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流程再造

2024-06-28

采编流程再造(精选8篇)

采编流程再造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媒体融合不断加快,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 迫切需要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目前广播电视台大多采取总监负责制, 来独立运行频道及频率, 而随着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扩大, 这种传统的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新闻采编的需要, 采编播模式分散、融合互动少、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缺点极大的制约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

一、宏观层面:确立全媒体融合战略, 实现理念革新

(一) 全屏化战略。实施全屏化战略, 就要立足于传统的电视屏, 开发各种固定电脑屏、移动手机屏、移动电视屏、平板电脑屏、户外大屏、楼宇电视屏等多屏网络。在广播电视台中实现多屏平台构建, 促进网台、移动电视、APP客户端、官方微博及公共微信等多屏一体化发展, 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全面覆盖网络。

(二) 全天候传播战略。立足于全屏化战略目标, 积极促进传统的新闻线性传播模式向非线性传播模式的发展转变, 提高新闻传播模式的互动性, 全面开展全天候新闻传播战略。针对各种各样的新闻资源, 采取独滚动新闻传播机制, 提高新闻的信息量, 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升新闻的价值。

(三) 人才战略。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模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融合新闻生产对急着、编辑以及主持人的要求更高, 编辑要加强整合、加工新闻的能力, 记者要加强对新闻的解读能力, 主持人对新闻评析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

二、中观层面:内部体制深度整合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当前对新闻采编再造需要从组织层面对新闻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构建多元化融合新闻生产再造模式, 包括项目组制、共同构建全媒体中心制的方式, 具体方法如下:

(一) 强化编委会作用。针对重大新闻要采用全台性跨媒体的平台进行传播, 创新新闻活动的策划创意, 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再交由编委会进行研究, 最终决策出融合新闻生产流程策划案, 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实现新闻生产流程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 转变总编室职能。传统总编室业务主要为节目编单以及进行磁带库管理, 要实现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再造, 就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总编室的业务职能, 建立全台性媒体资源库, 充分整合音视频资源, 拓展新闻内, 构建新闻制作网、节目播出网、广播电视网的全面覆盖网络, 以便一线编辑记者进行实时取材, 顺利进行新闻编辑整合工作。同时, 要立足于新闻内容平台, 对媒体采编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层次编辑加工, 以适应不同媒介的需求。此外, 要充分发挥总编室对品牌的推广作用, 提升新闻的营销力度。

(三) 构建供稿协议机制。融合新闻采编生产流程需要建立健全多样的供稿协议制度, 增强与各大门户网站及电信部门的供稿协作, 保证原创新闻内容的价值。媒体新闻内容要严格遵守版权协议制度, 对原创内容及购买性的内容进行严格监测, 保证新闻资源的价值。例如, 石家庄广播电台与新华社签署了合约, 向新华社购买新媒体专线的使用权, 使其能对新华社新闻资源进行下载并投入使用。同时石家庄广播电台还参与了城市台新闻协作网, 购买了城市台新闻内容。

(四) 加大跨媒体合作力度。针对重大新闻活动要积极与当地纸媒、中央媒体地方记者站及各大门户网站地方版进行协作, 努力打造具有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活动品牌栏目。

三、微观层面:打破技术壁垒、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一) 拓展4G应用范围。实践证明, 网民的主流消费内容仍是网络新闻视频内容, 传统电视要正确把握这一特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不断扩大4G网络的应用。4G网络相对于3G网来说, 连线稳定性及安全性更高, 直播成本更低, 因此电视台要抓住时机, 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不断消除技术壁垒, 克服设备的限制, 不断加快新闻采编流程的再造过程。

(二)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广播电台要立足于管网微博及微信新闻发布模式, 积极策划新闻选题机制, 加强与微博、微信的联系, 依据微博、微信的新闻热点, 合理策划广电新闻的内容, 增设用户互动参与环节并加强线上线下用户的交流力度, 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上构建全天候24 小时新闻滚动发布模式。

(三) 实现内部三网互通。当前广播电视台内部新闻制作网、媒资网以及播出网仍然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 互相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极大的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

(四) App客户端开发。我国较发达城市广播电台大多已将“无线城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 APP客户端较为成熟, 能为其他城市广播电视台APP客户端的开发提供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流程再造过程。

(五) IPTV上线。当前我国三网融合的主要方式是IPTV, 指的是通过电信宽带与电视屏实现捆绑连接。随着新闻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各省市逐渐建立统一的新闻播控平台, 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IPTV队伍, 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站稳脚跟, 实现新闻内容的增值发展。

结束语

资源整合实现新闻采编系流程再造, 有利于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融合新闻是传统媒体改革的重大改革, 需要确立全屏化战略手段, 加强对内部机制的合理调整, 努力打破技术壁垒,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这对广播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新闻采编是广播电视台新闻的重要保证,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 多屏媒体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因此进行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是必要的举措。本文结合广电新闻新闻采编实际, 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了再造新闻采编流程的措施。

关键词:广电新闻,新闻采编,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李颖.辽宁中部城市群新闻采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刘树国.中央电台地方新闻采编流程的改革分析[J].新闻传播, 2012, 03:55.

[3]郑京湘.努力打造新闻采编流程竞争力[J].新闻与写作, 2008, 10:29-31.

[4]苑志强, 商业南.城市台广电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三个层面[J].中国记者, 2014, 01:104-105.

采编流程再造 篇2

1、清洁卫生,每天卫生进行一小扫,周五一大扫,保持采编室整洁、卫生,陈列室每周清洁一次。

2、协助图书加工,包括盖馆藏章,贴磁条,打号,贴条码,贴书标等工作,最后将图书分为自然库和社会库,清点图书数目并搬运图书。

3、协助图书剔旧,按照老师的要求将旧书下架,并清点数量,完成后将旧书搬运至五楼。

4、协助光盘加工,按照老师知道要求,每张新书光盘都必须贴条码,待加工完成后搬运交给电子阅览室。

5、协助老师组织图书馆的活动,挂条幅、贴海报以及搬运等。

6、协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编目室勤工俭学人员岗位职责

1、遵守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根据课程安排,每天到编目室报到,服从老师的工作安排。

2、勤工俭学人员一般情况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工作时,须提前向部门负责老师请假以便做好安排。

3、妥善保管编目室中的各项设备,不能私自使用老师计算机,不得随意带与工作无关人员进入编目室。

5、勤工俭学人员如要辞职,必须提前一个月提交书面申请报告。

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采编流程,投入产出分析,流程活动重组,优化模式

1效率低下、过度重复的传统图书馆采编运作流程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较多, 每个工作流程进行期间耗时耗力,使得图书馆采编工作一般效率较低,不能满足现代人高效的借阅要求。 并且在传统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模式下,各种信息的统计是分离的,不同的统计人员也有不同的工作。 这种模式就会导致相同的数据被重复统计计算或者交叉使用多次。 工作的重复进行就加大了图书馆采编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了采编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传统的采编模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效率上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亟待优化整合。

2建立科学、高效的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模式

为了克服采编流程传统运作模式的弊端, 现拟应用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及管理学业务流程重组BPR理论的有关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图书馆采编流程的资源投入,积极进行采编流程内部活动的优化重组,创新构建采编流程的优化模式。

2.1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优化采编流程资源投入与信息产出

图书馆采编流程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指对采编流程的成本投入和信息产出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控制流程成本投入,优化流程信息产出,提高流程服务效益的目的。 借此通过对采编流程投入的文献购置费、人力费、设备费及其他费用进行合理分配,以降低流程成本投入。 在优化配置资源投入时,①适当增大文献购置费分配比例来提高文献产出量;②适当减少人力费、设备费及其他费用的分配比例来降低文献采编成本; ③重新合理分配各项投入经费, 来实现资源总投入既定条件下的不减少信息产出数量,来提高信息产出质量。 在分析信息产出质量时,通过设计读者调查问卷、网络BBS、博客等多种形式,广泛调查读者对信息产品的满意度,时刻观察读者对信息产品的需求变化,并合理预测读者未来的信息需求趋势, 然后及时反馈回采编流程资源投入环节,对流程资源投入实施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图书馆采编流程的投入产出优化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循环上升过程, 优化中强调用流程投入的不断优化来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2.2 应用BPR理论优化采编流程内部运作

运用管理学BPR的有关技术和方法对采编流程活动进行优化重组,即通过分析业务流程活动现状,有针对性地优化重组文献采集、编目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提高采编流程运作效率的目的。 在优化重组采编流程活动的过程中,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流程整体做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综合分析,找出流程中的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 诊断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原因何在,然后对症下药,重组运作效率不高的流程活动,避免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优化设计出新的采编流程。 同时,在执行和评估新的采编流程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以后的改进方向, 并积极加以改进。 图书馆采编流程内部运作的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的持续提升过程,改进中强调流程运作效率和读者满意度的提高。

2.3 系统构建采编流程优化模式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及BPR理论于采编流程, 可以进一步明确流程运作中各项业务活动的不同投入对信息产出的不同影响。 哪些业务活动的投入变化对信息产出的影响至关重要? 哪些业务活动的投入增值更多? 哪些业务活动的投入增值更少? 哪些业务活动的投入不增值? 如果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BPR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对采编流程活动进行简化、整合,尽量消除非增值环节,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使流程步骤自动化,能进一步降低采编流程运作成本, 并及时向读者提供更优化的情报信息产品,从而实现采编流程的优化运作。 因此通过综合分析采编流程投入产出及内部运作状况, 在彻底明确整个流程运作优势及劣势所在的基础上, 改进其资源投入的不合理及流程活动的不增值,可以系统构建出采编流程的优化模式。

3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模式的优势

首先, 根据图书馆采编流程的运作特点并利用BPR理论的有关技术和方法对图书馆采编流程内部活动进行优化重组,这样不仅可以适当地减少采编流程,提高流程活动的连续性,还可以实现流程的高效运作。 其次,采编流程的优化不但可以高效产出高质量、数量多的情报信息,还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产品采编成本,实现节约型采编流程的建设,以保证图书馆采编流程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信息资源的更多需求,更能有针对性地做出读者特定信息需求的反应。 还可以加强各学科资源处理小组、技术支持团队等之间的联系,调整学科资源处理小组,优化经费、技术管理及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图书馆采编流程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4结语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与BPR理论构建采编流程优化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图书馆采编流程的高效运作,还可以满足现阶段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是当前构建科学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尹哲.图书馆经济管理的理论模式与框架[D].湘潭:湘潭大学,2003.

[2]马洪波.数字图书馆DRS价值及创新研究[J].沧桑,2008(4):166-168.

采编流程再造 篇4

新闻编辑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工作是对所拥有的新闻素材及稿件等做最优化选择,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选出最佳的、最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过硬的业务素质。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相对于报刊编辑而言,除熟练运用文字语言外,还必须熟练运用音像语言,如画面的剪辑、同期声的运用等,做到画面剪辑遵循事件发展、人物特点与解说词声画的对位;同期声又与解说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终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献身精神和广播电视传媒的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编辑。

1 广播电视优化采编的流程分析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和广播电视了解新闻,但这些新闻往往是在新闻发生之后才被人们了解,不具有实时性。传统新闻采编流程主要为新闻发生后,记者及时到现场了解真实情况,然后将了解的资料传回所在媒体后由编辑进行编改,最后再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将消息传递给受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新闻具有信息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播电视台想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首先需要改变传统采编流程,通过创新和优化全新采编流程的方式,改变新闻播出特色,以期吸引更多的受众。传统媒体这样等到新闻发生后再进行采编的方式不具备时效性,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全新采编流程中,编辑首先应当根据某些人们关注的话题进行策划,针对不同的话题寻找不同的新闻,从而确保新闻发生后记者能够及时赶到新闻现场,并根据编辑的意图利用微博、微信等技术发放现场照片,进行简单解说。随后编辑根据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加工,促使该新闻在新闻节目播出时更具有深度。之后,还要将获取到的该新闻相关资料保存至数据库。

2 广播电视优化采编流程需注意的特性

2.1 广播电视优化采编流程的立体特性

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缺乏自己的产品体系,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核心是新闻编辑工作弱化,采用的是原始的采编手段,难以打造新闻精品。而全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与接收方式,已将原本的广播电视新闻运行模式打破。坚持新闻立台,关键就是要创新新闻编辑工作,要像企业包装项目那样,只有加强新闻的包装制作,才能提升新闻质量。因此,传统媒体要用全媒体思维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并进行深度传播。

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主要是记者采写、编辑编写的方式,如果记者与编辑没有加强交流与沟通,则会导致节目缺乏深度,甚至导致记者在现场采集的资料无法良好运用到新闻中。如今,为了使记者更进一步将采写的新闻资料良好应用到新闻中,使新闻更具有深度,编辑应该和记者一起针对新闻进行策划和选题,使编辑和记者相互都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完善新闻内容。

优化后的采编流程中,记者要及时将现场新闻资料发回媒体,并且需要做好现场连线准备,确保广播电视台新闻播放的多样性。记者在采写和现场搜集新闻时,要多从民众的角度进行搜集,找到民众关注该新闻的亮点,使新闻播报更具有独特性,继而提高收视率。编辑在接收记者采集的资料后,要及时对资料进行修改和润色,并加以适当的评论,增加新闻的欣赏性。另外,记者还需要定期对采写的新闻进行跟踪,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并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再次进行播报,增加民众对该事件的了解程度。

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一群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打造新的新闻采编队伍,需要对编辑记者进行新媒体采编培训,需要建立一线采编微博、微信共享资源利用。还需要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总之,通过重组采编业务流程,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形成一个多媒体采编团队,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2 广播电视优化采编流程的深度特性

有人说,“当今时代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如今,主要的媒体都很注重评论,都力求新闻节目具有深度性、思想性,当然这种深度趣味性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深度趣味性,既要有深度、专业、权威,又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趣味,让受众都能够接受其所传授的理念。广播电视媒体要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编制作出真正有思想性的新闻。思想是广播电视的长远立足点,评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应该有精益求精的意识,每个环节都应该衔接得自然不做作,同时还紧密相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时事新闻,导致人们对同质化的新闻缺乏兴趣。因此,广播电视新闻需要从深度挖掘上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提高收视率。目前,体现广播电视新闻深度特性的主要方式是增加对该新闻的评论,并确保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

此外,广播电视新闻还可以适当引入受众的观点,增加受众的参与度,使受众对新闻产生兴趣,从而促使新闻发挥舆论作用,体现该条新闻的价值。广播电视媒体要注重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厚度的新闻节目,让人们感受新闻的内涵和价值。

2.3 广播电视优化采编流程的延展特性

如今,很多新闻在记者还没有发现的情况下,人们已经借助互联网技术传开,但这种新闻大多都不具备深度和内涵,且新闻的完整性不足,导致人们对新闻的了解不够透彻。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新闻的价值,广播电视媒体应当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和利用。

优化新闻采编流程紧紧有这些数据信息还不够,我们还要把目光放在未来。与传统媒体不同,新闻媒体的做法是首先圈住用户,再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借鉴新媒体关注的用户数量、转化率、用户行为、搜索优化等概念,广播电视新闻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锁定相应的目标人群,推出个性化的服务理念,播报具有针对性的节目,以吸引更多受众,从而赢得市场。因此,在新闻采编流程里面,与新媒体融合的环节越来越重要,这也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广播电视台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了解观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并针对不同的收视群体推出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使广播电视新闻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的融合,增加新闻的播出频率,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节目的宣传,发挥互联网的推广作用。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应当加强对新闻采编流程的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目的,增加广播电视新闻的特色,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王瑞婷.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台新闻采编技巧研究[J].科技传播,2016(7).

[2]宋梓祯.三元结构在广播新闻连线采编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5(3).

[3]冯秋荣,崔振宁.再议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广播电台采编工作水平[J].新闻传播,2015(8).

报纸采编流程变革中的技术身影 篇5

1 脱离铅与火的文字处理方式

在最初的报纸采编的活动中, 工作人员是通过纸笔的方式对各种稿件进行修改和编写的, 然后再将成稿进行版面编排和印刷。这种方式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最重要的是其人工作业的方式严重的制约了报纸采编的效率和准确性。据统计, 在采用人工修改的方式对报纸进行排版和改编的过程中, 铸字所用的基本材料就耗费了大约六十亿元,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所以, 为了改善和改变这种人工编排的方式, 在我国“748”工程中, 重点成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 展开了对报纸采编的新技术的研究, 并最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实现了大部分出版业由汉字照排方式向激光照排的转变。这一技术转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标志着我国的报纸出版由原先的铅与火的时代正式的迈入了光与电的时代。不仅仅大大的提高了报纸采编的工作效率, 也改善了报纸的信息承载量, 使报纸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

2 改变了依靠纸与笔的文件录入方式

随着先进的激光技术的应用, 报纸的利用率提高, 在信息量大大增加的同时, 还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无疑是报纸采编业的重大技术进步。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激光照排技术的使用, 所以必须要对各种图片和稿件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而后才能使用计算机设备对其进行编排。但是传统的录入方式都是由人工完成的, 即工作人员在手稿上进行修改后, 再录入计算机系统中。所以, 虽然报纸采编的照排过程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但是稿件编写阶段的这种人工作业仍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报纸采编的效率。因此, 在计算机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报纸业的情况下, 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改革, 可以有效的提高稿件编写的效率, 从而提升报纸采编的整体效率。实践中我们发现, 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稿件编写, 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成本、节省人力、物力,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稿件录入的准确性。在我国, 率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稿件录入的是深圳晚报和大众日报, 而后这种方法在报业内被逐渐的采用和推广, 摆脱了稿件编写对于纸笔的依赖, 大大的提高了稿件编写的效率, 省略了稿件改写后的录入环节, 实现了我国报纸采编的又一次技术性的飞跃。

3 协同采编的到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信息的交流的要求的逐步提高, 我国的报纸行业的发展模式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单一化逐渐的向集团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报纸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的采编流程, 也同样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即实现了协同采编。我国国内的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于1996年, 是当时的广州日报社, 由此开启了我国报业的集团化发展方向, 随后又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多家报业集团, 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后,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大概四十家报业集团。这些报业集团在不断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也在寻求多方面的合作, 在2007年, 我国成立了多种报业联盟、媒体联盟, 这些联盟不仅包括报业集团, 还包括多种媒体, 实现了社会信息的各家灵活的交流, 同样也大大的促进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传统的报纸采编仅专注于报纸本身的稿件编写和修改, 而忽略了平台的组件, 协同采编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实现了报纸采编或是的协作化。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08年奥运会的报道中, 只有大众报业集团一家通过激励的竞争获得了有限的官方授权采访记者证。这种情况下, 有限的证件就需要在集团内部实现统一使用和流通, 便于出访的记者完成稿件的采集, 由此可见, 统一的平台对于采编活动的重要性。

此外, 在这种集团化的经营模式下, 也有助于对各类稿件进行集中的管理和审查, 协同采编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新闻的采编效率, 还能够大大的提高组版效率, 因此, 当采用集团化的协作管理后, 就可以在不同部门的采编过程中同时实现对稿件的审理。比如2000年到2003年, 大众报业集团实施了《报业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 (NCIMS) 》, 将报纸采编的各个流程以及相关的出版管理等进行了有效的集成, 改变了原有的单打独斗的采编方式, 步入了协同采编的时代。而大众报业集团所实施的NCIMS系统也因此获得了山东省计算机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 与新兴媒体的合作

笔者在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基于数字技术产生的新型媒体后, 认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4.1 互联网派生的媒体形式:网站、博客、播客、社群网站、即时通讯、三维互联网等;

4.2 移动通信派生的媒体形式: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彩信、移动互联网、手机采编等;

4.3 视频展示派生的媒体形式: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

4.4 新兴显示设备派生的媒体形式:电子纸承载的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等。

大量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使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种环境下, 报纸媒体要想持久发展, 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采编流程, 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同新兴的媒体形式融合。

这种融合, 也标志着报纸采编进入了数字化时代。2005年,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共同研制开发了《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 把“传统报纸生产、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和网络发布”等融为一体, 实现跨媒体的多元出版;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集成, 把“文章、版式、图片、广告、报花、字体、字号”等报纸涵盖的所有信息, 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该项目获得了全国第三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报网互动的方式开始出现。2007年3月26日, 全国15家报纸与搜狐结成奥运媒体联盟。各大报业集团的报纸也与自有网站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借助于手机这种移动信息载体, 手机报逐渐发展, 同时出现了移动采编系统的雏形。2006年8月, 大众报业集团与山东移动共同推出了齐鲁手机报。2008年初, 大众网与北京美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推出山东咪客的移动采编系统。以新兴展示介质电子纸为基础的电子报业也在国内开始出现。2006年10月25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实用性电子纸报纸———《宁波播报》。2006年10月27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的同时, 发布了用电子纸阅读器方式阅读的电子报。当前阶段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使报业的新闻采编逐步步入了数字时代。而旨在推动国内报业数字化进程的数字报业实验室于2006年8月在北京启动。

采编流程再造 篇6

传统采编模式已经走到“悬崖边”

今天, 媒体环境与受众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不仅向传统报业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 也对报业既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这就意味着, 报业原来行之有效的那一套采编模式和盈利模式走到了“悬崖边”。多年前, 计算机代替了纸和笔之后, 新媒体就频出新招, 报业的采编模式就已经迎来了一场强力挑战。但直到今天, 全国大多数报业传媒机构依然遵循着采访-编辑-发布-发行的路径, 把每一篇稿件的刊出当作采编流程的结束, 其带来的结果是, 传播效果越来越差, 广告和发行每况愈下。与此相反, 新媒体早已将每一篇稿件的刊出仅仅视为用户使用与效果测量的开始, 对传播效果的深入追求让新媒体获得了越来越强的资源吸附能力。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传统纸媒的日渐式微让人不得不反思, 问题究竟出在何处。从采编成本角度看, 传统报业成本更大。在报业集团内部, 各子报在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时往往是各自独立采访、编辑与发布, 而非协同合作, 于是一个报业集团的多个不同媒体生产了大量相似的新闻, 有时仅是一条短消息, 多家报纸的记者便蜂拥而至, 这就造成了采访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各子报之间皆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新闻, 而未曾从整体的思维框架出发, 思考应当如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本来, 报业集团的建立初衷就是要实现报业的系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通过合并重组铸就强势竞争力。然而, 目前的现状却离开这个目标越来越远。此外, 集团内部各家报纸的新闻线索、背景资料、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亦没能实现共享。更难以让人接受的是, 传播实效最强的网站和移动媒体, 却只能在最后刊登报纸已经见报的新闻信息, 这样的流程设计产生的结果根本不符合各类新闻载体的传播特性。在这里, 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仅充当了报纸的配角, 传统报纸繁琐的出版流程对新闻传播效率的延误非常明显, 从而大大减弱了传播效果。

在成本的背后, 是流程制度变革的落后。从报纸内部各条线和板块来看, 报纸各条块各自负责自己的版面, 配有一定的记者与编辑, 独立寻找新闻题材, 采写内容, 并进行版面组合, 最后汇总至总编辑, 确定出版发行。这样的采编及合作方式虽然分工明确, 但彼此之间几乎并无交叉与沟通, 也很少会就同一新闻事件协同运作, 虽各自通过不同维度努力去拓展, 但对于已经通过新媒体掌握了大量信息的读者来说, 阅读报纸所意欲追求的并非新闻内容的广度, 而是内容的深度与厚度, 也就是报纸的专业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在这样的采编模式下, 无论是在报业集团各子报之间还是在报纸内部各条块之间皆无法实现有效沟通与信息共享。那么, 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变当前的现状呢?一些报业集团采用了“中央信息厨房”和“全媒体记者”的采编管理手段, 本文认为, 需要辩证看待这两个概念, 以为全国报业探索可借鉴的经验。

“中央信息厨房”应运而生

“中央厨房”的概念来自于食品餐饮行业。它强调通过实行统一的原料采购、加工和配送, 标准化设计操作工序, 专业化制定标准和口味, 从而确保菜品质量稳定, 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从根本上提高餐饮业的效率和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激烈竞争, 就有传统媒体在反思既有新闻生产模式的时候尝试引入“中央信息厨房”的概念, 意图通过仿效“中央厨房”的标准化操作, 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 提高新闻产出效率, 满足全媒体发展需求。这反映了我国报业不断创新以期适应媒介格局已经发生剧变的现实的努力。

2007年6月, 《广州日报》成立了“滚动新闻部”, 为报纸、手机和网站三个部门联动发稿。2008年,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与上海阿尔法公司合作开发了“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 该系统由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组成, 统一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浙江的衢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探索“中央信息厨房”功能时, 曾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1) :

1.在组织架构方面, 打通平台, 建立“中央信息厨房”。打破了各子媒间的信息封闭, 扩岛为域, 统一管理信息资源, 设立总编办和日报、晚报、新闻网三个编辑部, 合成为“中央信息厨房”。2.在信息采集方面, 一次采访, 多个文本生成。任何一个记者接到信源后, 都要综合考虑后方“厨房”到底要什么样的信息。3.在传播路径方面, 滚动播报, 分层次发布。在此模式下, 所有事件性信息, 尤其是突发性事件信息, 必须是网络第一时间发布, 并进行网络持续滚动播报, 随后网络与纸媒滚动、纸媒与纸媒滚动, 中间穿插网络与用户之间的互动。4.在内容呈现方面, 不同媒体, 差异化表达。记者在信息采集时就要考虑到不同媒体间的差异化选择, 不同平台对同一内容的不同需求, 对信息进行分层级开发, 使信息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并跨界传播。

从理论上说, 上述提法是有价值的, 但是对应上述四点, 我们同样也有如下疑虑:1.“中央信息厨房”生成新闻初稿, 各子媒各取所需, 对初稿进行再加工, 避免了流程反复所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但问题在于,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本地稿件进行选择, 所有媒体终端在“中央信息厨房”选稿, 很可能造成题材的重复。2.“一次采访, 多个文本生成”意味着这个选题必须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吸引力, 不然为何要生成多个文本?事实上, 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 每天能有多少这样的题材呢?3.“滚动播报, 分层次发布”一般对应的是突发事件或有时间延续的事件, “中央信息厨房”每日不可能都有这样的“急活”好做, 一些长线的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也不需要这样做。4.内容的差异化表达究竟应该由记者实现, 还是由编辑来实现?

建构“虚实结合”的“信息厨房”体系

“中央信息厨房”是报业生产流程再造的一种新思路, 目的在于整合报业集团内部的新闻生产资源, 改善各自为政的状况, 使传媒采编流程更加科学, 以成本集约化、效率最大化为原则对内容进行多元化开发与利用, 促进全媒体互动, 形成1+1>2的传播效果。但在实际新闻生产流程的动态管理中, “中央信息厨房”能否普遍推行?其理念是否存在误区?“中央信息厨房”与中国报业能嫁接出何种成果?在这些问题上, 本文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 “中央信息厨房”究竟应该是作为实体建制, 还是更适宜作为一种虚拟操作模式?从目前情况看, 国内几乎所有的报业都实现了数字化发稿, 因此如果把发稿系统看做“中央信息厨房”, 那么各家报业都有。如果把全媒体、多终端推送信息看成是“中央信息厨房”的功能, 那么“中央信息厨房”与各家报媒中的“新媒体部”、“技术中心”等又是什么关系?

当前, 各家报业往往是在原来的发稿系统和新媒体部门之上, 加进了一些人手和组织力量, 这对于新闻生产流程的整合力度, 是否有理论假设的那么强大?另外, 新媒体自身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中央信息厨房”做的菜能否跟上新媒体及其用户的“胃口”?因此本文认为, “中央信息厨房”更宜作为一种虚拟模式, 或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临时组合操作模式, 而不宜作为实体性的建制, 应该根据各家纸媒的具体情况, 做出不同的安排。

第二, “中央信息厨房”主要用在常规报道, 还是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报道上?运作“中央厨房”的报人都了解“波纹理论”。这个理论来自道琼斯公司:每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 一定是道琼斯通讯社首发, 提供第一波次的报道, 抢的是“时效性”;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随后跟进, 并滚动播报及时信息, 抓的是读者的“持续关注”;接下来是道琼斯和GE合资的CNBC电视台, 用更多的信息和更生动的介质吸引更多的受众, 求的是“传播广度”;第四个参与的是道琼斯广播电台, 通过空中电波赢得更大范围的受众注意力;然后才轮到《华尔街日报》, 展开更详细的报道, 主要满足读者对“深度”的需求;最后, 进入道琼斯和路透社合资的商业资讯数据库里, 供收费用户检索, 进一步放大新闻事件的“波纹圈”。由是观之, “中央信息厨房”烹制的“素材”应该是一些“高价材料”, 即这些新闻事件本身要有着可供循环滚动开发的价值。

从国内的情况看,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 国内多家报业机构都采用了“中央信息厨房”的报道架构。《人民日报》强调内容生产加渠道传输, 目标是记者一次采集, 编辑多次生成, 渠道多元传播;《广州日报》强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 滚动采集、滚动发布, 多元呈现、多媒传播”;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派驻北京报道组搭建的“中央厨房”, 提倡前后方协同, 跨媒体联动,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河南的“大象融媒”让新闻实现“网络优先、错位生成、全时梯次传播”的效果 (2) 。因此, “中央厨房”并非一个常设性的机构, 而是一个应对重大报道的临时机制, 更适合突发事件和重大报道。

第三, 在“中央信息厨房”之外, 是否还应配备多个不同的“小灶”?随着信息接受方式日趋多元, 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不同介质媒体间的内容同质化, 才是当前传媒集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 国内各大报媒都有多个新媒体终端, 如果每个终端都完全依靠“中央信息厨房”的供给, 这就与分众化、小众化的内容需求是背道而驰了。在“中央信息厨房”之外, 各家报媒的子平台必然要保留自己的“小灶”。

另外, 新闻生产是个体化的创造性劳动与集体的合作性劳动的集成。新闻生产是信息生产, 毕竟与做菜不是一回事。除了可以预知的事件, 大量新闻是不可预知的, 如果完全按照记者在一线采访、编辑在线编辑、发布的做法, 记者的个体创造性劳动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抹杀, 类似调查性报道的新闻样态将更加稀少。

从“团队”角度操作“全媒体记者”

在融合发展语境下, “中央信息厨房”式的采编流程通过“虚实结合”的操作模式, 可以有效提升新闻内容生产的效率与竞争力, 但是这也相应地对其制作者——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全媒体记者”概念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在理想化的概念里, “全媒体记者”是作为“中央信息厨房”的配套产物出现的, 其操作职能是集采、写、摄、录、编于一体, 既掌握熟练的文字技能, 也熟知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 能够随时根据编辑意图调整采访方向, 多角度挖掘新闻事实, 以利于后方“中央信息厨房”对同一新闻资源进行多侧面重整, 满足不同媒介的发稿需求。

2008年底,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同时要求全体记者在所有的采访活动中, 都要建立“全媒体”概念。2009年1月18日,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首批15名“全媒体记者”上岗, 该集团给每人配备高清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 实行24×7全天候的多媒体信息发布模式 (3) 。在有些赶时髦的媒介机构看来, “全媒体记者”似乎已经成为了衡量报社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从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 “全媒体记者”不仅对记者个体的新闻能力要求极高, 而且其具体操作中大多与突发事件报道紧密相连。从逻辑上分析, 当面对更加复杂的新闻事件时, “全媒体记者”很有可能遭遇尴尬的局面。事实上, 有记者坦言, 有时根本没有时间切换记录工具, 更不必说要完成几种不同形式的采访, 并且即使时间充裕, 在与当事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 诸如从录音笔换为摄像机等举动也会引起被采访者的不适, 记者个体无法承担多项全能。

因此, 笔者以为“全媒体记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报业面对新媒体竞争时的集体焦虑感, 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成熟方案。新西兰青年学者沃克 (Tamara Walker)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 测量出媒介融合的确可以为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新闻资讯,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 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消极面:整体新闻质量下降, 全媒体新闻记者的报道能力不如传统媒体的记者, 媒介融合削弱了新闻报道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力度 (4) 。

本文认为, 与其将全媒体时代的多项综合能力要求强加于记者个体身上从而令其不堪重负, 减损新闻内容整体质量, 不如将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宽泛化为对一支队伍的整体要求, 建设一个集采访、摄影、摄像、编辑等功能于一体的完备团队, 而不是要求们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是“全能王”。实际上, 记者个体不必全能, 也很难全能, 只需专业即可, 当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在各自领域都很专业, 那么但整个团队就能够提供全媒体报道所需要的各种素材。在新闻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 只有专业及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才能打动受众。信息泛滥时代, 若没有自身特性, 哪怕使用再多的传播手段, 也只能适得其反。我们唯有让文字报道生动、翔实、具有深度;让摄影报道图片抓拍真实、生动洗练、画龙点睛;让视频新闻清晰、真实, 流畅, 才能在媒体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 而这些都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化记者来实现, 而非经过简单培训粗略通晓各项技术的所谓“全媒体记者”所能企及。

再造报媒“业务流”和“数据流”

综上, 报业采编流程再造的实质, 并不在于用各种概念来“包装”甚至“遮掩”传统的业务流程与稿件编发机制的缺陷, 而在于深化改革报业内部的“业务流”与“数据流”, 按照互联网思维来进行采编管理, 对应建立相关机制。业务流是从采集到合成、加工、分发的流程。报媒通过“机构生产内容” (Occupational ly-generated Content, OGC) 、“用户生成内容” (User-gen erated Content, UGC) 、“专家生产内容” (Professional ly-generated Content, PGC) 等综合途径来采集内容资源然后聚合到内部统一的平台上, 进而通过选择、分类、标引的方式, 由编辑团队进行加工处理, 最后分发到不同的印刷媒介和数字媒介上, 形成多样化终端内容产品。数据流依托业务流而形成, 即在相关内容印刷或推送到各种发布平台之后, 需要统计各个平台的发布效果, 如阅读量点击率、评论和反馈的内容与数量、广告到达率等。从长远看, 这些数据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报业用户的大数据, 是报业永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相应地, 在一个全媒体的采编平台上, 需要通过设定规则来形成内部机制, 包括整体策划机制、协同采访机制、内容共享机制和价值计算机制, 这些都可以在系统中得到技术手段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 对“中央信息厨房”和“全媒体记者”的探讨, 应该引导中国报业提升整体策划机制、协同采访机制, 高效地获得信息, 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实现内容信息为集团旗下各种媒介所共享, 完成全媒体发布的产品推广策略。在此过程中, 还要制定稿件或记者工作量的计算规则, 并统计内容信息的用户反馈价值 (5) 。只有通过这样的改革设计, 将媒介融合与内容生产流程重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报业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

注释

11 杨昕.融合, 从建好“中央厨房”做起——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评论, 2014 (8) .

22 “厨房”给力, 媒体呈上“满汉全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3/10/c_134053466.htm

33 范以锦, 黎妙娟.对“全媒体记者”的几个认识误区[J].传媒观察, 2012 (5) .

44 Tamara Walker:Doing More With Less?Convergence an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New Zealand News Media.A thesis Submitted to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采编流程再造 篇7

传统运作中图书馆采编流程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分配人力、资金、设备等,如果将这些程序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按照所收藏的类型进行采集并且分类,从而整合出一定的图书馆信息,例如:馆藏图书的数量,种类以及存放地点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数据的采集相对分离,从而导致了相同的一个数据被多次引用或者交叉使用,从而出现了重复现象,大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外还降低了经费的使用价值;同时,相同的数据如果因为人为原因而无法整合的话,那么就加大了读者全面的读取同一资源数据的难度。而且,各个协作流程都局限在各自的领域内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而图书管理员也只是关注各自所负责部分的局部利益,对于整体的分配安排是否合理不关心,严重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2 如何将图书馆的采编流程优化,并且建立模式

为了解决文中所提到的传统采编流程的弊端,现在利用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及管理学业务将模式进行重组,合理的将图书馆中的馆存资源进行分配,并且合理的将采编流程优化重组,并且将原有的采编流程优化创新。

2.1 将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式投入到采编流程中去

在馆藏的数据中将投入的资源信息与产出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将数据的投入进行整合,并且优化产出的信息,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流程成本的投入,并经优化产出信息优化,提高馆内管理人员的服务效益。也就是说,将计划中的经费合理利用分配,如:文献的购置费、人力服务费、设备使用费等等费用进行合理利用分配,从而降低成本的投入;通过对于信息采集流程的分析,能够将馆藏资源进一步的优化。与此同时,可以适当的调高文献的购置费用,从而提高文献的产出量;或者可以适当的减少劳务费用及其他费用来降低文献的管理成本;或者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分配,将资源的总投入在特定的一种情况下不会减少信息的产出,并且将信息的质量提高,信息的质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更为明确的掌握读者对于信息的满意度,更多的观察读者对于图书的需求的变化,并且及时的提出解决意见,如此便能更准确的预测未来中读者对于读品的要求,并且能够及时的将读者的需求反馈给信息供求部门,使信息供求部门能够更为合理的优化信息的提供量,如此便能不断的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

2.2 优化采编流程的内部工作

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的内部工作就是指:在信息流程过程中采用BPR模式处理,通过这一技术将信息采集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于图书的优化整合,合理的分析目前的信息使用情况,达到增强采集流程效率的目的。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应当以读者的需求为最先考量基准,应当对整个信息库进行整合利用优化,而不是以任何局部的综合分析为依据,无法照顾全局。并且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现工作过程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评估新的采集流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掘新的发展方向,并且改进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在这个不断的提升过程中,逐渐的完善对图书馆采编流程内部运作的优化。

2.3 系统构建采编信息流程优化模式

将图书采集流程的投入产出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分析的数据进行分配资源,可以实现更为优化的投入分配,从而增加产出的当量,提高产出的质量;在已知的资源数量条件下运用BPR进行采编流程的内部重组优化,据此可以提高整个流程的运作效率,满足读者对于信息读取速度上的要求;综合性的整合信息投入产出的分析采编流程,可以将整个流程中的工作过程进行明确化的划分,各项业务的不同投入,对于信息产生的影响不同;从容可以掌握哪些业务活动对于投入与产出的变化关系至关重要;而在活动过程中哪些任务可以适当的前期控制以减少其对信息投入与产出的负面影响。从而掌握,哪些业务活动应当增加投入,哪些业务活动应当减少投入。在这基础上,运用文中所提到的BPR技术将整个采集历程简化、整合,争取更多的消除没有增值的环节,并且记住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流程自动化。将采集流程的运作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并且将优化的信息及早的向读者提供,将整个图书馆的馆藏实现采编流程自动化。

经过这样一个综合的分析,可见采编流程的投入产出以及内部运作,都更为容易掌握该流程的优缺点,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改进前期投入不合理以及活动过程中的不增值业务,并可将之构建为全新的采编流程的优化模式。

2.4 优化采编流程的优势所在

优化采编流程之后,有利于节约整个采编流程的开支,因为优良的采编流程有利于更为合理的整合所有的流程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优化后,采编流程具有更高的效率,在优化的过程中采编流程将繁琐的查找方式以及同一信息重复编写等弊端消除,使得读者更为便捷的读取所需信息,大大的提高了读取速度以及质量;优化后整个采编流程的工作更为弹性;一般的情况下,优化只是带来了局部系统的优化,而采编工作流程的优化则是带来了整个工作系统的优化,更加便捷的整合了所有的工作流程,产生了1+1>2这一系统优化现象;系统优化后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好的服务质量,优化流程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向导构建的,那么其中的内容以及服务对象都是以读者为优先的,所建立的浏览模式也是按照其所需的类型进行分类,使读者能够更为快捷方便的寻找到所需读物,如此形成一站式服务,而且还会针对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料文献,从而更为便捷、有效的为读者而服务,减少读者的寻找时间以及重复寻找的次数。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总结出来,通过对于图书馆信息采编流程的运作,各个图书馆部门之间可以整体的宏观的调控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情报信息的产出情况,并且针对该流程自身的缺陷提供解决方法。

摘要:传统的采编流程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图书馆管理要求,那么,在其传统模式上综合融入投入产出分析和BPR管理理论相关的技术方法,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更上一层楼提供更为精良的基础服务流程。

关键词:图书馆采编流程,文献资源建设,文献采访,文献编目

参考文献

[1]潘宪生,张明宝.企业业务流程重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尹哲.图书管经济管理的理论模式与框架[D].湘潭大学,2003.

[3]周初潘.组织继承的机制与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采编流程再造 篇8

日, 重庆市首批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程在合川区竣工, 合川区南津街街道花园村村民张世贵第一个领到了新居的钥匙。记者在采访中采录了大量同期声, 我在制作时, 经过认真剪辑, 采用了以下部分: (记者现场采访:老人家, 你好, 请你带我们参观一下你的新家吧。) 张世贵:好, 这个房子很适合我们农民住, 它客厅也很大。 (有多大?) 20几个平方, 有厨房、卫生间。 (我看这儿还有个楼梯, 这楼上是怎么回事?) 楼上是卧室。 (几间卧室?) 3间卧室。 (你觉得这房子怎么样?) 修得好, 确实修得好, 这个房屋很适合我们农民住。在运用同期声的同时, 笔者在中间适当插入农民新居画面, 同期声与现实画面的有机结合, 为受众显示了一幅农村巴渝新居的美好前景。

2.3同期声的制作还要注意其所依附于的新闻事件是否存在必要性, 能用则用

电视新闻一般是一分钟到两分钟一条, 长度有限, 而同期声的语速较慢, 采用一种保持同步的方法。

1 时间码的概念

时间码在音频、视频、电影播放时互锁时钟的标准方法是采用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 (SMPTE, WWW.smpte.o r g) 研发的时间码。这种时间码 (或SMPTE时间码) 通过分配数字地址 (随着节目的播放这个地址在不断增长) , 来识别磁带或媒体文件准确的时间位置。同时, 地址代码本身会保持在原先分配的位置并且不会漏码, 这就可以使针对

一般是每分钟120—150个字, 现代新闻播音的语速是每分钟250—270字, 同期声如果用得太长、太滥, 就会使新闻节奏就慢, 影响传播效果。比如, 本台制作的《我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 取得显著成效》的新闻:截止12月8日, 我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端窝打点200多次, 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标值达到10多万元, 狠狠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 (技监人员同期声:几乎每天都有行动, 共出动200多人次, 收缴货值10多万元) 。像这样的同期声完全可以用新闻稿表述, 用了只是浪费观众的宝贵时间。

2.4剪辑画面时要注意景别变化, 避免相同景别的镜头相衔接

相同景别的镜头相衔接容易让观众有镜头跳的感觉。只有循序渐进地组合剪辑, 才能增加层次感, 比如我在制作《合川涪江一桥今日成功爆破》新闻时, 爆破瞬间, 我第一个镜头用全景, 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 第三个镜头就用近景或特写, 使画面显得流畅可看, 产磁带位置的连续监测达到1/24~1/30s (视媒体类型和帧频而定) 的精度。这些分割后形成的段落称作帧 (Frame, 电影制作专用语) 。每个视频或音频帧都用一个唯一的数字标明 (称为时间码地址) , 以便识别。时间编码地址采用8位数表示, 如00:00:00:00, 分别标明小时:分钟:秒:帧-HH:MM:SS:FF[2]。

1.1 时间码字

每一个音频或视频同步帧中所嵌入的全部时间码信息通常称为时间码

生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让观众感受到较强的画面节奏感。电视新闻贵在声画同步, 真实的同期声是它优于报纸新闻的特长所在。追求真实的同期声效果, 是电视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的要求之一;掌握运用好同期声的编辑技巧, 则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晓虹, 任金州.电视摄影与编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4) .

[2]吴缦, 曹路.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4) .

[3]王学民.电视字幕在节目制作中的合理运用.琼州大学学报, 2004

[4]何日丹, 黄若青.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专业教材《电视文字语言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重庆市合川区广播电视台, 重庆401520)

字。每个字分为等分的80段, 并编号为0-79。每个字包含一个完整的音/视频帧, 也就是每一帧对应唯一的一个时间码地址。地址信息以一系列0、1这种二进制位的形式记录在时间码字中, 而这些0、1本身将以调制方波的形式记录 (即模拟SMPTE信号) , 这种编码方式称为双相调制。使用这种编码时, 若电压在方波半周期处有跳变, 则代表一个“1”的比特值, 而在半周期处没有电压跳变, 则代表一个“0”的比特值。这种编码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用脉冲内部的跳变而不是脉冲的极性来表示0和1。因此, 无论正向播放还是反向播放, 也不管卷带速度的快与慢、时间码都可以被读出来。

1.2 同步信息数据

编入时间码字的另一种信息为同步数据。它被记录在每个时间码字的最后16bit中, 用以定义每一帧的结束。由于可以从任何方向读出时间码, 因此同步数据也可以用来说明磁带或数字设备的播放方向。

1.3 时间码中“帧”的标准

在制作中采用时间码,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码的显示要与节目真正的进行时间直接相关联, 特别是在对时间要求苛刻的广播中更是如此。正是出于上述原因, 时间码的帧率可能会由于不同的媒体、制作室和国家而产生不同。

2 时间码的类型

2.1 LTC和VITC时间码

记录在模拟音频轨或视频提示轨 (Cue Track) 中的时间码称为纵向时间码 (LTC) 。LTC使用双相码将时间码编入模拟音频或提示轨中, 并采用2400 bit/s的双相调制方波记录编码。即使处在最佳条件下, 想要完美地将方波记录到磁性音轨中也并非易事。因此, SMPTE标准允许在录制及复制过程中记录有效编码时, 出现25微秒±5微秒的上升时间。此容差要求信号带宽为15k Hz, 这是大部分专业音频录音设备都能够支持的。变速时间码读码器可在1/10到100倍正常播放速度间对时间码进行解码。这对于大多数音频设备来说是很有效的, 但对于视频的后期制作来说, 通常需要以慢速和静态对画面进行监控。LTC无法在低于正常速度的1/10到1/20的播放速度下被读出[3], 但还有两种方法可以读出时间码。一种是使用字符生成器把时间码直接写在工作带附本的视频画面中。这种方法使时间码即使在文件慢速播放或静止的状态中也易于识别。由于LTC的简易与实用, 在多数情况下, 人们会在音频、电子音乐以及中级视频制作中使用它。

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场消隐时间码 (VITC) , 大型视频制作单位一般都会采用它。VITC采用与LTC一致的SMPTE地址与用户编码结构, 但在将编码写入视频磁带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实际上, VITC是把时间码信息写入到视频信号本身中, 即写入到垂直消隐区的场中, 这一场是位于可视画面扫描区域之外的。由于把时间码信息写入到视频信号里, 所以专业的旋转扫描录像机可以在慢速播放甚至是静止的情况下读出时间码。同时, 录像机上还可以空出一条轨来记录音频或提示信息, 并且也不需将时间码写到画面上。

3 时间码在电视节目采编播流程中的应用

当SMPTE信号的质量下降到同步器不能区分出脉冲信号的时候, 时间码就会消失, 受控的从机也会停止运行, 除非系统有即兴同步功能。即兴同步是指同步器在完全没有同步码输入的情况下, 也能输出下一个时间码的功能。由于同步器生成的时间码与录在磁带上的真正的时间码不一定一样, 因此, 可以认为发生器仅是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在运作。不过, 如果丢码只是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 即兴同步就能够很好地对信号进行检测或更新 (这在处理录像带中音频轨的丢码和误码时+分有用) 。有两种即兴同步的方式可供选择:惯性方式、持续方式。

在惯性方式中, 当检测到一个有效地址码时, 接收时间码的操作会使生成器的输出被初始化。随后, 发生器开始独自进行升序计数, 不理会时间码中的任何失真或中断, 独立产生新的连续的SMPTE地址数值。当原始地址码必须保持原样、不能用简单的连续升序计数代替时, 就需要使用持连续型即兴同步。在这种模式下, 读码器机开始运行之后, 发生器每帧都会更新地址计数, 使之与接收到的新地址数值保持一致, 并输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备份。

为了在多个音频、视频、电影的模拟播放器间达到逐帧时间码锁定的效果, 需要使用一种叫做同步器的设备。同步器的基本功能是控制磁带 (一盘或多盘) 、计算机音频工作站或电影的播放器 (作为附属设备) , 使它们在播放时的速度和相对位置与特定的播放设备 (主设备) 保持完全一致。虽然界限不是很分明, 但一般来说同步器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用于电子音乐制作及小型工作室的设备和用于大型音频与视频 (后期) 制作的设备。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不于系统的性能, 而更多地在于价格和应用中的设备类型。在小型工作室中, 同步器通常由多端口的MIDI接口担任。这类MIDI接口可以将LTCSMPTE时间码转换成MIDI时间码, 使模拟音频或视频的播放与数字音频、MIDI或电子音乐系统同步。按照这种方法, 一台设备便可完成多项任务, 并实现高精确度的同步, 而且价格经济。视频制作系统以及更高级的制作系统通常会要求对设备进行更高级别的控制, 需要系统中的所有设备都有遥控功能。这种配置通常要求更为复杂的设备, 比如说一台同步控制器, 或是一台编辑决策表 (EDL, Edit Decision List) 控制器。在此系统中需要增加1台时间码转换器。此时的录像机的LOCAL/REMOTE开关设置成LOCAL方式。这样当录像设备在放像时, 就有时间码输出, 经过转换后去同步控制录音机的工作。

总之, 由于时间码能够实现音视频设备间的同步运行, 因此在现代电视节目采编播制作领域使用越来越普遍。

摘要:在电视节目采编播的制作过程中, 需要多台设备进行同时运行时, 并且对要求时间精确, 也就是要求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同步, 时间码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主要探讨时间码在电视节目采编播流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间码,电视节目,采编播

参考文献

[1]亢秉泰, 杨英菊, 董建华.正确设置电视节目录像带时间码——参评“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的体会.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7 (2) :122.

[2]朱俊.节目制作中时间码概念和应用.视听界 (广播电视技术) , 2007 (2) :110.

上一篇:信息化课程实践下一篇:课程项目化设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