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护问题

2024-08-23

管护问题(精选12篇)

管护问题 篇1

前言

近年来, 我国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在坏境保护和绿化上问题诸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 对生态坏境的保护尤为重视。我国早在90年代初对林业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经营理念, 把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来管理。这些年更是把林业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作为两个重要的项目, 并视为最基本的特征。生态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满足人类社会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 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

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生态公益林以公益服务性为首要, 这就意味着经济性采取让步的趋势。因此对于现状才会有限制公益林的砍伐量以及林下种植等, 所以在生态公益林的林改后出现了些农民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砍伐等现象。

如何激发护林员和林农护林的积极性, 从而使林改后分到林农手中的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针对一赣西北地区的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林业分类经营的核心, 成为研究的热点,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理论上产生了大量文献, 实践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如北京、广东) 开始落实生态补偿基金。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态补偿基金,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从而加强公益林的经营与管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 我国的公益林还停留在无偿使用的形式上, 即生态公益林下游的地区人民, 可以不付任何代价地享受上游生态公益林所带来的好处, 如洪灾的防治, 优质饮用水资源的供应。而定为生态公益林经营的地区人民, 就要做出许多牺牲, 如限制林分的经营活动和林木的采伐, 限制某些工业产业的发展等,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必将影响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 必须深化改革, 建立生态公益林有偿使用制度。建议全国人大或省人大尽快出台有关有偿使用生态公益林效益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 即对使用生态公益林效益的下游进行纳税, 而对经营生态公益林地区进行法律规定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保护, 才能促进公益林保护区的经济发展。

2 保障护林员和林农的切身利益

首先, 护林员的选择要以公开报名, 择优录取的办法产生, 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办法产生, 确保管护人员的素质。其次, 选择适宜的管护方式。可采取家庭管护形式, 但村委会要进行监督管理, 上级补助的管护经费扣除村提取10%~20%的监督管理费用后, 其余80%~90%的管护经费应按面积分补到户。也可采取由村委统一管护为主家庭管护为辅的办法, 但这样村里就要招聘专职护林员, 村里管护经费的提取就要提高到50%~60%。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必须实行联户管理, 这时的管护成本分配需要重新调整。

3 多种经营, 提高公益林的综合效益

单一地采取封山护林这一经营措施, 是影响公益林综合效益发挥的瓶颈。如何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综合效益, 是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的重点。因此, 现有的生态公益林, 要根据规划界定的经营类型进行分类经营, 要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科技含量, 对各个不同的经营类型采取分类指导。

赣西北地区山区森林气候条件较好。经实践证明, 适宜的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业, 不会导致森林结构的破坏和森林整体防护效能的发挥。充分利用赣西北生态公益林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根据不同种类中药材的生产周期, 合理制定林地使用年限和林地单位使用价格, 鼓励林业职工及当地农民承包林地, 与其签订保护森林责任书, 大力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业, 发展林地经济。同时, 必须做到经营促进管护、管护保障经营的协调发展模式。林业部门在保障林地土壤条件、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工作, 并积极组织销售工作, 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增加收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益林社会生态效益第一, 经济效益第二。

4 完善机制,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的检查监督

林员是管护主体, 因此如何保障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是公益林管护的关键内容。宽甸县采取的模式为:县林业局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和乡镇林业站监督抽查护林员的出勤情况、管护区内森林资源完好率等与工资挂钩, 并实行工资季度结算制, 激发了护林员的工作积极性。经济处罚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是还应出台与此相适应的法规条例, 使监督管护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提高监督管理的权威性。

5 依靠科技,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生态公益林在每个地区均面积较大、范围较广, 要掌握管护质量, 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这将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如要了解动态变化情况, 难度更大, 时间、精力和财力都不允许。因此, 必须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 及时更新小班数据, 以便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的变化动态。对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以及今后的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情况, 都可在网上进行跟踪。只有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才能整体推进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发现, 当前赣西地区这一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如何激发管护主题"护林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首先要保障护林员的产生具有公平和公正性。可以通过村民公开报名、投票选举、择优录取的原则与程序, 退伍军人或有专业知识的人优先考虑;其次, 公益林管护资金切实落到护林员手中, 同时考虑管护难度等相关因素给予适当调整, 保证公平性;最后, 联系当地林业站, 定期对护林员进行专业知识辅导, 在森林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的工作过程中, 尽量将损失减至最低。

6 结束语

林农作为管护的一部分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关注。经济问题是导致林农管护热情较差的主要因素。在保证林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由当地林业站联系林下经济作物的专家进行指导, 同时村、乡、甚至县、市的领导积极为销售渠道做好工作, 真正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社会对改善坏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生态公益林这一问题上特别关注。通过收集生态公益林相关的资料及报告, 本文总结了当前生态公益林在管护以及政策制度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对生态公益林在管护上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管护,生态公益林

管护问题 篇2

摘要阐述了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小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维护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充分用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事半功倍的工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务实的体现[1-4]。如何管好、用好已有的小型水利设施,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互动,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基层水利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以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为例,就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难题与解决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基本情况

1.1乡镇小型水利工程量大面广

多年来,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政府投资、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等多种渠道,各乡镇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如夹沟镇2007年全镇水利普查登记造册入档的就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座,集水面积30km2以上的大沟3条,拦蓄节制闸4座,山区打塘37面,灌溉井568眼,中沟47条,农田排水沟1 000余条,配套各种规格桥涵1 364座,防渗灌渠逾6 400m,工程布置于全镇各个角落,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农业增收奠定了牢固基础。

1.2工程管护现状

随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体制的变化,田块分割,出现了破堤耕种、侵占河道、机井被填、桥涵受损等事件。2009年对夹沟镇小五柳、武小庄、秦湾、武李、青山等5个治理小区已建成的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实地检查,发现机井被埋87眼,小桥涵自然损坏及人为破坏82座(占小区配套工程的20%),中小沟堵塞严重,弱化的水利工程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存在的问题

2.1管权不明

乡镇所管水利工程大都由大沟、中沟、农田小沟几种规格配套设施组成,座落位置不同、规格不

一、作用不

一、效益不一,乡镇管护、村级管理、联户管护的管权不明,无人过问,工程一旦损坏大都推到政府解决。

2.2管护资金严重缺乏,损毁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

乡镇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工程已达使用年限,老化失修,加上群众保护、爱护水利设施的意识差,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现象时有发生,随意耕种河堤、乱扒沟渠也屡屡发生,不少工程带病运行。庞大的水利设施需要大量的维修经费,现阶段各级财政很难供给。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二工”的取消,水利经费采取的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资金,一事一议工程必须满足群众利益均衡、90%以上群众愿意等各种条件,显然操作难度大、保证率低,很多待修工程只能搁浅。

2.3乡镇水利站无行政执法处罚权,人员编制少

乡镇水利工程面大量广,分布零散,机井被填、破坏桥涵、平堤挤占河道现象时有发生,且多为行政处罚案件,乡镇水利站无执法处罚权力,只能批评教育,加之乡镇水利工作人员编制少,平时多应付于镇政府各项工作,因此造成管护不力,收效甚微。

3乡镇水利工程管护对策

3.1根据工程座落位置、作用、受益范围的大小明确管护权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保证小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一是加强领导,建立一套完整的水管责任制。以地方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村支两委会一把手为直接负责人。做到工程责任到人,处处有人负责。二是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对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定时监管,发现工程损毁,及时进行维修。具体上,水库、节制闸、大沟、连接乡镇主要道路上的大中沟桥涵由镇水利站管护,村塘、排涝站及中沟上的桥涵由工程所在村的副村长主抓管护,机井及农田小沟上的桥涵由受益农户联户管理。镇村所管护的工程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乡镇水利站每季度组织互查评比、奖优罚劣。

3.2建立多渠道管护资金筹集机制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严格保护生活用水水源质量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发挥水利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加建设和改造资金的来源。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水利建设资金的回收,如对水利资源采取租赁、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办法回收水利建设资金,实现水利建设的滚动发展。三是实行政府补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农民自己修复水利工程,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明确管护权,建立多渠道管护资金筹集机制效果显著。如夹沟镇2008年、2009年镇政府拨款87万元维修大沟桥3座,河道节制闸3座,中沟桥17座,疏浚大沟逾9 000m;村级维修中沟桥13座,受益户联户维修小沟桥44座,清洗机井64眼,疏浚小沟36条。

3.3政府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岁修经费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为农业增收、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常年暴露野外,受风雨、洪水侵袭,日夜运作,受损严重,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岁修经费,使损坏工程得到及时修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各种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中应预算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

近几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多,有财政、土地、农业,还有其他综合部门。这些资金的投入只重工程建设,不重工程管护。牢固树立建设是管护的开始,管护是建设的延续,管护是永恒的主题,为使工程延年有效发挥作用,各渠道投入的建设资金应预算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

4参考文献

浅析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粤北山区;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沿海工业化城市环境恶化突出如广东,其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较为棘手。我国目前根据森林资源用途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经营方针来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公益林是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旨在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自身生活需求的森林。目前生态公益林是以其公益性立足,而较少有经济色彩,但是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权属争议、区域森林质量不高、基层林业部门的管理问题等,因此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是一大重点课题。本文将针对粤北山区的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若干意见。

1.粤北山区公益林管护的现状

1.1粤北山区概况

粤北山区北接江西和湖南,其土壤类型多为赤红壤、红壤和砖红壤等,森林植被类型多为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广东全省公益林面积387.66万公顷,而粤北山区公益林面积约占其百分之七十以上。自1985年以来,广东省开始推行绿化广东的政策,粤北山区的森林面积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早期经营的人工林多为松树、桉树和杉树等,结构简单,而且天然阔叶林亦逐年趋于减少的状态,因此导致生态效益低。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广东省逐渐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到路,对于粤北山区的林业植被建设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

1.2主体构成

粤北山区生态公益林的主体是以天然次生林和灌木林为主。但是由于多年来受人为的破坏影响,致使粤北山区生态公益林多为纯林、单层林,人工林种林分密度较大,且群落结构简单,功能较低等缺点。在造林方面由于过分的追求造林绿化,而忽视了对管护的投入,导致森林整体质量低劣。

2.粤北山区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2.1权属争议

粤北山区存在着部分公益林权属不清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村与村之间、村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林地及林木权属界定不明确,在提高效益补偿标准后,许多过去被掩盖的权属争议问题开始显现,导致现阶段生态公益林管护困难。

2.2区域森林质量不高

粤北山区森林植被多为人工林,而阔叶林的比重较小,山区生态公益林的质量较低导致了无法发挥高效生态功能,其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单位面积林地生产力较低,蓄积量、生物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单一问题,混交林比例较低,并且树林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较多,而成熟林较少。

2.3管护不到位

目前粤北山区的公益林管护工作主要依赖林业站,但是由于粤北山区的经济欠发达,其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人力不足和经费不足的问题较严重,远不能配备每3000亩左右拥有1名护林人员的标准,并且人员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对于管护措施的落实是一大阻碍。

2.4管护部门技术装备落后

虽然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粤北山区的林业基层部门的技术装备仍然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目测勾绘地形图等手工作业形式仍在沿用,没有装备GPS测绘仪,造成许多人工手工操作不够准确,误差大,出现对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之间的划分造成界线误差较大的情况。

2.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粤北山区的生态公益林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而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对于管理人员、资金补偿和界定等管理功能。并且对于生态公益林的档案数据没有及时更新,有时候存在征用或调整的情况也未及时予以更改,通常是一年度做一次记录更新,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手段严重滞后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3.生态公益林管护的优化意见

3.1调整生态公益林

任何资源都存在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使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也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果山区农民强烈要求做出经济发展的调出,而该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又不是太强,则可以将生态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避免挫伤林农植树发展林业积极,这样既要保证其稳定性,又能减轻管护工作的压力。将公益性较为重要、森林质量较好的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保证生态公益林整体面积得到保持稳定或增加。

3.2加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力度

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为主,避免人畜干扰和破坏。对于公益性较为重要的生态区域,且交通便利,可以实行人工造林,通过人工种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实施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林分改造重在保证造林成效,适当提高抚育经费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粤北石灰岩山区实行经济扶持倾斜政策,加大对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及提高生态功能。

3.3加强林业基层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将粤北山区林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效的保证林业队伍的稳定性。对于林业站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管护业务水平,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和有关通讯设备,提高林业站的工作效率。并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于管护工作优秀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提高管护效能。

3.4确保效益补偿到位

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发放,应严格按照林改政策规定,将村(组)集体统一经营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70%以上均分到人,发放到户细化补偿对象,其余补偿资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补偿资金的发放方式,应采取委托当地银信机构为各权属者开设专用存折帐户,由财政局转帐到当地银信机构,再由银信机构直接将补偿资金支付到各权属者的帐户上,以防止出现各级部门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截留、提留、克扣、挪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林农权益,避免挫伤林农种林护林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稳定和发展。

3.5开发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

应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具有如下两种功能的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其一应该具有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功能,其二能够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界定、管护和补偿管理,将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管理纳入自动化管理范畴,将各项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中,实现粤北地区生态公益林网络数据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结语

生态公益林对于生态环境平衡,满足人类生态性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粤北山区,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着重解决管护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当地的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谢家冬.清流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改革的实践与建议[J].林业经济问题,2011,(04).

[2]王静波,孙立明.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1,(07).

[3]韩郸.贵州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2,(03).

[4]贾忠奎,马履一,徐程扬,王金增,李瑞生.北京市森林资源动态及可持续经营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3).

冬羔饲养管护应注意的问题 篇4

初生管护:羔羊出生后, 擦掉其口鼻处粘液, 并让母羊将羊羔全身舔净, 如果母羊不舔, 可在羊羔身上撒点麦麸或玉米粉。

喂羊初乳:羔羊出生两天内, 要想方设法让羔羊吃上“初乳”, 对于较弱的羔羊要及时进行辅助吸乳。初乳含有大量的抗体, 可以增强羔羊的抵抗力, 对羔羊生长及预防下痢有重要作用。

母羊饲喂:冬季青绿饲料缺乏, 饲草品质差, 母羊乳汁不足, 容易导致羔羊营养不良, 体质弱, 抗病力差, 应加强对泌乳母羊的补饲。多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 如莴笋叶、黑麦草、葫萝卜、红苕等, 并补饲精料, 如玉米、麸皮、米糠等。还可喂饮些刷锅水、稀粥、胡萝卜等流汁饲料和多汁饲料, 使母羊有充足的奶水喂羔羊。

管护问题 篇5

一、阿拉山口公益林现状

2010年,经新疆林业勘查设计院重新认定,阿拉山口口岸区划林地面积134227亩,全部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包括:灌木林地59543亩,灌丛地52346亩,宜林地22338亩,苗圃地50亩。主要植被类型为盐化草甸和荒漠植被。其中荒漠植被类型为荒漠梭梭,主要植物种类为超旱生类型,伴生少量耐盐植物。灌木主要有梭梭、沙拐枣、红柳、麻黄、木蓼、驼绒藜;草本主要有猪毛菜、阿拉山口蒿、沙生针茅等。

自2009年开始,阿拉山口全部林地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国家每年拨付40.02万元,用于公益林管护。

二、生态公益林经营现状

自2004年开展公益林管护工作以来,我局成立了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组建了公益林管护队伍,包括2名监管员和30名管护员。管护人员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了“任务、职责与报酬”挂钩的管护措施,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到地块。

由于口岸特殊的管理体制,口岸林业局不仅承担着口岸林地的管护任务,还要承担口岸城区的绿化及管护任务。目前实际情况是林业管护人员大部分精力放置于城区绿地管

护管理工作。

三、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护管理机构人员不稳定,人员待遇差。根据国家公益林管护办法要求的标准,管护员工资应不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要求,目前口岸管护员的工资总体水平在1200元水平,低于口岸平均工资水平,没有达到管护要求的工资水平。由于工资低待遇差,我局原聘用专职管理人员存在留不住现象,使公益林管护工作不能连续,严重影响公益林管护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广大群众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的意识不强。由于口岸的林业经营正处在林业分类经营的初级阶段,生态公益林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公益林管护的作用及意义为社会各界还认识的少。

四、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的几点建议

1、组建专业的管理机构。按照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建议在管护员中聘用和选拔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优秀管护人员充实到管理人员中来,组建专业的管护机构,拨付一定经费用于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改善和提高专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努力使管理人员能留得住、乐于干。

2、广泛宣传,增强全民护林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包括建立宣传碑牌、张贴横幅标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广泛宣传国家对重点公益林保护和

管理实行财政补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管护问题 篇6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现在政府部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因各类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后维护管理实施效果比较低,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程功能的发挥效果。在工程后期管护方面,应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各类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后续的管理方案,不断提高管护效果。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所存问题分析

1.1 管护经费不到位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来说,与其他工程相比其在施工以及后期维护上均具有一定特点,尤其是管护阶段对费用要求比极高,农户基本上无法承担工程运行以及更新维护所需费用。为了降低农户水电费指出,水利工程在应用时不会想起收取折旧费,只是按照相关规定收取相应的水费[1]。这样对于工程运行造成的损伤与后期管护需要相关部门自身负责,但是很多工程并没有政府补贴,这样就会因为管护经费问题而影响管理效果。

1.2 工程管护责任缺失

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已经改革,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但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并未进行相应的整改,导致工程产权归属不明确,政府、集体以及个体之间职责划分不确定,最终因为管护责任缺失而导致将工程无人用、无人管,影响工程功能的发挥[2]。另外,从工程应用整体效果来看,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大轻小、重建轻管等意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意识比较低,即便是现在,政府以及集体已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要想在实际应用中落实也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并不能对管护现状起到有效的改善。

1.3 管护技术体系不完善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后期管护单位主要是乡镇水管站、水利站,是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服务单位,其综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管护效果。但从现状来看,近年来,虽然各基层单位逐渐引进技术人才,但从工程管理整体需求对比来看,乡镇水利站与乡镇水管站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少、资金少以及支出多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地区在乡镇机构改革背景下,许多乡镇管理站、乡镇水利站被撤并,从根本上影响了工程管护实施效果。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要点

2.1 设计

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并完善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过程的规范性,以免设计不当影响后期工程管护工作的展开。另外,通过对工程设计的管理优化,不但可以对具体内容与环节进行充分研究与完善,帮助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需求。此外,设计方案可以为后期工程管护提供依据,更清楚地了解不同环节施工要求与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

2.2 施工

工程施工效果如何在根本上决定了后期其应用效果,关系着工程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工程施工阶段,需要确保所有环节均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合理性与规范性,避免违章施工以及偷工减料等行为的发生,降低各因素对工程施工效果的影响,在根本上来保证施工效果[3]。

2.3 管理

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后期维护管理工作的落实是关系工程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容易使工程应用功能受限。在对工程进行后期维护管理时,需要结合工程所具特点,并结合以往经验,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降低各类因素对工程管护效果造成的影响。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优化措施

3.1 增加管理资金引入渠道

资金是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开展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工程建设前期,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项目县级以下配套比例,或者是对于有资金保障的工程进行集中管护,避免在工程建设初阶段因资金投入不到位而影响施工质量。同时,在有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对工程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完整的配套管理体系,为后期长期管理提供方便。第二,对水利工程性质以及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与资金筹措方案。其中,对于公益性水流工程,各级政府应确保管理维护费用的到位,而对于能够获取一定效益的工程,可以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建立资金投入体制,如第三方收取水费、灌溉费等筹措工程管护费用。第三,加强补偿基金形式调动管理,提高各管理单位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避免工程应用过程中的反复整修,以补偿与奖励的方式来促进管理单位制定完善管理体制。

3.2 明确工程主体责任意识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水利工程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责任主体是农民,因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工程主体责任意识的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日常维护与管理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农民主体责任意识的激发,使其确认自身责任,确定工程的归属,更好地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在日常使用中,可以主动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因素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帮助工程管护工作的展开与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4]。

3.3 建立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期管护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实现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制度的建立不仅对各单位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划分,也对工程运行与管理行为进行了约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贯彻实施。尤其是对管理盲区的改善,并对管理方案与措施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了工程管护灵活性。

4 结语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进行优化时,需要从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各类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然后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基于此制定完善管理方案,争取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成波,王薇,温立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的主要问题和建议[J].中国水利,2011(7):23-25.

[2]潘斌,罗传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的主要问题和建议[J].价值工程,2014(9):46-47.

[3]徐绍岩,姚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4(17):64.

[4]左毅军.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问题与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35.

深静脉置管护理问题及对策 篇7

1 原因分析

1.1 意外脱管

在ICU某些患者会出现精神障碍为主的ICU综合征, 表现为情感障碍、行为动作障碍、思维障碍及谵妄状态, 这些精神障碍会导致患者自行拔管[1]。另外, 白天意识状态正常的患者由于在夜间时段的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 在醒睡交替期容易出现恍惚状态, 对异物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也容易自行拔管[2]。

1.2 体外管腔固定不当

深静脉管腔是卡在两侧飞翼的中间, 两者并非一体。由于自身质量问题, 体外管腔有脱离两侧飞翼的情况。因此, 只对两侧飞翼缝线固定, 忽略管腔自身固定是导致脱管的主要原因。此外, 露在体外的管腔越长, 活动空间越大, 受外界牵拉的可能性越大, 意外脱管的几率越高。

1.3 更换3M透明贴膜时, 贴膜对深静脉置管的牵拉亦是造成管腔移位的潜在风险。

1.3.1 堵管

长时间输入黏稠度高的深静脉营养液。由于液体黏度高, 流速慢, 输注时间长, 液体内的大分子会粘附于管腔壁, 管腔若未及时冲洗, 久而久之, 管腔越来越窄, 流速逐渐减慢, 最终堵塞管腔。

1.3.2 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重症患者的血液高黏滞性是导致深静脉导管堵管的重要原因, 需要加强护理以预防堵管[3]。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 血液不断地冲击导管头部, 使纤维蛋白在导管头部形成纤维蛋白鞘套, 这一鞘套起到了单向阀门的作用, 当用注射器负压回抽时, 鞘套吸拉导管头, 导致堵塞, 回抽时导管内无回血, 液体滴入也不通畅[4]。

1.3.3 输液完毕未及时封管或未正确封管

患者剧烈咳嗽、咳痰时体内血液返流, 尤其是在为患者吸痰时, 若未及时发现并做有效的处理, 管腔内的血液会黏附于管腔壁, 形成血栓, 造成管路堵塞。

1.3.3.1导管相关感染

静脉置管患者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通过导管和表皮组织间的空间及经皮隧道移动, 最终进入血管内, 引起菌血症。穿刺口局部出现红、肿、炎性分泌物, 患者高热、白细胞总数升高, 血培养和导管尖细菌培养均为阳性。

2 护理对策

2.1 意外脱管对策

2.1.1 评估躁动患者自行拔管的风险

对有潜在自行拔管倾向的患者, 预见性地对患者双上肢给予约束, 高风险的患者应建议医生及时给予适当剂量的镇静剂, 从而降低意外脱管的风险。

2.1.2 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加强体外管腔固定是降低意外脱管的根本, 而减少体外管腔活动空间是降低意外脱管的关键。只在体外管腔中间部分加以固定, 虽减少了管腔活动空间, 但仍存在隐患, 因此需对导管末端的肝素帽也加以固定, 使整个体外管腔贴于皮肤, 从根本上减少体外管腔的活动空间。 (1) 高举平抬法固定肝素帽。胶布中间部分与肝素帽四周充分粘合后, 将胶布两边固定于皮肤上。肝素帽不但与胶布充分粘合固定性加强, 而且肝素帽不与皮肤接触可避免肝素帽对局部皮肤造成压痕。 (2) 弧形固定法, 体外导管呈“C”、“U”、“S”等弧形固定, 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5]。

2.2 堵管护理对策

2.2.1合理安排使用深静脉管腔对于长时间输入深静脉营养液的患者, 每班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确保管路通畅无阻。除此之外, 每天可交替使用双腔管, 避免因长期使用单一管腔输注深静脉营养液而造成堵管。可安排奇数日用主管 (或副管) 输深静脉营养液, 副管 (或主管) 则用于输长期液体, 偶数日用副管 (或主管) 输深静脉营养液, 主管 (或副管) 则用于输长期液体。

2.2.2对血液黏度高、肺部感染并发咳嗽以及便秘者, 最好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 以防止静脉压增高造成血液返流[6]。不但如此, 一旦输液管路出现扭曲、打折液体不能进入人体, 或输液完毕输液泵或注射泵会发出报警音, 提醒护理人员及时查看避免堵管。

2.2.3正压、脉冲式封管输液完毕及时正确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封管:高举平抬法固定肝素帽时, 左手拇指、食指轻捏针翼, 右手推封管液, 边推封管液边退针, 将封管液充盈全部导管腔和肝素帽内。待针即将退出肝素帽时, 将注射器内的封管液交予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左手大鱼际顶住注射器继续推封管液形成一个正压力, 右手则用卡瓣夹住导管。脉冲式冲管:用10~20ml封管液冲管, 推注时一快一慢, 使液体在管腔内形成漩涡, 防止药物微粒结晶沉积堵塞管腔[7]。

3 小结

总结经验评估深静脉置管护理潜在风险, 预见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是降低护理风险的关键。注重细节, 巧妙固定体外管腔, 对长期输深静脉营养液的患者, 合理安排双腔导管的输液。注重科学, 分析更换3M透明贴膜时用力方向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各种敷料存在的优势并适当选择。从而降低意外脱管、堵管、感染的发生率, 延长了深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 减少深静脉置管感染和频繁置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降低潜在风险, 提高护理安全性, 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火丽君, 钟慧君.ICU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 2006 (8) :35-36.

[2]范河谷, 关月娥, 许智红.ICU老年病人夜间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6) :34-36.

[3]陈香花, 金奇红, 赵林芳.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9, 8 (1) :58.

[4]韩修英, 陈秀芳, 孙凤英.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与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2) :74.

[5]袁宝玉, 陈妙虹, 林静君.PICC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 (6) :23-24.

[6]朱桔.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7, 7 (5) :68-70.

管护问题 篇8

1 存在的问题

1.1 好栽难管现象突出

随着粮价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 树木与农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一部分群众认为, 农田林网占用了耕地, 田间地头的树木争占了地力, 树木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赶不上种地等, 便出现了个别地方政府只是在植树节来临之际, 忙于应付, 硬性派任务, 搞形式, 场面轰轰烈烈, 但是过一段时间新栽幼树基本被拔光, 造成了“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局面, 好栽难管成了突出问题。

1.2 群众生态意识薄弱

目前, 部分农民对国家林业政策还不够了解, 生态意识薄弱, 只知道树长大了才能见到效益, 小农意识很强, 只顾眼前利益, 种地、饲养家畜成了群众的直接经济来源, 唯恐田间地头的树木影响了种地, 或故意破坏, 或放养自家的牛羊, 啃食树木的叶和树皮, 造成树木很难健康成长。归根结底是他们信息闭塞, 自身素养不高, 不了解树木的生态功能, 不了解树木的防沙、造氧、蓄水、储碳的功能, 不了解树木的存在对耕地的保护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主管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怎样才能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和觉悟值得认真思考。

1.3 忽视林业生态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毁坏林木为代价, 建厂矿企业, 只顾经济效益, 忘记了生态环保事业,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完全忽视了林业的生态作用, 前些年虽然经过艰苦努力, 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汝南县在实施的各类林业生态工程中,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 把生态目标放在首位。同时, 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改善环境的同时,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对策

2.1 正确处理加快绿化速度与提高造林管护质量的关系

必须依靠超常规速度实现平原绿化的跨越式发展, 但加快速度必须以确保管护质量为前提, 没有保住造林成果的速度是徒劳的, 也是劳民伤财的。因此, 要把管护作为林业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 造与管并重, 认真总结多年来造林管护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完善措施, 确保造林成果[1]。

2.2 正确处理行政推动与利益拉动的关系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 依靠政府的决策、部门的指导、基层的管理和督促及农户的身体力行、劳动付出。因此, 应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通过有效的机制, 让人们能够从造林绿化中获得利益和实惠。同时, 要坚持“谁造谁有、谁造谁受益”的原则, 使造林绿化由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 并逐步转化为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2.3 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林业是一项兼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事业, 目前在汝南县实施的各类林业生态工程中,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 政府要把林业当作一项产业来抓, 林种、树种、植被要合理配置, 科学决策, 达到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使林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撑点[2]。

2.4 正确处理好前期造林与后期管护的关系

相对于造林阶段来说, 管护的重要性更大, 因为造是一时的, 而管是长期的。因此, 应当在加快造林绿化的同时, 拿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管护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管护, 把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由造林阶段向管护阶段延伸, 采取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 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彻底扭转重建设轻管护, 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特别对新造林地, 要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制, 切实加强管护, 确保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3]。

2.5 政府尽快出台林业惠农政策, 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借鉴农业直补, 林业补助应采用“一卡通”的形式, 直接发到群众手中,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使林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4]。

2.6 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 使《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政策达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2.7 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作用

坚决打击毁坏林木的不法分子, 对盗伐、滥伐树木的违法行为绝不心慈手软, 要依法严惩[5]。

摘要:分析了汝南县平原绿化树木管护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该地绿化树木生长旺盛、林相完整, 从而达到绿化目的。

关键词:平原,绿化林木,管护,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静.泌阳县荒山造林和通道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7) :193-194.

[2]冯国栋.加强林木管护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5) :271.

[3]蒋勇.关于无锡市林木管护工作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2) :89.

[4]张巧仙.盐池县林木资源管护存在问题及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3 (3) :28-29.

管护问题 篇9

1.1 研究背景

1996年我国森林经营工作开始实施分类经营, 同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商品经营型和混合经营型三类。2001年, 国家开始对重点生态林进行生态效益补偿, 由财政投入生态效益补助资金, 规模涉及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2亿亩。这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 具体做法是将生态型林场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管护责任区, 落实专人负责管护, 国家将生态效益补偿费中的管护费用直接拨付给管护员个人。这些林场的管护员由过去的采伐工变为管护员, 工资由原来依靠林场销售木材等的收入转为由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

1.2 研究意义

研究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管护员的收入问题, 对当前收入水平进行合理定位, 分析影响收入提高的原因, 寻找提高收入的对策, 通过增加管护员的收入来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从而达到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管护工作当中。这对加强林场的生态建设, 维护林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管护员收入现状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的管护费用是生态型林场管护员收入的主要来源,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偿标准为5元/亩, 各省根据经济情况进行配套后达到5-7元/亩不等。其中用于管护费用支出部分各省标准也不相同, 由3.5元/亩-5元/亩不等, 每人平均可管护重点生态林面积3000亩, 每年可获得管护费用1.05-1.5万元之间。这一标准在2002年试点时开始执行, 在当时社会各行业当中属中等水平。从2002年开始至2008年, 我国GDP每年增长9%以上, 六年过去, 多数行业人均工资增长一倍以上, 但林业重点生态林管护费至今仍然没有变动, 工资已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除管护费外, 管护员也承担林场的森林培育工作, 这些工作收入有限。有部分管护员在管护区开展了些多种经营, 进行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但因种种原因收益不大。

以黑龙江东宁县通沟林场为例, 通沟林场经营总面积20741公顷, 共划分80个管护责任区。共有职工95人, 参加管护的87人 (7名管理人员) 。林场每年可获得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护费用91.3万元, 管护员人均1.05万元。2002年全场管护员人均收入为1.08万元, 至2008年管护员人均收入为1.2万元, 6年来增长率仅达到11.1%。增长部分还都是由管护员发展其它项目创收获得。每名管护员扣除养老保险等剩余可支配收入不足0.8万元/年, 这一水平还赶不上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 严重影响了管护员管护工作的积极性。

3 管护员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

国家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时, 号召管护员在本管护区利用林副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 各地也都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少对策, 出台优惠政策, 但收效不大。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

3.1 缺乏危机感, 等、靠、要思想严重

管护员每年一万多元的工资虽然不多, 但节俭一些日子也能过得去, 又有养老保险, 没有后顾之忧。且多年来的工人身份使他们很难放下架子象农民一样开展种植、养殖等项目, 又不具有从事这些项目的技术, 有畏难心理。这使得他们安于现状,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不愿甘冒风险, 等、靠、要思想严重。

3.2 存在思想顾虑, 缺乏原始的启动资金, 不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森林资源具有经营周期长的特点, 多数项目短期内很难见效, 而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初期规划至2010年, 过期之后是否实施, 如实施管护区是否调整, 管护员都不得而知。这使他们不敢过多向管护区投入, 担心政策一旦变动, 投入会成为泡影或受到损失。管护员的经济实力十分薄弱, 加上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害怕风险, 只顾眼前, 固步自封, 即便有了好的项目或发展思路以及好的政策支持, 仍然很难付之于行动。许多潜在资源还没有去开发, 没有使潜在的自然资源变成经济发展的优势。

3.3 管护员文化、科技素质低, 商品意识弱

发展思路不清, 不主动寻求致富项目, 甚至如何靠、如何要的思路都没有。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风险意识, 更缺乏把林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进行经营的商品意识。科技人员少, 科学技术不普及, 生产力水平低下。有些林场领导为管护员提供有效的生产、经营、市场服务能力差。缺乏有魄力、有凝聚力的带头人。

3.4 自然条件差,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多数林场自然、地理条件较差, 山高, 路远, 交通不便, 由于历史及社会原因, 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限制了资源开发。

4 提高管护员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4.1 坚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长期稳定, 稳定人心

政策稳定, 管护员人心才能稳定, 林区社会才能稳定, 才可能有积累有发展, 保证林区的经济繁荣。要向管护员明确承诺, 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长期稳定不动摇。各地在重点生态林管护区落实管护员时, 要结合工龄、工作能力、个人愿望等因素落实人员。管护区一旦划定, 要保持长期稳定, 轻易不做调整, 以保证管护员投入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 管护员才能愿投入、敢投入, 才能短、中、长期项目协调发展, 才能以短养长, 充分开发利用林副产品, 才能在做好森林管护工作的同时, 增加个人的收入。

4.2 改变现有管护模式, 充分调动管护积极性

现有管护模式, 以职工个人管护为主, 每人的管护区大小相差不多, 工资基本相同, 且直接拨付到管护员个人手中, 这种平均主义不利于林场奖优罚劣, 调动积极性。林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管护区的大小和管护员工资的多少。对林副产品丰富、易于开发的管护区管护费要降低, 鼓励管护员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来增加收入;对管护难度大、林副资源少、林相残破的管护区, 要以恢复林分的生态效益为主, 提高管护员的工资标准, 靠增加管护费来提高收入, 使其专心投入到管护工作中。

4.3 增强忧患意识, 激活管护员的致富欲望

帮助职工分析当前形势, 认清林业当前面临的危机, 克服等、靠、要思想, 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意识, 调动林场和职工两个积极性, 使林场和职工收入同步增长。"扶贫先扶脑", 要帮助低收入职工脱贫致富, 必须先帮助领导和职工解放思想, 开放意识, 不能满足目前的温饱状况,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4.4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建立林业科技发展基金, 用于科学实验研究、技术培训及先进技术的引进。为切实提高林业职工整体素质, 增强管护员的多种经营开发能力, 分批次、分种类、分层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 促进、引导自主创业及开发林副产品的能力。出台优惠政策, 积极与银行及信用社联系沟通, 解决启动资金, 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鼓励扶持管护人员创业致富。

4.5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大力加强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地为林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为林区开发创造便利条件, 繁荣职工个体经济, 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管护员收入的调查研究, 对管护员当前的收入水平进行合理定位, 分析了影响林场管护员收入偏低的原因, 提出稳定林业政策、改变现有管护模式、加强技术培训等提高管护员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有林场,管护员,收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管护问题 篇10

1 基本情况

1.1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量大面广

多年来,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政府投资、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等多种渠道, 各乡镇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如夹沟镇2007年全镇水利普查登记造册入档的就有小 (一) 型水库3座, 小 (二) 型水库1座, 集水面积30km2以上的大沟3条, 拦蓄节制闸4座, 山区打塘37面, 灌溉井568眼, 中沟47条, 农田排水沟1 000余条, 配套各种规格桥涵1 364座, 防渗灌渠逾6 400m, 工程布置于全镇各个角落, 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农业增收奠定了牢固基础。

1.2 工程管护现状

随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体制的变化, 田块分割, 出现了破堤耕种、侵占河道、机井被填、桥涵受损等事件。2009年对夹沟镇小五柳、武小庄、秦湾、武李、青山等5个治理小区已建成的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实地检查, 发现机井被埋87眼, 小桥涵自然损坏及人为破坏82座 (占小区配套工程的20%) , 中小沟堵塞严重, 弱化的水利工程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存在的问题

2.1 管权不明

乡镇所管水利工程大都由大沟、中沟、农田小沟几种规格配套设施组成, 座落位置不同、规格不一、作用不一、效益不一, 乡镇管护、村级管理、联户管护的管权不明, 无人过问, 工程一旦损坏大都推到政府解决。

2.2 管护资金严重缺乏, 损毁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

乡镇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 相当一部分工程已达使用年限, 老化失修, 加上群众保护、爱护水利设施的意识差, 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现象时有发生, 随意耕种河堤、乱扒沟渠也屡屡发生, 不少工程带病运行。庞大的水利设施需要大量的维修经费, 现阶段各级财政很难供给。农村税费改革后, 随着“二工”的取消, 水利经费采取的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资金, 一事一议工程必须满足群众利益均衡、90%以上群众愿意等各种条件, 显然操作难度大、保证率低, 很多待修工程只能搁浅。

2.3 乡镇水利站无行政执法处罚权, 人员编制少

乡镇水利工程面大量广, 分布零散, 机井被填、破坏桥涵、平堤挤占河道现象时有发生, 且多为行政处罚案件, 乡镇水利站无执法处罚权力, 只能批评教育, 加之乡镇水利工作人员编制少, 平时多应付于镇政府各项工作, 因此造成管护不力, 收效甚微。

3 乡镇水利工程管护对策

3.1 根据工程座落位置、作用、受益范围的大小明确管护权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 保证小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一是加强领导, 建立一套完整的水管责任制。以地方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 村支两委会一把手为直接负责人。做到工程责任到人, 处处有人负责。二是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对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定时监管, 发现工程损毁, 及时进行维修。具体上, 水库、节制闸、大沟、连接乡镇主要道路上的大中沟桥涵由镇水利站管护, 村塘、排涝站及中沟上的桥涵由工程所在村的副村长主抓管护, 机井及农田小沟上的桥涵由受益农户联户管理。镇村所管护的工程张榜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乡镇水利站每季度组织互查评比、奖优罚劣。

3.2 建立多渠道管护资金筹集机制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严格保护生活用水水源质量的前提下, 发展多种经营, 发挥水利资源的经济效益, 增加建设和改造资金的来源。二是引入市场机制, 加快水利建设资金的回收, 如对水利资源采取租赁、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办法回收水利建设资金, 实现水利建设的滚动发展。三是实行政府补贴,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鼓励农民自己修复水利工程,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明确管护权, 建立多渠道管护资金筹集机制效果显著。如夹沟镇2008年、2009年镇政府拨款87万元维修大沟桥3座, 河道节制闸3座, 中沟桥17座, 疏浚大沟逾9 000m;村级维修中沟桥13座, 受益户联户维修小沟桥44座, 清洗机井64眼, 疏浚小沟36条。

3.3 政府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岁修经费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为农业增收、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常年暴露野外, 受风雨、洪水侵袭, 日夜运作, 受损严重, 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岁修经费, 使损坏工程得到及时修补,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各种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中应预算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

近几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多, 有财政、土地、农业, 还有其他综合部门。这些资金的投入只重工程建设, 不重工程管护。牢固树立建设是管护的开始, 管护是建设的延续, 管护是永恒的主题, 为使工程延年有效发挥作用, 各渠道投入的建设资金应预算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

参考文献

[1]孙元德, 李锋, 郝丹东, 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的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08 (5) :42, 84.

[2]邢伟济, 张瑞锋.浙江省文成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问题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9 (7) :62-64.

[3]任兰钦, 崔斌.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工程设施管护问题分析[J].人民黄河, 1997, 19 (4) :43-45.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11

深静脉置管术通常是指自颈内静脉穿刺或经锁骨上、下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是目前临床上输血、补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测定中心静脉压的公认的重要诊疗措施,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液速度与量随机可控、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并为临床上进行 CVP监测、高价营养的补充、术后化疗、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留置导管时间的长短,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1.导管护理:导管要妥善固定,避免打折、扭曲,和滑脱,如血液回流到导管内时间过长,可因凝血引起堵塞导管。

2.导管冲洗:每次静脉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稀释液10ml做正压封管,配制好的肝素盐水稀释液,可以保存24h, 输液过程中,应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输入酸性或碱性药物之间,以及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和黏附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一旦发生堵塞可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尽可能往外吸,以免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形成血管内血栓。

3.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每周更换透明贴膜2次。严格无菌操作,注明更换日期。

4.导管固定: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折断、脱落或空气栓塞发生,当患者睡眠、翻身、更衣、沐浴、活动时药严加注意。深静脉并发症的预防:

1.感染是深静脉置管成功的关键 操作人员在穿刺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消毒进针处皮肤,若导管周围渗血或病人出汗较多,进针点周围潮湿时,应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细菌在周围残留而致感染。病房应每天通风2次,每次30~60min,每次通风后用空气净化器消毒30~60min。操作前必须洗手或在紧急情况下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

2. 防止空气栓塞是安全置管的保证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病人中心静脉压为负值,且输液器液体输完或者导管接头脱落时。为此,我们每次都于输液瓶液体快输完时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联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之不漏气或掉落。

3 .避免导管阻塞或凝血是影响置管成功的重点 管道堵塞常见原因有血凝块堵塞,静脉高营养时部分静脉营养物质粘附于管腔内壁所致的堵塞。为此所有导管均接上肝素帽,并于每天输液完毕时用1000U/ml的3~4ml肝素溶液冲洗并封闭,病人输液后应予25U/ml肝素稀释液封注导管。封管时,用注射器吸取肝素稀释液2ml,消毒肝素栓后,针头插入肝素栓0.5cm,先缓慢注入1ml,再快速推入0.5ml,最后剩下0.5ml邊注入,针头边退出。封管动作要快速,以免时间过长造成管内凝血。再次输液时,要先回抽,检查管腔有无栓塞。为避免造成导管内凝血阻塞,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管道衔接处有无脱离。此外,一些成分粘稠的液体(如全血、血小板、脂肪乳等)易在管壁沉积发生管内阻塞或凝血,故在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冲净导管。

管护问题 篇12

关键词:河南省,农田水利设施,管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田水利是实现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抵御自然灾害、保证粮食安全、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在2013年的全国农田水利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 要加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的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体制改革, 加快制定《农田水利条例》以及农田水利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制的完善工作, 给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奠定良好的基础。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护的体制改革, 加速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财政补助政策。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 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与经费。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 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近年来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 河南省开始探索“股份合作”、“农民用水者协会”、“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的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可行性,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体系, 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得到了较大改善。本研究基于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现状, 梳理并总结了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 党中央和政府针对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 这些都有利于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针对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长效管护机制的情况, 河南省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 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全省的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12年底, 河南省拥有各类水库达2 360座, 水库蓄水总容量达366.2亿立方米;全省耕地面积12 238.09万亩,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 432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60.73%, 旱涝保收面积达5 942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48.55%;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24万平方公里;兴建村镇供水工程2 617处, 解决了农村1 10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模式

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主要有四种管护模式, 即村组集体管护模式、个体承包管护模式、用水者协会管护模式和公司化管护模式。

1. 村组集体管护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单村小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均移交给村集体。对于村集体班子能力强、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村庄, 设施的日常运作和维护费用均由村集体负担, 管护相对比较到位;若村集体班子出现问题, 设施运行可能会比较困难;许多没有经济来源的村庄, 常常无法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良性的运行。河南省全省大约有51%的设施实行的是这种管护模式。

2. 个体承包管护模式

随着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 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权权发生了转移, 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变更给个人, 这就逐步形成了个体承包管护模式, 其投资主体作为设施所有者或经营者。因此, 对于单村或小规模联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采用个体承包管护模式是比较适宜的。河南省全省有31%左右的设施实施的是这种管护模式。

3. 用水者协会管护模式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多种管护形式, 如股份合作制、用水者协会等。通过将水利工程设施的经营权与管理权转交给所在地的用水户, 通过对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治理, 进而形成用水户参与治理模式。

4. 公司化管护模式

公司按照企业化运行模式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定岗定员, 设立了养护维修、计量收费、财务管理等岗位, 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各项规章制度, 进行公司化运作, 从而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期运行。

三、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1. 设施老化

农村现有的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政府出资、农民投劳建设的。这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河南农村农业的灌溉条件, 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 为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部分设施都已呈现出老化失修、急需改造的现象, 且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能发挥其正常功用。截至2012年底, 河南省有251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达4 500多万亩, 但有的效灌溉面积不足2 600万亩。大部分地区的灌区工程已投入运行三十年以上, 受建造时技术条件限制, 工程设计标准低, 基础设施配套率也低, 造成了工程“先天不足”。长期以来, 因缺乏必要的维修和管护资金, 工程长期带病运行, 导致工程效益衰减严重。骨干建筑完好率不足40%, 干支渠基本完好率仅为35%, 斗农渠完好程度低于60%, 斗渠以上的建筑物基本完好程度的占实际情况的40%以下, 超过20%的部分已经失效或报废。众多泵站带病运行, 高耗低效。设施老化、维修管护不力的问题层出不穷, 打击了农民参与治水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效益的良好发挥。

2. 投入不足

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远不能满足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但实际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更多, 国家财政补助不足总投资额的40%, 余下60%的建设资金都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或者乡镇自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补助与受益区农户投工投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农村区域内的劳动积累工及义务工逐步减少, 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工作缺乏积极性, 使得小型农田水利的劳动投入严重不足。

3. 管护主体不明

小型农田水利管护过程中, 管护主体不明确是造成管护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 乡镇和村集体管理模式逐渐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中退出, 但新的管护机制还没形成, 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水与农民用水之间难以平衡。农户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不高, 只用不管、管护不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 管护主体缺乏致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处于老化失修、怠工的状态, 甚至出现了少数地方无人管理的局面。农田水利作为一种基础设施, 其中有许多公益性的工程。公益性就是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众性和非排他性。这一类的工程, 其受益者既包含农业生产者, 还包括农村中的各行各业及所有从事非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因此, 只要求农民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不可行的。

4. 农民保护意识淡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是如今能够做到自觉保护基础设施, 避免人为损坏的情况却少之又少。村民作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者, 本应当承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责任, 但是含糊不清的“集体建设、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理念, 加上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明确, 村民对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自主管护的积极性较低, 没把自己当作真正的管理主体。与此同时, 意识淡薄还体现在村民在用水过程中对节水灌溉的认识的差异上。受社会陈旧观念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 节水意识淡薄, 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 不注意保护水源和基础设施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 河南地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资金来源单一、管护资金资金不足, 农田水利管护机制与实际脱节, 产权不明晰, 管护主体不明确等, 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划分、资金筹集渠道、管理体制的落后。

1.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十分巨大的, 而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总量, 直接决定了政府在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时难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 即便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也不例外。乡镇水利项目建设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 在这期间有很大一部分项目已达到使用极限, 退化失修, 加上保护和维护水利设施薄弱的意识, 水利设施人为的破坏时有发生, 随便在河堤耕作、乱扒沟渠的现象也是家常便饭, 甚至很多水利工程带病运行。巨大的农田水利设施需要巨额的维修经费, 各级财政很难提供农村的税费, 农村义务工制度取缔后, 水利经费采纳“一事一议”来进行资金筹措。但在实际情况中, “一事一议”是实行不通的, 操作难度系数大。这不仅是因为它耗资巨大, 更因为不同背景农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致使很多待修的水利工程只能搁浅。

2. 农田水利管护机制与实际脱节

自国家税费改革以来, 针对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来说, 还没有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转管护机制及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补偿制度。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农户分散经营与农村基础设施集体受益二者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 农民关于“集体设施”只用不管护的现象也愈来愈突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执行的是机构专管和自主管护相结合的管护制度, 一般情况下各级水利管护部门仅仅负责较大型的农田水利设施, 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则由村委会负责, 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小型农田水利的管护无人问津。斗渠以下的田间配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由于农民自身管护意识不强, 且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 直接导致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任务得不到落实, 使用的效率大大降低。

3. 产权不明晰, 责任不明确

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 国家对大中型的水利设施建设的管护责任比较明确, 投入较多。而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的修建, 因为国家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性质的意识不足及财力有限, 各级的政府都还没有引起足够正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 集体经济从农田水利建设中退出, 而小规模经营的农民, 没有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意识, 从而造成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缺失。表面上,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由政府组织, 农民提高资本与劳动力的修建。而实际上, 政府部门常认为是在给农民办事, 而农民又认为自己是在给政府工作, 两者都没有真正地把自己当做建设和受益的主体。近几年, 虽然很多地方都推行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的革新, 然而已改制的设施大约仅只占工程总数的35%。大批准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等形式存在的浇灌排水渠道, 因为经济效益的低下, 致使农民丧失加入修建与管护的积极性, 完成运行管护的责任很困难, 老化失修的趋势依然未得到遏制。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 导致部分农民在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时候成本增加, 还有部分地区由于地域原因采用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 这也不利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隶属于乡镇管辖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大沟、中沟以及农田小沟, 分布位置、规格、作用、效益均不同, 乡镇的管理、村级的管理与联户的管理的管护权不明确, 设施一旦损坏大部分都需要政府部门解决。

五、完善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稳定生产的根本工程, 对于改进农业的生产条件、抵抗自然灾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继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对现存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 利用合适的管护方法来延长设施的寿命, 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 以达到减少水利设施新建投资以及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的目的。

1. 加快产权的改革以明晰管护主体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人管理维护, 产生“公地悲剧”现象的根本原因。河南省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 形成明确的产权归属, 只有确定清晰的管护主体才能使公共设施有更好的维护, 发挥其更大的效益。当前对于对河南省来说, 只有加大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革新, 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更加明晰, 成立用水者协会等等不同形式的农村用水者合作组织, 并采用承包经营、股份制合作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市场化形式, 进而达成使用者与投资者的自主治理, 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建、管、用和责、权、利的统一, 促使其良性运行, 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益。

2. 优化管护资金筹措模式

政府应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主要来源, 包括国家税收优惠、财政直接拨款及其他间接政策措施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征使得政府只能经由加大对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才能保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的来源, 不断扩大中央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明确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责任, 确保地方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规模 (包括抗旱防汛经费、水利部门事业费水利基本建设款项、农田水利经费等各种水利投入) 与财政支出总量同步增长。

3. 完善农田水利管护机制

随着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与管护的器重, 对支渠、沟渠和田间地头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力度不断加快, 但是对于中间环节的干渠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农田水利的功能发挥, 这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增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修建与管护, 发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功效。

4. 构建设施管护服务体系

作水利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承担着农业浇灌和排水功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长期效益, 因此必须具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宋保胜.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设施状况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3) :361-363.

[2]吴志刚.农田灌溉中的农民合作困境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胡晓光.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意愿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4]张淑欣.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32-36.

上一篇:京津冀区域下一篇:启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