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广告人才

2024-11-08

跨界广告人才(精选12篇)

跨界广告人才 篇1

在艺术院校中, 艺术创作与实践是和教学、科研同样重要的工作, 也是艺术家彰显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展现艺术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重要艺术领域, 尤其强调“团队”与“合作”的概念。在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 特别强调跨越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界限, 通过“跨界”创作, 形成合力出成果。就目前的实践来看, 数字媒体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与录音专业、动画专业、艺术表演专业、设计专业、舞美专业等不同专业进行合作。所以教师在艺术的教学实践中, 需要具备“跨界”培养人才的意识, 积极探索与尝试最适合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满足新时代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培养“跨界”人才的创新之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业界对“跨界”合作的迫切需求,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合作能力。这与复合式人才培养的观念有所不同, 对中国学生“合作能力”这一软肋进行了加强, 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

“跨界”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媒体环境, 培养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跨界”人才, 确立“跨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首先要厘清“跨界”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 本文提出的“跨界”人才的概念与“复合”式人才有一定区别。“复合”式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 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 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即“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从理论出发, 探索现有学科内部组合的可能性, 从理论研究来培养学生, 引导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跨界”人才培养是在“复合”式人才的基础之上, 培养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旨在从实践出发, 按业界需求来培养“跨界”人才。

根据“跨界”人才的内涵, 可以看出“跨界”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旧有的教学体系, 超越现有学科的组合, 按行业要求培养人才, 尊重市场规律, 从实践来推动人才培养的理论发展。培养实践中, 需要根据社会行业生产实践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基础技能培训, 并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寻求不同学科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 “跨界”人才还注重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团队式打造, 发挥学生的跨界合作能力。“跨界”的一个重要外延就是“合作”, 学生要想得到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源和帮助, 就要学会团队间的协同合作。所以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和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培养“跨界”人才的现状与趋势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艺术和媒体环境, 教育现代化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和方法, 更加注重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和跨学科的培养, 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积极培养适应新时期生产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指出, 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理论的整合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新型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近代历史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模仿阶段 (1949年—1965年) 、严重倒退阶段 (1966年—1976年) 、建立发展阶段 (1977年—1995年) 、逐步完善阶段 (1996年—今) 。目前,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 单一式教学体系和复合式教学体系同时存在。

世界高等教育也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模式作为最新的教育理念。如美国大学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的方法, 称作“一个中心, 三个结合”。这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本文提出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跨界”人才模式是区别于复合型人才模式的, 在培养方法和理念上也超越了旧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人才培养是在原来提出“复合”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 培养视角全面转换、培养方法全面升级。“跨”是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 “跨”不仅要跨专业、跨学科、跨导师, 还要跨团队、跨组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始实施, 而且效果显著。

“跨界”人才培养的运营模式

南京艺术学院“跨界”人才模式的培养通过各教学要素的整合和优化, 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四种运行模式:

跨学科课程的授课模式。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 按照行业的需求, 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 打通不同学院、不同系科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 通过联合教学培养出宽口径、精专业的学生。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提出的l+2+1的教学模式, 一年级是基础课程, 通过这部分各系科通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宽”知识面, 二三年级是专业课程, 这由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一年的学习自主选择, 这部分课程讲究专业的“深度”和“精度”, 四年级以实践性课程为主, 讲究实用性及与社会的接轨。

多学科互补的指导模式。通过成立跨学科的团队导师队伍, 开展多学科的合作、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 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拓宽研究思路、方法, 加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 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 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如短片制作的课程, 除了影视专业学生外, 可以进行多专业联合, 所涉及专业如动画专业、摄影专业、录音专业等。

跨领域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跨空间多层面教学方法, 使学生形成交叉学科立体的知识架构。

如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开设的《影视短片制作》中, 在制作剧情短片和实验短片的课程时, 就要求学生要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录音专业的同学在具体的课程中也要求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的DV作品重新配音乐和音效, 增加跨专业、跨课程的联合作业,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跨院系合作的实践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 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 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艺术学和其他学科如文学、理学、工学纵向比较, 艺术学的学生要求有独特的学科气质, 更广泛的知识背景;艺术学横向比较, 如美术、音乐、设计等专业, 影视类专业更要求学生在从事艺术创作与实践中, 培养更多的团队意识。所以, 打破院系的限制在艺术教学领域尤为重要, 院系合作促进了各个专业之间的联合与互补, 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具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

“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实践与成果

跨专业创作, 交叉互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进行“跨界”, 在艺术创作中利用跨专业的交叉互补, 变单项优势为综合优势, 扬长避短, 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合力。如传媒学院的动画、录音、广播电视编导 (以下简称广编) 专业在创作中利用各自优势, 在艺术创作中相互支持, 如在动画作品实践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生, 发挥专业优势, 在创作过程中协助完成剧本撰写、镜头剪辑和特效制作的工作;而录音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广编专业的优势, 为原创音乐拍摄MV (音乐电视片) ;动画专业的学生又可以发挥专业特长, 对广编专业的影视作品进行三维特效的制作和润色等。在这样的交叉互补中, 不同的专业在磨合中逐渐形成了合作优势。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通过不同专业的“跨界”创作, 成果斐然。2009年2月, 传媒学院动画系作品《孩子来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CCTV6) 的《爱画电影》中播出, 得到了业界的很大关注。该作品荣获国内国际多项大奖, 是传媒学院“跨界”创作的一项成果。这部动画片集中了动画、录音、广编不同专业师生的不懈努力, 由录音系导师亲自创作和演奏原创音乐, 广播电视艺术系的师生合力撰写剧本以及完成后期合成工作。惊悚剧情短片《出租车》中, 由录音系范翎老师创作的音效荣获了2008年大学生短片盛典的“最佳音乐效果奖”;《那些花儿》 (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导演奖) , 《大盘鸡》 (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造型设计奖) 的音乐和音效也都是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录音系创作的。

除了影视作品中的原创音乐外, 广播电视艺术系和动画系也“跨界”为音乐作品“配画”, 创作了众多的音乐电视作品:动画专业教师为庄曜老师创作的歌曲《花儿本是心上的话》创作的动画MV获首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音乐奖。

跨出校门, 与业界“跨界”合作。除了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跨界”创作外,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开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跨出校门, 与传媒业界和兄弟院校进行“跨界”创作。如传媒学院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完成的《血捍长空》60分钟的英文版, 获得了乌克兰“共同的胜利”电影节三等奖, 俄罗斯欧亚电视工作者协会的竞赛奖;传媒学院与江苏教育学院老师合作的实验音乐《鱼·渔·欲》获得北京电子音乐节三等奖等。这些“跨界”创作不仅增加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实践经验, 也在业界和社会上为南京艺术学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建立专业工作室, 专业“跨界”教学。传媒学院正在尝试把“跨界”的团队创作推进到本科教学的体系中去, 一方面注重各个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 在课题设计中增加跨专业的合作内容, 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影像实践I”的课题中, 就要求学生要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 录音专业的同学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学的DV作品为素材, 重新为其创作音乐和音效, 增加跨专业的联合作业,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另一方面, 在各系科设立创作专业工作室。如在动画系建立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工作室,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非线性编辑工作室。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同学可以在工作室中组成项目创作团队, 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和实践, 这样既加强了团队意识、角色意识的培养, 也让“跨界”创作能聚集更多、更强的合力, 创作出凝结多专业创新思维的优秀成果。

“跨界”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环境, 适合中国国情, 也适合中国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有推广价值。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 “跨界”人才的培养模式初见成效, 也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我们希望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给“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子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J].福建艺术, 2001 (10) .[1]刘子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J].福建艺术, 2001 (10) .

[2]胡杰, 冉学平, 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试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 .[2]胡杰, 冉学平, 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试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 .

[3]奚春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08 (8) .[3]奚春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08 (8) .

[4]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12) .[4]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12) .

跨界广告人才 篇2

你知道什么叫跨界思维吗?跨界思维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跨界思维的含义。

跨界思维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的含义

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世界大眼光,思维特质。

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好似创意的眼睛,创新的灵魂。思想自由,则目光如炬;思维灵动,则意到神随。而欲达自由、灵动之境,跨界必先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思维的界限。

跨界思维要求人具有丰富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和综合的知识结构,能通方能达,不通则不能达。要求通识教育,而不是文理分家。而与杂家的思想又有区别,因为技术的加入,科技的跨界成为一种新锐的思维。

跨界思维的现状

现在所谓的“跨界”都是在自我标榜,都是在同一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只是在圈内自摸而已。自以为是的很多,真正具有跨界思维的人很少,可以说基本没有。

目前的“跨界”都是在文化领域,或者在广告设计,这些文化产业而已,我的观点来源于技术的跨界。

跨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智”。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界思维,盛赞其为“普世智慧”。他将跨界思维誉为“锤子”,而将创新研究比作“钉子”,认为“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形象地诠释了“大”与“小”的辩证。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首先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思维跨越没有界限,创新才永无止境。

跨界广告创意思维探究 篇3

关键词:跨界 广告创意 思维

近年来,“跨界”(Crossover)一词逐渐出现在各个领域当中,它打破了专业、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隔阂,将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对作为交叉学科的广告而言,跨界广告通常具有强烈的创新感和异样感受,具有巧妙的表现形式和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引发更多的认同,更好地调动人们的视觉神经,调动人们的参与性,有效地传播广告主题,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一、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一)跨界

跨界,Crossover译为“杂交”“融合”“交叉”等,在时尚界、设计行业等很多领域中被翻译为“跨界”,是将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不同行业、不同技术融合而产生新的行业、新概念、新模式、新风格等,给人以别致的感受。

跨界思维力求通过互相融合,促进人的思维适时发生量变或质变,破而后立,使人的思维不断衍生而丰富起来,生长出更多的枝叶。它可以跨领域、跨科技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整合更多的资源的方式,从而比单一的方式更容易取得胜利,它为广告创意思维提供更多的可能——跨界广告创意。

(二)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广告创意思维研究,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跨界广告创意是利用两个或三个领域的相关知识相互融合渗透,以不同的文化、不同专业分工为了一定的广告目标而形成一种互补、合作、激励的合力,形成多学科交叉、跨越与融合的状态,使思维得到更广阔的空间,为广告创意提供更多的可能。

跨界广告创意的过程中想要达到跨界的反常态,首先要找到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平常的事物范围。将两个以上正常的媒体空间、科学技术原理、思维进行组合,使得正常的视觉形式变形从而得到一个陌生的视觉形象、不相关的事物进行交叉组合得到陌生化的视觉形象。

(三)跨界广告创意与“旧元素新组合”

著名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其著的《创意》一书中对广告创意做了经典概括:“广告创意就是旧元素新组合”。“旧元素”在广告创意中一般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视觉元素,系一般知识,“新组合”是运用这些常见的元素根据相关卖点及广告主题需要重新组合而形成能与消费者沟通的点子。“旧元素新组合”的活动对象主要是视觉元素;而跨界广告创意则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不同技术的跨界融合、跨界合作而产生新的层面。跨界为“旧元素新组合”的创意方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四)跨界广告创意是不同的“点子”磨合而产生的新“点子”

跨界广告创意是不同的广告创意思维和广告创意理念的跨界交流,是思维和理念在相对理性和感性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合作和互相刺激,在对抗和融合中平衡,产生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新“点子”,这个“点子”就是跨界广告创意。跨界广告创意特质就是一个磨合和交流的动态过程。

二、跨界广告创意思维的思维模式

(一)“破”思维定势

跨界思维能够“破”人的思维定势,它需要我们纵观全局,突破定势思维,同时也要善于突破原本的局限性,将眼光投向其他领域,在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关联点,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曾有教师进行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水杯。水杯是什么?玻璃杯是水杯、纸杯是水杯……到底什么是水杯,大家糊涂了,在人的定势思维里,水杯可能都是上述材料制成的,在这个思维的束缚下,居然不知道该如何对水杯进行创新设计!这时候教师把玻璃杯的水倒进盆子里,让学生去找东西来装这些水,有人拿塑料袋来装水,有人破开葫芦来装水、有人拿破罐子来装水……大家都明白了——水杯就是盛水的容器而已!于是在不忘记水杯“装水容器”功能的基础下,突破了印象中的水杯,大胆地提出很多构思方案,设计出材料各异、样式丰富的水杯。

(二)“破而后立”

瑞福斯在他的著作《实效的广告》一书中认为广告的创意是否成功,就看该广告的创意是否有效。广告创意是在讲究“实效”的前提下开展创意思维,跨界广告创意思维主张“破”其边界,跨界合作,而后“立”新。

在跨界广告创意的过程中,只要不忘记广告创意的最终目的——销售,并且符合广告法规的要求,可以跨出原有的行业思维局限,进入到其他领域。这样就能够寻找到新的表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并达到销售的目的。

三、跨界广告创意表现形式

(一)跨空间的广告表现法

1.平面+立体表现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超出常态的广告表现形式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但市场上的平面广告琳琅满目,各种画面交错在一起,产生较大的传播噪音,信息的传递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时如果在平面广告中加入立体元素,会给平面广告增加新的空间表达。

平面加立体的广告可以更加立体直观地表现产品的特点,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让人们置身于广告所营造的环境之中。广告创意在跨界的引导中逐渐突破单一的媒介,向媒介多元化发展。

2.平面异形表现法。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四四方方的广告版面,很难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哪个广告会更加被人们所关注。而一些跨界广告突破了四方的平面媒体将内容延伸到媒体以外的地方,更凸显了内容的主要信息。而那段被延伸的地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例如一则牙膏的户外广告,根据诉求的需要,将画面右下角裁切并按照创意做成了广告牌骨架被掀起的样子,画面中则以一个人咬住右下角掀起来表达。画面的异形处正是广告的诉求重点。广告画面中强劲的牙齿形象正好表达出左下角的牙膏及广告语“build strong teeth(打造强健的牙齿)”。

3.立体实物表现法。立体的实物广告完全脱离了平面广告,能够将一些平面影视广告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方面表现出来。宜家就是利用了这种立体的广告,将产品、家居理念传达给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户外的宜家样板间。其立体广告车的整个创意是通过把货车车厢改装成宜家家居的样板房,充分利用货车的空间,在车厢里面按照宜家家居的风格把客厅、书房、卧室等产品进行有机陈列,使得精致的房间陈列随着行进的车辆而前行,犹如流动的宜家立体陈列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流动的立体广告又与传统的车身平面广告产生巨大的心理逆差,给人以“看似立体却平面,看似平面却立体”的复杂心理感受。这一立体广告平面化,一反之前的平面立体化的跨界表现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快速地抓住人们的眼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跨技术的广告表现法

跨界广告创意在技术上也跨界,利用不同领域的学科技术,使得广告信息传递更加形象或者成为一个可参与的广告,使得消费者能够主动接收广告信息。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公益广告,不论在元素或在形式上都能够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元素。画面的上方是一个带有波浪形边的类似挡雨板装置,画面朝西,当太阳不断接近地平线的时候,由波浪形装置形成的太阳阴影会不断上升,这整个过程利用了光的原理模拟了海平面的上升。这个装置结合太阳光线的自然科学原理,跨出原本广告行业的传统技术,将广告所要传达的主题清晰地传达了出来,并且结合悬念勾起人们好奇的探索心理。

参考文献

[1]赵惠霞.广告美学——规律与法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跨界:缔造品牌商业奇迹,重案分析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3]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跨界广告人才 篇4

由于跨界演唱是一个新现象,所以尚没有权威论著对其进行过界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其实际表现做出如下的总结。跨界的字面含义是跨越界限。在中国声乐界中,一直存有多种唱法,多数演唱者都专攻一种唱法,并演唱适合该种歌唱方法的歌曲。如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者,多演唱歌剧和艺术歌曲;学习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多演唱一些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歌或小调等。但是在近年来的中国声乐界,一些演唱者却突破了这种唱法和作品上的界限。比如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推出了两张流行歌曲的专辑;素有“东方夜莺”之称的女高音吴碧霞在自己的演唱会上,上半场演唱西洋曲目,下半场演唱民族歌曲。此外还有莫华伦、谭晶、祖海等,也都曾尝试过跨界演唱。可以看出,所谓的跨界,可以简单概括为用多元化的演唱方法演唱多元化的声乐作品。不但能够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也能使声乐作品得到全新的表现,可谓是当代声乐艺术新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2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声乐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

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天,从根本上来说,乃是一个不断继承、扬弃和创新的结果。今天所出现的跨界,也正是这门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受到历史等众多原因的影响,在中国声乐界中,一定有着三种唱法的界定,而且近年来又新增了一种原生态唱法。而伴随着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和民众审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业内外认识都纷纷认识到,这种唱法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声乐演唱的多元化表现。所以当跨界演唱出现后,立刻就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好评。因此可以看出,跨界演唱是新时期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唯有培养出具有跨界歌唱能力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这种发展需要,推动中国声乐艺术朝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

2.2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国高校声乐教学在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已然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和完善的体系,所获得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尽管如此,也还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多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比如困扰中国声乐界多年的单一化、趋同化问题,就成为一个瓶颈所在。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专攻某一种歌唱方法,教师和学生都缺少将多种歌唱方法熔于一炉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十分相似,难有个性化风格可言,最终导致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现象的出现。而跨界演唱的出现,一方面充分证明了多种歌唱方法充分融合的可能性,一方面也给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由此来带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的革新,可谓是当代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

3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人才的培养方式

3.1 教学理念的树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并对后续的行动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跨界歌唱人才,首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和全面的理念。包含为什么要培养跨界人才、怎样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做到哪些方面、避免哪些情况的出现等。从实际来看,首先是多元化声乐观念的树立。前文中提到,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中国声乐界在方法、作品、风格等方面的划分还是比较鲜明的,在这种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自己圈定在一种方法和风格中,比如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很少主动去演唱一些民歌或通俗歌曲,甚至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很土”的表现。这种自我限制无疑是一种故步自封。这一点也是有过历史证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爆发的“土洋之争”,曾经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方针。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科学、进步的发展理念,否则也不会有改革开放后声乐发展的繁荣景象。而今天跨界演唱的出现也再一次证明,声乐演唱有方法、风格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但是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够获得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就都是成功的演唱。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都不能再将自己圈定在一个狭隘的圈子中,而是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吸收一切优秀的质素,并创造性的为我所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引导他们形成个性化的认识、能力和风格,除了更加有利于他们跨界歌唱能力的培养外,对于他们一生的艺术发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3.2 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声乐教学中,一直采用“讲述+示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对要点进行讲述,然后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练习。该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教学沿着教师既定的轨道发展,但是也在程度上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只能沿着教师规定好的道路前进。而当一个教师面对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时,也就客观上导致了趋同化现象的产生。所以这是不利于学生跨界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多采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能够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引导他们主动去尝试。如对话式教学法,其主张师生之间通过平等而丰富的对话来建构知识,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机会,说出他们的想法和认识,如果教师认为有可行之处,则予以适当的帮助。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加适合演唱通俗歌曲,对此教师就完全可以给他们演唱的机会,让实践去印证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如果确实有过人之处,则完全可以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朝着美声与通俗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任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都可以及时运用于教学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更加灵活、开放和多元。

3.3 教学过程的明晰

跨界歌唱能力的培养,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来看,整个过程应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基础阶段。即基本歌唱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咬字吐字、共鸣等基本的歌唱技术,并能够从容驾驭一些音域较窄的作品。在此阶段中,要尤其强调“扎实”二字,因为今后不管是学习任何一种歌唱方法,还是进行多种歌唱方法的融合,都要以绝对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撑。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有了较为扎实的歌唱基础后,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商讨,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歌唱方法,而教师则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而不论是选择何种歌唱方法,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明白,多种歌唱方法本身都没有优劣之分,都应该在现有歌唱方法的基础上对其他歌唱方法进行有机的借鉴。第三个阶段是融合阶段。学生在基本掌住某一种歌唱方法后,则可以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或主动融合其他歌唱方法,或演唱其他风格的声乐作品,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跨界认识和能力。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基本上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跨界、怎样跨界等,为他们今后走出校门的自主探索打好基础。

3.4 师资建设的完善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会对整个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跨界歌唱能力方面,更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都和面前的学生一样,走过了一条相同的求学之路,在歌唱方法的掌握、声乐作品的涉猎等多个方面都是较为单一的。当学生有了新的学习诉求之后,教师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要及时、主动地完善自我。这一点一些名师名家早已做出了垂范。比如周小燕先生,就曾经把民歌演唱者请入课堂,在一起指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声乐教育名家尚且如此,那么普通的声乐教师,更应该树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走出自己固有的圈子,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方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后,世界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跨界歌唱的出现就是其鲜明的表现,而且从其所受到的认可和欢迎程度来看,这是一种进步的、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革新。所以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理应对其有高度的重视,并以此为标准,审视当下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以趋利避害和扬长避短,使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真正的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就学生跨界歌唱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声乐艺术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声乐“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刘大巍.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家居企业“跨界”需谨慎! 篇5

虚空、散而无力,看上去很美,但在今天越来越激烈的家居业竞争环境下很难有所作为,过去或现

在正在发生的大部分跨界品牌在家居业上的停停打打,进进退退,做不大、做不好的例子似乎已经

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跨界”已经被说到烂了,但还是不得不说。要问什么是跨界?去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白蛇传》――这个故事不知历时几世因果,耗费多少生命其实只为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这份爱跨越了空间,也跨越了物种,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充实,继而饱满并富有内涵,从而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力。就是这段跨界的爱情故事,不仅倾倒了泪流满面的观众,而且给了家居界莫大的启示。

跨界最大的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汇,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跨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不只是跨行业,还是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跨越,这种风潮愈演愈烈,已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

而在7月的广州建博会上“跨界”和“人山人海”都是其特色。在房地产承压的大背景下,20建博会还能如此火爆,确实令人振奋。从另一面看,笔者从展会现场也感受到本次参展企业间“跨界风”盛行。毫无疑问,“跨界”的直接结果是“大家居”概念崛起。

在跨界蔚然成风的当下,各大品牌纷纷在广州建博会这一行业绝佳竞技场上演了“跨界”大戏――家电巨头美的电器,地板大品牌圣象、大自然,卫浴行业老大箭牌、中宇等,衣柜行业老大索菲亚等纷纷向厨房领域伸手。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在已经成为最潮流的字眼中,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逐步蔓延到大家居概念中,“跨界”风潮愈演愈烈,已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

对于“跨界”一说,欧派家居壁纸事业部负责人刘华对《执行官》表示,跨界的前提是原有的品牌效应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可以尝试经营其他品类的家居产品,

建立在橱柜业务基础上的欧派,近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其多品类战略的品牌效应也显得非常突出。

为何家居企业纷纷跨界?

如果要问这些家居企业为何要这样跨界发展,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市场所决定的。家居行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不是数家企业说了算的,而

是受到大环境影响。这种大跨界的多元化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的转型,而是家居企业根据市场的跨界投资。“在家居产业经营不错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尝试些别的领域的投资。”业内专家告诉笔者,这种发展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体量够大的家居企业未来容纳更多项目,必然会考虑多元化的发展。

市场的需求,是家居企业跨界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为此,以衣柜为主打的索菲亚在此次建博会也有大的动作――引进法国橱柜第一品牌“司米橱柜”。据悉,索菲亚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跨国跨界合作的计划。索菲亚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吕先红对《执行官》表示:“一系列的新举动和跨界合作都是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家居行业内的多元化到跨行业的多元化,众多企业都在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多元化发展的魅力。似乎“术业有专攻”已渐渐在家居行业“失灵”。在经营原生产品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另一品类开花结果,这些企业让家居行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奇态。普纳度家居的负责人告诉笔者,其产品针对25到35岁人群设立了一个风格,从35到45岁也设立另一种风格,“随着消费者的阅历和认知的增加,我们对产品也做了细分,满足各年龄的消费者。”

同时,对于跨界市场的营销,行业内永远不缺少创新的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的变化需求,多花样的跨界营销出现了,其前提就是家居企业人永不停歇的心。

跨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多增加客户。当然,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其他行业有跨界想法的企业,想要品类延伸的跨界成功,必须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如果家居企业能够继续巩固消费者对于原有品牌的信任基础,再将此品牌效应延伸到新的产品品类之上,相对而言,跨界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跨界广告人才 篇6

关键词:“跨界合作”;实践教学;设计教育

“跨界合作”指跨越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不同门类、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新的领域、形式、风格或行业等,英文为Crossover,释义为“交叉、跨越”。[1]跨界合作多在设计领域中产生,是一种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标新立异、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不断涌现,诸多媒介相互叠加、跨界并且高度融合,人们迎来了泛媒介时代。在泛媒介的大环境中,广告艺术与各种新型的媒介充分的结合在一起,逐渐衍生出了网络广告、手机广告、微电影广告、自媒体广告、APP应用广告以及H5广告等众多新媒介广告。全新的创作思维、表现手段以及媒介传播方式对高校广告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告业界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的专业人才,它要求广告人必须能够肩负起引领传媒变革、适应现代化传媒生产的重任。这种需求的实质是复合型应用人才跨界合作能力的展现,新的广告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一是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应用能力;二是以媒介融合为核心的跨媒体资源整合、生产与传播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跨越传统艺术、文学、音乐、技术、管理等学科的综合素养等。因此,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应用型学科,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在泛媒介背景下影视广告课程的变革,建立跨界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 存在的问题

影视广告是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与媒介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广告创作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市场感悟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对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本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學模式封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第二,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乏参与性与积极性;

第三,教学内容与新媒介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团队意识缺乏,无法培养学生在团队跨界、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3 理论与政策的支持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艺术和媒介环境,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例如,美国教育家Charles和Karl(1989)开始致力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励多样的创新提案。提出“通过让学生有更多学科的体验并且加强师生合作,很多学生逐渐发现了他们自我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南京艺术学院袁熙旸教授(2010)在《整合,以创新的名义——新世纪十年西方设计教育的一种走向,创意与设计》一文对欧美国家近十年艺术设计教育走向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的新趋势及代表院校做出详细梳理,指出这种整合商业、艺术、科技的新型课程有助于促进我国设计教育的反思和发展。国内交叉科学领域专家刘仲林教授认为:在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格局中,对跨学科现象整体的关注和研究,不是无用,也不是小用,而是有大用。“创造”需要两翼:一是学科专业的深度,二是学科交叉的广度,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

作为影视广告课程的一线教师,面对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的日趋复杂,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自2013 年开始进行了跨界合作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4 “跨界合作”实践教学研究

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科学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探讨,从中探讨出适合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并进一步实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的科学策略体系的研究目的。根据影视广告实践教学研究的内容,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以A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B校广告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的影视广告实践教学为对象,组建成员,构建实践教学共同体。

第二,梳理国外知名大学开展跨界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进行理论研究,转变教学模式和思维。

第三,以教师作为主导者,发挥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作用,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围绕同一个项目进行分工协作,探索跨界合作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学生之间的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运用案例研究、访谈调查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教师写反思总结,总结在泛媒介背景下的影视广告课程“跨界合作”实践教学的构建和学习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以供更成熟模式的教学探索。将此作为论述和实践的理论依据。

第五,制作学生调查问卷,验证泛媒介背景下影视广告课程“跨界合作”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

理论指导实践,以2015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背景的影视广告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指导老师以赛题项目为导向,整合了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艺术、产品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专业学科资源,进行了“跨界合作”实践教学的有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与效益,分别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共计13项,全国一、二等奖以及优秀奖共计5项,受到同行与社会的好评。

从实践结果看,把跨界合作引入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同时,形成在影视广告教学方面的生动案例,实现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推动同行在跨界合作实践教学方面加深认识、推广应用。

5 结语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泛媒介背景下的影视广告课程“跨界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和学习质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以“应用创新”为目标的跨界合作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能够推进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蒋燕.基于“跨界合作”的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学模式研究[J].设计,2015.

跨界广告人才 篇7

开幕式上, 吴以环副市长和刘彭芝校长分别致辞, 对创新教育的深远意义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与深圳市大鹏新区管委会签约,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与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签署《全面深化教育合作战略协议书》, 促进教育交流合作,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会者对此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 并围绕如何通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展开热烈探讨。

一、中外专家齐聚一堂, 共论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国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值得我国学习。会议上,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杰出教授兰祖利以“鉴定和开发创造性/实用性天赋:21 世纪促进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主题作了重要报告。兰祖利教授指出:“才智的某些方面是无法通过考试来培养的, 如创造性、好奇心、冒险意识等。最重要的是, 要营造一种学习文化, 这种文化挑战传统智慧, 甚至意味着挑战权威。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要让学生享受学习, 然后参与其中, 拥有了学习的热情比备考培训更能提高成绩。”他强调:“创造性/ 实用性的天赋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即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创造力和投入度, 但并不是具备了这三个因素就一定有创造性/ 实用性的天赋, 而是这三方面都存在的同时, 只有它们三个形成交集, 才能把这种天赋付诸实施。”在谈及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实用性天赋时, 兰祖利教授重点提到了不同类型的丰富教学模式, 包括一般性探究活动、集体训练活动以及个人和小组对现实问题的探索。这三类丰富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开展一种愉快而有挑战性的高目标的学习活动, 在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探索、发展空间,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内, 诸多专家和学者对教育创新、创客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 推动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李双寿教授以“创新创业, 先做创客”为主题介绍了清华大学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即在专业学位上有技术创新创业本科生辅修专业/ 互联网金融创业本科生辅修专业、全球创新学院 (GIX) 技术创新双硕士学位和清华- 伯克利深圳学院 (TBSI) 交叉创新研究生学位;“三创融合”即创意、创新、创业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则强调, 教育创客是教育创新的主力, 要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创客。李亦菲教授指出:“教育创客秉承教育的目的, 开展针对教师或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制造活动, 创造能提高教学或学习效能的教育资源。它既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教师、教研人员和学生, 也包括社会其他行业中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类专业人士。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教育创客空间 (创造物质条件) 、培育创客文化 (展示学习榜样) 、开展创客教育 (提供成长机会) 、推进教育创新 (搭建成功舞台) 来成就教育创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谈到:“创新, 不是少数人的特有能力, 而是人类在亿万年进化中获得的珍贵的生命本能。创新教育不只是培养少数名家大师, 而是面向每个孩子, 从孩子兴趣出发, 以问题为导向, 提升孩子综合素养, 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扬长教育’。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领域是不一样的, 创新教育就是要理解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领域, 引导孩子在优势领域追求卓越, 进而扩展到他人生的每个方面。”基于这样的思想, 深圳市重构学生培养目标, 提出了“综合素养成就孩子未来”的理念, 并提出课程改革、培养新型教师、评价变革、家校和社会合作的“四轮驱动”实施路径。

二、中外学校案例分享, 推广先进教育创新经验

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 学校如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如何通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是每位校长和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当前,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校在教育创新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培养出诸多创新型人才。聆听优秀学校的教育创新经验, 可以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增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需要学校创新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美国普林斯顿数理国际学校应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部负责人亚当 • 坎普介绍了普林斯顿数理国际学校在培养人才中所坚持的教学理念, 如使用能刺激多重感官的教学法、强调区分度、教与学应该有趣、强调“实际操作”和“自发学习”的价值、允许失败、在教学中学习等。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全面阐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全面发展+ 突出特长+ 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以及办学理念“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 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 翟小宁校长指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构建激发创新潜能的课程体系;二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三是创造舒展生命的校园文化;四是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着学校不断改革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 而课程是课堂的根基。在谈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时, 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自动化与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查尔斯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中有着重要作用, 不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首先敢于尝试, 进入自己都不了解的领域去探索、去开发课程, 甚至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校友、航空工程师艾瑞克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尤其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上。”翟小宁校长指出:“人大附中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 还开设了丰富的校本必修和选修课程 (200 多门) 、大学先修课程 (10多门) 以及各类研修课程 (100 多门) 等,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香港青年会书院则强调通过STEM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其在推进STEM教育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二是提供学习经历;三是就不同目的、意见和兴趣取得平衡;四是建基于现有优势;五是持续发展。

当前, 创客教育成为创新创业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趋势下, 国内外诸多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创客教育,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会议上, 来自美国的亚当 • 坎普、查尔斯、艾瑞克介绍了学校创客空间的建设、与创客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所开展的创客活动 (项目) 等, 使与会者了解了美国学校创客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在学校应如何有效推进创客教育问题上, 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研组长李作林谈到:“学校在推进创客教育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人大附中创客导师团;二是积极筹建创客空间;三是开展创客教育课题研究;四是采取社团驱动创客教育发展的模式;五是搭建创客交流和分享平台。”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是深圳市乃至国内最早成立校园创客空间的学校之一, 该校副校长宋文钦指出, 学校在2012 年以社团形式开展创客活动, 在2013 年9 月正式成立创客空间。他谈到:“学校的创客教育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色:一是课程引领, 面向全体;二是批判性思维, 手脑结合;三是开源互惠, 开放空间;四是自主管理, 自主发展。”

三、企业和学校跨界交流, 推动协同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推进跨界融合、协同创新, 会议邀请到深圳市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开放创新实验室、深圳市创客工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北京清华大学坚果健身团队、幻腾智能、英特尔公司中国区企业事业部、软通动力集团企业文化与干部学院、宙世 (北京) 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创客空间共9 个创新企业项目的负责人, 他们分别介绍了精彩的创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实现历程, 向与会者分享了他们开展创新、创业、创客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会议期间, 大会主办方还举行了学校创新教育实践成果及创新企业项目展, 深圳大学、人大附中、深圳实验学校、深圳信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及北京中教启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悦动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创新企业共40 多家单位参展, 为学校、企业间的深入了解和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与会者还参观了深圳前海青年梦工场和前海展示厅, 参观了南方科技大学并与学校师生座谈, 对深圳的发展规划及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跨界广告人才 篇8

一、跨界思维与教学融新

“跨界改变生活,跨界改变教育”,21世纪的今天,“跨界”一词出现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跨界”成了普遍热议的话题,“跨界”在众多的领域得到推广应用。“跨界”的原意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而在更多的时候跨界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西南大学的赵伶俐教授在《跨界思维》中有这样的定义:“跨界是指打破事物间的封闭隔膜,发现或者建立事物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一种心理(思维)与行为”。她具体地提出了“跨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合作行为。她还提出,跨界首先要有所谓的“界”而后才可以做到跨越。因此,这种思维在运用到具体课程教学中,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明白所教课程所存在的“界”。只有明白了界之所在,我们才可能明白如何去跨界。这里所说的“界”是一种局限性,跨界就是打破局限性,而跨界的目的是为了使界得到更新,并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教育时代,课程教学中所急需打破的“界”就是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传统教学形式。

毕业设计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最后实践环节,是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业综合实践课。之前的广告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还存在有很多的弊病,并不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比如选题内容的局限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局限性、课程监督管理的局限性及课程评价的局限性等。

二、跨界思维在课程形式创新中的应用尝试

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的局限性,2013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尝试性的采用了以下的教学形式创新:

1.打破选题的局限性,导入“全案策划”项目方案进行知识内容的融新。广告设计门类繁多,内容有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毕业设计是综合实践课程,但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很难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方向内容都进行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往往是牵涉到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因此,传统的广告毕业设计的选题往往是设置多个方向选题,如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或海报设计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相应的方向进行设计创作实践。它的局限性在于学生只能面对一个方向内容进行实践,造成知识面的不完全。

跨越这种局限性,就需要寻求相关联的事物,有效融合。“全案策划”课题教学方案是经过对广告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推出的。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促使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中国速度向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品牌转变”去年五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强国策略不仅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广告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告“全案策划”课题以品牌构建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相互督促,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相关的企业营销策略知识,根据品牌策略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并结合所学的广告设计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广告设计与制作。比如同一个品牌的电视广告、印刷广告、网络广告或交互广告等。“品牌全案策划”更讲究知识面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各个知识面的融合贯通。

2.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融入头脑风暴法与激励管理法。广告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组织形式,是一个指导老师指导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虽然加了场景实践,但还存在讲台课桌的形式,不适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教学方法。根据“广告全案策划”方案的实施需要设计团队来完成的特点,毕业设计课程教学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并融入“激励管理法”与“头脑风暴法”。2013级广告专业43人,根据头脑风暴法所提示5-7人为最佳组合的科学,学生5人一组,每组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小组成员。并根据学生腼腆不爱表现、活动参与不积极等现象,运用激励破冰法,要求分组后的学生在10分钟内讨论出队名、队号及队歌,并合唱队歌,目的是增加队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竞争力。组长根据项目要求,分析组员的兴趣及专业特长,统筹安排每个组员的设计任务,明确分工并责任实施。小组以模拟广告公司设计团队的方式对“广告全案策划”项目进行有计划的推进实施。教师是客户角色,提出要求及修改意见,组长是项目负责人角色,统筹安排监督完成,组员是设计师角色,完成各种媒介广告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个成员的潜能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挖掘。

小组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合理的角色模拟,使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与之前的导师一对一单一角色相比,更符合新的教学模式与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而且一对一辅导的情境是:学生碰到问题请教导师,导师给予指导,再碰到问题再请教,学生面对很多个问题,教师面对很多个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教学效率很难提高。而分小组进行项目实施,小组成员能自发地进行学习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督促,教师针对的是一个项目的辅导,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深入辅导,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头脑风暴法与激励法的运用,对增加团队凝聚力,有效激发设计师灵感,顺利实施项目计划起到了科学的辅助作用。

3.打破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有效模仿企业“专家评估”。任何一门课程都设有特定的评价标准,传统的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由于其综合实践的特殊性,往往是以毕业设计作品、创意说明等最终的成果展示来评价学习效果及给出成绩,而对于学习的过程则往往无所评价,对于高职重实践过程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合理。

根据“全案策划”方案实施流程:项目计划、市场调研、概念提炼、创意设计与制作、效果评估等。13级广告毕业设计课程加强了过程实践考核分,模拟企业中的实际项目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每一次的汇报会中,邀请学校教学领导、相关行业人员、或专业教师等组成专家评委组,听取小组代表的成果汇报,并给学生提意见及评分,得出阶段成果分为学生的主要实践过程分。专家评委组的到来,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分阶段的项目成果汇报,符合广告公司项目操作的具体流程,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也不再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体验职业岗位的同时,得到了科学民主的课程评价分,有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状况,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普遍的提高。本期课程基本未出现旷课、逃课现象,教室中虽有网络也未出现上课游戏现象,学风浓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加强。课程内容不仅融合了本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同时也涉及了工商管理、公共关系、传播学等相关知识内容,这些知识除了指导老师指导外,大部分来自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向专业人士请教,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最终完成的设计作品更贴近行业要求与标准,比以往设计作品更具成熟感。

本次课程形式创新,由于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难免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教师只要勇于创新,打破职业倦怠,激发教学敏感,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结语

互联网+时期,中国职业教育也正处在+的过程中,技术+企业的“工学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微课”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创新实践中,这些都离不开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创新的根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首先去思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找到所要必须跨越的界,进而不断学习探索,找到能帮助达到目标而需要的知识点、人、事、物,模糊边界,创新融和达到有效的创新。思与行必须一体,才能使创新不流于形式,做到有效的创新教学,提高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袁征博.基于跨界思维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微[J].艺术教育,2015.

[2]景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G].西南大学,2014.

[3]赵明.设计因需要而变——广告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

[4]平恩泽.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研究[G].河北师范大学,2012.

[5]胡贤武.综合与跨界是一种思维方式[J].美术学报,2013

跨界广告人才 篇9

一、一线明星吸“粉”实力

《跨界歌王》第一期的嘉宾是重量级的一线当红明星, 在百度的搜索栏中只要打出任何一位嘉宾的名字, 随之而来的话题搜索都会引爆你追星的小心脏。刘涛自从老公破产复出之后, 有关她的“好妻子”“好妈妈”的讨论就从未间断。尤其是2014年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之后, 刘涛的魅力更是直线飙升, 吸“粉”无数。在影视方面, 刘涛塑造的角色也深入人心。她由《还珠格格3》为人熟知, 从《白蛇传》到《女人花》, 从《老有所依》到《琅琊榜》, 从在《芈月传》中塑造的腹黑公主再到在《欢乐颂》里演绎的女强人, 一路走来, 她塑造的不同角色深入人心, 个个卖座, 更得到了粉丝“实力总攻”的赞誉。虽然刘涛也会为自己主演的电视剧演唱主题曲, 但这样一位当红一线实力影星在歌唱比赛的现场会有怎样的表现依旧会让人倍感好奇。

在男嘉宾当中, 王凯作为近两年来的当红实力影星, 热播的《伪装者》《琅琊榜》让“禁欲系”男神王凯由默默无闻迅速蹿红, 更引发了将湖南卫视自制剧《丑女无敌》中王凯的“中性”角色翻出来热炒的局面。观众持续的关注度让王凯赚足眼球的同时也稳定了自己在娱乐圈一线小生的地位, 加上《欢乐颂》的热映, 冲着王凯来看《跨界歌王》的粉丝也增多不少。当然其他几位嘉宾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秦海璐、李光洁、潘粤明、巴图等, 选择不同类型的明星造就了《跨界歌王》的关注度, 更别说即将补位的白百合、姚笛、王祖蓝等人。

二、明星“跨界”的吸引力

北京卫视《跨界歌王》主要在“跨界”两个字上做足了功夫。现在,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 此起彼伏。从最初的亲子类室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 旅游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到《花样姐姐》, 再到现在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到《全员加速中》, 无一不是各大卫视的收视利器。观众看多了明星私生活或者可爱的明星子女后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 横空出世的《跨界歌王》给疲惫不堪的电视受众带来了一丝清凉。在荧幕上成功地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角色的各位明星, 从未在现场的表现过歌唱实力, 他们“跨界”的现场会有怎样的表现, 会不会出现走音、抢拍、跑调的情况?观众具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跨界”自然而然就会具有高收视, 热话题。

三、赛制创新

在《跨界歌王》之前, 已经有一档非常成功的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 经过四期的播出, 《我是歌手》的赛制和歌手表现以及夺冠技巧都已经为观众所熟知, 观众很自然地就会滞后欣赏。虽然《跨界歌王》也是明星歌唱真人秀比赛, 但是赛制有所突破, 舞台设置也更加神秘。《跨界歌王》设置了两个赛场, 试音间和主赛场, 在试音间只有通过三位评审的评判才有可能和评审一起升上主赛场展示自我, 接受150位大众评审的评判。同时《跨界歌王》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参赛的淘汰赛制, 每一期都会选出一名冠军选手作为半决赛的参赛选手, 而其他落选的选手依旧可以在之后的每一期比赛中争取晋级名额。这样的赛制既保证了嘉宾的出镜率, 也保证了节目收视人群的固定性和广泛性, 更加使卫视的收视率直线上升。因此, “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新的赛制必定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收视体验。

四、舞美衬托

《跨界歌王》作为专业的音乐类节目, 主要表现的是嘉宾的歌唱实力, 在参赛过程中导演团队会对参演嘉宾的每首歌曲进行细致打磨, 并且根据各位嘉宾的特长, 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定位歌手的曲风, 突出音乐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现场舞台的观看效果。节目利用独特的舞台调度和国内顶级的伴舞团将明星置身于音乐情景剧中, 全新的呈现出嘉宾精彩绝伦的表现。影视明星的主战场是电视剧领域, 而在歌唱领域他们作为“新人”不可避免地也会出错, 如何在既保证节目播出质量的同时又能恰如其分地掩盖节目“槽点”, 在这个过程中, 舞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王凯的《匆匆那年》, 将优美的旋律与出演的影视剧背景进行巧妙结合, 让观众体会到明星的不易的同时, 也让观众觉得他的走音、抢拍也是“锦上添花”。再如, 秦海璐的《北京一夜》, 红色大背景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相结合, 再加上她的唱演, 很容易就把观众带入状态, 尤其她展示的踢花枪细节, 让她的夺冠实至名归。

五、宣传造势

《跨界歌王》利用了网络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口碑和影响力, 节目在未播之前, 《跨界歌王》在微博、微信、论坛、搜索引擎中就成了热门话题。第一期播出后, 关注度也一路飙升, 网络热度不减。各大明星积极地参与宣传也为节目的热度贡献了不少力量。在这样的条件下, 《跨界歌王》想不“火”都难。

《跨界歌王》对电视节目来说, 既打破了真人秀节目的固定模式, 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真人秀节目的热议, 既为电视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又打破了如今几家卫视独霸的局面。笔者希望《跨界歌王》继续保持现有风格, 再接再厉, 引领一场真正的“跨界风”。

摘要:《跨界歌王》是于2016年5月28日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首档大型明星跨界音乐节目, 倾全台之力重磅打造, 邀请的全部是重量级嘉宾, 包括活跃在一线的影视、娱乐明星。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娱乐圈固有的边界, 使观众在更加全面了解明星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各位嘉宾在自己的固有领域成绩斐然, 但是观众对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故而这样一档大型跨界音乐节目, 在一开始便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跨界歌王》,音乐节目,收视

参考文献

[1]谢耕耘.真人秀:理论、形态和创新[J].高教探索, 2007 (9) :158.

跨界活动“奥迪天球” 篇10

此次跨界的活动延续了奥迪品牌展厅“奥迪圆球”的理念。

With a temporary public exhibition on the brand core"Vorsprung durch Technik",Audi gives insights into a sustainable mobility of the future.The"Audi Sphere",a spectacular structure made up of three interconnected walk-in globes,leaves a strong mark on the Christiansborg Slotsplads square right in the historical center of Copenhagen.The spheres are textile,air-filled shapes made of a light PVC membrane,embodying the theme of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and serving as a walk-in exhibit at the same time.Inside(diameter:eleven meters)the visitor can interactively explore the dedicated Audi worlds"Audi e-tron","Audi connect",and"Audi ultra"in order to learn about Audi's position o n e l e c t r o-m o b i l i t y,n e t w o r k e d driving,and lightweight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To get in side the silver sphere,the visitor first steps onto a raised platform.This elevation not only forms an urban square in itself,but also perfectly integrates the three spheres into the surroundings,as no event platform disturbs the space below,allowing it to remain completely open.Each sphere is encircled by an oblique red"meridian"emphasizing the light and elegant design.The spatial present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interactive exhibits brings technologies to life and enables visitors to playfully discover the Audi developments.This roadshow will be visiting several European cities in the coming two years.

跨界广告人才 篇11

关键词:跨界教育 校企合作 互联网+ 复合型人才

目前“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第三产业,不仅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在装备制造、能源、新材料等工业和农业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对人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跨界现象在人才市场越来越明显。跨界式的多重职业发展方向已逐渐成为职业发展的新趋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跨界教育,而跨界必须架桥,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2016年初,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迪杰特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成立了“迪杰特·童印班”,通过设置跨界课程学习、跨界岗位实践等,使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把每一位学生打造成为集信息技术和专业技术相融合的“互联网+”跨界复合型人才。下面就以该班为例,谈谈职业教育中的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一、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抓住新校区开发的有利契机,争取到南京市建邺区政府、建邺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积极与南京市数字出版协会、南京动漫协会、江苏迪杰特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对接,在政府主导、协调下,服务南京河西地方经济建设,建立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一一对应的产学合作关系,为实施全面、持久、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建立学校的并行管理模式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在管理模式上套用的是大学的“校、系”或“校、分院”的二级管理模式,把几个关联性比较强的专业拢在一起,组建“分院”“系”或“部”,其他的诸如行政事务、人财物资源配置、教学改革、后勤保障等一切照旧,这种模式基本适用于常规的教学管理。但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由于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打破分院、系部的原有固定格局,需要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为此,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创新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在学生实习前一年脱离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全校范围内重新组班,由学校设立校企合作部,企业和学校各安排一名班主任,直接和校内普通班级同层并行管理,建立学校、企业双考核机制。

三、建立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应打破专业分割的壁垒,促进各专业间的有效沟通。而课程则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完善课程的新建、合并和重组等,适当增加一些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使其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专业、课程、教材三位一体的建设也是必要的,确定好跨界培养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团队,开发跨专业学习及市场经济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实现相关专业或是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为学生的跨专业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建立校企互动的课程学习平台

借助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童印·莫愁微学堂”,构建全新的微平台学习方式,共享企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翻转、课后复习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平台进入“学生中心”,选择“我的微课”则可观看自己必修和选修的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料,完成课后练习和阶段测试。通过“我的提问”,学生可以和教师以及企业的工程师在线互动,进行问题交流与解答,进一步巩固知识内化的学习过程;通过“我的学习圈”,以班级为单位,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此外平台还把学生的学习课时、测评结果、圈内活跃程度直接量化成微学分,设置“学分商城”,将微学分直接和实物挂钩;评选“微学达人”,企业通过微信“红包”发放微奖学金,采取激励机制,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教师队伍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中都是某一专业的专任教师,要完成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使教师在掌握好本专业的技能外,还能与时俱进地了解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还要以补贴课时或经费资助的方式对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企业资源高效利用,校内资源也要高效配置,学校建立起不同系部之间教师的流动教学制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教学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的交融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学校借助企业的力量,邀请优秀的企业一线专家队伍为学生授课,安排学生到企业一线岗位见习,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师队伍的“走出去,请进来”。

六、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采用多元的衡量标准,将校内评价制度与企业评价有效结合,从各个学习阶段把控教学质量,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配合与协作,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其良好规范地运作,在监控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及时沟通、共同商议、高效处理。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借助更加科学、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利用校企合作开发的“童印”APP软件和基于微信企业号的“迪杰特·童印”,以及教室中安装的童印智能安防考勤设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之间四方实时互动的全方位异地远程管理。在教学管理上借助“童印·莫愁微学堂”平台,采集平台数据库中课程数、学生访问数、作业批阅数等各项大数据结果,将学生评价反馈的各项数据等纳入到教师教学考评范围内,坚持对教师教学效果、教书育人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与评估;同时借助平台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借助于大数据的采集和挖掘,分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企业及时提供热门就业信息等,通过将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机制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共享各类校企教学资源。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互联网+” 更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职业学校应紧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高效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资源,将专业与市场、行业充分的融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才能不断实现学校与职业、与企业、与行业、与专业之间相整合的跨界教育,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参考文献:

[1]严玉华.互联网金融发展下人才供需状况和高校的应对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2]杨志红,海争平.新加坡“无界化”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5).

[3]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

跨界打劫的年代 篇12

20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在中国寻呼机市场切到了70%的蛋糕,它的大哥大也占据半壁江山。到21 世纪初,它就被不断推出新品的诺基亚、三星逼到死角。诺基亚也没风光几年,又被卖电脑的苹果秒杀了。当然,干掉诺基亚的苹果在中国并非一枝独秀,因为中国本土品牌的手机正迅速崛起。

再看电商。马云说:“游戏已经开始了。”他所谓的游戏,是依靠互联网开展的全新商业模式甚至经济模式。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当当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正成为潮流英雄,而任何忽视、抵制它的传统力量,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边缘化甚至黯然陨落。

号称中国最大电器零售商的苏宁电器,实体店的业务自从2009年开始就不温不火。至于国美,不少人已经从昔日的辉煌中读出英雄暮年的落寞。黄光裕身陷囹圄,无法敏锐地观察到外界市场的变化,而陈晓则忙于践行其收缩战略,全然没有注意到一股新力量正在崛起,又加之内讧,国美电器很快就吃到了忽视电商的苦头,业绩接连下滑。此时国美才决定调整战略去电器化,线上线下融合。

一个个拥有权力、资源与声望的庞然大物,在新贵崛起的丛林中节节败退。

除了零售行业,金融行业的颠覆也日渐汹涌。常年在互联网风口上站着的李彦宏,一语中的:“金融行业非常适合互联网来做,很少涉及物流配送,某些程度上甚至比零售业更便捷。基金、证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在考虑和互联网公司合作,或者自己来做互联网金融或金融互联网。”

此时此刻,更多的颠覆还在发生:百度地图抢了车载导航的饭碗,腾讯微信动了中国移动、电信与联通的奶酪。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说,因为站在趋势的风口上,颠覆者小米将来有可能成为千亿元级企业。而正走在通往千亿美元市值路上的百度CEO李彦宏为那些认为互联网“不明觉厉”的传统企业打气鼓励“,未来,每一个产业都可能处于产业变革的风口,传统产业也会因为互联网更先进”。

颠覆时代不单是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搅局者小米几乎让传统企业大开眼界,也让它们难免战战兢兢,一时前途迷茫。但还有更多的“一直在风口吹”的人,要做的不是颠覆者,他们拥有新思维、新平台,试图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无缝对接。因为,颠覆时代的确隐藏着无数传统企业发力、蜕变的机会,这些颠覆与机会,与物质丰富营造的小时代不无关系。

今天的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无数个屌丝逆袭、白手起家、新手跨界的快速致富故事,在这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噼里啪啦地燃烧。卖煎饼就能卖个几百万的流水,卖情趣用品能拉来风投,淘宝网的小老板生活滋润。很多人恍惚,我们似乎又回到了1978年那个市场破冰的时代,万物肆意成长,一切锐不可当。

物质的小时代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颠覆的大时代。但这个时代又与30年前的大环境大不相同,30 年前到处都是机会,只要胆子够大,就能抓住,至于产品是否粗糙简陋,人们并不那么计较,吃饱是首要命题。那个时代产品是主动的,消费者是被动的。

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从大时代步入了小时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粗糙日子不那么大快人心了,消费者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无关物质或产品的数量,取决于品质。

高级趣味的小时代表达的就是,消费者要情感、参与、自由与个人空间。所以,消费不仅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消费不仅是过程,更是目的和结果,消费者要享受买与卖这个过程的价值,获得即刻秒杀的幸福。

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将这种附加了情感价值的消费称为自成目的性,“消费终于走到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瞬间的享受与感受,成为消费自身。用社会学的话来说,消费没有目的,消费本身就是价值”。

小时代还催生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社群精神的产生。人们急于捍卫个人权利表达、个人空间,热衷徜徉于各个网络圈子,他们在圈子里表达观点,寻求他人关注,并进行互助。社群力量不容小觑,他们可能是某个品牌的发烧友,如小米发烧友。雷军说小米就是为发烧友而生的,发烧友是小米的衣食父母;他们也有可能是反某个品牌的阵营,如罗永浩的一干粉丝,罗永浩在微博上呼吁封杀西门子冰箱,他的粉丝一呼百应,声势之大让西门子灰头土脸。

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小屌丝小白领小清新小土豪”,都是70后、80 后、90 后,我们还有40 后、50后、60后,君不见,你的潮爸潮妈已经在玩微博微信了吗?

互联网加物质小时代的来临,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产品、服务约定俗成的印象,譬如飞机机舱可能是一对一的国际社交平台,火锅店可以是最好的指甲店,咖啡馆是VC聚集地,银行等待区域是小型书店,苹果的手机摄像头打败了消费级数码相机。区域与区域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都变成平的,一切都在跨界,一切都在颠覆,很多跨界与颠覆,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互联网的颠覆力量,已经势不可挡。未来十年,将是一个机会纷呈、跨界打劫的时代。传统的广告业、教育业、零售业、酒店业、服务业、医疗卫生等等,其丰盈的粮仓都可能会遭遇空前的打劫,那些转身慢的企业,它们再是庞然大物,品牌再牛,资金再充裕,也会难逃劫数。

在这个一切可以推倒、一切可以重来的时代,商机无限,但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改变思维,还在中国的传统厚黑学里辗转打转,这些看起来明亮的机会再多也是别人的。

上一篇: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下一篇:上颌骨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