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龄婴儿

2024-10-07

6月龄婴儿(通用5篇)

6月龄婴儿 篇1

摘要:目的 确定6月龄婴儿进行脑瘫早期发育筛查在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 了解婴儿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精细动作、语言和大动作发育情况四个方面了解婴儿的发育情况。结果 通过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对6月龄婴儿行脑瘫早期筛查, 发现应用于一般人群筛查脑瘫, 阳性率低, 脑瘫患病率低, 但可以有效把握婴儿智能发育、生理状况, 更好地指导家长如何与婴儿互动, 以促进婴儿语言、社交能力、精细动作及大动作的发育。结论 通过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对6月龄婴儿的早期筛查可以从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精细动作、语言和大动作发育情况四个方面了解婴儿的发育情况有效评测出6月龄婴儿的生理状况, 可以为制定个性化临床发育指导方案。

关键词:6月龄,婴儿脑瘫,早期筛查,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是指从胎儿受孕期开始到婴儿期间, 因为各种内在以及外在因素而带来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发育缺陷问题可引起各种症状。临床表现症状为脑瘫婴儿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运动姿势异于其他婴儿,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常表现为怪异的症状。如果未能够在前期对脑性瘫痪进行有效的筛选、干预, 那么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遗留问题, 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精神、经济负担。我院儿保科应用市统一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来科学评测6 月龄婴儿以了解婴儿的发育情况, 为婴儿家长给予指导, 把发育上可能有问题的小儿筛查出来, 从而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5 月筛查的婴儿425 病例资料, 测查对象均为正常婴儿, 具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婴儿95 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患儿68 例, 女患儿27 例。对照组采取同期筛查的正常同龄儿330 例, 其中对照组患儿无围生期高危因素。

1.2 实验方法

通过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对6 月龄婴儿行早期发育筛查, 从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精细动作、语言和大动作4个方面了解婴儿的发育情况, 以便及早发现、诊断及治疗脑瘫。测量工具符合全市统一标准。测试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及测试。测量时在智测室进行, 排除外界干扰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2 实验结果

通过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对6 月龄婴儿行脑瘫早期筛查, 发现应用于一般人群筛查脑瘫, 阳性率低, 脑瘫患病率低, 但可以有效把握婴儿智能发育、生理状况, 更好地指导家长如何与婴儿互动, 可以协助家长促进婴儿语言、社交能力、精细动作及大动作的发育。

3 结论

脑瘫是造成儿童残疾性疾病的重要元凶之一, 近些年脑瘫患儿的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给儿童生理以及心理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由于脑瘫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 同时对于年龄较大的脑瘫儿童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只能通过临床手段改善症状, 不能够彻底治愈, 给社会以及脑瘫患儿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以及心理负担, , 对于6 月龄婴儿进行脑瘫早期筛查, 可以做到对于脑瘫患儿的早发现、早治疗。此次筛查结果显示, 护理人员如能对婴儿家长进行有效的宣教, 可以尽早发现婴儿的异常表现,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正常的婴儿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发育指导。

3.1 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增强护理人员对婴儿脑瘫的重视, 教育医护人员进行婴儿脑瘫测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标准的一致性, 并定期进行质控检查。通过选派护理人员到大型先进的护理医院进修学习, 定期召开护理人员会议, 不定期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安全防护意识进行检查, 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并定期举办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对医护人员进行正规培训, 才能早发现、诊断及治疗脑瘫并正确指导家长如何促进婴儿的发育。

3.2 对家长进行宣教教育

(1) 加强健康教育, 提升父母对脑瘫的知晓率。脑瘫是临床上难以有效治愈的顽疾, 对于较大年龄的脑瘫患儿只能够通过后期的措施来改善其生存环境, 但是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治疗, 治愈率极低。同时治疗费用过于高昂, 多数家庭都难以承受, 势必对患儿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以及心理负担。造成脑性瘫痪的因素包括孕期感冒、高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先兆流产、脐带绕颈、子宫内部压迫、羊水存在问题、双胞胎及多胞胎、新生儿窒息、早产现象、婴儿体重过低、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 因此及时对于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筛选, 能够为及早实施系统化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尤以围产期有高危因素的父母为重点人群, 讲解脑瘫的症状体征, 如发现异常应及早就诊、治疗。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对父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有针对性的进行婴儿发育指导。从个人- 社会, 精细动作, 语言和大运动这四方面逐一指导, 告知家长在家如何与婴儿互动, 以培养婴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指导婴儿眼睛、手部等精细动作的发育, 多与婴儿说话、听早教音乐以促进语言的发育, 观察婴儿俯卧仰头的角度, 翻身、坐、站的发育情况, 并设法开发婴儿潜能。对于该月龄未能通过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以促进婴儿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可以有效促进6 月龄脑瘫婴儿早期筛查的有效开展。由于幼儿但是如果在患儿出生后不仅进行有效的筛选分析, 明确患儿的生理状态, 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从而最大程度恢复患儿的脑组织功能, 减少患儿残障给社会、家庭带来的负担。

本研究只是针对本院半年的的筛查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存在选择性偏倚, 对于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我院科研水平及条件有限, 观察的病例数在数量上以及范围上不够全面, 导致评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研究需要在未来的临床中进行完善, 加大对于患儿的跟踪调查, 从而获取更新、更全的临床治疗,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临床指导工作, 进一步减少6 月龄婴儿的脑瘫的发生率。

6月龄婴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共收治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男女比例2.25∶1;年龄31~60 d 2例,61~90 d 4例,91~120 d 8例,121~150 d 5例,151~180 d7例。

1.2 方法

对26例6月以下KD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诊断标准

典型KD诊断标准[1]:发热5 d以上,伴下列5项主要临床表现中至少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KD。(1)四肢变化:掌趾红斑,手足硬性水肿;(2)急性期多形性皮肤损害,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3)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4)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完全KD诊断标准[2]:发热超过5 d,以上5项临床表现不足4项者。

小于6月龄KD疑诊标准为:发热5 d以上,有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增高,伴冠状动脉病变或IVIG使用后热退。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3]:(1)超声心动图(UCG)示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2)冠状动脉扩张:0~3岁冠状动脉≥2.5 mm,4~9岁≥3.0 mm,10~14岁≥3.5 mm;(3)冠状动脉瘤(CAA):不同形状的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内径≥8 mm。

1.4 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即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口服,血小板过高者加用潘生丁口服,用药后1 d退热4例,2 d退热18例,3 d退热3例,4 d退热1例,无一例反复。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26例小于6个月小婴儿病例全部符合KD诊断标准。入院时初步诊断:在26例小于6个月小婴儿KD患儿入院时即初诊为KD 6例(23.07%);初诊为其他疾病20例(76.9%),其中诊断上呼吸道感染5例(19.2%),肺炎4例(15.3%),败血症3例(11.5%),腹泻病7例(26.9%)。根据KD的诊断标准,除去发热>5 d外,满足6项者2例,5项者3例,4项者5例,3项者9例,2项者6例,1项者1例。

2.2 两组临床特点

本组26例小于6个月小婴儿的发热时间距确诊时间均>5 d,其余临床特点分成典型组与不完全组进行分析(表1)。其中,10例为典型KD,占38.46%;16例为不完全KD,占61.54%。冠状动脉扩12例,占46.15%,其中,典型组3例(30%),不完全组9例(56.25%)。

2.3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

见表2。

2.4 其余项目

胸部X线示肺炎4例,EKG异常4例,血清蛋白降低2例,血钠<130 mmol/L 1例,尿常规异常2例,大便常规异常1例。

3 讨论

KD是一种以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急性血管炎,亦有人称其为婴儿小动脉炎,常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损害,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减少严重并发症。本病多于5岁以下起病,发病的高峰期为6~18个月,6个月以下发病较少,男多于女。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为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所致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近年来,由于对不典型KD的认识和警惕性增高,小婴儿KD报道日益增多。

本组资料中,选择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6月龄以下的KD患儿26例,男女比例为2.25∶1,高于文献中1.5∶1[4]。因此,小于6月龄KD患儿中,男婴更多见。日本近年的研究表明,不完全KD占KD患儿的13.8%[5],国内一项研究发现,19.4%的KD患儿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6]。在本组资料中,典型KD为38.4%,不完全KD为61.54%,表明小于6月龄婴儿KD多为不完全型。不完全组与典型组相比较,患儿确诊时间较晚,冠状动脉扩张例数增多。临床表现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皮疹、口唇皲裂、指趾端脱皮、眼结合膜充血、草莓舌、肛周潮红脱屑、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卡巴红斑。从中可以看出,典型组临床表现与大龄儿相似,而不完全组中,除发热外,各项临床表现的发病率均低于典型组,说明小婴儿不完全KD组体征阳性率较低,对临床诊断造成困难。口唇皲裂、草莓舌在小于6月龄婴儿中出现早,对早期诊断意义大。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卡巴红肿较典型组多见,且出现的时间早,具有高度特异性。颈淋巴结肿大少见,手足硬肿少见。在小婴儿不完全型KD中,有部分患儿双眼结合膜充血、皮疹缺失或为一过性,出现的时间极为短暂,临床医生及家长难以察觉,也是造成小婴儿KD诊断困难的原因之一。除以上特征性临床表现外,在本组资料中,以腹泻为首发表现者7例,其中典型KD组3例,不完全组4例,大便检查均为阴性。KD的腹泻系肠黏膜小血管炎引起的肠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并发腹泻病的小儿肛周潮红易被误认为是肠炎所致的肛周皮炎,但膜状脱屑可与其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6月龄以下小婴儿KD的不完全型病例数明显增加,导致诊断困难,确诊时间及治疗延迟,心血管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病情多属重症,故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多系统症状同时出现,类似感染性疾病,又不完全符合某一疾病的特点,无法用单一疾病解释,抗感染治疗无效的6月龄以下小婴儿,除应仔细做好临床观察,捕捉KD的蛛丝马迹外,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KD的唯一方法。

摘要:目的:通过对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6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关键词: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

参考文献

[1]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e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Kawasaki disease[J].Circulation,2001,103:335-336.

[2]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J].Circulation,2004,110:2747-2771.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5]Sonobe T,Aso S,Imada Y,et al.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abnomalities in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Res,2003,53:164.

6月龄婴儿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 01 3年1 0月至2 01 4年9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983名6月龄以内的小婴儿。

1.2 方法

分别进行DDH手法检查和高频超声波检查。

1.2.1 DDH的手法检查

观察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 肢体是否等长, 活动是否自如, 下肢短缩试验 (Allis征) 阳性, 外展试验 (Ortolani征) 阳性, 稳定试验 (Barlow试验) 阳性。有阳性家族史, 臀位;上述检查有一项阳性者均为DDH可疑阳性, 被认为是易患DDH的高危因素。

1.2.2髋关节超声检查

采用Graf静态检查法进行髋关节超声检查。仪器型号:GE New L7, 高频线阵探头 (5~10MHz) 。受检小婴儿侧卧位, 待测下肢髋关节轻微屈曲、内旋, 检查者固定小婴儿髋关节, 采用高频线阵探头, 在股骨大转子处行平行前后移动, 获取标准髋关节冠状切面、标准切面及解剖学标志。显示髋臼窝内髂骨最低点、平直的髂骨及盂唇者为标准图像。同时显示的解剖标志有骨-软骨交界面、股骨头、滑膜皱褶、关节囊、透明软骨顶、骨性髋臼顶。确定标准的髋关节冠状断面后, 在髋臼附近画三条线。测量以髂骨与关节囊附着处的连线为基线, 髋臼窝内髂骨最低点与骨性髋臼顶的切线为骨顶线, 基线与骨顶线相交成α角, 反映骨性髋臼的发育情况。关节盂唇中点与骨缘转折点的连线为软骨顶线, 基线与软骨顶线相交成β角, 反映软骨髋臼的发育情况。Graf超声标准分类见表1, Ⅰ~Ⅲ型见图1~5。为确保超声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所有病例均由受过严格规范化Graf法培训的医师完成。

1.2.3超声诊断DDH的干预方法

对于Ⅱa型患儿指导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被动髋关节外展运动, 蛙式抱以促使其发育, 半个月至1个月定期复查。Ⅱb型及以上患儿, 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

2 结果

983名小婴儿DDH手法检出阳性34 5例 (35.1%) , 其中男138例, 女207例。983人中104名DDH手法检查阴性的婴儿家属拒绝进行高频超声波检查, 余879人进行了高频超声波髋关节检查。其中超声诊断DDH 34例 (3.9%) , Ⅱa型22例, Ⅱb型4例, Ⅱc型7例, Ⅲ~Ⅳ型1例。5 34名DDH手法检查阴性的婴儿, 高频超声波髋关节检出DDH 17例 (3.2%) , Ⅱa型13例, Ⅱb型2例, Ⅱc型2例。手法检出阳性的345例婴儿高频超声波髋关节检出DDH 17例 (4.9%) , Ⅱa型9例, Ⅱb型2例, Ⅱc型5例, Ⅲ~Ⅳ型1例。

3 讨论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是一种可变化的病变, 无论是其临床表现还是体格检查结果都是可变化的[2]。在基层儿童保健门诊不通过超声筛查而仅通过临床手法检查的DDH检出率明显偏低。因为就算对有可能存在DDH的儿童来说, 在4月龄以内检查时婴儿还不会抵抗, 但因为这个月龄内的婴儿双下肢活动度偏小, 股骨头还在关节囊中, 临床检查不一定存在髋关节阳性体征;随着婴儿双下肢活动度的加大, 脱位的DDH在临床上会出现髋关节阳性体征, 但对于不脱位的DDH临床体征也不一定出现。6月龄以上的婴儿临床手法检查时会产生抵抗, 因此即使有DDH阳性体征, 体检也很难发现。因此在基层儿保临床手法体检中, 每年都有一定的DDH漏检率。2013年本县武原镇的DDH检出率是0.2 5%, 2014年是3.4%。两种检出率的不同是因为一直以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对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理解停留在髋关节脱位上, 而髋关节脱位的患病率一直很低, 所以绝大多数发育性髋关节异常婴儿未转上一级医院进行早期超声波筛查, 造成DDH的大量漏检。目前认为, 9%~10%的髋关节置换是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所致[3]。

临床手法检查假阴性率较高, 很难早期检出发育不良髋和半脱位髋。陈博昌[4]认为, 在小婴儿体格检查中即使发现DDH, 也仅能提出怀疑的假设, 特别是轻度发育不良的病例, 往往不能发现足够的证据。本文手法检查阴性的婴儿经超声波DDH检出率在3.2%, 而手法检查阳性的婴儿超声波DDH检出率在4.9%。基层儿保医生的手法检查中大部分是观察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 大部分皮纹不对称的婴儿两侧相差超过1mm。但绝大多数皮纹不对称不是DDH造成的, 有可能是脂肪原因造成的。外展试验阳性的婴儿很多是因为髋关节的韧带或肌张力偏高造成的。考虑基层儿保医生因水平能力原因, 在其他的手法检查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临床手法检查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较高。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是因为很多阳性体征只适合髋关节脱位。我院自2013年10月开始, 对婴儿家长开展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健康教育, 发放宣传资料, 但仍有104名婴儿家长认为婴儿无髋关节阳性体征, 拒绝超声波筛查。结合本文结果,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筛查中, 应强调早期超声波筛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婴儿髋关节软骨组成成分较多, 超声波不能穿透骨组织, 却易穿透软骨, 可以早期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异常, 为DDH的早期诊断提供较可靠的图像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 超声在重复测量a角和β角时, 由于超声图像不标准、定点不准, 结果可能有一定差异[5], 为提高准确性, 要求检查者应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对超声解剖的准确认识。

参考文献

[1]Braileanu GT, Simasko SM, Hu J, et a1.Effects of arginine-and lysine-vasopressin on phospholipase activity,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and prostaglandin F2alpha secretion in pig endometrial cells[J].Reproduction, 2001, 121 (4) :605.

[2]No authors listed.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early detection of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Committee on Quality Improvement, Subcommittee on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J].Pediatrics, 2000, 105 (4Pt 1) :896.

[3]陈博昌.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J].中华小儿外科志, 2003, 24 (4) :344.

[4]陈博昌.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26 (11) :603.

6月龄婴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1-6月在四川泸州市人民医院NICU出院的485例4月龄婴儿的母亲或直接抚养的亲属进行电话回访。

1.2 分组标准

纯母乳喂养:指除母乳外, 不给予婴儿其他任何液体或固体食物;混合喂养:指有时给予婴儿母乳喂养, 有时给予人工食品喂养;人工喂养:用人工食品喂养婴儿, 完全无母乳喂养。

1.3 方法

专人专线回访喂养方式, 熟悉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概念, 并自制表格。

2 结果

2.1 回访率有447例婴儿家属配合回访, 其中母亲总数440例 (7对双胞胎) , 回访率为90.72%。

2.2 喂养情况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分别为135例 (30.1%) 、97例 (21.7%) 、213例 (48.1%) 。

3 讨论

3.1 母乳喂养的远期影响

研究显示, 早期的喂养习惯可能会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在3~18岁以后的基因表达, 母乳喂养有一明显的类似药物的保护作用[1]。亦有研究显示, 接受母乳喂养时间较长的囊性纤维变性患儿在生后前3年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较大, 并且感染次数较少[2]。坚持母乳喂养对囊性纤维变性患儿是有益的, 能够避免肺功能的降低。母乳喂养的其他远期影响, 如能够提高婴幼儿以后的认知功能, 减少免疫相关疾病, 如l型和2型糖尿病、淋巴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腹腔疾病、肠炎以及癌症;预防高血压, 降低血清胆固醇, 预防成人肥胖、超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3]。

3.2 母乳喂养对母亲的益处

母乳喂养能降低母亲产后多发性硬化症的复发[4]。同时有研究显示, 哺乳时间超过两年的妇女会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5]。

3.3 母乳喂养对社会的益处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如果90%的美国家庭能够依从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医学推荐, 美国每年将会节约130亿的医疗费用, 并且能够避免911人 (几乎都是婴儿) 的死亡;而如果80%的美国家庭能够依从该医学推荐, 美国每年将会节约105亿的医疗费用, 并且能够避免741人 (几乎都是婴儿) 的死亡[6]。

3.4 母乳喂养的目标与NICU的现状

我国在2001年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中明确提出, 到2010年, 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为单位达到85%的目标。NICU通常是收治病情危重、需要密切监护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 出生后即母婴分离。通过文献检索, 发达国家NICU普遍接受母乳喂养, 而目前我国常常因场地及人力、管理理念等因素, 要切实落实母乳喂养, 细节及可操作性是NICU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本项调查表明, NICU出院4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30.1%, 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 而母乳喂养对这一高危患儿群体更是弥足珍贵。近年来, 新生儿专家也在强烈呼吁, 推进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势在必行[7]。高危新生儿被转入NICU治疗者, 母亲不能直接照顾小孩, 这会阻碍母性行为的发展, 削弱母亲吸奶的动机, 减少母亲吸奶的频率, 从而影响母乳的合成, 进而减少泌乳量[8]。住院时用过奶瓶、奶嘴易形成乳头错觉, 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 母乳喂养率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产科制度、支持组织的工作及母亲健康等因素影响[9]。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因其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不同而导致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的因素侧重面不同。

3.5 NICU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

本文主要从医院新生儿病房管理角度, 讨论新生儿科如何在母婴分离的管理模式下保护、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 提高母乳喂养率, 以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必须首先落实《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相关制度:如在新生儿病室健教专栏张贴三个“十条”、《世界卫生组织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条标准》、《医院母乳喂养规定》、《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新生儿科室没有母乳代用品销售的广告或资料, 禁止代销母乳代用品;医务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及技能培训不少于3 h/年;开展母乳喂养健康宣教, 指导母婴分离时母亲如何保持泌乳等。另外, 新生儿病房建设应设立哺乳室, 为有条件的母亲或患儿提供挤奶或直接哺乳的机会, 促进母亲行为的发展, 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念。近年来, 中国纯母乳喂养率普遍呈下滑趋势也成不争的事实, 各个医院新生儿科, 应该根据医院及科室的条件, 因地制宜, 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NICU出院4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Nobili V, Bedogni G, Alisi A, et a1.A protectiv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Arch Dis Child, 2009, 94 (10) :801-805.

[2]Carla C, Diana C, Laura Z, et a1.Benefits of brca Sffeeding in cystic fibrmis:A single-amtre follow-up survey[J].Aeta P diatrica, 2007, 96 (8) :1228-1232.

[3]Schack N L, Michaelsen K F.Breast feeding and future hcaInI[J].Current Opiniou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2006, 9 (3) :289-296.

[4]Langer G A, Huang S M, Gupta R, et a1.Exclusive breastfeeding and tlle risk of postpartum relapses in women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Arch Nearol, 2009, 66 (8) :958-963.

[5]Stuebe A M, Michels K B, Willen W C, et al.Duration of lactation and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iddle-to-late adulthood[J].Am J Obstet Gynecol, 2009, 200 (2) :138.

[6]Melissa B, Arnold R.The burden of suboptimal breastfee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pediatric cost analysis[J].Pediatrics, 2010, 125 (5) :1048-1056.

[7]冯琪.促进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 27 (3) :145-147.

[8]Lau C.Effects of stress on Lactation[J].Sped Cin North Am, 2001, 48 (7) :221-234.

6月龄婴儿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按0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 (初种前) 和9月龄 (完成初种后一个月) 随机采集微量末梢静脉血。

1.2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 G抗体, 抗体滴度≥1∶800达到保护水平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

每个月龄检测30人, 共检测150人。其中0月龄、3月龄、6月龄和8月龄四个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58, P<0.01) 。9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100%, 见表1。

2.2 不同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

每个月龄检测30人, 共检测150人。其中0月龄、3月龄、6月龄和8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 P<0.01) 。9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3.33%, 见表1。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 0月龄婴儿麻疹和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 说明新生儿的母亲因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获得了抗体, 胎儿经胎盘获得胎传抗体, 胎传抗体滴度全部达到保护水平。随着月龄增加, 抗体阳性率下降很快, 至6月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 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6.67%;至8月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 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疫苗接种时代育龄期妇女多通过接种疫苗获得抗体, 抗体水平较低, 出生后婴儿母传抗体滴度下降很快, 不能有效保护婴儿。8月龄前的婴儿不到初免月龄, 又得不到母传抗体有效保护, 成为麻疹和风疹高发月龄段, 须引起重视。Linda等也通过检测母婴麻疹抗体及不同月龄麻疹抗体水平时发现, 婴儿出生6月内被动抗体会迅速下降, 达不到保护作用[1]。章丘市2007-2009年麻疹发病者中3~7月龄婴儿占22.22%[2], 可见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消除麻疹总目标的实现[3]。有关资料显示[4], 4~6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和风疹疫苗, 抗体阳转率可达到89%~93%, 与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和风疹疫苗的抗体阳转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国际上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初种年龄从6月龄至15月龄不等, 中国目前规定的初免月龄是8月龄, 满1.5岁复种。随着麻疹和风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部分地区目标儿童 (8月龄~6岁) 的发病已经大幅下降, 如何控制小于8月龄婴儿的发病已经成为中国消除麻疹后面临的新问题。建议将麻疹和风疹的初免月龄从8月龄提前至6月龄, 满一岁复种, 并联合计生部门对育龄期妇女开展麻疹和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提高育龄期妇女的麻疹和风疹的抗体水平和胎传抗体的滴度, 以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Linda W L, Raymony G, Henry F.Measles virus specific antibody ininfant in a highly vaccinated society[J].J Med Virol, 1991, 33:199-204.

[2]曹传昭, 陈士玉, 李宝珍.2007-2009年章丘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6 (11) :1074-1076.

[3]王联君, 孙丽英, 姜忠林, 等.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49-50.

上一篇:极简主义艺术下一篇:中华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