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试结果(精选5篇)
皮试结果 篇1
临床小儿疾病治疗中, 常需应用抗生素, 其中, 头孢类以及青霉素类应用最为广泛。这类药物均属于半抗原, 在进入人体以后, 能够与人体蛋白质相互结合而形成全抗原, 造成人体过敏, 因此, 在应用这类药物前通常需要进行皮试[1]。因小儿的皮肤较为娇嫩, 皮肤软组织防御机制尚未发育成熟, 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其对于外界刺激较成人更为敏感。当注入药物以后, 药物容易扩散, 皮肤红晕增大, 可引起皮试阳性率提高[2]。临床对于皮试结果的观察时间主要为皮试后15~20 min, 对于结果可疑者, 需在另一侧前壁予以0.1 m L生理盐水皮内注射, 以此进行对照组, 观察时间仍为皮试后15~20 min。这对于小儿而言, 不仅将增加其痛苦, 且将增加医疗费用, 往往仍无法获得准确判断结果。相关研究发现, 对于可疑阳性患者, 可予以动态观察, 以获取有效信息。还有学者认为, 适当延长皮试观察时间, 有利于降低外部刺激对于患者皮肤的不良作用, 从而降低假阳性率[3]。本研究探讨了延长观察时间对于小儿皮试结果判断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我院住院并接受过敏性皮试的患儿240例, 其中, 男136例, 女104例, 年龄在2个月~2岁, 平均为 (1.2±0.6) 岁。患儿均接受常规皮试, 其中, 101例接受青霉素类皮试, 139例接受头孢菌素类皮试。
1.2 方法:
在皮试前, 详细询问患儿家长患儿的用药史、过敏史以及家族过敏史等, 并随时做好变态反应抢救工作。取80万U青霉素粉针剂配置成为200 U/m L的青霉素皮试液, 或者取0.5 g头孢唑林粉针剂配置成为500μg/m L的头孢皮试液待用。于患儿的前臂掌侧下方约1/3处作为穿刺点, 穿刺前先以75%的乙醇进行5 cm直径范围内局部消毒2次, 待皮肤干后取相应皮试液0.1 m L皮试液 (青霉素类皮试患儿取青霉素皮试液, 头孢类皮试患儿取头孢皮试液) , 经皮内注射, 可观察到局部出现一个圆形且隆起的皮丘。皮试结束后将绑带解除, 于20 min时观察患儿的反应, 对于阳性患儿, 对其皮丘以及红晕部位进行标记。然后延长观察时间10 min进行观察。详细记录患儿的名称、用药名称、皮试结束时间以及结果标识。对于阳性患儿, 还应记录其阳性特征出现时间以及表现形式。
1.3 评价标准。
皮试阴性评价标准:皮试后无任何自觉症状, 注药周围无红晕或红肿症状;皮试阳性评价标准:注药后皮丘隆起逐渐增大, 且有直径超过1 cm的红晕出现, 红晕周围存在伪足合并局部瘙痒感, 症状严重时可合并恶心、心慌、头晕甚至是过敏性休克等。对于经皮试后20 min时如判定为阳性, 延长10 min再次观察为阴性者, 判定为假阳性, 如再次观察为阳性, 则为真阳性。对于首次判定呈阴性者, 仍应延长10 min观察后再次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皮试后20 min时的阳性率为9.64%, 显著高于皮试后30 min时的2.50%, 见表1。
3 讨论
青霉素是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为0.7%~10%;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其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48%~10.7%。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交叉性过敏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1,2]。因此, 在用药前应进行皮试, 以确保用药安全。
小儿的表皮角化层较薄, 皮肤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层尚未发育成熟, 加之缺乏透明层, 故小儿的角质层多是由数层相互粘接但紧密度不佳的鳞片所组成, 因而真皮组织并不成熟。这一特殊结构导致其皮肤外观较为平滑且细嫩, 皮肤软组织的韧性较成人差。同时, 由于皮肤结缔组织中基质及水含量较多, 血管较为丰富但管壁较脆, 在受到轻度刺激作用是即可造成损伤, 引起“路易氏三联反应”等严重并发症[3]。所谓路易氏三联反应, 主要是指在外界刺激作用下, 局部毛细血管发生异常扩张, 当外界刺激较为严重时, 还可引起微小动脉扩张, 更甚者将引起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从而导致皮肤产生“红色风团”[4]。通常认为皮试15~20 min后为最佳观测时间。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 皮试后20 min药物刺激反应症处于高峰期, 在该阶段观察极易出现假阳性。张燕[3]等认为, 患儿的年龄越小, 其假阳性发生率将越大, 而其父母无过敏史的患儿, 其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性较有父母过敏史的患儿显著降低。因此, 在对小儿进行皮试时, 应详细询问其父母的药物过敏史, 以便筛选出高危患儿。
由于婴幼儿的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Ig E水平很低, 因此, 对因幼儿的药物皮试结果判断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进行[4]。目前, 临床认为对于婴幼儿皮试结果的判断应以注射部位出现1.5 cm以上红晕作为判断标准, 如果皮丘较小或者皮丘有所增大, 但触感不硬, 皮丘呈现规则圆形, 无局部瘙痒症状, 则可判定皮试结果为阴性。许立智[5]等认为, 皮试方法、皮试后观察时间等均将影响皮试阳性率。对于可疑阳性患儿, 不应立即下结论, 而应延长观察时间动态观察皮丘大小的变化以及红肿硬结范围变化。当皮丘大小以及红肿硬结范围均明显缩小至正常范围时, 则可判定为阴性。张燕[6]等研究发现, 在皮试后0~30 min内进行持续观察, 可提高判断准确率, 可避免因观察时间过短而引起部分患者因过敏症状出现相对较晚而漏判出现假阴性, 可提高用药安全性。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在皮试后30 min时的阳性率仅为2.50%, 较皮试后20 min时的9.58%显著降低。提示延长皮试观察时间, 能够降低抗生素皮试的假阳性率, 从而降低不合理用药率, 减少患儿的痛苦, 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以及资源消耗,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观察时间对于小儿皮试结果判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我院接受过敏性皮试的患儿240例, 对于在试验结束后20 min时为可疑阳性患儿的皮疹以及红晕部位进行标记, 并延长观察时间10 min, 每5 min进行1次判断。对比皮试后20 min及30 min时的阳性率以及阳性患儿的红晕及硬结范围。结果 皮试后20 min时的阳性率为9.58%, 显著高于皮试后30 min时的2.50% (P<0.05) 。结论 在小儿抗生素皮试结果判定时, 延长观察时间可有效降低皮试假阳性率, 提高用药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试,小儿,抗生素,观察时间
参考文献
[1]刘琳, 麦合浦孜.影响小儿皮试结果的因素观察方法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4) :1702-1702.
[2]Bro P, Harr Th, Hecking C, et al.Nonirritant intradermal skin test concentrations of ciprofloxacin, clarithromycin, and rifampicin[J].Allergy, 2012, 67 (5) :647-652.
[3]张燕, 张春红, 刘聿秀, 等.快速过敏皮试仪结果观察时间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8) :602-603.
[4]Antico A, Pagani M, Compalati E, et al.Risk assessment of immediate systemic reactions from skin tests with beta-lactam antibiotics.[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11, 156 (4) :427-433.
[5]许立智.小儿皮试结果的观察方法、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2012, 25 (4) :192-193.
[6]张燕, 赵晓燕, 刘聿秀, 等.延时观察对快速过敏皮试仪阳性结果检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4) :72-73.
皮试阴性怎么还过敏? 篇2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青霉素皮试阴性者在大剂量应用时出现过敏反应呢?这里面有一个“阈值”的问题,即应用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的最大量。每个人的阈值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在接受常规皮试剂量(每毫升含青霉素500单位)后即可诱发过敏反应,皮试20分钟观察结果为阳性,即应禁止使用。而有些人由于诱发青霉素过敏的阈值较高,病人在做常规青霉素皮试后,观察结果为阳性,但在接受几十万或几百万单位青霉素治疗后又产生过敏反应,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点提醒我们,在青霉素皮试阴性后的用药过程中切不可掉以轻心,病人要注意自身感觉,若有异常感觉和不适,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和抢救,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那么,我们在使用青霉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一般应禁止使用青霉素。
2不要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青霉素,因为空腹用药会降低机体对药物的耐受力,不但容易出现过敏反应,而且容易发生晕针现象。
3无论肌肉注射还是静脉点滴,首次用药剂量不宜太大,应从小剂量开始,无不良反应时再逐渐加剂量,以防止突发性过敏反应。
4第一次肌肉注射时最好不要采取站位,应取卧位或坐位,注射完毕病人应停留10~20分钟,无不适感觉再离开。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4~6小时为好。注射过程中有头晕、胸闷、出冷汗等情况时及时反应,以便医护人员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5静脉点滴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不超过40滴,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时再调整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出现面部、四肢、躯干瘙痒,皮疹、胸闷、呼吸困难等异常时应立即报告,以免发生意外。
6静脉点滴青霉素时,浓度不要太高,一般用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盐水250毫升稀释青霉素800万单位,儿童根据体重酌情减量。因为青霉素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30~60分钟,所以液体最好在一小时内滴完。
影响皮试结果的因素分析 篇3
1 心理因素
1.1 宁“左”勿“右”的思想
在判断抗生素类药物 (青霉素、头孢类等到) 皮试结果时, 操作者认为这类药物可致过敏性休克, 一旦判断有误, 将有生命危险, 因此对皮丘稍大稍红, 直径未超过1cm, 硬结不明显或无硬结情况下, 宁可判断为阳性, 也不愿判断为阴性, 特别是单独值班、晚班或节假日时, 这种情况更易发生。以致患者失去用该药的机会。
1.2 操之过急的情绪
在注射的高峰或即将下班时, 护患均很着急, 等待皮试结果的患者及其家属更是急不可耐, 有的患者皮试不到15min就把手伸到护士眼前, 此时常将可疑阳性者定为阳性。笔者认为:观察皮试时, 对可疑阳性者不必急于下结论, 可进行动态观察3次:即在注射后的20min、25min和30min, 再继续观察比较皮丘的大小, 红肿硬结的范围有无变化, 如皮丘在20min、25min和30min后, 明显缩至正常范围就判断为阴性。还有考虑自己为患者做皮试时是否等酒精已干再做皮试, 是否自己用手指握患者皮试处皮肤握得太紧、太重等。
2 受试者因素 (过敏性体质除外)
2.1 正确判断受试者皮试反应
如病人体质虚弱、睡眠不足、空腹、饥饿、心理紧张、情绪低落等, 此时皮试出现的阳性反应, 要严格区分为过敏反应还是应激反应, 两者机理完全不同。
2.2 病人处于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时, 皮试血管扩张、发红、皮温高, 此时皮试阳性率较高, 故皮试可待高热消失或进入退热期, 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进行。
2.3 心源性恶病质的病人, 因周身的血液循环缓慢, 长期缺氧致皮肤色泽加深, 皮试后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有利于正确判断皮试结果。夜间皮试更应慎重。
2.4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变侵犯全身各系统, 皮肤损害初期, 全身出现大小不一红斑或皮炎, 患者皮肤有损害, 皮试时应躲开异常皮肤, 皮试点应与皮损、炎症严格鉴别。
2.5 病人对消毒液过敏, 致局部血管扩张, 皮肤易出现假阳性。
2.6 青霉素与霉菌有共同抗原, 霉菌感染的病人对青霉素有潜在性过敏, 可引起交叉过敏反应, 皮试阳性反应性可能性大。
3 皮试液的配制和使用
3.1 溶媒的影响
3.1.1 无菌注射用水该液为低渗溶液, 注入皮内组织不仅增加疼痛, 还可使局部组织间的渗透压降低,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充血, 液体渗出, 使皮丘变硬扩大, 假阳性反应增加。因此注射用水不宜做溶媒配制皮试液。
3.1.2 0.9%氯化钠该液为等渗溶液, 能保持局部细胞的内外环境相对稳定, 注入皮内对组织影响较少, 假阳性反应少, 同时该液pH值为4.7~7, 而青霉素类药物在pH值为6~6.5的溶液中较稳定, 因此, 选择该液作为皮试溶媒 (特别是抗生素) 最合适。
3.1.3 青霉素皮试注射做到一用一人一消毒, 溶媒专用, 专门标记, 防止因混入青霉素而引起过敏反应或皮试交叉过敏反应。
3.1.4 无论配置何种皮试液, 均应充分摇匀, 以免剂量不够影响结果。
3.2 溶质的影响
3.2.1 青霉素生产厂家工艺有异, 有的杂质多, 配制的皮试液易出现阳性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其水溶液中的降解产物及制品所含杂质有关, 极微量的青霉素 (n个单位甚至0.03单位/m L) 在体内形成的青霉素降解产物和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就可引起过敏反应。尤其是注入不纯的青霉素, 本身含有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等。
3.2.2 青霉素G的水溶液不稳定, 在接近中性的pH 6~6.5的溶液中分解缓慢;低于或高于该值可使其降解加速, 生理盐水p H值为4.7~7, 所以, 皮试液之溶媒应选择生理盐水, 禁用注射用水, 因为注射用水是低渗液, 皮试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大。
3.2.3 青霉素皮试液要现用现配不能存放, 针管不能重复使用。因为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中青霉素分子经过分子重新排列成为青霉烯酸, 注入人体后与蛋白质结合成为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而成为抗原物质, 引起变态反应, 存放时间越长, 青霉烯酸的含量越高, 过敏反应发生率越高。
3.2.4 青霉素皮试液在室温中分解迅速, 室温越高, 分解越快, 皮试阳性反应可能性就越大, 这种分解产物为高分子聚合体, 注入人体可以很快与蛋白质结合而导致特异性抗体产生, 引起过敏反应。
3.2.5 青霉素皮试液储其温度不宜过低因为人体冷觉感受器对寒冷刺激较敏感, 若在冷箱内存放皮试液, 尽管其分解缓慢, 但因存放长久, 仍会有部分青霉素分解产物, 加之冷的刺激, 可出现皮试阳性率增加。
4 操作中的因素
4.1 皮试特点
皮试处的皮肤较细嫩, 表皮与真皮之间深浅不易掌握, 因此, 操作时动作要轻巧, 不可用力牵牵拉, 或用力擦拭, 按压皮肤, 以避免物理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
4.2 用物
应选用1mL的注射器, 4号锐利、无钩的针头, 以保证配制药物和用量的准确。
4.3 部位
皮试的正确部位应在前臂内侧中、下1/3交界处, 空刺部位不能同时做2个或2个以上的皮试, 否则会影响对结果的判断。
4.4 消毒
4.4.1 消毒剂一般选用70%的酒精为皮肤消毒剂, 有资料报道0.1%的新洁尔灭作为皮肤消毒剂, 可以避免酒精所致的过敏反应, 但由于新洁尔灭为低效消毒剂而未被普遍采用。
4.4.2 酒精过敏酒精过敏反应与皮试阳性相区别:酒精过敏致皮肤发红的面积与酒精消毒面积大小一致, 且无硬结。
4.4.3 消毒穿刺皮肤常规消毒后, 等酒精干才能注射, 因为未干的酒精可能随针尖进入皮内, 刺激皮内组织, 红肿增大, 出现假阳性。穿刺注射时, 绷紧皮肤可致注射过浅或过深, 注射过浅者由于仅将表面划破以致穿刺失败, 应更换另一手注射, 否则影响结果的观察。注射过深则因为局部无明显皮丘 (皮丘未变白, 毛孔未扩大) , 而呈广泛的皮下凸起, 而被误为阳性。而O T试验则由于误注入皮下, 可产生假阴性反应。
5 观察结果
5.1 观察者与操作者应是同一人, 皮试未看结果不交接, 从而确保了护理质量。
5.2 硬结的观察
对硬结的观察是护士的一项基本功, 同时也是判断结果的重要指标, 观察中要仔细区分, 对OT试验的观察应将红肿与硬结的面积分别描述记录。
5.3 对照试验
可试可疑阳性的红肿大于1cm无硬结可作对照试验, 对照试验应选择对侧前臂, 用0.9%的氯化钠0.1mL作皮内试验。
5.4 假阴性原因分析
临床中常见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大致有: (1) 皮试前患者曾用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药物; (2) 过度衰弱者, 如果急性播散型肺结核做O T试验时, 往往出现阴性结果; (3) 免疫缺损者; (4) 注射部位过深药物进入皮下; (5) 患者首次接触致敏性抗原不久, 特异性抗体尚未形成, 此时进行皮试可得阴性结果。
参考文献
皮试结果 篇4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门诊注射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860例, 其中男性520例, 女性340例, 年龄1.5~79岁, 平均年龄42岁。阳性结果83例, 假阳性260例, 阳性率为9.6%, 假阳性30.2%
2影响因素
2.1 患者因素
2.1.1 精神心理因素:
由于一部分患者在注射前精神紧张, 惧怕注射, 使这一部分患者在做破伤风抗毒素前存在抑郁、恐惧心理;还有一部分患者受伤后本身就头晕、心慌再加上空腹, 20min观察结果为阴性, 但自觉症状表诉不清或诉说心里难受, 均使结果判断不准确。
2.1.2 儿童:
儿童的皮肤娇嫩, 轻微刺激会引起皮肤发红, 部分儿童做完皮试后用另一手抓挠皮试处或衣袖触碰皮试处, 使皮丘和周围红晕扩大;加上儿童表达能力欠缺, 年龄层次不等, 分不清是自身难受还是注射后难受, 均造成结果判断不准确。
2.1.3 饮酒对皮试结果的影响:
酒是一种兴奋剂, 饮酒后机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酒精可使外周血管收缩, 血液循环加热, 使皮肤发红;另外, 患者饮酒后神志处于模糊状态, 护士询问局部和全身情况时主诉局部痒、头晕等不利于护士对皮试结果的判断。破伤风抗毒素含有大量的异体蛋白, 加之“双硫醒”样作用, 使饮酒者体内乙醇代谢物蓄积, 易引起过敏反应[2]。
2.1.4 过敏体质:
由于机体内环境的不断变化, 过敏体质的人群越来越多, 破伤风抗毒素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很不安全, 也不符合免疫学理论基础, 很容易引起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3], 护士在操作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和家族史。有过敏史和家族史的要慎用破伤风抗毒素。
2.2 药物因素
2.2.1 保存不当:
破伤风抗毒素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物理、化学方法精制而成, 是一种特异性抗体[4], 有效期为3年, 运输和保存都必须在2~8℃避光干燥处。如果药物含杂质或过期, 或放置常温下时间过久, 均会出现假阳性反应。
2.2.2 皮试液配制的时间:
破伤风抗毒素是生物制剂, 一般保存2~8℃的恒温冰箱中, 配制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时间短时, 冷的刺激易使局部皮丘周围红晕扩大;时间长时, 容易使药液变质、变性, 均引起判断不准确。
2.2.3 皮试结果判断的时间:
教科书判断破伤风抗毒素是观察20min。阴性:局部无红肿, 皮丘无增大或增大周围发红, 但不超过1cm以上, 或有伪足不超过2个;阳性:局部皮丘直径在1cm以上, 周围红晕有伪足3个以上, 局部发痒, 皮丘硬结而不规则、中央发白, 有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咳嗽、恶心、心慌不适等症状。如用教科书上破伤风抗毒素观察的时间, 皮试假阳性发生率高。可采用延时观察法[5], 观察时间可由20min改为30min。30min观察时间既有利于排除假阳性患者, 又利于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 是临床上适用的观察时间。
2.2.4 皮试稀释液选择不当:
临床上皮试稀释液有: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 但有些医院还在用注射用水[6], 注射用水为低渗溶液, 渗透压低于组织液, 与组织液混到一起, 水分迅速进入细胞, 使其膨胀, 引起局部疼痛, 疼痛刺激皮肤局部充血发红, 使判断结果不准确。
2.2.5 皮试液配制不准确:
临床上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时使用的是1ml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 注射器死腔的因素是皮试液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7]。注射器死腔包括3部分, 乳头内部空间, 乳头与针栓之间的空间, 以及针梗空间。多年来对破伤风原液的剂量进行反复观察, 发现各个厂家的破伤风抗毒素针的剂量都不足1ml, 多则0.8ml, 少则0.6ml, 按教科书要求进行皮试液配制, 造成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浓度过高, 使判断受影响[8]。在注射器内吸取一定量的破伤风抗毒素后再吸取稀释液时, 由于注射器的吸力, 稀释液进入注射器中有一定的冲力, 该冲力对管内的破伤风抗毒素起强烈的搅拌作用, 因而易导致泡沫的产生而影响药液剂量[9]。
2.2.6 皮内注射部位选择不当:
常规注射部位为前臂掌侧下段1/3处, 但常规的注射部位神经分布较多, 进针与皮纹方向垂直, 会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损伤, 加上药液逆流阻力, 易产生撕裂样疼痛, 局部疼痛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2.3 护理因素
2.3.1 惯性思维:
通常护理人员会把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和青霉素皮试结果混淆, 认为它们的判断标准都一样。护理措施:在治疗室、办公室等处张贴新的破伤风抗毒素的判断标准, 并于青霉素皮试判断对照, 在学习会上进行宣教, 使每个护理工作者都得到统一的知识, 减少破伤风抗毒素假阳性的发生率。
2.3.2 皮肤消毒剂的使用不当:
护理常规要求皮试前使用75%的酒精消毒, 而75%的酒精对皮肤有刺激性, 可使部分患者在消毒部位皮肤发红;同时75%酒精易挥发, 储存过程中浓度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0], 让护士难以判断是酒精过敏还是破伤风抗毒素过敏。
2.3.3 进针角度不当:
临床中皮内注射的进针角度为5°, 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结果的判断。过深, 皮丘不显而注入药液过多, 皮丘隆起, 容易被误认为是阳性;过浅导致药液外漏和皮试失败, 导致判断结果的不准确。
3讨论
通过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医院破伤风抗毒素的影响因素较多, 如何能将破伤风抗毒素的影响因素降到一个理想的范围, 笔者认为对影响破伤风抗毒素的因素要从源头抓起,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严格规范操作规程, 减少破伤风抗毒素影响因素的存在, 使破伤风抗毒素的利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也为患者的生命增加一道屏障。
摘要:目的:通过对影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通过注射破伤风抗毒素86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阳性83例, 假阳性260例, 阳性率为9.6%, 假阳性30.2%。结论:影响破伤风抗毒素的因素有患者因素、药物性因素、护理因素等。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少青, 贺晓晶.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患者拒脱敏注射的看法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 (7) :420.
[2]冯莉.饮酒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影响的临床观察 (J) .护理研究, 2007, 46 (9) :816.
[3]张小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J) .青海医学杂志, 2009, 30:15.
[4]李晓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77.
[5]秦振书, 林会芳, 魏彩红, 等.TAT过敏试验致过敏性休克2例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5) :62.
[6]周燕, 孙宝香, 徐锦艳.注射用水和生理盐水配制青霉素皮试液皮试假阳性率比较 (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4 (7) :28.
[7]郑艳, 涂索华, 王玲, 等.空针死腔对TAT皮试结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J) .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4) :379.
[8]苏月巧, 郑荣坤, 赵连萍.破伤风抗毒素不同配置方法的比较观察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8) :78.
[9]李静, 李秀珍, 史小景.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试验阳性率过高原因分析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3) :2987.
皮试结果 篇5
1 TAT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行TAT皮试后, 局部皮肤的反应程度与皮试液的浓度、剂量与成正比关系, 局部皮肤接受高浓度大分子的异体蛋白质后, 引起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而出现明显的皮肤局部反应[2], 如皮试液浓度增高, 则皮肤局部反应增强。以往皮试液配制方法按教科书要求, 以每毫升实验液含TAT 150 U为标准[3], 配制方法如下:取0.1 m L的TAT药液 (每毫升含TAT1 500 U) , 加生理盐水至1 m L即得, 即0.1 m L含15 U的TAT。而目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 各厂生产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剂量为1 500 U, 装量均不足1m L, 多在0.5~0.8 m L之间, 于是出现每支<1 m L的情况, 但每支TAT的含量均是相同的[4], 这时TAT原液0.1 m L已经超过150U, 如果还是按照原始古老方法配制TAT皮试液, 此时皮试液中TAT含量增加, 致使假阳性率明显提高。
TAT皮试液新的配制方法分两步: (1) 取1支含TAT1500U的原液, 用1 m L注射器缓慢将药液全部抽出 (其中不含任何气泡) , 加生理盐水至1 m L, 然后全部推回安瓿内, 再次抽动活塞, 将注射器无效腔部分的药液均全部推回安瓿内。 (2) 用1 m L注射器先抽取0.9 m L生理盐水, 再加抽第一步配制好的TAT药液0.1 m L后摇匀, 这样配制的TAT皮试液浓度更接近于标准浓度。
传统的配制方法造成的假阳性率甚高, 文献报道高达61.7%~75.8%[5], 而新的TAT皮试液配制方法操作简单, 避免了因为TAT体积不同 (0.5~0.8 m L不等而非1 m L) 和注射器死腔的存在 (1 m L 5号注射器死腔约0.08 m L) 所造成的配制浓度的差异, 从而确保了皮试液剂量的准确性, 明显降低了假阳性率。
2 TAT皮试液剂量的改进, 目前临床推广使用7.5 U为皮试标准浓度
既往教科书上TAT皮试液剂量以含15 U为标准, 如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基础护理学》第3版[6]中要求TAT皮内注射的剂量为0.1 m L (含15 U) 。张亚琴研究认为[7]TAT皮试液及剂量越小, 假阴性率越高, 反之浓度剂量越大, 假阳性率越高, 而当TAT皮试剂量为7.5 U (0.1 m L) 时假阴性率为0, 不会发生漏诊, 假阳性率0.55%, 误诊率比传统含15 U的皮试液明显降低, 故建议临床应用TAT皮试浓度为75 U/m L, 剂量为7.5 U, 此标准的皮试液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的阴阳性结果[8]。目前生产厂家的药品说明书中的皮试剂量已由最先的0.1 m L (15 U) 调整为更为合理的0.05 m L (7.5 U) 。所以对临床工作者来说, 要不断与时俱进, 更新知识, 不能照搬教科书内容, 无论是常规用药还是新药物, 在使用前均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尤其是说明书有变化时, 应以说明书为临床规范用药标准。
3 皮试液配制中选择正确的溶媒很重要, 溶媒必须是生理盐水
有些医院护士在配制TAT皮试液过程中仍常规使用注射用水, 因为注射用水为低渗性液体, 渗透压比组织液低, 皮内注射后, 注射用水很快进入细胞内, 造成细胞水肿膨胀, 引起局部组织疼痛, 而局部疼痛刺激会加重皮肤的充血潮红反应, 造成临床上假阳性结果增加;而生理盐水为等渗性液体, 其渗透压与组织液相近, 皮试时局部组织几乎无特殊反应。
4 重视注射器无效腔对皮试结果的影响
该院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由于1 m L注射器空针存在无效腔, 如按以往教科书配制皮试液的方法, 即先取溶质, 后取溶剂的方法配制的皮试液, 浓度显然高于标准浓度, 从而增加了假阳性率的发生。
5 皮肤消毒剂的选择
目前护理常规要求在皮试前要使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 而酒精对皮肤具有刺激性, 可使部分病人消毒部位的皮肤发红, 从而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 尤其对小儿患者。而0.5%碘伏对皮肤黏膜无刺激作用, 故主张使用, 为了防止碘化的颜色影响对皮试结果的判断, 在用0.5%碘伏对皮肤消毒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消毒区域, 直至碘伏颜色完全消失。
6 掌握科学的皮内注射法
在做皮内注射时选择合适的进针部位也非常重要, 通常选在前臂腕横纹上3横指正中处行与腕横纹平行进针, 因该部位的尺、桡神经皮支末梢分布最少, 皮肤感觉不敏感, 注射时患者感到无撕裂样疼痛或仅有一点微痛;但如果选择与皮纹垂直方向进针, 局部的皮纹可产生机械断裂损伤, 同时加上药液逆流, 阻力增加, 患者容易感觉撕裂样疼痛, 局部疼痛刺激又增高了假阳性反应的发生。
7 规范皮试结果的最佳观察时间
临床观察发现TAT皮试结果与观察时间有很大关系, 皮试后15 min的反应最为强烈, 假阳性率结果也最高, 当延时观察10~15 min后, 假阳性率明显降低, 故推荐TAT皮试结果最佳观察时间为30 min[9], 延时观察法在临床工作中既实用, 又安全, 值得推广。
8 规范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几十年来, TAT皮试液的配制及判断皮试结果均采用固定的方法和标准, 简称为“习用标准”。目前使用的教科书[10]对皮试结果的判断只有两种, 阴性:局部皮丘无变化, 全身无反应。阳性:局部皮丘红肿硬结, 直径>1.5 cm, 红晕范围直径超过4 cm, 有时出现伪足、瘙痒, 全身变态反应如头晕、恶心、出汗等。临床上对于阴性与阳性之间的反应该如何判断结果, 给门急诊护士带来极大的困惑, 对不符合阳性判断者都按阳性给予脱敏注射, 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改良式判断标准则避免了这种情况, 皮试结果划分仔细, 对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阴性:局部无红肿, 皮丘不超过1 cm, 无全身或其他部位反应。假阳性:皮丘直径在1~2 cm, 质不硬且规则, 伪足不超过2个, 局部无瘙痒及全身反应症状。阳性:皮丘直径>2 cm, 质地硬且不规则, 有红晕和伪足超过3个以上。强阳性:皮丘过大且质地硬, 中央发白, 伪足较多有痒感, 有时伴荨麻疹, 呼吸困难等全身反应。
9 选用适宜的皮内注射针头
在做皮内注射时, 针头越粗对局部刺激越大, 越容易出现皮丘发红等皮肤的应激反应, 从而使TAT皮试阳性率增高[11], 临床上一般选用4号或4.5号, 尽量不要选用5号或6.5号针头。
1 0 TAT保存
TAT属于异体蛋白质, 如在室温下保存易变质、变性。TAT有效期一般为3年, 运输和保存都必须在2~8℃避光干燥处, 如药物含杂质或过期, 或放置在常温下时间过久, 均可出现过敏反应, 应现取现用。
1 1 外伤伴饮酒的病人注射TAT的时间与阳性率有很大关系
患者饮酒后机体处于一种亢奋壮态, 酒精可加快血液循环, 使外周血管收缩, 皮肤发红, 从而使护士对皮肤结果判断的难度增加, 还有大量饮酒后机体处于高敏状态, 易于发生过敏反应。由于饮酒后时间的长短对TAT皮试结果影响较大, 皮内时间距饮酒时间越长, 阳性率结果越少, 所以建议对于饮酒后必须注射TAT的患者, 应选择受伤后24 h之内距离饮酒时间越长越好, 而不要选择在饮酒后立即进行注射, 这样既能够降低酒精引起TAT实验的假阳性率, 同时也降低了病人对乙醇的敏感度[12]。
1 2 其他因素
如外伤、疼痛、恐惧心理均可干扰皮试结果, 还有注射前空腹引起低血糖、晕针表现易造成判断失误。还有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做完皮试后在局部抓挠、衣服摩擦均影响结果。
综上, TAT皮试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进行皮试前要详细地询问病史, 做好各种记录, 准备好一切抢救措施, 排除一切可能引起假阳性的因素, 安全、有效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崔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20.
[2]马白芳, 李彩玲.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浓度的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Chinical Healthcare, 2004, 17 (5) :384.
[3]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1.
[4]郭昆华, 孟肖.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商榷[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 2002, 4 (3) :27.
[5]黄叶莉.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脱敏注射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J].2002, 18 (6) :5-6.
[6]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77.
[7]张亚琴.四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的比较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4) :614-615.
[8]裴振兰, 钱国菊, 韩静枫, 等.破伤风皮试液最佳浓度及剂量探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1996, 12 (3) :102.
[9]郑昌炼.避免TAT皮试结果假阳性的探讨[J].河北医学, 2005, 11 (10) : 919.
[10]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77-278.
[11]冯月霞, 赵润萍, 翟谢民.TAT皮试假阳性原因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5) :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