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管护理

2024-11-26

营养管护理(精选12篇)

营养管护理 篇1

肠内营养是通过肠道供给机体所需营养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1], 空肠营养管具有符合生理需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给药方便、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等优点。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放置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 可以有效维持消化道功能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对10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患者护理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4年3月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10例患者, 其中男8例、女2例, 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3.5岁, 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消化道肿瘤8例, 胆结石术后肠漏和吻合口漏1例。

1.2 材料

采用荷兰纽迪希亚出口有限公司生产 (复尔凯) 的鼻胃管。输入营养液的导管采用一次性静脉输血器代替。营养液: (1) 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能全力, 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规格为500 m L/瓶, 其营养成份为:每100 m L产品含能量420 k J、蛋白质4.0 g、脂肪3.8 g、碳水化合物12.3 g、膳食纤维1.5 g、水85 g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份, p H值6.6。 (2) 百普力 (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规格为500 m L/瓶, 其营养成份为:每100 m L产品含麦芽糊精88 g、水解乳清蛋白20 g、脂肪8.5 g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份。 (3) 康全甘, 成份为蛋白质50 g、脂肪33 g、碳水化合物126 g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份。 (4) 瑞索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乳液, 营养成分与上述类似。

1.3 方法

将鼻空肠营养管在胃镜引导下经一侧鼻孔插入胃腔, 经导丝对鼻空肠营养管末端进行调整, 鼻空肠营养管置于空肠处, 待患者完全过渡至肠内营养, 拔除鼻空肠营养管。10例患者均在营养管置入后2 h输注生理盐水50 m L (33℃度左右) , 无不适后则开始滴入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从24 h开始增大剂量, 待3~5 d患者适应肠内营养后, 再逐渐增加剂量, 7~10 d后稳定输注量。

1.4 护理

1.4.1置管护理

(1) 心理护理:在置鼻肠管前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及该项治疗目的、方法、置管过程、预后情况及治疗配合要点等。为稳定患者情绪可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醒患者改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 同时增强治疗信心, 还要取得家属的配合。 (2) 置管术中护理:患者取左侧卧位, 经一侧鼻孔在胃镜引导下插入胃腔, 经导丝引导进入空肠, 在管道末端做好标识记录。为检查鼻肠管是否通畅, 可在操作前向鼻肠管内注入30 m L生理盐水, 鼻肠管插入部分需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将导入钢丝插入鼻肠管内, 使鼻肠管头部伸直, 在胃镜引导下经鼻孔插管, 插至咽喉部时嘱咐患者做吞咽动作, 保证管道顺利进入空肠。

1.4.. 2 肠内营养输入的护理

在注入营养液前应先清除口腔分泌物, 通过注入少量温开水的方法确认鼻肠管是否通畅。在注入营养液时, 为防营养液反流, 患者应取30~60度半卧位, 输注结束后半卧30~60 min, 整个输注过程应保持营养液的温度在40℃左右, 以防止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夏季室温下可直接输入, 冬季则需加热以提高液体温度。还应注意营养液的浓度、注入量和速度、给予时间等。在实施肠内营养的最初几天, 原则上应从低浓度、低剂量开始逐步加量和浓度, 7~10 d后增加至维护量, 注入速度原则上从25~50 m L/h开始, 如病情稳定, 可增至100~150 m L/h, 具体注入速度应根据患者排便状况调整, 一般采取缓慢注入、边观察边调节等方法进行肠内营养疗法, 每餐后需用开水清洁营养管套件、连接器等并进行消毒。

1.4.. 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胃肠道反应:主要包括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肠功能亢进等, 主要产生原因为营养液配剂污染、温度过低、滴速过快、使用抗生素、渗透压高、肠道菌群紊乱等, 对此过程中产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 (2) 管道阻塞:管道阻塞的原因有多种, 常见的有肠内段反折、外露段扭曲折叠、营养液黏附于管壁等。如遇营养管堵塞应先查明原因, 在排除导管本身的因素后, 可用注射器试行向外负压抽取内容物, 应避免用导丝插入导管内疏通官腔, 以防营养管破裂。如需连续输注营养液, 应用无菌水1次/4 h冲洗营养管, 冲洗在每日输注完毕后也要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禁止利用导管输注颗粒性或粉末状药物, 以免导管堵塞。 (3) 误吸:误吸主要是胃液或营养液反流引起, 引发胃液或营养液反流的因素包括胃排空不良、导管移位、体位不当等。以下方法可预防误吸发生:喂养时应取半卧位, 抬高床头30~45度。如遇营养液反流应先确定原因, 若导管滑入胃内, 应立即停止输注;若其深度未及空肠上段, 可能因为营养液灌注过快, 应减慢滴速。 (4) 代谢性并发症:在进行肠内营养过程中, 应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化指标, 特别要关注血糖和水电解质的代谢情况, 预防代谢性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2 结果

10例患者均很好耐受鼻空肠营养管的留置, 均一次置管成功, 全部完成营养计划, 未出现导管滑脱移位、管道破裂、呕吐、误吸和代谢性并发症。置管时间范围为10~15 min, 平均12 min。肠内营养建立后, 患者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血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无显著异常变化。

4讨论

肠内营养是在体外代替胃物理消化功能, 将人体所需的必须营养在体外分解成无需消化或只需化学消化后便可被肠道吸收的营养液, 然后直接输注到患者肠道内。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过程并且维持了肠道黏膜和功能的完整性, 可以为胃消化功能障碍或缺失的患者提供必须的营养支持, 维持患者生命。肠内营养不仅可以纠正机体负氮平衡, 还可减轻机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目前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早期肠内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是辅助治疗胃癌手术患者及食管癌患者术后的重要措施, 可有效促进残胃机能的尽快恢复, 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对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留置鼻空肠营养管10例患者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辅以周密齐全的护理,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探讨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后的护理及临床疗效, 结果 10例患者疗效显著,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认为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建立肠内营养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鼻空肠营养管,护理,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章丽, 余丹, 王熙, 等.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5) :60-61, 64.

[2]许丽君, 杨维忠, 徐艺华, 等.经鼻超细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的配合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6) :52-53.

营养管护理 篇2

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通过对胃肠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和协助诊断。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运;也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非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经胃肠减压管灌注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生理盐水,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禁食和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一般为2~3周,通过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分泌,减少胰腺外分泌,并减轻胃潴留和腹胀.胃肠减压还可用于急性胃扩张、胃出血、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及腹部大、中型手术,尤其是作消化道吻合术者,可减轻胃肠道的张力,防止胃过度膨胀,减轻吻合口张力,促进吻合口的愈合。胃肠减压也是治疗急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减少胃肠液积聚,减少消化液自穿孔部位漏出,减轻腹胀,改善胃肠道供血,有利于胃肠蠕动的恢复,亦有利于麻醉和手术的安全。因此适用范围很广:

(一)上消化道出血之評估及處理。

(二)上消化道機械性阻塞、麻痺性腸阻塞之處理。

(三)誤食毒藥物之胃灌洗。

(四)手術後胃漲之預防或治療。

(五)意識障礙或吞嚥困難病患之灌食或給藥。

胃管的三重作用:进食、减压、监测出血的速度和量。一般原则:妥善固定、防止感染、严密记录、保持通畅、严密观察、保持置管的功能。

一、不同患者置入胃管的方法

(一)新生儿插管方法

由于新生儿吞咽、咳嗽反射均不完善,因而加大了插管难度,贺雪琴提出改良新生儿插胃管法,即在插胃管过程中当胃管下至5~7cm时(快到达咽喉部)助手迅速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温度适宜的糖水或奶汁放入患儿口腔,使其安静并产生吸吮动作,此时操作者迅速将胃管往入插至胃内。

(二)小儿插管方法

对能配合的3岁以上小儿采取同服盐水法:当胃管到达咽部时助手用汤匙给患儿喂生理盐水,边喂边将胃管插至胃内。对昏迷、哭闹不合作小儿使用简易开口器法:患儿仰卧位,固定头部,将特制注射器(一次性5ml注射器去掉活塞,减去乳头及根部,修整切面使其平滑)插入口腔至舌根部,助手固定口腔外空筒柄部,操作者将胃管沿注射器内壁送下直至胃部。上述方法与常规法相比降低了患儿的痛苦,便于护士操作,提高了插管成功率。

(三)成年人一般插胃管法

从解剖学上看,咽部有喉上神经分布,对刺激较敏感。采用常规法留置胃管时,当胃管通过咽部刺激喉上神经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致插管失败。因此,成功的关键是减少对喉上神经的刺激。快速插管法正是由于缩短喉上神经的刺激的时间,减轻插胃管时恶心呕吐症状而获成功。郭素珍[2]、庄雪珍则提出饮水插胃法:当胃管插入14~16cm时用小勺喂水并嘱其下咽,在下咽同时送入胃管。此法可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胃管对咽喉部刺激,通过吞咽反射使胃管易进入食道而不易误入气管。石尚英等采用按摩耳部咽喉穴(耳屏内侧上1/2处)至耳部发热,有轻微痛感时迅速插入胃管,其目的也是减轻咽部对刺激的反应。也可在插管前在咽喉部喷局麻药,降低对胃管刺激的敏感性。

(四)昏迷患者插胃管方法

a、为深昏迷合并舌根后坠患者插胃管方法

传统的给昏迷患者插胃管方法是在插胃管前去枕,协助患者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15cm时,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部通道弧度,便于管端后壁滑行,徐徐插入至预定长度。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法为深昏迷合并舌根后坠患者插胃管往往难以奏效,其原因在于这类患者咽部组织松弛、舌根后坠堵塞了口咽部通道,将患者头部托起难以改善堵塞状况。徐亚金摸索出侧位拉舌插胃管法,患者侧卧位时舌向后坠的重力作用减少,舌后坠减轻,同时由于拉舌钳作用,口咽部不再受堵且比正常情况还要增大,所以便于胃管插入。该法节省材料,减轻护士工作量,避免常规法导致误吸、黏膜损伤等并发症。

b、浅昏迷患者插胃管方法

由于昏迷患者不能配合做吞咽动作,常规法插胃管易进入气管而至失败。陈健春采用刺激法,即将胃管插入15cm时先用一些刺激手段使患者产生吞咽反射,在此一瞬间迅速送入胃管,此法成功率达94%。刘亚红采用侧位置胃管法: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面对患者由一侧鼻孔将胃管插入。此法不依赖患者做吞咽动作,成功率达98%,且特别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及颈强直患者。张金华介绍双枕垫头快速插胃法[3]:将双枕直接垫于患者头下,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双方交替快速插管至胃内,此法可节省人力和术者体力,尤其可使躁动患者头部固定,方便夜班护士一人操作。用不锈钢细密弹簧丝支撑胃管法可增加胃管硬度顺利通过食管的3个狭窄,从而提高插管成功率。

c、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插胃管法

昏迷且气管切开患者由于气管套的压迫,使胃管插入受到阻力,因此苏素提出改进方法是[4]将患者保持头、颈、躯干水平位,当胃管置入16~18cm感阻力增加时由助手拔出气管套管0.5~1cm,操作者将胃管顺势插下,待胃管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再将气管套管返回原位,然后将胃管继续插至胃内。对气管切开清醒的患者置管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减轻对鼻部和咽部的刺激。李雪英报道[5]用润滑麻醉剂(2%利多卡因和适量石蜡油)滴0.3ml于一侧鼻孔、0.5ml于舌根部,并涂于胃管前10cm处,由于患者反应轻而获成功。赵禾欣等对15例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气管导管引导插胃管法获得100%成功。对机械通气患者插胃管方法也大有改进,传统观念认为卡弗充气会造成插管困难,往往放气后才插管,单此法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田永明的研究表明卡弗不放气直接插管与放气后插管相比其插管一次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建议不放卡弗直接插管对患者有利[6],以上各法解决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特殊情况下插胃管这一棘手的难题。

二、胃管护理

(一)每日用棉棒沾水清洁鼻腔。

(二)更換胶带時,須將脸部皮肤拭净再贴,並注意勿贴于同一皮肤部位。

(三)鼻胃管外露部位須妥当安置,以免牽扯滑脫。

(四)每日注意鼻胃管刻度,若有脫出,应通知医务人员处理。

(五)每日清洁口腔,以棉签清洁口腔;意识清楚合作的可以牙刷清洁。鼓励病人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或昏迷的病人给予口腔护理。

(六)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合作的,需预防鼻胃管被拉出,必要时可將患者双手做适当的约束保护。

三、留置胃管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插管时间

插胃管对没有颅内压增高的脑血管病患者有益,单对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脑血管病患者插管可使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而死亡,因此插管前要了解患者颅内压情况,插管时间宜选择在采用降颅压措施后,在生命垂危、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时应避免插入胃管。

(二)判断胃管位置

胃管位置错误临床并不少见,易发生于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的患者。准确无误地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至关重要,在患者痰液较多时胃管盘曲在咽部也能抽出似胃液又似痰液的液体。陈泽红、陈丽芳分别报道没有认真验证胃管误入气管致呼吸困难、死亡的教训[7],应引起重视。插管后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需同时使用《基础护理学》所介绍的3种方法,缺一不可,若结合用pH值试纸检测会更稳妥,胃液pH值在1.5~3。

(三)胃管的固定

应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胃管牵拉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胃管的体外部分受压或折叠影响胃肠减压的效果。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胃管移位或脱出至食管内或口咽内。由于胃管粗、硬,加上患者面颊部出汗,采用常规固定胃管法,固定胶布易松脱导致胃管滑出。我院在临床上探索出一种新的固定方法,可明显减少以上不足。方法是用线在胃管近鼻翼处打一个外科结,在眉心处打第2个结,用一根1cm×1cm大小胶布固定线于鼻梁中段,一根2cm×2cm大小胶布固定第2结于眉心处,第3根胶布固定胃管于颊部,胶布最好用布胶布,不宜选用一次性微孔胶布

(四)胃管留置时间

按《护理学基础》要求,长期鼻饲患者7天更换1根胃管,改插另一侧鼻孔,以预防鼻、咽黏膜刺激性损伤。但车杰等研究表明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是21~30天,可降低反复插管对鼻、咽黏膜的刺激,减少插管时患者的痛苦、材料的损耗及费用。

(五)鼻饲误吸问题

颅脑外伤、意识不清、脑血管意外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均有鼻饲误吸的危险,咳嗽、呕吐有可能会使胃管变更位置,增加误吸可能性,鼻饲过快引起大量胃残留和肠动力低下,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发生误吸。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为10%~77%。护士应掌握预防对策,首先每次鼻饲前均需验证胃管位置正确,吸尽气管内痰液防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患者体位也是预防误吸的关键,鼻饲时应取半坐卧位,借重力作用可防止反流、误吸。注入食物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如鼻饲前抽出100ml,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鼻饲后30min内不可翻身,严密观察,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出现误吸尽早处理以防意外发生。常见异常的应对措施:滑脱——做好评估、留足长度;堵塞——勤观察、勤挤捏、勤检查,调整有效负压,防打折、扭曲、受压;错误连接——加强责任心

四、胃管是腹部外科极为常用的引流管,长期应用也会引起并发症:

(一)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胃管引流可导致病人消化液大量丢失,使cl-、h+、k+减少,当胃管插至幽门以下的消化道,或有胆汁、胰液逆流时,na+可减少。

(二)呼吸道感染:胃管放置后,可干扰通气,影响咳嗽、咳痰,容易引起病人肺部感染。

(三)经口呼吸:因鼻孔内有胃管,使一侧鼻腔通道受阻,影响经鼻呼吸,患者不得已经口呼吸,可引起口咽部干燥,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腮腺炎等。

(四)鼻孔溃疡及坏死:如果胃管长期置于一侧鼻孔而不改变胃管的位置,可压迫侧鼻腔内黏膜或软组织,从而引起溃疡及坏死。

(五)胃内容物及胆汁反流:也会引起食管炎和食管狭窄,导管本身还会引起食管膜的侵蚀和糜烂,甚至出血。

五、禁忌症:

(一)意識不清的病人,需謹防病人嗆到嘔吐物,必要時可置放氣管內管。

(二)在懷疑有胃腸穿孔病人,應避免鼻胃管置入並灌食。

(三)誤食強酸強鹼或其他腐蝕性物質患者,不宜施行鼻胃管置入術來實施胃灌洗或灌食。

(四)嚴重鼻中隔彎曲,或正流鼻血者。

(五)臉部及顱底骨折者。

老年男性留置尿管护理体会 篇3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男性留置尿管的护理方法及效果,为以后的护理操作进行理论指导。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诊治的300例老年男性留置导尿的患者,在实施导尿过程中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无痛法以及操作技巧改进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老年男性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能够促进护理操作顺利实施。结论:老年男性留置导尿术最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由于老年男性患者出现生理改变,在导尿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通过对留置导尿术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可以指导以后的护理操作。

关键词:老年男性;留置导尿;护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R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3-01

导尿术是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而且也是对各种急症、重症以及危症患者的护理操作。由于老年男性患者存在前列腺肥大、增生,在实施导尿过程中插到前列腺部位时常常引起导尿失败,将导尿管反复插入会损伤尿道粘膜,引起尿道出血、肿胀,甚至造成感染,增加患者承受的痛苦[1]。我院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诊治的300例老年男性留置导尿的患者,在实施导尿过程中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无痛法以及操作技巧改进等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诊治的300例老年男性留置導尿的患者,年龄在61~92岁,平均为(86.4±2.6)岁;其中144例为前列腺II度增生,56例为前列腺III度增生。

1.2护理措施

1.2.1饮食护理 嘱咐患者尽量选择高营养清淡类的饮食,不可食用过多,多选择鱼类、瘦肉、豆制品、牛奶等食物。选择的蔬菜应新鲜同时选择富含维生素的绿叶输惨,水果影选择香蕉、梨、西瓜等,禁止食用含有刺激性的食物。这样不但能够防止便秘,补充VC,降低腹部不适症状[2]。而且如患者的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尽量保证饮水量在800~1000ml之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同时能够减少泌尿系感染,降低菌尿出现几率。

1.2.2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实施导尿过程中必须进行心理护理,在实施留置导尿前要向患者说明导尿的具体方法和治疗目的,让患者充分放松下来,切不可强行实施置管。尤其老年男性患者假如不想进行导尿,可出现应激性,容易引起恐惧、怕羞、全身肌张力升高,这也是引起插管失败的原因,一些患者在没有实施操作前就拒绝实施插管操作。此外,由于精神紧张可到值膀胱痉挛性疼痛,因而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导尿时应运用利多卡因实施无痛导尿,有助于顺利实施操作。护理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导尿前要对其进行关心,对敏感部位进行遮挡,安抚其恐惧及害羞的心理,对患者认真讲解导尿的意义,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最大限度的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和理解,这样才能确保插管顺利实施[3]。

1.2.3尿道口的护理 尿道口最多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等。广谱杀菌剂选择0.5%碘伏,对芽孢、细菌、真菌、病毒等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多黏膜和组织无刺激而且没有腐蚀性,具有润滑、灭菌的作用,能够避免出现尿路感染。因而,运用0.5%碘伏溶液对尿道口进行消毒,清理冠状沟、包皮内的污物,每天2次,假如患者感到尿道口红肿或者不适时,我们运用洁尔阴液对尿道外口进行湿敷,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4]。另外,大便后均需要对肛周皮肤进行清洗,以免局部收到细菌的侵袭繁殖进入尿道。

1.2.4保持引导通畅 观察导尿管有无受压弯曲情况,确保引流通畅,集尿袋和导尿管的位置不可比膀胱高,而且需要每隔两小时更换一次尿袋,将集尿管固定在床边,有助于通畅引流,以免尿液逆流,每隔2~3小时需要将尿液放出以此,同时对尿液的颜色和量进行认真记录。

1.2.5插入尿管的技巧 实施导尿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对尿道口及会阴继续拧消毒,用蜡油对导尿管前端进行润滑,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以免对黏膜造成损伤,当插入时感到有阻力存在的情况下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尿道,同时用手指对导尿管顶端进行引导,使其从上方插入膀胱和尿道,将尿管固定。

1.2.6预防拔尿管后尿潴留 由于多次插管容易提升尿路感染的几率,因而拔尿管前实施早期护理操作。第一,应进行间断开放尿管,每隔3~4h放尿以此,锻炼患者主动排尿的意识;第二,对患者实施正确的心理疏导,使其能够积极面对导尿操作;第三,拔管应选择膀胱充盈的状态下进行,诱导患者自行排尿。

2结果

通过对老年男性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能够促进护理操作顺利实施。

3讨论

老年男性导尿是最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方法, 由于生理出现改变患者多存在前列腺增生情况,这给导尿操作产生一定的阻碍,我们科通过进行留置导尿术操作技巧的总结,进行无痛导尿术,同时积极总结老年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对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将患者的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消除,避免损伤黏膜、出血损伤,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医院的就诊量,增加医院受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郝振宇.留置导尿术在临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0,24(11):145-146

[2] 方丽华,王艳芝.留置导尿术操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0(17):867-868

[3] 孙红燕.改良式留置导尿术预防昏迷患者尿路感染的应用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4(29):386-387

老年患者留置胃管护理体会 篇4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本院内科住院留置胃管的16例老年患者中, 男14例 (87.5%) , 女2例 (12.5%) ;年龄60~82岁,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60岁, 平均 (69.8±5.5) 岁;脑出血6例 (37.5%) , 胰腺炎4例 (25.0%) , 胃溃疡并出血2例 (12.5%) , 胆囊炎2例 (12.5%) , 食管肿瘤术后内科治疗2例 (12.5%) ;留置胃管最长53 d, 最短3 d, 平均 (10.7±2.1) d。

1.2 材料

所使用的胃管全部是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胃管 (苏食药监械[准]字0094-2005, 苏食药监械生产许可2001-0234号) , 规格型号:Ⅱ-Fr18, 材质为合成胶。

2护理问题及对策

2.1 恐惧心理6例

患者不配合操作, 拒绝插胃管、自行拔管。原因:初次插胃管4例, 由于知识缺乏, 即对操作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缺乏了解, 产生恐惧心理;既往有置胃管史2例, 曾经因操作不当增加了插管的痛苦, 并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对策:热情主动、耐心讲解置管前、中、后的注意事项, 安慰患者, 采取心理干预, 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配合, 最终插管的成功率。

2.2 引流不畅通、阻塞4例

其中2例胆囊炎患者发病前2 h摄入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没有被胃肠道所吸收, 导致胃液黏稠成块状阻塞胃管;2例患者发病前3 h食入粗纤维成分含量过高 (韭菜、油菜) 阻塞胃管前端引流孔导致引流不畅。对策:插入胃管前, 应向患者或家属了解发病前饮食情况, 如进食了大量脂肪、纤维素含量过高的食物, 可选择较粗的胃管 (18号) 并在胃管前端引流孔旁剪2~3个小孔, 以利于引流。发生引流不畅时, 轻轻将胃管拔出少许, 变换或调整患者体位, 使胃管末端引流孔脱离胃内黏稠液或块状物, 并向胃管内注入生理盐水30~50 ml, 冲洗胃管, 直至胃液能顺利抽出时为止。

2.3 机械性损伤2例

食管肿瘤术后患者病程长, 需要长期置管, 因多次反复插管而损伤鼻咽部黏膜。对策:①置管技巧:术前与患者沟通, 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配合, 插管方法迅速而准确, 避免反复盲目插进、拔出或重插, 插管动作要轻;②妥善固定:翻身时注意勿扯到胃管, 胃管与身体稳定地移动, 切不可固定在床单或枕头上, 翻身或坐起时要时刻维护胃管, 防止脱出;③口腔护理:口腔护理3次/d, 具有自理能力的患者应刷牙、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或给予超声雾化吸入2~3次, 每天滴入适量液体石蜡油, 防止鼻咽部黏膜机械性损伤。

2.4 胃管滑脱4例

其中2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烦躁, 将胃管拔出;2例胃溃疡并出血患者恶心、呕吐频繁, 将胃管呕出。对策:患者自行拔除胃管、胃管固定不牢固及剧烈呕吐是留置胃管脱出的原因, 烦躁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减轻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妥善固定, 防止脱出。

3讨论

对留置胃管出现的护理问题, 霍永华等[1]认为由于胃管留置时间长, 患者过体差异大, 存在着种种影响胃管引流通畅的因素, 因此留置胃管时, 要向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病前6 h内的饮食情况、饮食习惯等, 插管时要选择粗细适当的胃管, 护士操时向患者解释清楚留置胃管的原因及注意事项。插管要轻、稳, 避免增加患者对留置胃管产生恐惧心理。留置胃管后要密切观察引流情况, 鼻饲时, 鼻饲液勿黏稠, 每次喂食后, 都要用适量温开水冲洗胃管, 避免管腔堵塞。如胃管在胃内弯曲折叠, 导致胃管引流阻塞, 此情况是胃管插入过深, 导致胃管在胃内弯曲折叠。胃管的置管长度按常规插入45~55 cm, 但临床实践中, 操作者多次验证此长度未达到胃内的理想位置导致胃肠减压效果不佳。护理人员将胃管的插入长度在常规的基础上延长5~10 cm后置入[2], 使胃管前端达胃体或幽门处, 即有利于对患者进行鼻饲, 也达到良好的引流效果。笔者对16例老年患者留置胃管进行观察, 得出结论, 针对不同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详细评估, 认真分析, 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留置胃管主要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本院内科住院留置胃管的16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对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相关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常见的护理问题是恐惧心理、患者自行拔管6例, 引流不畅、胃管阻塞4例, 鼻咽部黏膜机械性损伤2例, 胃管滑脱4例;选择合适的胃管、给予心理干预、选择插管时机、插管时采取右侧卧位、延长插管深度及妥善固定等措施后, 减轻或消除了患者的不良刺激, 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针对不同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详细评估, 认真分析, 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患者,留置胃管,护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苏青, 王青, 来玉民, 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水平卧位胃管置入法.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2) :160.

腹腔引流管护理 篇5

临床作用:引流吻合口处或腹腔内积液,预防腹腔内感染。

观察引流液性状、色有助于判断腹腔内感染的发生。

观察护理: 妥善固定

方法:手术缝线、胶布“S”形固定于腹壁皮肤;引流袋固定于病服上,避免翻身、活动时牵拉脱出。

意义:有效预防腹腔内感染,一旦腹腔引流管脱出,消化液漏入腹腔或手术中积血积液存留于腹腔中,引发感染性腹膜炎导致腹腔内感染。

保持引流管通畅

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或折叠,特别是防止引流管脱出,注意巡视病房,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定时向远端挤捏,防止管路阻塞。指导病人变换体位时,注意调整引流管位置,避免牵拉及误拔引流管 密切观察引流液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性质、量、味,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在术后早期(6 h),重点观察引流液色和量,便于及早发现术后腹腔内出血,术后第1天若出现引流液为大量胆汁,同时伴有黄疸,提示肝外主胆管损伤;若引流液过多,同时含有大量食物残渣,提示腹腔内脏损伤,伴有化脓性感染征兆。量:术后300-500ml/ 24h,后逐渐减量。预防感染 每日更换引流袋,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近端,在无菌纱布保护下分离引流管和引流袋,用碘伏棉签沿引流管口切面由内向外环形消毒2遍,在无菌纱布保护下,再将引流管与新的引流袋相连,打开血管钳,以防止逆行感染。拔管指征

一般腹腔引流管放置2~3 日,以无引流液,腹部B型超声检查,病人各项体征正常,无积液即可拔管。

腹腔内引流管如2~3日不能拔除,则每2~3日转动皮管一次,以免长期固定压迫造成继发性损伤。长期带管可用凡士林油纱或氯化锌涂抹,以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并发症)感染:可因引流管选用不当、留置时间过久或在引流管护理时无菌操作不严所致。

2)出血:多发生于术后、换药、换管和并发感染时。

3)慢性窦道形成:由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异物刺激、坏死组织或留有死腔、引流物放置时间过长而形成。

4)损伤:由于引流位置较深,解剖关系不清,临床经验不足而损伤周围组织和脏器,如损伤肠管、肝脏、膀胱等。

营养管护理 篇6

关键词T型管引流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6

T型管引流用于胆总管和肝胆管手术,起到减压和支撑的作用,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做好T型管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2008~2011年对胆道手术患者28例置T型引流管病例,对所进行的引流管护理作总结分析。

护理

妥善固定,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是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反流。如观察胆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是否有胆红素沉淀阻塞或蛔虫阻塞,是否有管道扭曲、压迫。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观察记录胆汁的量及形状:胆汁引流一般每天300~700ml,量过少可能因T型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量多可能是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较清晰,无沉淀物。颜色过浓、过于稀薄(表示肝功能不佳)、浑浊(感染)或有泥沙样沉淀(结石)均不正常。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一般术后24小时内T型管引流量约300~5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亮,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本组病例有1例术后第3~5天出现胆汁增多,1100~1450ml,胆汁内未发现沉淀物,黄绿色,患者未诉不适。针对病情,给予继续观察,术后第6天引流量开始逐渐减少。

保持无菌,防止逆行感染:每天换引流袋,并检查有无破损,注意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T型管周围皮肤的护理:每日清洁消毒T型管周围皮肤1次,并覆盖无菌纱布,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应严格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拔管护理:28例病例均术后12~14天拔除T型引流管,其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可考虑拔管。拔管在X线下经T管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端是否通畅,若胆道通畅,可夹管3天;若无发热、腹痛、黄疸,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后1周内,应警惕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观察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发作,以及时处理。

观察患者全身情况:胆道疾病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早期以胃肠外营养为主,静脉输入水电解质、氨基酸等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胃功能恢复并有肛门排便、排气后,指导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T型引流管护理注意事项

要保证引流畅通无阻,经常观察“T”形管内有无炎症腐蚀的血块、坏死脱落的组织、脓性分泌物、泥沙样结石、蛔虫等堵住管腔,如有要立即处理,采用如冲洗、挤压、导丝疏通等办法。

要随时注意皮管有无扭曲、压迫,并及时纠正。只有保证“T”形管引流畅通,才能使胆道内含毒、含脓的胆汁快速引流到体外来,病情才会迅速好转。

在患者翻身时,要注意“T”形管牵拉过度而滑掉,尤其是手术后周内。一旦不慎“T”形管滑掉,轻者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重者会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及败血症,患者会出现腹膜刺激症状(用手一压腹部,即会出现反跳痛),腹胀及休克等,有明显高热、寒战、脉搏快,出现黄疸,并有呕吐,最终导致再次手术的危险。

讨论

重视术后引流液的观察及对T型管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HT][FL)][HJ]

[FL(3!@(0,0,0,40)K2]

脏等远离胰腺病灶器官的炎性损伤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直接原因。血液滤过可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液TNF-a、IL-1b、IL-6、8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而以IL-10为主的抗炎细胞因子却呈上升趋势。CVVH治疗SAP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清除细胞因子、内毒素和炎症介质,研究较多的有白三烯、血小板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等。本组资料表明,通过血液滤过患者的血脂也明显下降,与文献报道一致[5]。血液滤过不能滤过甘油三酯,但是血液滤过器却可以吸附血脂,而达到迅速降低血脂的作用,这在临床工作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血液滤过治疗SAP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9):53.

2朱明丽,柴惠红,李莉.连续性高通性血液滤过治疗严重脓毒血症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52-253.

3朱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3):1457-1460.

4汤耀卿.重症胰腺炎的监测与治疗[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62-64.

5何葵,桂培根.连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评价[J].南华大学学报,2004,32:199.

深静脉置管护理问题及对策 篇7

1 原因分析

1.1 意外脱管

在ICU某些患者会出现精神障碍为主的ICU综合征, 表现为情感障碍、行为动作障碍、思维障碍及谵妄状态, 这些精神障碍会导致患者自行拔管[1]。另外, 白天意识状态正常的患者由于在夜间时段的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 在醒睡交替期容易出现恍惚状态, 对异物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也容易自行拔管[2]。

1.2 体外管腔固定不当

深静脉管腔是卡在两侧飞翼的中间, 两者并非一体。由于自身质量问题, 体外管腔有脱离两侧飞翼的情况。因此, 只对两侧飞翼缝线固定, 忽略管腔自身固定是导致脱管的主要原因。此外, 露在体外的管腔越长, 活动空间越大, 受外界牵拉的可能性越大, 意外脱管的几率越高。

1.3 更换3M透明贴膜时, 贴膜对深静脉置管的牵拉亦是造成管腔移位的潜在风险。

1.3.1 堵管

长时间输入黏稠度高的深静脉营养液。由于液体黏度高, 流速慢, 输注时间长, 液体内的大分子会粘附于管腔壁, 管腔若未及时冲洗, 久而久之, 管腔越来越窄, 流速逐渐减慢, 最终堵塞管腔。

1.3.2 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重症患者的血液高黏滞性是导致深静脉导管堵管的重要原因, 需要加强护理以预防堵管[3]。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 血液不断地冲击导管头部, 使纤维蛋白在导管头部形成纤维蛋白鞘套, 这一鞘套起到了单向阀门的作用, 当用注射器负压回抽时, 鞘套吸拉导管头, 导致堵塞, 回抽时导管内无回血, 液体滴入也不通畅[4]。

1.3.3 输液完毕未及时封管或未正确封管

患者剧烈咳嗽、咳痰时体内血液返流, 尤其是在为患者吸痰时, 若未及时发现并做有效的处理, 管腔内的血液会黏附于管腔壁, 形成血栓, 造成管路堵塞。

1.3.3.1导管相关感染

静脉置管患者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通过导管和表皮组织间的空间及经皮隧道移动, 最终进入血管内, 引起菌血症。穿刺口局部出现红、肿、炎性分泌物, 患者高热、白细胞总数升高, 血培养和导管尖细菌培养均为阳性。

2 护理对策

2.1 意外脱管对策

2.1.1 评估躁动患者自行拔管的风险

对有潜在自行拔管倾向的患者, 预见性地对患者双上肢给予约束, 高风险的患者应建议医生及时给予适当剂量的镇静剂, 从而降低意外脱管的风险。

2.1.2 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加强体外管腔固定是降低意外脱管的根本, 而减少体外管腔活动空间是降低意外脱管的关键。只在体外管腔中间部分加以固定, 虽减少了管腔活动空间, 但仍存在隐患, 因此需对导管末端的肝素帽也加以固定, 使整个体外管腔贴于皮肤, 从根本上减少体外管腔的活动空间。 (1) 高举平抬法固定肝素帽。胶布中间部分与肝素帽四周充分粘合后, 将胶布两边固定于皮肤上。肝素帽不但与胶布充分粘合固定性加强, 而且肝素帽不与皮肤接触可避免肝素帽对局部皮肤造成压痕。 (2) 弧形固定法, 体外导管呈“C”、“U”、“S”等弧形固定, 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5]。

2.2 堵管护理对策

2.2.1合理安排使用深静脉管腔对于长时间输入深静脉营养液的患者, 每班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确保管路通畅无阻。除此之外, 每天可交替使用双腔管, 避免因长期使用单一管腔输注深静脉营养液而造成堵管。可安排奇数日用主管 (或副管) 输深静脉营养液, 副管 (或主管) 则用于输长期液体, 偶数日用副管 (或主管) 输深静脉营养液, 主管 (或副管) 则用于输长期液体。

2.2.2对血液黏度高、肺部感染并发咳嗽以及便秘者, 最好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 以防止静脉压增高造成血液返流[6]。不但如此, 一旦输液管路出现扭曲、打折液体不能进入人体, 或输液完毕输液泵或注射泵会发出报警音, 提醒护理人员及时查看避免堵管。

2.2.3正压、脉冲式封管输液完毕及时正确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封管:高举平抬法固定肝素帽时, 左手拇指、食指轻捏针翼, 右手推封管液, 边推封管液边退针, 将封管液充盈全部导管腔和肝素帽内。待针即将退出肝素帽时, 将注射器内的封管液交予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左手大鱼际顶住注射器继续推封管液形成一个正压力, 右手则用卡瓣夹住导管。脉冲式冲管:用10~20ml封管液冲管, 推注时一快一慢, 使液体在管腔内形成漩涡, 防止药物微粒结晶沉积堵塞管腔[7]。

3 小结

总结经验评估深静脉置管护理潜在风险, 预见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是降低护理风险的关键。注重细节, 巧妙固定体外管腔, 对长期输深静脉营养液的患者, 合理安排双腔导管的输液。注重科学, 分析更换3M透明贴膜时用力方向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各种敷料存在的优势并适当选择。从而降低意外脱管、堵管、感染的发生率, 延长了深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 减少深静脉置管感染和频繁置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降低潜在风险, 提高护理安全性, 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火丽君, 钟慧君.ICU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 2006 (8) :35-36.

[2]范河谷, 关月娥, 许智红.ICU老年病人夜间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6) :34-36.

[3]陈香花, 金奇红, 赵林芳.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9, 8 (1) :58.

[4]韩修英, 陈秀芳, 孙凤英.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与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2) :74.

[5]袁宝玉, 陈妙虹, 林静君.PICC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 (6) :23-24.

[6]朱桔.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7, 7 (5) :68-70.

剖宫产术患者留置尿管护理 篇8

1 操作方法

本组剖宫产术共368例, 年龄21岁~36岁, 其中初产妇301例, 经产妇67例, 没有合并其他疾病, 均使用14号气囊导尿管。

1.1 操作前的心理护理妊娠期的妇女生理及心理方面

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多数产妇入院后会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 担心医护人员的操作对自身及胎儿会造成伤害, 术前留置尿管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因此, 在进行留置尿管前要给产妇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 耐心解释留置尿管的必要性, 并说明留置尿管的目的是避免术中损伤膀胱, 术后由于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造成出血增多, 及利于术后排尿及伤口愈合, 以消除其思想顾虑和减轻恐惧心理, 使产妇积极配合。并告知产妇置管过程中会有些不舒服及由于机械刺激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尿意、尿胀, 嘱其不必紧张, 让其对留置尿管有充分认识, 对操作后的不适有心理准备。另外, 和蔼的态度会让产妇感到亲切, 产生信任感。

1.2 操作中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操作前先排尿, 可使尿道中的细菌随尿液冲洗干净。常规消毒会阴及尿道口, 尿管插入4 cm~6 cm, 见尿液后, 再插入5 cm~7 cm, 向气囊中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10 ml, 轻拉尿管有阻力感, 证实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注意事项: (1) 插管前要用消毒石蜡油润滑尿管前端6 cm, 并检查尿管是否有破口, 气囊有无漏气。 (2) 插入尿管所需长度后固定好, 向气囊中注入生理盐水, 避免尿管滑至尿道后注水而损伤尿道黏膜或使其脱落。

1.3 会阴护理及相关知识指导 (1) 剖宫产后1 h~2 h血

性恶露较多, 要保持会阴部及尿管上的清洁卫生, 勤换一次性会阴垫。 (2) 注意尿管勿反折或受压, 保持通畅。术后4 h~6 h协助翻身, 翻身时一定要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脱出。 (3) 保持尿袋低于尿道口, 避免尿液倒流, 导致逆行感染。 (4) 尿袋中的尿液不可太满, 以防重力作用引起脱出。 (5) 可进食的患者, 应鼓励其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 使尿量维持在2 000 ml以上, 减少尿路感染和预防尿结石的形成。 (6) 视病情逐渐给予半卧位, 常规给予1∶4碘伏棉球清洁会阴, 每日2次。 (7) 术后15 h~20 h可协助其下床, 在床边站立或缓慢走动。 (8) 训练膀胱反射功能:采取间歇性夹管, 每3 h~4 h开放1次, 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 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1.4 拔除尿管的护理 (1) 拔尿管时机的选择:

剖宫产留置时间常规为术后24 h拔管 (特殊者按医嘱) , 在临床, 选择在手术次日输液余量为500 ml时将尿管夹闭。 (2) 拔除的方法和排尿的心理指导:输液完毕拔针后, 先予会阴护理, 消毒尿道口, 然后抽出气囊内的无菌生理盐水, 如产妇膀胱充盈有尿意协助其下床排尿, 使尿管与尿液一起排出, 无尿意则轻轻拔除尿管, 并督促其在拔管4 h内排尿。插管及拔管时对尿道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导致产妇产生疼痛和不适, 以及担心腹部切口疼痛, 会使产妇畏惧排尿, 故要耐心做好解释并鼓励产妇起床自行排尿。极少数产妇拔管后首次排尿时有尿痛感, 告知其不必紧张, 应多饮水、多排尿, 会很快缓解, 以防其担心尿痛影响再次排尿。

2 结果

本组剖宫产手术共368例, 对留置尿管的护理, 所有产妇均能较轻松地接受, 没有恐惧心理, 未发生尿路感染, 有3例拔管后出现膀胱充盈, 不能自行排尿, 经诱导排尿或肌注新斯的明后, 自行排尿成功, 无发生尿潴留。

3 讨论

3.1 加强心理护理:

妊娠分娩是妇女极为重要的生理过程, 其身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加之现代孕龄妇女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 因此, 心理护理是孕妇较为迫切的需求。做好操作前的心理护理和手术后排尿指导, 减轻了产妇的恐惧心理, 解除了对排尿痛和伤口痛的顾虑, 增强信心, 提高了首次排尿的成功率, 避免了尿潴留的发生。

3.2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

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原则, 留置尿管期间正确的会阴护理, 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

3.3 严密观察病情, 遵守插管和拔管的注意事项, 可避免人为加重或造成对尿道的损伤。

营养管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对47例腹部手术后放置引流管病例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 其中男性27例占57%, 女性20例占43%。年龄7岁~82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7例占14.9%, T型引流管5例占10.6%, 肝破裂2例占4.3%, 脾切除术8例占17%, 肝脾同时破裂2例占4.3%, 十二指肠破裂1例占2.1%, 小肠破裂4例占8.5%, 坏死性胰腺炎1例占2.1%, 胃穿孔2例占4.3%, 阑尾周围脓肿2例占4.3%, 胃癌术后5例占10.6%, 结直肠癌术后8例占17%。

1.2 放置引流管的适应证

①胆囊及胆管术后;②膈下脓肿;③胰腺肝脾术后;④胃大部切除术后或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时间较长且腹腔污染严重者;⑤肠穿孔术后等均需要放置不同性质的引流管等。

2 结果

47例病例经过精心的观察护理, 无一例并发症及其他意外发生, 均痊愈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腹腔引流过程中病人会产生一定焦虑和恐惧, 这样会使病人的免疫力低下, 诱发感染, 伤口延迟愈合。所以必须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充分得到病人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心理护理是贯穿于放置引流管后的全过程, 病人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引流的效果。因引流管使外界与腹腔相通, 且有不同种类的引流物如血液、脓液、胆汁等, 引流液有不同颜色如鲜红色血液、漏出肠液等, 有的甚至有异味, 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紧张、恐惧、烦躁不安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及其家属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意义, 向他们讲述有关医学知识, 了解放置引流管的注意事项, 以取得配合, 从而消除顾虑。对于老人、小孩且病情较重者必须有专人护理, 以防止引流管脱出,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病房要保持舒适安静, 必要时夜间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以保证睡眠。

3.2 按引流管的部位给予标识化管理

实行腹腔引流管的标识化管理, 可避免因无标识而出现的护理差错[2]。用白底、红色边框、背面有黏性的长方形标签, 注明管道的名称、日期、签名及管道维护的频次, 然后将标签对折贴在引流管最醒目的暴露位置, 确保护士能够迅速、正确地分辨病人的留置管道。病人手术结束后转入病区交接时, 应对管道进行一一交接、核对, 并签名, 确保每根引流管道标识正确无误。

3.3 建立引流管护理记录单

孙正芳[3] 等通过建立引流管护理记录单的方法提高了引流管的护理质量。引流管护理单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床号、引流管种类、留置日期等。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变化、护理时间及内容、巡视时间及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护理者签名等。通过引流管护理记录单, 让每一班次的护士清楚知道已经做了哪些护理工作, 还需要做哪些护理工作, 以保证护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4 放置引流管后护理

3.4.1 密切观察引流管引流液的变化

术后腹腔引流管作为一观察“ 窗口”, 有诊断性意义[4] 。正确的腹腔引流能将腹腔内的积脓、积血、积液以及胆汁、胰液等刺激性液体及时引流出体外, 以防止感染扩散, 促进炎症消退。同时, 腹部术后放置腹腔引流还是观察腹内有无继续出血、有无消化道漏的有效方法[5]。因此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性质、量、味, 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在术后早期 (6h) 重点观察引流液色和量, 便于及早发现术后腹腔内出血, 若术后1小时有200毫升血性液体流出, 为活动性出血, 要及时报告医师;术后第 1天若出现引流液为大量胆汁, 同时伴有黄疸, 则提示肝外主胆管损伤;若引流液量多且含有大量食物残渣, 则提示腹腔内脏损伤, 且可能有化脓性感染征兆。

3.4.2 注意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保证有效引流, 经常由上至下捏挤引流管可防止堵塞: 即挤压时一手用力压住远离腹腔段引流管10~15厘米处 (从腹腔管穿出腹部皮肤处开始向外计算) , 使引流管闭塞, 另一手握成半拳状挤压靠近腹腔段引流管,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及大鱼际肌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然后, 两手同时松开, 由于重力作用腹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排出, 反复操作, 此操作可减轻患者的疼痛[6]。如发生引流不畅, 则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堵塞, 给予调整体位, 用手挤捏或用无菌盐水冲洗, 压力不能过大, 以免造成损伤。

3.4.3 正确掌握引流管放置时间

正确掌握引流管放置时间 , 一般引流管在无引流液引出后24h拔除;若为预防性引流, 一般术后2~3d;如预防发生吻合口瘘, 则需要观察 7~14d才拔除;若用于脓肿引流, 引流管需要逐渐退出, 待脓肿闭合后拔除, 时间视病情而定。根据病人的情况不同的引流管取出的时间方法也不尽相同, 须根据医嘱配合医生进行拔除, 如T型管一般在术后2周 , 经T型管道造影, 证实胆管通畅后方考虑拔管, 在拔管之前, 先夹闭引流管2~3d, 观察患者无发热、恶心、上腹胀痛, 即可拔管, 否则, 仍需继续引流。拔除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 1~2日内可自行闭合[7]。

3.4.4 引流管的其他注意事项

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体内、外通道, 渗血和脓性分泌物可通过引流管引向体外, 而外界的细菌可逆行进入体内, 引流管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易扭曲, 过短影响病人翻身或脱出。下床行走时引流袋要低于引流管的出口, 搬运病人时引流管要夹闭。引流袋每日更换, 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并妥善放置, 以防牵拉脱落;引流管周围敷料一旦渗湿必须立即更换敷料, 引流袋内引流液达到一半时应及时更换, 以防造成继发感染[8]。置管时间较长的给予红外线灯理疗, 每日1~2 次[9]。

摘要:在普通外科腹部手术中常根据病情需要留置不同的腹腔引流管。引流的目的:一是用于对病情变化的观察;二是一种治疗手段, 就是将腹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 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充分引流、密切观察、早期拔管等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病人痛苦, 有利于术后恢复。故引流管护理质量好坏, 与减少术后并发症, 甚至与手术成败都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腹部手术,腹腔引流,引流管,观察及护理

参考文献

[1]丁桂兰, 颜桂芳.腹部外科引流导管的临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4) :110-111.

[2]李建群, 张敏, 胡帆, 等.腹腔引流管的标识化管理及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7A) :1023.

[3]孙正芳.引流管护理单在普外科护理的使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3 (1) :206.

[4]孙洁, 普雪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放置引流管的作用及护理[J].西南军医, 2011, 13 (3) :561-562.

[5]王蔚蓝, 孙海明.腹腔引流不当所致并发症5例报告[J].浙江创伤外科, 2009, 14 (1) :94.

[6]李水英, 张梅, 刘帆, 等.腹腔引流管挤压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外科版) , 2009, 24 (10) :14-15.

[7]曹伟新, 张美芬.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8.

[8]刘娜, 曹珊, 师兰香, 等.腹腔引流管不同换药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3A) :77-78.

留置尿管护理的研究进展 篇10

1 手术病人留置尿管时机的选择

术晨为病人留置导尿时, 把病人住院以来对手术的不安集中到置管过程中, 面对身体部分暴露, 以及对尿管置入体内知识的欠缺, 产生一种害羞、担忧、信心不足、焦虑、恐惧的心理。再由于早晨护理力量薄弱, 往往手术病人都提前1.0 h~1.5 h留置尿管, 置管时间的提前给病人带来的疼痛不适, 更加重了病人主观的焦虑及恐惧感[1]。病人置管后血压升高、脉搏加快, 有些病人因恐惧或血压过高而放弃或延期手术治疗[2]。在麻醉后留置尿管, 病人疼痛感觉减轻或暂时消失, 消除了诱发尿道痉挛的因素,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避免了重复置管带来的尿道机械性损伤, 降低了尿路感染率及病人认可的负性心理[1]。

病人术后苏醒期对尿管的耐受性可能与认知程度有关, 有心理准备的病人, 疼痛程度有所减轻。而麻醉后留置尿管是在病人无意识的状态下留置的, 大脑对留置尿管无记忆, 尿管刺激不认知, 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紧张的情绪状态及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可影响病人的痛阈, 导致病人对各种刺激敏感性增加, 耐受性降低, 以致轻微的疼痛即引起强烈反应, 导致苏醒期病人反应强烈, 表现出剧烈的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影响了病人的完全清醒和安全性。马静[3]采用在留置尿管前用5 mL注射器将1%丁卡因注入尿道内, 2 min后插入尿管的方法, 结果术后不适反应明显低于全身麻醇后导尿且苏醒期生命体征平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留置尿管拔管时机的选择

为避免排尿困难, 拔管前1 d或2 d内先行夹管, 3 h开放1次, 帮助膀胱恢复排尿功能, 并在输最后一瓶液体时拔除尿管[4]。

3 尿管更换的时间

据报道[5,6], 因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20.8%~31.7%,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其中75%~80%的尿路感染是由留置导尿管引起, 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则发生尿路感染的机会越大。为预防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临床上需定时更换导尿管;但频繁更换导尿管可能造成尿道局部损伤, 增加病人的痛苦及尿路感染的机会。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下推荐的实践原则是应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 导尿管只在发生堵塞时才更换;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可根据尿液pH值分为高危堵塞类 (pH>6.8) 和非堵塞类 (pH<6.7) 两种, 前者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2周, 后者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4周[7]。李晓燕等[8]按此原则进行实践并证明, 既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又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化。

4 集尿袋的选择及其更换时间

目前留置导尿病人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在教科书及各类杂志上均不一样。沈子楠等[9]对留置导尿病人的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与尿路感染相关性进行临床观察, 认为采用一次性密闭式引流袋, 每周更换2次较为适宜。但一次性密闭式引流袋没有防逆流的功能, 一旦引流系统高于膀胱水平, 贮留在引流导管的尿液就会倒流回膀胱, 可引起尿路感染[10]。丹麦Coloplast公司生产的单向活瓣集尿袋有抗尿液反流至膀胱的作用, 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实验证明, 使用抗反流引流袋, 每周更换1次引流袋, 减少了在更换引流袋时不慎污染的机会, 有效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从而达到降低腔内逆行感染的发生率[10]。同时使用抗反流引流袋的病人比使用普通引流袋的病人每周可节约费用9.66元, 节省护士护理操作时间12 min。

5 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是预防和控制长期留置尿管病人泌尿系感染的措施之一。而膀胱冲洗液要经过导尿管才能进入膀胱内, 每冲洗1次, 就要增加1次感染机会。

5.1 膀胱冲洗频率

近年来, 有不少学者对膀胱冲洗频率进行了研究。周蓉等[11]分别采取不同的膀胱冲洗次数, 每日2次、每日1次、每周2次, 观察尿沉渣白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膀胱冲洗每日1次, 泌尿系感染率为30.0%;每日2次, 泌尿系感染率为55.2%;每周2次, 泌尿系感染率为13.0%。每周2次膀胱冲洗效果明显好于每日冲洗1次及每日冲洗2次。刘芬[12]报道, 凡能进食水的病人, 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管后, 嘱病人大量饮水 (1 500 mL~3 000 mL) 可替代传统的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

5.2 膀胱冲洗液

膀胱冲洗过程中除了注意无菌操作原则, 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性外, 选择有效的溶液进行冲洗也十分重要[13]。传统的冲洗液有0.9%氯化钠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0.25%氯霉素或加抗生素的液体等。

5.2.1 0.25%氯霉素

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的葡萄球菌。氯霉素为广谱抗菌剂, 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而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强。龚兴霞等[14]的研究结果显示, 用氯霉素行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效果更显著。

5.2.2 0.02%呋喃西林溶液

常会民等[15]用1∶5 000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 与非冲洗组对照, 冲洗组感染率为20.3%, 非冲洗组感染率为19.2%, 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 使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多, 以致总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馨等[16]用0.02%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 与非冲洗组对照, 冲洗组与非冲洗组细菌培养阴性率均为96.7%。龚兴霞等[14]应用密闭式冲洗的方法并控制冲洗频率, 结果显示, 用呋喃西林液行膀胱冲洗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目前, 美国FDA已批准使用呋喃西林冲洗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口。研究表明, 呋喃西林冲洗的导尿管可抑制引起尿路感染的绝大多数致病菌, 包括革兰阴性菌, 呋喃西林<64 μg/L就有抑制作用[17]。

5.3 膀胱冲洗速度

林碧芳等[18]报道, 冲洗速度100 gtt/min~140 gtt/min, 对病人生命体征无影响。冲洗速度过快, 可引起膀胱负担增加, 刺激交感神经, 使其兴奋性增高, 血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 因而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同时对呼吸中枢产生反射性刺激致呼吸加速。因此, 在进行冲洗时最好能将生命体征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以致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水平;而速度过慢, 虽对生命体征无影响, 但因在冲洗过程中需加强病情观察, 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强度。

5.4 膀胱冲洗液的温度

膀胱冲洗作为一种医源性应激源会对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19]。不同季节室温下行间断膀胱冲洗时会引起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采用10 ℃~20 ℃冲洗液冲洗对病人血压、心率、呼吸有较大影响, 说明低温冲洗液间断冲洗膀胱可影响病人心血管活动功能。同时, 低温易刺激膀胱平滑肌引起膀胱痉挛, 导致病人生理、心理不适, 进一步引发心率增加, 呼吸增快, 血压上升, 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存在潜在危险。21 ℃~38 ℃冲洗液冲洗对病人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说明接近人体体温的冲洗液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且机体易于接受, 无不适感觉。但36 ℃以上温度易加快局部血循环诱发局部充血而导致出血[3], 因此, 采用21 ℃~35 ℃温度进行间断膀胱冲洗可减少病人应激反应, 使病人生命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平稳。

6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 是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0]。周友田等[21]将舒适护理应用于留置尿管操作前、中、拔管过程, 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改善了护患关系, 病人也获得了有利于治疗和护理的知识和方法[22]。

综上所述, 应用科学的留置尿管护理技术, 既能达到预防泌尿系感染的目的, 又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营养管护理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47-01

我院腎内科对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而又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内瘘手术或手术失败的患者采用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道。我们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发现患者洗浴时淋湿了长期颈内静脉血透置管处和导管体外端,而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自2011年3月起我们对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在淋浴时使用一次性人工肛门袋,对血透置管起到保护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物品:规格为140mm×200mm或150mm×250mm的一次性肛门袋。

二、方法:

1、将体外长期导管体外端用无菌纱布及胶布包紧。

2、将人工肛门袋的不干胶撕开,将长期导管的纱布端放入肛门袋中,然后调整位置,直到可以紧密贴在皮肤上。贴肛门袋前皮肤要干燥。

3、洗澡时,不可用水对准肛门袋与皮肤接触处长时间冲洗。

4、洗澡后,应轻轻取下肛门袋,对置管处重新消毒,贴上无菌纱布。如果体外端包扎的纱布淋湿,也要消毒重新包上无菌纱布。

三、效果:

1、提高了长期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按需进行洗澡。

2、通过对患者或家属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健康信息,掌握了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统计病例54例,置管时间2年以内,使用一次性肛门袋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不使用者。

3、一次性肛门袋的使用操作方便,患者或家属易掌握。

4、一次性肛门袋取材方便,价格较低,患者易接受。

营养管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0例,男64例,女3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71例,其中经锁骨上入路48例,经锁骨下入路23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4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5例。均应用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BLE®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途径的置管并发症及遇到的问题分别见表1、表2。

导管放置时间最长34天,最短为2.5天。导管非主动拔出者均以脱管计数。

2 讨论

2.1 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选择

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有上腔和下腔静脉两路。常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和习惯操作来选择。本组以锁骨下静脉居多。目前已基本上摒弃了静脉切开置管方法,而采用经皮穿刺静脉置管的方法。后者具有简便、迅速,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并具有可重复穿刺应用的优点。尽管经皮静脉穿刺置管带有盲目性,可能引起一些穿刺并发症,如血管神经损伤、血气胸等。但只要正规操作,掌握技巧,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仍是一种安全的方法[1]。原则上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途径,如果穿刺失败或有禁忌证时改用其它途径。

本组经下腔中心静脉途径置管5例,是因穿刺失败或合并锁骨骨折、甲状腺肿大、颈部外伤、穿刺部位烧伤等原因而选用的。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穿刺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于固定和护理,感染率低,不影响病人活动,CVP监测准确等优点,被认为是首选的途径[2]。

2.2 注意事项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有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锁骨下静脉(2例)的可能性,常规X线摄片发现导管在错误位置而明确诊断,发生率低,但有同类报道[3]。分析误入可能因素:(1)J型导丝在静脉角处遇阻力,当稍加力后发生扭转,尖端改变方向;(2)操作时头部过度偏向对侧,使静脉角由直角改变成钝角;(3)导丝尖端正好处于错误的静脉开口。

2.3 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及并发症的防治

2.3.1 一针成功率

在本组的100例穿刺置管中,一针成功率87例(87.0%),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共有13例发生并发症,均是由于技术不熟练,动作欠轻柔,未按操作规程或反复穿刺所致。

2.3.2 血肿,包括穿刺的局部和纵隔的血肿

血肿的形成原因是动脉的损伤,表现有:(1)穿刺时可感受到针头有搏动感;(2)回抽血液为鲜红色动脉血(发绀者除外);(3)无需回抽,血液会自动且呈搏动性进入针筒。此时应立即停止,压迫止血约10min后,可再次穿刺。穿刺进入静脉时不一定都有落空感,因此不宜过分追求落空感,宜缓慢进针,边轻轻抽吸边前进。这样一进入血管腔内即可见有回血,可防止进针过深损伤血管壁对侧或其它重要器官和组织。

2.3.3 胸腔积液及气胸

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进针过深或反复穿刺损伤胸膜所致,在肺气肿的病人,因肺尖较正常解剖位置增高而更易发生。表现有:(1)在负压进针穿刺后回吸气体;(2)突发的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3)清醒病人出现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此时应立即停止,压迫局部,注意呼吸音的变化,如有减弱,在X线片可明确诊断气胸和胸腔积液,行穿刺排气(液),必要时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3.4 导管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为:创口有感染迹象,或全身发热,而此时患者无其它感染灶存在。本组导管细菌培养阳性1例,见表3。

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有:(1)穿刺置管中污染,皮肤穿刺创口感染;(2)输入液污染;(3)静脉血栓形成。注意事项:(1)穿刺置管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滑动,并严禁随意将导管拉出或插进;(3)穿刺部位严格保护,保持清洁,每天用PVP碘消毒及更换敷料;(4)输入的液体须严格在无菌条件下配制,如果为开放式输液则应用酒精过滤空气,有条件的可用微孔过滤器及输液泵;(5)如发现应考虑导管源性感染可能,立即拔管,并作创口分泌物、导管尖及血液培养,并依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4]。

2.3.5 导管阻塞及护理问题

导管阻塞包括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内血栓形成和导管内血栓栓塞。中心静脉置管在使用过程中导管内血栓形成和导管内血栓栓塞比较常见,表现为输液不畅及管腔阻塞,这些主要与导管管理不当有关。输液不畅如果是逐渐发生的,一般与导管内纤维蛋白或钙盐沉积、附壁引起管腔变窄有关;如果是突然发生堵管,则多是血凝块堵塞管腔[5]。

2.4 注意事项

(1)静脉穿刺争取一次成功,减少静脉内膜损伤;(2)穿刺静脉选用管径较粗、血流较快的静脉;(3)严格无菌操作;(4)遇输液不畅时,如回血顺利,可继续输液。如不顺利,可将导管转动或拔出,如仍无回血者拔除导管。切忌用液体冲洗或挤压“莫菲氏管”加压输液,以免将导管内的血栓挤出,造成栓塞;(5)及时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或枸橼酸钠溶液封管[6]。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6~1086

[2] 黄志强,黎鳌,张肇祥.外科手术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

[3] 梁爱霞,唐兴祥,黄盛辉,等.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4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1(16) :563

[4] 魏娟,曹亚红,陈秀敏,等.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 :40~41

[5] Maffessanti M,Bortolotto P,Kette F,et al.Radiological detec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Europ J Radio,2002;9:101 ~ 104

上一篇:中国儒学下一篇:体育消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