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网络化

2024-08-05

供销网络化(共12篇)

供销网络化 篇1

从河南省供销社了解到, 2015 年, 河南省供销社系统共完成购销总额8 767 亿元。2016 年, 河南省供销社力争的总体目标是全系统完成购销总额9 600 亿元, 增速保持在10%以上。同时, 通过构建“新网工程”, 在全系统构建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五大经营服务网络, 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村。

为落实好河南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意见, 河南省供销社继续打造全省电商平台, 加大对全系统的带动和指导。发挥好5个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17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速与全系统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对接, 打造“网上供销社”, 促进电商规范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供销网络化 篇2

【关键词】网络供销社;农村网络营销;农业合作经济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富强功不可没。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在我国起源要追溯到共和国成立的初期,然而,由于时代的理由,我国的供销合作社业带上了计划经济的特征和浓厚的官办色彩。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段时期内,它偏离了为农村经济服务这一轨道,甚至有碍于农村经济的发展。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淘宝、赶集网、美团等等著名的网上商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分,电子商业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恰恰给我们改革供销合作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是供销合作社跨入电子网络时代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我国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契机。这一模式的成功运营不仅对于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作用非凡,也为我国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农业合作经济与网络供销社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农业合作经济与网络供销社结合的必要性

网络供销社是顺应电子信息时代大潮的产物。截止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农民对于互联网也不再陌生。但是,农村信息化的步伐在我国只是起步阶段,这一方面是我们的遗憾,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的空间很大。

网络供销社的运作方式弥补了传统农业本身的弱质性特点。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传统农业经济是很脆弱的。它生产周期长受季节影响大,农民靠天吃饭。而且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也很低,农民辛苦一年却收入微薄。这些都说明,想要农民增产,农业增收,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找到更新更好更适应时代的流通买卖方式。现如今,党中央已经对于农村信息化有了足够的重视,全国上下各个部门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全国农村信息化的热情一片高涨。

农民、农业的需求,国家的号召,这些都是农业经济进入网络营销时代的必定条件。网络供销社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时代决定了我们要选择的道路,只有顺应潮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合作经济与网络供销社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网络供销社对于农业合作经济来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我国的供销社运营的资金薄弱,传统营销耗费的财力较大,取得的效果却甚微。而它的的运作方便、快捷,使得我们花费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大大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供销社还缺乏专业的人才,网络供销社通过网上交易,接收和处理交易都在网上进行,节省了很多中间环节,也就节省了一部分的人力。

实践证明,网络供销社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很好的机会,传统的营销方式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专业人员,宣传战略等等,而对于资金薄弱,人员缺乏,宣传匮乏的中小企业来说,它与许多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为他们节省了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再看我们的农业供销社,与民营中小企业有着相似的困境,其运作必定是它发展的一个契机。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农业合作经济与网络接轨对于它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农民大多已经进入了“E-农”时代,网络成为这些农民的农产品产供销的最大平台。世界农产品贸易更是早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全球农产品流通因为网络的理由而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我国农业合作经济进入网络营销时代,与供销社相结合,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的长期发展将具有深远时代作用。

二、网络供销社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网络供销社开放自由的流通体制

农产品通过传统的流通渠道进入超市或者农贸市场大多需要繁杂的程序,例如,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传统渠道进入超市或农贸市场一般需要经过“农户——地头经纪人——地头市场——区域批发经纪商(或区域集货市场销售)——批发经纪商(或批发市场销售)——农贸市场商户(或超市供应商)——超市卖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多一层环节,就多一层成本,这样下来,农民的收益必定大大减少。并且还要考虑到流通环节的复杂也必定导致农产品的损耗大,特别是蔬菜,水果等保质期较短的产品,损耗就更大。

而通过网络供销社自然会减少了这些成本和损耗。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 “企业对企业”或者“企业对客户”的模式。换句话说,供销社作为一个企业,直接与需要农产品的企业或者个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对话和交易,交易达成直接通过各种物流方式发货给客户。对比上面叙述的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网络供销社所创建的新型流通方式无疑是省钱、省时、省力的。

(二)网络供销社市场化的营销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制约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阶段,农业市场化,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转变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世界农业贸易的舞台所淘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但这些虚拟市场,能让农户或者农业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买家和卖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达成交易。在网络上进行优胜劣汰的竞争,避开了很多外部状况的干预,降低了交易费用,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营销。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在近几年异军突起。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买之所需,这种方式是近些年对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好诠释[3]。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网络供销社的诞生也是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必定趋势和结果。

(三)网络供销社的快速推广商业模式

网络供销社有建设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点。基于如今的网络技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拥有相关的人员和技术,建立这样的网站成本很低。

举个例子,现如今,在淘宝上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只是一个程序理由,只要按照提供的步骤注册,按照相应的程序安排,很快就可以建立自己的虚拟店铺。另外,还有来自高校相应专业或是多年从事有关电子商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同样通过自己学成的技术建立一个专业的网站,建立这样的网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技术的理由。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并逐渐趋向成熟,通过网络这个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平台,我们几乎可以找到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全部信息。相比较,建立一个实体店铺甚至是企业,建立这样的电子商务网站的便捷以及成本之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网络供销社这种模式是便于快速推广的。

(四)网络供销社的多样性服务项目

打开网上供销社的网站,除了“供销通”等服务于农产品交易的项目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服务三农”、“涉农企业”、“涉农招商”、“涉农劳务”、“农业资讯”、“农事百科”等这几个项目。农户和企业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进行交易,并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农事资讯。“团购”这种网络上新型的交易方式也在其网站上出现。查看最新的销售排行,发现这里不仅有农产品,还有家电、手机等日用品。

由此可见,网络上的供销社针对这些除农产品交易以外的服务项目,正在推动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上网购物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农民也可以足不出户购买以前要进城才能买到的物件。这些服务项目也拓宽了供销社的发展道路,对其更好更长久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三、网络供销社在我国农村推广的阻碍因素

(一)农村网络营销基础差

我国农村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受大部分农村的条件制约,国家在农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成本较高。而且一些地方政府还是把资金投向了收益较明显的城市项目上,使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网民结构主要特征是:“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而这些群体大部分习惯在网吧上网,而且主要的目的就是娱乐游戏等。他们大部分对网络营销很陌生,更不用说起到推动宣传网络营销的作用了,这样的网民结构对于发展网络营销是没有作用的。而农民对于网络营销这样的词汇很陌生。相对于交通发达,各种媒体便捷的城市,农村接受信息的途径就相对匮乏,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在本地留守的农民对于外面新兴的信息合作经济变化反应相当滞后。即使他们有要学习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实现起来也相对困难。

(二)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匮乏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也要由传统的只在田间地头耕作向 E-农(E-farmer)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农民应该学会运用网络经营自己的农产品,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就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状况来看,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在 年底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网民普及率的差距只有14.3%,而在6月份城镇地区网民的渗透率是 50.2%,农村地区只有16%,也就是说这个差距已经达到了43.2%。可以看到,城镇人口对于网络的接触率在大幅度增长,而农村人口接触网络的比例仍然很低[4]。

农民无法接触到互联网,更不用说去接触网络营销。另外,具备网络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即使是来自农村,也大多不愿意回到农村。不仅仅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待遇和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地区较差,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一些政府对这些项目不够重视等理由,很多具备专业技术准备回到农村一展宏图的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而不得不又回到城市中去。

(三)农民对供销社的不信任情绪

在供销社发展的一段时期,一些地区的供销社带上了计划经济的特征和浓厚的官办色彩,对于当时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得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损失,引起了一些农民对供销社的不信任情绪。农民的收入本身就是靠自己种植所得,供销社起到帮助农民的作用,甚至在实际削减了农民的收入,对于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必定是很大的。如今,又要发展供销社,虽说是改头换面的网络营销模式,但是在农民的心中,一定会把它与过去的供销社联系起来,这种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无疑会遭到农民的质疑甚至不信任。

(四)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供销社要想建立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定要走在前面的。目前的网上供销社的业务,大多是在农业企业,或者是城市买卖者之间进行的,短期来说,这样的业务相对稳定,可是长期来说,就失去了网络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作用。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理由应该是政府对于项目的考核以及推广工作的不足,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项目对于三农,以及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近几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对于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当重视。可是现实中却存在一些状况,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很完善,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政府投资于城市中的项目大多都可以较快看到成绩和效益,而在农村则恰恰相反。因此,不免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把政策向城市倾斜,削减甚至忽略对于农村项目的建设投资,这样的作法对于农村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网络供销社的推广与发展策略

(一)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是推广网络供销社的第一步,也是目前最关键的一步。这些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民可以接触到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为项目下一步的推广和发展打好基础。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就应该注重对于网络基础设施维护和升级的投入,并开发依托于网络的、服务于农民的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可以更好的获取最新的信息,服务于农民生产和项目推广。

(二)培养农民向“E-农”转变

农民是供销社的主人,也应该是网络供销社的主人。想让农民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并真正在其中得到实惠,就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农民。以供销社或村落为单位,对农民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进行定期培训。在村支部设立专门人员给农民做信息咨询以及网络供销社等知识的解释和服务。村干部或供销社的管理人员,经常到农民中普及互联网和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另外,利用农村大学生或者外出务工人员这样接触新鲜信息较多的群体,对农民进行互联网和网络营销的推广。培养农民向E-农转变的途径很多,不同地区可以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不同措施。

(三)优先发展特色农业

在现实中,传统的农产品大多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网络营销只是给其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利润空间比较大,却常常因为信息的闭塞,买方和卖方没有沟通渠道,而导致低价贱售或者无法正常销售。这些特色农产品更符合网上的供销营销模式,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建立网上店铺和展厅,刊登广告等方式,能够更快捷的把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出去。农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哪里需要,需要多少自己的农产品,而求购者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哪里有卖,有多少供货的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些交通通讯设施不发达,却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的偏远地区,若能在推广过程中得到优先发展,必定会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项目推广中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

年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我国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党中央也将农村信息化提升至新的高度。没有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网络供销社就无法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一是政府应该重视对于网络供销社建设的审核和监督,网络营销毕竟是一种虚拟的交易模式,当中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可能趁机攫取利益的空子,这切身关系到农民的利益。

二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时代发展的引导,可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运营条例,引导网络供销社的站点建设,业务交易以及信息发布等按照规范的合法的程序进行。三是政府应该帮助网络供销社推广和发展。长期看来,这种新型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和发展最终还是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的取得农民的信任,得以健康的发展。

网络营销在我国已不算新鲜事物,但是农村的网络营销在我国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网络供销社是网络营销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结合体,这种新旧的结合关系很微妙,一方面网络营销成为了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合作经济又是农村网络营销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虚实结合,互相补充,不仅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找到了一种新思路,也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寻觅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海燕.农产品网络营销目前状况及策略应用[J].决策探索,,(08).

[2]黄志文.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3]吕献荣,王玲.构建以供销社为平台的地理标志产品的运营机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6).

[4]刘冰.2010 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R].农博网,,(01).

供销合作社正传 篇3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王侠被选举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此前,王侠担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较少进入公众舆论视野。仅有的几次,均与人事任免新闻相关。

2012年9月4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骆琳被提名为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候选人。此前的5月2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从中央组织部获悉,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日前,中央决定杨栋梁同志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骆琳同志不再担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

2011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免去毛小平同志的无锡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2012年2月,毛小平改任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成员(正厅级)。当年4月14日,因涉嫌严重违纪,江苏省委决定开除毛小平党籍。

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辉煌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经历改革开放的大潮,今天的合作社经济已逐渐褪去昔日色彩。这个曾经是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体最为熟悉的组织再次进入社会视野,年轻一代却甚感陌生。

历史可追溯至中共二大

供销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共二大。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退休干部贾敏生所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供销合作社的90年》一文中写道:1922年7月,中共二大《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的《附加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利益的自卫组织,共产党需注意和活动此组织”。根据此文件精神,中共湘区委员会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积极倡导组建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毛泽东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亦把合作社运动列为 “14 件大事”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合作社已成为重要的根据地经济组织。中央苏区境内建有 417 个消费合作社,并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苏区消费合作总社。

1943年10月,毛泽东的《论合作社》一文,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何对合作社经济如此重视。在文中,他将合作社喻为在肃清封建制度的第一个革命后的第二个革命:如果不从个体劳动转移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的改革,则生产力还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建设在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不破坏个体的私有财产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即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非常需要了,只有这样,生产力才可以大大提高……这办法,可行之于各抗日根据地,将来可以行之于全国,这在中国经济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这样的改革,生产工具根本没有变化,生产的成果也不是归公而是归私的,但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变化了,这就是生产制度上的革命。这是第二个革命。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合作社已在解放区大量发展。例如,到1949年底,东北全区除成立大区总社外,还建立了省市社14个、县市社175个、基层社8319个,社员528. 7万。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了合作社经济在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以优待。

1949年11月,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成立,主管全国合作事业。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等若干重要文件,通过了成立全国合作社的中央领导机构- - -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这一机构的职能之全面从官方对其的定位可见一斑: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运输、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

“剪刀差”

1952年之前,是新中國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在“保障物资供给,促进生产发展”为使命的解放初期,合作社一直是我国物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的一个主体。到1952年底,供销合作社组织遍布广大农村,已达3. 2万多个,拥有1. 3亿多社员,入社社员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成为中国农村中举足轻重的商品流通主渠道。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旨在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这一时期,贾敏生写道:“由于工业化经济建设需要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中国逐步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此时,中央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组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其所领导的手工业合作社单独建立组织系统和全国性领导机构,城市和工矿区消费合作社改为国有商业,信用合作社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渔业合作社划归水产部管理。

计划经济下的合作社很快步入辉煌期。1955年,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达 67 万个。此后经过 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之后的工作调整,供销合作社实质上成为人民公社的组成部分。它是全国农产品(除粮食和油料外)、农业生产资料(除大中型农机具外)和农村日用工业品的垄断经营者。1978年供销合作社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 5%;占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 2%。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廖运凤所著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一文,对合作社在这个时期的作用有过剖析: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经过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融合,已经没有合作社制度的内容与实质,成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控制农村经济的重要渠道。农村的重要物资由它收购,农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由它统一供应。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垄断地位下,它所形成的利润实际上是计划利润,也是中国通过“剪刀差”实现工业积累的基本方式。

nlc202309040813

对于合作社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贾敏生说:“这时的供销合作社己经名不副实,它实际上是挂着合作社牌子的政府的农村商业部门。供销合作社不仅同农民社员的关系疏远了,而且由于长期执行低价收购农副产品的政策,使之同农民的矛盾日显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供销合作社在发展方向上陷入困惑。”

全民还是集体

1982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供销合作社开始进行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所有制,即由全民所有制改回原来的集体所有制,由“官办”改为民办。

同一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这是供销社历史上第三次和商业部合并,其背后是对供销合作社性质认识的反复和争执。

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同城市服务部合并,改为第二商业部。6 月30 日,两个商业部正式合署办公。供销合作社于1958年起执行国营商业财务制度,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由民办改为官办。

1958年的中国因为走上“左”的道路而进入一段曲折的历史。1958 年12 月20 日,中央决定将已与国营商业合并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变成人民公社供销部,这一机构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如大购大销的政策,供销业务一年计划三个月完成;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指山买市,指树买果,指水买鱼,甚至出现买空卖空现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给国家和供销合作社造成严重损失,在1960 年“三清”时,供销合作社损失高达27. 6 亿元。

同国家的车轮一道,这次错误在1961年由中央纠正,随后在1962年,供销合作社得以恢复,与国营商业分开。

情况在1970年出现反复。当年,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管理局正式合并组成商业部。这次合并持续到1975年,当年,周恩来病重住院期间指示:中国农村大,农民多,农民问题是我党始终要注意的问题,我们过去犯错误,在农民问题上比较多,要加强农村商业工作,恢复供销合作社。2月,中央决定恢复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不同的是,恢复后的供销合作总社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总社”,正式成为政府机构序列,而过去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群众团体的名称。

与前两次合并不同,1982年在与商业部的第三次合并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保留,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此次合并持续到1995年。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离休干部、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傅德宝,曾撰文对供销社的“三分三合”及其背后的性质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他认为,所有权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结。“此问题不明确,不解决,合合分分的问题仍然会存在。”

所有权问题源自1958年。这年5 月26日,李先念、程子华联名向中央建议将第一、第二商业部合并起来的报告中指出:关于供销合作社性质问题,应将基层供销合作社及其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

1962年,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分开,但傅德宝认为“左”的思想并未肃清。1965 年,关于供销合作社所有制的问题便又广泛被讨论。8月4日,总社党组向中央汇报提纲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供销合作社性质问题,明确说:“从基层社到全国总社都是全民所有制”,理由是“供销合作社在所有制上应比农业所有制早走一步,用全民所有制商业的优越性去引导和教育人民公社社员,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随后在1965年10月,总社党组提交了《关于改变供销社性质体制向中央的请示报告》,12月,总社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供销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报告》。

“從以上可以看出,总社对改变所有制性质的劲头有多大,有多么地积极。所以对1982 年再次合并也就无所谓了,反正供销合作社已经是国家机构序列,干部也都是官员了,供销合作社怎么改,怎么变,与己不仅无损失,而且有益。这就是当时供销合作社领导干部的心态。”傅德宝写道。

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发布,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定调。这一决定提出,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此次改革,并未如1975年一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总社”之名将其列入政府机构序列。

北京商业干部管理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1995年6月9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建方案的通知》,明确供销合作总社机关为事业编制。1997年9月2日,国家人事部批复总社机关列入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范围。2006年9月7日,中组部、人事部将总社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整个供销合作系统情况亦有不同。王军说:“现在有很多改制的,应该没有行政级别。但又像国企一样,有参照(行政级别)。例如总社有人想到企业去,在总社是个局级干部,到企业可能当个一把手。企业一把手还有靠前的几位领导,都是由各级理事会任命的。”王军说。

原商业部供销合作管理司副司长贾敏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现在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它应该是一个全国性的涉农的经济社团。按照中国特色,它的行政级别为正部级,领导干部的任命管理归中共中央组织部。”

“供销社是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类似于NGO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在国内有点特殊,在党的领导下,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下面有搞经营的企业。”王军说。

nlc202309040813

在管理方式上,供销合作社也有其独特性。

“供销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应该叫‘有条有块’。总社下属有一个供销集团,这是由总社全额出资的,供销集团下属多个企业,有农资的、棉花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再生资源的,等等。总社下属有一些大的部门,发展改革部、合作指导部、科技教育部,等等,都叫部其实就是司局级的单位。总社这一层级上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的主任要由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

“省一级的供销社不归总社垂直管理,归地方政府领导,市一级供销社归市政府领导,县一级的归县政府领导。总社这一层级负责指导下级联社(业务上的指导),而在人事、财政、收入分配、盈利等方面没有垂直关系,除非总社在地方社里参股,集团就像子公司、分公司那样管理。”王军说。

“农民头上一把刀”

相比起性质定位,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路之复杂一开始便已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市场经济的壁垒在农村逐渐被打破,供销合作社的“剪刀”作用逐渐削弱,其政治地位亦在下降。供销合作社和农民的关系逐渐变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在此背景下,供销合作社面临改革重任。

从1982年到1987年,中央连续出台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均对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提出要求,其核心都是要求其从官办转为民办。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探索作出了指示。其中写道:供销合作社要逐步进行体制改革。并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可以选择一两个县就以下办法进行试验”。

具体的试验方向,包括基层供销社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在自愿原则下扩大吸收生产队和农民入股,经营利润按股金和按交售农副产品数量分红,实行民主管理,把供销社的经营活动同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县联社和基层社都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的制度等。

这一方向代表了这段时间改革的主要方向:回归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致力于恢复“三性”,即群眾性、民主性、灵活性。

随后,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明确提出:供销社体制改革要深入进行下去,真正办成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

除了1982年提出的改革方向,此后,供销合作社在农民入股、经营服务范围,过死的价格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均有所突破。中央亦更进一步要求其“逐步办成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

但是,这一阶段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同样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孤注一掷进行的包产到户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由此而生的改革激发了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的生产热情,成为改革的最大动力。而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内部却缺乏同样的改革动力。

曾担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的刘惠曾撰文说,这一阶段的改革进程非常缓慢,并认为改革的阻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因为供销合作社还有一定的手段,比如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等。虽然‘票’越来越少,但是多少还是发挥一定的作用。”

对此阶段的改革,研究者还提出了其他不足。东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郭翔宇撰文写道:改革从业务经营角度考虑得过多,特别是有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搞经营承包责任制, 单纯盈利的思想十分严重, 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相当薄弱, 忽略了合作社原则的指导。

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杜子端曾讲过:“我们的任务就是消灭供销社。”因为“供销社是农民头上的一把刀”。

“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合作社”

上世纪90年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买难与农产品的卖难同时出现。廖运凤认为,原有的供销社解体后, 以公司企业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农村流通组织,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从事农村流通活动, 难以有效兼顾农民和公司利益, 致使农村的买难卖难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供销环节成为制约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走向富裕的瓶颈。

与此同时,从1990年到2002年,基层社连续12年亏损。全系统从1992年到2000年连续8年亏损。基层社与农民,在有的地方连买卖的关系都不复存在。

“那时在乡村一级,比起政府的网络,供销合作社在农村还有着庞大的体系可以利用。1994年,成立了供销合作社改革调研小组,党中央决定供销总社恢复成立。”刘惠说。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央对于新的供销合作总社已有设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各级供销社要继续深化改革,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向综合性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发布,这成为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当时的背景,文件写道,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提供各种经济、技术、信息服务和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国家也需要对农村经济加强指导和调控”。供销合作社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担当起责任。“使供销合作社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真正实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宗旨,真正成为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贾敏生说:“1995年新总社恢复成立后,仍为正部级单位。第一、二任的主任都是国家领导人兼任的(陈俊生在任期间曾任国务委员,白立忱在任期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显示了国家的重视。”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央期望的桥梁和纽带建设遭遇了极大困难。刘惠认为,上面的良好愿望与下面残酷的现实有着差距。特别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供销合作社出现此起彼伏的股金风波。

由于在这一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裕,国家的棉花、化肥流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显现,这使得原来占有垄断地位的供销合作社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结果是,供销合作社基本处于休克状态。“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合作社”成为供销系统的名言。据统计, 1994 年全系统亏损额为40 亿元, 1998 年亏损额达到156 亿元, 1999 年亏损134 亿元。此时的供销合作社,摇摇欲坠。

nlc202309040813

明确职能和四项改造

廖运凤认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出台之所以未能扭转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供销合作社县级以上联合社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国家管理供销合作社的行政机关,而在1995年后有相当长时期内机关职能未能正确定位。

“从本质上来讲,各级联合社不是在基层合作社充分发展基础上出现的,而是过去的政府机构改了个名字。这些机构人员本身不是合作社社员,也没有明确而固定的政府职能。他们的地位、性质不明确,职能不清晰,合作社各级机关无所作为,合作社改革因此难以按照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则发展。”

1999年,国务院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出台。此后,地市以上的联合社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其人员和办公费用视同政府机关。

廖运凤分析道,中国合作经济事业的发展的确需要政府从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协调,由于我国与农业相关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较多,但谁都不是专门管理与协调合作经济的,因此以供销合作社的各级联合社作为基础把农业、科技等与合作经济有关的业务部门集中起来,组建中国合作经济的指导与协调机构是必要的。“就是说要从体制上把原来就是机关的县级以上的联合社还原为执行某些政府管理和协调合作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明确其‘准政府机构’的定位。”

这正是后来大多数省市的所为:根据供销合作社的官方数据,201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明确事业单位性质的2441个,占88. 7%,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2063个,占75. 1%,财政全额拨款的2173个,占79 %,差额拨款的171个,占6. 2%,财政定额补贴的154个,占5. 6%,实行自收自支的253个,占9. 2%。

在联合社定位与职能明确的基础上,供销合作社实现“社企分离”,社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应当通过理事会授权的资产管理公司或控股公司来进行,而不是由各级联合社直接进行管理与运营。

从2000年起,供销合作社全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 77亿元。

另一项重要的改革发生在2002年。这年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了“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大办专业合作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中重构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社有企业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推进联合社由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变, 由面向系统向为社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转变),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如果仅从经营业绩来看,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取得了极大成效。201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统计全年实现销售总额25861. 3亿元。1999年,这一数字为4518亿元。

而固有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日报》曾经在2009年对供销合作社的现状作了连续报道,其中写道,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的分析显示,目前,供销合作社的主营收入还是来自于消费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这种优势源于我国农资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不是供销社自身的经营能力。从1985年起,国家逐步放开农资经营和价格,但许可专营制度一直没有被彻底废止。农资经营仍限于农资公司、供销社、农业“三站”(即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和生产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受到种种限制。

许多是打着合作社旗号的公司

除了经营问题,供销合作社还有更本质的问题摆在面前- - -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今天,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不难在网上看到质疑合作社存在的声音。但是,合作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傅晨分析过,合作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组织现象,遍及许多国家的各行各业。其中,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农民1/ 3以上的生产资料是通过合作社采购的,1/ 3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加工和销售的。

“农民合作社或是集中销售和采购,提高农民的交易能力,降低农民单独交易的成本;或是开展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和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获取农产品价值的增值;或是代表农民与其他市场或利益主体进行竞争和谈判,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傅晨分析道。

若以此为标准,今天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任重道远。

山西省沁源县白狐窑乡白狐窑村的农民郑建中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了当地基层供销合作社存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一级的供销合作社都由集体变为私人承包或购买,私人经营范围主要为烟酒、副食、日用品,而农民生产所需的农产品、农具基本上没有。

“原来的集体供销社性质已转变,服务农民的意识淡薄,甚至几乎不考虑农民的耕地、种地所需,只是什么赚钱就经营什么。”郑建中说。

贾敏生说:“现在的合作社跟农民基本上还是买卖关系,所以多数地方的农民社员并不认为合作社是自己的组织,而把合作社看成是一般的商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运行规律是贱买贵卖,但合作社并不是这个规律,它和农民社员是代理推销的关系,它通过代理手续费维持运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合作社是以服务社员为唯一宗旨。但要真正做起来比较困难,有许多是打着合作社旗号的公司。”

遗留与新兴

“供销社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慢慢改制过来的,一些地方把很多社员清退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一个概念。供销社也有合作社的色彩,但与经典合作社不太一样。”王军说。

前文所述2002年的改革,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大办专业合作社。顾名思义,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专业发展需要而组建的合作组织。王军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在农民专业合作基层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联合社。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中,各级联合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体制中,各级联合社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其主要的功能也是执行政府职能,这同西方国家的合作社联社大不相同。目前的联社则是遵循专业化协作与分工的原则,打破旧的联合社的行政区划格局重新组成。

目前,供销合作社的业务除了农资销售、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流通、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日用品消费经营外,还有一项就是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领办’有多种形式,比如其中一种是供销社参股入股的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不具体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主要是分红、帮助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很多农民在办合作社时并不知道怎么去做,供销社就有义务去帮助发展专业合作社。”王军说。目前,全国的農民专业合作社有近70万家。

贾敏生说:“现在真正体现合作社性质的是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直接为农民社员服务的,但目前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有待提高’。”

供销网络化 篇4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表示, 薄弱与空白县网络恢复重建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 总社共投入8160万元“新网工程”项目资金对158个网络薄弱与空白县进行扶持, 今年计划扶持285个县, 明年还将加大扶持力度。“将继续争取更多的薄弱与空白县重建扶持资金, 并加强与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 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和扶持政策, 形成合力, 加快推进薄弱与空白县的经营服务网络重建。”李成玉强调, 这次会议主要是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挖掘自身潜力恢复重建、开展联合合作恢复重建、抓住帮扶机遇恢复重建等方式, 加快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

形成四大阵容———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据了解, 目前,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展示了良好的为农服务功能, 其发展格局形成了四大阵容和趋势。

网络发展的龙头加快培育。各地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网络建设的突破口, 利用“新网工程”项目扶持机遇, 以资源整合为手段, 采取改造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方式, 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 带动网络和经营业务的恢复与拓展。目前, 县级社已发展日用品连锁企业2252个, 农资连锁企业1821个。

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加快发展。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战略, 在城区发展百货业态、超市或社区店, 在乡镇建设直营店或加盟店, 在村庄发展便民店, 构建县乡村三级现代网络体系。全系统已发展各类连锁、配送网点57万个, 其中县及县以下46.4万个, 覆盖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坚持“一网多用”, 不断丰富网络承载功能, 逐步向家电、图书、医药等领域发展;坚持“双向流通”, 开辟专业合作社产品进入“新网工程”的便捷通道, 推进农产品进城入市, 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

专业合作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一是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09年底, 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7万个, 同比增长31%, 入社农户969.8万户, 同比增长14%。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注重品牌化建设, 全系统已有4000多家专业合作社纳入“千社千品”富农工程, 注册合作社产品商标2300多个,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2400多项;注重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向上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向下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及批发市场对接, 拓宽产品销路, 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开始组建自己的加工企业和营销网络。多数专业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 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三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系统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的入社农户达207户,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联合, 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协会) , 扩大经营规模,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全系统已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组织100多家。四是新型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全系统50%的县级社牵头组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协会) , 河北152个县级社有149个成立了农合会, 黑龙江68个县级社有67个成立了农合会。

农村综合服务功能稳步拓展。适应农村需求变化的新形势, 各地依托基层社和乡村农资、日用品经营网点, 拓展经营领域, 完善服务功能, 发展了21万家综合服务社 (中心) , 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从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农业技术培训、测土配方施肥, 到信息收集发布和产品市场开拓等生产服务;从健身广场、卫生服务站、农家书屋、幼儿园, 到洗浴室以及保险、邮政、通讯业务代办点等实用的生活服务, 几乎囊括了农民生产经营和农民社区生活所需的全部。

实施五大举措———促县级网络振兴发展

在6月30日结束的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曲靖经验现场会上,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5个方面的战略措施以加快县域经营网络建设:

一是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 提升网络发展水平。在县域经营服务网点的改造和网络的建设上, 实行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形象设计、统一的服务规范等, 确保建设与运营的质量和标准。在供销合作社的各类经营服务网点, 规范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 打造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形象, 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品牌价值和社会认知度。要着重加强县级配送中心和乡村两级连锁网点建设, 不断强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加快构建县有配送中心、乡有中心超市、村有便民店的县乡村三级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 增强发展支撑。实施整合重组、联合、兼并、破产等分类改革,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 着力在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领域, 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立足当地农业特色资源, 建立农产品市场及精深加工企业, 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开拓经营服务领域, 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家电、药品、种子、农机具、建材以及农村信用担保等经营业务, 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强化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县域特色产业, 发挥社有企业、基层社、经营网络等优势, 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 做到数量上有大的提升。支持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搞好农产品营销, 带动开展信息、营销、技术和产品加工等服务, 推动专业合作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继续鼓励和扶持资金互助社、消费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 不断探索新的合作组织。积极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等, 在更广的层面上为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产品市场开拓、技术培训、资金借贷、政策协调等服务。

四是拓展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按照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依托基层经营服务资源, 采取自建、与村委会和社会力量共建等方式, 加快发展综合服务社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搞好农资、日用品经营基础上, 顺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 积极开展测土配方供肥、农产品购销、农业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水平。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和组织, 加快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 为广大农民提供综合性、系列化服务。

供销网络化 篇5

——市供销社关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供销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积极参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一、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主体作用日益明显

2003年以来,市供销社领导班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为“三农”服务、为政府分忧、为农民增收出发,从打造供销社农村流通主体地位入手,提出了“完善两个体系,发挥两个职能,搞好两个服务”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政府关注、老百姓关心、自身能干的事。几年来,全系统按照这个思路,一年抓一件大事,一年一个重点,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发挥了农村流通主体作用。

(一)以村站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了农资流通新秩序

以前,农资市场乱、假冒问题多、经营网点少是农资流通领域的突出问题。在某些地方曾发生坑农害农事件,给各级政府带来不少麻烦。2004年,市供销社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资流通市场进行了全新谋划与定位,主动提出了年内建立150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的设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并纳入当年全市为民办实事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这项工作从思路、方法、步骤到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具体建设中,我们确立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建站思路和“多元化投资、开放式建站”的发展策略,严格按照“四统一”标准建设,一方面整合供销社自身资源,规范自身经营;一方面鼓励职工回村办站,吸纳个体户加盟办站。经努力,成功解决了农资网点设置不合理、经营不规范、质量难保证、市场难管理等突出问题。

目前,全市建立农资综合服务站2350家,优质无假冒农资供应覆盖全市90%的村庄。供销社的农村网点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市农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供销社农资流通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服务“三农”能力明显提高。这项基础工作的完成对供销社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续作用越来越大。各级供销社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比较成熟的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建站”,“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供销社承办、社会参与”。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日后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打下了基础。“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的建站标准,使村站成为全市农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农民购买农资的“放心站”。两年来,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坚持“诚信经营,为农服务”,杜绝假冒伪劣,维护农民权益,有效平抑价格,受到了农民欢迎,使我市成为全省11个设区市中唯一没有出现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市。可以说,供销社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已经确立了主导地位。

(二)以“万村千乡”为契机,全面推进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将农民的购买力释放出来,推行现代营销业态就是有效方式之一。各级供销社紧紧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打算,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大力参与、实施这一改变农村流通面貌的重大工程。

一年多来,各级供销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严格按商务部农家店标准要求,统一标识、统一设计、统一商品陈列、统一设施配备、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实行若干的统一。新形象、新面貌、新机制的农村小超市、便利店遍布各个乡村,彻底改变了农村流通以小商贩式经营为主的经营局面。一个个连锁配送企业应运而生,逐步占领农村市场。农村商户由“游击队”变为“正规军”,用现代营销理念、方式武装起来的个体商户由单一到整体,由落后到现代,由分散走向合作。商品经营质量、商业经营理念、农村市场管理、农民消费环境、商品流通成本等难以解决的农村流通问题,在供销社的努力下,迎刃而解。广大农民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畅通了工业品下乡的渠道。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过程中,供销社抓住了历史机遇,又一次发挥了主体作用。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除赵县外的17个县(市)区全部是由供销社牵头建设的。今年正在建设的“万村千乡”农资农家店建设工程500家的建设任务,市政府明确要求由供销社组织实施。

供销社的问题与出路 篇6

1985年以后,随着国家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供销社退出部分农产品市场,经济效益骤降,迫使供销社围绕经济效益进行改革。由于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上的深层原因,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力不从心 ,甚至难以自保,使人对供销社的存废也产生了疑问。事实上供销社在某些地方和基层已经名存实亡或陷于瘫痪。

此次供销社改革牵涉到上百万人的就业、数千亿的资产,也牵涉到城乡市场的格局。如何正视问题,理清思路,找对出路?《中国民商》专访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执行组长陈琳。

《中国民商》:从历史渊源来看,供销社本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体制几经变迁,供销社的合作制因素受到冲击和削弱,甚至与基层农民不断疏远,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琳:有人说供销社是个“四不像”机构,无论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供销社都有些似是而非。还有人提出供销社目前面临着“三个不承认”:即农民不承认供销社是他们自己的组织;政府不承认供销社是官办的企业;供销社职工也不承认供销社是农民的组织。

供销社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合作社”不“合作”和“联合社”不“联合”。从恢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来,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基本健全,各项改革和发展政策相继出台。但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类问题:一是供销合作社不像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从产权结构、管理形式、分配方式看,更像一个非合作社企业。二是合作社联合社不像联合社。联合社的基础——基层合作社的先天缺陷,导致联合社难以成为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从制度设计上是:县级合作社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组成县级联合社,市级合作社企业和县联合社组成市级联合社,省级合作社企业和市级联合社组成省级联合社,国家级合作社企业和省级联合社组成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这是一个不断递进有层级的联合社管理体系。下级社是上级社的成员社,有民主参与和分享服务的权利;上级社对下级社负有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的职能。由于改革不到位,下级社、上级社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各自抱怨。

供销社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供销合作社”有名无实,有“供销”无“合作”,有“供”无“销”。供销社的合作制因素所剩无几,而且,对“供”比“销”更热衷得多。“供”是把东西卖给农民,有钱可赚,其在局部市场上往往处于优势地位。“销”是把农民的东西卖出去,纵使其相对于农民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相对于外部大市场则是无意进取,也无能为力。

《中国民商》:在供销社改革中,有一种观点是反对供销社改革的商业化思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村供销社改革,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层体制上并无根本突破,而且不断助长了供销社的商业化、企业化倾向。

本来,供销社系统为了现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或者仅仅是为了解决现有人员的就业安置,开展一些商业化经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乐此不疲,甚至唯此为大,则供销社又如何区别于一般商贸流通企业呢?须知仅仅把东西卖给农民,并不等于为农服务,那是在赚农民的钱罢了。或者说为农服务有两种:为农民赚钱和赚农民的钱。工商资本的股份制是赚农民的钱,农民的合作制是为农民赚钱。如果不能够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则供销社必然混同于一般工商资本,都容易在市场上与农民处于对立地位。

供销社商业化经营搞得再好,也很难超过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搞得不好就是政府和社会的负担。何况在这些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尚要“国退民进”,供销社的商业化经营纵使搞得好,也有“与民争利”之嫌,未必值得特别鼓励。

但如何扭亏为盈是现阶段供销社面临的无可逃避的任务,各地涌现出许多通过商业化改制搞活基层供销社的事例,这对供销社的合作制探索带来一定的冲击。

其实,供销社还存在产权症结。供销合作社的资产权属在历来的国家政策、社章和财务制度中都明确为入社社员所有,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作为产权代表和管理者,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但是在基层供销社的清理、改制中,涉及剩余净资产的归属。按照供销合作社章程和法理,一个合作社解体,其资产理应明晰到入社社员头上。但是现在这块资产成为“无主”资产,一些职工反而提出了瓜分的要求。其理由是,按照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条例,这资产属职工劳动积累,归企业职工所有(这也是一些社有企业经营者的观点)。为规避政策风险,目前是以中央两个五号文件精神为据,要求上收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代管(也有直接划收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供销社的产权症结还没有解决。

《中国民商》:您认为,供销社改革的焦点是什么,在实践中,哪些改革经验值得推广?

陈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无论从国家和农民的需要来说,还是从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看,供销社要回归合作、回顾三农才是正确的方向。

供销社的出路,焦点在于商业化改造与合作制之争。不论是学者专家,还是供销社自身的实践工作者,在理论上大都表示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和体现合作制。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对原有的经营体制进行改革,以县为单位,把原来靠吃政策饭的农资、棉麻等公司改制成实体型龙头企业,并由基层社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或服务实体,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经济联系。同时,专业社又吸引农民入社,使县公司、专业社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联合体,把原来分散的经营体制变成了以县社为中心,上下左右互相关联的网络化经营体制,使供销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在农村商品流通中较好地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中国民商》:当前,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您对供销社改革有什么建议?

陈琳:供销社拥有的组织网络、人力资本和物质资产都是普通农民、农民经纪人和一般的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不具备的。但是旧有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仅仅依靠其自身力量难以在改革上取得突破。

因此,必须有一个外部的压力和平台作为供销社改革的杠杆或载体。

我认为,浙江等地率先开展的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综合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效,这一经验开始在浙江更多县市推广。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全国供销总社以及浙江省供销联社的指导和支持。

从浙江的经验来看,在基层供销社要开放重组融入农协的前提下,县市农协可以加入省供销联社,成为省社的一个成员社。这样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有力保障了“三位一体”建设,又大为促进了供销社自身的改革。

在“三位一体”结构中,既要借助供销社的资源,又要克服供销社的弊端;供销社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改革的对象。这对于供销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今后,供销社可以保持自有品牌和净资产收益权,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原有编制、经费体制不变,与此同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促使基层供销社开放重组融入农协,而农协通过托管方式持股合作银行,供销社与合作银行又都可以依托农协拓展营销网络。各级各类合作社,特别是基层合作社,乃至农户,普遍加入农协,农协发挥行业协调、指导、监督和自律作用。

“三位一体”合作组织结合中国实际,对农村合作的北美模式与日韩模式进行了取长补短,对农会制度与合作社制度进行优势互补,又对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形成的供销社、信用社进行改造利用。这是一种制度意义上植根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是各级各类合作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殊途同归。

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原主任蒋省三,将供销社分为四个阶段:

1949年~1957年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为农服务的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创设阶段。

1958年~1981年是全面集体化背景下的艰难前行阶段。

1982年~1994年是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成长阶段。

1995年至今是供销社公司制企业与合作制企业融合共生的全新发展阶段。

追溯时间的原点,供销社的发展,确也经历了多次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合作社就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是县以下流通的主渠道,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11月,宣布成立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主管全国合作事业。1950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这说明新中国合作事业的最初布局,是一个大合作、综合合作的架构。

1951年5月,由于供销合作社兼办的信用部遇有存少贷多或呆账,影响到供销合作社资金周转和巩固,提出了单独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统一由银行领导。

1954年,当时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国营商业同合作社实行城乡分工的原则,决定将城市消费合作社划归国营商业领导,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

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加入供销社的农民社员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供销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是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当时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1955年2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先后通过了省、县联社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力图体现供销合作社一切生产资料属于社员集体所有,由社员群众享用、为社员群众管理的集体经济性质。

1956年由于国有商业不能进农村,合作社销售是前者的几倍,就开始提出合并的问题。1958年以后,直到1970年代末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二合二分:即两次与国营商业合并,因为中断城乡联系,不利于农村商品流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又实行两次分开,恢复供销合作社体制。

第一次合并(1958-1961年),是在大跃进时期。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同城市服务部合并,改称第二商业部,挂第二商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两个牌子,县以上供销合作社相继与同级国营商业部门合并,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这次合并,根据1965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向国务院提供的《关于改革供销合作社财务管理体制的报告》里面的数字,各级供销合作社的资金除股金外,全部转为国家资金,使供销合作社多年积累的200多亿元的资金全部变成了国家资金。

196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供销合作社几个问题的通知》,决定恢复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从1962年7月起同商业部分开办公。

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署办公。1975年,供销合作社又从国有商业分离出来,县以上的组织是全民所有制,基层社为集体所有制。

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此后,先后进行了恢复“三性” “五突破” “六个发展”。

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1982年,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要求,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所有制,即由全民所有制改回原来的集体所有制,由“官办”改“民办”,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城乡经济交流的一条主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联合的纽带,要恢复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使之在组织农村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行“五个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的突破。1984年根据田纪云副总理指示,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五个”突破改革,即突破劳动制度,突破农民入股限制,突破原来的经营范围,突破原来的服务领域,突破商品购销价格。在财务制度方面由过去统收统支改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基金调剂,向国家缴纳所得税,不再承担政策性亏损;在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干部由任命制改为选举制,职工由统包统配改为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方面,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职工劳动分红制度;在经营和服务领域方面,打破原来按地域、按商品分工的限制,实行购销结合,综合经营;在商品价格方面,完成农副产品收购任务后,全部实行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由企业实行自主定价。

实施“六个发展”,即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各级供销社要继续深化改革,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向综合性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逐步放开农产品经营,改变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状况,发展各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199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个决定要求“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办社宗旨”,“必须坚持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则”。

1999年,国务院发出又一个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根据1995年和1999年两个“5号文件”,全国供销总社提出并实施了“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2009年11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4省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浙江省以“三位一体”合作组织建设为主题。

供销网络化 篇7

关键词:物流网络,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 “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党中央推行一系列惠农牧政策,促进农牧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稳定局面。内蒙古供销社承担着农牧区商品流通的使命,主要经营农资、农副产品、快速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其中农资 ( 指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 是其最主要的经营产品。在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中,物流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物联网迅速发展与成熟的背景下,物流网络的功能和优势不断增强,势必对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业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物流网络的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

在供销社的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配送模式研究方面; 而对于物流网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网络理论、物流网络规划设计和信息化对物流网络的影响方面。本文更侧重于物流网络理论方面的研究: 徐杰、鞠颂东 ( 2005) 通过对物流网络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构成; 鞠颂东等 ( 2007) 指出物流网络的理论对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指导意义,而物流网络中的三个子网 ( 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 共同运作可以提高物流服务效率; 鞠颂东等 ( 2009) 总结了前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物流网络下的3个子网络的阶段研究成果; 但是从物流网络角度研究农资运营模式的较少, 本文以内蒙古供销社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流网络对农资运营模式进行研究。

1内蒙古供销社现行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蒙古农牧区分散、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与运营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并直接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内蒙古供销社现行的运营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配送方式以单向配送为主,导致配送成本高———农资产品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再到乡级农资专业合作社和村级农资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只解决了农户的 “买难”问题却没有考虑到 “卖难”问题,同时由于到基层组织的运输距离长,农户相对分散以及农资产品种类多、数量少导致单向配送成本高; 二是盈利空间有限——— 由于较高的配送成本与经营成本,导致基层供销盈利只能是局部环节,盈利有限,基层合作组织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将较高的经营与配送成本 “转嫁”给农户。

2内蒙古供销社物流网络的优势

物流组织网络方面: 供销社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农业生产生活而成立的,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牧民,其覆盖范围是全国。其物流组织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大规模。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调控能力变得更为快捷,受中级组织层级的影响变小,管理形式呈现扁平化管理模式。物流组织网络形成下级负责具体物流业务运作, 上级统一协调并管理资源的格局。全区供销社总数中的83. 18%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人员的构成类型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24. 74% 。总体而言,具有较完善的组织网络。

物流信息网络方面: 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和综合计算机网络为内蒙古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同时各基层组织还不断探索,加快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欲通过信息共享来扩展销售渠道解决传统产品收益、流通难的问题。对于内蒙古供销社本身来说,物流网络优势能够大大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方面: 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设施、物流设备构成,内蒙古供销社遍布13个盟市 ( 包括满洲里) ,基层供销合作经济组织8368个。内蒙古供销社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物流网络,覆盖面广。在物流节点方面,内蒙古地区供销社的覆盖面积已经超过40% ,在全国农牧区范围内具有覆盖率高的网络优势。在物流设备方面,由区直属企业自行安排。

3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的构建

依托内蒙古供销社物流网络优势以及内蒙古供销社运营模式现状,对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对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内蒙古农资营运效率的目的。而 “一网多流,双向盈利,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新型运营模式解决了原有农资运营模式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内蒙古供销社内部的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优势。

内蒙古供销社的农资运营模式中的主体分别是农资生产企业、自身以及农户,内蒙古供销社在进行运营时,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农资产品流入农户手中,二是农户手中的农产品 “进城”。农资产品流通是通过基层专业合作社收集农户的农资需求信息,并将信息反馈到信息管理中心或是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然后由内蒙古供销社向农资生产企业下达订单,最后将农资产品通过配送中心,分别经乡级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中心,最终到达农户手中。农产品流通是将农村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加工生产企业和城市超市在网上订购农产品,订购需求信息到达基层组织,针对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收购,最终统一配送到加工生产企业和城市超市。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组织网络通过信息流引导和控制盟市级与乡村级的基层组织, 削减中间管理,实现扁平化管理; 同时,新型运营模式将信息化引入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企业、农户可以直接订购自己需要的产品,有效地解决农户 “卖难”问题。在实际配送中双向配送减少配送成本。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配送路线,根据运输货物量及订单要求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工具。具体运营流程如下图所示。

4结论

供销网络化 篇8

开发一套与供销社业务接轨、能提供切身信息需求的直通车网络应用平台已成为促进供销社业务发展, 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途径。该平台通过短信平台接口, 可实现与注册会员手机的直接通讯, 通过手机短信为农民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服务, 从而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更好发挥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职能。

1 系统架构的选择

随着电信上网业务的大力推广, 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我省城乡各地, 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接入互联网, 给供销社直通车网络应用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由于直通车平台的出发点是为供销社系统各级信息管理员、入社农民社员、农产品经纪人和中小企业的采购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 因此, 该平台以服务对象及信息管理作为系统设计的关键点, 并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体系结构。B/S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B/S结构简化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系统维护和升级只需在Web服务器完成;B/S结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客户端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即可, 真正实现客户端零维护;B/S结构借助Internet强大的信息发布与传送功能, 提供灵活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发布服务。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对省及部分市、县、基层四级供销合作社的实地调查, 确定了供销社直通车网络应用平台的功能模块, 采用基于Linux平台+Jsp+Mysql的网站构架方式开发一个集信息发布、企业管理、会员管理、网点信息员管理等多用户模式的网站系统 (以下简称为直通车网站) 来实现各模块的功能。直通车网站主要提供供销社行业信息发布、农业技术指导类信息、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发布、网上洽谈、在线订购等电子商务服务。

直通车网站的主要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设置

直通车网站的主要功能通过九个模块来实现, 下面为其中几个主要模块的功能介绍:

3.1 供销社直通车

以地图链接方式提供直达全省各级供销社网页的链接, 可方便、直观查看各级供销社的信息。

3.2 城乡贸易市场

为注册企业提供在网上发布及销售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平台, 具有产品展厅、网上洽谈、网上订购等功能。

3.3 供求信息

采用分类的方式发布农产品及农村日用消费品的供求应信息, 提供供应商检索、商品网上订购、农产品网上推介会等功能。

3.4 专业合作社 (行业协会)

提供专业合作社 (行业协会) 网页统一模板, 供各地专业合作社 (行业协会) 利用模块生成自己的网页, 在网站首页可按地区浏览各类专业合作社 (行业协会) 网页。

3.5 行业信息

提供供销社系统五大行业的信息, 各级供销社内务公告, 宣传系统内部龙头企业的先进典型事迹, 供销社改革先进经验, 起着在系统内部实现政策上传下达及信息交流的作用。

3.6 技术指导

介绍农资产品的使用方法、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家畜养殖技术,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的技术信息。

3.7 后台信息管理

1) 网站管理员 (信息员) 管理

提供系统管理、用户管理、在线企业管理、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合作社管理、网站信息管理等功能, 实现对整个网站管理员、信息员、注册会员及网站栏目信息的管理。

2) 企业管理

提供企业注册、企业资料修改、定制企业形象页、发布企业产品、发布供求信息、网上订单管理、查看用户留言、在线洽谈及订制手机短信服务等功能。

手机短信服务包括供应信息通知服务、求购信息通知服务、用户订单通知等。

3) 个人会员管理

提供个人会员注册、会员资料修改、申请加入行业协会 (专业合作社) 、网上询价、网上订购商品、订制手机短信服务等功能。

4 数据库设计

MySQL数据库是直通车网站的核心之一, 它是系统快速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关键,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及优劣, 直接影响到直通车网站的运行效果。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数据表结构:

4.1 供应信息记录表Supply

如表1所示。

4.2 订单列表indentlist

如表2所示。

4.3 开通手机短信登记表sjmas

如表3所示。

5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1 网站后台管理功能的实现

网站后台管理功能主要是用户权限控制、栏目信息管理、短信服务管理等, 达到保证网站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实现管理功能的主要程序有:

管理员安全登陆程序 (sys/login.jsp) 、查看登陆历史记录程序 (sys/history.jsp) 、新建网点信息员程序 (sys/Adduser.jsp) 、修改和删除网点信息员程序 (sys/deluser.jsp) 、设置网站信息分类程序 (sys/class2.jsp) 、管理各行业信息程序 (sys/addinfo.jsp) 、管理供求信息程序 (sys/gqinfo.jsp) 、管理专业合作社程序 (sys/zyhzsinfo.jsp) 、专业合作社成员管理程序 (sys/zyhzsuser.jsp) 、专业合作社成员通讯程序 (sys/zyhzssend.jsp) 等。

5.2 注册企业管理功能的实现

注册企业管理功能在直通车网站中表现为城乡贸易市场模块, 其主要功能是企业用户注册登录、修改注册资料、发布和管理企业经营商品、订单管理、发布和管理供求信息等。实现这些功能的程序有企业注册及登录程序 (Enterprise/EntReg.jsp、login.jsp) 、发布及管理企业商品信息程序 (enterprise/manage/addbook jsp、booklist.jsp、modibook.jsp、showbook.jsp) 、网上订单管理程序 (enterprise/manage/orderlist.jsp) 、供求信息管理程序 (enterprise/manage/addsupply.jsp、supplylist.jsp、buylist.jsp) 、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程序 (enterprise/manage/sjmas.jsp) 、客户留言管理程序 (enterprise/manage/guestbook_index.jsp) 等。

5.3 个人会员管理功能的实现

个人会员管理功能主要通过以下程序实现, 包括会员注册程序 (Member/userec.jsp) 、会员资料修改程序 (Member/Edituse.jsp) 、专业合作社社员申请程序 (Member/addzyhzs.jsp) 、行业协会会员申请程序 (Member/addhyxh.jsp) 、网上订购及购物车结算程序 (Member buyinfo.jsp) 、发布供求信息程序 (Member/gqinfo.jsp) 、定制手机短信服务程序 (Member/smsinfo.jsp) 等。

6 结束语

直通车网站自2009年开始在广东省四会市开始试点运行, 通过供销社、行业协会会员、专业合作社会员及企业用户的使用情况反馈, 结果表明, 通过直通车网站所提供的行业信息, 可及时了解各地供销社发展情况, 学习先进单位经验和做法, 更好地指导、协调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及行业协会的工作, 促进了业务合作与发展。通过网站提供的城乡贸易市场及供求信息, 可以快速了解各地农产品的购销情况及价格行情, 及时发布本地农产品供应信息, 拓宽了农产品交易渠道, 促进了供销社的业务发展。利用网站提供的短信群发功能将种养技术信息发送给社员, 充分发挥了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职能, 提升了供销社的形象。由于本系统功能齐全, 所提供的信息实用有效, 操作界面简单易用, 已作为新网工程项目申请向全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延鹏, 吕晓鹏.Web程序设计——JSP[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骆耀祖.Linux网络服务器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供销网络化 篇9

1 部分调查样本的供销社系统现状

1.1 目前山东省基层供销社网络改造的几个层次

1.1.1 起步较早, 有效整合

一部分基层供销社有效整合了县域资源, 组建了县社有控制力的日用品龙头公司, 建设了乡镇连锁直营店, 并依托直营店发展了部分加盟店, 启动效果较好。如滕州、兖州、莒南、莒县、招远、张店、邹城、平邑、安丘等。

1.1.2 初步成型, 尚待完善

有的县 (市、区) 供销社虽然组建了日用品公司, 建设了直营店, 但是直营店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启动效果较弱。如昌邑、泗水、坊子、垦利等。

1.1.3 起点较低, 推进较慢

有的县 (市、区) 供销社在组建县社日用品龙头公司、建设直营店、发展加盟店等方面, 推进速度慢、工作标准低, 如定陶、即墨、台儿庄、乐陵、胶州、高唐等。

1.2 目前山东省基层供销社网络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目前主要存在着经营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网点经营规模小、竞争实力差、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1.2.1 历史形成的债务包袱

伴随着经济转型, 直至2001年放开棉花经营, 供销社失去了一项又一项商品、一个又一个行业的专营权, 剩下的是沉重的债务包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 山东省大部分基层社都陷入困境, 例如到2000年底, 平邑县供销系统中, 3000多名职工有2000多下岗失业, 即使是在岗, 实际领到工资的人也不多。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是当时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陷入困境的缩影。

平邑县供销社采取破产重组、资产回购、以资抵债等手段, 使全县供销社系统甩掉1亿多元的债务包袱。减债后的平邑供销社轻装上阵, 在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运营机制基础上, 对县直公司、基层社经营网点的有效资源整合和开发, 改造了一大批经营网点和设施, 采取连锁经营、专业化经营等形式, 建设网络, 初步形成上联龙头公司、下联农民、覆盖农村的经营网络。

省内类似平邑县这样的起步较早的基层供销社的成功做法非常多, 但是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基层供销社组织没有摆脱历史形成的债务包袱,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供销社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卸除债务的基础上, 山东省供销社的发展新思路是:在县城建购物中心, 在乡镇建商业区, 在较大的村或交通要道建综合服务社, 通过系统改造, 真正使供销社的经营设施成为当地业态最先进、规模最大、形象最佳的经营场所。

1.2.2 部分供销社系统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调查中发现, 部分领导干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思想相对保守、观念陈旧。作为基层社领导要有创新精神, 敢于大胆设计具有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发展方案, 要主动协调与政府机关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争取宽松和谐、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政策环境。据了解, 这也是制约当前流通网络建设的瓶颈, 因此, 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是当前供销社发展的第一要务。

1.2.3 经营队伍急需有活力、敢开拓、能创业、懂专业的人才

在考察中, 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各地供销社系统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供销社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年龄趋于老化, 年轻干部比例少, 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少, 给经营管理工作和农村商品网络建设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特别是对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2 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供销社经营网络

2.1 供销社的传统网络优势

供销社的传统网络优势不单纯只是供销社现有的经营网点, 还包括组织体系、资产、人才、品牌优势等多个方面。

2.1.1 供销社有着自上而下、完整的组织、经营体系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供销社从省、市、县一直到基层乡镇, 有着完整的行政指挥、协调系统和经营体系。把各级供销社的“行政力推动”和现代流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可以大大加快网络建设速度。

2.1.2 供销社有着遍布全国农村各地的经营网点

供销社有着密集的县以下经营服务网点, 对这些网点进行整合、改造, 可以避免重新投资建设新网, 在市场扩张时, 成本低、速度快。

2.1.3 供销社系统有一大批熟悉农村流通的骨干力量

这些业务人员和骨干力量, 熟悉农村市场、了解农民需求, 在当前现代流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 对其进行现代营销理念和现代连锁经营知识的培训后, 可以迅速开展本土化的连锁经营。

2.1.4 供销社系统保存了一批优质资产

近年来, 供销合作社按照抓大活小的发展思路, 对社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 对棉花、农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骨干盈利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 对其他企业采取租赁、出售、兼并、承包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明晰了产权, 置换了职工身份, 盘活、重组了一批存量资产, 为供销社企业产权合作, 联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2.1.5 供销社与农民消费者有着天然的联系

供销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在县以下城镇和农村有着广泛的影响, 与农民血脉相连, 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商誉, 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供销社品牌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 是拓展农村市场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

2.2 供销社传统网络的改造和整合

供销合作社的突围之路是——依赖原有的资源优势, 即网络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等,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要求突破原有的领域, 在连接企业与农户中要起到一个信息导向的作用, 通过提供增值服务, 引导农户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生产。

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以现代流通方式整合供销社传统经营网络时,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供销社的传统优势, 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分析供销社传统网络所存在的劣势。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用现代流通方式着力解决单打独斗、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经营人员专业素质低、缺乏现代商业流通企业经营理念等问题。

(1) 以资本为纽带, 打破行政区划, 按经济区域与各级供销社、社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产权多元化的区域龙头企业, 并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其进行管理。

通过这种跨区域、跨行政级别、跨所有制的产权联结, 改变供销社各级企业分级管理、相互竞争的格局, 变相互竞争为相互合作,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变小市场单打独斗为大区域集团化、产业化连锁。

(2) 以多种形式的低成本运作, 对供销社原有的经营网点、闲置营业场所和仓储设备进行改造, 根据原有规模和建筑框架, 因地制宜地改造成大卖场、中心店、标准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和配送中心等不同的连锁经营业态。

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改造投资, 在资金投入上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 能够尽快形成强大的网络经营群体。现代流通企业的一些区域公司据此能够很快形成具有城乡结合、上下贯通、大、中、小并举的区域连锁集团。

(3) 按照“直营带加盟”的网络拓展模式, 依靠各级供销社的“行政力推动”, 组织、发动当地的供销社基层经营网点加盟连锁经营组织, 形成以县城中心店和县级配送中心为节点、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桥头堡”、以周边乡村农家店为主要阵地的系统化经营网络。

实际操作中, 县城中心店和县级配送中心在为城乡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实的商品及服务的同时, 还要协助当地供销社推动周边乡村基层网点的改造、加盟, 并对乡村“农家店”起带动、示范和培训作用。

乡村农家店是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服务终端, 一是为农民提供优惠、便利的消费服务;二是可以扩大服务内涵, 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开展农产品换购、代收等业务, 为农服务, 助农增收。

(4) 针对供销社原有经营网络线长面广, 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不能适应现代化商品流通的特点, 现代流通企业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强化管理, 通过增强自身实力, 不断提高经营网络的市场竞争能力, 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各级公司均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 按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管理权限、职责,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解决过去供销社社企不分、产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二是搞活经营机制。在对总公司、区域分公司、中心门店的职能、权责进行了合理划分的基础上, 本着奖优罚劣、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绩效考核和奖惩。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培训、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稽核与会计信息管理、利润分配、资产与商品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原则意见和具体操作细则, 同时, 加强了对门店经营行为的管理、约束、规范, 使得供销社的经营、管理理念更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加强商品采购。针对农村商品流通的现状, 建立全国联采、区域采购、门店地采三级采购配送体系, 通过强化商品联采, 整合区域采购和地方采购资源, 实现一线品牌商品的统一签约、当地供货的采购配送方式, 降低商品价格;实现对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和价格优势的日化类、针织类、食品类、百货类商品的贴牌运作。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选聘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加入流通队伍, 通过培训, 使这些掌握现代营销理念、现代连锁经营知识并对企业现代经营理念有深刻认识的人, 能够迅速成为区域公司的骨干力量, 并对公司区域龙头企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开店—织网—拓展, 是山东省供销社勾勒的我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三级跳”, 通过考察,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供销合作社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 通过改革和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使供销合作社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段树军.全面改造传统网络供销社将主攻物流配送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2-24.

[2]吴旭春, 李克军, 杜九如.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供销社经营网络[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2 (225) .

供销网络化 篇10

网上供销社是围绕建立综合的物流、合作、服务、信息及技术整合应用平台而运作,它不避免地深受农村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中国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复杂而微妙,网上供销社这种电子商务应用的引入对农民消费网络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消费网络中的个体消费行为增强或减弱,这种关系又进而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

1 相关理论回顾

1.1 社会网络[2]的研究

社会网络的研究是基于社会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围绕社会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主要通过社会计量学度量某个特定群体中个体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依赖于这种关系流动而产生的信息和资源作为介质,去影响这个特定群体中的其他个体[3]。社会网络的研究广泛应用于小群体、同位群、社会交际圈、组织内部群体、市场消费群体以及网络消费群体等方面,学者们大都关注社会网络本身的研究,而从社会网络视角去研究这个特定群体内个体的特定行为比较少见。

1.2 消费行为的研究

传统消费行为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一开始通过发展理论模型去解释现有的消费现象。如弗里德曼的永久假说理论,莫迪里安妮的生命周期理论等古典理论。近代以来,消费行为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改变,学者倾向于提取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证和检验。传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指收入、利率和价格,非经济因素主要指制度、文化、心理和技术服务等。

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思路是在传统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环境的变量,对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如刘枚莲等(2004)以网上购物态度为中间变量,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提取感知购物风险,感知购物服务便利性和感知购物适用性影响因素构建了网上消费者行为模型,分析网络购物的消费行为[4]。苏秦等(2007)以消费者满意为中间变量,研究网站使用经历、服务可靠性、安全和隐私和客户服务经历这五个因素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5]。班然(2011)从网络环境影响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去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行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存在对购物环境的信任障碍、网络安全的障碍、网络无法满足特定的心理需求障碍和维权困难障碍[6]。王建龙(2010)通过实证问卷调查,从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这几个方面分析网络购物的消费行为[7]。

2 网上供销社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偏向于提取网络安全和网络服务等因素来分析网络消费行为,忽略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对象是一般大众消费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去研究消费行为的文章非常稀少,而我国的熟人关系特征对个体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都有着较强的相似性,农民消费网络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

2.1 网上供销社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直接影响

网上供销社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农民消费盲目性,使农民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化、个性化,主动性增强。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域限制等方面原因,农民购买的商品种类少,某些商品种类单一。来自商务部调查显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却只消费了三分之一的商品,严重影响了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另外,一些不法厂家和商家将大量的伪劣假冒商品投放农村市场,假劣种子、农药、化肥、劣质农业机械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

网上供销社将优质农产品,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等农资产品以及家电快销品送到农民手中,这些商品来自正规厂家,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同时通过网络公告、手机短信、黑板报等线上线下信息流整合的方法,增强农民识别伪冒假劣商品的能力。农民还可以通过一定渠道进行维权,农民消费趋于理性,不再盲目。

网上供销社还给农民提供丰富的供求信息和务工信息,随着农村网络设施逐渐完善和手机的普及,更有网上供销社“供销通”和“即时通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使得农民能够主动寻求信息,如比较产品信息,求医问药、在线咨询、寻求务工信息和其他信息等,农民可以通过充分比较产品信息进行理性购买,可以随时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实现个性化消费。

2.2 网上供销社对农民消费网络的影响

Monge&Eisenberg(1987)将社会网络形态划分为情感的表达、影响的施加、信息和实物服务的交换。Tbarra(1993)认为社会网络形态可以分成沟通网络、建议网络、支持网络和影响网络等。消费网络是隶属于社会网络之中,农民消费网络具有农民这一特定人群的特点。农民经济收入不充足,对产品和服务信息的获取不方便,对网络安全性存在疑问,对产品价格比较敏感,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建议和帮助,以期购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农民群体攀比求同心理的影响,对新事物总是产生强烈的好奇感,表现为在某种新产品的消费上保持一致;农民文化背景相同,关系亲密,个体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其他个体传递的信息和资源;农民群体居住比较集中,农民朋友更有“串门唠嗑”的习俗,使群体之间信息和资源的流通提供便利条件。

社会网络的改变表现为社会网络群体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通过依赖于群体内个体之间关系流动出的信息和资源在个体之间流通形成影响实现的。网上供销社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这些信息和资源构成了个体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介质。在这些介质的促进作用下,农民个体之间产生影响,而农民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是解释农民消费网络的关键变量。网上供销社催生了建议网络、影响网络和情感网络这三种农民消费网络形态。使农民通过网络口碑相传,分享产品质量和资源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2.3 农民消费网络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London(1993)研究发现当社会网络中的结构因素发生改变时,消费行为随之改变[8]。这种结构因素的改变具体到农民消费网络可以理解为群体中产生了“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个人消费偏好发生改变、个体对群体的依赖性增强。

首先,“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是建议网络的核心,“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方便准确的获取最新信息,对新产品有独到的见解,对产品、品牌、功能、价格、使用方法等能够进行理性的评价的人,往往是农村中的种植大户或者养殖大户,更为重要的是群体中其他个人对他十分信赖。“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乐意给在进行消费时遇到问题的农民个体提供建议或帮助。张莹等(2007)指出在农民群体中,“意见领袖”通过口碑传播能够影响农民个体的消费行为[9]。

其次,在农民群体影响网络形态下,特别是农民求同攀比心理的影响,农民个体的消费行为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以前农民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以往的经验进行消费,当网上供销社催生影响网络之后,农民获取信息方便准确,沟通交流频繁,农民个体接触到依赖于群体内个体之间关系流动出的信息和资源并为之影响,农民个体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倾向都会受到影响。

最后,农民历来都是小群居居住,血缘关系浓厚,跟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内部之间关系密切,农民小群体之间更容易形成情感网络,即个体之间形成的以情感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在情感网络形态下,信息和资源的传递效率更高,具体表现为个体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其他个体传递的信息和资源。大大增强了信息和资源等介质影响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进而决定了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

3 营销启示

从农村社会网络视角综合梳理并探讨网上供销社对农民消费网络的影响,可为供销合作社提供了如下营销启示:

(1)网上供销平台的权威性及供销企业的信息质量是基础。企业要通过网站这个平台提供权威性、认证性的信息,为农民消费网络之间流通的信息和资源提供可信的来源,是农民消费网络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前提条件。网站的信息沟通还包括获取农民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农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的引导和促进农民消费。

(2)识别并重视“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的作用至关重要。“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担任一定的职务,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交际圈广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企业识别“意见领袖”和“权威专家”,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促进其自发进行口碑相传,促进平台影响力和内在价值的提升。

(3)把握农民消费网络本质。科尔曼认为社会网络关系由构成社会网络结构的各个要素以及为社会结构中个体某些行为提供支持和便利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农民群体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即农民消费网络的构成要素具有相似性,而影响农民消费网络的关键是为个体的行为提供支持和便利。把握农民消费网络的实质有助于企业更好的通过改变农民消费网络去改变农民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博.移动商务服务对农民消费网络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学,2011.

[4]刘枚莲,黎志成.面向电子商务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2004.

[5]苏秦.网络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25,(2).

[6]班然.网络营销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论析[J].商业前沿,2011.

[7]王建龙.网络环境下关联消费的形成因素及消费者行为探讨[J].商业时代,2010.

[8]Loudon,D.L.Consumer Behavior: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4thEd,McGrew-Hill,1993.

通化市供销系统确保备耕农资供应 篇11

截至3月10日,全系统6个县(市、区)化肥经营企业共购进化肥约4.8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其中:氮肥2万余吨,磷肥126吨,钾肥4330吨,复合肥2.42吨。到货量较大的是辉南县和柳河县地区,分别到货2.09万吨和1.9万吨。全系统化肥销售4752吨,比去年同期下降30%。从化肥品种结构看,各肥种结构合理。从目前货源组织情况看,全市供销社系统化肥总订货量10万吨,占全市农业生产底肥需求量的60%,加上社会经销商的货源,完全可以满足春播产需求。

从目前国内市场情况看,化肥市场批零价格小幅升高,原因是2014年冬储以来,市场一直处于观望期,不论是大型经销商还是基层经销商拿货积极性都不高,这也就导致了渠道市场的缺货。可以说此轮尿素涨价虽然市场有预期,但由于拿货相对集中,因此价格上涨仍然超市场预期。预计我市化肥市场整体价格行情将呈平稳回落趋势。

供销网络化 篇12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新农村;新经营模式

供销合作社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证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农产品的城市供应问题。然而, 在市场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 供销合作社却开始进入边缘化状态。如今,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产业化经营新阶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的颁布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0号) 的出台, 供销合作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在农牧业作为一个支柱性产业的新疆, 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本文在对新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对新疆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经营模式进行研究, 力求为供销社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经营模式, 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朝着健康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前进。

一、需求导向下的新疆农产品“新网工程”探析

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充分意识到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开始在供销社范围内推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以下简称“新网工程”) , 即“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在推动“新网工程”建设中, 新疆供销合作社系统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网工程”强化新疆供销合作社自身功能、壮大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正是目前新疆供销合作社努力探索的问题。

我国农业已由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发展的新阶段, 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一直有待解决, 因此建立需求导向下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势在必行。对于需求导向下的农产品“新网”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 “新网”建设应以“市场细分”为起点, 面向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对于不同产品、不同的消费群体, 在制定产品价格时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调整。

第二, 整合全疆范围内的合作社、经纪人、规模种植户与超市对接的基本资料交易记录及信用记录等信息, 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信息系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确定向市场投放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根据接到的订单安排社员的生产;对消费者需求的种类做到有效预测, 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指导与建议。

第三, 建立安全追溯体系, 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全过程实施监控。美国农业法明确规定农产品标准和计量标准, 对农产品实行第三方强制审核制度、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在我国, 供销社可以承担第三方审核者, 建立可追溯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对农产品品种来源、喂养或种植、防疫消毒、屠宰、运输、切割、销售等各个环节全过程记录跟踪。具体来说, 给农产品建立一个护照, 该护照包含产品的各种身份信息。为保证农产品有稳定和优质的供应源, 供销社应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和技术指导, 并帮助供应商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要求社员掌握统一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 向市场统一提供品牌化的产品。这对于培养优秀品牌和规模大的供应商也极为有利。

第四, 充当延长新疆农业产业链的催化剂。城市供销社网点建设需整合终端市场作为农产品销售渠道, 基层社应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生产, 并为城乡之间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穿针引线。

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误区与策略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 (2010年3月2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修订) 第一章第二条对供销合作社性质的界定:“中国供销合作社是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我国的供销合作社一方面被认为成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坚持着集体所有制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经营模式研究

———基于新疆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的调查与思考

■徐小惠王玉莲

性质, 导致目前仍处于尴尬的矛盾状态。如若说供销社是合作经济组织, 那么其改革目标就应体现国际合作社的公认原则, 改革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组织, 如果说供销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商业, 那么其改革目标就应体现现在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改革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组织。我国供销合作社具有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双重特征。作为企业, 它具有追求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作为合作经济组织, 理应遵循世界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因此, 我国供销合作社需要建立现代合作社制度, 使其既包含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又要在遵循世界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以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

供销社产权界定不清, 成为改革的障碍。一方面, 政府在法律、政策上承认供销合作社的财产支配权、人事管理权、收益分配权和业务经营权, 另一方面, 政府又不同程度对供销社的人、财、物和经营范围等加以控制, 因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各级政府就不应在供销社的人事任免和财产控制上进行干预, 供销社也不再承担政府部门承受的政策性亏损。另外, 要保证农民社员产权主体地位就应该提高其对决策和分配的参与程度, 提高入社股金, 以便社员与合作社结合成利益共同体。最后, 要理顺各级供销合作社与直属企业、基层社之间的关系: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和所属企业应对出资企业建立出资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 各级供销社应以资本为纽带, 充分发挥联合合作的优势, 形成以产权为基础的体系完整的供销社系统。

由于我国的供销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社员组建和经营, 虽然农民社员是供销合作社的利益直接关联者, 理应成为改革的主动力, 但事实上, 改革的主动力一直是政府, 农民社员只是被动的接受。供销合作社改革中政府职能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恢复农民主力军的地位, 所以政府支持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采用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保护和帮助供销社的发展。尽管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给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带来突破, 但我国供销合作改革要想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还需制定《供销合作社法》。在经济方面则可以采取在贷款利率和税收政策方面对供销合作社给予优惠的方式。在改革中, 政府的支持需适度, 并需切断供销合作社和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社员所发挥的主动军作用具备持久的活力。

三、打造农超对接经营模式,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

新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的一般情况下会经过农户、当地经纪人、当地市场、疆内区域批发经纪商、外省市批发经纪商、农贸市场商户或超市供应商、超市卖场再到消费者等多个环节, 每个成本上升5%-10%, 流通环节越多损耗越大, 最高达20%, 其中蔬菜损耗高达60%,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 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价格, 而农民所获得的利润率也大大降低。要让农民和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农业产业化的成果, “农超对接”则是一种很好解决问题的方式。农超 (商) 对接的扁平化产销模式不仅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而且减少了农产品各个流通环节的成本:不仅农民可以增加约10%的收益, 超市也提升了利润空间。

在我国, 大部分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没有能力采取扩大自主经营和生产企业联营等办法来降低生产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也没有能力通过建立自己的营销公司销售产品, 使得产品进入市场不得不花费很高的销售成本。多年来, 我国企业一直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化之路,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疆果业集团 (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控股的大型林果业股份制集团公司, 具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 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农副产品收购与生产、加工、贸易、仓储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是为新疆农业产业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是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典型, 该公司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销售为一体, 打造了“农超 (商) 对接”产销模式, 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市场终端卖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 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产销一体化开拓了农民、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多赢的局面。公司通过建立果林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林果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销售网点专营店等保障了公司“农产品的生产与收购、加工、销售、仓储运输”产业链的完整性。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产品商品率大幅提升, 农民参与并享受到的农业产业化成果, 农产品在收购、运销环节的农产品损耗下降了10%, 商品率提高了20%-30%, 实现了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互利共赢。公司通过与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林果基地, 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购销关系, 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公司通过向专业合作社进行采购来直接控制产地, 然后将产品分送于城市仓储配送中心进行分级、加工、包装, 并按各终端店铺的需求进行配送, 使得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大大减少;公司通过“农产品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模式, 按照“统一采摘、收购、晾晒、加工、检测、运输、销售”的七统一原则, 缩短了农产品从采摘到销售时间、减少了产品损耗、降低了每个流通环节的成本。企业将运费和服务费返还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按农户的交售量按一定比例向农户进行二次返利, 使农民收入平均年人均增收300元-350元。

参考文献

[1]、陈岳峰.供销社携手零售巨头演绎新“农超对接”[J].中国商贸, 2009 (8) .

[2]、张浩, 安玉发.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基于系统流理论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2) .

[3]、张世晴, 李书华.现代零售价值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

[4]、新疆商务厅办公室.新疆果业集团公司打造“农超 (商) 对接”产销模式[EB/OL].http://www.xjftec.gov.cn/Family/Jingmaojianbao/4028c2842d4ed5f0012d5fb9fa0502fc.html, 2011-01-07.

[5]、王建增.农超对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J].前沿, 2010 (22) .

[6]、杨杰, 赵青.供销合作社改革之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2) .

上一篇:公立非营利性医院下一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