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高胆红素(共10篇)
婴儿高胆红素 篇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导致运动及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甚至死亡[1]。故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皮肤按摩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无进一步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茵栀黄联合婴儿皮肤按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患儿98例, 皮肤黄染在出生2周后无消退, 年龄在15~28d, 均来自我院儿科住院部,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42例。全部患儿均符合婴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患儿血中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8mg/d L, 足月儿<12.9mg/d L, 早产儿<15mg/d L, 腹部彩超排除胆管受阻, 且血清肝功能检查排除婴儿肝炎综合症、新生儿溶血病及败血症等其他疾病。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一般的护肝治疗, 如用肌肝、维生素C静脉滴注等;治疗组在一般的护肝治疗基础上, 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3m L/次, 2次/日, 并进行婴儿皮肤按摩, 每日早晚进行, 2次/日, 每次15min以上。治疗期间两组均进行配方乳喂养, 疗程均为5d。
1.3 疗效评价
用经皮测胆仪观察疗效: (1) 显效TBIL<4mg/dL; (2) 好转TBIL在5~7mg/dL; (3) 无效TBIL>8mg/dL皮肤黄染无明显消退。其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5d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若胆红素水平超过生理范围时, 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复杂, 红细胞破坏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缺氧、低血糖、颅内出血等均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足月为10.5%, 早产儿25.3%[2],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 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这一直是国外医学界多年的研究热点。
注:χ2=7.62, P<0.05
茵栀中以茵陈为主, 清热利湿退黄, 而大黄为辅卜, 逐瘀, 通大便, 大枣补脾养肝, 抑制大黄泻下过急伤脾, 三药合用, 便湿热瘀带下泄, 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3]。婴儿皮肤按摩可刺激皮肤, 有益于循环、吸收、消化、机体肌肉的放松与活动。皮肤按摩不仅给婴儿以愉快的刺激, 而且腹部围绕脐周顺时针的按摩, 可促进胃肠蠕动, 促进粪便的排泄, 减少结合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60.4% (P<0.05) , 说明茵栀黄联合婴儿皮肤按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可进一步促进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 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作用, 且此法简单易行, 方便于家庭治疗, 可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栀黄与婴儿皮肤按摩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 对9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 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一般的护肝治疗, 如用肌肝、维生素C静脉滴注等;治疗组在一般的护肝治疗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及婴儿按摩。用经皮测胆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茵栀黄与婴儿皮肤按摩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 简单易行, 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茵栀黄,婴儿皮肤按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参考文献
[1]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37.
[2]Sarici SU, Serdar MA, Karkmaz A, et al.Incidence, course, andprediction of hypobili-mbinemia in near-term and term New borns[J].Pcdiatrics, 2004, 113 (4) :775-780.
[3]张玉梅.3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护理[J].光明中医, 2009, 24 (5) :963.
[4]蔡红, 魏家珏, 赵来珍, 等.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9A) :1542-1544.
婴儿高胆红素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病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产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预防和治疗措施得当,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10~2011年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60例,现将其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60例,男227例,女133例,男女之比1.69:1;早产儿102例,足月儿258例;顺产105例,难产34例,剖宫产218例,急产3例;出生体重1900~2500g 32例;~3999g 297例;≥4000g 23例;不详8例。
主要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轻度黄染124例,中度207例,重度29例。生后黄疸出现时间≤24小时32例,~72小时201例,>72小时115例,不详12例。发热15例,哭闹58例,纳差26例,反应低下18例,抽搐4例,嗜睡2例,角弓反张和尖叫及肝、脾肿大各1例。
并发症:合并感染288例(80%),其中脐炎120例,皮肤感染102例,肠道感染54例,肺炎62例,败血症50例,上呼吸道感染30例,尿路感染6例,单纯局部感染92例,同时感染2个部位和(或)系统以上195例;红细胞增多症14例(3.89%),母乳性黄疸各17例(4.76%),窒息13例(3.80%),溶血病7例(1.90%),肝炎综合征10例(2.86%),颅内出血7例(1.90%),硬肿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各3例(0.95%)。
方法:采静脉血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103例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均>221μmol/L(12.9mg/L)、最高达322.5μmol/L,2例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均>257μmol/L(15mg/L),血清结合胆红素73例>34μmol/L(2mg/L)。乙肝两对半均阴性76例,HBSAb阳性76例,血细菌培养阳性64例,其中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24例,大肠杆菌2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枯草杆菌各5例。胸片有点和(或)片状阴影13例。
结 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本组3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均符合《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之诊断标准1,其中早期高胆红素血症89例(24.8%),晚期高胆红素血症271例(75.2%)。
治疗与转归:本组病例除病因治疗外给予酶诱导剂、白蛋白、光疗、停母乳等综合治疗。治愈192例(53.3%),好转155例(43.0%),自动出院10例(2.8%),胆红素脑病3例(0.9%)。
讨 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代谢紊乱、红细胞增多症、溶血及酶的缺陷为常见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不及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本文结果表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占同时期新生儿总住院人数的14.09%,其中早期高胆红素血症89例(24.8%),晚期高胆红素血症271例(75.2%)。本组病因以感染因素为首位(80%)。感染可引起细胞膜的破坏,产生溶血,同时影响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减低,血中未结合的血红素增加,重症感染使肌体耗氧增加,葡萄糖的无氧代谢增加,发生代酸,使Hb对氧的亲和力下降,组织缺氧而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加重高胆红素血症2。单纯局部感染是否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唯一和(或)主要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及多种病因作用,新生儿极易出现黄疸,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易致高胆红素血症,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在有缺氧、酸中毒时很低的胆红素易致胆红素脑病3。早产儿即使血胆红素浓度<171μmol/L,亦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故对临床症状明显者,应及时治疗,及早控制胆红素升高是防治核黄疸的关键。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主要有酶诱导剂、光疗、换血疗法、中药等,考虑溶血者可使用激素等综合疗法。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予以预防性光疗。
本组病例中围产因素占的比例较低,但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预防新生儿窒息,提高新生儿护理,预防感染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对高危新生儿应加强监测胆红素,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及早干预4,促使新生儿排出胎粪,使肠道内胆红素尽快排出,减轻黄疸,达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目的5。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据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达38.9%6。本组母乳性黄疸患儿4.76%,没有出现胆红素脑病,预后良好。
原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可能与胆红素代谢酶的暂缺乏有关,或系多种综合因素所致,应加强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致残、致死率。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7.
2 闫淑媛,陈平洋,谢宗德.2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1557—1559.
蓝光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共48例, 男28例, 女20例。其中早产儿10例, A BO血型不合3例。血清胆红素测定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所有病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蓝光治疗24 h~36 h.
1.2 方法
全部足月儿病例均使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X H Z型双面黄疸治疗仪进行光疗。早产儿病例均使用上海医用恒温设备厂生产的婴儿蓝光治疗器Y LG-1型单面光疗仪, 同时配合暖箱进行蓝光治疗。患儿位于光疗箱 (暖箱) 中央, 灯管距离患儿皮肤33 cm~50 cm, 光源采用波长420 nm~470 nm的蓝光灯管, 每天照射8 h~12 h, 间歇12 h~16 h, 持续照射时间均未超过3 d.
2 结果
本组4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通过蓝光治疗和精心护理, 其中光疗24 h 18例, 36 h 30例;单面光疗10例, 双面光疗38例, 均取得满意效果。因此蓝光治疗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 对预防胆红素脑病有重要作用。
3 护理
3.1 光疗前的护理
3.1.1 健康宣教
针对患儿家长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大都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 对每位家长进行本病病因、发病机制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让其了解蓝光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性、经济实用性。同时将蓝光治疗可能出现的反应告诉家长, 以便在治疗期间取得家长的合作, 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仪器准备
检查并清洁光疗箱, 清除灯管及反射板上的灰尘, 水槽内加蒸馏水至2/3满, 接通电源, 检查灯管是否全亮, 并检查灯管使用累计时间。调节箱温至30~34℃, 预热光疗箱。
3.1.3 患儿准备
入箱前评估患儿病情, 了解患儿诊断、日龄、血清胆红素数值, 进食及大小便等情况。为患儿称体重, 测体温并记录。清洁皮肤, 不要涂抹爽身粉和油类, 以免降低光疗效果;剪短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用自粘性弹力包带固定黑色护眼罩, 保护患儿双眼, 保持松紧适宜;用自制黑裤衩垫窄条尿布遮挡会阴部;3M透明敷贴包裹足跟部及内外踝部, 防止这些部位皮肤磨损, 其余部位均裸露。
3.2 光疗中的护理
3.2.1 保证患儿舒适
将患儿裸体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 头枕软垫, 妥善固定输液管路, 记录开始照射时间。如果患儿哭闹, 仔细检查患儿是否排大小便, 是否为饥饿所致, 体位是否舒适, 同时可用手掌抚触其背部、四肢, 动作轻柔, 使其安静, 必要时报告医生酌情应用镇静剂, 以使光疗顺利完成。使用单面光疗时要每2 h更换体位1次, 可以仰卧、侧卧、俯卧交替照射, 俯卧时让患儿面部向外侧, 防止压住口鼻引起窒息[2]。
3.2.2 监测体温和箱温变化
每2 h测体温1次, 根据体温调节箱温, 维持体温恒定, 使体温保持在36~37.4℃, 如体温超过37.8℃, 报告医生暂停光疗, 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光疗[3]。光疗箱内温度可受环境的影响, 故要保持病室温度在24~26℃, 有条件最好在空调室内进行蓝光治疗。
3.2.3 保证水分及营养的供给
光疗时, 遵医嘱静脉输液, 全部病例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保证输液顺利进行。按需喂奶, 一般每2 h喂奶1次, 每2次喂奶中间喂糖水1次。全部病例均在光疗过程中给予V itB12 (核黄素) 静脉输注, 5 m g/次, 1次/d, 光疗结束后停用, 以预防核黄素缺乏。同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或针头脱出, 及时处理。
3.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光疗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精神反应、生命体征、吸吮能力、哭声, 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 有无四肢抖动、惊厥等表现, 大小便的颜色和性状, 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查找原因, 做好相应处理。本组病例中3例患儿光疗中出现绿色稀便, 予补液治疗, 光疗停止后好转。2例患儿出现皮疹, 未做特殊处理, 光疗停止后自行消退。
3.2.5 加强皮肤护理
光疗时患儿由于全身暴露, 与母亲分离, 缺乏安全感, 容易哭闹, 出汗较多, 要及时擦干汗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受凉。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 并清洁臀部, 注意更换尿布时要关闭蓝光灯管。
3.3 光疗后的护理
3.3.1 患儿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 切断电源, 用预热好的衣被包裹患儿, 抱出箱外, 除去眼罩, 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 为患儿穿好衣服, 盖好盖被, 防止受凉。做好各项记录。
3.3.2 光疗箱的清洁和消毒
将水槽内的水倒尽, 清洁水槽, 用250 m g/L含氯消毒液擦洗各部件后, 用清水毛巾擦拭干净, 做好记录。放置于干净、通风, 无阳光直射的场所干燥保存备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18.
[2]王新.常见疾病护理与康复指导[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72.
婴儿高胆红素 篇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积累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现象,尤其是早期1周内新生儿更为多見,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从而导致患儿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及时查找病因和早期治疗对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1一般慨念:
篮光治疗是通过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可使间接胆红素化为水溶性胆红素异物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减轻黄疸
2光疗的指证:
2.1凡血清胆红素达12mg/dl以上,早产儿在15mg/dl以上者
2.2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症
2.3换血前后辅助治疗
3: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科室2010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179例高胆红素血症其中男106例 女 73例早产儿34例
3.2蓝光设备:本科室所用:豫食药监械生产许20070031YZB/国0244-2002型号—BB-100单面光照治疗仪,采用蓝光灯管,20W/支,5支平行排列
4护理
4.1光疗前的护理:
4.1.1:,检查温箱是否完好,及灯光亮度,同时清洁蓝光灯管,确认无误后,可用1:5碘伏消毒液(纯净水(最好是蒸馏水)+碘伏溶液-)擦拭蓝光温箱:消毒毛巾2条,1条含碘伏液的湿消毒毛巾,1条干毛巾,-先湿再干擦尽温箱内外,同时清洁蓝光灯管,消毒处理温箱备用。水槽内装冷蒸馏水,相对湿度55%-65%。接通电源,开启开关,使箱温升至30-32°C,早产儿可设置32.5℃-33℃
4.1.2:剪指甲,必要时可沐浴患儿,清洁皮肤,减少感染。全身赤裸,只包尿裤(尿裤越小越好,可翻转折贴尿裤,以舒适为主,男婴要注意保护阴囊)用黑布遮盖双眼,避免蓝光损害视网膜,用胶贴固定好,防止移动,漏光,必要时可用小袜套住双手或用适当宽度绷带系患儿手臂和大腿,防止抓脱眼罩或其他治疗管道。同时避免患儿自我抓伤。入箱时处理好各种治疗管道,保持通畅。
4..1.3记录入箱时间,黄疸的程度,体温,呼吸,箱温及相对湿度,签名
4.2光疗中的护理:
4.2.1:有些患儿因不适应环境,开始哭闹不安,可酌情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4.2.2:定时喂开水,防止脱水,一般两次喂奶间喂一次
4.2.3:一切操作尽可能在光疗箱内进行,接触患儿前要洗手,戴口罩,早产儿应消毒双手(喷消毒剂)再行温箱内操作,防止细菌感染。注意保暖
4.2.4.1;观察患儿体温(体温测量≥37.5°C(本科室记录体表温度),30分钟后再监测并记录签名,,2次≥37.5°C,可酌情降箱温0.5°C,做记录并签名,30分钟后监测体温并记录签名,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同样体温监测≤36.4°C可升箱温0.5°C,记录签名30分钟后再次监测记录并签名。注意每次升降箱温为0.5°C。发热是光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当患儿光疗过程中体温上升超过38.5℃,应暂停光疗,遵医嘱适当调节箱温湿度或采用物理降温,待体温正常后再行光疗
4.2.4.2:观察患儿呼吸,面色,呼吸过于急促和缓慢都要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签名。面色肤色有无发绀。
4.2.4.3:观察吃奶:喂患儿时采取45°角,喂奶的速度不宜过快,进食后给予头部稍抬高,行右侧卧位。观察吸允是否有力,有无溢奶或吐奶现象,防止窒息,(每次溢奶或吐奶量约多少,记录时间,性状并签名,及时擦净患儿,更换垫单,保持温箱清洁干燥,必要时消毒处理污物处)
4.2.4.4:大小便情况:大便性状,颜色有无改变,随时记录并签名,随时更换尿裤,预防红臀,必要时用温水毛巾或湿纸巾擦拭后,以鞣酸软膏涂抹于患儿臀部
4.2.4.5注意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先用2%双氧水棉签擦拭脐带深部及外周,再用干棉擦拭污渍,最后用碘伏溶液直接涂抹脐部(临床已不使用龙胆紫溶液擦拭。另:入院时家属如果已用龙胆紫擦拭脐部,请暂禁用碘伏溶液,待用酒精或2%双氧水完全脱去龙胆紫后再用,因碘伏溶液容易与龙胆紫结合形成一种有害物质,不利于脐部的消毒与杀菌,从而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4.2.4.6 有静脉输液通道的随时观察溶液是否外渗,及时处理
4.3光疗后的护理:
4.3.1:.停止光疗后,将患儿抱出光疗箱,包好衣被(注意保暖),取下眼罩,(注意眼部护理:有脓性分泌物,可先用0.9%生理盐水擦洗再用氯霉素眼药水少许滴眼或用红霉素眼膏少许涂抹,记录出箱时间并签名,出箱30分钟后监测体温,并记录签名,体温过低或过高做保暖或散包处理,记录并签名
4.3.2:关开关切断电源,再用1:5碘伏消毒液擦拭温箱内外,温箱置于通风干燥处备用
5注意事项:
5.1:光疗时不宜打粉,保持箱内玻璃面清洁,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5.2:保护人员,操作时需要戴黑眼镜
5.3:光疗前后须查血清胆红素,一般24小时为一疗程,重症者时间可适当延长,宜可用间歇光疗法,光照每日8—12小时,一般连续3—4天6.2静脉输液通道:随时观察溶液是否外渗,及时处理6.2静脉输液通道:随时观察溶液是否外渗,及时处理6.2静脉输液通道:随时观察溶液是否外渗,及时处理
5.4:蓝光灯管使用500h后需更换新灯管
6 辅助治疗及护理:
6.1口服给药:可以诱导肝细胞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使其代谢增加,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降低了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使黄疸消退,使疗效更快。
6.1.1:妈咪爱(双歧杆菌制剂),每天2次每次1包,用温开水送服,观察呕吐及大便情况
6.1.2:茵栀黄口服溶液,每天2次每次5ml溶液过冷可适当温热送服,口感不佳,患儿容易抵触,口服时做好防护准备,防止弄湿温箱垫单,可托颈背耐心送服,同时观察患儿呼吸及肤色 。
7体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上可采用药物治疗,光照疗法,换血等治疗手段。但光疗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同时便于观察患儿基本情况,已经成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但在光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做到精心护理,耐心护理,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增进医护患的信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门丽娟.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18-719
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北京电力医院心胸血管外科2009年5月~2011年5月完成的266例心脏手术患者的血胆红素变化趋势、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266例患者中男190例,女76例,年龄25~74岁,平均(57.6±12.6)岁。疾病分布:冠心病198例,先天性心脏病3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8例。手术方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190例,冠脉搭桥加换瓣术7例,冠脉搭桥加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30例,瓣膜置换术38例。
1.2 方法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5 d采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范围1.7~17.1μmol/L)、结合胆红素(正常<3.4μmol/L)、谷丙转氨酶(ALT,正常<40 U/L)和谷草转氨酶(AST,正常<40 U/L),乳酸脱氢酶(LDH,正常<240 U/L),碱性磷酸酶(ALP,正常<150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64 U/L)。将术后5 d内出现总胆红素高于50μmol/L者定为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将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设为A组,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设为B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ALT、ALT、ALP、GGT),术中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回吸收血液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的量),术后的情况(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治疗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极差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
47例(17.6%)患者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其中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39例,瓣膜置换术5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2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加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高胆红素血症均在术后3 d内发生,其中24例发生在术后第1天,20例发生在术后第2天,3例发生在术后第2天。35例术后2 d内达到峰值,4例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8例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开始时均为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后直接胆红素逐渐升高。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术后第1天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比值为3.4∶1,术后第2天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比值为2.8∶1,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比值为2.6∶1;术后第5天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比值为2.7∶1。见表1。
2.2 高胆红素血症与术前、术中各因素关系
术前及术中的各项因素中A组术前胆红素(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前ALT、AST、ALP、LDH、GGT,手术时间、术中回吸收血液量以及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3 高胆红素血症与预后关系比较
A组在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监护室治疗时间方面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在内的较大手术操作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的胆红素升高,称作术后高胆红素血症[1],国内报道较少,国外研究中因为所入选的疾病及手术种类不同等原因,各家报道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差异较大,最低为3.7%,最高为72.9%[2,3],本研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所占比例较高,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17.6%,与Collins等[4]和Mastoraki等[5]报道的发生率接近。
有研究指出,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等多种因素与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术前相关因素包括:右房压增高[6,7],总胆红素浓度升高[7,8],左心功能降低[2];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包括:术中低血压及低氧血症,术中及术后短期内输血量[6,7,8]、手术方、体外循环时间[9]、手术时间及心脏术后感染[8]。本研究显示,术前胆红素高于正常的患者心脏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率明显高于术前胆红素正常的患者。术前胆红素升高的患者约46.8%(22/47)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术前胆红素正常的患者仅有约7.8%(17/219)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机制:Collins等[4]研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其发生机制与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有关。Klepetko等[3]的研究显示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开始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随后结合胆红素逐渐升高,提示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脏手术过程中溶血有关。心脏手术中失血较多,目前基本采用自体血分离回输,自体血分离过程中会引起红细胞的破坏,此外手术过程中低温、低血压等因素会引起胆红素排泄清除障碍。Kangrowitz等[10]指出败血症与高胆红素血症有关,但并未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本研究显示,术后总胆红素升高主要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其后结合胆红素逐渐升高,但本研究自体血回输量及术中术后输血量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提示多种因素共同参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高胆红素血症与预后的关系。多数研究显示,心脏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与预后相关,Nishi等[11]指出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与预后相关,患者死亡率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率明显增高。Collins等[4]指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死亡率高达25%。McSweeney等[2]指出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升高,并且术后在监护室治疗时间延长1周左右,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增加1倍,在本研究中,虽未发现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术后并发症相关,但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使用呼吸机及在监护室治疗的时间明显升高。
总之,本研究提示对于术前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术中及术后早期进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术中及术后脏器灌注对于预防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并由此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花费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5月~2011年5月266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胆红素的变化趋势及与术前、术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高胆红素血症与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 266例患者心脏手术后有47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占17.6%,开始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术前患者胆红素升高明显相关,并明显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治疗时间。结论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与术前患者胆红素升高相关,提示与术前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及心脏手术后胆红素负担加重有关。
婴儿高胆红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产科分娩的2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 平均 (39.66±1.3) 周, 男105例, 女95例, 体重 (0.36±0.34) g, 所有患儿的母亲都不存在着肝胆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脐血胆红素测定
新生儿娩出时采集脐静脉血2ml送检, 注意避光低温保存, 用美国杜邦DIMENSION X-PAND-PLUS 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胆红素水平[4]。
1.2.2 经皮测定胆红素
对经皮胆红素浓度进行动态监测, 仪器选用JH20-1B型经皮胆红素检测仪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研制) 。取患儿前胸皮肤、腮部皮肤、前额皮肤3处读数的平均值, 分别记录72 h、48h、24 h的读数 (TCB) 。如果患儿的TCB>18.4, 则类似于血清胆红素221μmol/L, 可以判定血清胆红素[5]。
1.2.3 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判定标准
采用200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黄疸诊断标准, 新生儿出生后血清总胆红素值0~24h<103μmol/L, 24~48h<154μmol/L, 48~72h<205μmol/L[6]。
1.3 检测指标
观察正常新生儿与发生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脐血中不同胆红素水平, 脐血胆红素的差异, 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比例和治疗的关系。
2 结果
本组200例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3天内同时给予经皮测胆红素, 与非高胆组相比, 高胆组生后72h、48h、24h的TCB日均值都明显高一些, 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2.1 脐血胆红素水平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见表1。200例新生儿中73例 (36.5%) 发生病理性黄疸, 127例 (63.5%) 未发生病理性黄疸。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与新生儿脐血胆红素<30μmol/L相比, >40μmol/L时黄疸发生率均明显高的多,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高胆组和非高胆组脐血总胆红素浓度、生后3天内TCB日均值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 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 很容易出现如胆红素脑病的并发症, 从而导致一系列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脐血胆红素在新生儿还没有出现黄疸时, 可以对高胆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 婴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脐血胆红素浓度成正比[7,8,9]。
本研究对200例足月新生儿脐静脉血进行检测, 同时每天动态监测经皮胆红素浓度。结果显示, 随着脐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相应增多。本组20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的3天内同时给予经皮测胆红素, 与非高胆组相比, 高胆组生后72h、48h、24h的TCB日均值都明显高一些, 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开展脐血胆红素浓度测定和动态动态监测经皮胆红素浓度能有效预测高胆血症的发生, 且操作简便、快捷、无创伤性, 可减少新生儿静脉抽血的次数, 为早期诊断高胆指标, 对早期诊断高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董德现, 官希吉, 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7.
[2]张亚京, 张晏平, 陈欣, 等.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其预后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 2003, 18:199-202.
[3]郝若民.脐血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黄疸程度[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3) :31-32.
[4]刘靖, 李双杰, 郑艳萍.1脐血肝功能值与与新生儿黄疸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 :4.
[5]孙革, 王瑶玲, 梁建凤, 等.脐血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黄疸的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850-851.
[6]苏丽净, 王淑清, 孙艳红, 等.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25) .
[7]刘风雪.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14) .
[8]高雪芳.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9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24)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病因,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发生率高达30%~40%[1],若不积极治疗,可致严重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2]。早期诊断,正确干预治疗,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1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1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56例,足月儿106例(84.1%),早产儿12例(9.5%),过期产儿8例(6.4%)。
1.2 临床诊断
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2]:(1)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μmol/L;(2)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3)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μmol/L,早产儿>255μmol/L;(4)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进行性加重。
1.3 治疗方法
所有新生儿入院后均暂停母乳喂养,给予新生儿配方奶粉喂养。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结合病因对症治疗,如抗感染、纠正酸中毒、防止体温过低、防止缺氧、防止低血糖等治疗措施;若根据血清学试验配合临床血常规检验指标确诊为ABO溶血病,则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每天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及时记录。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包括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及部分原因不明等,见表1。
2.2 治疗结果
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结合病因对症治疗,95例患儿治愈,25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98±45)μmol/L,治疗后为(228±60)μmol/L,经t检验,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病,治疗不及时甚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本组病例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围产因素:围产因素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早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血肿、颅内出血、酸中毒等[3]。剖宫产的新生儿由于手术中麻醉药物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血液循环中,致红细胞通透性改变,存活期缩短而导致黄疸[4]。(2)感染因素:新生儿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而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可引起细胞膜的破坏,产生溶血,同时影响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减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3)母乳性黄疸:近些年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逐渐上升。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其活性强,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6]。(4)非感染因素和原因不明:此类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可能与胆红素代谢酶的暂时性缺乏有关,或多种综合因素所致。(5)ABO溶血病: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免疫性溶血,可严重者危及生命,影响患儿生存质量。
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措施:(1)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产前定期检查,做好分娩时的护理,减少窒息的发生,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可及早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发生。(2)对孕妇进行常规的CMV、HBV或其他病毒感染的检测,对宫内HBV感染新生儿予以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措施。(3)母乳性黄疸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通过暂停母乳,给予新生儿配方奶粉喂养2~5d,黄疸一般逐渐消退。或者将母乳挤出,煮沸后破坏其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再给予喂养[8]。(4)若孕妇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应警惕母子血型不合,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总之,加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诊断,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闫淑媛,陈平洋,谢宗德,等.2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1557.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275.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
[4]王雪梅,常艳美,童笑梅,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2):702.
[5]方峰,医永绥.巨细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7,37(7):397~399.
[6]陈静,朱建华,王廉文.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7,15(4):261~262.
[7]朱启熔.病毒性疾病免疫接种的现状及21世纪疫苗发展动态展望[J].中华儿科杂志,1997,37(7):4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生后28d内足月住院高胆患儿137例, 男74例, 女63例。
1.2 方法
新生儿高胆的诊断标准见[2], 即总血清胆红素水平:~24h≥1 03 u mo l/L, ~4 8h≥1 5 4u mo l/L, 72 h≥2 0 5u mo l/L, 72 h~≥257u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钒酸氧化法。
血清胆红素<257umol/L为轻度高胆, 257~342umol/L为中度高胆, >342umol/L为重度高胆[3]。感染相关因素指高胆患儿同时有明确的感染存在如败血症、脐炎、肺炎、脓疱疹。围产相关因素包括窒息、头颅血肿、咽下综合征等。不明原因包括G6PD缺陷、遗传代谢病及部分ABO溶血。母乳性黄胆、溶血诊断、核黄疸的诊断参考《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相关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高胆相关因素
137例高胆患儿中, 感染相关因素56例 (40.9%) , 母乳性黄胆21例 (15.2%) , 围产相关因素12例 (8.8%) , 不明原因37例 (27%) , ABO溶血9例 (6.6%) , Rh溶血2例 (1.5%) , 其中以Rh溶血者平均血清胆红素最高, 其次为不明原因者。137例高胆中轻、中、重度分别占26.3%、55.5%、18.2%。重度高胆中有14例 (56%) 为不明原因性黄胆, 感染相关因素7例 (28%) , ABO溶血和Rh溶血各2例 (各8%) 。
2.2不良转归
本组高胆患儿中有9例核黄胆, 其中不明原因者3例, ABO溶血1例, 败血症3例, Rh溶血2例。2例表现为不吃奶, 余7例核黄胆症状明显, 3例溶血患着来我院就诊时间为日龄4~10d, 均没有进行换血治疗。5例死亡, 2例有典型核黄胆后遗症。
3讨论
新生儿黄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生理和病理现象, 一般病理性黄胆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 给予蓝光治疗, 预后较好。但是,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一旦形成, 重者危及生命, 幸存者也常留有严重、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故及时寻找病因, 积极预防, 早期干预及治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兰周吉.新生儿黄胆12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综合防治[J].青海医药杂志, 2006, 36:6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胆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学杂志, 2001, 39 (3) :185~187.
婴儿高胆红素 篇9
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09-02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以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一般17~34 μmol/L,很少超过86 μmol/L)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是肝炎的常见后遗症之一。患者常以间歇性黄疸或隐性黄疸为主诉就诊,但并无先天性黄疸、肝炎、肝硬化及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证据。通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胆红素多有小幅度、较快的波动,每于劳累或感冒后可有轻度升高,但一经休息或感冒痊愈后可迅速下降[2]。西医治疗主要以一般治疗及休息为主,可适当加用苯巴比妥等降低血胆红素药物,但治疗周期较长,常需4~8周,且有一定副作用[3]。导师王伟明教授在大量临床过程中,总结了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经验,并且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毒性肝炎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主要由于肝脏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受损,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3]。王师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总结认为,由于肝炎早期大量使用清热解毒及苦寒之品,损伤脾胃,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运化失司,津液运化失常,凝聚中焦为痰为饮,进一步损伤脾胃。痰饮凝聚中焦,影响肝胆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可见身目黄染。痰饮本性属湿,湿性粘滞,故病情缠绵难愈。本病与一般黄疸不同,病机常为虚实夹杂,而病程也相对较长。
2辨证治疗经验
2.1扶正祛邪肝受疫毒,病犯肝脏,肝木久病必克伐脾土,且久病脾胃必有虚损,脾之健运受阻,常现脾虚之象:乏力,腹胀,纳呆,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或缓。所谓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故退黄必先健脾,固正扶本方可使邪去不留。健脾之法根据临床辨证选择,祛湿健脾多选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益气健脾多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理气健脾多选陈皮、化橘红、枳实、木香等;芳香健脾多选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等。另外,《四圣心源·黄疸根源》云:“其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黄疸之病变脏腑在于肝胆脾胃。肝体阴而用阳,所以成黄疸者,湿邪与瘀热损伤肝体,导致肝用失常。柔肝之体可以养肝之用。故在治疗过程中多以养血柔肝之剂,投以当归、白芍等品。
2.2利湿退黄肝炎早期过用苦寒败胃等,导致脾胃虚弱,脾阳受损,运化失常,水失输布,痰湿内生,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发为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亦谓“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黄疸的病机是湿邪为患,湿邪困脾,久郁化火,所以脾色外现发为黄,故祛湿以退黄乃治本之法。湿邪退去,脾之运化功能逐渐恢复,此时,饮食纳入之水谷精微方可更好输布周身,人之正气逐渐恢复,邪气亦不可干。针对湿邪所居位置不同,可对证选药。上焦湿热可用芳香化湿法,药选藿香、佩兰、玫瑰花、代代花;中焦湿热可用健脾祛湿法,药选茯苓、薏苡仁、山药、苍术、白术等;下焦湿盛可用淡渗利湿法,药选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草、大腹皮等。
2.3活血通络《金匮要略》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指出黄疸的另一致病关键便是“瘀”。常为湿瘀互结或瘀血阻络,终致经络不畅,血脉瘀滞,气机失调,水湿停滞不去而为黄疸。黄疸与肝、脾密切相关,此二者均为血脏。黄疸多瘀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肝脏微循环障碍异常相吻合,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均有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表现。当如关幼波所言“治黄必治血,血解黄易却”,以活血化瘀之法退黄,临床可根据病情程度及病程长短选择不同用药。如疾病初期,起病较早,瘀血未成不明显,可选用郁金、茵陈、川芎、当归、月季花活血退黄;如疾病经久不愈,瘀血症候已现,身体疼痛,固定不移,舌暗红,舌下瘀斑,可选用丹参、红花、桃仁、三七活血祛瘀。
2.4条达肝气肝脏疾患,肝失调达之性,疏泄功能异常。肝失疏泄,则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失常,使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泛溢肌肤而形成黄疸;另外,木不疏土,影响脾之运化,使湿邪内阻,而发生黄疸。因此,肝气郁结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治疗上王师在运用上述方法同时,加用疏肝理气之品,如柴胡、香附、佛手、麦芽等,使肝气条达,肝用正常,则诸症可随之缓解。
2.5劳逸适度内经云:“肝者,罴极之本也。”指出肝脏与机体活动能力、身体劳累有关。肝病病人常有易疲劳,乏力等症候。因此,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急性期应尽量减少体力和脑力活动,多卧床休息,“肝藏血,卧则血归于肝”,卧床休息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有利于肝脏对胆红素代谢,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恢复期应逐渐增加身体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另外还应避免和消除劳累,饮酒、感冒等加重黄疸因素。
3讨论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中医属于黄疸病范围,中医认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匾要略·黄疸病并脉症病治》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胆。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黄,疲热以行。”然本病与平常黄疸不同,由于肝炎前期使用大量损伤脾胃药物,导致湿瘀互结的同时,脾胃功能的下降,因此,治疗上需健脾补虚的基础上,加之化瘀祛湿,使黄去而不伤正。
4验案举例
张某,女,59 岁。2012-03-18就诊。主诉:身目黄染2月。患者既往2月前曾查体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经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后炎症好转,但胆红素仍持续较高,服用利胆退黄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现症见:身目黄染,黄色晦黯,肝区偶有不适,双胁胀满,食纳差,大便质稀,小便少,色黄。舌稍黯红,苔偏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体、e 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总胆红素78.4 μmol/L,间接胆红素62.5 μmol/L;肝功、凝血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脾虚,湿瘀互阻。治法:益气健脾,疏肝活血,利湿退黄。处方:茵陈20 g,生黄芪20 g,郁金15 g,佛手12 g,柴胡12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2 g,清半夏9 g,丹参12 g,厚朴15 g,焦三仙15 g,炙甘草6 g 7剂,日 1 剂,水煎服。服药1周后就诊,黄疸明显消退,偶有腹胀,二便调,小便色黄。复查总胆红素48.6 μmol/L。前方加薏苡仁30 g。继服2周,并随证加减,黄疸症状全部消失。
按:患者中老年女性,乙肝表面抗体、e 抗体、核心抗体阳性,且有乙肝病史。身目黄染,小便色黄,脉沉细,辨病为黄疸,辨证属脾虚湿阻。肝区不适,双胁胀满为肝郁之征。舌黯红,必有血瘀。舌苔白厚腻,舌边有齿痕,大便偏稀,脉沉细皆为痰湿內阻、脾虚之象。且黄疸日久,久病必虚。故治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祛湿为法。方中茵陈利胆退黄,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郁金、佛手、柴胡条达肝气,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共为臣药,陈皮、清半夏理气化痰,厚朴宽中下气除满,丹参活血通络,焦三仙消食健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本方配伍严谨,紧扣病机,健脾补虚利湿退黄,疗效显著。参考文献:
[1]Bogomolov BP.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jaundice[J].Khirurgiia(Mosk),2005,(9):5-7.
[2]Reichel C,Grunhage F.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jaundice[J].MMW FortschrMed,2006,148(3):37-40.
婴儿高胆红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男45例,女25例;早产儿12例(17.14%),足月儿54例(77.14%),过期产儿4例(5.71%);总胆红素水平在3422μmol/L以上的重度黄疸16例(22.86%)2566~3422μmol/L之间的中度黄疸有28例(40%),2566μmol L以下的轻度黄疸26例(37.14%)。70例新生儿在进入医院当天全部采取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中包括有血常规、血清胆红素、肝脏功能、血糖以及血型等。高度疑似溶血的新生儿采取血型抗体检查,高度疑似中重度窒息以及颅内出血的新生儿采取血气分析和头颅CT检查,对高度疑似消化道畸形采取造影或者超声检查。
1.2 临床诊断标准
70例新生儿全部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当中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1)出生以后24h以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在102μmol/L以上;(2)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在85mμol/L以上;(3)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在220mμol/L以上,早产儿在255mμol/L以上;(4)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在14d以上,早产儿在4w以上,或者黄疸复发;(5)血清直接胆红素在34μmol/L以上。
1.3 临床疗法
(1)70例患儿进入医院以后都暂停母乳喂养,采取奶粉喂养;(2)光疗:除了胆红素明显增高的患儿以外,其余患儿进入医院以后采取间断蓝光治疗,通常采取单面光进行治疗,对重度黄疸、早产儿以及新生儿溶血病采取双面光治疗;(3)对重度黄疸新生儿采取白蛋白治疗;(4)考虑为RH溶血病或者ABO新生儿采取免疫球蛋白治疗(5)其他疗法:灌肠、思密达以及肝酶诱导剂等相关治疗[3]。
2 结果
病因包括有母乳性黄疸22例(31.43%);感染15例(21.42%),其中包括有败血症、脐部炎症、肺部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脓包疮等;ABO溶血13例(18.57%);围生期因素12例(17.14%),其中包括有颅内出血、缺氧、窒息、胎儿宫内窘迫、低血糖、缺血以及低体温;其他因素8例(11.43%),包括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胎便排出延迟等。另外,治愈61例(87.14%);好转例,(10%);无效2例(2.86%),总体有效率为97.14%。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可以是生理性的或者由于特殊疾病造成的,一定要找寻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诱因,例如,败血症以及肝外胆管闭锁等。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证实,大约有50%的足月新生儿以及比例更高的早产儿,在出生以后24h以后,其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足以引起轻度黄疸[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住院患儿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诱因因素繁多。现如今,因为大部分采取母乳喂养,出现乳母性黄疸的几率每年呈现递增趋势[5]。其诱因主要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由于在出生以后早期奶量不足,胃肠蠕动较为缓慢,使肠肝循环明显增加,进而使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增加。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则是由于母乳当中含有一种相对比较高的β ̄葡萄糖醛酸甘酶,其分解结合胆红素,产生没有结合胆红素,进而使肠肝循环增加造成的。母乳性黄疸大部分预后良好,停止母乳喂养以后黄疸会逐渐消失,可是仍然有引发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首先暂停母乳喂养2~3d[6]。感染因素也是造成这种疾病的常见诱因,其中包括有败血症、肺部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脐部炎症等。感染可以由于单一因素造成,也可以因为多种因素造成。因为新生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造成新生儿容易患有感染性疾病,并极易扩散。感染会造成细胞膜破坏进而产生溶血,并且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进而使肝脏对胆红素结合能力明显降低,重症感染会使新生儿机体耗氧量明显增加,使葡萄糖无氧代谢明显增加,进而引发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7]。
溶血性黄疸在临床当中也较为常见,其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所造成的免疫学溶血。在国内造成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常见的就是ABO血型系统,其次为Rh血型系统,ABO血型不合造成的HDFN占总体的84.2%,Rh血型不合造成的HDFN占总体的14.5%,同时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另外,其他少见的血型系统,例如,MN溶血病仅仅占总体的0.2%。围生期因素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因素,胎龄较小、体质量较低、胎儿宫内窘迫、胎粪污染、剖宫产以及催产素等有可能造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新生儿酸中毒和低氧血症都会对肝酶活性进行移植,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明显降低,同时导致溶血,进而使血液当中游离的胆红素明显增加。目前,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采取蓝光治疗,并辅助其他疗法,进而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8]。
总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诊断要予以增强,做到及时预防、及时诊治,尽量减少其后遗症的出现,使新生儿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淑媛,陈平洋,谢宗德,等.2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1,22(11):1557.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
[3]赵宏,崔健君,王德智.剖宫产手术中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间隔对新生儿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28(1):67.
[4]崔中,孙媛.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3(1):47.
[5]丁国芳,张苏平,姚丹,等.正常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4(2):99-101.
[6]陈克正,张喆.足月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7(3):161-162.
[7]夏贞莲,贾耀真,褚艾妮.10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4(1):4-5.
【婴儿高胆红素】推荐阅读: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1-1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07-11
直接胆红素11-21
胆红素脑病12-31
急性胆红素脑病06-09
微量胆红素测定09-15
经皮胆红素测定11-10
胆红素偏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05-31
番茄红素生产工艺研究09-02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