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事项

2024-10-13

基本事项(共7篇)

基本事项 篇1

会计理论研究的事项法首先由美国会计学家乔治·H·索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认为现行财务会计是价值法, 其目的在于确认资本的最佳收益, 从使用者需要的角度论证会计理论, 并为特定的决策模型提供“大多数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事项法则认为使用者的不同决策模型决定了会计目标在于提供不经过汇总和加工的原始事项信息, 因此不应只按某一种标准汇总数据, 满足某一信息使用群体的需求而排斥其他信息使用群体的选择权, 应该尊重并采纳各种信息用户的偏好, 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数据和多样的方法。虽然事项会计是在价值法会计的基础上提出的, 但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特征上与价值法会计有很大不同, 克服了价值法会计的局限性, 代表了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更能满足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一、事项会计内涵与目标

(一) 事项会计的内涵

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 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事件和行为。事项会计是以事项为基础, 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全面、完整地反映事项各方面的特征, 多维地揭示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 从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原始的经济业务事项信息的信息系统。事项会计理论就是构筑于“事项”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 以“事项”为起点并贯穿始终。

(二) 事项会计的目标

事项法认为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不可知的,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 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人员可能对决策者如何使用信息一无所知, 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的相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 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函数、个人的偏好函数、个人的决策模型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类型等, 且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信息要求。因此, 事项会计提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 较少地汇总信息是合适的, 即要尽量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会计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相关原始信息进行汇总处理来获取与其决策模型和效应函数相一致的信息输入值。如何将事项信息运用于决策, 完全由会计信息用户自己处理, 与事项会计活动无关, 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 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项。

在价值法下, 会计信息系统对所有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地提供同样的会计信息,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被动地接受同样的会计信息, 这本身就有悖于“决策有用观”。构筑于价值法基础上的财务会计强调货币计量和报表揭示, 导致许多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难以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因此, 现行财务会计系统只能履行受托责任。与价值法不同, 事项会计是由会计信息使用者“各取所需”, 符合会计的“决策有用观”。首先, 事项法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对外报告从财务报告扩展到企业报告, 对外提供更为全面的企业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功能。其次, 事项会计尽管以事项为核心, 但是有些事项依然可以采用货币计量来描述。这部分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构成了价值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 它服务于企业的“受托责任观”目标。因此, 事项会计包含了构筑于价值法基础上的财务会计, 实现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统一。

二、事项会计假设

(一) 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不可预知性假设

在价值法下现行财务会计是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可预知的”为假设的, 这将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 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只能接受通用财务报告模式,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得到个性化的财务报告。而事项法财务会计认为, 每个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不同的, 其决策模型也是不同的。因此会计人员的工作应该是提供与各种可能经济决策模型相关的没有加工处理过的经济事项, 而让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决策来选择相应的事项信息。事项法否定了价值法的“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可预知性和同一性”假设, 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二) 强式资本市场假设

根据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 法玛将资本市场划分为弱式资本市场、次强式资本市场和强式资本市场。在弱式有效市场上, 存在着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 只有极少数人控制着内幕信息, 大部分人只能获得公开信息, 因此, 在弱式资本市场上得到的信息必然具有滞后性。在半强式资本市场上, 所有参加交易的投资者所占有的公开信息都是一样的, 该市场体现了全部现时可公开的数据, 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信息必然是不完整的。在强式资本市场上, 参加交易的投资者掌握了所有信息, 无论其公开与否。所有投资者, 无论是否特权群体, 所占有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信息的产生、公开、处理和反馈几乎是同时的。事项会计将信息处理权交给信息使用者, 这就要求信息使用者能够充分获取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使用者对数据的充分获取必然伴随着组织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的披露。因此, 只有在强式资本市场上, 信息使用者才会获得全部的数据, 其得到的信息才会及时完整, 才有利于事项会计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在强式资本市场假设前提下, 事项会计才能得以实施。

(三) 专业知识能力假设

事项会计向使用者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会计信息, 需要由信息使用者自己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加工, 以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事项会计把会计信息的处理权交给信息使用者, 因此要求信息使用者具有更好的会计及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所以专业知识能力假设应成为事项会计的前提条件之一。

(四) 动态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传统会计一般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 (如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 经过由“凭证——账簿——报表”的处理过程, 按期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显然, 传统会计采用的是静态会计分期。当今社会, 企业生产周期缩短, 而且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企业目标,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能要求获得不同时点的信息。如当企业发生亏损时, 债权人可能希望立刻得到通知, 而不是等到会计期末。而投资者可能更关心企业期末计算出来的利润数额。对于事项会计来说, 要真正实现“决策有用”与“实时报告”的目标, 采用静态会计分期是无法达到的, 必须采用动态会计分期, 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任一时刻的财务状况、任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样, 企业就需要在经济事项发生的同时, 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原始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通过网络系统直接收集有关数据信息, 从而可以消除会计信息与业务活动的时间差。这样, 每位信息使用者均可在任何时点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这种动态会计分期所产生的“过程性信息”可以真正实现“决策有用观”和“实时报告”的目标。

三、事项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

传统的财务会计为了进行汇总反映, 将会计报表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而事项会计的反映要素即是事项本身。事项会计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 在日常核算中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用户根据各自的需要, 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 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用户决策模型的各种会计信息。如果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事项会计, 就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事项”确认标准, 来规范经济事项信息的收集。事项的确认标准, 也就是应将哪些事项纳入事项会计核算体系。由于事项会计认为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不可知, 所以在制定事项的确认标准前, 应通过调查了解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 并根据重要性原则来确定纳入事项会计核算体系的事项。

(一) 事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事项会计采用多种计量方式和属性, 克服了传统财务会计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和货币计量的缺陷。事项法将所有的事项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交易活动与环境变动等, 不同类型的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 对不同信息用户的意义也不相同, 这就需要扩大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 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如存货以历史成本计量, 反映的是存货的取得和使用;以重置成本计量, 则反映了环境事项的变化。不同事项的属性可以分别用不同的计量尺度 (货币金额、实物数量等) 来计量, 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数字、文字、图表等) 来进行描述。事项会计可以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 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事项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将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兼收并蓄反映这一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因此, 事项法对经济事项的计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其提供的信息具有全面性、完整性, 能较好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 事项会计的报告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 财务报表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原则加总计算的结果, 在费用的分摊、递延等方面过多地融入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因而会计信息难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在事项法下财务报告中所展示的数据, 详细数据较多而合计数据较少。这样, 便于信息使用者从详细的数据中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合计。事项会计资产负债表将成为已发生的各种事项的综合体, 不再像传统报表那样直接进行价值汇总反映, 而是将企业自创建以来的所有有关会计事项, 在各种账户中汇总反映;而且将提供的所有事项, 按一定结构排列, 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可自行加工得到。如对固定资产项目, 可能不反映其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却反映该固定资产的用途、性能、维修保养等情况, 因为信息使用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随时查询到该类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等信息;应收项目也可以分解为企业创建以来的所有应收项目的发生额、期末余额、信用政策、坏账损失等情况。事项会计的损益表 (也称经营事项表) 应反映企业某一期间发生的经营事项 (主要是重要事项) , 要求对每一关键性事项进行报告, 而无需报告净利润。按最有利于信息用户预测未来同样事项发生的形式加以列示。事项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只需报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事项即可, 不再侧重于反映营运资本的变动, 而是侧重于揭示与筹资、投资和分配决策相关的事项。因此,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和对风险的态度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模式,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关注某些特殊事项。同时, 信息使用者还可以自主选择会计政策, 自主分类、汇总并生成实时事项会计报告。

四、事项会计发展前景

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已经超出了传统会计学所界定的范围, 也远远超出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事项法便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改进当前会计信息系统的首选。建立在事项会计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将提供及时、实时、不同计量属性的事项信息, 能极大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 全面反映业务活动的事项信息也可被其他业务系统所调用, 可以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现象。事项法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对外报告从财务报告扩展到企业报告, 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此, 在“会计信息化”要求构建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今天, 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由于事项会计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以及提供以事项为主的信息留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的余地与目前主流的价值法会计的思想不符, 而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传递分散信息的难度很大, 这导致事项会计在提出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响应和得到发展。但随着衍生工具的发展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必要,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事项会计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玉明:《事项会计: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

[2]宋献中、谭小平:《关于事项会计的探讨》, 《当代财经》2003年第10期。

[3]李松青:《事项会计假设的探讨》,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2月。

[4]陈平平:《事项法必将取代价值法——西方两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年第2期。

[5]储娇、邓畅:《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分析》, 《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年第6期。

[6]徐宗宇:《对事项法会计理论的思考》, 《财经论丛》2003年第6期。

[7]张永雄:《事项法会计应用探讨》, 《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2005年第7期。

[8]吴祖光、马瑜:《事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基本事项 篇2

一、写转正申请应注意的问题 转正申请,是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满时,由本人主动向党组织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书面材料。转正申请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写明基本情况。自己是什么时候被批准入党的,什么时候预备期满,并正式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

2.自己在预备期的表现。要写清楚自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以来,在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并对照党员标准检查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党员条件,哪些方面基本做的了,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肯定成绩和进步,找出缺点和不足。还要回顾一下党组织和党员在讨论自己入党时所指出的自己的缺点,说明自己在预备期的改正情况。如果有在入党时应向党组织说明而没有说明的,或者是在预备期中发生了应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都要实事求是地向党组织说清楚。

3.今后的努力方向。根据自己在预备期的表现,特别是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如不能按期转正,自己应报什么态度。

预备党员在写转正申请时应注意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要按期转正而文过饰非,掩盖缺点,也不必过分谦虚,应实事求是地写明自己在预备期的表现。同时,要注意及时地、主动地向党组织递交转正申请,不能拖延。

二、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程序 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大会必须在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满后召开,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必须到会。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主要程序是:

1.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及需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和不足,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即宣读转正申请。

2.全体党员进行讨论,民主评议。支部大会介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教育、考察情况,并提出能否转正的意见。(主要是针对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提出希望,并表示是否同意其转正的意见。)

3.支部大会进行表决。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做出决议。决议主要包括: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表现;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党员到会情况;表决结果。

基本事项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78-01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通过化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化学实验虽然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学生需要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一些问题,只有做好基本的操作,才能使复杂的实验顺利完成。

一、从理论上对实验进行有效把握

就化学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进行实验操作,因此,通过学习化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但是学生想要将化学实验完美的操作展现出来也并非易事。想要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为进行实际的操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不是凭空进行的,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开展,而关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在理论知识中都有讲述,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那么,实验的成功率就会在理论的指导下大大的提升,因此,学生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从理论上对实验进行有效把握。

二、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学生应该有严谨的态度

严谨的态度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学生只有有了严谨的态度,才可能进行复杂的实验,不管是在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比较复杂的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应该具备严谨的态度。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在化学操作中并没有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学生在实验中难以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及步骤进行实验,一味的想要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与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也影响了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严谨的态度对于化学实验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这不仅对学生的化学实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学生在化学基本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观察

获取新的发现并得出一定的结论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目的,而想要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学生就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观察。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不管学生进行哪种形式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的观察,发现新的实验现象。每一次伟大的化学发现,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只有新的发现,才可能推动化学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科学的观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

四、学生在化学基本实验过程中应该注重进行思考

学生想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就需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思考。很多学生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深入的思考。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只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注重思考能够产生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更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2.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只有能够积极的思考,正确的思考,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

五、学生在化学基本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有合作精神

合作对于化学实验而言十分必要,尤其是随着学生需要操作的化学实验的难度的不断增加,更需要学生具有合作精神。化学实验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见的问题,有时单凭学生个人的努力难以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使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在实际的实验中,很多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更倾向于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单独进行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独立的进行思考,但是进行合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提升合作意识。

六、注重实验化学实验操作途径的多样化

学生在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就目前学生的化学实验而言,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学生要想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活动,就应该积极的扩展实验渠道,实现实验操作途径的多样化。学生不仅要将目光关注于实验室,还应该关注于生活实际,例如:学生可以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废弃资料开展实验活动,这样既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验的机会。实现化学基本实验操作途径的多样化,还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将眼光关注于实际,为学生更好的进行化学实验奠定基础。

煤质检测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篇4

为保证煤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要掌握和了解煤质检测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以下将对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浅谈。

1 煤质检测的基本要求

1.1 检测方法的选用

检测方法必须为国家标准方法, 在选用检测方法中, 一定要注意其检测目的, 是生产上的常规检测还是现场控制检测, 或者是用于参考的检测, 不同目的检测应选用检测准确度要求不同的检测方法。

1.2 计量器具的检定

根据国家计量法的规定, 任何试验室所用的计量器具均应由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进行计量检定。计量器具不合格将会对煤质检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 计量器具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周期性检定。

1.3 燃煤检测人员的要求

煤质检测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熟悉和掌握煤质分析中各项国标规定, 并取得相关的燃煤检测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1.4 设立检测试验室及其附属设施

煤质检测试验室可分为工业分析室、元素分析室、测热室、天平室、全水分析室等。对测热室和天平室在温度、环境上有着严格要求。

对天平室的要求:

天平室应安排在各试验室居中的位置, 这样可以缩短到各分析室之间的距离, 方便出入;天平室最好是北向房间, 防止阳光直射;天平室必须保持室温在15~30℃, 湿度在70%以下;天平室应密闭, 防止受灰尘及外部震动的影响;天平室内应无腐蚀性气体;天平台要坚固, 平整且防震;天平应有防尘罩。

对测热室的要求:

测热室应设在北向房间, 避免阳光直射, 室内不应有强烈空气对流;测热室应与放置的氧气瓶房间隔开;测热室温度应控制在15~30℃, 每次测定的室温变化不超过1℃。热量计应避开空调气流的直接冲击;如果热量计为绝热式, 就应使冷却水源及上、下水道设施适应仪器要求。

1.5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及设备档案

为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以及各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并设立各检测设备的使用、检定、维修情况等档案, 对每台设备的购买时间、投运时间、运行状况、维修等情况做好记录。

2 煤质检测的注意事项

2.1 样品需满足的条件

燃煤质量是通过采集到有代表性的煤样, 然后制备成不同用途的试样, 供分析测定用。在进行检测前, 试验室检测人员应对照规定, 核对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不要急于进行检测, 因为不符合的样品会降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分析试样

分析试样粒度应小于0.2mm, 在瓶中的试样应处于空气干燥状态。因分析煤样的检测结果均以空气干燥基表示, 所以分析试样是否处于空气干燥状态对各检测项目指标的结果有着一定影响。如果试样中外表水分尚未去除完全或者试样中部分空干基水分已经失去, 这将严重影响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2.2 对于煤样空干基水分的测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 必须检查制备分析试样前的煤样是否达到空气干燥状态, 可用一支干净的玻璃棒搅动煤样, 如棒不沾煤粉, 则表明煤样已经达到空气干燥状态。

2.2.2 将处于空气干燥状态的煤样制备成0.2mm的分析样, 并将样品倒入盘中摊薄, 让煤样在空气中冷却并与空气充分接触约15分钟, 再装入瓶中。

2.2.3 如样品的空干基水分测试结果过低, 应该存在煤样在制备过程中干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可将所测试的试样全部倒入盘中摊薄, 放置室温下约15分钟, 再重新装入瓶中进行测定。

2.2.4 分析试样粒度不能过大, 如部分样品成颗粒状, 应当重新研磨, 因为粒度过大的样品可能会燃烧不完全, 使测试结果准确性降低。

2.3 全水分试样

国标GB474-2008中人工方法抽取全水分煤样可用棋盘法、条带法、二分器法和九点法。为避免水分损失, 空气干燥前应尽量少对煤样进行处理。采取全水分后余下的煤样, 除九点法取样后的余样外, 均可制备一般分析试验煤样。

全水分试样可以从共用煤样中制取, 也可以从全水煤样中单独制取。目前部分电厂仍然存在采用共用煤样制取全水, 且全水的制取时间以煤样达到批次量时才同步进行, 因此导致煤样全水分损失过大。

煤中水分对煤粉燃烧和煤炭发热量计价有严重影响。含水分高的煤粉不但难于粉磨, 在输送、储存过程中容易引起堵塞, 影响煤粉的均匀给料, 含水分高的煤粉吹入炉膛时, 水分首先蒸发, 煤粉颗粒被冷却, 导致煤粉滞后燃烧, 火焰拉长, 所以煤粉制备过程中, 要把煤粉水分控制在1%以下。对于入厂煤, 煤炭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计价, 水分高低直接影响发热量高低, 如果不能及时、准确检测煤炭的全水分, 会导致计价指标失准。水分是燃煤中的不可燃组分, 水分含量的高低对煤的计量、燃烧及各行业的生产均有密切关系, 故应当受到各用煤单位关注。

测定次数与误差。在煤质检测中, 对某一项目的检测次数要适当规定, 测定次数太少, 随机误差较大, 测定精密度降低。测定次数过多, 误差的减少程度趋缓, 而工作量增加。故通常煤质常规试验至少重复测定2次, 超差情况下还要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如仅作单次测定, 随机误差增大, 也无法判断精密度。在一般性的监督试验中, 工业分析项目可允许平行测定, 但在考核、仲裁等检测中, 应进行重复测定, 不能只作单次测定。

精密度与准确度。燃煤质量检测结果, 主要依据精密度和准确度加以判断。精密度表示检测结果的重复性, 即多次重复测定值之间的分散程度。准确度表示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它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联系。

精密度又分重复精密度与再现精密度。前者指同一检测人员, 在同一检测条件下的精密度, 后者指不同检测人员在不同检测条件下的精密度。

准确度在任何一项指标的检测中, 都必须首先保证精密度合格, 才能确保准确度。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都会影响测定准确度。测定结果准确, 是指它既不偏离真值的估计值, 且测值又不分散。经过多次重复测定, 随机误差可近于消除, 此时所得测定结果平均值与其真值估计值之间的差异, 即准确度主要由系统误差决定。

综合以上所述, 在对燃煤质量进行检测时, 一定要满足检测所需的基本要求, 同时在检测中把握好注意事项, 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任何煤质特性指标均有特定的检测方法与要求, 虽检测方法不同, 但应当遵循国标中的各项规定和条款。电力用煤量占全国年产煤量50%以上, 电煤费用占火电厂成本的70%左右, 对新建火电厂而言, 其费用在火电厂成本中可高达90%。因此, 煤炭的采购、验收、管理、检测在火电厂中受到高度重视。

简历基本内容与写作注意事项 篇5

简历基本内容

个人资料:可能涵盖姓名、国籍、电话号码、电子邮件信箱或电邮地址等等

学历:求学课程、参与重要考试、或是学位证明等等

经历:专业工作的纪录、实习训练、教学或任职例如助理教授等辅佐性身分,也可能包含专业以外的活动参与,例如某协会的会员、延伸的课程学习(又称研习),文章的发表或著述、或是甚至类似撰写百科全书等等的经验,都可记载。

以下部分则经常附加于后:

语言能力。需注明使用状况或等级(例如欧洲语言采用的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最好能附上语言检定证明。

其他无检定证明的能力专长。例如熟悉维基百科的编辑、程式设计、平面设计等等。

其他出版著述或显著的成就或个人实现。

家庭状况、具有驾照、个人兴趣及休闲。

简历功能

1、可根据传媒所载招聘信息,单独寄出或与求职信配套寄出,应聘自己感兴趣的职位。

2、对不知是否有职位空缺的理想单位,可寄去一份去毛遂自荐,试一试自己的求职运气。

3、在人才交流会上,或大学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可带上几份分送给招聘单位,以争取更多录用机会。

4、在委托亲朋好友联系求职单位时,可寄几份给他们,以便他们能向对方介绍你的基本情况。

耐久跑训练的基本策略及注意事项 篇6

一、耐久跑训练的基本策略

1. 从人体生理角度来看,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跑动过程中摄取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

反复进行短跑练习,能增强人体运动负荷能力,提高运动速度,但过度地进行高强度的短跑练习,会使人体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人体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使得运动肌肉疲劳无力;反复进行长跑练习,不但能改善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而且在掌握了长跑时正确的呼吸方法后,可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水平,但单纯练长跑容易造成动作慢定型。速度和耐力是耐久跑训练中的关键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一主要矛盾来安排耐久跑训练,变换训练方法和内容,采用短跑、中长跑和长跑(包括越野跑)及其他形式的训练方式,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学生讲清耐久跑的意义及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首先,可让学生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关系,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的有机结合。其间,可适当增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其次,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开始进行弯道跑练习,弯道跑练习要与耐久跑训练结合进行。其间,可通过变速跑、快跑和慢跑交替进行的方式,发展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最后,可让学生进行越野跑练习,但距离、强度要有不同要求,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

除体育课堂教学外,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或者从家中到学校这段时间进行耐久跑练习,借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二、耐久跑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 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耐久跑训练本身较为艰苦,需要其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调动他们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 注意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

选择良好的环境、场地让学生进行耐久跑训练非常重要。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让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性,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更为主要的是能保证学生机体供氧充分,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同时,要尽量避免学生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等。

3. 注意学生的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学生的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尤其在速度加快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所以,教师要教会他们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让学生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由于初中学生的心脏血管还处在发育时期,与成人相比,其心脏发育还不完善,过早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虽然短时间内会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但长此以往则会缩短学生的运动寿命。因而,此时的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从而改进学生机体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

5. 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

初中学生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因素的制约,紧张练习的时间不能持久,耐力也较差。因而,耐久跑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此外,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男女生区别对待。同时,由于耐久跑训练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对训练感到厌倦,产生疲劳感。因此,在训练时,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训练方法,如,比赛法、游戏法等,以提高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和训练的积极性。

基本事项 篇7

综合养鱼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草食性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扩展到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由鱼类扩展到其他水产动物,由淡水养殖扩展到海水养殖,由池塘养殖扩展到室内养殖和大水面养殖。综合养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养鱼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水产养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也赋予了其更丰富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综合养鱼也必将对水产养殖产生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时代也必将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容。

为了便于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创立出新的综合养鱼模式,本文将设计综合养鱼模式的基本思路及注意事项做一介绍,以供参考。

1 综合养鱼的概念

1.1 定义

综合养鱼,是以渔为主,渔、农、牧等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起源于鱼类养殖,所以就叫“综合养鱼”。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多种水产动物的养殖都可以采取这种生产方式,因此“综合养鱼”的称呼显得狭隘,应该易名,所以有人称之为“综合水产养殖”。因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是生态学原理,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生态养鱼”。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既有水生动物的养殖,又有陆生动物的养殖和植物的种植,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立体养殖”。但是“综合养鱼”这一名称由来已久,人们对其称呼已养成习惯,所以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生产方式还是称之为“综合养鱼”。尽管在该系统中的水产动物不仅仅是鱼类,但是人们依然这样称呼之。

综合养鱼的运作原理是生态学原理,而不同种类水产动物之间的混养也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所以也有人将混养列入综合养鱼的范围。不过,通常意义上的综合养鱼不包括混养。

1.2 特点

综合养鱼是水产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水产养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2.1 多种经营

综合养鱼是以水产养殖为主,渔、农、牧等多种经营,各行业间相互配合,互利互惠,不同产品综合利用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综合养鱼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其他专业或行业的运行都围绕着水产养殖业,或者为水产养殖业服务,或者利用水产养殖业。在这个系统中,经营项目多种多样,有水产养殖业,有植物种植业,也可以有畜牧养殖业,甚至有加工业、旅游业、餐饮业等。

1.2.2 废弃物综合利用

综合养鱼可以循环利用废弃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节水、节地、节能、节粮、低耗、高效的养殖模式。因此,综合养鱼的核心问题是自给自足地解决水产养殖的饲料、肥料问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设计综合养鱼模式的基本思路

综合养鱼的历史悠久,人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多种适合当地特点的综合养鱼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多的适合当地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养鱼模式。设计综合养鱼模式不拘一格,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综合养鱼,基本的思路是相近的。

2.1 形成资源利用链条

形成资源利用链条,充分利用资源,这是设计综合养鱼最基本的思路,否则就不属于综合养鱼。

创立综合养鱼模式,实际上就是创立资源利用链条。只有形成资源利用链条,上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才不至于积累,同时下一个生产环节才能保证有资源利用。只有这样,上一个生产环节才能为下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体现出综合养鱼的优越性。

例如,“鱼_草”模式,鱼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塘泥用来种植青草,青草作为饲料用于鱼类养殖。再如,“猪_鱼_草”模式,猪粪可以用于池塘养鱼,塘泥用于种植青草,青草既可以养猪也可以养鱼。

2.2 尽量延长资源利用链条

资源利用链条越长,生产环节越多,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多。比如,在“猪_鱼_草”模式中,猪粪是直接施入池塘;如果在该模式中加入“沼气”生产环节,变为“猪-沼-鱼-草”模式,猪粪不是直接施入池塘,而是先用来生产沼气,产生沼气后的沼渣再施入池塘用于养鱼。猪粪虽然经过了生产沼气的过程,碳元素减少了,氮元素略微减少,矿物质基本不减少。也就是说尽管猪粪用于养鱼的价值略微降低了,但是因为产生了沼气,创造了其他的经济价值。实践证明,增加了一个沼气生产环节,猪粪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了。

再如,雏鸡的粪便营养价值高,可以先不作为肥料使用,而是先加工成颗粒饲料喂猪,经过消化道吸收利用之后,再用做肥料。这样,增加了“饲料”这个环节,鸡粪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2.3 资源利用链条中要有植物种植环节

当资源被利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此时供给植物种植,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要使该系统所产生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就要有植物种植环节。

比如,在“猪_鱼”模式中,猪产生的残饲、粪尿虽然可以被鱼类养殖利用,但是,鱼类养殖所产生的塘泥却得不到利用,同时,猪、鱼所需的饲料全部需要外购。这样,综合养鱼的优越性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如果在该系统中加入“植物”这个生产环节,变为“猪-鱼-植物”模式,那么,塘泥不仅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供应猪、鱼一部分饲料。

当然,塘泥中的营养物质也可以被浮游生物利用,浮游生物再被滤食性鱼类利用,但是,在吃食性动物为主的池塘中,滤食性鱼类比例少,利用浮游生物的数量有限,而饲料的投喂量又大。所以,残饲和粪便的积累量多,超出了池塘自身利用能力,一旦过多,则会造成危害。所以,必须及时清理出塘。可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对于动物、沼气又没有利用价值,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则需要植物的种植。

即使是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当塘泥利用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也必须清除出池,此时,加入植物种植这个生产环节则可进一步利用塘泥中的营养物质。

2.4 挖掘种、养殖以外的潜力

综合养鱼是以水产养殖为主、陆生动物养殖和植物种植为辅的产业。实际上,在种、养殖之外还有一些潜在的资源可以挖掘。如果当地有垂钓的市场,可以发展垂钓业。如果水产养殖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发展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蛋加工、奶加工、饲料加工、沼气生产等)。如果生产上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也可以根据情况发展商业(渔需物资等)、技术培训或技术服务等。

3 设计综合养鱼模式的注意事项

设计一种综合养鱼模式,在掌握基本思路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3.1 与水产养殖品种相适应

既然开展综合养鱼的核心目的是减少饲料、肥料方面的开支,那么在设计综合养鱼模式时就必须考虑主要养殖品种的食性。不同的主殖对象,要求不同的综合养鱼模式。决定养殖品种的因素很多,如水域情况、养殖技术、苗种来源、饵肥来源、市场需求等。如果以草食性水产动物为主养对象,就应大力开展植物性鲜活饲料的培养,如果以肉食性水产动物为主养对象,则应加大动物性鲜活饲料培养的力度。

3.2 与水产养殖方式相适应

对于池塘养殖来说,一般不在养殖水体中种植青饲料,可以利用“池塘轮作”或“水陆结合”等方式栽培植物来利用塘泥。但对于大水面养殖,则可以利用“水体共生”的方式在水中栽培水生植物。

3.3 与陆生动物的养殖品种相适应

对陆生动物(猪、牛、羊、鸡、鸭、鹅等)来说,虽然都可以提供粪肥,但是也要考虑到养殖条件、养殖技术、饲料来源,市场需求等因素,根据情况选择养殖对象。不同的养殖对象,要求不同的饲料,同时,排出粪便的营养价值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粪肥,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营养价值高的,可以作为饲料使用;营养价值低的,则作为肥料使用。

3.4 与养殖规模相适应

综合养鱼模式多种多样,规模可大可小,设计的模式要与自身的养殖规模相适应。养殖规模小,设计的模式可以简单一些;养殖规模大,设计的模式可以复杂一些,这要看自身的资金、资源、技术、管理、市场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削足适履,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3.5 各环节的规模比例要合适

综合养鱼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产体系,要求上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太多或太少,否则就会造成废弃物的积压或不能满足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这就要求综合养鱼体系内各生产环节之间要保持合适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发挥其优越性。

确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比例,要涉及到水产动物和陆产动物的种类、规格、养殖密度、饲料、养殖技术等,鲜活饲料的种类、密度、收获时间、培养技术等。这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

3.6 饲料和肥料的供需时间应吻合

水产动物属于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饲料和肥料的供应上应与这一规律相适应。

肥料可以储存,动物性鲜活饲料可以采用室外、室内、大棚等方式培养,在供应时间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对于植物性鲜活饲料,尽管也可以以青贮饲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目前大多还是通过室外多品种衔接培养的方式来满足供应。这就要求这些青饲料在种植时间上要衔接,否则就不能满足水产动物的需要。

上一篇:呼吸门控系统下一篇:政府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