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

2024-10-10

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共10篇)

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 篇1

1 现代工民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要想实现我国工民建筑施工技术的切实发展, 必须把新型施工技术的研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发展状态, 墙体节能、墙体隔热设计以及建筑采暖工程已经成为主要的课题, 通过采用向墙体内部引入保温材料进行防护, 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目标, 也能够避免过多的降水对墙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做好外墙表面工作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墙体外部的细节部位的施工工作, 如热桥现象的抑制操作, 以及对工民建工程的顶部与墙体的优化工作。由于工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 工程的顶部与外墙墙体会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 这就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在初期的施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建筑顶部, 包括窗户与墙体的优化工作, 通过进行隔热施工来尽可能多地降低热传递。如采用增加空气层的手段来进行外墙的隔热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强墙体隔热, 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减少寒冷季节因取暖产生的大量能源消耗。这就引出了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 在施工中, 可以利用地下水实现能量的有效汲取, 产生合理的低位低温能量, 由于这种操作能够显著降低能源的高位输入, 这样就实现了热量的合理转化。在建筑的节能施工中, 还需要大量采用清洁的太阳能资源, 实现科学合理的能量收集, 最终降低整体工程能量消耗。

2 工民建筑过程中的防渗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 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较长时间的降雨季节, 这就要求在工民建筑施工中要重点加强外墙建设、顶面防护与门窗部位的防渗工作, 这也体现了现代建筑中的整体性特征, 在实际的操作施工过程中, 要针对特定区域由于经常性降水导致的不良渗漏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如对工民建工程建设地域环境、气候特征、降水量普遍状况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在通过大量的调查后发现, 当代出现渗水问题的建筑主要是由于较大降水量形成的雨水强大净水压所导致的。这也说明了砖墙与混凝土的交接处理工作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 通过对孔洞穿墙与预留洞进行科学地规划, 对外墙配电箱加以合理的保护措施, 将降水的渗漏影响降到最低。水泥砂浆作为现代建筑主要采用的建筑材料, 其具有水硬性的独特属性, 应当密切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 进而实现在屋面产生终凝之前不被雨水天气所影响。另外, 在工民建工程顶部的施工处理前期过程中, 必须全面检查基层的各项属性, 做好基层的找平工作, 在完成基层的处理后, 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清理工作, 使用砂浆水泥对其进行巩固处理, 实现找平与基层的牢固黏结。在建筑的日常使用过程中, 门窗部位属于需要经常移动的灵活部件, 这就给防渗漏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 要求设计人员具备完善的建筑学理论知识以及扎实的实践经验以确保此部位能够有着良好的防渗效果。

3 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加固处理技术

要想实现工民建筑的稳定运营, 最终保证使用者的使用安全以及使用舒适性, 施工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建筑的加固处理施工工作, 在现代建筑的加固处理施工中, 较为常见的是对建筑截面提升加固处理、对包钢进行加固以及加强粘钢加固处理等工作。在进行截面的加固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截面进行仔细的清理工作, 对其中存在的水泥渣以及其他杂物进行全面清除, 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建筑间的有效截面积, 优化构件综合性能、最终实现混凝土稳固黏结性的有效提升。在进行包钢处理施工过程中, 需要对主体采用化学灌浆方式进而实现工民建工程梁柱的稳固包裹, 将加固效果进行有效提升。

4 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创新技术工艺的应用为工程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 创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还能够极大地提高施工效率, 确保施工项目能够及时完工, 不至于出现工期延误的现象。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被应用于工民建筑施工操作中, 且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效果, 极大地提升了施工建设效率与实践效益。但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 建筑施工单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机构还需要认识到我国现代的工民建筑工程中仍然存在着高能耗、大污染的严峻问题, 这就要求将创新性的环保施工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施工操作中。除此以外, 还需要加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工作, 有效提升环保工艺以及优质节能施工工艺的研发进程。如墙体节能施工处理中引入双层幕墙、玻璃材质防护幕墙以及光电主体幕墙, 后者科学利用环保太阳能源, 令强烈直射太阳光经过防护处理体现得更加适中与柔和, 进而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照明, 此类新技术不仅实现了能耗的有效降低, 也体现了建筑本身的人性化的功能, 此类技术能够将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有效清除, 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得益于以上技术的显著优势, 此项创新施工处理技术已经在现代工民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建筑创新技术不仅体现在施工环保层面上, 在监理管理环节上, 科研工作者通过对信息化、现代化监理技术的有效应用, 优化了施工组织模式与管控效能, 令工民建工程施工建设优质效果得到了全面保障, 并且令相关施工建设与管理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实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世基.人工挖孔桩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 2010, (7) :18-19.

[2]李晓丹.关于工民建中的防渗漏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20) :51-52.

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意义

从21世纪初开始,全国各地都投入了许多精力建设基础设施,特别是这几年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的前景变得无比广阔,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大中小的建筑企业,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高低不一,部分企业建设的建筑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在竞争越来越大的当下,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建筑施工技术,并且实行健全的管理制度,记录详细的建筑施工档案,对施工人员进行先进技术的培训,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也保障建筑质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施工的成本。

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图纸会审、技术管理制度、技术培训、技术交底、安全技术、编制施组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等。这些内容具有内业和外业的区别,内业的主要内容是建筑施工技术的基础作业,举个例子:按照具体的施工技术实行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标准,让施工人员进行规范的施工作业,并建立技术档案记录这些培训内容和施工技术标准。外业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进行技术准备和制定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方案,另外还要合适的采用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去提升企业的建筑施工技术。

3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不完整

因为各个建筑企业的规模不一样,所以各个企业配备的软硬件也有好有差,另外建筑行业的体制是总分包的形式,因此建立一系列通行的技术规范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系统想要有优秀的技术管理也是很困难的。在这种体制下,建筑工程的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是借由分包合同这个纽带建立一种紧密度较差的总包建筑单位和分包建筑单位对接的技术管理,分包单位所配备的软硬件设施制约了这种对接方式,而且原定的施工技术也很难得到严格的遵守,没有按照原定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采购、存放和堆砌原材料等行为会延误工程的工期,建筑施工的成本提高,因此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工程容易在企业与企业的交接中出现问题。

3.2 并不健全的建筑施工制度體系

众多的建筑企业拥有的施工技术水平不一样,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平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建筑业的技术标准规范的进行工程的施工,没有设立完善的针对建筑业的监管部门和管理机构以及管理制度,也没有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技术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建筑企业自身也没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去任命职务,因此导致了某个流程无人负责或者某个环节有好几个人负责的不正常现象。有少数单位甚至不顾《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不去建立施工的管理制度体系或是建立有很大缺点的施工管理制度。就算执行时严格遵守制度的要求,工程建设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的话,某些单位的一线员工没有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被技术培训,操作规程不完全,安全教育不规范,亦或是随意地进行违规操作,将安全因素抛之脑后,进行的都是不完全的安全技术交底。

3.3 建筑施工技术规范管察理形同虚设

企业的内部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的运营管理不到位,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理应按照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所定下的标准,从业人员存在不同的文化程度,企业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4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可优化的措施

4.1 对于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

建立起来一套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总包商还有分包商的实际水准,将这样的体系传播到每个下级分包商,抛弃从前那种使用简单的分包合同以求管理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培训专业人员指挥建筑施工的技术流程,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转换存在于进行工程分包的过程中,责任精确到每一个人。在工程验收前,各级工程的进行步骤中,即使是工程的后期也要将人员的调度和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放在重要位置,人员的管理和人员的储备必须要得到重视,人员的培训亦同等重要,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2 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的完善,操作规范的精细化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放在第一位,建筑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并且完善一系列的符合不同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案,关键环节的限值必须得到确认,具体的作业指导书也要完善,用这些条例作为准则来规范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

4.3 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的强化

建筑施工技术的各个步骤的责任要精确到每个人,施工环节进行监督得到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也要不偏离操作规章制度的要求,没有依照操作规程规范而影响到了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不安全行为要及时得到纠正,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因素要被重点观察,以求为工程创造任何所需要的条件,施工过程要连续、均衡地进行,避免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无法交付到客户手中,在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再想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尽量降低工程成本。

5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当制订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施方案之后,结合到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人员配置、设备准备等等硬条件,以及项目业主提出的前期要求,并且贯彻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地方行业规范的前提下,以科学规律为首。“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必须要得到坚守;一切的施工技术工作理应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效益情况,取长补短;日常技术管理工作以及生产实践过程,二者不能相互背离。做好基础工作,是施工技术管理的大前提,工作不能片面并且追求重点控制。不同项目存在不同的情况,要根据现状仔细分析并落实分工协作的各项内容,以追求最大程度地为工程施工提供个性化服务。当下施工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技术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反映出来的竞争势头极为明显。许多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的企业,平时管理理念单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完善,以至于在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况。

6 总 结

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之后,建筑施工的效率显著提高,建筑的质量有了保证,建筑施工成本被一定程度的降低。在以房地产业为首的建筑业加速发展的现代,建筑行业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大中小建筑企业陆续建立,建筑企业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成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十分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优化的过程中,建筑施工要留意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修改,操作规范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各个步骤也必须得到监督。

参考文献

[1]宣明新.建筑住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刍议[J].才智.2011年13期.

[2]周卫.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初探[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3期.

[3]解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8期.

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 篇3

一般情况下, 将建筑物位于地表以上的部分称为上部结构, 房屋上部结构将负载通过柱子以及墙体施加给基础设施, 而基础设施会将上部结构的所有负载传递到地基上, 这就要求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以及耐久度, 其承载力和耐久度直接影响着房屋的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能, 这就说明地基虽然并不是建筑物的地上组成部分, 但对房屋的整体质量却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研究表明, 多数房屋安全事故的产生都是由地基质量不过关造成的, 这是由于地基位于整个建筑物的最下方, 在进行施工时只是重视地面上部建筑的施工, 对于地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后期的维护上其操作难度远远大于整个房屋建筑施工的难度。在房屋的正常使用中, 如果地基出现问题会造成房屋上部结构的开裂以及倾斜, 严重时就会造成房屋建筑整体倒塌, 致使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因此, 在进行房屋建筑的地基施工中, 应严格按照地基设计图进行科学施工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通常情况下, 地基施工的工期以及工程造价占到整体建筑的20%~25%, 特别是高层建筑, 其所占的比例更大, 因此, 重视地基施工质量对房屋的建造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地基的施工目标

地基在房屋的施工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地基施工中应将地基建设的整体强度以及改良基土工程性质作为基本的施工目标。以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1 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研究表明, 地基的抗剪强度不会导致剪切力的破坏, 这是由于其本身的承载力较低, 在房屋的使用过程中, 侧向土压力或者偏心荷载会造成建筑物失稳, 荷载和填土造成临近的地基隆起, 不仅如此, 在最初的开挖基坑过程中, 会造成坑底产生隆起以及出现边坡失稳的问题, 这都会造成地基剪切力的破坏, 进而造成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基土本身抗剪能力来避免剪切力的破坏, 以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定性。

2.2 降低地基的压缩性

地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缩性, 其具体表现为房屋建筑发生沉降以及地基的大范围沉降或者不均匀沉降, 在最初施工时也会发生临近地面产生沉降的现象, 此外, 降水也会导致地基固结沉降。地基沉降作为地基土本身的压缩模量指标, 为避免发生地基沉降, 在施工中需着重注意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以保证地基土本身压缩模量。

2.3 改善地基的动力特性

地震时松散饱和粉发生液化是地基本身动力特性的重要表现, 同时地基动力不足还会造成打桩过程中附近的地基发生震动进而下沉, 这会对建筑的安全性造成相当大的威胁, 应加强地基的动力性, 在地基施工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地基施工时的技术种类

在进行地基施工过程中, 地基的施工技术种类多种多样, 按照时间划分可以分为永久处理和临时处理;按照处理深度划分, 可将施工分为深层处理和浅层处理;而按照土性对象划分, 可以将其分为黏性土处理、砂性土处理、饱和土处理以及非饱和土处理。这就要求在进行地基施工时, 需要熟练把握各种施工技术, 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在进行具体施工时, 可以将施工技术划分为换土垫层法, 振密、挤密法, 置换法, 排水固结法, 加筋法, 胶结法, 冷热处理法等不同施工技术。其中, 土垫层法包括垫层法以及强夯挤淤法;振密、挤密法包括重锤夯实法、表层压实法、振冲挤密法、强夯法、砂桩、土桩法、爆破、夯实水泥木桩等施工手段;置换法包括振冲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石灰桩法、EPS超轻质料填土法、柱锤冲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等施工手段;排水固结法包含有推载预压法、电渗排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法、真空预压法、推载真空联合法等施工手段;加筋法包含加筋土、土工聚合物、土层锚杆、树根桩法以及土钉等施工手段;胶结法包含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土搅拌法等施工手段;冷热处理法包括烧结法和冻结法等施工手段。

4 对地基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进行地基施工时可选的施工手段多种多样,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强夯法和注浆法两种施工手段, 以下对其质量控制进行具体分析。

4.1 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前期的测量和定位工作在地基施工中极为重要, 可对后期的地基处理起到相应的指导依据, 在确定夯点时如不能确切对其定位, 可采用试夯法对夯点进行定位。在施工前需要推土机将地基进行预压, 进而测量场地的高程, 并检查夯点位置是否符合设计。此外, 还可以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提高地基的施工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 应依据从边缘向中央集中的顺序进行强夯施工, 这样就方便于强夯施工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 在完成夯击操作后, 可以再用夯锤再次夯击以保证地基的平整性和地基的强度达到施工要求,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落锤的平衡性以及夯位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把握。

4.2 注浆法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注浆法施工过程中, 要对现场的钻孔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在进行硅化加固的土层上方需要铺设厚度为1m的自然土层以避免浆液出现上冒的情况, 如仍存在浆液冒出, 则可以使用填素土铺设。注浆时需严格控制注浆压力。此外, 还需要对已注浆孔位进行转空日期的标注以避免漏孔, 注浆时如发生附近建筑物产生变形, 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变形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房屋建筑施工变得越来越普遍, 其施工质量问题也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地基施工作为房屋整体施工的重要环节, 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的整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针对地基施工操作,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已经研发出多种多样的地基施工技术, 不同技术有着不同的加固原理, 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地选择, 加强地基施工的管理工作, 加强质量控制以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摘要:本研究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中地基的施工技术, 对其种类和常见的地基施工技术的施工质量进行探讨, 为我国建筑行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简析 篇4

摘 要 公路和铁路工程中双连拱形式的隧道越来越多,在丘陵山区中更为常见,如:广环公路白云隧道等。我国起步较晚,尚有很多施工工艺技术问题不够成熟,如:开挖方案的确定、中导洞的设置、施工顺序、中隔墙的稳定性保护等。现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

关键词 双连拱 施工 中导洞 中隔墙

一、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方案

首先在中隔墙位置开凿中导洞,并进行临时支护,待中导洞贯通后,再开挖两侧正洞。正洞开挖视围岩稳定性状况可采用全断面施工法或两侧导坑开挖法或者台阶法等。

1.正洞全断面施工方案

在中导洞贯通后利用凿岩台架钻眼,全断面一次爆破开挖两侧正洞,并进行初次支护。该法适用于比较稳定的围岩

2.正洞台阶施工方案

正洞开挖采用正台阶分层开挖,先拱后墙进行初次支护。分层数一般为2~3个。

3.双侧导洞施工方案

又称“三导洞法”。即在两个正洞的外侧各开一个导洞,导洞超前正洞一定深度或整个不良围岩。侧导洞按初次支护设计施工。导洞的尺寸以装渣、运渣方便为度。

4.正洞台阶、两侧导洞施工方案

该法是上述台阶法和两侧导洞法的组合方案,即在两侧导洞基础上,正洞剩余部分再采用台阶法,先进行拱部支撑,再开挖下部。该法适用于围岩稳定性较差的隧道。

二、中导洞的设置与施工

1.中导洞的位置

根据与中隔墙的位置关系,中导洞位置有:(1)对称布置:中导一侧作为施工通道,通行比较便利;较窄的一侧作回填用,可减少回填工作量。(2)非对称布置: 二者的中线相错一定距离。

2.中导洞顶板岩层稳定性的保护

中导洞最先施工,顶板岩石将受到中导洞及左右正洞开挖的多次爆破扰动,中导洞顶板的稳定是一个关键。施工的基本要求:一、搞好光面爆破,少装药,浅孔爆破,减少初次炮震的影响,减少围岩松动范围;二、适当加强顶板支护,保证支护质量;

3.中导洞的宽度与高度

宽度应根据中隔墙的宽度并考虑掘进出渣、通行及回填的要求确定。

高度主要依据中隔墙的高度以及正洞施工时的接顶要求而定。应尽量减少中隔墙顶部与中导洞顶板之间的高度,以减少污工充填。

4.中导洞顶部的防水

中隔墙与拱结构之间存在着纵向施工缝,是隧道防水的薄弱环节,在施工中应保证防水质量。施工要求有:一、中隔墙顶部要充填密实;二、所有施工缝位置要设置橡胶止水带和止水条;三、必要时可预埋导管将渗水引至隧道底板排水沟内;

三、各部分之间的施工顺序

1.中导洞与中隔墙的施工顺序

中隔墙一般在中导洞贯通之后施工。

2.中隔墙与正洞的施工顺序

中导洞贯通之后即可施工两侧正洞和中隔墙。中隔墙一般从洞口开始由外向里施工,并超前正洞30~50m,以保证中隔墙混凝土有一定的养护时间,达到一定的承载能力。

3.左右正洞的施工顺序

一是两侧同时开挖,同时扣拱,同步进行,齐头并进;二是两侧正洞先完成一洞,再施工另一洞;

4.中隔墙的稳定措施

在双连拱隧道施工中,当采用两侧正洞不同步开挖时,为保持中隔墙的稳定和安全,根据不同的工况条件,可采取种措施,常用的有:

(1)加侧向支撑

目的:平衡偏压。

方式:①单侧支撑:单侧支撑应将其设置在先挖正洞的對侧,支撑的高度一般靠近中隔墙的上端,既可提高支撑的效果又不妨碍通行。②双侧支撑:在中隔墙的右侧底部架设。

材料:一般采用钢支撑,如钢管、钢轨等,支撑强度大,便于安装。

(2)回填:回填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弯矩和水平位移,回填一般采用片石混凝土,片石可用正洞开挖的渣石。

(3)两侧正洞大致同步施工、对称开挖,两掌子面不要离得太远,以使中隔墙受力及早得到平衡。实际工程中大多采用非对称开挖,先施工一侧正洞,再施工另一侧正洞。

(4)在中隔墙位置布置底板锚杆,锚杆与中隔墙钢筋连接成整体,以防止发生水平位移。

(5)及早施做仰拱,将中隔墙基础部分加以固定,限制其发生水平位移。

以上措施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采用或者多种联合采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工程实际以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1)中导洞宜采用非对称性布置,以方便通行和采取保持稳定的措施。(2)中隔墙宜在导洞全洞贯通后再施做,以提高中导洞的施工速度。(3)中隔墙与正洞宜相错一定距离同时施工、平行作业,以缩短隧道施工期。(4)为保持中隔墙的稳定,采用回填的方法弊多利少,最好是采用支撑。

五、结语

简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 篇5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然而发展越快、规模越大, 其在财务管理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财务管理问题是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几下几个方面:

1. 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规模不一, 施工队伍混乱, 企业应设的财务收支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等基本制度残缺不全, 财务管理体制更是不健全, 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建全, 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分权过度, 大量财务控制权下放到子公司, 以致集团母公司无法对整个集团实施有效的控制, 不能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安排投资和筹资活动, 集团内部财务政策不能达到一致, 从而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2. 财务管理缺乏监督

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 而执行力的薄弱以及由此导致监督的缺乏, 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有责不负, 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 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3. 财务核算与业务脱节, 盈亏不实

由于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采取资质管理的方式, 不具备相关资质就无法承揽工程, 一些规模较小的建筑施工企业就采取挂靠的方式, 借鸡生蛋, 致使财务核算不完整, 挂靠企业不设置相关账簿、财务人员, 或只设置流水账, 由有资质的企业代为核算。挂靠企业为了隐匿利润, 不将真实的业务记录交予核算企业, 核算企业只就持有的部分业务记录进行核算, 致使核算脱节, 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造成企业财务报表与项目实际财务状况相差悬殊。

4. 建筑施工企业偷税、漏税问题严重

很多外埠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结束后就一走了之, 偷税逃税;本地的建筑施工企业纳税意识差, 在税务部门检查时, 查点补点, 能拖则拖;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问题严重, 建设单位拖欠税款、材料款及其他款项等, 只有在发包方支付建筑工程进度款时, 才开具发票, 缴纳税款。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 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够, 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管理思想僵化落后, 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 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 企业没有树立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 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发挥

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 许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虽然形式上变成了企业制, 但在实际中, 产权依然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徒有其表, 监督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此外,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理绝大多数是从工程技术人员中提拔上来的, 不可否认他们在专业技术上是优秀的, 但在财务管理中, 他们却往往靠感觉来管理, 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仅停留在账表核算阶段, 财务管理的职能没真正发挥出来, 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

3. 建筑业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可依赖度较低

主管部门对建筑业市场监管不力, 建筑业市场不规范, 社会信用恶化,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拖欠款项问题严重, 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这一方面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坏账风险, 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利用往来账款调节盈亏甚至作假账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4. 财会人员素质差, 职业道德水平低

长期以来,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 理财观念比较滞后, 工作中有章不遵, 习惯于听从领导的吩咐, 对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进行监督, 领导批多少就支多少, 更有甚者, 法制观念淡薄, 无视国家财经纪律, 截留收入、乱借款、乱集资等时有发生。这都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内部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 培训不够, 致使企业会计账目管理混乱, 账实不符, 财务风险频发。此外,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陈旧, 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与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无法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无法解决。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 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 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若不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财会部门应参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 又要脚踏实地, 采用层层递进的财务保安防线, 实现财务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还应立足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 改造传统的业务运作模式, 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2.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强化财务约束, 按《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建立起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为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企业财务人员有章可循, 从而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 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杜绝资金流失现象, 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 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实施会计“委派制”, 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

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历来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实行项目会计“委派制”, 可保证项目的各项财务收支均控制在计划之内, 公司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在各项目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会计“委派制”作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加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和防止资产流失的有效手段, 要通过直接委派制, 对工程项目部和下属企业委派财务负责人, 这样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地位, 能克服所谓的“顶得住的留不住, 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 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按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处理财务业务, 提高财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性, 强化财务监督, 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4. 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建筑业市场尚不规范, 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规范化、法制化, 不正当竞争依然存在。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偶然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出现, 也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为了减小经营和管理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设定财务预警指标、选择预警指标标准值、分析判断预警度、编制财务预警分析报告等措施来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以预防财务风险。

5.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 我国会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基础教育比较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及时、完整、准确地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 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提升其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 计算机操作能力, 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 为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财会部门的职能作用, 促进财务管理部门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

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 篇6

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目的, 无法对上部结构竖向构件进行直接的连接贯通, 而采用水平转换构件及连接下部部分竖向构件的方法, 形成的高层建筑结构则被称之为具有转换层的高层建筑。从建筑功能上进行分析, 转换层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建筑物提供较大的入口。

(2) 在高层建筑中部提供较大空间。

(3) 对较大的室内空间进行提供。

2 建筑工程转换层的受力特点

由于转换层主要对上部结构产生的较大竖向荷载进行承托, 且处于内力状态且具有较为复杂的边界条件的高层建筑下部, 所以, 作为整个结构的受力关键部位, 转换层结构根据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有较大破坏产生, 促使力的传递途径形成大范围的改变呢, 因此在对上下主体竖向结构转换层进行布置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尽可能将转换层设置为上下主体竖向连接贯通, 特别是在核心筒框架结构中, 尽可能保证核心筒的上下贯通。

(2) 对转换层的上下主体进行布置时, 尽可能直接将水平转换构件实施传力, 促使多级复杂转换得到避免。

(3) 待转换层建筑具有复杂的受力, 对抗震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应对构件进行加强。

3 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1) 结构存在较大的尺寸, 楼面对载重进行支撑

改向带转换层体系内力是通过对截面内力形成实施操作, 存在较为复杂的结构内力分布。为了将上部结构水平剪力向下部进行顺利传送, 则应对转换层楼面的水平刚度进行要求, 所以一般对转换层要求存在较大的构件尺寸及较重的楼面荷载。

(2) 分层浇筑, 采用现浇部分构件的方法, 使其发挥承载作用

转换层水平构件有较大的高跨比存在, 当弯曲截面时, 不得忽略水平方向上的相对错动, 不再适用平截面假定。容易有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点形成。运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操作时, 应详细分析构件状况, 分析分层位置水平经历对构件形成的影响因素, 特殊情况下还应与设计单位相配合实施一次合理设计, 确保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对构件实施一次叠浇的承载力度得到控制。

(3) 结合下部结构, 采用灵活布置的方法对支撑系统进行施工

为了减少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 将转换层上下层刚度突变以及监理发生突变的现象得到避免, 在设计不落地支撑系统时, 应结合下部结构的状况适时灵活且合理的设计。

(4) 采用下部竖向构件进行卸荷施工

根据转换层设计时的原则, 要求下部强化, 上部弱化。在对结构进行设计时, 首先应强化下部结构刚度, 弱化上部结构刚度。在施工中有地震荷载形成时, 应严格对转换层下部竖向结构构件的轴压比限值进行控制, 确保结构存在一定的延性保障。在施工过程中, 对比一般竖向构件, 转换层下部竖向构件会有较大的延性和承载力储备存在, 可通过采用下部承载力充足的竖向构件使其传力构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 建筑工程转换层的施工工艺

4.1 转换层施工中的钢筋工程

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中, 由于有较大的转换构件含钢量存在, 主筋长、设置密, 在梁柱节点具有钢筋集中的特点。所以应合理运用翻样及下料, 通过采用合适的连接形式及钢筋持续的安排, 促使钢筋施工中的关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 钢筋翻样及下料工序

在对钢筋进行翻样之前, 必须弄清设计意图, 审核并熟悉掌握设计文件及相关说明。明确相关规范中的要求。在进行翻样时, 应充分分析钢筋之间具备的穿插避让关系, 有效的实现尺寸制作及绑扎顺序的要求。

(2) 钢筋的连接

由于转换层存在较密的钢筋, 因此应运用合适的钢筋连接形式, 能够有效的将施工难度得到降低。通常运用冷挤压套筒连接、钢筋徽粗直螺纹套筒直连接、闪光对焊以及锥螺纹接头连接对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进行处理。当钢筋两端都有弯头存在时, 可运用伸缩问接头调整的方法对钢筋旋转的难度提升。

(3) 绑扎及固定钢筋

当存在较大的转换梁高度及厚度时, 应运用措施对钢筋骨架的稳定及操作提供保障。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对临时或永久支架系统进行制作。

4.2 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施工

按照转换层结构的特点, 应在浇筑施工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分开对转换层的竖向结构及水平结构实施浇筑, 先对竖向的柱墙结构进行施工, 再对水平结构进行操作。

(2) 应先中间、后周边对混凝土实施浇筑。运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坡到顶, 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转换梁、板混凝土进行施工。该浇筑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混凝土部分工作面面积加大, 有利于部分混凝土水化热的排放。而另一方面, 对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侧压力降低也提供条件。

(3) 节点部位的保障。在建筑工程转换层中梁、柱、墙节点部位存在过于密集的部位, 为了使该部位混凝土浇筑达到密实, 应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 运用相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对上述部位进行浇筑。

(2) 应适当对局部密集的钢筋位置实施调整, 促使插入式振动器工作界面得到满足。

(3)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 应设置专业人员负责对墙、柱等竖向结构的侧模实施检查。对于墙、柱混凝土浇筑就位之后, 应采用敲击模板的方法, 检测其是否出现空响声, 当存在空响现象时, 应及时对混凝土浇筑人员进行通知, 运用加强振捣的方式对该部位实施改善。运用混凝土补浇, 确保混凝土浇筑达到有效的密实。

(4) 当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成18小时之后, 应针对相对密实的墙、柱节点位置的一部分钢筋进行拆开, 运用混凝土质量检查的方法, 当混凝土有质量问题存在时, 应运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予以改善, 建立备忘录, 运用超声波仪器实施检查, 有效地保障了混凝土的整体强度。

(4) 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操作。对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时运用测温的施工方法能够切实掌握混凝土的内部变化状况。在混凝土内部运用测温方法是对热电阻传感器进行埋设, 通过测温仪进行测量。要求测温用的导线应处于两个钢筋之间, 采用存在良好导热性能的铜箔对热阻传感器实施包裹, 避免出现损坏现象。一些工程中运用了测温管之后, 由于金属存在较好的导热性, 所以会导致测得的结果会相对较低。

(5) 养护混凝土。当转换层混凝土有初凝现象发生时, 应在其表面运用塑料薄膜及草袋子进行覆盖, 并通过浇水养护的施工方法进行运用, 避免出现浇水过多的状况, 确保混凝土处于湿润效果。对厚板侧面及地面运用模板保留的养护方法进行施工, 对于部分钢模板而言, 应通过采用外包塑料薄膜及干草袋的方法进行保温操作, 确保其养护周期达到14天以上。

5 结束语

作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 转换层施工应运用各种混凝土控制手段及模板支撑手段对施工质量进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产生的影响及不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避免出现施工安全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为了在转换层施工中对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作为现阶段施工中的主要混凝土选择, 钢筋混凝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对高度控制及模板厚度需求得到保证, 从而达到完美的设计效果。

摘要:作为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建筑物, 高层建筑在施工各阶段的质量因素都会对其建筑结构的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在高层建筑物中转换层作为施工重点是无法得到忽视的一项问题, 其施工质量对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及结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无法对转换层的施工质量造成忽视。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磊.预应力厚板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 (12) .

[2]张陶, 莫志荣.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初探[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 (04) .

[3]徐光新.高层建筑框剪结构混凝土厚板转换层的施工[J].建筑施工.2004 (04) .

简析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 篇7

全过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于施工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

1.1 落实技术交底

工长是现场施工的直接指挥者, 其作用发挥的好坏, 直接影响施工各指标的完成[1]。除了负责班组的管理、签发施工任务书等行政职能之外, 还具备技术管理职能, 最基本直接的工作就是技术交底, 因为工长的技术交底是集合各种技术要求, 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规范、标准、设计图纸、图册于一体的技术文件。工长是设计意图的领会者, 更是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贯彻执行者。主要内容要求:

⑴侧重每个班组负责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技术要求和采用的施工工艺标准。

⑵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标准。

⑶质量通病预防办法及注意事项。

⑷安全交底及借鉴以往同类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教训及应采取的具体质量安全预控防范对策。

1.1.1 交底要具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依据正确、理解正确、交底正确。规范、规定、图纸、图册、标准都是现行有效的, 这是前提, 关键是正确理解, 融会贯通成自己的东西, 灵活运用, 最重要的是向操作班组交底, 它是集各种技术文件于一体的施工技术文件, 使操作班组依据交底就能正确施工。

1.1.2 交底要有针对性

要克服把设计施工说明当成技术交底, 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每个楼栋号都一样, 最终指导不了施工。要根据各个单体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交底, 真正指导施工。

⑴如排水系统:从套管制安、孔洞预留, 管道离墙的距离, 管卡形式和距离, 管道坡度、垂直度, 管道连接方式, 要求达到的质量目标等都要具体的定量说明、定性表述。

⑵关键工序、重要节点要画大样图, 不能让班组自由发挥;图纸没交待清楚的要补充进去, 防止操作人员误解或丢项。

⑶实用性交底切忌用“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的词语向下交待, 要把设计图纸上的控制要点, 如采暖导管安装时要注意的连接方式, 固定卡、架、支托架形式, 坡度, 离墙距离, 连接方式, 防腐、试压要求等写清楚。

另外, 关于质量验评标准, 对于上级各检查单位, 它是判定质量等级的依据, 而对于施工者来说, 它是控制质量的依据。所以在交底时, 应把达到相应等级的具体要求写清楚, 反过来说, 操作者按照交底内容要求施工, 也就达到了预期等级, 不能等全干完了再拿验评标准的内容要求来判定是否达到相应等级, 如果达不到, 还要返工造成浪费, 因此交底内容的实用性也就真正体现了可操作性, 目的是使操作者变被动为主动。

1.2 质量保证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实际上是一个组装过程, 因此要搞好工程质量, 首先要把好进场原材料关, 要强调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如何提高人的技术水平来满足工程需要, 还要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 如技术交底, 重点部位 (竖井、管井、吊顶、卫生间、厨房预留洞、管道器具设备安装较集中复杂部位) 必须画大样图;最后应说明怎样做好检验、试验工作, 样板间问题.质量通病以及防止措施, 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措施。

1.3 成品保护措施

这是施工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因为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管道相连, 不是单单独立存在的每个器具和设备[2]。所以, 在施工保护好器具和设备的同时, 还要保护好管道、附件。要达到这个要求, 除加强施工人员思想教育外, 还应在技术方案上想办法, 例如:UPVC污水立管安装应在土建墙抹灰完后进行;在工序上想办法, 例如:防止立管堵塞, 应随土建做地面时先做好立管套管, 立管、支管一起安装;冬季施工对于试压管道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2 做好预埋质量控制

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 及时、完整、有序地抓好对预留、预埋阶段的质量管理, 是保证安装工程质量基础[3]。要做好如下检查工作:

⑴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

⑵建筑、结构与设备、管线有无矛盾, 设备层尺寸及管井、竖井尺寸、楼板厚度是否满足安装要求;

⑶图纸上尺寸、坐标、标高及管线交叉点是否相符;

⑷器具安装、设备安装基础、空间是否合适;

⑸设备层管线进户做是否合理;

⑹墙、板预留洞、套管是否缺少, 尺寸标高位置是否正确;

⑺各专业之间有无错、碰、漏等问题;

⑻采用了哪些新材料, 其品种、规格是否满足要求;

⑼是否缺少专业图纸。

3 给排水施工措施

3.1 管道布置

室内给水管道的敷设有明装或暗装两种形式。明装时, 管道沿墙、梁柱、天花板、地板等处平行敷设。暗装时, 给水管道敷设于吊顶、技术层、管沟和竖井内。卫生设备支管可敷设在墙内。暗装时应考虑管道及附件的安装、检修可能性, 如吊顶留活动检修口, 竖井留检修门, 管道暗装时还要考虑尽量避免水平敷设而采用竖向敷设, 防止对墙体的剪力破坏。

3.2 给水设备安装

设备安装前应对其有关资料和合格证文件进行核对检查。设备不应有缺件、损坏和锈蚀, 而转动部分应灵活无阻滞、卡住现象和异常声音。对设备机组的安装是根据已经确定的水泵机组型号、机组的台数和机组的长度尺寸, 在满足设计管道流程基础上合理地规划其在水泵房中的安装位置和纵横排列形式。机组布置应使管线最短, 弯头最少, 管路便于连接和留有一定的走道和空间, 以便于管理、操作和维修。

3.3 管道安装

给排水管道如果施工质量不好, 会出现管道渗漏水、管道固定不牢固、管道堵塞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许多用户投诉的重点问题。

3.3.1 管道渗漏水控制措施

⑴管道安装之前要认真核对图纸上的管道坡度与建筑物的最大沉降是否有矛盾, 发现问题及时向设计提出。

⑵管道坡度应均匀, 不得出现倒坡。

⑶对于入户埋地的管道以及支座严禁铺设在未经处理的软土上。

⑷穿过楼板、墙壁、基础、屋面的管道, 均应加装套管进行保护, 在套管内不得有管道接口。

⑸穿过屋面的管道应有防水层 (或土建泛水) 和防水帽, 管道和套管之间的间隙宜用不燃材料填塞.

⑹管道连接时, 不得用强力对口, 也不得用加热管子及加偏垫等方法来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差、错口或偏心等缺陷。

⑺根据建筑今后的使用情况考虑卫生间的面积、朝向、布局和卫生器具的数量, 施工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增减卫生器具和管道的走向, 施工中做好排水管道和卫生器具的连接。

⑻排水塑料管必须按设计要求及位置装设伸缩节, 如设计无要求时, 伸缩节间距不得大于4m。在立管上应每隔一层设置一个检查口, 但在最低层和有卫生器具的最高层必须设置检查口, 其中心高度距离操作地面为1m, 允许偏差±20mm, 检查口的朝向应便于检修, 在暗敷立管上的检查口应安装检查门。排水通气管不得与风道或烟道连接, 安装应符合规范。

3.3.2 管道固定控制措施

⑴管道需复测管道地沟, 支架是否符合管道安装的标高、坡度和坡向。支架间距是否符合图纸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⑵严格控制卫生器具、给排水管道配件的安装标高以及固定件与墙体的距离、固定间距、固定高度等尺寸。

⑶管卡安装, 同室的多根立管管卡标高应一致, 短管的长度大于200cm以及在转角、水表、水龙头管道末端的l00mm处必须设管卡固定, 管卡应安装牢固, 不得用木楔塞填, 也不得用砂浆补洞。

⑷明设的各种支架不得半明半暗。支架应机械开孔, 不准使用电焊扩孔或气焊割孔。支架安装前应刷二道防锈漆和面漆。

⑸消防水管进入消防水箱应“横平竖直”, 不得倾斜进入, 进箱的短管长度大于500mm或双管进入的应有支架固定。

⑹民用高层建筑给排水立管的固定支架可以暗埋于楼层的地坪中, 一般每层设一个, 但是必须经过隐蔽工程验收, 记录设置层次、数量、使用材料、规格, 并在竣工图纸上标明。

3.3.3 管道防堵塞控制措施

⑴管道毛坯安装完毕后, 应用专用的橡皮塞子或木楔堵严管道的朝天口, 对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排水口也应用同样的方法堵塞, 防止建筑垃圾等杂物进入排水设施。

⑵排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标准施工, 不等出现倒坡。

⑶安装管道、卫生器具时, 应先清理管道内、预留口内杂物, 保证畅通。

⑷做好排水主干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的通球试验, 通球球径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径的2/3, 通球率必须达到100%。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后, 应及时填写各种施工技术资料表格并经签证记录, 埋地铺设的管道, 应办理隐蔽工程验收, 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及时回填, 这些施工技术资料均应整理存档。

3.4 管道以及卫生器具的检验

各种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 非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室内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注明时, 各种材料的给水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 但不得小于0.6MPa。检验方法:金属及复合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l0min, 压力降时不应小于0.02MPa, 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 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 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 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有渗漏。

4 电气工程施工措施

4.1 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 保管员、材料员、质检员协同监理工程师, 首先检查货物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核对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一致, 清点说明书、合格证、零配件并进行外观检查, 做好开箱记录并妥善保管。

4.2 综合布线

金属线槽内导线总截面 (包括保护层) 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20% (控制、信号等小于50%) , 线槽垂直、倾斜敷设时, 应采取措施防止导线移动。金属管端应加护口, 导线接头处应设在箱、盒处, PE线应采用黄绿相间导线, 多芯线应搪锡, 线鼻子应与线径配套。电缆、封闭式母线及金属线槽等穿过防火墙、竖井楼板等处时应采用防火隔板及防火材料隔离。镀锌电缆桥架必须有不少于两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普通电缆终端可采用绑扎处理, 主要电缆除绑扎外, 应加电缆头套。电缆在桥架内的填充率不应大于40%, (控制电缆小于50%) , 电缆垂直敷设时, 上端及每隔1.5~2m处应固定, 水平敷设时, 首、尾、转弯及每隔5~10m处应固定, 在首、尾、转弯及每隔50m处加标志牌, 电缆桥架转弯处应选择与电缆弯曲半径相适应的配件。●

参考文献

建筑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方法简析 篇8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行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现状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 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项目管理工作, 初步具备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 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甚至根本就没有信息平台, 软件的应用范围非常较窄, 大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完成;甚至一些企业基层的管理还较为混乱, 对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浪费和不正当行为都没有完善有效的管理措施, 造成即使在工作中使用相应的软件但是软件也很难发挥作用的局面;有的部分施工企业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管理没有给予充分地重视, 甚至有人认为企业配置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就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二) 问题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有:1) 对信息化认识不正确。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配置了计算机、购买了应用软件, 认为这样就是“信息化”了, 实际上这只是信息化的前提、基础, 与实现信息化管理还相去甚远。因为这些企业内部并没有实现整合企业全部资源、形成统一的管理操作平台, 导致现实中各部门各自为政, 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2) 重机关轻一线。现实中大部分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着重视机关信息化建设, 而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建设, 往往造成施工现场的滞后。项目部是任何施工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加快对项目部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抢抓市场机遇则是至关重要的。3) 人员观念与素质不一。信息建设和管理对所有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而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内除部门主要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高外, 其它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则普遍很低, 甚至部分人员从未使用过计算机。4) 认识误区。部分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用信息系统可以推动企业的业务运作, 而不是用本企业的业务来推动信息系统的完善。这种认识是本末倒置, 施工企业应该先认识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以及业务运作过程如何, 再根据这些特点去选择符合本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无非是给企业装备一套先进的管理技术设施, 管理者、管理制度只有与其能够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法

(一) 促进观念转变, 以信息化发展企业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技术大大缩小了人们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 工程处应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在这方面, 主要做到:1) 转变观念, 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 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信息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施工企业应首先确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其核心就是循序渐进, 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就是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要有一个逐步消化、普及的过程;注重实效, 就是要结合企业实际, 确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及关键所在, 选择投入较少、成效明显的工作为突破口。

(二) 应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 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 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应积极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 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和模块实施, 项目前期是施工企业业务流程的起步阶段, 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 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的分析研究, 实现信息共享;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市场份额的阶段, 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 它成功的每一步运作需要企业各方而的配合、协调和强大的后台支持。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阶段是施工企业进行产品加工的阶段, 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这几个阶段的工作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封闭进行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协调一致的系统。对这几个阶段的工作进行高度信息化管理, 可以达到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减少管理层次, 实现企业扁平化组织,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动态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三) 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

1) 企业信息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考虑, 采用目前流行、成熟的TC P/IP协议作为企业的网络通信协议, 整个硬件由网络服务器、通信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组成, 应用网间互联、路由、网络交换、网络管理、W EB数据库技术、防火墙以及虚拟专用网 (VPN) 等技术, 同时包容现有网络应用支撑系统, 支持上层应用软件的运行, 建立起先进、安全、可靠、稳定、开放的网络应用平台。2) 企业网站建设建立企业网站, 可及时通过互联网络向公众发布企业有关信息, 使潜在客户和公众可随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 在国内外建筑业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3) 建立网络办公平台。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 开发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平台,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实现无纸化办公;使办公人员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办公所需信息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 为各级领导提供经营管理的有力支持, 更有效地发挥决策作用。4) 建设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业务管理是企业运作的环节, 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涉及财务管理系统、经营计划系统、采购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设备物资管理系统、人事教育系统、安全质量管理、审计管理等。5) 企业应用集成采用相关技术将企业门户系统与内部管理系统连接, 实现对企业分布式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系统的信息集成。

(四) 着力培养合格的信息人才

施工企业应把信息人才的培养规划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制定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相对固定的内部学习机制, 使企业员工都具备相应计算机知识, 能够熟练操作内部信息系统, 并且最终形成一种跨专业的相互学习的激励机制, 才能最终实现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结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促进企业在风云万变的市场中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战略。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力, 只有迅速提升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本文分析了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提出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和若干对策。

简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 篇9

关键词:园林绿化;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园林工程的项目种类繁多,包括了诸多内容,但不管是水景设计、园路设计、绿化栽植,都必须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才能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由于绿化工程具有调节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功能,而成为园林工程中的主体部分。绿化工程具有生态、审美和游憩三大作用,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绿化工程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栽植和养护。栽植,指的是广义上的栽植,具体步骤为起苗、搬运、种植。绿化工程的进行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植物材料的不同季节的栽植、不同特性、植物造景等进行分析,并在施工中运用技术防止树木植株枯死。总之,园林绿化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注意植物美观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植物的功能。

1、园林施工的基本原则

园林是一种长效景观,抓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点,才能确保园林的绿化和观赏功能得以发挥到极致。园林施工是绿化建设的中期阶段,与园林工程的各环节互为依托,尤其是与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园林施工在具体操作中除切实体现设计理念、严格按图施工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1优先选择本地植物种苗

本地植物是在地域气候、土壤理化环境下逐渐演化生成的,较之外地引进植物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尤其是本地野生植物的选用不仅能凸显城市园林建设的特色化景观效果,其各异的生态对于建立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防范园林害虫和病原物也有着重要意义。

1.2 优化生态配置

园林植物造景首先应了解城市环境因子,联系植物生态习性和乔、灌、草的搭配形式,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植物种类,使园林植物能由此形成稳定、共存的植物群落。

1.3 在施工过程中贯穿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园林苗木的移植成活率与绿化效果。如在移栽树木的水分平衡保持方面,应就树木起挖、运输中的根系受伤、树冠失水现象,对树冠作必要修剪,并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加强遮荫等养护措施的应用。

2、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2.1综合性较强。

园林绿化是总体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工程是在总体设计意图指导下进行的,它的设计、施工应和地形、水系、园路、广场、园林建筑共同配合,应该具有全局的观念,保证总体设计意图的实现。

2.2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养护管理工作是在园林绿化工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持续性、长效性的工作,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园林绿化工程中养护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整体面貌维护、植物保护、绑扎修剪、浇水施肥、花坛花境中的花卉种植、环境保洁、日常管理等内容。

2.3营造工程的艺术性。

景观是一种艺术,它创造了好的人类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舒适与美好的享受。因此,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重点是在于植物的配置、景观、古典园林等方面的建设,几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4园林工程具有附属性与广泛性。

一般情况来说,绿化广场、大型公园、高速公路、大型整体景观带等,园林绿化工程大多数是建筑的配套附属设施,工程较分散,规模较小,不便于施工与管理。

2.5园林绿化工程材料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

园林绿化工程中所要使用的材料种类较多,规格不同,区域性较明显,市场内价格变动较大,难把握。

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准备

3.1城市绿化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及有关文件施工。施工人员应掌握设计意图,进行工程准备。

3.2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人员应按设计图进行现场核对。当有不符之处时,应提交设计单位作变更设计。

3.3根据绿化设计耍求,选定的种植材料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规定。

3.4工程开工前应编制施工计划书:

(1)施工程序和进度计划;

(2)各工序的用工数量及总用工日;

(3)工程所需材料进度表;

(4)机械与运输车辆和工具的使用计划;

(5)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

(6)施工预算;

(7)大型及重点绿化工程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4、苗木的选择

4.1乔木干形:主干要直,分枝均匀,树冠完整,忌弯曲和偏向,树干平滑无大结节(大于直径20mm的未愈合的伤害痕)和突出异物;叶色:除色叶种类外,通常叶色要深绿,叶片光亮;丰满度:枝多叶茂,整体饱满,主树种枝叶密实平整,忌脱脚(脱脚即指枝叶离地面超过;无病虫害:叶片通常不能发黄发白,无虫害或大量虫卵寄生;树龄:3~5年壮苗,忌小老树,树龄用年轮法抽样检测。

4.2灌木干形:分枝多而低度为好,通常第1分枝应3枝以上,分枝点不宜超过30era;叶色:绿叶类叶色呈翠绿,深绿,光亮,色叶类颜色要纯正;丰满度:灌木要分枝多,叶片密集饱满,特别是一些球类,或需要剪成各种造型的灌木,对枝叶的密实度要求较高;无病虫害:植物发病叶片由绿转黄,发白或呈现各色斑块。观察叶片有无被虫食咬,有无虫子,或大量虫卵寄生。

5、如何加强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措施

5.1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是以工程承包方式进行的,承包方多以当地农民或者是外地民工临时组建成的,这样的施工队伍基本的技术缺乏,加上一些人缺乏责任心,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制定出合理的劳动定额,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高效的培训,加强基础技术队伍的建设,优化劳动组合,严格劳动纪律,明确生产岗位责任,采取积极高效的方法,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对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做到科学、合理、实际、高效、严明的管理。

5.2严格控制土方严格控制土方,是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材料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土方工程主要控制两个方面:土壤质量和土方造型。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在绿地进土之前应该首先查看土源,可以依据有关的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来对于栽植土壤来做一定的检测工作。

5.3把好苗木质量关

(1)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2)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

(3)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3cm。

(4)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 以上方可使用。

5.4加强后期养护的管理。

在绿化建设完成之后,加强后期养护管理才能够巩固绿化的效果。在后期的养护中特别要注意水的管理,高温季节是,要加大灌溉水量与次数,满足树木生理的需求。冬季要把树干涂白,与此同时,还要严防人为的破坏。定期做检查,及时早预防,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园林景观的效果。

6、结语

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简析论文 篇10

1.1 门窗设计的优化

1.1.1 选择适宜的窗墙比

一般来说, 门窗是住房能量散失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部位。由于门窗的传热系数一般为建筑物外墙的5倍左右, 所以, 建筑物的能耗随着窗墙比的增大而提高。然而, 这样越不利于建筑的整体能量的节省。

1.1.2 优化窗型设计

众所周知, 门窗设计窗型的样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外形美观及门窗成本, 一般情况下, 在设计建筑物窗型时, 整体需要遵循多玻璃、少框架, 大固定、小开启的原则。门窗的开启必定会存在一些缝隙, 然而这些缝隙常常会成为空气或雨水渗漏的通道, 引起建筑物更多的能量消耗。目前, 建筑市场上大多采用隔热较好的金属窗, 这种窗一般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 有利于降低了整窗的传热性能。“小开启、大固定”是西方国家建筑常见的设计风格, 这种风格不但考虑到窗户的通透和采光, 而且又达到了降低能耗的效果, 这些是值得我国建筑设计借鉴的。

1.1.3 增加门窗的气密性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是降低门窗能耗的关键, 一般通过采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的新型门窗材料或设置密封条来实现。一般情况下, 门窗框和墙之间的缝隙常常采用具有良好弹性的密闭型材料 (如聚乙烯泡沫) , 或者具有弹性松软型的材料 (如毛毡) , 也可采用密封膏等方式进行密封。

1.1.4 科学地设计门窗开启方式

从节能效果差异性的出发, 固定窗与平开窗的节能效果比推拉窗好。由于在结构上, 传统的推拉门窗的会存在一些弊端。推拉门窗滑动时是沿窗框下滑轨进行的, 因此, 它的上下部都会存在一些空隙, 但是这样会致使在窗扇上下, 形成比较明显的热冷空气的对流, 从而引起大量的能耗损失。

1.2 合理地选择配件

五金配件是用于门窗的关闭和开启的主要部件, 五金配件的性能对门窗的气密性能、保温性能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为了使门窗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必须采用性能较好的五金配件来完成。目前, 大都采用具有良好密封性能的多锁点五金配件。

1.3 有效地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

现代的许多建筑物, 大都采用大面积玻璃门窗和幕墙, 这样会使建筑更加美观, 采光效果也会提升。然而, 这种建筑物不适合建在较寒冷的地区, 因为大面积玻璃门窗和幕墙会引起“热桥”现象, 导致能耗的增加。如果要在寒冷区域建筑这种建筑物, 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目前, 门窗和幕墙框大都采用的是金属材料, 然而, 玻璃和金属材料具有较大的导热系数, 如果室内外温差较大, 需要在门窗和幕墙框架格内加设具有保温性能的绝缘材料, 以防止挂霜及结露现象, 降低能耗。

1.4 沿用先进技术产品

玻璃的传热系数是玻璃三部分的传热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玻璃包括边缘密封、边缘面积和中央面积三部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技术, 降低这三个部分的传热系数, 从而降低整个中空玻璃传热系数, 达到增强门窗的节能作用。降低传热系数采用的方法包括:填充惰性气体、低辐射玻璃、暖边技术、热反射玻璃、真空玻璃等。

1.5 在建筑外构建遮阳系统

按照建筑遮阳系统的位置的不同, 可将建筑物的遮阳系统分为建筑内遮阳与建筑外遮阳两种形式。顾名思义, 建筑内遮阳就是指将遮阳帘安置在窗户里面, 但是这种遮阳方式隔热性较差, 使得热量很容易进入房间。目前, 一般采用的遮阳帘材料为布帘、席帘、纤维质等。建筑外遮阳就是把遮阳系统构建在窗户的外面, 这种方式不但能挡住光线, 而且同时又能够反射光线和吸收热量, 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综上所述, 在节能效果上, 建筑外遮阳高于建筑内遮阳。

2 幕墙节能技术

2.1 光电幕墙

光电幕墙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来实现节能的, 这项技术是基于光电电池进行的。首先将若干光电电池串或并联组合形成电池阵列;然后将该阵列置于两片玻璃之间, 用特殊的树脂将太阳电池粘贴在玻璃上, 形成光电板。若在光电板背面接入导线与线盒, 就能通过电池将光转化为电能, 供人们使用。

2.2 双层幕墙技术

双层幕墙不同于传统建筑幕墙, 它是由内层幕墙、外层幕墙、通风装置与遮阳系统四方面组成。这种设计理念是通过内外层幕墙之间的空气缓冲区, 不但能有传统幕墙所具有的功能, 而且还能具备合理采光、保温隔热、防尘通风、防止结露、隔声降噪等显著特点, 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特色。

2.3 解决推广幕墙节能问题的措施

目前, 推广节能型建筑幕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因为它涉及的面非常广, 需要技术、人力和资金的三重结合。因此, 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 筑建节能型建筑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国家对节能技术的重视, 使得政府提出一些相关的支持政策, 然而, 这些却不能解决建筑行业中节能技术应用难的根本问题。

从以上的一些问题, 可以实施以下举措:

(1) 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广节能建筑或者节能产品与材料, 关键在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与肯

(2) 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建筑上可以提出一些更加严密的、精细的新要求, 再通过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加以辅助, 使节能型建筑能得到极大的推广与支持。

(3) 推广节能型建筑的工作必须有计划, 有系统的进行。应从易到难, 先考虑较易改造的公共建筑, 然后再向居民住宅推广。

(4) 在推广过程中, 应健全构建节能型建筑的相关法律。

(5) 应研发一些低成本的节能技术和材料。

3 结语

目前,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尽可能地合理地、绿色环保地利用能源, 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 应全面实行建筑节能计划, 这样不但能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 也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惠敏.玻璃幕墙工程节能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24) .

上一篇:建筑责任下一篇:非线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