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事项问题

2024-08-25

或有事项问题(精选7篇)

或有事项问题 篇1

一、或有事项相关概述

(一) 或有事项的概念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的事项。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有时会面临诉讼、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重组等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 这些不确定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或有事项具有很明显的不确定性, 主要原因有: (1) 企业的经济活动复杂多样、变化莫测, 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事物不可改变的本质特征; (2) 经济活动中, 或有事项主要因为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履约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存在, 金融衍生工具与日俱增的风险,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压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走向不确定。

(二) 或有事项的披露

或有负债无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 均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 因而不予确认。但是, 除非或有负债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否则企业只在附注中披露有关信息, 具体披露信息包括:第一, 披露或有负债的种类和或有负债产生的原因, 其中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仲裁、未决诉讼、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第二, 具有不确定性因素而使经济利益流出的报告。第三, 或有负债可预见性的会对财务产生的影响, 以及企业获得赔偿的可能性;若有无法预计的事项, 还需阐述产生的原因。在关系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时, 如果完全披露或是披露部分情况预期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不需要完全披露上述信息, 但应当陈述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根据准则可知, 或有资产作为一种潜在的资产, 不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因而不予确认。企业通常只在或有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才予以披露, 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表1为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 (以下简称, 上证)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或有事项的统计情况分析。2010年年底, 上证共有894家上市公司, 股票上述数目为938个, 股票市场总值179 007.24亿元。截至2011年4月19日, 上证公布了约80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 其中包括农业、工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我们随机抽取100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 从总体上看, 对或有事项的披露如下:100家上市公司中对或有事项预计负债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有67家, 33家没有披露。在已经披露的这67家上市公司中, 由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产生的21家, 由担保事项产生的53家, 另有13家为其他事项产生或有事项。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来看, 这些公司对或有事项中的诉讼、仲裁, 担保事项和其他事项进行了披露。100家中只有其中31家进行了详细披露, 而未披露和未详细披露占大多数, 企业对或有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只有四家对或有事项的影响进行了说明, 其他的并没有告知投资者投资时应更加谨慎, 这不利于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更完整的考察和财务分析。

二、或有事项对企业的影响和问题解决方法

(一) 或有事项对企业的影响

1.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

或有事项的结果取决于未来事项, 它的不确定

性造成无法对企业现在和未来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比如担保事项, 企业对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 该担保事项最终结果是否会要求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一般需要看被担保方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但企业有时对被担保企业了解不够而进行担保, 如果这部分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旦实现, 企业势必会产生严重损失。

2. 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水平。

由于或有事项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特征, 其对企业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都不确定, 这样企业就无法在当期更好的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评估分析, 从而影响管理者决策, 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

按照稳健性政策, 如果没有或者预计将要发生的利得不能予以确认。但是企业的预计损失应该确认入账、附注披露或者不予确认, 会直接造成企业当期经营成果的变化。

4. 影响企业现金流量。

企业存在或有事项时, 可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流入或者流出。由于债务担保、未决诉讼的情况出现损失, 将会影响到企业对现金流量的状况作出合理的预计。

(二) 或有事项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进行改进, 但企业在处理或有事项时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 使其处理更规范。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谨慎性原则, 即稳健性原则。但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又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

1. 我国会计准则对预计负债和应付账款、应计项目等其他负债的区分并不明显。

与预计负债相关的未来支出的时间或金额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付账款是为已收到的或已提供的、并已开出发票或已与供应商达成正式协议的货物或劳务支付的负债;应计项目是为已收到或已提供的、但还未支付、未开出发票或未与供应商达成正式协议的货物或劳务支付的负债。

2.“或有事项”和“或有负债”二者在内容上存在重叠。

“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或有负债、或有资产、或有受益、或有损失等项目。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 (含产品安全保证) 、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

3. 或有事项在划分概率区间时人为判断因素过重。

首先在确定或有事项经济利益流出可能性的大小时, 明确发生概率是人为来执行的, 50%的概率并不是使用具体的数据和固定的评估方法来判断。在实际运用时, 很难用量化指标来界定, 特别是概率在临界值附近时, 主观性的概率更是大幅增加;其次预计负债的计量是以估计数来判断的, 这个估计数还是在连续范围内的上下线金额的平均数, 它的确认因人为的判断而变得波动较大, 缺少可靠性和客观性。

4. 预计负债的确认方法主观因素比例过大。

或有事项的确认应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 遵循谨慎性原则, 确认最佳估计数时应该高估费用或负债, 低估收益或资产, 不允许确认过多负债或故意夸大业务的不确定性。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给公司和企业带来舞弊的便利, 对公司会计信息实用价值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或有事项的披露不充分、不规范, 存在遗漏重大的情况。有时有些企业要对商业机密进行保护和隐藏, 不予披露那些不利的或有事项, 也不集中进行披露, 会减弱或有事项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5. 企业忽视对债务担保的管理。

很多企业提供超过自身净资产承受限度的担保, 或由母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债务担保, 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当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问题, 有亏损和破产的可能时, 母公司也会出现较大的亏损。由于母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企业可能无法负担如此巨大的债务而面临清算、破产。

(三) 完善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建议

1. 加强企业对外担保、资金占用情况和关联交易的监管力度。

企业往往在对外担保时, 对于对方公司的信用程度了解不深或评估不充分, 且请求连带赔偿的周期很长。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或有事项的监管力度, 严格控制企业的担保上线等。

2. 尽量减少对预计负债的客观性。

会计人员在谨慎性原则的支持下, 应尽量高估企业的损失, 低估企业的收益。

3.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

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把握和判断, 直接影响企业对或有事项的判断和最终处理。

4. 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力度。

内部审计师在审查时要仔细审查或有事项的成因及确认方法。外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应进行严密的取证、分析和判断, 严格按照独立审计的原则, 出具公平合理合法的审计报告。

三、对或有事项的处理及思考

(一) 债务重组中或有事项的处理

在现行准则规定中, 当企业发生了以修改债务条件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时, 准则要求将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债务人应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对于或有应付金额, 公司将来因利润增长而上调债务的利率所增加的利息, 虽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标准, 但本文认为不能直接确认为或有负债。

1. 将债务重组后的债务视为“新债务”。

在债务重组中, 债务企业在债务重组当日确认债务重组利得, 原有债权债务关系及其孳息权完全消灭, 可视为确立了一项新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负债的确认条件, 新的债务主体部分应按照长期借款的确认方式直接确认为长期借款, 无论合同利率如何规定要求, 均在利息发生的期间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来确定财务费用。新债务的利率变化看似作为或有事项且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但由此确认为预计负债并冲减债务重组利得并不恰当。

首先, 原有债务到期无法全部偿还时与债权人协商, 由债权人让步, 这部分让步少支付的金额被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其利得多少与将来公司经营状况和新债务无关。但预计负债的确认影响了当期利得, 减少了公司由债权人让步所取得的利得。其次, 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在债务重组当日往往很难确定其将来的盈利状况, 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难以确定。再次, 之前确认的预计负债若是在或有事项到期时没有发生, 则需要冲减负债, 增加当期利得。但是如前所述, 利得金额是由债务重组日取得, 在或有事项未发生当期确认之前的利得, 利得的确认和增加使得公司盈利来源混乱。

2. 将债务重组后的债务视为原有负债的延续。

此时, 将来的利息金额与当期所确认的利得相关。债务重组所认定的债务本金会影响将来的利率利息。但是准则并未要求把将来的利息全部确认为负债, 冲减当期利得, 仅仅说明确认或有应付金额会导致期望现金流的不合理。

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 有两种情况可以推断, (1) 将来企业固定支付本金5%的年利率; (2) 将来企业支付3%的利率, 如果利润达到一定水平, 则支付5%的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当时认为或有条件所规定的条件预期很有可能达到, 则按照准则要求, 必须将其2%的利息计入预计负债冲减当期利得, 由此 (2) 情况下的重组利得小于 (1) 情况下的重组利得。然而, 从现金流的角度分析, (1) 情况下将来每年确定支付5%的利息, 期望现金流=借款总额×5%; (2) 情况下, 由于或有支付的不确定性, 期望现金流必然小于 (1) 情况。矛盾在于, (2) 情况下期望现金流出额小, 重组利得却较多, (1) 情况则相反。因此本文认为, 在债务重组中, 对重组后的利息无论固定还是基于或有事项的都不予以确认。

(二) 亏损合同中或有事项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明确规定亏损合同符合预计负债确认的, 应当按照企业继续执行合同的亏损额以及需终止执行合同所必要的赔偿金额孰低进行计量。

作为亏损合同, 企业有自主选择是否继续执行的权力。在实践中,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信誉以及企业持续运作方面的考虑, 即便继续执行合同造成的亏损在当时预期将大于终止合同的赔偿金额, 企业也仍有可能选择继续执行。那么, 企业仍然按照执行亏损与赔偿金额孰低进行计量, 是否合理。

首先, 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一个期间或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企业的业务选择由经营事项决定而本身并不受会计准则的影响。企业对未决亏损合同, 按照赔偿金额与继续执行亏损合同损失孰低进行计量符合“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而当企业已经选择继续执行合同时, 就应按照最佳估计数的计量理论, 以可估计的实际可能损失确认, 真实反映基于谨慎原则下企业所可能遭受的损失。此时若用赔偿金额进行确认不具有经济实质。

其次, 当亏损在合同执行中实际发生时, 公司预计负债与实际发生的赔偿金往往出现金额上的不等, 致使企业需要在亏损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失, 这相当于一笔损失金额一部分在预计发生时确认, 一部分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使得会计确认期间混乱, 预计负债没有反映应“预计”的部分, 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 对或有事项的纳税调整

我国《企业所得税扣除办法》规定:成本费用的扣除应该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或有损失是指将来可能导致损失而发生的或有事项, 如为他人债务的担保等。或有损失发生或引起资产减少, 或引起负债增加。根据扣除原则中的确定性原则的限制, 或有损失是不能在税前扣除的。除此之外, 当或有事项发生后, 事实上或有收益已经被确认为收入, 所以应将或有收益作为应税收入。对于或有事项在会计和税法上形成的差额, 当会计上确认它为损失时, 税法上应调增其纳税基础。或有事项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被转回, 本文认为在会计上应将或有损失定义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当它实际发生时或被证实不再发生后, 按确定的金额转回。

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预计负债的定义, 当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1)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2)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扣除。而预计负债只是企业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业务, 实际上是否会流出并不确定。若没有实际发生就进行扣除, 则不符合税法规定。企业在实际扣税计税时, 应注意或有事项若在本期没有实际发生, 而是可能存在, 那么在所得税前不进行扣除, 如果已经扣除的, 应调增纳税基础。但是或有事项只要出现, 会计上就应计提。

经过以上对或有事项的理解和探讨, 可以看出我国的或有事项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讨论的地方。应加强公司、企业对外担保的审核, 资金占用情况的规范以及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加强内外控制和外部或有事项信息披露力度的监管;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强调审计轮换制提高执业质量;在法律上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 严加规范和约束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进一步与国际趋同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张丽萍, 或有事项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分析及纳税调整[J].论坛, 2009.

[3] .张会.或有事项的处理和建议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关于或有事项问题研究 篇2

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 不确定性事件频繁发生, 或有事项越发普遍, 这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正确了解和认识或有事项, 对于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变得尤为重要。

(一) 或有事项的概念

1.或有事项的含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中, 对或有事项这样定义:“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可以引起或有事项的经济业务很多, 比如企业发生的未决诉讼与仲裁、向关联企业提供的债务担保、向顾客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 等等。根据或有事项的性质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或有利得和或有损失。

(二) 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 计量披露标准

1.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

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特征, 直接影响着对它的确认。在不确定与确定事项之间的跨越, 导致或有事项的确认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这种判断的合理和恰当与否就影响到企业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如果或有事项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应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或有事项的确认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表内予以确认, 二是在报表中予以披露。

2.或有事项的计量要求

对或有事项的计量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最佳估计数的确定和预计可获得补偿的处理。我国或有事项准则指出, 应以清偿债务预计最佳估计支出数作为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金额。最佳估计数的确定分两种情况, 一是如果所需要的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则按照该范围的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二是如果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则按照如下方法确定:涉及单个项目的, 根据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涉及多个项目的, 根据各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

3.或有事项的披露规范

由于或有事项在金额、时间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特点, 使它的信息披露需要实行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形式。对于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与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都应该反映在表内, 否则应在表外附注中披露, 这样才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充分和详实的信息。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来, 我国在或有事项理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完善, 成果也越来越明显。相关企业更是积极制定或有事项实务处理政策, 规范自身会计披露要求、处理原则。

(一) 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现状描述

根据2010-2012 年已披露年报的企业或有事项披露状况, 和对比分析三一重工、航天动力关于或有事项的披露, 简单了解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三一重工与航天动力或有事项披露情况对比如下表:

从整体上看, 或有事项的披露状况良好。对比两个公司, 三一重工连续三年都在报表中披露了预计负债, 表现为未到期按揭贷款回购准备金。而航天动力的或有事项是在附注中披露的, 主要包括对外提供保证和抵押、质押业务, 预计负债没有确认。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两个公司对或有事项的披露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从披露的充分性角度看, 三一重工预计负债的金额较大, 但在2012 年却出现了大幅下降, 具体原因披露较模糊, 而航天动力的或有事项披露则相对详细。但是有关敏感或有事项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 是否具有参考价值, 则不能够确定。而对于或有资产两公司均没有披露。

(二) 或有事项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或有事项范围不明确

现如今, 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不断涌现各种不确定事件, 但准则对于或有事项范围的界定却较窄。像衍生金融工具、环境污染治理, 这些都尚未考虑到准则中, 却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 在实际运用中, 很多公司报喜不报忧, 对有利信息大肆披露, 对不利因素闭口不提。宁愿披露所谓的“资产”, 也不愿意披露或有负债。

2.对或有负债、或有资产的披露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 在90 家存在担保事项的公司中, 几乎没有公司披露被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 更没有公司披露对关联方等的担保事项。同样对于未决诉讼, 披露的范围没有得到明确。而对于准则明确规定的必须对产品质量保证提取预计负债, 很多家上市公司也没有提到。所以, 或有负债的披露内容不完整。

3.会计人员执业不当, 企业对或有事项的利用

或有事项的研究现在正处于初级阶段, 各理论不尽完善, 这就给以盈利为中心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机会。在进行有关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时, 会计人员就可能会因为职业素养不高或者侥幸心理, 利用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进行报表粉饰, 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或有事项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完善或有事项的建议

或有事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我国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企业主客观环境的局限性, 以及综合考量的不足性。从我国现状出发, 结合实际经验和客观理论, 遵循会计处理原则, 进而完善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势不容缓。

(一) 或有事项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 或有事项确认的主观因素较大, 存在利益驱动。由于或有事项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自然会涉及到大量的主观判断, 这就使上市公司有机会为了自身利益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实施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从而使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显失公平, 给财务信息使用者造成迷惑和损失, 甚至会给其他上市公司及整个市场造成影响。

(2) 公司内部对或有事项的理解有误, 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管机制。有些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缺乏正确的认识, 了解不够深入, 不能有效地界定或有事项的相关事宜。所以公司并不会设计和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制度, 没有明确对或有事项披露行为的规范, 从而各种相关问题不断产生, 也给企业带来风险。

2.外部原因

(1) 理论研究滞后, 或有事项会计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于2006 年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并且在第13 号准则中对或有事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 但是会计实务中涉及问题范围之广使准则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内容, 必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及不完善之处。这样就使一些上市公司投机取巧, 利用制度的缺陷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2) 证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目前, 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发达, 组织监管机构、自律性机构仍然缺乏, 交易所对会员的约束也是常常止于形式。证券市场的领导者很多时候习惯于用行政方面的理论来领导证券市场工作, 不按证券市场特有规律办事。这就造成了公司的财务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传递给信息需求者。

(二) 完善或有事项相关问题的建议

1.加强或有事项会计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良好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 立足于我国现如今或有事项理论与实务研究皆不健全的现状, 注重理论深化研究对我国更有实际应用意义。例如, 规范准则具体应用, 细化准则适用领域, 完善或有事项的列报披露形式等等。

2.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管理

我国应该在借鉴国际上有关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规范。同时, 各公司应该从自身出发, 以对管理层监督为起点,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 令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企业合法合规运营, 为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更好的健全和完善提供环境基础。

3.加大审计力度

注册会计师应对或有事项加以特殊的关注, 不仅要关注表内预计负债的披露情况, 还要更加注意表外披露部分。因为大部分或有事项依赖于表外披露, 只有严格的审查, 搜集资料, 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并依据会计处理情况和重要程度出具不同的审计意见, 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充分性, 以免对信息使用者造成误解。

4.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首先, 应该注重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使其加深对准则的了解, 能够熟练的运用准则的要求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其次,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关于或有事项的实务操作能力。最后,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让其认识到保持独立、客观的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从主观角度减少直至最终消除弄虚作假。

四、结束语

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事项,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越来越大,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 逐步加强对或有事项的研究, 使其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充分反映, 为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服务。在保证投资者利益的同时, 也更好地促进自身健康、迅速发展。

摘要:作为一种潜在因素, 或有事项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 导致或有事项的确认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或有事项范围不明确、对或有事项的确认主观性突出、对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披露欠缺、会计人员执业不当等问题, 应加强或有事项的会计研究, 加大审计力度, 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进而完善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或有事项,问题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光正, 胡洁洋.刍议完善或有事项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 2011 (19) :73

[2]陆文娟.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应用完善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13) :43

[3]李忠海.对会计或有事项准则及应用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2) :102-103

[4]张子健, 王立峰.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情况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 2010 (32) :22-24

或有事项问题 篇3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的不断创新,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其融资渠道日趋多样,财务关系日趋复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要求企业能够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出具客观、详尽的反映其真实状况的报告。 然而,世界上唯一确定的是一切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天然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或有事项便是不确定性在会计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综合或有事项的各项会计核算和处理,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作为或有事项中的不利事项,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会计信息,虽然会计准则对其作出了规定,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会计处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思考研究。

2不利事项概述

不利事项和有利事项都是或有事项, 根据其对企业产生正面还是负面影响而划分。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或有事项中的不利事项可以区分为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两种不同的结果,而有利事项则对应着或有资产。

或有负债指的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而准则对于负债的定义如下: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同时,准则也明确了负债的确认条件,即满足负债定义的,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确认: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比之下,一方面,或有负债为潜在义务时,不满足负债的定义;另一方面,或有负债为现时义务时, 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从而不满足负债的确认条件。 综合可知,或有负债是不可以确认的,但又因谨慎性要求,准则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预计负债指的是当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个条件时确认为预计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同样,根据准则规定可知,预计负债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可以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报表中反映。2006 年新准则规定了“预计负债”这个科目,从而使预计负债能够单独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便于与其他负债项目相区别,使报表使用者更容易获得预计负债的信息。 准则同时还规定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预计负债形成的原因和确认的金额等,从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获得正确、充分的信息。

3不利事项“可能性”判断

现阶段,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界定两者时“可能性”的确定过于主观、预计负债最佳估计数准则规定不够完善以及两者在信息披露时不够充分、明确这3 个方面。 而界定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可能性问题是判断两者性质进而对报表使用者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关键点。 “可能”和“很可能”的界定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直接决定此事项是以或有负债表外披露还是以预计负债的形式在表中列示,所以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处理所遇到的核心问题便是“可能性”的确定。

实务界对可能性的确定基本上是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即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但是运用这种方法来判断,结果比较主观,同一项经济业务,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同时也容易被人为操纵,从而达到谋取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会计界对“可能性”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对可能性的规范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将可能性按照概率(用P表示大小分为基本肯定(95%<P<100%)、很可能(50%<P≤95%)、可能(5%<P≤50%)和极小可能(0%<P≤5%)四档。

诚然,与主观判断法相比较,运用概率进行层次划分,使可能性的判断有章可循,判断过程清晰明了,目的是为了尽量弱化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判断的随意性。 但是,概率的确定仍然面临两个棘手问题:一是概率的大小仍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准则指南并未给出如何确定概率信息。 二是如果可能性处于临界点,很容易被人为操纵,使判断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比如可能性概率为50%和51%的两个项目, 根据准则会做出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前者仅仅需要披露,而后者则要确认预计负债。 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在确定概率信息并通过概率确定结果的可能性时可以通过来源不同的概率信息,通过概率加权的方法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可能性概率获得的途径大致有三:1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会计人员判断,估计和判断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这是企业最容易获得的可能性概率。 2来源于外部独立的会计和法律专家的判断,在处理或有事项时,如果能够确保外部专家的独立性和信息的准确性,那么他们的意见较为客观,更具说服力。 3来源于市场上过去出现的类似或有事项及其结果,这类似于会计上“公允”的思路。

在已知上述3 种概率后,可以根据一定条件确定相应的权数来确定最终的概率,从而判断可能性。 会计准则或指南可加以统一规范,赋予3 种概率以相应的权数。 假设企业自身、外部专家、市场对于相同事项判断的概率依次为A、B、C, 相应的赋予权数为a、b、c,最终的概率为Aa+Bb+Cc,根据最终的概率查看落在可能性判断的哪个区间进行可能性的最终判断。 例如,甲股份有限公司涉及一桩诉讼案,在判断败诉的可能性时,笔者分为两种简单情况,应用概率加权的方法处理。 假设如下:

情形一: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良好,会计环境健康时。 企业自身、外部专家、市场对于相同事项判断的概率依次为60%、40%、50%, 相应的赋予权数分别为60%、20%、20%, 最终的概率为36%+8%+10%=54%。

情形二: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较差,会计环境相对较差时。 企业自身、外部专家、市场对于相同事项判断的概率依次为50%、60%、60%,相应的赋予权数分别为30%、40%、30%,最终的概率为15%+24%+18%=57%。

对于情形一,不通过概率加权,只通过企业自身得到的概率为60%,通过概率加权后的概率为54%,最终的结论与企业自身得出结论相同。 即可能性概率超过50%,要确认预计负债。 对于情形二,在不考虑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定义的其他条件下(只考虑概率问题),企业自身判断概率为50%,而通过加权得到概率为57%。 企业原本只需要披露或有负债,但是通过其他方意见加权获得的最终概率,使得企业不得不确认预计负债并反映在会计报表中。

4结论

对于同一事物,熟悉情况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同来源的人员进行综合判断,往往比单一来源的判断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本文引入不同的概率信息来源,旨在降低可能性判断中的主观性因素,增加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利用临界点逃避确认预计负债的行为。但是权数仍然需要认真统计、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确定, 如果管理部门能够给出类似的权数或范围,相信可能性的确定会更加规范,更符合量化分析的思路,从而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摘要:在或有事项中,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此两者统称为不利事项。本文从不利事项入手,区分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挖掘现阶段其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源头不同的信息,采用概率加权的方法 判断其可能性。

试析或有事项的若干问题 篇4

1、或有事项的概念。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交易或者过去事项的形成,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承兑汇票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等。

2、或有事项的特征。

第一, 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或有事项作为一种状况, 它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 其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客观存在, 只是其结果对企业产生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及影响程度现在不得而知, 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件加以证实, 现在尚不能完全肯定。第二, 或有事项具有不确定性。首先, 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其次, 或有事项的结果即使预料会发生, 但具体发生的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第三, 或有事项的结果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件来确定。对于或有事项的结果, 在其发生的时候, 是难以确认的。这种不确定性的消失, 需要由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的这一特征说明, 或有事项具有时效性, 即随着影响或有事项结果的因素发生变化, 或有事项最终会转化为确定事项。

二、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

1、或有事项的确认。

一是或有事项确认的含义, 二是或有事项确认的标准。一般情况下, 或有事项的产生涉及两方或多方的关系, 相关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称的, 也就是说对一方来讲是义务的事项, 对于另一方 (或多方) 则是权利的事项。但是, 新的或有事项准则只将或有事项的确认局限在或有事项的义务方, 这样做的理由是:或有事项作为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 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也有不确定性, 就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而言:对于不确定的义务, 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应确认;而对于不确定的权利, 则不予确认。

2、或有事项的计量

2.1最佳估计数的确定。对于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一般分两种情况考虑。首先, 所需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并且该范围内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则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的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其次, 对于所须支出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则按下列方法进行计量并确定。第一, 事项涉及的项目是单个项目的, 最佳估计数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其中, 最可能发生金额本身也是一个估计数, 涉及会计职业判断。第二, 事项涉及的项目是多个项目时, 最佳估计数按各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的概率计算予以确定。

2.2预期可获得的补偿的处理。对于预期可获得补偿的情况通常有:遇到交通事故, 企业通常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合理补偿;在某些索赔诉讼中, 企业可以通过反诉讼方式对索赔人或第三方另行提出赔偿要求;企业债务担保业务中, 履行担保义务的同时, 可以向被担保企业提出额外追偿要求。如果清偿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所需支出部分或全部, 预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进行补偿时, 补偿金额只能在基本确定能收到时, 才可以作为资产单独确认。

三、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1、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

一是稳健性原则, 充分预计或有事项的产生而可能带来的费用和损失, 而不预计或有事项的产生可能带来的收益。二是重要性原则。根据或有事项的重要程度不同区别对待和处理。或有事项的重要性可由其相应金额的大小和其发生的概率加以判定。三是充分披露原则。对影响信息决策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充分的披露, 对于不能纳入会计报表内反映的项目, 应在财务报表外以附注的形式加以披露。四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当某一事项或交易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时, 会计应当根据这一事项或交易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2、或有事项的具体应用。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或有事项做如下处理, 因或有事项而产生的负债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预计负债”项目反映, 与所确认的负债有关的费用和支出扣除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在具体进行会计处理时, 发生的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入营业费用, 诉讼费入管理费用, 罚息支出和为他人债务担保赔偿支出入营业外支出。

四、我国或有事项准则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或有事项在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年来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而言, 企业往往不是高报、虚报利润, 以骗取上市、配股的资格和粉饰业绩, 就是尽量少计利润、多计损失, 以取得所得税的节省。而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给舞弊者带来了可乘之机。或有事项的相关披露和处理也对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不确定性会计的重要研究领域的或有事项, 需要规范的监管, 以真正做到合理、充分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

2、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应解决的问题。

一是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会计人员对或有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合理与否, 除会计人员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如果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很可能会使管理层把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当成操纵利润的工具, 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二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会计人员要不仅能够对业务进行熟练操作, 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要遵循会计的职业行为规范, 基于客观立场,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做到实事求是, 而或有事项的会计实务主要就是用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来进行反映。在会计实务中, 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诸多因素对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萍, 试述或有事项的认定与披露[J], 南昌高专学报, 2008.8

关于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 篇5

关键词:或有事项,会计处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对或有事项的处理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是对或有事项的理解不够准确, 其次就是对其处理的不规范性, 最后就是人为因素的影响。要想避免这些问题, 就必须加大对或有事项的重视。这样才能让企业持久经营。本文从如何认识或有事项, 对或有事项的定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 又分析其现状, 特点及治理措施。

二、或有事项的概念

或有事项是指企业以前的经营活动带来的结果, 这个结果致使对未来的不确定交易。要想充分的理解或有事项, 就必须得了解以下内容:

1. 或有事项的交易是指企业与外部发生的交易, 交易对方必须是外部的。

例如:某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购买一批水泥, 这就属于外部交易。或有事项中的“事项”是指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交易行为。如某企业生产服装产品领用50万元的布料。这两个概念都是企业最基本的交易行为, 通常不严格区分。

2. 或有事项的常见类型

(1) 未决仲裁。未决仲裁指交易双方存在纠纷, 提请仲裁机关对交易事项进行公正处理, 由具有资质的仲裁部门进行仲裁。但是这种仲裁在没有得到确切结果之前, 形成的是没有结果的仲裁行为。

(2) 债务担保。债务担保主要是指在借债方向放债方进行借款的过程中, 借债方向借债人进行债务担保, 在完成偿还借款之前进行担保借债的过程。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或有事项类型。

(3) 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在售出的同时要带有一定的质量保证, 例如:售后服务, 保修服务。这类行为是在企业交易完成之后的一种附加行为, 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或有事项类型。

(4) 票据贴现。票据贴现是指拥有商业票据的企业, 在商业票据还未到贴现时间的时间段内对票据进行贴现, 在此过程中要向其他企业或者银行来支付相关的费用和利息。这一过程不是企业当今现实的交易, 而是对商业票据所体现的资金进行提前支取, 是企业未来利益的提前化。此项行为在金融借债中也比较常见。

(5) 亏损合同。首先, 待执行合同是指合同各个执行人未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工作, 或者只是部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行为。企业与其他交易方签订的商品销售合同、提供服务合同、融资合同等类型的合同都可以认定为待执行合同。待执行合同在此过程中虽然不能成为或有事项, 但只要待执行合同出现了亏损行为时, 就该属于或有事项的范畴了。亏损合同是指在完整合同时企业发生了亏损的行为, 这种亏损直接导致合同的完成受到影响。这种亏损往往指的是最低净成本, 它是指履行该合同的成本与未履行该合同而发生的经济补偿或者按照规定对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认定。

(6) 重组义务。企业重组是指企业为了得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或者是由于亏损而进行的对原有企业的升级和改造。重组可能伴随着企业原有的拥有权的变更。之所以有此行为, 主要是因为通过对企业资源的调整和变更, 来达到最优化的经营效果, 从而让较为落后的企业经过重组而焕发生机。在执行重组计划和对重组计划进行规划的期间, 企业就产生了与重组义务有关的或有事项。

(7) 未决诉讼。由于经济上的争端, 企业会诉诸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一个企业面临着未决诉讼也存在着或有事项。在法律判决中, 由于判决结果不能肯定, 盈利或者亏损就不确定了, 也就成为了或有事项。

3. 或有事项是与确定交易事项相关联的项目, 确定交易事项的结果是确定的, 能够预测到的, 而或有事项的结果就不能准确地进行估计和预测。

以常见的企业行为为例, 企业在进行货币投资行为中, 可获得的利益就是能够准确测量的。例如:向银行存款时, 利息能够根据在银行存金的额度来准确计量, 这种金融行为也就是货币投资能够确切的得到收益, 就是确定交易事项。而或有事项恰恰相反, 以企业开发新产品为例, 企业在进行这项经济行为时, 所获得的利润是不能准确测量的, 因为新产品既可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也可能不受消费者的青睐, 这就导致了企业利润的不确定, 也就成为了或有事项。或有事项和确定交易事项是很常见的, 企业要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行为。

三、或有事项的特点

1. 或有事项具有不确定性

或有事项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 既可能给予企业一定的利益, 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以未决诉讼为例, 企业在接到诉讼后, 结果可能有利于企业, 也可能不利于企业, 所以企业要对这种风险做到有效的预估,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 或有事项的结果不能预知

以票据贴现为例, 在进行票据贴现时, 一般都是按期支付, 但也存在着各种违规行为。如在进行票据贴现时可能出现无法找到贴现人, 导致无法进行贴现并产生损失。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时, 要对各方面的风险做好评估, 以防不确定的交易事项给企业带来损失。

3. 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无法精确计量

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 有些项目能够精确测量, 但很多项目无法精确计量。企业进行销售业务时, 可能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如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导致产品销售受到影响。伴随着各种经营风险, 企业就要对风险做到有效评估, 才能让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

4. 或有事项是过去的遗留行为

或有事项不是企业现在完成的任务, 而是过去的交易中遗留下来的。遗留的事项可能对企业有利也可能不利。例如:在进行商业票据贴现时, 由于以前的贴现人存在问题而不能提现, 这就是以前存在的问题对现在产生不利影响。

四、或有事项的科目

或有事项根据会计科目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常用类型, 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1. 或有负债

(1) 概念: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2) 特点:潜在义务“是否存在”具有不定性。

例如:某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出现了问题, 并准备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补偿。某位消费者买了这个产品, 却没有向这个公司进行索赔。公司准备补偿损失是一种潜在的业务, 消费者没有对其进行索赔的这种不确定性就使公司的潜在准备行为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2. 或有资产

(1) 概念: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形成的潜在资产, 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例如:某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 按现价它可能得到500万元的收益。但在一段时间后, 房地产价格严重下降, 它所拥有的资产就会减少。

(2) 特点:或有资产具有不可预估性

如:近日, 小贺在食品店买了一箱方便面, 吃后感到身体不适, 他认为是方便面的质量问题所致。于是与食品店进行交涉, 要求食品店退还其买方便面的全部款项。食品店不答应, 小贺就将食品店告上法庭, 要求赔偿其各种损失费500元, 法院已受理, 但还没有判决结果。假设小贺胜诉, 500元的潜在资产将变为肯定资产;但若败诉, 500元的潜在资产将消失, 并且需要承担一笔诉讼费。所以或有资产是否存在是有较强不确定性的。

五、我国企业在或有事项上会计的处理

或有事项是企业存在的一些基本的会计科目,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离不开这个会计科目。企业遇到或有事项必须要做出适当的处理,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于企业的经营。但我国在或有事项领域的强制规范并不是很多, 这就使或有事项的处理较为混乱。有些公司为了粉饰自己的会计报表, 会以或有事项来调整企业的资产与利润, 从而取得不法的利益。这类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为某一项会计科目的不规范往往会渗透到其他的领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企业的会计记录, 长此以往还会给经济市场带来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常出现下列现象:

首先, 关键信息的披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散化现象, 应该集中披露的信息没有集中的披露, 在会计报表各个部分隐约的体现, 对使用者存在着故意误导行为。以资产负债表为例, 关键的会计信息设法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体现, 这就让资产负债表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导致数据具有误导性, 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分析。

其次, 对企业将来所要产生的经济行为的披露较少, 用来降低其风险水平, 给企业增加印象分。近几年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融资的渠道很狭小。某些公司为了融资不择手段, 进行各种类型的欺诈。例如:利用虚假资产骗取银行的贷款, 取得资金后逃之夭夭。以2013年的上海清远投资公司案件为例, 该企业是一家环保材料制作公司, 因近几年这个领域的竞争很激烈, 该公司已经没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正常经营。在其年末的上市报表中该企业利用会计报表造假, 伪造销售收益, 造成一个繁荣的假象, 以至于股市的投资者受到虚假宣传的影响而对其名下的股票进行购买。此事给股民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也使股票市场的形象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股市的正常交易。从此事件不难看出, 企业为了融资会不择手段。这样的行为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投资信心的丧失, 对各类经济市场有非常巨大的消极作用。各企业应以此为戒对或有事项进行有效准确的估计和预判, 相关的纪律检察机关也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再次, 对或有负债盲目乐观。企业经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自己的正面形象, 会对将来的预计负债采取隐藏的行为, 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状况不了解。各类审计机关要对此足够重视, 让企业正规披露信息, 从而有效避免欺诈现象。我国在对或有事项的处理上还比较落后, 主要是借鉴外国。我国亟需建立自己的或有事项处理制度。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并将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应用, 这样才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六、分析我国企业在或有事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将来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乐观估计。

众所周知, 或有事项是一个不确定的事项, 它是否给企业带来盈利是一个未知数。很多企业利用或有事项的这个特点来处理相关问题。如企业有未决诉讼, 很多企业在对这个会计科目进行处理时都盲目的估算, 在账面上尽量把更多的不利方面剔除。很多企业利用这个漏洞去冲减企业的资产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在2013年度证监会发布的报告中曾称, 上市企业巨龙公司曾以此种方式进行会计账目的调整, 来欺骗消费者, 吸引资金。

2. 利用企业的或有事项进行公司报表的粉饰。

会计报表是企业的“健康证”。正常经营的企业它的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等报表的各个会计科目之间都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有些公司它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十分良好, 为了更好的伪装会计报表, 企业就会利用或有事项进行资产和负债的调整。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减少资产增加负债, 利用税收来调节企业利润, 利用或有事项来调节报表, 而此种行为又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要处理好或有事项违纪问题, 加强对其的监督。

七、处理或有事项问题的具体方法

对或有事项的处理必须坚持以下措施

1. 要准确地估算或有事项的发生。

或有事项是在将来才能产生结果的, 是企业不能事先预计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相关的会计估算中要稳健的进行处理。从或有事项的定义可以看出, 它是对未来事项的处理, 如果估测不够准确, 就会导致企业的准备资金出现问题,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久经营。而在现今的处理中, 一些企业往往不够重视, 致使企业利益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对它的处理要做到有效的估计。

2. 要重视或有事项的处理。

有些企业认为或有事项是将来的事情就轻视它。但或有事项的确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重要影响。所以对或有事项要做到科学的预估和管理, 要对或有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做到既有重点又统筹兼顾。可以对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划分层级, 对其中主要的优先处理。例如:按或有事项发生的程度分层, 第一层是极度有可能发生的, 第二层是较有可能发生的, 第三层是可能性较小的。对各类或有事项要有层次的进行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做有效的处理, 不留死角,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应对不利情况的处理能力, 才能更好地有利于企业经营。

3. 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企业只有对或有事项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进行账目记录。或有事项是企业将来经营的晴雨表, 只有准确地记录才能更好地反应问题。各种或有事项有其固定的会计项目, 并根据这些会计项目处理相关问题。对于或有事项反应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不能忽略任何项目。因为在这些被反映的问题中可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信息, 关系着企业的盈利问题, 如果处理不利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

4. 要保证有效率地进行记录。

企业的经营项目众多, 在繁杂的会计科目中, 企业需要更有效率地进行记录, 不能对或有事项敷衍了事, 如果只是草草的进行记录, 就没有达到此会计科目的根本目的。在进行或有事项账目处理时, 对各项或有事项的处理要有效率, 但不能出现重大的预估失误。对信息处理的质量和数量都应该谨记效率性原则。有了效率才会使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或有事项处理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2]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陈志萍.会计信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7.

[4]刘翠莲.现代商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5]李德.企业经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6]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7]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8]马海清, 朱光林.决策会计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9]王春峰.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或有事项问题 篇6

(一) 或有事项披露信息质量不高。

首先, 对诉讼、仲裁的披露不够完整。50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涉及到诉讼, 占12%, 大多数公司只披露了未决诉讼的原因, 对于诉讼可能产生的影响则未作披露, 致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准确判断。还有对担保事项的披露也不够规范, 有25家公司存在担保事项, 占总数的50%, 其中有20家对其作为或有事项披露, 剩余5家则没有作为或有事项披露。可见有一部分企业对担保事项蓄意隐瞒, 导致对外担保的或有事项信息披露严重滞后。总之, 上市公司对担保、诉讼、仲裁的前因后果和或有事项信息披露不够且滞后, 甚至有一部分企业以保护商业秘密为借口, 对不利于公司的信息进行蓄意隐瞒。其次, 在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或有事项中, 普遍没有确认“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要求, 如果很有可能发生支付义务, 且支付金额可以计量的话, 应在“预计负债”科目下确认并披露, 然而在上市公司的或有事项披露中一些项目已经满足确认条件, 却很少有公司在财务报表上确认预计负债。

(二) 或有事项披露位置不规范。

或有事项披露的位置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的信息不集中披露在或有事项下, 而是分散在年报的几个部分里, 有些公司的或有事项没有直接在报表附注中反映, 而是通过其他附注间接反映, 如附注中的关联方交易、担保事项、重要事项或者是指定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或有事项在披露形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规定, 上市公司一般需要在表外或有事项下披露公司存在的所有或有事项, 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研究发现, 虽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看到或有事项信息披露了该公司董事会报告中存在或有事项信息, 但或有事项下却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或者不按照或有事项的要求进行披露, 这显然让报表使用者得不到有用的信息。这样分散的反映, 可以使得公司减轻集中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披露的影响, 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知情权, 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三) 审计师审计力度不够。

很多上市公司都把审计仅仅当作为了满足最低的法律方面的要求才做的, 他们寻找的是能够给出肯定答案且价钱最低的会计师事务所, 他们甚至还寻找能够容忍乃至能够帮助他们犯错误的事务所。而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竞争的需要, 把审计程序减少到了法定的最低限度, 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低价的竞标者。同时, 他们也尽力寻找机会为客户提供非审计的服务, 以获取越来越高的服务收入。这必然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至少是形式上的独立性。他们站在了上市公司的角度而不是投资者的角度来进行审计业务, 而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审计师不能提供完整公允、独立的审计意见。

根据5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 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30家公司中, 有12家公司与或有事项有关, 占了40%。但是, 大部分的审计意见集中在解释段说明。有部分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和抵押资产的价值占公司净资产的一半以上, 但是, 审计师没有在审计报告中提示审计意见, 而是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报告, 并没有向投资者提供公允、独立的审计意见。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信息披露对策建议

(一) 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及相关法规

第一, 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规范信息披露内容。目前,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对或有事项信息披露做了较为可行的规定, 但是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的信息基本依赖于自己的理解和职业判断, 相关的规定还是过于原则和笼统, 缺乏细致明确的规定和原则, 在准则基础上出具法律效率与准则相同的对准则的解释, 对准则做出详细明确的解释, 让准则的原则与规定更加细化和明确。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披露的时间、披露的方式、披露到何种程度以及公司违规后的处罚应做出更详尽更明确的规定, 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让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的披露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至少能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更具有规范性和可比性。

第二, 尽快完善相关法规的规定。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比较原则化, 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规定, 致使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 在不违反准则的条款前提下会计师很容易决定其报表利润数。想要改变单靠利润额来决定企业命运的现状, 可以将公司的营业利润、现金流量等多项指标进行考核企业的业绩。因此, 对于《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 尽快对具体规定进行细化, 改变仅以其会计利润作为公司亏损或者盈利的标准, 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利用或有事项信息进行利润操纵的念头。

(二) 规范或有事项披露位置。

规范或有事项披露的位置, 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 遵守会计准则, 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进行披露, 将其披露到相关指定的位置。

财务报告是通过会计人员做出来的, 所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证或有事项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 需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提高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准则的学习, 尤其是预计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区别部分, 使之能够适应新的会计准则, 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或有事项披露的信息质量, 一方面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 应当基于客观立场、实事求是, 从主观上努力杜绝作假的可能;另一方面应加强财务人员对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相关培训, 使他们能正确理解或有事项, 除充分领会准则的精髓外, 还需要掌握大量的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企业内外资料以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密的逻辑推断力, 进而提高会计核算, 遵循会计准则规范或有事项位置。

(三) 加强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监督。

在股票市场上, 对于无足够股份与管理的众多投资者来说, 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最直接的信息来源。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消除股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充分, 实现股票市场的透明和规范。对公司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 发现有欺诈行为者, 要依法严惩。目前我们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在民事损害赔偿的制度中需要对诉讼主体、诉讼方式、赔偿范围、损失计算、诉讼时效等具体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对于或有事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可以做到有制度可循, 可以依据相关制度处理此类行为。民事损害赔偿制度不仅能够对违规者进行惩罚, 而且可以有效地剥夺投资者获取的非法收益, 并且能够有效地动员广大投资者参与互相监督。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证券责任方面的规定, 明确违规责任的归属, 形成一个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惩罚机制。

2、严格执法, 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执法, 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是只要认真执行, 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为此, 要加强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 针对造假违规成本低, 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单位和个人, 加大处罚力度, 使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工作进一步合法完善。

(四) 加大审计师审计力度。

上市公司应该制定完善考核方法和检查制度, 对或有事项做定期检查, 从而达到监督的作用, 同时也通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加入, 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在审计或有事项时发表独立的意见, 确保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披露的充分性。

从审计师方面加大对或有事项的审计力度, 为保证意见的公允性, 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企业内部信息, 作为内部专家并且能够获得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完全有可能对或有事项信息披露把关。注册会计师尤其要详细审计预计负债的确认范围, 不要“吝啬”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 对企业预计负债的确认如果发现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为了达到避税目的, 有意对或有负债、或有损失进行高估, 降低企业利润;或人为降低甚至无视或有损失的存在, 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人为粉饰会计报表等行为而且金额较大者, 应根据严重程度发表无保留、保留或否定审计意见。否则只会让企业更加肆无忌惮, 无视会计准则的存在, 继续欺骗投资者了。上市公司要谨防其通过或有事项标准调节利润, 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 确保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曹秉彦.浅谈上市公司或有事项的披露[J].知识经济, 2010.5.

[2]郝春蕾.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 2010.18.

[3]李黎.试议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的披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20.

或有事项问题 篇7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我国企业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作出了明确的规范, 尽管如此, 许多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的披露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 本文选取了福建省上市公司2009年以及2010年年报, 对或有事项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样本数据, 2009年, 福建省68家上市公司中仅47家公司披露了或有事项, 占69%;2010年, 福建省80家上市公司中有58家公司披露了或有事项, 占72.5%。

(一) 预计负债披露不规范

2009年, 福建省68家上市公司中仅16家公司对预计负债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了披露, 占样本总数的24%。2010年, 在报表中披露预计负债金额的仅21家公司, 占样本总数的26%。许多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预计负债一直为零, 预计负债科目形同虚设, 即使是计提了预计负债的公司也并未就其对公司产生的财务影响进行披露, 这样就隐藏了可能的财务风险。另外, 2010年对预计负债金额进行了披露的21家公司中, 仅旭飞投资、盛屯矿业等14家在报表附注中对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的原因、期初与期末余额及本期变动情况进行了披露, 一些上市公司仅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了预计负债的年初数及年末数, 在报表附注中并未对预计负债的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二) 或有事项披露要素不完整

或有事项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债务担保、承诺、未决诉讼或仲裁、产品质量担保等。通过对福建省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 这些公司或有事项披露的种类主要有债务担保、未决诉讼及仲裁、承诺、资产抵押贷款以及背书给他人的票据贴现这五项。两年中约50%的上市公司存在债务担保事项, 约25%的上市公司存在未决诉讼及仲裁事项, 而其他或有事项比例较低, 这说明债务担保和未决诉讼及仲裁是上市公司中最为普遍的或有事项。

对于或有事项, 除了准则规定的披露内容外, 企业还应将可能性的判断依据、影响因素及其性质、估计的程序和方法等内容披露在报表附注中, 然而福建省大部分公司仅披露了或有事项的形成原因, 诸如有债务担保或未决诉讼等, 没有披露或有负债可能对公司产生的财务和经营影响。有些上市公司凭借准则中的豁免条款, 以保护商业秘密为借口, 隐藏了财务风险, 使投资者无法对公司作出准确判断。

(三) 或有事项披露不及时

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如果发生了能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或有事项, 上市公司应及时披露该或有事项。但福建省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及时披露或有事项, 且严重滞后, 甚至在或有事项发生多年后, 接到法院判决书才予以披露, 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 甚至导致停产或终止上市。这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 也极大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 上市公司不及时披露或有事项, 也意味着存在内幕交易的隐患,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以及市场的公平竞争。

(四) 或有事项披露位置不集中

2009年, 福建省68家上市公司中有48家披露了或有事项, 占样本总数的69%。其中, 28家公司的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的“或有事项”部分进行了集中披露, 12家公司仅在报表附注的“或有事项”中披露了一部分, 而将其他或有事项披露于报表其他地方, 8家公司的报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下无任何信息披露, 或有事项的披露分散于其他部分, 如“关联方交易”、“承诺事项”、“其他重要事项”, 以及在公司年报正文的“重要事项”中的“重要诉讼”、“其他重大合同”等事项中;2010年, 在58家披露或有事项的公司中, 32家公司的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做了集中披露, 16家公司仅在报表附注的“或有事项”中进行了部分披露, 10家公司的或有事项分散披露于其他部分, 由此可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呈报或有事项的位置比较零乱, 信息使用者不容易获取企业所有或有事项的信息。

二、或有事项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不健全

1.对或有事项披露的规定过于稳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或有负债只要是可能发生的 (即概率大于5%, 但小于或等于50%) 均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而且还要求对经常发生的, 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有较大影响的或有负债, 即使其有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也应进行相应的披露。这样的规定过于稳健, 从重要性原则的角度来考虑, “可能性极小”, 即发生概率小于5%, 属于不重要事项, 如果披露, 有误导信息使用者判断的可能;若被担保企业有很高的信用级别, 基本可以肯定担保损失不会发生, 那么信息使用者会因企业披露这些可能性极小的损失, 对企业的或有事项产生错误理解。此外,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充分披露应是以不增加企业信息成本为前提, 调查了解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披露。稳健性原则固然重要, 但它并不是处理或有事项的惟一标准, 其它如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同样重要。

2.可能性的划分过于主观

会计准则对可能性的划分如下:基本确定, 发生概率介于95%~99%之间;很可能, 发生概率介于50%~95%之间;有可能, 发生概率介于5%~50%之间;极小可能, 发生概率介于0~5%之间。其实, 以概率表示的可能性仍然具有可操纵性, 特别是对于处于临界点附近, 这一规则很容易被规避。原因在于概率是客观的, 而对概率的判断是主观的, 且对可能性标准的量化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这样的划分主观性太大, 使不同的估计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且又缺少可靠的资料来验证, 一是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二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无法得到真实公允地披露, 并容易使报表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3.给不充分披露提供了制度漏洞

我国或有事项准则在披露部分存在例外原则, 即在涉及未决诉讼、仲裁情况下, 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则企业无需将这些信息披露在会计报表中, 而是只需要披露未决诉讼、仲裁的形成原因。这一规定虽然有利于保护企业, 但容易被滥用, 给企业增加故意隐瞒重大事项的借口, 有些企业只披露未决诉讼、仲裁的原因, 而对其产生的影响只字不提, 违背了充分披露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者的利益。

(二) 企业披露或有事项的成本较高

或有事项中的预计负债的确认在大多数时间不是仅仅由会计人员来操作就可以认定的。例如对违约损失的确认, 就要涉及相关经济法的知识, 产品维修承诺则需要对应的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便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企业必须要提高其财务报表的编制成本, 才能较为准确地确认预计负债, 而这部分成本是企业不愿付出的, 更何况这类信息的披露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与其提高成本披露这类信息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不如等既成事实再说。

(三) 对或有事项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部门主要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中,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享有最广泛的权力, 是最为权威的监管者;证券交易所处于一线监管的地位, 其权限较为有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是间接的, 是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的。近年来, 虽然证监会对或有事项披露监管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但披露违规事件却屡禁不止。尤其是对定期报告, 在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相对集中的几天时间内, 认真地审核是很难做到的。此外, 我国的相关法规制度之间不协调, 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 使虚假会计信息被揭露的可能性极小, 即使被揭露出来, 由于我国现已发布的一些法规中惩治造假的规定过轻过宽, 因此上市公司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 这便增加了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违规的可能性。

三、完善或有事项披露的对策建议

(一) 修改完善准则的相关规定

1.减少或有事项确认的主观性

对于或有事项, 除了准则规定的披露内容外, 准则制定机构还应分别制定不同种类的或有事项判断可能性的详细依据, 做到每一类或有事项的“很可能”判断都有据可依。而或有事项“很可能”的判断依据应该取决于相关专家的意见。例如, 企业若要判断某项未决诉讼或仲裁是否应确认预计负债, 则应根据律师或法律顾问所出具的专业意见作出合理的判断;企业若要对产品质量保证作出合理判断, 则应以企业销售部门、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相关专家的意见以及以往的经验数据为判断依据。同时, 应明确上市披露预计负债的计提基数和计提比例,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增强或有事项计量依据的客观性

由于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 在或有事项会计处理过程中, 应根据谨慎性原则, 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 总是尽可能高估负债或损失, 低估可能的资产或利得。企业在确认预计负债的最佳估计数时, 对于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 如果或有事项的其他可能结果大部分均比最可能的结果高或低, 为了让或有事项更具有客观性, 而不是盲目地选择一个最可能结果, 则企业在面临这种情况时, 最佳估计数将是较高或较低的金额。

3.明确或有事项披露的时间、方式及程度

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不规范、不充分、不及时, 利用或有事项准则的漏洞, 对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准则, 对或有事项披露的时间范围、披露方式以及披露的详细程度作出明确规定, 以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 规范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利益。

(二) 加大对或有事项的审计力度

注册会计师应审查或有事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认真审核企业提供的或有事项的资料和相关信息, 通过向企业的管理层、相关职能部门、或有事项的责任人或知情者, 逐项核实或有事项是否确实存在, 是否有错列、虚列, 特别是漏列的现象。审查或有事项确认的合规性, 认真审核企业的所有或有事项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条件, 经过确认的程序。未确认程序的或有事项要重新确认, 不符合或有事项确认条件的要予以剔除。审查或有事项计量的可靠性, 要纠正企业由于某种主观意图而任意计量、故意扩大或缩小金额的现象。审查或有事项披露的规范性, 对企业未按规定披露或有事项信息的, 应督促其补充披露, 并查明原因, 落实责任归属, 以便更好地保证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并根据会计处理情况和重要程度签发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

(三) 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或有事项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决定了对或有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时需要借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或有事项披露的水平。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培训, 一方面, 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 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另一方面, 应加强对会计人员或有事项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培训, 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并正确理解或有事项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的相关内容。充分领会会计准则的精髓, 掌握大量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企业内外资料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断力, 做到在进行职业判断时, 能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和披露, 为投资人和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摘要: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的或有事项应通过会计报表反映出来, 以使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有关方面能够获得充分、详尽的企业财务信息。然而, 通过对福建省上市公司的情况分析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或有事项推迟披露、披露不充分或隐瞒不披露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 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 有必要分析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张子健, 王立峰.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情况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 2010 (32) :22-24.

上一篇:特征与含义下一篇:人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