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的物性分析(共6篇)
流体的物性分析 篇1
井温曲线在测井资料中作为一个辅助的项目, 在环空找水测井过程中应用较普遍, 但其作用及井温的准确性常被忽视, 或只起到了判断是否产液等简单的作用。事实上井温测井在资料分析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井筒内流体温度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井筒内温度的复杂性, 我们为了深入了解、综合分析井下及地层状态, 所以更准确的录取井下真实情况就显得极为重要[1]。
1 流体与仪器间温度传递数学模型的建立
假设条件:
(1) 井筒内流体温度在同一水平面温度相等;
(2) 不考虑脱气影响;
(3) 不考虑井筒内流体状况 (层流、紊流) ;
(4) 将井内油水混合体当作一种介质分析;
(5) 所研究井温与仪器传热过程中井温变化为线性变化;
(6) 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 将其看作集总热容来定量分析瞬态非稳态导热过程。
(7) 集总热容, V, A, ρ分别为导热物体的体积、表面积和密度。
分别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依据从τ时刻开始, 在dτ时间内的能量守恒式:
可见, 集总热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一条负自然指数曲线。因此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步趋于环境温度。
不难看出ρcV/hA具有时间的量纲, 称为集总热容的时间常数, 记ts, 也称弛豫时间。它反映了系统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热动态特征 (即热惯性) , 与其几何形状、密度及比热有关, 还与环境的换热情况相关。
由于井温测井方向与产液方向相反, ν/s=t, 产液量越高, 流体与仪器接触时间越短, 热传递过程越不充分。在其他条件已知的情况下, dτ越小, 热量传递不够充分, 曲线变化越不明显。
为仪器探头与井内流体的换热系数, 而表面换热系数 的大小与换热过程中的许多因素有关。它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物性 (λ, ρ, c等) 以及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 而且还与流速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管内表面换热系数 , 一般利用实验手段得到, 对于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实际使用最广的关系式为迪图斯—贝尔特 (D i t t u s—Boelter) 公式:
式中:
当流体的温度低于井下温度时n=4.0;当流体的µ温度高于井下温度时n=3.0。取管内径d为特征长度。其中各无量纲数如下:
式中:η为表面换热系数;
d为管内径;
λ1为流体的导热系数。
为流速;
v1为运动粘度;
µ1流体的动力粘度;
c1流体的比热。所以可得: 。
利用上面的计算公式就可以求出井筒中的表面换热系数 。所以流体的导热系数、流速、比热等参数都是影响温度变化及传递的因素。
2 实例计算与分析
流体与仪器接触时间的长短与相对速度有关, 由于在同一井无法改变井的产液量即流体的速度, 并且由于改变产液量, 井内流体其他参数也将改变, 所以改变仪器的测井速度以达到改变相对速度。设定v=600m/h为标准测井速度便可推算出其他测井速度所模拟的产液变化。
利用井下检测装置分别测出葡74-68井各深度取样点不同测井速度下测得的温度会出相应曲线。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井下流体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测井速度低, 所测得的流体温度误差越小, 对于温度异常段反应越清晰明显;测井速度高, 所测得的温度变化越不明显。
并且, 若生产油井的产液量不同, 则井下温度剖面是不同的。产液量越低, 温度剖面与地温梯度线的分开距离就越小, 相反, 产液量越高, 温度剖面与地温梯度线的分开距离就越大。这是由于产液量越小, 则流体在井筒内流速越小, 流体与井壁的换热也就越充分, 井筒内的热流体向周围地层传递的热量就多:而产液量越大, 则情况相反, 向周围地层传递的热量相对就要少一些, 从而导致了产液量较小的井筒流体温度低于产液量较大的井筒流体温度。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对应产液量小的温度剖面, 在产层处的温度异常较明显, 原因是若产液量小, 则流体在产层中的渗流速度小, 在产层出口处能与下部流上来的热流体充分混合, 以致于产层处温度升得高一些, 相反, 若产液量大一些, 则流体在产层中渗流速度大, 在产层出口处未能与下部流上来的热流体充分混合, 导致了产层处温度升高小一些。这也是影响井温变化的一种形式。
3 结论
(1) 时间常数的大小对所测量的温度变化就会产生影响, 时间常数大, 动态响应特性差;相反, 时间常数越小, 动态响应特性越好。
(2) 对于同一油井, 在井筒内介质物性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油井产液量越高, 仪器与井内流体传热越不充分, 对于温度的变化响应越差。
(3) 在产液量不变的情况下, 油井含水越高, 井筒内介质物性变化越大, 对于仪器测得井温参数有一定的偏差影响。
摘要:井筒内流体温度是个复杂的温度场, 影响井温测量的因素也较多。本文主要研究井筒内流体测试温度与产液量、含水等流体物性因素的关系, 通过对井下测试数据的分析加以验证, 这对认识井内温度变化规律的掌握, 以及对于流体根据井温的定量分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测试温度,流体物性,产量,含水
参考文献
[1]位在临.生产测井现场工程师手册[M].大庆生产测井研究所, 1992
[2]张天孙.传热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流体的物性分析 篇2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及换热特性的数值分析
采用Navier-Stokes方程与滑移边界条件联立的理论分析模型,对等壁温、等热流及无温度梯度工况下,气体在微通道中的.流速分布、阻力系数变化趋势(Cf・Re)和传热特性(努塞尔数)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气体稀薄效应可显著减小管内的摩擦阻力和努塞尔数,增大气体流速;壁面的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对微圆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相反,温度跳跃的影响更大;等热流加热与等壁温加热两种情况下,努塞尔数随克努森数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
作 者:张力 闫云飞 高振宇 Zhang Li Yan Yunfei Gao Zhenyu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重庆,400030刊 名:中国机械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年,卷(期):18(16)分类号:O35关键词:微通道 速度滑移 温度跳跃 克努森数 努塞尔数
及物性系统在小说分析中的应用 篇3
“功能文体学”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特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它强调文体风格的形式与说话者或作者在使用语言时想要实现的功能有关。
一、引言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分别是概念、人际和谋篇功能。这三种功能组成三种意义资源,讲话者在讲话过程中要根据情景语境从这三种资源的系统中做出选择。将文体研究扩展到概念功能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小说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本文拟用功能文体观的及物性系统对《傲慢与偏见》的第十九章进行简要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二、小说片段的语境分析
《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系统功能文体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功能特点、系统与选择特点和情景语境特点。情景语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组成,它们分别制约着作者对概念、人际和语篇等语义功能的选择。
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语境比其他风格的体裁复杂。小说多半为自己创造语境,且同时跟其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紧紧相连。语场指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它主要制约对概念意义的选择,主要表现在对及物性结构的选择上。《傲慢与偏见》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秩序将要瓦解,但资产阶级秩序并不是十分稳固。按当时的习俗,班纳特家的财产将被他最亲近的男性亲属柯林斯继承,而不是他的五个女儿,因此第十九章围绕柯林斯向班纳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求婚这一主题来展开。语旨指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角色关系,以及参与者使用语言的目的,它主要制约对人际意义的选择,主要表现在对语气结构和情态的选择上。求婚是比较私人的话题,所以此章中的话语比较随便,他们的亲戚关系也为谈话的随意性做好伏笔。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组织方式及其功能,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它影响语篇意义的选择,主要表现在对主述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的选择上。此语篇的语式是两面的:作为小说来讲是书面形式,而作为人物之间谈话是口头形式的。求婚是柯林斯早已计划好的,伊丽莎白却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应付此举动,就使她在此谈话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概念功能是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也表达事物之间各种逻辑关系,主要由小句的及物结构来体现。一个过程包括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及过程的环境。这三者简略地解释了语言结构如何表现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而这种表现又是通过给过程分类而实现的。韩礼德将过程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这六种过程。
1、叙事者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从客观的叙事视角出发,在此章节中作者共运用42个小句,其中包含45个过程。各种过程所占比例如下表:图表1
在此列表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这表明作者想要很客观地把整个事件展现给读者。在此过程中,以柯林斯为“动作者”的过程有5个,然而,以伊丽莎白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有8个。明显地表露出伊丽莎白对柯林斯话语的拒绝,同时也暗示出柯林斯对求婚的成功显示出很强的自信。叙事者也用了不少的言语行为动词来展开两人之间的对话。作者用了三个“cried”来描述伊丽莎白对柯林斯话语的无奈以及承受这些话语的痛苦之情。相反,柯林斯毫不在意她的情感起伏,他的言语动词就好像是平静的流水一样。没有感情上的起伏。柯林斯的言语因此揭露出他不顾别人感受的冷漠特性。作者在描述两人谈话时,有两处没有用到言语行为动词来标明说话的方式,这隐含了此时的谈话进入了快速激烈的状态,谁都不想留给对方停下来思考的余地。叙事者主要是介绍故事情节,所以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成了作者叙事的主要依靠,也同时表明了此篇章的语场与概念功能之间的关系。
2、柯林斯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柯林斯话语中包括52个物质过程,37个关系过程,20个心理过程,11个言语过程和3个存在过程。在此篇章中他以自己为动作者的次数远大于以伊丽莎白为动作者的次数,这使读者意识到他的自私。
柯林斯重复运用flatter myself使我们不禁会想到一个愚昧自负并且浅薄的人物形象。在他看来,一个有着很少部分财产的女人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他的求婚。下面来看对柯林斯一句话语的物质过程分析:图表2
如表所示,柯林斯以评论伊丽莎白的品行来展开他的话语,在此句中体现出了两个物质过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人的品行仪态受到社会制约。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主要目的是等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死后,可以得到家族的财产,并且认为此举是对班纳特家人的补偿。他曾暗示过他周围有好多的追求者,在他看来求婚就是他对班纳特一家的慈善之举。柯林斯的这些言语不仅反映出他的自傲和伪善,并且反映出女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卑微地位,表明当时的社会不仅是男人主导的社会,也是崇尚财富的社会。
关系过程在柯林斯的话语中也占了不小的分量。关系过程的意义就是某物或某人在其自身和其特征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伊丽莎自在柯林斯的话语中只充当了四次关系的载体,并且有两次处于否定的属性关系当中。当他谈到自己的地位时,用了很多积极正面的话语,这就把他的自负、自满以及男权主义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得不怀疑受话者伊丽莎白是否有能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当我们回到此篇章的主题上来,就会发现伊丽莎白有她自己的权利来左右谈话的结果。柯林斯所做的以及他希望做的只不过是他理想的情景。他的自命不凡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距离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享受。
3、伊丽莎白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在此章中,伊丽莎白的话语里共有46个过程,其中包括21个物质过程、13个心理过程和12个关系过程。在21个物质过程中,伊丽莎白以自己为动作者的次数只有四次。
伊丽莎白依次用了“decline,refuse,prevent”三个动词来表达自己对此次求婚的拒绝,这不仅说明了她的胆识与直率,善于思考问题。更衬托出了柯林斯的愚昧。他理应遭受如此直率的拒绝。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图表3就表达了伊丽莎白对柯林斯愚昧行为的鄙视,此行为给伊丽莎白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通过以上对伊丽莎白话语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过程的选择并非是任意的,都与主题要表达的思想紧紧相关。伊丽莎白对此次求婚做出了强有力的拒绝,在某种程度上讲,她达到了她谈话的目标。但柯林斯始终寄希望于班纳特先生,恳求能够得到他的同意。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来突出柯林斯荒谬的行为,借强调伊丽莎白的聪敏机智来突显柯林斯的愚昧。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强调对语篇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服务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语篇,二是在此基础上恰当评价语篇。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对语篇中人物的谈话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了语言结构模式的出现与小说人物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之间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语言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对柯林斯以及伊丽莎白的语篇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更好地把握人物特点,进而加深对语篇的实质性理解。
流体的物性分析 篇4
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 无需为另一个计算流体力学 (CFD) 应用程序修改您的设计,因此节省了可观的时间和成本。
利用它的 CFD 分析功能,我们可以仿真真实条件下的液体和气体流动,运行“假设条件”情况,并快速分析浸润零部件或周围零部件上的液体流动、传热和相关作用力的效果。 (分析的相关液体包括空气、水、液态化学品、液化气、冰淇淋、蜂蜜、融化的塑料、牙膏、血液等。)
在应用Flow Simulation时,我们都非常关注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要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除了保证输入的初始数据接近或等于实际的情况外,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度还有一个很重的因素-网格处理。
在对模型进行网格处理时,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模型的大小、模型的特点、求解的精度等等。因为如果网格处理不好会对整分析影响非常大的。网格化过程中如果网格太粗糙,会导致数据不可靠。但是一味使用精细网格,结果是有保证了,但是求解时间会很长或者因为计算机性能满足不了分析的求解要求,导致分析失败。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网格处理方法。
Flow Simulation提供多种网格处理功能,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网格处理流程,
Flow Simulation 通过向导式的生成算例操作方法,帮助我们定义最初的算例条件。其中也包括自动对模型进行网格处理。
在向导操作里面,最后一个界面:Wizard-Results and Geometry Resolution就是一个自动划分网格的定义窗口。通过自动生成网格后,得到的网格通常都是合适的。
在这个自动化窗口里我们是通过级别的选择对模型进行自动化的处理。然而在进行级别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设计阶段和计算机性能。
在进行流体分析时,分析数据通常都是比较大的。如果一开始阶段就采用较高级别的精度的话,当出现因为初始条件输入有误的时候,你就会浪费很多的分析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初始的分析,可以把级别定义1或2这两个级别,这两个级别虽然网络较粗糙,但可以很减少很多的求解时间。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两个级别查看数据变化的趋势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使用更精确的级别对模型分析得到可靠的结果。
3~6这个级别是最为常用的级别,我们可根据计算机性能和模型的大小在这级别里选择合适的级别。
7~8级是网格自动化里最高的两个级别,它会对模型的所有计算区域进行整体的网格细化处理。由于是整个区域的细节化,因此计算量会有很大的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求解时间处理数据。一般不建议使用这两个级别。
流体的物性分析 篇5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及物性系统 《西游记》
一、引言
《西游记》由明朝作家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也被译为多种语言,传播海外。英译本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的译本《圣僧天国之行》(A Mission to Heaven)和翻译家卫利(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本《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和余国藩教授的译本《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前两个都是节译本,本文采用的是余国藩教授的译本,该译本是《西游记》的第一本英文全译本。相较而言,余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比前两者更加深入,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著的改动幅度也不大,尽可能的保留了其中的文化特色,因此余译本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这也是本文选取此译本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这一译本中及物性过程进行宏观分析,进而探究影响及物性系统选择的深层动因。
二、理论背景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总是被用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而语境(context)决定功能的选择,同时这一选择又由特定的语言结构来体现。它将语言的基本功能抽象概括为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经验功能用来表达各种经历的内容,逻辑功能用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语言结构上的编码安排。
经验意义的选择要靠及物性系统来体现(realization)。韩礼德(M.A.K.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2014)一书中指出,可以根据及物性系统(the system of transitivity)将人们在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自身内心的体验划分为一系列言辞(figure),这些言辞由不同的过程(process)、与过程直接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s)和一些可省略的、非直接相关的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实现。语境、意义和及物性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韩礼德还将所有的过程分为三种常见类型,即: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和三种边缘类型,即: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例句见表1:
首先将及物性分析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当属韩礼德,他在研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时发现,作者对于原始部落的刻画多选用不及物动词,而且句子中只出现一个参与者。他认为,句法的特殊性说明原始人的活动充满局限性,对外界的事物毫无影响力(1971:330-368)。张德禄教授在《语言的功能与文体》(2005)中提到:“由于文学语篇中决定语篇内容的情景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就成为衡量文学作品中突出形式是否与表达作品的文体相关的唯一标准。”因此,《继承者》中及物性选择的特殊模式也是由作品的整体意义决定的。继韩礼德之后,及物性分析模式也被国内外学者逐渐应用到文学评论中(如潘章仙,2003:19-23;申丹,2006:4-10)
但是利用此模式对文学作品译作的研究多集中于诗歌方面(黄国文,2002:1-11;李发根,2004:26-30),对于《西游记》译本中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选取了译本中的其中两章进行及物性分析。这两章中“车迟国斗法”的故事不但喜剧元素较多,还是佛道相争的一个经典写照。宗教冲突不仅是贯穿全作的主题,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儒、释、佛三教并峙的反映。同时,文中描述的国王因误信小人谗言而进行的尚道灭佛之举也达到了针砭时政的目的。这一深层主题也同样影响了译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
三、《西游记》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一)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的这两章中,除去零句(minor clause),共有2015个小句,及物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小句都是物质过程小句,其次是言语过程小句、关系过程小句和心理过程小句,而存在过程小句和行为过程小句所占比例较小。物质过程多表达动态的意义,较常出现在叙事型语篇当中,而存在过程、关系过程多用来表述静态意义,多出现在描述型语篇当中。文本中出现的物质过程小句占总句数的51.66%,存在过程小句和关系过程小句只占18.27%,这说明该语篇以叙事为主。同时,心理过程小句和言语过程小句占总句数的27.89%,这意味着角色的所言所说,所感所想也占有较长的篇幅,这有利于情感的输出,易于打动读者。而且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语篇中出现的言语过程小句中有77.12%的小句都为直接引语,这一特点使得叙述更加有真实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举例说明
《西游记》译本中这两章的整体意义可描述为:(1)通过讲孙悟空和妖怪之间三次斗法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2)做人要明辨是非;(3)以故事喻现实,讽刺当下社会风气。下面将举例阐释语篇的意义如何影响及物性系统的选择。
1.“车迟国斗法”这一故事充满浓厚的喜剧色彩。篇首处,孙悟空等人闯入三清观,假扮成“三清”圣像戏耍三个妖道,而三妖却不知实情,对着神像三跪九叩祈求金丹圣水:
物质过程小句(1)中的“bow (俯下)”和心理过程小句(2)中的“worship (仰慕)”以及小句中使用的三个表方式的环境成分“in fear and trembling(诚惶诚恐)”“in submission(归顺)”“with complete sincerity, respect and devotion(寸敬虔归),将三个妖道毕恭毕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是孙悟空三兄弟却将自己的便溺之物盛于三妖呈上的器皿之中,方便完还一本正经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
以三个妖道和孙悟空三兄弟主导的过程之间的对比具有极强的幽默效果,让读者不禁捧腹大笑。而兄弟三人对妖怪的戏弄也成了之后冲突的引线。
2.在景物的描写中,译者多采用物质过程小句而非存在过程小句和关系过程小句。如在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比求雨这一情节中出现的:
选用物质过程小句要比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动作性更强,同时,译者还选用了“crash”“roar”“patter”“splash”这些极具声效的词汇来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场面,也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体验。
3.在唐僧进宫换文西行之时,三个妖道也来到皇宫,国王一听国师到来,急忙下座迎接:
(6)
除了一个言语过程之外,整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中接连出现了五个物质过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国王的卑微慌张形象跃然纸上。按常理来讲,作为一国之王,实在没必要在几个道士面前如此屈尊。现实与常理的背离极具讽刺意味。而且这种讽刺意味贯穿了整个语篇,在后来孙悟空与虎力比砍头,鹿力比开膛剖肚,羊力比滚油锅中,三妖皆死并现出原形,而国王却拍案大哭,荒谬至极。讽刺意味在语篇的结尾处达到高潮。车迟国国王是非莫辩,轻信妖道谗言,实际上也是对明代当时社会尊道灭佛的体现。
四、结语
系统功能学派的及物性系统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而学界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对文学作品译作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诗歌方面,通常是对诗歌译作的对比分析。余国藩教授翻译的《西游记》英译本不管在翻译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是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对这一译本的研究却很少见。本文选取了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两章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通过对译者选用的及物性过程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并分析后发现,译者所做出的这些微妙选择都是由语篇的深层意义驱使。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要考虑到原作的这些深层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译文质量,同时也能让目标语言使用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Matthiessen,Christian M.I. M..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Routledge,2014.
[2]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E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J].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1971:330-368.
[3]潘章仙.及物性分析在描写文体特征时的表现力[J].山东外语教学,2003,(4):19-23.
[4]申丹.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4-10.
[5]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1-11.
[7]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26-30.
对童话《白雪公主》的及物性分析 篇6
关键词:白雪公主 及物性 语篇分析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因其强大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中,但是将该理论用于童话语篇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童话语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语言特征。
本文语料选材于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她的美貌引起了继母的嫉妒,皇后为此千方百计欲毒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躲过继母的毒害,但最终白雪公主还是吃下继母有毒的苹果,沉睡不醒。童话的结局是白雪公主在一位年轻王子的爱吻中苏醒过来,获得了爱情和幸福生活。
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童话《白雪公主》进行分析,以揭示语篇的深层涵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该理论模式对童话语篇分析的指导作用。
二、及物性系统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将语言的元功能归纳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1]。作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将客观世界与个人经验识解体现为易操作的六类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2],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大过程的具体功能特征如表1所示:
表1:及物性系统[2]
过程 参与者 环境成分
物质过程 动作者、目标 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
心理过程 感知者、现象
关系过程 属性、载体;被识别者、识别者;被占有者、占有者
行为过程 行为者
言语过程 讲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
存在过程 存在物
三、《白雪公主》的及物性分析
选择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选择即意义,小句中每个成分的选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3]。在语言交流中,作者需要对及物性系统作连续的选择,用以表达人的外部经历和内心世界,这一选择通常受到语篇类型和主题的影响[4]。因此,在及物性理论指导下的语篇分析可以揭示语篇主题和特征,笔者将对《白雪公主》中的过程分布进行统计,并依据统计结果探究语言形式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该语篇共有211个小句,六种过程类型均出现在语篇中,其中物质过程占据了50%的篇幅,共出现105次;其次是关系过程,共有48个,占总数的23%;言语过程共出现30次,占过程总数的14%;心理过程共有20个,占总数的9%;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出现次数较少,仅占过程总数的2%和1%,如表二所示。笔者仅对出现比例较大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表2:及物过程分布结果
过程 数量 百分比
物质过程 105 ≈50%
心理过程 20 ≈9%
关系过程 48 ≈23%
行为过程 5 ≈2%
言语过程 30 ≈14%
存在过程 3 ≈1%
总计 211 ≈100%
物质过程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5],一般由动态动词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动作者和目标。童话故事总是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反映在过程类型上则是物质过程占多数。该语篇中物质过程共出现105次,其中过程参与者是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小句共有46个。由于白雪公主的美貌引起了皇后嫉妒,被迫穿破旧衣服做苦力活,例如:Day after day she washed and swept and scrubbed;So she forced the princess to dress in rags and work from dawn to dusk;遭受到皇后的追杀而四处逃亡居无定所,she said,“…,you will kill her.”;fled;ran on and on;直到遇见小矮人才有短暂的欢乐时光,而此时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反而进入了高潮,皇后扮成老婆婆施计将白雪公主毒死,“She held the poisoned apple out to Snow White”;最终白雪公主得到了幸福,“live happily”,而皇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fell to her doom below”。
从中可以看出,物质过程能够客观真实地展现故事中的动作场景,作者通过对这些动作细致入微地刻画,使读者真切地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这一系列动作的生动描写真实再现了恶毒的皇后是如何对白雪公主进行残害的,将白雪公主的善良美丽与皇后的邪恶凶险作了鲜明对比,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故事发展和主人公的善与恶。同时也从侧面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意图,间接表达了对白雪公主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皇后的厌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故事人物的看法和态度。另外,动态动词本身具有时间性,可以将动作情景按照先后顺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同时这也符合童话故事的语场特点。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6],是进行评价或判定的最直接的方式[7],一般由表示关系的系动词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属性和载体。语篇中作者共使用了48个关系过程,其中参与者是白雪公主和皇后的有28个。
作者用关系过程对白雪公主的外貌和内心进行了直接地描写,其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和赞美的,同时用皇后的丑陋再次衬托了白雪公主的美丽纯洁,从而让读者对故事人物有了直观的判断,对故事发展产生了心理预期。通过这些关系过程,作者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对白雪公主的同情和喜爱,“None is so fair as Snow White”“she is so beautiful”;尽管白雪公主长期受到皇后的欺辱,也保持着一颗平静温暖的心,“Snow White stayed sweet, gentle,and cheerful”。相反地,作者对皇后的描写则是消极的、否定的和批判的,用一系列的关系过程对皇后的丑恶和嫉妒进行直接描述,“Her stepmother,the Queen,was cruel and vain;Snow White grew more and more beautiful-and the Queen grew more and more envious;She is jealous of you”;虽然作者也用了“beautiful”一词来描写魔镜对皇后的赞美,但其中流露出的反讽意味浓厚,与皇后丑陋的内心形成强烈反差。利用关系过程对人物性格外貌进行直接的阐述,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白雪公主的怜悯和对皇后的批判,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分享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这种直接陈述也符合童话故事的文体风格,突出了其面对读者的特殊性。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由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的动词表示,如“see、look、like、know、believe”等,过程的参与者有感知者和现象。作者能够通过心理过程向读者直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语篇中心理过程虽然只有20个,其中以白雪公主和皇后为参与者的有12个,但是其在语篇中的文体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对外在活动和人物外貌性格进行描写外,作者还用心理过程形象地刻画了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内心世界。皇后自不允许有人比她美丽,因此,白雪公主的美貌激起了皇后的嫉妒,从而屡遭残害,“She hated anyone whose beauty rivaled her own”。相反,白雪公主不仅外貌美,内心更美,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获得幸福生活,“She dreamed of a handsome prince who would come and carry her off to his castle”“Never suspecting that she was in danger;she felt safe at last”“he fell in love with her”。由此看出,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着力描写,为读者构画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童话世界,将白雪公主的悲惨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皇后的恶毒和嫉妒之心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让读者置身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白雪公主的痛苦和欢乐以及皇后的凶险恶毒。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间接地明确了自己对白雪公主的喜爱和对皇后的厌恶,更容易与读者形成共鸣。
四、结语
笔者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物质过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故事中的动作场景,直接描述了皇后对白雪公主的迫害;关系过程直观地对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外貌和内心进行阐述,将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与皇后的丑陋恶毒形成强烈对比;心理过程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突显了作者对白雪公主的喜爱和同情,以及对皇后的厌恶和痛恨。同时,语篇中的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穿插使用也丰富了故事内容,共同表达了故事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将及物性理论运用于语篇分析中能够有效地揭示语篇内涵和作者观点,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释: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年版。
[2]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London:Edward Arnold,2004年版。
[3]范文芳:《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王欣:《系统功能视域中语篇分析的文体观》,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Kress,G.,Hodge,R.:《Language as Ide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