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定量化

2024-05-18

评价定量化(精选12篇)

评价定量化 篇1

1 概述

在城市景观绿化建设中, 园林植物景观应具备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协调和统一, 园林植物景观功能不仅体现在美化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等方面, 在展现文化传统、地方特色等方面也越来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与周边地块的和谐程度以及景观构成的客观植被种类的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 还应对景观参与者的感官体验进行评价, 研究植物景观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相互影响评价[2]。

2 景观评价常用方法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 其定义为:将和决策总是相关的各种组成元素进行分解, 分解为方案、理念、手法、目标等各个层级, 对复杂并且定位模糊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察。该方法是通过对多种目标的综合评价以及利用网络系统理论等各种综合方法进行分析, 最终提出一种具有层次权重决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对复杂决策问题的内部关联、本质以及其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并通过较少的定量化信息, 最终实现决策。从而为多元化、难定性或者无特征结构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推广, 使得决策结果难以准确计量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方式和解决办法[3]。园林植物景观本身的构成因素较多、很难进行有效把握, 并且其中的关系也相当复杂, 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是较为合适的。

2.1.1 基本原理

该方法能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层次化, 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确定、达到目标, 将问题分解为不同层级集合的构成, 旨在形成一个多层次、权重化的数学分析模型。这种层级由低层到高层依次可以分为:措施层、方案层、指标层、准则层以及目标层。最终把目标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级 (方案和措施等) , 相对于最高层级 (总体目标) 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列确定问题。

2.1.2 基本流程

该方法的基本流程大致如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单排序权重并做一致性检验→多层级综合判断。

在植物景观工作的实践中, 可以把不同的植物方案进行结构的层次分级, 例如可以将第一层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然后在第二层中, 把第一层的定量指标分为:植物多样性、植物生活型结构多样性、植物景观空间多样性、植物景观时序多样性、植物观赏特征多样性等方面, 把第一层的定性指标分为:植物同硬质景观的和谐性、植物同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植物同生境的和谐性。接着按照第二层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给这些因素安排相应的权重。最后通过相关多样性指数计算并对不同方案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 最终得分高的方案为优。

2.2 美景度评价法 (SBE)

Daniel提出了一种“心理—物理”模式的评价方法, 被称为SBE法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该方法以归类评判法为依据, 让被测试人对不同的景观图片或者视频直接打分, 通过打分结果获得和植物景观相关的美景度量表。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可以同时获取大量的景观横向评价。但不能对景观中的不同构成元素进行横向比较。SBE评价法最初应用于大尺度的森林景观、风景区及林盘美学等方面的评价[4]。

2.3 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测试法 (PPI)

20世纪70年代, 植物景观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 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PPI法 (Psycho-Physiological Indicator) 是通过图片观看, 来测定被测试者在感受景观时, 生理、心理指标的变化, 从而评价不同园林植物景观对人的影响。Birk在生理影响的评价方面, 利用电子仪器的生理数字回馈, 使无法从外在了解的人体信息, 用数字化仪器通过数字显示的形式直接反映出来。现阶段观测较多的生理指标有:心率、脑电波、肌电值、体温、血压等。针对心理评价,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心境状态量表及注意力恢复量表。有学者用PPI法对景观项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翁珮怡研究了参与者在面对不同景观的时候, 生理指标与心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生理指标方面, 通过对心率、肌电值、脑电波等指标的测定, 同时分析了被测试者的心理量表, 得出了以下结论:造成被测试者自然度感受, 会因为景观的类型和开发程度等因素而显著不同[5]。

2.4 审美评判测量法 (BIB—LCJ)

俞孔坚根据LCJ法 (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 的理论, 进一步提出了BIB—LCJ法。BIB—LCJ能够对两两景观进行比较, 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另外, LCJ法对大样本景观的适用性也进一步提高[6]。BIB—LCJ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1) 对景观照片进行分类和标号, 与此同时, 设计和选择适合的BIB设计表;2) 依照BIB表格对不同的景观照片进行分组;3) 让实验人员对照片进行重复评判, 进而按顺序排列出景观照片[7]。

我们在利用BIB—LCJ法对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的时候, 能够通过这种方法, 反映出不同测试群体的景观内在特征与知觉审美的关系。郑洲翔等运用BIB—LCJ法, 对7种棕榈科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 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棕榈科的植物, 如果由低到高按照“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棕榈科植物—挺拔阔叶乔木”的层级进行配置, 会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8]。

2.5 语义分析法 (SD)

奥斯顾德在1957年提出了语义分析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利用言语尺度来丈量和测定人们的心理感受, 是这种方法的主要依据。

3 结语

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到底怎样的景观、怎样的植物配置才是美的, 一个人认为很美的植物景观, 是否会让另外一个人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受, 专家认为好的植物景观, 能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而促使各种景观评价方法的产生。因此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 针对不同的特征, 选取适当的方法在项目开始之前对景观方案进行评估, 以及在项目建成之后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是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 大致涵盖了现行主流的评价方法,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计算机评价体系和景观大数据的收集整理, 实现实时评价和更广阔范围的横向评价, 对于提高景观规划和植物配置的设计水平, 不断提高景观质量, 有着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小德, 卢山, 方金凤, 等.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7 (2) :150-154.

[2]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J].园林, 1993 (sup) :28-42.

[3]唐东芹, 杨学军, 许东新.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 18 (4) :394-397.

[4]杨懿琨, 陈亮明, 周德明, 等.基于SBE法的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量化评价[J].中国园林, 2007 (2) :35-38.

[5]翁殊斐.用SBE法进行广州市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中国园林, 2002 (5) :84-86.

[6]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10 (2) :11-12.

[7]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8, 10 (2) :1-8.

[8]郑洲翔.棕榈科植物在岭南园林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2005.

评价定量化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促进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思想为指导,本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内在潜质的宗旨,组织和建设班级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应的量化评价细则。

二、班级学习小组建设

1.组长的选择和成员的分配。

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成员监督制,因此组长的任用和培养尤其重要。首先在选用方面,我们班有7个学习小组,其组长在班内选拔出综合表现、组织能力、思想品德方面最为优秀的7名同学担任。同时由于不同课程的特点及不同学生能力的特点实施“一定多变”,即组长不变,可根据“学科特点或是组内相应学科比较强势”的学生担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具体事情。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又提高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体意识和责任感,每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而提升。其次在培养方面,主要抓住两方面:一是意识观念的指导。要求组长必须明确自己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以身作则、团结拼搏、合作竞争的意识。二是能力的提升。要求组长经常和组员沟通,及时了解组内情况和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是上报;组织实施方面要有执行力,在组内形成一种无形的规范尺度等;班主任适时对组长的工作予以指导。

在成员的分配方面,坚持“关注能力,尊重个性”的两大分配原

则。分组时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阶段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兼顾组内各科都有强势的学生。其次同阶段或是相近阶段的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进行相应调换,确保组长的执行力。比如说:一些比较调皮或是懒散的学生要安排在组长比较严厉,威望比较高的组内等。

2.学习小组文化建设

①学习小组名称: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有自己的组名,原则以凸现小组的特点、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等,或是表现时代气息的。如我们班“追梦”“炫动青春极限”等。

②学习小组口号:口号也是小组自行设计,主要以树立目标,精神激励、个性展示为内容。如我们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胜在我组,123加油!”“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拿出99﹪的努力,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等。

③学习小组宣言:要求学习小组制定自己的内部宣言,宣言可以是知识或是能力目标,也可以是挑战对手等方面。

④学习小组学习习惯:

尊重他人,学会聆听; 欣赏赞美,取人之长;

知恩领情,懂得感恩; 明确责任,认真履行;

努力奋进,顽强拼搏; 合作竞争,竞争合作。

三、学习小组评价细则。

考核标准(基础分60):加分项目

1.每次学科考试中获前10名加15分;全级前10--30名者各加10分,30---50名者各加8分,50---70名者各加6分;单科前3名

加8分;总成绩进步幅度分别在30名以上加10分、20名以上加8分、10名以上加6分、1名以上者加4分。

2.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小组活动有效,课堂学习表现好被科任老师表扬每人次加1分。

3.作业能认真独立按时按量完成,正确率较高,书写认真工整。科任老师点名表扬的每人次加1分;被学校评为优秀作业的每人次加6分。

4.在文科安排的背诵过程中,有超额或是提前完成任务的每人次加3分。

5.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独特见解或是学习方法的每人次加4分。

6.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征文、学科竞赛、体育竞技、科技制作、书法绘画等方面获得荣誉的,在学校获奖的每人次加6分,区级及以上获奖的加10分。

7.班级内部每周抽查两次作业和辅导书,表现优秀的每人次加4分。

8.各科任老师特别表扬的特别加分。

减分项目:

1.上课不认真听课,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学习表现差被科任老师批评每人次减去1分。

2.作业不能认真独立按时按量完成,正确率较低,书写潦草。科任老师点名批评的每人次减去1分。抄袭作业的每人次减去6分。

3.在考试后学习质量被评为不合格的每科减去2分(参考班内各科均分)

4.违反纪律被班级通报的每人次减去1分,被学校通报的每人次减去6分。

5.不能及时完成劳动任务或是集体任务使集体荣誉受损的每人次减去2分。

6.班级内部每周抽查两次作业和辅导书,表现差的每人次减去4分。

7.科任老师严重批评的每人次减去4分。

四、评价说明

评价原则:公平、公正。量化登记表共三份,公开一份,正副班长各一份,三份结果一致时才有效。最后的总评组织监督小组完成,并予以公布。

评价方法:

1.最佳个人。每周评一次,取分值最高前3名的个人。

注:次一周的分值汇总时不包括前一周的。

2.明星学习小组。每两周评一次,组员积分总和最多的。注:次一周的分值汇总时不包括前一周的。

3.最佳组合。学期末评选,由学生投票选出。

声誉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声誉 指标 评价

一、声誉的定义

声誉这个概念自亚当·斯密时期被提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直到20世纪初才引起广泛重视。有关财务舞弊、产品质量、环境安全、企业信誉、商业道德等问题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开始致力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自身声誉的塑造,良好的声誉在提升公司价值、建立进入壁垒、提升顾客忠诚度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对声誉的定义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都有不同的解释。而目前Fombrun的定义最为广泛接受,他认为企业声誉是与其他处于领导地位的竞争者相比较,企业的过去行为和将来展望对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吸引力。故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声誉的量化指标的建立。

二、声誉评价指标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现阶段声誉测评指标

目前,国内外不同的评级机构和财经杂志定期公布企业声誉排名,影响较大有《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最受欢迎的公司(AMAC)和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司(GAMC),指标有创新能力、员工管理、公司资产的使用、社会责任、管理能力、财务状况、长期投资值、产品和服务质量和公司全球业务的有效性等;Fombrun领导下的声誉研究所在《华尔街》杂志上公布的年度企业声誉商数(简称RQ)排名,包括企业感召力、产品与服务、愿景与领导力、工作环境、财务业绩、社会责任感等;此外,还有英国《金融时报》、《现代管理》、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和澳大利亚《普华永道》等影响较大的评价模型。我国对于声誉的评价主要是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举办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涉及企业产品服务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公众心理感受等综合指标。

同时,在学术界国内如殷盛(2004)刘靓(2005)缪荣和茅宁(2007)等也尝试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得一手数据进而建立我国独立的声誉评价体系。

(二)国内、外企业声誉代理变量选取

学者为了进一步研究声誉对企业的作用,在其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代理变量的方式对声誉进行简化衡量,李远勤(2004)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代表企业声誉,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声誉与自愿性披露水平的关系。何庆丰(2006)将品牌质量作为品牌声誉的表现形式,秦盛(2012)将信用等级等作为声誉的代理变量。

建立合理的声誉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影响声誉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充分考虑各类因素的相互影响从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其次,从不同角度对声誉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会计、营销、战略等角度对声誉的定义存在差异,而对于投资者、消费者等对其评价也存在区别;最后,声誉存在主观感知性。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对声誉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研究,使得声誉问题长期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难以量化研究。

三、声誉量化指标构建

为有效解决声誉量化研究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中外较为影响力的声誉评价体系,选取了入选较多的几大指标(见表1),主要有财务绩效、产品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人才吸引开发和使用、发展潜力等七大指标。

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这七大声誉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涵盖了声誉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量化该信息,本文以这七大指标作为解释目的和方向,进一步将声誉指标细分11个方面(见表2)。

四、量化指标选择的合理性

(一)量化指标有效反映声誉七大指标内容

量化指标是以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综合衡量而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衡量指标,是其对应的声誉指标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七大指标的内涵,进而有效解释和衡量声誉。

(二)量化指标相互补充综合传递声誉高低的信息

选取的量化指标与其对应的指标内容并不是绝对一一对应,量化指标间具有补充作用,例如,朱杰(2007)年在论文中指出企业规模也是影响其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指标,而企业规模同时也是反应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量化指标间的这种相互补充作用在很大程度保证了量化指标在传递七大方面指标信息的完整性。同样,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缩减指标个数,建立适当的量化声誉评价模型。

(三)客观的量化评估方式有效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

不同于以往以问卷调研分析为基础的复杂模型,本文是以客观可获取的量化数据来诠释声誉的各项指标,极大的提高了声誉评价的可操作性,为今后对声誉相关机制和作用分析提供新思路。

五、本文的缺陷和不足

(一)忽略了企业的情感号召力和吸引力

本文研究基于Fombrun对声誉的定义,而实际上,现阶段对于声誉的理解有多個方向,如Manfred(2004)等人则提出,企业声誉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我国缪荣(2003)和茅宁(2005)也指出企业声誉是企业在社会公众群体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因此作为量化分析模型,采用公开数据信息进行衡量的方式忽略了情感这一维度对声誉的影响,无法将企业的情感号召力和吸引力体现在内。但由于情感因素的特殊性,目前尚不存在广泛认同的方式可以从号召力和吸引力两个维度进行有效准确的衡量。

(二)不能作为通用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因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以本文有研究思路为基础进一步对企业声誉进行评价衡量时,我们仅能有效解释企业声誉大小及程度,但单纯以此方法为依据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在企业间进行排序比较仍存在较大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因具体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需要增加或减小调整系数从而获得更为合理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Baumeister,R.F.Self-esteem,Self-presentation,and Future Inte- raction:A Dilemma of Reput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2,50(1):29-45.

[2]Fombrun,C.J.Reputation:Realizing Value from the Corporate Ima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3]Herbig,P.,J.Milewicz and J.Golden.A Model of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Destru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4,31(1):23-31.

[4]李延喜,吴笛,肖峰雷,姚宏.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10):3-11.

评价定量化 篇4

一、目前小微企业所处的困境

1. 金融危机使小微企业融资雪上加霜

曾有人形容这几年的小微企业是“仿佛泡在冰水中的感觉”, 冷却了民营经济的热情, 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步伐, 更刺痛了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整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 (2012) 的一项调查表明, 金融危机以来, 特别是2012年以来, 我国小微企业环境较为严峻, 多数小微企业对自身处境判断表示“艰难”, 半数以上的小微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很多小微企业把自己的生存环境形容为是“腹背受敌”, 对内, 劳动用工成本的上升空前加剧;名目繁多的税费使有限的利润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对外, 生产要素成本不断走高, 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加剧;而国外经济的低迷更让出口贸易雪上加霜……

2. 高利贷盘剥更使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根据2011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可以看出, 2011年小企业发展艰难, 尤其是在融资方面, 50%左右的小企业是通过民间借贷来获得的资金支持, 只有15%的公司可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且贷款金额都在100万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难以引起银行的重视, 而大多数小企业的贷款为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 因此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小微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许多小微企业便选择了向高利贷借款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这又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负担。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二季度的调查:民间借贷首次超越房地产、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 成为温州人“最合算的投资方式”。《北京晨报》报道, 2011年, 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愈加突出, 中小企业从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达到48%~60%。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称, 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出现失灵, 目前银行发放小微贷款的信用评级和贷款审核没有取得效果, 从他们的数据来看, 获得信用贷款与非信用贷款企业盈利水平基本没有差别, 获得贷款与需要但未获得贷款企业盈利水平也基本没有差别。这也就意味着当小微企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时, 而金融机构却出现了惜贷行为, 究其原因, 主要是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不可预测性而无法准确地判断是否要发放贷款。

二、小微企业信用进行定量分析

以往我国各个银行都是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等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企业贷款的审批与发放,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缺乏科学系统的定量分析, 如此一来所作出来的决策并不是非常的客观。1如果能将定性分析结合定量研究的结果来进行决策, 会更加客观。可以建立二元离散选择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决策。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2, 此处对于小微企业贷款时考察的指标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市场竞争力。

信用评级是由专业的机构或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作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评价。可以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来赋予不同的分值, 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 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为损失风险, 其二为收益风险。在这里主要是讨论贷款风险的防范, 即损失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 主要是不良贷款的防范。根据国际惯例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5种不同的档次: (1) 正常 (2) 关注 (3) 次级 (4) 可疑 (5) 损失。后3种为不良贷款, 对于企业的信用等级可以赋予不同的分值。

通常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指标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高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3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扣除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后的利润, 不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因素。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全部利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是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数据取值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其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从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获利水平方面对资本金收益率指标的进一步补充, 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 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获利能力, 没有足够大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就无法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 为此, 结合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分析, 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成本控制、费用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与成绩。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产品或商品定价科学, 产品附加值高, 营销策略得当, 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 发展潜力大, 获利水平高。所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其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市场竞争力的分析, 作出选择。这意味着是一个二元选择问题、贷与不贷的决策问题。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二元Probit离散选择模型来进行决策。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原始模型为:

其中Y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结果, X1为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 X2为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i为金融机构所选样本企业的个数, i=1、2、3....n。

对于商业银行可以从其历史贷款的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中随机抽取一些一组截面样本数据, 建立Probit模型, 利用金融机构对不同小微企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主营业务利润率”, 对他们的贷款的结果采用二元离散变量, 1表示贷款成功, 0表示贷款失败。利用最大似然法对其进行参数估计, 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被解释变量取值为0或者1, 0表示贷款不成功, 1表示贷款成功。对于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来说,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小微企业提供的资料, 代入所估计的模型, 就可以得到贷款成功的概率, 以此来作为是否进行贷款的参考。4

三、小微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

小微企业在维护和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的同时, 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就是提高还款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说过: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要么具有成本优势, 要么具有差异化优势, 企业通常采用的竞争战略有两种, 低成本战略, 产品差异化战略。基本的竞争定位战略有两种, 但一个成功的企业绝不会只考虑一方面而完全忽视另一方面。

低成本可以使自己在同样的销售价格下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利润率, 并通过降价竞争的方式将高成本的对手挤出市场。对于目前小微企业所处的境况来说, 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不断攀升, 所以低成本的实现途径可以通过: (1) 规模经济。小微企业可以通过集群化发展来实现规模经济, 还可以进行供应链融资。 (2) 专有技术。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上, 其中研发力量强盛与否是关键, 这就要求小微企业要重视技术创新。 (3) 科学的管理和发达的营销网络。可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市场占有率指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市场占有率越高, 表示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越强, 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水平越好、越稳定。

产品差异源自超凡的质量、创新的款式或是便捷的服务, 表现为品牌、外观、卓著声誉等。如果说低成本战略对小微企业指出了降低成本的途径, 那么差异化战略则对小微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提高产品的质量, 不断地创新和良好便捷的服务。

另外, 小微企业在购进原材料时与供应商要议价, 产品加工后出售与顾客之间要议价, 价格谈判能力越强, 企业越能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注释

11 夏雨弛, 曹芮绫.信用评分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用性研究[J].决策信息, 2013 (05) .

22 Schreiner M.Benefits and Pitfalls of Statistical Credit Scoring for icrofinance, Savings and Develop-ment, Vol.28, No.1, 2004.

33 吴芄, 魏莎, 陈天平.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M].东南大学学报, 2012 (11) .

教师定量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对教师进行定量绩效考核评价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定量绩效评价引导广大教师明确并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以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考核评价对象导

考核评价对象是本职、在岗受聘的该校教师。

三、考核评价内容

教师定量绩效考核评价有两方面内容:

1、小学教师工作量定量标准。

2、小学教师定量绩效考核评价要点和标准。

小学教师工作量定量标准是在国家规定的标准的班额的情况下确定,根据本校实际定量如下;

班额标准20——30人之间(以农村乡镇而言)

评价定量化 篇6

[关键词]定岗定责;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环节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考核评价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评价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教学活动强调以“学”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被赋予较高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事先将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交给学生,使他们知道评判什么,怎么评判,防止教学目标的偏离。并且教师为了得到考核评价的”果”,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

2.考核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手段,起到检验诊断的作用。如果只鼓掌,不打“板子”,或是“板子”扬而不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好无动力,学差无压力,考核无活力的局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调动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3.考核评价是衡量课程实施情况的工具 ,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考核评价好比一面客观的镜子,一把公正的尺子。在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的同时可以确证、澄清和校正一些观念,并清楚地认识到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

二、高职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由于学生长时间的经受了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学生不愿意探索,懒于创新。希望老师给出结论,自己背一背,试卷上用一用。留恋以往的考核方式。目前,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许多院校都开展了项目教学法,与之相应的课程考核评价多采用过程与结果结合;学生,教师,企业多方参与的方式。但由于项目教学法往往采取分组完成,小组内人员分工不清,出现一人完成全组完成现象。使得考核评价不到位。

三、定岗定责量化考核的优势

定岗:是指明确所需要的岗位;定责:明确部门及个人工作及责任范围。定岗定编的目的是实现“人、岗、事”三者之间的合理匹配。借鉴企业的这一形式,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采用定岗定责量化考核不仅与企业工作制度接轨,而且会杜绝完成项目任务时有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在课程实施的几个项目中采取轮岗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角色,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弄清楚要做的“事”。有了目标,然后才需要相应的岗和人来做。

四、高职网络专业定岗定责量化考核的实践

在高职网络专业软件项目开发是经常在课程中涉及的内容。首先要明确软件开发流程,弄清楚流程才会明确岗位。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包括:

1.需求分析。向用户了解需求,清楚列出系统大致的大功能模块,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并且还列出相关的界面和界面功能。

2.概要设计。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3.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中,描述实现具体模块所涉及到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类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需要说明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

4.编码开发。开发者根据《软件系统详细设计报告》中对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对目标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界面等方面的要求。

5.测试和验收。测试编写好的系统要一个一个的确认每个功能。测试同样是项目研发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步骤。完成测试后,用户验收并完成最后的一些帮助文档,整体项目才算告一段落。

6.系统维护。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或环境的变化,对应用程序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

依据开发流程,结合学校课程特点,定岗要求项目经理1人,存于整个开发流程。系统分析员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开发需要1-2人。开发人员在需求分析、测试和验收、系统维护需要0-1人;在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开发需要1-3人。软件测试工程师在测试和验收、系统维护需要0-2人。其他人员如软件配置工程师、美工等按项目需求配置。

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经理活动有建立CQ/QC中的项目目录;在SVN中建立项目目录;分析项目所需资源,风险等;预估项目周期。产出项目计划(大致时间规划)。系统分析师的活动是收集整理需求。产出需求说明书。开发人员和测试和维护人员要参与需求分析、环境分析。

设计阶段项目经理活动有监控项目进度;组织安排本阶段的评审;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细化项目计划。产出项目计划具体到各功能。系统分析师要参与系统功能设计。产出系统说明书。开发人员的活动有系统功能技术设计;数据库设计。产出系统功能的技术设计。测试和维护人员的活动是组织测试计划评审。产出项目测试估计和测试计划书。

编码开发阶段项目经理活动有监控项目进度;调整人员安排;跟踪解决技术难点。产出项目计划(更新进度)。开发人员的活动有具体功能开发。产出功能单元代码。测试和维护人员的活动是编写测试用例和自动化脚本;组织测试用例评审。产出测试用例;自动化脚本。

测试(单元、集成、系统) 阶段项目经理活动有监控项目进度;跟踪解决问题列表;分配BUG ;.跟踪解决技术难题。产出项目计划(更新进度)和项目进度报告。开发人员的活动有组织代码走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修改BUG;支持测试。产出功能单元代码;单元测试报告;集成测试报告;系统部署后的Relese Note。测试和维护人员的活动是支持开发进行集成、系统测试;准备测试数据产出。产出系统测试报告(执行结果);缺陷报告。

参考文献:

[1] 蓝昌裕. 高校考试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丽水学院为例[J]. 丽水学院学报. 2011(01).

[2] 刘轶宏,董绿英,潘峰. 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32).

项目风险量化评价方法比较 篇7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信息熵,蒙特卡罗模拟

工程项目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风险可能会带来灾难, 也可能带来利润, 关键是如何看待风险, 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证明, 要成功达到规避项目风险, 节约成本, 甚至增加赢利的目的, 必须实施风险管理。风险评价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各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一) 模糊综合评价法

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 其评价体系直接影响项目的风险决策。对于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件, 其分析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从多目标决策中划分出来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 当影响事物因素较多, 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时, 采用此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模糊综合评判法用于评估工程的风险性时, 一般包括如下四项工作:

1. 建立综合评价集合。

设着眼因素集为U={u1 u2…um}, 抉择评语集为V={v1 v2…vn}, 它们均为有限集。

2. 确定被评价事物相关各因素的隶属度。

隶属函数是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关键之一, 它是一种对不能精确定量表述的事物现象、规律及进程的模糊陈述的表达式, 由此确定的隶属度是对模糊概念贴近程度的度量。因此, 隶属函数确定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目前, 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通常用模糊统计方法或者是凭实际经验, 为对着眼因素集中的ui (i=1, 2, …, m) 作单因素评判, 从因素ui着眼确定该事物对抉择等级vj (j=1, 2, …, n) 的隶属度rij, 并由此得出ui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 ri2…rin}, 它是抉择评语集合V上的模糊子集。由m个着眼因素的评价集可构造出模糊关系矩阵R:

它反映了集合U与V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其中rij表示因素ui对抉择等级vj的隶属程度。

3. 确定各评价因素对评价对象的权重。

对于被评判的事物, 由于从不同的着眼因素可能会得出觉然不同的结论, 而且在诸多着眼因素ui中, 对总评价的影响程度不一, 存在着模糊择优因素。因此, 评价的着眼点可看成着眼因素集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在模型中, A称为输入模糊向量, 记成A={a1 a2…am}。式中ai (0芨ai芨1) 为ui对A的隶属度且规定, 它是单因素ui在总评价中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A中的分向量称为因素ui的重要程度系数, 或称权重。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确定权重值。为获得合理的结果, 本文采用求层次分析法 (AHP) 中正互反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来确定权值。

4. 综合评价。在确定了模糊矩阵R和模糊向量A后, 可作如下模糊变换来进行综合评判:

B=AR={b1 b2…bn}

式中B称为输出模糊向量, bj=Σakrkj, j=1, 2, …, n。由此得到评价集V的模糊子集, 即输出模糊向量B, 其分向量的数值大小将相对地反映工程施工中有关因素的风险程度。

由专家构造区间数判断矩阵, 用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影响工程项目各目标的风险进行逐级分层次评价, 进而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 可实现风险评价的定量化, 评价结果可为项目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实例表明, 本方法能较好地考虑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符合工程实际。

(二) 信息熵评价

信息熵的通俗解释就是通信前后收信者从消息中获取的信息, 从数量上等于通信前后“不确定性”的消除, 当然, 通信后获取的信息量也应该是消息发生概率的某一函数。由此可见, 它是对信息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消除, 这种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相联系, 而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概率的大小来表示。而工程风险的发生也是一种概率关系, 从而为其工程风险分析奠定了数学基础。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 (Shannon) 把熵概念引入信息论中, 作为系统不确定性的量度。当系统处于几种不同状态时, 设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i (i=1, 2, …n) 时, 该系统的熵就为:

当所有的Pi都相等时 (即等概率) 情形, H达到最大值, 即Hmax=lnn。这一性质称为熵的极值性。这里讨论的就是利用熵的含义来实现各评价因素指标的评价优序, 建立基于信息熵的优序模型。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普遍采用专家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通过评价尽可能多的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多种评价工具 (模型) 、全面综合各方专家意见以达到尽可能的科学、客观。最后由决策委员会 (决策者) 决策。因此, 设有m个待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的评价问题中, 利用专家法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可得到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R'=rij'

按照下列公式对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得到归一矩阵R=

rij=rij'-minrij'/maxrij'-minrij'式中rij'缀 (0, 1)

在 (m, n) 评价问题中, 可以定义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为:

则第j个指标的熵权dj定义为:

当某一指标的熵越大, 其熵权越小, 该指标在竞争程度上越不重要。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熵权:按照公式 (1) 可以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熵权dj。通过专家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出相应评价指标在决策中相对重要程度权重值wj, 按下式计算综合权重:

进行项目优序评价:把评价对象集映射到距离空间, 可得:

在进行优序评价中, 若只重视偏差的总和, 可取p=1, 得:

显然, 距离小者更接近理想方案, 我们就可以按照Lp (λ, i) 由小到大进行排序评价。

应用效应信息熵对工程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得出不同风险防范比重,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当然, 现今还没有对效应数值有一个大小的概念, 这需要采集过去的一系列成功案例, 用此方法对其量化, 这样便可得到项目风险的效应信息数据库, 从而为以后的项目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资料。

(三) 蒙特卡罗模拟

蒙特卡罗 (Monte-Carlo) 方法又称随机抽样技巧或统计试验方法, 它是估计经济风险和工程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 并把这种不确定性在成本方面的影响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出来。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多元素变化分析方法, 在该方法中所有的元素都同时受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工程上常用模拟预测工程项目的风险。

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模拟技术, 即通过对每一随机变量进行抽样, 将其代入数据模型中, 确定函数值。这样独立模拟试验N次, 得到函数的一组抽样数据。由此便可以决定函数的概率分布特征, 包括函数的分布曲线, 以及函数的数学期望、方差等重要的数学特征, 将N次模拟的结果用累计频率曲线和直方图来表示。例如, 某房地产投资项目每年所得赢利额Y由售房收入S, 工程建设费B和工程运营费M三个因素确定, 表达式为:

式中a、b、c、d>0均为常数;S、B、M均为随机变量, 其对应概率密度函数为f (S) , f (B) , f (M) 。每取一组S、B、M的值, 就可根据公式 (1) 得出一个Y值;取N组S、B、M值, 就算出相应N个Y值, 最后得到Y的概率分布。

应当指出每一个试验应当是随机的和独立的, 而且要避免重复。对模拟次数N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常认为N应该足够大, 因为这样才可以生成一条更光滑的概率分布曲线图。

可以看出, 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一个实际问题, 基本步骤如下:

(1) 根据实际问题, 构造模拟的数学模型;

(2) 根据模型的特点, 进行相应的概率分布的多次重复抽样;

(3) 将抽样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4) 得出结论。

在对每一个随机变量进行抽样的时候, 产生大量具有一定分布的随机数,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在理论上, 只要有了一种具有连续地分布的随机数, 就可以通过抽样的方法得到任意分布的随机数。在连续分布函数中, [0, 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函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因此, 在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一个实际问题时, 必须首先解决产生大量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然后用各种抽样方法将产生的均匀分布随机数转换为具有一定分布的随机数。

简言之, 蒙特卡罗方法就是模拟随机变量x1, x2, ∧, xp的函数η=η (x1, x2, ∧, xp) 得到的抽样值η1, η2, ∧, ηn, 经统计处理后得出的η的概率分布或各阶矩阵的统计估计, 最后得到问题的近似解, 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方法。

二、三种方法的比较

模糊数学把定性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定量描述, 为工程管理和风险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工程项目风险的描述, 实际就存在模糊性, 大多数工程的风险都很难给出具体的风险率或可能的损失, 同时,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又是一个涉及多项因素的多目标过程, 所以, 将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运用到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是必然的。这种方法的结论也没有得出项目风险程度的确切值, 只能判断项目大致的风险度。

在工程风险分析领域, “不确定性”因素复杂多变, 而这些方法在考虑风险因素时, 虽也考虑过主观和客观, 但囊括这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却较少, 比如说:涉及到风险权重时, 只考虑主观因素, 忽视客观因素;而涉及到风险发生概率时, 只考虑客观因素, 而没有把主观和客观因素加以很好地结合, 这样就使工程风险因素量化分析失去先天的可靠度, 从而不能准确地分析, 也就无从采取有力的措施。而由美国科学家 (C.E.Shannon) 提出的效应信息熵模型却很好地解决了关于“不确定性”的评价问题, 尤其在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考虑上, 其科学性更加可靠。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一种多元素变化分析方法, 在该方法中所有的元素都同时受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该技术的难点在于对风险因素相关性的辨识与评价, 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 并把这种不确定性在成本方面影响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出来。既有对项目结构分析, 又有对风险因素的定量评价, 因此是比较适合在项目中应用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 每一种工程风险分析技术的提出都是伴随着具体工程问题的出现和需要而产生的, 都有其特点, 都有它们的适应性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风险评价中必须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评价方法, 取长补短, 从工程项目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对用不同评价方法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计算, 最后得到工程项目某一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 这样才能为后阶段的风险防范制定可行的、合理的对策, 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桌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张文俊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Nigel JSmith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英国Black well科学出版社1999

【4】Stephen Mak David Picken Using RiskAnalysis to Deter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Contingenc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4

【5】仰炬张朋柱基于粗糙集信息熵投资优序评价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414

公司治理定量评价研究综述 篇8

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企业频频爆出的公司丑闻使得公司治理问题持续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研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不再仅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分析, 公司治理水平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点考察因素之一。麦肯锡公司针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一系列调查表明, 大部分投资者愿意为治理状况良好的公司支付更高的溢价 (Newell&Wilson, 2002) 。Craig Doidge、G.Andrew Karolyi&RenéM.Stulz (2004) 在研究中发现, 公司治理水平与投资机会的增长、所有权集中、外部融资需要以及投资者权益保护等密切相关。但国内外现有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指标体系评价内容不一, 部分指标不能有效反映公司治理的真实情况, 关键指标有所遗漏, 导致应用偏差。基于此, 笔者从公司治理的内涵出发, 总结现有研究进展, 指出现有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公司治理的不同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问题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是从Berle&Means (1932) 的研究开始,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 公司治理作为概念提出后, 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至今, 学术界对于公司治理内涵的理解尚存分歧和争论。

(一) 以股东为核心的公司治理观

这一观点主要以Berle&Means (1932) 、Jensen&Meckling (1976) 、Shleifer&Vishny (1997) 、Tirole (2001) 等为代表。该观点认为, 企业的所有者 (通常为股东) 投入实物资本从而形成企业的财产。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 因此,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保障股东的利益, 公司治理应当遵循股东权益至上原则。该观点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保障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而这样的单边治理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但股东仅仅是最初投入资本方,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值还依赖于员工、经营者等多方的共同参与, 他们同样承担了相关风险。一味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会导致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 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对于人力资本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忽视导致这一观点广受争议。

(二) 利益相关者治理观

这种观点以Freeman (1984) 、Cochran&Wartick (1988) 、Blair (1995) 、杨瑞龙 (1998) 、李心合 (2001) 等为代表。该观点认为, 公司治理中, 应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 其核心是多方共同参与治理。公司运营所需的资本和人力是以全社会作为获取的空间, 其产品和劳务又是为全社会所需的, 基于这一性质, 决定了公司从发起到营运的各个环节都应以维护全体出资人、员工及消费者等多方的利益为立足点和行为准则。这一观点的优势在于兼顾了除所有者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还考虑到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是多方共同承担的, 并且公司治理也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 这有利于企业长远的生存与发展。但这一观点最大的缺陷在于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因此, 如果能较好地划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 这一观点是相对较为理想的公司治理模式。

可以看出, 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更符合社会发展和稳定, 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笔者亦赞同这一观点。因此, 可以认为, 公司治理是一个由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 通过一系列内外结合的制度安排、合理的治理结构设置, 实现各主要利益相关方权、责、利的均衡, 从而提高公司的决策能力和效率, 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维护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共同利益, 最终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相应地, 公司治理评价的内涵是以公司治理内涵为核心, 以公司治理的原则为评价指引,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各层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利益相关方利益的保障、信息披露及时性与完整性以及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公司治理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一) 国外研究

国外较早关于公司治理定量评价的规范研究是1952年由美国机构投资者协会所设计出的第一套正式评价董事会的程序。早期推出的公司治理定量评价大多是针对单边治理或单一方面进行的评价, 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国外最早推出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的是美国标准普尔 (S&P) 的公司治理服务系统 (1998) , 后经修改, 推出了面向全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 (评分) 体系 (2004) , 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后, 欧洲戴米诺公司 (Deminor) (1999) 开展了欧洲公司治理评级服务, 这一评级服务的推出在公司治理领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提供了一个基准。同时, 该评级机构还代表公司客户, 使用评分卡相关方法编制详细的“公司治理概要文件”, 并作为公开的“公司治理评价与投资者报告”。里昂证券亚洲公司 (2000) 也推出了面向全球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此外, 还有日本公司治理研究所推出的针对公司层面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JCGIndex) 等。这些是国际上典型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主要指标构成见表1。

除了以上公司或机构推出的典型评价系统外, 国外个体学者代表性研究有:Howard Sherman (2004) 认为, 专注于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的企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会创造更高的回报、经济性能, 并且降低资本成本。Howard Sherman (2004) 和他的团队基于超过4100家公司的相关数据组成的数据库中, 对董事会问责制、财务信息披露、股东权利、薪酬政策、市场控制、股东基础、企业声誉以及劳资关系、监管措施、环境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等发布的全球公司治理规范为评级标准, 确定了20家在公司治理上得分最高的公司, 从而提出了国际治理标准公司 (Governance Metrics International, GMI) 。

尽管治理标准和其他新的评价措施的推出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 但公司治理真正的改革应该是在董事会内部以及公司本身。Dallas和Patel (2004) 认为, 即使信息的复杂性使得很难产生对公司层面治理的定量评价, 但公司治理评级仍然是评价公司治理质量的有效指标。Leora F.Klapper和Inessa Love (2004) 利用14个新兴市场企业层面的公司治理的最新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是相关的。Christian Strenger (2004) 系统地阐述了德国的公司治理评分卡 (The German Scorecard) , 该评分卡有标准化的格式, 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公司自我评价以及行业间的比较等。该评分卡主要评价标准为公司治理的承诺、股东与股东大会、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合作、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透明度、年度财务报表的报告和审计等七个方面。该评分卡的优点在于能够应用于改善公司治理的实践中, 并且被分析师和投资者在实际中广为运用。其不足之处在于在评价标准设置方面遗漏了一些关键性指标, 使得评价层面不够全面。Daryl Koehn&Joe Ueng (2005) 比较了当时典型的两种公司治理评级体系, 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公司治理国际标准公司 (GMI) 和美国机构投资者服务组织 (ISS) , 两者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据来源不同, 以及GMI的评级体系具体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而ISS的评级体系并未包含这一点。研究结果表明, 投资者不应过分依赖于机构股东服务公司 (ISS) 所给出的公司治理评分标准, 并且没有结果表明高的公司治理得分和公司治理高质量盈利有正相关关系。Chhaochharia等人 (2008) 研究结果表明, 在欧洲, 虽然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性的, 但公司治理的评级似乎随时间而增加, 从而促使公司治理水平更接近外部投资者的需求。这也引发了相关的讨论:公司治理是否应该由法律加以规范, 或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这些发现对研究遵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的有效性提供了帮助。Annelies等人 (2010) 认为, 与信用评级不同, 公司治理评级是主动提供的, 由于公司治理评级机构和企业之间不涉及任何合约关系, 因此, 公司治理评级可以被视为公司治理质量评价的可靠信号。Themistokles Lazarides和Evaggelos Drimpetas (2011) 通过分析发现, 公司治理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司规模、领导或权利的集中和董事会特征等方面。基于此, 他们使用二进制变量来构建公司治理质量评价指数。同时, 通过年报数据来识别公司治理的机制和实践, 通过有序probit模型来识别公司治理的驱动程序。这一指数的优点在于, 通过识别对公司治理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从而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因此, 决策者可以通过关注这一指数, 创建一个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的法律监管框架。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获取是从年度财务报告中获得的, 若会计信息失真, 将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 因此信息的可靠性有待提高。Ying Zheng和Harry Zhou (2012) 以帮助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为目的, 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所发布的公司治理相关文件中的关键因素, 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董事会信息、高管薪酬制度、内幕交易信息等作为公司治理评价的出发点, 建立了公司治理智能分析和评价系统 (intellig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is and rating system, ICGA) 。该系统可以为政府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会计师、金融机构等提供独立的、值得信赖的关于评估公司治理的相关资料。

国外对于公司治理定量评价及相关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并且很多公司治理研究中都运用到了公司治理定量评价的数据, 因此, 公司治理定量评价研究不仅对于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也对公司治理的相关领域研究有所贡献。

(二)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要晚于国外。裴武威 (2001) 从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出发, 分析了国外主要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环境、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特点, 在对戴米诺、标准普尔等较为成熟的国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修改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框架。海通证券研究所上市公司治理评价项目组 (2002) 也推出了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并进行了实际应用。该评价体系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实情况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而建立。该评价体系推出的上市公司治理指数 (CGI) 主要用于一个公司遵循公司治理规范的情况, 服务于企业的各方相关利益主体。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也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2003) , 并连续多年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 (CCGINK) , 受到普遍认可及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部一直致力于公司治理领域研究, 于2000年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见》, 而后, 胡汝银、司徒大年 (2002) 又进一步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文献中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都考虑了我国公司治理的特点以及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符合我国现实情况。但在评价内容的设置上各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各评价系统评价的目的、针对的信息使用者以及出发点和评价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导致的。

随着我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的兴起, 对于推出的各主要评价体系的评价研究也在进行。牛建波、李胜楠 (2004) 将国内外主要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后, 对公司治理准则适用性、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认为公司治理评价系统中应当包含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周繁 (2004) 对公司治理的原则、目标以及现有公司治理评价模式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后,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可以从公司外部治理评价、公司内部治理评价和治理与管理的匹配性三个层面来构建。张大力 (2008) 对国内外主要的公司治理评价实践进行回顾后, 对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了再评价, 认为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赋值方式、权重分配和计算原理不尽相同, 适用范围各有侧重;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评级重形式而轻实质, 并指出公司治理评价应该是“公司治理绩效评价”, 评价体系的设置应当明确评价了什么, 由谁来评价, 在今后可以鼓励多种商业性机构作为评价主体。蒙立元、张颖 (2009) 对国内外典型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应当在针对内部治理的评价中注重对股东行为、独立董事、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评价, 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外部治理的评价。李维安、徐业坤、宋文洋 (2011) 系统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外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以及基于公司治理评价指数的相关实证研究, 提出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的设计应该融入对公司治理环境的评价, 评价的对象以及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要构建适合我国转型背景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同时还指出, 在利用公司治理指数进行实证研究时, 要考虑到公司治理指数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治理的内生性问题。吴晓路、陈海燕 (2012) 在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背景及其内涵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认为我国公司治理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 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评价的信息质量、股权结构应当受到重视。国内外一些代表性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如表1所示。

四、公司治理定量评价现状

目前, 鲜见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定量评价中存在问题的文献, 少数的相关文献指出其问题主要包括评价标准不统一, 缺乏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 公司治理准则以及评价标准的适用性欠佳, 评价的信息可靠性低等。然而, 这些论述不够全面和深入, 忽略了一些关键的重大问题, 如, 现有评价体系中缺乏治理效果的评价, 未能将公司治理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结合起来等。

(一) 评价主体模糊, 导致应用偏差

相关文献表明, 最初的公司治理评价是一个单方面的评价, 通常仅针对公司董事会的运作、结构与履责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常认为公司治理的实质是董事会治理, 公司治理质量很大程度上与董事会的组成及作为有关, 因此选用董事会这一层面作为评价主体。但现代公司治理通常是一个由多方共同治理的格局, 因此, 这种评价主体的选择会直接导致评价内容设置的单一性与片面性, 使评价结果有失偏颇。当前, 现有的主流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 评价主体多数由公司内部多方组成, 如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等。这种评价主体的选择虽然考虑了公司治理是一个多方共同治理的过程, 但其评价主体的选择几乎都是从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 (尤其是股东) 出发, 而较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其他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因此, 当前关于评价主体的选择依然从公司内部视角出发, 不够全面。一般认为, 不同评价主体有不同的立场、评价需求和内容, 但现有公司治理定量评价几乎都未明确说明评价主体, 因此, 评价结论可能导致其他主体错误决策。

(二) 遗漏部分关键性指标, 特别是忽视相关利益者的指标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大多数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 一级指标都没有设置相关利益者方面的评价指标。国外主流评价体系中, 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虽有涉及, 但也仅关注了金融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国内主流评价体系中, 仅南开大学的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了相关利益者评价的一级指标, 但具体指标并未涉及诸如员工利益保障等方面的评价。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学术界对于公司治理的内涵尚存分歧, 导致对于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否应当给予关注和保障的问题至今没有一致论调。《OECD公司治理原则》 (1999) 中提出的公司治理五大原则中指出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并提倡应当平等对待所有股东;《美国圆桌商业会议公司治理声明》 (1997) 中也将利益相关者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指出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以及公司的正常运营, 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并提出公司有责任公平地对待雇员。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2002) 专门针对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并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界定为以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等为主。此外, 出资人 (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 虽然对于企业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和经营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 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还要依靠经营者、职工、客户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 忽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企业必定走不长远。因此, 现有指标体系中, 诸如相关利益者这样的关键评价指标的缺失会导致评价的片面以及评价结果失真。所以, 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设置专门针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价的多级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并且这一指标应当是一个关键性的评价指标之一。

(三) 缺乏对各指标的客观重要性测度, 导致指标权重不科学

在实际中, 运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治理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通常用公司治理指数表示。不同指标在公司治理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 因此, 大多采用权重系数衡量其重要性大小。但大多数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 没有对主要的相关因素所赋予的权重的由来加以说明, 没有对相关因素作用关系及大小进行分析和阐释。显然, 现有评价文献几乎都是采取了主观赋值或评分模式, 这样的方式虽然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但存在重要缺陷, 尚未发现对各指标客观重要性测度的相关文献。只有明确了各相关因素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 采用客观赋权方法, 才能够准确的对各级指标赋予权重, 进行评分。因此, 现有指标体系结果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四) 缺乏治理效果的评价, 未能将公司治理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结合起来

公司治理定量评价可以从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两个方面来反映, 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结构、董事会结构等属于外在形式, 大多数文献侧重于外在形式评价。治理效果是真实治理水平, 属于内在实质, 但现有文献普遍忽视了这一根本性内容。公司治理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可能统一, 也可能相背离。公司治理外在形式好的企业, 公司治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为, 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公司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治理效果, 而只要治理结果是让人满意的, 即使某些非关键面并未完全遵守公司治理评价的外在标准, 也可以认为其公司治理水平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因此, 现有文献仅仅从外在形式或治理结构来评价公司治理, 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差。

五、结论

(一) 明确公司治理评价的主体

对公司治理的评价应当站在多方相关利益者的立场上进行评价。公司治理评价的结果不应仅应用于公司的实际治理中, 更重要的是让各相关利益方明确自己的利益及保障情况, 尤其是能够为外部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提供切实的帮助。只有将多方相关利益者作为一个整体, 从他们的角度进行考量、评价, 才能够使评价结果被更多人所接受, 只有站在一个能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立场上, 才能够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因此, 公司治理评价的主体是公司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同体, 以此为出发点建立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 不仅运用于企业内部, 还应当为外部投资者甚至政府部门等相关机构所运用。此外, 若仅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公司治理评价, 由于所处外部环境相同, 因此不应对外部治理环境, 诸如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政府监管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评价, 仅着重评价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治理效果即可。需要说明是, 大量的研究表明, 当一个国家有强大的股东保护的法规、较强的法律环境时, 该国的企业通常都会有更高的公司治理评分。因此, 外部法律法规健全和严格实施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二) 考察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同时关注关键性指标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应当设置针对相关利益者的评价指标, 具体应考虑到以下两方面:一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通常为法人治理结构, 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 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主体, 因此应针对这几方面在公司治理实践中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治理成效进行单独评价。二是合理界定利益相关者。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无限延伸, 但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作为公司治理主体, 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因此, 建议在公司治理评价中, 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可以界定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 即: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以及社区 (包括自然环境) 等。综合上述分析,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 利益相关者具体指标应当重点评价的对象是员工以及社区 (主要是环境保护及其他社会责任履行方面) 。在具体指标设置方面, 可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员工参与程度及利益保障情况, 环境保护行为以及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如产品质量、是否存在价格垄断等方面) 履行情况。最主要的是对利益相关者各方的责任履行情况及其各自应得利益保障情况进行评价。尤其应当关注股东所得利益的同时是否侵占了其他企业相关者的利益, 如员工、债权人等方面。

(三) 对相关因素间的作用及大小进行实证分析或测度, 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

考虑到公司治理评价的重要性, 应由财政部组织相关专家或机构对公司治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实质性测度, 为多数企业确定公司治理指标权重提供参考标准。数据丰富的企业, 也可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研究能力强的企业, 也可采用系统仿真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动态模拟公司治理系统, 以测度具体相关因素作用大小。

(四) 指标的设置遵循实质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更加注重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质

注水开发油田水淹层定量评价 篇9

1 水淹层的特征

油层水淹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含水饱和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两种变化又直接影响电阻率曲线的变化, 也就是说油层水淹后电阻率的变化是最明显的[1]。

含水饱和度的升高使得电阻率降低, 而地层水矿化度的降低又使电阻率升高。当地层注入淡水时, 在水淹初期, 含水饱和度的升高占主导地位, 因而电阻率降低;在水淹中后期, 地层水矿化度的降低占主导地位, 因而电阻率升高, 也就是说, 电阻率的变化随水淹程度的增加呈“U”型变化。当地层注入污水时, 含水饱和度的升高占主导地位, 因此电阻率是降低的。

2 电阻率相对值法的计算

电阻率相对值法是水淹层定量解释的一种方法。油层水淹后最主要的变化是电阻率的变化, 它在纵向上的变化是相对的, 因此利用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直接求取饱和度, 避开了利用阿尔奇公式求解释参数中混合液电阻率的难题[2]。

利用地质、测井、取心、试油等资料在对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适合该断块的水淹层解释方法[3]。

(1) 相关参数的计算①含水饱和度的确定:利用深感应—中感应、深感应—八侧向、微电位—微梯度三差之和Rt'与含水饱和度Sw建立关系, 得出了相应的公式[4]:

Rt'= (深感应—中感应) + (深感应—八侧向) + (微电位—微梯度)

当Rt'>10, 令Rt'=10

②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由于电阻率三差之和Rt'、自然伽马相对值GR'与束缚水饱和度Swi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 建立了Rt'与Swi的关系图版, 通过拟合得出相应的公式:

当Rt'>10, 令Rt'=10

③残余油饱和度的计算 (Sor) :Sor=0.003×AC2-2.03×AC+316

当AC≥450us/m时, 令AC=450us/m (AC:声波时差测井值) 。

④油水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式中:Kro为油相渗透率;Krw为水相渗透率

(2) 解释标准的确定根据多区块实际试油资料及其计算结果确定出水淹级别的标准:Fw<15为油层, 15<Fw<30为弱水淹层, 30<Fw<70为中水淹层, 70<Fw<90为强水淹层, 90<Fw为水层。

3 应用效果

G104断块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 以污水回注为主, 利用上述研究方法进行水淹层的重新解释。

图1为G76-30-2井解释成果图。该井与注水井G74-32、G75-31井对应较好, G75-13井注水井段的15、16号层吸水, 对应G76-30-2井的12、13号层, 自然电位基线偏移, 电阻率降低, 经水淹层处理, 产水率分别为55%、40%, 根据结果, 解释这两个层为中水淹层。G76-30-2井的14、15、16号层原解释为水淹层, 利用水淹层解释方法对这三个层重新处理, 产水率在40%~80%, 因此, 把这三个层解释为中水淹层。该井15、16号层1999年8~10月单层试油, 现解释结论与试油结果基本一致。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电阻率变化计算产水率作为判定水淹程度的标准, 在G104断块应用效果明显, 但对于其它不同流体类型油藏要认真分析目标区的实际资料。该方法使用方便、对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判断水淹程度有较高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鹏飞, 孙红, 等.扶余油田水淹层岩石物理相电阻率下降解释方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7, 22 (4) :56-60.

[2]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吐哈盆地鄯善、温米、丘陵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Z].2002.

[3]王炯, 于兴河, 等.综合地质分析在高含水油田水淹层解释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 2006, 13 (2) :17-19.

教育软件量化评价标准研究 篇10

1 教育软件

市场上的教育软件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教育管理软件、教学软件和辅助工具软件三大类。

教育管理软件是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信息交流的辅助工具。教育管理软件,具备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财产管理等多种功能。如排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考务管理与成绩分析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等。

教学软件是辅助教师进行备课、研究、课堂授课、复习考试等教学活动的工具。是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程序学习课本、专门设计的有关学科的课程单元、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及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资料。按教学活动方式分,辅助教学软件有操作与练习型教学软件、指导型教学软件、咨询或对话型教学软件、模拟型教学软件、游戏型教学软件和问题求解型教学软件。

辅助工具软件主要作为一种特定工具,为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或教育管理人员等提供某种帮助,如校园网即时通讯系统,主要作为教师、学生在校园网内沟通的辅助工具;再如课程制作工具,主要为教师制作电子课件提供帮助。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三类软件的具体需求和使用情况,笔者收集了山东省2008-2012五个学年的中小学电教软件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五个学年的教育软件中教学软件占的百分比均在60%以上,可见教学软件是教育软件的主要部分,其他软件是教学软件的辅助部分,可以将教学软件理解为狭义的教育软件,而包括教育管理软件和辅助工具软件在内的所有跟教育相关的软件理解为广义的教育软件。正因为教学软件在教育软件中所占比重最大,对教学工作影响也最大,目前所有的教育软件的量化评价工作也主要是针对教学软件,所以在教育软件的标准化工作中也是重点研究教学软件的质量标准。

2 教育软件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地实施,使得教育软件的需求急剧增加,并同时对教育软件的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育软件所涉及的学科、课程门类以及学时进度等的不同,其形式千差万别,纵然有一些软件内容新颖、特色鲜明,但是大多数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限制教育软件效益的正常发挥。

2.1 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

很多教育软件厂商缺乏对教育的了解,在开发产品方面缺乏合理地规划,研究团队的研究力量薄弱,缺乏理论和创新,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和许多学校教育工作者没有受过专门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信息认知能力差,缺乏对教育信息需求和组织信息需求的认识,缺少信息形态转化的必备技能,这种情形导致现有的教育软件产品正一步步走向困境,这个困境就是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产品大同小异。

2.2 过分强调直观,弱化学生思维训练

教育软件的使用者大多是深谙课程特点、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需要和困惑的一线教师,所以,他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以“图文并茂,动画补充”的生动形象向学生充分展示,使难点不难,一看就明白,让学生的认识迅速地从感性提高到理性,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但是,这种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结果的方式减弱了学生积极思考和钻研问题、探索与寻找答案的乐趣,反而不利于启迪学生的主动思维。

2.3 书本程式化严重,减低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些教育软件制作时间紧,往往仓促投入使用。因此,从文字到图形,教学软件的整个内容几乎书本搬家,没有反映出设计者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这样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过高,信息密度过大,无法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将会出现现代媒体下新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现象。另外,由于缺乏软件工程思想的指导,加上出于安全性考虑,教学软件大多是预先设计好,已经是成品化的,内容固定、封闭,很难被再更改补充,更不能被其他使用者编辑修改。这样就易使教师讲课受教学软件固有的内容和顺序限制而刻板单一,教师讲课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点。

2.4 教育软件与其它形式的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许多教育资源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并且许多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却发现将这些资源整合到已有的教育软件中并不容易,还需要二次加工,这无疑大大限制了资源的利用率。另外目前的教育资源大多仅仅按照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文件格式进行分类,功能服务也仅仅局限于搜索、查询等最简单的数据检索功能,并未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加上,现有的教育软件很多都是各家自成一体,相互不能沟通、实现不了兼容,设计的时候只顾短期的的需要,自产自销,完全不考虑软件的中长期效益,为同行共享、为别人补充内容提供方便,这就造成了教育软件缺乏软件应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影响推广传播。

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的根本原则和重要目标,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软件的评价必须有章可循,杜绝其随意性,必须加紧教育软件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加快教育软件量化评价的标准化步伐。

3 教育软件评价标准的现状

目前国内有40多家关于软件质量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出具对教育软件的评测报告,对于软件产品质量的评测标准声称都依照国际标准ISO/IEC 9126:1991和国家标准GB/T 16260。实际上,ISO 9126及GB/T 16260是对软件的整体质量要求,不同类型的软件,譬如教育软件、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等都应该在ISO 9126及GB/T 16260的框架下形成各类软件的质量标准。正是由于目前存在的质量标准和检测规范方面的问题,例如,没有针对教育软件具体的质量标准和规范,造成不同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ISO 9126、GB/T 16260、ISO/IEC 14598上做剪裁,形成各自的检测规范,并造成了不同的软件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检测内容、质量度量、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影响到对教育软件量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缺乏统一的检测规范以及标准的约束,国内不同的检测机构在给客户出具检测报告时,在检测项目、检测数据、数据分析报告方面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举例来说,同样是对于同一个教学软件的测试,有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几十页到上百页纸,而有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却只有区区几页纸。甚至个别检测机构为了争取客户,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第三方检测机构公正的立场,极力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出具不负责任的检测报告。这就造成了检测报告在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质量数据支持上的很大差别,更是无法客观、公正、准确地反应软件质量的真实水平。

我国的教育软件评价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强制实施的关于教育软件相关的技术标准,尚没有规范和系统的关于如何科学评价教育软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但是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工作很重视,教育部在2000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开发了一组教育信息化的国际标准,即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ELTS),这组标准主要从技术层面来设计和开发,包括总标准、教学资源的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本地化标准。由此而颁布了十几项相关标准与规范,如《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规范》、《GB/T 21644-2008 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总体要求》、《GB/T 21364-2008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GB/T 21365-2008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学习对象元数据》、《GB/T 21366-2008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参与者标识符》等。

国内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也从部分方面对教育软件进行了评测的研究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安宝生等从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支撑、培训体系四大方面来构造软件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指标内容、评价方式;华中师范大学王磊从评价理论入手,设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解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元素;广州大学的曹卫真提出了构建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的原则及评价指标构建的方法。同时,在实践方面,越来越多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导向的评估研究正在开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投入的应用效果,推动教育软件整体进步。这些工作都为教育软件评价标准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教学软件质量标准制定建议

由于教育软件隶属于软件范畴,因此教学软件评价标准与普通软件的相关标准类似,可以借鉴,然后加上教学软件独具的教学质量特性,综上教育软件和评价标准的分析,笔者就教育软件质量评价标准的内容提出粗浅的建议。

教育软件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使复杂繁琐的评价工作标准化、简便化,不妨在教育软件评价标准中构建一个科学的、通用的教育软件评价模型,建议结合教育软件产品的常见特点,对GB/T 16260.2-2006《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第2部分:外部度量》中的质量特性进行选择或调整,得到教育软件的质量评价参考模型。对教育软件产品质量评价时,再结合被评价软件的关注重点,确定相应的质量特性、子特性和度量属性的权重,构建针对被评价软件的具体质量模型,根据相应的量化处理方法得出被评价软件的量化分值,完成整个教育软件的量化评价工作。

摘要:教育软件的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效果有建设性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教育软件存在的问题和教育软件量化评价标准的现状,尝试性给出教育软件量化评价标准的制定建议。

关键词:教育软件,评价标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袁立新.构建教育软件评价指标要注重“三结合”.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徐绪堪,赵中强等.基于模糊理论的教学软件质量评估模型.计算机工程,2005年第18期

[3]方海光.基于ESVUM模型的教育软件价值评测框架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第9期

[4]姚志红,薛理银等.教学软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0.12,(167)

图书馆数据库定量评价实证研究 篇11

[关键词] 数据库 成本效益分析 复选 测评

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资源建设的发展,各图书馆数据库购买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数据库商也在不停地涨价,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选购合适的数据库是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数据库测评是了解用户利用情况,掌握其运行状态,为采访提供参考的重要工作。数据库测评的角度、方法较多,其中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个常规的定量方法。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对购买的数据库进行测评并给出复选建议,同时对这种定量分析方法作出评价。

1 测评方法

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数据库测评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法。在充分了解本馆数据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数据库的访问量、检索量、全文下载量三个指标来衡量数据库使用情况。选取相同的时间段,统计这三个指标。本次统计截取的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于新购数据库从购买当月算起至2010年9月为止,为保证可比性,以月均数据进行比较。

各数据库所属的数据库商不同,使用的平台不同,数据获取途径也各不相同。外文数据库大多遵循COUNTER标准,进入后台管理可以直接获取用户使用情况的数据,但是由于一些数据库是文摘库,或者没有遵循COUNTER标准,无法将访问量、检索量、全文下载量全部获取。相比而言,中文数据库在用户使用情况统计方面做得不够好,只有少数几个中文数据库能获取一部分数据,其他的数据库商没有提供此项服务。对于这些无法获取数据的中文库,以我馆介绍页面的登陆量为参照,需要指出的是登陆量是体现登陆该数据库介绍页面的次数,是该数据库被关注程度的体现,不是其访问量。

数据库价格与全文下载量之比即单篇下载成本,以单篇下载成本来衡量数据库成本效益。外文数据库可获取Calis集团采购单篇下载成本的数据,与我馆情况加以对比。中文数据库由于只有部分具有下载量,且价格方面一些是购买一个库赠送另一个库,比较难获取单篇下载成本,因此只列举少量的中文数据库使用成本。

2 测评结果与分析

2.1 我馆中外文数据库建设现状

2008年以来,我馆加大了对数字资源的投入,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数量稳步增长。目前,我馆中外文数据库共79个(为了对比方便,部分数据库按平台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40个,外文数据库39个(自建库未计算在内)。与上海其他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相比,我馆在数量上排名第5,达到“211”学校的建设目标,如表1所示:

从品种上看,重复度比较高的中文数据库我们都已购买,外文数据库中IEEE(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三大索引)我馆暂未购买,其中Ei(工程索引)已开通试用。说明核心数据库我馆基本上都已具备。如表2所示:

从学科分布上看,我馆数据库基本上涵盖了学校所有的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环境、材料、数学、物理、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心理学、工程技术、经济、法律、旅游等学科,基本上保证了我校重点学科和其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2 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2.2.1 外文数据库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仅对其中32个库进行统计,对某些数据库未予包含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数据或所得数据不佳(EEBO、大英百科全书、金图数字图书馆、Netlibrary、Scifinder),赠送的(Gale-Associations unlimited),最近新购买(Sage)等。

表3反映的是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以全文下载量即月均下载量降序排列,其中划线表示无此项数据。MathScinet(数学评论)是一个二级数据库,查看全文是链接到第三方地址、Biosis Previews(生物学文摘)是文摘库、Credo Reference(全球工具书大全)是工具书数据库,这三个数据库都没有全文下载量。表中最后4个数据库Emerald、Science Online(科学在线)、Taylor & Francis、Nature是今年新购的,目前正式使用了5-10个月,因此将这些单独列出。

可以看出,使用较好的外文数据库有EBSCO、ACS(美国化学学会)、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Wiley、Springer期刊,其中EBSCO、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Springer期刊是综合性期刊,这类期刊外文库涉及的学科面广、期刊数量多,因此使用量较大,ACS(美国化学学会)、Wiley、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是化学、理工科的数据库,表明重点学科建设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良好。使用比较少的数据库是EBSCO旅游、CUP(剑桥期刊)、PAO(典藏学术期刊全文库)、SIAM(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Gale人物传记和十八世纪作品在线,原因是这些数据库涉及单一学科或者单个出版社的期刊,种数较少。今年新购买的4个数据库Emerald、Science Online(科学在线)、Taylor & Francis、Nature利用情况比较好。

与前一年数据库使用情况相比,表4显示今年月均下载量均有所提高。其中EBSCO全文库、ACS(美国化学学会)、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下载量增加的幅度很大,表明用户对这三个数据库熟悉、使用程度增加。需要指出的是ProQuest学位论文下载量下降,其中原因可能是今年该数据库平台更换,可能导致一些数据丢失,参照其登陆到介绍页面的访问量,该库使用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2.2.2 中文数据库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表5中显示中国知网系列(期刊网、博硕士论文库、重要报纸全文库)的数据库、维普、国研网、国学宝典、数字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使用比较好,万方系列中其他几个库(期刊、学术会议、法律法规、新方志)利用情况不好。中国期刊网月均下载量最高,表明它最为用户所熟悉。万方利用不好的原因是期刊方面实力不如知网与维普,学术会议、法规与新方志在内容上做得也不够好,所以导致利用率低,万方只有学位论文因为收录得比较全,所以使用情况较好。

表6显示2010年中文数据库使用量略有增加,使用情况比较平稳。

其他中文数据库因为不能获取全文下载量和检索量数据,因此统计访问量。表7显示超星数字图书馆使用较好,新购买的四六级模拟考题关注度也较高。用的比较少的主要是古籍、报纸等数据库,月均只有几十次的访问量,而实际真正链接入库的次数以及检索量、全文下载量则更少,原因是涉及的学科单一,或者报纸品种单一,但因是一次性买断,所以不存在复选的问题。

2.3 数据库成本效益分析

表8反映,我馆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今年使用情况好于往年。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较高的有Gale系列的十八世纪作品在线、人物传记中心、CUP(剑桥期刊)、EBSCO旅游、PAO(典藏学术期刊全文库)、SIAM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今年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与2009年相比总体来说下降了,其中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与Springer期刊略有提高,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涨价多造成成本提高、CUP(剑桥期刊)、ProQuest学位论文使用成本大幅提高,原因是CUP(剑桥期刊)下载量有所下降,Proquest学位论文可能是更换平台的原因,下载量可能有误差,这些因素导致单篇下载成本提高了。

与CALIS数据相比,我馆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较高。除EBSCO全文与教育、Wiley、Springer期刊、Project Muse、Taylor & Francis外,我馆外文数据库单篇下载成本均大幅高于CALIS集团采购的平均使用成本,说明与全国其他高校相比,我馆利用情况还有差距。

表9显示中文数据库单篇下载成本,与前一年基本持平。

2.4 复选建议

外文数据库中可考虑复选的有Gale系列的十八世纪作品在线和人物传记中心、CUP(剑桥期刊)、PAO(典藏学术期刊全文库)、SIAM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从下载量看,这几个数据库今年月均全文下载量很少,均小于90篇,其中Gale十八世纪作品在线月均全文下载只有10篇,在所有数据库中排在末尾。此外,他们的月均访问量与月均检索量也很少。参考去年的数据,这几个数据库的下载量也很低,是排在末几位的。 从单篇成本看,其单篇下载成本非常高,大大超过CALIS的成本价,其中Gale十八世纪作品在线高达171.76元/篇。因此将他们列为复选的首选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中古籍、报纸等数据库使用情况不好,但是这些都是一次性买断,不存在复选的问题。

3 结 论

数据库测评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收录范围、检索功能、服务功能、收费情况、网络安全等,测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两种。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判断,其结果具有客观性、精确性、数量化与简便化等特点。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操作性强,获取、比较、分析数据相对简单,而且是从投入与效果的角度来衡量,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从本次实证过程来看,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运用于外文数据库评价,效果更好,原因是外文数据库商提供的用户使用数据比较完备,而中文数据库商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对中文数据库可以尝试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CALIS引进资源信息平台.[2010-11-12].http://dbinfo.calis.edu.cn/.

[2] 索传军.数字馆藏评价和绩效分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马凌云,女 ,1978年生,馆员,发表论文9篇。

高中研究性教学定量评价探析 篇12

一、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或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是一个包含教学、学习、理念的综合体[2]。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是一种包容“开放性”的教学, 也是一种师生合作性的教学[3]。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 研究性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 本文在设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的一般角度出发总体设计4个一级指标, 即:问题提出环节、问题分析环节、问题解决环节、学生学业考核环节。当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三个环节的界限有时不一定非常分明, 而是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 形成11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问题提出的内容与形式、课后研究性问题提出探究、问题分析的形式、问题分析的方法、问题分析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效果、学业评价形式、学业成绩评定、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在二级指标基础上将三级指标划分为15项指标, 并按照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分解, 形成45项具体评价指标 (表1) 。

二、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的赋分

评价指标的赋分是进行研究性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参考佘远富、王庆仁[4]的研究, 采用特尔斐打分法对一级指标进行赋分, 4个一级指标, 赋分共100分:问题提出环节 (20分) 、问题分析环节 (30分) 、问题解决环节 (20分) 、学生学业考核环节 (30分) 。

而对于二级指标的赋分, 是在一级指标赋分基础上, 同样采用特尔斐打分法进行赋分。具体来看:问题提出的内容与形式 (10分) 、课后研究性问题提出探究 (10分) 、问题分析的形式 (10分) 、问题分析的方法 (10分) 、问题分析的效果 (10分) 、解决问题的方式 (10分) 、解决问题的效果 (10分) 、学业评价形式 (10分) 、学业成绩评定 (5分) 、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 (10分) 、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5分) 。

对于三级指标赋分, 首先确定评价等级为“好”级中各指标分值, 依据特尔斐打分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项三级指标的权重来分解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值, 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三级指标最终分值。在确定“好”级各指标分值后, 进一步按照有关专家建议确定“中”级的各指标分值, 最后确定“差”级的各指标分值。

三、评价等级的划分

在构建评价体系及确定相关指标赋分标准后, 即可依据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及实施该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状况进行评价。具体可以通过教师在研究性教学的具体表现, 参考评价指标表 (表1) 的评价标准进行逐项对比, 然后将对比分数进行累加, 即可以得到该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总分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公式中, F为某位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总分值, F好i、F中j、F差k分别为其具体在“好、中、差”等级中所对应的某项所得分数。

对于评价等级的划分, 主要参考评价总分值所处的区间, 本文参考佘远富、王庆仁[4]有关研究, 结合我国高中研究性教学改革现状, 将研究性教学评价等级分为“好、中、差”三级, 其分别对应的评价总分值区间为 (80, 100]、 (40, 80]、 (0, 40]。

如对某位高中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评价, 若其在“问题提出环节”, 能够在内容上紧扣当前热点与值得探究性的问题, 并适当延伸教材, 依据表1, 可以赋分为“好”级的5分;但若其在问题提出的形式上“提出问题形式单一, 无法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表1, 只能赋分“差”级的0.5分;进一步若该教师“课后研究性问题提出探究”中, “布置一定数量的阅读文献, 指导学生检索文献, 但没有指导学生阅读文献”, 依据表1, 可以赋分“中”级5分。据此, 该教师在“问题提出环节”得分总值为10.5分 (5+0.5+5) 。同理可以推算该教师在“问题分析环节”、“问题的解决环节”、“学生学业考核环节”剩余的3个环节的分值, 最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值求和就可以得到最终评价总分值F, 然后依据总分值所在区间可以得到该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等级 (好、中、差) 。

高中研究性教学评价是一项探索性工作, 对于此项工作的评价当然不止一种方法, 如还可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权值→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相关评价。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是通过逐项对照评价指标评分表进行的分值求和评价, 这种方法相比加权求和方法优点在于, 所搭建的指标体系更为全面, 同时无须进行权值及标准化值的确定, 因而更为节省工作量, 同时还能够减少必要的评价误差。当然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些具体操作方面还有待于细化, 在具体指标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中研究性教学评价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在推进该项工作进程中亟需以下保障措施为支撑:一是创建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与环境, 也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弱化师生关系, 强化围绕某一共同目标, 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关途径;二是加强教师研究性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 更要提高其科研能力;三是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 也就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提高师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四是完善研究性教学的硬件设施, 也就是完善专业研究性学习的硬件设施, 不仅包括实验室, 还应包括很多专业技术软件、场所、图书室及网络等;五是强化研究性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也就是要求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均要建立完善的研究性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娥.数字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以金华六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张欣.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朱帅帅.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上一篇:三一律下一篇:反复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