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执法(共12篇)
综合执法 篇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要求, 近日, 商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商秩发[2013]434号) , 就进一步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旨在改革商务执法体制, 在商务系统内全面推行综合执法, 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问题, 切实强化市场监管。
《意见》强调,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强化执法监管,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商务行政执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规范执法行为, 着力提高执法水平, 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为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意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当前形势及商务工作实际, 紧紧围绕履行执法职责、提高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等核心目标, 部署了五个方面共18项具体任务。一是全面履行执法职责, 切实强化市场监管。包括严格落实法定职责,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集中整治突出问题。二是改革商务执法体制, 着力提高执法能力。包括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推行综合执法, 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健全执法协作机制等。三是坚持依法行政, 大力规范执法行为。包括完善执法管理制度, 确保执法行为规范, 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等。四是创新执法方式, 推进监管信息化。包括建好用好12312举报投诉服务网络, 打造执法信息化平台, 积极探索信息化监管等。五是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保障措施。包括完善商务立法, 加强政策支持, 强化评议考核等。
《意见》明确要求,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相对分开, 抓紧将分散的行政处罚职能集中起来, 由商务行政执法队伍实行集中执法、综合执法。抓紧对拍卖、典当、商业特许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原油市场、成品油市场、零售商促销、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家庭服务业、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国内外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行政处罚权限进行梳理,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合执法 篇2
各县市区文广新(文体)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为贯彻落实省市纠风办关于今年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的有关精神,切实加强文化新闻出版部门政风行风建设,提高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现将《河南省文化厅<2011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民主评议工作方案>的通知》转发给大家,请结合我局《2011年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实施方案》和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日
2011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民主评议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加强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纠风行业不正之风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河南省2011年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政府“两转两提”的工作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群众的监督作用,推动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切实改进作风,提高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原经济建设、实现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创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评议对象
全省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
三、评议内容
(一)信息公开。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要求,认真履行公开责任,实行政(事)务公开,在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收费标准、办事时限、服务承诺以及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台签及监督岗等方面做到信息公开。
(二)依法办事。正确履行职能,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依法处罚、照章办事;无滥用职权、执法不严、办事不公,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三)服务质量。执法行为规范文明、程序完善、文明礼貌、热情耐心;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落实到位;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行便民措施;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以及刁难群众、态度粗暴、办事马虎、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现象。
(四)服务环境。服务设施齐全,便民设施明显,办事指南清楚;工作人员仪容仪表端庄,工作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创建“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氛围浓厚。
(五)廉洁自律。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洁从政(业)各项行为规范,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无徇私舞弊、吃拿卡要等问题。
四、评议方法和程序
(一)评议方法
民主评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统一组织、分级负责。评议分为日常评议考核和问卷测评两部分,日常评议成绩占综合满意度的30%,其中:县(市、区)纠风办20%,省辖市纠风办10%;问卷测评成绩占综合满意度得70%。
县(市、区)纠风办负责对参评单位政风行风建设日常工作,自查整改情况、上报材料情况、处理投诉情况等进行督查考核。参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内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或弄虚作假、干扰评议程序的,酌情予以扣分,取消参加“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候选资格。
(二)评议程序
1、动员部署(6月15日-7月31日)。各项文化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的考核标准(见附件),在全系统内召开会议,层层发动,形成声势,积极发展“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创建活动,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提高管理及服务质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要按照评议工作的要求,制定具体创建方案,公开服务承诺和监督方式。
2、组织实施(8月1日-10月31日)
(1)查找问题。参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对照评议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开展自查自纠。
(2)公开评议。召开面对面评议大会,邀请新闻媒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的主管部门和县乡领导、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对参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的政风行风建设情况进行公开评议。参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人要从履行职责、队伍管理、为民服务、廉洁自律等方面报告政风行风建设情况。评议代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在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质询。对评议代表现场提出意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人原则上现场予以解答,不能现场解答的应限时书面回复。对评议代表指出的问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要限期整改。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电视等媒体对评议过程进行直播。公开评议的资料要作为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保存。
(3)落实整改。参评单位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及时通报整改情况。各参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要推动评议与创建相结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制定出整改意见,认真落实,取信于民。对群众投诉的问题,能解决纠正的,要及时解决纠正,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案和措施。要着重解决好思想作风、执法和服务、内容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评议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民主测评。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要积极配合纠风办的民主测评工作,确保民主的公开、公平、公正。
3、考核总结(11月1日-11月30日)。市、县两级纠风办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进行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报省纠风办。省纠风办、省文化厅对评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进行暗访检查后,确定表彰名单并予以通报。各省辖市文广新(文化)局对基层站所评议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整改目标、措施。工作总结于2011年11月25日前上报省文化厅政风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驻厅监察室)。
五、评议结果的运用
评议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的主管部门和县(市、区)政府通报,同时将作为被评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绩效及2011评先评优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条件,计入所在省辖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考评成绩和文化行政部门行业政风行风评议的综合成绩。
对连续两年以上群众满意度高、评议名次靠前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建议主管部门将评议结果作为其主要负责人评奖晋级的一项重要依据。对因工作不力造成群众满意率低、问题较多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建设主管部门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文化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稽查队)评议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结合上评议结果,总结经验,弘扬先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查找问题,鞭策落后,促进转化;抓好中间,整体提高,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突出重点,评议和创建相结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各级文化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评议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
(三)认真总结经验,构建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各级文化部门要通过评议活动,建立健全本系统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行为,完善政风行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卫生监督 联合执法 综合治理 篇3
闸北卫生监督所在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以防病和医疗及市民食用安全为目标,2001年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执法。二是加强联合监督执法,会同公安、市政、工商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取缔了一批地下食品加工场所,没收销毁一批违禁食品。三是加强了对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对有职业危害性的工厂进行安全执法检查,对造成职工危害的工厂进行处罚。四是对公共场所、学校饮食、饮水卫生、建筑工地进行全覆盖执法。五是抓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定了《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计划》,把外来人口的卫生管理由建筑工地向散居流动人口延伸,为控制疾病的流行打下了基础。
2002年闸北卫生监督所将根据市、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区域工作特点,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卫生监督体系,积极探索高效管理模式,规范卫生监督工作,从而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提升全区整体卫生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了工作计划,努力实现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监督网络。今年闸北卫生监督所在区卫生局的总体规划下在原有的卫生监督组织框架基础上,再增设二个分所,形成一个总所、四个分所的卫生监督网络,使卫生执法更加紧密、协调、便于业务工作的实施,并进一步明确总所与分所、科室间、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能,体现分级管理,形成既有内部制约又有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促进卫生监督有序、规范地持续开展。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闸北卫生监督所结合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将积极参加市所的各类业务,选送业务骨干到市所接受短期培训和学习;参加有关专项业务知识的培训;定期参加科主任的业务知识学习和信息沟通;认真参加区府组织的普法学习和考试,提高法律知识水平,从而加强了职工思想教育,提高了职工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树立了代表政府良好执法形象的思想,使卫生监督工作能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并适应入世后对卫生监督员管理工作的要求。
加大卫生执法力度,继续搞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闸北卫生监督所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卫生部和市、区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工作要求,加大专项整治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卫生安全环境,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扩大专业行政处罚面,组织落实市卫监所今年开展的10次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在综合执法中,要以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为重点,与打假专项行动和整顿规范市场结合起来,加强源头管理。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地下加工窝点,净化市场环境;在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中,加强对供餐单位、批发和集贸市场、大型超市、食品加工重点单位以及饮食、熟食、食用农产品、学生奶茶等重点食品进行监管,尤其是要做好节假日的食品安全卫生检查;在职业卫生检查中,对一些危害因素较大,容易引进职业病和中毒的单位加大整治,并要强化使用放射元素的单位放射源准入、使用和退役的管理。
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卫生许可工作。闸北卫生监督所将进一步规范许可工作程序,健全内部运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对许可、备案和事后监管要有机结合,强化后续管理,更好地完善卫生许可的公开办事制度,接受申请者的监督。公务活动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指导到位、办证及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综合执法 篇4
一、翠屏区农牧业执法情况回顾
1. 翠屏区农牧业分散执法的情况
农牧业执法涉及的种类较多, 有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农业环境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等, 几乎涉及了农牧业的方方面面。这些执法分别由翠屏区农牧局的原各个业务科站独自承担。但是, 长期以来在各个科站中形成的观念是抓“粮食和畜牧生产”, 而忽略了农牧业行政部门重要职能之一的农牧业执法监督职能。对依法治农, 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农牧业行政执法工作力度较小, 缺乏权威性, 形成机构分散, 关系不顺。具有行使执法职能的各个科站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 导致行政执法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对违法行为查处的力度不够。这种执法体制没有形成合力, 不能有效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难以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形象。
2. 农牧业综合执法任务繁重
农牧业综合执法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95部之多。可见, 在新的历史时期, 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执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翠屏区, 仅在城区的农牧业投入品批发商就有115家, 全区的批发、零售商共有1 300家之多;乳品公司、奶牛饲养场、专业户64家;典型养殖场516家, 其中规模养殖场小区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家 (含两家农产品初加工企业) 。翠屏区农牧业的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任务是非常艰巨和繁重的, 只有建立一支专业的执法队伍, 才能对这些投入品进行有效管理, 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使之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二、翠屏区农牧业综合执法的现状
1. 实行综合执法, 建立了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为整合执法资源, 加强农牧业执法工作, 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翠屏区2008年正式成立了农牧业行政执法大队。行政执法大队有专职执法人员5人, 负责全区的农牧业综合执法。农牧业综合执法的启动, 改善了我区农牧业行政执法体制, 农牧业执法开始由分散向集中过渡, 有利于保证农牧业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 提高执法效能, 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2. 明确了工作职责农牧业行政执
法大队的主要工作职责有:受区农牧局委托, 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依法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和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进行管理;依法对辖区内农作物种子 (种苗) 、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农资生产、经营案件的举报、立案并牵头办理农牧业行政执法案件;负责农业行政执法检查、农业行政处罚、农业行政强制、农业规费征收等工作;承办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移送的违反农业法律、法规的案件;与检疫部门共同开展对动植物检疫的定期集中检查。
3. 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
为推进翠屏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一是为了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制订了执法人员守则、行政执法公开制度、执法程序上墙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按局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把工作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了人头;三是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行政执法纪律的学习, 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树立良好执法形象;四是认真履行职责,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五是加强了对农牧业投入品经营人员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督促鼓励经营人员守法经营, 合法经营。
4. 取得了明显成效行政执法大队通过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各种专项整治、受理投诉举报等活动, 有效地打击
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饲料、兽药等各种坑农、骗农、害农行为。从2008年执法大队成立以来, 共查处假劣农牧业投入品涉案金额120万余元, 对违规经营人员当场处罚45起, 立案查处63起,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约300多万元。通过开展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切实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净化翠屏区乃至全市的农资市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规范我区的农牧业投入品市场, 确保农产品、畜产品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翠屏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农牧业行政执法人员身份性质不利于执法
行政执法大队是按“不增编制、不增人员、内部调节”的办法组建起来的, 属事业性质, 执法人员从身份性质上不利于执法。执法人员也是从其他从事技术推广服务科站抽调的, 法律知识功底不深, 执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 执法人员没有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 存在着后顾之忧。
2. 执法经费匮乏
由于行政执法大队是按“不增编制、不增人员、内部调节”的办法组建起来的, 国家财政没有配套和解决农牧业执法办案工作经费, 而没有专项经费保障, 使农牧业执法工作开展困难。执法必备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无法保障, 调查取证困难, 难以及时追究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由于无执法经费保障, 执法设施难以改善, 人员待遇也难以保证。
3. 执法手段落后
县级农牧业行政执法是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但是, 由于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起步晚, 经验不足, 而农牧业行政执法涉及面广、对象分散、工作量大, 执法成本很高, 加上执法装备的缺乏, 导致了执法手段比较落后。同时, 每年对产品进行监督抽样检测的还仅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抽样任务, 这只占农牧业投入品上市种类的极少部分。由于检测费用过高, 给农牧部门产生很大的经费压力, 财政部门也未能解决这笔经费。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 也是造成农牧业执法手段落后的原因之一, 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 农牧业执法中存在的难点
(1) 执法队对流动经营人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些不法厂商通过不正常渠道将不合格产品直接进入乡镇市场销售给农民, 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在各个乡镇之间流动销售。由于经营成本低, 受到一定的农民欢迎。执法队在处理这类违规经营行为时, 只能查扣当场销售的产品, 其他处罚措施难以实施, 遇到不明真相的农民, 还会围攻执法人员。由于这种经营模式违法成本低, 违法现象普遍, 但我们的执法成本太高。因此, 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状。
(2) 对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的人员还无法进行查处在农牧业生产中, 农民还存在着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限用兽药情况, 给我区“无公害”生产带来消极影响。目前, 执法队还无法对此种行为进行有实质性的处理。希望国家对生产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兽药产家予以限制或取缔。
(3) 执法检查还没延伸到村社一级
目前农村交通情况的改善, 村社一级普遍存在着经营农牧业投入品情况, 这些经营户没有办理任何证照, 经营行为也很不规范, 由于执法力量和资源少, 对此类经营行为还没有检查彻底。
四、翠屏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大对农牧业执法投入, 保证执法工作的有效进行
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解决农牧业执法办案经费和专项工作经费, 确保农牧业行政执法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为全区农牧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 应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等各部门的沟通协作, 互相支持, 确保有效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共同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
2. 多手段、多措施加强农牧业行政执法
一是对辖区内农牧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者进行排查摸底, 建立生产经营者档案, 鼓励、引导和督促其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二是对于市场上猖獗的假冒伪劣的产品, 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提高假冒伪劣农资生产和销售的犯罪成本。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 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 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 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 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保证农牧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三是加大对农牧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针对城区内的批发商销售的投入品, 加大其质量监督抽检力度, 每年对各种产品分季节进行全覆盖抽检。让抽检工作成为一种执法监督制度。四是加强乡镇市场的执法力度。执法部门除了对乡镇、村社一级市场的检查工作经常化外, 还应建立各种举报制度、信息制度, 对制假、售假人员要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以威慑其他不法人员。
3. 加强对农牧业执法人员的培训、监督
(1) 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执法人员手中行使的权力是公权力, 来源于人民。执法人员的素质体现执法水平的高低, 影响农牧业行政的形象。执法人员通过对农牧业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 掌握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的农牧业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提高执法人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执法中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做到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真正让群众满意。
(2) 加强执法监督, 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牧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向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 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3) 完善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奖惩制度由于农牧业执法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为提高对农牧业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可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因农牧业执法人员为事业编制人员) , 对执法工作表现突出的执法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违反《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和行政执法“十不准”规定的, 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综合执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省委省政府2010年承诺十件实事责任单位的通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难点问题,整合执法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根据《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涉及食品安全的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工作。
第三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全市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工作的领导机构,其办公室是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综合协调机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负责具体实施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上级交办的综合执法、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协商各有关执法单位申请的综合、联合执法事件,组织综合、联合执法行动,协调执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以及信息综合等。
第五条 食品安全综合联合执法各单位应依据法律法规履行各自法定职责。第六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履行综合监督职能,督促、检查各食品安全执法单位在综合联合执法行动中依法履行有关执法职责。
第三章 人员管理
第七条 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联合执法活动前,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综合联合执法方案要求,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建联合执法工作队伍。
第八条 各职能部门应根据综合联合执法方案要求,选派相对固定、熟悉业务、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参加综合联合执法活动。
第九条 综合联合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按照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安排,各司其职,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第四章 执法管理
第十条 综合联合执法主要内容包括:
(一)围绕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重大活动和节假日食品安全等开展的综合联合执法行动;
(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的涉及食品安全需要综合联合执法的工作任务;
(三)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开展综合联合执法的事项。第十一条 综合联合执法启动机制:
(一)常规启动机制。根据食品安全工作实际,需要开展全市性的、重大的综合联合执法以及上级要求开展综合联合执法行动时,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拟定综合联合执法行动方案,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同意后组织实施。
(二)专项启动机制。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单一专业执法力量难以纠正、制止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相关部门可将综合联合行动方案(草案)提交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相关部门协商后组织实施。
(三)突发启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事项需要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联合执法行动时,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立即上报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尽快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实施食品安全“联合执法,分类处理”机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坚持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则,各有关执法单位应根据职责和程序分别进行立案、调查,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 实施食品安全综合联合执法互动机制。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超出本部门查处职能范围时,应迅速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申请协调解决。相关执法部门在接到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 知后,应及时赶到现场,办理移交手续,依法进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各种理由加以推诿和回避。
第十四条 综合联合执法行动结束后,参加行动的各有关部门应对本次执法活动的处理情况作书面整理,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五章 保障制度
第十五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服从综合联合执法方案安排,主动配合执法牵头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联合执法工作,并在人力、物力以及宣传、车辆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支持和配合在本辖区范围内开展的食品安全综合联合执法工作,不得加以推诿、阻拦和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应保证综合联合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 综合联合执法各成员单位要从大局出发,遵守综合联合执法制度。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综合执法 篇6
转变观念是基础。我所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主线,紧紧围绕“卫生改革与改进服务”这一中心,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以便民、利民为立足点,狠抓“四化”服务。即服务主动化、审批简约化、收费标准化、执法公正化。并公开设置了卫生许可证审批程序、卫生行政执法程序、各项收费标准等栏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办理卫生许可证方面,减少原有的前置条件,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招商引资优先办,贸易项目随到随办为原则的措施;改变以往每周两天办证为全天候办证,受理时间由法定七天缩短为五天;食品等项目由法定30天缩短为25天;集中式供水单位发证由三个月缩短为一个月内;预防性设计卫生审核与批准由15天缩短为7天;严格把关,注重各个审批环节的衔接。遇到难题,不推诿,不拖拉,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献计献策,一切从国家利益和客户利益出发,帮助和配合有关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及时改进,做到在摸索中前进,于改革中发展。杜绝了“朝南坐”的衙门作风,形成了一个“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
责任落实是关键。随着卫生监督对象的急剧增加与监督人员的数量不足、业务知识单一、监督人员忙闲不均的矛盾日益突出,我所着手对卫生监督体制进行了改革。一是对科室进行改组,重新组成了由一个审核发证科、一支执法大队下属三个中队为主体的体制形式。明确了各科室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以往卫生监督以条线划分,各自为政的运作模式,实行区域分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实行综合执法。二是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分级管理,两级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执法模式,明确各科室和各岗位职责,明确执法责任制的内容和要求、执行方法及考评方法。三是建立卫生监督员督察制度,设立督察办公室,对卫生监督员的执法程序、工作完成情况、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的督察并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打破了大锅饭平均分配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卫生监督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竞争机制是动力。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指导思想,2001年初,我所在人人参与不设候选人这样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对科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由每位竞聘者上交一份书面竞聘岗位施政纲要,经考察和组织审定,最后有10位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竞争上岗的中层干部。实践证明,通过竞争上岗的这批人员,在各科室的领导岗位上充分展示了其领导才能,尤其是在打假行动中,他们身先士卒,主动出击,高质量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与此同时,他们能为全所工作及时献计献策,使全所形成了一个政令畅通,群策群力,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新局面。
队伍建设是保证。面对卫生执法的新形势,我们始终将人才培养,提高全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除对新入所的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外,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法规的培训,经市级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在职卫生监督员则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并参加所里组织的专题授课学习,年终进行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卫生监督员年终考核和下次聘任的依据,其次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行培训,请法院人员、律师及有关专家传授法律及卫生专业等方面相关的知识人,同时派员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知识学习班和大专的学习,目前在读大专22名。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卫生监督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浅析城市综合执法的存在困境 篇7
关键词: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自由裁量权
近年来, 城管执法的新闻不断被报道, 从城管的打、砸、抢等粗暴执法, 到城管执法人员被砍、被捅等事件层出不穷。如某市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中, 该市城管监察支队某大队, 在履行相应通知整改程序无效后, 对违规占道的自行车进行暂扣处理。而自行车行老板回忆说, 事发当日, 从一辆“城管执法”的车上下来7人, 他不清楚这些城管队员的准确身份, 也未见其出示任何工作证件, 径直抬着门前的自行车往他们车上装。在交涉的过程中商户被打倒在地, 而后一名城管队员, 双脚跳起猛跺老板的头, 在撕扯过程中闻道城管队员身上有酒味。又如, 某茶叶店店主因拒拆违规广告, 竟做出持刀追砍执法人员的行为。究其原因, 是由于违规广告面积小, 执法人员没有携带书面的处罚文书所致。
由此, 不难看出, 在城市管理监督过程中展现出执法方式、执法效率、处罚程序、处罚效果、执法人员配置以及被处罚人法律救济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就在于城市管理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一、城市综合执法的概念
城管执法, 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简称, 有时也称为城管综合执法, 主要是指法律授权下的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进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过程。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为城管执法的依据, 其实践雏形始于1987年北京市率先组建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执法检查队”, 其集执法、监督等行政职权于一身, 而后将该联合执法检查队分离, 组建城管队伍, 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其最初的法律形式为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而后在2000年9月8日, 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做了进一步的专门规定。
二、城市综合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展现了精简机构、权力集中、处罚统一、避免交叉重复、强化监督等方面的成效, 但是该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却在执法过程中暴露无遗。
(一) 城市综合管理制度的合法性缺失
1.合法性缺失的分析
“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制约, 而在我国目前的中央行政立法中, 主要涉及到的有《行政处罚法》第16条、《行政强制法》第17条, 而后还有一些规范性文件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进行详细说明, 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 有关权力调整的问题应当由法律来规定, 而由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涉及行政权的运行主体重组问题及行政运行模式重组问题, 其立法主体应为全国人大会常委会 (1) 。
《立法法》规定了授权立法事项在条件成熟时应及时制定法律, 并授权终止。《行政处罚法》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主体设立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现如今, 由于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 使得各地区有立法权的城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没有立法权的城市制定政府令等其它规范性文件, 作为城管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依据。这就使得各地城管执法标准、执法方式、执法范围等不统一, 导致出现强行执法、乱开罚单等暴力执法现象, 使得政府的威慑力、法律的惩罚力度、惩罚效果锐减, 严重展现了法律滞后性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
2.对合法性改善的建议
基于此, 我认为有关城管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法律设立应当提上日程, 这样不仅能够给城管执法提供更权威的法律依据, 还能有利于对城管执法队伍的统一管理, 对执法范围、标准、方式进行统一的界定, 拓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自我救济途径, 有助于定纷止争, 维护法律权威性, 政府威慑力。
(二) 城市综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欠缺
1.合理性欠缺的分析
城管执法的目的是维护城市的秩序、环境、卫生等城市的“容貌”, 打击小摊小贩、破坏环境等不和谐因素。因此铸就了该处罚行为的对象主要为城市低保群体、下岗职工、农乡流动人口, 其大部分是为生活所迫、能力不足、素质底下、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弱势群众。这就让作为拥有自有裁量权的城市管理者, 在全面考虑自由、正义、秩序冲突之时, 做出合理性的裁量。该自由裁量权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事项时, 在符合法律规范规定的幅度、条件、范围和程序, 依自我判断采取适当的裁量方式或措施的行政权能 (2) 。这种自由量权不仅要符合合法性的要求, 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种类、幅度范围内行使, 更要受到合理性原则的制约。
现如今, 之所以城管与民众的矛盾冲突越发激烈, 并经常能够看到小摊小贩与城管执法队员上演着“敌进我退, 敌退我进”的戏码, 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有些执法队员为了达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的目的, 不惜运用各种办法进行暴力执法行为, 更有甚者对处罚相对人拳打脚踢, 致使群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如开篇提到的某市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中的队员暴踩商户头事件。又如2013年的某村百货公司门前发生的纠纷中, 身穿制服的城管一言不发将小贩的炒粉整锅打翻, 当小贩正要捡锅时, 城管一拳打向了该小贩的脸部, 该小贩晕了过去, 鼻血流了一地。
2.对合理性改善的建议
上述事件中, 虽然当事人与目击者所称可能会与案件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但这也是群众对城管执法的一种态度, 如果执法人员能够将“刚性执法”转变成“柔性执法”, 或者采取刚柔并济、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等方式方法, 群众会更容易接受, 抵触的心理情绪的也会相应减少。毕竟城管执法的对象是城市的弱势群体, 他们所经营的小摊、所拉的黑车等便是其生存的工具, 也有可能是全家的经济命脉。所以执法人员更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政府也要做好善后的工作, 为弱势群体提供可以生存的空间, 这样在保证生存自由的同时, 社会秩序也将会得到改善。
(三) 城市综合管理制度正当性的不完善
1.对程序正当性不完善的分析
程序正当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除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绝对、相对的信息外, 都应当向群众公开, 并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依照程序顺序行使职权, 并依法保障相对人、厉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在某市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中, 执法人员下车后什么都不说抬车就走, 缺少了催告、开具物品清单、告知相对人权力义务等程序。在某茶叶店的事件中, 执法人员由于违规广告面积小, 就忽视了程序从而酿成悲剧。在这两个事件中, 可以看出严守程序的重要性。且《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程序执法, 不能因事件大小、人员不同而自由裁量。
2.对程序正当性改善的建议
城市综合执法人员如果能够严格依照法定程序, 公开、公正、公平的行使处罚权, 群众对城管人员执法的不满也会逐渐减少。随着网络化发展, 可以将商贩基本信息进行网络录入, 对被处罚者信息进行网络跟踪记录统计, 而这种统计数据将成为城管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对于屡教不改的相对人加重处罚, 对于初次或者情节较轻的相对人免于处罚。同时处罚信息联网制, 可以有效避免一事二罚的情况。更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执法效率, 有助于群众对城管人员的监督, 以及城管人员对城市秩序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刘恒.行政执法与政府管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1.
[2]马怀德, 车克欣.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J].行政法学研究, 2008.
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措施研究 篇8
1 强化两项责任
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并重的要求, 通过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签订承诺书等方式, 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的监管责任和涉牧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
2 狠抓日常执法监管
2.1 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关于兽药饲料及畜产品监督抽样工作要制定监测工作方案, 层层抓落实, 保证抽样工作顺利开展。相关业务科室、各站要根据方案, 结合抽样的数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样工作, 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结果显示, 肉、蛋、蔬、果等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8.0%, 不合格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5.5%, 这说明在监管范围内仍存在有一定的监管盲区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因此, 执法人员要明确专人负责本年度的抽样工作, 确保年度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特别要强调的是, 不具备抽样条件的坚决不予以抽样。例如, 一名养殖户要求对其所使用的饲料进行抽样检测, 查明其饲喂生猪生长缓慢的原因。而当时现场同批次的饲料仅剩1袋, 是不具备抽样条件的, 工作人员现场明确告知了养殖户该袋饲料不具有代表性, 但基于养殖户的诉求, 工作人员还是对该饲料进行了抽样。然而, 因为没有调查了解该事情的缘由, 趟进了百姓纠纷的“浑水”, 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根据抽样的要求, 代表性采样应取平均值, 比如从3袋饲料中, 分别从每袋饲料的上、中、下抽取样品, 混合均匀后, 分装于3个样品袋内。选择性抽样, 则应单独采样, 并在采样报告中加以说明。抽样要做到事前询问, 掌握抽样物品的基本情况;事中谨慎, 规范抽样环节的各个动作;事后完善, 收集各个抽样过程中必须的佐证内容。
2.2 畜禽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
执法人员按照市局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 开展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同时, 运用监督抽样的结果, 认真把控辖区风险点。比如, 要进一步强化阳性 (超标) 产品的后续处理, 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启动追溯程序。对于超标样品反馈信息溯源的养殖场, 要对养殖场用药情况进行核查, 重点查看兽医处方、用药记录和库存兽药产品。发现用药不规范、未执行休药期等问题的要提出改正措施, 并监督整改。对使用了禁用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要督促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立案查处, 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对于超标样品反馈信息溯源的经营单位, 要及时掌握样品饲料 (兽药) 的购进、经营情况, 能召回的迅速召回, 上溯来源, 下追去向, 并立案查处;对于超标样品反馈信息溯源的生产企业, 要第一时间掌握样品饲料 (兽药) 的生产数量、流向, 能召回的立即召回, 以免继续在市场流通, 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其次, 及时固定相关证据, 严格依据条例的规定进行立案查处或移交处理。
3 强化执法办案
提高执法人员法制观念, 夯实执法基础;完善执法办案激励机制, 激发办案工作热情;加强与公安、检察院等部门的沟通联系, 形成执法合力, 严厉打击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嫌犯罪的行为;加大案件评查力度, 着力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办案质量;强化“两法”衔接, 自觉接受司法监督, 促进依法行政。
4 大力推进服务型执法建设
大力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 将“提示、示范、辅导、引导、规劝、约谈、建议、回访”等行政指导措施, 广泛融入日常执法监管工作, 实行“管理对象分类约谈”工作措施, 定期定类别开展服务指导,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弥补法律监管漏洞, 实现行政管理目的。
5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张掖市县域农业综合执法研究 篇9
一、执法背景
由于受“重许可、轻监管”“重管理、轻处罚”的影响,以往在农业执法的过程中注重事前许可管理,轻视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将管理权、执法权和利益权紧密相连,造成农业执法支离破碎,主要表现为“一站一法”“一事一法”、分散执法、多头执法,执法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度出现了违法不究、有案不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农业行政执法。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职责和职能,重塑农业执法形象,彰显农业法律法规权威,1999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江苏、浙江等4个省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2004年甘肃省农牧厅在陇南、陇东、武威等市、县区开展试点工作,10年来共建立了13个市(州)支队、75个县(区)大队。张掖市与全国、全省一样,从2006年开始,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的一系列部署,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加强农业法制建设的意见》和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编办、省政府法制办《关于全省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意见》等精神,2009年在高台县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的基础上,先后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6个,其中市支队、甘州和山丹两县区大队独立成立,为正科级建制;临泽、民乐两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加挂于县种子管理局,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加挂了县种子管理局,均为副科级建制。
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农业执法为促进县区农村经济发展,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执法认知度不高,推进滞后。张掖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成立较晚,农业综合执法还处在宣传、认识和推进过程中,社会认知度不高,农业综合执法推进滞后。二是综合执法机构不独立,履职艰难。全市县域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大部分都是加挂成立,缺乏相对独立性,既行使农业政处罚权,又履行种子市场检查、监督和监管职责,综合执法作用难以发挥。三是综合执法人员身份不明,创业乏力。全市执法机构均为事业单位,执法人员属非公务员身份,既无法晋升职称,又无明确执法权威,影响执法人员积极性。四是农业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罚困难。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许多法规条款不完善,规定罚则不对应,执法主体杂乱多,执法进退维谷。
二、执法现状
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2009年经县编委批复成立,副科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8名。2012年,为了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将县种子管理局的职能职责整体划入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加挂县种子管理局的牌子,核定事业编制11名。山丹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2013年经编委批复成立,正科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农业委员会管理,核定事业编制5名。
两执法大队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落实涉农法律法规;受理种子、农药、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等方面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承担上述领域的执法检查和违法行为的立案查处;承担对农业行政许可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执法检查和督查;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涉农执法工作等。
近年来,两执法大队认真执行农业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根本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促进县域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发展,保障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㈠强化项目,执法设备完善
高台县执法大队通过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项目”的支持,狠抓执法设备的配备工作,现已配备了台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等办公、执法设备,有力保障了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㈡加强学习,执法水平提高
近年来,两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响应市支队“一周一人一法网”为主题的学法、讲法、用法系列活动和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解(评)活动,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法律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的要求,加强岗位训练与执法实践,使执法人员快速发现问题、有效锁定证据、正确判断违法行为、严格遵守执法程序的能力明显提升。
㈢加强宣传,法制意识增强
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和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采取悬挂横幅、现场宣传、实物展示、发放《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种子识假辨假基本常识》等明白纸、宣传资料及农业法律法规书籍等方式,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和假劣农资识别的现场指导,既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资打假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群众懂法、守法意识。
㈣完善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两大队在学习执行《张掖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修订完善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投诉举报、案件受理、执法办案、调查取证、案件移送、内部监督、执法设备使用管理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32项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职责,规范行为,严明纪律,提升了执法效率。
㈤学用结合,突出案件查处
为推进张掖农产品安全大市建设,净化国家级种子基地生产经营秩序,高台县大队克服执法任务重、人员少、水平不高等困难,采取学用结合、边学边干的学习工作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升华,有效推进了涉农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工作的有序开展。自2013年以来,依法查处农资经营违法案件70起,其中一般程序立案查处结案46起,简易程序处理24起,罚款21.78万元,调解农业生产纠纷68起,挽回经济损失3850多万元。
㈥两法衔接,联合打击违法犯罪
高台县大队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两法衔接、严惩要犯”的原则,在全市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以“两法”衔接,联合执法为突破口,充分借助司法机关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措施,深挖严打涉种违法犯罪行为。近两年,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4起,立案率100%。通过“两法”衔接,使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应有惩处,农业执法效能得到充分彰显。
三、基本特点
㈠县域农业执法的前沿性
一是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置以县区为基础,乡镇没有设置。二是农业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违法案件的最低机关是县区农业行政部门。三是农业执法人员在县区分布最多、最广。这些特点都表明县区是农业执法的前沿阵地和演练场。
㈡县域农业执法的复杂性
一是执法对象复杂,执法对象主要涉及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经营户、合作社、农民等。二是违法种类繁多,定性难,造成执法复杂,如私留倒卖种子等。三是监管部门不依法许可监管,造成执法复杂,如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品种的变更,不按照农事时节加注,丧失了许可的法制性,使违法行为合法化。四是执法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是执法与民事赔偿交织,另一方面是执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的平衡问题,如在查处涉种违法案件时,依法要没收种子,但现实中,没收种子制种农户种款难兑付,引发群集上访等社会问题。
㈢县域农业执法的责任性
一是执法管辖最小划分单元的县区化,要求县域必须守土执法。二是县域农业执法人员既要面对打击报复,暴力抵抗等直接风险,还要经受“一案双查”行政问责以及不履职、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责任追究的考验。三是农业行政监管的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县域农业执法必须确保行政处罚案件不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㈣县域执法力量的有限性
高台县总面积4312平方公里,辖7镇2乡136个行政村10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82.2%,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而农业执法人员只有11人,不到农村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同时,高台县是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左右,现有农业执法人员很难担负起基地监管和违法案件查处的双重职责。
㈤农业执法环境的不良性
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与目前作案手段现代化形成巨大反差,造成执法取证困难。二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执法强制措施不力,造成违法当事人拒绝监督检查问题严重,甚至围攻执法人员,暴力抗法。三是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步伐缓慢,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以言代法,干扰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两法”衔接缺乏立法监督,衔接难度大,农业行政处罚案件移送困难。五是县域农业执法机构挂牌成立,人员编制较少,人员配置参差不齐,制约着执法工作。
㈥县域执法任务的繁重性
一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违法案件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检查农资市场,夏季检查生产过程违法,秋季检查涉种违法案件,冬季设施农业执法,使农业执法人员全天候忙碌。二是涉农法律、法规多而复杂,农业执法面广量大,任务艰巨。三是“减少许可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行政改革,客观的增加执法任务和行政责任。四是张掖是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市,县域农业执法人员肩负着国家用种安全和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
四、制约因素
张掖市县域农业行政执法机构都是在近几年组建成立的,较全国、全省至少晚了10年时间,还处在探索、发展和完善阶段。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依法行政工作的推进,农业行政执法逐步演变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管执法。但是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县域农业执法还存在一些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㈠认识不到位
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职能所在、形象所在”,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一方面对建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综合执法是农业管理最后关口,是对各管理环节的监督和检验。另一方面部分领导还习惯于行政命令,对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还难以适应,总喜欢条块管理,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推进缓慢,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㈡法律不完善
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大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按照权力条块分割的模式制定的,重许可管理轻处罚监管,难以满足法治农业发展的需要,如农药许可生产多乱杂,同一种农药不同浓度的生产就需要许可,使县域执法人员目不暇接。还有措施不对等,监管单位缺乏强制措施而不得处罚,使基层执法监管无所适从,如《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销售、使用农用地膜、棚膜和回收、加工废旧农膜的场所进行检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对生产、销售不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棚膜或者废旧农膜再生产品进行查封、扣押”。
㈢体制不顺畅
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均是事业单位,单位的性质与工作的属性无法联系,没有机遇和时间研究农业科技项目,难以晋升职称,如果不能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名不副实,成为各级农业系统的闲人滞留所和农业技术人员调动的中转站。
㈣环境不良好
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不仅承担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同时还肩负着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和监管任务,随着“三张清单一张网”的建设,涉农40多部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并将委托给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如果不将农业行政监管与农业行政处罚分离,县域农业执法苦不堪言,无力支撑运行。
五、建议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历经十几年的探索成长,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执法。”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新常态下,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的、能够集中实施行政处罚权,实行公务员管理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是成功推进县域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唯一出路,对实现依法治国、依法兴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㈠加大宣传形成共识,提高农业执法效应
各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要按照“有为才有位”的工作思路,以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以案件查处为突破口,依法推进农业行政监管。同时加强宣传,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㈡纳入“五定”,确保执法体系建设
将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定编制、定级别、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能建设执法体系,清理现有执法人员,严把进人关口,纯洁执法队伍。
㈢理顺体制,厘清综合执法职能
从目前县域综合执法的现状来看,只有建立自上而下的大综合模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包括农药、种子、肥料)等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实行一个机构对外进行执法,实行监管权与执法权的分离,才能快速推进县域农业执法。
㈣完善法律,规范农业执法行为
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建设探讨 篇10
一、山西农业综合执法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 围绕“三农”问题, 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 维护农业生产安全运行,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保证农村稳定发展。山西省从实际出发, 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因地制宜, 积极稳步地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1999年1月, 农业部扩大了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的范围。山西省抓住机遇, 先后两次召开全省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会议, 并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法制建设的意见》, 明确提出实行农业综合执法, 解决了各级农业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2004年省农业厅与省编办以晋编办字[2004]179号文件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意见》, 要求“全省县级以上农业 (畜牧)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 实行综合执法, 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同时要求在2005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组建工作。”还在晋中市召开了市县两级编办、农业部门同时参加的大会, 安排部署有关工作, 积极落实文件精神。截至2005年底, 全省11个地级市都已经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二、农业综合执法建设过程分析
(一) 转变观念、规划起步阶段。
1999年, 我省运城市盐湖区被农业部定为全省试点县, 由此拉开了全省建设农业综合执法的序幕。在这一阶段我们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依法行政的有关规定, 通过强化农业法制建设, 加大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工作力度, 受试点县的影响, 运城市以推广盐湖区经验为基础, 迅速在全市13个县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 截至2000年底, 全市已有9个县组建了执法大队, 占全市总数的70%。通过试点工作, 形成了一套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有效监管制度和服务模式, 管理制度主要有:与经营户签订防伪责任书;向社会公开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责任书等七项制度, 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社会法制环境。
(二) 统一思想, 逐步推进阶段。
1.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的基本内容。按照《农业法》规定, 农业综合执法要以市、县两级为重点, 执法与经营相分离为前提, 实现政事、政企职能分开, 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分开。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为目的, 重点建立综合执法机构,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实现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市、县两级农业行政部门要成立专司法制工作的内设机构作为综合执法执行单位, 在此基础上成立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支队、大队同局内法制科、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市、县两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以管理职能为限, 相对集中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农业部门的执法职能, 法律、行政法规明确授权执法主体的执法职能, 根据实际情况由综合执法机构或仍由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主体承担。
2.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的执法范围。凡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为农业 (畜牧) 行政主管部门的以下行政执法范围, 其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各级综合性的农业、畜牧执法机构行使。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 原有关机构停止行使行政处罚权, 继续行使的, 其行政处罚行为一律无效。法律、法规授权单位的执法职能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可以纳入综合执法, 也可以由原事业单位继续承担。
3.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的原则。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离, 处罚职能与技术检测、检验职能相对分离的原则;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凡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范围, 其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行使;综合执法机构的人员, 原则上在原执法单位编制内调整, 不足的可以适当增加, 根据县城的大小控制在10-20人;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罚没款按规定上缴, 实行收支两条线。
4.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的职责划分。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所辖县 (区) 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承办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及应诉工作;审查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查处跨县或县执法机构移送的以及需要由本市执法机构查处的案件。县 (区、市) 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查处违法案件;承办听证、行政赔偿及应诉工作等。
(三) 提高认识, 全面推进阶段。
随着人们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 山西省农业厅与省编办以晋编办字[2004]179号文件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意见》, 在全省县级以上农业 (畜牧)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 实行综合执法, 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实现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经费统一安排、执法文书统一印制的“五统一”, 严格按照执法程序, 持证上岗, 公开办事制度, 依法行政, 文明执法。截至目前, 全省11个市已全部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115个县农业局建立了综合执法大队, 编批1203人, 实际到位921人。
三、影响山西农业综合执法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 农业执法部门较其他执法部门对行政执法的认识有差距。目前国内行政执法领域可分为几大块, 分别是卫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城管、工业、农业 (农、林、水产、畜牧、农机) 等, 其中公安、税务、海关在执法中有行政强制权 (即可限制人身自由) , 而其他部门行政执法则没有行政强制权。由于受国家政策倾斜支持、法律法规制定时间相对较早、管理对象的广泛性和法律法规赋予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权的原因而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强职部门”, 更重要的是, 与其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执法队伍体系建设, 充分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强化对被管理对象的监督管理力度密不可分。而农业部门之所以被称为“弱职部门”, 不仅与农业法律法规制定时间相对较晚、管理对象的非广泛性和法律法规赋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权有关, 而且也与长期以来, 农业部门只注重技术推广服务, 忽视对农业执法机构及队伍体系建设, 轻视农业执法在现代农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弱化对被管理对象的监督管理力度等原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因编制问题, 执法人员的身份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明确, 待遇不能落实。防控禽流感工作就凸显人员紧张的问题, 执法人员加班加点, 捉襟见肘、勉为其难。全省农业执法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7%,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1%。多数执法人员是由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转过来的, 其法律素养有待提高, 一些近年充实到执法队伍中的人员也有对专业不够精通的, 具体执法中存在不懂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很多执法人员都只是经过临时培训, 其专业水平不高导致了很多纠纷的发生, 影响了农业执法的形象与效果。
(三) 农业综合执法的各项保障不配套。一是执法经费不足、执法手段落后。山西省由于贫困县较多, 大部分执法机构都没有办公经费。从统计数据来看, 目前拥有执法车辆的单位仅占执法队伍数量的20%, 在农业执法取证中, 检测手段落后, 采证工具不足, 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交通通信工具缺乏、执法装备不好、强制执行手段不力等问题, 也影响着农业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统一着装, 执法权威受到影响。行政相对人有合理理由质疑穿着便装的执法人员身份的合法性, 从而影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执法人员的形象。三是信息建设滞后, 影响执法效率。农业执法主体相互之间加强交流, 对于互通执法信息、提高执法水平很有帮助。但目前整个执法体系的信息交流手段和渠道还比较落后, 如农资“打假”信息缺乏交流和公开, 造成工作量大, 直接影响执法效率。
四、发展对策
(一) 农业综合执法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山西省农业厅会同省人事编办等部门尽快完善农业综合执法相关法规制度, 尽早出台配套的有关人才培养、培训、执法人员任用、考核、管理等法规、规章及其实施细则, 并适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政策法规, 及时协调与相关政策的衔接, 在动态运行中优化制度, 实现依法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工作中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 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执法人员的管理。要严把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关, 根据工作需要,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通过推荐、考核, 将事业心强, 精通业务、熟悉法律或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录用为执法人员, 以保证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二要健全制度, 规范执法。指导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建立和完善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办案制度, 包括案件受理制度、调查取证制度、听证制度、重大案件集体审查制度、移送和上报备案制度等;二是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包括工作守则、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保密制度、证件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三是财务管理制度, 包括收支两条线制度、票证管理制度、执法设施管理制度等;四是监督与廉政制度, 包括层级监督、内部监督和廉洁自律等制度;五是投诉举报受理和举报奖励制度。
(三) 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执法的保障体系。在实施山西农业综合执法建设工作中, 需要调整方方面面的关系, 落实许多大大小小的具体措施。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处理好农业部门内部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 既要分工明确, 又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形成执法合力。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监督保障体系来保障实施。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机制。要及时、全面地公开行政许可信息, 方便各地执法机构查询。做好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 组织抽检的部门或单位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执法机构, 以便尽早启动处罚程序, 及时固定证据, 纠正和制裁违法行为。建立执法长效机制。要将日常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 更加注重日常执法, 实现执法的经常化、制度化。
(四) 加强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层级监督。对本部门、下级农业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督促其认真落实执法队伍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 发现有不履行法定职责、越权执法、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等行为要坚决纠正, 严肃处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山西省有关管理执法队伍的规章对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做到及时发现、制止、查处、纠正执法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社会舆论监督。成立农业依法行政行风监督领导小组, 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作为全省农业执法行风监督员, 对全省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开展社会监督。以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月、送安全农资下乡宣传周等活动为载体, 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培训, 法律咨询, 送法下乡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活动, 着力提高农民普法教育的覆盖率, 扩大农业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面, 确保农业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以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为载体, 着力提高农业执法办案水平。通过案卷评查, 检验执法主体、执法程序的合法性, 调查材料、法律文书的规范性, 以及适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三是开展复议监督。行政复议是监督行政行为最直接的方式。我们本着公正、公开原则, 及时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在年终评先时, 凡有复议被撤销或诉讼败诉的, 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五) 加强建立责任追究体系建设。一是要建立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建设重大问题“问责制度”, 对执法人员教育管理不严、致使队伍中存在较大违法违纪行为, 造成不良影响的, 对单位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二是要建立健全考试考核评估机制。凡是有组织的培训教育, 必须进行严格的结业考试, 对各单位每一周期组织的培训进行质量评估, 对其组织或参加培训教育的情况进行考核, 凡经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 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并根据评估情况作出限期改进的处理。三是建立健全培训和使用相结合的机制, 将执法人员参加培训和取得的成绩作为竞争上岗和提拔使用的必要依据之一, 对未经培训合格就上岗和提拔使用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追究。四是建立行业准入审批责任制追究制度, 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把考核结果与考核者责任联系起来, 对考核失实、失准的责任者进行追究, 保障执法人员准入制度得到严格贯彻落实。
摘要:在对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综合执法建设现状、过程和影响综合执法质量的因素进行提炼和概括之后, 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思考, 分析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以及需要避免的方面;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综合执法 篇11
会议指出,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国家和省根据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农政发【2004】4号)要求:“争取3~5年内基本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形成一支素质过硬、廉洁公正、作风优良、反应快速的专职农业执法队伍。”200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2010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特别是2010年省委1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到2011年,县(市)全部实行农业综合执法。”2011年省政府12号文件再次明确:“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今年年底前市县两级完成建设任务。”国务院今年4月10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国发【2011】8号)提出:“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可以看出,实行农业综合执法,绝不是哪个机构或哪个人的主张,是国家和省根据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的重要决策,是中央到省一以贯之的重要决定和部署。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实行农业综合执法的文件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
会议明确,推行农业综合执法要以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以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构筑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方式为突破口,以履行法律职责为己任,以整治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以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会议提出,我省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基本目标:一是建立健全县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到今年9月底,全省各县市全部实行农业综合执法。二是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廉洁公正、作风优良、反应快速的专职执法队伍,担负起农业主要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三是加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农业执法机制。四是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监督制度。五是完善农业综合执法基础设施,执法装备和手段得到改善。
会议明确,全省推行农业综合执法:一是要整合农业执法职能。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主要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将分散在农业部门所辖事业单位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行使。凡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各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行使。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原有机构停止行使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其行政处罚行为一律无效,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予撤销。成立后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与经营服务彻底分离,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二要是设置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农业执法机构设置,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要做到机构职能符合执法的基本要求,机构编制适应执法工作的基本需要,执法经费有稳定渠道和切实保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原则,县级要对现有的农业执法机构、人员和职能等进行整合,以一个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执法机构为依托,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可以实行一个机构加挂多个牌子,承担具体执法职能。根据规范统一原则,县级机构名称可以称“农业执法大队”,市级机构名称可以称“农业执法支队”。法制工作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可以合署办公。对报编制部门批准有困难的,可由农业局在机构内部先行设置,承担本县市的农业执法职责,条件成熟后再争取编制部门批准成立。按照行政执法主体化原则,农业局先行设置的综合执法机构,以局法制机构为依托设置,机构性质为农业局内设临时机构,名称可叫县(市)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由农业局正式发文设置。成立后的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承担本级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执法职能,集中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为了利于开展工作,综合执法办公室的人员可由局法制机构人员和从原委托执法单位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从原委托执法单位中抽调的人员,其工作编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工作待遇等均在原单位保持不变。为便于协调工作,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的负责人,可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副职兼任。三是要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要严格执法人员的选拔标准,注重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在知识结构的搭配趋于合理。执法人员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事业心及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公正廉洁、严格执法,关心群众、业务精通,行为规范。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办案水平,做到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对不适应执法工作的,要及时调离执法岗位。
会议强调,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制的一项改革,涉及到职能和人员调整,必须要由各级农业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认真负起责任,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文件要求,研究解决综合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抓好这项有利于强化农业部门职能、有利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加强农业执法作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抓好、抓实,确保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顺利、有序、扎实开展。要积极争取支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需要多方支持。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还没有设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县市,要对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与当地人事、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推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为综合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工作督导。市州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指导,深入基层开展执法调研,及时了解执法工作中特别是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有关问题的有效解决。
会议还实地考察参观了榆树市农业综合执法监察大队。榆树市农业综合执法监察大队在办公楼建设,大队的中队科(室)配置设施,工作职责、办公程序、会议、培训、检查、案件等工作资料的积累整理,队员的工作面貌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给参观者以形象直观的印象,对各县(市)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起到了促进作用。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探析 篇12
1 农业综合执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1 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执法规范化建设未能全面完成
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没有真正把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 目前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不平稳, 部分执法机构更名和新增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
1.2 执法经费不足, 着装不统一, 执法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财政对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专项经费难以保障, 导致执法手段落后, 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农业执法车辆残旧老化, 安全性能较差, 农业执法办公及速测等设备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没有统一着装执法, 影响了农业综合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1.3 执法队伍力量不足, 执法人员专业知识较薄弱
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农业技术队伍, 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行政执法技能和业务素质不够高, 同时执法人员力量不足, 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
1.4 农业执法信息化手段薄弱, 难以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
目前各级农业执法队伍中, 办公、速测等设备及传统的执法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 办案现场无法直接查询执法或农资信息, 给现场执法带来不便。
2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统一思想, 扎实推进综合执法
农业综合执法是大势所趋, 有法律依据, 有实践基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主动加强与政府、编办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2.2 召开专题会议, 制定工作方案, 加强工作督查
根据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实际, 召开专题会议, 总结和分析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专题研究, 更好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的对策。各级农业执法体系应根据政府的总体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对每个阶段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 及时掌握情况, 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2.3 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为提高农业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的监督与管理, 正确行使处罚自由裁量权, 规范农业执法行为, 提高农业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4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培训力度, 提高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和执法能力
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习, 聘请专家讲授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知识。提高执法人员对执法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开展农业执法案件案卷评查工作和大案要案讨论学习, 在案件的讨论和评查中学习和提高。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 并对自学成效进行检查, 强化执法人员的学习自觉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 农业执法人员办案技巧、文书制作、案件分析等水平不断提高。
2.5 强化执法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办案质量
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履行好为民执法职责, 要重点监督检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工作情况;对已经结案的执法案件案卷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查。通过自我评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 着力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文的理解能力、对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能力、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正确使用能力, 对执法文书的规范制作运用能力, 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准和办案质量。
2.6 加大经费投入, 逐步改善执法装备, 确保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开展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重点倾斜, 逐步改善执法设备和办公条件, 提高执法工作效能, 保障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互相协作支持
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互相协作与支持, 要继续加强农业部门与编办、法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解决好农业执法机构人员、编制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问题, 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3.2 落实执法专项经费, 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将农业执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保证农业执法有稳定的公用经费和办案专项经费。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 更新执法车辆, 统一执法着装, 树立执法权威, 提高执法办案效能。
3.3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建立各级农业执法联动机制, 形成农业执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团结协作、行动协调的格局。建立健全全国上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农业部及有关单位通过官方网站、手机短信查询等及时全面发布、更新对有关农药、肥料、种子等农资的审批、登记或审定以及标签等信息情况, 以便基层执法人员及时掌握农资信息动态, 增强农资打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3.4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执法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上报、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等制度, 逐步完善执法监管机制, 加快推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摘要: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设是走向农业强国的根本手段, 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规范化, 法制化, 信息化能够确保农民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保证农资监管力度, 保障农业产品质量。本文针对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