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试方法

2024-11-06

皮试方法(共12篇)

皮试方法 篇1

皮试是皮肤 (或皮内) 敏感试验的简称。某些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如青霉素、链霉素、细胞色素C等,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 甚至可导致死亡。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特别是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规定一些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在使用前需要做皮肤敏感试验, 而且不同的药品, 不同的批号, 不同的厂家药品在治疗过程需要换药品要重新做皮试。目前人类发现使用前做皮试的各类药品的皮试液配制方法以一直用传统的配制方法, 没有专用药品。现用皮试用药品浓度大, 基本上用原药品做皮试, 稀释液避免不了重复使用, 配药程序多, 配药时间长, 成本高。配制过程的有些细节问题不注意会影响皮试液的浓度, 从而影响皮试结果。下面介绍一种新型的药物过敏试验专用药品及配制方法。现用的80万青霉素钠重量为0.48 g, 把它改制成0.0012 g为重量的 (瓶子容积10 ml) 为2000单位的皮试用专用药品, 并准备专用10 ml 稀释用水即可 (可包装在一个盒或袋内) 。皮试液新配制方法是:10 ml稀释用水按照无菌操作加在专用皮试药品即可, 稀释后浓度为1 ml 200单位, 取上述溶液0.1 ml 20单位给患者做皮试即可。通过浓度及重量的换算可以配制任何一种用前做皮试药品的专用皮试药品。

实验方法下面用80万青霉素钠皮试液配制过程跟用专用皮试用药品来说明新的配制方法。

1 新配制皮试液方法

为进一步证明新配制皮试液方法的简易操作, 做了以下实验。

1.1 用品准备

自准备装0.0012 g重量的2000单位的皮试用青霉素钠1瓶 (瓶容积为10 ml) , 单独包装的10 ml稀释用水1支, 80万单位青霉素钠1支 (0.48克) , 100 ml稀释用水一瓶, 20 ml注射器2个, 1 ml注射器2个, 两套输液无菌用品。

1.2 操作方法

两名护士同时进行操作, 结果是用新的配置方法, 专用药品的护士一道程序较早完成操作, 多次操作结果都一样。

2 结果

传统的皮试液配制法及新方法优点及缺点的比较

3 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用新的配制方法及专用药品可以简化操作过程, 简便快捷, 降低了皮试液污染的机会, 缩短了护士操作时间, 很适合急救场合及临床上使用。通过药厂对重量及浓度的严密控制, 可以有效地保证皮试液浓度。由于同一种药品用该药品的专用皮试药品, 可以达到同种药品同种专用皮试药品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索简化皮试液配制的专用药品及配制新方法。方法 使用低浓度的专用皮试药品及新配制方法来简化皮试液配制过程。结果 用新的配置方法及专用药品可以简化了操作过程, 简便快捷, 降低了皮试液污染的机会, 缩短了护士操作时间。结论 通过药厂对重量及浓度的严密控制, 可以有效地保证皮试液浓度。由于同一种药品用该药品的专用皮试药品, 可以达到同种药品同种皮试专用药品的目的。

关键词:药物过敏试验,专用,配制新方法

皮试方法 篇2

[关键词] 青霉素皮试; 阳性; 分析

青霉素G问世以来,由于其抗菌作用强、疗效可靠、毒性小、作用迅速等优点,临床上尤其在基层,常用作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但因其过敏反应,特别是严重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中国药典规定,应用前应作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以下简称皮试)。

现就青霉素皮试有关问题,综合文献资料作一概述。

1 皮试结果的观察[1]

1.1 皮试液 皮试液应和生理盐水配制,现配现用,避免使用注射用水配制和应用久置后的皮试液,以免造成皮试结果的误差。

1.2 操作 操作不当,如针头穿刺过深、注药过量、皮试液浓度过大等,均易造成假阳性反应,故操作技术要过硬,须规范化。

1.3 主观因素 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过敏反应属于I型变反应,它来势凶猛,使人措手不及,这给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感。

为减轻责任,减少麻烦,个别护士当对皮丘产生疑问或病人主诉不适时,不予分析,简单地判断为青霉素皮试阳性。

1.4 应严格区分过敏反应和应激反应 两者表现虽相近,但发展却不一样。

过敏反应在皮试注射20min时局部出现皮肤丘疹,周围有弥漫性潮红、肿胀、发硬、伪足,再过10min观察,其局部红肿、伪足未吸收,甚至扩大。

应激反应在20min时可见皮肤丘疹在1左右,伴微红,无肿胀、发硬、无伪足、无痒感,再过10min观察则基本消失。

故皮试应尽量避免空腹、睡眠不足,消除患者怕痛、心里紧张等。

2 关于再皮试 (1)再次注射青霉素需重新作皮试的间隔时间,卫生部规定为成人7日,儿童3日。

一般医疗单位为了统一执行,便于记忆掌握,均规定为3日,这对工作较有利。

(2)对青霉素皮试因局部潮红判为阳性,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可再次谨慎作皮试进行观察,以决定选用青霉素类药物与否。

贺氏报道[2]在详细询问病史,对肯定皮试部位仅出现潮红,而无皮试阳性判断标准所列举的局部表现和/或过敏症状者,谨慎地以新配制青霉素皮试液再次皮试,同时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试验,最后严格地以判断标准来确定结果。

结果100例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全部呈阴性,青霉素皮试组1例阳性,余99例为阴性。

改用青霉素药物,获得较好疗效。

指出对临床上确需应用青霉素而疑皮试为假阳性者,可考虑再作皮试,并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

事先应做好患者解释工作,并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

3 新生儿及婴儿应用青霉素时皮试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应用青霉素治疗,均应作皮试。

因为人体对青霉素是否具有特异的过敏体质,在刚出生时甚至在出生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此外,青霉素是可以通过胎盘的,如果在胎儿时期对青霉素的过敏体质就已经确定而且具有抗体IgE的合成能力,那么母亲在妊娠后期曾应用过青霉素时,也有使胎儿致敏的可能。

(2)另一种观点认为对28d以内的新生儿初次应用青霉素可以免作皮试。

理由是在此期间内抗体IgE的合成能力尚不健全,而且即使婴儿属于过敏体质并通过潜在的途径接触过抗原,其致敏过程亦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尚未见有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报告。

(3)有单位对28d以上的婴儿应用青霉素时一定要求作皮试,对28d以内的新生儿可以免作皮试,但应用前必须详细询问其母亲有无青霉素过敏或其他变态反应史。

因为过敏体质有遗传性,母亲有过敏体质的.新生儿即使不足28d也应作皮试。

由于新生儿皮肤红润,皮试结果难以判定,容易出现假阳性,这时应采用生理盐水做空白对照组。

4 更换不同批号青霉素时皮试问题 (1)有报道分别认为:①青霉素过敏与其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有关;②青霉素本身能聚合成大分子,成为致敏原;③青霉素过敏主要为某些大分子在发酵生产时即以形成,在提炼精制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3];④引起青霉素过敏的物质,是青霉素的分解产物而非其本身。

上述研究工作,对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作了有益探讨,但尚未有一致的明确结论。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换批号是否需重新皮试在理论上均无可靠的依据。

(2)临床工作中,有人在更换非同一批号青霉素时均重新作皮试;有人对同一药厂生产的青霉素,换批号时不重新作皮试,而在更换不同一药厂生产的青霉素时则重新作皮试。

我院采用第二种方法,对同一药厂的青霉素,更换批号时不另作皮试,三四余年来未发生急性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1] 顾为真等.青霉素阳性问题的探讨[J].护士进行杂志,1992,7(10):24.

[2] 贺世清,孙林美.青霉素再皮试100例分析[J].,21(9):55.

染发,你做皮试了吗? 篇3

染发剂:价格悬殊“说明”不明

染发剂是染发的必需品。在染发剂市场上,染发剂价格悬殊,很多染发产品外包装上的使用说明是英语、日语等外语,一般人根本看不懂。记者问怎么没有中文“说明”,一位女店员虽然嘴里嘀咕着“不可能没有中文”?但她始终没有在外包装上找到,只好跟记者说:“就拿这个用,别人用了都没事。”

目前市场上卖得比较好的染发剂是单支价位在、5元到25元的产品,一般是消费者买回去自己操作染头发。还有几种染发剂,从外包装上看产品很正规,中英文标识都有,产品成分含量也都标明,但价位在40元到上百元不等。还有一种25元一大盒的染发剂,店员介绍一盒够给好几个人染发,理发店买得较多,但質量要差得多,对头发损伤也大。

皮试:消费者不知美发店不做

染发剂容易导致皮肤过敏,一些染发剂在“产品说明书”上已经明示使用前应做皮试,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拿起一种染发剂包装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中有一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就是提醒消费者在使用染发产品前最好做一下皮肤测试,具体方法是将混合好的染发产品取少量涂抹在耳根处,经过24小时,耳根处皮肤如果没有过敏现象,方可使用产品。

记者街头随机询问几位染了头发的女士,她们说根本不知道染头发还要做皮试,只知道在医院打针才要做皮试。在几家美发店采访,店方表示从来不做染发皮试。

业内人士:染发不宜太频繁

理发师田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的染发剂良莠不齐,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染发产品铅、汞的含量较多,很容易对发质造成损伤。”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染发剂中含有几十种化学成分,有些化学物质容易被人的皮肤吸收,而且头皮是人体毛囊最多,最密集的部位,这就成了化学成分进入人体的直接通道,因此长期使用染发剂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对此,理发师田师傅提醒说,染发次数越少越好,一年最好不要超过两次,同时应少用永久性染发剂。而且,染发部位最好能与头皮相隔近1厘米。

一位皮肤科医生介绍说,该院接诊的因不当使用染发剂产品导致皮肤过敏的患者也不少,情况也都不太一样,有的是因为使用染发剂过于频繁,有的是因为使用了劣质染发剂。

陕西省消协美容化妆品业投诉中心的一位姓杜的工作人员说,该中心也接到过因染发导致皮肤过敏的投诉,但这种投诉并不多。同时提醒市民染发时要多长个心眼,尤其是要查看产品标识中是否有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存日期或限用日期、批号等。

皮试方法 篇4

关键词:传统配制法,新配置法,破伤风抗毒素TAT

2008年9月--2009年9月, 我们对配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液时, 分别采取先抽吸0.1mlTAT再加0.9ml生理盐水和先抽0.9ml生理盐水再加0.1ml1TAT两种配制方法进行观察, 比较两种配制法的阳性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门诊行TAT皮试病人140例, 其中男91例, 女49例, 年龄4岁~52岁。

1.2 方法

按病人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 单数定为实验组, 双数定为对照组, 每组各70例, 实验组进行TAT皮试时, 护士先用一次性1ml注射器抽吸0.9ml生理盐水, 再抽吸取0.1ml的TAT (每支1ml含1500IU) , 充分混合后, 再用酒精消毒前臂内侧皮肤, 然后皮内注射0.1ml, 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对照组采用传统配制法, 即护士先用一次性1mlL注射器抽吸0.1ml的TAT, 再抽吸0.9ml生理盐水, 充分混合后, 用酒精消毒前臂内侧皮肤, 然后皮内注射0.1ml, 20分钟后观察结果。

1.3 判断标准

根据【基础护理学】规定, 阴性:局部无红肿:阳性:有红肿、伪足、发痒, 局部皮丘直径超过1cm, , 或有其他过敏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阳性率, 同时对比皮试液TAT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两组TAT阳性率比较

见表1。

注:X2=21.69, P<0.01

2.2 两组皮试液TAT含量分析

由于皮试用1ml注射器针头和针管乳头易留残液, 据郑建娟测试, 一次性1ml注射器的死腔容积为0.07ml, 因此实验抽吸得TAT为0.1ml, 而对照组实际抽吸的TAT为0.17ml, 两组皮试液含量存在差异详见表2。

3 讨论

TAT皮试液的浓度剂量与局部反应程度成正比, 浓度越高, 局部反应越强, 其原因可能与局部皮肤接受高浓度大分子异性蛋白后, 造成组织渗透压增高而导致皮肤局部反应。注射器死腔问题严重影响着抽吸药量的准确性, 传统配制法受死腔的影响大, 导致药物浓度高, 阳性率高。随着一次性注射器的广泛使用, 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张晓霞经过实验证实:皮内用1ml注射器及4号或5号半针头的平均死腔容积为38mm3, , 如忽略注射器死腔问题, 则理论计算和实际操作溶液相差1倍以上, 建议实际操作时不是抽吸0.1ml, 而是抽吸0.06ml.有些研究者也提出, 先抽吸少量稀释液以足够排出乳头与针头接触产生的少量气体, 然后将其排出, 再吸0.1mlTAT加0.9ml生理盐水即可。郑建娟建议玻璃注射器抽吸到0.08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吸到0.03ml即可。笔者认为小于0.1ml的溶液量抽吸量不便掌握, 护士在操作时凭主观判断, 易致误差, 建议先抽吸0.1ml的抗原溶液。此方法简便易行, 且误差小, 是一种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晓霞, 梁远娣, 王晓莉.注射器死腔残留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09期.

皮试方法 篇5

1按规定配制好青霉素皮试液,注入皮内0.1ml,15分钟后观察局部反应。丘疹大小不 变,边缘无红晕,微粒和无伪足,此反应是最易判断和鉴别的“阴性”反应。

2丘疹大小不变,局部周围有轻微红晕,但无微粒和伪足出现,应视为“阴性”反应。 红晕与酒精和穿刺时刺激有关,为慎重起见,可作对照实验。

3丘疹大小虽然无改变,但局部出现明显红晕,并以微粒为中心伸出伪足,部分病人可 感到轻微搔痒,多数病人无感觉,这种反应应视为“阳性”反应,不可用药。

抗生素皮试不能省 篇6

抗生素皮试为何要反复做?

由于耐药菌的出现,抗生素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局限,对发生过抗生素过敏的患者更是如此。不同厂家和批次的药品,在患者身上的表现不同,皮试时可能出现假阳性(即看起来过敏但并非过敏)的症状,也有患者以前对这类药不过敏,但再用时发生过敏。对前者来说,再次皮试有助医生考虑扩大抗生素选择的余地,对后者来说,皮试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对青霉素过敏者用其他抗生素也容易过敏吗?

虽然目前原因还不明确,但临床发现,患者对一种抗生素有过敏史,也就更容易对另一种抗生素过敏。有观点认为,人体对抗生素可能具有一个“混杂”的免疫系统,偏向于对此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不过,患者对不同抗生素发生过敏的症状、时间等可能有所不同。

为何住院患者抗生素过敏发生率较高?

最近的大型研究显示,11%的住院患者报告有青霉素过敏,而整体人群中,青霉素过敏的比例可能只有8%左右。这是因为,住院患者往往是老人和病情较重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更多,发生过敏的比例相对较高。

哪些人群发生抗生素过敏的风险更高?

以青霉素为例,若频繁使用,可能使对其出现过敏的风险增大。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用药次数的增加,抗生素过敏发生的风险也更高。因此建议尽量不要频繁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过敏风险。

为什么对青霉素过敏者容易发生较严重的感染?

研究表明,青霉素过敏者发生严重感染的比例更高。这可能与患者选用抗生素的范围有限,频繁使用较容易耐药的抗生素有关,并且目前还没有好办法治疗耐药菌感染。

影响皮试结果的因素分析 篇7

1 心理因素

1.1 宁“左”勿“右”的思想

在判断抗生素类药物 (青霉素、头孢类等到) 皮试结果时, 操作者认为这类药物可致过敏性休克, 一旦判断有误, 将有生命危险, 因此对皮丘稍大稍红, 直径未超过1cm, 硬结不明显或无硬结情况下, 宁可判断为阳性, 也不愿判断为阴性, 特别是单独值班、晚班或节假日时, 这种情况更易发生。以致患者失去用该药的机会。

1.2 操之过急的情绪

在注射的高峰或即将下班时, 护患均很着急, 等待皮试结果的患者及其家属更是急不可耐, 有的患者皮试不到15min就把手伸到护士眼前, 此时常将可疑阳性者定为阳性。笔者认为:观察皮试时, 对可疑阳性者不必急于下结论, 可进行动态观察3次:即在注射后的20min、25min和30min, 再继续观察比较皮丘的大小, 红肿硬结的范围有无变化, 如皮丘在20min、25min和30min后, 明显缩至正常范围就判断为阴性。还有考虑自己为患者做皮试时是否等酒精已干再做皮试, 是否自己用手指握患者皮试处皮肤握得太紧、太重等。

2 受试者因素 (过敏性体质除外)

2.1 正确判断受试者皮试反应

如病人体质虚弱、睡眠不足、空腹、饥饿、心理紧张、情绪低落等, 此时皮试出现的阳性反应, 要严格区分为过敏反应还是应激反应, 两者机理完全不同。

2.2 病人处于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时, 皮试血管扩张、发红、皮温高, 此时皮试阳性率较高, 故皮试可待高热消失或进入退热期, 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进行。

2.3 心源性恶病质的病人, 因周身的血液循环缓慢, 长期缺氧致皮肤色泽加深, 皮试后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有利于正确判断皮试结果。夜间皮试更应慎重。

2.4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变侵犯全身各系统, 皮肤损害初期, 全身出现大小不一红斑或皮炎, 患者皮肤有损害, 皮试时应躲开异常皮肤, 皮试点应与皮损、炎症严格鉴别。

2.5 病人对消毒液过敏, 致局部血管扩张, 皮肤易出现假阳性。

2.6 青霉素与霉菌有共同抗原, 霉菌感染的病人对青霉素有潜在性过敏, 可引起交叉过敏反应, 皮试阳性反应性可能性大。

3 皮试液的配制和使用

3.1 溶媒的影响

3.1.1 无菌注射用水该液为低渗溶液, 注入皮内组织不仅增加疼痛, 还可使局部组织间的渗透压降低,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充血, 液体渗出, 使皮丘变硬扩大, 假阳性反应增加。因此注射用水不宜做溶媒配制皮试液。

3.1.2 0.9%氯化钠该液为等渗溶液, 能保持局部细胞的内外环境相对稳定, 注入皮内对组织影响较少, 假阳性反应少, 同时该液pH值为4.7~7, 而青霉素类药物在pH值为6~6.5的溶液中较稳定, 因此, 选择该液作为皮试溶媒 (特别是抗生素) 最合适。

3.1.3 青霉素皮试注射做到一用一人一消毒, 溶媒专用, 专门标记, 防止因混入青霉素而引起过敏反应或皮试交叉过敏反应。

3.1.4 无论配置何种皮试液, 均应充分摇匀, 以免剂量不够影响结果。

3.2 溶质的影响

3.2.1 青霉素生产厂家工艺有异, 有的杂质多, 配制的皮试液易出现阳性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其水溶液中的降解产物及制品所含杂质有关, 极微量的青霉素 (n个单位甚至0.03单位/m L) 在体内形成的青霉素降解产物和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就可引起过敏反应。尤其是注入不纯的青霉素, 本身含有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等。

3.2.2 青霉素G的水溶液不稳定, 在接近中性的pH 6~6.5的溶液中分解缓慢;低于或高于该值可使其降解加速, 生理盐水p H值为4.7~7, 所以, 皮试液之溶媒应选择生理盐水, 禁用注射用水, 因为注射用水是低渗液, 皮试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大。

3.2.3 青霉素皮试液要现用现配不能存放, 针管不能重复使用。因为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中青霉素分子经过分子重新排列成为青霉烯酸, 注入人体后与蛋白质结合成为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而成为抗原物质, 引起变态反应, 存放时间越长, 青霉烯酸的含量越高, 过敏反应发生率越高。

3.2.4 青霉素皮试液在室温中分解迅速, 室温越高, 分解越快, 皮试阳性反应可能性就越大, 这种分解产物为高分子聚合体, 注入人体可以很快与蛋白质结合而导致特异性抗体产生, 引起过敏反应。

3.2.5 青霉素皮试液储其温度不宜过低因为人体冷觉感受器对寒冷刺激较敏感, 若在冷箱内存放皮试液, 尽管其分解缓慢, 但因存放长久, 仍会有部分青霉素分解产物, 加之冷的刺激, 可出现皮试阳性率增加。

4 操作中的因素

4.1 皮试特点

皮试处的皮肤较细嫩, 表皮与真皮之间深浅不易掌握, 因此, 操作时动作要轻巧, 不可用力牵牵拉, 或用力擦拭, 按压皮肤, 以避免物理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

4.2 用物

应选用1mL的注射器, 4号锐利、无钩的针头, 以保证配制药物和用量的准确。

4.3 部位

皮试的正确部位应在前臂内侧中、下1/3交界处, 空刺部位不能同时做2个或2个以上的皮试, 否则会影响对结果的判断。

4.4 消毒

4.4.1 消毒剂一般选用70%的酒精为皮肤消毒剂, 有资料报道0.1%的新洁尔灭作为皮肤消毒剂, 可以避免酒精所致的过敏反应, 但由于新洁尔灭为低效消毒剂而未被普遍采用。

4.4.2 酒精过敏酒精过敏反应与皮试阳性相区别:酒精过敏致皮肤发红的面积与酒精消毒面积大小一致, 且无硬结。

4.4.3 消毒穿刺皮肤常规消毒后, 等酒精干才能注射, 因为未干的酒精可能随针尖进入皮内, 刺激皮内组织, 红肿增大, 出现假阳性。穿刺注射时, 绷紧皮肤可致注射过浅或过深, 注射过浅者由于仅将表面划破以致穿刺失败, 应更换另一手注射, 否则影响结果的观察。注射过深则因为局部无明显皮丘 (皮丘未变白, 毛孔未扩大) , 而呈广泛的皮下凸起, 而被误为阳性。而O T试验则由于误注入皮下, 可产生假阴性反应。

5 观察结果

5.1 观察者与操作者应是同一人, 皮试未看结果不交接, 从而确保了护理质量。

5.2 硬结的观察

对硬结的观察是护士的一项基本功, 同时也是判断结果的重要指标, 观察中要仔细区分, 对OT试验的观察应将红肿与硬结的面积分别描述记录。

5.3 对照试验

可试可疑阳性的红肿大于1cm无硬结可作对照试验, 对照试验应选择对侧前臂, 用0.9%的氯化钠0.1mL作皮内试验。

5.4 假阴性原因分析

临床中常见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大致有: (1) 皮试前患者曾用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药物; (2) 过度衰弱者, 如果急性播散型肺结核做O T试验时, 往往出现阴性结果; (3) 免疫缺损者; (4) 注射部位过深药物进入皮下; (5) 患者首次接触致敏性抗原不久, 特异性抗体尚未形成, 此时进行皮试可得阴性结果。

参考文献

头皮针在皮试中的应用 篇8

1资料

1.1一般资料均为我经手作试敏的病人,共分2组,实验组126例,男患60例,女患66例,平均年龄30.8岁;对照组114例,其中男患54例,女患60例,平均年龄33.3岁。

1.2方法(1)分组,随机分成实验组,即根据患者选择51/2号或61/2号头皮针(穿刺)。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处(病人同身指)与腕横纹皮肤皮纹平行方向进针行皮下注射试敏液;对照组则采用前臂掌下1/3处与腕横纹皮肤方向300角方向(用试敏直针)进针行皮下注射试敏液:(2)药物及配制,二组皮席勒均采用同一批号的青霉素(或者先锋五号、先锋六号),常规用生理盐水稀释,配成浓度一致的试敏液;(3)效果制定,无效;病人感觉有撕裂样疼痛;有效;病人感觉有轻微疼痛:显效;病人感觉无痛。

1.3结果2组效果对照,见表1。

表1中数据显示,经统计学处理,表示实验组的方法优于对照组。

2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皮试非常普遍的护理工作,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本人设计了这个实验,并已临床应用。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皮试针头的选择,进外的部位、进针方法及配剂,在给病人做皮试所产生的疼痛都有所影响。

2.1 5 1/2、或6 1/2头皮针,针头小,可紧贴皮肤500进针,比直针头小,拿着方便所以进针快、无痛感。

2.2根据人体解剖学的神经分析规律,前臂皮肤受尺神经的皮支和挽神的皮支支配,选择腕横纹三横指正中处是尺神经皮支和挽神经皮支末梢分布最稀少的部位,感觉不敏感,因此,在此部位进针无痛或微痛。

2.3在皮试过程中,与皮纹平行方向进针,针头顺皮纹而进针而使皮纹向两侧推移造成的机械损伤小,无断裂现象,并且药液顺流,阻力小,故无痛或微痛。而与皮纹垂直方向进针法,针头是逆皮纹而进针,故皮纹产生机械断裂损伤,加之药液是逆流,阻力大,易产生断裂疼痛。

2.4配制采用生理盐水,由于生理盐水为等渗溶液,渗透压与组织液相同,与组织液混合在一起时,细胞体积无明显改变,疼痛反应较采用注射用水轻。.

TAT皮试结果排除假阳性的探讨 篇9

关键词:TAT皮试,阳性,改良,判断

目前临床上用于防治破伤风一般使用TAT (破伤风抗毒素) 和TIG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两种药物[1]。TIG无需皮试, 但药费较昂贵, 临床上使用较少, 一般作为TAT强阳性患者注射备选剂。TAT注射剂药费相对较便宜, 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 应用TAT注射剂防治破伤风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 但注射前需做皮内过敏试验。经观察和收集大量病例, 发现临床上使用基础护理操作中的皮试结果判断方法, 阳性率比较高且需脱敏注射的患者占较高比例。临床观察中, 发现许多阳性结果的患者具有相同的皮内试验局部皮肤临床表现, 皮丘会较之前大且皮丘边界与皮肤不分明, 有散开趋势, 红晕明显扩大, 但无明显过敏样红疹, 少数患者可见酒精擦拭样红斑, 脱敏注射后均无不适或过敏反应。通过对照实验获得统计数据, 进行整理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1日至10月1日外伤后需预防性给予TAT注射的患者300例。急诊注射中心150名患者均是外伤引起致体表皮肤有开放性伤口, 经清创或缝合后需注射TAT预防破伤风感染, 其中男104例, 女37例, 儿童8例, 新生儿1例, 年龄2 d~67岁;创伤中心150例患者均是外伤致骨折需手术治疗或需手术修复皮肤的患者, 男124例, 女24例, 儿童2例, 年龄在7~71岁。可疑阳性35人, 阳性患者需脱敏注射总计26人, 遵医嘱TIG注射为20人, 观察TAT皮试局部皮肤反应和注射后过敏反应。

1.2 试验方法

分别在我院创伤中心和急诊注射中心放置同一批号为 (2011042-8) 的破伤风抗毒素各150支, 分别给300名患者前臂掌内侧作皮内注射TAT过敏试验, 创伤中心的150名患者使用对照A组皮试观察法判断结果;急诊注射中心150名患者使用改良B组皮试观察法判断结果, 要求各组操作护士均以下述方法在患者单侧手前臂掌内侧作一消毒范围为直径5 cm, 皮丘大小以进液0.1 ml为标准, 并将疑似阳性结果加以记录。

1.2.1 A组对照组方法

酒精消毒皮肤, 取TAT抗毒素1500单位0.1 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 ml, 取0.1 ml做皮试, 20 min后观察结果。对照组TAT皮试结果判断法:观察局部皮丘红肿, 硬结大于1.5 cm, 红晕超过4 cm, 出现伪足, 询问主诉是否有痒感, 全身过敏反应即为TAT皮试阳性。局部无红肿为阴性。皮试为阴性患者将剩余0.9 mlTAT原液作肌肉注射, 观察30 min注射后反应。

1.2.2 改良B组方法

使用生理盐水擦拭皮肤, 同A组方法配制TAT皮试液, 将配制好的皮试液0.9 ml推入原安瓿瓶备用, 取剩余皮试液0.1 ml做皮内过敏试验, 20 min观察结果。改良局部反应判断结果如下:皮丘增大1.5 cm, 局部皮丘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 皮丘不易推动, 红晕面积大于5 cm且散在红点或有扩大趋势, 有伪足即为阳性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取消询问患者是否有痒感;如局部无红肿, 皮丘稍大但边缘分界不明显或是不成形的圆形皮丘, 有消散或接近皮肤趋势, 红晕无斑点样改变即为阴性。阴性结果患者将之前使用皮试液稀释过的TAT注射液1.8 ml作肌肉注射后, 观察注射后反应30 min。

2 结果

注:可疑阳性率A组为18%, B组为5%, χ2=11.68, χ2=11.68>3.84, P<0.05, 按α=0.05水准, 认为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A组可疑阳性率高于B组

3 讨论

3.1 研究对比中, 300名对象中阳性皮试结果的患者经TAT脱敏注射后或经TIG注射后均无出现与注射剂相关的过敏反应, 这可能与临床上对于TAT阳性患者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弱阳或假阳性患者大多采用脱敏注射或TIG注射, 大大降低了TAT过敏全身反应和休克反应的风险[2]。为使这种临床药物提高应用的安全性, 使得护理观察倒向性地出现阳性结果。

3.2 TAT皮试结果获得假阳性的干扰因素:1.皮试的消毒方法:酒精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有些较敏感的患者皮肤上还有明显的酒精擦拭过的红色圈形轨迹, 这样形成的红晕较大程度上比规定的4 cm要大, 扩大的红晕影响观察结果的准确性[3]。2.穿刺深度:如穿刺时没有掌握好深度, 使皮丘和红晕呈现不明显或不规则, 护士无法明确判别是否为阴性, 为保证患者安全, 主观上判别为阳性, 以致于患者需承受脱敏注射四次的痛苦或是TIG较昂贵的药费。3.护士的主观引导询问:在观察结果时一般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痒感或其他不适, 引导患者错误感应和有意识的去应答, 使得皮试结果出现偏倚。在临床护理操作中, TAT皮试判断方法应该从多方面排除假阳性的机率, 获得更准确的操作标准, 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0.

[2]许颖, 张菊华.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试验假阳性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5) :41.

青霉素皮试及过敏反应浅析 篇10

1 皮肤消毒液对皮试结果判断的影响

青霉素皮试前,皮肤消毒操作不当,对皮试结果的判断有较大影响。采用传统的消毒剂75%乙醇,假阳性的出现率明显增高。笔者随机观察200例,假阳性占受试者的15%。尤其在局部涂擦乙醇过多时,导致局部皮丘隆起、偏硬、红晕直径可≥1 cm。这是由于注射时消毒区皮肤乙醇未干,乙醇随穿刺点渗入皮内所致。小儿皮肤细嫩,受刺激后更容易出现假阳性。将10例被基层卫生所判为皮试阳性,病情又确需使用青霉素者,在做好抢救准备的情况下,待乙醇完全挥发干后再做皮试,结果仅1例为阳性,其余9例均为阴性。此9例在使用青霉素后谨慎观察,无1例发生过敏反应。为了降低皮试假阳性率的发生,人们做了不少努力。周雪梅等[1]认为,乙醇对皮肤有刺激性,且有些患者对乙醇过敏,乙醇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她们观察3 156例皮肤不消毒直接作皮内试验,无1例出现皮肤感染现象。江智霞等[2]用0.05%碘伏作皮内试验的皮肤消毒,经过实践,她们认为0.05%碘伏消毒效果明显优于新洁尔灭和乙醇,且能降低药物皮试的假阳性率。

2 青霉素溶媒的选择

青霉素水溶液最适宜pH值为6~7。不同溶液的pH值不同,它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亦有很大差异。葡萄糖注射液偏酸(pH值为5),可催化青霉素分解降效,降解产物比青霉素抗原性更强,易在输液过程中诱发过敏反应。注射用水可使青霉素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产生的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且易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生理盐水中加入青霉素后pH值为5.8~6.2,稳定性好,宜作为青霉素的溶媒。无论皮试液或注射液均如此。

3 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和保存

配制皮试液的稀释液须选用等渗氯化钠注射液,制成浓度为500u/mL。

青霉素类在干燥状态下相对稳定,遇湿即加速分解,在水溶液中甚不稳定,放置时间越长则分解越多,不仅药效消失,而且产生的致敏物质也增加,青霉素G溶液中青霉烯酸含量在19℃4h增加2倍,30℃4h增加10倍,37℃4h增加20倍,37℃24h增加200倍之多[3]。为保证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青霉素皮试液及注射液均应在临用前进行溶解配制。皮试液配制完成后应置低温保存,并限当日使用。

4 再次用药的皮试

为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用药前应询问患者过去用过青霉素否?有无青霉素过敏史?目前临床习惯,儿童停用3d以上、成人停用7d应重新做皮试。作者认为,凡停用72h以上需再次用药者,应重新做皮试,以防过敏反应。因为青霉素进入人体5d左右即产生抗体,10d后抗体形成已达高峰。不同厂家、品种与批号的青霉素使用前应作皮试。

5 不宜局部用药

曾见乡村医生将青霉素粉剂撒在创面上,作为消炎杀菌药物,也有将青霉素溶液给鼻炎患者点鼻,给结膜炎患者点眼。这些做法危险性极大,因为青霉素及其解降解产物只是半抗原,可与体表蛋白结合形成完整抗原,在体内产生多种抗体,引起过敏性休克。故青霉素不宜局部用药。

6 警惕皮试期间及注射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

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的统计表明,少数人可于皮试时发生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致命者,25%的死亡时间发生在皮试期间。因此,青霉素皮试前应备好急救药品,注药后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进行抢救。对曾有皮试“阳性”者,确需用药时可再做皮试。因皮试“阳性”的出现与药物、溶剂、放置时间、保存方法、操作技巧及皮丘识别等多种因素有关。青霉素过敏性休克90%发生在给药30min内,甚至在注射针头尚未拔出时即可发生,皮试阴性者,亦有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故从患者皮试开始至注射药物后,均应密切观察,注射药物30min后无反应方可离开。

7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一旦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分秒必争,就地抢救,切忌转送。除立即停药外,应立即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小儿酌减。必要时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必要时数分钟后重复使用,直至脱离危险期为止。应根据需要进行输液、给氧、维持呼吸道通畅、静脉滴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及其他抢救措施[4]。

参考文献

[1]周雪梅,许雪敏,鲁光敏.关于抗生素皮内试验皮肤消毒与否的探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0:34.

[2]江智霞,杨泽敏,杨清霞,等.0.05%碘伏用于皮内试验皮肤消毒的临床实验[J].护士进修杂志,1994,10:15.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

皮试方法 篇11

关键词 青霉素皮试 假阳性 原因探讨[H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11

由于青霉素是具有使用剂量范围大、不良反应低等优点,成为临床抗菌消炎很重要的药物,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梅毒、肾炎等)若失去使用青霉素的机会,在治疗方面十分棘手的。更重要的是,当患者青霉素阳性时,由于青霉素族药物存在着交叉过敏的特点,则意味着失去对一系列药物的使用机会,如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等。

因此,慎重而准确的判断青霉素皮试阴性与阳性,是患者能否得到正确消炎治疗的关键所在。

通过20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在判断青霉素皮试结果时,若发现假阳性过敏的病例,结核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皮肤本身的问题

酒精过敏:皮试处皮肤出现与酒精消毒皮肤面积大小、部位相一致的局限性红晕,应考虑到反映对酒精刺激的过于敏感,致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此时在患者对侧手臂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后,再次皮试,与原皮试进行对照。

局部或全身性皮疹:皮试时应选择皮肤较干净,白皙的前臂掌侧的合适部位进行皮试。皮试后判断结果时,若发现皮丘以外的部位散在的红晕或丘疹,其位置又与皮丘无明显关联,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局部或全身性皮疹。此时应询问患者有无这方面的病史并重新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必要时可选择皮疹稀疏的部位重新皮试。

大剂量使用血管扩张药物

临床上常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酚妥拉明、阿托品、654-2氢化可的松等。抗过敏的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等。饮酒后,患者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潮红。若在此时进行皮试,则皮球边缘与潮红皮肤相连,不易辨别皮丘周围红晕的大小,应待药物作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方可进行过敏试验。

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高热时高温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皮肤血管开始舒张,皮温较高且发红,此时皮试,结果不易准确判定,应得高烧进入退热期再作皮试。此种病例,临床上较为常见。

例1: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入院时持续高热不退,青霉素皮试“阳性”,改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治疗1周后效果不明显。考虑青霉素为治疗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首选药,再次给与青霉素皮试。此时皮试避开了气温上升期,结果判断为阴性。给予大剂量的青霉素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好转。

皮下组织的水肿:患者因心、肝、肾等疾病,可引起全身性皮肤水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入皮下,进行皮试时,针头难以准确地刺入皮内,价值水肿对皮试稀释等原因,往往注入药物后,皮球很快消失,使判断结果造成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操作者将拇指按压于皮试部位,迫使水肿液渗入流向四周,迅速将针头刺入皮内,可避免针头刺入皮下。②选择前臂掌侧(腕部)皮肤注射,因此处皮肤较紧,皮下组织较薄。③根据血液动力学原理,可抬高注射侧肢体,避免下垂,尽量减轻注射侧肢体的水肿。例2:患者以肾病综合征收入病房,因大量丢失蛋白,造成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明显。大剂量用激素治疗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发热、咳嗽、咳痰,给予青霉素皮试2次,均因皮丘消失而不能判断结果。最后选择前臂掌侧下1/3处(腕部)皮肤进行皮试,并嘱咐患者抬高皮试侧肢体,以上述方法重新皮试,结果判定为阴性,患者应用青霉素后,肺部炎症很快得到控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其病可侵犯全身各系统。当皮肤损害初期为鲜红色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此种患者皮试时,应掌握其皮损的特点,与皮试与皮丘相区别,避开红斑用圆珠笔划清皮试范围,以协助结果的判定。此外,皮肤炎病人也可由类似损害应注意鉴别。

人为因素,不按护理常规操作

消毒皮肤后,酒精未干便急于穿刺:过多的酒精随针头进入皮内,由于酒精对皮肤刺激,皮丘四周红晕过大,造成过敏现象。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见有些患者皮试阳性,但由于病情需要青霉素,而患者既往又无过敏史,再次皮试结果又转为阴性。究其原因,不能排除此种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消毒后待干过程,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皮试液的剂量浓度不准确:皮试液在配置时,剂量浓度不准确。若同一使用期限内的皮试液所做出的皮试,绝大多数均为阳性者应考虑皮试液的问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更换皮试液后再次皮试。

皮试液失效:皮试液过期或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过久,产生青霉素噻唑蛋白,它是一种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过强的免疫反应。

小 结

总之,在我们进行青霉素皮试过敏试验的过程中,尽可能排除上述因素所导致的假阳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在众多的抗生素中,选择适合于患者个体情况的抗菌药物,是我们护理人员应该并能够做到的事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虽然青霉素皮试阴性,但在注射药物后的24~72小时之内仍可出现迟缓反应。因此,无论青霉素阴性与否,均应做到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各种紧急抢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吕武瑗.护理学基础.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159.

2 金有豫,陈新谦.新编药理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35.

3 谢诗占.人体机能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9-90.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亟待规范化 篇12

1中国药典和药品说明书没有头孢皮试的规定

中国药典是由药典委员会审议通过, 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的, 具有的法律地位。同时, 药品说明书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 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患者用药的基本依据。药典和说明书中没有要求皮试的, 可以不做;而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必须进行。中国药典2005年版《临床用药须知》规定青霉素类在使用前必须做皮试, 对头孢菌素类无明确规定必须做皮试, 同时说明: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使用头孢菌类药物。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可反应者, 不宜再选用头孢菌素。即青霉素过敏患者原则上仍然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 对此时所用头孢药物也无皮试的要求[1]。在药品说明书中, 同样明确规定青霉素类药物做皮试, 仅有部分头孢药物注明在使用前需做皮试。

2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头孢菌素以7氨基头霉烷酸 (7-ACA) 为母核, 含有R1、R2两个活性取代基, 当头孢菌素碱水解或胺解时最终产物都是以侧链R1为主的衍生物, 因此可以认为R1的结构对过敏反应的专属性将起着重要作用, 而母核及侧链R2侧链并不起任何作用。也就是说各种头孢菌素中侧链R1可能成为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决定簇, 这一点已被许多实验室所证明。头孢菌素引起的过敏反应, 必须具有抗原性, 但其本身及其降解产物皆系单价半抗原, 并不引起过敏反应, 只有当其与蛋白或多肽等大分子载体结合成多价抗原时才有抗原性。但由于头孢菌素本身能够聚合成类高分子的杂质, 其高分子聚合资质是主要过敏源, 它与蛋白质、多肽等高分子载体结合成完全抗原或本身聚合成多价半抗原后, 诱发过敏反应。

青霉噻唑基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基本物质, 头孢菌素不同于青霉素, 以R1侧链为主的各衍生物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之间无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使得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之间无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此外, 头孢菌素类引发过敏的机制除了药物本身的结构外, 还与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蛋白及其聚合物有关。因此, 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以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致敏性也不完全相同, 所有做皮肤过敏试验亦应以拟用药物配制。

3头孢类药物皮试液的配制

不论以何种头孢药物配制皮试液, 其皮试方法、皮试结果的判断都是参照了青霉素的皮试方法。有不少医药学专著和一些医药学杂志介绍了头孢类药物皮试液的浓度和配制方法, 从300~500 μg/ml不等。如陈新谦等编著的《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注射皮试液参考浓度为300 μg/ml[2];贾公孚等主编的《药物毒副反应防治手册》中皮试液的浓度为300 μg/ml[3];李家泰主编的《临床药理学》 (第2版) 中皮试液浓度为500 μg/ml[4];贾博琦等主编的《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中皮试液浓度为500 μg/ml[5];胡晋红主编的《临床药师手册》中皮试液浓度为500 g/ml[6]。因为头孢菌素的致敏性弱于青霉素, 皮试药量不宜太少, 以500 μg/ml采用的单位较多。其配制方法如下:①取拟用药物1支 (0.5 g) 头孢菌素类药物十氯化钠注射液10 ml溶解→得50 mg/ml溶液 (A液) 。②取A液0.1 ml十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 ml→得5 mg/ml溶液 (B液) 。③取B液0.1 ml十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 ml→得0.5 mg/ml溶液 (C液) 。应注意每次稀释前均须摇匀, 皮试液应现配现用。④取C液0.1 ml (0.5 mg/ml) , 注入皮内, 20 min观察实验结果。

4讨论

4.1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过敏性体质密切相关。这是一种特异性反应, 每个机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与机体的致敏状态、病理状态以及合并用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 建议药典应明确规定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必须做皮试, 注明皮试液的浓度。

4.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过敏源为高分子聚合杂质, 不同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 质量不同, 致敏性不同, 《美国药典》 (第22版) 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高聚化合物杂质进行控制, 无需做皮试, 因此我们生产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控制高聚化合物杂质,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4.3 建议药厂规范药品说明书, 在注意事项应注明用前必须做皮肤试验, 对过敏体质或曾对青霉素过敏者 (非过敏性休克) 要严密观察, 并备有急救措施, 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安全。

4.4 首次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在用前做皮试, 张晓兵等报导, 口服头孢苄致过敏性休克, BP至86/38 mm Hg;虽较少见, 但我们应慎重, 严格掌握适应证, 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亦应在用前做皮试, 方法同头孢菌素类药物。

4.5 尽量减少药物相互配伍, 配制环境清洁, 静脉滴注速度适中, 药品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低温、避光、干燥, 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由于抗菌作用强, 毒副作用低, 是临床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 过敏反应液逐渐增多, 因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 为预防过敏发生, 确保用药安全, 我们医务工作者希望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对头孢药物是否要皮试做明确规定, 使医护人员有据可依, 有法可循。

摘要:目的 规范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行为,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 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浓度及其过敏机制。结果 不同品种、规格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致敏性也不完全相同, 所做皮肤过敏试验亦应以拟用药物配制。结论 使用头孢类药物前必须对拟用药物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液的浓度宜选用0.5mg/ml, 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头孢菌素,皮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200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72-500.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

[3]贾公孚, 李涛, 许莉.药物毒副反应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81.

[4]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27.

[5]贾博琦, 鲁云兰.现代临床使用药物手册.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03.

上一篇:互动社交下一篇:耐水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