《杀人漫画(Killer Toon)》曾有一组动态漫画截图,画面中运用了大量漫画格并置,不同格按秩序闪现,以达到引导观看作用。同时也表现了同一时间段不同人物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多个画面集合在一起形成了视知觉形式动力,以递进顺序逐格揭示了这一事件的结果。
其实,解渎绘画、摄影的频闪式样与动态漫画的频闪式样在呈现环境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在一个视阈里与空间形态呈现视知觉形式动力;后者在已有的“空间”基础上利用了“时间和顺序”因素,通过一个或几个视阈、一格或多格的集合以次序性还原整个事件。
通过以上例子说明,这三种式样最终都是为呈现一个完整的“格式塔力”服务的。假如这些式样彼此不相关,就不能组成一个有动力的主体,至少不能形成“有寓意的形式”。只有当这些主体集合构成综合动力时,才能使它的存在被知觉感知出来。于是就涉及到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构图问题。
(二)呈现动态漫画形式动力的基本构图原则
阿恩海姆在《The Power of The Center:AStudy of Composition in The Vision Arts(TheNew Version)》一书中集中提出一系列能够呈现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构图原则,这里简单阐述两个重要的构图原则。
1.中心和离心
图3为美国漫威(旧称惊奇)漫画公司于201 O年出品的动态漫画《钢铁侠:绝境(IronMan:Extremis)》第一季第1集的截图,图中托尼·斯塔克接到电话起身。整个视阈有三条主线构成:机舱舱顶的边线、手部透视线和人物本身的动势线。三条线构成的中心刚好与人物头部(甚至是口部)重合,使读者把中心移到人物口型内容上来。作为中心,视阈中的三条线又有发射的意味。因此,只有当画面的各种因素达到和谐统一时,构图才能达到反映深层含义的目的。阿恩海姆认为“洞悉中心(centricity)离心(eccentricity)倾向之间的互相作用是打开视觉构图秘密的万能钥匙。”
我们在此讨论的视知觉的“中心”和“离心”,最终为该视阈中深层主题服务的。
2.重量与位置
图3画面中,人物头部的位置偏离了物理的绝对中心,因此我们说它是有重量的,为了达到画面重力上的平衡,制作人员把人物的服装用重色做处理。他们特意把手臂以大视角呈现,并同头部呈同种色调,使画面达到了重量平衡。视觉构图中心的重力和位置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动力,这种动力效应则影响了整个构图的性能和表现性。
(三)呈现动态漫画的时间和顺序
如果说“空间”是解读阿恩海姆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的静态呈现所需要的最基本环境,那么,笔者认为“时间和顺序”是为解读阿恩海姆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动态呈现提供的最基本环境。如同动画、电影、舞蹈、戏剧一样,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呈现中,时间和顺序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习惯把舞蹈看作是一种时间艺术,而把绘画看成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空间艺术。”在笔者看来,阿恩海姆所提出的“时间和顺序”可以理解为“知觉顺序”,即我们看完一场电影或一场戏剧时,一看手表,就会吃惊的发现,时间已经不经意问过去几个小时了;同样,当你等待一个重要的人时,你则会发现时间的缓慢进程。“因此,在我们的经验中,一个物体和一件事件的区别并不在于对时间有没有知觉,而是在于我们能不能亲眼看到一条理清楚的顺序——各个阶段是否按照一定的意义在一个一度的次序中先后相继。”
当我们欣赏一集动态漫画时,我们的知觉顺序受到动态漫画本身排列次序的制约。但当我们欣赏一尊雕塑或一幅绘画时,我们的知觉顺序却并不受这些作品本身次序的制约,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习惯自己安排欣赏次序。这就说明一集动态漫画或多集动态漫画同样具有一个或几个题材,但这些题材的表象却与整部动态漫画“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密切相关。一个题材或许在播放刚开始时就出现了,但只是随着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征才能逐渐得到揭示和证明。这个题材或许是通过与别的题材发生种种冲突和斗争时被突出呈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特征就只能在最后产生排斥和吸引、胜利和失败的结局中彻底揭示出来。”而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幅画时,我们眼睛注视的方向和它的扫描路线,会随着我们个人的主观经验次序进行,与绘画本身的结构顺序无关。这也是视知觉形式动力的动态呈现与静态呈现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动态呈现的特征还包括“方向与速度”、“频闪”、“剪辑”等。其目标在于让角色“破格”而出地,增加画面的冲击力,使读者能自然融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在镜头运用方面,充分运用“方向与速度”、“频闪”、“剪辑”等手段,强化动态效果,并有效地通用切换技术手段实现对画面分格和镜头的掌控,控制故事的节奏感,让读者充分自我感受到人物、场景与情节的变化。但是,这些特征其实都是为整部动态漫画的叙事主题服务的:无论在动态漫画片中制作多少个位移、多少个变形式样、多少个转场、多少个蒙太奇,运用这些技法呈现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揭示一个过程或结果。
(四)作为知觉形式动力的配音环节
漫画是以图为主、语言表达为辅的艺术形式。漫画中的声音元素包括“语言”和“拟声词”。相较动画艺术而言,漫画艺术缺少背景音乐这种声音元素,文字表达无法描述背景音乐的节奏。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动态漫画可以将声音等效果添加到传统的静态漫画中。传统漫画模式中的旁白等内容都可以以声音的形式进行表达,甚至在漫画中添加音乐。声音能大大提高漫画的生动性,对于读者来说,这种形式可以补充画面内容,渲染画面气氛,对理解漫画画面有促进作用。而背景音乐却可以突破漫画自身的视觉局限,烘托环境气氛、强化故事节奏等,是拓展画外空间的有力手段。新媒体是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整合。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动态漫画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强烈的动态效果,还有完美的声音效果。它将传统漫画中用文字表述的对白、独白、旁白以及拟声词直接用声音表达,尤其是背景音乐的加入,更加立体、生动地烘托了故事氛围,强化了故事节奏,有力地拓展了画外空间,满足了读者的听觉需求。电子拟音则可以在拟音的基础上,添加增强心理效果的电子技术制作出的音效,使“逼真”潤色为“传冲”。它所创造出来的“情绪音响”,又叫“主观音响”,就是指能够表现人物情绪、唤起情景联想的符号化的音响音效。情绪音响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它并不是不伴随动作真实产生的音响,它更富于主观性,完全服务于创作者对作品的创意、对生活经验的个性体验和具有特色的表现意图,往往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可塑性和感染力。
三、对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运用限度的认知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不仅对动态漫画的创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动态漫画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也不无意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能帮助我们纯粹地认识一个艺术形式。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对象的表现性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知觉,是因为这些对象的外观形式(图式、空间、色彩、光线等因素)向人们传递出了动力。不管知觉对象本身是动态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只有当它们的视觉样式向我们传递出‘具有知觉倾向性的张力或‘运动时才能知觉到他们的表现性。”因此,解读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的呈现,有助于我们更加纯粹认识产生在动态漫画视阈上产生的“格式塔力”,探询动态漫画的艺术表现之路。
其次,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能充分表现及升华动态漫画的主题。阿恩海姆令人信服地论述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对于认知功能的巨大作用,他认为认知功能是艺术的首要目的,借助从视知觉抽象出知觉对象的形式动力,从而实现了艺术的认知功能。视知觉形式动力引导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笔者认为,动态漫画是若干个视知觉形式动力围绕一个主题所展开的相互作用的力呈现。我们关注视知觉形式动力在动态漫画上的视觉呈现,更需注意这些“力”对受众的视觉引领和对动态漫画主题的表现。
最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能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动态漫画教学和创作提供学理基础。动态漫画已成为时下业界关注和研究的新热点。利用阿恩海姆所强调的“视知觉形式动力”来探询动态漫画艺术表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动态漫画这一艺术形式所承载的表现意义和意味,为我们进一步教学和创作提供视觉经验。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是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他的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他讨论的视知觉形式构建的动力机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净化的场域。这样,他就无法阐释或者遮蔽了无意识、欲望等在视知觉形式构建中的动力作用。
其次,阿恩海姆强调视知觉直接经验性,因此对视知觉形式生成的动力机制所做的一切探讨都仅限于知觉领域。因此也导致了两个显著的弱点:第一,他把人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第二,他将知觉形式行程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搁置,只作知觉现象的纯形式描述。他本人也承认存在着这种片面性。
动态理论 篇12
1.1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形式
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或混合数据(pool data),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也就是把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融合在一起的数据。最早是Mundlak,Balwstra和Nerlove把面板数据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从此以后,大量关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文章出现在经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和只能反映某个时期不同个体差异的截面数据相比较,面板数据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是面板数据利用了更多数据的信息,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能得到更有效和更可靠的参数估计量,能估计更为精确复杂的行为方程。其次,面板数据能够更好地检测和度量单纯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无法观测到的影响。最后,面板数据能更好的研究动态行为的复杂问题,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动态面板数据是研究现象动态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个模型中添加动态因素,是对方程理解上的一个变化。在方程中添加滞后变量即右边变量的整个历史,所以所观测的任何影响都以这个历史为条件。假如在面板数据模型右端加入滞后因变量的话,则模型变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其基本形式为
yit=δyi,t-1+X′itβ+μi+νit,
δ是一个常数,β是k×1向量,Xit和yit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i=1,2,…,N,t=1,2,…,T。
μi~IID(0,σμ2)νit~IID(0,συ2)
uit=μi+νit。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个突出优点是通过控制固定效应较好地克服了变量遗漏(omitted variable)问题,而且还较好地克服了反向因果性(reverse causality)问题。和一般的面板数据模型一样,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也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假如μi是待估的固定参数,则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若μi是随机的,则模型是随机效应模型。无论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中,即使νit本身不存在自相关,滞后因变量与干扰项也会相关。这就使得νit尽管不存在序列相关,但OLS估计量却是有偏和不一致的估计量(Badi H.Baltagi)[1]。假如,把固定效应模型作为一个含有滞后因变量的普通回归模型来考虑,且把这种情形考虑为一个包含随机解释变量的回归,其中解释变量在不同观测之间彼此相关,则基于T次观测的估计量在有限样本中虽然是有偏误的,但却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此处假定T很小或者不变,所以大样本结论要根据n而非T的不断变大而得到。同样的问题在随机效应模型中更加明显,在动态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中,滞后因变量与模型中的复合干扰相关,因为对于第i组中的每次观测方程中都会进入同样的μi。虽然上面这些结论都不能使得模型无法估计,但此时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SDV)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不是最有效的估计方法。
1.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文献中分几个阶段提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一般性的估计方法。一类是工具变量法(IV),如:安德森和萧政建议先采用一阶差分消除μi,然后用滞后两期的因变量的差分项或滞后两期的因变量作为滞后一期的因变量的工具变量来消除异质性。这些工具变量将不再和随机扰动项的差分项△νit相关(只要扰动项νit间不存在序列相关)。但Ahn和Schmidt认为这种工具变量虽然是一致的,但不一定是有效估计量,因为它没利用所有的矩条件,也没有利用残差扰动项的所有差分结构。Arellano认为,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若采用差分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将得到方差更大的参数估计值,而采用水平工具变量(例如yi,t-2)得到的估计量具有更小的方差,因此推荐使用此法。
另一类方法是广义矩估计(GMM),代表性学者有:Arellano和Bond,Arellano和Bover,正如Arellano等人及Ahn和Schmidt所证明的,在GMM估计量的背景下,可将样本中更多的信息用于估计。但是,这种被称作差分广义矩估计的方法通常存在弱工具性的问题,在实际回归时,常出现Sargan检验显著拒绝的情形。Arellano和Bover,Blundell和Bond以及Windmeijer对此问题做了研究讨论,并给出了改进的办法,这种方法称为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的方法,其实质是对初始模型中的前定和内生变量,选择它们的一阶差分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一般地,通过调节后,检验工具变量合理性的Sargan检验的统计值得到部分改善。
GMM估计量基本上区别于剔除了个体效应且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这个模型同时也剔除了内生变量,因为内生变量也许会导致回归方程右边的各个体效应间相关。并证明,通过使用更大的一组矩条件,可以使有效性得到改善。但随着有效性的增加,太多的矩条件将导致模型有偏,建议采用这些矩条件数的一个子集来获得权衡有偏的减少和有效性的损失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1]。同时,可以通过利用Arellano和Bond的GMM程序计算出的两个结果来检验误差扰动项中的一阶和二阶序列相关,应该拒绝一阶序列相关存在的原假设,而不能拒绝二阶序列相关的存在。
1.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中常遇到的问题
(1)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中,当用短期面板数据时,采用标准的方法(如极大似然估计ML)进行估计,有偏性通常是不可忽略的;当自回归系数接近于1时,传统的GMM估计方法将遇到有偏和方差上的问题。Christian Gouriéroux,Peter C.B.Phillips,Jun Yu提出的减少有偏性的方法使用间接的推断来校正有偏函数,此时方差仅有小小的增大。同时,在没有偶然趋势项的线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是高度有效的,经过小小的改动后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面板数据模型中[2]。
(2)动态面板数据GMM模型的一个特殊性质是:随着时间T的不断变化,矩条件数也不断增大。因此,可以利用Sargan检验法来检验过度识别约束(Badi H.Baltagi)[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模型会严重地过度识别(正交条件远比参数多得多),在GMM估计中,对于过度识别约束的检验照常可基于准则q而进行,在其最小值处,q的极限分布服从χ2分布,其自由度等于总的工具变量个数减去(1+K1+K2+L1+L2)(Bhargava and Sargan)。
(3)对于线性函数形式的动态经济结构关系,大量的学者应用线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计量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很好的证明(Baltagi,Wooldridge,Arellano,and Hsiao)。事实上,经济学理论上所解释的经济关系通常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估计带有不可观察效应的动态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需要合理的设定不可观察效应外生变量的密度函数和因变量的初始观察值,然而,非线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初始条件问题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Wooldridge。因此,关于线性或非线性参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都是建立在所有的回归系数都是常数的假设之上,具体的结果见Arellano,Hsiao,Baltagi[3,4,5]。Yoon-Jin Lee通过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诊断估计的研究发现,考虑条件异方差来保证合理的有限样本容量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了在实践中使用那些对条件异方差和随时间变化的高阶矩条件是稳健的检验,这种检验对多种函数形式的误设定和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是具有综合性和有解释力的[6]。
(4)此外,参数化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很容易被错误识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参数化模型可用半参数或非参数的模型来代替,Li和Stengos扩展到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Horowitz和Markatou,Li和Hsiao,Kniesner和Li等继续研究这种情况下的参数估计[7,8,9]。对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半参数估计的方法,Byeong,Robin和Leopold中考虑了常系数的情况,Cai和Li,Cai和Xiong,Cai和Li中考虑了变系数动态面板数据的非参数估计[10,11,12]。武大勇、张伟、姜凌[19]研究了变系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半参数估计,首先推导出模型所隐含的各种矩条件,然后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得到了模型中未知参数的半参数广义矩估计,最后对于所得到的估计的渐进性和一致性进行证明。
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研究的概述
2.1 国外应用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于分析生产函数、R&D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动态外部性和工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商业周期、家庭收入、工业贸易、经济增长FDI和出口、区域经济增长、经常账户赤字、公司资本结构等问题上。
Blundell,Bond在研究C-D生产函数时,采用的面板数据横截面很大,时期很短。此时,标准的GMM估计量,虽然通过进行一阶差分消除了不可观察的公司特定效应,但通过他们的研究发现产生不满意的结果(Mairesse和Hall)。他们把这些归因于弱工具变量,滞后水平项和一阶差分序列之间是弱相关。正如Blundell和Bond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使用标准一阶差分GMM估计量将导致有限样本有偏。他们的研究同时发现:通过对初始条件过程采取合理的平稳性限制,将显著的减少有偏性。这就产生了一个扩展的GMM估计量,滞后的一阶差分序列将被用作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同时,Blundell和Bond使用面板数据研究美国制造业公司的R&D执行情况,研究发现在扩展的GMM估计量中增加工具变量是有效和能提供信息的,这种估计量将产生更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同时也强调了在生产率变化中允许加入一个自回归成分的重要性[13]。
前面已经指出,一阶差分的GMM估计量是有偏的。Bond,Hoeffle,Temple,利用GMM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针对一阶差分GMM估计的有偏性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采用Arellano、Bover,Blundell、Bond发展的系统GMM估计量。这个估计量采用滞后一阶差分变量作为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再与通常的估计方法结合使用。另一个解决办法是通过使用模型中没有包括的变量来加强一阶差分方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变量的作用,例如在估计基本的索罗模型中通过使用学校注册率作为工具变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收敛比率较低,这个结论也说明了在测度趋同率方面,还有许多不确定性需要考虑,不应该排除人力资本的显著外部性。
Bond把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法应用在单个方程中的估计中,选取截面很大、时间很短的微观面板数据来估计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研究发现:当利率模型中包括内生变量和前定解释变量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用。在一个宽范围的微观经济应用中,GMM估计量可以用来获得一致的参数估计量。然而当可获得的工具变量是弱工具变量时,这种方法将受制于有限样本的有偏性,并且,当对高度一致的序列采用基本的一阶差分估计量时会产生一个问题。仔细观察单个时间序列,比较一致的GMM估计量和像OLS和组内估计这样的简单估计量,将在应用研究中检查和避免这些有偏性。因为在短时间的面板数据中,含有滞后因变量简单估计量的系数是有偏的[14]。Milton Barossi-Flilho实证研究了长期的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的单位根检验为收入增长的随机过程提供了很严谨的理论框架,通过动态面板协整分析的方法得出收入增长里大约有1/3是资本贡献的经验证据[15]。Roberto Esposti研究了欧洲区域经济增长和农业政策,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1989—2000年欧洲的206个地区趋同性,采用了GMM估计来获得趋同参数β的一致估计量和条件变量的影响。把yi,t-1作为内生变量,利用工具变量估计量来生成方程的一致估计量。同时采用了GMM-DIFF(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GMM估计)和GMM-SYS(通过增加水平的系统方程到一阶差分方程中的GMM估计)。和前面相似,对于GMM-DIFF和GMM-SYS方程,都采用Arellano和Bond提出的一步和两步估计量,虽然两步中都产生了一致估计量,但第二步中却得到了渐进有效的估计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趋同率显著地随着可供选择的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此处,可靠的和一致的趋同率估计量在3%~11%间变化,然而从横截面研究中这个比率通常是2%~3%[16]。Maurice J.G.Bun利用包括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动态面板数据研究摩洛哥的工业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所选样本时期较短,截面较大,所以利用广义矩估计(GMM)来估计一致估计量,模型的回归项中包括滞后的因变量,模型假定中的所有矩条件都被采用,他们利用Arellano和Bond所提出的办法,对水平方程进行一阶差分来消除个体特定影响,使用滞后的因变量作为矩条件,并采用了一步和两步GMM估计,第二步估计的系数被用偏差修正的渐近标准误差来补充。结果表明,工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分散性对本地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竞争效应却和本地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17]。Ralf Dewenter等人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法研究了澳大利亚的移动通信的需求弹性,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价格需求弹性。他们认为:GMM估计量的一致性依赖于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因此可以利用关于过度识别的Sargan检验来进行估计。他们利用1998年1月—2002年3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公司顾客比私人顾客具有更高的需求弹性;后期支付的顾客比前期支付的顾客具有更高的弹性;长期需求更具有弹性[18]。
2.2 国内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大多集中用于研究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股价波动与股市收益、研发与创新与R&D、公司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上。
在有关FDI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无论是选择进出口贸易还是就业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都得出FDI对我国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替代效应则相对较弱。如:王少平、封福育[20]、郑月明、董登新[21]。上述学者在进行GMM估计时,先对基本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差分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和产生相应的矩条件方程;其次,还选取适当的加权阵,使得基于估计的假设检验具有稳健性,此处选用的加权矩阵是怀特逐期方差矩阵。这样所产生的估计和检验具有一致性和稳健性。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就业)影响有显著差异。对东部地区而言,FDI对(对外贸易/就业)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则效果不明显。此外,祝树金、付晓燕[22]在研究政策优惠、经济环境影响FDI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时,在对模型的处理上也采取了上面王少平等人的具体做法。另外,肖文、周明海,王苍峰,姚远,郑月明、王伟,谭本艳等学者在研究FDI相关问题上,均采用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技术。
童勇[23]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构建了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文中指出,尽管可以采用GMM方法获得无偏估计值,但是LSDV估计值的方差比GMM估计值的方差要小得多。如果能够从LSDV估计值中去掉偏差,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即无偏又有效的估计值了。文中采用Kiviet给出的方法对LSDV估计值进行纠偏,从而得到无偏有效估计。周黎安、罗凯[24]研究企业规模与创新,采用GMM来解决内生性问题,其中引入的工具变量包括因变量滞后两期及以上项和严格外生的自变量的差分项,采用Sargan检验来检验约束条件受存在过度限制问题。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创新的关系要以一定的企业治理结构为条件,单纯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力。彭建平、张建华[25]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MM估计研究我国R&D投入效果,也是先通过对模型进行一阶差分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产生相应的矩条件方程。在估计过程中,同样选用了怀特逐期方差矩阵为加权矩阵,所产生的估计和检验具有一致性和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R&D的产出弹性显著。刘华芳、党兴华研究中国城市最优化水平,采用了广义矩估法(GMM)进行了参数估计,为了消除动态面板数据存在的异方差以及序列相关,采用cross-section SUR加权方法。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对人均GDP具有显著的贡献,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远未达到最优水平[26]。
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有待研究的问题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没有哪个单个估计量在所有的小样本条件是更好的。因此说明在小样本情况下,GMM估计量效果不是很好,不同的估计量之间不好区分孰优孰劣,估计量在很多时候是有偏的。
【动态理论】推荐阅读:
动态适应理论06-21
动态教学理论10-04
动态能力理论10-27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10-11
领导的动态理论01-1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01-14
动态生成教学政治理论12-16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09-11
动态炼钢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