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态度

2024-05-15

教师工作态度(精选12篇)

教师工作态度 篇1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前因及形成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以中小学教师为调查样本,对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希望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水平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对其工作所持的积极或消极态度,包括员工对工作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工作满意度反映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感体验,而积极情感体验不但是实现期望结果(如工作绩效)的有效途径,而且其本身也是目的。工作投入是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的积极的、完满的、与工作相关的一种情绪状态。实证研究发现工作投入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等正相关,与离职意愿等负相关[1]。

在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上,研究者发现分别代表个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组织支持和心理资本是影响它们的重要前因。工作要求—资源模型认为,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影响工作投入[2]。工作要求是指为实现工作目标所提出的在物理、生理、心理、社会和组织等各方面的要求;工作资源是指个体实现工作目标所须拥有的各种资源,一般分为个体内部资源(如心理资本)和外部资源(如组织支持)两种。一般地,过高或长期的工作要求会引起个体资源和能量不断地消耗从而导致工作投入水平下降,而工作资源则能够为个体提供能量补充,激发其工作动机,增加其对工作角色的认同和提高工作投入的水平。实证研究证实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理论观点,发现分别代表个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均与工作投入积极相关,并且与工作满意度积极相关[3~5]。

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能够预测心理资本[6]。个人资源适应性模型认为,在持续变化的组织环境中,支持性工作环境能培养员工优质的个人内部资源如心理资本和自尊,进而增加员工积极的工作结果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投入等,即个人内部资源中介支持工作环境与工作结果的关系。田喜洲和谢晋宇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部分中介组织支持感与员工角色内行为和缺勤行为的关系[7]。据此,我们推测心理资本可能中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中介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假设2: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中介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文献综述表明,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均积极预测工作满意度,而且有研究发现工作投入中介工作资源与相关态度变量(如组织承诺)的关系,据此我们推测: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的工作投入变量也可能中介工作资源(包括个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如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3: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中介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假设4: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中介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某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2份,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93.97%。其中男教师91人,女教师127人;城市教师129人,农村教师89人;中专(高中)学历18人,大专学历60人,本科学历139人,研究生学历1人;初级职称66人,中级职称95人,高级职称57人;小学教师95人,初中教师68人,高中教师55人;平均年龄35.78±9.82岁;平均教龄135.03±125.83月。

2. 工具

第一,组织支持感。使用Eisenberger等(1997)研究中使用的组织支持感量表,该量表共有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在本研究中组织支持感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

第二,心理资本。使用Luthans等开发、李超平(2008)翻译和修订的心理资本量表(PCQ-24),该量表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4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在本研究中心理资本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

第三,工作满意度。使用Eisenberger等(1997)研究中使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包含4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在本研究中工作满意度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

第四,工作投入。使用Schaufeli等开发的短版工作投入量表,该量表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3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0”从来没有,“6”总是。在本研究中工作投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

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ping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1. 主要变量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四变量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如表1)。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 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遵循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考察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第二步考察组织支持感对心理资本的预测作用,第三步考察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共同对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由检验结果(如表2)可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和教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后,组织支持感显著预测工作投入(β=0.29,P<0.001)(第一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和教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组织支持感也显著预测心理资本(β=0.38,P<0.001)(第二步);在控制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和教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预测效应不显著(β=0.10,P>0.1),但是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的预测效应显著(β=0.52,P<0.001)(第三步)。因此说明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完全中介效应为0.38*0.52=0.20,假设1得到验证。

3. 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同样遵循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由检验结果(见表3)可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投入变量后,组织支持感显著预测工作满意度(β=0.57,P<0.001)(第一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后,组织支持感也显著预测心理资本(β=0.38,P<0.001)(第二步);在控制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及工作投入变量后,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预测效应仍然显著但预测力下降(β=0.53,P<0.001),并且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效应显著(β=0.18,P<0.01)(第三步)。由此说明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预测效应为0.53(P<0.001),间接预测效应为0.38*0.18=0.07,间接预测效应占总效应的11.3%,假设2得到验证。

4. 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和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同样遵循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工作投入分别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由检验结果(见表4)可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后,组织支持感显著预测工作满意度(β=0.55,P<0.001),心理资本也显著预测工作满意度(β=0.30,P<0.001)(第一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后,组织支持感不显著预测工作投入(β=0.10,P>0.1),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的预测效应显著(β=0.52,P<0.001)(第二步);在控制了性别、职称、教育程度、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及组织支持感变量后,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仍然显著但预测力下降(β=0.18,P<0.01),并且工作投入对工作满意度预测效应显著(β=0.24,P<0.01)(第三步)。由此说明工作投入部分中介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其中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预测效应为0.18(P<0.01),间接预测效应为0.52*0.24=0.12,间接预测效应占总效应40.84%,假设4得到验证。因为在第二步层次回归分析中组织支持感不显著预测工作投入(β=0.10,P>0.1),不满足如果存在中介效应自变量必须与中介变量相关的条件,因此工作投入不中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

使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程序从原始数据(n=218)中重复随机抽取5000个样本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如下:组织支持感影响工作投入的直接效应不显著(95%置信区间在-0.0384至0.303之间,P>0.1)、组织支持感通过心理资本影响工作投入的间接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在0.154至0.420之间),说明心理资本完全中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与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组织支持感影响工作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在0.526至0.783之间,P<0.001)、组织支持感通过心理资本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在0.014至0.108之间),说明心理资本部分中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与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心理资本影响工作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在0.136至0.645之间,P<0.05)、心理资本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在0.149至0.416之间),说明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得到结果与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假设4;虽然组织支持感影响工作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在0.526至0.783之间,P<0.001),但组织支持感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间接效应不显著(95%置信区间为-0.012至0.087之间),说明工作投入不中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与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

四、讨论与建议

1. 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中介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这进一步验证了个人资源适应性模型提出的心理资本在支持性工作环境与工作结果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理论观点,与以前心理资本中介高校教师个体外部资源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介企业研发人员个体外部资源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然而,与在其他群体中得到的心理资本部分中介个体外部资源(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关系研究结论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产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由于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因此未来可以重新选取中小学教师样本看本研究结论是否可重复,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工作投入三者的关系。

2. 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部分中介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是中小学教师感受到的学校珍视自己的贡献和关心自己福利的程度,它一方面能够增加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认知评价而直接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还通过增强他们的心理资本对其工作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Avolio(2005)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组织支持会对个体积极的生理和心理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激发与促进个体的整体心理潜能;Luthans等(2008)的研究也表明,组织支持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资本,即个体组织支持感越高,心理资本水平也越高。而根据期望理论,高心理资本的个体对完成工作目标表现出自信,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和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以及能够对失败进行乐观归因,因此更可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功和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工作投入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除了对工作满意度具有直接效应外,还通过工作投入对工作满意度具有间接效应。工作投入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的、完美的情感与动机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成分。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心理资本是一种可开发的源自个体内部的心理资源,能够补充持续工作要求引起的能量消耗,激励员工内部动机,使员工持续表现出工作的活力、奉献和专注(即增加员工工作投入度)。而工作投入被描述为令人愉悦的积极的工作相关体验和心理状态,研究发现工作投入与良好的健康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情感如工作满意度相关,而且与低工作投入的员工相比,高工作投入的员工愿意在工作中花更多的时间,这会提高其工作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摘要:对21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工作态度(包括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Schaufeli W B,Bakker A B,&Salanova M.The meas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 with a short questionnaire:A cross-national stud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6(4).

[2]Hakanen J J,Schaufeli W B,&Ahola K.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A three-year cross-lagged study of burnout,depression,commitment,and work engagement[J].Work&Stress,2008(3).

[3]Eisenberger R,Armeli S,&Rexwinkel B,et al.Reciproc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1).

[4]陈维政,徐兰,胡冬梅.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和离职倾向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

[5]Rhoades L,&Eisenberger R.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4).

[6]Luthans F,Norman S M,&Avolio B J,et al.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

[7]田喜洲,谢晋宇.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

教师工作态度 篇2

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遵循的准则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注重研究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我大胆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变成授课、实践和竞赛等双向交流的多种方式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我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小论文,在提高应用能力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两翼,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在探索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规律,开发中小学生创造潜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教师工作态度自我评价二

本人热衷于教育事业,两年来,我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展开。

教学中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我也努力增强自己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经常与同事交流,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学生,亲切交谈,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专业技术职称对各位的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技能的肯定,而怎么样写好专业技术职称自我评价让自己的特点更加容易被发觉的?为了让大家顺利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下面是专家解答专业技术职称中自我评价的写作技巧。

专业技术自我评价,应该属于总结类的文章,与一般的总结类文章差不多。但也有独特的特点,是职称评审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委评价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自己水平、能力、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任职以来重要经验总结。总结写得好不好,影响到专家对你的评价,也会影响到自己能不能通过。所以写好专业技术总结很重要。

教师工作态度自我评价三

“德高为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及现代化的思想武装。因此这几年来我坚持学习党的各种先进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怀谨慎、热情、谦虚的心,真诚待人、热情助人,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学高为师”,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品德,还应该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认真的教学态度、准确的课程把握和备课能力以及丰富的学识、灵动的心、权变的教育思想。鉴于此,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反映情况,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形成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我在积极咨询相关教学老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并经常征询学生意见,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不但如此我还经常自学本课程教学的相关知识,认真学习古今历史、积极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细心体味生生活并加以总结,提炼出做人做事的精华,并形成规划化的语言以便渗透到教学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目前为止,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学习自主性强,学生教学评价相对较高,这既是对我教学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为教学事业服务。

论教师正确教学态度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教学态度;宽容;表扬;微笑

身为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师生关系融洽。但现实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课堂中总会出现教师不想听到的言语、不想看到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普遍先想到学生的问题、教学环境以及学科地位等等原因,却很少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想:身为教师,我的教学态度端正了吗?

一、教学态度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学态度,指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教学认知、情感和意向三方面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及教学活动外对教育事业持有的一种平静而持续的情绪。

人们常说工作可以平凡,但工作态度不能平庸,因为工作态度决定一切。对教师这份职业来说,教学态度无疑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能不能讲好一堂课,学生喜欢不喜欢上这堂课、能不能从这堂课上学有所获,都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紧密相关。教学态度可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教学态度,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学态度。

(一)消极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拥有消极教学态度的教师,对教学没有热忱,认为教学是一种苦役。课堂教学没有导入的艺术,也没有让师生共鸣的探讨,只会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遵循固定的教学线路,讲课时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对学生的反应视而不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这样的教师不可能为课堂创造奇迹,更不可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只会让学生心境不佳、厌学弃学。这样的课堂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学习起不到导向作用,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积极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拥有积极教学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精神振奋、思维敏捷,讲解细腻入微,语言生动流畅,表情丰富多彩,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会乐观豁达地面对。他们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洗礼,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就有一位这样的教师,她的教学能力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学态度更是让人称赞。以备课为例,她上一堂课足足要准备4个小时。正是这样的教学态度,为其课堂教学的成功增加了砝码。

二、培养正确教学态度的做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促成者。凡教师都有这种体会:心情好了,感到周围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也能应付自如,顺利解决;心情不好时,看一切都不顺眼,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教师应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因为信息技术在高中是一门非高考科目,而高中学校一切朝高考方向看,信息技术课往往遭遇“学校不重视、家长不关心、社会不关注”,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热情大大减退。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该清楚身为教师的职责,端正教学态度。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自身正确的教学态度呢?

(一)多一点奉献

笔者曾经看过一则新闻,题目是“无私奉献的好教师——杜建峰”。杜建峰将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家与学校是他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学校的工作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日历中没有“节假日”“双休日”的概念,一切家务都由妻子一人包揽。为了学校的发展,杜老师没有请一天假。有时孩子生病了,他依然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医院,总是妻子一人照料孩子,而此时的他却仍在学校里忙碌着。

看完这则新闻后,笔者被杜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教师,我们最不能缺失的就是奉献精神。从学科地位来说,信息技术课比不上主课,教师的待遇也有差异,所以上这门课的教师心里肯定不好受,可是我们既然选择了当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师,就不能总是抱怨,我们必须摆正态度,尽职尽责,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耐住寂寞。教师在学生眼里是非常高尚的,教师的言语是他们的指挥棒,教师的举止是他们的照明灯。所以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教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诠释教育的神圣与崇高。

(二)多一点宽容

宽容是一种智慧,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它能让教师处理问题游刃有余。我们教师需要的是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有了宽容,课堂更容易生成精彩。然而在教育工作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如何怪异,学生如何没有感情……殊不知,这一切正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丢失了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人都有如此之说,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但不善于控制自我的青少年。一旦学生有过错,教师就怒由心出,暴跳如雷,高声训斥学生。这样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损害了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自信心,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教师,开始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反之,教师越宽容,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自信心就越强,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有一位学生,上课时电脑鼠标不能移动,于是就自己动手重新插。由于他是第一次插鼠标,看到鼠标圆圆的插头,以为怎么插都可以,结果导致针弯曲。笔者见状并没有发火批评他,而是以宽容之心对他说:“这门课需要大家动手,但动手之前我们得仔细观察一下。”从这以后,这位同学做什么事都会仔细观察后再做。

(三)多一点表扬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很多时候教师短短的一句表扬就能使学生增长自信、开启心智。有一则这样的教育故事: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总会找理由向不喜欢那门课的教师请假。那位教师不但不生气,反而表扬那位学生:“你的字写得非常不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学生听了很开心,开始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后来的成绩还相当不错。教师不应该歧视学生,而应从学生的优点着手,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

还有一件发生在笔者身上的事。那是中学的一节英语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由于当时不懂事,另一方面也正值冬天,手生了冻疮,因此笔者就把手放在口袋里直接站起来就想开始回答问题。当时老师说手放在口袋里就像一个小流氓,笔者还没回答就被喝令坐下。从今以后,这位老师没叫过笔者回答问题。本来笔者还是很喜欢上英语课的,但受此影响从此越来越讨厌上英语课了。

通过这正反两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表扬的艺术,让学生在被表扬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四)多一点微笑

学生一进入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场所,就会忙着做自己的事,嘴中嚷嚷,两耳紧塞,眼睛注视屏幕,两手快速地在键盘当中穿梭,全然不知是在课堂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火冒三丈,高声训斥学生,不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自己也会带着烦躁的态度给学生上课,课堂气氛因此骤然紧张起来,而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也会无心听课,甚至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学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多一点微笑,用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笔者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性格内向,平时不喜欢说话,上课从来不出声。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上课不发言明显有碍学生的成长,于是笔者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让这位学生慢慢地自我改变。每节课上笔者都会微笑地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刚开始他总是被动地回答,久而久之,他时不时地也会跟着大家一起主动地回答问题。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微笑营造和谐课堂,用微笑化解矛盾,用微笑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工作态度 篇4

关键词:营养评价,健康教育,认知,农村人口,学生保健服务

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迅速,对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寄宿制学生营养问题也引起关注,中国发展基金会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发现,学生每天摄入的能量严重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普遍低于推荐摄入量,学生目前的饮食不能维持健康生长的基本要求[1]。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营养状况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其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对学校营养工作以及学生营养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08年从低收入地区选择甘肃、广西、贵州、宁夏、云南等5个省的5个县(市)的17所寄宿制学校,共对5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在中高收入地区山西、重庆、广州、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内蒙古等8个省的14县(市)的54所寄宿制学校中,对所有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完成有效问卷1 479份。收入水平按照2007年人均GDP划分,人均GDP低于14 000元的为低收入地区,人均GDP高于14 000元的为中高收入地区。

1.2 方法

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组成。调查问卷自行设计,经过预试验反复修改而成,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生膳食状况、营养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营养知识教育开展情况等方面的认识内容。

1.3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双录入,数据汇总后用SAS 8.0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定性资料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员及时进行整理总结,汇总后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低收入地区访谈结果

2.1.1 对学生饮食情况的看法

低收入地区大部分教师反映“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饮食只能解决温饱,谈不上营养配餐、合理膳食及食物种类的多样”。其中部分教师(9/51)认为学校伙食“能吃饱,但吃得不好”,“能吃饱,谈不上营养”。 大部分学校提供早餐,但只有米粥或米粉(稀的),偶尔加点肉末。部分(2/51)教师认为寄宿生受益于国家补贴在学校免费就餐,每日中晚两餐,每餐能吃到1个菜。部分教师反映学生自己带米蒸饭,买学校提供的菜,有的学生还自己带辣椒,吃辣椒拌饭。“吃菜难”、“吃肉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学生1周能吃到2~3次肉,吃上1~2个鸡蛋。而多数学生从来不喝牛奶、豆浆,很少吃鸡蛋和水果。

2.1.2 营养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营养状况会影响儿童的精神和身体素质,而对学习成绩没有影响。学生因病缺课率不高,尤其国家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之后,学生基本都到校。教师(2/51)反映由于营养不足,与城里孩子相比,学生们“个子矮,偏瘦”;有教师(2/51)认为基本每个班都有2~3个学生体质较弱;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体质还可以,认为营养状况不好的孩子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请假和感冒的次数却与其他学生相同。

2.1.3 营养教育开展情况

大部分教师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营养知识方面的教育,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大部分学校会按照课时要求每学期由班主任、生物或体育教师给学生进行2~3次的健康教育课,内容多以预防传染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的活动开展较少。有2所学校校长在开会时,号召教师“在课上给学生讲点儿营养”。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或班会上会简单涉及营养知识,但内容也只是告诉学生“多吃菜”。

2.2 中高收入地区问卷调查结果

2.2.1 教师对学生饮食情况的看法

见表1。80.1%的教师认为学生每周至少能吃1次肉,15.2%认为学生每周至少能吃5次豆腐,11.5%认为学生每周能吃5次鸡蛋,只有8.5%认为学生每周能喝5次牛奶。

2.2.2 营养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49.6%的教师认为学生营养状况很好或较好,6.1%认为学生营养状况较差或很差。超过半数的教师(61.8%)认为偶尔有学生反映上午最后2节课感觉饿,认为经常有学生反映上午最后2节课感觉饿的教师达15.1%。56.0%的教师认为学生反映食堂提供的伙食很好或较好,只有7.1%的教师认为学生反映食堂提供的伙食较差或很差。

2.2.3 营养教育开展情况

87.0%的教师认为学校未对学生开展过营养知识方面的教育,只有13.0%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过营养知识方面的教育。开展营养知识方面教育的学校主要途径是健康教育、黑板报和广播。内容主要是基础营养知识、饮水及饮料、零食、平衡膳食、营养缺乏病和早餐(所占比例均>50%)。

3 讨论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如果膳食种类单一,优质蛋白严重缺乏,将会影响其身体发育以及学习成绩。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认为低收入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个别学生吃不上新鲜蔬菜,部分学生吃不上肉、蛋、奶类等食物;由于家庭贫困,物价高,目前的膳食补贴不足以为学生提供充足、平衡、合理而有营养的膳食;大部分学生的膳食缺少肉、蛋、奶类及豆制品和新鲜蔬菜,而营养状况不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对于过度贫困的学生应给予特殊关照。中高收入地区温饱没有问题,新鲜蔬菜基本能满足学生需要,比低收入地区要好一些,但肉、蛋、奶类及豆制品摄入也同样偏少,饮食结构有不合理的现象。有15.1%的教师认为经常有学生反映上午最后2节课感觉饿。说明学生的早餐质量有待提高,早餐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营养知识教育开展普遍较少,学生营养知识亟待提高。低收入地区寄宿制学校绝大多数没有进行过营养知识方面的教育,由于缺乏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多数学校都是班主任代讲。学校领导需加强认识,聘用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教师自身应多学习营养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利用学科特点,传授学生营养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青少年时期良好营养的重要性,认识身体生理发育对营养需求的重要性,教给他们膳食均衡搭配的知识[3]。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制学校开展营养知识方面教育的也只有13.0%,且开展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内容较少。营养教育对于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饮食结构、平衡膳食以及未来的食物选择有很大作用。如有可能,学校可为学生开设信息课,学生可从教师授课及专业的网站来了解相关的知识。结合当地膳食营养特点,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基本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当地食物互相搭配,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志谢: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凌云县、天等县,云南省福贡县、西盟县、沧源县,贵州省紫云县、从江县、织金县,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吉县、同心县,甘肃省东乡县、陇南市武都区、卓尼县,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古巴彦卓尔市杭锦后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湖北省仙桃市,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沙坪坝区、大足县,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等29个调研点的所有调查员;感谢参与调研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卢迈.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项目的由来和成效.为了国家的未来,2008,12:5-25.

[2]张辉,胡小琪,马冠生,等.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295-296.

中学教师转变服务态度 心得体会 篇5

包头蒙中 刘博

随着我校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两个月的集中学习及自学的过程中,自己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认真领悟“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时刻倾听学生的心声、家长的心声,发挥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学生在校学习上、生活上的表现及存在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并做到时刻与各科老师沟通,通过上级领导的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就要求自己要从根本“转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领导干部执行力、落实力”。

首先,增强执行力就是要求自己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我在学校担任团委书记、担任高二两个文科班的英语教学,自己就是一名非常普通的人民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能做到:时刻为了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为培训有道德、有能力、有文化、有理想的学生而奋斗。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团委工作中,能做到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能按时完成市教育局团委、团市委布置的各项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自己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与后进生的持续有效沟通

高二9班的一名男生父母离异、他自暴自弃,在上课时多低着头,几乎从不听讲。我发现了他的自卑感,但是自己却只找他谈了一次话,从谈话中了解到阻碍他进步的一些因素,但是显然他并没有敞开心扉。我应该更多地走近他、了解他的内心,从而给他更多鼓励。也许自己多利用好活动课的一些时间,找他谈话,肯定会有积极的效果。在转变自己服务态度的同时,能多给后进生鼓励,使其能重树学习信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缺乏高效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能力不足

自我要求不够高,缺乏雷厉风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工作中往往只满足领导安排和已有模式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得不足。学校团委的工作在按部就班的开展,从结合学校实际的感恩教育,到每个重大节日的主题团队会,都能认真布置、落实到位,但效果不尽人意。比如学校科技活动周,我将科技活动周的历史、举办意义都印发到了各班,但如何将此项活动做到影响每一位中学生,学生从中得到了对于生活的实际指导性的东西少,感觉就是虚的东西,没有将它做实在。今后如果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首先要将科技活动周的内容和学校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物理活动小组的日常活动作为载体,积极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无论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使其从中受益,将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有上学期末进行的“冬衣捐助”活动,团委爱心社成员积极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捐助,但是后续出现了一些问题。捐助的衣物一直没有一个接收点,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况。所以,在今后举行任何活动时,自己要多虚心向他人请教,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让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提升活动效率,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自己的创新工作能力不足,问题在于自己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学校要成立校园电视台,自己也拿出了一份方案。这很简单,关键是自己要有创新的能力。比如说编辑音频、视频的能力,利用软件作图的能力等。如何将校园电视台做好?自己的能力亟待提高。此外,自己也听到了一些消极的声音。但能从负面信息中,找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之,才能更加进步。之前自己觉得在校内开展活动就好,不与外界联络。无疑这样做工作很保险,但是不与外界增加沟通,汲取其他行业的精华,就无法更好地激励学生前进。计划在5月的团校培训中,多请其他行业的优秀青年来到蒙中为学生进行励志讲座。通过销售、创业、城管、大学中的一些优秀人才进校做讲座的方式,从等多角度对于我校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拓宽中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的意识。

相信在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事们的鼓励中、在学生们的支持下,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为了美好的明天奋斗。

教师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6

一、教学过程是社会互动过程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儆猴”。他们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是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上的严肃,而实际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态度、行为和合理的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简短的提问、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积极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师生心理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处于定势状态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

三、教学过程还应该是教养与教育统一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仲斯提出了青少年自尊心理论──经验感需求论。该理论认为形成青少年经验感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要感经验的需求,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与支持,使他感到他在团体中与别人一样重要;二是成就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或工作上渴望自己有成就的表现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三是有力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工作和社交中证明自己有待人处世的能力。笔者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得经验感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为他们提供经验感需求的核心人物,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他们获得经验感需求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学校,不少老师重智育、轻情感、重学科、轻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业欠佳的学生很难获得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教养与教育难以协调统一,等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实在是举足轻重。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篇7

我们需要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心灵在光风霁月之中, 高高超越于世间狗苟蝇营之上, 不忮不求, 纯然表达心之对教育事业的坦诚与热爱, 凝聚一切力量, 为提升人生价值打下牢固的基础。我们在奔赴神圣的教育之旅中, 要努力营造, 去追寻这种境界。

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我们走向生命至高境界的宝贵的媒介。我们要保持爽朗清举的容止, 还要有透明澄澈的眼光, 更要有一颗空灵纯净的内心, 才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和接受他们给予我们的毫无保留的、毫不造作的爱, 感受他们对我们感情上的崇敬和依赖。我相信, 每一位教师都会对这样小而纯的处于原初状态的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敬意应该是发自灵魂深处, 与世俗之中的种种对金钱、权位、名声的敬畏天差地别。这种敬畏是人类最原始, 最本初的情感,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最真最善最美的、不容我们有丝毫玷污和轻视的生命。在这种敬畏中, 一种境界悄没声息地形成, 它是以爱为凝聚点, 以爱为起点, 也以爱为终点。这种大爱可以让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固有的阴影、悲观、消极应对工作和生活等负面的东西落荒而逃, 消失隐匿, 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渐渐呈现出孩童般的状态, 回归到生命的本体。我们在这样的境界中沐浴, 充分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宁静、愉悦和幸福。我们为心灵的尘埃落定而欢欣鼓舞, 而柔软流动。

那么, 我们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来塑造呢?———我们自己的灵魂也应由自己来塑造。这种塑造之漫长与坚韧只能通过读书来和思考来完成。读书不仅止于知识和内容的记忆和吸收, 更在于吸收思想, 形成精神, 把人类精神领域的营养内化和吸收到自身的整个精神体系中。

《论语》我早就开始读了, 直到今日, 我仍每天早上或背, 或诵, 或默思一会, 把记忆中与净化心灵有碍的杂芜的成分剔除,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认清世间之理, 事物之理, 尽力把自身的生命状态调整到与之高度相融。如果说《论语》教给了我积极的处世观, 那么《老子》则教给我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在消极中追求积极的东西。我在渐渐地读着他们, 把他们的所思所言所感与我的生活与世界互为观照, 我不奢望完全读懂, 但我在读着他们的同时, 渐渐地懂得了自己的初心, 使命感及完成使命的路径也愈加清晰, 脚步也愈加坚定。在这个过程中, 我已学会把两者的精髓置于相融相谐的局面, 使我看世界、看人和事、看具体问题时能抛弃个人主观成见, 尽量跳出事情本身, 客观冷静地去理清和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 思维清晰, 心胸开阔, 能包容很多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东西, 不再热议和过度关注外部世界, 而是秉承塑造灵魂的同时更要严肃地塑造自我的原则, 读各种书, 汲取营养, 丰富知识体系, 调整看待事物和感受事物, 解决事物的思路和眼光。

在从无间断的读书过程中, 我感受到了在文字中游走着的幸福和精神上的满足。有了这些做铺垫, 我的教书育人的整个基础更宽厚、更牢固了。我在学生面前不再有当初的局促, 而是朝着把自己逐渐立成一个大写的人迈进, 我的眼神不再是当初的飘忽不定, 变得沉着, 坚定, 能向学生传达人生的智慧了。

教师在不断地读书学习中, 自身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教师个体, 更属于整个社会。教师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 继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所以, 教师的生命还需要充实专业知识, 需要不停地观照自己的教育教学生命进程。在学习、思考和实践这种立体交互式的框架中, 教师应该能学到很多, 能感受到生命的跨越带来的质感。其实, 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是有许多乐趣可寻的。王崧舟、于永正等大师每节新的公开课, 善于学习的教师总会在第一时间寻找到机会反复地观看, 欣赏。教师还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让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 互相促进, 终究会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看课也罢, 读文也好, 我认为都必须根植在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注投入的教学境界之上, 才能看出其中的真、美、妙, 才能有所取舍、有所批判地吸收, 才能丰富和充实自我的职业体系。

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我以为专业素养中的专业态度, 最终决定了一名教师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 能走多宽, 能走多深。一个人的生活可由态度来改变。先天的东西我们往往无法去改变, 但态度却可以靠意志来实现控制、改变和完善。态度是内心观照的一种显性表达, 显而易见, 而又融入到专业行为体系之中,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一定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虔诚和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

由此, 教师应心常念之, 勿玷污之, 勿轻视之。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应纳入整个人生态度体系中, 一个一贯保持理性、严谨、热情等专业态度的人, 同样也会有与之相等的人生态度, 两者相得益彰, 促使教师的专业实现持续跨越式的成长。

摘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 自身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教师主体, 更属于整个社会。教师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 继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本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基点

参考文献

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成长 篇8

心情的好坏也是会传染的, 有过教学经历的人, 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我们心情好时, 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 学生会表情愉悦, 心情轻松;当我们心情不好时, 满脸僵硬的靠近他们, 他们也会有所顾忌, 唯恐犯错, 影响上课的积极性。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时刻保持微笑, 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与人交流温和坦诚礼貌, 和蔼待人, 注意平时的行为动作, 举止言行, 有为人师表的意识, 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学工作严谨、细致, 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敬业和对自己的重视, 会让学生对老师有所尊重, 从而改善自己对老师的态度, 积极学习。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教师一般情况下不会为难某个或者某些学生,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 违反纪律情况严重的学生会有所轻视, 不予理会。

学生会有一些不良的反应, 认为老师对我不够重视, 对自己已经放弃了, 进而放弃了自己, 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慢慢走向社会歧途, 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 他们都有叛逆心理。这些学生力求在其他范围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会做出一些和老师对立的举动, 并引以为荣, 在所谓的差生中建立威信,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非正式场合, 这类学生往往会对老师做出一些敌对的举动, 他们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的扭曲, 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 但是, 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

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 主动与学生交流, 闲谈 (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 ,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 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 友善的态度 (2) 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3) 耐性 (4) 兴趣广泛 (5) 良好的仪表 (6) (7) 幽默感 (8) 良好的品性 (9) 对个人的关注 (10) 伸缩性 (11) 宽容 (12) 颇有方法。

很显然,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好坏主要是以教师对待生活, 对待工作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待学生的不良态度会被认为是施暴或者虐待, 而这些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 比如体罚, 身体伤害等, 这些都是有形的, 可以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是无形的, 语言伤害, 无视, 不予理会等等这些会在心灵上制造创伤, 后果更加严重。

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 其人格.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 是发展中的人, 存在问题是正常的, 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1. 语言方式。语言是能够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 动作方式。

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方式很容易流露出一个人的情感态度, 教师应该学会用积极的表情动作方式鼓励学生或给予学生肯定的赞许。

四、新时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养广泛的兴趣:

作为一个教师,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果没有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就不能以向往的心情力求探讨、领会掌握某种新的事物。

2、培养敏锐的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具有敏锐的思维, 可以从现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形成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各种合理的方案, 指导教育实践的活动。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活泼的性格: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支配和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坚强的意志, 使自己从事的事业获得成功的同时, 去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活泼的性格, 可以体现一个人对生活、事业的圆满信心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上是教师个性修养的几个重要内容, 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养成宽阔的胸怀、和蔼可亲的态度, 得当有度的举止和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等。这样, 教师就具备了教育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形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榜样的力量。

教师时刻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时刻都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 生活习惯, 改善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 亲近学生, 了解学生, 改善师生关系, 想办法建立友善和睦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 坚持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师生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仍需不断的努力。

摘要:面向新世纪, 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国民素质的高低, 与教育息息相关, 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态度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与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以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 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得到鼓舞和赞许, 激励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态度,人格修养,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申荷永

[2]、《教育学》黄国漳、苏国炎

[3]、《心理学》叶奕乾、孔克勤

教师工作态度 篇9

一、从概念的概定上, 看目前的“高效课堂”

目前的高效课堂, 专家们在谈“高效课堂”时, 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 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 采取恰当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又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丑与美, 善与恶的客观真实。”还有的说:“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间里, 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从对高效课堂的概定上看, 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均集中在教师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上, 以及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过程, 极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特别是情感态度。即使关注情感态度, 往往也只是写在教案上而已, 基本不体现在实践中, 情感态度其实只是走过场, 成为一纸空文。

二、“高效课堂”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态度, 并不仅仅是用优美的教学语言,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立志为民生的理想抱负。过度关注育人工具性, 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甚至让人恶心。

我所说的教师的情感, 主要指教师对知识表现出的学习渴求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感染;我所说的教师的态度, 不仅指教学态度、教学责任, 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三、为什么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钥匙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它应该是平等的、友好的、在学习过程合作中非常愉快的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建立起这种关系?古人说:身正方能为范。教师要求学会去做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而且要做得非常好。例如, 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 认真做练习, 及时复习巩固, 那么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 认真上课, 及时认真批发学生的作业、试卷, 及时向学生反馈, 这样才能示范, 这才叫平等。而友好的愉快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般来说, 教师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种本能喜欢之情, 关心他们比较多, 沟通较容易, 这种关系很容易建立起来。

我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如何与那些品学欠优的学生搞好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 当他向你求知时, 你要用更大的耐心与细心去帮助他, 上课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明知这部分学生认识能力有限, 就不要用深难的问题去为难他, 这样会让他难堪、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假如用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这类同学回答, 就会让其产生成就感, 提高其学习兴趣, 激发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帮助他树立或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而当他违反纪律时, 你一定要严厉地批评他, 但绝不能批评之后, 与他反目为仇, 流露出讨厌他的情绪, 而是要继续关心他, 找出他一些细微的闪光点, 鼓励他进步。只有这样, 他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 而把你当真朋友, 愿意与你相处。信任你、依赖你。

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那我们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更能感动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有良好的情感态度, 不仅能感动自己, 更能感动学生。当讲到名人传记如孙中山、邓小平、毛泽东时, 教师脸上表现出充满“敬仰”之情;当讲到祖国壮美的山河、秀丽的风光时, 教师脸上流露出按捺不住的“喜悦、兴奋、自豪”……有了教师这些情感态度的传递, 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了什么是善, 什么是美。学生感动了,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更高效了。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可以保护学生的对话积极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非常重要, 往往影响一节课的质量。因而, 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宽容性, 不能是假对话。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觉得学生的回答大失所望, 就说了句“牛头不对马嘴”, 学生从此再也不回答问题, 并且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像这样的课堂, 即使教师在技能上再绚丽, 也不可能达到高效。语文课上绝没有标准答案和唯一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不完整是常见的, 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 教师不能简单的说不对, 更不能全盘否定甚至加以讽刺, 而应当要多肯定、少否定, 多表扬、少批评。要给予学生积极地回应, 保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有了对话的积极性, 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 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 一位会思维创新的学生, 才是真正有思想的学子。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事物。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激发了, 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高中学生一般不喜欢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有些课堂设计, 教师在提问学生前, 一般要摸清学生的情况, 也就是需备好学生。有一位教师讲老舍的《我的母亲》, 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研讨探究, 然后对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学生问:“你哪一个细节写得好, 为什么?”这位学生当场哭了, 令教师和其他学生愕然, 探究戛然而止。造成这样的结局, 是因为教师的爱的情感做不到位, 最终就达不到高效的目的。

浅议新时期教师态度的变化 篇10

在传统教育中, 有些教师盲目地追求高的升学率, 更多关心学生分数的高低, 很少甚至是根本没有想到去关心学生生活中更多别的方面。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小事例, 让我颇有感触。书中描述到,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皱了眉头, 这是一个中性的动作, 有时并没有代表任何意义。但当教师看到好学生皱眉时, 就将其解释为:“他在思考, 我给他留点时间, 过会再叫他。”而当教师看到差生皱眉时, 他的解释就是:“看来这个问题他又不会, 我还是让别人回答吧。”我想, 如果存在着这样的偏见, 一名教师怎么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呢?作为教师同样错过了许多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 错失了鼓励他们向更高处前进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他们的信任。由此, 也就势必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有一定的偏差, 从而局限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里, 所要求的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分数, 而是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对每一个教师的要求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随之而发生根本变化的还有教师的思想和态度。在教师的新思想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 不再存在所谓好生和差生的分别, 真正关心所有学生的整体发展。曾经看过一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文章, 其中就提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文章中描述到, 在心理学上, 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 在不断的鼓励下, 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 这种现象被称做是皮格马利翁效应。1 968年, 美国的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给部分学生做了一个潜力测验, 点出了几名学生, 告诉学校以及班主任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其实, 这只是从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果然, 8个月后他们都进步很大。由于学校认为这几个学生是非常有潜力的, 因而寄予了他们很大的期望, 教师也给予了其充分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使他们受到激励作用, 学习时则会加倍努力, 结果自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的不正是这个问题吗?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师真正地关心每一个学生, 才能让每个学生对其真正的心服口服, 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一种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 从而取得很大的进步。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就像是一名教师不能用分数来决定一切。例如, 在一些班级里, 教师完全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安排座位的前后。这么做, 在教师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十分公平的, 也许还能激励学生进步。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坐在前排的学生担心万一考砸了就要坐到后面去, 整天提心吊胆的;坐在后排的学生有的则干脆自暴自弃, 反正已经坐在后面了, 一切都无所谓了。其实, 不论是对于哪种学生, 教师都应该以鼓励为主。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 教师都应该主动地去帮助他们, 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没有地位, 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 和大家都是处于平等地位的, 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增加他们前进的动力。

由此可见, 教师态度如何对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和日常学习生活中, 都应该注意处理和学生关系的方式方法, 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教师都一定要给予表扬, 因为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法, 但却始终要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处理、去对待他们,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以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品质,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健健康康地成长。

摘要: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生会“在乎“教师的态度, 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师工作态度 篇11

关键词:教师态度;学生;学习动机;影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每位教师由于生活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其待人处事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上也会有所区别,态度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尤其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面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教师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反应时所持的带有评价性的心理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元素,其中认知成分主要发挥认识态度对象的作用。在教师态度上,认知因素主要是教师对工作中的人、事或各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态度中的感情成分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尊重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以认知成分为基础,教师的情感反应取决于态度对象能否满足其自身的合理需求。教师的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工作、同事和自身发展的心理倾向,改变教师态度可以作为构建教师文化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态度的改变来推动教师信念内化为教师的行为。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对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为什么学习,以及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动机能引发行为,并促使行为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由诱因和内驱力构成,具体是指学习期待,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等。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决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引发学习行动,影响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按照内外维度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态度在此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1.认知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 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如同学生在被“教”的时候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一样, 教师在接受来自学生影响时也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因个人的观念、个性、经验、需要等对来自学生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形成态度差异。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 不能否认教师自身状况不同的事实存在, 也不能否认情境的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上面的因素, 而对学生在教育上存有很大的态度差异,至少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从认知上端正态度, 努力缩小差异。

认知是情感和意向的基础, 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评价就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也就可能有相应的行为趋向。因对象的不同、状况不同、情境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态度, 实际上就是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管怎么说, 态度差异的存在, 很难实行教育公正。

2.情感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呵护。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应该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温暖、激情都凝聚在对学生的爱之中,教师的爱要覆盖每个学生,感化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有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教育的桥梁, 是教育的推动力, 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爱, 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社会情感的形成, 因为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 情操只有靠情操去陶冶, 学生得到教师的爱, 才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对老师、对同学的爱,以至上升到对集体、对祖国的爱。

3. 意向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影响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因素有教师本身的差别、学生的差别、教师自身状况差别和情境的差别。学生的行为是否影响教育行为的有效进行, 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本身, 还在于教师类型、学生行动、教师状况和情境变化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都直接与教师有关。以往, 我们总是喜欢把影响教育过程的责任推向学生, 一遇到问题总是从学生方面找答案, 但教师能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影响自己。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宜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應、行为反应,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无论对哪个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调节和保持理智的教育行为,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理想状态,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更规范,更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就会促进教育的最优化和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态度进行自我调空。认知作用行为, 行为也会反作用认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逐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这是态度调控的重点。教师从一种旧的不适宜的态度行为更新到一种新的正确的态度行为上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到态度的知、情、意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上, 它同样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健康心理的维持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避免对学生支配、冷漠、贬低等负面影响,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0.

[2]高良,古良琴.态度差异及主动调控 [J] .江苏教育,2002 ( 9) .

[3]周平.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王惠东,熊川武.论促进教师态度转变的方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6).

教师工作态度 篇12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尖子生, 教学内容要设置一定的梯度, 实行多层次性,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 要避免教学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 教师在教学每一课前都要沉下心来静心思考, 充分了解班情、学情。例如, 牛津英语9A Unit8 Grammar中的“Defining relative clauses” (限制性定语从句) 涉及的语法知识较多, 怎样确立教学目标值得深度思考。若要求所有初三学生全部掌握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内容, 显然没有必要, 也不太可能, 因为学生到了高一还会继续学习定语从句, 所以经筛选应确立四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合实际:

1. 识别先行词、关系代词和限制性定语从句;

2. 正确运用关系代词who, that和which, 明确什么时候关系代词可以省略;

3. 哪些情况只能用关系代词that;

4. 介词后的关系代词是哪些?

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 再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分解要求:尖子生要求以上目标都能达成;中等生达成前3个目标;学困生达成前2个目标即可。这样, 根据不同学生所要达成的目标, 教学设计也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实践告诉我, 只有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反思, 才能正确制定教学目标, 正确把握重点难点以及确立教学手段和策略。

二、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要持之以恒, 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反思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 就是反思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活动、教学方式方法。例如, 教学牛津英语9A Unit 7 Reading时, 我提出了一个命题:以6人小组为单位, 讨论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比如说, Group 1负责生词教学, 包括音形义, 难词如何突破, 与生词相关联的知识等。由于课文有7个小节, 故Group 2~8各负责一个小节的教学设计, 包括文中的难句、设计什么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等。每个组轮流呈现他们的问题, 其他组解答。看哪个组的任务设置合理,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整体理解文章后, 再次进行PK, 让每个组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课堂气氛热烈, 合作互动形成高潮。

由上可见, 教学过程中的星星火花、点滴感受, 都具有反思的价值, 它是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迫切希望学生完全掌握自己所认为的重要内容, 而忽视了学生是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不是一台接收器。鉴于此, 教师传授的知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运用中感悟。如牛津英语8A Unit 4“Study skills”主要学习形容词加前缀变成反义词。该板块中出现un-, im-, in-三种前缀, 学生怎样记住哪些词加哪一种前缀, 关键要让学生自己讨论, 通过举一反三, 生成新知:加前缀un-的词太多, 不需要一个个去记;而在初二年级课本中加im-的形容词有4个, 4个P开头的单词为patient, polite, proper, possible。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做一个耐心的有礼貌的人, 是合适的, 也是可能的”, 记住以后, 学生就容易记住加前缀im-的词了;加in-的词有active, complete, correct, direct, expensive, 学生只要记住这五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a、c、c、d、e就行了。有学生还想到加前缀dis-的形容词dishonest, 加ir-的形容词是regular, 其余的形容词加前缀un-。尽管这些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通过师生反思概括出来的, 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点, 记忆得也比较深刻。可见, 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便于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起到“事半功倍”或“亡羊补牢”的效果。

三、对阶段性教学效果的反思

上一篇:湖文化生态旅游下一篇:多角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