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2024-11-04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精选9篇)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加强感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拨动学生的心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片段感知, 得到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

课堂片段:《正数与负数》

200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国驻南极的科考员戴着帽子, 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行走 (停留片刻, 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

师:如果你是一个现场解说员, 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30摄氏度.生2:零下35摄氏度.……

虽然大家表述的误差较大, 但在同学们的口中, 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 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 给学生以生活的感受, 即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二、活动探究, 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 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因势利导, 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片断:《合并同类项》

教师拿出一小袋零钱, 这是我们班级昨天助学的捐款 (没有经过整理, 但只有5元和10元两种纸币) .

师:哪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共捐了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 非常积极)

生1:把纸币从口袋拿出来, 边拿边数, 5元, 10元, 5元, …… (三分钟后) .一共245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0元的都拿出来, 把5元的也拿出来, 然后数一下它们的数量 (两分钟后) , 一共245元.

师:如果是我们全校的捐款, 你会怎样数?选择哪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二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比较简便)

师:很好.在数学中, 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 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是的, 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 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理应让学生感知、体会到这一点, 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三、故事情景, 灵活运用

课堂片段:《有理数的乘方》的引入

我先给学生讲一粒麦子令国王破产的故事, 学生都睁大了惊奇的眼睛, 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问同学们:“那么, 国王本该赏给智者多少麦子呢?”这时顺势引入有理数乘方的方法,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整堂课同学们也学得津津有味, 课外听到好些学生在感叹:“原来乘方的作用不可低估啊!”

讲一些数学故事, 介绍一下历代数学家的感人事迹、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不但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能很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设置障碍, 引起共鸣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片段:《有理数的乘方》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

师:大家估计一下一张纸的厚度约为多少毫米?

生1:约0.1毫米.

师:如果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 如果要对折30次,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

生2: (声音较小) 30毫米.

生3:60毫米.

生4: (胆子较大一点) 10米.

(下面有些笑声)

师: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

同学们惊讶不已, 有的半信半疑, 有的还说这绝不可能, 要求老师给出解法, 纷纷要求教会他们如何计算, 主动求知的欲望在这一刻凸显出来, 吸引了所有学生的视线.当然设置障碍要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 这样解答自然就不在话下, 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做到了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课程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改变,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类似地, 还有由拼图得到勾股定理的教学, 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 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 等等.总之, 数学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 为整个课堂教学作铺垫, 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而设计的, 不能占用大量的时间, 搞的过分花哨就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反而得不偿失.因此, 情景创设不能偏离主题, 把握好一个“度”字很关键.

结合生活情景 开展数学教学 篇2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应用

新课改中对小学数学授课方式作了全新的阐述。要在原有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探索能力进行培养。对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同时,还要具备学习主体性,对学习充满主动的兴趣。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摆脱以往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因此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开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原本教师主导的课堂灌输模式,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从原本的“听课”转变为“参与课”,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主动积极性,以此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课堂中创建生活情境,提高数学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人的课堂,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单单是靠教师一人便可实现的。除了老师授课外,还必须有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没有自身主动地融入课堂,那么课堂教学势必也不会有太大成效。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呢?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尽量把课堂情境变得更加生活化,增强学生与课堂之间的亲切感,消除学生抵触上课的心态。由于营造出轻松舒服的氛围,也使得学生消除紧张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例如在进行乘法计算的授课时,首先问学生们喜不喜欢吃糖,当听到糖时,学生们必然会眼睛一亮,齐声说喜欢吃,教师就立即抓住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引出问题。问题是有很多盒糖,每个盒子里有九块,你们每个人都能拿到三盒糖,那每個人可以吃多少块呢?当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就津津有味地算起题来,包括原本不喜欢动笔的学生,好像算出结果后真的会吃到糖一样。由于是第一次上乘法课,学生通常选用加法的方式9+9+9得出二十七块糖,于是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出了3×9的乘法运算方法。整节课下来,学生很自然地融入进课堂之中,并都产生极浓厚的兴趣,也就达到教育目的。

二、作业中带入生活情境,巩固课堂所学

数学课堂大约四十分钟,而要保证有良好的学习成效,仅仅依靠这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更熟练地掌握课堂所学,必须保证课后的巩固练习。而枯燥乏味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遏制其学习兴趣。因此在作业中融入生活情境,会大大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质量。可以将书中的题目进行改编,或者在习题册中挑选对小学生更具吸引力的问题,例如在加减法运算时,将想要加或减的事物,尽量换成学生喜欢的物品,可以变成用钱买玩具、娃娃、足球等,在这些物品上标上不同的价格,让学生进行计算。或者以设计成日常中经常要买的日用品,比如笔记本、铅笔之类的物品,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还可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目的。

又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并求出面积,再到瓷砖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瓷砖,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客厅铺这样的瓷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进而提高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教师应该利用这一先天优势。通过与生活情境的结合,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亲切感,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进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门抽象的学科,而是看得见摸得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课更具朝气活力,通过引入生活情境开展教育工作,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在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使情境教学更切实有效,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教学工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激起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2]范秀敏.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4).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篇3

一、情景创设的方法

1. 以生活化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 在数学课堂上, 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 创设情境如下:华凌服饰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 进行促销活动, 其中华凌服饰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 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 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 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问题一提出, 许多学生感觉与自己息息相关, 都自觉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见, 一个好的情境, 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2. 以数学典故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史实。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勾股定理》时, 我向学生作了这样的介绍: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 勾广三, 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 (短边) 和4 (长边) 时, 径隅 (就是弦) 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 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在国外, 相传勾股定理是公元前500多年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此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法国和比利时称它为“驴桥定理”, 埃及称它为“埃及三角形”等, 但他们发现的时间都比我国要迟得多。通过国内外的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索的欲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调, 借助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结合起来, 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 课件《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 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计算机鼠标的控制下, 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变化过程, 形象生动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 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常见三角形全等的对应关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相关证明奠定基础。通过课件的演示,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创设的误区

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如果情景创设不当, 会使情境创设“变味”以至走入误区, 如有些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与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人为杜撰的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 应当尊重生活规律, 不应不切实际;被多媒体取代的情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纳, 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是应用不当, 也会削弱情境创设效果。所以创设情景一定要避免创设不当, 避免影响教学质量, 一定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避免过多的无关信息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三、情景创设的注意问题

针对创设情景的误区,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创设要真实, 要为教学服务。

创设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 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 创设问题生成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 情景要符合年龄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 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要投其所好设置情景, 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 创设情境要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作为研究数学的材料, 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教育制度;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随着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而情景教学法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情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手段与因材施教有着一定的相同点,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景教学法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个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提出问题,和同学及教师共同讨论和解决。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时,联系学生春游的经历,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班级春游找旅行社,A旅行社:10张以下的票按8折计算;10张以上,10张是全价,其余都是5折;B旅行社:一律7.5折。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选择A旅行社,还是B旅行社。教师可引导学生,假设票价为每张20元,班级一共50人,

A旅行社的费用为: ;

B旅行社的费用为: 。

在有了上述的例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式子中的20与50换成y,并列出式子:

A:

B: ,

通过这种实际的计算,将抽象的式子变成了具体的例子,然后再置换成抽象的式子,使学生对一次函数,更加了解。

2、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方式

数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但是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从性质上来说,探究数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置思维情景的时候,应该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为目标,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创新思维,从而拓宽思维空间。例如在《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中的电风扇、拖把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它们与地面呈什么关系。对此,有的学生会回答说是相交的关系。随后,教师继续追问:上面提出的直线与地面相交的位置与其他相交于平面直线的位置是否存在着区别,如果有区别,那么它们的线面关系是否只能采用线面相交的知识进行描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模式可以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思考。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抓住问题中的重点,从而解决问题。

3、设置实践情景,创新学生的思维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情景,尤其是在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会对“度量”、“折纸”、“拼图”等方面的内容有所涉及,而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实践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结论。例如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对其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观察的图形画出来,并一一分析其主要特征,从中可以发现宽平齐、长对正以及高相等特征,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三视图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在此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几何图的三视图画出来,但是其中最难的一点是根据三视图找出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三视图的规律,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

4、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数学知识、生活知识、生活经验这三者有效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发现数学,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情景:泰姬陵是为纪念皇帝沙杰罕的爱妃修建的,传说中陵寝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嵌而成,共100层。教师可询问学生:

这个图案中圆宝石的总数量是多少?即计算1+2+3+……+100;

第1层到第99层一共多少宝石,即计算1+2+3+……+99;

第1层到第n层一共多少宝石,即计算1+2+3+……+n;

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通过上面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求知高度。:

参考文献:

[1] 樊启成.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的优势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3,(10):11-11.

[2] 石豪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的优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4):45-45.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篇5

一、讲究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化, 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必要前提

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学生耳熟能详, 触手可摸, 能够理解甚至是有过切身体验的, 至少这些信息比较可信。这样的信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 由于内容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 学生学习时易于接受, 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学习情境, 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因此, 要认识学好数学, 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真实角度来反思以往的数学教学, 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旧的数学教材有不少脱离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 如工程问题、生产问题等。有些应用题甚至提供“生产效率可以在一个月之内翻几番”等不切实际的信息, 说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姑且不讨论真实与否, 十来岁的孩子学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只会更加觉得学习无趣。这样的数学教学岂非弊大于利?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课程刚刚起步, 旧的教材乃至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依旧存在, 这种对数学教学而言更是一种挑战。

二、追求学习情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是促进他们形成良好数学意识的重要基础

追求学习情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 从而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顺理成章的进入学习, 开始探索和创新。

对于注意力本来就不容易持久的小学生而言, 教师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是否有趣尤为重要。只要不是过于形式化, 适当的利用声、画、像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学习情境, 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位教师在执教《平均数》时, 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少儿歌舞节目, 让学生打分。由于在一个小组内, 各个组员打的分都有可能不是一样的, 那么谁的分数具有代表性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数。而那段歌舞节目很快牵引了学生的心,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

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 吃起来了会格外香, 留下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因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所提供的问题总能够轻而易举得到解决, 你这个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探讨的意义。只有具备了挑战性, 才能促进学生由简单的应用技能转入深沉的思索, 激发他们的“斗志”。比如有位教师执教《打折与策略》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种饮料, 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 10元一瓶;斤装每斤200毫升, 2元一瓶。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 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甲商店买一瓶送一斤;乙商店买;一律九折;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一个共有35名同学的班级搞活动, 要为每个学生配备200毫升的饮料, 上哪家商店最为合算?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35名同学, 每人配备200毫升饮料, 共需要7000毫升饮料。比较之下, 买大瓶的饮料比买精装的要合算, 但是如果要买大瓶, 就会出现5瓶不够6瓶太多的情况。大部分同学在设计购买方案中, 都不会跳出日常思维的框框, 选择了只买精装饮料或者买5瓶大的再买5斤小的。只有极少数同学想到, 直接购买6大瓶饮料, 虽然是多买了, 但实际所付出的钱却是最节省的。相较之下在丙商店购买6瓶大瓶装饮料更为合算。这样的超常性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提高、一种促进, 更是一种挑战性。

三、强化创设数学情境的严谨性和多样性,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

数学教学是有目的性行为, 具有思维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而学生能否主动投入, 能否调动非智力因素, 成为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数学情境教学的生活化, 正是把生活带入教学情境之中, 让生活变成“活典型”, 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印入学生脑海, 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又在连续学习中不断强化。生活化的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实际,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采用不同的教学情景方式、或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悬念, 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图画呈现形象, 产生美感, 因爱美而要学;或揭示逻辑规律, 在观察中引起思考, 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产生情切感, 因贴近生活而要学;或触及学生情绪唤起共鸣, 因情感驱动而要学……如当学生学了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后提问:“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通过学生争论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 长与宽相差越远, 面积越小。在学习图形变换时, 精美绝伦的图案可以使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 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找规律的教学中, 数字间、图案间严谨的逻辑关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自主探究。

学生在初学立体图形时的一大障碍, 就是识图、画图。在平面内画立体图形时, 直角可以画成锐角、钝角;相交或平行线可以看成异面直线等。这些视觉和想象之间的矛盾常使学生产生困惑, 于是老师说:“人是立体的, 照片是平面的, 你能在照片中摸到鼻子吗?”学生开怀大笑, 在心理上缩短了和直观图的距离。

教无定式, 学无定法, 不同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教法。从数学所具有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而无论是好奇求知, 还是需求求知, 都能促使学生形成努力探究的心理, 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使学习动机稳定、持久。

四、学以致用, 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数学已渗透到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数学社会化和社会数学化已成为事实, 这就使得“应用数学”的教育成了数学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努力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 应用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的价值, 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中产生学好数学的激情。如学完土地测量时, 学生会遇到诸如凹凸不平、弯弯曲曲有障碍物时难以测量的实际困难, 在克服困难中学有所得;学完统计知识后, 去统计校门口的车流量, 通过统计认识车流量与时间的关系;学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后,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寻找这些图形, 加强对图形的理解, 学了平移和旋转后,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三角形平移及旋转后的形体, 让他们了解这些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素材。

生活情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生活情景,数学,教学,应用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过于注重对学生传授学习的结果, 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就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感到陌生, 掌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 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应用意义不大。知识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 知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教学才会更加实际和有效。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进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应从教材所呈现的资料中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所涉及的有用的生活信息, 加强和运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亲身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道理。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 从生活实践中设计问题情景, 导入教学内容

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 也是学生最易感知和理解的, 同时也最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去设计问题情景,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去探究, 进而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很容易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因为教师所设计的这一情景是学生熟悉的、易于感知的, 学生也易于对这类客观的问题情景产生情感, 并易将其呈现的信号转化为信息, 形成新的探究欲望, 为新学知识奠定基础。例如, 在教学“直方图”这一节内容时, 笔者没有引用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子, 而是采用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两基”数据设计有关年龄分组的问题进行导入。由于涉及同学们自己和教师们的工作, 且还涉及学生读书中有关“法”的问题, 易于激起学生探究了解更多“两基”的情况的知识的情感。于是根据本班情况顺势设计收集了按年龄段分组的数据 (人数) 自然进入了新的课程, 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 利用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 要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都要设计周密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理解。但有些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有些学生尽管参与了活动, 却不知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对于部分学生来讲, 难点还是难点, 无力突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把教学难点与贴近知识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逐层探究情景中的问题, 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统计时, 通过初步的学习, 学生对频数和频率两个统计概念还是非常模糊, 于是笔者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简单的举例:若本班学生有60人, 其中女生有28人, 男生有32人, 把全班同学按性别分成了两个组, 分在女生组的数据28人为女生组的频数, 而这个数28与全班总人数60的比叫频率。频率反映了女生人数在全班总人数中所占的份量。频率首先是小数, 乘以100℅就是百分比,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男生组的频数, 算出男生所占的频率。这样, 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有关数学问题的解决, 突破了教学难点, 达到教学目标。

(三) 利用生活情景巩固知识, 促使应用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可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 也不会使教学显得空洞乏味, 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生动。学习过后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激起学生的想象, 捕捉近期已学知识的环节, 进而对照巩固已学知识,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时时将已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生活情景“数学化”, 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增强其应用意识。学生在应用中再巩固已学数学知识, 就能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过程。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篇7

一、课前布置预习, 感知数学来源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众所周知,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生活实践。而儿童的认知特点也验证了从生活出发, 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这一教学思想的可行性。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 大量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 就要善于给学生搭建一个认知的平台。

比如, 教材中关于各种度量衡的认识, 各种平面及立体图形的理解, 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在学习前先去感知这些生活常识, 然后再把它们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 这样更容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预习,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容易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中。

当然, 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 要做好指导工作, 我认为,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的首要工作是指导观察。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例如在预习“圆的认识”时, 可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车并提问:“为什么车的轮胎都要作成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先让学生思考, 开拓思路, 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轮胎若做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后车子走起来会怎样, 把车轴装在圆心外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很自然地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答方法, 而且能在直观的演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课中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 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 而不是提供现代知识。”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采撷生动的生活实例, 安排设计生活情境, 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 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 可以让学生看时刻表, 联想平时几点起床, 几点上学, 几点放学, 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个钟面, 学生都能联想到他们的实际生活片断。带着问题再让他们完成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 如拍球的次数, 呼吸的次数, 跳绳的次数, 写字的个数, 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 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时、分、秒的单位。

再比如,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 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小朋友带了261元钱去买东西, 他看中了三样物品:一是复读机199元, 二是麦当劳套餐52元, 三是书包48元。教师根据这三个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如果只能买一样, 你认为小朋友会买什么东西呢?他应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做, 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就有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方法。比如, 有的说可能小朋友饿了, 会去买麦当劳套餐, 那么他可以先付给营业员50元, 找回2元, 再把这2元和剩下的211元加起来, 就得出最后所剩的钱, 列式就是:261-48=261-50+2=211+2=213。又有的说可能他会去买复读机, 回来学英语, 那他应该付两张100元, 找回1元, 列式为261-199=261-200+1=61+1=62……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体会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学生可能因此将课堂上的数学实践于生活中的数学, 使教材和生活达到真正的结合。

三、课后加强指导, 将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教师要捕捉时代脉搏, 联系实际生活, 开展相关课外活动, 如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商店、集市等进行社会调查, 使学习内容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富有趣味。

例如, 学完米与厘米的认识后, 可以要求学生回去度量自己家中客厅的长、宽, 家中床的长、宽, 桌面的长、宽及自己的身高等;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后, 让学生在课堂上计算花盆中的泥土、鱼缸里的水等体积;又如, 完成面积一节的教学后, 可以让学生回家度量客厅的面积大小等。

再如, 在教学“统计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居民丢弃垃圾的时间和次数, 以便工人们合理安排清洁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更多的统计内容) 例如, 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来进行调查:⑴请问你们一般是什么时候丢弃垃圾的?⑵一天一般丢弃几次?⑶垃圾一般丢弃在哪里?等等。这一调查活动, 可以放在教学之前, 学生把调查得来的数据带到课堂上来, 然后小组讨论, 制成合理的统计表。课后, 还可让学生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试着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种生活化味道很浓的活动,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位置, 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应用,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活情景下的数学课 篇8

2000年以来, 鄂尔多斯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以及煤电油运紧张的历史机遇, 从一个生态恶劣的落后地区, 跃居到全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前列。我国省区GDP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古, 而内蒙古增速最快的是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人均GDP在2008年已经超过香港, 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城市;鄂尔多斯市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吨, 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 占自治区总储量的二分之一。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工业主要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 是其生存的命脉。随着鄂尔多斯这一新兴城市的兴起, 农村生产力的剩余, 鄂尔多斯市周边以及全国各地的青年不断的向这一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涌入。新生代农民工在鄂尔多斯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 笔者以新兴城市的视角来探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境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东胜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境况调查

笔者于2011年2月份在鄂尔多斯市对100名新生代农民工做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98份, 有效问卷87份, 占问卷数的87%。同时对来自不同行业的10名新生代农民工做了访谈调查。

(一) 长于城市, 融于城市

据调查得知, 东胜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多为阿拉善盟、赤峰市、通辽市以及巴彦淖尔市等盟市的农牧民, 汉族约占54.0%, 蒙族约为33.3%, 其他民族约占12.7%, 而且有相当部分的蒙族会说纯正的蒙语。根据在东胜区的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虽然在农村、牧区, 但父母为了保证子女的教育质量, 早早的将他们送入城市, 多年来与城市学生共同生活, 共同学习;即使假期回家, 也一般不从事农活或牧区作业, 加之不少亲戚好友早已脱离农村, 进入城市, 使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与城市人口无异。

关于进城打工的原因调查, 受访者因为家庭贫困的只占约28.8%,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是因为对农村、牧区生活感到不适应, 甚至是陌生, 表现出对城市的向往, 以及希望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愿望, 他们以在城市立足为奋斗目标。由于较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城市, 他们同样拥有80、90后的叛逆、个性、非主流, 拥有名牌手机, 平时的娱乐场所多为网吧、酒吧、KTV等。近年来, 随着鄂尔多斯大量的公众娱乐场所新修建立, 每到晚上, 总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结伴而来穿梭其间。据调查得知,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 对城市生活的享受是他们的主要开支, 基本没有往家寄钱的可能, 甚至每月需要家庭的补贴。

(二) 职业选择与现实

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是刚刚从初中、中专或高中毕业就留在城市打工, 据调查16.67%为初中, 75.56%为中专或高中, 大专为7.78%。他们从小以父母为支撑, 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历练, 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 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与精神, 节约勤俭的品格基本不复存在, 倾心于追求较好的生活质量、注重享受。就笔者走访的东胜区而言, 建筑工地上、矿区上多为中青年的第一代农民工, 而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饭店学徒, 洗碗工, 宾馆服务员, 洗车行人员, 理发店学徒等相对轻松地工作。东胜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教育程度高, 职业期望高, 物质与精神享受要求高, 工作压力小, 工作耐受力差的特点。

同时笔者也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很不稳定, 他们辗转于各类服务行业, 在进城三年时间里平均换了5份工作, 究其原因包括工资待遇差, 工作强度大, 工作缺乏前景, 没有提供宿食, 受人歧视, 不公平待遇等。一直和城市孩子一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从没有如此这般的体会挣钱的不易与艰辛;于是刚入社会的他们踌躇满志, “我有技术, 我受过教育, 我年轻, 我应该有更好条件的工作”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原本对找工作持有的态度。但在现实面前, 这些心中存在的美好愿望, 这些雄心壮志都变得越发软弱, 越发暗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富有, 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争相进入之地, 但它的高房价与高物价及社会中存在的浮华攀比之风却是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负担的, 当打工之地没有提供住宿的时候, 当没有亲戚朋友家投靠的时候, 马路边, 车站里, 停车场, 公园里便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安身之地, 人们只看到一座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火辉煌, 而夜深人静之中弥漫开来的辛酸苦楚却鲜为人知。

(三) 城市认同与现实

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代表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老一代农民工很清楚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 而落叶归根之地终究是农村或牧区;而青年农民工从小在城市生活, 大批城市中的同学朋友, 可以依靠的城市中的亲戚家人, 这一切都帮助他们认定了城市, 在城市中买房, 扎根城市成为他们心中可能、现实的想法。

关于对城市生活压力的感受方面, 也体现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的提升。在调查的人群中有88.5%的人为单身, 其余为已订婚或结婚的, 加之大部分家庭并不需要他们的经济支援, 所以没有家庭的拖累, 大大减轻了生活压力, 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交往对象上也有所不同, 同学、同事、同乡、亲友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还有的拥有大量网友, 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深了对城市的熟悉和教育范围。新生代农民工刚刚走出校门, 处于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时间, 拥有强烈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要求。但工作男女比例的失调, 农民牧民身份的限制, 家长的干预等因素, 使现实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生理需求。但也不乏存在一些成功恋爱结婚的农民工, 而他们的人选多为以前的同学, 同乡或同事, 尽快成家立业, 安定生活也成为他们坚守城市, 奋斗拼搏的原动力。

农民工问题是日益凸显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缓解这些社会问题, 但现实状况中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低、消费水平高, 就业不稳定, 保障不健全, 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滞后于社会需求。城市房价稳高不下, 近年来东胜区的房价只涨不跌, 即使有稍微下降, 也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即使是双职工的家庭仍需要多年的打拼, 更何况是没有社会背景、身处劣势的青年农民工, 试想他们要想在城市安家是何等艰难。城市人口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 当然这在东胜区表现的更加明显;不仅仅在农民工问题上, 即使是教师, 公安人员, 以及企业单位的人员招聘上, 同等条件下, 东胜区户口的人员优先录用。可以说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因素。

三、结语

从我国多年发展的现状来看, 解决农民工问题并非易事,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相互交织牵连,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想改革进步, 其涉及范围之广, 程度之深绝非一蹴而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开化, 法律健全, 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生代农民工所表现出的问题总会得到妥善解决。

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 篇9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生活情景 应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34-01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启蒙,与学生未来对数学知识的探秘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必将通过学习运用于生活。小学生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情景,更能够令学生得知识的深切体验与感受,从而强化学习效益。基于此,本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生活情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在课前预习中导入生活情境

有教育家指出:“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本身萌生出兴趣,进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想要学习的倾向,就会令学习动机得到很好的激发。”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发展,都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从小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特点上也能够对这种理论加以验证,所以说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这种思想是具有可行性的。当前已有的教学与教材中,很多知识的设置都是从生活中实际情境找到的思路,对此,教师在课堂的预习阶段中,可以采用导入生活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一)》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的与此阶段,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加减情境导入进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知识。比如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一双拖鞋15元钱,芳芳手中一共有32元钱,那么当芳芳买完了一双拖鞋之后,还剩下多少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思考,用32元钱减去15元钱,还剩下17元钱,用减法表示出来就是32-15=17。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小明手里有12颗樱桃,妈妈后来又给了小明16颗樱桃,那么小明一共有几颗樱桃。”这样学生们通过计算发现小明一共有28颗樱桃,计算的过程就是12+16=28。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们就会将生活中买东西时或者是吃水果时的具体场景联想到数学的减法与加法中,从而获得兴趣的极大的激发,这种在课前预习中导入生活情境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建生活情境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教材的内容同生活情境之前进行良好的连接,只有将数学知识幻化成一种学生可以看得见、听得见甚至摸得着的现实情境,才能令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对此,教师应当具备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对生活中一些生动的数学实例加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应用合理的生活情境,令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有趣的数学知识,就会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墙上悬挂的时钟,并且同自己平时的生活作息进行联想,思考自己每天都是在什么时间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对时间产生一定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让同学联想自己在一分钟之内能够完成的事情,比如说一个小时、一分钟或者是一秒钟能够呼吸的次数、拍球的次数或者是跑步的距离等。通过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在课程中的导入,学生能够对时、分、秒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在课后指导中联系生活情境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自主性的探索,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的学习,进行获取到丰富的教学活动与经验。对于课后的指导而言,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会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这种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不会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对此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让教学能够变得具有生机与活力,可以组织一些室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对数学无处不在这个理论得到亲身的体验,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者一系列的活动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其对数学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时,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份关于购物时人们是购买塑料袋还是使用环保布袋的调查报告,让学生将调查表发放给自己小区中的邻居,调查表中可以相应的设计几点内容,比如说:(1)请问您会去商场购物么?(2)您去商场购物的频率是多久去一次?(3)您去商场购物一般是购买塑料购物袋还有使用自己准备的环保购物布袋?学生需要将调查之后的报告收回,并在下节复习课上让同学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并协助其制作出一份科学合理的统计表。这种方式在增长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令学生从浓厚科学化的社会活动中,获得了统计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各种各样灵活生动的生活情境,会令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自信心的增强,与此同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用于探索的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与提升。还能教师还可以让每名同学对自己的调查活动试着拟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数学实践活动的印象,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活动认识到生活中数学占据的重要的地位,进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获得自信心的增强,最终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结束语

数学的影子存在于许许多多生活细节当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多的应用生活情景,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巨大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们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桂琴.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探究[J].成功(教育);2013年01期

[2]林秀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J].福建陶研;2013年04期

上一篇:水暖施工中常见问题下一篇:冶炼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