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集成

2024-07-14

ERP集成(通用10篇)

ERP集成 篇1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迅速变化的企业需求也要求ERP系统具有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这就要求ERP系统的集成方法具有相当的柔性。要从根本上解决柔性集成的问题, 很有必要对ERP系统的集成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构建出一定程度上较为合理的ERP系统集成方法, 使软件管理操作人员能够迅速地把握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业务的动态变化, 方便、迅速地调整管理软件系统。为了实现柔性集成的目的, 在静态模块结构表示的基础上, 理顺每个功能的逻辑处理过程, 随业务要求的变化, 通过修改每个功能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处理功能的集成。ERP系统的柔性集成还要求在全局思想指导之下任何系统维护、扩充和升级, 不会因ERP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而破坏整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应用上来看, 国内一些较为成熟的ERP软件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配置、可扩展、具有动态定制的特点, 但在结构上并不是能够随着用户的业务变化而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很有必要研究一种新的结构模式以适应ERP系统业务的变化。因此, 提高ERP系统各模块集成的柔性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基于ESP规则的ERP系统集成方法

提高ERP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质上仍然是模型重用问题, 模型解释和实用模型的构造是模型重用性实现的基本要求, 目前的研究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设计具有可重用结构的模型, 如模型库 (Model Library) 和类的概念等, 模型库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多种可实例化的可重用模型样板[1], 而实例化的类可以直接应用类预先所定义的方法和属性。另一种方法是提供专用的建模语言环境灵活地构建各种可供执行的模型, 如通用解释器 (Public Translator) 。它是一个解释器编辑系统, 利用通用解释器来减少模型解释器的数量, 但在特定的建模环境中编写高层的解释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关这两方面的研究及其实际应用方式还在进一步深入中。本文拟提供一种能根据制造企业具体环境和运营状态的变化动态地对ERP集成进行调整的方法。若采用第一种研究思路,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依据制造企业ERP系统的主体模块建立一个标准ERP体系, 然后根据具体的变动对标准ERP体系进行改造。ESP规则是在事件发生或工作流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以激活元工作流的命令, 主要用于处理工作流系统中的意外事件。为使ESP规则更适合柔性ERP的构建, 需要重新定义原有的状态集和控制命令集[2]。

定义1活动Acitivity为完成某一任务需要进行的一系列动作的集合, 它与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单个任务相对应, 它包含任务名、输入和输出数据、执行活动的角色、活动所需的工具等属性, 且每个活动与ERP系统中的某个子程序相对应。

定义2业务处理过程bpf (business processing flow) 为多个相关活动组成的有序集合, 它用来完成某个管理任务或生产控制过程, 它对应于ERP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业务处理过程bpf是一个二元组, wfu= ({Activities}, {ECA rules}) , {Activities}是活动集合, 也就是说业务处理过程bpf包含多个活动Acitivity。{ECA rules}是一组ECA规则的集合, ECA规则用来刻画活动之间的迁移条件, 决定着活动执行的先后顺序。

定义3业务处理过程bpf状态 (state) 集为

其中, Waiting表示必要的触发条件未满足, 业务处理过程处于等待状态;Ready表示触发条件已满足, 可以开始执行当前业务处理过程;Executing表示该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某些活动已经开始执行, 但没有全部完成;Suspended表示业务处理过程暂时被挂起;Canceled表示业务处理过程没有完成就被取消执行;Done表示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执行完毕。业务处理过程状态间的转换是通过下面定义的控制命令实现的。

定义4与业务处理过程的状态相对应控制命令集为:

其中, bpf为业务处理过程, Start表示启动业务处理过程, Suspend表示暂停业务处理过程的执行, 将当前活动置为Suspended状态, Go-suspend表示系统继续执行, 直至所有的活动执行完毕后暂停;Cancel表示取消的执行, 而Resume则表示重新启动处于suspended状态的。控制命令集中所定义的五个控制命令的参数缺省时表示作用于当前业务处理过程。由这五个控制命令构成的控制流称为元工作流 (Meta workflow) , 它用来描述在某个ESP规则的条件满足时系统应该执行的流程, 流程的运行会改变标准ERP运行体系的活动状态或调用辅助业务处理过程。

基于以上定义, 现给出ESP规则的基本形式如下:标准ERP运行体系ID/事件 (Event) :业务处理过程状态 (State) →元工作流ID (Meta workflow ID) 。可见, ESP规则描述了在标准ERP运行体系执行过程中事件 (Event) 发生时系统根据业务处理过程的状态 (State) 应该实施的元工作流 (Meta workflow) 。

定义5 ERP系统 (简记为ERPS) 是由为一系列相关的业务处理过程组成的有序集合。ERPS也是一个二元组, wf= ({bpfs}, {ESP rules}) , {bpfs}是业务处理过程集合, {ESP rules}是一组ESP规则的集合, ESP规则用来描述业务处理过程之间的迁移条件, 决定着业务处理过程执行的先后顺序, 即该定义说明可以通过ESP规则来联接各个业务处理过程, 建立整个ERP系统集成体系。

实际上, 定义的5个控制命令均可带有可选参数ERPS, 如Star (bpf, ERPS) , 表示启动ERP系统ERPS中的业务处理过程, 缺省值表示当前的标准ERP体系。ECA规则和ESP规则都是基于规则和事件的控制规则, ECA规则描述了触发活动的事件和内部条件, 规定了活动执行的依赖关系, 因此, 比较适合描述业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而ESP规则主要以工作流单元的状态为考察对象, 更适用于高层的流程控制, 也为建立ERP系统的柔性集成体系提供了依据。

二、ERP系统的柔性集成方法

任何一种系统功能模块集成的最终结果都应该与一个特定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应。基于这种考虑, 可以先将业务流程中主要的、常见的业务活动模块化, 并开发这些主要业务处理过程对应的功能模块, 待这些主要的模块设计完毕后, 再通过ESP规则将各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形成ERP系统的标准体系。如果将环境和需求引起的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动都作为意外事件处理, 那么根据ESP规则的建模思想完全可以提高ERP系统集成的柔性。因为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式、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合作成员的构成都可能发生变化, 即便是对于定单处理和销售这类简单的业务, 如果考虑所有的可能情况, 那么ERP系统业务模型的描述也会相当复杂以至于难以理解。这时候如果针对这些变化对系统重新构建, 显然既不经济, 又不可行。可行的方法只能是, 在建立柔性系统集成方法的基础上, 适当地改变原有功能模块和系统业务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过程。基于ESP规则的控制思想, 可以将那些基本的、主要的业务功能集成起来作为ERP标准体系, 而将不经常发生的或因运营状况的变动所需要增加的业务作为辅助业务处理过程, 再通过增加ESP规则来修正ERP的标准运营体系或调用辅助业务处理过程使原有ERP标准运营体系与实际需要相匹配。ERP系统建立时, 对于某些可预料到的变动 (比如, 增加一个销售成员企业、可能出现的特殊交易方式的处理等) , 可以预先定义一些辅助业务处理过程模块, 同标准ERP模块一并存放于模型库中;对于意外或临时出现的变动, 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过程模块, 并修改和更新知识库中的ESP规则, 以适应相关的业务调整。基于这种机制建立新ERP系统的全过程如图1。

这种ERP系统的柔性集成方法的优点在于它优良的模块性、拓展性和适应性。ERP标准系统定义时只考虑基本的、主要的业务流程的功能模块, 而从目前ERP系统的发展状况看, 这些模块的功能的实现已经比较成熟, 可以将这些功能模块作为标准ERP体系的构成基本模块存放在模型库中, 这样就减少了模型的定义和描述的复杂度, 系统建立或修改时可以直接调用。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动时, 首先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定义新业务所要求的业务处理过程, 进而修改知识库中的ESP规则和模型应用数据, 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设计和增加新的业务处理功能模块, 最后, 新的ERP集成体系可以通过修改ESP规则调用标准ERP模块和新增的辅助业务处理过程来生成。

三、ERP系统的柔性集成实例

假定某制造企业的初始业务流程如下图2所示, 现以该业务流程的应用模块的集成和变化处理方式为对象给出利用ESP规则建立柔性ERP系统, 提高其柔性的集成方法。

(1) 标准ERP体系的建立方法标准ERP体系是由事先定义好的一些业务处理过程在ESP规则的约束下生成的, ESP规则用于刻画各个主要的业务处理过程之间的迁移条件和逻辑关系。ESP规则的使用方法与ECA规则类似, 现以图2所示的开发和设计阶段的系统集成方法为例, 说明利用ESP规则建立标准ERP体系的过程。图2中, IA1, IA2, IA3分别为生产准备阶段需要进行的业务处理过程;DA1, DA2, DA3, DA4分别表示设计与开发阶段的业务处理过程;MA1, MA2, MA3, MA4分别表示在产品制造阶段需要进行的业务处理过程;最后, SA1, SA2分别表示在销售和服务阶段所必要的业务处理过程。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准备工作结束之后, ERP系统会给出内部事件Begin_ddstage, 表示设计和开发阶段开始, 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集成过程中需要定义的ESP规则。

当内部事件Begin_ddstage被触发后, 如果生产准备阶段的业务处理过程均已完成, 则开启动元工作流Mmwf1, 开始执行业务处理过程DA1, 该过程的描述如表中所求的ESPrules:wf1/Begin_ddstage: (IA1∧IA2∧IA3) ∈Done→Mmwf1) ;DA1完成后, 在IA3也完成的情况下调用Mmwf2, 执行DA2, 该过程用ERPS/Done (DA1) :IA3∈done→Mmwf2来描述;DA2执行完毕后, 同时启动同步并行工作流单元DA3和DA4 (ERPS/Done (DA2) :Mmwf3) , 在DA3和DA4结束后, 引入一个决策工作流单元decision1, 如果Result=OK表示对开发的产品满意, 则触发内部事件Begin_mstage, 开始生产过程 (ERPS/decision∈done: (DA3∈Done∧DA4Done∧Result=OK) →trigger (Begin_mstage) ) ;如果Result=Not, 则表示对开发的产品不满意, 这时则取消当前工作流单元, 重新开始DA1 (ERPS/decision∈done:Result=Not→Mmwf4) , 以上4条ESP规则就描述了开发与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业务处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ESP规则也是决定业务处理过程之间联系的唯一条件, 即对ESP规则的修改完成可以使系统以一种新的方式集成, 而对ESP规则的修改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人机界面来实施。按照类似的方法处理其他阶段的业务流程, 就可以建立起与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相匹配的标准ERP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制造企业现在有哪些业务流程的需要就针对哪些标准的业务处理模块进行集成, 也可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对未来可能涉及到的主要模块一并集成到标准系统中只是限制其的使用权限或将一些可能会使用的主要的业务处理过程暂时先存储在模型库中, 以便后期随时调用。

从ERP实施的要求来看, 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动态的检查, 而且市场运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的必然性, 所以也必然要求对ERP系统的体系进行及时的修改。导致业务流程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此, 仅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增删问题介绍对ERP标准体系进行调整的方法。

(2) ERP标准体系的流程修改方法假设企业对图2所示的业务流程调整为图3所示流程, 即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增加一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DA5以及在销售服务阶段增加新的业务SA3。增加DA5的原因可能是该制造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功能, 增加了一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或者是引入一个合作伙伴企业将对方的业务处理过程合并起来。增加SA3的原因可能是该企业除了进行销售以外, 还增加了一个售后服务的环节。

若将增加新业务处理过程的事件定义为Add_flows, 新增的过程DA5为设计与开发阶段业务处理过程DA4的前置过程, SA3为标准业务模块的一个后置业务过程。那么, 对于这次调整需要在模型库中增加或调用 (如果已经存在) 两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Dbpf1和Sbpf1, 分别表示该成员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业务处理过程和在销售过程中的业务处理过程。

假设系统默认按顺序自动执行标准ERP体系的标准业务处理过程模块, 只有当外部事件发生时, 系统暂停标准ERP体系的执行, 那么, 对于新增这两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外部事件需要定义的ESP规则如表2所示。

表中的Aided bpfs描述了需要添加的两个新的业务处理过程Dbpf1和Sbpf1的位置及其作用。ESP规则规定了事件发生时系统在不同情况下应该执行的元工作流:当DA3和DA4均处于运行状态时, 由于DA3与DA4为并行工作流单元且新增成员不影响DA3的执行, 因此只需暂停DA4而DA3可继续执行, 并启动新业务处理过程Dbpf1 (Mwf1:suspend (DA4, ERPS1) ;Go-suspend (DA3, ERPS1) ;Start (Dbpf1) ) ;等待Dbpf1执行完毕后, 则取消基本工作流的挂起的状态, 系统继续执行DA4 (ERPS1/Dbpf1∈done:DA3∈done∧→Mwf2) 。第二步, 在标准ERP体系中添加售后服务时, 需要先判断产品是否制造完毕, 即检查MA3的状态 (设MA3为产品装配业务处理过程) , 如果且则表示产品已制造完成并且产品已经销售出去则有必要添加销售工作流单元Sbpf1, 并重新启动暂停的主工作流 (ERPS1/Add_flows:MA3∈done→Mwf3) ;如果制造过程和销售业务处理过程没有完成, 只需重新启动暂停的基本工作流即可 (ERPS1/Add_flows: (MA3∈done) →Mwf4) , 待产品生产完毕时, 系统执行Mwf3来添加售后业务处理流程。

由于特殊业务流程不在标准的ERP体系中反映, 所以当对于某些反映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的运营和管理方式特殊业务发生时, 就需要先把这些特殊功能模块添加到系统中, 然后按照类似的方法添加到标准ERP体系。如果要删除标准系统中的某个业务处理过程, 则可以使用Cancel () 命令直接取消相应工作流单元的执行。

实际系统设计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相同的事件和状态对应多个元工作流的情况, 所以需要考虑ESP规则调用的优先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系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从相关的ESP规则候选集中选择合适的规则。此外, 当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发生时, ESP规则的基本形式需要变为:ERP标准体系ID/复合事件 (Composition Event) :状态 (State) →元工作流ID, 复合事件由多个事件的与 (∧) 、或 (∨) 和非 (┑) 组成。

四、结论

目前的ERP系统只按照所有的定单反映的正常需求来安排生产, 没有对非正常需求分析的模块, 势必会造成没有足够的物料满足需求等问题出现。所以要求ERP的系统的主要模块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如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决策管理、获利分析、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等。这些都是一个完整ERP系统应该考虑的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等应该具备的各种功能, 并对这些功能间的业务联系作了分析, 以期为开发这些模块提供一类标准的方案。事实上这些模块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 而重要的问题是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式、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合作成员的构成都可能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ERP系统的集成方法具有相当的柔性。也就是说很有必要对ERP系统的集成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ESP规则的基本框架, 设计了一种新的ERP系统的集成方法。该方法在静态模块结构表示的基础上, 理顺每个功能的逻辑处理过程, 随业务要求的变化, 通过修改ESP规则来实现处理功能的动态集成。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证明了该方法优良的模块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W.A.Muhanna.SYMMS:A Mode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Supports Model Reuse, Sharing, and Integration.Decision Support System10, No.2 (2010) :214-242.

[2]Akhil Kumar, Jacques Wainer.Meta workflows as a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exception handling in workflow system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9, (40) :89-105.

ERP集成 篇2

1.集成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所用的软件系统也越来越多。尽管这些系统关注于不同的领域,但相互之间在功能上有相互交叉和连接的地方,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系统的集成的问题,否则,系统越多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也就会越多,这就违背了企业信息化的初衷。

在实施协同产品商务平台时,一个难点和重点就是CPC平台和其他管理软件的集成实施。目前几个主流的企业一级的管理软件包括: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和CPC系统。下图显示了这些系统之间的交叉领域: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从上图可以看到,对CPC平台来说,原则上和其他每一种企业管理系统都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因而也需要和它们进行集成。但从企业(尤其是我国)实施CPC的实际情况看来,CPC的实施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基本上定位于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理支撑,向供应商和客户端的延伸的案例相当少见。集成实施更多的实体现在CPC和ERP之间以及CPC和项目管理工具之间的集成上。下文将主要介绍CPC与ERP的集成。

2.集成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集成?Wenston教授曾给出一个定义:集成是指将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及应用聚集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集成包括功能交互、信息共享以及数据通信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简单地说,集成包含两个层面:信息层面和应用层面。

基于CPC实现应用集成的三个层次:应用封装、接口交换和紧密集成。

应用封装的内容包括应用工具本身和由这些工具产生的文档。应用封装需要CPC系统能自动识别、存储并管理由应用工具产生的文件,另一方面在存储于CPC系统中的文件被激活时,可自动启动相应的工具。例如,一个二维的EDA工具被封装后,在CPC系统中就能够直接查找这个文档并直接开启这个文档。当对文档的操作(比如修改)完成后,CPC系统能自动更新该文档的版本号,如如该文档的修改需要经过审批的话,CPC系统将自动启动审批流程直至文档升级成功。

当然,应用封装只能满足文件整体共享的应用集成,也就是说,CPC只能管理整个文件但不能管理文件的内部属性。

接口交换是比应用封装更高层次的集成模式,它把应用系统与CPC系统之间需要共享的数据模型(例如BOM)抽取出来,定义到CPC的整体模型中去。这样,应用系统本身就和CPC拥有共同的数据模型,当然,它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模型。通过这种集成,应用系统本身成为CPC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用系统的操作界面将含有与CPC相关的功能菜单或按钮,同样,CPC中也可以含有与该应用系统相关的操作以支持数据的双向流通。

ERP集成 篇3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迫切需求,已促使学校教育不可再局限于知识、经验的单向传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基于电子商务与ERP集成视阈(EB—ERP模式),将以ERP沙盘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群纳入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经营的仿真环境与模拟平台,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EB—ERP模式 大学生 创新实践 培养

将电子商务与 ERP系统予以整合并引入企业,不仅能节省企业运营总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融入电子商务环境后的市场竞争力。为此,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集成视阈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高校经贸类专业创新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机遇与挑战。

一、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分析

美国GarmerGroup公司率先提出的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经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逐步演变,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平台(关系见图1)。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搭建起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涉及的有关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等加以集成与综合,从而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与速度,有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

由于国内外商务大环境的显著变化以及ERP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促使电子商务和 ERP系统自然整合。

(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元素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左右着各类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ERP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许多实用、可靠的功能与工具。然而,因现代商业环境可谓瞬息万变和日趋复杂,市场风险又变幻莫测,这样,企业亟需一套相对更全面、更先进的管理系统,为其提供高效管理平台,及时捕捉商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价值,为现实或潜在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不断巩固现有市场,努力创造新的市场等等。显然,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ERP难以满足的,亟待与电子商务联姻,增设新的功能、工具,这就使得 ERP与电子商务进行整合成为必要。

(二)现有ERP系统自身的局限性日渐凸现

尽管ERP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供应链管理,但是当前多数 ERP系统依然主要活跃于企业内部,集中体现在如何让企业自身运营更加有效。然而,企业获益其实不仅仅归于企业内部流程运转的高效,还与相关供应商、分销商及其客户沟通、交流的量与质有关。显然,当前企业之间的 ERP系统已经逐渐演变成集成度相对较高的供应链系统,能较好地与供应商、客户形成关系牢靠的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容易实现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运作,高效运转。

然而,当前ERP系统尚达不到理想目标,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ERP虽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但其重心仍局限于企业内部;伴随电子商务的全面兴起,信息流越发彰显价值。同时,由于当前ERP软件系统尚不完善,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远未成熟;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 ERP系统势必要求具备支持企业和战略伙伴的信息交流并实现协同商务的功能。所以,亟待将电子商务同 ERP的整合系统引入企业,并以最先进的技术为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与 ERP的整合。

(三)企业ERP系统集成范围的扩大

电子商务环境下,ERP系统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ERP的制造供销、财务管理等一般功能外,它更是一个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 (SCM )的信息化集成系统(集成范围大致如图)。集成后的ERP系统能较好地支持 Internet与电子商务。也就是说,该集成系统可以24小时接受互联网定单输入、可供量在线查询、定单追踪服务等,便于企业更为准确、更为及时地处理相关业务,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二、电子商务与ERP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整合电子商务与 ERP系统,原则上需要重组有关业务流程,同时,所涉及的应用软件相关模块的合理布局、有机集成,也是其必要条件之一 。归纳起来,当前可供考究的整合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即ERP—EB方案(加载了ERP核心内容的电子商务系统 )和EB—ERP方案(加裁了电子商务主要功能的ERP系统)。

由于ERP—EB方案更多适用于那些尚未真正实施ERP系统的中小型企业 ,显然它并非是相对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为此,本文着重就EB—ERP解决方案给予具体分析。

EB—ERP解决方案,即加载了电子商务主要模块的 ERP系统整合方案,其设计理念基于ERP被视为一种先进、现代和相对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电子商务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新兴、快捷、便利的企业运营新模式。这样,把电子商务整合到 ERP系统中,能较好地实现二者内在的有机结合。同时,在现有成熟的ERP软件上集成电子商务并向外推介整合后的这种“EB—ERP”方案,不仅在现实操作中方便、可行,而且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相较而言也要经济不少 。

下文试图依托浙江某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结合 EB—ERP模式,简略剖析电子商务与 ERP的集成实施方案的基本设计思路。

如图所示(见图2),业界一直沿用的U8—ERP系统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系统,不过,其显著特点集中体现在“系统设计的‘对外环节’已引入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倚靠该平台同外界广泛接触,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其中,“采购平台”主要功能在于与各经销商沟通、交流、联系。通过线上平台,企业可以及时向外发布近期用料需求信息,让供货商合理确定拟供货的时间节点,也为采购部门寻找、选择更合适的供应商,并为其及时提供更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信息。对外销售平台,主要通过线上窗口向外发布、传递企业近期销售信息,及时受理各经销商的大小订单,同时将前一阶段的销售数据及时反馈至本单位规划部门,促使其为后续生产加紧做好准备。CRM(客户关系管理 )平台,可以较好地挖掘、分析销售及采购数据,并对客户给予分级管理,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对外财务平台,主要用于定期和不定期向外发布企业重要财务信息。一来可以加大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二来可为广大客户、供货商查询了解企业历史财务信息提供便捷通道。

三、EB— ERP集成视阈下的经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专业能力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其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大致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语言表达(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即企业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综合能力”主要指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及协调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习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EB—ERP平台及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EB—ERP系统平台是当前高校经贸类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环境之一 。该平台主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站、两网、两库”、ERP模拟沙盘实训、ERP创业经营、企业运营仿真与ERP应用软件。各子模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均具有较独特的意义与作用。

1、“一站、两网、两库”

基于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信息与知识支持,不妨采用“一站、两网、两库”模式,即以“一站、两网、两库”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一站”指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门户网站;“两网”指高校为本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而专门建立的内部局域网、同一地区(或片区)为本区域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搭建的系统网;“两库”是指大学生创新实践基本信息库、大学生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库,努力构建一个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

2、ERP模拟沙盘

ERP模拟沙盘是中小企业运营业务相对全面、技术相对先进的系统平台。该平台运行原理是通过将若干学员分组,并分别担任企业某一要职,主要包括总经理、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营销主管(戓营销总监)、生产主管、采购主管等相关角色,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靠团队分工协作模拟完成企业整体运营过程。在整个仿真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本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相关实践能力如下表所示:

当前,模拟沙盘技术正在向细化方向与深化方向发展,业已形成三大类型沙盘:第一类是单一专业综合型,比如战略营销管理模拟沙盘、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等,分别适用于经贸类相关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第二类是跨专业综合型,包括ERP生产制造模拟沙盘、“商道” 企业模拟经营、商业沙盘等;第三类是弹性沙盘,该类型沙盘能按照使用者不同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活沙盘”,旨在根据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业务实战演练。

3、ERP创业经营

从设计原理上讲,ERP沙盘模拟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守业”。相对而言,创业计划设计理念则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创业”。这样,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教学,已经正在主导今后经贸类专业实训实验教学模式和发展趋势。而ERP创业实践正是这样一个综合型、开放性实验平台,它主要包括两个板块内容:一是利用创业实训实验室和“一站、两网、两库”训练创业者如何制定符合实际的创业计划;二是利用ERP沙盘模拟平台,对拟定的创业计划开展实战演练 。

因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目前很多高校尚不具备为学生开辟设备设施相对完善、管理机制相对健全的创业实践园区的条件。即便一些高校已经开办,但入园对象也仅局限于部分精英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可能还难以享受到创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

正因为如此,ERP创业经营模拟平台不仅能用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予以检验,还可以较好地训练、提升大学生的企业运营管理与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行为仿真

该平台主要是利用ERP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模拟与本企业外部相关主管部门(如工商局、税务局、海关等)、服务组织 (如物流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之间的业务往来与处理。

从创办公司到企业运行以至破产清算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模拟完成公司注册、融资担保、报关报检、报税退税、托运投保以及破产清算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处理。

在模拟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两方或两派:一方扮演竞争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角色;另一方则扮演相关组织部门。整个模拟环境交由学生独立创设.促使学生在“接地气”的仿真环境下锻炼、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的经贸类专业EB— ERP教学体系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的EB—ERP实训教学体系,应该以企业 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依托高校计算机软硬件等基本条件,结合实际制订 EB—ERP (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仿真环境,建设“一站、两网、两库”,从而构建相对完备的ERP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将其依次划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流程设计训练、经营培养等五个层级。

为此,笔者就EB-ERP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从具体教学目标、 开课时间、 主要教学内容、相关课时分配、主要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具体方案见表1 。

总之,基于电子商务与ERP集成视阈(EB—ERP模式),将以ERP沙盘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群纳入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经营的仿真环境与模拟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伯莹,周玉清,刘伯钧.MRPⅡ/ERP原理与实施 (第2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钟理.从重叠性与互补性看电子商务与 ERP的系统集成[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

[3]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42

[4]劳本信.ERP实验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309—3l1

[5]严晓兰,徐冬蓉. 基于ERP视角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职经贸类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PDM与ERP集成技术探讨 篇4

企业信息化特别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由4种主要的IT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PDM—产品数据管理)所构成[1]。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许昌烟机公司作为烟草机械设备的制造企业,于1995年全面实施了MRPⅡ系统,2002年底将其升级为ERP系统,并于2006年实施了PD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两个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领域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应用系统,是目前企业实施先进制造模式的主要信息技术支撑。合理区分其功能,平衡其作用,实现其集成,可消除它们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故对二者的集成技术以探讨。

2、制造企业的PDM和ERP系统应用比较

按PTC公司的定义:PDM系统是一个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构造的服务企业从产品策划到产品实现过程的并行化协作环境。借助此系统可以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与产品有关的过程进行集成管理。从数据的角度来看,PDM系统支持在企业组织的产品设计活动中及时方便地提交、存档、共享和查询相关产品信息;从过程的角度来看,PDM系统可以通过跟踪和控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诸如设计、审批、变更以及产品数据发布等过程的环节,协调好产品研发工作的进展。

PDM系统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管理工程图纸和相关的CAD文档资料,是为解决CAD、CAPP等系统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上共享产品信息。随着企业对共享信息的进一步要求和并行工程的实施,PDM逐步扩展到管理包括产品几何实体信息、产品技术图档、装配计划、办公文档和NC代码等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并控制所有与产品形成相关的过程。许昌烟机所采用的PDM系统主要包括项目协同管理、图文档管理、零部件分类管理、CAD模型数据管理及可视化、产品BOM与配置管理、CMII变更管理、CAPP/ERP集成等功能。

ERP主要应用于生产制造阶段与后勤管理。主要应用领域为: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原材料采购计划、订单处理、车间作业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工装设备管理、总帐/应收/应付管理等。它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在某一时间段中生产某一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投资和制造资源,它强调的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关心这些资源的调度、使用和增值。

3、PDM和ERP系统集成的困难

PDM和ERP这两个系统在功能、信息表示和技术实现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随着企业对产品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进一步要求,PDM和ERP系统都扩展了一部分对方系统的功能。如PDM从产品设计部门扩展到支持企业范围内的业务处理和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文档,包括车间和制造工程部门。同时ERP也开始支持工程设计方面。ERP系统发布了一些PDM要求的功能,如构件分类、配置管理、扩展的零件信息、文件归档、过程管理。P D M和ERP系统功能的各自扩展,使许多模块功能叠加,如BOM、零件分类、零部件信息描述、组织管理、工作流管理等。

由于PDM和ERP系统在信息和功能上有许多重叠,许多实施PDM和ERP的制造企业都将集成PDM和ERP视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然。两个系统在技术实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毕竟是面向不同应用领域而开发的系统,它们在处理管理信息的类型和数据交换的格式上存在显著差别。

目前PDM与ERP系统集成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在集成的两个系统之间没有一个统一完备的信息描述,难以做到信息的完全共享。目前很多系统之间的集成仅仅只是通过数据文件来实现系统集成,只能共享有限的信息。

(2)难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过程集成。在串行工作环境中,信息流动是单向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信息不需要交流和反馈,而并行工程要求产品开发设计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PDM和ERP的分别实施使设计和制造过程缺乏必要与及时的信息反馈。

(3)系统集成之间信息的控制问题,即由谁来产生数据以及控制共同拥有的信息。

(4)组织障碍,使用PDM和ERP系统部门之间较难接受对方的思想,人为因素阻碍了系统之间集成,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集成PDM和ERP系统无疑是满足企业对产品信息管理、过程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但人们在系统中应该如何连接,以及在什么部门应该控制什么信息等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内管理和文化问题。

4、PDM与ERP的集成模式

对同时实施PDM和ERP的企业来说,实现PDM和ERP之间信息的“共享”,被视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而采用集成技术是解决二者之间共享信息的最佳方案。

PDM和ERP的集成没有现成的最佳方案。企业必须根据各自实际应用环境和目标需求确定解决方案。通常要对企业运行模式、发展目标和业务过程做充分的研究,确定信息如何共享、交换,以此保证“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形式到达正确的人手中”[2]。任何一种方式的集成首先必须考虑以何为主,以何为从。在工作流管理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企图将业务过程与工作流系统集成为自动的方式通常将导致产品数据的双重控制,人工干预又常常导致失败,至少在工作流自动化中会受到阻碍。

PDM和ERP系统的集成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案[3]:

(1)PDM为主,ERP为从。PDM生成产品配置文档和BOM,将信息传递给ERP系统,并指导后者如何扩展信息,生成满足要求的生产BOM、采购BOM和装配BOM,而ERP作为静态系统,只接受PDM发布的产品配置信息。这种集成方式比较适合于以工程设计见长的企业。

(2)PDM和ERP系统之间的信息双向传递。BOM的产生、产品配置管理和文档管理由PDM实现,ERP系统增加生产管理信息和成本核算等,并将这些信息发布到PDM系统完成产品信息的更新。双向传递的集成方式使设计人员和制造人员都工作在自己熟悉的信息平台上。

(3)ERP为主,PDM为从。PDM只作为设计人员的工作平台,ERP生成产品配置,并创建和管理BOM。这种集成对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灵活性为目标的企业更加适合。

许昌烟机公司在实施PDM与ERP的集成时,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特点,选用了PDM为主,ERP为从方案。PDM生成产品配置文档和BOM,然后将信息传递给ERP系统,并指导后者如何扩展信息,生成满足要求的生产BOM、采购BOM和装配BOM,而ERP作为静态系统,只接受PDM发布的产品配置信息。

5、PDM和ERP系统集成的关键

产品结构是PDM与ERP系统的核心[4],由于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产品结构在两个系统之间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PDM的产品结构主要面向产品干什么以及怎样配置产品,而在ERP系统中,对装配、采购、发送等阶段产品结构的配置又各有不同。建立产品结构或BOM的应用视图,即在不同阶段的表达方式和信息结构是实现两者集成的关键技术。

6、结论

PDM和ERP的集成能使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完善,是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对企业设计、工艺规划、制造、销售等产品工程的所有过程间的时序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重组,建立产品过程集成模型,优化产品信息流动,通过对整个集成过程的规划、仿真和分析,实现对整个产品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是企业实现并行工作方式、优化企业运行模式的又一个关键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PDM系统和ERP系统功能,分析了两个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困难,概括实现两个系统集成的三种技术方案,指出实现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规划,集成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陈荣秋.CIM环境下MRP与CAD/CAPP集成方案.管理信息系统.1997,(4):37-40

[2]赵敏.PLM与企业信息化[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J].2003,(3):24-27

[3]刘建刚,韩向东.PDM与ERP集成技术[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2,(5):18-20

ERP集成 篇5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一种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

而Intemet技术的成熟则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关系,形成了共同发展的生存链。

2 CRM的定义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收集、分析、利用客户信息的系统,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其客户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帮助企业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3 CRM与ERP的集成

3.1 CRM与ERP的关系

1)CRM最早从前台销售人员使用的软件发展起来,因此又被称为前台办公软件(From Office),现在CRM已扩展到企业各个与客户进行接触的部门所使用的管理软件平台,其内容涉及企业营销、销售、服务、产品调整等;而ERP系统是从MRP、MRPII系统发展起来,其强调企业的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应根据企业资源和成本进行最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企业内部生产的最佳,由于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管理、人力、物流等企业后台的业务运作,因此又被称为后台办公软件(Back Office)。

2)CRM和ERP在基本的功能上也是不同的。CRM作为一个专门管理企业前台的软件,可以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的市场能力和效率。ERP节省的成本是可计量的、有限的,而CRM将直接带来公司收入的增长,且增长不可限量。CRM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全面地观察其外部的客户,确切知道客户的真正需要,并且根据他们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完善的服务。

3)从管理应用的侧重点来看,ERP重点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业务管理问题,而CRM则侧重于企业对客户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利用,主要解决客户个性化需求满足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业务管理问题;ERP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是保障客户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的有力后勤保障系统,而CRM可以使企业更加贴近客户和市场,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

显然,ERP和CRM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角度来看,二者对所有的企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3.2 CRM与ERP的集成

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CRM的重点在市场、销售等环节,而ERP则将重点放在了生产、制造环节。作为一个运营实体,企业的运作必定是环环相扣的。因此,ERP和GFM整合也就成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难点与重点,

3.2.1电子商务三阶段

即从静态发布、前端办公自动化到后台决策。Intel公司董事长Grove把电子商务的三个阶段总结为:电子小册子阶段、电子交易阶段和电子化决策阶段。

所谓“电子小册子”阶段,就是公司仅仅把自己的介绍性信息放在网页上。建立这样的网页投资少,见效快。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CRM热潮开始让企业从“电子小册子”走向实现“前端办公自动化”。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重组业务流程和融合内部应用软件,需要把互联网功能与企业内部网功能实现交互。在这个阶段中,CRM与ERP的集成势在必行。

第三个阶段,Grove把它称为“电子化决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把自己的资源数据库向客户或供应商延伸,而且是许多企业的数据库相互连接,慢慢地,庞大的跨国跨行业的数据网络中心将逐步形成,真正实现“网络革命”。

3.2.2CRM与ERP的可行性集成

在当前进行的某些CRM项目中,由于预先对这种前后台集成的设计不够细致,以致出现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追加投资来加以更正。比如说为了保持两个系统之问数据的同步更新,在一个系统的运行数据更新之后,必须人工启动另外一个系统的数据更新,否则在两个系统中有关同一个顾客的信息就有了差异。所以在进行CRM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CRM与ERP的集成,尤其是两个系统执行的时效性。

目前,实现这两个系统的集成主要有两种方法:①通过在两个系统之间增设与ERP完全兼容的中间软件。而当前这样的中间软件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中间文件接收器接收CRM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传人ERP系统中的整合管理模块。这样的整合不仅在CRM最初启动的时候可以用来进行数据转化,而且在ERP和CRM的同步运行中还能不断地把最新调整的产品目录、价格和折扣等信息输入到前端软件中,让销售人员可以及时地给出正确的报价;另一种是通过即时整合管理器可以把同一时间在ERP系统中生成的信息立即传输到CRM系统中,还可以完成同期的多个请求的并行处理。②通过在原有ERP系统的服务器上增设一个或多个CRM模块,可以直接与原有ERP系统的模块进行数据交换,不需要转接或同步更新的程序。

无论通过中间软件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增设模块,只要企业内部的前后端整合可以无缝进行,实现网络化的定单输入和报价也就容易多了。这就相当于原来对销售人员开放的前端软件延伸到了网络上而已。企业的现存或潜在客户只要能够从网络界面上获得如下信息:产品目录、单价、折扣率和库存信息之后,就可以决定是否下定单。而客户从网络上输入的定单同销售人员输入的定单一样,这些信息可以立刻传输到后台ERP,ERP在接受之后经过计算,把定单总价、定单号码和折扣金额等信息再传回到网络界面上,客户记录下这些信息,就可以随时通过呼叫中心,或与销售人员联系,继续追踪这笔定单。

4结束语

ERP集成 篇6

依据ERP系统绩效和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的相关性, 将其划分为“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直接绩效”是指ERP系统应用后, 由于信息系统效率提高, 信息使用成本降低, 信息质量提高, 无需另外附加条件就可以产生的企业绩效。“间接绩效”是指ERP系统应用后, 在信息系统技术进步、功能完善的基础上, 企业管理随着信息系统升级而进步, 由此产生的企业绩效。由于存在“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之分, 从而衍生出“理论绩效”和“现实绩效”之间的矛盾, 如果这一矛盾在企业得到统一, 即ERP系统应用成功;反之, 如若这一矛盾激化, 即ERP应用失败。对ERP系统应用“理论绩效”和“现实绩效”的深入理解, 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直接绩效”有限性、“间接绩效”的集成协同性。

(一) “直接绩效”的有限性

ERP系统“直接绩效”有限性, 由信息系统本质决定。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从信息的使用成本和系统的最终“产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信息使用成本的角度分析, 由于ERP系统的技术集成,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前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异构”问题, 使相关子系统间实现了“无缝”衔接, 解决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问题, 可在多方面使信息系统的效率提高, 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成本。在数据采集环节, 改变了以前“异构”系统环境中, 各个子系统分别手工录入数据的状况, 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 相关系统共享。这在一定程度, 克服了企业原有的数据“重复采集”的弊端。在ERP环境中, 由于“数据统一存储”, 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存储资源, 而且简化了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程序, 减少相应的劳动消耗。由于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方式传递, 从而省去了以前“纸质”数据环境中人工传递文档的劳动。这些是企业应用ERP系统的“直接绩效”。但这部分“绩效”在应用ERP系统绩效的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小, 与企业的预期的信息化目标相距甚远。

从“信息”的视角分析, 高质量的信息,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显而易见:有助于科学决策, 增进企业规划的合理性;信息质量提高意味着经营活动信息反馈及时、精确, 便于控制和协调, 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容易实现;有利企业的事后评价, 增进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但从企业实际情况分析:首先, 由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采集数据, “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左右相应“产品”的质量。所以信息质量的高低, 除了受制于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系统水平的高低外, 还取决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 由于“信息”的最终“使用”, 在某种意义上相对独立于“信息系统”, 而是企业经营管理, 可见, ERP系统, 仅为企业信息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 如果企业管理没有在“数据源”方面提供保证或者没有使用“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就没有相应的系统绩效。所以ERP系统在信息方面的“直接绩效”有限。

(二) “间接绩效”的集成协同性

集成协同, 在系统科学中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的统一整体的过程。无论是简单系统, 还是复杂系统, 只要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连接、合作、集成协同与同步行为, 便存在着集成协同。“间接绩效”集成协同性在于表明:ERP系统的绩效, 是由于信息系统变革而推动企业整体机制、机能“升华”, 而最终形成的“产物”。这种“间接绩效”是企业各个子系统、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环节共同“升级”, 集成“协作”的产物, 即管理层次、管理职能、管理风范、管理文化、管理方法等必须改进以适应先进的信息系统, 达到企业管理与ERP集成协同, 才能充分发挥出ERP系统的“间接绩效”。

信息系统的变革之所以推动企业整体机制、机能的进步, 是因为它具有“神经网络”的机能。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条件下, 可以借助于修正“信源”、“信宿”、“信道”, 以及信息传递、反馈方式, 消除企业内部子系统、部门及业务环节间的“重复”和“冲突”, 从而使企业在整体上得以优化。

二、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和系统环境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当系统和环境集成协同一致时, 系统的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系统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反之, 不仅系统的职能作用受限, 而且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 可以从其静态和发展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

(一)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静态集成协同

所谓静态集成集成协同, 指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水平在特定历史期间, 两者相对稳定而无显著变化。立足特定时点分析,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 表现为两者全方位的同步和协调。对两者的这种集成集成协同, 可以从结构形式、管理层次、管理职能、管理风范的方面进行认识。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 信息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 企业是一个众多部门的集合;而企业的组织结构, 核心是部门结构, 但由于部门结构又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 所以, 企业组织结构, 包含部门结构和业务流程结构。信息系统和企业各部门以及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存在着集成协同关系。信息系统结构与组织结构之间的集成协同, 是企业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标志。从管理层次分析, 企业存在高层、中层、业务管理三个垂直的管理层面。企业高层管理, 首先着眼企业的战略管理, 就此而言,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集成协同主要是考虑关于使命、范围、治理和核心竞争力, 包括这些要素在不同领域之间的集成协同, 以及这些要素与结构政策 (垂直) 的集成协同。其次致力于当前经营活动, 在企业的整体视角确立发展规划目标, 通过必要的控制、协调确保既定目标实现, 以及透过事后的分析评价来总结经验。这需要信息系统在相应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各环节在功能上集成协同。企业中层部门管理的期望, 是借助信息信息系统, 能够及时、准确理解企业的目标和本部门任务;能够和其他部门顺利交换信息;对本部门业务活动计划, 控制和评价。业务管理层面的集成协同表在, 业务操作人员, 借助于信息系统, 记录业务活动, 了解相关业务环节的业务进程, 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本部门的使命和任务。

(二)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动态集成协同

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分析, 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的集成协同具有动态协性。这种动态性, 是指若将两者之间的集成协同视为一种“均衡”状态, 它具有“时间性”, 即两者“均衡”会随着时间的产生冲突, 通过解决冲突又取得新的“均衡”。如果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关系的视为一种矛盾, 则两者之间的集成协同, 是一种对立的统一。这一矛盾, 就特定经济组织而言, 企业管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信息系统是矛盾次要方面。信息系统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服务, 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企业管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都会引起信息系统发展或变更。随着企业体制改革, 企业相继引进了先进的制造思想、制造工艺, 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的产生。

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具有反作用。首先, 就特定企业而言, 当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相互协调, 则信息系统可以促进管理效率提高, 反之, 如果信息系统落后或者超过了企业管理平台, 会阻碍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甚至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其次, 从宏观分析, 信息系统的发展变化, 并非仅仅局限单个特定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的影响, 它也会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一个企业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时, 它就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创造条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管理变革。ERP系统, 是对MRP系统完善和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先进信息系统模式。这一信息系统模式先进性, 不仅在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功能的完善, 而且更在于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企业在准备实施ERP系统时, 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一系统先进性;并以此为基础准确把握这一系统对系统环境的要求;以便在系统实施和维护期间, 不断消除系统环境中与ERP系统不相容的因素, 确保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伍德:《ERP实施流程——企业如何实施ERP》,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斯蒂芬.哈伍德:《ERP实施流程——企业如何实施ERP》,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饶艳超:《我国ERP系统实时应用问题研究——来自国内已实施企业的经验数据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饶艳超:《我国ERP系统实时应用问题研究——来自国内已实施企业的经验数据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August-Wilhelm Scheer等著:《下一代业务流程管理》,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August-Wilhelm Scheer等著:《下一代业务流程管理》,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Arshad Khan:《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实施方法论:SAP加速实施篇》,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4]Arshad Khan:《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实施方法论:SAP加速实施篇》,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

浅析中石化ERP与MES的集成 篇7

1. ERP系统

ERP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最新成就, 借助于先进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计划。以财务为核心, 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 支撑企业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石化ERP系统包含的模块主要有财务模块 (FI/CO/TR) 、生产计划模块 (PP) 、物料管理模块 (MM) 、销售分销模块 (SD) 、设备维修管理模块 (PM) 、物资供应管理模块 (MRO) 、项目管理模块 (PS) 。

2. MES系统

MES系统 (生产执行系统) 是一个以排产为核心的、功能上很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 是企业资源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的桥梁。在生产过程控制层 (主要包括:DCS/PLC控制及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生产执行层 (MES系统) 、经营管理层 (ERP系统) 三个层次中, MES系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中石化MES系统主要包含五个基础模块, 即装置、罐区、仓储、进出厂、部际互供;两个平衡模块, 即调度平衡和统计平衡;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即三剂辅料、公用工程管理模块;一个接口模块, 包括ERP接口, 金森特接口等。

二、ERP系统与MES系统集成的必要性

1. 提升物料平衡能力

石油化工生产属于连续性生产, 虽然生产线一级自动化程度较高, 但对物料平衡的管理, 仍处于粗放状态。传统的物料平衡管理主要以月度为周期, 缺乏及时、准确的物料平衡数据, 成为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瓶颈, 尤其在企业实施ERP系统后, ERP的物料、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功能受到制约。

石化企业要做到物料管理“日平衡、旬结算”较为复杂, 这是因为装置加工过程中, 原料、半成品、成品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整个企业的物流过程呈现“网状”结构。在从原材料的入厂、到产成品的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中, 每个生产阶段的物料的具体构成都是动态变化的, 而我国石化行业生产规模相对偏小、工厂现场内部计量基础自动化水平又相对较低。

在ERP系统中实现物料的日平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及深远的意义。依据ERP系统物料日平衡数据, 不仅能够满足企业领导及时了解企业生产装置的投入产出情况, 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状况;而且, 企业生产统计人员还可以对日平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监督, 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损失, 使生产过程中的物耗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而降低了原材料的生产成本, 最大化地为企业取得生产经营效益。

2. 提升领导查询能力

ERP系统各模块都有企业产销存相关报表支持领导查询统计分析, 除了销售模块外, 一般查询报表都是月报表数据, 尤其缺少相关生产统计方面的日数据。MES系统恰恰包含最关键的与生产相关的数据信息, 以前ERP系统内无从谈起的这些信息, 通过MES的接口程序就能导入到ERP系统, 并反应在ERP的相关模块内。领导不仅能从MES系统直接查询生产方面的关键信息, 也能从ERP系统及时查询生产方面的信息, 从而大大方便了领导对生产相关日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三、ERP系统与MES系统集成信息

1. 从ERP传到MES系统的物料数据信息

在MES系统所有基础数据中, 物料信息是非常重要而且维护工作量很大的基础数据, 这些物料信息都应该在MES系统中由用户生成创建及维护, 但由于中石化各企业已经实施了ERP系统, 这些物料信息已经存在于ERP系统, MES系统就不必再次重新创建和维护。只要将ERP系统的物料导入到MES系统即可。由于MES系统所需要的很多生产中间品是ERP系统中不存在的, 因此MES系统还应具备生成物料的功能。

2. 从MES传到ERP系统的生产统计平衡及公用工程数据

MES提供给ERP很多很关键的信息。在MES系统中, 目前设置了三个到ERP系统的数据接口, 它们是装置收发货平衡数据、产成品日交库数据、公用工程消耗数据。MES系统装置投入产出模块基于装置的设计参数模型和装置投入产出模型, 综合考虑生产加工方案, 按照一定的逻辑, 通过调度平衡量对装置侧线的原始量和确认量进行校正, 实现装置级的物料平衡, 为调度平衡和统计平衡提供数据支持。用户根据每日三个班次的调度平衡数据结果, 产生车间区域的平衡数据, 最后就是全厂的统计平衡数据, 最终汇总为统计日平衡数据及统计旬月平衡数据。MES还通过仓储管理实现固体产品的入库、出库和库存管理, 并细化到仓库的库位及产品的批号, 实现固体产品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同时为调度平衡和统计平衡提供数据支持。

结束语

ERP做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侧重于企业内部主要经营环节的运行管理, 偏重决策管理;MES做为生产执行系统是为生产制造环节服务的, 偏重于生产与执行。这样, 在管理与执行之间必然存在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 因此, ERP系统与MES系统之间的集成是必然也是必须的。

总之, 把MES与ERP集成起来, 不仅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同时, 可使MES系统的生产计划更合理, 使ERP系统的数据更及时有效, 工作效率更高。

摘要:目前, 信息系统已经涵盖了中石化各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每个重要生产环节都有针对性的应用系统, 如:ERP、PIMS、TBM、DCS、MES、APC、OA等来支持工作运转, 自中石化上了ERP系统以来, 为了最大化地提升ERP的应用管理效果, 很多企业又实施了多种系统协同ERP以支持各环节的运做, 如:MES、TBM、EM、IC卡系统。有些部门会同时使用ERP系统与MES系统, 将这两个系统做好数据集成共享将会给用户带来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中石化,ERP,MES,数据集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景宇中石化应用MES实现精细化生产.

ERP集成 篇8

关键词:ERP,项目管理,集成

建筑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现今建筑业仍将处于前所未有的旺盛市场需求当中,但由于建筑行业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技术粗糙、过度竞争、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而建筑企业能否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大大地提高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保证建筑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1 ERP和建筑企业项目管理集成研究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和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二者的整合利用可以使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管理改善持续化,使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在一个信息化的平台上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创新企业管理组织流程和作业标准化,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ERP与项目管理集成实施的切入点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ERP系统的特点:

1)ERP软件的可扩展性。

ERP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和其它软件及信息工具的集成,即和数据库、工厂自动化控制部分、互联网等的集成。不同的集成度其价格差异很大,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财力及规模选择相应的产品。

2)产品是否支持二次开发。

好的ERP软件系统结构应该是系统结构的核心逻辑和客户界面逻辑分离,这样就可以为今后ERP软件的升级换代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产品的可操作性。

ERP软件的实施需要企业各部门全方位的投入。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企业员工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更要求ERP产品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2)ERP系统的功能模块:

1)生产性系统。

包括投标决策子系统,项目施工管理子系统。

2)支持性系统。

包括财务管理子系统,供应管理子系统,分包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

(3)数据的同步更新与共享。

这两个系统之间就产生了前端数据库必须要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性,一旦前端项目管理的数据发生了变化,后台ERP的数据也应进行同步更新。

1)项目管理和ERP集成的接口设计上统一标准,实现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将项目管理与ERP功能中完全重合的部分实现共享,项目管理利用ERP的相关信息源,ERP也利用项目管理的相关信息源。

2)在接口之间使用一个中间件,以便将两者集成起来。中间件的接收器接收了由ERP服务器传送来的项目信息等,存入中间件,然后再将信息传递至项目管理中并进行数据转换;同时,当中间件接收器接收了项目管理传送过来的有关业务信息后,存入中间件,然后将信息传送至ERP中并进行数据转换。

3)ERP与项目管理中的数据编码完备并保持全局一致。

2 项目管理和ERP集成的可行性

(1)企业的管理能力角度

1)ERP与项目管理集成,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用现代手段实现资金、物料、人力、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使信息网络成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加快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

2)ERP与项目管理集成,实现合理有效的监控,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建筑企业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项目工程的每一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不论是项目的进度、合同履行的程度,还是项目中人、机、料的使用成本,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的监督。

3)ERP与项目管理集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地域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种跨组织、跨地域协作、沟通困难等问题。利用快速、实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系统,全面满足移动办公需求,提高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通讯成本。

(2)工程项目管理角度

1)ERP与项目管理集成使得建筑企业适应工程项目管理对信息量的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导致长期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逐步形成了依靠经验的管理。随着企业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加,工程中涉及的数据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不仅传输流程长,数据传输速度慢,并且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失真风险。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并使高层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通过ERP与项目管理集成,不仅可以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缩短预算周期,同时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项目管理系统对成本的控制通常包括控制材料成本、机械费、人工费等直接成本,控制质量成本以及合同管理等内容。

3)有效的控制账目不清。目前建筑企业大部分都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制度。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资金具有完全的使用、控制权,但是项目主管往往忌讳自己负责的项目发生管理失误或者监管不力,从而内部损失不声张,进行隐形处理,外部损失则想尽办法息事宁人。而实际上,ERP与项目管理集成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账目不清,还方便了企业管理者了解每个项目的运作情况,对每个项目进行实时监控。

4)ERP与项目管理集成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的四流合一。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将企业施工中生产各环节用计算机进行及时信息处理,并在企业内部形成网络,做到企业人员流、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科学管理,使企业组织整体高效运行。传统的建工企业面临着工程跨地域分散、控制手段落后、工程数据无法共享、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无法做到实时监控等问题,企业产值一直徘徊不前,在企业采用ERP与项目管理集成后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该系统不仅能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实现控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和管理现场、合同的需要,还涵盖办公OA,方便企业领导者对工程项目进行实时监控。

(3)企业总体整合能力方面

建筑企业的ERP与项目管理集成除了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以外,从企业总体整合能力方面看,信息技术能够形成企业的超强核心竞争力,带动建筑企业的发展。通过ERP与项目管理集成能够将建筑企业的施工、材料采购、财务、劳资等内容整合,能够将企业总部、专业分公司、外地项目部的三级管理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3 ERP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集成的策略

(1)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

建筑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环节需要,ERP由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知识管理、OA、人力资源、租赁管理、设备管理等可以独立运行同时又可以由整合集成的系统组成,涵盖了建设企业所有的数据资源。针对建筑企业作业分散的业务特点,ERP完全采用B/S开放体系结构,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平台的计算机,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通过INTERNET、局域网完成建筑企业ERP所有的业务操作。

系统之间设有良好的数据接口,从而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企业计划管理、数据分析、资源分配和成本控制的集中管理平台。建立便于各部门进行有关数据保存和快速查询的自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分布于企业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供可靠的信息源和数据库,从而为企业内外信息畅通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内外资源的共享。

(2)项目信息化,实现项目科学合理的进度

ERP系统在项目管理上以合同为约束,以进度为主线,以项目的成本控制为目标。针对建设企业项目分散作业,各个项目部距离总部比较远以及项目现场复杂,流动性大,一次性、涉及的关联环节较多,各种风险大,企业集中管理难度大等业务特点,ERP采用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相结合的B/S多层开放结构体系,对工程项目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决策层只需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即可对分散在各地的项目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真正解决了建筑企业分散作业与集中管理的矛盾。

ERP的“项目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进度计划可以不再只是凭经验定性计划,而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

(3)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

物流、资金流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项目部的全部过程,以电子手段跟踪每一张单据,从计划单的上报直至物品出库,每一步都可以在ERP系统中随时查阅监督和纠正,包括计划、采购招投标、供应商管理、库存、仓储、资金,价格等。也就是说,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以物流、资金流为主线,物流、资金流贯穿了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

ERP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提高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从物资采购到项目部领用的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成本目标管理,将项目施工过程的实际成本与代表成本管理目标的各种基准数据比较,了解其差距,并进而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有效地进行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提高企业成本的管理水平。

物流、资金流通过优化、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使企业采购阳光化,降低采购和库存成本,有效管理资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 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与ERP的集成研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改变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转变思想,提高员工素质,塑造新的企业文化,提高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和利用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亚敏,冯天鉴.ERP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04,24(2):82-83.

[2]何水连.基于项目管理的ERP系统实施[J].企业技术开发,2008(12):43-45.

[3]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ERP系统的集成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ERP集成 篇9

关键词:ERP,MES,XML,中间件

一、前言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 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 形成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然而, ERP主要是针对资源计划, 通常只能够处理历史数据, 并能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做出规划, 但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却留下了缺口。这样一来, 生产现场管理就成了一个黑箱作业。

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MES) 的出现填补了ERP的这一缺陷。它将ERP制定的生产管理计划分解到生产车间的执行操作层面, 由此制定最优的生产调度计划。MES强调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 它需要收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实时数据, 并对实时事件及时处理。同时又与计划层和控制层保持双向通信能力, 从上下两层接受相应数据并反馈处理结果和生产指令。

二、ERP和MES之间的数据交互

MES所需要的所有基础数据在ERP系统都可以得到。比如, MES系统接收的订单信息源头可以在ERP系统的销售订单模块中取到, MES系统接受的订单质量设计的标准库数据可以在ERP系统的质量标准模块中取到。另外发货指示也需要从ERP系统给MES做指示。

ERP系统可以从MES中获取到生产成本, 制造周期, 以及预计产出时间等实际生产数据, 还可以从MES中取得生产定单的实际状态, 企业当前的实际生产能力情况, 以及企业中生产内容变化的相互约束关系。ERP系统作为MES系统的信息源头, 提供了MES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而MES的精确的物料需求, 是采购工作的重要基础。MES强大的生产决策支持功能, 可以让销售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在什么时间可以完成哪些生产, 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否可以接受某张订单, 把销售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能力联系在一起。另外, 由于MES有详细的生产计划和工序计划, 这些数据反映到ERP, 可以完善ERP对这些模块的管理, 提高ERP软件的水平。

三、Biz Talk技术

1. Biz Talk基本原理和流程

在Biz Talk结构中, 有一个Receive Port和一个Send Port, 相当于输入和输出, 当消息进入的时候, Biz Talk会用Adapter来接收它, 然后通过Pipeline进行解析, 解析成为Biz Talk内部Orchestration所能识别的消息, 然后Orchestration会处理这个消息, 将处理的结果以XML的形式输出到Send Port, Send Port端的Pipeline对XML进行封装, 再通过Adapter发送出去。

2. 系统流程概述

当生产现场有事件发生时, 源系统向Biz Talk Server的接受位置发送一个包含多个平面文件记录的批处理文件, 触发一个Biz Talk Server业务流程。 (1) 适配器接收消息:适配器通过Web服务、读取文件或其他方式获取到消息。Biz Talk Server映射器将源文件结构映射到接收方要求的结构。 (2) 接收管道处理消息:Biz Talk Server的接受管道接收并处理消息。Biz Talk Server的接受管道对输入数据解码、解密并分解, 根据它相应的内部Biz Talk Server架构将其转换成一个XML文档, 然后验证消息, 接着对消息的发送者进行身份验证和标识。 (3) 消息被传送到消息数据库Message Box存储。 (4) Biz Talk Server将消息路由到订阅业务流程或发送端口, 订阅业务流程或发送端口进一步处理这些文档, 并将它们重新发布到Message Box或发送到外部系统。 (5) Biz Talk Server的发送管道对消息进行加密、压缩和数字签名, 并将XML输出文档对比输出架构验证记录, 再将其转换成一个平面文件记录格式, 传送给MES系统。

四、基于Biz Talk的ERP与MES集成应用实例

本文以某服装生产厂为例, 介绍基于中间件Biz Talk的ERP系统和MES系统集成的实现。该厂家于2006年实施了MES系统, 使得企业和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 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计划”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但是, 该厂原有的ERP系统, 由于数据异构等问题, 不能和MES系统很好的结合, 致使部分车间必须靠手工录入ERP系统中的数据, 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并且整个系统的实时性较差。因此, 公司决定实施基于中间件Biz Talk的ERP系统和MES系统集成。接到一批订单后, ERP系统向Biz Talk发送一个平面文件, 信息包括物料、生产数量、完工日期等。X M L适配器接受到这个文件以后, 对应相应的Biz Talk Server架构, 经过封装处理, 将其转换成一个符合事先定义好的某个业务流程架构的XML文档, 被传输到Message Box数据库。该文档通过MES适配器发送出去, 经过拆装成MES可以接收的格式, 从而将消息传达到MES系统。根据这些信息MES产生更为纤细的资源分配、工序和生产调度, 并形成工作指令下达给控制层。MES系统返回出库实绩、库存冲减等信息。工序计划完成以后, 再按同上述流程相同的方法向ERP系统返回处理信息。生产完工以后, 完工实绩、投料信息、副产品信息返回ERP系统, 能量消耗也一并返回。Biz Talk作为中间件, 解决了ERP系统和MES系统由于数据库异构而信息交换困难的问题。两系统之间通过Biz Talk中间件, 使整个服装制造过程中信息共享,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服装产、供、销信息链。

五、小结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需要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而且要求生产过程相关的调度、计划、决策、经营、人事等信息实现自动化, 将技术、管理和人员集成、实现企业综合自动化。把ERP和MES协同集成, 才能有效的配置企业资源使之充分发挥效能,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志新金寿松:制造执行系统MES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09

[2]Michael Morrison.al.XML揭秘-入门应用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06

ERP集成 篇10

国家电网公司 (以下简称国网公司) 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开展SG186工程建设。SG186工程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八大应用、六大保障体系、安全架构、基础架构及运维体系等内容, 其中一体化平台包含的应用集成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 集成应用系统, 整合业务流、信息流和数据流,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促进企业级流程集成。

国网公司应用集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破部门壁垒, 实现企业信息的全面展现;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达到对企业业务全方位的掌控;业务事件及时、准确、完整地在各个部门间传递, 提高业务运行的效率和准确性;跨部门应用的流程在企业门户中统一地展现和处理。其中对于横向集成, 虽统一推广实施的成熟套装软件本身内部天然紧密集成, 实现了大部分集成需求, 但生产、营销系统与ERP系统之间存在集成需求, 而且松耦合应用与生产、营销、ERP系统等紧耦合应用也存在集成需求, 需要通过应用集成来实现。

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 (以下简称直流公司) 经济法律系统与ERP系统集成, 在符合国网公司规定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业务需求而实现。

1 集成背景及目标

1.1 集成背景

直流公司合同管理原来采用的系统为自行组织开发, 具备合同拟定、流转、变更、付款申请、付款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满足直流公司实际业务需要。

原有的业务流程为:

1) 业务部门产生需求, 将想要签订的合同在合同管理系统中进行流转;

2) 合同流转审批完成后, 进入ERP系统中补录采购申请, 如果未超出工作分解结构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预算, 则创建采购订单, 根据订单进行付款。

此业务流程为先签合同, 再录入采购申请, 并不能满足直流公司对于预算的提前控制, 导致大量采购申请出现超概算问题, 极大地增加了直流公司的经营风险, 严重制约了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原有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2 集成目标

按照国网公司SG186工程的统一部署, 经济法律系统将在国网公司范围内作为合同管理系统使用。通过经济法律系统的应用, 经济法律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 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业务部门被动的局面, 梳理后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具体流程如下:

1) 业务部门产生需求, 进入ERP系统进行采购申请录入;

2) 由计划部按照预算进行是否审批的操作;

3) 如采购申请通过审批, 由业务部门进行采购订单的创建;

4) 订单信息同步至经法系统中, 根据订单创建合同, 进行合同流转审批;

5) 根据订单执行情况进行付款, 财务管控将付款信息同步至SAP和经法系统中。

ERP、财务管控和经济法律业务应用的集成, 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1) 实现业务人员对相关项目、物资等信息的一次性录入;

2) 实现ERP系统与经济法律系统中相关信息的一致性;

3) 实现经济法律与ERP等相关应用中合同执行情况的一致性, 提高履约监督管理能力;

4) 经济法律系统顺利上线, 规避法律风险, 避免了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2 集成需求

2.1 物资采购合同业务及集成需求

物资采购类合同主要指公司物资采购相关的合同, 该类合同的信息来源于ERP物资管理模块, 经济法律系统主要与ERP物资模块、财务管控系统之间存在集成需求。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2.1.1 物资采购业务流程

ERP物资模块根据计划部门批准的采购申请创建采购订单, 然后将采购订单信息发送给经济法律管理系统用于起草相应合同, 经济法律管理进行相应合同流转会签后, 将合同审批信息同步于ERP物资模块和财务管控系统。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财务管控系统及ERP物资模块提供相应合同履约信息, 供经济法律管理系统查询。

2.1.2 物资采购集成需求

在物资采购类合同业务中, 主要存在以下3个集成需求。

1) ERP物资模块将相关采购订单信息, 如采购订单号、采购订单创建日期、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供应商地址、合同总额、货币类型、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所属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描述、采购订单行项目号、物料描述、数量、单位、净价、净总价、税总价、交货期、是否招标、标号、包名、预算编号、预算名称、预算金额、预算年份等信息, 发送给经济法律管理系统用于起草相应合同。

2) 在合同会签结束后将合同审批信息, 如采购订单编号、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创建合同的日期等信息, 通知ERP物资模块, 主要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类型、承办部门、合同最终会签是否通过标识、合同创建日期、合同对方、合同金额、合同供应商全称、供应商开户名称、供应商开户银行、开户行账号、合同签订日期等信息, 通知财务管控系统。

3) 财务管控系统提供合同付款信息, 包括合同编号、付款日期、履约类型、履行事项描述、付款金额等信息, ERP物资模块提供采购订单号、收货付款日期、履约类型、履行事项描述、付款金额、收货数量等信息, 供经济法律系统查询。

2.2 工程服务合同业务及集成需求

工程服务合同业务主要指公司工程服务相关的合同, 该类合同的合同信息来源于ERP工程管理模块, 经济法律系统主要与ERP物资模块、财务管控系统之间存在集成需求。工程服务类合同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2.2.1 工程服务业务流程

由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招标结果创建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审批通过后, 组织合同商务谈判, 合同承办人起草合同, 经过部门领导审核后, 发送给相关部门进行合同会签。如果是重大合同, 需要经过公司领导审批。法律部门进行合同编号, 合同承办人打印合同文档, 送相关领导签署合同, 最后由项目管理部门进行服务进度监控及订单执行。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承办人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数量、时间、支付条款等信息, 提出资金支付, 形成月度资金预算汇总表, 合同承办人根据发票, 提出支付申请, 提交到财务资金支付系统进行资金支付。

2.2.2 工程服务集成需求

在工程服务采购类合同业务中, 主要存在以下3个集成需求。

1) ERP工程模块将相关采购订单信息, 主要包括采购订单编号、供应商编码、服务编码、服务名称、服务子项名称、数量、单价 (含税) 、金额 (含税) 、服务完成日期、币种、执行汇率、合同签订部门等信息, 发送给经济法律管理系统用于起草相应合同。

2) 在合同会签结束后将合同审批信息, 主要采购订单编号、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创建合同的日期等信息, 通知ERP工程模块, 主要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类型、承办部门、合同最终会签是否通过标识、合同创建日期、合同对方、合同金额、合同供应商全称、供应商开户名称、供应商开户银行、开户行账号、合同签订日期等信息, 通知财务管控系统。

3) 财务管控系统提供合同付款信息, 包括合同编号、付款日期、履约类型、履行事项描述、付款金额等信息, 供经济法律系统查询。

3 应用集成架构模式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统一要求, 参照应用集成典型设计, 结合ERP、财务管控和经济法律等应用建设情况及技术发展水平, 集成的技术架构采用通用集成平台的方式进行集成。这种应用模式中各业务应用通过通用的、基于SOA架构的集成平台实现集成, 将套装软件作为一个普通的业务应用, 可以按照接口规范将业务功能封装成Web Services, 注册到企业服务总线, 同时能够调用集成平台的服务。应用集成架构模式如图5所示。

4 应用集成接口设计

4.1 总体集成框架

ERP、财务管控和经济法律 (普通类合同、工程服务类合同及物资采购类合同、由ERP分管的部分融资类合同) 总体集成框架如图6所示。

1) ERP系统将采购订单信息 (采购订单号、中标信息、创建日期等) 同步至经济法律系统, 用于起草合同。

2) 经济法律系统合同进行会签后, 将生成合同编号的合同信息 (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地址 (URL) 、合同金额等) 同步至ERP系统, 将合同信息 (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地址 (URL) 、开户银行、银行账号等) 同步至财务管控系统。

结合实际业务情况, 如ERP、财务管控需查看合同附本时, 可根据经济法律系统中提供的合同地址 (ERP、财务管控系统与门户完成单点登录后, 可通过门户点击合同URL进行查看, 经济法律系统提供相应权限) 。

3) ERP系统进行合同执行, 将会签生效的申请单信息同步至财务管控系统, 并作为资金支付的依据。

4) 财务管控系统进行支付后, 将合同支付信息同步至经济法律系统及ERP系统。

5) 经济法律系统可根据实际业务情况查询ERP系统中合同履约信息 (履约类型、履行事项描述、合同支付金额等) 。

4.2 接口交互内容

按照对实际业务流程的分析, ERP、经济法律、财务管控系统接口交互内容如表1所示。

5 结语

作为直属单位中ERP系统与经济法律系统集成的试点单位, 直流公司积极落实整体方案, 调整业务流程, 使得公司合同管理的流程从根本上得到了优化, 将预算控制的战线前移, 首先杜绝了订单随意创建, 占用概预算的情况, 在概预算控制方面处于直属单位的领先地位。ERP系统表1 ERP、经济法律、财务管控系统接口交互内容和经济法律系统的集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 充分满足直流公司业务需要, 重新梳理了业务流程, 发布《直流公司ERP系统及经济法律系统操作规程》, 体现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控制, 直流公司ERP系统和经济法律系统集成目前已经上线开展应用, 效果良好。

1) 在充分调研直流公司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为改变现有业务流程, 积极进行合同管理系统与经济法律系统的差异化分析, 在此基础上要求经济法律项目组进行系统完善, 以更好地满足直流公司的需求, 创新性地提出了经济法律系统与ERP系统集成后的流程, 从源头上规避了合同签订后补录采购申请超出概算的风险。

【ERP集成】推荐阅读:

集成实现07-21

集成稳压05-13

集成推广05-13

集成吊顶05-27

集成监控06-17

集成研发06-19

集成评价06-21

集成处理06-23

平台集成06-26

集成方式06-30

上一篇: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下一篇:Web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