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合作治理

2024-05-18

动态合作治理(精选5篇)

动态合作治理 篇1

一、财务动态治理定义及其必要性

财务动态治理定义及其必要性可归纳如下:

(一) 定义

财务动态治理是指企业、利益相关者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可以改变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 所以要对财权进行不同的和动态的安排, 使得企业的财务治理也相应地产生动态变化, 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动态的利益相关者格局。

(二) 必要性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除了是一种静态治理外, 更是一种动态治理。财务治理的动态性在于, 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是不断发生的, 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利益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 只有动态的财务治理才能连续不断地发现和修复财务治理中的缺陷, 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公司原始契约的初次设计, 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协调的结果。而随着公司经营状况和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谈判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变化, 信息不对称状况会越来越严重, 从而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契约需要不断的修订和重新协调, 这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各方新的要求在财务治理中的再次反映, 因而需要进行财权的配置和再配置。财权安排的状态依存性和动态性就决定了财务治理的动态性。

具体而言, 财务动态治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财权安排的状态依存性引起的———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时, 财务治理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财权安排的动态性引起的———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谈判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利益格局变化时, 财务治理也发生变化。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在共同治理中提出利益相关者可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 可以拥有相应的财权, 并不是说他们一定要参与到财务治理中来, 而是说他们应该拥有参与财务治理的权力, 因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的财务治理能有效地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还能使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相互制衡, 提高治理效率。至于各利益相关者是否参与财务治理, 应该是基于环境、自身条件和自身利益的考虑, 以及对财务治理行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 也是相互间博弈的结果。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相机治理

现代财务治理理论认为, 静态的财务治理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而动态财务治理中的相机治理则是在恰当处理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上, 维持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稳定的合作状态。财务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相互制衡,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由于每个利益主体都是有限理性的“契约人”,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会损害他方利益, 这种行为一旦发生, 合作基础便受到侵害, 从而造成代理问题或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确保合作稳定, 受损失的一方应有权采取相应措施惩罚违反合约者, 通过一套制度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和损人利己行为。而相机治理指的是依据风险依存状态, 利益相关者通过履行相机选择权改变企业实际控制权的配置状态, 或影响控制主体决策行为的选择结果, 旨在保全即得收益或未来收益的风险分散机制。构建相机治理的目的在于, 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来帮助受损失的利益主体实现其再谈判的意愿, 通过对财权的调整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

(一) 内部财务相机治理相机治理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 从企业内部来看, 主要包括出资者 (股东) 、经营者和企业的员工。

其一, 出资者 (股东) 的财务相机治理。企业的股东结构包括控股股东和非控股中小股东, 控股股东的地位决定了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 (1) 对于大股东而言, 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或经理层有侵害出资者利益的行为时, 可先通过监事会加以制止;如果监事会无法制止, 可以通过股东大会采取“用手投票”进行表决、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更换从而接管公司或重组公司, 达到控制权的转移等相机治理措施。 (2) 对于中小股东而言, 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或经理层有侵害出资者利益的行为时, 可以通过独立董事的制衡机制, 制约公司管理层的行为, 或“用脚投票”, 通过抛出手中的股票来退出企业组织, 表达自己的意志。他们参与财务治理时缺乏积极性, 在利益受到损害时, 通常会选择转让股份, 资本逃逸的保全策略。特别是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 控股股东具有转移中小股东财富的可能, 解决中小股东利益不受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关键是建立基于中小股东的相机财务治理机制。 (3) 中小股东之所以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大多选择转让股份而不是参与治理的策略, 是因为股份太少, 行权成本太高。因此, 有效解决中小股东相机财务治理的前提条件是, 降低中小股东行使表决权的成本, 提高中小股东相机财务治理的行为动机。具体来说, 有效解决中小股东相机财务治理的基本方略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中小股东累计投票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每一名股东所拥有的选票数等于其持有的股份数乘以待选的董事名额数。股东可以将其选票投给一名董事候选人, 也可以将选票分别投给各候选人。通过累计投票制, 中小股东可以集中选举力量, 使一名或多名候选人当选为董事。这就解决了中小股东股份太少, 对控制主体决策行为影响太小的问题。二是中小股东投票权的信托代理制度。指中小股东将其表决权委托给银行、信托机构、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代理行使, 这就解决了中小股东行权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三是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所谓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 并与其所聘任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 规范了上市公司的运作, 从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其二, 经营者的财务相机治理。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 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市场重新配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但是, 由于人力资产具有专用性, 人力资产与企业的关系网络是密切相连的, 离开了企业的关系网络, 经营者的人力资产可能出现贬值。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应采取一些相机处理的措施: (1) 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下, 经营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具体经营管理企业, 而企业剩余索取权则由股东和经营者分享, 以保证为股东和经营者努力干好各自的事情提供有效的激励。 (2) 当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 经营者面临被替换的可能。此时, 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是由于技术、政策或市场原因造成的, 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比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得更清楚, 所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更为准确的判断。经营者如果是有能力的, 就具有收购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动机。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允许经营者收购企业将是企业可行的再生手段。同时, 经营者收购也是出于无奈, 要保住已有的权力就必须抵制他人接管企业。这样, 一旦企业被收购, 对经营者就构成财富约束, 就会形成经营者拯救企业的动力。从各国的实践来看, 管理层收购已成为被经常运用的企业重组手段。经营者通过管理层收购实现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权, 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有益的。 (3) 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 经营者可以通过授权来经营企业的法人财产, 所以经营者对于授权经营的企业也具有相机财务治理权。如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可以选择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和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当下属子公司独立的财务经营状况良好, 能够满足集团公司的目标要求时, 对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可以选择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反之, 当子公司采取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不能达到集团公司的目标要求时, 则对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应选择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这两种模式是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实施相机财务治理的基本模式。

其三, 经营者的行为和股东的行为的相互影响。对股东和经营者行为的分析符合博弈论的实质:在经济主体理性的条件下, 行为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现代企业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的出资者———股东委托经营者来经营企业。股东期望其投入的资本获得尽可能大的增值, 而经营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由于两者目标函数的不一致, 代理人有了选择“道德风险”的动机, 而且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使得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难以完全实施。这样, 企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行为博弈, 以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其四, 员工的财务相机治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支配和引导的作用。国有经济的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资源配置不仅要强调效率, 还要兼顾公平。企业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经济利益, 如果企业制度改革只强调效率而不兼顾公平, 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的利益, 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由此看来, 应当赋予企业员工一定的财务相机治理权。工资和奖金是职工主要的收益来源, 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被解聘或被降低薪酬标准是职工可能面临的风险。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 员工可采取一定的相机治理措施, 以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更换董事;提议召开临时职代会罢免经营者, 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工会起诉违法的经营者;进行以员工收购为基础的企业重组等。

(二) 外部财务相机治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是不

同的, 而作为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的相机财务治理占据主体地位。但是, 从公平交易的角度来看, 为了避免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对公共利益的侵害, 也应当赋予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一定的相机选择权。所以, 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也是相机财务治理的主体。

其一, 债权人的财务相机治理。在企业正常经营状态下, 企业财务控制权归属于企业的经营者, 而在企业资不抵债, 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下, 企业的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债权人与股东、经营者的风险结构是明显不同的, 债权人的收益是根据合约的规定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 其风险是财务状况可能恶化到不能按期收到本金和利息的程度。如果出现了企业经营不善, 不利于债权人的财务状态, 债权人会实施资本收益保全措施;如果出现了有利于债权人的财务状态, 债权人会实施有利于资本收益增长的追加贷款额度措施。总之, 无论企业出现了哪种财务状态, 债权人采取了哪种行为措施, 为了获得一定的决策信息, 债权人都具有相机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行为动机。具体来说, 可以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治理的相机治理机制。 (1) 事前治理。事前治理的目的是防止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 偿债危机的出现。债权人向公司贷款时, 对企业资信和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贷款给那些资产质量好、偿债风险低的公司。如有必要, 债权人可以要求企业进行抵押和担保。另外, 债权人还可以与企业签订约束性条款。债权人之所以要签订有利于实施财务相机治理的债权合约, 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债权人不可能签订完全合约, 因为不可能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进去, 这就要求签订债权合约时要设立限制性条款和附带性条款。其中, 限制性条款主要是对资金筹集、使用等的限制性规定, 而附带性条款是债权人为实施财务相机治理而设立的, 是债权人基于债务人的不同财务状态考虑的财务行为选择。通过限制性和附带性条款, 防止企业不利于债权人经营状态的出现。 (2) 事中治理。事中治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监督公司的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事中可以通过贷款协议中的保护性条款来约束企业行为, 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督, 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 (如把贷款投向高风险项目) 。还可以使债权人进入公司的监事会, 通过监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理阶层的行为进行监督, 以防范公司股东、经理阶层从事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3) 事后治理。事后治理是指当企业出现偿债危机时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机制。当企业经营严重不善无力偿还债务时, 债权人可采取申请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来对经营者进行硬约束, 转移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一般来说, 破产清算只能使一部分债务得到补偿, 而且对债权债务双方都存在不可避免的损失。但是重组却可以使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在许多条件下, 可以达到挽救企业危机的目的, 比破产为债权人带来的利益要多。债权人是选择重组还是清算,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的债权结构比较简单, 债权人数目较少, 债权人对公司的求偿权级别相同, 那么重组的可能性大一些;反之, 如果企业的债权结构比较复杂, 债权人数目较多, 相互之间难就重组达成协议, 那么债权人选择清算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其二, 政府的财务相机治理。政府对企业的财务相机治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处于破产状态时;另一个是当企业的财务行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时。 (1) 当企业处于破产状态时, 破产企业会给政府带来更多的就业压力和由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带来的隐患。因此, 当处于破产状态的企业对当地政府的就业目标和稳定因素造成威胁时, 政府就会采取一定的救助措施。 (2) 当企业违背公共财务规则和专项财务制度时, 政府将会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惩罚, 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如对排污企业的治理, 政府通过罚款或征税等措施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对偷税、漏税的企业实施税收保全措施等。不过, 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其本身也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 因此, 政府的相机财务治理权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之上。政府可以通过提请以立法等方式对公司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如制定各种约束公司财务和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律制度。政府也可直接参与对公司的税务检查、工商检查以及委托市场监管机构 (证监会、审计部门) 、中介机构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等相机治理机制。

其三, 顾客和供应商的财务相机治理。企业的顾客和供应商, 与企业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业务关系, 企业的财务行为和经营状态直接影响到顾客和供应商的经济利益。所以, 顾客和供应商也应该具有财务相机治理的行为动机。通常来说, 顾客、供应商的相机治理主要是通过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等外部市场来实现的, 如顾客拒绝购买公司的产品, 供应商断绝与企业的贸易伙伴关系, 社区通过法律提出环保要求等。

具体来说, 顾客和供应商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有三个基本方案可供选择: (1) 顾客和供应商通过与企业签订财务合约以约束企业控制主体的决策行为, 达到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 防止企业有损害其利益的行为; (2) 当企业损害顾客和供应商的正当利益时, 顾客和供应商应主动提出纠正要求, 如要求董事会重新对某方案进行财务决策;或者要求董事会更换管理人员;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更换董事等。 (3) 如果企业权力机关不予采纳顾客和供应商提出的纠正要求, 也可以选择放弃合作以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相机治理。尤其是当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或者企业有损害供应商正当利益的行为出现时, 可以考虑断绝其与企业的贸易伙伴关系, 必要时还可以诉诸法律。

参考文献

[1]闫东辉:《利益相关者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经济师》2007年第2期。

动态合作治理 篇2

关键词:港口,动态博弈,长期机制,合作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各个地区借助港口码头发展区域经济, 各地港口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导致资源利用混乱, 为提高港口群竞争力, 必须进一步整合区域港口资源, 使区域港口之间形成合作以到港口间共赢。目前学者对区域港口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合作的原因及策略、竞争力评价两条主线。如FRANKEDZ对区域港口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 并对我国港口合作的利益作了探讨[1];赫俊利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2];吕永波等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集装箱港口竞争力[3]。从上述文献可看出从动态合作博弈的视角研究区域港口合作的学者还很少。本文从动态合作的视角对区域港口合作进行了分析, 以期丰富区域港口合作理论。

1 构建区域港口合作机制

1.1 区域港口长期合作机制的内涵

区域港口长期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区域港口长期合作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4,5], 将区域港口长期合作的概念界定为:港口E1、E2利用各自的资源, 在平等共赢的原则下, 通过市场运作, 实现相互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港口之间的关系, 需要我们解决的合作中出现的矛盾, 这样才会使双方合作健康、持久、稳定运行。

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区域港口间合作中, 每个港口的利益诉求不同, 合作博弈可以进一步借助激励机制, 促进各合作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合作项目利益最大化。各合作方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各自的资源互补, 达到利益共享的目标, 在各自合作过程中, 通过风险共担形成长期的合作, 修正各合作方的利益目标以实现区域港口间的发展与完善[6,7]。

本文假设区域港口间合作机制中存在港口E1和港口E2两方。合作的共同利润为R;a1、a2为E1和港口E2的努力系数;ε是一个随机变量, 服从正态分布N (0, σ2) , 意味着诸如环境、政策、风险等因素对港口间合作机制的影响。若方差越大, 则说明外部因素对双方合作的影响越大。港口E1和港口E2的收益分配系数为1-λ和λ;港口E1、E2, 总成本由投入性成本和努力成本组成, 可以用I (a1) , I (a2) 表示。投入性成本是与努力程度无关的可度量的常数, 港口E1和港口E2分别为IA和IB。令μ、υ为港口E1和港口E2的努力成本 (包括双方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中各自付出的努力) 。则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机制中的利润R和收益G为:

其中港口E1和港口E2的收益分别为:

港口E1和港口E2的成本分别为:

1.3 帕累托改进下的动态合作博弈模型

区域港口间合作动态机制的形成通常是港口E1和港口E2为确定各自的利益分配进行谈判, 谈判形成的Nash谈判解进一步通过合同显化出来, 港口E1和港口E2选择最优努力来实现合作双方期望收益的最大化。

1.3.1 帕累托改进下的动态合作博弈的第一阶段

合作双方敲定利润分配比例并按部就班实施以后, 式 (2) 分别对a1, a2求偏导:

将式 (7) 和 (8) 联立求解有:

若港口E1、E2双方的利益分配比例确定时, 但是双方又不选择合作策略时, 此时式 (3) 、式 (4) 对a, b求偏导得:

将 (11) 和 (12) 式联立求解有:

将 (9) 与 (13) 、 (10) 与 (14) 对比有: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基于合作博弈建立的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机制中, 利益双方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联盟的整体收益, 各自的努力程度均高于非合作状态, 有效抑制了双方的投机行为。

将式 (13) 和式 (14) 代入式 (2) , 并对求导, 得

即求得港口E1和港口E2在非合作博弈下的均衡解 (a1′, a2′, λ′)

1.3.2 帕累托改进下的动态合作博弈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 港口E1、E2基于联盟效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经过谈判来修正各港口间的利益分配比例。此时的利益分配比例即为Nash讨价还价解。设 ΔF和 ΔQ和分别是港口E1和港口E2与非合作相比通过合作获得的收益的增量, 其中 ΔF=F-F′, ΔQ=Q-Q′, (F′和Q′分别为非合作下的港口E1和港口E2的收益) 。令II=ΔFΔQ为港口间整体收益的最大增量, 首先对求导然后令其为0 可以得到:

由此可得帕累托改进下港口间合作的博弈均衡解为: (a1, a2, λ)

2 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机制的优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得到:在帕累托改进下, 域港口间的合作收益高于非合作收益。为促进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 在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中需要优化以下机制:激励相容约束机制, 促进港口E1、E2合作的可持续性, 合作双方不仅需要合同等约束各自的机会主义柔性激励约束的视角优化各自的行动以实现各自利益目标;风险分担机制, 双方通过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以降低各自风险带来的利益损失, 同时注重双方的敏感性风险预控, 在识别风险点后能控制风险并防范波动性较大的风险点[8];利益分配机制, 根据利益分配原则及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确定港口合作利益分配方案, 尤其是应该考虑合作双方的资金及技术投入、风险分摊、合同执行度、双方的贡献等因素[9];信息共享机制, 可以制定信息共享范畴, 确定信息共享的界面以提升双方的信任度, 借助大数据及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创造港口E1、E2合作机会和增强双方合作成果转化率;监督反馈机制, 建立监管机构, 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优化监管机构, 通过监管的结论评价各合作方的绩效并反馈到利益分配方案, 修改利益分配机制, 及时掌握合作的相关信息, 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 从整体上了解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的基本状况, 作为最终利益分配的依据。

3 案例分析

假设港口E1、E2都为风险中性, 为便于计算令 ε=0, 即合作双方受外界的干扰较少。令IA=0.2, μ=4;IB=0.1, v=2, 依据上面公式可得到港口间合作、非合作博弈均衡分别为 (1, 2, 0.6413) 、 (0.111, 0.667, 0.75) ;港口间在合作、非合作博弈下的总收益分别为6.7205、0.3111;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博弈下收益分别为2.4657、4.2649;港口E1和港口E2非合作博弈下收益分别为0.0455、0.2656。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帕累托改进下, 港口E1和港口E2的收益高于非合作博弈的状态, 使得双方都有意愿进行合作, 并且在合作中的努力程度远高于非合作博弈, 使得区域港口间在合作机制中的整体收益大比例提高。

4 结论

港口和港口合作成为港口E1和港口E2寻求共同发展、谋求互利共赢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构建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的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得到以下结论:在帕累托改进下, 港口E1和港口E2的收益高于双方独自行动, 港口双方在合作中的努力程度高于双方独自行动, 双方能得到总收益的最大化。为保证港口E1和港口E2合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构建包括激励相容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长期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2]赫俊利, 雷蜜.运用AHP评价港口竞争力[J].中国港口2005 (1) :43.

[3]吕永波, 杨蔚然, 工瑞花, 等.我国主要集装箱运输港口的竞争力评价研究[J].北方交通人学学报, 2002, 26 (5) :102-105.

[4]李燕, 张玉庆.环渤海港口合作机制研究——以合作博弈理论为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81-84.

[5]周鑫, 季建华.港口竞争合作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航海, 2008, 31 (2) :34-35.

[6]顾海波, 张祥.港口物流系统的合作投资博弈分析[J].管理现代化, 2014 (3) :93-98.

[7]周鑫, 季建华.基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港口竞争合作静态博弈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2009, 33 (5) :819-821, 927.

[8]郑士源.合作博弈理论的研究进展——联盟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综述[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1, 32 (4) :53-59.

动态合作治理 篇3

为了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权必须依照一定原则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财务经理、监事会之间进行纵向静态分配,进而使企业治理结构趋向完善。

(一)所有者财权的配置。

反映在所有者方面的财权,包括出资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对企业重大财务战略决策权等。其最高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决定企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审批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审议批准企业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对企业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对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企业合并、分立或解散等重大事宜做出决策;享有企业剩余收益分配权和配股方案的决策权等。但企业实质上是多种资本的结合体,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别合约”,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因而,企业的所有权不应当由股东独享,而是由利益相关者共享,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逻辑”。

(二)所有者和经营者财权的交叉配置。

利益相关者财务共同治理不仅包括财务控制权的共有,而且包括财务收益权的分享。财务收益权分享意味着利益相关者都应获得企业剩余,关键是如何确定分享的份额。应当根据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对应原则,按照分配董事名额比例来决定各方分享剩余的比例。其拥有的财权具体表现为: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定企业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以及其他在股东大会闭幕期间可能涉及的重大财务决策,如投资、增资、配股、收购、合并、分立或解散等议案的提出;对企业财务经理人员的任免等。所有者财权的监督,由监事或监事会,代表投资者对股东出资并授权经营的法人财产行使财务监督权:检查企业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企业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企业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经营者财权的配置:经营者层的财权,主要是行使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权中包括董事会授权的企业重大财务问题执行权。经营者除了全面掌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表现在财权的配置上有:经由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财务决策,包括如“聘任或者解聘企业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事宜;为董事会制定财务战略决策拟订方案;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财务战略方案。

(三)管理层财权的配置。

财务经理以及具体的财务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授权,具体行使日常财务活动的执行权和控制权。在财务经理层及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中,按照企业机构设置和具体岗位的授权,具体可分为财务部长以及其下的财务科(股,组等)主管等层次,他们负责具体的财务事项和业务的处理,仅有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执行权和授权范围内的控制权。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对财务总监来说,往往具有双重身份,在母公司是财务经理,代表经营者行使董事会授权的执行权;而在下属企业是所有者的代表,以出资者的身份行使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等项权利。

财权在安排上应遵循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必须实现有效分离,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原则。对财务经理人员的制度约束主要包括:健全财务经理市场竞争机制以及相关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加强对财务经理人员的约束,控制“内部人控制”和防止财务经理人员的隐性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监事会加强内部审计,切实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明确责任与道德约束,财务经理人员在享受一定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对股东、对社会、对企业员工的责任,财务经理人员应遵守财务人员相应的职业道德。总之,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效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也为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二、企业财权配置的动态分析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是动态变化的,影响利益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财权要随着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的变化进行动态分配,并通过筹资结构的安排来实现。企业筹资结构的安排反映了企业财产权、债权人债权、出资人所有权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调整筹资结构就相当于改变了这三权的分布,从而实现财权的重新配置。

(一)资金结构的动态制衡。

资金结构的调整可以激励委托人努力工作,减少代理成本,完善企业治理结构。1.债权融资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的负债率能够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增强责任心,更努力工作,减少失误,以降低两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对企业财务治理也形成一种担保机制。2.经营管理者持股则可以降低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降低代理成本使企业得以稳定发展。为了降低代理成本,避免企业财务治理严重失误,在实际工作中可增加管理者在企业的持股比例、实施经营管理人员股票期权制,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3.增加股利支付比例以增加外部权益资本筹资机会。在企业盈利稳定的情况下,股利支付的增加,将吸引企业外部投资者直接投资的兴趣,如证券交易所、证券监督机构、新权益持有人等。他们的监督行为将促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4.债转股的实施,优化了资金结构。债转股是指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资产管理企业的股权,在企业经营情况好转后,将资金收回。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本的充分流动,增加资本的集体回报率。债转股后,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改善了股权结构,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盈利增加。在债转股的运作体系中,无论是债权与股权的转换,还是股权的阶段性控制与退出,均属于财权的变更和流动,也是治理结构完善的有利保障。

(二)关注债权人在财权配置中的地位。

资金结构在治理中的作用,还要求财务治理权配置应关注债权人的地位。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债权人无权干涉企业的管理过程。所以,债权人关键的角色在于,通过对企业资金收付的监控,能够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信息,从而削弱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由于有充分、真实的信息来源,债权人并不盲目地干预企业活动,而是当发现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才行使控制权,所以,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相机治理机制值得借鉴。通过债权人的相机治理地位及其运行机制,使债权人能够根据不同的财务状况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财权表现在: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并对企业和项目本身进行信用评级。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债权人对投资项目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债权人提供资金以后,为防范企业经营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必须密切监察经营人员的行为及企业的一般经营活动,尤其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确认,研究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事后监督的关键在于债权人对某一财务状况必须做出可置信行动,即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债权人承诺,一旦企业出现亏损,债权人将设法更换经理。如果在契约期内,该企业果真财务状况恶化,出现亏损,债权人果断行使控制权,设法更换了经理,那么就说明债权人实行了可置信行动,其承诺是一定要兑现的。倘若债权人的承诺是可置信的,企业的经理人员就不敢偷懒;倘若债权人是不可置信的,经理人员就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道德风险的遏制与债权人承诺的可置信程度有关。

动态合作治理 篇4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致使环境恶化,污染加重,城市美化程度进一步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外来招商企业的投资等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只有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方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更加有利于人类生活空间的美化,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规划与管理。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必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成一体,环境、能源与污染构成了产入与产出的关系,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动态模型具有收敛性,以期实现科学的治理方式。不合理经济方式造成的不良后果,例如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变化、气候改变,从而给城市经济圈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现今农村饮水、灌溉等受环境影响造成的损失巨大。工业上应加强生产管理和革新生产工艺,政府运用立法和经济措施促进工业革新技术,是防止环境污染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然而,生活和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难于从根本上予以防治,因而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是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

1 环境、能源、污染现状分析

现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表现为城市化,合理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是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最主要的是水体污染,有很多企业的不管环境为代价,在不合乎国家标准规范的情况下,生产各种不合格产品,产污量、排污量远远超标等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导致了能源和污染的现状。对于现在的企业部门而言,企业应该注重自己的清洁化生产,摒弃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采用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比较稳定,产污量明显减少,排污量也明显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资源耗用量减少,产品产量增加,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基本没有污染转移情况,企业请假话生产对全社会、对人民居住都有益。而我们知道的末端治理,产污量多,排污量也多,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耗用量增加,产品产量下降,产品成本反而上涨,这些都是无法与清洁生产相提并论的。

环境污染具有全球性,几乎所有国家和城市都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些环境污染虽然发生在一个地区,但会流动到其它地区。环境系统有其自身特有的平衡,人类的活动及其所带来的污染破坏了环境系统的平衡, 会对城市环境造成长远的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我国工业企业应该大力发展自身产权,通过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使自身技术装配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资源加工利用深度提升,推广使用现行的高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清洁化生产,政府部门应该协调企业格机部门,负责好企业清洁化生产的审核标准,让现行的不合规的企业停产,让合乎规定的企业成长起来,努力做好环境、能源、污染的协调关系,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解决污染和能源危机是我们不可懈怠的责任。

2 环境、能源、污染动态响应

对于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归根结底是环境这个基本要素,环境作为载体,具有一定的容纳量,对于能源和污染现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环境问题,政府实施的法律手段亦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减少环境污染应该遵照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监督下做到保护环境,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秩序,合理而且充分的利用资源。对于环境和能源、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率,要用经济手段来进行限制,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损坏环境带来的利益,也不能一味的追求能源带来的利益,这些要协调这期间的环境和能源和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需要进行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来依法治理环境问题。

现今新能源广泛提倡,对新能源的利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激励措施,减轻新能源带来的污染状况。污染情况指的是能源利用过程带来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附带影响。在理想情况下,环境、能源、污染指数抽象表达如下:

式(1)中,ξ表示环境指数,ζ是污染指数,τ是污染型能源(例如石油、煤炭等);绘制环境指数ξ与污染型能源τ关系曲线图如图1所示,

可清晰的看出τ成反比例关系,随着污染型能源的使用环境友好型指数下降,污染指数上升,考虑到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存在污染型能源到后面使用耗尽,环境友好型指数保持平衡,若干年后,环境指数上升,图1所示曲线与实际生态运营影响情况吻合。

对于污染治理模型,主要有Robinson Crusoe静态模型。假设限制性资源享赋Θ可能被耗费在消费C和污染治理D上,为简化模型,将C和D的相对成本标准化为1,则资源约束方程可以简化为:C+D=Θ。C是污染的根源,于是得到简单的消费以及污染的对应函数方程式:

其中,W表示效用,P表示污染排放。设定WP<0和WPP<0将确保污染的负效用为曲面;P假定污染是消费的副产品,个体分配部分资源投资于环境治理活动,则污染与消费正相关,与环境治理负相关。即PC>0, PD<0;D是污染治理,CαCβ为污染治理活动。

从上式中可看出,环境治理投入与环境绩效正相关,消费与消费产生的副产品就是资源的效用,能源的利用与消费成正比,能源利用越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消费指数;污染环境与污染治理存在规模递增效应;该模型遵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利用EKC动态的衡量环境、能源与污染治理的平衡,进行模型的求解。

对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亦可从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总量Y及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技术出发来考虑。前面所述,不同的模型使用不同的方式,得到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反应相同的实质。又Boone、Newell针对此问题专门讨论了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内生化问题。为了使问题简单易于表达,本文假定在稳态中能源领域的技术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则污染物存量的变化可表示为,

式(2)中i为能源技术的清洁指数,i≥1;ψ为环境大系统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0<ψ<1。表明污染物存量在任一时点的衰减比例不变,这种线性的假设完全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实际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衰减方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将不予讨论。

从上式中可看出,在任何时候,污染物累积量都必须小于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式(2)的关键在于通过变量Y、τ、B使能源使用量、污染治理成本同时发生内生化了;YB-i为当期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它与当期的经济产出规模Y成正比,与能源技术水平B成反比; (1-τ) YB-i的乘积表示当期未能治理而存留在环境中的污染物,这个乘积值减去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ψA后就表示当期污染物的变化。这样,资源的耗用量 (通过Y起作用) 、污染治理投入 (通过τ起作用) 和B就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从而完成了内生化的过程。

以上分析可知,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必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成一体,环境、能源与污染构成了产入与产出的关系,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动态模型具有收敛性,以期实现科学的治理方式。

3 结束语

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必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成一体。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造成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有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方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经济,更加有利于人类生活空间的美化,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慧芳, 孔火良, 金杭.城镇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展望.工业安全与环保[J], 2003 (5) :17-20.

[2]毛文雄, 高飞, 王大庆.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智能监控系统.广东科技[J], 2005, (8) :71-72.

[3]杨华, 席海龙.废气处理技术应用.科技资讯[J], 2009, (21) :126-126.

[4]沈满洪.论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06:57-65.

动态合作治理 篇5

关键词:园林,介壳虫,监测,治理

吐鲁番地区的夏季十分炎热, 7、8月份日平均温度甚至高达43℃, 因而病虫害较多, 比如介壳虫、红蜘蛛等对吐鲁番地区的多种植树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针对吐鲁番较常有的国槐、大叶白蜡、小叶白蜡、黄榆、水蜡、金叶榆等树木,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有关部门正积极努力地开发的一种新型的针对介壳虫的动态监测防治治理系统, 以应对该地区介壳虫防治的需要。

1 系统总体设计

园林介壳虫发生动态监测和治理咨询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建立在完善的本地树种、虫类采集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起来的。该系统的底层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介壳虫种类及形态、介壳虫的生理习性、防治档案、天敌特性、农药种类、树木种类、树木天敌等基础数据源。在此基础上, 要建立介壳虫的分布图和出没图, 以描述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所面临的主要虫害类型, 进而对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动态监控。下一个层次是设置外来介壳虫数据表, 以满足检疫性介壳虫的甄别。最后根据介壳虫的危害等级进行分类与排序, 并将数据表公布在网站、文献、法规等文件上, 从而对各树种的风险分析和控制对策提供出详细可行的信息咨询, 以满足农户的需要。

该系统的物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系统, 四小模块。分别是:介壳虫动态监测系统分和介壳虫治理咨询系统, 以及介壳虫动态监测模块、介壳虫地理信息模块、外来介壳虫监测模块和生物防治咨询和综合治理咨询模块。各个系统与模块通过彼此交换、分析数据库中的信息来进行数据表的链接, 从而对虫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与处理, 也为植保专业人员对此地区的虫害情况的分析提供了广泛、准确的信息与资料。

2 介壳虫动态监测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调查日期、介壳虫天敌种类、介壳虫名称、天敌寄生率等选项, 通过简单的排序命令, 便能快速对不同种类的介壳虫进行鉴别, 并且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查询出介壳虫的高发期和高发地, 从而提供了监测依据。而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采用, 使得大量的数据在进行共享和比对时可以通过快捷的按钮进行选择, 从而大大提高了查询的效率, 并且使得数据的计算更为准确。

本地区较为常见的介壳虫有介壳虫、红蜘蛛等。其中介壳虫种类较为繁多, 其生活的习性与对树木的危害与其他介壳虫相比区别较明显, 因而传统的一般化防治措施对其影响较小, 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本系统通过对介壳虫所归属的科、属、种进行分析, 通过逐步识别归类的方法, 使其的鉴别步骤大大减少、错误率大大降低, 从而提高了其实用性, 攻克了园林管理人员识别介壳虫的技术难关。而为了对介壳虫加以监测, 该系统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该虫类的出没习性与方式进行动态模拟, 并且通过对其虫体覆盖的蜡壳、蜡块、蜡粉、丝囊、卵袋、介壳等物质进行分析, 从而推导出了测报公式, 以此来更具针对性的对其进行防治。

3 主要针对介壳虫的治理咨询系统

3.1 介壳虫防治档案

作为介壳虫治理咨询系统的首要职能便是为介壳虫的防治进行了详细的档案记录。该档案中不仅包括植物名、介壳虫名、日期、地点、药量、防治效果、危害程度、农药名等字段, 还保存了介壳虫的动态分布图和出没图, 这为介壳虫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并且为相关防治政策、指标、农药类型的选用、用药时间等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3.2 针对介壳虫的农药使用

目前的科技条件下, 采用化学手段进行介壳虫的防治还是介壳虫治理的首要手段, 然而农药种类、剂量的使用不当仍然是防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这不仅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反而造成了农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而该系统的建立是基于不同树种、虫种进行划分的, 因而农药的使用便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这也为之后居民自己选用农药提供了便捷的咨询平台。

3.3 及时进行生物风险防治

由于该系统对以往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使得介壳虫能够在第一时间得以被发现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消灭。这样一套完整的防护风险评估体系使得该地区还未出现大型疫情前就能够进行药剂的预处理和防护, 从而降低该地区的虫害发生风险。

4 结束语

结合吐鲁番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素与荒漠化的特殊地质结构, 该地区虫类的防治一直以来都是科研部门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本文主要针对介壳虫展开了论述, 构建了园林介壳虫发生动态监测和治理咨询系统, 使得该地区的介壳虫的监测与咨询成为了可能, 为当地人民的介壳虫防治工作带去了福音, 也为当地的园林工作者的防治工作带去了极大的便捷。

参考文献

[1]罗佳, 葛有茂.考氏白盾蚧生物学与天敌初步研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

[2]唐乐尘, 王良睦, 王瑾, 王明毅.园林植物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园林, 2000 (2)

上一篇:预测调度下一篇:环境工程工艺综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