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方略(精选6篇)
指导方略 篇1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可见,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感受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因此,小学生习作应从积累开始。
一、重视生活实践,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烧菜、钉纽扣、整理房间等。学生亲自参与生活,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丰富情感,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 在学校生活中寻找
学校生活精彩无限,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途径。同学、老师的喜怒哀乐,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自主创新的少先队活动……无不有待于我们去细心寻找。
3. 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人人都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社会这个大舞台每天也在上演着不同的节目。我们要留心观察社会中的一切事情,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工地上的劳动场面,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再让学生针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交流,讲述同学们感兴趣的重大新闻,谈谈自己看不惯的事情,等等。让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听说能力,进一步开阔视野。
只要我们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多关注现实,一定能从生活中获取大量鲜活的材料。我们的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又何愁写不出缤纷斑斓、各具特色的好文章呢?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验告诉我们,如想在作文中文思泉涌,只有多读书多储备,才会有广博的知识、深远的见解,写起作文来才会如有神助。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可有目的地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名人巨著、杂志文集等诸多方面书籍,尤其网络发达的今天,还可让学生上网去获取更多的可用之材。鲁迅先生说得好:“读书就如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只叮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必然宽,写作时才会有充足的素材。当然,光多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积累。有的家长说:“我给孩子买了很多书,他也真的看了,但是作文还是不会写,这是怎么回事?”道理很简单,这样的学生读书时没有入脑,没有积累这个过程,他在阅读时只注意某些情节描写,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图个热闹。教师可在平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专用于积累的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把平时阅读中认为好的词句摘抄下来,也可在读完后写上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根据原文内容去练习仿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经常检查读书笔记,对写得好的及时表扬,随时随地进行宣读、品评。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学生慢慢地就会把读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作文时,所需词句就会随着思绪自然流淌出来,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三、利用课堂教学,积累写作方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可以说每篇都经典,文章优美,字字珠玑,这些文章典范性很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典范。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情意、叙事明理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写作。如在教学写景状物类文章时,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运用了哪些器官去观察、体验,怎样展开联想的;在教学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文章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把物与人、物与理紧密联系起来的;在教学写人记事文章时,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特点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写作方法,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训练点,为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多思、多说、多写,从而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写出真情实意的文章来。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需要从指导学生学习积累开始。
指导方略 篇2
一、教会学生找到记叙文的“写作点”,通过一个点来展开
比如,学生可以把车票、钢笔、玩具车等实际的物品作为一个点。再如,车站、教室、超市等地点类“写作点”。又如,冬日、春雨等时间类“写作点”,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置作文的线索,在时间、地点、对象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限制。
二、记叙文写作应该是写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要求学生写作文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能涉及科幻、神话、穿越等内容,胡编乱造不行,脱离实际不行。
三、感受生活,写出人生的真精彩
指导方略 篇3
关键词:低段聋生 课外阅读 语言能力
一、低段聋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聋生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比较低,低段聋生阅读水平相当于普通幼儿园中班幼儿的阅读水平,四五年级聋生的阅读水平相当于普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丰城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今年丰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刚入学的八位聋生全都不识字,平时在家也没有看过书,主要原因是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且,大部分聋校没有开设阅读课,以至于低段聋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低段聋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方略
1.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
大部分刚入学的聋生都没有接触过书本,对以文字为主的书不感兴趣,再加上不识字,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文字较少、情节简单、以图画为主的绘本故事。随着他们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教师可以再向他们推荐故事性较强、字数较少的故事书,逐步提高聋生阅读书籍的难度。
2.激发聋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重视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语文教师的引导。面对刚入校园的聋生,语文教师可以先给他们讲述有趣的绘本故事,边用手指着绘本中的图画,边比划着故事中的内容,这样一定能激发聋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贴上文字标签,向聋生讲解这些文字,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聋生一定能静下心来自己看书;对于二三年级的聋生,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向他们推荐几本有趣的故事书。
其次,借助现代教具。网络、电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聋生易于接受,所以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让聋生观看,激发聋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3.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是保证有效阅读的重要因素,学校和教师应为聋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如班主任可以在班上设立图书角,提供大量适合聋生阅读的书籍,积极鼓励聋生在课后翻看图书;学校每天定期开放图书馆,让聋生能够在固定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从而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聋生的阅读喜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交流读后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班级读书交流心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聋生爱上阅读。
5.教会聋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应教给聋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于刚入学的聋生,语文教师可以告诉他们看绘本的规则和方式,如以从左到右、从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给聋生讲故事时,教师可以帮助聋生构建文字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字的内涵。如在教学《泡泡鼠历险记》时,教师可以指着牛奶的图画,把图画和文字联系起来,增加聋生的识字量,增强聋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当聋生的阅读水平逐渐提高后,教师就可以教给聋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教师要教会聋生使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阅读离不开大量词汇的积累,而低段聋生的词汇量较少,词语理解能力较低,教师要教会聋生使用工具书来查找生字和生词。
其次,教师要指导聋生摘录好词、好句。聋生学会摘录好词、好句后,就能不断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上学路上》中小主人公扶助小幼苗的动作描写十分精彩,笔者在给聋生讲解这些动词后,就告诉聋生这些动词用得很精彩,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然后学会使用这些精彩的动词。
从二年级开始,笔者就鼓励聋生写日记,引导他们充分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出好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总而言之,低段聋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紧密相关,每一位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把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指导方略 篇4
一、悉心选择欣赏内容, 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 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 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
1. 名画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名家名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可以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题材、表现手法独特的作品, 让幼儿欣赏, 使他们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境界提高。
如大班美术活动《我的小伙伴》, 以我国名画《百子图》来导入观察人物的动态。欣赏从局部到整体。首先, 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呢?那这些小朋友们在这里做什么?说些什么话呢? (从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讲述。在幼儿讲述后, 让幼儿学做画里面人物的不同形态。) 其次, 整体欣赏整个画面, 感受画面的欢快气氛。最后, 老师请幼儿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你会起什么名字呢?全班合作来创作一幅《我的小伙伴》。安塞农民画《牛头》, 是一幅象征性的作品, 构图饱满, 色彩热烈, 装饰性强。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头巨大的牛头连为一体, 又对中间的牛头进行夸大, 给人以鲜明突出的感觉, 不仅增强了牛的威武气势, 而且显示了牛的非凡神韵, 使人感到一种美的力量。教师问:画上有些什么?幼儿第一眼观察到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个牛头) 。老师:“这张画中什么颜色最多?” (红色、黄色) “给你什么感觉?” (感觉牛很威武、牛气冲天、好像有一团火马上要燃烧起来……) 。如果画中全用红色、黄色是否好看?通过明暗色调的对比, 幼儿发现暖色调的图案, 给人热情、奔放、有很强烈的感觉, 而冷色调的背景使人感觉很冷, 心里很难受、很害怕。美术欣赏活动能使幼儿产生审美的心理。其实幼儿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学会欣赏名家名画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才会使他们运用学过的色彩 (色调冷暖、明暗等) 、线条 (曲线、直线、螺旋线等) 、形状 (三角形、方形、圆形等) 、景物 (树影、建筑等) 等知识来对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美术欣赏活动, 并反复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 幼儿的审美才能发挥出来。在大班美术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梵·高的《星月夜》, 说:“小朋友们, 你们看看这幅画上面都有什么?”大家都争着回答:“星星、月亮、树、房屋……”老师问:“那看到这幅画, 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看着树好像往上长。”有的说:“好像它们都在动。”还有的说:“看起来好像很安静。”老师说:“我们再来看看星星和月亮周围他是怎么画的?”一幼儿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就这样绕绕的, 一个圈一个圈的, 像螺旋线。”另一幼儿说:“点点点的。”后来, 老师进行了总结, 介绍了画家和作品, 并让幼儿创作自己的作品。再如, 修拉的《大碗岛夏天的周日午后》中的点描法, 达利的《永恒的记忆》, 蒙克的《呐喊》中的变形和夸张,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中的线条和色块, 米罗绘画中的童趣幽默和线条笔触, 康定斯基作品中的色彩与形体, 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疏密、繁简, 等等。这些欣赏性范画既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让幼儿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 又能够为幼儿尝试不同表现技能技巧的先期经验做准备。
2. 现场范画化解幼儿创造美的难度
作品《拾穗子》画的是“弯着腰的三个妇女在拾穗子”。老师请一名幼儿讲述作品的内容, 并问大家会不会画, 很多幼儿说不会。教师又请一名幼儿弯腰拾穗子面向着大家而站, 请大家观察感知, 上身与腿的线条是什么形状?侧面脸部看到了什么?怎样表现弯曲的形态?然后教师画出了一个弯腰的女孩影子。
现场范画, 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作的范画, 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 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 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 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 等等。此时, 一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知现有物体及其关系, 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 各种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表象能够使幼儿游刃有余地创作。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范画, 因为将表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还需要表现力的支持, 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认知、情感、想象和创造都是通过表现力展现的, 而范画则能够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水平。
3. 同伴间相互欣赏分享绘画技能
中班幼儿画了命题画《会跳舞的小人》。下午自由活动, 教师把作品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并要求幼儿说出“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在哪方面改进一下会更好”, 这是班内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幼儿们已经学会采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比如, “我喜欢他使用的颜色, 如果再画大一点会更好”、“我喜欢他画的那个个人跳舞的姿势, 如果再给小朋友腿画弯曲和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更好看”……
欣赏同伴的画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 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 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的作品, 幼儿不仅可以扩展自身的经验, 同时建构出新的经验, 而且可以促进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分享能力和绘画技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同伴间相互欣赏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 又可在绘画前出示。
二、欣赏作品应该注意的问题
1. 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范画甚至依赖范画
实践发现, 因为范画的不当使用造成了幼儿绘画表现的程式化和僵化。绘画作品变得缺乏想象、童趣, 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萎缩, 不再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表达, 而是依赖于范画和老师, 这无疑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 也引发了大家对范画的抵触情绪。
2. 欣赏内容脱离幼儿生活经验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门徒的感情与性格, 让欣赏者从人物的形态、神情中读懂了其中蕴含的故事。这幅画显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来欣赏, 孩子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有限, 无法感受其中的意境。
如在学习设计《盘子》时, 老师选择了《青花瓷》作为欣赏内容, 在充分调动幼儿感受点、直线、螺旋线、锯齿线、城墙线、不规则曲线及不同粗细长短线条的基础上, 在幼儿绘画前出示了多幅不同线条、不同组合的范画。结果, 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各异, 而且组合多样, 比先前的表现丰富了很多, 而且没有和范画一模一样的作品。
绘画作为幼儿内心和精神的一种表达, 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 它描绘着幼儿眼中的世界。
总之, 在绘画欣赏环节中, 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欣赏内容, 并要时刻注意欣赏的导向, 欣赏画是幼儿创作的支持, 而不是限制幼儿的框框, 更不能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 适时、适地、适宜地欣赏优秀作品, 支持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美好的作品。
在幼儿欣赏美的过程中, 教师犹如一位美的使者, 除了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之外, 其本身还应是美的化身。在幼儿的心目中, 教师是美的偶像。要给幼儿一双审美的眼睛, 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超乎寻常、特别敏锐、善于发现美的心灵。这样在与幼儿的交往中, 当美景、美慧、美德出现时, 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 并及时地捕捉, 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资源和教材。
摘要: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 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 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 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境界提高。
指导方略 篇5
寻找小学生学习英语出错的原因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因为这样的一个寻找过程就是探析小学生英语学习机制的过程, 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许多不易表现出来的信息, 从而也就有了不易觉察的信息。笔者发现小学生英语学习出错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类型一:表达差异出错型。由于英语是第二语言, 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常常有一些因为表达差异而出现的错误。例如, 在我们的母语表达中, “我、你、他”的运用方式是一样的, “我是学生, 我喜欢上学”与“你是学生, 你喜欢上学”、“他是学生, 他喜欢上学”的表达没有质的不同。但在英语的表达中就是不一样的, 它们分别是“Iam a student, I like school”;“You are a student, you like to go to school”;“He is a student, he likes to go to school”, 同样是“是”, 有时是am, 有时是is, 有时是are;同样是“喜欢”, 有时是like, 有时是like to, 有时是likes to。学生会在这些不同之处发生错误。
其实, 这些错误的出现是完全正常的, 是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发生了错误的类比或迁移后形成的。如果认同这一结论, 那让学生在错中学就有了实现之道。因为根据教学心理学, 当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的时候, 是很容易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实施教学的。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错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然后去比较正确和错误之间存在的差异, 如汉语中只有一个“是”, 而英语中却有三个“是” (is am are) ……通过比较鉴别, 学生容易放弃错误的想法, 而接纳正确的知识。
类型二, 机械学习出错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因为是学生初步接触英语, 有时学生会通过简单的比较和逻辑推理, 想当然地对英语知识产生属于自己的错误理解, 例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错误:因为“上学”翻译成go to school, 所以将“回家” (go home) 说成go to home;因为“他是老师”翻译成He is a teacher, 所以将“你是老师”翻译成“You is a teacher”等。
对于这一类错误千万不能批评, 因为分析学生得出这些错误结果的心理历程, 我们会发现, 其实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这是非常可贵的。如果我们因为错误而批评, 就会浇灭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表扬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 然后就具体问题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 告诉他们语言学习不是数学上的推理, 有时有自己特定的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重在积累, 而不能凭简单想像来学习英语。有了这样的教育, 学生就会在后面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注意避开这一错误。
类型三, 文化差异出错型。毫无疑问, 我们的母语是东方文化, 而英语却是西方文化。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差异 (语言就是一种思维工具) , 因此, 当东方文化已经成了一个儿童的基础文化后, 其面对西方文化时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对口的地方, 也就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发生, 如表达的错误、理解的错误等。例如, 将“我和汤姆一起回家”翻译成“I and Tom go home together.”尽管从语法上看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不符合西方语言中要将别人放在自己之前这一语言习惯。
化解这一矛盾, 以求得错中学效果的策略是, 基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想, 寻找文化的衔接处, 实现两种语言的和谐共处。这一校正策略往往来自于对英语文化的研究与积淀, 因为这样的校正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错中学”的策略就在于我们要在课堂上多渗透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 甚至风土人情等, 这样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类型四, 学习水平不够出错型。这种错误类型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学习硬件”上有问题, 因此要实现“错中学”也是更为困难的。但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只要我们号准脉搏, 我们仍然有努力的空间。这样的例子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比较特殊, 极少存在共性, 因此此处不再举详细的例子。只简述一例, 笔者印象中有一个小女生, 对于人称的单复数无论怎样重复都无法掌握, 重复性背诵和默写都不能解决问题。这明显是一个理解力、思维力上有问题的个案, 后来为了化解这一困难, 我让同小组的学生每次上课前五分钟都要对她进行提醒, 一段时间坚持后才部分地解决了问题。
指导方略 篇6
林蕙青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课程教学大赛, 集中检验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 充分展示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水平, 是教育战线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林蕙青强调, 教育部刚刚召开了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教育部年度就业工作会议部署, 以本次大赛为契机,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交流,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努力把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