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套种现状

2024-05-13

间套种现状(精选5篇)

间套种现状 篇1

农作物间套种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种,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叫套种。

扶绥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全县农业人口35.7万人, 全县耕地面积10万hm2, 其中旱地约8.7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87%。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以甘蔗、水果、蔬菜、剑麻、粮食五大支柱产业, 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大多依赖种植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口不断的增长, 土地资源匮乏, 作物之间争地矛盾凸现, 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量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越来越困难。而由于受自然条件、耕作水平和市场变化等因素的限制, 土地里种植单一作物单产增加难度很大。土地资源匮乏和单产提高困难的问题是严重制约扶绥县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在生产中推广间套种技术, 充分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的空间差和时间差, 建立多种作物共生、多层次结构搭配的农业生产模式, 使农业资源合理配置,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生产力, 使农业生产方式向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方式发展,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内实现农业持续增效, 农民持续增收。

1 间套种产业现状

1.1 产业发展迅猛

扶绥县农作物间套种自2003年起零星分别在山圩、岜盆等乡镇, 2006年以来, 产业迅速发展, 种植区域履盖全县11个乡镇, 面积从2003年的几百亩发展到2010年的2.6万多hm2, 主栽作物由甘蔗、木薯几种发展到甘蔗、剑麻、木薯、果树、玉米等, 间套种的作物从原来的花生、豆类等发展到目前以春西瓜为主的香瓜、甜南瓜、冬瓜、花生、豆类、蔬菜等多种类多模式共存, 形成了间套种产业多头并进的格局, 面积、种类品种不断迅速扩大。其中甘蔗、木薯、果园间套种已上规模, 占全县间套种产业的主导地位。

据统计, 2010年, 扶绥县农作物间套种面积2.88万hm2, 其中甘蔗间套种面积1.92万hm2, 约占全县间套种总面积的67%。201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8.11万hm2, 其中新植蔗约2.4万hm2, 间套种面积1.92万hm2, 占新植蔗地的80%;木薯种植面积2666.67 hm2, 间套种面积2553.33 hm2, 占总面积的96%;果园种植面积1.23万hm2, 间套种面积3233.33 hm2, 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26%。间套种规模如滚雪球, 越滚越大。

1.2 多种模式并存

目前扶绥县间套种的模式有:甘蔗—西瓜 (甜南瓜、红瓜子、花生、豆类) ;木薯—西瓜 (香瓜、甜南瓜、黑皮冬瓜、红瓜子、花生、豆类) ;香蕉 (柑橙) —毛节瓜 (西瓜、花生、豆类) ;剑麻—花生 (豆类、西瓜、甜南瓜) ;玉米—花生 (豆类、肉芥菜等) 多种模式。这5种模式, 遍布全县11个乡镇。其中主要模式为甘蔗—西瓜, 2010年春植甘蔗间种西瓜面积达到1.6万hm2。

1.3 产业效益显著

1.3.1 经济效益

各种间套种模式均显示了增产增收。根据几年来的田间测产验收和统计显示, 甘蔗间种西瓜, 平均增收1800元/667 m2以上, 木薯间种西瓜、香瓜和黑皮冬瓜, 平均增收1700元/667 m2以上, 果园间种西瓜、冬瓜、甜南瓜等, 平均增收1000元/667 m2以上。甘蔗、木薯、果园、剑麻等地间种花生、大豆, 以及粮食作物 (玉米) 间套种蔬菜等, 平均增收600元/667 m2以上。

甘蔗间种西瓜模式增收效益最显著, 2009年全县甘蔗间种西瓜面积1.1万hm2, 平均西瓜收入2250元/667 m2, 平均甘蔗增收184.5元/667 m2, 两项合计平均比单种甘蔗产值收入增加2434.5元/667 m2, 全县实现总产值增加4.067亿元;平均西瓜纯收入1770元/667 m2, 平均甘蔗纯收入增加184.5元/667 m2, 两项合计平均比单种甘蔗纯收入增加1954.5元/667 m2, 全县实现总效益增加3.264亿元, 仅此一项, 全县农民人均产值增加1139元, 纯收入增加914元, 单一种植甘蔗投入产出比为1∶2.8, 甘蔗间种西瓜投入产出比为1∶3.7, 种植效益非常显著。甘蔗间种西瓜投入产出对比见表1。

山圩镇那任村渠茗屯, 全屯有168户725人。2009年全屯甘蔗间种西瓜113.33 hm2, 平均西瓜1500 kg/667 m2, 全屯西瓜产量2550 t, 按2010年西瓜平均收购价1.5元/kg计算, 全屯西瓜收入达382.5万元, 人均西瓜收入5275元;甘蔗增产0.5 t/667 m2, 按2009/2010年榨季原料蔗入厂价369元/t计算, 增收184.5元/667 m2, 全屯甘蔗增收31.4万元, 人均甘蔗增加收入433元。两项合计人均收入增加5708元。

山圩镇那任村渠茗屯农户郭惠豪, 家庭人口4人, 2009年甘蔗间种西瓜0.93 hm2, 西瓜总产量40 t, 西瓜总产值60000元, 西瓜部分总投入9500元, 西瓜部分纯收入50500元;甘蔗平均产量比单种增产1 t/667 m2, 按2009/2010年榨季原料蔗入厂价369元/t计算, 甘蔗产值增加369元/667 m2, 甘蔗总增收5166元。两项合计全年间种纯收入增加55666元, 人均纯收入增加13917元。

岜盆乡弄廪村杨海波, 2009年承包土地3.33 hm2, 进行甘蔗间种西瓜生产。西瓜总产量100 t, 总产值16万元, 总投入3.4万元, 西瓜纯收入12.6万元;甘蔗增产25 t, 增收0.92万元。两项合计增收13.5万元。

1.3.2 社会效益

间套种使主栽作物和间套种作物间实现了资源共享、节本增效的目标。以扶绥县甘蔗间种西瓜为例, 由于西瓜生长期比较短, 在甘蔗分蘖期已收获上市, 投入的地膜、化肥、农药等资源所剩余的部分为后期甘蔗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解决了甘蔗生长所需的投入。甘蔗地膜、农药、化肥等费用投入减少300元/667 m2以上, 同时在西瓜生产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甘蔗田间的前期管理工作, 为甘蔗获得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甘蔗产业是扶绥县支柱产业, 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通过间套种的开展, 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坚定了种蔗的信心, 对稳定扶绥县甘蔗支柱产业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民富裕, 社会安定, 人民安居乐业, 从而显现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1.4 配套技术日渐成熟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推广应用, 以农作物“三避”技术为支撑的间套种技术, 综合配套机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设施穴盘嫁接育苗移栽、人工授粉、病虫草鼠害综合等配套技术日渐成熟, 并为广大农民所熟识掌握和广泛应用于生产中。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主栽作物和间套种作物实现资源共享, 和谐共处,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的目标。

1.5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相对完善

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县-乡两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相对健全, 农民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较高。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120多人, 熟练掌握农作物间套种和各项配套技术。而全县通过各类科技培训, 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8000人, 获得“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结业证书的青年农民3200名, 获中等专业技术证书的农民200名, 获得农民技术员资格的农民1200名, 科技示范户8500户, 农村科技带头人1560名。这些县乡村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 是扶绥县发展农作物间套种推广科学实用技术, 增加产量, 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人才保障。

1.6 产品流通网络比较完善

间套种面积最大的是甘蔗间种西瓜, 2009年间种面积1.11万hm2, 2010年1.63万hm2, 每年西瓜总产量在30万t以上。几年来, 政府、业务部门、种植户和流通户联合, 通过加强宣传、创建平台、产销对接等营销措施, 建立了完善的西瓜经销网络。政府划出资金, 在西瓜主产区山圩、岜盆、东门和渠黎等乡镇种植区内建设和维修道路, 建设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点, 派出工作组到全国各大城市进行调研、参加各种产品展销会, 举办西瓜产销对接会和西瓜节等活动开展产品促销工作;媒体则充分利用扶绥县广播、电视、报刊等平台和通过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加强产品宣传;农业部门开通网上销售通道, 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扶绥县西瓜产量、质量、价格、收获季节、供销情况等信息, 为农民提供西瓜网上交易服务, 确保西瓜等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畅通;农业和经贸两部门联合组织培训流通经纪人, 使其及时掌握国内各大市场西瓜供求信息和扶绥县产品供销信息, 并与全国各地的客商保持对接, 同时确保流通组织和经纪人依法守法经营, 避免坑农行为发生, 使农民有效地与市场和谐对接, 确保增产增收, 实现共赢。几年来由于产品流通网络完善, 扶绥县农产品顺畅地销售到全国各地, 甚至海内外, 没有出现滞销和压价现象发生。目前, 扶绥县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2个, 会员1500人, 农产品流通经纪人380人。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育苗环节较薄弱

2006年以来, 由于间种西瓜规模迅速扩大, 西瓜苗供不应求, 于是涌现了许多育苗大户。但除了山圩镇的育苗专业户在西瓜嫁接育苗上技术相对较高外, 其他乡镇的育苗户自己没有实践经验, 多是聘请南宁市郊苏圩镇的师傅前来指导, 育苗技术普遍较低, 掌握不好播种、嫁接等时机, 嫁接成活率低。育苗设施简陋普遍比较简陋, 增温保温功能较差, 经不起长时间低温、高湿等不良天气的影响, 嫁接成活率低, 成苗率低, 苗木成本高。2008年2月初由于受突如其来的低至1℃极端低温影响, 育苗棚内增温设施差, 低温造成大量死苗, 当年瓜苗供应严重不足, 瓜苗价格也从以往的0.6~0.8元/株飙升至1.5元/株;2010/2011年冬春季, 由于受长期低温低光照的影响, 育苗成苗率低, 东门镇40%左右, 而渠旧镇约30%, 山圩镇也只有50%左右。

2.2 干旱问题严重

扶绥县年降水量1050~1300 mm, 雨量相对充沛但分布不均匀, 春秋季旱情较严重。每逢干旱, 种植户只能开着带水箱的拖拉机或赶着带水箱、水桶的牛车到几公里之外的地方去买水浇瓜抗旱。干旱缺乏灌溉用水, 增加了生产成本, 降低了生产效益, 制约了间套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跟风发展问题较严重

一些乡镇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本乡镇的间套种发展模式, 而是采用同一模式跟风发展。如渠旧镇春季偏旱, 水利基础设施差, 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跟风发展甘蔗间种西瓜难以取得明显效益。而同一种类同一季节上市, 造成巨大的产品销售压力, 政府和相关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展产品促销工作, 增加了销售成本, 种植户也难以取得如期效果。

2.4 经营分散, 缺乏品牌

土地分散, 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不利于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不便于生产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间套种产业的发展。

间套种农产品如西瓜等, 品种好但没有树立基地品牌和产品品牌, 散装销售, 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

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投入, 加强西瓜等育苗基地的硬件建设, 提高育苗设施质量。组织育苗专业户进行育苗技术培训, 引导育苗专业户采用标准化、规模化育苗, 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育苗, 保证苗木供应, 提高苗木质量, 降低苗木成本, 提高种植效益, 使间套种产业得以壮大持续发展。

3.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扶绥县属于喀斯特地貌, 地下水源比较丰富, 大部分种植区域属于小丘陵山地, 适宜利用缓坡落差水重力和辅助加压建设滴灌系统, 实行节水农业。通过政府划拨资金、申请项目资金和村屯集体经济及农户自筹等方式, 筹集资金挖井、建水塔, 建设灌溉系统, 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膜下滴灌、微喷等, 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节约用水,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政府对水库和灌溉沟渠进行维修, 并适当出台大、中、小型水库用水优惠政策, 保证间套种生产用水。

3.3 因地制宜各种模式适当发展

部分乡镇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间套种模式发展间套种生产。山圩、东门、岜盆和渠黎等乡镇, 农民科技素质高, 生产技术管理水平高, 经验丰富, 宜继续采用甘蔗间种西瓜模式进行生产, 以使该模式得到长足发展;而渠旧镇因水源不足, 农民科技素质相对差, 宜采用甘蔗或木薯等间套种比较耐旱的品种如红瓜子等, 柳桥镇和东罗镇, 冬季水源比较充足, 适宜发展秋冬种, 可以采用果园间套种瓜类豆类、甘蔗间种马铃薯等模式。

3.4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创立品牌

结合土地流转工作, 建立土地流转示范点, 以“小块并大块”为主推模式, 结合实际推动土地流转工作进程。

开展标准化生产, 保证产品营养优质安全。农业、经贸等部门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协会等专业组织申请注册西瓜等产品品牌商标, 创立品牌, 打造品牌效应;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改善产品包装方式,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地芸豆——棉花间套种栽培技术 篇2

地芸豆选用生育期为50~55d的中早熟品种美国红, 棉花选用良种抗虫棉。

2、播前准备

1) 浇足底墒水

如土壤墒情不好, 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洇地造墒。

2) 施肥

每亩施有机肥 (鸡、圈肥为主) 2~3t、碳铵25kg或尿素10~15kg, 撒于地面后进行浅中耕。

3) 精细整地, 作畦

一般畦宽2~2.2m或4~4.4m。

3、提早播种

1) 播种期

地芸豆3月上、中旬播种, 棉花在4月中、下旬播种。

2) 播种形式及密度

选用1.8~2μm的超薄地膜进行覆盖, 地芸豆采用大、小行开沟穴播, 每穴3~5粒种子, 深度为2~3cm, 每幅地膜种6行, 大行40~50cm, 小行17~18cm, 平均行距33cm, 穴距17~25cm, 亩穴数0.75万~1.1万穴, 亩播量12.5~15kg。用铲刀挖穴点种棉花, 每穴点种3~4粒, 播深2~3cm, 亩播量600~750g, 播后盖土呈馒头形, 便于浇水或雨后破板出苗, 行距66~90cm, 株距30~35cm, 亩株数2400~2900株。

4、栽培管理

1) 地芸豆管理

(1) 破膜放苗

地芸豆从3月下旬开始出苗, 经10~15d完成出苗过程, 需每隔2~3d检查出苗情况, 一般待子叶展平, 及早破膜放苗, 防止高温烧苗。

(2) 封土保湿提温

地芸豆苗齐后, 用细土将放苗口用土封严, 避免水分蒸发, 保持土壤湿度, 有利于提高地温, 促苗生长和高温杀草。

(3) 畦面撒土防杂草

对杂草严重的地块, 在膜上方压一层细土, 可防杂草生长为害。

(4) 防病治虫

因地芸豆播种偏早, 温度低, 湿度大, 苗期立枯病、根腐病发生严重, 要用抗枯宁等药剂进行喷雾及灌根防治。虫害主要是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等。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用辛硫磷毒土、毒饵或灭扫利喷雾进行防治, 棉铃虫用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5) 浇水施肥

一般掌握豆角长到2~3cm时浇第1次水, 对播前没施化肥的地块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10~15kg。

1) 棉花管理

地芸豆与棉花共生时间40~50d, 此期棉花处在苗期, 地芸豆处在开花结荚期, 肥水需求及供应矛盾突出, 根据这一特点, 应重点抓好以下技术落实:

(1) 早清秧中耕

5 月底至6月初, 地芸豆采摘完后应立即清秧, 对棉花进行中耕松土, 破板提温。

(2) 追肥浇水

第1次施肥在6月中下旬, 结合浇水每亩施二铵5~7.5kg、尿素5~7.5kg, 第2次施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花铃期) 进行, 施尿素7.5~10kg。

(3) 整枝

因棉花株行距大, 通风透光好, 后劲较足, 管理上以抓伏桃和秋桃为主, 特别要抓住早秋桃。 (1) 打顶:在7月15~20日之前打完, 每株留果枝10~12个。 (2) 打群尖:下部2~3个果枝留果节2个, 中部3个果枝留3个果节, 其余上部果枝留4个果节。并及时去掉疯杈和赘芽。

(4) 化控

在打顶前后, 每亩用缩节安3~4g喷雾化控。

(5) 病虫防治

果园间套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 光照强度低, 富含氧气, 正符合食用菌生长, 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 促进果树的生长, 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 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 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 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 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 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 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 果菌结合, 做到了树上长果, 树下结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 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 宽4.2~4.5 m、高2.0~2.2 m的拱形棚, 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 (除门外) 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 棚顶用薄膜盖好 (与防虫网相交接) , 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 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 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 装袋提前50~60 d。

2.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41.8%、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2.2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 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 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 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2.3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1.00∶ (1.10~1.25)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 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 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1.9~2.0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接种完毕, 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2.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 春季气温较低, 气温低于20℃时要注意加温, 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时注意通风换气, 以利于菌丝生长。

2.5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 菌包菌丝吃透料, 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 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 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 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 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 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 行距一般为20~24 cm, 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1.0~1.5 cm的竖裂口, 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 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 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 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 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 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 晴天多喷, 雨天少喷, 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 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2.6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 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 不伤小耳, 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 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 将耳床清理干净, 杀虫杀螨1次, 停水2~3 d, 以利于菌丝的恢复, 4~5 d第2潮木耳现蕾,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 菌肉肥厚嫩白, 营养丰富, 味微甜而鲜, 耐贮性好, 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 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 7月上旬覆土, 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3.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36.8%、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3.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3.3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 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3.4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 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3.5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 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 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 它透气性好, 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 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颗粒, 调成含水量为20%~30%, 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 建堆, 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 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 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 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 把畦面弄平, 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 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 12~14 d后菌丝扭结, 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 加强通风换气, 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 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 一般不喷水, 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 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 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 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3.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 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 品质最好;采收过迟, 成熟过度, 品质下降;过小采收, 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 把菇体分开, 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 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 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 停水2~3 d养菌, 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 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 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 侧生, 嫩滑可口, 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 耐储运, 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高, 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 低于4℃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 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 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4.1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47.06%、玉米芯44.76%、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0.2%。

4.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4.3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1.0∶ (1.2~1.4)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2.0~2.2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套上套环, 用胶圈把报纸 (已灭菌的) 扎紧在套环外封口, 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 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 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4.4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 菌丝吃透料, 少数菌包现蕾, 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 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 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 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 每天喷水2次, 3~4 d现蕾, 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 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 宜喷雾状水, 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4.5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 及时采收, 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 拔下整丛菇体, 小心放入框内, 避免损伤, 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 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 去掉小菇, 分级真空包装, 每袋2.5 kg。采完一潮后, 清理菇脚, 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 5~7 d即可转潮,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参考文献

[1]储利慧, 陈生良, 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6) :92-93.

[2]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04 (9) :34-35.

[3]刘岩岩, 张敏, 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130-131.

[4]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 2014 (1) :23-24.

[5]沈渊, 姚明军, 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1) :144-145.

间套种现状 篇4

发展间套复种并不是一种原始、落后的种植制度,国外许多著名农业科学家认为该种植方式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光能,从而有效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亚洲东部及西亚许多国家发展较快,但是存在人多地少、农产品价格提高、土地费用增加等问题,间套复种被广泛实行。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以往采取传统的一年一作模式,但是受世界能源短缺的影响,也对间套复种逐渐重视,相继开展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欧洲的波兰,青饲料复种面积达246.67万hm2以上比利时在收获马铃薯、黑麦以后,复种饲料利用面积比例约为1/2;荷兰复种饲料作物的收获量是春播的2倍。在北美美国南部、中部先采用复种,以后逐步发展到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其“小麦带”复种青饲玉米或大豆约为266.67万hm2而加拿大南部地区复种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美国还成功开展了大豆或玉米行间套种黑麦、应用飞机在小麦行间套种大豆等试验。佐治亚州开展了一年三熟试验,如大麦套种玉米,再复种大豆/菜豆/青饲玉米等,成效显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间套复种的种植制度,充分肯定其重要性[1]。

我国农作物间套种历史悠久,间套种方式繁多,通过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40%,从而突破了土地面积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据谢磊[2]报道,我国2006年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比1996年的1.30亿hm2减少耕地面积800万hm2。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农作物间套种对广西农业发展的意义

2.1 利用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间套种利用主作物的空间种植另一种作物,或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隙阶段进行种植。如早熟春大豆矮杆豆科作物,出苗至成熟仅90 d,甘蔗前期(6月之前)生长缓慢,可将大豆在甘蔗田套种,按照行间种1~2行,一般可以收获大豆450~750 kg/hm2。甘蔗行距控制在1.0~1.2 m,因为其生长后期高度可达约3 m。通过这种方式,一年由一熟变为二熟,增加单位面积种植作物的种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 合理利用光温水资源,充分发挥广西地理优势

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是增加了田间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作物间的光能利用率。广西南临北部湾,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地处北纬20°54′~26°2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甘蔗生长。全区年平均气温17~22℃,有效积温为6 800℃;日照时数1 600~1 800 h,太阳总辐射量在376.56~460.24 k J/cm2;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或5—9月,年雨量1 250~1 750 mm,四季均可种植作物。传统耕作制度为一年种植一造(如木薯、甘蔗),实行作物间套种后,可以实现二年三造;一年二造可以增加为一年三造[3]。

2.3 改善蔗田小气候,减轻病虫草害和其他自然灾害

间套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通过改变作物群体,起到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甘蔗行间种豆类、玉米、辣椒、西瓜等作物,可实现蔗行提早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水效果。蔗田间套种还有利于减轻蔗螟为害,通过保护天敌达到稳产保收。据调查[4],宜州怀远镇北斗村同一块蔗田未套种的甘蔗田,甘蔗枯心率5.39%,套种辣椒的甘蔗枯心苗为2.3%,危害率降低。

2.4 提高复种指数

广西农民普遍采用在甘蔗地间套种花生、大豆、马铃薯、西瓜、辣椒、玉米等作物,间套种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产出。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作物间套种新模式,逐步开展甘蔗间种豆类蔬菜、茄子、南瓜、冬瓜等,实现豆科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共生。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低消耗高产出,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

2.5 增加农田综合效益

2007—2008年河池市业技术推广站与巴马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蔗地间套种可提高甘蔗生产的竞争力,增加蔗农收入。从巴马镇元吉村、设常村等开展的162 hm2共12个点的栽培示范情况看,实地测产验收春西瓜套种甘蔗一年两收,甘蔗平均产量达145.5 t/hm2,产值40 740元/hm2;春西瓜平均产量达20 518.5 kg/hm2,产值32 829.6元/hm2(甘蔗价格280元/t,西瓜价格1.6元/kg),蔗田一年两收产值达73 569.6元/hm2,扣除甘蔗和西瓜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及甘蔗砍收人工费等投资23 100元/hm2,纯收入达50 469.6元/hm2,比当地传统的一年一季甘蔗种植模式增收45 477.6元/hm2。云南德宏州[5]甘蔗马铃薯间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平均产量达127.5 t/hm2,按收购价170元/t计,产值21 675元/hm2;马铃薯平均产量10 500 kg/hm2,产值5 250元/hm2,合计产值达26 925元/hm2,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2.6 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蔗田合理间种大豆、西瓜、马铃薯、辣椒、花生、玉米等作物,利用收获后的间套种作物茎杆、青叶回田,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活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据金光农场土肥站化验,地膜蔗间种黄豆,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3~0.88个百分点,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

3 农作物间套种原则

3.1 作物安排主次分明,互相兼顾

在作物安排上,应主、次分明,互相兼顾。在保证主体作物甘蔗、木薯等生长条件的前提下,兼顾间套作物光、热、水、肥的需要。在品种选择上,主作物如甘蔗一般要选择株型紧凑、叶片窄直、前期生长较慢、分蘖力强、丰产性能好、抗倒伏的品种。间套作物应选择早熟、矮生、直立、枝叶不过分繁茂的品种,使组成的复合作物群体能发挥最大的互补作用[6,7]。根据间套作物株型的高矮、熟期的迟早、劳力及田间管理实际,确定间套种的方式,以建立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复合作物群体。

3.2 主、间套作物种植期适宜

根据间套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确定最适宜的主、间套作物种植期。根据间套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确定最适宜的主作物和间套种作物的种植期,或通过育苗移栽的方法加以调节。如甘蔗间种西瓜、大豆作物应在甘蔗伸长盛期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或压青,以免抑制甘蔗生长,造成减产。

3.3 管理得当,讲求经济效益

根据主、间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和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用水、肥调节主、间作物的长势,采取疏叶、封顶、翻蔓、喷药、促熟或提早收获压青等措施来减少间套作物对主体作物的影响。间套种作物的收入,加上主体作物的收入,必须不少于净种单一作物的收入。

4 广西农作物间套种现状

从实际情况看,广西推广应用甘蔗、木薯间套种技术,既能保证原料蔗、原料薯供应和产业优势,又能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耕作模式,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走出一条不影响糖料蔗、木薯生产,不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又大幅增加农业收益的新路子。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突破耕地资源约束,协调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亚热带水果生产也是广西的一大优势。广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近年自主创新推进的实用先进技术整合、组装、集成应用形成的具有广西鲜明特色的崭新的技术体系,它革新了农村原有的低效、零星的间套农耕模式,实现了技术、理论、实践上的创新,成为广西农业新时期最有生命力、最有推广价值的重大农业技术体系。据统计,2009年广西全区推广间套逾40万hm2。其中:甘蔗间套种11.3.0万hm2,木薯间种8.47万hm2,果园间套种8.73万hm2,玉米套种8.07万hm2,其他作物6.80万hm2[3]。按广西全区农作物间套种种植效益平均净产值6 000~7 500元/hm2计,可新增农业产值10亿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增加的目的。

广西现有耕地262.52万hm2,其中旱地78.81万hm2,占1/3左右。经过长期的生产选择,全区形成逾20种农物作间套种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甘蔗、玉米、木薯、果园为主栽作物的四大类型。间作物主要有西瓜、花生、大豆、辣椒、马铃薯、南瓜、冬瓜、番茄、茄子、山姜、食用菌等。近年来,从全区各地农业局的汇报数据分析,各地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产值增加一般在7 500~57 000元/hm2,农作物间套种成为广西促进农业钱粮双增的成功模式[8]。

5 发展广西农作物间套种的建议

5.1 加强领导,推广适用技术

继续加强领导,狠抓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蹲点抓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观看专题片等服务活动。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解决旱地作物普遍缺乏水源等问题。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可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适量水分,减少杂草,促进作物早生快发。提早间套作物的种植期和采收期,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2 抓好流通服务

在农作物间套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产品的销售就成为一项尤其重要的工作,市场流通是直接影响农作物间套技术顺利推广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的需求,农业部们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户成立农作物产品流通协会,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彻底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如崇左市扶绥县协会和经纪人由于流服务工作到位,为西瓜的顺利销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西瓜协会2个,农产品经纪人达678人。加上采用间套的西瓜无污染、上市早、品质优、病虫少,种植形成规模,因此迎来全国各地销售商前来收购,西瓜价格提高,农民获得了实在的效益[9]。

5.3 总结经验,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

现在,虽然广西各地都在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模式,但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自然条件及技术条件的影响,各地间套种的增产效益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看,广西的农作物间套种还是很粗放的,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有必要研究作物间套种配套技术,总结间套种经验,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间套种配套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品种选配、间套种模式、适宜的播种期、科学施肥方法、合理密植、新技术的应用及收获时间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科研单位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甘蔗、玉米、木薯、果园的间套种技术,使广西间套种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间套种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情辑.国外农作物间套复种的发展及科研简况[J].山东农业科学,198(4):54.

[2]谢磊.论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及耕地保护的措施[C]//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武夷山: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年学术会,2007:361-367.

[3]袁琳.广西间套种面积将达600万亩以上[N].农资导报,2009-07-24(C04).

[4]张慧娟.宜州市推广甘蔗、玉米间套种辣椒全膜覆盖技术效益凸显[EB/OL].(2010-05-25)[2011-11-01].http://www.gxny.gov.cn/web/2010-05/280454.htm.

[5]韦目阔,岑东亮,韦健,等.春西瓜套种甘蔗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9(5):39-40.

[6]杨世成.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EB/OL].(2009-11-13)[2011-11-07].http://www.ynagri.gov.cn/_main/article-214466.html.

[7]徐昌,王智昭.甘蔗套种大豆配套技术开发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2(6):256-257.

[8]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全区农作物间套种和“三避”技术推广现场会资料汇编[S].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09:62-66.

间套种现状 篇5

一、选用良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金船”或“白沙”蜜本南瓜品种。玉米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玉米良种, 如“华试99”、“长玉13”、“贵玉2号”等优良品种。

二、合理密植

蜜本南瓜与玉米间作实行带状种植, 按0.83m×0.83m开厢, 玉米3月10~15日肥团移栽, 种植规格行、株距为 (80×50) cm×40cm, 栽单株, 一般每亩种植2 500株左右。蜜本南瓜3月20日左右育苗, 4月15~20日定植, 株行距3m×4m, 每窝栽双株, 每亩玉米地套种蜜本南瓜以55窝、110株为宜。

三、加强田间管理

1. 基肥

玉米定植前亩施腐熟有机肥1 500kg、过磷酸钙25kg、复合肥40kg+2kg锌肥;蜜本南瓜定植时每窝施腐熟的菜枯0.5kg, 不施化学肥料。栽后浇足定根水。

2. 追肥

玉米整个生育期追肥2次。第一次追施提苗肥, 每亩看苗施尿素5~10kg, 对粪水淋施;第二次追施攻苞肥, 每亩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30kg。

蜜本南瓜一般追3次肥:当南瓜成活后7~10天, 用清粪水对2~3kg/亩尿素施提苗肥;当主蔓长到50~60cm时, 进行第二次追肥, 每窝施有机生物肥1kg+硫酸钾型复合肥0.1kg;第一个南瓜坐住后, 追第三次追肥, 每窝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0.2kg。追肥方式为窝施, 若遇天旱, 应勤浇小水。

3. 整枝压蔓

蜜本南瓜侧蔓过多, 要摘除一部分, 最多留3个健壮侧蔓, 避免过于密集, 影响通风透光。当蔓长80cm左右时, 每隔40cm压蔓1次, 压蔓方法就是在土表挖10cm左右长的洞, 将蔓放入洞中, 上面覆盖泥土。压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定向;二是有利于长更多的根系, 共需压蔓2~3次。

4. 及时倒秆

玉米收后, 应及时倒秆, 将玉米秆平铺在土表, 同时将南瓜藤蔓引在玉米秆上, 有利于蜜本南瓜正常着色, 商品性较好。

5. 人工授粉

蜜本南瓜在开花期如遇阴雨天气, 应采取人工授粉, 在早上7点钟左右将雄花花朵摘下, 倒扣在雌花柱头上即可。

四、病虫害防治

1. 蜜本南瓜病虫害防治

(1) 虫害害虫主要有蚜虫、黄守瓜等。一般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现介绍一种简单省事的土法防治:南瓜移栽后5~6天撒适量草木灰, 以后每下一次雨, 天晴后就撒少量的草木灰, 能有效地防治蚜虫和黄守瓜等害虫。

(2) 病害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病毒病等。白粉病主要是在南瓜的后期发生, 一般不防治。如要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粉锈灵600~700倍液进行喷防。病毒病防治应以防治蚜虫为主。

2. 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在心叶期和喇叭期受害, 可每亩用Bt可湿性粉剂80g混合细砂4kg撒入玉米心叶防治, 同时加强对玉米纹枯病和大小斑病的预防。

五、适时采收

玉米在籽粒蜡熟后, 及时收获, 以防连续阴雨造成霉烂、发芽, 影响商品性。我县蜜本南瓜一般在玉米收获后才开始大量结瓜, 在谢花后40天左右, 瓜皮由绿色转变为橙黄色时可采收。贮藏的南瓜以上午阴凉时采收为宜, 留瓜柄2cm长, 在采收搬运过程中, 应小心轻放, 蜜本南瓜常规可贮藏到次年元月。玉米、蜜本南瓜收获后的玉米预留行内, 可种植小麦或青菜、榨菜、儿菜等品种, 不影响农时。

【间套种现状】推荐阅读:

工会现状07-14

发现现状07-15

压裂现状07-16

回收现状07-17

机电现状07-18

保持现状07-20

设置现状07-20

语言现状07-21

早操现状05-10

入侵现状05-11

上一篇:幼儿足球下一篇: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