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春天

2024-10-26

统计的春天(共6篇)

统计的春天 篇1

摘要:统计是企业和国家部门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是了解工作内容和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各项改革逐步开展, 统计作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 自然要与时俱进, 进行适当改革。本文就现阶段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促进统计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统计,改革,理念,发展

1 我国企业统计工作概况

统计, 是指对文字、数据等资料进行的计算、整理和编辑;企业统计, 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经, 将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数据资料, 运用图表等方法进行整理, 以供领导了解企业状况、分析决策和上交政府之用。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方差、正态分布、抽样等;形式包括统计表、统计图等。

在我国, 企业统计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后, 是在前苏联统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并且由于受到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早期企业统计是一种官方统计, 即以政府为服务对象, 将企业工作情况整理成表后层层上报到政府机构, 方便政府了解市场形势, 进行宏观调控之用, 流于形式, 对企业工作的改进和决策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逐步实行政企分离, 大多数企业脱离政府管理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并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在这种形式下, 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 开始改变内部管理, 统计即是其中之一。由此在企业中, 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相互独立。所以现阶段, 企业统计一部分以企业为服务对象, 将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加以统计, 供企业领导者之用;另一部分则以政府为服务对象, 以官方形式将企业活动加以统计上报。企业为尽可能作出正确决策, 加强了对企业统计的管理;政府为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也尽量避免依赖企业报表, 另寻途经加以统计, 所以统计体制不断在发展。尽管如此, 在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 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工作体系, 对企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但是近阶段以来, 随着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不少企业内部问题不断暴露, 统计工作也明显减弱:企业领导厚此薄彼, 忽视了统计工作的改善;统计体系自身出现问题;统计人员素质较低等, 这些都影响了统计和企业的发展。

2.1 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更热衷于对利益的追求, 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常常将工作重心放在开发、销售等方面, 就算关注财务, 也认为会计工作远远比统计更为重要, 故而将改革和投入重点放在会计方面, 厚此薄彼, 统计受到轻视;另一方面, 企业对统计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对统计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期阶段, 认为统计就是单纯的“交报表”, 只需将企业工作产生的数据和结果汇总上报而已, 对统计功能认识不足, 或者将统计看作是供政府部门检查的工具, 过于形式化。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少完整的统计岗位和部门, 一些统计表甚至由会计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为填写, 更缺少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统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统计工作投入少, 许多统计部门或岗位被合并甚至撤销, 裁减统计人员, 频繁变动, 对统计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等等, 这些都使统计工作问题严重, 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2.2 统计工作体系不健全

统计工作的内容包含2个方面, (1) 整理企业经济活动完成情况, (2) 依据整理数据进行适当分析和预估上交领导。但是, 由于企业缺乏重视, 对统计工作要求不高, 统计工作体系本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统计工作不完善。尽管统计制度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有所转变, 但是企业领导者仍将其视为向政府上报的机构, 并以此要求统计人员, 造成统计工作完全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进行运作, 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且单纯形式化地整理结果, 并没有做到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就算有, 也只是对数据加以简单说明, 并没有对国内外企业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无法让企业充分了解市场动态, 自然也达不到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的目的。

统计方法落后。以往的统计大都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即对企业各部门进行调查, 搜集数据, 然后将搜集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 汇总上报, 对搜集的数据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推断, 对销售等重要部门的经济数据缺乏原因探究和预测, 也就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数据获取途径少, 缺乏现代化技术, 效率低, 不仅失去了统计工作的价值,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工作量,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3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企业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 导致统计人员职业水平普遍较低, 表现在:

(1) 综合能力较差。现阶段的统计工作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水平, 统计人员工作单一, 综合能力不强。大多数统计人员仍只会做领导要求的“报表”, 缺少对数据的分析和合理预测, 新的市场资料不完全, 很少甚至不向领导提出在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建议, 没有切实发挥其职能;而新形势下要求的统计工作自动化中, 复合型人才缺乏。

(2) 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在实际工作中, 统计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或为私利, 或敷衍工作, 在统计中弄虚作假, 出现虚报、瞒报、漏报等情况, 缺乏职业道德, 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 更使自身陷于触犯法律的边缘。

3 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要点

统计工作是企业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企业了解内外形势和作出决策有重要作用, 所以要适时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与时俱进, 深化统计改革。

3.1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国家和企业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首先, 在不影响企业按市场要求运转的情况下, 国家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企业对统计工作加强重视, 鼓励统计创新, 并加强对企业弄虚作假现象的监管和惩处, 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统计机构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能;在进行官方统计时, 还要尽量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 利用其他途径进行调查和合理估算, 以获取较为真实的数据, 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行统计工作的改革。其次, 对企业而言, 要尽量摆脱政府部门的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独立的统计体系, 服务企业;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转变观念, 深刻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将其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 加大投入, 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管理体系;增设或完善统计部门, 加强其独立性, 消除管理体制上对统计数据的干扰;聘用专业统计人员, 建立科学的数据考核评估体系, 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要学会借鉴国外统计经验, 加强多方参与, 注重统计工作的实际应用。

3.2 完善统计工作

改变服务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 企业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 企业统计工作自然也应改变服务对象:从向政府上交报表转向为企业统计数据并分析预测。企业自身成为统计的服务对象, 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供应商等, 不再形式化地服务于政府部门。所以企业统计要围绕企业的政策方针而进行, 统计活动要以满足企业需要、争取最大盈利为目标而开展, 真正使统计参与到企业运行管理中, 促进企业的发展。

改变统计内容。统计的服务对象转向企业要求统计工作要以企业为出发点进行展开。企业统计要转向市场, 不仅要把握统计工作的核心, 确保统计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 还要为企业提供相关竞争企业的基本信息, 关注国内外的市场动态, 把握其发展方向, 为企业决策提供新的信息, 以促进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及时调整。企业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 使统计真正做到“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数量特征,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质量特征”, 这样才能使统计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改革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因此, 传统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不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的利用度决定了企业与市场接轨的程度, 所以要将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一套统计数据信息体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等, 提高效率, 可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 将数据的存储、统计涵盖其中, 以此来取代手工统计, 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同时在统计方法方面, 要尽快转变全面调查的单一形式, 形成以抽样调查为主, 以普遍调查为辅的体系, 将调查、典型调查和科学估算等方法相结合, 增加现代统计预测、估算方法, 提高统计效率和准确度, 促进企业统计体制改革和发展。

3.3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 不仅无法为企业带来效益, 更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所以在新经济形势下的统计改革中, 要加快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 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教育, 对统计人员提高职业要求, 刺激统计人员增强其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提供条件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还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各项工作, 将统计人员培养成“多面手”, 既能搜集整理资料, 又能分析预测;既懂统计工作, 又懂经济管理。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除企业努力外, 还要国家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例如, 要加强高等院校对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强化师资力量, 改革教学方式, 既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更注重实践教学,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就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既有较强的统计理论知识, 又有实际操作能力, 还拥有较高的多媒体运用和外语水平, 改革意识强烈, 对推动企业统计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在国际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改革是唯一的途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 就更需在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统计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也应当引起重视。完善统计改革, 不仅能更加了解企业的运转情况,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 更能了解同行业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和国内外的形势, 通过横向和纵向动态分析, 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 企业应当深化统计改革,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推进统计体系的完善,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促进统计的发展, 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兴杰.浅议企业统计改革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 2009 (2) .

[2]张爱梅.论新形势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煤, 2009, 18 (3) .

[3]朱翠萍.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现代商业, 2009 (8) .

[4]王玉洁.关于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5]谢伏瞻.中国统计改革的进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统计, 2007 (11) .

[6]张艳.转变经济发展, 深化统计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4) .

统计的春天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可持续发展。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复式统计表, 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 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 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还要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为第二学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讲, 积极举手发言。多数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探究意识。学习特别认真、努力 (李馨怡、周容、赵晨笙、沈奕聪、张昊喆) 。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提高 (单佳晨、韩曜阳、张笑成、陈新颖) 。

2.大部分学生课前能较好地预习所学内容, 并能在课堂中根据预习情况提出疑难问题进行交流 (赵晨笙、沈奕聪、徐熙妍、张昊喆、李馨怡、周容的提问能力较强) 。

3.个别学生个性内向, 说话很轻很慢, 需给予鼓励和表现的机会 (严嘉雯、胡浩) 。

4.个别同学心智发育很不成熟, 喜欢通过影响他人达到受关注的目的, 需在上课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韩曜阳、单佳晨) 。

三、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的重点辅导对象: (学优生) 赵晨笙、沈奕聪、徐熙妍、张昊喆、李馨怡、周容等; (学困生) 吴高宏、陈新颖、张笑成、单佳晨、韩曜阳、严嘉雯、胡浩等。

2.重点辅导对象具体分析:

张笑成、单佳晨、韩曜阳注意力容易分散, 过于活泼好动, 需时刻提醒他们注意倾听。

严嘉雯、胡浩、吴高宏比较胆小, 不愿展示自己;数学思维反应较慢, 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障碍, 应指导他们正确地表达。

陈新颖由于多动症比较严重,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 需要不断提醒和关注。

赵晨笙、沈奕聪、张昊喆、李馨怡、周容等数学思维清晰, 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质疑能力, 在课堂上要充分地给予他们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潜能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定位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技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 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 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2.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复式统计表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 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理念:

1.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动物引入,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认识和了解复式统计表后, 让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来学会运用、分析表中的信息, 从而解决问题。最后的环节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帮助电视台叔叔阿姨选动画片的情境,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总之, 整堂课的教学全部都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完成的。这样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 能让学生领悟到统计的范围广, 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让学生通过复式统计表获取信息, 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本节课笔者就安排了两个统计的内容, 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情境, 并掌握应用的不同统计方法。

第一部分的统计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采用起立后数一数的方法, 虽然可能在数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例如数错或者有的同学没有投票造成我们统计结果的误差等, 但最后都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得到纠正和验证。第二个内容是统计全班最喜欢的是哪两部动画片, 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以贴奖章的方式进行投票统计。这样既能让学生动手, 又很简单明了地展示了统计的结果, 便于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记录。值得高兴的是, 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后做出决策, 给电视台的叔叔阿姨提建议, 暑假应该放的是哪两部动画片。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经历了整个统计过程。

统计的春天 篇3

20世纪后期,以数字化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化与信息化己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迄今,各领域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已普遍应用,如网上数字图书馆、网上商场、网上信息检索系统、企业ERP系统等。在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系统的运行以及各系统间互通、互连、互访等过程,产生了海量和异构的分布型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不仅是网络化数据服务的保证,而且是各类统计分析与决策的基础。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分布型数据处理需求势必引起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引起传统统计工作的组织手段和行为方式的调整。如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统计学,如何发展面向网络环境的数据统计方法,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人们在传统的统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观念——网络统计[1,2,3]。

网络统计是指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各种相关资源,通过协同合作、分布并行等方式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的收集、处理、展示、发布等活动的总称。网络统计是一门集传统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综合学科,具有海量数据处理、分布计算、协同分析等特点。具体地说,网络统计有如下主要特征:

(1) 统计数据既可以是单纯的数字或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

(2) 统计研究的范围可以遍及网络覆盖的领域,对安全的要求更高;

(3) 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上具有便利性、广泛性、动态性和实时性;

(4) 在数据管理和处理上,具有分布性、并行性、协同性和综合性;

(5) 统计效率和成本优于传统统计,统计功能和要求易于扩展。

网络的快捷、及时、共享等功能确实在网络统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应用网络提高统计的快速性和有效性等是网络统计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如文献[1,2,3,4,5,6,7,8]都提到网络的快速及时便利的特点对统计,特别是企业统计的作用。

然而,在网络统计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网络化,这意味着数据的来源、收集、处理等都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需要不同的实体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特定的统计工作。这势必需要那些为完成特定统计任务组合起来的各统计单元之间对工作中的所涉及到的诸如数据来源、统计模型、统计目标、统计规划以及各统计实体意愿和行为等内容能够进行很好地沟通,传递相关信息,共享各自的知识,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实施。因此,面向网络统计任务的网上各资源间理解与沟通体系是网络统计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提出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各单元间通信机制,使得各统计单元能够合理和准确地进行沟通。

1 基于CORBA网络统计系统结构

网络统计单元是一个能够独立完成统计功能的一个实体。由于它们分布在网络的不同位置,因此它们之间的通信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任务的完成,而通信的关键是其通信机制,一个好的通信机制应该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1)位置透明性;(2)传输可靠性;(3)通信的无失效性等等。

CORBA是一种标准的面向应用程序体系规范。COBRA标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对象请求代理、公共对象服务和公共设施如图1所示。

CORBA友好地解决了跨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网络协议的互操作性等等,因此,网络统计模型中,利用CORBA作为网络统计各单元间的通信平台是非常合适的。

为了方便构筑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系统,尽量利用CORBA体系结构,其系统结构可以用图2进行描述。其中,每个网络统计单元对应于CORBA中对象,也就是说,把每个网络统计单元封装成为一个CORBA对象,它们之间通过对象引用实现对象间的访问;网络统计服务实现的是为各网络统计单元提供许多基本服务,如网络统计单元的命名、事件、事务处理、交易、生命周期、安全、仲裁、协调、招标等,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实现系统的组织工作;我们把常识、公共行为规范专门列出,有利于各网络统计单元把重点放在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上。

2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系统中各统计单元结构

在网络统计系统中,它重点研究统计单元间的互操作、协调协作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每个网络统计单元的内部结构。下面我们用形式语言对网络统计单元进行描述:

定义1 网络统计对象定义为(如图3所示):

TJObject = {DATA,PARAM, IOINFO}

DATA ——用于统计原始数据。它是统计任务涉及各种数据,它是统计第一手信息。

PARAM——统计操作参数。它是统计任务在处理过程中所有约定的总称。

IOINFO——用于统计间接数据。它是其它统计单元或工具处理后的数据,是网络统计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定义2 网络统计方法定义为 (如图4所示):

TJFun = {Name,Param,Locate,Style}

Name——统计方法名。它是统计单元提供的方法描述。

Param——参数。统计方法相关参数的描述。

Locate——位置。它是保存统计方法处理过程存放位置信息。

Style——类别。主要存放该统计方法类别,分常规与非常规二种。

定义3 统计单元界面定义为:

Interface = { Attribute,ProvServer, NeedServer,Comm}

Attribute——统计单元具有的属性。它主要用于对外描述自身具有那些属性。主要包括自身信息(如名字、类型、地址、端口)、运行的目标、知识、状态、交互界面等。

ProvServer——统计单元能够向外提供的服务。它是统计单元对外宣称其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通信能力(如通信语言的识别分析)、消息处理能力、消息推理能力、事物处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NeedServer——统计单元需要外界提供的服务。统计单元为了完成某项任务需要外界提供必要的服务的说明。

Comm——统计单元对外通信。统计单元与外界联系,需要对外通信,Comm接口就是提供对外通信的接口,通过对外的通信,发出各种指令或信息,作用于外界。

定义4 统计单元的任务分析定义为:

TJWork = {Aana,KRenew, Learning,Adjustment}

Aana——统计语义分析器。它是对统计界面中交换的通信信息进行分析。

KRenew——统计单元知识更新。它是外界对统计单元知识进行更新,它包括被动接受外界更新和统计单元主动请求外界更新。

Learning——统计单元学习机制。它是统计单元通过自身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特有的知识结构。

Adjustment——统计单元对自身目标的调整。它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或出于外界的需求对自身的目标进行调整。

定义5 统计单元定义为:

TJUnit = {ID,TJObject ,TJFun,Interface,TJWork }

ID——统计标识符。在网络统计系统中,每个统计单元必须有惟一的标示符来相互区别。

其余参数说明同定义1-4。

根据上面的定义,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系统的结构可以用图5表示。

图5中统计服务是为所有统计单元提供各种服务,如命名服务、定位、提供讨论、信息发布平台等,常识、公共行为规范用于约束规范所有统计单元。

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系统中,ID是统计单元惟一的标识码。当网络统计单元启动后,ID码要在网络统计的命名服务中注册。为了方便网络统计单元与CORBA的命名服务相结合,ID一般可以直接采用CORBA的命名方式进行定义。

3 网络统计中通信的过程

以上定义了分布环境下各统计单元结构以及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系统的结构。在实现过程中,把每个统计单元设计成一个Agent。网络统计过程和通信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 统计任务的发起 当系统任一网络统计单元或统计服务接受到某一统计任务,在统计服务中发布任务信息,入统计内容、拟采用的方法、要求等,并根据已经在统计服务中注册的拥有良好信誉、具有较高评价的统计单元(会员)专门发送任务信息,如图6所示。

2) 统计任务的协商与确定 当系统中的络统计单元浏览统计服务发现统计任务或接受统计服务发送的统计任务后,对统计任务积极分析,结合自身的功能(能力)向接受统计任务的单元提出承担任务相关部分的意愿,接受统计任务的单元在对所有提出意愿的单元进行评估,如果统计任务能按照要求完成的,向各单元下达各自承担的任务,明确业务流程,包括任务先后、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的格式、完成最迟时间等;否则继续向统计服务和各单元发布任务信息,如果在一定期限内不能达到完成任务的要求,则终止任务。

3) 统计任务监督与控制 当各单元接受各自承担的任务和业务流程后,定期向任务的上游单元进行沟通,并在统计服务单元中查询与该任务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按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当由于自身原因无法及时完成时,要向下游统计单元和任务发起单元进行通报;当某一单元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统计任务后,统计服务上进行备案,降低其会员等级,并在备选单元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单元接替相关任务,否则继续向统计服务和各单元发布任务信息,如果在一定期限内不能达到完成任务的要求,向所有参与者发送终止任务的信息并终止任务。

4) 统计任务的终止与结束 当成功完成统计任务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时,任务发起单元终止任务,进行通报,整个过程结束。

4 网络统计中通信的语义实现

在网络统计的通信过程中,为了使通信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采用适当的语义是完全必要的。其中统计任务沟通是最重要的内容,统计任务的XML Schema形式化描述如下:

下面是一个由机器IP地址为10.16.1.8给机器IP地址为10.16.1.26发出统计出10.16.1.26机器上数据库中相应时间内的销售金额的简单例子,其XML描述如下:

试验在两台配置为CPU 116GHz、内存256MB PC机上进行,并利用一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运行CORBA服务器,它们通过局域网连接在一起,试验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采用XML作为网络统计单元间通信语言,可以比较好地实现不同单元间的协调工作,只是稍微修改就可以实现网络上不同机器间协同完成课程成绩分析、销售信息分析等工作。

5 总 结

网络统计是统计科学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计研究主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在网络统计特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CORBA的网络统计通信模型,为建立一个完整网络统计系统进行了实质性研究和探索。

摘要:网络统计是基于网络的数据收集、处理、传输、分析与统计的计算活动,具有海量数据处理、分布计算、协同分析与统计等特点。网络统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网上各统计单元对统计任务的沟通与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CORBA的网络统系统结构,并对网络统计单元进行了形式化描述。

统计的春天 篇4

在具体工作上, 须在以下10个方面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

1. 在统计调查方式上, 要克服全面调查的弊端, 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当前, 全面调查在收集社会经济信息工作中还是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 全面调查的长处在于各级统计人员熟悉、好布置、好操作,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类经济体的不断涌现, 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工、统不全、统不准、易受人为干扰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 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人口变动、劳动力、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业、城乡居民收入、价格指数等抽样调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 在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投资、房地产、劳动工资等专业中开展抽样调查, 逐步减少对全面调查的依赖,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统计调查的实际, 广泛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 做到能用抽样调查的, 坚决不用全面调查;能用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的, 坚决不用抽样调查。采取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 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2. 在统计资料的采集方式上, 要克服对纸介质报表的过分依赖, 大力推广网上直报。

当前, 纸介质报表仍是我市统计调查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国家统计局这几年在不断加大网络上报统计资料的专业范围和报表种类, 网上直报统计资料其优点在于:一是方便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二是统计部门减少报表二次录入,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提高数据质量, 通过直报, 减少报表流转的中间环节, 相应减少再生性的差错。可以预见, 通过网络上报统计报表将是统计资料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 谁主动, 将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将进一步更好发挥统计功能, 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工作的大发展。全省各兄弟市尤其是珠三角各市在推进这项工作上力度很大, 开发了网上直报系统, 工业、投资、劳动工资、房地产等经常性统计报表基本实现上网上直报。对照我们自己, 目前仍是处于应付国家局、省局的任务层面上, 网上直报的使用力度还不大, 还需我们大力推广。要将规上工业、建筑业、投资、房地产、限上贸易业等网上直报重点单位扩大到全专业。与此同时, 积极推进城镇记账户的网络记账和镇级统计数据的网络上报。

3. 在统计资料来源上, 要克服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 广泛使用部门统计资料。

在我国的政府统计架构中,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门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是政府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 按统计法规定, 也同样具有法定性。在GDP核算中, 我们也要使用多部门的统计数据。随着“下算”和“下管”一级的核算方法的不断推进, 以部门统计资料为基础的核算方法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服务业和民生统计, 仅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直接开展调查已困难重重, 也难以完成任务, 必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 使用部门统计资料, 才能准确核算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此, 我们要抛弃自己包打天下, 自己直接调查的笨做法, 充分认识到部门统计资料也是对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要相信部门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统计核算中, 部门统计有的, 统计部门就直接使用, 不另调查。在工作中, 统计部门要以《统计法》为准则, 着重从统计标准、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 确保部门统计规范有序, 要与部门统计建立统计资料共享机制, 杜绝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 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4. 在统计调查范围上, 要克服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 树立全社会的统计观念。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 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见物又见人”的统计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大, 这必将要求统计部门在做好经济方面统计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民生方面的统计, 而社会民生统计这一块恰恰是当前统计部门的短板。对此, 我们要积极探索, 有所作为, 建立反映社会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 全方位反映我市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情况。当前要扩大服务业统计调查范围和完善调查方法, 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调查样本点, 全面做好省政府统一推行的全省农村居民调查。

5. 在统计调查管理模式上, 要克服按隶属关系划界的做法, 积极探索在地统计的模式, 全面准确反映两区经济概貌。

在市区的统计调查中, 我们还沿袭着计划经济年代以调查单位隶属关系划界的统计调查模式。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延伸与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 调查单位的划界存在不确定性, 市局与茂南区、茂港区局间对部分调查单位的划界有不同看法, 存在漏统现象, 其最大弊端是难以全面统计核算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市局也整日忙于报表工作, 难以抽出人力和时间从事统计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分析报告等工作。为更好统计核算区级经济发展情况, 全省已有多个市成功进行在地统计, 并获得成功。对此, 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工作小组, 加快启动在地统计, 为全面准确评估两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6. 在统计数据质量上, 要克服片面的质量意识, 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是开展统计调查的立足点和归宿。在工作中, 我们还偏重于从数量平衡、逻辑关系、单个专业上来把握统计数据质量, 而对于统计对象是否齐全、统计过程是否科学、专业数据是否匹配、数据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数据质量影响的关注度还不够, 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工作中, 要树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意识, 按照事前抓基础、事中抓审核、事后抓评估、兼顾时效性的办法全面抓数据质量。

7. 在统计服务上, 要克服单兵作战的模式, 形成综合服务的格局。

向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应尽的职责, 也是统计工作为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保障的主要途径。在统计服务中, 我们是竭尽了全力, 也取得不少成绩, 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统计服务的载体的集合度不高。《茂名统计月报》、《工业统计月报》、《统计快讯》是平常提供数据资料的主要载体, 这些载体设计大小不一, 信息比较凌乱, 集合度不高。二是统计信息容量不大, 报表过录信息多, 综合整理、深度加工信息少。三是本地单专业信息居多, 信息的关联度低, 反映东西两翼信息少。针对这些问题, 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树立综合服务的观念, 可着重从改革服务载体入手, 逐步引向深入。如将统计服务载体三合一为《茂名统计月报》, 扩大版面, 增加信息量, 并在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 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反映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编印《情况报告》这一全新服务载体, 及时将重要统计信息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

8.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上, 要克服“浏览器”单一作用, 全面推进统计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我市的统计信息化建设从1998年建起局域网, 1999年开通内外网, 到2005年11月开通广域网, 国家、省、市、县四级统计部门联网,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从1998年到现在, 我市的统计信息化从无到有, 从单机到成网。在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进入21世纪, 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突飞猛进, 信息网络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 与同时代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比, 我们显得有些落后了, 在原有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进步不多, 电脑设备的“浏览器”功能日益突显, 而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则相对落后了。这主要体现在未能将OA办公系统全面引入到日常办公中来, 数据库建设还没有起步。对此, 我们要下定决心, 以推广OA办公系统为主要抓手, 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9. 在统计法制上, 要克服畏难的思想, 不断提高统计的法制化水平。

统计法制工作是我们开展统计工作的“尚方宝剑”, 在统计法制工作“一把手工程”的指引下, 这几年我市法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有些做法也曾在省局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在全省推广。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进行反思, 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主要表现在县 (市、区) 法制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 还有个别地区未打破执法罚款“0”的界限, 多专业联合的综合性执法检查开展得不够广泛, 对调查单位的统计法制建设的评价还不够全面, 对统计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大, 近两年基本没有罚款。对此, 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 继续全面推进法制工作一把手工程, 明确法制工作的重要作用, 克服畏难思想, 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 全面推进统计法制工作, 重点要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要经常性开展统计执法, 树立统计法制的权威。

1 0. 在镇级统计管理模式上, 要克服难作为的思想, 积极推进镇级统计管理的实体化。

镇级统计工作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等工作, 是县域统计信息的重要来源。这几年我市镇级统计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 有了较大改观, 但从镇 (街道) 统计基础情况调查来看, 我市镇级统计机构、统计力量、工作条件与所肩负的统计任务十分不匹配, 严重影响了全市统计工作有序地开展。一是镇 (街道) 统计机构极不健全。全市110个镇 (街道) 中, 没有1个镇 (街道) 设立统计机构。二是统计力量十分薄弱。全市110个镇 (街道) 没有一个专职统计人员, 221名兼职统计人员中有12人还是临时聘用的。三是统计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全市110个镇 (街道) 只有28个镇有统计使用的计算机设备, 连接互联网的只有24台, 其中, 连接局域网的只有6台, 连接上级统计部门网络的只有2台。

为更好适应统计调查需要, 全省已有多个县对镇级统计架构实行实体化管理, 设立了统计站或统计办公室, 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牌子, 有的地方还实行垂直管理, 有力促动镇级统计工作的全面提升, 源头统计数据得到强有力保障。在对我市镇级统计情况的调研中, 基层要求成立实体型镇级统计机构的呼声很高, 也是当前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为此, 我们要学习省内兄弟市的成功做法, 破除难作为的思想, 以落实省粤西会议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为契机, 上下联动, 通过政府下发一个含金量较高的有关加强镇级统计工作的文件, 全面推动镇级统计工作, 为全面推动统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统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认识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在具体工作中, 须在10个方面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 全面推动统计事业的发展。

浅谈统计误差对统计数据的影响 篇5

1 统计误差产生的常见类型

我们了解一下统计误差分为几种类型。误差是指一种量的测试值与实际值的差值, 由于一些其他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或者某些错误, 造成了测试值与实际值不相符合, 即产生统计误差, 误差分成以下几种。

按误差产生的性质分为:空间误差、时间误差、方法误差和人为误差四种形式。空间误差是统计调查范围时所产生的误差。时间误差是在统计的过程中, 由于时期或时间的不准确性而产生的误差。方法误差是指在使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时而产生的误差, 比如在抽样调查中, 抽取一定的随机样本进行推算, 计算出误差的平均值, 这是相对的误差值而不是绝对的误差值。人为误差是指在统计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过错而产生的误差, 人为误差是四种误差中出现最多的一种。

如果按统计过程中不同的工作步骤, 误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源头误差、中间误差、最终误差。源头误差是指统计单位或者申请报批者在统计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中间误差是指统计数据完成后, 需要向上申报, 在申报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最终误差是指各种数据在总结和利用一定的方法得到的最终数据与最终使用数值之间的差值。这四种统计误差的分类是相对的, 环环相扣的, 它不是单独存在的, 可能最终误差中会有源头误差和中间误差的存在, 而源头误差中也可能有中间误差和和最终误差的存在。

2 统计误差对统计数据的影响

刚才分析了统计误差的分类, 那么统计误差对统计数据有那些影响呢?统计数据的总结是总体上进行的, 而不是微观的, 因此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可能避免的, 我们都希望它能减少或者不存在, 可那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已。统计误差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空间上的不可比性。我们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多种样本的平均数, 而不是绝对的数据, 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地区比较就没有可比性。每个地区的调查单位是不一样的, 不管采用何种调查方法, 其结果的数据都会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误差。

其次是地方数据与全国数据的不可比性。我国数据统计的调查方式分为国家调查和地方调查, 国家调查方式有一定的优点, 具有工作效率高, 统计技术较先进, 受地方影响小的特点。可是全国的数据统计也具有一定的缺点, 即以点带面, 统计的较概括, 比较笼统, 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生产情况。而地方数据调查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他能较全面的反映国家的经济情况, 但是同时具有工作效率差, 受影响大的特点。

再次是在统计工作中, 存在各种统计指标, 这些统计指标间具有不可比性。通过多种抽样调查方法得到统计数据指标, 在调查中需要一定的标识, 而这些标识需要全面的调查才能取得, 如果需要全面得到这些数据,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得到的。

既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是客观存在的, 面对误差的存在我们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为此, 需要提高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加强统计的基础工作。统计工作要从基层单位抓起, 培养专业的统计专业人才, 提高统计的技术含量。统计的方法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早已经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这就对统计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完善统计方法, 使统计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偏离《统计法》的轨道, 它是统计学的大政方针, 统计数据的推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是多种部门共同审核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方法, 尽量减少误差。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对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统计的误差认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只有充分认识误差对统计数据的影响, 才能促进统计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平, 马强, 王天琪.2000年以来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1) .

[2]赵学刚, 王学斌, 刘康兵.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 2011 (01) .

[3]孟祥兰, 李玮, 耿菲, 郁婷婷, 刑金余.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与误差分布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1 (19) .

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 篇6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拼凑的数据: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5)数据的非同一性: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6)数据不完整: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7)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2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2.1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2.2 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3 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2.4 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3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上一篇: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下一篇:预算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