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2024-10-29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共12篇)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而言之,作文能力关系到各种语文考查考试,关系到眼前的升学。大而言之,作文能力关系到学生未来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如参加就业招聘,制定工作计划,各种工作调研报告和分析材料、各项工作总结等材料的构思与撰写,可以说,作文水平与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的重要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一篇作文能看出一个学生的作文的综合积累。作文的综合积累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作文素材的积累是这些积累中的关键积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结合多年指导学生作文积累的具体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开展各种读书汇报活动

在开展作文教学的同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订阅各种有益的书籍报刊,在课内教学时间中,抽出一些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汇报活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制定优秀书籍报刊等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制作优秀书籍阅读卡片。可以让学生交流汇报阅读书籍报刊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读了什么书籍报刊的什么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后有哪些主要想法,自己做过哪些读书笔记,等等,组织学生定期交流读书笔记或阅读卡片,在交流互阅的基础上,组织评比,评出阅读冠军、亚军和季军,进行一定的表彰奖励,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书籍报刊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书籍报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领班级阅读书籍报刊活动向纵深发展,为学生作文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新鲜的和深刻的素材,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难题。

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VCD、DVD、调频广播、有线电视、电脑、网络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使农村学生利用现代媒体的学习语文,拓展自己的生活时空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百家讲坛”、“焦点访谈”、“实话实说”、“非常6+1”、“人与自然”、“新闻纵横”、“科学发现”和“卫生与健康”等优秀节目,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增强生命意识,加强过程体验丰富情感体验,为丰富作文积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教会学上网上阅读与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媒体已走进千门万户,走进各级学校的校园。多媒体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还是运动变化着的,携带的信息量大,而且能不断更新。根据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多媒体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效率。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点,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它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积累、拓展生活时空和加强过程体验服务。

和过去相比,农村虽然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和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相比,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比较闭塞,农村学生的祖辈和父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家庭对读书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家庭找不出一份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报刊。鉴于此,语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网上阅读和交流,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

我曾经教会不少学生学会网上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积累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我教学生如何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先让学生打开网页浏览器,在百度搜索方框中填入诸如“文学”等词语,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经过搜索,相关的文学信息就呈现出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网站点击后浏览或阅读。如需要阅读http://www.hongxiu.com(红袖添香,全国最大的中文文学网站),就点击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查阅。此外还教会学生在网站注册,这样就可以获得发表文章,和作者及其他读者发帖交流的权限,可以实现和作者、其他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学生阅读和交流的积极性更高,阅读交流向深层次跨越和发展。

四、开展师生同题作文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上面所说的方法外,教师和学生一道写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切实引领学生作文,全方位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与能力。

我们要用好优秀学生的作文,把它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优秀的作文到底是啥样,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得到生动的了解,得到切实的借鉴和提高。学生的好作文如此,语文教师精心撰写的下水文,对学生更有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它能让学生看到老师是怎样拟题,怎样选取作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构思行文,怎样结构段落层次,怎样使用修辞与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怎样立意和确定详略,怎样很好的表情达意的,等等。在学生作文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下水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供学生揣摩领悟,充分发挥教师作文的示范引领作用。当然,在写下水作文时,语文教师要注意,下水作文是和学生同题作文,作文阅读对象是学生,阅读目的是学习和借鉴,撰写是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择作文材料,用学生看得懂的语汇遣词造句,用学生学习过的修辞和表达方式,详略要精当,语言要典范。总之一句话,教师的下水作文,要源于学生,又要略高于学生。让学生看得懂,但又有东西学,学得上,用得起来。

概而言之,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教学,重视引导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有效方法,扎实开展学生作文素材有效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坚强的支撑。为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汇报活动,增强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拓展学生的积累时空;可以教会学上网上阅读与交流,增强交互性和时代性的阅读素材积累;可以开展开展师生同题作文,从多维度提高学生作文积累。当然,增强学生作文积累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认真揣摩,大胆实践,定期总结,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积累的能力就会越强,作文教学就会走出山重水复的尴尬局面,迎来柳暗花明的绚丽前景。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篇2

技法一、语言素材

所谓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和阅读材料里,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材料,成为最经典的写作元素。而语言素材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最简洁的办法就是直接从语文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考纲规定的高考必背篇目中的名言警句就是最好的语言素材。

例如:语文课本《鸿门宴》,可以积累如下的精彩语言——

【例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例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例3】秋毫无犯——秋毫不敢有所近;

【例4】劳苦功高——劳苦而功高如此;

【例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例6】竖子不足与谋;……

以上这些语言都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找到出处,一些语言至今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直接运用。

再如:李清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人,从小学到高中,从选修到必修,我们学过了她的许多作品,运用归纳汇总的手法,我们可以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提取如下语言素材——

【例7】《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例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睡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例9】《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例10】《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例1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例12】《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例13】《鹧鸪天·桂花》——暗淡清黄体性柔,情疏绩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例14】《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师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以上内容均出自小学、初中、高中必修及选修课文中,这些语言素材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技法二、情节素材

所谓情节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讲述的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情节中包含有人物和事件,可以作为论据使用,成为写作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情节素材需要根据课本内容,兼顾考场写作题目需要,进行具体加工,加工后的情节可以根据写作题目进行压缩或扩展。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文章前半部分内容主要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精彩历史故事的叙述,刻画了蔺相如的临危授命、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私仇之上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

这篇课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可以根据写作题目的不同,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切入,通过对其故事情节进行压缩,作为行文素材,一材多用,为不同写作观点的论证起支撑作用。

【例15】完璧归赵:开始赵国宦官缪贤向赵王推荐蔺相如,称其为一个智勇双全之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秦强赵弱的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在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的过程中,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并理直气壮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并功成加官。

【例16】渑池之会:赵国战败,秦王提出渑池之会,形势严峻,廉颇与赵王一起赴会。渑池之会上,秦王步步紧逼,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蔺相如的逼迫下,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蔺相如在强权面前的凛然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秦国“终不能加胜于赵”,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蔺相如因为功大被拜为上卿。

【例17】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在外交上作出卓越贡献,被授予的官职超过廉颇。导致廉颇不满,廉颇居功自傲,口出狂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此主动退让回避,引起属下不满,蔺相如向舍人说明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不是害怕廉颇,而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使廉颇非常感动,于是廉颇“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体现出一种知错就改的品质,最后将相和好,成刎颈之交,留下千古美谈。

再如粤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一文,更有许多值得积累的情节素材——

【例18】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坎坷经历;

【例19】司马迁面对宫刑绝境,选择“隐忍苟活”而不是一死谢世的艰难选择;

【温馨提示】对于课文中的情节,要成为写作的素材,有时候可以全盘选用,但更多时候需要作者根据写作需要,进行剪接加工,该压缩压缩,该提炼提炼,以写作需要为使用原则。

技法三、故事素材

《报任安书》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其实熟悉历史的人知道,这一段话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包括的故事情节也很多——

【例24】孔子困厄:孔子有一腔报国之志,可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徒有远大抱负却无用武之地,统治者对他始终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68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与教育学生。

【例25】屈原放逐: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屈原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但他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人气质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这种困境让他遭到两次流放。楚怀王时,他被流放到汉北;楚襄王时,他被流放到沅、湘。在孤独困境之中,屈原写就了《离骚》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例27】孙子膑脚:作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与庞涓同向鬼谷子学习兵法。两人情谊甚厚,结为兄弟。庞涓成为魏惠王将军之后,十分嫉妒师兄的才智。竟然骗膑入魏,割去了孙膑的膑骨。尽管惨遭不幸,孙膑却写就《孙膑兵法》,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再比如出自课文《赤壁赋》的故事——

【例28】乌台诗案:这是宋元丰二年发生的一起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御史中丞李定、舒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告发并逮捕了苏轼。后经力保,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自汉代以来别称“乌台”。

还有《藤王阁序》包含如下故事——

【例30】冯唐易老:冯唐因说话直率,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直至白发皓首,还是一名郎中。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武帝问道:“你这么老了,怎么还是一个郎中?”冯唐直言不讳地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美,而我貌丑;陛下即位,你喜欢年少的,而我却老了。”武帝听了他的话很感动,想提拔他为车骑都尉,可冯唐此时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

【例31】李广难封: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将军。他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小70多仗,威名远扬,人称“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美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就是这样一位戎马一生的名将.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却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自杀身亡。

【例32】贾谊被贬:贾谊是西汉著名的大儒,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但遭到群臣的反对。后来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贬谪他为太傅。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一年以后,伤感过度而死.年仅33岁。

【提示】其实我们所学许多课文中都有表现各种不同主题的小故事,如果对这些小故事加以整理,并对应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故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然后根据需要加以扩展丰富,运用到不同的写作题目中。

技法四、人物素材

所谓人物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各类人物,例如课文作者、传记中的传主、各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等,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作品故事、奇闻逸事都可以成为高考作文积累的素材。

对于人物素材积累,要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重点落在人物人生经历、相关事件以及其作品上,这样的素材积累,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物的挖掘深入全面,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关照,便于写作时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人物素材1】李清照

身份:宋代著名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多次出现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

性格:天资颖悟,嗜书如饴,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才华横溢。

特长: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

作品:留存后世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

成就: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师。后人以“词魂”来赞誉她,一方面凸现了其在词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更因为她是宋代婉约词派的担纲人物和领军人物。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主要突出一个“乐”字。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惶难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晚年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更为深沉感人。

李清照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后称“易安体”。李清照词中“愁”的渲染、“红”字的巧用、“瘦”字的美学意蕴、迭字的探胜等写作风格,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

【人物素材2】蔺相如

1、身份低微——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勇于为国家承担责任——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3、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4、智和勇——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临危不惧的“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廷斥之。

6、其“能言善辩”的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不计个人私仇而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优秀品质——“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提示】许多语文课本中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写作的素材,根据写作的主题,我们有目的加以选择,就可以巧妙成为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作文写作的元素。

技法五:思想素材

人的健康离不开思想的健康,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的成长,从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获取富足的思想精华,因为前人的思想会给我们启迪和教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课文中获取不同的思想营养。当我们不得志之时,我们不妨看看古人:司马迁从文王、仲尼、左丘明、孙子、吕不为、韩非子等人身上,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气;战国时的李斯从厕所与仓库中老鼠的不同际遇中悟到了人生应该发愤图强,终成大器;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生命的价值不是自我抛弃,而是要从逆境中崛起。我们从语文课文中也可以悟出许多思想素材,从而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1、《报任安书》的思想素材

(1)大丈夫志当存高远,面对命运的折磨,当忍辱负重,执着前行;

(2)面对挫折,勇敢面对,不要放大痛苦,活着理当追求人生的价值;

(3)逆境出人才,自古雄才多磨难,历史的先贤给我做出了榜样;

(4)官场失意的司马迁却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史记》,可见,人生道路上,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开启了另一扇通往光明的窗,所以,不要为已倒的奶瓶哭泣,抬起头来,去寻找新的更可口的食源;

(5)人生不仅要‘立功’,还要‘立德’、‘立言’”,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

(6)面对人生的转折点,要抓住机会,要化不利为有利,要学会选择;

2、《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的思想素材

(1)因为他的存在,因为他的杂交水稻,让人类远离饥饿的阴影;

(2)实践是袁隆平发现真理的途径,行动是实现一切梦想的最好手段;

(3)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打破常识,勇于创新是其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4)面对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局面,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5)充满希望、引领绿色革命是袁隆平始终坚持奋斗的助推器,是其一生奋斗的动力源泉;

(6)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提示】思想素材的获取,难度较大,需要我们对于所学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要根据课文内容,从其内在的思想层面加以感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然后以此作为写作素材,巧妙运用到作文行文中。

(二)

【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却不会使用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五种技法:直接引用、同质叠加、异质对比、提取化用。并通过具体技法使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然后运用这些技法使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

技法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在写作中可以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课文中一致。

【例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直接引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适用话题】生命的意义、磨难与成功、逆境出人才、修炼、艰难人生与奋斗不息等等。

【运用技巧】1、用作理论论据,在实例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引出自己的分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重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运用说明】直接引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名句作为全文总结,然后由古及今,联系今天的时代和我们个人实际,强调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朝前迈进。论据使用准确而贴切,极具说服力。

2.引出文章观点,直接用原文哲理丰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文2】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毅。

材料作文“狼”素材运用指导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只狼来到草原,一只狼很失落,因为它看不到羊,这是视力;另一只狼很兴奋,因为它知道有草就会有羊,这是视野。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名师题解】

这则寓言材料,由一个并列复句组成,前一个分句表明一只狼局限于“视力”,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到表面现象,于是“很失落”;后一个分句表明另一只狼因为视野开阔,不只看到眼前,而是看到更远的目标,于是“很兴奋”。鲜明的对比让人倍感视野的重要。“视野”的表面意思是“眼睛看到的范围”, 其实“视野”也指眼光、眼界、阅历、境界、人生的理想。生活中不乏像这两只狼一样的人,由寓言联系现实人生,我们可以选一个角度来恰当立意。

角度一:每个人都有眼睛,都有视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视野。有视野的人表现在眼光长远。一个人要学会开拓视野,才能取得成功。有眼光才有智慧。视野决定人生,视野决定境界。

选材小贴士:方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才导致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人生遗憾告诉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远大的志向,应该让视野更远一些,从而使个人得到长足的发展。刘翔为耐克运动服等做代言,是因为他有独特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本角度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去选材。

角度二: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只有具备了广阔的胸怀,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使自己得到发展。打开心灵的视野,拥有更宽广的胸怀。

选材小贴士:青藏高原上的藏民们在马路上小心翼翼地捡拾毛毛虫,是为了把这些毛毛虫送到草原上去,是为了让他们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藏民们打开了心灵的视野,才拥有更宽广的胸怀,从而如此敬畏生命,为生命让道。本角度适宜从社会生活中选材。

角度三: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广泛地阅读,让知识丰富大脑,就能视野开阔。只有视野开阔,才能看得更远。

选材小贴士: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学术视野开阔,写成令人惊叹的《管锥编》。读书能让我们开拓视野,看见心灵的宝藏,看见门外的风景,看到人间的繁花满树与灯火辉煌,勇敢地走向光明的未来。本角度适宜从热爱读书而拥有精彩人生的名人中去选材。

角度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广,取决于他的行为。要想看得远,使自己的视野更广,就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孔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视野开阔的人,总会得益于自己站得更高,而站得高无疑提升了自己的境界。

选材小贴士:唐太宗推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将丝绸之路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视野也随着唐朝的“巨无霸”海船远及世界各国;慈禧太后视野狭窄,闭关锁国,大清王朝江河日下,走向没落。本角度适宜从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狭窄的视野的文化名人中选材。

【高分素材】

经典素材: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仕途坎坷,一贬再贬,在人生的低谷,却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素材点拨: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他具有开阔的视野,他的达观,他的洒脱,皆源于他审视生命的宽阔视野。

个性素材:康熙,他学数学、物理、生物解剖,用水平仪治理过黄河,用三角学测过敌人据点,还写了几十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他是中国帝王中第一个努力接受现代文明的人,是他让中国的视野第一次接触了现代文明,同样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盛世。

素材点拨:视野能超越表象,使人看到高远的目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取决于你能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深层的可能性。康熙通过广泛学习,拓宽了视野,从而能接受现代文明,开创盛世。

名人素材:18岁的陈祖德访问日本,使出浑身解数与日本九段棋手杉内雅男过招,猛杀猛打,可是却一败涂地,连输三局。顾水如大师告诉陈祖德:“输赢迷惑了你的眼睛,所以你猛打猛杀,看不到远处的棋眼。围棋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因为,只有看得远,才能赢得下。”陈祖德开始阅读《老子》等古典名著,学习修身养性之道,一年后,再度和杉内雅男交手,战胜了對手,最终成为了世界围棋界泰斗。

素材点拨:看得远,才能赢得下。围棋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有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赢得未来。如果急功近利,利欲熏心,那么将必败无疑。

生活素材:曾国藩的一个远房亲戚,背着简陋的行李,衣衫褴褛,跟人说话时言语也很谨慎。一天,曾国藩和这位亲戚一起吃饭,因为碗里有一粒稗子,这人便皱了一下眉头,然后把稗子挑出来才继续吃饭。曾国藩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决定打发他回家。下属问原因,曾国藩说:“他离开农村不久,吃饭时这个举动像一个乡下人吗?他的谨慎是装出来的,我怕他将来做事不本分,会惹出麻烦来。”

素材点拨:一粒稗子虽小,却可以透过它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想要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往往需要一双慧眼,更要有过人的视野。

【素材演练】

鼠目无暖光

张晨西

霞光璀璨,照亮孤寂,晚风凉凉成夏。微风习习中,有人寓情于景,感哀遭际,愤看时光垂垂老去,收获寥寥;有人视霞光如灿烂愿想,策马扬鞭,终而酿造雪香十里。故事里,两匹狼之间视力与视野的差距莫若这凉凉傍晚的思虑万缕。

鼠目无暖光,浅显来看,这大抵谬论。即便鼠目寸光,在极为狭窄的范围内,它也是能收获片刻温暖的。然而长久来看,失去视野的狼在情感的挣扎纠缠中只能沦为困兽,短暂赐予的欢乐尚可被岁月推翻,何况目光短浅如它,因为一开始的不存在而否定了全盘的不存在。

nlc202309082345

历史涌流,汩汩不息,感情似乎是其间叩问岁月坚贞的重头戏。《庄子·盗跖》篇里,蓝桥魂断,尾生抱柱而成一个哀婉凄迷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传颂。诗人洛夫取材于此,把智慧与思索凝成一题二式《爱的辩证》,辩证了爱,也辩证了视野与视力所带来的不同人生。

故事里的尾生,或是揮毫泼墨,书生气凝成眼里化不开的信誉;或是劳作田间,诠释着人性最初的憨厚朴实。大雨滂沱,硕大的雨滴拍打着被风吹动、泛起粼粼波光的水面,映衬着隐隐不安的心跳。洪水泛滥成灾,佳人迟迟不来。“水深及膝,淹腹,一寸寸漫至喉咙”,意识开始涣散,双眸依然炯炯望向青石小径,“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蓟草的窸窣”。他在千寻之下等她,水来抱柱而亡,火来化为灰烬,耗用鲜活而完整的生命,让历史沦为泡沫。视野如此,把他封锁在时间的琥珀里,至此,他的生命千世万世。

洛夫笔不停留,漩涡逐渐扩大为死者的脸,等候的少年有了临流的怯意,短浅视力孤独而空虚。登岸离去之时不忘开脱,“非我无情,只怪水来得比你快”。鼠目无暖光,丢掉的玫瑰漂不到佳人手里,拔掉羽毛再难比翼。他在等待中幸存,却丢失了永生与爱情。视野与视力,公平的不对等。

视野广阔的人,在时间面前变得高大,在空间里面变得广袤。而只有视力的人,在时间的摧残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一降再降,退无可退,生命到最后只剩寒冰。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我几乎不敢去想象,这个除了母爱一无所有的人是怎样坚强地让自己在漫长的十六年坚持下来、一步步陪伴失聪的孩子走向璀璨的未来的;我也不敢去想象,若是时光倒流,而当年的陪读妈妈陶艳波选择放弃,选择眼前,选择折服,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又是怎样的损失。幸好,这一路坎坷她都披荆斩棘奋勇而过,以一种令常人崩溃的视野撑起了一个孩子无声世界里的繁花落地。母爱在长河里落满星光,像是阳光里所有的暖。

母爱是陶艳波的视野,带她撑过孩子成长途中的笑与泪;一池清荷、湘江沅水是沈老先生的视野,带他挺直脊梁行过很多地方的桥;良人明光里执戟的身影是节妇的视野,让她有勇气在孤独之中还君明珠;祖国的崛起是于敏的视野,让他在离乱之中许下一生,涤荡人心;现代文明是康熙的视野,让他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夕阳西沉,月色照亮沉默。视野开阔的狼在草原上奔跑,自在悠闲,收获生命里长久的温暖;而目光短浅的狼郁郁寡欢,抑郁死去。

等待若长时,鼠目无暖光。

【教师评点】

文章内涵丰盈,文笔典雅,立意恰当。作者妙用洛夫的《爱的辩证》,紧扣主旨,诠释“视力”与“视野”的差异,论述“视野广阔的人”会“变得高大”“变得广袤”;“只有视力的人”,“生命到最后只剩寒冰”,对比鲜明。再以陪读妈妈——陶艳波为个例,她有开阔的视野,于是母爱创造了奇迹。最后用沈从文、于敏、康熙等一组例证,论述不同的人拥有视野的积极价值。例证典型,说理充分。句式多变,语言灵动,也是本文的突出亮点。

编辑/李跃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篇4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素材。素材就是作者动笔之前在生活实践中,书本里或其他媒介中收集、积累的原始材料。这些尚未经过选择、整理、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就叫素材,它包括印象、事实、人物、图表、数字等。它是写作的基础。收集素材时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茅盾比喻对素材应该有“奸商”的态度:贪多务得。陈桓也主张积累素材要有“竭泽而渔”的狠劲。马克思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连的思想。”如果在作文中没有占有丰富的素材,就如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的那样“空袋子难以直立。”可见占有丰富素材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

素材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便是:没有素材就谈不到写文章,没有素材就没有文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平时备足了做饭的“米”,才有可能做出一顿香甜可口的“饭”来。比如有的学生讨厌作文,害怕写作文,原因何在?他们说,是因为写不好,因为感到作文难写,因为自己掌握的词语少,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无话可说。写作文就跟平时说话一样,没有可说的话而硬要讲一番话,或者本来只有很少的话却要说上一大堆不可,这种无中生有、扩寸为尺的做法谁也会感到很为难的。但是,如果心里有一番必须说的话,现在又有了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一定不去想自己说得好不好,掌握的词汇丰富不丰富,你只知道把自己心中的话一个劲地往外“倒”。这时候,你不是讨厌说话,而是感到非说不可,要说出来才痛快;如果不让说,或不让把话说完,你反而感到很痛苦了。因此,是喜欢写作文还是讨厌、怕写作文,实质上是一个有没有材料的问题;有素材,写起来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也能写出好文章;没有素材,写起来就便是一件最头痛的事,也写不出好文章。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对素材的重要性有这样的深切体会,而不是停留在一般化的抽象了解上面,学生便会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下决心把它解决好。

三、帮助学生学会收集积累素材

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如不少的学生认为收集了素材,作文时用不上,白费劲,不如不收集。又如学生普遍感到时间紧,没有功夫去收集素材,等等。由于这些原因,每次作文,学生一般都是凭脑子所记,凭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来勉强完成,都感到写得很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明确向学生指出,那些想法往往都是不实际的。如果认为收集了素材用不上,那只是因为收集的材料太少或者自己不会运用它;如果素材积累丰富了,又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运用它,那么,对于一般的作文题,都会有用得上的部分。至于时间紧之类,更不是问题。关键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勤写勤记,积少成多,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告诉学生应收集什么样的素材。应该说,收集素材很难有确定的范围,而且因人而异,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收集。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一段名言、名论,也可以是自己的一种思想、一段感情,还可以是某种有趣的知识,等等。但是,凡是值得收集的都应该是珍贵而难得的。而不是寻常的、一般的东西。即它应该是一种新鲜的意思,或包含某种新的意思,新的意趣、意味等,能给人新的启发,新的感受,新的体验。

第三,给学生指出收集素材的来源。素材的来源很广,我们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素材随时随地都可以信手拈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同学聊天,师生聚谈,班会,团小组会,听报告,读书看报,翻阅杂志,看电影,上网,郊游,参观,旅行,走访亲朋……不胜枚举。凡我们目所见,耳所闻,脑所思,身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为我们提供值得收集的东西。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要有心,要留意,要学会捕捉它,并随身带上纸笔,及时把它记下来,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督促指导学生做好素材收集工作。

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收集素材的情况,可以通过抽查、浏览审阅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做了这项工作,并督促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对所记的内容,开始时有简单、平淡等毛病无妨,但要逐步提高。否则,较长时间停留于这种状态,学生会认为收集素材没有意思而难于坚持。因此,教师要采用典型引路等办法克服这些毛病,使他们的素材收集工作越做越好。尤其要引导他们把收集的素材恰当地运用到各种形式的作文练习中去。一旦看见收集的素材在作文中发生了作用,收集的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和强化,做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也就被真正调动起来了。随着收集素材的增多,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将素材分类,并要求他们空闲时翻阅以便熟悉。这样,作文时就能自如运用这些素材。

摘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去收集素材是很关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素材,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学会收集积累素材,督促指导学生做好素材收集工作,从这几点作为出发点。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篇5

“瑶瑶,有空多回来看看!”她唤着我的小名,自然、亲切,被这样唤着,我也格外舒心。

我定定地走着,下意识地停步、转头、侧身、回眸,我怔住,她仍立在那儿,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循着目光望去,她老了,老得我不敢相信,两鬓的白发似岁月的风霜,眼角的皱纹是心湖泛起的涟漪,唯有嘴边一枚圆润的痣嵌得那么妥当。

我哭了又笑,也许这也是她的习惯,一如那时一样。

“徐老师再见!”我脆生生地与她告别。每每离开时,我都会重又回眸,像静候棉花糖的孩子一样静候着她一抹慈祥的笑容、一个温柔的目光,这种感觉胜过棉花糖那种腻腻的甜,如珍珠一般饱满,如绸缎一样顺滑。

记得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不能天天和她告别了,我哭着闹着不想离开。被妈妈抱走的那一瞬,回眸,她的眼泪已噙满了泪,可她却笑着目送我离开,那情那景,时不时便会在脑海中浮现,仍旧是那么清晰、那么完好。

从此之后不再有人足以让我回眸挂念,回眸的习惯也随时光的流逝被填平、被淡忘。

十多年了,什么都变了,人心却未变。

相隔十多年的这次回眸,一下子将我拉回那段天真的日子,而我又明白我已经过了那个天真的年纪。四目相对的那一刻,风沙静止,飞快打着旋儿的黄叶也放慢了速度,寒冷褪去,我的暖源来自怦怦跳动的心,暖入心扉。

“路上小心!”她嘱咐着,没有一丝做作的痕迹。

而我也更加从容,“徐老师你快进去吧,有空我再来看你。”她微笑着点点头。

乘车远去,我想,这种习惯也许会一直保持下去。因为,用她的话说,我在她眼里永远是个孩子,和当初一样。纵使我身在天涯,回眸,她一定在,哪怕在梦里。

人生无数次回眸,因不舍、因疑惑、因震撼、因渴盼,而我却认为无数的回眸,都因了有一份情在维系着,牵着彼此的心,亲情、友情、乃至爱情……

不由想起那句经典: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只要人在、情在,该在的都还在。

【教师评点】

命题作文“欣赏”素材运用指导 篇6

一池清莲,让每个观者心生喜悦之情;辽远秦腔,让听者顿感豁朗之境;精品刺绣,让异乡客心悟尺寸乾坤……欣赏,在悄然之中潜入血脉,因了对美好事物的仰望;欣赏,在磨难之下韵进骨子里,因了对成长蜕变的渴望;欣赏,在民俗民情的阔大的舞台上,因了传承绵延的展望。

请以“欣赏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名师题解】

首先将题目理解到位。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表示称赞。欣赏的对象,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诸如:乡村的晨景、烹制的美食、爱读的书籍、精粹的艺术(婉约词曲、地方剧目等);可以是深层次的情感、思想的抽象名词,如:至爱亲情、幸福真味、理想之舟、脉动的憧憬等。不管我们欣赏的对象是谁,重点还是在说清楚为什么这个事物值得我们欣赏,值得我们喜欢。比如,我们欣赏的一本书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比如我们欣赏一片美景,是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比如我们欣赏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打动自己的品质……

其次将素材精心选择。尽量筛选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素材,从最小的角度来切入,表现深刻的主旨。观察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从细微之处着手:因为细腻的感知、描写,才能承载起大的主题;且小角度更容易写生动详细,而这种真实的文字更容易打动自己,感动阅读者。选材时,要注意选择美的题材、积极向上的题材,才能突出体现“欣赏”之意,才能水到渠成地挖掘丰厚的意蕴。

【推荐素材】

素材一:著名评论家钱理群先生,在他花3年时间倾心撰写的《梦话录》中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年轻人都应该潜心静气地去追求梦想,追求理想主义。

心高气傲的他,始终牢记恩师——北大教授王瑶对自己“不要急于发表文章”的谆谆告诫,埋头潜心治学。于是,从1960年立志成为学者后的25年里,他躲进书房一隅,与书卷为伴,直到1985年才发表了自己的首篇作品。随后,一系列学术文章刊载发表,让他骤然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为业内翘楚。为了一个梦想,钱理群竟沉潜25载。

素材点拨:伯乐相马的故事,流传久远。正是北大教授王瑶的欣赏与告诫,成就了钱理群的事业高塔。这类素材可从人生引领这个角度来考虑运用到写作之中,只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欣赏,才能拥有人生哲思的颖慧。

素材二: 这几年你走得太快/身边的她几乎跟不上来/你紧张计算成败/她说你看一看啊/梨花又白/老相册在等人打开/里面的你笑得让人感慨/像每个少年意气澎湃/妈妈又打来电话/歇一歇吧,咱慢慢来/慢慢走,欣赏啊/别只顾着赶路/忘了为什么出发/慢慢走,欣赏啊/天边云卷云舒/你已许久不牵挂/这一路,多美啊/辜负朝花暮雨/又何必奔波天涯/慢慢走,欣赏啊/一生尽是归途/旅人请笑着回家……

——歌曲《慢慢走,欣赏啊》

素材点拨:这是一则关于“欣赏”的歌词,它突显了作词者珍惜生活的态度,正是有了这种生活的智慧,才有了人生路上奇异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简单的一句话,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学会用一种豁达的心态、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对待美好的人生。

素材三: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

素材点拨:这是一则哲理素材。人生百态,关键在于你如何在生命的看台上,用怎样的眼光看待生命的本源: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用欣赏的眼光去解读生活,一切都是可以悦纳的美好。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篇7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人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 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 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 由于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和调动学生“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五官和四肢, 导致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虽说生活中的细小事、平凡人又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 一眼就能看出其高和美来, 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 就会稍纵即逝, 一闪而过, 但我们教师平时完全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硬性要求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必要时还要叫他们随身带着笔和本子,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 并有重点地记下来, 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素材库里的东西存多了, 写作文时自然就会随意挑选了, 作文也就写得典型、生动了。如在学校观察拔河比赛, 就要教学生注意观察每个队员和拉拉队员的动作、姿势、表情、叫喊时的情态等, 让他们懂得只有看得分明, 才能写得逼真;在家里, 要让学生留意家人打电话、看电视、接待客人及其他家务活动时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为以后写家人的作文做好准备;在社会上, 正逢盛世, 气象万千, 繁荣的市场经济, 巨大的家乡变化等, 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更是需要留心观察, 用耳细听, 用心去感受的。

可以说生活是作文的“源”,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一件平凡小事, 一句动人的话语, 一个细微的动作, 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 一般都能引起学生们的某种感受,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可现实是学生们的生活相对于成人来说还是显得单调、枯燥, 课外实践活动欠缺, 生活面过于狭窄。这时教师就要找准孩子生活的热点, 创设条件, 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如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拣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敲它听声音, 剖它看质地, 再通过联想挖掘它的深意, 或者有目的地带学生逛超市、访社区等。

二、体验生活、寻找素材

就像不吃梨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一样, 体验是一种比观察更为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它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体验和感受生活, 并且以自己的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触发自己的灵感, 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乌桕树, 我就多次引导学生亲历体验。第一次, 让学生对乌桕树的干、枝、叶、皮进行仔细观察, 把见到的情状写下来。第二次, 让学生变换时空, 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 于是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状态就有了差异, 开始有了新的发现。第三次, 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 并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这乌桕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在观察员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 也就才能写下一篇篇含有不同情感的习作《乌桕树——坚强的战士》、《我和乌桕树一起成长》……从三次习作指导中, 我们不难看出:是体验, 使事物在学生的内心成为各不相同的鲜活形象;是体验, 使现实世界在学生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习作;是体验, 使学生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大家知道,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有真体验、真感受, 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 即使是作家, 也只有写他最熟悉的事物, 才能写出好作品。平时老师在把学生丰富的假日生活, 多彩的家庭生活、愉快的参观游览引入作文课时, 还别忘了请家长配合让学生做一天饭、当一天小工, 体验体验生活的不易, 进而倍加珍惜父母所给的幸福。体验多了, 学生的作文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了。如我班学生的习作《今天我当家》、《生日的礼物》.《我是环保小卫士》、《值周当门迎的滋味》……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 就是一个个学生充满甜酸苦辣生活的真实再现。

三、学好课文、积累素材

语文书中的文章, 大多文质兼美, 典范性强, 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来比喻, 比喻得非常生动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细致观察, 才能写得具体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邓稼先》、《赵普》等课文, 就教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人物, 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四、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毕竟有限, 生活空间相对狭小, 单从课本里学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阅读就成了积累写作素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书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多读书就能为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提供一条捷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 还要多读课外书刊、报纸, 甚至上网阅读, 扩大知识面, 充实写作材料。

当然, 所读书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 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对那些动人的画面, 精彩的描绘, 形象的比喻等, 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借鉴, 并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让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我教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种:

1、杂记。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 要求每天坚持拿出20分钟时间 (周末1小时) , 把阅读过的书籍、报刊中的片段或电视、宣传栏中最有感触的材料立马摘抄或速记下来。这样常年积累后, 在写作文时, 这些沉淀的记忆就可能被唤醒、激活, 成为华彩的一笔。

2、搞剪贴。

组织开展“剪贴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将要卖给收破烂的报刊浏览一遍, 把有价值的内容剪下来, 然后按“人物专版”、“趣闻轶事”、“景物描写”、“特写”等分类粘贴成册, 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3、写日记。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篇8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常常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语言贫乏, 无话可写, 没处下笔, 好不容易拼了全身的劲“榨”了一篇作文, 全文却空洞无物, 有如“流水账”。因此,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技巧地完成一篇作文,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作文重在积累, 要学会丰富作文素材。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学会积累和灵活应用写作素材呢?

一、注重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 点滴积累成素材“江河”

学习和生活中很多细节可以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 如课文中很多精美的语段、重要的古诗词、典型人物特征、重要又有趣的小知识等等, 这些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可以作为作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如可以引用为议论文的重要论据, 可以作为记叙文中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的重要联想等等。当然, 除了教材中的这些素材,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搜集生活中的素材。“作文即生活”, 生活里鸟语花香、亲朋往来、人间真情等现象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因此, 生活素材也是作品增光添色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作文中运用了生活素材, 才会充分显示作文的生活气息,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真实。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让作文溢满内心的灵性, 闪耀思想的火花。值得强调的是, 对学习和生活中细节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学生天长日久的积累, 只有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 点滴积累才会成为作文素材的“滔滔江河”。

二、注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书卷积累让笔下如有神

书籍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读书不管是对人的成长, 还是对作文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 古今中外, 无数成功的名家大师都谈过“开卷有益”。通过长期的读书, 洗涤我们内心的灵魂, 让我们的思想充满内涵, 同时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学生作文来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书读得越多, 越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开阔学生的作文思路。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 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往往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作为语文教师, 自己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以自身的读书气质带动和鼓舞学生的读书热情。除了教材中的文章外, 我们还要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搜集、书店购买、邮局订阅、自助交换等途径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如流传甚广的名家经典、富含思想的人文杂志、体现成长的励志文学等等。我们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读书计划、有目标地完成读书任务, 并为学生读书提供尽可能的协助。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如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成果展览、书市交流、读书演讲等等, 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多地积累书中优美的语言、有感染力的故事、典型的人物形象, 从而在作文过程中更加随心所欲地运用, 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注重对视听素材的多练多思考, 让“死积累”变为“活性素材”

学生通过多种积累手段, 将作文素材积累到大脑中后, 这时的素材还处于“死积累”的状态, 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积累的、看到的、听到的素材进行充分的思考, 达到通过积累来阅读生活、阅读社会的效果, 从而增加素材积累的思维印象, 做到作文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因此,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练笔, 坚持写日记, 让日记陪伴学生人生成长的同时也成为提升作文水平的一种高效手段。对于学生的日记训练, 我们要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本是学生的自由日记, 要本着尊重学生隐私、信任学生的原则, 鼓励为主, 不收上来批阅。另一本是素材日记。素材日记要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 遵循一周一素材原则, 创作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热点话题或班级搜集整理的方式依次进行。对于素材日记, 我们要当做作文要求进行常规批阅、评讲处理。文中的好词好句要及时圈点鼓励, 打分遵循就高原则, 评语要真诚中肯。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认真作文的动力和积极性。

总之, 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必须日积月累, 深入生活,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教师要用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耐心、细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 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建立作文素材库,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作文创作中灵活运用素材, 凸显自己的特色, 写出一篇有新意、有思想、有深度、有生活的高水平作文。

摘要: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必须日积月累, 深入生活,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我们要用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耐心、细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 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建立作文素材库,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作文创作中灵活运用素材, 凸显自己的特色, 写出一篇有新意、有思想、有深度、有生活的高水平作文。

谈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9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让学生多读书, 多摘录, 多背诵, 我也不例外, 我让学生准备作文素材本, 鼓励他们多读书, 将书中好的段落抄写下来, 每天一篇, 常常诵读。但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漫无目的, 并非自己真正喜欢, 所抄写的内容并无太多利用的价值;二是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多数将素材积累作为一种抄写作业, 应付了事, 极少能够细细品读, 精心摘录。由此看来, 积累不能作为一种口头的说教, 而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他们学会欣赏和品味优美的文字, 借鉴到自己的文章中, 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将积累落到实处。所以我这样要求学生:

(一) 素材的选择应有主题, 有标准, 内容丰富。

素材有了主题, 无疑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选择的范围, 而最初主题不妨由老师确定, 带个好头。如在一周中, 我分别让学生以“理想”、“自信”、“友谊”、“思乡”和“四季”为主题自由读书, 寻找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作品, 看谁的素材最精彩, 内容上可以各有千秋, 形式题材也不做过多限制, 可以积累跟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寓言故事、名家名段、优美散文等, 主张尽量从文学类的书籍上寻找, 广泛阅读, 字迹工整地抄写。有了这样的要求之后, 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 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 回家之后主动翻阅各种书籍, 总想找一段与众不同的。家长反馈说, 孩子们现在再也不用家长代劳, 阅读时间比以前多了许多。

一学期之后, 经过粗略统计, 学生共摘录不同主题的文章150多篇 , 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 更重要的是通过积累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整理素材库。

在确定主题搜集素材一段时间后, 我建议学生将自己辛苦积累的素材进行有序的整理, 便于日后查阅和借鉴, 教他们按主题、内容和体裁分类, 装订在一起, 贴好标签, 如“优秀作文开头集锦”、“优秀作文结尾集锦”、“精彩自然景物描写”、“名言警句集锦”、“名人事例”、“古诗句集锦”等。这样整理不但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借鉴, 而且能帮助他们快速记忆。有了这样扎实的积累, 即使考试题目变化多端, 也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调出有用的词句, 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会观察, 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 “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积累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固然重要, 但光靠阅读、背诵大量的文字未必能在考场的角逐中站住脚, 毕竟文学来源于生活, 如果不曾细致地观察过大自然, 不曾走向街头或参加过社会实践感受生活的滋味, 不曾与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又如何做到写真话、诉真情、准确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悟呢?因此, 语文教师除了要多阅读之外, 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 如此教师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 可这样尝试。

(一) 及时捕捉灵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有时, 课堂上灵感的火花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在一次语文课上, 窗外不知何时飘起雪花, 几个学生悄悄地望向窗外, 见到此景, 我顺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雪花飘舞的姿态和周围景物的变化, 将自己观察到的写到本上。学生非常兴奋, 都兴致勃勃地观察着, 我想他们心目中的雪一定是千姿百态的。像这样的时机其实很多, 如初春的时候, 让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 放学后可以写写路上见到的景物或趣事, 也可以写写身边的同学等, 得知学生非常喜欢周杰伦的歌。一次课前, 我播放了《菊花台》和《青花瓷》两首歌, 学生十分诧异, 随即我展示出这两首歌的歌词。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歌词也可以这样漂亮, 课后我建议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留心歌词, 把精彩的句子写下来、整理出来, 也是特别的收获。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原本是美好的, 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应是一位使者, 带领他们尽情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 布置特殊任务。

许多老师都深有体会, 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动辄“痛哭流涕”, 却无一点感人的情节, 我认为原因再简单不过, 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体会父母的辛苦, 家庭的温暖或是感恩的真谛只能靠虚假的编造、东拼西凑的敷衍, 自然打动不了读者。我们不妨布置一些特殊任务, 让学生亲自体验, 写出真实的感受, 如母亲节快到, 我建议学生送给母亲一份惊喜, 方式自选, 观察母亲的神态举止, 并写出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 作业收上来之后, 我从他们稚嫩的笔端读出真诚, 读出内疚, 也读出感动。一个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拾起漠视已久的亲情, 这样真实的素材在文学作品中是永远收获不到的。除此之外, 特殊任务还有很多, 如“周末看大海”、“今天我做饭”、“我跟父亲聊聊天”等,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 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思考。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文本素材也好, 生活素材也罢, 能够在考试中巧妙运用是关键, 素材的积累不应只是本上的一堆文字, 而应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文学的美妙, 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 通过抽签的形式, 请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积累的素材, 并简单介绍自己的素材, 如选择的理由, 对素材的精彩之处进行简单的赏析和评价, 通过简单的介绍既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学生亦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 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交流平台, 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更激励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 寻找更优秀的素材。

每一周的阅读课, 学生四人一小组, 互相交换自己的素材本、轮流阅读、资源共享、相互借鉴, 同时各小组成员推选出最吸引读者素材的20篇, 贴在班级的“文学天地”板报栏中, 供大家欣赏交流, 这样的评比目的不在于评选优劣, 而在于让学生将素材视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互相借鉴, 巧妙运用。

“涓滴之流终可以磨损大石”, 我认为 , 坚持不懈地积累、灵活运用素材,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终在考场上文思如泉涌, 写出优秀的文章。

参考文献

提升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策略 篇10

一、点面勾连彰显广度

点面勾连,其实就是由一个素材引申到多个类似素材的运用方法。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对于论证来说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广度。例如以“困难磨砺人生”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同学会自主地运用史铁生、司马迁等素材,往往在素材的使用上只是干瘪的讲述事例,最后总结一下他们就是困难磨砺人生。这样的素材使用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任何深度。往往写这类主题的作文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只要写一个史铁生或者是司马迁的详细的例子就可以,然后在举简略的例子相互勾连,例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来彰显广度。

二、层层渐进凸显深度

层层渐进,其实就是一个素材的深入挖掘的过程。这样运用素材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对使用素材有深入的了解,并能从多个层次深度挖掘材料的内涵,把握素材的外延。从而恰到好处的使用素材,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以“个性与创新”为例,很多学生会写很多的特色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有的学生写昆曲,有的学生写茶道,有的学生写京剧,有的学生写手工艺,有的学生写蓝印花布等等。如若用这些素材去构建填充作文,学生必须弄清这一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的历史变迁,每个时期的特点,文化的传承,革新的影响,当下的现状等等。不然只是简单地介绍这些事物,胡乱地堆砌字数,这样就不会把这些素材用的“活”起来,反而就会显得材料生搬硬套,论证干瘪乏力,最终弄巧成拙。

三、中西合璧提升厚度

在高考作文上,素材的选择有很大学问,好的素材可以成就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很多同学在素材的搭配上没有任何考虑,想到什么素材就写什么,不考虑素材之间的黏合度。很多同类素材反复出现,让人感到乏味枯燥,就好比是文字的堆砌,缺少灵魂的思考。例如以“智慧”为题的作文,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层现出自己的学识与素养,往往可以选择“三顾茅庐”“太公钓鱼”“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等中国典型的事例,同时搭配一些外国的事例,例如“爱因斯坦的智慧”“基督教信徒”“爱迪生让助手量量灯泡的容量”等素材,把所有的中外素材高度粘合起来,彰显出作文的厚度。

四、古今连接拔升高度

横向素材是考生运用比较多的,纵向素材使用相对比较少。纵向素材的连接往往能让作文曾现出立体感并拔升作文的高度与厚度。古今素材的连接在作文中是有必要的,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又是会有“厚古薄今”的态度,古人的事例也许更具有说服力。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让素材古今相连,以史为鉴。例如以“沉静”为话题,有些同学就选择了近代的林徽因说过:“内心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还有清代的叶燮有言:“功名之士,不能为清泉淡泊之音,轻浮之子,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最后是古人所说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素材层层递进先后勾连,把好像在诉说历史的长河里必须要选择“沉静”,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这样的特质。所以说古今连接的素材才是立体的素材,才是能使得作文拔升高度的素材。

总之,素材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策略,绝对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盲目的使用和拼凑,更不能把鲜活的素材使用的没有活力。“素材”虽然不是作文的灵魂,也不作文的骨架,但没有鲜活的素材作文就不会丰满。在作文教学中,我试图从点面勾连、层层渐进、中西合璧、古今连接等方面进行尝试,同时也得到了些许收获。我想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点点素材运用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的运用,让作文“立”起来,“活”起来。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关系到学生高考的“生死”,社会关注度较高,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走在“风口浪尖”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期待着有所改进,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作文教学一直徘徊不前。无论是构思、语言,还是思想、素材,似乎都要有所指导。本文就从素材使用角度略谈作文教学,试图找到一些突破口,从而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高度与厚度。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篇11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百万欧元买一张土豆照片

爱尔兰知名摄影师凯文2010年拍摄的一张爱尔兰马铃薯的照片,被一名欧洲富商花100万欧元买走。他们一起喝了两杯葡萄酒,富商说:“这张照片我喜欢,我要了。”两周以后他们就把价钱定了,这是凯文直接卖出的最贵的作品。

凯文拍摄这张土豆照片时,并不知道这将会给他带来什么,他拍摄众多的土豆照片只是为了自己照片系列中的一个特殊系列。至于为什么拍土豆,他的解释也很简单:因为喜欢。

【名师题解】

这则材料震撼人之处是一百万欧元和一张土豆照片之间的价值落差,感动人之处在于欧洲富商和摄影师之间的心灵契合点——“因为喜欢”。这件事成为新闻,恰恰说明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财富,做很多不喜欢的事情,却忘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请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喜欢”吧。

无论喜欢什么,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准则:自己喜欢,且不伤害别人,不污染世界。

喜欢一个人。身边凡人、成功人士、青春偶像、历史名人,甚至虚构一个“意中人”(超级英雄)也未尝不可,写出他们令人喜欢的地方,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喜欢一个物。可以是已经得到的,也可以是梦寐以求的,比如一朵花、一棵树、一缸鱼、一只风筝、一本书、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等等,写足自己喜欢的理由。

喜欢一件事。很容易就做到但迟迟未实现的事,如陪老人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做一次旅游;一时做不到但不久会梦想成真的事,如给家人一份满意答卷;很难做到但坚持不懈的事,如将来投身于环保,找回碧水蓝天,找回安全的饮食等等。

喜欢一份情。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心怀苍生的悲悯、中流击水的豪情等。写作时,还可以用上很多历史经典素材,以保证文章内容的丰满。

喜欢一种境。桌前品茗的悠然、林间漫步的自在、园中赏花的陶然、朋友举杯时的开怀。写作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慢”生活和当下人的“快”生活做对比,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对照,得出文章的主旨。

【推荐素材】

素材一:据知情人士透露,只要没戏拍,葛优都会在家里陪妻子,总抢着做饭、洗衣、拖地板。正常情况下,葛优和妻子每天至少都要下厨一次。为了纪念结婚20周年,葛优送给妻子价值千万元的豪华别墅,还给她配了豪华房车。葛优说:我们当时的经济基础特别不好,谁也不图谁什么。后来有没有碰见比她好的?肯定有。但我们是在没名的时候就同甘共苦的,干不出再婚换人那种事。

素材点拨:葛优是银幕上风光无限的贺岁帝,却没有一丝绯闻,这在娱乐圈绝对是奇迹。喜欢一个人,期限是一辈子,正如他所言:男人可以丑陋、笨拙,甚至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品质,因为那是他的根基、他的气度、他的胸怀和他的未来。这则素材可在叙议时直接引用。

素材二:“转型”这种问题,贾玲从不考虑:“我好喜欢喜剧啊。一切能让人发笑的东西我都喜欢,我的手机流量总是不够,因为看到别人说好笑的视频,我一定要点开看。拍电影也不会这么吸引我。这就像,你喜欢特别丑、没有钱的一个男人,跟他一起就是开心,那怎么办?另外一个男人又高又帅,也挺爱你,你就觉得不行,犯嘀咕,这在一起能开心吗?”

素材点拨:中国一向缺少女笑星,因为难做,而贾玲做得风生水起,不但登上央视春晚,还上了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她喜欢喜剧,并全心投入,肯躲起来沉淀、琢磨。参演正剧的机会一旦和喜剧工作计划冲突,她毫不犹豫选择后者。痴迷喜剧的人,观众怎能不喜欢她?

素材三:日本有一个偏僻的铁路小站,由于经营亏损一度面临停运。铁路负责人灵机一动,任命一只流浪猫小玉为小站站长,这立刻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众多游客争先前去一睹小玉的风采。此事被日本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小玉一年内就创造了1.1亿日元的经济价值(当时相当于七八百万人民币)。

素材点拨:“猫咪站长”小玉有着传奇的一生,让她足以在日本铁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并收获了全世界无数粉丝的喜爱。喜欢一只流浪猫,救活一条铁路线。爱心萌生创意,创意留下传奇。一颗热心悯苍生,世界从来不冰冷。这则素材可以在叙议中引用,也可触类旁通。

素材四: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野生动物园,饲养员像往常一样给围场内一只3岁大的雄性阿穆尔虎(中国称东北虎)投喂一只活山羊,不可思议的是老虎非但没有吃掉这只长有黑色长毛的公山羊,还和山羊成了形影不离的“密友”。

素材点拨:“羊入虎口”,一般是指羊处于老虎的威胁下,或进入了老虎的领地,比喻弱者陷入险恶的境地,面临被残害的处境。这个来自大自然的词语,现在却被现实给改写了,老虎喜欢上了山羊——它需要吃饭,也需要陪伴。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中的温情与人性。

作文素材运用的三种技巧 篇12

第一招, 合理移植, 为我所用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素材总是有限的, 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一个主题, 我们可以移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素材, 比如朋友给你讲的发生在他身上的小事, 以及你在一些作文书上读到的小事等。移植素材, 需要注意“合理”两字, 要避免照搬, 要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加工。加工时需要注意围绕题目和中心, 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 还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去掉别人情感的影响。

例如, 有一个老师, 他给他的学生们讲了一个他小时候家里穷的故事:他一次去邻居家, 邻居家小伙伴让他喝稀饭, 他感到稀饭很甜很好喝, 邻居告诉他, 稀饭里加糖了。他回家之后, 就闹着让母亲也做加糖的稀饭。由于他那时家里穷, 没有钱买糖, 但是母亲还是许诺如果他考了第一名就给他买糖。后来, 他果然考了第一名, 然而他父亲却病倒了, 看病需要花很多钱, 母亲没有给他买糖, 他就哭闹, 结果挨了一顿打。

有心的同学听了这个故事, 就对这个故事加工, 写成了一篇《苦稀饭》的作文, 文章由同学间的谈论引出故事, 家里连相对便宜的大米都没有舍得买, 却因为女儿的一句话买了价格高得多的红糖。作者终于喝到了加糖的稀饭, 然而她却喝到了一丝苦味。作者在加工素材时对原素材做了一下改动:对故事的背景做了改动, 原素材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普遍穷困;作文中背景发生在现在, 虽然不富裕, 但还能偶尔改善生活;对故事的人物做了改变, 原素材发生在老师身上, 作文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的主旨做了改变, 原素材旨在说明家里穷, 作文旨在赞美家的亲情。

当然, 作者在移植素材时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丰富了故事的细节、人物的情感, 者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素材移植案例。

第二招, 镜头剪接, 合并组装

无论什么影视节目, 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组成的, 而这些镜头, 则不一定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 但是, 通过幕后人员巧妙地合并组装, 就融合成了一段完整的影视节目, 为人们接受。这种“镜头剪接, 合并组装”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应用到写作中去。我们可以把几组镜头, 按一定的内在联系,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共同诠释话题要旨。这几组镜头可以是人物, 可以是事物, 可以是故事, 也可以是景物或是议论、抒情片断等。

那么怎样合并组装呢?例如有同学写《我身边的时尚》, 在作文中, 作者写了两类追求时尚的学生:一类是盲目追求外表时尚, 着奇装异服, 实则颓废堕落的一类学生;另一类是勇于追求、勤奋好学、青春健康、穷而弥坚的真正的时尚人物。作者巧妙剪接了身边的八个镜头, 把这八个镜头合并组装在一起, 从不同侧面完整地表现了两类学生, 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尚, 如何追求时尚的道理。

合并组装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选取镜头要围绕文章主旨; (2) “合并同类项”, 根据文章内容需要, 把镜头按恰当的次序排列组装; (3) 根据文旨需要, 从多个侧面选取不同镜头, 合并组装在一起。

第三招, 角度转换, 大胆革新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形象说明了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反映在不同人的心目中, 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觉,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这个意思。对待一些作文素材也一样, 换一个角度, 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所以, 我们在写作运用素材时, 没必要跟在人后亦步亦趋, 写出的文章也是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我们不妨放宽眼界, 转换角度, 大胆发表自己不同于常人的新看法、新意见, 从而写出新颖别致, 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来。

比如“井底之蛙”这则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 无一不是批驳井底之蛙的目光短浅、狂妄自大, 但是, 井底之蛙真的只有这些“品质”吗?非也, 例如有同学写《愿为井底之蛙》, 作者一反传统思维, 机智地转换角度, 大胆革新, 在一片对井底之蛙的驳斥声中, 石破天惊地喊出“愿为井底之蛙”的不同声音。在具体写作时, 作者紧扣标题行文, 开篇点明文章中心观点, 而后从井底之蛙的“安详而平静”、“只拥有一片天空的专情”、“若为井底之蛙一定开阔眼界”等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思, 从而无可辩驳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上一篇:空间化叙事下一篇:知识共享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