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体系

2024-08-06

文明体系(精选12篇)

文明体系 篇1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的要求提出,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巨大勇气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 人们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 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早在2003年,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 要“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提出的, 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又一次深化。环境危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索取、不加恢复与保护的必然结果。爱因斯坦讲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么用它, 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完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 但也能用来杀人。”近代工业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必须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是人类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将环境成本外部化, 因此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荒漠化和“城市病”等遍及全球的环境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中, 人类逐渐认识到, 生态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 是人类构建和谐世界理想的境界。

建设能源生态体系

作为能源工作者, 我们清楚地知道, 自然界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命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所以, 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倍加爱护和保护环境, 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努力建设和维护生态文明。生态学家告诉我们,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 借助现代科学发展出现的新技术, 人类有条件重新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 反省自身生存的方式, 调整与自然的关系, 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自然融为一体,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9 3 6年, 英国学者坦斯利 (A.G.Tansley) 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强调在一定自然地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一定的生物链, 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在功能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生态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相当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重大污染事故不断发生, 环境保护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尤其是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阶段, 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发展迅猛、比重上升,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坚持节能优先, 效率为首, 科学用能, 保护生态的原则, 把“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任务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落到实处, 以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完成。

关于生态系统, 目前一般认为有四个基本特点:

1、整体协同, 动态平衡。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 一方面, 必须从环境中摄取物质与能量, 如空气、水、光、热和其他营养物质;另一方面, 需要不断向自然排泄废物、残渣。这样循环往复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2、相克相生, 相互依存。生态环境经过长期的变迁和演变, 通过食物链、生物链形成了在生态环境中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达到了生态平衡。

3、生生不息, 循环演进。物质在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循环不止, 是大自然不停演化的基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产—加工—分解转化过程, 是生态系统的基本代谢过程, 也是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正是由于自然界有了这种功能, 人类才有可能根据生态规律, 合理利用再生资源, 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物质代谢和循环。

4、自我调节, 创造再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在受到外来影响后, 通过自身调节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所谓现代能源生态系统, 是以生产、消费活动链条为主题的人类能源生态体系。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不仅涉及一次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且涉及包括土地、水资源、大气、环境等公共资源的占用和再分配。与传统概念相比, 现代能源生态系统不仅强调开发和利用系统自身的平衡状态, 而且更强调资源开发和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这是现代能源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现代能源生态系统的发育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能源勘探开发、能源生产、能源加工转化、能源消费、废物的消纳与利用等环节, 形成一个循环经济的生态有机体。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任何生态系统的发育环境均取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 (生态) 及其演进状态。根据这一原理, 能源生态系统的发育环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当地自然资源基础;二是自然资源基础的开发状态, 或者说人文生态系统发育状态。就两者的关系而言, 前者决定着能源生态系统发育的可能性, 后者决定的是能源生态系统发育程度 (规模和方式) 。

促进能源生态文明

2007年,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我国能源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突出的特点是, 积极推动能源立法, 重点狠抓节能减排, 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节能减排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全民动员, 人人参与, 全年实现了能源消费强度、环保污染指标双双下降的好势头, 为2008节能减排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气候、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前进中的矛盾, 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前进中的问题, 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根本的出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 把以往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 发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2007年, 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概念, 再次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个文明”进一步发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成功地把握客观规律, 不断开辟认识客观真理道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遵循生态发展客观规律,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即“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要求, 能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艰巨任务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半个多世纪以来, 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明, 能源生态文明不但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建设能源生态体系, 促进能源生态文明, 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它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块试金石。

35年前,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一个口号:“Only One Earth” (只有一个地球) , 警示人们保护唯一的家园, 免遭污染破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气候、保护生态, 关系到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命运。我们知道,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努力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以, 我们应当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气候意识、生态意识, 转变传统的能源发展观念, 一方面不但充分考虑能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能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安全发展, 促进我国能源事业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面对未来, 面对世界, 面对现代化, 面对能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任务, 每一个能源工作者都应当自觉地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己任, 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的宣传者、热情的倡导者和忠实的实践者。

学习永无止境,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只有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法宝, 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朝着建设能源生态体系、促进能源生态文明的方向, 努力“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筑经济、稳定、安全、生态的能源保障体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生态能源。以自身的实际行动, 推进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为创造21世纪的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文明体系 篇2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1年版)目

一、说明......................................................1

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省会/副省级城市..................3

三、《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地级城市........................40

四、《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县级城市........................76

五、《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112

六、主要指标解释.............................................146 说 明

一、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定义

全国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称号是反映城市(城区)社会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二、申报条件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荣誉称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前置条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城市(城区)不得申报:

(1)申报前12个月内市委书记(区委书记)、市长(区长)严重违纪、违法犯罪;

(2)申报前12个月内曾发生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1、结构:测评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基本指标反映文明城市(城区)创建的基本情况,共设置了9个测评项目、36项测评指标。特色指标反映城市(城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特色、城市(城区)整体形象,共4条(城区5条)。在基本指标中设置了5个调节性测评内容,用“*”标示,考核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城市时,这5项测评内容的标准适当下调。

2、基本指标的测评项目: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

3、数据采集方法:主要采用听取汇报、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考察、整体观察六种方法。文明城市的考核数据为市区数据(在注中有说明的测评内容除外),实地考察的范围主要是建成区(测评内容:“以城带乡,联动发展”除外)。文明城市(城区)的各类数据取测评前两年的平均值(测评内容:“安全生产”除外);材料审核以测评前两年的材料为主。

4、实地考察方法,具体有三种:一是实景(情)模拟验证,如:拨打法律服务热线,拨打维权举报电话等;二是实地调查,即进入现场查证被考察对象是否符合测评标准,如:到社区查看相关工作记录等;三是实地观察,即根据实地观察要求,在实地考察点、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实地观察。

6、分值构成:总分为100+12分。其中基本指标100分,特色指标12分。

7、评分方法:采用“状态描述法”,以A、B、C描述测评内容的状态。A为该项测评内容的满分;B为该项测评内容满分的66%;C为该项测评内容满分的33%(部分测评内容的最低得分为0,用C#标示)。每一指标的状态确定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出测评总分。

省会/副省级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基 本 指 标测评项目

指标名称

测评内容

测评标准

测评方法 权数Ⅰ-1 廉 洁 高 效 的 政 务 环 境

Ⅱ-1 干部学习教育

Ⅲ-1 理论宣传与干部教育

1)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有计划、有措施;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3)干部理想信念、从政道德教育形成制度;

4)定期对干部进行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知识与综合素质培训。

符合上述4项标准为A;符合3项标准为B;其余情形为C。

材料审核 听取汇报

3.88Ⅲ-2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1)切实加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按照分层分类推进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意见;

2)党委中心组坚持理论学习,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落实集体学习、个人学习、岗位培训、主题教育、学习考核等要求; 4)不断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5)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符合上述5项标准为A;符合4项标准为B;其余情形为C。

材料审核 听取汇报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72-03

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需要的积极回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助全民之力才能办好。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公民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但究竟生态文明教育是什么,生态文明教育教什么,怎样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在理论上,有关提法如生态德育、生态素质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一而足,它们之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向度差别很大,学者们在广泛开展研究的同时,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虽然学校和社会都已开展生态文明的相关教育,但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碎片化、零散化的起步状态,没有形成工作系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自然不太理想。在众多的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理论和实践上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认识问题,本文试图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作进一步的探析。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2]也有学者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环境法制教育。”[3]还有学者则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等方面。”[4]可以看出,虽然相关的研究很广泛,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也都比较注意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展开论述。但是整体来说,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存在着零散、浅显、杂乱、雷同的现象,没有形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对现有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以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不同于国外的环境教育,有关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和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等内容应该排除在外。它的内容体系应该是生态自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等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思想基础,吸收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而产生的新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人类要生存、发展并实现最终的解放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进行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李克强在会见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外宾时说,生态文明建设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5]。生态自然观教育首先就是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介绍帮助教育对象了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教育对象树立生态忧患意识。要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使教育对象认识到,如果继续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要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让教育对象明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广州宣言》倡议的那样:“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心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6]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个正确定位,也才能认识到人类制造了生态危机,现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平等观教育

生态平等观是关于全人类在生态权利的享受和生态义务的承担方面所处生态地位平等的观点,是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平等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同一代人在要求良好生活環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

进行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权利义务意识,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意识。从生态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代内不平等的情况非常严重。正是发达国家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的快速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生态危机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而且,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奥康纳认为“资本的积累得以继续,主要是通过在总体上对南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穷人欠下一笔生态债来完成的[7]。代内公平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环境需求,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利益。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还要求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公平分担治理环境的责任。这种公平,不应是绝对数上的简单公平,而应从历史、现状来分析,强调一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代际公平”最早由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为后代人类的利益保护好自然资源。代际公平的思想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很多国际条约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它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平衡,保证每代人公平地享有生态权利和承担生态义务。

三、生态消费观教育

生态消费观是在对西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消费观,是生态意识在生活消费中的具体体现。生态消费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应深刻认识和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消费异化;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反对高碳消费。

进行生态消费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正确对待生活消费,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对个人来说,作为一名消费者要自觉选择绿色产品,接受绿色服务,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要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自觉抵制那些污染环境、高耗费资源的商品。生态消费观教育要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选择绿色产品,注重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同时,生态消费观教育还要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就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合理消费,它要求我们以获得生活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反对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一种超过生活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它以享乐、挥霍、奢侈为特征,必将对自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威胁到生态的平衡。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主张精打细算、细水长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值得当代人很好地继承与弘扬。

四、生态道德观教育

生态道德观是人们对如何运用道德规范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对西方生态伦理学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观点。生态道德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不但人与人之间存在道德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道德关系;生态伦理应成为人类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生态道德规范的遵守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在道德上完善自我的必然途径。

进行生态道德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良知感、生态善恶感、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使命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把道德教育纳入其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使社会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一是生态良知感。生態良知是一种生态方面的道德认知。培养社会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需要把自然界作为有自身利益和自身情感的道德对象来看待。生态良知能够培养社会公众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他们在内心形成和确立生态道德观。二是生态善恶感。生态善恶感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生态道德“自省”。衡量生态善恶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都是善良的,反之则为恶。三是生态正义感。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原理,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尊重全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维护“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的生态利益,是监督和评价生态行为的道德准则。具有生态正义,就能够约束和制止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与非正义的生态行为做斗争。四是生态使命感。生态使命感就是一种对生态道德规范的认真遵守和生态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要求每个公民积极参与,自觉履行应尽的生态道德义务。要通过生态道德观教育,使社会公众自觉担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道德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实践。

五、生态法制观教育

生态法制观是人们对如何运用法制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法律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方面的具体体现。生态法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的推动,也需要生态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每个公民或社会集团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定的生态义务;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法制手段是最重要的保障。

进行生态法制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法律意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法治意识和生态维权意识。近年来,注重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然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立法共识,我国生态立法加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生态法制观教育,能够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强化公民在环境保护法律义务方面的政治认同,并以生态法律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公众的事业,法律法规支持公众在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我国的立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提高普通大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人们在守法的同时参与生态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从而提高生态立法的质量、执法的效果和司法的监督。生态法制观教育将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在用生态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还会运用法律武器与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有关生态的思想观念的教育。这种观念教育一方面以一定的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作为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以公民的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作为预期的效果和追求的目标。但生态知识并不直接产生生态行为,只有正确的生态理念才能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可以提炼出生态自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基础因子。其中,生态自然观和生态平等观的教育主要用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类自身代内和代际之间的生态权利和义务,它们是引导人们生态文明行为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生态消费观教育主要用来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它是引导人们生态文明行为的重点,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内容。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是引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态行为的两种最重要的手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内容。五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构建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为“培养生态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23-24.

[3]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

[4]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5]李克强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主要外宾[N].光明日报,2012-12-13(3).

[6]《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广州宣言》倡议——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J].安徽林业,2008(3).

文明体系 篇4

生态文明内涵丰富,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旧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的一种扬弃和超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离不开法律的规制、调整和推进。而立法体系对法律和法治的基石和源头性意义,更加凸显出了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内涵界定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四位一体”的社会架构之一以来,理论界围绕什么是生态文明展开了更加深刻的研究,但至今仍未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定论。概括起来,当前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主要典型论述基本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四大文明关系”、“时间脉络”、“要素”、“词义”、“概括归纳”等角度提出的,其共同之处都是在阐发生态文明是一种良好的、向上的、符合人类乃至整个世界万物共同利益的好东西。相对而言,本文较为赞同从要素的角度来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界定,将生态文明界定为“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因为从要素的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界定可以将抽象的生态文明具体化,这对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内涵

之于立法体系,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由周旺生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立法体系是指关于立法权、立法运行和立法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立法权的载体和制度三要素。它与法律体系息息相关,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在相同方面,立法体系与法律体系都是有关法的“体系”,前者是法的表现形式,后者是法的内容,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方面,由于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差异往往使得所构成的体系的功能与外观也会不同,从这个角度上看,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是部门法,而立法体系的构成要素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立法权的载体和制度。

由此,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是立法体系的属概念,它是指关于环境生态法的立法权、立法运行和立法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包括生态文明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生态文明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生态立法权的载体和制度三要素。

(三)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

从生态文明的内涵不难看出,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法律制度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素,而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恰好是生态法治的基石。由此可见,一方面,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构筑完善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基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来保驾护航。具体阐述如下:

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身包含的制度文明也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的要求。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包含着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的制度自然包括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律制度的重要层面就是立法体系制度。换句话说,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

另一方面,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基石。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保障。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理想,需要各种制度、各种社会调整方式的保障,但在所有的制度规范和社会调整方式中,法律以其权威性、正当性、稳定性、规范性、程序性等优势取代了宗教、道德等传统社会的调控方式而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控制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法治这一社会治理模式。法治具有的“整合社会、增量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达到意识形态、实现批判”等多项功能,恰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和谐安稳的外部环境,更将那些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利的制度规范和有效的治理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稳定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功能的发挥,首先必须要有法可依,而且是必须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法”可依。而“生态良法”必须依靠法律良性化的源头——立法体系来创立,只有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创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法”依据,最终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良法可依。可见,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确实是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基石。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的不足

当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生态立法体系,生态立法所沿用的立法体系与其他部门法所沿用的立法体系是一样的。这种非专门化的生态立法体系对生态立法存在诸多缺陷,已经无法满足生态法治建设的需要了。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现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所适用的是我国整体的立法体系,而没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特殊立法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生态文明立法权限体系。国家立法权在形式上实际是国民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规制、自我确定行为规范的自治权。因此,在遵循立法权由民意机关行使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国情,确立了由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的、多类结合而又不加制衡的生态文明立法权限划分体制,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适用该种立法权限体系。在该种立法权限体系的背景下:首先,中央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满足一定级别的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均享有关于生态文明的立法权;其次,非常重要的生态立法(一般法)由中央统一行使,并且中央在整个生态立法权限划分中居于主导地位;再而,比较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坚持在中央生态立法权的统一领导下行使,并不得同中央生态立法权相冲突,否则将会被更改、撤销、宣告无效;最后,中央立法机关和满足一定级别的地方立法机关依法行使生态文明立法权所制定的效力等级存有差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范性法律文件并存发生效力。

生态文明立法载体体系。受当前我国生态立法受“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适度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而又不加制衡”这一立法权限划分体系的影响,当前我国生态立法载体体系也别具特色。当前我国生态立法载体体系,在中央形成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国务院环保部、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为代表国务院各部委组成的生态立法载体体系,在地方形成了以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为代表所组成的地方生态立法载体体系。

生态文明立法运行体系。在当前我国整体立法运行体系背景下,生态文明立法运行体系不仅包括生态立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有关提案、审议、表决、通过和公布这些法定步骤和方法,还包括行使生态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提案前和公布后所应遵循的法定和非法定的原则,如立法预测、立法规划、立法决策、立法解释、立法信息反馈、法德汇编和编纂等,甚至还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如生态立法权的运行必须坚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以政府行政立法为主导、党政法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的缺陷形态

在当前统一立法体系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立法总体趋于完善,相关部门法基本得到“绿化”,基本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存在诸多缺陷,直接束缚了生态文明法律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 体系结构混乱,法律协调性差

当前我国“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权限划分体系,造成了生态法“法出多门”,加上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法律冲突解决机制,立法越多,法律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法律的协调性也就越差,尤其是大规模授权生态立法、先行生态立法的出现就使得法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此外,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紊乱,还表现在立法等级效力与法的应然效力不相吻合,法律应然效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1989年12月26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主体与该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发挥生态“母法”的统领性作用不相符合,造成该法与《草原法》等生态要素立法效力相当,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发挥统领性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体系模式有失灵活,无法兼顾生态系统整体性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立法实行的是“一元两级多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模式,但这样的立法模式主要是以行政模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立法权受行政模块限制显著。该立法模式虽然有利于保证全国法制的统一,但却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统一性,也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变动不居的特性,对于垮多个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由于国家立法任务繁重而又缺乏针对性、该生态区域又不得拥有生态立法权,往往容易使该生态区域出现立法的真空状态。同时,这种立法模式之下,极其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立法,不利于生态文明的整体性、统一性建设。

3. 体系立法内部不相匹配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趋于完善,但仍有不完备之处,例如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重点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领域,在这一领域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但对于生态资源方面的立法则相当缺失,导致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不断,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障碍。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中存在配套法律规范制定不及时,配套规范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立法存在不完全配套的情形。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范围欠缺完备还表现在现行的生态文明立法过于滞后,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所立之法,已经严重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了。

4. 体系缺乏有效监督审查机制

虽然我国《宪法》、《立法法》应经确立了立法备案审查监督、立法改变、撤销制度,但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立法监督机关,兼职立法监督机关本身就有繁重的立法任务,亦未建立起完整的违宪审查机制。同时,在审查方式上缺乏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相结合的审查机制,在审查范围上法律这种更为重要的法德形式却没有成为审查监督的对象,在立法改变、撤销制度上由于文化传统、体制复杂等因素作祟而很少使用。这些都导致该立法备案审查监督现实操作性比较差,我国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立法监督机制。

三、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完善对策

如前所述,生态文明立法体系的完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存在诸多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需要了,必须对当前生态文明立法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立法体系。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进路抉择

评价一种立法体制之优劣大致可以从立法本体论和立法价值论这两方面入手,前者是指立法权的来源,后者是指立法权行使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一种立法体制的优劣要看其立法权是否来源于民,立法权的行使能否符合法正义、公平、平等的内在价值标准,立法的产出能否增进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发展。一国立法体制也难以严格完整地按照一种立法体制来加以设置,往往受其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历史传统、民族结构以及经济、地理、文化宗教、科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汲取单一立法体系、复合立法体系、制衡立法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当前我国确立了“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生态立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包括:第一,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必须保证法制的统一,涉及国家重大事项的社会关系必须由中央来加以立法;第二,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大国,国土辽阔,地域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显著,一些特殊性事项由中央统一立法则立法效益较差甚至不切实际;第三,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对立法与时俱进要求较高,而不加制衡的立法体制虽然可能使立法缺乏监督,但却能较大程度的保证立法较强的实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暴露出了上述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的实际需要。为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的完善,必须坚持当前我国“一元两级多层次而又不加制衡”的总体立法体系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

(二)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架构

在坚持当前我国“一元两级多层次而又不加制衡”的总体立法体系为导向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可以以立法体系三要素为着眼点,具体如下:

1. 立法权限架构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权限划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首先,必须坚持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事项仍然应当由中央统一立法,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文明法制统一,同时必须确保所立之法的立法等级效力与该法的应然效力相吻合,重要性生态性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必须由中央最具权威性立法机关加以制定以确保其在生态性法律规范中的主导地位;其次,在地方生态文明立法上,坚持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基础上,针对垮行政区域的生态功能区授权省际之间垮行政区域的生态联合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生态文明立法更具灵活性、更具针对性,也能减轻中央层面的生态立法压力,有利于调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立法效益。也许,根据当前我国《宪法》、《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地方立法权的行使受行政区域限制较大,其实不然。此问题涉及到地方立法权的来源问题,作为单一制大国的我国,地方的立法权是中央赋予的,至于中央在授权地方立法权时是否严格按照行政区域为标准,则我国《宪法》、《立法法》并没有加以限制,比较妥善的做法就是参照特殊经济区的授权立法模式,由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国家既定的生态功能区来授予该区域内的省级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以联合生态立法的权力并通过联合起草分别通过的方式加以实施;最后,在立法范围上,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应将重点转移到生态资源性立法,在此基础上确立较为完备的生态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与当前业已形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一起构成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

2. 立法载体架构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载体体系和制度的架构,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权限划分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权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细化。首先,在中央立法权载体的设置上继续保持原有的中央立法载体不变,即中央层面的立法载体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所属相关部委;其次,在地方立法权载体设置上,除原有的以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批准较大市的人民政府为代表的常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载体外,必须将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作为单独的一级立法载体设置,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必须在该生态区域内的数省份各自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上,这样才能将省际生态联合立法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 立法运行架构

4.安全文明管理体系与措施 篇5

施工现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各级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生产的副经理对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管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二责任人,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一名,各班组设兼职安全;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杜绝重大伤亡事故,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1.5‰以下,做到责任人,常抓不懈,一抓到底。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图(见下图)

2.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1)项目部领导应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法规。在动力设备、输电线路、地下管道、密封防震车间、易燃易爆地段以及临街交通要道附近施工时,以及在实施爆破作业、在放射、毒害性环境中施工、使用毒害性、腐蚀性物品施工时,应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

①进入工地人员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严禁违章作业。②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③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④在现场内不准赤膊、赤脚或穿拖脚、高跟鞋。⑤严禁酒后上岗工作。

⑥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无证人员禁止从事特种作业。⑦不准在施工现场嬉耍、打闹或乱动设备。

⑧不准在施工现场往下或往上抛掷材料、工具等物件。

⑨施工现场一切安全设施、装置及安全标志,禁止随意拆除或移动。⑩禁止带小孩进入施工现场、禁止在危险禁区通行。

(2)加强安全检查是贯彻执行安全标准的重要环节。坚持公司每月一次,项目部每周一次,施工员、班组长、安全员、值班员日检查,通过安全检查、监督,做到随时发现问题或隐患随时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整个施工现场处于受控状态。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制度,专职安全员有权中止施工的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并限期整改,而且有权进行奖励和处罚。

(3)项目部全体职工必须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和培训,牢固树立“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禁止烟火的地方严禁吸烟。

(4)特殊工种全部持证上岗,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一保护”,并定机、定岗、定人操作,加强机械的管理和保养、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5)现场用电线路,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并架空敷设,各种手持电动工具,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6)施工现场要有足够的消防灭火器材。

(7)施工前要有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中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规定进行施工操作。每周进行定期安全教育,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

(8)注意现场交通安全。

(9)在安排施工任务的同时,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所有安全技术交底均应有书面资料并有交接人签字。

(10)坚持领导安全值班制度,加强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督和检查工作。每个进场职工,必须遵守国家建工总局颁发的《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11)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地全员职工安全例会,在下达任务的同时,总结上周的安全情况,提出不安全的因素和整改措施,对不利于安全的施工,任何人都可以制止,由安全员按公司奖惩制度处理。

(12)凡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严禁酒后操作、争吵、打闹,违者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司机严禁酒后开车,疲劳驾驶。

(13)当发生重大伤亡,设备事故或未遂事故时,应抢救伤员和维护现场情况,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14)各级领导和安全机构经常深入现场,查看不安全因素是否存在,如存在应马上采取措施。

事故报告制度:

(1)无论何时,一旦发生危害工程安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事故时,除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以外必须立即暂停此项目和与之有关的项目施工。

(2)事故发生后,承包人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初步确定安全、质量事故的类别性质后,按下述要求进行报告。

①质量问题:在两天内书面上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②一般质量事故:2天内书面上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③重大质量事故:2小时内速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

(3)监理工程师视察了事故现场后,立即上报并提出事故原因,承包人应按照监理工程师指示消除事故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并查明事故原因,在查明事故原因以后的5天之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供一份事故报告和阶段性开工报告,内容包括人员的伤亡情况、时间损失、处理结果以及监理工程师所要求的详细资料等。若事故原因迟迟未能查明,监理工程师认为事故隐患不消除时,可以不批准开工,直到事故原因查明并采取补救措施为止。

B.保证文明施工的组织措施

1、建立文明施工保证体系施工现场针对具体情况,建立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2、附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图(见下图)

3、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1)临时用电

本工程临时用电要规范使用。其主要内容为:严格采用三相五线制,施工及生活用电的室外部分采用电缆敷设;控制部分采用铁质控制箱及空气漏电保护开关;电动设备单机单控制;局部施工位置照明采用36伏安全电源。

(2)生活办公区管理

①生活区布置合理,临时设施搭建整齐美观。

②搞好文明施工宣传、质量与安全标语口号和安全标志牌的贴悬,做到字体工整整齐、规格符合要求。

③注意生活区室内外环境卫生,垃圾入池,厕所有专人管理打扫,并配有专职清洁工。④办公室、会议室办公桌及职工宿舍的床铺摆放整齐,制度上墙,并做到室内宽敞、明亮、通风良好,清洁有序。

⑤职工厨房内不得住人,灶台必须贴瓷片,生熟案分开,纱门、纱窗、纱罩齐全,无鼠、无蚊蝇。加强用水用电管理,做到无常流水、无常明灯。

(3)材料管理

①严格材料管理制度。加强进货检验管理,认真做好防变质、防污染、防腐、防潮、防火、防毒工作。

②露天材料堆放、按规格、型号和甲方代表所指定的位置分类堆放,摆放整齐。做到砂石成方,机砖、砌块型材成垛,并有标识。

③需入库材料按类别设不同的库房上架存放,禁止材料乱放、混放。

④施工现场各作业面材料要做到工完、料净、脚下清。及时处理“三头五底”,施工人员要养成“一日一清”的习惯。

(4)施工现场管理

①施工现场做到封闭式施工,主要出入口、大门前设置“五牌一图”。质量与安全标语口号和安全持先牌的张贴、悬挂,要做到字体工整、规格符合要求。

②做到施工现场道路畅通,干净、整洁无垃圾。③施工现场设有车辆停放场,凡进入厂区施工用的车辆禁止乱摆乱放。各施工班组有专用工具房。④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施工机械旁必须悬挂操作规程牌。

⑤施工现场固定机械必须搭棚防护,加强维修保养,及时清洗,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⑥进入施工现场,严格遵守业主规定的和公司制定的各项现场管理制度。要严格遵守作业纪律,不许大声吵闹、喧哗。

⑦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并佩戴胸卡。

三星堆:大文明体系的见证(四) 篇6

印度文化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仅举若干例子。

5000年前印度产的色子和今天中国人打麻将时使用的色子一模一样,可以肯定这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或许这也是今天麻将之风独在成都昌盛的原因之一吧。假如是印度移民给他们带来的色子,可谓源远流长,倒也是一段历史佳话。

这支移民队伍还给中国带来了导引术。瑜伽术在印度已经有至少5000年的历史,在哈拉巴时期就已成熟。我猜测,经络等学说恐怕都是从中发展而来的,而且中国的气功与武术确实与印度文明关系很大。

中国许多不好破解的超出本土文明解释能力的谜团,也许也可以拿这支移民队伍来试一试运气。著名的《河图》、《洛书》是曹魏时期发现的一个出土文物,或许这不过是一个以点线表示数学的模板而已。《河图》、《洛书》中图上的符号是一些由点线巧妙组合而成的数学组合,按照今天的计算来看非常有趣,是一种类似七巧板的智力游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数学符号。

在玛雅人的数学符号中,也出现了点线的组合,与此类似。

在玛雅人那里,一个数就用一个点表示,横竖排列皆可,例如“:”就是2,点数可以累加至5。这个思维方式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珠算的产生,而它们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在我看来,以算盘为例可以更容易地说明玛雅人的数学思维。

在中国算盘的下档中,1个珠为1,上档中以1为5,逢十再进一。这是中国的珠算,但也基本上就是玛雅人的方法。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中国的珠算还是在玛雅人的演算中,这点是统一的那么玛雅人的数字中以什么表示5呢?用线条,也是横竖皆可。这样的话“:”表示7,“:”就是12。由于分级方式和书写的简便,玛雅人的计算甚至可以达到亿,区别只是他们用的是20进位制

顺便说一下,古埃及人用的是10进位,而巴比伦人却用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60进位。难道中国古代纪年特有的60甲子进位法没有使人联想起什么吗?考证一下中国人60甲子纪年的最初开端会很有意思。

算盘在中国的使用据说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源头为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中国人也承认,算盘的起源没有得到过准确考证。它从哪里来,是什么人发明的,至今仍是个谜。许多年前,据说在国外某个国家出土过一件肯定早于中国算盘发明时间的算盘。假如可以证实为印度的话。那就太有意思了。我只记得是在亚洲国家,一时却查无实据了。质材似乎记得是石。

对于算盘笔者还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算盘在上档中会多出一个珠呢?数学如此发达的人,为什么会在创造算盘时没有考虑到上档中的两珠实际上有一珠是浪费的?在20世纪,注重经济的现代人就把上档改为一个珠来使用了。难道上档中的两个珠实际上都有用,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用罢了?或许它是用在20进位制中,而不是10进位制中?果真如此,则玛雅人与中国人就更接近了一步。当然,这需要数学家来考证

“哈拉巴人的医术也很发达,头疼脑热就不用说了,只有医学发展到比较高级的水平才可以进行整容。让人意外的是,古印度就有脸部动刀的整容术。那么,明显超出我们想象的中国神医扁鹊和华佗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在中国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他们又是怎么给人进行脑部等复杂手术的呢?假如他们是哈拉巴人,或者他们的师傅来自哈拉巴,则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5000年的时间是可以积累很多智慧经验的。另外请特别注意扁鹊和华佗的名字,前者为“鸟”,后者为“陀”,这都有印度人的重大嫌疑,陈寅恪也曾论证过华佗来自西域境外的可能性。

对中国的埙和编钟,我们也可以质疑它们的来历。在一张关于古印度5000年前文化的图片上。笔者曾见过一个类似于中国埙的东西,其上部有一个小口,据说这是给小孩的玩具。并且会发声。也许它在后来演变成了乐器,中国人为其取名为“埙”。

早有人说过,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有着友好密切的文化交流。但笔者要强调的是,这个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上人们的想象,而且时间根本不是发生在2000年前佛教传播期间,而是发生在之前更早的文明期间。

历史比较语言学

网友kulturo在“凯迪网络”与“中青论坛”上曾发表一篇短文,我摘取其中一些原文片段与读者共享:

西方学者在比较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时,发现它们的许多词发音大致相同或相关。比如“二”,都有“t”音;“父亲”,都有“p”音。扩大比较的范围,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规律。根据这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他们提出了印欧语系的概念。

历史比较语言学于19世纪风行于欧洲。这是一门从欧洲产生的针对印欧语系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存在于中国古代新疆的吐火罗语,与意大利语接近,是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检验和挑战。吐火罗语“牛”读“ko”,与梵语guah、德语kuh、英语COW和原始印欧语gwou同类。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其他语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汉语古今语音发生了巨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中古有清浊对立(如b和p、g和k),现在普通话没有b和g,只有送气的p、k与不送气的p、k的区别。汉语拼音方案的b、d、g是不送气的清音,使学习俄、法、意等语言的学生面对“不送气”摸不着头脑。中古只有平声,不分阴平和阳平,清音声母的字现在读阴平,如“诗”,浊音声母的字现在读阳平,如“时”。在各大方言中,清浊音、韵母、声调的分合很不一致。历史比较语言学用于具体的一个场合可行,若全盘考虑就不那么简单了。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用保存下来的材料推断过去的语言规律和语音形式。如果某一原始语言的特征在其子语言中没有被继承下来,构拟出的原始语言当然也没有那个特征。任何一种语言、方言都不完全一致,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梵语都是一样。构拟一种单纯的整齐划一的原始语言,是否就说明某个地区乃至全人类最初只使用同一种语言,也是有疑问的。

在历史研究上,历史比较语言学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经过验证的理论。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汉藏语系各语言的关系是与中国历史密切联系的。玛雅人管“人”叫in,与中国多数地方的发音一样,是玛雅人来自中国的又一证据。不能用普通话代替古汉语来研究!(待续)

(选自苏三“破译飓风系列”之《三星堆文化大猜想》)

文明体系 篇7

1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构建

1. 1 生态文明矿区概念界定

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其概念的研究。叶谦吉 ( 1987) [8]提出,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 又还利于自然,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 ( 2008) [9]提出狭义和广义生态文明, 狭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果; 广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实现四大和谐发展的成果。陈士勋, 李利人 ( 2012) [10]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在现有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为主的人性与生态性全面进步和谐统一的社会文化理想状态。此外, 还有张旭平 ( 2001) [11]、俞可平 ( 2005) [12]、田军、倪钢 ( 2010) [13]等众多学者分别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矿区是指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煤炭矿区。

1. 2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理论依据

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为主要内容的SCP分析, 认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14]。平衡记分卡建立的衡量体系包括财务、业务管理、客户、人员培养和开发四个方面, 其考核指标包括对过去和未来业绩的考核[15]。循环经济的3R原则体现了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依据SCP分析框架、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循环经济3R原则。本文认为, 矿区管理制度等影响矿区行为, 矿区行为又影响矿区环境等绩效; 生态文明矿区不仅要关注绩效的衡量, 也要关注影响绩效的行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评价; 生态文明评价应体现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

1. 3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以生态文明矿区概念为基础, 以上述理论为依据, 构建生态文明矿区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对过去绩效的考核指标, 也要包括对影响未来绩效的企业行为和环境的考核。因此, 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包括 “驱动力—行为—绩效”3 个环节。驱动力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行为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行为绩效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输出结果。“驱动力—行为—绩效”3 个环节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

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生态文明矿区指标评价体系设计。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资源绩效、生态绩效和环境绩效等4 个方面; 行为主要包括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和设施运行等3 个方面; 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2 个方面。

经济绩效方面采用 “净资产收益率”和 “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资源绩效方面采用 “采区回采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原煤生产水耗”、“选煤电力单耗”、“选煤补水量”等指标来衡量; 环境绩效方面采用 “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噪声”等指标来衡量; 生态绩效采用 “采煤塌陷地治理率”、 “工业广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 煤炭开采与加工采用 “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原煤入洗率”、“贮煤设备工艺及装备”等指标来衡量;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采用 “矿井水重复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等方面来衡量; 环保设施运行采用 “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放射源和辐射装置使用”等指标来衡量; 管理方面采用“环保管理机构和制度”、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环保培训和宣传” 等指标来衡量; 技术方面采用 “环保项目占科研投资比重”、“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数如表1 所示。

注: * 1: 设定的标准值以达到国家标准为基准或者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视为60 分;* 2: 设定的满意值以达到国家领先水平为基准, 视为100 分;*3、*4: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噪声两个指标的满意值为低于相应标准或限制的20%;*5:定性指标不设置标准值和满意值, 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指标得分;*6: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指占环保从业人员的比重。

1. 4 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等级界定

查阅各类文献中关于综合指数的最终评判原则, 本文以生态文明指数来表征生态文明矿区发展水平, 并设计出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分级标准[16], 见表2。

2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方法选择

总结生态文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 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熵权法等。层次分析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用于解决层次多、目标多的复杂系统评价。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 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有的指标通过标准计算即可得到分值, 有的指标需要专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分值。另外, 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不仅可用于对多个矿区进行相对评价, 也可对一个矿区若干年的指标进行评价。本文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将指标权重与无量纲化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得出生态文明矿区的各级指标得分。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S表示目标层 ( 即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数) ; i表示准则层; j表示指标层; l表示策略层; αijl表示策略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Cijl表示策略层的具体分值。

αijl权重数值由层次分析法获取, Cijl数值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定性指标得分, 即邀请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等专业不少于5 位专家进行打分, 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终得分; 通过监测或者核实后的企业有关数据直接计算获得定量指标得分。

为了使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判断矩阵, 可引入1 ~ 9 级标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 ± 2, 因此, 判断矩阵A的元素aij一般用Santy的1 ~ 9 标度方法给出。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多准则下的排序问题, 建议使用指数标度e0 /5~ e8 /5或e0 /4~ e8/4[17]。本研究使用YAAHP软件进行计算, 因此使用指数标度e0 /5~ e8 /5。

对于重要性判断不一致的判断矩阵A, 对应于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根 λmax的特征向量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否有效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同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是否合理, 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导致甲比乙重要, 乙比丙重要, 而丙又比甲重要的矛盾情况。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为:

n表示两两比较的指标个数。

当 λmax= n, CI = 0, 为完全一致; CI值越大, 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一般只要CI < 0. 1,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否则需重新进行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 重新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维数n越大, 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 因此应放宽对高维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要求。于是引入修正值RI, 并选更为合理的一致性比率CR为衡量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

当一致性比例CR < 0. 1 时, 认为A不一致程度可以接受, 检验通过。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

在构造出判断矩阵并求出层次的单排序后, 我们还需要进行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渐进行的层次总排序, 计算出同一层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重要性的排序权重。

3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3. 1 传统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无量纲化处理法包括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等[18]。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一般用下面公式表示:

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负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变量数据无量纲化是通过利用变量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介于某一特定范围内 ( 如 “0 ~ 1”) 的数据, 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

折线型和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考虑指标值和评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选择的方法。当然, 无量纲化方法在使用时, 应尽可能选择适合于讨论对象性质的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值与评价值之间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可选用简单、直观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考虑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的最好与最坏有一定的阈值, 而且能用于各矿区之间的比较, 因此选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阈值法。

3. 2 本研究设定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本文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经过处理后, 得分均为0 ~ 100 分。为了能够更准确表示矿区是否达到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满意标准, 本文设定了视同为100 分的满意值和视同为60 分的标准值, 依据正向和负向的不同指标类型, 设定双限型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 1) 正向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表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 x表示该指标的原始值, x100表示该指标设定的最大值, x60表示该指标设定的视同60 分的标准值。 ( 2) 负向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4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邀请20 位专家 ( 每个单位各5 位) 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打分。使用YAAHP软件, 在专家群决策结果中, 判断矩阵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权重,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3 列出了三级指标相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

从表3 可以看出, 一级指标层的绩效 ( A1) 、行为 ( A2) 和驱动力 ( A3) 相对于目标层S的权重分别为0. 27、0. 29 和0. 44。表明生态文明矿区建设不能只注重结果, 要从驱动力源头抓起, 并注重行为控制。二级指标层中, 在绩效类、行为类、驱动力类三类指标中, 各自权重最高的指标分别是生态绩效 ( B4) 、设施运行 ( B7) 、技术 ( B9) 。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来讲, 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 ( C24) 权重最高, 为0. 1480。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 可以看出,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 1, 表明判断矩阵可以接受。

5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采集某矿区2009 - 2012 年数据, 研究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动态变化。各指标的数据采用二手资料调研和企业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由于某矿区属于低瓦斯矿井, 因此需要对抽采瓦斯利用率指标进行取舍。取舍后, 对隶属于综合利用 ( B6) 的其余指标权重进行再分配。依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 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得到某矿区2009 - 2012 年间的三级指标表现和生态文明矿区指数水平。表5 和表6 分别列出了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动态表现结果。

表6 说明, 驱动力和行为在该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彰显的潜力持续向好, 表明该矿的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前景较好。绩效指标在2010 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滑, 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大经济环境影响和能源企业面临的危机所致。

表7 数据显示, 某矿区在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方面总体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2010 年比2009 年有较大改善。依据本文设定的生态文明矿区分级标准, 该矿区在2009 年至2011 年间属于先进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2012 年达到了近卓越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6 结语

文明体系 篇8

一、循环发展理念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产业, 产业发展也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宗旨, 更新产业发展的思路尤为重要。

产业发展的原则要求。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下的产业发展应按照这三个基本原则开展。按照减量化原则, 产业发展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的产业, 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再利用原则, 应发展再生资源转化技术,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易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发展产品维修、维护、翻新等服务行业, 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自然寿命。按照再循环原则, 应开展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 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不同行业延长产业链, 加强相关产业间关联和互动。

产业发展的层次要求。产业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产业组织, 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构成产业组织, 影响该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个层次是产业联系, 表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在物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对产业区位选择和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产生影响。第三个层次是产业结构, 表明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直接关系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要求产业发展要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安排和组织,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植入产业发展的三个层次、贯穿于整个产业体系构建, 扭转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带来的产业分散、分割的现象,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产业发展的速度要求。循环是在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内的运动过程。经济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循环是良性循环, 会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因此,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不可急于求成, 应树立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建立系统观、经济观, 坚持减量化优先,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 统筹规划产业发展, 安排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控制经济发展速度;采取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相结合方式, 促成产业内和产业间有序组合, 最终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 全过程、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

1.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概念界定。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将构建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循环型体系作为重要内容, 但关于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定义尚无定论。笔者认为, 循环型产业体系是指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 从寻求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组织产业活动, 通过产业的三个层次, 即产业组织、产业联系和产业结构, 所形成的覆盖全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闭环型的产业生产体系, 主要包括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工业体系和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2.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相关主体。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社会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 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该理论的基本思想,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利益相关者指, 能够影响循环型产业体系目标的实现, 或被循环型产业体系目标的具体实施所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公众和ENGO。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体, 他们的意见都应作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从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动力来看, 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 对决策行为的意见和支持力也会因此不同。在循环型产业体系中, 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 他们是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可以很好地支持或者阻碍循环经济发展, 但他们的行为却很难预测。地方政府则会根据中央政府的决策影响其参与程度。ENGO和公众的权力很小, 但如果他们积极支持, 由于对环境权益和环境民主的诉求, 他们会对权力更大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态度产生影响。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从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来看, 应重点考虑的是企业。企业拥有一定的权力, 但其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动力。因此, 首先需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其次是地方政府, 虽然地方政府拥有权力, 但随时都可能不支持甚至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 只有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和责任, 才能促使其成为可持续的主导者。

3.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主要特点。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的目标是广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推广普及循环型消费模式, 提高资源产出率, 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循环型产业体系应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融合性。产业体系是按照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 组合而成的相互关联的连接体。随着生产社会化与分工协作不断深化,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横向扩张, 产业发展融合化。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集群化。循环型产业体系应以市场秩序良好、政府保障有力、社会支持积极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 创新生产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与结构, 构建基础技术、公共技术或共有技术的公共平台, 通过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构筑产业共生网络, 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型产业体系, 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有效地降低能耗, 减轻环境污染。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循环性。循环型产业体系应坚持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 按照“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模式而组织产业经济活动, 使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最小化,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服务性。循环型产业体系涉及范围较广, 涵盖了20个产业门类, 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力度较大, 覆盖了众多消费领域, 可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产品。

三、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的政策要求

循环型产业体系涉及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系统, 每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了很多因素, 各个因素、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因此, 推动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重在引导和扶持, 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需要摆正相关主体的位置, 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公众和ENGO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 形成地方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ENGO督促的运行机制。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 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型产业。

文明体系 篇9

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观念

生态保护红线, 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 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 它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无法复制性, 很难实现占补平衡, 一旦失去就难以拯救。各地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资源特征、环境容量、已开发程度及可开发潜力等来划定生态红线。要精心研究和论证, 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 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要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 建立严格遵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 确保生态保护红线不被突破和逾越。对已突破生态底线的, 要加紧研究制定节能和减排指标, 通过确定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每年下降指标等刚性约束, 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 倒逼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结构调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 也是城市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否可持续, 取决于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 能否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即实现生态经济化。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 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 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 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 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满足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 下决心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 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要防治大气污染, 要建立区域流域环保联防联控机制, 让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要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监督, 确保食品药品质量, 让群众吃上放心的食物。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打造宜居城市、绿色家园。要加大生态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 把生态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旦发生生态事件就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把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生态文明建设从本质上看, 是要调整过去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 切实把资源能源保障好, 把环境污染治理好, 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要发挥生态比较优势,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 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 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修复与治理, 着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要加快发展生态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经济化,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着力建设生态型城镇, 全力打造“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小城镇。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将生态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努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文明体系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宁德市,对策

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 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近年来, 宁德按照福建省委提出“越位赶超、跨越发展”的要求,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跨越崛起的核心任务和转型升级的工作主线, 坚持生态立市, 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德的必然选择

(一) 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宁德市经济发展缓慢, 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虽然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纵深推进,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但与福建省发达地市相比, 无论是产业发育程度、企业规模实力, 还是区域经济总量、整体发展质量都有较大差距。2011年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总量均居全省各设区市末位。经济总量规模小、总体质量不高是宁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当前机制体制下, 发展经济往往带有急于求成的理念, 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延续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将给宁德市土地、能源、环境带来压力。

(二) 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优势

与发达地市相比较而言, 宁德市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优势,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稳定优良的环境质量,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自然资源看, 宁德海阔港深, 海岸线长度1 046公里, 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 其中三都澳深水岸线长度居全省港口之首;可造地的滩涂面积3.33万公顷, 约占福建全省的1/3。区域内依山傍海, 物产丰富, 具有山地气候、盆谷地气候等条件气候特点, 土壤类型多样, 光能充足, 热量丰富, 雨水充沛, 四季分明。旅游资源独树一帜, 有“山海奇观、畲族风情、宗教文化”三大优势, 山、海、川、岛景观皆备。从环境质量看, 宁德市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 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德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顺应城市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2009年9月, 《宁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 以建设最适宜人居环境为目标,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10月, 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议, 进一步明确宁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路径。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 生态文明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3个, 绿色社区25个, 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26个。“宁德市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先后获批, 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构建宁德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 宁德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成

1. 体系框架。

根据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以及指标本身的性质, 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和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成功实践, 在兼顾数据的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其中, 目标层用生态文明综合指数代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效果;系统层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和社会进步子系统三大部分;指标层是从本质上表述系统状态的变化情况, 共20个指标:城镇建成区绿地率、乡镇绿化覆盖率、城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路绿化任务完成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COD排放总量削减、氨氮排放总量削减、单位GDP能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化水平。其中, 单位GDP能耗、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三个指标为逆指标, 其他指标都为正指标。

2. 计算方法。

首先, 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每项指标分别计算各地区的最大值max (Xi) 和最小值min (Xi) , 再计算极差:R=max (Xi) -min (Xi) , 最后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Pit。正向指标公式为:;逆向指标公式为:。计算各指标标准化值后, 再进一步测算系统层和目标层得分。根据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成, 生态文明度综合指数是3个子系统评价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先对各指标标准化得分加权平均算出每个子系统评价指数, 再对3个子系统评价指数再次进行加权平均, 得出生态文明度综合指数。

(二) 宁德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评价

运用前述方法及指标体系, 分别计算宁德市各县 (市、区) 的生态文明综合指数, 结果 (如表1所示) :

从表中可以看出, 2011年宁德市九个县 (市、区) 生态文明指数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福鼎、蕉城、福安、霞浦、柘荣、古田、周宁、屏南、寿宁。为衡量各县 (市、区)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根据系统层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结合理论与现实判断, 将全市九个县 (市、区) 分为三类。第一类, 包括福鼎、蕉城、福安, 这类地区指标得分均排名较前, 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较高, 经济发展指标得分位居全市前三位, 尤其福鼎、福安入围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十佳”, 而蕉城则依托中心城市建设, 综合实力逐步提升。第二类, 包括霞浦、柘荣、古田, 这类地区指标得分居中, 生态文明建设优势与劣势均相对明显。有“中国紫菜、海带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的霞浦和古田依靠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不断增强, 但在提升绿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方面仍需加强;柘荣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利用药业产业优势,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不过受制于区位、资源等条件, 经济发展指标得分靠后。第三类, 包括周宁、屏南、寿宁, 这类地区指标得分比较低, 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 亟待提升。三县同属山区, 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县市差距较大, 需加大优化产业结构力度, 转变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加强宁德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明确目标任务, 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 对宁德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 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规划的细化和实施, 制订落实行动计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 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 促进全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经济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各县 (市、区) 的区位特色和资源特色,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型产品或企业。通过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努力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的转变。

(三)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机制, 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校的各教育段建立起生态意识培养的教育体系, 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弘场生态文明, 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 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兰育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 2008, (3) :10-12.

[2]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 :63-66.

[3]高珊, 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10, (5) :121-126.

[4]黄诚克.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发布[N].贵州日报, 2008-10-25 (2) .

文明体系 篇11

关键词:文明史观;二轮复习;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看,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二轮历史复习应重视史学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本文借鉴文明史观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高三历史教学及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尝试二轮专题复习体系的构建。

一、史论阐释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无论哪一个阶段都不能以某个国家的发展代表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今天形成的整体世界,即全球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不同社会之间的竞争、碰撞、交流、融汇以及力量对比关系变化造成的。

以文明史的角度,可把人类社会的历史按照纵向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横向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等相关专题。

二、体系構建

三、专题整合

(一)从纵向看,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1.农耕文明时代

政治上,中国建立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雅典建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罗马建立了君主专制下的法制统治。

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日趋繁荣,一直到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古希腊除了农耕经济外,工商业经济和殖民经济也迅速发展。

文化上,中国儒家学术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古代希腊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萌发。罗马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制思想影响深远。

2.工业文明时代

(1)进入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即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欧美地区走在前列。

经济上,由于工业(手工业、机器工业)文明的发展,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商品倾销、资本输出,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是内在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其技术动力。

政治上,欧美国家通过革命和改革,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代议制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

文化上,近代科技发展,各种流派的文学艺术形式发展起来。

(2)到19世纪中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直接在西方先进武器的进攻下,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地适应工业文明的成长。

政治上,经过近20年的痛苦挣扎,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同时,不断进一步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改造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创造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

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文化上,形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由理想变成现实,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案仍有强劲的生命力。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即是证明。

新中国成立后,落后的中国开始追赶世界潮流,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经历挫折,各方面成就依然巨大。

随着各地各类型文明的发展,世界逐渐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政治上多极化,文化上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二)从横向看,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根据文明史的划分来确定二轮复习主干知识,培养整理、归纳史料的能力,提升史学意识和人文素养。

1.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可以概括为以下专题(涉及选修的内容,可根据考试说明删减,下同):

专题1.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专题2.世界近现代史上民主政治的创建和完善

专题3.世界进步潮流影响下的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进程

专题4.国际关系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专题5.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6.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2.物质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时代,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可以概括为以下专题:

专题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专题2.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及其影响

专题3.世界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

专题4.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及影响

专题5.建国后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及影响

专题6.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3.精神文明:从愚昧迷信到科学民主,从文化高压到思想自由 可以概括为以下专题:

专题1.中国古代思想及其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专题2.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影响

专题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或发现

专题5.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专题6.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原因

总之,用文明史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要关注主干知识和时事热点的联系、注重必修和选修的知识联系,突破重要的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加强专题练习,以提高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玮.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4(01).

[3]冯一下.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4]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文明体系 篇12

自我国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以后,“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出我国现阶段正在不断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而由目标层面转化为建设实施的操作层面,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水平定位与寻找建设突破口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关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存在几种相对权威的解释,如绿色GNP体系、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指标(ESI)、环境绩效指标(EPI)、人类发展指标(HDI)、世界发展指标(WDI)等[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生态省份(城市、县)、宜居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学者提出了关于省域、城市等多套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实证研究[3,4,5,6,7],但这些研究缺乏理论基础、指标指示意义不明确等[8],大多关注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对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注不深入;鲜有提出关于某一城市群或区域的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未将视角延伸到资源环境差异领域;在评价过程中通常采用单一赋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了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采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权重,并对京津冀三省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模型选择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视角,采用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PSR模型。该模型将人类与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人类活动正向(反向)作用于环境,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正向(负向)改变,人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机制对这些变化做出正向(负向)响应,环境质量得以恢复、改善(恶化)。压力、状态、响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图1)。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借鉴《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建设指标》、《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京津冀指数、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结合当前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现状,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PSR模型,构建了包括3个要素层、30个指标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图2)。

主要是:①压力系统。将人类活动压力分为人口压力(P1—P2)、能耗压力(P3—P4)、环境压力(P5—P8)、自然灾害风险压力(P9—P10),从而对应人类活动主体、过程、结果三方面选取的指标。②状态系统。该系统从两个角度即环境健康度和居民健康度,前者包括水(S1—S2)、空气(S3—S5)、土地(S6—S7)、噪声(S8)四个方面。根据京津冀环境污染特点,选取PM2.5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等特色指标,更有针对性地对京津冀生态文明现状进行评价。后者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S9)、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S10)两项指标。③响应系统。此系统从主观意愿响应力(R1—R4)、面源污染治理能力(R5—R7)、科技创新驱动能力(R8—R10)三个方面反映生态可持续能力。

3 基于组合赋权的生态文明指数评价

基于PSR模型,本文建立了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分别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对其进行组合赋权,再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其综合得分,同时引入协调度函数对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京津冀三省市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有关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3。

3.1 指标权数确定

利用改进的AHP法来确定主观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主要特征是按照思维和心理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参与评价的专家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不同,对确定指标权重的影响程度不同,现有运用AHP方法的研究鲜有考虑专家的可信度这一影响因素。本文在采用改进AHP法的基础上增加专家的可信度这一因素[9]。

计算专家可信度向量:以ak,k=1,2,…,6分别表示专家的知名度、职称、学历、判断依据、熟悉程度、自信度六个方面的得分,评审专家评价表见有关文献[9],假设专家组有h位专家,第t位专家的自我评价值为则第t位专家的可信度专家的可信度向量为:

求出比较矩阵:分别让每位专家采用三标度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此得到第t位专家的比较矩阵:

式中,atij(i=1,2,…,m;j=1,2,…,m)表示指标体系中每层每个指标关于上一层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做两两比较的结果,取值分别为2、1、0,含义分别表示i元素比j元素重要、i元素与j元素同等重要、i元素比j元素不重要。

建立判断矩阵:由下述公式计算出第t位专家的判断矩阵:

上式中的

由下述两个公式分别求出第t位专家的判断矩阵的传递矩阵C和最优传递矩阵D:

计算出第t位专家的判断矩阵的拟优一致矩阵E,各元素为:

求出拟优一致矩阵E的特征向量,再由特征向量中每个元素值均与上一层指标权重值相乘,得出每位专家赋予各指标的权重值。将每位专家对每个指标层得出的比较矩阵重复有关步骤,得到专家组的权重矩阵Fh×m:

再将专家可信度向量和专家组的权重矩阵进行加权平均,可求出最终每个指标的权重向量,即:

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客观赋权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经过研究发现,熵值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存在均衡化缺陷,而变异系数法可反映表征评价指标之间的变异程度,以体现原始数据蕴含的信息[10],故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从客观角度确定指标权重。

构造决策矩阵:设有个评价对象即样本序列,各序列包括m个评价指标,则有评价矩阵:

计算变异系数:

各指标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各指标平均值:

归一化处理得到第j项指标的权重:

对多层结构的评价体系,将下层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相应的上层指标的权重。

组合赋权: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利用专家的经验,变异系数法主要是挖掘数据本身的内在规律,将主客观赋权方法相结合,从而克服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的缺陷。本文采用基于两种因素的组合赋权方法。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之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极值处理法,公式为:

式中,x*ij表示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经过标准化之后的数值,xij表示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原值,n为被评价对象个数。

各评价对象加权得分与理想点的广义距离最小:

式中,li为各评价对象加权得分与理想点的广义距离,αP为组合系数,wjp为第p种赋权方法第j个指标的权重。

引入Jaynes最大熵原理反应各赋权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基于各赋权结果差异最小的思想,建立目标函数:

求组合权系数的优点在于:基于各赋权结果一致性最大的思想确定组合系数,避免了个别单一赋权方法对组合赋权结果贡献太小。基于上述两个因素构建目标函数:

式中,参数θ表示两目标间的平衡系数,0≤θ≤1,本文取0.5[11]。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求解αp:

两种因素组合权重计算:

式中,wp表示分别运用变异系数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权重,

3.2 PSR子系统得分计算

本文主要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系统的得分,其公式为:

式中,Xi(i=1,2,3)为压力、状态、响应的得分值,wj为基于两种因素确定的组合权重,x*ij为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

3.3 PSR系统的协调度测算

基于距离函数和离散系数建立协调度函数以对PSR模型下的生态文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式中,CI为协调度函数,当协调度指数值越接近,说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的分值越接近,协调度越好[12]。

4 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指标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国家数据库、北京统计信息网、河北统计局网站、天津统计信息网及各级政府所公布的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对未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处理。由于北京市2014年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的数据未公布,因此根据2013年的数据运用现状值外推方法确定;河北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指标数据是根据该省环保重点城市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保定五个城市的平均值来确定;主要废气污染物指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

4.2 组合权重的计算

改进的AHP法确定主观权重:依据王成的专家自我评价表和式(1)求出5名专家学者的可信度向量G=(0.2163315,0.21903732,0.15575987,0.27041644,0.13845322),进而依据以上步骤的计算公式求出主观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第11列。

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根据以上步骤计算指标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带入式(10)得变异系数,再依据式(13)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第10列。

组合权重的计算:根据式(15)分别计算出北京、天津、河北标准化值,见表1第7—9列,将表1中单一评价方法所得的各指标的权重代入式(19),得到组合系数αp=(0.518148635,0.481851365)。再将表1中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与组合系数代入式(20)求出组合权重,见表1第12列。

4.3 各系统得分及系统间协调度的测算

根据式(21)、式(22)分别计算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每个子系统的得分值及三子系统的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2。

4.4 评价结果分析

生态胁迫评价分析:生态胁迫子系统的评价排名依次为: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生态胁迫系统在三省市中最为理想,但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主要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比北京市多,处于“用得多,排得多”的状态。北京市较天津市得分低,是由人口密度和突发环境事件两项指标引起的。中国社科院等发布的报告[13]指出,截止2011年北京市人口密度为(1230人/km2),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2014年北京市人口密度为1311.1人/km2,人口压力非常严重。此外,2014年京津冀突发环境事件分别为11起、1起、2起,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由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处置情况看,突发事件多为突发异味、仓库着火、泄露、油污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河北省该子系统得分是京津的1/6,在最终得分的计算结果中P2-P9的指标均为0分,可见无论是人类活动压力还是自然灾害风险压力均极大。河北小的单位GDP能耗和排放量远远超过北京市和天津市,其中单位GDP主要废气排放量是北京市的11倍,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是北京市的30倍,是天津市的13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分析:生态系统健康子系统的评价排名依次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的生态健康度最高,但水资源严重不足,2008—2013年河北省共向北京应急供水超过10亿m3。天津市较北京市排名次之,主要是由水资源情况和森林覆盖率两项指标引起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均水资源供应情况远低于全国和世界的水平,两市废水排放总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分别高达74.24%、78.39%。天津市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得分均为0分,两项指标水平严重低于北京市,甚至不及河北省。河北省该子系统中用来反映大气状况的S3-S6四项指标均为0分。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排在污染最重的城市前十位中有7个在河北省,大气污染严重程度令人发指,这是由气象条件和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和一次污染物排放量过大的内因共同造成的[14]。

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价分析:生态可持续能力子系统的评价排名依次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权力资源、政策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在主观意愿响应力、面源污染治理能力、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方面得分最高。天津市该子系统的得分大大低于北京市,导致其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最低,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37%,R&D经费仅占全国总经费比重的3.5%,环保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可见天津市政府对环保的支持力度不够。河北省该子系统的状况更不乐观,其中R2-6、R8-10八项指标的得分均为0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7.3%,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为0.35%,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此外,河北省人均用水量是北京和天津的一倍以上,浪费现象严重。

京津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分析与协调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取决于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可持续能力三个子系统的综合作用。从表2的评价结果来看,北京市的生态文明水平最高,无论是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得分还是协调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天津市由于生态可持续能力子系统得分较低而拉低了综合得分,导致其协调度最差。河北省无论是各子系统得分、综合得分等均远远低于北京和天京津两市,目前的生态文明现状令人堪忧。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PSR模型框架和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京律冀地区的生态文明程度。本文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方法确定权重,对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协调度的分值与排名,比较了三省的差别和差距,具体分析得分高低的情况与原因,使三省市在改善生态环境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协同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基础进行通力合作,为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有关依据。

从评价结果来看,基于PSR模型的生态文明指数体系及其科学的评价方法基本上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其他城市群或区域的生态文明状况提供了借鉴。但本文研究并未包括反映人的环境意识与行为的相关指标,应在后续研究中探索。

5.2 对策

针对京津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与自然环境变化如何协调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①打破行政格局,走向合作治理。“同处一片天空,唇齿相依”,区域性生态发展必须走协同合作之路。多方协定也必须在全盘整合的基础上立法、执法,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此外,环境污染的复合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各方应进行联动的环境治理,建立信息分享机制。美国和加拿大联动治理北美五大湖水污染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协同合作的良好借鉴。在打破目前京津冀行政格局的局限上,应建立多维补偿机制,从法律制度、区域管理体制、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建设和优化生态补偿制度,从资金补偿、实物补偿、能力补偿、政策补偿等方面建立多维长效的补偿方式,并以此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②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北京市作市为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流”的汇集地,将其定位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经济中心,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降低人口扩张风险、减轻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北京市应发挥自身优越的人才、技术、创新优势,研究污染源成分谱、源分布及强度,为弄清调控原理和方向提供依据。天津市要调整环保投资结构,建立环保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以京冀为腹地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服务的其他生产型服务业,产业结构要快速走过“接二连三的工业化高级阶段”。河北省在面对长期不公的现状,在主动提出利益诉求的同时,要摆脱属地主义走向自立更生之路,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规模调整和技术更新。③建立市场机制,降低治理成本,树立新的环境成本思维。现有环境成本是被低估的,现在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肯定比未来治理更节省费用,若放任环境恶化,会出现环境上的“不可逆”。政府要权衡各种环境治理投入的边际收益,优先选择环境治理收益高的治理措施,即同样的资金投入哪种措施收益大的问题。需注意的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见效快、简单、直接,但成本高且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相反,可将市场化引入环境治理,通过开立账户进入体系、分派配额、交易配额(减少排放以达到限额、出售或存储多余配额、购买超过配额的部分)、报告和执行(政府对成员表现及配额评估)等步骤建立起完善的排放交易体系,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是一种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包括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的3个子系统、30个指标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各系统得分及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展开京津冀三省市的实证研究,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对得分进行比较分析。

上一篇:自我阐释下一篇:土地储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