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2024-08-25

跨界广告创意思维(共7篇)

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篇1

互联网+时期,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所有的企业不是在跨界,就是在“被跨界”的路上[1]。企业经营模式的跨界创新影响并带动着广告行业的革新与发展,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行业背景,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在原来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的革新,课程中融入了项目教学的方式方法,为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形式也急需改进。

一、跨界思维与教学融新

“跨界改变生活,跨界改变教育”,21世纪的今天,“跨界”一词出现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跨界”成了普遍热议的话题,“跨界”在众多的领域得到推广应用。“跨界”的原意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而在更多的时候跨界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西南大学的赵伶俐教授在《跨界思维》中有这样的定义:“跨界是指打破事物间的封闭隔膜,发现或者建立事物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一种心理(思维)与行为”。她具体地提出了“跨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合作行为。她还提出,跨界首先要有所谓的“界”而后才可以做到跨越。因此,这种思维在运用到具体课程教学中,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明白所教课程所存在的“界”。只有明白了界之所在,我们才可能明白如何去跨界。这里所说的“界”是一种局限性,跨界就是打破局限性,而跨界的目的是为了使界得到更新,并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教育时代,课程教学中所急需打破的“界”就是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传统教学形式。

毕业设计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最后实践环节,是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业综合实践课。之前的广告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还存在有很多的弊病,并不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比如选题内容的局限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局限性、课程监督管理的局限性及课程评价的局限性等。

二、跨界思维在课程形式创新中的应用尝试

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的局限性,2013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尝试性的采用了以下的教学形式创新:

1.打破选题的局限性,导入“全案策划”项目方案进行知识内容的融新。广告设计门类繁多,内容有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毕业设计是综合实践课程,但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很难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方向内容都进行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往往是牵涉到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因此,传统的广告毕业设计的选题往往是设置多个方向选题,如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或海报设计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相应的方向进行设计创作实践。它的局限性在于学生只能面对一个方向内容进行实践,造成知识面的不完全。

跨越这种局限性,就需要寻求相关联的事物,有效融合。“全案策划”课题教学方案是经过对广告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推出的。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促使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中国速度向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品牌转变”去年五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强国策略不仅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广告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告“全案策划”课题以品牌构建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相互督促,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相关的企业营销策略知识,根据品牌策略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并结合所学的广告设计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广告设计与制作。比如同一个品牌的电视广告、印刷广告、网络广告或交互广告等。“品牌全案策划”更讲究知识面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各个知识面的融合贯通。

2.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融入头脑风暴法与激励管理法。广告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组织形式,是一个指导老师指导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虽然加了场景实践,但还存在讲台课桌的形式,不适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教学方法。根据“广告全案策划”方案的实施需要设计团队来完成的特点,毕业设计课程教学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并融入“激励管理法”与“头脑风暴法”。2013级广告专业43人,根据头脑风暴法所提示5-7人为最佳组合的科学,学生5人一组,每组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小组成员。并根据学生腼腆不爱表现、活动参与不积极等现象,运用激励破冰法,要求分组后的学生在10分钟内讨论出队名、队号及队歌,并合唱队歌,目的是增加队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竞争力。组长根据项目要求,分析组员的兴趣及专业特长,统筹安排每个组员的设计任务,明确分工并责任实施。小组以模拟广告公司设计团队的方式对“广告全案策划”项目进行有计划的推进实施。教师是客户角色,提出要求及修改意见,组长是项目负责人角色,统筹安排监督完成,组员是设计师角色,完成各种媒介广告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个成员的潜能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挖掘。

小组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合理的角色模拟,使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与之前的导师一对一单一角色相比,更符合新的教学模式与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而且一对一辅导的情境是:学生碰到问题请教导师,导师给予指导,再碰到问题再请教,学生面对很多个问题,教师面对很多个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教学效率很难提高。而分小组进行项目实施,小组成员能自发地进行学习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督促,教师针对的是一个项目的辅导,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深入辅导,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头脑风暴法与激励法的运用,对增加团队凝聚力,有效激发设计师灵感,顺利实施项目计划起到了科学的辅助作用。

3.打破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有效模仿企业“专家评估”。任何一门课程都设有特定的评价标准,传统的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由于其综合实践的特殊性,往往是以毕业设计作品、创意说明等最终的成果展示来评价学习效果及给出成绩,而对于学习的过程则往往无所评价,对于高职重实践过程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合理。

根据“全案策划”方案实施流程:项目计划、市场调研、概念提炼、创意设计与制作、效果评估等。13级广告毕业设计课程加强了过程实践考核分,模拟企业中的实际项目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每一次的汇报会中,邀请学校教学领导、相关行业人员、或专业教师等组成专家评委组,听取小组代表的成果汇报,并给学生提意见及评分,得出阶段成果分为学生的主要实践过程分。专家评委组的到来,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分阶段的项目成果汇报,符合广告公司项目操作的具体流程,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也不再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体验职业岗位的同时,得到了科学民主的课程评价分,有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状况,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普遍的提高。本期课程基本未出现旷课、逃课现象,教室中虽有网络也未出现上课游戏现象,学风浓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加强。课程内容不仅融合了本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同时也涉及了工商管理、公共关系、传播学等相关知识内容,这些知识除了指导老师指导外,大部分来自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向专业人士请教,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最终完成的设计作品更贴近行业要求与标准,比以往设计作品更具成熟感。

本次课程形式创新,由于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难免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教师只要勇于创新,打破职业倦怠,激发教学敏感,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结语

互联网+时期,中国职业教育也正处在+的过程中,技术+企业的“工学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微课”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创新实践中,这些都离不开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创新的根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首先去思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找到所要必须跨越的界,进而不断学习探索,找到能帮助达到目标而需要的知识点、人、事、物,模糊边界,创新融和达到有效的创新。思与行必须一体,才能使创新不流于形式,做到有效的创新教学,提高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袁征博.基于跨界思维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微[J].艺术教育,2015.

[2]景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G].西南大学,2014.

[3]赵明.设计因需要而变——广告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

[4]平恩泽.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研究[G].河北师范大学,2012.

[5]胡贤武.综合与跨界是一种思维方式[J].美术学报,2013

[6]姜福吉.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研究方法[J].美术研究,2015.4.

跨界思维是“普世智慧” 篇2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一直是跨界思维的推崇者。他将跨界思维比喻为“锤子”,而将需要创新的问题看作是“钉子”,“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形象地诠释出了跨界思维是一种“普世智慧”。

也就是说,如果具有跨界思维,那么木匠一样能当好裁缝!

跨界,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但是,企业有没有洞察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驱动自己思维的转变呢?

应该说,“今天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要素,很大程度上与跨界的相关度非常大。”张晓峰,这位来自价值中国会的联席会长,向《中外管理》诠释他所理解的跨界: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被颠覆,“但是这种颠覆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和蓬勃兴起,这些都是跨界的土壤。”

看来,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不跨界,就会被别人“跨了界”。

“互联网+”带来的跨界切入点

过去看似不相干、不包容的产业,现在却居然能找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点。“但是,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跨界。”张晓峰说。否则,只是盲目的跨界,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更难以找到让自己脱颖而出的路径。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独一无二的切入点。那么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最有价值的跨界切入点在哪里呢?

乔布斯、马斯克之所以在科技产业领域如此炫目,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无论iPhone手机还是特斯拉电动汽车,均是电子产品互联网化的优秀跨界产物。

而更大的趋势是:不仅仅是电子产品互联网化,整个工业、制造业都在走向互联网化。

乐视创始人贾跃亭为此曾说:“传统的电视已经几十年没有改变,无法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未来传统电视将被智能电视取代。”

互联网电视的机遇,正来源于跨界的融合。跨界对于企业本身,也是一种自我革命。对于传统电视厂商来说,互联网电视的杀入并不可怕,就怕企业明明感受到“狼来了”却依然没有反应。

“站在行业的角度看,当关键性的价值驱动要素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必须在创新领域能够放大自己的能量,而不能停留在过去既有的资源里面去做无谓的挖掘。”张晓峰感慨道。

如今,一系列因跨界而生的新潮模式,被统一冠以“互联网+”。用马化腾的话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加金融产生互联网金融。之所以“互联网+”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让一切变得更有效率是重要原因。正如张晓峰的观点:“企业创新的方向不一定要完全颠覆某一个行业,但是一定要找到这里面没有被服务好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找到这个价值驱动要素中的关键点,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融合,跨界的路径才会明晰。

“系统重组能力”考验跨界的未来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异业跨界,其实考验的都是系统重组能力,这是跨界能否成功的关键能力。

与多元化有本质不同,跨界不是领地的跨界或者行业的延伸,而是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对于跨界的本质认识,不能停留在所谓的物理边界上,而更多的是企业能否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又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上。“就像碳元素一样,结构一变要么是钻石,要么是石墨,本质上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张晓峰比喻。

这要求企业的系统重组和系统再生能力足够强大。如果只是为跨界而跨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跨入的这片疆域,在你既不熟悉又没有“关键能力”的时候,未必能够玩得转!

而这一点,顺丰的跨界倒是让我们多少心存期待,就顺丰本身所拥有的强势的物流基因及其执行能力来看,发生在顺丰产业链条上的跨界无疑是符合商业逻辑的——其“关键能力”是有支撑点的。

跨界不仅是对外在商业模式的颠覆,而且也是对组织内部系统的颠覆。“即使思维、战略上进行了跨界,如果组织管理各方面没有系统的调整,跨界成功率也不会高。”张晓峰说。

什么样的组织更容易完成系统重组?

张晓峰直言,如果不是一个协同的组织、融合的组织,必然不能达到“动态调适”(即柔性的变化)的效果,那么其创新的动力会受到阻碍。这时候,组织内部一定要动态化、柔性化、协同化,形成灵动可变的柔性组织,才能齐力推动外部的跨界。

“开放度”决定企业命运

未来的商业是“无边界”的世界。

在这个重要前提下,衡量企业跨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张晓峰看来就是开放性够不够。“假如颠覆性创新,只是在一个封闭的自我系统里进行,那么创新则很难实现。”他说。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对自己所做的跨界战略进行深刻的洞察,自然无法去思考和设计新的商业模式。

马云曾经坦率地说过,阿里巴巴不愿去做一个“帝国”,而更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但是,看看阿里近两年内所做的战略和发展路径,实际上恰恰在做一个自我的封闭系统——不管是“来往”,还是和一些商家切断数据的关联,这些遭人诟病的行为,都在证明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里,你去做一些孤立化的动作,无疑给自己挖了一道与世隔绝的鸿沟。

“未来的跨界,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去和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跨界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张晓峰说。

只有开放才能融合,实际上也是跨界思维的核心体现之一。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一些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共通点。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去寻找到跨界合作的规则。

如今的所有企业,不是在跨界,就是在“被跨界”的路上;不是在颠覆别人,就是在被别人颠覆中。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探索中,“互联网+”、系统重组能力,以及与外在“生态系统”对接的开放程度,将决定着你所在企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靖

遗产创新的跨界思维 篇3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尤其是位于城郊的周秦汉唐文化遗址、名胜古迹,更是难得再现的文化地标。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说,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无疑是西安人的幸运。但是,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护经费缺口大,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的城市居民,特别是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文化遗产也得不到有效保护。

如何破解这个城市现代化和大遗址保护和谐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打破“守着金筷子银碗讨饭吃”的困境?西安曲江新区趟出了一条新路径,即寓文化遗产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以开发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

曲江的前世今生

曲江,一个热点词汇。这个名词在百度上有14,600,000条记录,google上有23,100,000条记录。

假如你是一位2003年之后到过西安的游客,你一定去过曲江,一定知道曲江。知道它是一个文化旅游景区。知道那里有大雁塔、寒窑、秦二世陵,知道那里有每天20:30准时放响礼花的大唐芙蓉园,知道那里有可以消暑纳凉的亚洲最大的矩阵式音乐喷泉广场,知道那里有西安市第一座国际一流的专业音乐厅,知道那里有一座名符其实的不夜城,知道那里有六大遗址公园。当然,你也一定知道那里有花园般的住宅小区。

假如你是一位造访西安的外地政府官员、商人、新闻记者、文化界人士,你一定到过曲江,知道曲江。知道它是由“曲江新区管委会”管理,知道它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知道它有“六大板块”、有上百亿资产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知道它是文化产业聚集区,区内有近千家文化类企业。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八九年前,曲江还只是一个叫做“曲江乡”的城郊乡村,是全市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你也不知道,在1000年前,曲江曾经是“全球瞩目”的时尚首席之地。

公元618年,是大唐王朝定都西安的日子。从这一年开始,西安和曲江开始了它最为辉煌的一段生命历程。

一个伟大的王朝总会令世人瞩目、崇拜,它的生活方式往往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尚。1000年前的大唐,最大的明星就是诗人、乐人,这些大唐时尚领袖选择的时尚秀场在哪里呢?

在西安,在曲江。

据统计,现存近5万首唐诗中,描写曲江的或者与曲江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就有500首,2300多位有作品传世的唐朝诗人,大部分到过曲江。

但这一切,随着公元904年长安被朱温焚毁殆尽,化作了一片云烟。

21世纪初,千年繁华只剩下一个仍然叫做“曲江池”的洼地,几处孤零零的文物,十几个仍然在沿用的村名,几万名普普通通的关中农民。

更令人扼腕的是,位于城郊结合部的曲江还成了一个“大型垃圾场”。现在风景宜人的大唐芙蓉园所在地,当时就有一座巍峨高耸的垃圾山。

套用那句网络流行语,“不要迷恋曲江,曲江只是个传说”。

曲江文化财产观

“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探索传承利用路径,因为保护不是目的,把文化传承下去才是目的。”这是西安市市长陈宝根的话。历史文化传承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将历史文化的种子播撒进社会大众的心灵之中。就某一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来说,它的文化传承“效果”取决于社会大众参与度。

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当我们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化时,城市化就是城市空间的再造与优化。对西安来说,这种空间再造,无疑应该首先站在西安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曲江新区自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一路走来,很大一部分成就是体现在同时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空间再造。

从城市空间的文化再造角度考察,大雁塔、大明宫遗址和唐芙蓉园三个片区最大的区别是可感知性的差异,三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可感知性渐次降低。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唐芙蓉园片区。它没有文物和遗址遗存,无法遵循传统文物保护理念去保护和传承。它不是“活”的人类活动,也无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来操作。但它又有确凿的“历史文化记忆”。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

前人采取的方案是“搁置”,就是什么也不做。结果,2002年的时候,这个地方成为西安南郊一处著名的垃圾山。曲江新区的思路是,即使是“记忆”,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在大唐芙蓉园实践的基础上,曲江提出了“文化财产”的概念。

西安市副市长、前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现曲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段先念认为:“古往今来,一切的文化遗产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都曾经是文化财产。只要是有历史文化依据的,即使不是文物,也有存在的价值。大唐芙蓉园就是一个文化财产。我们不妨想一想,再过500年、1000年以后,那个时候人们会怎么说呢?大家会说,‘大唐芙蓉园始于隋、兴于唐,唐末一把火烧了,到了2005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又把它在原址上恢复起来了’。那个时候自然是遗产了,没有人怀疑1000年以后这不是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做文化财产,是为了给我们后人留下文化遗产,让很多文化现象能够传承下来。只要有故事,我们就应该用一个载体把这个故事永远传下来,文化精神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

这便是曲江所走的根据历史文化信息创建文化“文档”、升级文化“文档”的道路。

在西安乃至中国的现代城市空间中,像大唐芙蓉园这样,没有文物建筑没有遗址,但又有史籍记载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将这些被前人毁坏了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财产,最终积累为未来的文化遗产,岂非善莫大焉?

文化遗产保护不应回避经济性

但作为仅仅依靠“历史文化记忆”完全新建的文化旅游项目,大唐芙蓉园在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其焦点是“假文物,根本不该建”。

在涉及此类话题时,东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喻学才教授认为,遗产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性和经济性。原真性只是信息性的一种状态。所谓原真性,只是特指那些保存相对完整的遗产。

他告诉记者:“20多年来,我一直在从事旅游文化和旅游规划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说我所做的就是遗产保护工作。不同的只是,我所研究的对象或说案例,绝大多数都属于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或艺术意义但保存度不高的那类遗产;其次,我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去看待遗产保护的,属于那种希望化腐朽为神奇的巧妇做无米之炊式开发和保护。我不敢苟同某些学者为保护而保护的观点。我认为研究遗产,保护遗产,创新遗产,在传承文化、延续传统的同时,还是要让遗产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否则我们保护遗产干什么呢?”

喻学才举例说,武汉的黄鹤楼早在清朝后期就烧掉了,后来人们在遗址上盖了个小阁,1927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期的毛泽东所写菩萨蛮词中的黄鹤楼就是该阁。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选址,正好要压过黄鹤楼遗址,黄鹤楼因此被搬到蛇山之麓。80年代初重修黄鹤楼,黄鹤楼主体变成了钢混结构,和宋元明清的黄鹤楼比,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假古董,但该景点一开业,两年不到就收回全部投资。南昌的滕王阁如果按照某些批评者的观点,也是假古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假古董身上负载着重要的遗产信息,中华民族需要它,武汉、南昌市民需要它。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遗产的信息性属性在国人心目中并不比原真性差;同时也说明遗产的经济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而这里的“信息性属性”,与上文所说“历史文化记忆”,是一脉相承的概念。

所以说,对于那些地面上已经基本没有遗存可言,只有文献记载的遗产,做适当的开发,将其文脉传承下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创新遗产,需要从产业角度来规划遗产建设遗产

“跨界”,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是一个带有时尚色彩的高频词。资深战略咨询顾问锁言涛说:“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一座文化古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有机体。文化古都的城市公共政策,必须是一个考虑了多个变量的函数,任何单独从某一学科领域出发的、线性的解决方案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参与公共政策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都要以另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参照系和边界,制定本领域的政策。例如,文物专家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改善市民生活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物;同理,城市规划专家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善城市面貌。也就是说,要学会跨界思维。”曲江文化财产观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即为城市空间的文化再造,其实质为遗产创新。遗产保护与遗产创新并不冲突。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不能创新,而是如何创新。依循跨界思维,喻学才关于创新遗产的观点是:需要从产业的角度来规划遗产建设遗产。

喻学才说:“我们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充分认识遗产的原真价值,在保护好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我们会从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出发,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者需求出发,科学地为游客提供供给。我们的遗产保护某种意义上说有定点生产的味道。我们在满足游客对遗产认知学习的要求前提下,还将为其创造方便与快乐。我们会将遗产当作一种旅游产品加以设计建设。

“只有从产业角度进行设计,遗产资源才能被整合成旅游项目,单纯的遗产地才可能以旅游景区的形式出现,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只有对遗产赋存历史与现状做透彻的了解,旅游六要素的布局才会和遗产地的历史及现状合辙,建设出来的景区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曾经,西安的发展一直困惑于地下的东西太多。”段先念曾这样对记者说:“文化遗产保护在过去一直是西安发展的负担,但曲江的发展和建设化解了这个问题,让文化遗产不再成为累赘,而是成为发展的动力和资源。”在文化遗产由负担变为动力的过程中,“文化”这张牌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曲江新区的总结材料中,他们认为,自己“以文化遗产为内容,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纵观近年来曲江新区开发建成的诸如大雁塔景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项目,无一不是在文化遗存上做足文章。

尽管在全国其他地方,挖掘自身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可谓比比皆是,而曲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事业,以及影视、演艺、会展等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做到了极致,实现了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丰收”。

稀缺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迅速为曲江新区集聚起了人气和商气,城市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兑现。2009年,曲江新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0年的中西部贸易洽谈会期间,曲江新区签约项目32个,招商引资额高达870亿元,其中文化旅游类涉及资金200亿元。这其中,既有地产龙头万科,也不乏商业巨头香港银泰,而巨人网络、美国奥普传媒、中国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等文化企业的签约更凸显了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除了公共设施的建设,曲江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也做了一些探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发展局局长赵文涛介绍,他们用“国有民营”的机制破解了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营难题。

“美术馆、音乐厅属于公共文化事业,从投资之初就注定很难收回成本,每年还需投入大量的维护运营费用。但我们将投资2亿多元的西安音乐厅交给民营专业公司运营,仅此一项就节约了政府每年两三千万元的日常运营补贴。现在音乐厅不仅为西安市民带来了国际一流的演出,还实现了赢利。”赵文涛告诉记者。

中国许多城市,都遭遇过同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沉淀于地下的历史,变成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由此衍生的文化产业,又该何去何从?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篇4

关键词:电影赏析;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探索;跨界艺术

0 前言

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它兼顾教学和实践的双重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实操能力。[1]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观众在虚拟的情景中体验其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2]而电影场景空间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一部影视作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烘托情感,彰显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影片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体现。[3]在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加入电影赏析作为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令学生感受影片中优秀的空间设计、室内场景,并通过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的环境艺术氛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模型设计中探讨空间构成、思考空间形态、理解空间的组成元素,通过模型传达更为细腻的人文情怀部分,为传统、单一、冰冷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模型制作本身,教师或学生直接收集平面图和效果图,然后将这些资料以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一失去用模型来探索空间的本质意义,难以训练学生三维空间思考能力;其二很难从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这种教学过程不是设计阶段忽略模型制作,就是模型制作仅仅用于设计成果的表达,没有真正起到相互促进作用。[1]

1.2 实训场地有限

专业教室和实训场地的建立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模型实训室建设欠缺,设备投入有限,制作模型常用的激光雕刻机、切割机等设备较少配置,受限于场地和设备,学生只能制作简易的手工模型,使得许多学生的想法无法再模型中很好的表达。[1]

1.3 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基础相对有限,审美水平一般,对空间的想象力薄弱,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既要“创作”又要“制作”,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在“创作”中易产生思考的惰性,在“制作”时又易发生想法无从表达困惑。

2 教学活动模式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文探讨以电影赏析为教学手段的新模式,并将该模式分为以下3个阶段逐层推进,具体做法如下:

2.1 前期传递阶段

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探索加入电影赏析作为教学手段并非设置在该课程的整个阶段,建议教师可在课程的中段或后段进行。在学生掌握了最初步的模型构建技法后,开始通过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初步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课前或课中播放含有优秀场景艺术的电影片给学生观赏,也可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电影场景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在模型设计前期阶段的渗透式教学与交流,使得学生收到感官化的视觉传达。

2.2 课内实践内化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一部或几部电影,设定一个或几个主题,让学生以空间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电影赏析,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寻找模型设计的突破口,并对此展开探究,这是此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需要用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反复观看和讨论影片,体会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细节,以模型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此过程中可借助“头脑风暴”“图表法”“图示分析法”等方法启发学生,以影片为蓝本,通过反复赏析,推敲空间语言,传递出有温度和情怀的作品,即实现了从赏析到设计语言的内化。

2.3 课后交流及反思阶段

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教学平台进行展示,指导学生截取影片中具启发性或指导意义的片段,与最终的模型成品共同展示,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探索甚至共鸣,这种模式远比临摹图片制作出冰冷和不带情感的模型作品更易引起学生交流和反思。

3 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3.1 前期基础知识和技法铺垫

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模型建构法后,教师可以筛选部分有艺术价值,建筑场景优美的电影给学生观看,许多电影的拍摄取景包含了伟大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空间的构成、形态、特点等方面斟酌电影中的关键片段,对空间场景影响的因素、环境的特点等进行引导和解说,在课堂上渗透电影赏析基础知识。

3.2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组长,每组以一部电影为蓝本,这部电影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自己挑选的。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广泛的,它可以是像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有着浓郁经典美式室内场景的文艺片,也可以是韩国电影《建筑学概论》这类充满人文关怀并拥有现代简约风格建筑空间的爱情片,也可以像《盗梦空间》或《2012》这样包含大量矛盾空间和错视觉空间的科幻片,甚至是《秒速5厘米》这类实地取景绘制的日本写实性动画片等等。教师把电影选择的权利赋予同学,尊重每位成员的想法,激发兴趣、充分调动每组同学的积极性。

3.3 寻找设计“切入点”

学生根据各自的选题赏析电影,教师辅助他们寻找模型构建的“切入点”,也就是确定空间主题。期间,教师以“问题法”“ 图示分析法”“ 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具体为:首先,帮助他们把场景的风格进行分类,如中式新古典、美式、欧陆风、北欧风、现代简约风等等;其次,可以从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环境艺术设计,激发想象力;最后,从影片传达的人文情怀中启发学生思考,主要表现在场景的软装饰和细节方面。小组内每位成员赏析电影的视角不同,对“切入点”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须辅助该组同学对比思考、分析主次,定好主题。

3.4 构建模型,反复推敲

本阶段基于每个小组所表达的主题方案,通过反复的赏析和推敲空间构成的形式,深化设计,指导模型制作。这个过程是以电影赏析应用于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需要小组成员紧密配合,包括:买材料、画草图、绘制CAD平面与立面图、搭建模型等等。此过程中有的小组会进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比较顺利,而有的小组可能会遇到许多阻碍,如想法表达与现实有差距、偏离主题、材料搭配不得当,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建构模型空间等。教师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辅导,引导学生推敲方案,紧扣每一小组的电影蓝本,并给予同学赏析影片外的其他相关案例作为参考,逐步突破难点。

3.5 反思与批判

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同学们所呈现的作品与普通模仿式教学所呈现的模型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故事,小小的模型空间凝固了同学们对影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很容易投入在创作其中。因此,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能较普通教学模式更易主动引起反思,在作品完成后也因能基于电影为蓝本形成批判性思考,其中未解决的部分就如一个为完结的故事,待接下来的课程或实践中寻找答案;而那些为了“制作”而“制作”的模型不但作品较难再深入,而且难以引发深入反思。

4 课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不断交流,接受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多元的诠释方式。因为不同学习个体对电影的理解和视角不同,他们会发现其他组员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尊重不容的声音,即可避免模型方案过于主观、片面和单一,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分析主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正是该课程中需要同学以小组协助,共同完成作品的原因所在。

4.2 增值学习,储备一定电影知识

既然以电影赏析作为课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电影欣赏眼光,在平时储备一些优秀的电影素材,并且这些素材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特点,不必过于深奥。

4.3 巧设问题,引导讨论,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和比较,另学生较能有方向性地去思考。一开始可以提问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确定模型主题,然后可让学生思考模型建构技法表达的解决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问题或讨论拓展思考层面,并渐此深入讨论模型构建空间时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4.4 多元的评价标准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有了电影作为 “参照物”,评价的标准也就更为多元。建筑空间主题是否得当,模型表达能否切题,细部、家具、软装饰和道具可否传达影片的情感等等都将综合反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 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较为呆板、单一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在此模式中不断自我增值、懂得尊重不同的学习个体、巧设问题和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令 “教”与“学”双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引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美学,2012(10):130+159.

[2]杨馥如.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31.

[3]张强.关于电影场景设计的文化艺术分析[J].电影评价,2013(4):24.

[4]谢勇.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7-39.

[5]赵金.高职院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论坛,2013(5):174-175.

[6]曹会波.小议模型制作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2011(6):52-53.

[7]程宏,刘琪,徐文娟,戴慧萍.实体模型制作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5.

[8]张俊竹.“产学研用”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艺术计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01):133-134.

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篇5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报纸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新常态”。全国报纸零售量2014年环比下降了10%以上, 各大报纸读者渗漏率下降, 广告方面仅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去年在报纸上的广告投放已经降低了50%。在新媒体强势冲击的背景之下, 通过创新来探索下一步发展机遇, 寻求新的经营之路, 是大多数纸媒最近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纸媒有其自身特点与独特优势, 未来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来探索机遇?个人认为通过跨界营销的一般规律可以大胆判断跨界营销必将在纸媒行业蓬勃兴起, 构成传统报业的下一个行业发展机遇。

一、如何定义跨界营销

营销的角度看, 跨界是一种创新, 它利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品牌间的共性开展营销, 无形之中扩大了品牌的边界, 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在二者的创新融合之间形成新的营销点。跨界营销并不神秘, 它也有自身规律可循, 成功开展跨界营销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跨界的行业、领域, 一般来说, 在跨界领域的选择上需要基于以下几点共同属性。

(一) 共同的客户

跨界的领域与原有领域间具有共同的客户人群, 以报媒办房展为例, 报媒当前主要读者为社会高知主流人群, 这个群体的特征是高消费、高学历、高感度, 他们同样也是房地产商的目标客户人群。

(二) 共同的消费市场

面向同一区域消费市场的跨界营销能够迅速在消费市场上建立起新的品牌认知, 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许多地方纸媒参与地方房展、车展就是基于同一消费市场进行的跨界营销。

(三) 共同的商业机会

共同的商业机会既包括企业或品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契机, 例如相同的资本市场营销需求、相同的新品发布契机, 也包括行业共通的商业机会, 例如节假日促销活动、消费旺季的营销推广等等。

(四) 相互联结的产业链

电商与快递公司在网购高峰开展的联合营销就是典型的上下游产业链间的跨界营销。

二、跨界媒体不等于新媒体、媒体融合呈加速态势

跨界媒体不等于新媒体, 新媒体只是跨界传播的一部分, 或者说是整合媒体营销的一部分。很多人以为未来就是新媒体, 这是有误区的, 新媒体人以技术和数据为基础, 利用参与和互动产生流量产生影响力, 这些是传统传播所望尘莫及的。但是, 相对的传统传播有很多做法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 例如报纸。报纸的主流性与公正性, 是新媒体一时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潜意识里还是更偏向相信传统媒体, 例如大部分网络新闻的来源, 还是会以传统媒体为依据, 作为信息源。

在日前举行的报媒跨界传播新媒体监测数据权威发布会上, 中国报业协会、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公司联合发布了报纸媒体网络传播影响力数据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下半年, 据报纸媒体网络传播影响力研究系统 (以下简称MBR) 监测, 党媒在网站新闻传播领域占据重要席位, 市场占比达20%, 月均转载达3.4万条。

随着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媒体融合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目前, 传统媒体通过拥抱互联网, 媒体边界不断拓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速融合。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 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 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 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同时, 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 创新采编流程, 优化信息服务, 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人民日报》移动客户端扩展到报、网、微博、微信、二维码、电子阅报栏、手机报、手机网、移动客户端、网络电视等10种载体;2014年中, “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正式上线, 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1130万人次, 页面浏览量超过5000万;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通过“中央信息厨房”和“超级门户”系统项目的建设, 建立了集团各媒体的统一平台, 有效整合了集团现有的信息资源, 实现业务内容的共享和统一存储, 使新闻工作管理更加协调和有效, 使新闻出版更加安全可靠, 实现新媒体矩阵的便捷加工和高效发布, 实现24小时的内容资讯无缝有效传播, 推动真实可靠、权威可信的新闻内容迅速占领舆论阵地, 助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产生新的增长点, 刻不容缓地向全媒体形态进发。

三、跨界思维下的报业资源整合

报业跨界是对既往传媒业固有的业态边界的打破, 包含了多元化经营, 但又不同于多元化经营, 它还涉及到媒体跨界、行业跨界、策划跨界、渠道跨界、文化跨界、营销跨界、所有制跨界等。

报业资源整合则是通过组织和协调, 把报社内部各分离的职能, 以及报社外部的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合成一个客户服务的系统, 在凸显报社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互联网+”的时代, 报纸也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融合各方资源, 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于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扬子晚报目前正在推进中的“阡陌·蓝鲸人”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3.0项目, 正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概念, 紧紧围绕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 以一款融合各类社区资源、数据和功能的APP为平台, 将报纸的线下社区资源和线上平台打通, 发挥该平台的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生活资讯、交友婚介、教育培训、互动亲子、网络购物等功能, 不仅使得扬子晚报这个品牌更加贴近民生, 而且大大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互爱, 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构建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社群关系和社群文化, 同时也为报纸在互联网冲击下的生存及其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

四、跨界经营成为报业转型发展趋势

自2013年以来, 报纸广告一直呈现持续、全面下降的趋势, 而且降幅还在扩大。通过研究近两年国内传媒上市公司财报, 我们发现, 广告已不是报纸的全部经营额, 报纸的经营跟报业的经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一个报社的经营状况, 不能仅仅看它的广告收入;而看广告收入, 又不能仅仅看纸面上的广告收入。广告部的活动、地面营销、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都有收入。特别是报纸转型至今, 跨界经营已逐渐成为报业发展趋势。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报业的跨界经营触角已延伸至超过100个品类, 包括房地产、艺术、文化、旅游、物流、金融、游戏、文化产业投资、电商等, 而且这些非报产业的收入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报媒也逐渐从单纯的营销平台变为跨界营销活动的参与主体。成功的跨界营销, 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与品牌进一步推广开去, 这种推广又反过来促进了媒体资源的推介, 媒体经营形成良性循环。

(一) 随着电商业的繁荣发展, 纸媒纷纷跨界涉足电子商务, 以谋求转型, 获得生存与发展

所谓“纸媒电商化”指的是报刊、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开始跨界介入电子商务, 通过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纸媒电商化形式多样, 从简单的为企业电商引流到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纸媒充分运用自己的读者资源, 将受众转换成线上的购买对象。2014年初, 浙报推出“悠游浙江”电子商务平台, 该平台是三端合一旅游电商平台, 由悠游浙江旅行网、悠游浙江旅游微店、悠游浙江App三大板块构成, 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整合谢下平媒、网媒、移动媒体进行全媒体互动整合营销, 全面配合浙江省旅游局, 通过全国20个省的25家媒体, 覆盖全国228个城市、约9亿人口, 共同打造区域化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旅游专属电商品牌。“悠游浙江”专注服务浙江旅游企业, 营销浙江特色旅游产品。其间, 浙报传媒把上市公司子公司的旅游资源、宣传和营销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浙报传媒和旅游传媒中心, 为旅游机构、旅游主管部门, 提供从品牌、策划, 传播以及一些活动宣传和执行等一条龙的旅游解决方案。直至现在, 浙报传媒旅游全媒体中心已经逐步形成规模, 其中, 全媒体中心组建的中国旅游微信联盟以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推广为引擎, 成绩斐然。近日, 浙报还与携程进行跨界融合, 将共同在浙江旅游大数据的挖掘等方面进行协作。

(二)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 让人们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有了越来越多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 传统媒体更应该借此春风, 积极拓展, 化危机为转机, 依托主报平台, 多条触角延伸, 跨界进入票务、影视、艺术品等领域, 以品牌为基础横向拓展多元经营, 以平台为基础整体推进资源经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根据中央的改革精神, 结合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需求, 同时, 也借报业集团搬迁河西的契机, 充分考虑媒体融合服务江苏文化大发展的需求, 经过全国考察和专家论证, 在新华传媒广场建起了“新华全媒体艺术馆”, 下设“新华全媒体画廊”、“新华·品润工艺精品馆”、“新华大家工作室”、新华全媒体艺术推广联盟。新华全媒体艺术馆不同于传统的美术馆和艺术馆, 功能立足在全媒体传播上。艺术馆内设16块高清拼接屏幕, 直接呈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所辖的27家纸媒、网媒和新媒体;艺术馆有专用的千兆无线WIFI, 以及无限量的二维码资源;2台可移动的70英寸交互式数字大屏, 可以实时视频互动、微信互动, 扫一扫二维码, 可以把馆内所有展示的图文信息及艺术作品背后的延伸资讯全部分享并带走。作为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内容的延伸, 新华全媒体画廊、新华·品润工艺精品馆、新华大家工作室 (含书画、工艺、象棋、写作、古琴等) 、新华全媒体艺术推广联盟, 这些构架为全媒体艺术馆最终实现“传播产生文化价值”的两个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 整合客户资源, 跨界举办展会活动

为争得更多的市场蛋糕, 传统媒体在近几年“跑马圈地”的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通过跨界活动营销策动政经资源, 聚拢受众线下注意力, 发掘新商机和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 2014年,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扬子晚报共主办、承办大小会展活动60余个, 会展直接带动的经营收入超过5000万元。

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指引下, 互联网将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新老媒体交融之际, 数字、移动已成为中国传媒图景中重要的特征。“互联网+”对传统报业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营销模式、人才培养结构、服务模式等固有模式正在或即将产生颠覆式影响。未来报业必然在“互联网+”驱动下向前发展。对于报业而言, “跨界”并不遥远, 也不神秘, 跨界营销有其固定的模式与规律, 报业对跨界营销的研究本质都是创新复制和在复制中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来自于“跨界”本身, 而是来自于每一次模式复制中那些快速而微小的变化。

站在“互联网+”风口上顺势而为, 相信报纸媒体充分挖掘好本身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 通过融合互联网、实施跨界营销、打造媒体新生态、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等多个维度探索创新, 报业经营将掀开新的发展篇章!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报纸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新常态”。在新媒体强势冲击的背景之下, 传统纸媒开始进行跨界营销, 提升盈利空间, 以谋求转型, 获得生存与发展。文章从跨界营销的一般规律出发, 探讨报业整合资源跨界经营的优势,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报业经营,跨界营销

参考文献

[1]张周平.媒体+电商:跨界融合深度对接[J].新闻战线, 2014, (02) .

[2]胡正荣.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颠覆与重构[J].新闻战线, 2013, (02) .

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篇6

关键词:文化消费,创意产业,跨界发展

常州市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涌现出一大批创意产业企业。随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 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度更大, 如何推动基于文化消费的创意产业跨界发展, 已经成为常州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消费作用下的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实证分析

文化消费作用下的常州创意产业跨界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休闲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基地两个层面。

(一) 文化休闲旅游业

适应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 常州市深度挖掘创意生活体验区、数字娱乐体验区、人文休闲农业观光带等特色潜力行业的文化内涵, 主动适应消费消费需求, 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活品质行业和文化休闲旅游行业。以现有景区改造和转型升级为契机, 以提升旅游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 以文化旅游景区和创意园区为依托, 采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品创意与服务创意相结合的原则, 整合资源, 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形成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结合古运河申遗、古运河石龙嘴传统风貌区改造, 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 依托古建筑群和工业遗存。“孝道园”、“春秋乐园”和“嬉戏谷”等主题公园成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成功模式, 体现了文化消费特色, 打造了“中国孝道”、“春秋文化”和“动漫文化”等文化特点。此外, 还涌现了若干个其他方向的跨界发展模式, 例如金坛和溧阳的创意农业发展。

(二) 创意产业集群

常州市创意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经过7年成熟运营, 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 逐步形成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广告、创意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创作出了《炮炮兵》《恐龙宝贝》《小龙甜品工房》《云彩面包》《麦拉风》等百余部动漫文化精品, 创造出了爱尔威“火星车”、赞奇渲云平台、四海商舟跨境电商平台、化龙巷等一批行业著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形成了“三名”商标18个。并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 2014年完成产值达260亿元。

基地打造常州模式的“众创空间”, 为创意产业企业创客提供“众创模式”, 有的坚持致力于细分领域发展, 扩大市场占有率, 比如翔云测控、世轩、oki等企业;有的跨界理念玩得好, 善于整合资源, 比如天马科技、香传、融商智投等企业;有的险中求胜, 自我转型, 技术过硬成为不败法宝, 代表企业有赞奇科技、金刚文化等。

二、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实证分析结果

(一) 跨界发展方向单一

从产业网络视角分析看, 我国创意产业跨界发展主要包括创意产业主体跨界发展、创意产业行为跨界发展和创意产业资源跨界发展等模式。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主体跨界和资源跨界发展, 例如对旅游资源的跨界发展, 而缺乏行为跨界。

(二) 文化消费作用不够

文化消费作用的发挥与本地的历史等因素有关, 常州市历史资源开发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深入开发和挖掘常州市历史。目前, 文化消费主要开发了春秋文化、运河文化等方向, 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竞争力还不够, 缺少像刘三姐、西湖千古宋情等经典剧作。

(三) 产业平台创新不够

常州市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创意产业基地内, 创意产业基地内创新平台不够丰富, 缺少像“众创“这样的成功模式, 需要创新出更多的创意产业企业发展模式, 尤其要创新出跨界发展的创新模式。将创意产业跨界发展与其他产业融合, 突出文化消费的作用。

三、文化消费作用下的常州市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措施

根据已有的跨界发展方向或模式, 结合文化消费作用机制, 研究常州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提出相应措施, 重点从政策层面、市场机制、科技支撑、文化开发和消费引导等方面提出。

(一) 加强政策层面支持

常州创意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相对发达地区比较薄弱, 从而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更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并尽快研究出台实施细则, 优先用于支持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及举办重大创意产业活动。同时, 对现有散落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涉及创意产业内容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 汇编成册,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信息对称并认真贯彻落实。对于积聚发展的创意园区, 给予区内企业一定的税收返还优惠, 用于基地建设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完善创意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本市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但保或风险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创意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与创意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积极探索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试点等新方式, 拓宽解决中小创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建立创意产业风险投资种子基金, 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意产品和创意企业, 提供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或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直接以股本方式注入资本。

(二) 加强市场机制构建

常州创意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创意产业市场主要构成。因此, 加强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合同发展, 政府政策是支持与引导, 市场机制作用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转换政府政策方向, 更多的激发和引导创意产业内的企业自由发展, 增强广大创意企业跨界发展的内生动力, 给予实现跨界发展的企业更大的奖励和支持。充分利用好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 创新出更多的“众创”模式平台, 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向。

(三) 注重科技作用支撑

梳理世界创意产业发展, 可见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它与科技创新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在创意产业发展演化的过程中, 科技创新作为技术后盾和催化动力, 构成了科技支撑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重视科技作用支撑, 加大与科技对接, 可以更好推动创意产业跨界发展。常州市应当重点引进动漫、声光、设计、传播等工具层面的技术, 注重文化层面的技术创新, 促进现有创意企业实现跨界发展。

(四) 注重文化资源开发引导

文化资源开发则是挖掘与保护常州和全国文化特色的项目, 增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的方向和竞争力。重点做好旅游业、农业、工业、广告、电子商务等跨界发展方向的文化消费开发, 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方向, 从而形成更多的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加强常州市文化消费宣传, 通过媒体加强市属文化消费宣传, 让广大市民知道常州市的悠久历史, 增强其文化消费的意识。

(五) 明确统计指标考核

客观评估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非常重要, 统计部门应同有关部门, 在国家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下, 加强研究, 尽快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创意产业现状和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成果。同时, 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强化对全市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考核, 市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按照年初下达的创意产业发展指标要求, 加强日常督促;建立创意产业分析例会制度, 加强创意产业发展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13, (08) .

[2]赵渊.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模式、策略及路径[J].北方经济, 2012, (09) .

[3]杨永超.产业网络视角的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4, (12) .

跨界广告创意思维 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概念设计;“跨界与融合”

0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创意概念,是针对文化、知识形成完整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响、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美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制作离不开概念设计中“跨界与融合”思维的应用,借助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这种“跨界与融合”所带来的惊喜和变化,从西方到东方,从传统文化到前沿科技,从人类社会到自然世界,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跨界与交融”设计理念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就像是一扇门,为人们打开了一条通往缤纷世界的通道。

1 文化创意产品中“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分析

1.1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即便到了今天,传统文化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现代科技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和主要手段。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引起了轰动,图中采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法,让所有的人物、动物全都动了起来。生动而真实地演示了北宋年间,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1.2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一直在与世界文化互相融合,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不足,而且能够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98年拍摄的电脑动画电影《花木兰》,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讲述了替父从军抗击匈奴的隋朝女将花木兰的战争爱情故事。该片塑造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花木兰形象,加入了大量迪斯尼的诙谐幽默,又保留了东方山水画的气势与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幕幕温馨感人的情节。

影片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再一次让西方观众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1.3 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融合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的人类很早就学会了使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活用具和工艺品,有时候会禁不住赞叹古代先民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一直到今天,那些代表大众生活的民间工艺始终连接着人与自然,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

民间工艺包括:编制、雕刻、刺绣、漆器、装饰品等,在人民生活习俗上,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事实证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文化创意产品中“跨界与融合”的应用

2.1 人性化的电子操作设备

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是人类社会成熟发展的重要特征,现代商业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最初的模拟阶段已经逐渐发展到目前的智能一体化,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的操作模式和体验感,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融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开发出了符合不同人群的电子操作设备,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例如智能家居、移动主题乐园、体感游戏、医学设备、VR交互技术应用等。

先进的电子设备也满足了人们休闲生活的需要,拓宽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2.2 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

现代社会中,消费成为了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消费的增长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

伴随着互联网电子消费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跨界与融合”成为了互联网消费平台的主流价值观。通过电子转账、信用贷款、手机支付等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人们可以更加广泛地进行商务活动、公益宣传以及民间交流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注入了持续性的活力。

2.3 “现象级”的影视内容开发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兼具一体化和视觉化,人们早已进入了读图的时代,视觉的图像能够更加直观地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审美的各种需求。

当下,以视觉和影像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热门“IP”的多元化已经形成有相当实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带动着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具有“跨界与融合”思维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

近几年,国内院线不断推出“现象级”的影视大作,这些影视大作无一不具有“跨界与融合”多文化元素的共性,不断刷新着口碑和票房新高的同时还逐渐影响着年轻的消费群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4 促进世界融合的文化纽带

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组织,求同存异、跨界与融合已成为总的趋势。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跨界与融合,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就业机会,能够消除贫困地区的落后和疾病,帮助更多的儿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些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组织同样也起到了文化桥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进了世界的融合与发展。例如,奥运会这种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参与范围广,竞技水平高,世界各国的运动员都能够在其中享受到不同文化交融所带来兴奋和喜悦。

在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表演,这些节目精彩纷呈,令人回味,充分展示了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符号,形象地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3 综述

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提供先进的精神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身心体验。互联网时代下,“跨界与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

年轻群体仍然占据消费的主体,他们注重自身的精神体验,注重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的感受,注重在今天这样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塑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设计的精神续[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动感教学论文下一篇:事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