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区域

2024-10-31

河南区域(共11篇)

河南区域 篇1

河南是中部崛起的“领头羊”, 其经济总量和主要金融总量指标也一直位居中部各省前列。但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省的金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建立衡量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指标体系, 对河南金融结构特征进行统计描述, 描述结果期望能为河南省金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建立衡量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指标体系

对于区域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 经济学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文在借鉴学者多种衡量指标的基础上, 谨慎筛选, 最终选取了反映金融发展程度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 反映金融工具集中度的金融结构比率指标, 反映金融体系效率的区域融资结构指标3个指标来描述河南金融结构特征。

金融相关比率 (FIR) 。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论提出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所属的金融结构类型[1]。我们把FIR定义为某一时点上地区金融资产总量与地区GDP之比。其中金融资产总量的构成包括:非货币性金融资产 (非银行金融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 如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和货币金融资产 (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

金融结构比率 (FS) 。FS通常以非货币金融资产量 (金融资产总量-金融机构存款额-金融机构贷款额) 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来表示。它可以反映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地位的上升, 还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细化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2]。

区域融资结构。地区融资结构是从企业外源融资的角度考察地区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的资金项目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反映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水平。

2河南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统计描述

2.1河南省金融资产的相对规模、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表1是经过整理的河南省金融资产结构及余额图, 从中可以看出:

1) 从金融资产的纵向构成变化看, 河南省金融结构在逐步优化。在1989年之前, 河南的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存贷款凭证。进入90年代以后, 金融资产种类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结构比率FS显著提高, 尤其是到2000年达到顶峰9.82的水平, 与此同时, 金融相关率也在逐渐提高, 并于2003年达到2.04的峰值。说明该阶段河南省金融发展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 这主要得益于自90年代开始的金融改革, 包括对国有银行的改革以及一系列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出现, 为河南金融机构的发展增添了活力[3]。值得注意的是, 从2000年后, 金融结构比率FS呈下降趋势, 2006年以后有逐渐回升迹象, 2008年股市的不景气使金融结构比率显著下降。

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10) 、河南金融年鉴 (2010) 等数据统计计算得到。

2) 从金融资产规模的横向比较看, 河南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证券市场融资额和保费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低于河南GDP在全国的份额。除了河南省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之外, 其他指标在全国的比重却在持续下降, 与GDP占比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其中, 河南省贷款总量占全国份额与河南GDP占全国份额之间的差距由2004年的1.37个百分点, 扩大到2009年的2.65个百分点, 增加1.33个百分点[4]。这说明, 河南省金融资源的匮乏与河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河南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在金融结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3) 河南金融资产仍然呈现形式单一, 数量集中的特点, 形式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存贷款凭证。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河南省金融资产余额从结构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路, 但是多元化程度非常有限, 因为通过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规模微乎其微。通过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 进行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了金融资产余额的绝对比重。

4) 非货币金融资产 (相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 供给与需求非常不稳定。表现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余额变化极不稳定。

2.2河南省地区金融相关比率 (FIR)

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金融变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影响金融相关比率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相关因素, 如资本形成率、经济货币化率、企业外部融资率等;另一类是负相关因素, 如企业内源融资率、通货膨胀率等。金融相关率对于区域金融结构理论的意义在于:金融相关比率值越大, 表明该地区经济体系的金融货币化程度越高[5]。从河南经济纵向发展历史看, 河南省金融相关率呈现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说明河南省的金融深化程度在逐渐加强 (见表1) 。

但从全国横向对比情况看, 河南金融相关率却一直偏低。且与全国金融相关比率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03年河南金融相关比率FIR为2.04, 到2008年下降到1.39, 降幅高达32%。2004年河南金融相关比率FIR与全国金融相关比率FIR相差0.74, 到2008年两者差距扩大到1.17, 2009年差距出现缩小迹象。河南金融相关率较低, 说明河南省企业外源融资效率低, 外源融资占企业发展资金结构的比重较小, 河南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河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3河南省区域融资结构特征

1) 在中国金融结构大变迁的背景之下, 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 河南省多元化地区金融体系己初步成形。河南省金融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结构比率逐年上升, 到2000年达到9.82%的高点, 虽然之后有所下降, 但纵向比较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另外, 河南省辖内企业利用证券市场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进行融资的绝对金额也在逐年上升, 2001年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的规模为34.9亿元, 2006年达到114.86亿元, 2010年达到38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规模及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2) 融资结构发展不平衡,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虽然近年来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融资结构发展极不平衡, 河南非金融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主要渠道为金融机构贷款, 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所占比重明显很低。2001年, 金融机构贷款占到企业外源融资总量的93.1%, 到2009年, 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2.7%[6]。

3) 证券市场发展滞后, 股票、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较小。2003年之后, 河南省辖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占全国的比例极低且有逐年走低的趋势。2006年河南境内A股上市公司家数为33, 占全国数量的2.2%, 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1.1%。截止2009年底, 河南境内A股上市公司41家, 占全国数量1.6%, 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0.83%。另外, 企业债券融资金额也过小。2007、2008、2009、2010河南非金融企业融资额中债券融资分别占比4.2%、2.8%、6.9%、7.4%, 如果扣除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 (其性质更接近股票) , 这一数据会更低。

3统计描述结论

通过上述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衡量, 得到以下结论:

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河南省金融发展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金融相关率 (FIR) 和金融结构比率 (FS) 的显著提高, 说明河南金融深化程度在不断加强, 这主要得益于河南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发展和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

2) 河南金融资产占全国比重明显低于河南GDP在全国的份额, 说明河南省金融资源匮乏, 河南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3) 河南金融相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与全国差距在逐步增大, 这说明河南省企业外源融资效率低, 外源融资占企业发展资金结构的比重较小, 河南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河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4) 河南融资结构发展不平衡,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河南非金融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主要渠道为金融机构贷款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衡量金融机构效率的存贷比指标, 得出河南金融机构资本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 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所占比重明显很低, 河南证券市场发展滞后于银行信贷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98-99.

[2]于长秋.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 2001 (8) :7-11.

[3]吴晓求, 许荣.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着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J].财贸经济, 2002 (9) :5-12.

[4]计承江, 骆波, 李天忠, 郑豫晓, 张明辉.河南省金融机构3000亿元存差剖析[J].金融研究, 2007 (10) :166-177.

[5]曾康霖.二元金融与区域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162.

[6]高敏.河南金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战略重点[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6) :61-64.

河南区域 篇2

区域瓦斯治理工作推进会

会议纪要

2012年2月13日上午,集团公司在国龙大厦4楼中心会议室召开了区域瓦斯治理工作推进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祥恩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集团公司领导唐远游、刘魁景、马耕、张树良、赵廷钊、刘建葆、薛志俊,机关有关部室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3家煤业公司、部分区域公司和矿井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2012年1月份区域瓦斯治理考核情况及“双基”考核情况,听取了3家煤业公司和矿井1月份以来区域瓦斯治理工作情况汇报,总结了经验与亮点,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关部室对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解答,集团公司领导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务实高效推进区域瓦斯治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瓦斯治理先进理念。要进一步强化并迅速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员工对区域瓦斯治理的认识,真正使上级指示精神和集团公司瓦斯治理的政策措施入脑入心,在2月份区域治理考核和“双基”考核时,集团公司将对煤业公司学习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12‟1号、2号,以及《瓦斯综合治理纲要》、《瓦斯治理业绩考核办法》等文件精神情况进行考试,纳入“双基”考核范围。每个煤业公司都要选定1-2个矿井,树立区域瓦斯治理标杆矿井,对标杆矿井的管理和政策要加以倾斜,实行月度考核,真正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二)务实工作,严格考核,细化对标排序。各煤业公司对矿井的月度考核验收必须由煤业公司领导带队逐矿验收,不允许以抽代考、以报代验。要对各矿井每月区域瓦斯治理工程的人均效率、单进水平、计划完成情况等指标进行对标排序。集团公司由技术管理部、规划发展部、经济运行部等部门负责按指标对标排序,及时通报排序结果。

(三)加快调整人员结构,健全薪酬机制。各煤业公司要立足于建立长治久安的瓦斯治理机制,重点在科学调整人员结构、完善工资结算办法、畅通资金流程和资金渠道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读懂、用好集团公司的相关政策,建立适合自身的瓦斯治理薪酬结算机制。各单位要明确责任,尽快落实,保证瓦斯治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及时批复发放到位。

(四)加强人员培训,重视现场实操。各煤业公司矿井人员结构调整转岗后,工作场所、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等都随之变化,加强调岗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培训绝不能流于形式,不仅要培训瓦斯防治知识,还要培训设备操作,尤其是钻机、综掘机等大型设备,更要重视实操培训,有效杜绝井下零打碎敲事故发生。

(五)进一步明确完善安全生产系统的概念。2012年是集团公司矿井完善系统年。完善系统是对矿井整个安全生产系统的优化,不是单指某一局部的小范围的系统改造。各有关单位要围绕瓦斯治理总体目标,立足自身,着眼长远,理清思路,全面优化采掘、通风、抽采、提升、运输和供电系统,做好机电系统设计与矿井工程设计的对接工作,避免工程设计与机电设计脱节。要把瓦斯区域治理作为一个长期任务,及时解决困扰安全生产的“软硬件问题”,加快岩巷掘进速度。要根据各矿井实际,重审2012年瓦斯综合治理计划,认真编制工程网络图,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控制施工进度,保证各项工程按时间节点完成,确保3年区域瓦斯治理目标按期完成。瓦斯综合治理计划要于2月25日前要报至集团公司技术管理部。

(六)完善优化抽采系统,规范瓦斯抽采管理。瓦斯抽采管路连接要科学设计、制订标准、规范管理,抽采钻孔的封孔管径应不小于37.5mm,采掘工作面、顶底板抽采巷的抽采管径不小于300mm,钻孔组的联结辅助管径不小于200mm。从钻孔到巷道抽采干管之间的连接不得超过3级管型,严禁大小管混接。抽采矿井要加快安装瓦斯抽采自动计量装臵。

(七)理顺畅通资金渠道,确保资金到位。要从资金投入上保证集团公司安全“一号”工程中的“一号”工程的实施推进。从集团公司到矿井,各级分管财务的领导要督促财务、资金管理部门,尽快拿出资金筹措方案,坚决克服等、靠、要的被动思想,积极主动想办法,坚决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瓦斯综合治理工作快速推进。

(八)全面推行区域瓦斯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各煤业公司、各矿井都要在区域瓦斯治理方面多动脑筋,对区域瓦斯治理的巷道工程、抽采瓦斯、出渣排矸、辅助运输提升、提高矿车效率等方面,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奖优罚劣,持续提高区域瓦斯治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九)强化机关部门的服务职能。各煤业公司也要成立瓦斯综合治理办公室,集团公司、煤业公司两级机关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基层矿井、区队的服务职能。各级技术管理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要做到内容详细、宣讲及时、贯彻落实到位,保证可操作性。各级财务、资金管理部门要开展区域瓦斯治理费用列支、结算的宣传讲解,为理顺瓦斯治理资金的列支、结算奠定基础。各级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协调人员结构的调整情况,制定多渠道人才引进办法,加大瓦斯治理人才引进力度,保证技术人员配备充足到位,瓦斯治理人员合理增加,同时提高瓦斯治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集团公司瓦斯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其他成员部门也要尽快制定工作方案,报瓦斯综合治理办公室。

(十)加大瓦斯治理科技攻关力度。各煤业公司要组织抽采封孔技术攻关,重点推广带压封孔、低浓度钻孔修复技术,开展水力冲孔、压裂抽采等技术研究,综合提升钻孔抽采浓度和抽采效率。由集团公司研究院牵头,对瓦斯抽采评价时的取样时间、取样步骤、测定工序等进行专业培训,切实提高瓦斯参数测定的精准度。

(十一)落实责任,发挥好总工程师的作用。各煤业公司要发挥好矿井总工程师的作用,明确总工程师的地位,包括责、权、利都要明确清楚,作为考核的依据。今年要对总工程师认真考核排序,实行末位淘汰,提高总工程师的素质。矿长要给总工程师放权,两位领导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谋划好矿井的发展蓝图。总工程师一定要会用权、用好权,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敢于担当,实事求是,行使好自己的职责,快速推进区域瓦斯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严格现场管理,强化执行力建设。要优化井下供电系统,鼓励建设供电自动化监控系统,规范机电事故操作流程,提高供电管理安全可靠性,杜绝瓦斯超限。对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存在的锐角通风、直角通风、折返通风,由煤业公司制定整改计划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根据计划进行督查,没有按整改计划完成的,集团公司在“双基”考核中扣分。

(十三)统筹抓好防治水等其他安全管理重点工作。要在狠抓区域瓦斯治理工作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切实抓好其它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不能忽视防治水工作。永城本部及焦作等矿区均受水害威胁,在区域瓦斯治理的同时要解决底板灰岩水害的威胁及老空水害问题。各煤业公司要高度重视、细致分析,抓住安全关键所在。同时要开展精细地质工作,尤其是对地质构造的探测要通盘分析其影响范围,对构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逐一对基层单位提出的建议给予答复

(一)关于瓦斯治理考核时间、工程和人员范围的界定问题。集团公司对区域瓦斯治理考核时间统一为自然月;集团公司近日将下发区域瓦斯治理工程、人员的界定范围。

(二)关于瓦斯抽采管路和设备的配臵问题。新增的抽采管路和设备必须按集团公司规定配臵。现有的设备和管路若满足技术要求可以延用,新增设备和管路因条件限制确实满足不了集团公司要求的,采购计划必须呈文报技术部门审查、批复后方可采购。

(三)关于多条岩巷同时施工共用回风及巷道内同时有多台钻机施工易引起瓦斯超限的问题。由煤业公司与安监局分局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后,集团公司可下补充规定。

(四)关于瓦斯治理工程的投入问题。《关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管理的通知》对属于安全资金支出范围的十五大类进行了明确,对各单位区域瓦斯治理支出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吨煤安全费用提取标准的建议,要求各单位必须明确安全投入的审批流程,所有计入安全生产费用的开支,特别是区域瓦斯治理支出,均须经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审核,严禁生产性投入挤占安全费用。

(五)关于人员调剂方面问题。各煤业公司要加大内部人员调剂力度,不足部分再对外招聘。引导各单位加强定员管理,在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层面调剂人员余缺,减少富余人员,通过转岗培训后补充到适合岗位。

(六)关于瓦斯治理工程员工培训方面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在思想认识上、理念上加强培训,从打钻技巧、封孔技能、管路安装和维护标准、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切实提高技能水平,保障区域瓦斯治理的效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关于瓦斯治理工程的激励机制问题。高突矿井全部人员工资基数与区域瓦斯治理指标挂钩实行双重激励,保障高突矿井瓦斯治理人员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不得低于其它矿井同岗位人员,要把集团公司“完成瓦斯治理任务可多挣工资”的理念宣传落实到位。同时,切实加大监督力度,把区域瓦斯激励政策执行到位。

(八)关于瓦斯治理设备的采购问题。集团公司区域瓦斯治理设备的采购已经开通“绿色通道”,各级物资供应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河南煤化„2011‟355号、„2011‟955号文件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位。设备采购“跟标”的方式原则可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瓦斯治理设备采购方案未经煤业公司总工程师签字审核;采购扭矩1900N•m以下的钻机,未经集团公司技术部和所在煤业公司总工程师批准;瓦斯治理物资招议标结果未及时报集团公司物管中心和监督部门备案等。各级物资供应部门应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区域瓦斯治理设备、物资采购的各项规定。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篇3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接待游客人数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与创汇收入能力不断提高。2000年,河南省有旅游业饭店设施197个,床位37 000张;2007年,河南省旅游业饭店设施增加到492个,年均递增11.40%,床位增加到105 120张,年均递增11.61%。2000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325 018人次,旅游创汇收入12 390万美元;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增加到880 885人次,年均递增11.53%,旅游创汇收入31 801万美元,年均递增11.44%。2000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5 218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2 990万人次、省外游客2 22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收入347亿元(其中省内游客199亿元,省外游客148亿元);2007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7 003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增加到9 862万人次、省外游客增加到7 141万人次,年均递增分别为18.38%、18.59%和18.10%,接待国内游客收入1 327亿元,其中省内游客770亿元、省外游客557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21.12%、21.32%和20.84%。上述年均增加速度均大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速度,表明河南省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河南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15 012.46亿元,旅游业收入达到1 350.2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99%,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收入部门。[1-8]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旅游业也暴露出分散经营的特点。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除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和焦作市的比例超过10%之外,其他14个地市的比例均小于10%;旅游创汇方面,除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比例超过10%之外,其他15个地市的比例均小于10%;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接待国内游客收入方面,除郑州市、洛阳市比例超过10%之外,其他16个地市的比例均小于10%。[7]这样的旅游业分布格局,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对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初见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其他地市自有资源的分布十分分散。如此分散的旅游业经营局面,形成了各地市独自发展旅游业的现象,不利于河南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河南省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 WOT分析

要改变河南省旅游业的分散经营状况,首先需要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在进行河南省旅游业分析时,本文采用S WOT分析法,即对河南省旅游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

1.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郑州、洛阳、开封及安阳等文明古都,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开封宋都景区等历史古迹,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山、大别山、石人山、白云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黄河游览区、小浪底水库等新兴旅游项目,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深厚的积淀。河南省的区域交通也十分便利。东近上海,南临武汉,北靠京、津,西接陕、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新郑、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起降。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新开通的亚欧大陆桥纵贯全省,便利的交通使河南省起着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2.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一是文化精髓挖掘不够。河南省虽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对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偏重孤立的资源形态和静态的表现手段,文化景区仅停留在低层次开发阶段,难以全面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难以满足游客更深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二是缺乏总体规划与区域合作。河南省旅游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景点各自为战,缺乏总体规划与区域合作,导致旅游资源重复建设、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三是河南省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3.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机会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 000美元,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的旅游需求普遍增长。2006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

4.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威胁

河南省旅游外向度低。相对于云南、四川等旅游强省,河南省旅游外向度偏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面临着省外旅游的巨大竞争。河南省旅游定竞争力也比较低。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严重影响河南旅游业的竞争力。

通过分析可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文化和资源,劣势主要在于文化开发不足、旅游资源分割经营、产业链条薄弱及体制性障碍。在优势与劣势之中,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因素。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河南省旅游的强势,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仅停留在低层次开发阶段,文化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打造出了“少林寺”、“龙门石窟”等世界知名品牌,但要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这步跨越,只有采取措施来弥补自身的劣势,抓住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旅游大省的优势,成为真正的旅游强省。

三、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打好文化这张牌,是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地位具有不可复制性。从夏、商、周的古都遗址,到宋代汴梁城的富丽堂皇,历史的沉淀为河南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观。河南省所具有的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文物等方面的文化遗迹,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植根于深厚的中原文化,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选择符合河南省情旅游发展模式的前提。基于文化内核,笔者构建了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将其分为内层模式和外层模式(见图1)。

1.内层模式

内层模式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是旅游资源整合成败的关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政府推动。旅游发展模式有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但这两种模式都片面强调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忽视了市场和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共同作用。在现实条件下,市场和政府的有效组合对旅游业的发展能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河南省旅游业的现状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和生态保护、旅游要素整合、旅游形象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发挥作用并不等同于政府主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果在旅游业发展中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干扰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甚至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保护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失衡,反而会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定位不是主导而是引导。

(2)企业参与。旅游业及其相关企业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参与主体。企业参与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引导本地旅游企业参与,二是引入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本地旅游企业初具规模,已成为支撑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仅有本地企业参与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充分利用国内既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国际客源组织渠道,构建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营销网络。

(3)利益相关者参与。在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中,利益相关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综合性行业,旅游业比其他行业所涉及的利益主体都要多。既有的研究文献中,政府和旅游业及其相关企业多包含在内,本文单独列出政府和企业,是基于二者在旅游资源整合中的重要性。Araujo等[9]的研究表明:虽然发展中国家在旅游规划中力图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但由于经济、政治和行政上的困难,规划仍可能主要采用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最后的有效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各级政府部门,而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商业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参与非常有限。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其价值取向并非完全一致。在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组织或群体的利益而忽视或轻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协调和关注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让他们能够共享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并公平地分担旅游开发存在的风险,通过利益的分配与风险分担,引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4)打造旅游品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结果,就是打造旅游品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品牌的作用日益彰显,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文化为内核的河南省旅游品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中,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是整个内层模式的核心问题。内层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各相关参与者的利益格局,从而发挥其对河南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积极作用,打造河南省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

图1 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2.外层模式

外层模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二是收入分配。产业发展是指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过程,收入分配是指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所获收益在利益参与者之间的分配状况。旅游产业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发展。在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最终形成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部门。在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的情况下,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引导旅游要素产业、相关产业向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2)产业链整合。根据《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四大旅游产业体系:一是以精品名牌旅游景区(点)为龙头的旅游核心产业体系;二是以客运、住宿、餐饮、娱乐和旅行社为主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体系;三是以旅游商品研发、加工、销售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制造业产业体系;四是旅游宣传推介、信息服务、线路营销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会展、体育等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这四大体系是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的产业群,除此之外还有旅游业发展间接带动的产业群,主要体现为旅游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非旅游相关部门的拉动与提升。

(3)收入分配。旅游收入分配是旅游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协调利益参与者的重要因素。旅游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旅游产业链发展所带来收益的分配,主要包括对政府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和税收)、对企业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对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为要素分配,使参与者均沾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二是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主要体现为政府税收。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进而使政府税收增加。

由此可见,外层模式的关键在于旅游产业链和利益分配,这是整个旅游资源整合成败的最终推动力量。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要改变河南省旅游业分散经营的现状,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的关键在于构建以文化为内核的河南旅游品牌,进而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分配,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

对河南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快旅游业机制、体制创新。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和经营。二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依法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三是培养优秀旅游人才。人才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力资本的巨大推动作用。四是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硬环境条件的优化需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建设,是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软环境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软环境的优化包括:政府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打击欺诈行为和各种丑恶现象,净化旅游市场;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维护河南旅游业的良好形象;重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等。

[1]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四章区域市场分析河南市场 篇4

据统计,2014年河南省中央空调市场容量有21.5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同比2013年大幅回落,且增长率明显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图1、图2)。

总之,2014年河南中央空调市场低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项目明显减少。

随着国家对楼堂馆所的严格管控,政府新建办公场所均没有起色,数量也是急剧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民生类如科教文卫等项目,虽然政府将重点转移至此,可是市场依然处于平稳的发展状态,项目上没有明显增加。其中河南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已经过了高峰期,医院项目建设有所减少。

(2)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

河南房地产市场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使得许多项目资金链衔接中断,项目被迫终止,直接导致项目出货受阻。即便是有些地产项目仍然施工,但是进程相对缓慢。一方面,从2013年高增长的郑州高铁商务写字楼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使得郑州地区的房地产项目减少;另一方面,商业地产项目在资金压力的影响下也有所放缓。目前,以郑州为中心的房地产项目多集中在郑东新区CBD副中心的金融集聚区,这是保证郑州乃至河南地区房地产有所回升的重要原因。

(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在2014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因此作为当地重点投资建设,该实验区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央空调市场销量的提升。这种重点集群建设所释放的项目还在持续增加。

从品牌格局分析,格力、美的在河南当地市场依然保持强势领先地位。这与品牌在当地广泛的渠道建设有很大的关系,两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27%和14.9%。国产品牌海尔、天加、盾安、国祥、惠康等品牌销量有不同程度提高。美系品牌方面,作为四大品牌销量之首,江森自控约克在多联机产品销量上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冷水机组的下滑,因此整体市场规模有小幅提升。麦克维尔在当地中标几个大型项目为其2014年的高增长提供很大的保障。开利在产品价格把控上的松弛使得它能在水机市场严峻的形势下销量保持平稳,不过特灵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日系品牌方面,大金平稳发展,日立(青岛)增长明显,富士通、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松下(大连)等品牌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图3)。

从产品格局分析,冷水机组市场表现低迷,市场占有率继续下,首次跌破30%。虽然目前仍然无法撼动其市场领先位置,但是多联机市场增长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相信未来几年内,多联机的占比将稳超冷水机组。与多联机同样有着较快增长的单元机产品受当地家装零售市场兴起的带动,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7.1%。水地源热泵市场项目减少,占比略有下滑,其中水源热泵项目多集中在南阳、鹤壁、新乡、商丘等地区。溴化锂市场下滑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有一些能源、化工类企业在选择使用溴化锂产品,虽然保持一定的份额但是有逐渐淡出主流市场的趋势(图4)。

尽管如此,由于对未来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高达55%的受访者对2015年的河南中央空调市场表现出不乐观的态度(图5)。

河南区域 篇5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1、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划分为豫中北部强筋小麦区和豫南弱筋小麦区,共77个县(市、区)。其中,豫中北部强筋小麦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郑州、开封、商丘市的全部及洛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周口等市的部分区域共66个县(市、区)。豫南弱筋小麦区包括信阳及驻马店南部,共11个县(市、区)。

2、专用玉米。重点发展饲用玉米、工业加工玉米和食品加工玉米,这三类专用玉米优势区:饲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安阳、焦作、济源、新乡、郑州、许昌、开封、鹤壁、漯河、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濮阳等14个省辖市的全部和洛阳、平顶山两个省辖市的部分县市;工业加工玉米优势区布局在郑州、平顶山、新乡、南阳、商丘、周口、焦作等淀粉、味精、酒精等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市;食品加工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城市近郊和漯河、商丘、许昌、安阳等市的大食品加工企业周围。

3、棉花。优势区域划分为豫东棉区、南阳盆地棉区和豫北棉区,共47个县(市、区)。其中豫东棉区包括周口、商丘、开封、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7市的28个县(市、区);南阳盆地棉区包括南阳、驻马店等两个省辖市的9个县(市、区);豫北棉区包括安阳、新乡、濮阳等三个省辖市的10个县。

4、双低油菜。优势区域为处于长江、淮河流域的信阳、南阳、驻马店3个省辖市的17个县(市)。

5、苹果。优势区域划分为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和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共28个县(市、区)。其中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包括洛阳、三门峡、郑州、焦作等4个省辖市的16个县市;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包括商丘、开封、新乡等3个省辖市的12县市。

二、发展目标 专用小麦:到2007年,全省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到27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300万亩,总产量达到110亿公斤左右,从而替代进口,满足市场需求,使我省小麦生产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达到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逐步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格局。

专用玉米:到2005年,全省专用玉米发展到1500万亩,2007年达到2000万亩,力争达到2500万亩,专用玉米面积占玉米全部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专用玉米单产提高20%以上。专用玉米种子生产基本满足全省玉米种植需求。饲料玉米基本达到国标2级以上标准,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达到国标2级以上标准。基本满足我省畜牧业和加工业的需要,并有一定外销。

棉花:进一步巩固我省三大棉区,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棉花生产由总量优势向效益优势和质量优势转变,促进棉农增收,在基本满足本省纺织工业需求的基础上,调优质量结构,发展“一长一短”,全方位适应国内外多元化的需求。到2007年,全省棉花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单产70-75公斤/亩,总产量80-90万吨;长、中长和短棉花比例达到8:85:7,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基本解决“三丝”问题。

双低油菜: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四化”目标。到2007年,全省双低油菜面积达到50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80%以上,总产58万吨。优质率达到90%以上。品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芥酸<5%,硫甙<30μmol/g(饼),含油量比长江以南高2-3%。

苹果:通过苹果优势区域建设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使苹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区域内苹果的产量由目前占全省总产量的45%,提高到70%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平均单产由目前的170公斤/亩提高到1350公斤/亩;鲜苹果出口量由目前的5000吨提高到30000吨;采后处理能力大幅度增加,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6%提高到25%以上。

三、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概算

五种优势农产品建设项目共有26大类809个项目,总投资19139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7422万元,地方配套58711万元,银行贷款15263万元。具体如下:

(一)专用小麦。共5大类311个项目,总投资292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493万元,地方配套9747万元。具体为:专用小麦科技支撑体系11个,投资1050万元;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26个,投资7500万元;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个,投资12000万元;质量标准体系103个,投资3600万元;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131个,投资5090万元。

(二)专用玉米。共5大类164个项目,总投资37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067万元,地方配套12533万元,具体为:专用玉米杂交种育繁推示范体系31个,投资16600万元;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个,投资16000万元;专用玉米质量检测体系42个,投资3200万元;专用玉米信息系统建设50个,投资1000万元;专用玉米技术研究中心1个,投资800万元。

(三)棉花。共6大类179个项目,总投资85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3958万元,地方配套26979万元,银行贷款4663万元,具体为:棉花良种繁体系35个,投资30500万元;优质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5个,投资33700万元;质量标准体系建设3个,投资1625万元;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90个,投资9450万元;产业化体系5个,投资9325万元;科技支撑体系1个,投资1000万元。

(四)双低油菜。共5大类108个项目,总投资76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104万元,地方配套2552万元,具体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5个,投资1396万元;双低油菜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7个,投资3400万元;质量标准体系20个,投资390万元;技术推广与信息服务体系42个,投资1870万元;科技支撑体系4个,投资600万元。

河南区域 篇6

关键词:河南高校区域经济对策

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逐渐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总量大增,第二、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人均GDP相对较低。要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必要通过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这就对地方高校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

1 河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1.1 社会服务意识不强

河南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数百所高校,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各层次整人才序列。涌现出大量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科技攻关的先锋军。他们各显身手为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我省已深刻认识到高校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先驱作用,然而,有不少地方高校出现办学理念定位模糊,缺乏社会服务职能意识,创新观念淡薄,没有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河南高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锋队,是推动河南省经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驱动器”和“加速站”,各个高校要充分认识所负有的社会服务职能,树立起“服务地方、依靠地方”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调整办学思路和理念,主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

1.2 产学研合作共赢的观念有待加强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高校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河南不少高校缺乏主动应对市场企业发展需要的机制。例如,根据传统教学大纲要求设置课程,缺乏实践性,与企业需求脱节;科研成果以基础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为主,距离市场较远,无法实现产业化。虽然高校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由于不能和市场接轨,发挥不出实体效应,最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如何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达到资源优势的合理整合成为当前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而解决问题关键在于高校要转化服务观念,把自己的发展点立足于对市场的需求上。

1.3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特色领域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彰显学校知名度的名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对河南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高校忽视其地域特色,一味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新增学科门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性。例如,我省90%的地方高校都设置有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各个学校的特色专业缺乏强势性。当今的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才的竞争,特色办学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显得重要。不同院校在制定专业设置中,除了兼顾共性之外,还应体现出特色部分,使得不同院校间的办学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

1.4 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河南高校不仅储备着大量科研型、学术型、应用型人才,还拥有大批科研成果,如果将高校的人才、信息、科技和思想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不仅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为高校的科研名将、技术骨干提供实操基地,从而达到共赢。但从实际调研情况看,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没有建立横向联系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校的科研成果找不到用武之地,而企业却在最求相应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不健全,缺乏相应职能部门的建制,没有及时了解估量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对学科专业发展变化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科专业的建设滞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高校和企业应及时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同服务于河南经济发展。

2 河南高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2.1 强化服务经济社会意识

2014年1月,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会议在河南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基础。”如何达到服务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变适应为主动,加强高校的自觉服务意识,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立足点,不断需求校企合作项目,探索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将高校科研、人才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中原崛起贡献力量。二是要健全职能部门,实现服务的完善性和可持续性。河南省重点高校要率先建立专门服务地方經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机构,把研究制定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项目作为主要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实施。三是要提升教师职工的服务经济社会意识,通过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加强学生为中原振兴而努力的责任使命感。

2.2 探索官产学研联合体新路,推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

河南高校要利用和政府的密切关系,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为校企合作储备科研力量。鼓励高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也提倡企业进入高校,探索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支持应用型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孵化园,并加以引导和支持,实现其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政府机关要把大学科技园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引导与支持。

2.3 构建有效的服务机制

地方高校要实现服务地方的实效性,就必须超越校园围墙,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途径如下:充分了解行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养,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邀请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加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担任实验实训课程老师或学生实习导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建设校内仿真实验实训室群,把公司搬进课堂,让学生实践操作过程渗透课堂教学。现实情况下,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按照“开放办学”的思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从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融通中拓展育人空间。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联合,开发建立新科技研究基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官瑞娜,李峰.关于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

河南区域 篇7

一、上市公司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影响机制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 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源和推动力。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的资本市场发展, 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公司上市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加,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民生。上市公司在聚集高层次人才, 带动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企业制度变革和产品更新, 造就区域经济的龙头企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较好的省份, 增长的结果使这些省份具有更多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才密集、服务业相对发达、资本市场发达、管理创新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高。高消费意味着购买力强, 产品售出量有保证, 尤其能够吸引高端电子产品公司落户。高收入也意味着高储蓄, 这也为企业上市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 经济越是发达, 必然伴随着其他优越的基础设施等有利条件,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入, 这些企业很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

按照这样的分析结果, 企业会在发达地区落户发展, 扎堆上市, 这样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最大, 这是市场机制发行股票的逻辑选择。长期下来, 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 其上市公司创造的效益就越高, 经济增长就越好, 继续促进更多的公司上市;而经济落后地区, 情况则正好相反。这样, 就形成了一种循环机制, 发达地区与上市公司数量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而经济落后地区与上市公司数量相互促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 造成了一种程式化事实, 这种程式化事实将进一步推动发达和落后地区的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不平衡, 区域经济的“马太效应”也就会愈演愈烈。不仅在全球存在“富国愈富, 穷国愈穷”的普遍现象, 在国内各个地区、各省的地区之间也存在这类“穷富”规律。

二、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及特征

(一) 河南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统计 (见下表1, 截至2012年3 月31日)

表1是基于中原证券交易软件 (集成版) 的上市公司数据统计, 河南省共有63家A股上市公司 (主板市场上市33家, 中小板上市22家, 创业板上市8家) 。其中:郑州最多, 其次是洛阳、焦作、许昌;开封、驻马店、周口、濮阳、三门峡只有一家, 鹤壁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统计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河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二) 河南各地市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别统计 (见下表2, 截至2012年3月31日)

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空白行业:金融 (41) 、家具 (12) 、石油 (19) 、医疗器械 (19) 、酒店旅游 (32) 、商业百货 (81) 、物资外贸 (21) 、农药化肥 (41) 、电器行业 (41) 、船舶制造 (8) 、酿酒 (30) 、陶瓷 (7) 、供水供汽 (21) 、纺织机械 (8) 、印制包装 (17) 、塑料制品 (30) 、飞机制造 (13) 、其他制造 (10) 、综合行业 (41) 。

(三) 河南上市公司的行业竞争力统计

63家上市公司, 净利润上亿的有33家, 净利润为负数的有4家, ST类上市公司有2家。如果以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统计, 河南省在下列行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发电设备行业 (60) 中, 森源电器净益率和净利润位居第6、11位, 许继电气净利润位居11位;环保行业 (16) 中, 中原环保净益率位居3, 净利润位居7;食品行业 (46) 中, 双汇发展净益率位居5位, 净利润位居3位;煤炭行业 (36) 中, 大有能源净益率位居第1, 神火股份位居5位, 平煤股份净利润位居第8;机械行业 (168) 中, 郑煤机净利润位居6位;纺织行业 (41) 中, 新野纺织净利润位居第9位;汽车类行业 (83) 中, 宇通客车净益率位居第2位, 净利润位居第8;农林牧渔行业, 雏鹰农牧净益率位居第1, 净利润位居第5;非金属品行业 (10) 中, 豫金刚石、黄河旋风净利润分别位居第2、3位, 净益率分别是第3、5位。

河南省在下列行业的竞争力较弱, 仪器仪表行业 (41) 中, ST思达倒数第1;电力行业 (52) 中, 豫能控股净利润倒数第6, 净益率到数第5;化纤行业 (29) 中, 新乡化纤净利润和净益率均为倒数第6位;钢铁行业 (53) 中, 安阳钢铁净益率倒数第9位;公路桥梁行业 (19) 中, 中原高速净益率倒数第2位;玻璃行业 (19) 中, 洛阳玻璃净益率第3位, 净利润倒数第2位。在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空白行业中, 没有竞争力。在其他行业中, 竞争力一般。

(四) 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区域特征

根据 (一) 、 (二) 、 (三) 的统计, 我们可以发现:

1. 各地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各地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

郑州地区拥有21家上市公司, 占总数量的33.87%, 经济实力最强, 其次是焦作、洛阳、许昌、安阳、南阳、平顶山。这些地区形成第一经济梯队。新乡、漯河、信阳、商丘、济源各有2家上市公司, 这些地区形成第二经济梯队。开封、驻马店、周口、濮阳、三门峡各有1家上市公司, 鹤壁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这些地区形成第三经济梯队。值得注意的是, 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利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各地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变化大致反映了各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来, 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较快的是郑州、焦作、许昌、洛阳、济源。事实上这些年来, 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明显较快。而其他地区, 十几年来上市公司的数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3. 各地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变化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区域优势、企业环境以及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

这些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使郑州、焦作、漯河、开封、洛阳受益匪浅, 这些地区招商引资吸引力强, 中小企业发展活跃。

4. 上市公司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比重较大, 63家A股上市公司中, 有25家。

这一方面体现了河南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够强。在关键行业或领域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河南民营经济还需要认真思考。

5. 从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统计上看, 河南在非金属制品行业的地位最强

占行业上市公司的30%, 其次在食品加工行业、煤炭行业、仪器仪表、发电设备、环保行业、有色金属、化纤行业、纺织行业、汽车类、公路桥梁、玻璃行业有一定地位和影响。需要说明的是, 这只是从数量上来看, 如果进一步从质量上看, 我们发现, 仪器仪表、化纤行业、生物制药、玻璃行业等行业内的一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不佳, 而且有一半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

作为农业大省、旅游文化大省、人口大省, 河南在酒店旅游 (32) 、商业百货 (81) 、农药化肥 (41) 、酿酒 (30) 、供水供汽 (21) 、纺织机械 (8) 行业, 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金融 (41) 、医疗器械 (19) 、物资外贸 (21) 、供水供汽 (21) 行业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说明该省的现代服务业还相对落后, 实力不强。近年来全国房地产行业火爆, 赚取了大量利润, 但是河南省只有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 而且业绩亏损, 位于河南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

6. 在河南省上市公司中, 涉及新行业、新材料的比较少, 这可能对上市公司、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和竞争不利。

在河南省上市公司中, 许继电气、平高电气涉及智能电网 (29) , 恒星科技、利达光电、ST安彩、北玻股份、新大新材涉及电阳能 (81) , 多氟多涉及锂电池 (54) , 豫光金铅涉及循环经济 (47) 。在三网融合 (46) 、物联网 (23) 、低碳经济 (57) 、核电能 (42) 、多晶 (13) 、电子支付 (21) 方面还是空白。

三、深刻认识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努力促进双方共赢发展

河南区域 篇8

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1.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选取指标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 综合了张建升等[1]建立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王伟等[2]建立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刘维林[3]确定的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主要变量、朱嘉鹏[4]构建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张红[5]构建的江西省物流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以及韦笑[6]构建的江苏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及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河南省省情及科学性、系统性、可控性等原则选取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如表1所示。

1.2 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发展水平的确定

设区域物流S1、区域经济S2在时间点t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F1 (t, x) 和F2 (t, y) , 其中x、y分别为S1、S2的特征向量。对区域物流以及区域经济的各自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计算, 公式如下:

式中:ωj为指标的权重uωj为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指标权重ωj的确定采用熵值客观赋权法[7], 它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 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在一定限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

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理论与模型

2.1 耦合协调度计算

区域物流S1、区域经济S2在时间点t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F1 (t, x) 和F2 (t, y) 。定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在t时刻的耦合度为C (t) :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较难反映出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能够客观反映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采用改进的加权加法评分法, 用D (t) 表示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或耦合协调发展系数, 其表达式为[8]:

其中, 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F (t) 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指数, 反映区域物流与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F1 (t, x) 和F2 (t, y) 分别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 研究时把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看作是同等重要的, 故α和β均取0.5。

2.2 评价标准

若F1 (t, x) >F2 (t, y) , 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型;若F1 (t, x)

3 实证研究

采用2005~2011年河南省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数据为实例, 综合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网及《河南统计年鉴》。分别计算河南省2005~2011年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值, 并将计算结果根据表2进行耦合度等级划分, 结果如表3、图1和图2所示。

(1) 河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从表3、图1可以看出来, 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业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发展状况良好。对河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值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71, 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说明河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具有一种耦合互动的发展关系。

(2) 河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

由表3、图2可知, 2005年耦合协调度为0.174,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2006~2008年, 耦合协调度介于0.3~0.5, 此时河南区域物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急需大量资源和资金, 区域经济尚不能完全承担;2009~2011年, 河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进入磨合阶段, 区域经济中相当多的发展资金注入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开始良性耦合。

4 结论

(1) 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稳步提高, 并且两系统者存在着明显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

(2) 除2009年外, 其余年份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均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型, 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

(3) 2005~2011年, 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 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河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 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 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表现出一定的协调发展态势。今后应以中原经济区发展为契机继续加快物流通道网络、物流园区、分拨节点、配送网点体系建设, 努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进一步重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在量、质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升, 胡秀忠.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铁路运输与经济, 2012, 34 (1) :50-54.

[2]王伟, 陈伟成, 黄莉, 等.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度量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15) :6-8

[3]刘维林.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 2011, 31 (9) :1494-1498

[4]朱嘉鹏.基于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以内蒙古地区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张红.基于灰色理论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 2011

[6]韦笑.江苏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及协调性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2

[7]张书红, 魏峰群.基于耦合度模型下旅游经济与交通优化互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 2012, (4) :163-166

河南区域 篇9

家电物流是家电产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用户所产生的仓储、运输、分拣、分拨、配送、安装及调试等业务的过程。家电行业作为我国市场化进程较早、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无论在制造环节、销售环节还是在物流环节,与发达国家都比较接近,家电物流发展水平处于物流行业前列。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家电物流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以海尔为代表的“生产企业自营物流”模式,以安德为代表的“剥离物流业务、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模式,以安泰达为代表的“与大型物流企业共组家电物流平台”模式,以长虹为代表的“自营+外包”模式,以国美等连锁零售企业为代表的“外包+区域集中配送”模式。这些模式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生产企业或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如海尔、安德、安泰达、长虹等;一类是围绕零售企业或消费地区而形成的,如国美等。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市场,而本地配送特别是城乡配送多数依靠当地小型运输企业,能力薄弱,效率较低。

随着我国家电产品进入新一轮更新换代期,以及中西部地区家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家电产品向三、四级市场延伸,以及家电物流形势的变化,原有围绕生产企业或大中城市建立的家电物流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家电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区位交通条件良好且临近市场的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区域性家电物流中心,完善区域内配送体系,提高配送效率,更好地满足中西部地区市场消费需求,既十分必要,又潜力巨大。

2 我国家电物流发展趋势特点

近年来,我国家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家电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家电物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我国家电物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是我国家电生产相对集中,家电消费普遍比较分散,家电物流由东南向中西部流动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家电产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北京、天津,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珠三角地区的顺德、珠海、中山、深圳,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安徽合肥等地。这些地区家电产品种类齐全,为综合型家电生产基地。四川绵阳、河南新乡、福建厦门以电视机、冰箱等产品为主导,为单一型家电生产基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家电产品消费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4.65台、93.63台、132.89台、100.28台,分别是2000年的1.04倍、1.17倍、1.14倍、3.26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49.11台、30.19台、99.22和9.82台,分别是2000年的1.72倍、2.45倍、2.04倍和7.44倍。我国家电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家电消费全国性分布,由东南向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的家电物流。尽管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家电产业有向中西部有条件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短期内家电物流由东南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趋势不会改变。

二是农村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家电物流配送半径进一步缩小,建设区域分拨中心成为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家电下乡”,农村市场快速增长,家电销售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场逐渐向三、四级市场扩张。目前,我国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仅为城市的51.9%、洗衣机仅为74.7%、电冰箱仅为32.2%、空调仅为9.8%、手机仅为55.9%。然而,我国农村有1.9亿多个家庭,占全国家庭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城市家电市场日益饱和的状态下,三、四线城市和我国农村家用电器市场成长空间仍很广阔。近年来城市家电消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而农村为15%~20%。这就要求家电生产、销售或物流企业重新调整物流布局,合理设置新的分拨中心,使运输配送半径进一步减少,更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

三是家电连锁的崛起以及家电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家电销售业态日益多元化,促使家电物流形式多样化、物流服务复杂化。近年来,我国家电流通业态发生了快速变化,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原有批发市场、百货商场、专卖连锁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形成了共存局面,使家电物流格局发生相应变化。和传统家电批发零售商相比,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凭借其先进的业态,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国美全国门店数为779家、苏宁847家、五星(已被百思买收购)170家,占据了国内一、二级市场80%的份额。与此同时,全球家电网络销售的崛起也带动了国内家电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在美国家电网上零售规模占整体家电零售规模的6%,日本为5%,德国为10%,韩国高达12%,而中国只有1%,但发展快速。例如,世纪电器网2007年2月开始在网站上卖平板电视,2007年全年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而2008年达到1亿元,2009年销售额预计达到3亿元;另一个家电网上商城——“京东商城”,2004~2008年零售额每年都保持着2倍以上的增长,从1000万元成长到14亿元。多元化的销售业态,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导致家电产品流向的复杂化,家电物流发展的精细化、高效化和专业化。

四是家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使家电第三方物流将向更高层次发展,由传统的销售物流向整个供应链物流转变。我国已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家电行业在制造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较高的流通成本严重影响了家电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在当今原材料的挖潜性将近枯竭的情况下,众多家电企业都转向另一个利润源泉——物流领域的竞争。随着家电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更多家电企业开始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整合家电产业供应链,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并实施物流运作,破除现有物流格局,建立集采购、销售、储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物流外包,以降低物流总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是家电行业信息水平快速提升,对市场及客户反应的要求提高,推动信息技术在家电物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家电产品具有季节性明显、时效性强、对库存管理要求高等特点,为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准确预测客户需求、加快存货周转、避免呆滞存货,要求家电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反应能力,与客户的供应链系统衔接和整合,实现业务协同。截至2006年,我国家电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为财务管理,达到90%,其次是库存管理,达到70%,此外电子商务也达到了28.4%。随着家电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家电物流企业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管理,采用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实施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用户需求响应的及时性以及各部门工作的协同性。

3 河南家电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河南发展壮大家电物流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河南家电物流形成较大规模。2008年河南规模以上家电零售和批发企业共销售家电482.96万台(包括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彩电),比2002年增长114.8%。其中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彩电销售量分别为61.33万台、114.81万台、121.74万台和185.08万台,分别是2002年增长21.9%、170.2%、83.1%和182.3%。按照全国家电行业销售量与平均库存比例为1:1.1左右,则2008年河南家电物流总体规模约为532万台。如果按照一台大家电(空调器、彩电等需要安装、调试的家电)每1000公里平均运输成本100元,本地仓储和配送成本平均为200元测算,则家电物流总成本约为15.9亿元。其次,家电物流态多元化。目前,在河南从事家电销售的主要有家电连锁店、品牌专营店、批发市场、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家电连锁企业主要有国美、苏宁、五星,大型超市有沃尔玛、家乐福、丹尼斯等,品牌专营店有海尔、格力、美的、TCL等众多家电知名企业品牌,拥有各类家电批发市场10多家。从各业态销售量看,家电零售连锁店约占全省家电销售的31.5%,主要面向一二级城市市场;家电品牌专营店约占全省家电销售的41.7%,一二三四级市场全面覆盖,其它业态约占26.8%,主要针对三四级市场。三是农村家电物流量快速增长。自2007年12月我国实行“家电下乡”以来,河南农村市场家电物流量快速上升。2009年1~9月份,河南农村市场共销售各类家电261.0万台,销售额达到45.48亿元,两者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四是拥有一批从事家电物流的企业。在2008年我国物流100强中,总部位于河南或在郑州建立分公司的家电物流企业有安得、宝供、佳怡、新运千山、格力等。另外,河南本地物流企业豫鑫、长通等快速发展,承担众多家电品牌本地配送业务。

尽管河南家电物流已形成较大规模,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河南家电生产型物流主要是新飞冰箱、冰柜等产品,规模较小,品种单一,家电物流以消费型为主,这种格局导致了河南家电物流易受大型家电生产企业和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战略的影响,自身能够主导的空间相对较小。二是河南物流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全国性布局能力弱,辐射范围以省内和周边地区为主,尚不能完成从家电主产地到消费地的整体物流服务。三是河南物流企业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与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对接不够,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河南家电物流终端配送体系还不够规范,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流通不畅,配送中心运营效率低下,家电产品从配送中心到顾客手中的物流时滞较长。

4 河南构建区域性家电物流中心的比较优势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一般要有四个条件或要素:市场规模、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腹地经济等。即该区域是否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是否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否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以及是否拥有雄厚的腹地经济。以这些条件来判断,河南郑州建设区域性家电物流中心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从市场规模看,河南市场规模较大且增长较快。河南人口规模近1亿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2008年河南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为94.75台、87.02台、120.31台、102.96台,分别是2000年的1.08倍、1.21倍、1.11倍和2.99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为73.40台、27.07台、100.05台、11.36台,分别是2000年的2.99倍、3.92台、2.62倍、11.36倍。从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看,“十一五”以来,河南城镇和农村居民家用电器设备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6.2%、3.6%提高到2008年的7.4%、5.8%。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家庭每百户家电拥有量看,中西部地区农村与东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差距更大,说明中西部农村地区家电需求还有较大潜力,将为家电物流提供持续稳定的货源。

从区位交通看,河南郑州区域分拨优势明显。随着家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主要家电物流加快向二三级市场扩展,家电运输配送半径不断缩小,建设大区级分拨中心成必然趋势。目前,河南家电批发零售物流主要集中在郑州,占全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物流量的52.4%。在郑州周边500公里内,除新乡(仅冰箱)外,还没有一个大型家电生产基地。如果按照每隔500公里的辐射半径建设一个大型分拨中心,相比武汉、西安而言,郑州是最佳选择。郑州-青岛距离1059公里,郑州-合肥距离550公里,郑州-广州距离1605公里,平均约为1000公里。武汉距离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三大生产基地的平均距离为800公里左右,西安距离三大生产基地平均距离为1400公里左右。在郑州建设区域性家电分拨中心,能够满足家电干线运输半径不断缩小的需要,又能实现与三大生产基地辐射范围的紧密对接,更加接近消费市场,周边500公里内可涵盖近2亿人口。同时,郑州到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公路、铁路运输成本相对较小,成本优势更为明显。

从产业基础及潜力看,河南家电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除四川绵阳、河南新乡外,还没有一个知名家电企业集聚地。新飞电器是河南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新飞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新飞冰箱市场占有率全国第四,冷柜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河南新乡冰箱产业基础较好且全国知名,金龙铜管、科隆“两器”生产配套能力全国第一。随着我国家电呈现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新乡凭借良好的家电产业基础,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优势较中西部其它城市更为明显。近年来新乡市把家电产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大力引导家电产业转移,全力打造中国“冷谷”,新乡有成为我国第五大家电产业基地的可能性。

从腹地经济看,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较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陇海经济发展带上,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最强。2008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口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0562.44亿元、4573.75亿元、4811万人、3243.15亿元。中原城市群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向东沿陇海线可辐射到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向北可沿京广线辐射到冀南的邯郸和晋东南的长治,向西可沿陇海—兰新线辐射到陕西、甘肃和青海,集聚辐射能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

总体来看,河南及中西部地区家电需求拥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郑州也具备成为面向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分拨中心的条件。因此,应结合家电物流发展趋势,在郑州建立完善、快速、服务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的家电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体系,满足全省及中西部地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

5 河南构建区域性家电物流中心的对策

根据我国家电物流发展趋势,结合河南家电物流现状,在河南构建区域性家电物流中心,完善城乡家电物流配送体系,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出发:

一是以发展区域分拨、配送为重点,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家电零售商、生产商和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家电分拨、配送物流。以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市场为目标,在河南区位、交通、市场等基础较好的郑州,规划建设集仓储、分拣、配送、集散、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家电物流园区,引导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零售以及海尔、格力、美的、TCL、长虹、三星等家电生产企业或物流企业集中建设仓储配送设施,推动集聚发展,共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家电产品的区域集中、分拨和配送,在完善全省配送线路的基础上,加快向陕西、山西、河北等周边省份延伸。鼓励宝供、格力、安德等物流企业进一步扩展河南家电物流业务,引导海尔、安泰达、南方等知名家电物流企业在河南布局。

二是逐步引导家电制造随家电物流向河南转移,主动承接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转移,发展壮大家电产业,推动家电产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家电生产物流和出口物流。紧紧抓住家电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河南新乡家电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配套产业优势,鼓励和支持格力、海尔、美的、海信、TCL、长虹等一线家电品牌和苏波尔、万和、艾美特、方太等小家电品牌,在新乡及其周边建设家电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河南家电产业,为家电生产物流提供货源支撑。根据欧美市场需求,以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积极引导松下、西门子、三洋、三星、LG等外资知名家电品牌在河南建设家电出口基地,为家电出口物流提供货源支撑。大力推动以新乡为中心的家电生产与以郑州为中心的家电物流联动发展,共建公共信息平台,共享物流仓储设施,着力形成以新乡为家电生产基地,以郑州为仓储、分拨和配送中心,国内分拨配送物流和家电生产、出口物流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是推动河南配送和快递物流企业积极融入家电物流链。加大物流设施和信息化投入,发展公铁联运,加强与家电生产、零售企业对接,培育本地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家电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河南综合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资源社会物流资源,强化与家电生产企业、连锁零售企业及网络家电商城合作,加大物流技术设备投入,加快适用型物流软件、高新物流设备的研发推广,力争成为第三方物流配送商,提供家电仓储、分拣、运输等综合物流服务,培育壮大物流服务品牌。推动河南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快在全国重要城市布局,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家电物流中心的战略联合,积极融入国美、苏宁集中采购系统,发展从家电主产区到全国消费区的远程物流服务,打造全国性家电物流企业品牌。

四是完善城乡家电配送体系。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家电零售企业、生产企业、大型商超建设从仓储物流中心面向市区连锁零售门店、批发市场、城市消费区、居民集中区的城市配送网络,发展城市二次分拨。结合城市交通管制制度,科学安排配送线路,与客运高峰错开配送,尽量避免对城市交通、中心城区或居民区的干扰,进入市区配送采用中小型配送车辆,降低对市区环境的影响。同时,积极采取最优线路实施直达运输,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家电城市配送的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根据我国农村家电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家电下乡”,加快农村物流配送渠道建设,完善市县乡家电配送网络体系。支持河南本地物流企业实施近中远程多级配送,大力发展郑州到省辖市及县城的家电直达配送,在覆盖各省辖市区及县(市)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向重点乡(镇)延伸。充分发挥邮政企业城乡网络节点优势,积极参与“家电下乡”,大力发展从市(县)-乡(镇)-农户的终端配送,直接为农户提供上门购物和送货到家的服务。

五是提升家电物流信息化水平。依托家电连锁零售、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大家电物流设施投入,在家电物流园区建设现代化大型立体仓库,完善和提升家电仓储和周转能力,满足家电物流供应链中分销、中转、仓储、配送等多方面服务要求,推动家电物流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技术和设施设备改造升级,积极采用无人搬运小车、机器人堆码、无人操作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模块化技术、仿真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分拨转运效率,增强区域分拨和配送能力,逐步实现仓储立体化、搬运机械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借助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和卫星定位系统,自动跟踪补充各个销售点的货源,加强配送车辆统一管理,提高配送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是积极拓展家电物流增值服务。家电产品具有不同于其它消费品的显著特征是许多家电产品需要专业人员安装并进行调试,如空调、电视等。家电物流企业应加快与卖场、客户服务、售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动向配送、安装、调试、清洁、保养、维修等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家电物流增值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家电细分市场前期、中期和后期调查,建立资料档案,构建用户对家电产品的反馈机制,为生产企业产品设计和零售企业的市场推广提供增值服务。支持家电物流企业为家电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方面物流增值服务,包括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组装、供应商存货管理、分拨、物料处理等,以及为生产企业产成品提供的订单执行、重组、打码、客户服务等物流增值服务。

七是加快传统家电商业业态转型升级。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采用购物中心、大卖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先进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家电批发业务,推广现代商业营销理念,优化购物环境,大力发展家电集中配送,推动物流、仓储、售后服务一体化发展,提高自身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推动传统家电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传统家电批发市场在三、四级市场的渠道优势,改造和升级城乡配送网络,适时推动向家电第三方物流转变,壮大家电物流规模。

摘要:在分析我国家电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河南家电物流发展现状,阐述了在河南区位交通、市场条件、产业基础较好的郑州,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家电物流中心的比较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家电物流,区域性物流中心,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玉莲,王涛.我国家电物流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3).

[2]樊莹莹.我国家电物流业的缺陷分析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8,(6).

[3]严先溥.目前我国家电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J].家电科技,2006,(1).

[4]郝星.家电物流的三种运作模式[J].中国储运,2003,(1).

河南区域 篇10

一、对“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战略重心选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商业社会中高级的产业形态, 它需要有已经充足发展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发展基础。而建设金融中心, 不是普通的发展金融业, 而是要建设有聚集效应、辐射效应、拉动效应的高水平的金融业, 因此, 它既需要政府推动, 也必须有已经充分发展或拥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建设前提。

与国际及全国性的金融中心不同, 区域级的金融中心一般不具备建设成为“大而全”的类型的条件, 所以, 应该立足客观条件, 把握比较优势, 进行精准的战略重心定位, 打造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区域金融中心。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不兼顾全面, 因为建设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既把握住短期的发展机会, 又要发掘出长期的发展潜能, 既满足短期社会发展需求, 解决短期社会发展问题, 又为长期社会发展需求考虑, 为可能出现的长期社会问题做好提前部署。这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之中, 本文希望立足于河南的基本省情, 着眼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长期发展生命, 就战略重心的选择问题做出讨论。

二、由河南基本省情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首先是以整个河南发展为依托的。研究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问题, 必须以河南的基本省情为出发点, 即河南既是人口大省, 又是农业大省。这两个基本省情中包含着河南在区域、在全国,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竞争优势。

(一) 河南人口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研究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的基础之一。

第一, 河南省人口众多, 人口流动数量大。

第六次普查的数据显示,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 023 567人, 位居全国第三。与第五次普查结果相比, 十年增加了1 465 507人, 增长1.58%。河南省统计局局长刘永奇进一步补充说明:常住人口中不包括长期在省外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出人口。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 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如果加上流出人口, 河南人口超过1个亿, 仍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第二, 河南省现阶段劳动力充足, 但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见顶。

普查数据显示, 目前河南省15岁到59岁的人口占到66%, 劳动力供给总体充足。同时, 根据官方数据预测, 2013年~2014年, 河南全省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见顶”。但河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杰认为, 由于大量隐性人口的存在, 劳动力供应总量见顶的时间会推迟到2018~2020年。

第三, 河南省步入老龄化社会, 农村局部步入超高老龄化社会。

从年龄构成看, 在全省常住人口中, 0岁~14岁人口占21.00%;15岁~64岁人口占70.64%;65岁及以上人口占8.3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岁~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4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标准, 0岁~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8%~20%, 为少子化, 河南并未成为少子化社会, 但是有一定的少子化趋势;而按照国际标准,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 河南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 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 农村局部已步入超高老龄化社会。

第四, 河南省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第六次普查与第五次普查相比,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 674人上升为6 39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 031人上升为13 21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9 392人上升为42 46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3 196人下降为24 108人。文盲率比上次普查的5.87%下降1.62个百分点。

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河南是人口大省, 这是基本省情。人口多, 既可能是发展优势, 也可能是发展劣势。而良好的金融战略可以最充分地发挥优势, 避免劣势, 甚至转劣势为优势。

第一, 劳动力供应见顶, 使“服务于低端加工制造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最引人关注的数据就是劳动力供应即将见顶。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业一方面要抓住最后的人口红利机会, 为国际外包工厂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金融政策, 吸引它们来河南投资设厂, 解决就业并积累财富。但是, 随着劳动力供应见顶期限的到来, 这一金融发展方向不会再具更大的发展潜能。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国际外包工厂在河南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 他们投资河南主要是为了寻求最低的劳动力成本。而当劳动力供应见顶后, 他们转移制造工厂也成为必然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区域金融中心定位为以服务国际公司在河南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战略重心, 必然面对着极大的不可持续性。

第二, 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使“服务于传统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的金融业发展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人口质量的稳步提高, 将使河南劳动力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形态提出更高的要求。河南资源丰富, 尤其是铝土与煤炭资源。而相关资源行业的发展也较为良好。但是, 金融战略却不宜以服务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为重心。首先, 资源是有限的, 矿产采掘与加工所产生的效益也有见顶期限;其次, 矿产采掘与加工面临着环境的污染问题, 使得这些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社会成本、经济成本不断抬高的压力。当然, 在促进矿产资源, 尤其是铝土资源的绿色采掘与加工方面, 金融业应当进行战略部署。

第三, 人口质量总体不具有比较优势, 使“服务于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没有现实土壤。服务于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 是金融业的首选之一。事实上, 郑州与河南也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机构, 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 不具备成为区域的科研与研发中心的条件。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服务于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还无力成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第四, 新兴服务业需要大量中端劳动力, 使“服务于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大有可为。除了人口条件以外, 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区位交通优势, 使得现代服务业, 如:旅游业、动漫业、物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行业需要顶尖的策划与管理人员, 也需要大量的中端人才, 这一点, 正好契合了河南人口质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现状。有了相应劳动力的支持, 这些行业在未来具有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 因此, “服务于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应当成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之一。

3.河南人口发展趋势需要慎重取舍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人口状况, 是河南最大的省情。而近十年来, 河南人口孕育的新变化、新趋势决定了在选择“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时, 要立足于长期的社会发展条件, 要着眼于社会的长期需求, 要敢于调整思路, 敢于取舍。

要敢于将“服务于低端加工制造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定位为中期策略;要敢于将“服务于传统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调整为“战略培育绿色采掘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要敢于将“服务于为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调整为“为重点服务于有发展优势的个别高科技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要敢于将“服务于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确定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之一。

(二) 河南农业与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 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因此, 在选择某个产业作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重心时, 必须充分考察此产业是否具有全面长期的发展优势。

1.河南农业突出的比较优势, 要求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首先, 河南具有极好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河南地处北温带,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 省内大部分土地是平原形态。由于地处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的北温带区, 河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雨热同季, 既有利于农作物、林草的生长, 又有利于水稻、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的北移种植。而河南平原地形广阔, 适合大面积种植,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天赋的因素, 使河南成为全国, 甚至全球最优良的农业生产区之一。

其次, 河南具有充足的农业劳动人口。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河南乡村人口有7 111.1万人。这些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后备军, 构成了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后备军之一。

再次, 河南具有支持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科技环境。据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介绍, 在积极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 河南省努力实现通过科技提高单产, 通过高产创建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这为河南实现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 多重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使河南农业生产发展出特别突出的比较优势。截至2010年,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 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 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 并成功成为全球粮食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

河南农业生产的优势, 是河南的立省之本, 也是河南最突出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使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竞争力, 也将使河南郑州在同周边省市竞争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的竞赛中, 拥有更大的获胜把握。

2.中国及全球粮食安全, 要求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频现, 以及全球人口持续增长, 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安全问题。而河南粮食生产不仅排名中国第一, 在全球粮食生产中也占有很大份额, 因此, 充分运用金融业为农业服务, 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要求。

3.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对就业的促进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 要求建设 “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河南是人口大省, 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 提高河南人民的生活水平, 是社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挑战。

而现代农业的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全产业链特别长, 且类别丰富。现代农业已经充分地与现代工业及现代服务业融合, 形成了包括谷豆蔬果种植业、肉禽鱼养殖业、观赏植物种植业、种子培育与生产业、农药化肥业、饲料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业、农业休闲与旅游业、保健食品与药品业, 以及新型有机绿色农业等在内的全产业链。

这样一个长且类别丰富的产业链条, 可以吸纳大量的高中低端人口就业, 造就大量的中小型及大型企业, 为河南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需要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 需要为此花大力气, 制定长远而完善的金融扶持与激励政策, 在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 使农业全产业链完成对就业的促进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

4.郑州金融业的比较优势, 有利于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郑州金融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已经拥有了金融业的几个唯一:郑州拥有中西部唯一的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中部六省唯一一家中小企业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中部六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其中, 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 是以粮食期货为主要交易品种的, 并且, 近年来, 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在中国的四家期货交易所中位列第一。而“郑州价格”也已成为全球小麦和棉花价格的重要指标。

可以说, 在郑州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中, 粮食期货的发展与影响是最大的, 这为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积累了优秀的人才,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是农业大省, 这是基本省情, 也是竞争优势。而通过与现代工业、服务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 由于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二十多年来良好地运转所积累的经验与人才, 这种目标在金融基础方面也具备实现条件。因此, 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既具备必然性, 也具备可行性。

三、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全面介入农业发展, 打造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的比较优势, 并且, 农业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可以与河南的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完美契合。但为了进一步发展河南农业, 并扩大它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要全面地做好金融服务。要做好农业信贷工作, 为农业发展、农业型工业发展、农业型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与政策支持;要从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中, 培育上市融资的社会型企业, 从而使农业发展获得更充沛的资金与更专业的金融外脑支持;要建立良好的期货套保和金融防火墙系统, 杜绝参与农业金融衍生品交易, 从而更好地保护粮食价格, 维护农业从业者的利益及国家粮食安全;还要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 使对天气因素敏感的农业获得发展的稳定性。

总之, 打造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在给了河南农业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省统计局解读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http://news.shangdu.com/101/20110508/7_300560.shtml, 2011-05-08.

[2]刘金松.富士康内迁效应:河南农村劳动力外出比去年底减少80万[EB/OL].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0/09/23/181525.shtml, 2010-09-23.

河南区域 篇11

一、区域品牌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区域品牌, 是指在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区域性, 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范围内, 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应, 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 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形成了该地域内某类产业产品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如中国瓷都———景德镇、中国鞋都———温州等。区域品牌具有以下特征:

1. 区域品牌具有综合性和扩散性

与一般品牌一样, 区域品牌首先也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和象征, 也具有为了确定不同卖方间的产品或服务, 将其与其他竞争者区分开的目的。同时, 区域品牌是集群众多企业行为的综合表现, 更具有持续的品牌效应, 是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促进本地产业开拓更广阔市场的有效手段。

2. 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比较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企业品牌是一种私人物品, 具有排斥性和竞争性。而区域品牌则是一种公共物品, 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即不论一个人是否能承受这种物品的价格, 他都可以使用这种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当公共物品向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时, 社会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 区域品牌对区域内产业品牌有外部性

一个良好的区域品牌具有正外部性, 有助于这个地区内产业品牌的成长和成功。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区域品牌具有“晕轮效应”, 会使区域内产业品牌无形中戴上一个神秘美好的光环, 从而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反之, 则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二、创建区域品牌对提升河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的优胜者往往是各个领域的名牌, 名牌经济构成了市场经济中的最精华部分。名牌经济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由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名牌经济形成发展的过程, 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河南与东部省份, 尤其是沿海地区相比, 经济还很落后, 更应看到并利用名牌经济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 提升区域竞争力, 以参与市场竞争, 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1. 有利于扩大影响力, 积极参与旅游市场竞争

“十五”以来,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 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 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 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基本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但是, 与国内旅游发达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等相比, 河南还存在着区域品牌不明、区域协调不利等问题, 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整合, 河南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实现。

2. 有利于形成旅游主导产业, 提高旅游经营层次

旅游业区域品牌、名牌战略的实施必须发挥比较优势, 依据河南省自身的特点,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实施旅游差异化策略。但特色旅游的做大做强, 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 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特色旅游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因此, 实施旅游品牌、名牌战略能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形成, 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区域品牌的建设,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推进,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可以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其经营层次和水平。

3. 有利于品牌资源整合, 形成资源互补效应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既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也有独一无二、难以尽数的人文景观。河南省景内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旅游特点, 如洛阳、开封、许昌市区内人文景观相对比较突出;焦作、洛阳、平顶山等市郊县的自然景观相对比较突出, 单个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于旅游的综合利用;区域品牌的建设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打造出旅游精品和提高旅游产品品位。因此, 实施旅游业大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 整合各种优势, 减少浪费, 保证品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4. 有利于克服旅游经营的高度分散性

目前, 河南旅游业的突出特征是小规模和高度的分散性。这种小规模经营, 难以对旅游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 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 因为实行品牌化要付出成本, 如品牌的设计制作和注册、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的塑造及其推广、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等, 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如果经营规模过小, 就会导致单位旅游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这种小规模经营, 建立单个品牌是不现实的。而同一区域范围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联合起来, 建立一个共同使用的共有品牌———区域品牌则是可行的。

三、区域品牌创建策略

1. 以区域产业集群的优势特色为定位

定位就是确定区域品牌在市场中的适当位置及其发展取向。区域品牌的定位不能与一般产品品牌那样固守一一对应关系, 产品只是区域品牌的载体和价值实现的平台, 在制定品牌战略时必须给区域品牌的发展与延伸预留足够的空间, 因此, 在对河南旅游区域品牌进行定位时, 就必须紧扣河南省产业集群的特色优势, 要反映出河南独特的区域特征, 但同时又要兼顾不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情趣, 不能过于追求区域性而陷入狭隘的本地化, 让本地以外的消费者难以理解和认同, 那样就不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和传播。

2. 注重区域品牌的特色营销

营销是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大问题。因此, 有效的品牌形象宣传是区域品牌创建和推广的必由之路。河南省在进行旅游品牌营销时应采取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巧妙组合进行传播。首先, 要抓住时机, 做好广告宣传, 让广大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区域品牌的特征和个性;其次, 要以优良的产品品质打动消费者, 形成良好的消费者口碑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再次, 要不断发展旅游促销手段, 使营销信息达到尽可能多的目标客源市场;最后, 要紧扣区域特色, 形成差异化的宣传内涵, 让河南旅游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有的位置。

3. 加强区域品牌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河南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这就必须要求河南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进而要求河南区域旅游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持续效应和影响力。因此, 在区域品牌的管理过程中, 必须以创新为理念, 以文化开发为手段, 构建河南区域旅游品牌的持久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形成区域品牌竞争力优势的源泉, 科技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品质, 有品质才能有品牌, 优良的品质和持续的创新是区域品牌的坚实基础。同时, 区域品牌的形成和传承又离不开文化的积淀, 任何品牌都要具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底蕴, 只有有良好文化底蕴的品牌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精神享受, 从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河南省境内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 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在我国八大古都中占据四席, 古文化发掘优势可见一斑。因此, 在区域品牌的传播主题上必须融入科技创新和区域文化内涵才能使区域品牌具有强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 邱如美,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 2005, (3) :34-35.

[3]洪秀华.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9) :118-121.

[4]李光斗.区域经济的品牌化发展[J].连锁与特许, 2008, (10) ::44-46.

上一篇:通信可靠性下一篇:功利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