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教学

2024-09-23

有趣教学(共12篇)

有趣教学 篇1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 要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觉得好玩, 可以从课前引趣、课中升趣、练中提趣、课尾留趣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掘教材蕴藏的智力因素, 把握时机,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索中学好数学。下面笔者结合“有趣的测量”一课, 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 课前引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学习。

如“有趣的测量”的引入部分, 教师先拿出一盒牛奶和一个魔方, 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以及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同学们很轻松地回答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规则物体通过公式求体积进行小结后, 又将魔方拧成一个不规则的形状,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这时候怎样求它的体积, 聪明的孩子想出把魔方再拧回去, 转变成原来正方体的方法。伴着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 教师又在学生思考的波涛中投入一块大石头, 进一步推波助澜:“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难道我们把它也拧成一个个的长方体、正方体来求体积?”同学们边摇头边哈哈大笑, 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望地注视着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吗?”“可以借助别的物体吗, 比如水”……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新的学习中来。

二、课中升趣, 探究数学的奥秘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经过课前引趣, 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之后, 接下来的兴趣提升还需要教师在新授部分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为了使实验更有趣, 同学们的感受更深刻,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中,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增设了选择工具环节:教师从门外推着装满各式工具的车子重新进入教室, 这时学生们都震惊了, 感叹的同时, 高亢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思考, 一些本没预设到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也被他们充分利用了, 可见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测量工具的合理性。随后让孩子们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操作, 通过这些失误总结出的经验, 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最后再次进行实验操作及汇报, 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上升 (下降) 、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样精巧的设计, 让学习水到渠成地取得了高效益。矫正点拨环节中, 教师本想用升水法、溢水法这些传统名字为实验方法命名, 可是却被孩子们的“水位升降法”“阿基米德法”等创意击败了。也许, 在不远的将来, 就会有数学家从我们的课堂中走出, 而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灌注在某个实验的前面。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 也立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教师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找到自己的主体感觉, 变“要我去激发”为“我要去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谓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一番自主式的探究, 对其产生主体性认识之后,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即可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练中提趣, 巩固形成新技能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 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淹没了, 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因此对于课堂练习,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体验练习的精彩、有趣, 从而巩固旧知, 形成新技能。

如,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练习中, 教师没有进行枯燥的做题训练闯关, 而是在一道基础练习题后, 拿出一粒黄豆提问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扔进水里测量”。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将黄豆随手扔进水里, 那可怜的水面似乎没有任何上升的变化。这时同学们才意识到微小的黄豆排出的水的体积过于小, 导致水面的上升幅度太小而测量不出。这时,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出点子:“那多放几粒吧”“50粒”“100粒”“对, 这样水面就有明显的上升了, 测量的结果再除以粒数就是一粒黄豆的体积了”……恍然大悟、兴奋、幸福、满足的表情绽放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这样的练习, 能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 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 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有趣教学 篇2

1、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明确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体会参考资料的数学思想。

3、提高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课前准备:

课件,相关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折叠、情境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棱柱展开图)展开你的想象,谁能一下子就说出它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

2、课件演示

3、揭示课题:有趣的折叠

二、探究折叠奥妙

1、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图形,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后的形状像什么?

2、动手操作

将教材附页3图1剪下

来。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操作后汇报。

3、试一试

刚才折叠出来的是一个仓库模型,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图中相应长度的100倍,你知道这座仓库的占地面积吗?

(1) 独立思考

(2) 小组交流

(3) 汇报:关键是要确定小仓库的长和宽是多少,求出底面积,再用这个面积

乘100再乘100。或者先将长乘100,宽乘100,求出实际的长和宽是多少,再计算。

4、画一画

在平面展开图上将窗户、烟囱和小鸟的大致位置标出来。

教师展示平面展开图,学生画一画,指名板演。

问题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左边的五边形为5号图形,右边的为6号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图形1与谁是相对的面?图形3呢?图形5呢?

三、巩固应用

基础:

1、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图形①是长方体展开图,那为什么不是第2个、第3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呢?

2、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把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结合起来分析。

综合:第3题。

1、哪个能折叠成正方体?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将附页3中的图2剪下来折一折。

2、把能折成正方体的相对的面标出来。

3、说一说你找相对面的方法。

四、小结

小组合作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趣的折叠

有情有趣,教学相长 篇3

一、班主任上好品德与生活的优势

1.班主任从事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更轻松有效。

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学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要管。班主任经常被学生围着“告状”:“老师,他拿我的笔了”;“老师,他撞了我了”……从教室里的卫生,桌椅板凳的摆放,学生入厕、饮水,上学、放学安全,及课间活动、同伴之间发生的磕磕碰碰等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包揽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看似学生活动中的“琐事”,对于儿童来说是大事。所以,解决这些事情就必然是班主任的职责,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占据了班主任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使班主任工作轻松有效一直是许多老师探求的主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就是选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新伙伴、新朋友》和一年级下册中《我和小伙伴》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相处;一年级上册中的《校园铃声》教学,是指导学生懂得上课铃声响了,应该怎样做?下课铃声响了,应该怎样做?课间活动应该注意什么?《看我多精神》让学生懂得正确的立、坐、走姿势的重要意义,教会学生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就这些内容来看,班主任工作和品德与生活学科两者在目标上有一致性,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品德与生活课程把许多内容和班务工作紧紧地联系起来,许多班务工作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上可以完成。可以说,如果是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上好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更轻松有效。

2.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品德与生活教材提供的是一些范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最了解学生生活的实际。一些发生在学生和班级中的事件,是教学中最好的“活教材”,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入课堂。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得多,对学生了解地就深。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可以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一些教学情况的落实和反馈比专职的教师更及时、更全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比专职的教师更具优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为学生服务。

二、科任教师教学品德与生活,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1.内容上的整合,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从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质来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兼容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教学中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整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语文教师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教学品德与生活《金色的秋天》一单元中的《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秋天的节日》的时候,可以利用一年级学过的语文课教学内容《秋姑娘的信》、《看菊花》课本内容来帮助学生感受秋天的特征。同样可以利用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到的、感受到的感悟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使得几个学科的教学做到相互促进。

2.形式上的整合,从教学形式上体现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课程重视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联结中弹性地延伸。另外,因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多种形式上的整合,将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金色的秋天》主题时,语文教学和品德学科教学可以联合起来,综合开展活动,以“大课堂”的形式教学,如: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收集资料,开展“谁不说我的家乡好”系列活动,可以展开小演讲会“我说家乡的秋天美”,“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还可以是写作文……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记录、评价。

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备课时,应不仅仅停留在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本上。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说,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许多优势。反之,其他課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与此同时,在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识字教学贵在有趣 篇4

一、以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形式, 激发识字兴趣

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

1. 游戏法。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 在教学中, 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朋友。如:老师把生字卡发给学生, 一个学生读字音, 另一个学生把字举起来。摘水果。老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棵水果树, 再把生字写在似水果形状的卡片上, 贴在水果树上, 学生读一个字, 另一个同学就去摘下这个字, 奖励就是这个“水果”。

2. 比赛法。

小学生好胜心强, 识字时穿插一些比赛, 能激发其兴趣。如:开火车比赛, 看哪一组开的快, 又不停, 就被评为最佳火车。比一比, 谁是“识字小明星”。

3. 小老师法。

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仿效。识字教学, 也让学生当老师教一教。如: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会认哪些字?生:我会认……师:你就是小老师, 给大家说说, 你是怎样认识的, 给它们找找朋友 (组词) , 教大家读两遍。学生会为当小老师而努力地去识字, 找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 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4. 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手、动脑, 去演一演, 体会识字的乐趣。如:教学“休、看”时, 师:谁是优秀解说员, 能为这些字娃娃解说一下?生:我能为“休”字解说, 一个人累了, 靠在木桩上休息。生:我还可以用动作来演示, 该生走到门边, 靠着门框, 闭上眼睛, 双手交叉抱于胸前, 做打盹状。师:你表演得真棒!生:我来说“看”字。说着把手搭在眼睛上面, 睁大眼睛四处张望。这样, 既丰富了识字教学形式, 又增加了趣味性, 还让学生记得牢。

二、拨动心弦的语言激励, 点燃学生识字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激励学生识字, 点燃学生识字兴趣。我常常这样赞赏学生:“你真是识字小名星`!”“你太棒了, 识字你真有办法。”“这是你的成功, 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老师为你感到自豪!”“你若能改一下更好, 试试吧!”“今后要更努力, 你一定行的。”这些充满激励的语言, 无一不催促学生去自主识字, 无一不营造识字的氛围, 学生无一不努力学习识字的方法, 等待下次的奖赏。

三、挖掘汉字的趣味, 总结方法, 体验识字乐趣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 汉字的构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究汉字的规律, 归纳识字方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成, 提高自声辩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不是教师单一的说、教, 而是引领学生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选择方法、过程,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如:对形声字的探究是非常有趣的。教学“青”字时, 探究与“青”相关的形声字。形容天气好有太阳为“日+青=晴”, 说话有礼貌为“言+青=请”, 水干净透明为“水+青=清”, 可得出“加一加”或“换一换”等识字方法。常常合理有趣地引导学生识字, 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会到更有趣的形旁表意, 声旁表音的特点。长此以往, 不但扩大了识字面, 还减少了因字义模糊导致的写错别字现象。总之, 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汉字本身的趣味性, 可总结出许多有趣的识字方法。如象形字采用形象识字法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会意字常用换一换的方法快捷有趣;拆分法、叠字法、联想法等方法识字, 也能领略到汉字的无限乐趣。

四、巧编字谜、顺口溜、故事, 让学生轻松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有着好奇心, 喜欢猜, 喜欢唱, 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抓住这一特点, 巧妙地运用在识字教学中, 让学生在乐中识字, 识字在乐中。根据字形特点, 结合字义, 编出一些琅琅上口, 通俗易懂的字谜、儿歌、故事, 不但易学易记, 而且妙趣横生, 一旦记住, 难以忘记。

1. 编顺口溜。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进行对比,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编出顺口溜, 如:“买———卖”说成“有十 (食) 卖, 无十 (食) 买。同时, 指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 编出“梁———梁”的顺口溜:“米底是高粱, 木底是桥梁;“纺———访”有丝才能纺线, 语言方能访问。

2. 巧编字谜。

抓住字形特点, 结合笔画规律, 利用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编字谜识字。如:“其”, 引导学生说出, 横着两块柴, 竖着两块柴, 老二跳进去, 老八跳出来。“闪”字, 门内有人;“间”字, 太阳照进门内;“闯”字, 小马跑进门。

3. 巧编故事。

如教学“疑”, 我利用编故事的方法, 一边讲一边写, 猎人上山去打猎, 遇到一只老虎, 是用“匕”首近距离搏斗, 还是用“矢” (箭) 远远地射, 他正疑惑不定, 考虑着还是用“矛”头把它刺倒, 还是要保护动物。对手太强大, 拔腿就跑, 于是“走”为上策。后来, 引导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能说出很多的故事来, 如“危”, 小明不小心把刀扔在了“厂”房上, 厂里的工人被吓得一只“耳朵”都弯了, 这样太危险了, 不能这样做, 要注意安全。

五、合理运用字理识字, 激发识字兴趣

字理识字, 是指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 追根求源, 对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形声字等字的造字方法、演变过程, 进行直观、生动、形象地识字。常用的方法有借助多媒体演示字的演变过程明白字理, 动作演示呈现字理, 观察事物明晰字理, 自编谜语揭示字理, 比较分析辨析字理等。如教学“竹”字, 它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有着鲜明的直观性, 运用常见的识字方法, 学生很难接受。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字的特点, 会认、会写、会用“竹”字,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竹”字从古代甲古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学生仔细观察“竹”字从形象生动的图画到形象而简洁的文字, 再到形似而方正的楷书字。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把抽象的汉字符号和形象的图画联系在一起, 潜移默化地增加识字教学的形象记忆, 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由此可见, 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要在一个“趣”字上下工夫,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识字效率。

摘要: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要在一个“趣”字上下工夫,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识字效率。

《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 篇5

有了愉快的心情,那就开始我们的共同学习吧。因为开展了将近一年的识字方法教学,孩子们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引导孩子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去发现儿歌中的形近字。在准备认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去琢磨形近字形旁的区别,形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意识。利用前面对象形字的认识基础,通过自己的联想,去猜测汉字的意思。例如“盯”和“钉”的区分,孩子们就自发地总结出盯着看是用“眼睛”来看的,所以是“目”字旁,而钉子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应该用金字旁的“钉”。有了这样的认识,相信孩子们在书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不会再写错,这远比我们硬灌给孩子孩子:“记住啊,盯着看是目字旁的盯,而钉子的钉是金字旁的”要有效得多。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不止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帮助孩子们准确记忆汉字,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有了这样的识字体验,我帮助孩子们梳理出来辨别形近字的好方法,并马上给予孩子们去实践的机会。利用平时积累在“汉字百宝箱”里的汉字,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形近字。大家纷纷将自己百宝箱内的汉字进行梳理,凑成很多组形近字,小组成员合作讲解自己对于形近字的辨别方法。教室里回荡着大家积极探讨、合作探究的声音。

优化教学过程追求鲜活有趣 篇6

【关键词】朗读训练;低年级;角色扮演;情境渲染;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低年级课文多以童话、寓言为主,充满了童真童趣,老师要为孩子们极力营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愉悦,体验成功。

一、角色扮演,让朗读更生动

让儿童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儿童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师根据文章特点,创设与文章匹配的情景,展示了一系列的沙漠图片,让学生了解沙漠条件的恶劣,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红马和小骆驼朗读,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尽情地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儿童扮演文中角色,给他们表演的平台,使人人都能与文本主人公对话,享受读书的乐趣;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用自己的方式扮演,发挥他们的潜能,彰显孩子的个性;老师的点评要贴切儿童扮演的角色,如“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小骆驼多委屈啊!”……进一步强化儿童的角色意识,使其始终沉浸在角色环境中,尽情与文本对话。

二、情境渲染,让朗读更有趣

李吉林老师说过,好的教学必定要通过语言文字,还原文本中的形象、情景,学生在想象体验中充分感悟流淌的情感,在此情此景中训练语言,发展语言智慧,高效而扎实。

音乐的渲染,是引发想象的有效手段。如在《水乡歌》一文中,可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听着水乡美妙的琵琶声和哗哗的水声进入情境,进而让学生想象自己乘着小船来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以一幅幅美丽的水乡插图,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去观察,领悟到水乡的三多,感受水乡的美丽,达到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形象画面,进而在感受想象中去体会水乡农民收获的快乐心情。

画面同样是引领儿童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教师画简笔画,为学生提供画面,引导学生读悟重点句子,感受到语言的美。在教学自编教材《家乡的秋天》一课,我让学生通过课前所拍摄的校园图和田野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校园和田野,当学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时,兴趣很浓,朗读起来自然也很有感情。

此外,教师的语言描述也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场景,引发儿童内心的共鸣。《“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优美的课文,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刚刚还面带微笑的爸爸看到儿子提上的是一条鲈鱼,他却用低沉的声音说:“ ”,他坚定地说:“ ”,他斩钉截铁地说:

“ ”。努力从各种语气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坚守原则的父亲的形象。

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指导这句话时我先问学生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唉声叹气?然后再创设情景,学校原计划明天带大家外出游玩,可老师突然通知,计划取消,你会怎样?全班表演唉声叹气的样子。同时注意捕捉学生的信息,如学生的动作、神态等。

在老师的语言描述中,通过启发想象,汤姆的失望已完全融入孩子心中,与文本也更加贴近。再现生活情境,强化儿童内心的体验,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使儿童享受到读书的无限情趣。

三、评价激励,让朗读更快乐

给儿童提供平等、愉悦、和谐的温馨的人文环境,对其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可引领儿童走进一个新的、美的阅读空间。“声音可真大,真勇敢!”、“你读得很流畅,一个都没有难到你!”……老师的爱心、激励和期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活跃着儿童的情绪,给予他们一种向上的力量。教师要把儿童看成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赏识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儿童。在读书活动中,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支歌、一个手势,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手段,让评价伴随教学的始终,使学习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崔英萍.对低年段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方法[J].甘肃教育,

2011(17).

[2] 毛晓琴. 风景这边“读”好——例谈低年级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02) .

[3] 韩丽华. 提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J]. 河北教育(教学

版),2009(12) .

[4] 黄源兰. 谈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J]. 考试周刊,2009(03).

[2] 杨薇. 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尝试[J]. 作文教学研

究,2011(01).

作者简介:张娟,女,江苏省泰兴市人,1981年4月出生,本科,职称: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游戏化教学,有趣的课堂 篇7

一、游戏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 游戏为目标服务的原则。

游戏活动的开展必须为保育目标服务, 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化教学较之幼儿日常的其他游戏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游戏过程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 它有极强的目的性, 任何一种游戏的设计都直接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 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边游戏、边学习。游戏可以用于教学的多个环节, 但选择游戏的恰当时机很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转化为游戏的形式, 何时选用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既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 忽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又不能面面俱到, 游戏过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导致喧宾夺主, 得不偿失。要在突破重难点时或孩子处于“思维低谷”时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收到“石破天惊”的效果。

2. 游戏为发展智力的原则。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 充分利用游戏可以发展想象力, 从而发展幼儿的智力。例如故事表演, 要求孩子必须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 融入剧中的角色。一旦孩子会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去想象眼前不存在的事物, 并从中获得乐趣, 就意味着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游戏中, 常用图片、实物、情境引导孩子观察、分析, 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游戏还可以促进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虽然它是集体活动, 但是参与游戏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当大家讨论如何参与一项游戏活动时, 要鼓励每个孩子开动脑筋, 团结合作去赢得胜利。

3. 游戏多样性、趣味性原则。

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好胜, 注意力不能持久, 意志较弱, 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支配学习。刚上课时, 绝大部分孩子都很感兴趣, 这完全是好奇心使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学内容略显枯燥, 有一部分孩子的兴趣逐步减弱, 个别孩子甚至兴趣全无。因此如何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努力顺应孩子的天性, 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如“单词接力赛”、“猜一猜”、“找朋友”、“角色表演”、“唱唱跳跳”、“开火车”等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 会使孩子耳目一新, 能较好地调动孩子, 满足孩子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

4. 游戏精心设计的原则。

游戏化教学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使课堂游戏生动、活泼、严谨、有序。所谓精心设计是指既要重视形式, 又要重视内涵;既要重视怎么教, 又要重视怎么学;既要重视步调一致, 又要重视自由发挥, 等等。还要注意在设计游戏时不能一味依赖, 夸大游戏的作用;不能只考虑童趣童真, 而忽略游戏的真实性。

二、游戏化教学须采取的策略

1. 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爱好, 又要结合自己的特长, 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如: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可采取以说为主的游戏;为了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 可选择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为了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可选择绘画游戏、智力游戏等。

2. 创设快乐的游戏环境。

快乐游戏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首先是教师的精神状态要饱满, 热情要高涨。老师的情感特别是幼儿老师的情感状态对幼儿的影响很大, 老师笑幼儿笑, 老师哭幼儿哭。其次是游戏化教学中的游戏设计要依托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熟悉的情境中幼儿更容易融入游戏。最后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道具, 要保证游戏时每个幼儿都有事可做。

3. 把知识蕴藏在游戏中。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教育目标适当隐蔽起来, 物化在材料中, 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 通过材料的提供把外在的教学要求转变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在大部分课堂游戏中, 教师是导演, 孩子是演员, 有时老师还可成为主持人、裁判员、拉拉队员甚至是演员。要创造条件, 让孩子担当多种的角色, 甚至可以当导演, 充分体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不管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如何, 教师一定要是一个智慧的隐者, 从整体上把握孩子游戏的程序、节奏和效果。如大班科学活动“鸡蛋站起来了”, 教师的预设目标非常清楚:探索鸡蛋站起来的方法, 在活动中, 我一改惯用的边实验边讲解的方法, 提供鸡蛋给孩子自己玩, 让孩子发现:鸡蛋怎么站也站不起来。从而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 激发孩子探索外部条件的内在动机。与此同时再提供各种材料给他们, 如:可弯曲的吸管、塑料瓶盖、小口瓶子、橡皮泥等, 引导孩子积极与材料互动, 并通过调节或添加材料让鸡蛋站起来。就这样孩子在自主玩耍中获得了有关平衡的经验, 就这样孩子们在玩中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4. 把孩子融入到游戏中。

要使孩子全身心地融入到游戏中, 设计游戏时首先要注意面向全体孩子, 使每一名幼儿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其次, 设计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 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 让所有的孩子都会做、都能做、能做好;再次, 要根据实际水平分层次开展游戏活动, 让全体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 游戏角色分配可根据幼儿的能力, 分别担任不同角色, 也可提供角色让幼儿自己选择, 从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三、游戏化教学须注意的事项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保育中的好处有目共睹,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防止东施效颦, 盲目推崇游戏化教学, 不根据自身条件一味地模仿别人;二是避免认识片面, 认为只要有游戏情节就是游戏教学, 不考虑效果;三是力戒形式单一, 游戏只以幼儿的表演为主, 忽略传媒游戏、假想游戏、故事游戏等创造性游戏活动形式。特别是假想游戏,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没有假想, 儿童就无法进入游戏。尽管游戏只是假想和假扮, 但在幼儿看来都是合理、现实的。

有趣的“变形编码”教学法 篇8

苏轼的《赤壁赋》里有一句“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嫠”字是生僻字, 默写时, 不少学生总是写不对。在默写时, 我声明, 我要给你们描述这个字, 用拆字法, 你们要认真听, 就一定不会写错。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了。我说这个“嫠”字, 是“未”“折文”“厂”“女”。学生们笑着说, 这还叫默写吗?我说, 不管叫不叫默写, 你们再跟着我读三遍, 写三遍。后来这个字, 他们果然没有写错过。

语文学习需要联系记忆, 变形编码能使记忆变得条理化, 有利于贮存知识, 也有利于提取知识。我举一个三条“鱼”的例子。《劝学》中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说》中有“官盛则近谀”, 《过秦论》中有“东割膏腴之地”。我对同学们讲, 大家不要光知道白洋淀里的鲑鱼、鲤鱼、青鱼, 也要记住“须臾”“阿谀”“膏腴”这三条鱼。学生们听得美滋滋的。

变形编码能使记忆内容变得意义化。荀子《劝学》中“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一个“致”字, 一个“至”字。学生记不清楚, 常写混了。后来我编了一个口诀“一脚跬, 两脚步;至无文, 要记住”。即“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中, “至”是不带“折文”的。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们也记住了“跬”和“步”的释义, 可谓一举两得。

文言文实词“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 “ (相如) 持璧却立”。我编口诀如下:“匈奴被击退, 相如主动退, 我们望而却步, 跟着退。”学生又掌握了一个成语, 因为不少实词的古意就保存在成语里。

一个好的变形编码法需要灵感和奇思妙想。在讲《情真意切释猜嫌》时, 我从“百度知道”上, 查出金陵十二钗的编码是“原应叹息春风晚, 差忒情欲巧妙云”。我将其修改为:原应叹息春风晚 (元迎探惜春凤纨) , 钗黛卿思巧妙云 (钗黛情思巧妙云) 。

在讲课时, 我说, 我们参悟一下诗意:原本应该叹息春风已晚, 春光不再;可我曹雪芹没有功夫叹息, 我要把在花团锦簇的季节里, 宝钗黛玉等的情感故事错杂分开, 巧妙地述说出来。

学生们轻松地记住了金陵十二钗的名字, 也简单了解了《红楼梦》的创作意图, 思想内容。其中也自然明白了贾府四姐妹的长幼次序, 而且从“原应叹息”的谐音暗示中, 也了解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变形编码对于整篇文章, 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有一种构思写作方法叫一字立骨法, 这种方法可以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归拢集中到焦点上, 从而使文章线索明晰、结构缜密、主旨凝聚。

讲课文时可逆用一字立骨法, 提取出一个单字。例如《沁园春·长沙》, 我们提取出一个“谁主沉浮”的“主”字;《大堰河, 我的保姆》“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提取出一个“梦”字;《记念刘和珍君》“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提取一个“写”字, 等等。一字立骨法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别小看这一个字, 学生们细读思考提取比较品味, 非常认真。

对于一些情节丰富的小说, 可以提炼动词, 进行变形编码。如《祝福》, 我编码为:祥林嫂“问”“撞”“讲”“捐”“缩”。五个动词分别是——问“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用变形编码法评点课文也很有趣。如讲罢《孔雀东南飞》, 我评价诗中四位人物。“焦母老变态, 刘兄是无赖, 仲卿常发誓, 兰芝最可爱。”学生们哈哈大笑, 津津乐道。

变形编码教学法简洁明了, 可以最迅速、最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 并进而达到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信息的目的。例如讲解高考成语题型。

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成语题。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 鼻梁挺直, 头发卷曲, 身材苗条, 好似芝兰玉树, 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 很容易被人认出。

B. 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 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 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 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 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 结果人赃俱获。

D. 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 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 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我将此题的讲解变形编码为“芝兰玉树人优秀, 闻过则喜表虚心, 上下其手来作弊, 从一而终不嫁人。”这就成了一首七言诗。答案是B选项, 一目了然。明明是讲成语, 在学生反复诵读编码语言的过程中, 却仿佛进入了诗歌时代, 学生们兴味盎然。

摘要:所谓编码, 就是将某种信息用相关的代码来表示。而变形编码就是指将有些难于记忆的材料, 转化为另一种富有意义的较易记住的东西。举个文学常识的例子,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运用变形编码教学法可以很快地记住它们, 从四本小说的书名里各提取一个字——“形状残花”。

参考文献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 让学生经历测量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 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透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量杯、水、石块、土豆、苹果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爱迪生巧算灯泡容积的故事。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 他一生中曾获得1093项发明专利。有一天, 爱迪生叫他的助手们想办法测出一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的容积。很长时间过去了, 却没有一个人来报告结果。他带着疑惑走进了实验室发现助手们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画图、有的在测量、有的在紧张地做着高等数学运算。看到爱迪生进来后,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太难了, 到现在还没算出结果!”爱迪生笑了笑, 几秒钟就计算出了灯泡的容积。同学们, 你们知道爱迪生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2.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要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 (在灯泡中装满水, 再将灯泡里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

3.爱迪生将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灯泡的容积转化为容易直接测量的水的体积,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地学会转化的过程。 (教师板书:转化)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规则物体。 (石块、土豆、地瓜、苹果等)

4.什么是石块 (土豆、地瓜、苹果) 的体积? (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

【评析】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 初步感受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 让学生在课始很快进入知识的探究中, 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只出现不规则石块体积的测量, 教师还增加了其它常见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如土豆、地瓜、苹果等, 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探究验感悟

1.启发引导:这些物体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吗?怎样进行测量?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 设计测量方案, 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物体放入装有水的容器,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部分水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时点拨、灵活驾驭。)

【评析】实验前, 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 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了测量方案,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后面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物体、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 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1) 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

(1) 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2) 实验时:轻声交流, 观测数据要科学准确, 填好报告单。

(3) 实验后:整理结论, 回顾反思。

(2)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填写报告单。 (见下表)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进行巡视, 加强操作规范性指导,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评析】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及组员分工,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3) 汇报交流、实验演示。

各组派代表按照报告单的内容进行汇报, 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讲清楚计算物体体积的过程, 把算式写到黑板上, 并说明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还可适时追问:为什么要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浸没一部分行不行?

5.归纳实验方法。

在学生汇报测量方法的基础上, 共同总结测量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的水, 量出水面的高度后, 再把物体沉入水中, 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二: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 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 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 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三:把物体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里, 往里面倒水, 物体完全浸没后, 再把物体取出, 计算出下降的水的体积, 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6.比较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7.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了可以测量的水的体积。除了用水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沙子、大米等) 不过用它们代替水可能要产生误差, 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

【评析】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 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计算出物体的体积后, 又让学生思考除了用水以外还可以用沙子、大米等代替水,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创新意识也会不断增强。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成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一个盛满水的正方体容器, 放入一个石块后, 水溢出0.5立方分米, 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容器, 底面长2分米, 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 水面上升了0.2分米, 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3.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4.如何测量一些浮在水面上的或能吸水的物体的体积?

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再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测量活动。

【评析】练习题设计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1、2题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基本测量方法, 即“升高的或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和测量能吸水的或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体积, 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有趣识字的教学体会 篇10

一、新教材识字教学的探索

1.创造性地进行识字教学 ,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

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会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让学生感兴趣, 主动地识字。如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五时,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大屏幕上是什么? (中国地图)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地广物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会对祖国有更多的了解。”又如教学《认识方向》时, 把学生带到操场、引出练习,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激活学生的思维。

(1) 游戏识字。通过各种游戏活动 , 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爬楼梯”, 在第三册识字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PPT把生字词放在画好的楼梯上。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组词, 看哪个楼梯爬得最快。 (2) 谜语汉字。把一些生字编成字谜, 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例如:一点一横长, 撇字到江南, 江南有二十个红小兵, 戴着红领巾。 (3) 说儿歌识字。教师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识记生字。例如:商 (八个人在一起讨论) 、刮 (像刀子一样厉害的风, 把舌头都吹冻起来了) 。 (4) 形体动作识字。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记忆字形, 例如:把手放在眼睛上看, 双臂伸直, 双腿叉开 (大) 。 (5) 图像识字。运用生动的画面, 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如教学“闻”字, 把窗打开, 耳朵伸出去听。搭建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乐于识字。新理念强调张扬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搭建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充分表现,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要创造语言环境, 及时巩固识字。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识字的特点是记得快, 忘得也快, 因此要及时巩固,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采取多种方法, 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 加强汉字的复习和巩固。教材本身安排了丰富的识字内容, 在编排设计上能促进学生识字。如课文汉字有拼音, 大部分汉字反复出现, 所以一定要用好教材, 另外引导孩子读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 使学过的汉字反复出现, 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温故而知新, 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语言, 更主动地识字。

2.拓 宽视野 , 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

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 在生活中识字也是很重要的识字途径。例如:在识字课的教学中, 老师会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中哪些是你认识的、怎么认识的, 学生有时会说:“我是在广告牌上, 请教父母认识的, 查字典认识的。”教学“灿”字时, 有学生说:“我认识, 我们班的××同学名字中就有这个字。又如教学“黄”字, 有学生说:“我看电视《远方的家》中, 介绍黄河时, 妈妈把黄河两个字写给我看, 所以我认识这个字。”老师及时鼓励:“你真会识字。”学生听到老师的鼓励, 就会增加识字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主动在家里, 在生活中识字, 从而增加认字量, 开展生活识字比赛, 这样学生就会留心路旁的广告牌、路标、单位名称牌、标语等, 这些都是学生随时可以利用的识字资源。还可以收集商标字向同学展示, 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大教材, 既扩大识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

二、新教材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 意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规律, 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如:充分利用象形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掌握这类汉字,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 运用记忆规律帮助学习生字。

2.要 尊重学生 , 倡导自主识字 。

人各有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经验,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自主选择方法,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掌握规律, 有的孩子愿意小组交流识字, 有的孩子愿意随文识字, 有的孩子愿意借助拼音识字, 只要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可以了, 在识字要求上不要千篇一律、一刀切。要承认个体差异, 敢于放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心有余力的学生多识字, 做到下有保底, 上不封顶。

三、新教材识字教学的建议

数学很有趣,教学很简单 篇11

2014年3月,在香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陈森泉先生谈起我倡导的分享式教育教学实验。他推荐我看《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数学的美丽世界》这本书,他说:“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知音。”

不久,我和陈先生应长沙刘友华老师邀请,参加“刘友华名师工作室”活动。陈先生竟然带来了这本书。

作者保罗·拉克哈特是一位成功的数学家,2000年转入纽约一所中小学任教,本书即是他的现身说法。

这本书由台湾经济新潮社出版,书中有斯坦福大学齐斯·德福林写的前言,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教授和PanSci泛科学新闻网(台湾最大的科学社群与知识网站)总编辑郑国威的推荐信。洪万生教授称其是“难得一见的数学教育好书”。

这本书我一翻便不舍放手,它陪伴我讲学,走过了全国的大半地区。我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一页都有我的很多标注——这种“礼遇”,在我看过的书中是少有的。

为什么呢?作者对数学和教学的理解深深地触动了我:数学是艺术,数学很有趣;学习是游戏,教学很简单。

一、数学是艺术,数学很有趣

“你不需要让数学有趣”,你不需要编造诸如圆周先生(Mr.C)和面积太太(Mrs.A)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数学“本来就远超过你了解的有趣”。“数学是一门艺术”,是同诗人、画家、音乐家、建筑师、厨师甚至电视导播等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一样,是创造出的艺术。

我初读时费尽思量,我一直认为数学这“哥们儿”严谨如英国绅士,艺术则是大胆放纵的“桑巴舞女”、性感豪放的“央视大楼”。想起以前看过的《数学家论数学》这本书,几百位数学家对数学的看法各不相同。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地跳了出来:罢了,跳过去吧。却发现,作者随后的观点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于是,我驻足沉思,一边回溯作者的论述,一边检点我以前对数学的看法。

在作者的观念中,数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数学远比诗、美术或者音乐容许更多的表达自由,后者高度依赖这个世界的物理特质。数学是最纯粹的艺术。”“数学家是理念模式的创造者。”“如果数学有一个统一的美学原则的话,那将是:简单就是美。而这种简单的可能性是想象的,不见得是现实存在的。”数学的确这样,是去个性化、去情境化、去时间化的。数学家研究的三角形,不是这个具体的三角形画作,也不是桥梁上的金属三角形支架。数学家画在眼前的三角形,是一个最一般的三角形,可以代表无数三角形,是古今中外千年传承中无数三角形中的一个代表。

我曾写过一首小诗《伟哉,数学》,其中有这么一句:“半支铅笔牧羊无数,几条定律挥赶着星球游走。”广西师范大学周莹教授说:“半支铅笔是不是条件太简陋了些?不过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数学不像其他学科,需要多少仪器设备,半支铅笔就足够了。从这一点上说,数学是比其他学科更艺术。

但是,前面所说可以算是学习数学的前提条件、对象及结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否还有创造性呢?

作者也承认我们的困惑,他说数学“也最容易受到误解”。所以,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介绍数学是什么,数学家在做些什么。

“这就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你要它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你有无限多的选项;没有真实世界来阻挡。”我们研究数学可以给任何一个图形增加或减少条件,去尝试观察这种变化带来的奇妙无比的结论,也可以任意地去变换一个图形的位置,而不必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由此说来,数学是创造的,数学是有趣的。“数学家的艺术就像这样:对于我们想象的创造物提出简单而直接的问题,然后制作出令人满意又美丽的解释。”如此,我们说数学是艺术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角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原本是个谜。然后,那条小小的辅助线让谜底浮现出来,我本来看不出来的,突然间我就看见了。”“我就能够从‘无’当中创造出全然简单的美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我自己,这不正是艺术吗?”这不是玩又是什么?

至此,我终于懂得了作者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数学很有趣,因为数学是艺术。

二、学习是游戏,教学很简单

对于一位转到教育教学的数学家来说,论述什么是数学并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不仅看到了教育教学中令人心痛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条奔向光明的数学教育教学大道,而这正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又一原因。

“学习和游戏是同一回事。”有人说孩子小,注意力不能长久,而我一直对这个观点持质疑态度。小孩子玩游戏会忘记回家和吃饭,甚至于冒险逃课。吸引人的是这游戏本身有趣,而不是为了什么实用的、将来的目的。游戏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受限的条件、自由的选择及其过程中的创造,孩子在游戏中会享受到一种乐趣,内心会得到一种慰藉。学习如游戏,数学的学习也应当如此。

作者痛陈现在的数学教育:“学生被要求要死背这个公式,然后在‘习题’中反复‘应用’。兴奋之情、兴趣甚至创造的过程会有的痛苦与挫折,全部消磨殆尽了。再也没有任何‘困难’了。问题在提出来时也同时被解答了——学生没事可做。”“拿掉了创造性的过程,只剩下过程的结果,保证没有人能真正全心投入这个科目。”这些话切中时弊,似乎又有些空泛。而下面的话,让我们触摸到作者可操作的观点:

“如果你不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这项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猜测与发现、尝试错误、经历创造性的挫折、产生灵感、拼凑出他们的解释和证明——你就是不让他们学习数学。”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打着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幌子,再把学生引到教师的设计中去。这与分享式教育教学将“问题—思考—分享”视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的实践是一致的。

“我们学习东西是因为它现在吸引我们,而不是为了将来可能有用。但这却正好是我们要孩子学习数学的原因!”作者强调不是为了“将来可能有用”,着实让我兴奋!我将教学形态分为自储式和分享式,自储式便是一种“为将来”的教育。分享式教育教学希望让学生乐在当下,在分享中尝到人间的快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习的原初驱动力的问题,我在作者的论述中找到了知音。

作者说:“我纯粹就是在玩。这就是数学——想知道、游戏、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娱乐自己。”注意这句话中的“想知道”,它不是权威的要求和强迫,不是来自于物欲的需求和诱惑,而是基于人的本能的、天性的好奇。作者强调:“基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而探索模式,才是学习数学的正道。”由此,教学将变得很简单,我们把情境给孩子,他们会基于天生的好奇产生问题,进而开始探索,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会与人分享。

明白了天性使然,明白了数学家们的思维和一般人的思维过程是一致的,数学家们怎么学习,我们就怎么教,让我们的孩子像一般人一样思考。如此,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少一些过度的人为设计,少一些冗长的说教和引导,教学就变得简单了。

一切改革都是为了解放自己,教育也不例外。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是我们的方向,也将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出路。把教学变得简单好玩,让学生享受到成长的快乐,还需要我们去理解数学,理解数学是怎样的有趣,理解数学为什么是艺术。

营造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教学氛围 篇12

一、积极扩充学生团队的主观学习思想

根据小学生群体的统一认知标准进行创新感官效应的开发工作, 过程中应用全面美妙的环境进行趣味性元素组合, 在全面带动学生心理变化过程中巩固固定音乐知识的灌输力度。目前小学音乐教师主要面临两项重大挑战, 包括音乐课在学生主观认知结构下的价值肯定和多元音乐种类的混乱效应。教师在处理协调机制效应环节中基本无所适从, 这类现象从某种侧面也证明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肯定性结果。课程规划环节中, 主要针对特定曲目教学进行重点工作细节搭接, 这是音乐教师必须长期贯彻的内容。在必要的细节规划过程中, 涉及儿童生活规则和兴趣模式等要做到适当吻合处理, 并且运用科学的发声技巧进行现场教学。依据学生实际音色条件进行适当的曲目降调演奏, 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轻松舒畅的交流感觉。在歌词背诵的过程中, 可以联合电视节目进行学生识别技能的开发, 同时采取师生接唱活动进行快乐气氛的营造。

二、联系生活原理进行知识教育流程的创新

课程规范标准范围内的音乐课堂要积极配合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进行同步规划, 确保学生在具体交流环节中能够被激发主观能动效应, 令这类群体在音乐学习环节中体会个人价值所在。乐理知识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 教师如若全程采取单方口语灌输模式, 不但会产生整体气氛的沉重化, 同时也收获不到优质化的回应结果。因此, 教师团队应该结合生活资源进行主观学习气氛的调节。

另外, 节奏效应是整体音乐课程布置的支撑节点, 这部分教学在布置过程中, 要求教师能够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协调, 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 带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节奏。例如, 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运用排球运动进行节奏制备条件演练, 引导其进行不同长短时值的活动, 之后有效切入节奏教学过程。经过此类环境效应感受解读, 容易影响学生主体内部思维的显性布置动机需求, 进而针对节奏精准性掌控实效进行系统性延展。

三、运用色彩辨别手段进行音乐资料段落区分, 维持整体记忆的管控质量

对于三部曲式的乐曲篇章内容, 其段落结构分划工作比较简易, 针对小学学习群体, 教师可以联合某种趣味性的彩色标记途径进行章节内容拆解, 为这类群体塑造某种清晰架构的轮廓格局。例如, 在进行不同情绪段落讲解过程中, 教师应用对应卡片进行章节逐层讲解, 并将各类流程之间的情绪变化规律疏导完全;之后再次进行整体欣赏, 维持分层学习的能动延展效应, 实现整体机理层次的全面提升目标。

另外, 涉及教学课堂现场交流气氛的调节工作, 主要针对部分学生不具体响应节奏教学标准的情况, 并进行嘶吼唱法的表现行为实现分析的, 基本任何责备与批评话语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群体交流效应进行温馨气氛营造, 并借助特殊交流媒介进行心灵提示语的传递, 争取在课堂上进行特定人员的激励, 令其主动树立自律规范意识。尽管小学生整体心智结构尚未发展成熟, 但是其内心主观意识充满显性化特征, 因此教师在针对某些叛逆行为的调节过程中, 应该贯彻全面信任和期待的心态来进行整体课堂健康气氛的营造, 避免任何矛盾问题的扩大。

在全新课程规划指标范围内部, 为了全面烘托学生内涵意识的丰富效用, 需要结合其动机延展性条件进行特定空间结构的布置, 适当引导他们进行音乐内容的主观感悟, 借助自然和活泼的生态环境结构进行特定情绪的引领, 令其充分享受自然气息, 在创新课堂规划结构中全面健康成长。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是全面落实单位个体素质开发价值的必要途径, 尤其在目前全新教育管制目标范围内部, 涉及综合的教学渗透绩效, 对于高效趣味性的音乐课程设置工作来讲, 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特定学习机理和结构联动效应进行主体知识价值的定位分析, 并借助一定程度的表现欲望条件进行综合趣味元素的整合, 探讨改造活动的深入价值效应, 并希望借此带动整体音乐素质开发的规模化调整格局。

关键词:现代音乐教学,小学机构文化氛围,沟通状况,营造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梅真.快乐掌舵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谈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快乐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8 (24)

[2]龚晓丹.让音乐走进学生——看音乐课堂的情境之美[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2011.19 (07)

[3]李翠侠.融入情境学会欣赏——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11 (02)

上一篇:残余应力松弛下一篇:股票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