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的预防及护理(精选5篇)
婴儿湿疹的预防及护理 篇1
新生儿湿疹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或2-7d后皮肤表面出现的小皮丘,基底部呈微红色,好发于颜面部,第2天可发展至全身各处,婴儿不适感强烈,容易哭闹不安,无法进食,影响其正常生产发育[1]。近年来,我院通过对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分组研究,评价优质护理在预防新生儿湿疹中的护理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入院的新生儿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男婴18例,女婴15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婴16例,女婴16例,两组新生儿均为足月顺产,所用病例均得到新生儿父母知情同意,两组新生儿在性别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处理
新生儿护理:①新生儿每天进行一次沐浴,在沐浴过程中,调整水温至30℃左右,沐浴液选择以中性无刺激为宜;②沐浴完毕后使用纯棉毛巾擦干,全身皮肤均匀涂抹爽身粉,戴纯棉透气手套;③使用纯棉尿布,增加透气性,尿布更换后使用沸水进行高温消毒;④在新生儿的喂养上尽量选择母乳喂养,若采用人工喂养,应选择优质奶粉,减少奶粉抗原性,喂养过程中注意姿势,尽量减少对其颈部皮肤的摩擦;⑤新生儿穿着衣物应选用优质纯棉内衣裤,并及时进行更换,清洗完毕后使用高温进行消毒灭菌,大小便后用温开水清洗婴儿臀部,并用纯棉毛巾或纱布擦干,更换纯棉尿布。
新生儿父母护理教育:①分娩前:组织产妇及其家长进行育婴教育,推荐孕妇食用含有益生菌的奶粉,每天1次,使用婴儿模型,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教授其对婴儿进行喂食、沐浴、穿衣、更换尿布等操作,并向其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推荐其使用多次消毒的纯棉尿布,避免使用纸尿裤等有可能存在抗原的物品;③对于使用母乳喂养的产妇,严禁其食用辛辣刺激类的食物或鱼、虾等容易成为过敏原的食物,提倡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在院内由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教授其关于新生儿湿疹以及新生儿常见病的有关知识,教导其新生儿湿疹的外观与好发部位以及如何预防其发生,告知新生儿父母在每次沐浴中应清洗婴儿外阴等部位,沐浴完毕后全身涂抹爽身粉,涂抹时观察新生儿皮肤,若有皮损产生应对其加以辨别,判断是否为湿疹,若为湿疹及时就医。对照组:仅选用常规护理,在出院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教授有关新生儿湿疹的知识与预防技巧。两组新生儿均于出院14d后进行电话回访,调查其新生儿湿疹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程度:采用护理满意程度量表,总分为100分,100到80分为优,80分到60分为良,60以下为差[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湿疹发生率及满意度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院10d后电话回访,观察组新生儿湿疹发生1(3.0%)例,低于对照组发生6 (18.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为29(87.9%)例、良为4 (12.1%)例、差为0例,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为11 (34.4%)例、良为19 (59.4%)例、差为2 (6.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期是指胎儿从分娩到满28d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胎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新生儿身体各方面机能尚不完善,特别是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过敏原侵犯,产生过敏反应[3]。新生儿湿疹即一种较为常见的过敏反应,出生后即可出现,严重的湿疹还会继发感染,影响婴儿进食与睡眠,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新生儿湿疹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婴儿免疫屏障功能较弱,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且免疫功能偏向于Th2应答,容易产生变态反应[4]。对于新生儿湿疹的治疗主要以减轻症状为主,药物为皮康王、炉甘石洗剂或中成药制剂,但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不全、皮肤娇嫩,使用药物容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对于新生儿湿疹,预防是关键。预防新生儿湿疹的第一步为宫内预防,有国外学者研究显示:胎儿在宫内也有致敏的可能,其窗口期在妊娠晚期,如果在妊娠中晚期即进行预防,则能有效减少胎儿出生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益生菌可以通过相关受体刺激树突状细胞,产生白介素-10,从而促进辅助性T细胞的产生,有研究显示:孕晚期食用益生菌奶粉能够使得脐血中白介素-4浓度降低,从而降低胎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它还能促进婴儿抗感染免疫反应,抑制其抗炎症性免疫反应,在根本上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5]。预防新生儿湿疹的关键在于减少抗原性物质与新生儿的接触,在我院的实际工作中,推广纯棉尿布的使用时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父母们多倾向于使用一次性纸尿裤,认为其干净卫生,但一次性纸尿裤多存在不透气问题,过多使用新生儿容易产生尿布性皮炎等疾病,且部分纸尿裤质量较差,消毒工艺不强,容易对新生儿产生刺激,进而发生湿疹。纯棉尿布具有透气性强、抗原性弱等特点,且可多次消毒使用,经济实惠,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推荐家长使用纯棉尿布。在新生儿饮食方面,我们一直坚持母乳喂养是最健康的喂养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乳糖以及无机盐与多种微量元素,能够促进新生儿免疫系统发展,减少湿疹的产生[6]。同时,在住院期间,我们对新生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教导其正确的育婴方式,并传授其分娩湿疹的要点,一旦新生儿发生湿疹,可及时就医,避免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使用了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仅1例新生儿发生湿疹,湿疹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我院优质护理工作耐心细致,真正做到了为新生儿所想,获得了新生儿家长的认可,其对护理的满意度优秀率达到87.9%,远高于常规护理的34.4%。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预防新生儿湿疹中的护理效果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湿疹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优质护理在预防新生儿湿疹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入院的新生儿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给予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湿疹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湿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预防新生儿湿疹中的护理效果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湿疹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新生儿湿疹,常规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白淑梅.浅谈婴儿湿疹的合理用药及正确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4,4(3):170-171.
[2]沈洪霞.试论小儿湿疹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4,4(4):106,162.
[3]孙元红,王玮琦,焦迎先.新生儿湿疹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234-235.
[4]黄建美,罗丽宇.中药游泳和炉甘石洗剂外用治疗新生儿湿疹[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179-4180.
[5]庞兰.幼儿湿疹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美容,2014,4(4):103.
[6]龚玉洁.浅谈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177-178.
婴儿腹泻的观察及护理 篇2
病室准备:在腹泻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应做好病室准备工作,以备集中收治腹泻患儿。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了解婴儿腹泻的病因、症状及治疗原则,掌握婴儿腹泻的护理及各种常用液体的张力和不同张力液体的配制方法。
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新入院与恢复期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大便中培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者,应住单间病室。护理人员接触患儿后要洗手,换尿布后要彻底刷手。奶瓶奶头使用1次后要更换,饮水瓶每日更换1次。患儿出院后,进行相应消毒。
电解质与液体补充
小儿因喂养方法不同,营养状况差异较大,补液时如按年龄计算体重,不够准确,应实际测量体重(测时只穿单衣),测后记入体重栏内,作为计算补液量的依据之一。
口服补液:轻度脱水患儿,可采用口服方法补液,按50~60ml/(kg·日)计算,将总液量的2/3于前12小时内,少量多次喂入(1次大量喂入,易导致呕吐),剩余之1/3液量,于后12小时均匀喂入。口服液的配方有两种:①碳酸氢钠0.25g、氯化钾0.15g、糖10g加水至100ml。②食盐1.5g、碳酸氢钠1.5g、糖25g、氯化钾1g(有尿后再加),加水至500ml。
静脉输液:中度以上脱水,需采用静脉滴入法补液。补液原则是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给钾。开始时,输液速度要快,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体液累计丢失量(发病至接受治疗时的体液丢失量)应在前8小时内补入;体液继续丢失量(治疗过程中,吐、泻丢失的量)应随丢虽补,一般在6小时内补入;全日生理需要量在24小时内均匀补入。输液速度过快,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输液速度过慢,会影响治疗效果。 输液时,要选择较粗而易固定的静脉,输液肢体要固定好,注意调节速度,检查输液装置有无漏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及输液反应。小量渗液时,局部无肿胀,但皮肤发凉、稍硬、柔嫩感消失,同时液体滴入不畅,此时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后,观察并记录首次排尿时间。如输液进行已4小时,尚未排尿,要检查膀胱有无充盈,叩诊有浊音时,可轻轻按揉协助排尿。见尿后,在原静脉输液每100ml液体中,加入15%氯化钾1ml,一般不超过2ml,即氯化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3%。对营养不良或心肺有疾患的患儿,为了减轻其心脏负担,液体总量比一般患儿要减少20%,或按一般患儿计算出总液量后,输入3/4量即可,输液速度也要减慢,使输液时间延长2~4小时。
饮 食
对轻型腹泻患儿可继续其日常饮食,暂停辅食;重型腹泻伴严重呕吐者按医嘱暂时禁食,待呕吐减轻尽早恢复喂养。若为母乳喂养者继续哺母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酌情给稀释牛乳暂停其他食物,4~6小时后逐渐恢复日常进食,但要注意由少量逐渐增多。由于腹泻时大部分营养物质仍可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应禁忌滥用禁食,尤其是长时间禁食,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性状
准确记录出入量是调整静脉输液的质与量的依据之一。①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并估计大便中丢失的水分。方法是将20、30、40、50ml的水分,分别洒在叠好的尿布上,观察浸湿面积的大小,以作为估计大便水分的参考。患儿的首次大便要留常规检查及培养标本各1份,及时送检。②记录排尿次数,并观察尿量。一般输液后4小时排尿,24小时尿量平均50ml/kg者为正常。尿量减少,可能由于入量不足,或吐、泻丢失水分较多所致。尿量异常增多,易并发低钾血症。以上两种情况均应报告医生。③观察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及量。④准确记入量:每次静脉输入的液体量、时间,均应填写清楚,口服饮料也要记入,每12小时统计出入量1次,如入量不足,及时报告医生。
对症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
眼部护理:角膜多干燥、充血,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点0.25%氯霉素眼药水。
腹部护理:肠蠕动亢进,有时有肠痉挛,可用热水袋敷腹部。腹胀时,可轻揉腹部,用肛管排气,也可于腹部用松节油热敷(在腹部敷上松节油纱布,其上盖一层干毛巾,然后放水温50~60℃的热水袋)。热敷过程中,要守护在患儿床旁,以防烫伤。
四肢护理:可给予热水袋保暖,水温60~70℃,并应经常观察皮肤反应。
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均需洗净臀部,特别是男婴阴囊皮肤折叠处,要注意洗净后用柔软布吸干水分,并涂石蜡油。如局部皮肤发红,可涂鞣酸软膏。表皮破损时,用红外线灯烤臀部,渗出液多时,用干棉棒吸干,涂氧化锌油、紫草油或鱼肝油。局部应尽量暴露,认真做好臀部护理,还可预防泌尿系感染。
密切观察并发症
脱水、酸中毒:发现脱水体征,立即报告医生处理。较胖患儿皮下脂肪丰富,脱水后体征常不明显,对脱水程度易于低估,故如发现患儿入量不足80~90ml/(kg·日),应及时向医生汇报。高热患儿,体温每上升1℃,总液量应增加10%,同时,还应观察有无精神萎靡、面色暗淡、腹胀等中毒症状。
低钾血症:吐、泻可导致丢失过多的钾;纠正脱水,大量补液,可使血钾浓度稀释,并随尿排出;同时,酸中毒纠正后,钾离子可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以上原因,都可继发低钾血症。临床上可见患儿尿液流溢、腹胀、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心音低钝、甚至节律不齐等症状,如及早发现,合理治疗,愈后尚好。每日所需钾的总量应在8小时内均匀输入,切勿静脉推注,因短时间内血钾浓度急速升高,可导致心肌传导阻滞,甚至发生心脏突然停搏。
低钙血症:脱水酸中毒纠正后,血钙被稀释,且一部分游离钙变成结合钙,血中游离钙减少,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患儿出现两眼上视、手足搐搦等症状,特别是营养不良患儿更易发生。应及时补充钙剂,以免发生喉痉挛等意外情况。一般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10%葡萄糖溶液10~20ml,静脉缓慢注入。注意:此液体勿渗漏于皮下,以免发生局部疼痛,以致坏死。
婴儿食物过敏的原因及预防 篇3
关键词:婴儿,食物过敏,预防,干预
近年来, 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增高的趋势, 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食物过敏可能增加生命后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率。因此积极探索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原因, 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和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应引起全社会, 尤其是儿科医师及儿童保健医师的高度重视。
食物过敏在儿童中有相当高的发病率。据欧美资料, 9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为7%~8%, 学龄前儿童, 特别是婴幼儿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1岁以内婴儿牛奶过敏的发生率为2%~7.5%[1]。但国内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据卫凤蕾[2]研究显示96.88%的湿疹患儿血清中至少有一种食物性过敏原。说明食物过敏是婴儿湿疹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刘恩梅[3]等研究表明:40%的湿疹患儿发展成为过敏性哮喘和 (或) 过敏性结膜炎。所以积极预防婴儿食物过敏显得尤为重要。
至19世纪30年代Arthur Coca提出食物过敏的概念以来人们不断研究食物过敏发生的机制。至今食物过敏发生的原因仍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婴儿口服耐受形成延迟或破坏有关。目前认为口服耐受的形成与婴儿肠道屏障功能、食物抗原暴露、肠道发育菌群、母乳中n-3/n-6及免疫调节因子等因素有关[4]。其中, 食物抗原早期暴露年龄可能影响口服耐受形成。食物抗原暴露又包括宫内抗原暴露、生后早期乳类抗原暴露、早期食物的抗原暴露3个方面:
1 宫内抗原暴露
目前对于宫内早期抗原暴露致宫内致敏仍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母孕期接触食物的抗原性、接触时期及剂量等多因素可使宫内致敏, 也有学者认为孕期低剂量接触抗原有可能利于胚胎期宫内耐受。
2 生后早期乳类抗原暴露
婴儿早期主要接触的是人乳和其他乳源。多项研究表明,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牛奶蛋白过敏及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风险。现已证明, 牛乳过敏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变态反应。母乳引起的该类反应概率为0.5%~1.7%, 这比采用牛乳喂养引起的2%~3%婴儿过敏比率低2~5倍[5]。其次母乳喂养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群的定植, 正常的肠道菌群对肠免疫系统有调节功能, 能促进Th1型免疫应答, 抑制Th2型免疫应答, 且有利于CD4+CD+25T细胞活化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从而降低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
3 早期食物的抗原暴露
2008年, Prescott等[6]认为婴儿4~6个月龄接触食物抗原有利于形成食物耐受, 提示4~6个月龄可能是婴儿建立食物耐受的“关键窗口期”。此期继续母乳喂养、并引入其他食物, 适当摄人肠道益生菌剂等措施可能有利于预防食物过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 辅食的品种及添加顺序。米粉可作为辅食的首选, 其次是蔬菜和水果, 然后是鱼、肉、蛋类。比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如蛋清、花生、海产品等应推迟至1岁以后喂养。其次要告诉家长辅食添加的顺序, 即由一种到多种, 由少到多, 由细到粗, 由稀到稠。在每添加一种食物的头几天内, 要仔细观察孩子有没有不良反应出现, 如皮疹、瘙痒、呕吐、腹泻等。一旦出现反应, 应停食此种食物两周。如果食物回避两周症状无明显改善, 那么患儿症状未必与该食物有关。如饮食回避后症状改善, 应进一步进行激发试验, 确诊过敏食物后给予针对性回避。对于母乳及牛乳过敏的婴儿可以给予部分水解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四个月, 可降低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
4 总结
早期预防和干预可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 如母亲妊娠晚期回避一些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婴儿出生后给予母乳喂养, 掌握添加辅食的时间和顺序, 对母乳和牛乳过敏的婴儿选择低敏配方奶粉喂养。一旦出现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的症状, 筛查过敏食物, 有针对性回避。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食物过敏症状, 更为重要的是可降低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总之随着人们对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的了解, 以及各种干预措施的实施, 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病率降低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邵洁, 王愚珍.食物过敏的临床和诊断[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2) :150-151.
[2]卫凤蕾.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 25 (2) :141-142.
[3]刘恩梅, 杨锡强.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与展望[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21) :1603-1604.
[4]吕志玲, 黎海芪.食物抗原早期暴露与儿童食物过敏[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8) :588-590.
[5]崔艳杰, 孙秀发.母乳喂养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2) :100-101.
婴儿湿疹的预防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46例病例均为从他院收集来的存档蜡块,且患者在手术前均未做过任何其他的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都在1周岁以下。查找患者病历发现患病处多出现在眉间、耳边、鼻子、眉宇间、嘴周围、颈部、四肢、肩部及手指等处。
1.2 方法
将患者蜡块切成厚度为5μm的小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按Mulliken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其中处于增生期的血管瘤22例,处于退化期的血管瘤24例,另取血管瘤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细胞5例作为对照研究。
常规HE染色:正常皮肤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管壁较薄,内皮细胞的胞质较薄,仅含核的细胞胞质则部分略厚。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可以经常看见呈现为条索状或团块状,在此之间拥有不规则的内皮间隙,内皮细胞核肥大而淡染。退化期血管瘤组织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内皮细胞减少,血管腔变大,内皮细胞核扁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运用SP法检测P27、Rb、增殖细胞抗原(PCNA)和第Ⅷ因子等相关抗原。各抗体均运用SP法进行染色,随后进行DAB显色,最后进行苏木素复染。运用显微镜进行镜下观察,如果内皮细胞得胞质中出现棕黄色的颗粒则为阳性。
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P27、Ⅷ因子和Rb相关抗原以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沉淀为阳性反应,PCNA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阴性对照组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胞核和胞浆内无棕黄色反应物。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NA的表达
处于增生期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其细胞核肥大,PCNA表达增强,阳性率达72.73%,明显高于退化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于退化期的血管瘤其内皮细胞的细胞核较为扁平,大多数的细胞核由于受到苏木精的影响,被染成蓝色,PCNA表达弱,具体结果可见表1。
*增生期组与退化期组相比,P<0.05。
2.2 P27的表达
增生期组的P27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退化期组和正常皮肤组;而正常皮肤组的P2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退化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增生期血管瘤的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会出现较少棕黄色颗粒沉积,P27表达弱;而处于退化期的血管瘤的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则会有较多的棕黄色的颗粒沉积,P27表达强;在正常的皮肤组织中,血管的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则有大量的棕黄色颗粒沉积,P27表达极强,具体结果可见表2。
*增生期组与退化期组相比,P<0.05;**增生期组与正常皮肤组相比,P<0.05;***正常皮肤组与退化期组相比,P<0.05。
2.3 Rb的表达
Rb抗原阳性物质会使部分胞浆着色,处于增生期的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会有较少量的棕黄色颗粒沉积,Rb表达较弱;处于退化期的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会出现较多的棕黄色颗粒沉积,Rb表达较强,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正常的皮肤组织细胞核中则只有极少量棕黄色颗粒沉积,Rb表达更弱。具体结果可见表3。
*增生期组与退化期组相比,P<0.05;**增生期组正常皮肤组相比,P>0.05。
2.4 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
无论是增生期还是退化期的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其胞浆内都弥漫分布着棕黄色的颗粒。
2.5 Endoglin的表达
Endoglin作为膜抗原,处于增生期的血管瘤其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的胞膜上会出现棕褐色的颗粒分布,处于退化期的血管瘤细胞和正常的皮肤组织细胞,棕褐色的颗粒分布极少[1]。经统计学处理显示,Endoglin在增长期与退化期、正常皮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退化期与正常期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2.6 血小板反应蛋白的表达
退化期血管瘤的内皮细胞的胞浆有大量的棕黄色颗粒沉淀,增生期血管瘤的内皮细胞的胞浆则有少量棕黄色颗粒,与退化期相比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的皮肤组织细胞内则有极少量甚至不会出现棕黄色的颗粒沉积,具体结果可见表4。
3 讨论
皮肤血管瘤多发于婴儿,是婴儿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生长在体表,而生长在面部的血管瘤更是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容貌。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包括3个阶段,即增生期、退化期和退化完成期,其病史时间可持续十余年[2]。现在,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很多,但多数都会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尤其是无法彻底治疗而导致的复发,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婴儿皮肤血管瘤患者中的P27蛋白、Rb基因、Endoglin辅助受体因子和血小板反应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血管瘤进行分期,借鉴了PCNA的表达。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27表达水平高于增生期,P27在血管瘤增生期的表达较低,而在血管瘤的退化期升高,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在增生期Rb抗原的表达是少量的,在消退期则会明显地增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Rb阻断了E2F的转录活性,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得到了抑制,从而抑制了血管瘤的生长[3];Endoglin是细胞凋亡的抑制因子[4],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抑制细胞的凋亡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Endoglin在退化期和正常的皮肤血管组织明显低于在增生期的表达水平;血小板反应蛋白在退化期处于较高水平,而在增生期表达降低,这说明在血管瘤增生期血小板反应蛋白的血管抑制因子的分泌少于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血管处于增殖状态。因此,我们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形成在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的生成并不是由一种因素导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利用上述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血管瘤的病理演变机制,为有效治疗血管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磊,王玉荣,杨杰.整合素β3在人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5):656-657.
[2]李辉,张端莲,陕声国.Bcl-2和bad蛋白表达与皮肤血管瘤的相关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2):160-163.
[3]张端莲,唐吉云,陕声国.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7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5):475-476.
婴儿闷被综合征的急救及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闷被综合征患儿20例, 男12例, 女婴8例;年龄最小3 d, 最大7个月;大都集中发生在11月份至3月份, 来自农村居多;出现抽搐10例, 肾功能损害3例, 发绀10例, 高热 (40 ℃~42 ℃) 12例, 低体温4例, 意识不清10例, 呻吟4例, 前囟凹陷及皮肤干燥8例, 呼吸不规则5例, 心力衰竭5例, 四肢肌张力增高6例。
1.2 治疗与转归结果
经积极抢救, 给予物理降温、吸氧、止惊、补液、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等综合治疗以及精心护理, 治愈10例, 死亡6例, 自动出院4例。
2 急救及护理
2.1 急救措施
2.1.1 降温措施
高热使脑损害加重, 应立即积极降温, 松解包被, 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不主张药物降温, 因退热药易致虚脱低体温。不提倡乙醇擦浴, 以免乙醇中毒及体温急骤下降。如果体温下降过程中出汗较多, 应及时擦干, 以免降温过低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做好体温监测,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做好降温后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 补充营养和水分, 防止受寒和降温过度, 保持患儿舒适。2例超高热患儿使用药物, 其余均采用物理降温;4例低体温者给予保暖, 放置保暖箱。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有分泌物时吸引, 如患儿呼吸急促, 面色、唇或口周发绀或动脉血氧分压 (PaO2) ≤5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血氧饱和度≤85%, 立即给予吸氧。一般采用低浓度给氧, 轻者给予鼻导管吸氧, 吸氧浓度一般为25%~30%。重症病人可给予头罩吸氧, 氧浓度可达50%~60%。对持续高浓度吸氧, 新生儿要防止氧中毒。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者, 应同时做好辅助通气的准备。本组5例就诊后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1.3 控制惊厥
抽搐的原因主要与缺氧导致脑水肿、电解质紊乱 (低钠、低钙、低镁) 及低血糖等有关。一旦发生惊厥, 首选地西泮0.1 mg/kg~0.3 mg/kg静脉注射, 必要时可重复或者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肠。本组10例抽搐患儿均采用上述治疗及时止惊。各项护理集中进行, 减少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窒息。
2.1.4 迅速建立输液通道
及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医嘱, 做到及时、准确、有效。监测血糖、血生化、尿素氮、肌酐、血气分析。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补液方案。心力衰竭者在补液的同时要控制总液量并给予强心药物;脑水肿者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肾功能不全者控制出入量。根据脱水性质补充高渗或低渗液体。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①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面色、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呼吸、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和电解质。②监测体温, 30 min~60 min测量1次体温, 体温正常后改4 h进行1次。采取降温的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末梢循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 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③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意识、瞳孔和前囟的变化, 对监测脑疝、脑出血有重要意义。缺氧和酸中毒可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抽搐、前囟隆起紧张, 严重时可导致脑疝。④观察皮肤弹性, 监测尿量。高热、大汗淋漓引起血容量不足, 可表现为皮肤弹性差、尿量少、末梢循环差、前囟凹陷、面色苍白或发灰等休克症状, 需及时补充血容量, 应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 记录24 h进出量。⑤观察有无出血征象。捂热综合征最严重并发症是多脏器功能衰竭 (MOSF) , 继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注意观察呕吐物、排泄物颜色以及皮肤有无出血点,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3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发病突然, 加上患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患儿家长因焦虑和恐惧, 不能很好地与医务人员协作, 影响病儿的治疗和护理。此时要对他们的情绪表示理解和同情, 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能正视现实, 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做好健康宣教。
3 讨论
3.1 急救处理
本病起病突然, 在短期内发生一系列严重病理生理改变, 累及脏器多、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纠正缺氧及抗休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有效氧疗的基础上, 液体疗法较为重要, 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脏、肝脏、胃肠的功能保护必须重视。若能及时被发现、诊断、治疗, 存活率将明显提高。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 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快速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术, 使患儿得到最好的救治。
3.2 预防
本组患儿主要来自农村, 多由于父母缺乏科学育婴知识, 造成闷被综合征的发生。对患儿家长宣教本病发生病因包括婴儿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 做好科学育儿知识宣教, 如母婴分睡、正确包裹婴儿、勿蒙头睡觉、勿让婴儿吸吮奶头睡眠、穿衣合适、保暖以四肢暖和为度。对夜间突然发生哭闹不安应积极寻找病因, 一旦发生首先去掉捂热因素, 让婴儿脱离高热环境, 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强调预防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江晓春.婴儿捂热综合征的急救护理与预防[J].实用心肺脑病杂志, 2006, 14 (10) :837.
[2]王柚芸.捂热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643.
[3]刘凯琪.婴儿闷热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8) :493-495.
[4]林峰.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1991, 9 (6) :408.
[5]沈梅芬.婴儿闷热综合征167例综合报道[J].临床儿科杂志, 1988, 6 (6) :380.
【婴儿湿疹的预防及护理】推荐阅读:
饮食治疗婴儿湿疹10-27
幼儿湿疹的临床护理论文08-17
婴儿游泳的护理05-25
婴儿黄疸的临床护理07-21
9例婴儿肛周脓肿的护理体会06-08
湿疹的困扰07-01
湿疹的原因是什么07-06
婴儿辅食的添加07-26
皮肤湿疹10-17
老年皮炎湿疹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