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阻力

2024-05-29

政策阻力(精选4篇)

政策阻力 篇1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 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合法化后, 政府执行者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 运用各种政策资源, 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行为方式, 将政策从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 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因素

(一) 来自政策主体方面的因素

1、成本-收益预期。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动机的,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在互动中的利益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 政府是经济人, 会进行成本-收益预期, 这将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尤金·巴达克以博弈论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他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 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 每一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 并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而每一项政策的成功与失败, 往往取决于各方参加者的“战略选择”。

2、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人, 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行为倾向, 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一项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 执行主体就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 甚至恶意对某项政策进行歪曲、篡改。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有利的政策则传达、贯彻;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无用无利的政策内容则不贯彻、不传达。

3、执行人员的素质欠缺。

由于政策执行者政治素质不高, 对政策认识不够, 无法正确了解政策本质, 难以全面正确地执行政策, 导致执行失误, 使政策走样变形;政策执行主体业务素质欠缺, 消极被动或低效地执行政策, 影响和阻挠了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 政策本身的因素

1、政策缺乏明晰性, 政策方案模糊不清。

导致政策执行主体判断不准确, 在实际执行中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相反会导致政策界限不清以及对政策的随意变通。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漏洞, 给政策执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接受政策的目标群体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与分歧以至影响社会稳定, 间接地给政策执行造成极为不利的环境和影响, 阻碍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2、政策缺乏稳定性与配套性。

政策朝令夕改常常会导致政策互相撞车的现象, 导致政策缺乏稳定性, 使政策体系结构紊乱,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法定权利, 导致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 使政策执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政策朝令夕改还会使政策产生不协调性。

(三) 资源与环境因素

1、政策资源包括财政、人力、信息和权威等。

目前, 我国许多政策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经费的缺乏。人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决定因素,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 但现实中,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远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水平。政策执行者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使得政策制定者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 使政策的执行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控制。权威资源是政策执行的保障。没有权威, 就不可能政令畅通、相互配合, 就无法实现政策目标。

2、政策环境包括目标团体的态度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整合程度。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必然涉及到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 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调整, 公共政策对象对这项公共政策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从政策中获益的群体就会赞成这项政策;既无获益也无好处的群体对此项政策的态度则不十分明朗;而利益受损的群体对这项政策进行消极抵制, 甚至会采取反对政策的行为。

(四) 体制因素

1、信息沟通机制。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过程。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 是防止执行偏差的重要条件, 政策信息的不对称或沟通渠道受阻, 都将严重影响公共政策执行。

2、监督机制。

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 都有不顾道德规范, 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 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 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注意行为。”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政策监控机制不健全, 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政策的监督, 政策执行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以及政策执行结果缺乏必要的赏罚措施。

三、克服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因素对策

(一) 加强政治社会化功能, 扩大政策宣传。

其一, 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执行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些基本技能决定了政策执行主体对业务工作的熟练程度、责任心和工作效率, 也决定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政策信息的搜集、筛选、处理和传递能力以及对政策信息的敏感程度。政策执行主体应该通过学习和培训, 熟悉政策执行的活动规则, 提高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的能力, 从而为有效地政策执行奠定基础;其二,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政策执行主体应将政策执行对象群体行为所需要调适量降到最小, 以减少人为造成的抵制, 从而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加强政策宣传, 提高政策对象群体的政策认同感, 可以使政策执行者和对象群体认真领会和理解政策目标的具体内容, 为有效的执行政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入目标对象进行研究, 结合其具体情况设计政策和政策执行策略, 避免由于政策本身缺陷导致目标对象的不顺从或不配合。

(二) 有效利用政策资源, 创造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制定部门要设立一定的程序、制度, 甚至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不仅执行者、执行机构之间需要沟通协调, 执行者、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之间也需要不断地沟通和协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为了确保政策资源的有效获得, 应该注意在对政策执行资源的投入过程中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否则也会因为资源不足导致政策执行目标执行没有结果或者是效果差。

应根据执行反馈和实际情况不断追踪决策, 对执行决策不断调适, 最终取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公共政策执行本身是一个系统, 而这个系统又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 即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因素。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构成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 也影响着执行的整个过程。公共政策执行也要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 重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

(三)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完善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

其一, 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公共政策执行要求各级执行机构建立信息中枢系统, 强化政策信息网络的运行机制, 加强行政领导;加强信息网络的兼容与沟通, 尽快实现政策信息工程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政府上网工程建设, 加快电子政务进程。政府上网增加了群众了解政策信息的渠道, 增强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增加了目标群体与政策执行主体的沟通和反馈机会, 从而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 实现政务分开, 促进廉政建设,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率。

其二, 民主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执行计划。通过公民参与执行计划的制定, 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关切度, 完善政策执行计划的听证制度、电视电话会议和电子行政制度, 有助于公民意愿和实际情况的充分表达, 可以大大降低公共政策执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公共政策执行计划更具可操作性或可行性;公民参与执行监督。我国公民参与政策执行监督的主要保障机制是行政契约制。行政契约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公共政策执行机关与目标群体的权利和义务, 可以改变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混合角色,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率。公共政策执行的行政契约主要体现在政府和部门签订的各种目标责任书、政府与社会团体和企业法人签订的行政合同、公务员制度等;公民参与执行评估。有利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公开化和有效性, 也有利于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力度和行为监控力度, 有利于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重大责任问题和执行偏差问题及时披露, 提高政策和法律的权威性。公民参与执行评估主要体现在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结果的考核制和执行人员的业绩评价的民主投票制。

其三, 监督控制机制。监督机构必须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意识, 认识政策执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使各种政策执行活动广泛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下;要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 制定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政策执行监督的具体形式、程序、手段以及咨询、调查、弹劾、罢免等实施方法, 使权力机关的监督落到实处;要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不仅要积极开拓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更要加强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 使社会监督权威化、法制化;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促进政策执行者提高政策素质和政策水平, 控制政策执行方向, 提高执行效率。

摘要:公共政策的效果要受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相关因素的影响。在公共政策执行中, 政策主体方面的因素、政策本身的因素、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因素以及体制因素是关键的阻碍因素。应加强政治社会化功能, 扩大政策宣传;有效利用政策资源, 创造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完善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 保证公共政策有效实施。

关键词:公共政策,主体,环境,体制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2.

[3]吴胜, 张凤军.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杨菊先.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2004.7.

[5]唐旭斌, 余二亮.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分析及对策[J].行政与法, 2003.8.

[6]戴艳军, 徐进.克服公共政策执行制约因素的对策分析[J].理论界, 2004.5.

[7]宁国良.论公共政策执行机制问题[J].求索, 2004.6.

[8]张为波, 王莉.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3.

[9]庄国波, 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理论探讨, 2005.6.

贫困农村政策落实的阻力与突破 篇2

关键词:贫困问题,农村工作,政策落实,产业化经营,村民自治

1贫困农村政策落实的现实阻力

1.1宣传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贫困地区村民居住分散,每家每户相距较远。对乡镇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而言,每项新政策出台以后,宣传工作是头等大事,也是最让他们头疼的事。笔者在甘肃省贫困村任职一年多,通过深入了解和调研,对农村政策落实中的困境深有感触。首先,通知开会不易。有的家庭举家外出,连邻居也不知道其联系方式,如果要向其通知开会或者相关事项,都是难上加难。其次,召集群众不易。村民本身居住分散,通知开会大都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虽然方便了村干部,但是由于不是面对面的通知,从而降低了村民参会的积极性。每次通知村民开会,参会者寥寥无几。再次,宣讲传达不易。由于无法将村民召集起来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宣传政策。有的村委会就将政策先传达给各村民小组组长,然后再由其将相关政策传达到每家每户。但是由于村民小组长自身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无法原原本本的将整个政策向村民解释清楚,最终导致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不全面。

1.2农民落实新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新的政策方针出台以后,由于前期宣传工作不扎实和普通群众相对较为僵化的思维,导致普通群众对新的政策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一方面,新政策在农民心中缺乏公信。普通群众已经习惯于固有的经营和生产模式,对新的政策从心理上不信任,生怕尝试失败,遭受损失[1]。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村民小农思想严重。村民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的来分析看待新政策可能带来的利好。尤其在涉及到缴纳相关费用的时候,往往考虑到自己当前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以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例,许多年轻的村民就不愿意加入[2]。但是,当他们一旦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时候,又会想尽一切办法要求补缴,从而得到报销费用。

1.3政策落实缺乏有序的组织

乡镇和村“两委”处于农村政策宣传落实工作的最前沿,所有的政策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机关安排给村两委去贯彻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乡镇甩手不管型。就是乡镇干部将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全部交代给村“两委”。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有些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落实不扎实。另外一种是乡镇全盘包办型。为了应对上级检查,乡镇干部将村上的所有工作全盘包办,从宣传、统计到最后的落实,乡镇干部除了向村干部了解基本情况外,全部一手操作。这种工作模式既忽视了村“两委”的作用,也严重打击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有的村干部混天度日,对基本的村务工作都不知情。由于存在这两种误区,乡镇和村“两委”在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方面没有正确合理的分工和定位,致使政策的落实缺乏有序的组织。

2贫困农村政策落实受阻的原因分析

2.1贫困农村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是政策落实受阻的主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导致贫困地区的农民小农思想严重。大部分村民只对自身利益或家庭利益相关的事关心,对国家,政治权力漠不关心,具有浓厚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圈子意识,对血缘,地缘关系以外的人和事通常持怀疑、排斥的态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3]。在很多偏远的农村,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许多农民还缺少政治参与的意识。对基层自治消极参与、漠不关心。农民在理解和接受新政策过程中,往往只从自身和眼前利益出发,不能长远考虑,使政策无法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2.2村民文化素质较低和经济落后是政策落实受阻的根本原因

贫困农村,往往由于条件所限,村民从本地寻求致富的渠道较窄,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农村常住人口明显呈“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3]。16~50岁的人口外出比例都很高,其中20岁上下的人口外出比例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人是政策落实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个体,从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看,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导致农村经济无法健康发展。在“升学模式”的教育体制下,大批农村知识分子被引入城市,形成一种越贫困的地方越没有文化,越没有文化的地方越贫困,越贫穷的地方越不容易接受新的政策和事物的恶性循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缺乏科学、严密的规划和引导,致使农村文化程度最高的青壮年务农劳力大批流失,造成现有务农劳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急剧上升,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下降[5]。由于文化层次所限,村民无法及时全面的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从而对政策的贯彻执行怠慢、消极,有时可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批劳动力外流在导致年龄结构失衡的同时,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也致使政策的贯彻落实缺乏带头人和实施者。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壮年劳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相对老年人对新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远远的强于老年人。本来应该是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带头人。但是,这些青壮年劳动力却大多外出务工,使政策的贯彻落实缺乏执行的主体。由于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带头参与,使得许多惠民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无法取得政策设计者所预期的效果,也无法真正改变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而落后的经济状况又无法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在家乡创业致富,导致农村的经济更加落后,从而给新政策的落实造成更大的阻力。

2.3村民民主自治意识缺乏是政策落实受阻的直接原因

首先,村民民主意识淡漠导致政策落实受阻。我国的农村人口分散广泛,村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圈子意识较强,对血缘或地缘以外的事通常漠不关心,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组织来表达农民的利益,农村里欠缺真正为农民表达利益的组织,广大村民大多各自为政,对村里的基层建设和民主政治参与能力较低,质量不高。而农民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也让农民不愿去参与村里的政治生活村民不能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当然不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势必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阻力。其次,乡镇干部的不当行为导致政策落实受阻。如前所述,有的乡镇对村务全盘包办,致使广大村民对村“两委”的存在感缺乏认同。在村干部向村民进行政策宣传和贯彻落实时得不到村民的配合和支持。再次,部分村干部威信不高导致政策落实受阻。有些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作风粗暴,蛮横专断,生活中不注意自身形象,工作中不讲究方式方法,严重损害地方政府形象。村干部作为最基层的政策落实人,不能以德服人、取信于民,自然会让村民对政策的落实产生抵触。

3贫困农村政策落实受阻的突破途径

3.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是农村政策落实的前提条件

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农村政策的落实至关重要。要切实转变贫困农村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一方面,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由于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文化水平较低,普通的宣传手段无法达到宣传的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应到及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进行讲解。在电视广播无法普及的地区,基层乡镇机关要组织专门的政策宣传对,进村入户,通过面对面的思想工作,来让广大群众认识新政策、接受新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广大人民认识到党和国家政策对整个农村乃至国家所带来的利好,引导村民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接受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首先,文化素质的培养要从孩子抓起。国家需要大力宣传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最大力量保证每个贫困地区孩子上的了学。为提高贫困地区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其次,要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过于深奥的教育模式,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因此,国家还需要专门培养懂农业、懂技术并且了解农村的师资人才,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贫困农村农民施以有效、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6]。通过抓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村民的整体素质。

3.2强化“两委”职能,加强民主管理是农村政策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党支部是农村一切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作为最基层的农村组织,村“两委”成员既是普通村民,又是村干部,在政策的执行和宣传方面与普通村民有共同语言,也承载着共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强化村“两委”职能,是确保农村政策落实的组织保障。一方面村“两委”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要正确处理与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既要接受乡镇党委的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又要充分认识村民自治的重要性,摒除涣散懒惰、推脱等靠的工作作风。通过及时、扎实的开展村务工作,充分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及时向村民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村“两委”要强化民主管理。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工作制度,通过民主管理,提高广大村民参加村级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利用村民参加村民大会等机会,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确保广大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吃透、吃准,并积极贯彻执行。

3.3加强政策引导,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是农村政策落实的根本途径

农村各种政策的落实和经济的发展,主要要靠处于中坚力量的青壮年村民来实现。而要使这些村民能够安心的在家乡创业致富,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国家的政策引导是留住青壮年劳动力的初期工程,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才是留住劳动力的根本途径。从国家政策引导的角度来讲,国家应当鼓励20~50岁年龄阶段的青壮年劳动力安心留在家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首先,要对青壮年村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青壮年村民在当地从事各种创业活动给予必要的补贴和政策上的倾斜,使他们认识到外出务工和在家创业同样能够赚钱养家。其次,要对青壮年村民及时进行创业指导。当地政府对留守创业的青壮年劳动力要定期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一方面让他们及时掌握国家经济状况,寻找创业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业务技能方面的支持,使他们的创业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

从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扶持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7]。

参考文献

[1]吴岩,徐朝安.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行困境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735(15):4672.

[2]郑前明.从博弈和供求的角度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J].新农村,2011(5),17.

[3]毕红微.小农思想与农民的政治参与初探[J].学理论,2013(22),59.

[4]钟甫宁,向晶.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比较及政策涵义[J].现代经济探讨,2013(3),8.

[5]孙雪霞,刘桂玉.关于农村教育与农村贫困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7(1).

[6]林卡,范晓光.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6(1).187-192.

[7]郭鹏,余小方,程飞.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以及反贫困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1):9-13.

[1]陈端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中国剩存贫困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2]吴碧英.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政策阻力 篇3

医疗行业是少数不会因金融危机而产生巨大震荡的行业之一。在国际上,医疗、医药行业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关注及投资的热点,作为长线投资的首选,医疗投资行业始终长盛不衰,因为它关乎到人的生命及健康,因此具有极大的投资潜力和价值。我国在加入WTO后,为确保政治经济稳定,保护民族工业,政府对于开放中国各级市场一直采取保守的、逐步放开的方式。一些对民生影响较小的行业如:汽车,家电等早已放开,外资亦介入中国市场;在对民生影响较大的领域内,如教育、医疗、金融等则没有完全放开。(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八项重点工作。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扩宽被列为今年改革重点工作的首项。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所以当政府作出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举措后,其背后所蕴涵的巨大机会和能量,一下子将中国民营医疗推到了舞台中央。但相比于《意见》刚出台的欢呼雀跃,现在的民营医疗已然平静了许多。

“对整个医疗产业来说,《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消息,但目前我们还只能望梅止渴。因为《意见》什么时候落实不知道,什么时候实现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我们也不知道。虽然已经发布了一段时间,但对于我们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它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北京伊美尔医疗美容连锁集团总经理李镔的观点和一些民营投资机构的观点不谋而合。“《意见》之后就没有下文,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的实施细则我们还没有看到,没有见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出来。”

据了解,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但社会资本具体怎么进入医疗行业?可以进入到医疗行业中的哪些领域,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依然面临着较高的门槛。和公立医院的合作还不能触及整个医院的产权改革,仍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控制权、国有资产、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等;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面临的阻力也没有真正消除。

执照申请——社会资本开办医疗美容机构的最大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价值观的驱动,国人心中对美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狂热,医疗美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另外,商业医疗的属性决定了医疗美容项目可以随市定价,随人定价,随机定价,个性消费成风,没有价格争议。对于医疗美容机构的投资回报价值,不少专家已有讨论及预测,医疗美容市场膨胀速度惊人,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是会获得丰厚回拨的热门专科医院。在国际上,商业医疗已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韩国GDP的4%是来自于医疗美容,泰国、瑞士、台湾观光医疗已经成为了这些地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加上当前全球经济比较低迷,资本开始追求实体经济,可以说现在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美容行业的好时期,而执照申请难却成为了民间资本说不出的痛。

“现在政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一个根本性的诠释。尤其医疗美容这块本身就是面向市场的商业医疗,可目前的民营医疗美容仍然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它需要面临双重的压力。第一个就是市场压力,这个容易理解;第二个,就是来自政府及其政策落实上的阻力,这突出的表现在开办医疗美容机构的执照申请上,把民营医疗美容做成大而强的连锁机构还需要等待。”伊美尔医疗美容连锁集团总经理李镔告诉记者,社会资本举办医疗美容机构,最难的一步就是申请执照。

和一些国家将医疗行为按照基本医疗和商业医疗划分不同,据了解,我国对医疗行为现在还是从所有制上面来进行区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这就导致我国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医疗机构执照的发放上控制的比较严格,对于属于商业医疗范畴的医疗美容等机构的营业执照的发放,仍按照传统的医疗网点分布及具体规定,也就是基本医疗和公立医院的设立方式在进行。

据市场需求调查得知,一般每5~7万人口中应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医疗美容机构。虽然我国有些较大城市已达到百余家,但更普遍情况则是一些大城市仅有几十家、十几家,甚至少至一两家。以北京市为例,数千万人口中仅有数百家正式医疗美容医院、门诊部和诊所,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为国有医院的整形外科所开设的美容机构。相比于台北忠孝东路一条街上就有300、400家医疗美容诊所,整个台北市医疗美容机构超过2000家的盛况,我们的医疗美容机构数量逊色不少。

“既然现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那在民营医疗机构的执照申请上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是不是可以放开一些了,如果还在执照上面设卡,这既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对待商业医疗的方式。医疗美容行业整体的医疗水平要想真正提高,就应该开放,让各医疗机构自由竞争。”李镔认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可以用定期考核或者不定期抽查的的方式来加强对医疗美容机构的管理而无需在执照上面设立门槛。

申请执照不易,又想进入医疗美容领域,社会资本就剩下收购现有医疗美容机构这条路。据了解,目前开办医疗美容机构的执照甚至成为了一种可以买卖的稀缺资源。

医疗专业人才——民营医疗机构绕不过的坎

医疗行业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所以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相当严格且成长周期漫长。中国的医疗行业长期以来一直由政府所主导,只有在公立医院医生才有好的事业发展前景,所以中青年技术人才一般不会去民营医院。改革开放后,医药企业开始走向市场化,医生的隐性收入也有了不同幅度的提升,正因为此,我国的医疗从业人员一直相对稳定,且大多供职于政府投资的公立医疗机构。虽然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阻力依然存在。公立医院的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医院供职,医疗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中国民营医疗机构仍然步履蹒跚、发展缓慢。

即便和市场结合紧密,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可以用其灵活的营销手段,来不断加深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但吸引不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让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变的非常薄弱。随着医疗美容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消费者的日趋理性化,人才匮乏的弊端已经慢慢凸显出来,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民营医疗美容机构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依靠广告炒作,市场的运作等营销手段制造出来的声誉毕竟只能维持一时,要建立良好的口碑和长效的品牌效应,必须要以技术实力为基础。

“虽然现在政策上已经规定在民营医疗机构从业的医生可以和公立医院医生享受同等的待遇,如职称的晋升,但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实际上这还是一道玻璃门。医疗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你离开了公立医院,你的学术地位就会戛然而止,这就演变成为,民营医院的医生除了挣钱就没有了别的盼头。可以想象什么样的医生愿意到民营医院来呢?如果他在公立医院收入稳定,他来民营医院干嘛?”李镔对《中国医疗美容》记者表述到。

2011年,为解决社会办医人才紧缺问题,破解这一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难题。“医生多点执业”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些省市也已经试点了医生多点执业,但这一话题的纷争从未停止:民营医院的管理者对于医生多点执业持欢迎态度,公立医院的院长们也表示“赞同”,却又担心医生们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结果出现了政策允许,大医院院长不放人的情况。

“我们国家的医生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可不可以上自己的诊所或者去别的医疗机构多给社会做些贡献,同时自己也挣点钱?如果能挣到这些钱,一个自尊心这么强的职业从业者肯定不会去拿那些灰色的收入!”在李镔看来,医生不能流动是一种极度的浪费,医师多点执业的根本在于将医生资源让社会共享,以调和医患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他告诉记者,在美国一个医生一旦取得了某个州的行医执照后,就可以在这个州的范围内自由行医,并且美国的大专家基本都是自己开办私人诊所。上午可能去学校,去公立医院为学生、年轻医生免费讲课,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下午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诊断开展工作,赚取经济收入。

民营医疗执照难申请,人才的匮乏与医生流动性少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现阶段的中国民营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强势的民营医疗连锁企业。而从市场反应来看,目前能够获得资本青睐的民营医疗机构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锁型,因为相比于单体企业,连锁企业可以不断开辟新市场,营业规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另一个特点是专科型,因为专科医院可以避免和国内大型的三甲综合医院竞争,毕竟和医疗资源远远占优的公立医院相竞争,民营医院绝对不是其对手。上市成功的爱尔眼科以及获得资本方偏爱的瑞尔齿科、佳美口腔、安琪儿妇产医院、伊美尔医疗美容等少数民营医疗机构都是此类型的企业。

政策阻力 篇4

第一, 执两端。虽然汉朝的实力非常强大, 但匈奴在汉朝前期实力决不逊于汉朝, 既然汉武帝能够考虑到断匈奴右臂, 那么匈奴自然也想到过断汉朝左臂, 利用西域各国与汉朝为难, 因此匈奴自始自终也没有放弃过对于控制西域的努力。但从老上单于击破大月氏以来匈奴便在西域处于称霸地位, 在西域设有僮仆都尉, 其在西域的影响力长期存在, 哪怕到西汉后期南北匈奴分裂, 北匈奴依然能够保持对西域各国的威摄力, 因此即便是西汉逐步建立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各国也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匈奴的军事威胁, 而汉朝的同样有威摄力, 于是产生了西域各国两属或属汉执两端的情况。李广利讨伐大宛时“初, 二师后行, 天子使使者乌孙, 大发兵并力击宛, 乌孙发两千骑往, 执两端, 不肯前”1, 乌孙与汉朝联姻, 却不肯发兵击大宛, 可见汉朝在西域并未达到有说一不二的影响力。2而在直接和匈奴比拼军事影响力的楼兰, 情况却更为复杂, 楼兰本为西域要道上的国家, 武帝年间, 赵破奴击破之, 降服了楼兰王。然而“楼兰既降服贡献, 匈奴闻, 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 一子质汉。”3两子分别质于两国典型说明楼兰国两属现象, 若要追究其原因, 则在于楼兰王在被逼问时的回答“小国在大国间, 不两属无以自安。”4可见, 楼兰也承认了自己执两端的行为, 并给出了自己的无奈之处。之后西汉与匈奴在楼兰继续进行拉据战5, 三易其王, 最后终于在傅介子刺杀旧王新立在汉的质子为王之后, 楼兰方结束了两属的经历, 并更名鄯善。至于西域其他国家, 有也不少有过两属的经历, 其直接表现是西汉匈奴的长期拉锯战, 譬如六争车师等。

第二.汉臣属国内部的斗争以及西域大小国的内部臣属。西汉将西域视为牵制匈奴的主要力量, 自然希望其臣属国能够紧紧团结在汉朝的领导下, 以便能共同打击匈奴, 而不是被匈奴各个击破。因此, 西汉不希望西域各国内部出现斗争, 但事与愿违的是西汉经营西域的一百多年西域内部的争斗也不少。“鄯善国, 本名楼兰, 辅国侯, 却胡侯, 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 左右且渠, 击车师君一人, 译长两人”, “焉耆国, 王治员渠城, 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 口三万二千一百, 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6。却胡侯与击胡君都是针对匈奴设立的官职, 专门统军攻击匈奴。而在此两国中, 另设有击车师君, 则同理能够理解为专门负责进攻车师的将领。可见这两国与车师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 因此才有设立此职的必要。“初, 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 还过杅弥, 杅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电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 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7李广利阻止杅弥遣太子受质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西汉对于整个西域的宗主国地位, 而西域各国内部也出现了纳质现象, 说明西域内部之间也出现了臣属的关系, 这是汉朝所不能认可的, 汉朝认为这种内部臣属的关系是对于汉朝在西域权威的挑战。无论是西域内部的斗争还是臣属, 都影响了汉朝对于西域全局的把握, 不便于被汉朝利用和控制以打击其他势力。甚至不排除西域某些国家在斗争中脱颖而出, 称霸一方不服汉朝的现象。8

第三, 杀汉委任官吏, 不从管理。由于在西汉中前期尚有充足的武装力量足以威胁到西域各国, 因此这种反抗方式较为罕见。前文所提到的李广利要来了杅弥太子“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 以杅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 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龟兹贵人姑翼谓其王曰:‘赖丹本臣属吾国, 今佩汉印绶来, 迫吾国而田, 必为害。’王即杀赖丹, 而上书谢汉, 汉未能征。”9此时西域属国虽然杀害了汉朝委任的官吏, 但并非是出于对以夷制夷政策的对抗, 而仅仅是对派遣来屯田的人感到不安, 担心赖丹羽翼丰满后进行打击报复。而在西汉末年以及王莽时期, 中央对西域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西域各国便纷纷利用此机会进行反抗, 王莽时期“匈奴大击北边, 而西域瓦解。焉耆国近匈奴, 先叛, 杀都护但钦, 莽不能讨。”10其后, 王莽建立新朝,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派去西域的五威将王骏, 都护李崇皆战死在西域。而且焉耆利用了汉朝一直以往的以夷制夷政策对王骏进行诈降, “及姑墨、尉犁、危须国兵为反间, 还共袭击骏等, 皆杀之。”11如果带的是汉兵, 自然不会出现部下反间和倒戈的情况, 王骏可以说是死在了以夷制夷的政策之下。

第四, 反附匈奴, 夷联以制汉。这是各夷反抗西汉政府最为激烈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以夷制夷完全相反的夷联以制汉来维护本国利益, 反抗汉朝控制。, 而作为汉朝最大的竞争对手, 匈奴自然成为了夷夷联盟制汉的首领。呼韩邪降汉, 南北匈奴分裂后, 北匈奴较之以前实力更弱, 更需要西域各国的帮助。“会康居王数为乌孙所困, 与诸翕侯计, 以为匈奴大国, 乌孙素服属之, 今郅支单于困厄在外, 可迎置东边, 使合兵取乌孙以立之, 长无匈奴忧矣。”12此时的西域诸国已经学会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来决定究竟是与匈奴还是汉朝进行联合, 以便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康居之所以能敢于和匈奴联合, 也就是看到了匈奴在乌孙的影响力。然而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陈汤二人却带兵到康居诛杀了郅支单于, 瓦解了最初的夷夷联盟。至汉末西域各国纷纷叛降匈奴, 车师后国王姑句由于“车师前王为都护司马所杀, 即驰突出高昌壁, 入匈奴。”, “胡来王唐兜, 国比大种赤水羌, 数相冠, 不胜, 告急都护。都护但钦不以时救助, 唐兜困急, 怨钦, 东守玉门关。玉门关不内, 即将妻子人民千余人亡降匈奴。”13可见在汉末新初, 西域各国对汉朝长期实行的以夷制夷政策来了一个总爆发。归附匈奴, 与匈奴一同对汉朝造成军事威胁。是反抗西汉政策的最激烈的手段。

西域各国在以夷制夷政策推行的一百年中出现了诸多的反抗方式和事件, 归结其原因, 主要是三个方面。

先从西汉政府来看。诚然以夷制夷政策减少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但却并未根本上消除军事负担, 而仅仅是将压在中原老百姓头上的负担转移到了边境少数民族的头上。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却激化了民族矛盾。以夷制夷使“中国坐享大功, 百姓不知其劳……夷胡相攻, 无损汉兵者也”14损失了中原劳动力会造成农耕社会劳动力缺乏, 可是少数民族损失了劳动力即便是游牧也会造成人手不足现象。而王莽发乌桓兵攻击匈奴时, 乌桓担心久屯不归且不便水土, 遂反叛结怨于莽。其可见无论是哪一民族, 面对战争的态度都是持否定的, 既然中原王朝长期作战内耗严重则会有农民起义的发生, 那么长期征用少数民族士兵自然也会导致少数民族不听调遣或者是反叛等结果。

其次, 从匈奴来看。西汉推行以夷制夷的近百年来, 匈奴从来没有放弃过与西汉的争夺或者说是联夷制汉的努力。因此在西域小国实力弱小时或者是汉朝经营不利时, 匈奴势力就能够做到乘虚而入, 反击西汉的以夷制夷。前文提到的楼兰刚降汉匈奴即发兵征讨, 使楼兰出现了二子分质于两国的情况, 当汉朝适细君公主于乌孙王昆莫时,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 昆莫以为左夫人。”15左右二夫人分属两国, 造成的是西汉与匈奴势力在乌孙太子位上的争夺, 哪国公主之子能够成为太子, 哪国就有希望成为乌孙为来的宗主国, 体现了匈奴与汉朝的争夺。而当乌孙遇到内乱时, 匈奴留在乌孙的一支就可能叛汉“初, 肥王翁归靡胡妇子乌就屠, 狂王伤时惊, 与诸翕侯俱去, 居北山中, 扬言母家匈奴兵来, 故众归之。后遂袭杀狂王, 自立为昆弥。”16有匈奴如此的政策, 西域国家执两端或叛变, 或联夷制汉都是有可能的了。

第三, 从西域国家自身利益来看, 其放弃匈奴来受汉朝控制对抗匈奴, 无外乎出于匈奴在西域实行的暴政使得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那么如果这些国家不愿受汉朝控制也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汉朝末期没有实力能很好经营西域的情况下, 各国的利益无法在由汉朝政府保证, 因此选择了不再臣属而自立, 继而发展实力, 取得地区霸权。另一种情况就是在汉朝的西域政策不利于本国时投降匈奴, 形成夷联以制汉, 出于西域各国自身利益的时常变化, 各国对汉朝的政策时而认同时而否定, 造成了不听调遣或是自己称霸。

正如同以夷制夷政策在西域开展的一样, 推行时的任何一种阻力都涉及到西汉匈奴和西域三方面的利益的整合和斗争, 因此在研究时并不能孤立的看问题。总之, 以夷制夷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执行过程中的阻力都时时体现着各国在西汉时期的基本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状况。研究以夷制夷政策对于从各个层次研究西域, 匈奴历史都有帮助作用。

摘要:自张骞凿空之旅后, 汉朝政府出于对抗匈奴的目的开始经营西域。以夷制夷政策是各种统治手法中最主要的一种。其目的是利用与汉朝友好的西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对威胁到汉朝统治的其他西域国家以及匈奴进行打击。从而达到遏制汉朝政府敌人的目标, 维护边疆稳定。本文是对前人研究过程中较为忽略的实施效果不好的表现和原因做一个分析。

上一篇:教学语言之漫谈下一篇:辽宁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