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活动

2024-05-16

生活活动(共12篇)

生活活动 篇1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旨在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从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 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精神。这样, 实践课程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并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一、选取活动课题, 培养丰富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陶冶情操, 培养兴趣。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实践经验, 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课题, 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 使学生产生情趣, 维系学习动力。因此, 选取学习课题时, 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 缩小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桥梁, 得以沟通。例如, 在《寻找春天》主题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种一种、拍一拍、画一画、学一学, 真切感受春的气息, 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二、扎根校园生活, 拓展实践渠道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关注,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 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活动之前就“蠢蠢欲动”, 使探究活动因心动而精彩。如开展“商品交易会”活动, 要求学生把家中的玩具或喜爱的图书标上价格, 想好介绍词, 向学生推销,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就会兴致盎然。

三、立足家庭生活, 丰富实践内容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服务社会, 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利用工具书, 学会使用媒体, 收看有益节目, 在田野里亲身体验干农活的乐趣, 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 使用各类媒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学会收集、整理信息, 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促使他们养成思考记录的习惯, 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 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 选择重要内容做好摘录, 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记载研究情况, 记录个人体验。通过活动, 学生不但开阔了眼界, 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养成关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2. 体验生产劳动

根据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可以围绕种植方面做文章, 与家长联系, 要求学生参与生产劳动, 如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 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这样在劳动中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四、关注社会生活, 生成实践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 要真正做, 只有到社会上去, 以社会为学校。这样,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到农村参观, 参与劳动、采访, 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劳动技能, 增强科技意识。

1. 进行社会调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是学生走近社会, 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比如, 我校旁边有条环绕学校的小河, 以前河水清澈见底, 可现在水质极差, 时有漂浮物。针对这一现象, 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的调查活动, 让学生查清河水污染原因, 提出有效治理对策。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 锻炼了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展实践竞赛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 旨在通过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兴趣, 丰富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能力。如开展“钉纽扣”比赛, 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钉完五颗纽扣, 要求间距相等, 针脚牢固。活动结束班里评出“最佳针线手”, 并予以奖励。实践证明:孩子兴趣浓厚, 效果显著。

五、发挥距离效应, 实施生活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 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教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 可见他极其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 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当今世界社会现象千变万化, 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达到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 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开放性教学。让实践活动面向生活, 回归生活, 使学生学会生活, 这样活动才能成为一池活水, 水清鱼跃。

生活活动 篇2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生活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生活活动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世界的无知致使他们对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本着这一出发点,本节课根据幼儿中班教材出发,通过对各种各样尺子的认识,并从利用尺子测量物体这一活动来提高幼儿感知世界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了解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简单的测量方法,喜欢用尺测量物体。

3、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为:了解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难点为:了解简单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教学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收集软硬、长短、形状,制作材料等不同的尺若干。

2、每组幼儿一个篮子,内放不同的尺,每组幼儿长积木、游戏棒、纸条若干。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小明想知道他有多高?我们用什么给他量身高呢?还有,老师想知道这张桌子有多长、多宽,用什么东西量呢?老师告诉你们吧,如果小明想知道他有多高,或者你们想知道你们自己有多高,我们可以用一种叫做尺子的东西来量就知道了,还有,如果老师想知道这张桌子有多高,有多宽,有多长,也可以用这种叫做尺子的东西来量。

那么,什么叫做尺子呢?它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能耐呢?你们有谁知道尺子是长什么样的吗?

(老师将一把直尺放到幻灯机上),你们都看到了吗?这个东西就叫做尺子,就是刚才老师说能用来测量小明身高和桌子长、宽的那种东西。小朋友们,你们都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了你们就想一想,刚才老师说可以用这尺子测量小明的身高和桌子的长宽,那么,尺子是怎么把它们测量出来的呢?(老师指着尺子上的小竖线)你们看到这些小竖线了吗?尺子为什么都有这样的竖线?如果没有会怎么样?小朋友们,你们别小看这些小竖线哦,就是因为尺子有了这些小竖线,我们才能拿来测量小明的身高和桌子的长度的哦,要是没有这些小竖线,我们量出来的东西就不知道它有多高、多长了。

小朋友们,这回你们都认识什么叫尺子,也知道尺子长什么样了吧?可老师告诉你们哦,其实啊,尺子是有很多种的,它们的样子啊,都是不一样的。(老师把一卷尺放到幻灯机上)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其实啊,它也是一种尺子,你们看,它跟刚才那个一样,都有很多很多小竖线的,有了这些小竖线啊,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东西了。其实啊,尺子不仅只有这几种,它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形状。(老师拿出不同的尺子放到幻灯机上,叫小朋友们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了,尺子是有很多种形状的,有的硬、有的软、有的长、有的短,尺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半圆形,尺的材料也不同,有塑料的、有木的、有金属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有很多小竖线,我们把它们叫做尺子的刻度,有了这些小刻度,我们才知道我们量的东西有多长,有多宽。其实啊,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尺子的。医生用尺帮我们量身高;裁缝用尺量人的体形,用尺量布做衣服,哥哥、姐姐用尺做作业,工人用尺做家具、造房子;体育场上用尺量跑道,测成绩等等等等。

小朋友们,那你们说说,现在老师想给你们买件衣服,要知道你们穿多大的,那就要量你们的身子有多粗,我们要用哪种尺子来量呢?要硬的直尺来量可以吗?这个啊,用硬的.直尺来量是很困难的(老师示范),要用软的尺子来量就简单多了(老师示范),所以啊,量不同的东西啊,我们就要会选用不同的尺子。但有的东西啊,什么尺子都能量,比如刚才老师

所以啊,量不同的东西啊,我们就要会选用不同的尺子。但有的东西啊,什么尺子都能量,比如刚才老师说要量这桌子的长度,我们可以用硬的尺子,也可以用软的尺子,我们可以用比较长的尺子,也可以用比较短的尺子,我们可以用塑料做成的尺子,也可以用木做成的尺子。

好了,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尺子是怎么样的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应该怎么 用它来测量东西的呢?你们看,这里 有一本书,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书有多长,我们怎么用尺子来测量呢?你们看好了,(老师教小朋友怎么用尺子测量书,怎么数刻度,怎么记结果,叫个比较会的小朋友在示范给大家看)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学会用尺子测东西了,现在你们手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尺子,你们各自选几样东西来测量,然后告诉老师,你们都测量了什么东西,你们是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老师耐心教导,帮助和协助幼儿测量物体,宣传正确的测量方法,纠正错误的测量方法)

师小结:尺是很有用,它能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

(三)活动结束:

1、师小结今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扬认真学习的幼儿和动手操作的小朋友。

2、师: 今天我们观察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了人们生活离不开尺,以后,我们还要继续观察,看看还有什么样的尺,人们用它干什么?

教学反思

把幼儿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幼儿的辅导者、参与者。使幼儿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准备了软硬、长短、形状,制作材料等不同的尺子,幼儿还从家里带来了五花八门的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操作时“有点乱”但幼儿的动手力高,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尺子的作用。

大班生活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

2.难点: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各种标志。

2.自制课件、各种标志图每组一份(注意安全、人行横道、禁止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

四、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录像中有哪些交通标志?除了注意信号灯标志,还有哪些标志?

3.小结: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拓展认识标志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

指导语:除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志呢?之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哪些标志呢?(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是爱观察的孩子,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出示禁止烟火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有什么图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是禁止烟火标志,它告诉我们附近有容易燃烧的物品,一般在加油站、图书馆、仓库等地方会看到这个标志,禁止人们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火灾。

(2)出示当心触电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当心触电标志警告我们要远离电厂、高压电线杆、变压器等有电的地方,在家也不要玩有电的物品,因为电是很危险的。

(3)依次出示“注意安全”

“当心滑跌“紧急通道”“当心中毒”“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常见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3.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

提问: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

小结:标志通常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

4.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指导语:那么多的标志,我们怎么能把它们都记住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一样吗?如果请你给它们分分类,你觉得应该怎样分?

小结:一种标志代表一种意思,它的图案简单、易懂;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一般画红色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我们做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5.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标志。

出示生活中的场景,请幼儿找出这些地方需要的标志。

指导语: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的标志,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一会请小朋友分成六组,每组六个相同的标志,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拿 在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你认为应该出现什么标志,请拿这个标志的小朋友迅速到前面来,哪一组的小朋友反映最快,而且还答对了,就为你们组争得一颗小星星。

小结:每种标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放在适合的场所,才能起到它们的作用。

(三)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教学楼内走动观察,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大班生活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规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真正树立起“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教育观,将一日活动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幼儿进餐、午睡等生活环境,设计游戏化的教育活动,科学地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主动地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牛奶,豆奶及各种水果、点心的名称和营养,懂得它们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学习评价记录自己的行为,培养初步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3、能细致观察,做事积极主动。

活动准备

加餐情况评价表若干张,辟一空间为加餐区(只能同时容纳8个孩子)。

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记录“加餐情况自我评价表”

先让幼儿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按时吃完,不掉渣渣,不挑食,能主动收拾餐具的用“☆”表示。

(2)需要别人提醒,不主动,掉渣渣,但也能吃完的,用“△”表示。

(3)挑食,不按时吃完的,用“○”表示。

(4)自己的名字自己写,每天还要写上日期,画上加餐的食品,笔的颜色自己选。

2、张贴表格

(1)启发幼儿讨论表格应贴到哪儿,最后达成共识:将表贴到一面墙上,大家可随时观看。

(2)幼儿贴表格,教师指导幼儿将表格贴平整。

3、引导幼儿评价记录自己的加餐情况

(1)分发加餐:教师协助值日生把加餐放在“加餐区”中。

(2)值日生分别通知正在区角活动的幼儿开始加餐。

(3)孩子们陆续盥洗后加餐。

(4)自己评价记录加餐情况,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记录是否和表现一致,指导幼儿正确评价记录。

4、讲评

全部加餐完毕后组织幼儿观看“评价表”,讨论谁记录得最真实。教师重新把“☆”“△”“○”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强调一遍,鼓励幼儿按规则实事求是地记录。

活动延伸

每周进行一次总评,看谁得的“☆”多,奖励给孩子一张红五星粘贴以示鼓励。

评析

教师抓住一日生活中加餐这个环节,从细小处入手,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活动中,孩子完完全全是主人,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活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

大班生活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1.事前由两名幼儿学会哑剧表演“做功课”。

2.每人一只小书包、一只铅笔盒、两支笔、一块橡皮、一块垫板及练习簿。

活动过程:

一、哑剧表演“做功课”

通过表演使幼儿初步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表演内容:两名幼儿扮小学生明明和芳芳。

芳芳:我叫芳芳。

明明:我叫明明。

他俩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坐下开始做作业。芳芳从书包里很有条理地拿出铅笔盒、练习簿和垫板,开始认真地写起来。明明在书包里捣鼓了半天才找到练习簿和垫板,打开铅笔盒又不见铅笔,他不停地在书包里寻找……字写错了,又找不到橡皮,只好向芳芳借……铃声响了,芳芳高高兴兴地将练习簿交给老师,老师脸上笑眯眯的;明明过了好一会儿才将练习簿递上,老师皱着眉头。

二、讨论

师:看了哑剧表演,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幼儿自由讨论,老师仔细倾听幼儿的交谈。然后请几个幼儿在班上谈自己的想法。老师再问芳芳:你为什么作业做得快?问明明:你为什么做得慢?根据他俩的回答,教师小结芳芳为何快和明明为何慢的原因,从而使幼儿知道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三、怎么整理书包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物品,集体整理书包,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提问: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

3.请几个幼儿整理书包给大家看,其余幼儿仔细观察。

4.请幼儿评论:谁整理书包的方法好?为什么?

5.教师小结整理书包的方法:写字所需的用具(铅笔、橡皮、卷笔刀等)放在一起;练习簿、垫板整齐叠放,平整地放进书包。

四、整理书包

明明:你们真能干,会自己整理书包,现在我也会了,请你们看看,我做得对不对?

明明整理书包。

全体幼儿练习。教师鼓励幼儿整理得又快又好。比比谁得第一名。

整理好书包后,请幼儿将书包背好后,成两路纵队,学小学生的样子,排队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1.在生活中增添可学习整理书包的材料。

2.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的家长联系,请家长配合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

大班生活活动教案 篇5

如厕公约我来定

目标:

1、尝试制定班级文明如厕公约规则,并用绘画的方式表征。。

2、知道公约人人要遵守,由自主准守公约的意识。

准备:纸、笔、卡;幼儿如厕时的照片。

过程:

一、分享:

说一说,你知道的文明如厕的有关规则有哪些?

二、观看照片,引出主题,激发讨论。

(1)小朋友上厕所时不文明的行为有哪些?

(2)屁股擦不干净是文明行为吗?

(3)看到便池周围有尿液、大便时应该怎么做?

三、自额上制定班级文明如厕公约,并引导幼儿记录公约内容:

(1)如厕时文明的行为有哪些?同意制定这项公约吗?

(2)不推人这一条怎么记?为什么这么记?谁愿意来试一试?

(3)大小变大后整理衣服又怎么表示?

(4)洗手后不要将水滴到地上又怎么表示?等。

四、记录后,幼儿集体说一说公约内容。

五、活动延伸

完成如厕公约,制定保护环境宣传画,张贴在班中合适的地方。

2、教师与与幼儿一起协商建立班级公约。

(1)讨论:活动室哪些地方更要保持整洁?小朋友怎样做才能保持整洁?

(2)幼儿分组绘画,逐条把公约画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协商分工,有人画,有人出主意等。

(3)、教师帮助各组将制定的“班级公约”张贴到黑板上,每组请一名幼儿介绍,第一组介绍完后,其他组介绍时,如有与第一组内容重复的就画掉,内容不一样的就保留。

(4)形成班级公约。

教师与幼儿协商,以第一小组内容为主,其他组内容作为补充,所有内容合起来形成“班级公约”。

3、教师带全班幼儿一起承诺:我是大班的小朋友,我要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做一名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大班生活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知道漱口可以清洁牙齿。

2、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

 活动准备:

芝麻糖、调羹、镜子、杯子、水、脸盆等。

 活动流程:

请客吃芝麻糖 --〉送礼物照镜子 --〉讨论清洁牙齿的方法 --〉教师总结 --〉学习正确漱口的方法--〉尝试漱口--〉让老师看看谁的牙齿最干净

 重点难点:

让幼儿掌握正确漱口的方法

 活动过程:

1、请客吃芝麻糖:过新年的时候,我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今天请你们吃好吗?(幼儿品尝芝麻糖)

2、送礼物,照镜子:我还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你们,你们看看是什么?(镜子) 今天我们来照照嘴巴里面有什么?(牙齿)牙齿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发现牙齿上的黑芝麻)黑芝麻爬到牙齿上去了,牙齿变脏了,你有什么办法把黑芝麻从牙齿上赶走呢?

3、幼儿自由讨论清洁牙齿的方法。

4、教师总结:牙齿脏了可以用牙刷刷牙,也可以用漱口的办法,可是幼儿园里没有牙刷,就让我们来漱口吧。 5、学习正确漱口的方法:

(1)教师演示:手拿小杯子,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起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2)幼儿边念儿歌边学习正确漱口的方法。(空手模仿) 请个别幼儿听口令做动作。 集体听口令做动作。

6、漱口:幼儿拿好杯子喝水漱口,吐在脸盆里。

生活活动 篇3

一、观察生活,摄取素材

1.走进自然,欣赏风光

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教者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听鸟的欢快鸣叫,看林间红花绿草;带领学生走向繁花似锦的田野,呼吸清鲜气息,享受拂面清风。春天,碧绿的草地、飞翔的小鸟、五颜六色的鲜花,让学生心旷神怡;夏天,茂密的树木、鸣唱的飞蝉、河边的水仗,让学生神采飞扬;秋天,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让学生赏心悦目;冬天,倒垂的冰柱、无边的白雪、吐芳的腊梅,让学生兴高采烈。同学们在纵情玩耍中,欣赏着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穷恩赐,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此时,如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必然会跃跃欲试,将快乐和美感娓娓叙来,绝对不会为无材料可写而愁眉苦脸了。

2.了解民风,承载记忆

最质朴、最淳厚的农村风俗习惯也是写作素材之一。正月十三上灯节,孩子们拉着、提着各种各样的灯纷纷走上街头,观赏舞龙灯,参与猜谜语;五月初五,包粽子,胸前挂着大鹅蛋;杀猪过年、贴春联、收压岁钱、家庭大团圆、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体现出的美满、和谐;平日里的互相走家串户体现出的淳朴、友善;红白喜事的自动帮忙体现出的团结、和睦……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日记、卡片、音像等)记录下来,成为生活中美好的回忆。

3.寻访历史,熏陶心灵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尤其我们宜陵镇还有着特有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英雄事迹,如投子寺、慈云寺等庙宇的由来、变迁等沧桑历史,宜陵籍人、三百年扬州评话史上的一代宗师王少堂的艺术生涯、宜陵镇宗林村人潘家前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学生通过走访,收集整理资料,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熏陶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家乡自豪感,同时也为习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二、体验生活,开拓素材

1.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争当主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所改观,学生活跃在平坦的操场、塑胶跑道上,身姿矫健;沉浸在图书室里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专心致志;流连于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灵活操作;徜徉在花儿飘香、树木成荫的校园里,尽情观赏着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积极参与扬州市报业集团进校园活动、我校每年举办的“跳蚤市场”活动、我校文学社团及各班小记者的采风活动、校园小义工活动等。努力开发农村校园文化资源,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提高了生活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

2.善于抓住机会,服务家乡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文章例话》)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写生活中需要的作文,创造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农村留守孩子比较多,在家庭可以给外出打工的父母写信,抒发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急切盼归之情;向援助过自己的叔叔阿姨写信,表达对他们真诚的感恩之心;在村街,可以让学生为“农家乐”写宣传广告,为“特色农副产品”撰写说明书;指导农民写简单应用文等,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三、开展活动,丰富素材

精心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师生间、同学间、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家乡人之间加强沟通与表达,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扩大眼界,培养高尚的情感,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习作成为自觉的行为。尤其充分利用各个节日,开展每月主题活动:三月份开展“雷锋就在我身边”活动,走进校园、走上街头争做一名小义公,三八妇女节给妈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回家为奶奶、婆婆倒一杯水、捶捶背、洗一回脚,表达一份感恩之情;四月份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组织学生到锦西祭扫革命烈士谈锦西的英雄事迹,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开展“扫墓”征文活动,颁发奖状及展示获奖作品;五月份畅谈伟大的母爱,开展“母亲节”征文活动;六月份开展“快乐童年”主题阅读活动;九月份重阳节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十月份走进扬州第三制药厂,了解家乡面貌的巨大改变,感受家乡人的无穷智慧和才干。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进一步丰富农村孩子写作的素材,彻底解决“无米之炊”的困苦,为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准备先决的条件。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我将努力开发农村生活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促使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立足生活,有效创设活动情境 篇4

一、再现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让课程对儿童变得有意义, 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 它经过提炼, 真实而不虚幻, 比实际生活情境更具有教育意义。

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活动一”中的“经验交流”教学片段:

师: (先让小朋友们观看动画——乳牙和恒牙替换的过程) 小朋友掉牙时, 一定发生过不少有趣的故事, 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换的第一颗牙是在吃饭的时候, 牙齿突然掉了, 还流了好多血, 我吓得哭了。

生2:看见我的牙松了, 妈妈就带我到医院找牙科医生。医生说要把松了的牙拔掉, 里面的恒牙才能长出来。我就顺从地让医生把牙拔掉了。

师:是呀, 乳牙该为恒牙让开位置啦!换牙时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1:拔牙时有一点点痛。

生2:长新牙时总是觉得痒痒的。

师:请你们互相笑一笑, 看看同桌长了几颗新牙, 长漂亮了吗?

师;长出的新牙我们就叫它——

生:恒牙!

师:恒牙将会伴随我们一生, 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噢!

在课堂中还原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 快乐学习。学生们在发现生活的同时真切感受到自己一天天长大的快乐, 增强了养成良好习惯、保护牙齿的意识, 并获得基本的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 真实体验的情境使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体验生活——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告诉我们,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越丰富, 积累的经验越多。因此, 我们的课堂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让他们获得足够多的生活体验。

如,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 我先让学生模仿、体验残疾人的动作。如, 用一只手穿衣服;在纸的左边写“天上小鸟飞”, 然后蒙住眼睛在纸的右边写同样的字, 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像聋哑人一样用手势和老师交流——我肚子疼要上厕所。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此时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假如此时有人及时地帮助你, 你会怎么说、怎么想?最后同桌间互相扮演残疾人和帮助者, 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生活的确不容易, 需要我们的关爱。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因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形成, 不是在热闹的活动中浅层次地说说、议议中达成的, 而是通过多感官的“体悟”、多角度的体验、多层次的感悟才形成的。

三、模拟生活——创设开放的活动情境

杜威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教师在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 要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之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生活世界中获得直接经验、感知、体验。

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 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呢?课前, 我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进行调查, 课中舍弃常规的做法——分组介绍自己的调查对象, 而是邀请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来到课堂上, 他们当中有法官、医生、工人、厨师、导游……学生通过现场分组采访, 与他们零距离接触, 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和认知。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 每个行业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各个部件相互配合, 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同样, 我们的社会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 只要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都应该得到尊重。

可见, 有效利用来自儿童身边的资源, 努力建设开放的课程, 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既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较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

四、感悟生活——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

古训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有价值、可执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习探索、共同合作, 养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如,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助残献爱心的人和事?我们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在“助残”的问题上你有没有碰到过感到难办或需要大家共同商量解决的事?通过交流, 一位同学说:“一天上午放学, 我在路上碰到一位衣裳破旧的叔叔向过路人乞讨。我觉得可怜就给了他一元钱, 后来听妈妈说那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 不应该给他钱。在这以后每次遇到乞讨的人我都犹豫不决, 该不该帮他呢?”针对这个课堂生成资源, 我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善良情感和爱心行为, 然后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在这个富有思考价值的活动情境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上充满了童真而灵动的交流。通过对这“两难”问题的讨论, 学生不仅明白了“爱心”的真正含义, 而且懂得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献爱心。

小班生活活动序 篇5

一:适应集体:

要求:

1、对幼儿园、老师、同伴产生亲近感,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2、在老师的引导下,愿意参加各类集体活动

3、在共同生活中,体验与老师、同伴相处的愉快。

(一)内容:爱上幼儿园(稳定幼儿情绪)P161

1、我不哭

2、笑比哭好

3、找笑娃

4、我的班级

5、一件小礼物

6、幼儿园里真快乐

备注: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爱上幼儿园”有选择性的备课3周

(二)内容:老师喜欢我P182

1、我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本领大

3、有事要对老师说

4、学点名

备注: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老师喜欢我”有选择性的备课2—3周

二:保护自己:

要求:

1、在老师的鼓励下,愿意接受身体检查,体验身体健康的快乐。

(一)、内容:乐意晨检P100

1、晨检我不怕

2、我会晨检(配合保健老师长大嘴巴、伸出小手等)

3、有趣的晨检牌

4、晨检牌怎样插

备注: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乐意晨检”有选择性的备课2—3周

三:做力所能及的事:

要求:

1、学做自己的事,形成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独立做事的愿望。

(一)、内容:勤洗手P66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正确的洗手方法

3、水龙头开得小,地面衣服不弄湿

4、排队洗手

5、手上水滴轻轻甩

6、擦手毛巾摆整齐

7、不玩水

备注: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勤洗手”有选择性的备课2—3周

(二)、内容:上厕所P31

1、认识厕所

2、幼儿理解普通话“大便、小便”

3、大胆向老师表述自己去厕所排便

4、男孩小便(要对准,肚子向前挺)

5、女孩小便(双腿跨开,手扶栏杆)

6、及时小便,不憋尿

7、小便人多怎么办?

8、尿裤子了怎么办?

备注: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上厕所”有选择性的备课4周

(三)、内容:午睡P21 1、12点中静悄悄

2、钻被子

3、鞋子摆整齐

4、怎样睡觉好

四:文明的行为举止:

要求:

1、初步体验文明的举止在生活交往中的作用。

2、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简单的文明礼仪和卫生技。

(一)、内容:说话有礼貌P54

1、和老师大声问早

让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篇6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极富现代教育等时代特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本文从“结合校园实际,探索实践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走向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关键词:生活;体验;创新;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活动的空间不受局限,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灵活选择内容和形式。我校在软化学科界限方面,除了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社会需要和现实问题进行课程整合外,还立足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正确引导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一、集思广益,搭建生机盎然的活动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这样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机会,从而发展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就是强调学生乐意探索、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真正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而游戏创编来源于学生生活,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编,又回归服务于学生生活,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成长的烦恼”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入手,留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以及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

三、群策群力,打造丰富和谐的绿色通道,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它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出发,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感的火花来自生活,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情感的体验来自生活,态度的培养还是来自生活。让综合实践活动面向生活,回归于生活,从而让它踏踏实实地为生活服务。

优化一日活动 快乐幼儿生活 篇7

一、根据年龄特点, 优化组织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有层次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1.优化教育活动的内容

学期一开始我们年级组教师研究好这一学期所要进行的主题活动, 制订每个主题开展的时间和内容, 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分为语言、科学、音乐、美术、数学、社会五大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因此, 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 和同班老师集中讨论, 重新审视我们预先安排好的活动内容,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 适合幼儿年龄,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

2.优化教育活动的方式

在组织活动中, 注意避免单一的活动形式使幼儿产生厌倦感, 因此, 需要我们在每次活动前提出活动要求, 增加难度, 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我们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如, 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充分体现活动内容的层次性和学习梯度, 并及时反馈、调适教学行为, 使之适宜有效, 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有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机会。

音乐活动中,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反复引导幼儿学唱, 避免幼儿感到枯燥, 我们可以以教师范唱, 幼儿学唱的方式, 独唱、两个两个合作演唱, 分角色演唱, 集体演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复习。

3.优化一日生活安排

每个幼儿园都制订了相应的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教师需要根据时间安排, 带领幼儿组织相应的活动, 让幼儿逐步了解, 接下来会是什么活动, 应该注意和准备些什么, 强化了他们的活动规则。

对于在一日活动, 我们既注意教学活动形式上的丰富多彩, 又注意活动性质上的动静搭配, 让不同类别的活动交替进行。如, 身体激烈运动的活动与安静活动交替, 前后两个活动动静交替, 这样, 既保持了幼儿生理机能的平衡, 又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二、抓住游戏作用, 优化过渡环节

幼儿每天的活动都会细致地安排好, 活动与活动之间有过渡环节, 教师应该有效地组织或利用, 而不是让幼儿在无聊地等待。我们在过渡环节要利用游戏, 优化过渡环节。

情境一:

集体活动结束后, 教师在厕所里关注幼儿安全, 乘老师不注意, 孩子们围着桌子悄悄地玩了起来, 忽然教室里传来一阵喧闹声, 教师马上回到教室提醒幼儿安静, 一转身, 马上传来个别幼儿哭的声音, 场面十分混乱。

分析:没有一定的课间游戏活动内容, 让他们自由玩耍, 容易出事, 不安全。

情境二:

集体活动结束后, 教师分组请幼儿去厕所入厕、喝水, 其余幼儿在教室里面休息、集体朗诵儿歌。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 无奈地念着儿歌, 声音越念越轻。

分析:虽然在过渡环节, 有效地保证了幼儿安全问题, 但是孩子们还是在教师的约束下, 复习儿歌, 和上课毫无差别, 时间长了, 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去幼儿园。

情境三:

集体活动结束后, 有的孩子去厕所入厕、喝水, 有的孩子拿了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课间活动玩具:毽子, 自由地在走廊、教室里空的地方和好朋友玩了起来, 老师看着他们, 边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自由活动, 还边观察入厕、喝水的孩子, 孩子们井然有序, 玩得十分高兴。

分析:完全自由的过渡环节既受孩子喜爱, 又能注意安全, 让他们玩课间小游戏:踢毽子 (下次可以换其他游戏:如, 打陀螺、抬花轿、石头剪刀布、翻花绳等。) 有了兴趣的游戏使他们有序地活动, 同时也达到了既能使他们放松, 又发展了他们动作技能的目的。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发挥好游戏的作用, 让幼儿安全、有序地生活。如, 请点心吃得快的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讲悄悄话, 或者是做值日生, 提醒吃得慢的小朋友, 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玩手指游戏;在等待吃饭的时候, 教师可以选择小老师, 让小老师带领幼儿复习, 可以请幼儿上台表演儿歌、歌曲, 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常规, 优化课间行为

教师需要和配班统一要求, 建立一定的规则, 让幼儿遵守。活动结束后及时给孩子提要求, 下一个活动应该怎样去做, 为什么。如, 晨间户外活动后, 要吃饼干喝牛奶。老师就该先讲要求, 安静有序地入厕、洗手, 洗手时要挽起袖子, 水龙头要开小点, 小手要放低些, 衣服湿了会引起感冒。又如, 第二节是操作课时, 幼儿应做好上课准备, 把学具放在指定的地方, 然后才能自选玩折手帕、挑绷绷、看图书、折纸等活动, 以免幼儿无所事事, 优化课间行为。

四、端正教育思想, 优化教师态度

每天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老师, 教师的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幼儿的情绪, 甚至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教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快乐的微笑来迎接每一名幼儿, 迎接每一天, 让自己快乐的情绪引导孩子, 做到保教结合。

总之, 只有优化组织活动、优化过渡环节、优化课间行为、优化教师态度, 才能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快乐幼儿生活。教师要改革创新,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 快乐地成长。

摘要:幼儿园教育要实现活动目标, 单靠几节课、几次活动难以奏效, 必须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阐述了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关键词:幼儿,一日活动,优化

参考文献

生活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源泉 篇8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有探究欲望的问题, 并把它们扩展为科学教育的内容, 促使幼儿主动探究,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新纲要关于科学教育理念的体现。这也正是“做中学”中所倡导的“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存在于生活中的科学更适合幼儿本身。

一、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

现在的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是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 尊重事实,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与人合作、乐于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幼儿来说, 科学就是生活本身, 是他们的每一个行动, 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为什么”。因此, “做中学”不能仅仅封闭在教师预设的科学活动之中, 而应以开放的心态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生活中的鲜活内容是“做中学”教育活动的源头活水, 我们能从中获取无尽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二、操作材料取材于幼儿生活

在“做中学”活动中, 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是幼儿能否完成实验、获得科学知识的关键。幼儿的实验材料应从幼儿身边容易找到的和有价值的物品中寻找,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心理需要, 也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案例:在中班举行的一次“怎样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的“做中学”活动中, 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没有瓶盖且瓶底有个小洞的塑料瓶, 还准备了足够多的不同的堵洞的材料:米、瓶盖、纸、双面胶、橡皮泥和布。教师希望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找出能够堵洞的材料, 并且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材料让瓶子不漏水。在展示实验操作材料之前, 教师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堵住小洞, 大多数幼儿都能说出一种办法, 如, 用手堵、用布堵、用棉花堵……很显然, 幼儿对于堵洞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 但是这些经验是有限的。

正如夏帕克先生所说:我们不仅要培养幼儿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更要培养他们对待生活的方法和态度。我认为这就是通过基础教育, 培养幼儿一种适应于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 我们幼儿园建立了资源教室, 教室中存放着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来自生活中的材料, 幼儿在资源教室中,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和实验。

三、记录形式走近幼儿实际生活

“做中学”有十大原则, 其中之一便是:孩子们要每人准备一本记录本, 并且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实验活动的过程。在“做中学”活动中, 幼儿就像一名科学家做实验那样, 用记录本将自己探索、实验的过程──猜测、观察、应用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以及操作后的实验结果。

尽管幼儿的记录结果极为幼稚, 记录方式也都是应用一些自己生活化、个性化的内容, 如, 用图画、符号作记录 (少数大班幼儿用少量的文字) , “做中学”活动坚持这样做的原因是:它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如图1, 这是一张综合式的记录表, 上半部分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如何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有放冰块、用手扇、在自来水上加冷水、两个杯子互相倒等方法, 猜测来自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 幼儿先用绘画的形式记录,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下半部分为空白式, 幼儿逐步记录自己实验的详细过程。

如图2, 这是一张表格式 (项目式) 的记录单。在活动“怎样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中, 表格中的内容用幼儿易懂的图示和符号表示, 这种方式有助于幼儿明确记录的内容要求, 不足之处是对记录的自主性、自由性有一定的限制。而第二排的“实验结果”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 有的幼儿用“☆”和“〇”表示, 有的幼儿同样也用绘画、做标记等各种方式记录,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结果。

《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反思 篇9

一、关注孩子, 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 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 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 凭什么做这个活动, 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 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 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 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 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做事认真、不敷衍, 有耐心, 有毅力”来编写的, 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 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 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 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 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等几个活动, 在学做拼音卡片后, 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 问他们是怎么做的, 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 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 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 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 再像老师那样, 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 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 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 自然的, 为学生熟悉的, 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 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 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 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 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相信孩子, 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 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 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们自己解决,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策划自己, 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 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那次我上《我们的校园》一课, 在设计“分组参观校园”这个环节时, 我真的担心, 孩子们跑出教室后会不知所措或乱闯乱跑而发生意外, 所以费劲周折调好课, 借来几位高年级的同学来带领他们, 结果校园是有“序”地参观完了, 但回来以后反馈的情况却很不如意, 同学们仅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 回来后机械地向我汇报他们的一些情况, 语言干巴巴的索然没味。我想这样不行, 于是在第二个班大胆尝试, 把孩子们分成8个组, 选出组长, 然后不作任何规定, 让他们先商量喜欢去哪里, 可以去哪里, 然后自己想办法去。结果令人欣喜, 在反馈情况时, 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向我汇报他们去了哪里, 是怎么走的, 路上碰到了谁, 看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有几个小朋友还捡来了一些垃圾。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们要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的创造性、创造精神, 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 即使做错了、做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动, 而不是活动孩子。

四、发展孩子, 让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 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 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儿童是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有礼貌, 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养成好的习惯, 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种好奇心。我觉得家庭、家长是我们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是达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家长学校上, 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理念, 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与要求, 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 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像《上学路上》、《盼盼迟到了》、《放学啦》等, 哪一个活动不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别小马虎》课结束后, 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 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 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 然后改一个, 就奖给一个笑脸, 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 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让“活动”激活品德与生活教学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之以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渴求知识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 心情愉快,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变被动为主动。没有兴趣, 学习便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 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被动的。因此, 教师应该把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活动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教学一年级《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 我利用孩子爱动的特性, 以游戏引入新课, 使学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接着利用孩子乐于助人的这一优点,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且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境, 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其轻松进入思考状态, 帮助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激发了学生要自己整理的感情, 于是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行动了起来, 有的自己整理学具, 有的自己整理书包, 有的自己整理书籍等等。通过再现生活,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 理解了自己的东西要整理好, 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熏陶了情感, 发展了品德。

二实践体验, 晓之以理

明理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中心环节, 所谓明理, 就是对学生讲明道德, 使学生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 提高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进而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因此,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其认知规律从感性开始。实践体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实验、饲养种植等操作性活动, 这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途径。如教《看我多精神》一课, 在让学生懂得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及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之后,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 用各种形式展示出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纠正不良的姿势, 促进自己的身心发育。又如, 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 我针对低年级学生下楼梯经常与上楼梯的学生发生碰撞的现象, 我就带孩子到楼梯间去训练“上下楼梯靠右行”, 通过实地体验, 学生懂得了什么叫“靠右行”;明白了靠右行是为了不和其他同学相撞, 从而保护了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培养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身临其境, 动之以情

品德与生活课标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爱家乡, 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内容。在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 我就带孩子们身临其境, 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教育资源, 让孩子走出学校, 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以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扩展兴趣, 发展实践能力。如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时, 我先组织孩子们参观了有名的特种建材厂, 了解了当地的矿产资源, 告诉学生家乡的矿产已名扬各地, 打入了国内市场。此外, 还组织学生考察活动,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煤矿、果园、养殖业等, 使学生“身在庐山认识庐山真面目”, 了解家乡光辉灿烂的文化;亲临现场, 听取科技致富能手的经验介绍, 使学生热心、关心家乡建设, 树立扎根家乡, 开拓锦绣前程的信心。在此基础上, 让孩子们用画笔画画自己的家乡, 最后让孩子们讲讲家乡的故事、传说等, 达到让孩子们在知家乡、画家乡、讲家乡的过程中, 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而拓展到对党、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激起为建设家乡, 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由此达到情景交融, 升华道德情感,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之效。

四凭借直观, 导之以行

由于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喜欢模仿, 其道德认识、情感与行为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情况。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起学生道德动机, 规范道德行为, 因而能提高导行效果。如教学一年级《我很整洁》一课, 我借助实验室的显微镜, 让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手指污垢, 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手指甲污垢中生长着奇形怪状的细菌时, 感到非常吃惊。在此基础上,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不要偏食、不要吃零食和饭前洗手, 饭后刷牙的正确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录像片, 并加以讲解点拨。这样, 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讲卫生、爱清洁和怎样讲卫生、爱清洁了, 接着我让学生上台展示洗脸、洗手、刷牙等活动, 并让下面的学生找出正确的洗脸、刷牙、洗手的方法, 并相互评价, 取长补短, 使学生在观察、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活动中得到健康知识, 受到了讲卫生、爱清洁的教育。最后, 我还将自制的“整洁之星”奖状颁发给表现好的学生, 这样,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增强了道德品质内化效果, 实现了知行统一。

总之, 根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象, 采取多种形式, 合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教于乐,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判断得到培养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 对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实效, 实现道德的内化也是大有裨益。活动化真正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绽放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篇11

一、开展“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探索德育新模式

为开展好精神文化建设,每个班级的布置各具特色,美观大方,既有教育性,又有审美性。为探索德育新模式,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创建和谐校园,我校成立了由政治教师、语文教师及班主任组成的伦理道德讲座小组,开展了《弟子规》“经典阅读”等讲座活动,这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的尝试。

二、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我校充分利用五个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多年来,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每周一升旗、“生命化课堂”月表彰会及重大節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传承文化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和“我强国强、我学为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爱我家乡、建我家园”征文比赛、“未来小歌星”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开发校本教材

我校开展了两大课题研究:一是生命化课堂模式改革研究,另一个是生活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申报了2个县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目前正在深入研究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另外,我校还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我校开发的“三合一”大间操、皮筋舞、经典诵读已成为一大特色。今年我们编排的快板书——安中明天更辉煌,获2012年东辽县文艺汇演一等奖。团委组织参加吉林省2012年“希望林”杯”少儿书画文学作品大赛,有70多人获奖,学校获集体金奖。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更是师生展示自己的大舞台,也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生活活动 篇12

一、积极体验生活, 寻找身边的美丽事物

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幼儿美术活动不仅仅是美术课堂教学, 一日生活中处处有学习美术的机会, 大自然、大社会便是很好的美术创意素材, 每一样都有着它独特的美。带领孩子去寻找身边的美丽事物, 开启孩子创作的火花, 让孩子从生活和现实中迸发出想象力和创意灵感。

如捡落叶时, 孩子们先发现叶子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颜色、形状、大小、叶脉都不一样;再仔细看, 即使是同一棵树上掉下的叶子, 也没有两片是一模一样的;所有的叶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 而如果制作成树叶贴画或穿个树叶项链又是不一样的美……这些不经过寻找观察是发现不了的, 只有积累相应的经验, 有了初步对美的感受能力, 才能在美术创意时思维活跃, 创作出个性的作品。

二、运用生活材料, 丰富创作表现的素材

生活中, 一切无害且经过清洗消毒的废旧材料、自然物均可作为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操作材料。因地制宜收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意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和操作能力, 又促进幼儿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且, 在这些活动中, 孩子们用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美术活动,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美工活动《未来家园》创作活动中, 孩子们组合不同高度材质的纸盒变成房屋;石块上画上可爱的表情变成人;各种各样的小树叶粘在饮料瓶上变成树;还有纽扣、毛线、包装袋、干野花、小石块、种子……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在孩子们的手里都会大变样, 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插上想象的翅膀, 异想天开地玩、新颖独特地做。

三、创造适应环境, 让想象来源于生活

3-6岁的孩子思维活跃, 可塑性强, 想象力大胆丰富, 是创意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 在日常活动中, 我们精心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 为孩子开设创意区角, 布置玲琅满目的孩子的创意作品, 让孩子在创意浓浓的作品环境中, 欣赏讨论、交流观察、相互学习, 不知不觉中激发孩子对美术创作的欲望, 让活动室成为幼儿生活中创造表现的天地。

如班级中区角“超级变变变”是孩子们手工制作及成果展示基地:废旧光盘制作成的小动物;各种纸盒做成的汽车、机器人;易拉罐连接成的小火车;麻绳、毛线、纽扣装饰的相框;还有一个个表情可爱的手套娃娃……作品虽然稚拙, 也不精美, 但无不透露出孩子创意的火花, 也让这里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寻找生活热点, 激发幼儿创意火花

孩子每天在不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而每天生活的环境却大多是在家里或是学校, 教师要充分挖掘孩子身边的热点, 不但了解它的相关知识, 激发了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 更提升了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美术手段大胆夸张的表现, 使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了重组、表现、拓展和提升。

如:秋天我们做美丽的水果拼盘、有趣的蔬果造型;立夏时除了“斗蛋”比赛, 还可以进行蛋面彩绘、制作不倒翁、蛋壳拼贴画;春暖花开时我们带孩子外出踏青, 观察柳树、迎春花, 组织孩子剪柳叶、制作迎春花、桃花……当孩子在与生活环境互动, 体验到越丰富的经验与感受, 久而久之, 则会积极主动的表现心中的愿望, 审美表现也会更独特更富有创意。

五、延伸课程内容, 组织生活化创意活动

创意美术活动课程的来源不仅仅根据学生的兴趣、经历、体验和需要预先设计, 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捕捉到来自孩子生活中的兴趣点及时进行调整, 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美术创意课程, 使美术课程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使幼儿体验到更加多样的创意活动, 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需要, 让审美能力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班的主题活动《调皮的水》, 除了关注水、感知水的特性, 初步认识水, 了解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培养幼儿爱水、节水、与水交朋友的美好情感和良好习惯, 我们也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组织幼儿进行美术创意活动, 用大毛笔、海绵蘸水画、用水枪、喷壶或戳了洞的塑料袋装水在地面上创意绘画, 也可以进行调色活动、水墨创意绘画等。

上一篇:怎样赌世界杯下一篇:消防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