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鹅

2024-05-14

白天鹅(共12篇)

白天鹅 篇1

白天鹅, 又名大天鹅,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的11月中下旬从西伯利亚高原迁徙到黄河中下游湿地越冬, 次年2月中下旬飞回北方。平陆县地处黄河之北, 光照充足, 境内滩涂广阔, 沟壑纵横, 森林茂密, 是白天鹅最理想的栖息地, 每年来平陆越冬的白天鹅超过1万只, 成为平陆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慕名前来观赏、拍照的人络绎不绝。进入深冬, 河面封冻, 白天鹅到岸上觅食, 啃食野草、越冬小麦等, 往往误食人为投放的毒饵, 引发中毒。

1. 中毒白天鹅的发现

发现中毒白天鹅的时间多在下午3:00点以后, 白天鹅成群聚集在黄河滩上不能飞离, 头颈匍匐在地, 有少量死亡。

2. 临床症状

白天鹅中毒后, 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 肌肉震颤, 麻痹无力, 呕吐, 拉绿色稀粪, 严重的拉带血粪便, 肛门周围绒毛污秽严重, 流泪流涎, 最后昏迷, 惊厥抽搐。重度中毒时, 鼻孔充满浆液性分泌物, 呼吸麻痹, 最后窒息死亡。

3. 解剖症状

解剖后, 白天鹅嗉囊内无食物, 充满黏性液体, 有腥臭味。肌胃下出血, 腺胃乳头肿胀出血。小肠充气, 肠壁很薄, 黏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 肠腔内有带血胶冻样凝固物, 腹腔有淡黄色积液。肝脏肿大, 变脆易碎, 有坏死斑块。

4. 现场诊断

根据呕吐、抽搐、拉绿色稀粪或带血粪便等临床症状和肌胃腺胃出血, 小肠黏膜坏死脱落, 且带血胶胨样凝固物以及肝脏肿大变脆坏死等解剖症状, 可以初步判定为有机磷中毒。

5. 紧急救治

采用碘解磷定或强效百毒解配合硫酸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解磷定解救多种有机磷毒素, 阿托品用于缓解肌肉震颤抽搐症状。按照成年白天鹅体质量20 kg, 幼年白天鹅体质量15 kg, 左右两腿分别给药, 首次注射时, 加倍剂量, 间隔3 h再重复注射一次。给药1 h内症状可以等到缓解, 匍匐在地上的白天鹅, 头颈就会重新竖立起来, 肌肉不再抽搐震颤。中毒较轻、发现较早的白天鹅 (仅出现呕吐、拉稀、肌肉抽搐症状) , 经两次药物注射, 在第2天就会恢复, 能够飞离地面;中毒严重的白天鹅 (出现拉带血粪便、昏迷、头颈匍匐在地) , 需要进行4次以上的药物治疗, 休养3 d以后才可能恢复飞离能力。

6. 小结

野生的白天鹅抵抗力较强, 往往发现中毒时, 中毒症状一般较重, 首次给药时, 加倍剂量, 会提高抢救结果。及时发现, 及早抢救, 就可能大大减少死亡数量, 并且抢救效果也很明显。中毒的白天鹅多数聚集在岸上, 我们在救治白天鹅时, 注射药物后及时放回到水中, 让其饮水, 有利于救治。

在此我们提议要爱护大自然, 更要爱护大自然的这些精灵们, 不要使用剧毒农药, 更不要故意投放毒饵猎杀白天鹅。

白天鹅 篇2

我现在已经不是痛苦万分了,而是兴高采烈,但我还是有点想起了以前一些悲伤的事情,我以前是一个很丑的小鸭子,哥哥和姐姐们到讨厌我,连养鸭的小女孩也讨厌我。

有一天的黑夜里,大家都睡觉了,我决定离开家院,就走出了篱笆,来到了大森林里,来到了大森林里,当时我已经很困了。只找到了一堆草,我就躺了下去,没一会,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第二天清晨,我一睁开眼睛,看到了一群小鸟在树上讥笑着我,到我没有去理睬他们。就走了。

在一个中午我突然发现有一只猎狗在追赶我,逃到了浅水池里面,猎狗已经看到了我。但是它没有再追赶了,接着它转身就走了。这次真可怕呀!

一转眼,冬天就来到了,我还是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我当时就开始以点头晕了。我就倒在地上,幸好有一位好心良的农夫把我给捡了到了,把我带会了自己的家。

“白天鹅”的锻造之路 篇3

女性走向芭蕾舞台,纯粹是一次偶然事件。据说晚年的路易十四性情大变,对芭蕾舞也由早年的钟爱态度转为冷淡甚至憎恶,于是原本宫廷豢养的芭蕾舞者们不得不走向社会,自谋生路。1681年,在一次演出中由于男演员的忽然患病,拉芳登情急之下挺身而出,成为了第一位专业的芭蕾舞女演员。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无论是足尖舞的技术变革,还是演出服装的逐步变化,无不围绕着女演员进行,男性反而成为配角。芭蕾舞自问世开始,便被视为技巧要求极高的艺术而为人尊重。因此即便在古典时代,一位出色的芭蕾舞女演员仍旧能够顺利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

毫无疑问,美轮美奂的芭蕾能引起人们最纯净的膜拜,但这种尊崇也正来源于芭蕾训练异乎寻常的严苛。首先“三长一小”是选拔舞蹈演员的一般标准,脖子长,胳膊长,腿长,头小,下身比上身要长11.5厘米。此外,开度、软度、爆发力,表现力、模仿力也是挑选芭蕾演员不能缺少的条件,腿瘦而有肌肉,为了适应足尖舞的要求,前三个脚趾要尽量一样平。专业训练一般开始于10岁(业余基础可能更早),周期为7年。也就是说,大多数专业舞蹈演员都过着少小离家、长大漂泊的生活。

残酷的优美

芭蕾舞是最残酷的优美,已经不是戴着镣铐跳舞所能形容,或许只能用《海的女儿》中美人鱼将鱼尾变成双脚后在王子婚礼上跳的那个忧伤而绝望的舞蹈,那种踩在刀尖上的痛楚感觉,才能描摹出一个芭蕾舞演员付出的巨大代价。

芭蕾舞者们都叫舞鞋为“粉色小棺材”,关于折磨人的足部舞姿的传说有很多,最惨痛的一个莫过于2006年在姚明再次脚掌受伤时,一个休斯敦舞团的女演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姚明为什么一次次地处理这件烦心事。如果总有麻烦,还不如彻底去除。”她所谓的“去除”,就是永久切除两个大脚趾盖。20世纪60年代,《巴黎竞赛画报》曾经像狗仔队一样追拍桀骜不到的苏联芭蕾舞男演员努里耶夫,后者索性大方脱下舞鞋,他的脚上青筋暴起,血淤处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我国出色的舞蹈家谭元元也一直坦承自己从不敢穿凉鞋,因为双脚早就被大量的训练折磨得丑陋不堪。

但即便如此,芭蕾的裙下之臣依然前赴后继,这也就决定了舞蹈竞争的惨烈。曾经以第一名考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的著名设计师张天爱就说过,即使是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也依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量,以每天5个小时练习来算,一年要跳200天,这种艰苦可想而知。然而芭蕾界有一句名言,就算你是玛戈·芳婷的女儿,上最好的学校,也不一定能跳得出来,芭蕾并不讲究血统,也不是有努力就一定成功。一般的芭蕾舞演员从进入学校,到参加比赛,再通过考团来决定各自的去向。每一次表演都可能意味着淘汰,即便能够顺利考入舞团,也并不意味着成为舞台的焦点。学徒、群舞、独舞、首席的严格等级,令许多优秀的女孩子也许在整个舞蹈生涯中都只能做《胡桃夹子》里的一朵小雪花。

即便成为首席,竞争也总是存在的,丝毫的懈怠都可能功亏一篑,芭蕾演员的牺牲又何止外八字。除了控制体重之外。在表演时演员们为了控制汗水,还需要服用一种盐丸,长久下来,令人体吸收水分出现问题,浑身疼痛。由于关节用得太多,不断地打开、旋转、跳跃,全身骨头都疏松了;现代舞台电脑技术的运用,导致灯光位置被固定,演员必须在高难度的转圈动作后,转到匹配的位置立即刹车,又对训练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婚生子、稳定安逸与韶华转瞬即逝的舞蹈事业黄金期格格不入,几乎所有知名的芭蕾舞女演员都放弃了个人生活的圆满。在记录上世纪20年代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纪录片《戏梦人生》中,当访问者问其中一位80多岁的女芭蕾舞家为何仍执教鞭时,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幽默地说:“我还能干什么呢?卖书还是卖水果?我爱的只有芭蕾!”对她们而言,或许已经不存在“为艺术献身”,只有巴尔扎克说的最准确,“芭蕾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人们倾倒于芭蕾舞演员冷艳的风姿,不是风情万种,而是那低眉顺眼中疯魔的气场,那厚积薄发间隐忍的倔强,在美丽之外,提醒着我们铸造美丽所不可回避的真相。

芭蕾舞娘:足尖的优雅舞者

翻开芭蕾舞发展史册,对于芭蕾舞娘们的记载总是惜宇如金并且缺乏个性,甚至要寻找一张她们的便装照片也成为奢侈,刻在脑海中的就一直是她们身着舞衣,扬起足尖,翩翩旋转的形象。

人们或许只认同“此人只因天上有”,端坐在黑暗里,带着谦卑与膜拜,远远观赏她们的舞姿。舞台上的超凡脱俗,让人们几乎想不到那看似永恒完美的形象下面,有塔里奥妮的屡败屡战、巴甫洛娃的积劳成疾、玛戈。芳婷的一生蹉跎、乌兰诺娃的寂寞终老,还有如今享誉东西方的华裔舞蹈家谭元元,艰苦的训练让她们无暇做一个舞台明星,她们甚至比古典交响乐团的乐手更不为人知——不过,这种不带矫饰的低调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是多么高贵啊。

足尖舞的创始人——玛丽·塔里奥妮(1804~1884)

1804年,玛丽塔里奥妮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舞蹈世家,父亲菲利普-塔里奥尼就是知名的编舞,如果不是父亲的雕琢,少女时代其貌不扬的她或许难成大器。据说她苦练不辍,每天总是要练到力竭倒地,让佣人抬回家的地步。

1822年,菲利普将自己编导的舞剧《少女人神宫仪式》交给1 8岁的玛丽作为首次登台之作,但当时并没有能够一炮打响,她整整等了五年才得到了巴黎歌剧院的聘书。1832年3月12日,又是老塔里奥尼创作的《仙女》,令玛丽·塔里奥妮成为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芭蕾舞女演员之一”。《仙女》被后人誉为“浪漫芭蕾处女作”,尽管今天我们看到的已经是布依维尔的版本,但在记载中,玛丽的舞姿被形容成为“登峰造极的优美、赋有画意的舞姿和轻盈飘逸的舞步”,为浪漫主义芭蕾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和浪漫的舞蹈风格。

而对芭蕾发展有划时代意义击脚小跳,最初是玛丽为了更传神地表达仙女的娇嫩轻盈而设计的,这让她成为第一个采用足尖技术的舞者而流芳百世。玛丽·塔里奥妮的舞蹈生涯结束在37岁,她于80岁逝世。

永远的白天鹅——安娜·巴甫洛娃(1881~1931)

巴甫洛娃出生于1881年,她出身贫苦却年少成名,然后在佳吉列夫的“俄罗斯演出季”中赢得世界声誉。那正是一个俄罗斯芭蕾影响世界的时代,佳吉列夫旗下会聚了各方面最出色的人才,安娜与福金等天才编舞的合作,创作出旷世名作《天鹅之死》。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的足迹遍布各大洲的44个

国家,50万英里行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难以想象。数千场演出,不计其数的观众,一年穿坏的2000双足尖鞋,巴甫洛娃为推广和挽救芭蕾做出成绩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一个寒门后代,巴甫洛娃很珍惜她的艺术生命,呈现出一种苦行僧式的勤奋。一位评论家说:“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一贯对古典芭蕾嗤之以鼻的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对巴甫洛娃的表演却心怀敬意,她说:“虽然这些舞蹈动作与任何一种艺术和人类情感都是背道而驰的,可那天晚上巴甫洛娃在舞台上翩然起舞时,我还是忍不住对她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她那美丽的面孔呈现出殉道者那种严肃而坚毅的线条,她练起功来一刻也没有停歇。这次练功,她好像是要把身体的动作与心灵完全分离开来一样,心灵只能远远地看着这些严酷的肌肉训练而空受折磨。”

或许真正成功的芭蕾舞演员都需要有这种心无旁骜、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以艺术成就来论,巴甫洛娃的《天鹅之死》是划时代的,而以巴甫洛娃的一生来看,这部舞剧中濒死天鹅对重新振翅的挣扎渴求,孤身只影最终默默死去的故事,简直就是对一生拼搏奋斗的她本人的预言。1931年1月,安娜·巴甫洛娃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忽然健康恶化而逝世,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请把我的天鹅舞裙准备好。”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舞蹈家,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演出,乐队指挥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帷幕徐徐拉开,乐队奏起圣桑的乐曲,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缓缓移动。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她像一只不朽的天鹅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舞坛常青树——玛戈·芳婷(1919~1991)

玛戈芳婷的神话在于她所保持着的多项“世界纪录”——单立脚尖二十几秒,是女演员的最高纪录;40多岁时与比自己小20岁的努里耶夫合作17年,是“舞蹈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对”;两人合作的《天鹅湖》谢幕多达89次,是舞蹈史上的谢幕纪录;1978年60岁时宣布退休,是芭蕾舞演员舞蹈生命的最长纪录。

玛戈·芳婷1919年生于上海,她虽然是英国人,但却自幼跟随俄国老师学习芭蕾,回到英国的时候。因为一次马尔科娃的退出而崭露头角,并得到了伦敦皇家芭蕾舞团的创始人妮内特·德瓦卢瓦夫人的赏识,确立了她在英国芭蕾界首席芭蕾演员的地位。芳婷的表演以抒情、细腻的艺术风格著称。她技术娴熟,动作优美流畅,舞姿富有雕塑感,表演富有音乐感,更善于精心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达到高超的舞蹈技术的同时,显示出很高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同福金之于巴甫洛娃一样,英国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与芳婷的合作也是芭蕾史上的一段佳话。而阿什顿某种意义上也将史上两位著名舞蹈家联系在了一起,据说,他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两人在伦敦皇家芭蕾舞团合作多年,善于度身定做的阿什顿为芳婷编导的《茶花女》《女水妖》《睡美人》《灰姑娘》等等都成为芳婷的代表作,到芳婷退休之年,阿什顿还特地为之撰写了一部《向芳婷致敬》的舞剧。

至于“舞蹈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对”,芳婷与努里耶夫的关系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有人说,尽管相差20岁,但芳婷一直深爱着努里耶夫。这种爱或许有些母爱的成分,但那种情投意合的感觉更浓。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同性取向,努里耶夫对芳婷的感情没有丝毫回馈。然而当努里耶夫获悉芳婷的死讯时,他还是说出了这样的话:“她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女人,我本应娶她,和她共度此生。”时至今日,当我们从黑白资料中看到两人合作的芭蕾电影《茶花女》时,仍旧无法不为这一对完美的舞台搭档叹息。

教会中国人跳芭蕾的人——嘉里娜·乌兰诺娃(1910~1998)

还记得艾青的诗里写道: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或许芭蕾舞纯净到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任何浓墨重彩的描述反而有损于她的优雅精致,于是艾青也浅近白描(除了那句“是劳动创造的结晶”是时代氛围的要求),而他歌咏的正是嘉里娜·乌兰诺娃。

1952,1959、1989年,乌兰诺娃曾经三次到访中国。此前,她还曾在莫斯科为毛泽东表演过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芭蕾舞剧《红罂粟*。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她的来访曾经受到新中国政府空前高规格的接待,并被邀请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乌兰诺娃对梅先生的扮相和身段叹为观止,尤其拜服于他双手的变化,当然这是从她舞蹈家的角度出发的。

乌兰诺娃就是这样,较真、细致,并且充满坚持到底的执拗。据说她有一个绿色人造革封面的笔记本,早在1928年刚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时,她就开始使用这个本子。本子的装订线已经松散,她用一根红色的丝带捆扎着。这个日记本使用了70年,却不是日记,而是详细记载了何时何地跳了什么舞,舞伴是谁,尽管她先后结过三次婚,却不妨碍她与她的多位搭档们保持友谊。由于乌兰诺娃从小身体柔弱、小病不断,反而令她更坚韧,在同为舞蹈演员的父母的监督下每一个进步都一丝不苟,也就是玛戈·芳婷形容的,“她的动作完美无缺,均匀舒展,柔如轻纱,完成得干净利落,每一个动作你看不出衔接之处,而是浑然天成。”

一块硬币抛出的首席——谭元元

谭元元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少年文艺》里。深受海派文化熏陶的华东地区的孩子们,大概都记住了那期《少年文艺》中报道的明星少女,15岁就获得了法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的一等奖,而给她满分的,正是乌兰诺娃。

也是在那篇文章里,我们第一次知道当初谭爸爸多么反对11岁的她学舞,全家以抛硬币决定她的前途,最终她赌赢了的故事,也第一次知道,巴黎的舞台有1 5度的倾角,重心完全转移,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小女生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

若干年后,谭元元已经成为事业有成的海外华人杰出代表,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演员。也是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中唯一的华人首席演员。这一次,当年读她的故事长大的我们再次读到了她的光辉履历,她是如何在首席演员扭断手指的情况下一个晚上学会整套巴兰钦的《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如何用3年时间做到了别人16年才能做到的首席。荣誉纷至沓来,伦敦舞评家Covent Garden称谭元元为“旧芭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纽约时报》舞评家Anna Kisslgoff,称她具有“结合了精致与大胆的特质”。

谭元元身上,更多背负的是中西方对一个天才少女的期许。日本权威《舞蹈》杂志评选20世纪101位舞蹈明星,谭元元是唯一的华人;2004年,谭元元被评为“亚洲英雄”,登上了《时代》封面。但芭蕾始终是西方的艺术,站在西方古典艺术顶峰的中国人少之又少。在美国,舞团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首席并非终身职位,稍不留神就会被人取代。她自己就承认,“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一旦让人失望一次,很可能就再也不会用你,亚洲人扳回的机会可能更小一些。”在这种紧迫感下,谭元元无法轻松。

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篇4

一、了解情况, 区别对待

要做好“丑小鸭”的转化工作, 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学困生“差”的根源是多种多样, 不尽相同的, 其根源有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 主观的、客观的因素, 非常复杂。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沟通, 了解每一个后进生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德、家庭状况等因素, 了解该生差在暗恋, 差到什么程度以及差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寻找出差的根源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谈心、讨论会、家访、辅导等方式帮助“丑小鸭”, 并使他们深信, 只要通过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 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全可以得到提高, 或通过其他能力的发展而得到补偿, 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维护自尊, 培养自信

几乎所有教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 当好学生一旦有了错误, 就予以宽容。而对那些学困生就不一样了, 往往一有错误就抓住不放, 全盘否定。实际上“丑小鸭”更需要教师的赞扬和信任, 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自尊心, 语言的伤害, 刺伤的是心, 是灵魂。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因为这种挫伤超过了肉体所遭受的侵害。如果这样, 他们干脆就破罐子破摔, 所以, 教师讲话要有艺术性。例如, 我们班的班长, 他对班级极为负责, 可就是行为习惯差。有一次上课, 他不注意听讲前推后靠, 影响他人。我就故意对他说:“班长, 请你帮我检查一下有没有不遵守纪律的。”他向四周一看, 红着脸说:“没有, 只有我。”同学们对他的诚实报以微笑。在以后的课堂上他就很少出现这种现象了。

对“丑小鸭”自信心的培养更是重要的。因为“丑小鸭”在上课时一般不主动回答问题, 对自己信心不足。而教师应想方设法给他们成功的机会, 降低问题难度, 缩小提问坡度, 让他们独立思考后能解答为宜。当然也不是无限度地降低要求, 还要让他们尝到“跳一跳, 摘到桃”的甜头, 学困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 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倾注爱心, 以情感人

爱是情感的纽带,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贯穿于教师交往的全过程, 学困生虽然差, 但他们同样有感情。而日常生活中因为他们差, 常会遇到同学们的指指点点, 家长的唠唠叨叨, 因长期生活在这种被歧视的环境中, 几乎尝不到人间的温暖, 一旦别人对他倾注爱心, 他们会更加珍惜。如果别人伤害了他, 他就会像缩做一团的刺猬那样伸出周身的小刺, 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过激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倾注真情, 付出爱心。既要关心他们的冷暖寒温, 也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还要为他们分忧解难。只有教师付出了真心, 就会得到他的真心, 而这一切需要我们教师用真挚的爱去温暖。爱是最好的黏合剂, 能愈合一颗颗受伤的心;爱是最好的洗涤剂, 能净化孩子的心灵;爱是最好的催化剂, 能使冰凉的心复苏, 是顽石感化。请我们教师都把更多的爱给予渴望得到爱和理解的“丑小鸭”吧!

四、发现“闪光点”, 循序渐进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纵观历史, 就是名人伟人一生也难免犯错, 何况是学生。有的学生确实调皮捣蛋, 他们不遵守纪律, 打架斗殴, 不完成作业, 不尊敬教师, 惹教师生气, 简直“不可救药, 孺子不可教, 朽木不可雕”。但教师应请冷静, 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学生要宽容, 自己心胸要宽大, 俗话说:“畏惧错误便是毁灭进步, 若不让错误出现, 便不会有真理降生, 一个人倘若从错误的梦中醒来, 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因此, 教师对学生犯错误要正确对待, 应对他们加倍关心,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因材施教。学困生大都非常需要教师发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进步。作为教师, 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白天鹅作文 篇5

下午我去风景区黄河边看白天鹅了,那里的天鹅可真多啊,远远的看去白白的一片。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在岸边玩耍。

我想靠近白天鹅,缠着爸爸妈妈非要过桥去看。有几只白天鹅在水里玩耍,忽然有两只白天鹅开始扇翅膀,它的脖子伸得很长,两个翅膀不停的扇动就像在跳芭蕾舞。还有几只在冰面上先走后滑然后就飞起来了,远远的看去很像大海上的海欧。还有好几只在水里面一动也不动,妈妈说它是在休息呢,我感觉它们休息的时候很像一块一块大大的石头放在水面上。

突然有几个黑色的小点朝这边游了过来。我专心的看着,一会儿几个小黑点就游到白天鹅队伍这边了,原来是几只小鸭子,它们一边游一边在水面找吃的。黑的白的混在一块好看极了。

丑小鸭和白天鹅 篇6

——题记

春节过后你就要走了,你将和父母一起移居国外。刚刚与你通过电话,大声祝你新年快乐。也许你没有察觉,大声的背后是小声的啜泣,是夺眶而出的泪水,我不想你离开我!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给予我的温暖。从小到大,由于家境贫寒,我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愿意和我说话,连老师也讨厌我。于是,我封闭自己,躲在教室那个阴暗的死角,像那只丑小鸭,渐渐被人遗忘。在遇见你之前,一直都是这样。直到有一天——你转到了我们学校。你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你有阳光、自信的笑容,你就像那只白天鹅,立刻博得了大家的好感。一下课,便有同学围到你的身边。我总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你,心里却在想:“哼,又多了一个嘲笑我的人!”可当我冰冷的目光与你热情的目光相遇时,我的心被融化了。我也向你绽开笑颜,那也许是我进校以来第一个情不自禁的笑容。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死角,遮蔽死角的这扇门就算关得再紧,总有一天,上帝会派天使为你打开,而你就是那位天使。你朝我伸出手:“交个朋友吧!”“朋友?”多久没在我的词典中出现的词语啊,我心中泛起一阵暖意,“好,交个朋友!”我握住了你的手。

从此,我和你形影不离。在你的感染下,我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在你的帮助下,我渐渐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我不再感到压抑,心情越来越舒畅,生活越来越快乐。

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到了,班里许多同学都报名参加,你当然是其中之一,你甜美的歌喉被寄予厚望。那天你走到我座位边,说:“你嗓音这么好,去报名吧!”我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我不敢。”你又笑了,依旧是那样甜美的笑容,你柔声说:“不要紧,你能行!”你看我仍然紧锁眉头,便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唱。”看我想拒绝的样子你又忙说,“别担心!”我只得点点头。于是每天放学后,我们一起练习那首歌曲。比赛那天,我俩手牵手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我不免有些紧张,你察觉到我手心都出汗了,便温柔地看我一眼,那目光中饱含着鼓励,我顿时有了无穷的自信。一曲完毕,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和你相视而笑,我们成功了。走下台,听见周围有人窃窃私语:“这是3班的那个女生吗?”“真不敢相信,她歌唱得这么好听。”你和我都笑了。

我从沉默寡言的丑小鸭,终于蜕变成了白天鹅。我不再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笑也成了我的标志性表情。

在我俩一起学习生活的这两年,你用你的言行告诉了我很多很多。现在,我要将你告诉过我的那些话说给你听,就算是临别赠言:“在那不遥远的地方,有我在默默支持你,有我在默默为你鼓掌;要努力,理想就在那不遥远的地方!”

阳台好高

“哇哦,这阳台有多高啊?”下课了,同桌看着报纸,忽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嘴巴张得大大的。我觉得好奇,就凑过去看,结果一条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BBC新闻:英国一男孩从阳台跌落,两周后死亡”。这是何其强大的理解能力啊!

反应超快的老爸

橙子的旧手表终于坏了,她满心欢喜地打电话给爸爸,想让老爸给买一块新的。接通电话后,她故意装作很着急地说:“爸,我的手表坏了……”电话这头还没说完,只听电话那头的爸爸洪亮地说:“现在是九点半!”

假如“丑小鸭”不是“白天鹅” 篇7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一个著名形象。在一般读者眼中, 丑小鸭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隐喻——苦尽自然甘来, 饱经磨难的生命注定会有美丽的蜕变。这听起来的确会让落魄无助的人们神往, 那只丑小鸭所历经的来自于人、鸭、猫、狗的歧视、冷遇以及自然界的种种苦难也因其最终的“羽化登仙”而变成了“好事”前的 “多磨”, 变成了超越之前的铺垫, 变成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修炼”。可是, 每当读起这篇童话时我都会想:假如丑小鸭本不是白天鹅, 而就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呢?那么它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是否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我们还会那么诗意地看待这么一个卑微的生命所经历的肉体上的磨难和心灵上的创痛吗?我们再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正经历着与“丑小鸭”相同命运的人们 (尤其是儿童) 是否会因为上述美丽的诠释而产生出一种成长幻觉?他们是否会用一种美丽的期待替代本应付出的努力?一旦严峻的现实击碎了他们的那玫瑰色的“天鹅梦”, 他们将情何以堪?

其实, 正如动物界有丑小鸭也有白天鹅一样, 人在资质上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异。苏格拉底就有着“金属品质贵贱论”的比喻, 承认人类存在着资质上的高低贵贱。那种无视人潜质上的差异, 以为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 (尤其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坚忍卓绝的努力) , 每个“丑小鸭”都可以出落成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这如果不是出于一种给人激励的“善意的谎言”, 那便是缘于自己的无知。努力, 也许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 使“丑小鸭”成为“鸭群”中的出类拔萃者, 但是绝对没有使之变成天鹅的可能。教育学上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所谓的“好”也就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 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发掘自身潜质的最大值, 能为他们找到一条最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 但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笑傲考场的英雄, 都成为科学家, 成为文学家, 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进而盲目地鼓动自己的学生和孩子, 让他们以为只要经过努力就能登上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说实话, 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人的资质上是存在差异的, 当然这种差异与人本体意义上的平等并不矛盾。特殊的资质可能会带来一些优越的条件, 如享受到高标准的教育, 容易获得优越的工作, 过上优裕的生活, 甚至获得一些特殊的权力……追求理性人本主义学的人们应该做的, 是思考如何运用这种特殊的权力消除由于资质的差异造成的不平等, 完成一种人道意义上的“大同”, 这才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一位理性的教师, 既要尊重人有资质差异这一客观规律, 为那些资质较差者打消“成长幻觉”, 更要对他们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为他们化解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冷遇, 为他们创设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 使他们成为能够“昂起头来走路”的孩子。至于对那些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白天鹅”的孩子倒不妨严苛一些, 来些“高标准, 严要求”, 甚至给他们点“成长挫折”, 让他们明白, 人间的“天鹅”并不是像自然界的天鹅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羽翼丰满、振翅高飞, 想在未来翱翔蓝天, 今天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假如“丑小鸭”不是“白天鹅” 篇8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一个著名的形象。在一般读者眼中, 丑小鸭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隐喻———苦尽自然甘来, 饱经磨难的生命注定会有美丽的蜕变。这听起来的确会让落魄无助的人们神往。那只丑小鸭所历经的来自于人、鸭、猫、狗的歧视、冷遇以及自然界的种种苦难也因其最终的“羽化登仙”而 变成了“好事”前的“多磨”, 变成了超越之前的铺垫, 变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前的“修炼”。可是, 每当读起这篇童话时我都会想:假如丑小鸭本不是白天鹅, 而就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呢?那么它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是否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我们还会那么诗意地看待这么一个卑微的生命所经历的肉体上的磨难和心灵上的创痛吗?我们再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正经历着与“丑小鸭”相同命运的人们 (尤其是儿童) 是否会因为上述美丽的诠释而产生出一种成长幻觉?他们是否会用一种美丽的期待替代本应付出的努力?一旦严峻的现实击碎了他们的那玫瑰色的“天鹅梦”, 他们将何以堪?

其实, 正如动物界有丑小鸭也有白天鹅一样, 人在资质上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异。苏格拉底就有着“金属品质贵贱论”的比喻, 承认人类存在着资质上的高低贵贱。那种无视人的潜质上的差异, 以为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 (尤其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坚忍卓绝的努力) , 每个“丑小鸭”都可以出落成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 这如果不是出于一种给人激励的“善意的谎言”, 那便是缘于自己的无知。努力, 也许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 使“丑小鸭”成为“鸭群”中的出类拔萃者, 但是绝对没有使之变成天鹅的可能。教育学上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所谓的“好”也就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 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发掘自身潜质的最大值, 能为他们找到一条最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 但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笑傲考场的英雄, 都成为科学家, 成为文学家, 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进而盲目地鼓动自己的学生和孩子, 让他们以为只要经过努力就能登上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说实话, 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人的资质上是存在差异的, 当然这种差异与人本体意义上的平等并不矛盾。特殊的资质可能会带来一些优越的条件, 如享受到高标准的教育, 容易获得优越的工作, 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甚至获得一些特殊的权力……追求理性的人本主义的学人们应该做的, 是思考如何运用这种特殊的权力消除由于资质的差异造成的不平等, 完成一种人道意义上的“大同”。这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一位理性的教师, 既要尊重人有资质差异这一客观规律, 为那些资质较差者打消“成长幻觉”, 更要对他们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为他们化解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冷遇, 为他们创设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 使他们成为能够“昂起头来走路”的孩子。至于对那些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白天鹅”的孩子倒不妨严苛一些, 来些“高标准, 严要求”, 甚至给他们点“成长挫折”, 让他们明白, 人间的“天鹅”并不是像自然界的天鹅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羽翼丰满振翅高飞的, 想在未来翱翔蓝天, 今天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白天鹅 篇9

《天鹅》中的哈丽曼茜, 由于听到奶奶讲的白天鹅的故事便对白天鹅产生了近乎痴迷的追寻, 小姑娘每天都在为白天鹅望眼欲穿, “要是有几只天鹅突然从雪山那边出现, 带着‘叮叮’的振翅声飞来, 那该有多好啊!”由于对白天鹅的天真幼稚的渴望, 小姑娘竟然把手中从湖边捡来的白色石子当作白天鹅来倾诉心声:“飞呀, 你快飞呀……你就给我飞一下看看好吗?唔……飞起来喽……”而当她亲眼看到两只小小的比白云还要洁白的天鹅时, 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仙女。从此, 那个仙女般美丽的天鹅便在小姑娘幼小纯洁的心灵扎下了根, 她不顾一切地向天鹅曾经栖息的湖边追去, 跑过了公路, 准备越过湖岸去找心仪已久的白天鹅。这个篇幅短小的小说并没有曲折的情节, 却能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索。

“白天鹅”是个特殊意象, 它是哈萨克民间文学里“白天鹅”原型在现代小说中的置换变形。哈萨克民族有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 哈萨克族人借传说寄托了他们美好的希望, 表达了热爱母族的自豪和感恩的情怀。在哈萨克族关于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 最有名的就是白天鹅的故事。在故事学中, 这类故事被称为羽衣仙女型或天鹅处女型故事。哈萨克族的白天鹅传说很有特色, 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 远古时, 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首领, 深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后来, 在远征中因战争失利被困在戈壁滩, 奄奄一息之际, 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它给了卡勒恰·哈德尔几滴口涎, 救了他的性命。突然, 白色的雌天鹅化为一位美丽少女, 于是两人结合, 生下一个男孩, 取名哈萨克, 意即“白天鹅”。后来, 哈萨克生下三个儿子, 长子名别克阿尔斯, 次子名阿克阿尔斯, 三子名江阿尔斯。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 (玉兹, 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 。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 后人为了纪念祖先, 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1] (P252) 另一种说法是, 一个牧羊青年遇到一只化为美丽女子的天鹅, 之后两人成婚, 所繁衍的后代就叫做“哈萨克”。[2] (P83) “哈萨克”一词分开来看, KAZ是鹅的意思, 而AK是白色, KAZAK合起来就是白天鹅, 读作“喀孜阿克”, 逐渐转音后就成了“哈萨克”, “哈萨克就是“白天鹅”的意思”。

显然, 这类传说属于“族源传说型”故事, 汪玢玲称为“创世始祖型”, 其特点是把天鹅处女称为某一民族的始祖。此类故事的主人公或其子孙成为部族的首领和英雄, 有超人的智慧, 为创始本部族建立伟大功勋。可以说这几则关于始祖创始的传说带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的痕迹, 反映了哈萨克民族的图腾观念, 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人类学家认为:“相信群体起源于图腾, 相信图腾群体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者相反, 相信群体成员与动物、植物等图腾之间存在血缘亲属关系, 并由此而尊敬图腾, 都组成了图腾崇拜观念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是图腾崇拜观念的基本核心。”[3] (P47) “信仰群体起源于拥有化身能力的图腾祖先, 并以图腾命名, 这才是图腾崇拜的主要观念。”[4] (P72) 可以说, 从神话角度看, 白天鹅就是哈萨克民族母族的起源, 白天鹅化生为女人, 繁衍了整个哈萨克民族, 她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伟大的始祖母, 一个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一个民族信仰的图腾。

除了神话传说, 在哈萨克民间叙事作品和歌谣、谚语中都有“白天鹅”的身影。哈萨克民间散文作品可大致分为神话传说、幻想故事、英雄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话和机智人物几类, 但“白天鹅”几乎分布在各题材的文学类别中, 比如, 除上述提到的白天鹅化生为人繁衍民族后代的始祖神话, 还有幻想故事《白天鹅的故事》, 英雄故事《骑黑骏马的肯得克依勇士》, 生活故事《好妻子》、《一对天鹅》、《牧羊人和天鹅女》, 等等, 这些作品中的白天鹅的意象大致表现为民族图腾化身、美丽的化身、纯洁无暇的人性、知恩图报、惩治恶人、情深意重、生死不渝、神秘性, 以及白天鹅可以展翅高飞、驰骋天涯的超人能力, 等等。“白天鹅”不仅在神话起源传说中承载着民族图腾信仰的文化价值, 不断内化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且在世代人们的吟咏和描绘中上升为一种文学象征和意象, 并在后世作家的文学视野里反复呈现, 成为哈萨克文学民族特性的重要表征。实际上, 神话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反映族群社会, 体认母族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艾克拜尔的创作反映了哈萨克民族的这种文化传统。

小说中的“奶奶”和“小孙女”的叙事视角很有意味。“奶奶”是一个具有深刻意味的意象, 她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慈母的形象出现在文中的, 这正对应着白天鹅始祖母——母亲的象征。可以说, “奶奶”本人就代表着母族传统记忆, 而且她又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正是这个传承者——奶奶——每天晚上都为小孙女讲有关白天鹅的故事, 这种“讲述”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正是母族传统文化通过家庭文化氛围得以延续的基本因素。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原生态民间文化的最直接来源, 是传承一个民族积淀最深厚而最不易被异化的民族文化之根的基本方式, 通过“奶奶”的口语传达, 包括白天鹅所蕴涵的母族传统记忆在内的一切种族记忆和象征被深深地植根于后代的心中, 之后被传授者——小孙女——又将作为另一个承传者, 世代传承下去。如果离开“老奶奶”的口耳相传, 离开传统家庭文化的氛围, 母族传统之根的传递将难以为继。从作家在这里对“老奶奶”的意象设置的用心所在也能看出:一方面表现出了作家对传统家族、家庭文化氛围的依恋以及对家庭传统文化、母族文化记忆、民间文化之根维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现代社会传统家族分散、破裂后家庭结构单一化产生的文化传承断裂的担忧。所以, 六岁的哈丽曼茜完全就是作家心目中理想化的一个母族文化传承、更递的生力军。看看她对白天鹅的痴迷和执着吧, 这正是小孙女叙事视角的特殊所在, 小孙女也象征了作为哈萨克民族子孙的作家对母族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也正是“白天鹅”所代表的母族图腾意义、哈萨克始祖母亲的信仰观念, 使得“白天鹅”因纯洁所象征的一切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一种人生追求和行动指南, 指引着哈萨克人民前进的脚步, 这样, 我们看到小哈丽曼茜不顾一切地对白天鹅的追寻时也就不会奇怪了, 它正是哈萨克人民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民族之根探寻的一种象征和隐喻。

此外, “白天鹅”在小姑娘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美丽的仙女, 这个天鹅仙女的题材在传统民间文学中频频出现。在一个《好妻子》故事里, 两个大臣在打盹时梦见白天鹅, 猛然惊醒时却看见美丽的犹如仙女般的公主走来。故事结尾时, 国王看见自己美丽的女儿像极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向自己翩翩而至时, 忽然想起事件发生之前做梦遇见的那只白天鹅的情景。[4] (P432) 这都暗示了“白天鹅”与美丽的“仙女”之间的同一关系。同样, 在英雄故事《骑黑骏马的肯得克依勇士》中也有类似的情节:英雄肯得克依遇见六个白天鹅, 在与白天鹅的冲突和慌乱中, 一只白天鹅遗落了一只金靴, 结果这只金靴后来被证实正是仙人国国王的女儿——美丽的仙女六公主的。这都可以印证白天鹅—仙女之间的同一关系。艾克拜尔在小说《天鹅》中明显借鉴了这个哈萨克族传统民间故事的精神资源, 小说中的哈丽曼茜就像她所追寻的白天鹅一样, 洁白无暇, 她对白天鹅的追寻, 即是对真善美的执着, 而这种执着追求, 反向映射了小姑娘的美善的品性和道德人格, 或者说, 哈丽曼茜就是那个美丽的仙女一般的白天鹅, 这样, 哈丽曼茜—仙女—白天鹅三位一体, 通过这种巧妙的意象设置, 可以窥见作家非同一般的探寻策略, 作家既通过彰显“白天鹅”挖掘母族传统之根脉, 传达子孙对母族传统的敬意与归依, 又表达了民族中的个体与母辈共同的对真善美和理想主义的寻求, 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表现出深刻的哈萨克民族身份意识。

利用母族神话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 发挥其所具有的文化象征功能来体认母族文化传统是很多民族作家的共同特点, 这在有着明显种族痕迹和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作家那里更常见。艾克拜尔的创作更是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文学 (上册) [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

[2]马学良, 梁庭望, 张公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

[3][前苏]Д.Е.海通.何星亮译.图腾崇拜[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白天鹅 篇10

关键词:学优生,心理问题,傲慢,虚荣,易挫,心理品格

小学学优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不关心集体, 虚荣, 爱出风头, 挫折承受能力弱等几种。下面试从个案入手, 分析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策略。

一、傲慢: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通常把分层教育理解为“学优生好对待, 暂差生差对待”。而学优生由于学业成绩优秀, 陪伴他们的是表扬, 他们更多的是受着群星拱月般的优待, 所以他们的缺点往往也被成绩这个美丽的光环所遮盖, 久而久之, 自傲心理随之滋生。

案例

小陈, 五年级学生, 担任班干部4年, 次次成绩名列前茅, 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同学眼中的优秀生。但是在一次班长竞选赛上, 他却落选了, 而且选票数竟排在所有选手之后。令老师为之惊讶。经过调查了解, 很多同学都认为他太过骄傲, 活动的时候, 因为瞧不起成绩差的同学, 而把这些同学拒之门外;因为自己成绩好, 总觉得自己在任何场合都高人一等, 傲慢的心理让小陈在同学面前渐渐失去了威信。

小陈的这种表现其实就是典型的傲慢心理。众所周知, 现代社会需要善于合作、虚心求教的人, 而像小陈这一类的学优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仗着学习优势的高傲自大, 许多事情不愿合作, 不善合作, 长此以往, 他们只会蜕变成所谓的“精神贵族”, 而这正是他们以后参与社会竞争的致命绊脚石。

对这类学生, 教师可创设情境, 通过相关的活动, 使其从中获得启迪。平时教师要多创造机会, 给他们布置合作性的任务, 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另外, 教师还应给予学优生更多的关注, 多从其他学生那儿了解信息, 一旦发现苗头, 采取适当的戳市循循善诱, 晓之以理, 以避免不良心理的发展。

二、虚荣:爱出风头, 炫耀自己

一些学优生, 善于讨好、恭维老师, 也会拍几下“马屁”, 许多事爱出风头, 一旦稍有成功, 就大张旗鼓,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案例

小鸣, 四年级男生, 担任班长、校大队委员, 学习成绩优异, 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他爱出风头, 总爱老师和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炫耀自己, 博得老师的喜爱;与同学交流问题, 总是固执己见, 容不得别人给她指出半点不足和错误;班里竞选班长, 他在暗地里拉选票, 用一些“小玩意”收买同学;在一次竞赛上, 他为了能考取好成绩, 竟然在抽屉底下翻书, 被监考老师发现。因此, 同学们在背后都叫他“马屁精”、“笑面人”。

像小鸣这样的学优生, 由于老师过分的信任和偏爱, 获得荣誉多, 有较高威信, 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 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盲目自信,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在对自己的认识和平加上就会产生片面性, 特别是当外界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 就会形成虚荣心理。而一旦老师或同学指出其不组或错误, 又表现得非常敏感, 不是虚心改正, 而是固执已见。虚荣心理如果愈演愈烈, 最后极易形成脆弱心理, 正所谓“爬得高, 摔得重。”

对于学优生的此类问题, 教师应加以正确引导。首先, 要引导他们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 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同时, 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偏爱, 对其缺点不掩盖、不护短、爱之有度, 严之有格, 既满足他们的荣誉感, 又消除他们的优越感。教育时要抓准时机, 如趁其兴趣高涨时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 并共同商议提高的措施。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中健康成长。要引导他们参与公平竞争, 注重健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易挫:挫折承受能力弱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学优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受到的是一种“暖箱式”的教育和爱护, 教师宠, 学生让, 家长更是百倍呵护, 久而久之, 养成了娇气、懒惰等坏习惯, 教师和家长关心的只是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生活的锻炼, 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不知所措, 甚至一蹶不振, 对于人的良好品格的养成造成很大困难。

案例

大杰, 六年级男生, 身体高大, 却较内向。平时学习勤勤恳恳, 六年来成绩属班级上游水平。家长的期望和大杰对自己要求都很高, 他十分重视考试成绩, 一旦成绩有所下降, 便整日都郁闷不安, 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悲观失望。在他的日记里, 老师多次读到这样的语句:“最近因为考试成绩不佳, 心情很是不快, 连老师的表扬声也听不到了。哎, 真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优生的自信心很强, 自我评价、自我期望值都很高, 往往比较自负, 经不起挫折。他们这种自信有时却相当脆弱, 往往经不起老师的批评, 有时受到一点挫折, 自信心便丧失殆尽。

对待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学优生, 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免疫力”强而听之任之, 更不能采取讽刺、粗暴、压制的方法, 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挫折承受能力, 用身边的事、人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最大限度地发挥挫折的积极效应, 在批评之后, 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调适, 并鼓励其继续努力, 不断进步。

玛莎成功史:又一个白天鹅 篇11

这番看似寻常的领悟,对玛莎的一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玛莎不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还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这个新的定位,最终使她成为一名极具开创性的企业家,而不只是一位女富翁兼超级明星。

在《玛莎规则》一书中,玛莎曾用不小的篇幅,回忆自己的这段领悟。只不过,她没说自己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或需求,而是称之为发现“好东西”(goodthing)。

一个关键词

“好东西”成为玛莎一生事业中的第一个关键词,也是玛莎角色定位的出发点,以及家政事业的圆心。

根据玛莎的解释,好东西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知识和信息,有了这些知识和信息,谁都能把家里搞得舒适而又有美感,比《招待》里不差。玛莎说“好多人家看起来不像样子,并不是因为人懒,也不是没见过世面,而是没人指点。就像好多人贫穷,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富有,而是不知道如何致富。”

从那时,玛莎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家政狂人,她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然后不是研读烹饪、园艺、文学类书籍,就是到花园中去摄影,剪裁花草,甚至体验玫瑰花有多少滴露水最美。

除了家政,她已经对什么都没兴趣,包括她的丈夫。玛莎的女儿亚丽克斯(Alexis GilbertStewart)后来回忆说:“我妈的心思一天到晚都在家政上,她连10秒钟都没有间断过。”

第一条路径:出书

第一本书的机缘来自于米尔肯对玛莎晚宴的欣赏,但只要路一通,她就能走出一串脚印来。《招待》的销售热度未减,玛莎很快就推出新书《婚礼》。紧接着,她的书几乎一年一本,甚至一年好几本。从1982年至今,玛莎本人已经出版35本书,其中关于招待的有5本;关于烹饪的有11本;关于特殊场合的有《假日》9本,关于家庭装饰的有10本。

这些书,除一小部分是后来《玛莎生活》等杂志内容的汇编外,绝大部分都是玛莎原创。虽然后来所有作品都未能再创《招待》的奇迹,但销量多数都在10万册以上。

大量专业图书的出版,不仅奠定了玛莎在家政方面的专家与权威地位,而且这些书一脉相承,为玛莎此后树立个人品牌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条路径:与大机构合作

1987年,玛莎已经出版五六本畅销书,这使得玛莎公司的宴会生意日益火爆,使她成为当地著名的百万富翁,美国著名的家政专家。不仅许多杂志社请她写专栏,连哥伦比亚电视台(CBS)的《今天早晨》(This Morning)节目都经常请她当嘉宾。这个节目不仅让美国人目睹了玛莎的手艺,还见识了玛莎的气质。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玛莎却与丈夫分居了。玛莎反而有更多的精力开拓她的家政事业。1987年,美国著名的零售商凯马特向她递来橄榄枝,请她担任公司的顾问,帮助设计与布置凯马特的家居、装饰,以及生活用品区。同时,还考虑让玛莎担当凯马特的形象代言人。

此时的玛莎已经46岁。与1979年米尔肯向她约书稿一样,凯马特的邀请对玛莎来说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说《招待》一书展示了玛莎的家政真知,那么这一次,玛莎向人们展示了她的商业潜质。

面对居高临下的凯马特,玛莎并没有简单地讨价还价。她争取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同。根据这份合同,玛莎将担任凯马特顾问兼形象代言人,凯马特每年向玛莎支付顾问费20万美元,形象代言人酬金9万美元。这笔收入,无论是对于当时的玛莎,还是美国的行情,都不算太高,但好戏在后头。

根据这份合同,玛莎意在赢得机会——在凯马特单独开辟两个玛莎专场,分别是“玛莎每日”(Martha StewartEveryday)与“玛莎签名”(MarthaStewart Signature)。最初,这两个系列还只是打有玛莎印记的商品,算是玛莎的特别推荐。后来,玛莎发现这两个系列备受欢迎,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续约谈判中,将这两个系列变成了玛莎系列产品的特许经营。再后来,玛莎又进一步参与到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如今,来自凯马特的特许经营已经成为玛莎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份合同还为玛莎带来了另一项重大收益,那就是知名度。在形象代言人谈判中,凯马特的重点是报酬,而玛莎没有将重点放在报酬上,而是放在了暴光率。谈判结果,她的形象将出现在凯马特的所有广告中。如果说《招待》让她一炮走红,《今日》让她变得面熟,凯马特的广告与产品系列则让玛莎真正变成了名人。

第三条路径:报刊专栏

凯马特之后,《纽约时报》集团主动找到玛莎,当时玛莎已经连续出版了8本书,给四家著名的家居生活杂志写专栏,讲座出场费高达1万美元。

《纽约时报》最初只是应一些读者的要求,开个小问答专栏,请玛莎直接回答读者的一些“鸡毛蒜皮”问题。后来双方经过协商,专栏的名字定为《请教玛莎》。玛莎秉承她一贯的唯美兼实用风格,用心回答读者的每一个问题。玛莎的认真与专业,使这个专栏很受欢迎。而《纽约时报》发现这个专栏受欢迎后,迅速推广。

《请教玛莎》很快被《纽约时报》扩展到旗下100多家报刊,而其它报纸在竞争压力下,也都争相开设《请教玛莎》。不到两年时间,《请教玛莎》就同时出现在200多家报刊上,几乎凡有报纸处,皆有《请教玛莎》,这是玛莎事业中又一个里程碑。

1995年11月,《请教玛莎》同名广播播出,这虽与报纸专栏类似,是一档提前录制好的广播问答节目,但同样大受欢迎,很快扩大到319家电台。

第四条路径:创办杂志

1990年,正当玛莎的事业一日千里时,她与丈夫安德鲁离婚。她开始把自己的家政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创办《玛莎生活》杂志。按照现任主编史蒂芬(Stephen Drucker)的说法,这本杂志主要面向年龄25—49岁之间、兼职工作、住房条件良好的女性。杂志将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与优雅的文字,向她们传达玛莎的家政审美理念与操作技巧,但这都是后来的总结。

玛莎的这一想法很好,但实现得很不顺利。玛莎先找到凯马特合作,但对方明确表示没有兴趣。玛莎又找到老恩人米尔肯,他将玛莎引见给了美国杂志界的前辈纽豪斯(S.I.Newhouse Jr.)。纽豪斯由于玛莎的杂志与自己的出版集团业务格格不入,最终也婉言谢绝。但毕竟米尔肯面子大,纽豪斯帮玛莎重新设计了这本杂志的风格与结构,这让玛莎受益匪浅。

经过纽豪斯指点,玛莎对自己的杂

志方案更有信心,于是主动去找美国著名的杂志出版商Conde Nast。碰壁后,她直接联系传媒大王默多克(Murdoch)。被拒后,又找到著名书商时代与生活(Time&Life Books)等,结果也被婉言谢绝。

玛莎反而愈挫愈勇,她最后干脆去找美国最著名的杂志出版商时代华纳,接待她的是克里斯·明格(ChrisMeigher)。这位有纽约传媒小巨人之称的时代出版投资公司总裁与玛莎进行了一场艰苦的谈判,最终玛莎占了下风。

由于玛莎以前只给杂志投过稿,并没有出版经验,更没有广告与发行渠道,所以,只能担任杂志总编,领取工资与奖金;由于市场前景不明朗,时代投资公司只答应先做一本试刊,而且试刊全部图片与文字都由玛莎一人完成,时代投资公司只提供相应技术协助。

如此,时代投资公司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风险,而且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杂志的控制权与预期收益。而玛莎的让步几乎是致命的,当1997年,她想赎回杂志的控制权时,不仅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谈判,而且耗资7500万美元。

当一切都谈妥后,明格还是不太放心,他戏谑般地问玛莎:“如果我们全部调动起来,而你刚做了五六页突然没兴趣了,甚至跟一个摇滚歌手跑了怎么办?”此时正值玛莎刚离婚不久,玛莎的回答简单而坚决:“我没工夫犯病。”

1991年,《玛莎生活》试行版面市,内容主要有《玛莎插花》、《玛莎穿羊手衫》、《玛莎装饰圣诞树》等。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时代华纳向报摊派送的25万本很快销售一空。第二期的广告很快翻一番。《玛莎生活》取得巨大成功,很快从试行刊转为季刊,季刊转为双月刊,双月刊变成月刊。发行量从25万涨到50万,50万涨到100万,100万涨到200万。

《玛莎生活》后来成为玛莎公司的旗舰杂志,也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到2002年,玛莎出事前夕,杂志发行量近300万,年广告页码达到1887页。并先后获得美国出版界150多个顶级奖项。

时代出版投资公司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与玛莎签署了一份长达10年的合同,不仅继续负责《玛莎生活》,还专门成立一个子公司,接管玛莎的图书、新杂志、以及录像的出版与发行等,还替玛莎办起了邮购服务。

在《玛莎生活》带动下,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家居生活杂志,但都无法与《玛莎生活》相提并论,因为没人能取代玛莎。

第五条路径:电视节目

在电视节目方面,玛莎经历了两个阶段。

1993年以前,不管是作为新闻人物接受采访,作为家政专家发表演讲,还是作为嘉宾出席CBS的《今天早晨》节目,玛莎都只是收取一点酬金而已,并不参与节目制作。最多也就是应一些电视台的邀请,逢年过节时客串一下主持人,教观众什么节做什么菜,准备什么节日礼物等。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做电视节目。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92年前后,NBC发现玛莎做客的《今天早晨》挺受欢迎,于是也请玛莎出席自己的同档节目《今日秀》(The Today Show)。在节目中,玛莎虽是嘉宾,实际上就是主持人,每天出镜半个小时左右,教大家一些家政技巧。

由于这些节目很受欢迎,电视台准备发行玛莎节目的录像带。玛莎就把录像带的出版权当作礼物,送给了多次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米尔肯,由他的皇冠出版社负责。结果,录像带非常畅销,玛莎非常高兴,因为这份厚礼不仅帮她还了恩人一个人情,还让她看到了电视节目的市场价值。

1993年,玛莎找到时代出版投资公司,表示自己想做电视节目。但他们对玛莎仍然信心不足。新任总裁理查德(Richard Sheingold)看到玛莎的方案时,大吃一惊。“天啊,你要在我们白天最好的时段时教大家剪玫瑰?”

理查德瞪大的眼睛,“你是不是应该找家乡村电视台?我们的观众是中产阶级,都住在大城市里,别说剪玫瑰花,他们连花园都没有。”玛莎已经习惯对方的惊讶,只冷冷地回答:“是的,但是他们想。”

白天鹅 篇12

通过对本班情感缺失学困生的观察探索, 我认为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是点燃学生健康发展的火把。

一、母亲般的师爱, 温暖冰封的心

情感缺失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 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爱像阳光, 更是唤起交流的激应器, 是抚慰心灵的妙方。记得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 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 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个学生, 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让他们无一例外地均衡地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 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 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 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神圣。”特别是对感情缺失学困生, 我们就更加要关爱,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纪律差、成绩差而疏远他们, 要用母亲般的爱真诚地关心他们, 平日里嘘寒问暖, 让他们感受到母爱。就拿我们班的小红同学来说吧, 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离异, 只好与父亲、祖父生活, 母亲从不来看他, 家庭很困难。她的体形特别小, 整天脏兮兮的, 头发蓬乱。同学们都不愿意跟她玩, 她学习成绩很差, 整天一个人闷闷不乐。为了让同学们改变对她的态度, 我先把她的外观进行包装, 首先教她勤洗漱, 勤换衣服, 教她梳头, 课余教她做功课。特别注重和她的感情交流, 使她的感情缺失得到营养补充。在我的热心帮助下, 她整个人变了样, 经常主动和我交流。看到她快乐与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学习, 她的学习成绩进步了。在校讯通的亲情电话中, 她把我的电话号码写进去, 把我当做最亲的人。我真正感到老师母亲般的爱, 真像一缕春风温暖孩子冰封已久的心。

二、友情般的爱, 奏响和谐交往曲

我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 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 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 讲道理, 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 愿意你为他服务, 愿意与你交朋友。你就必须坚持以诚待人, 以诚取信。才能与学生进行感情疏通, 情感交流。及时补充感情缺失的营养, 有利于健康发展。如王明同学转到我班后, 对我存有严重的戒心, 对我“敬而远之”, 我几次找他谈心, 都因他保持沉默而不果而终。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还是坚持找他谈心, 并冒雨到他家访问;在“周记”中我批示要与他交朋友;我把他调到最前排, 以提高他的学习效果;我主动为他补习语文, 并想方设法为他请数学老师“家教”, 由于他的数学成绩太差, 几位数学老师婉言谢绝了我的请求。我的“诚”意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 他开始跟我有交流了。后来我了解到该同学的父母都是事业型人士, 母亲长期在外地, 父亲又因工作太忙, 而无暇照管他的学业, 与他沟通甚少。其实, 该同学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坏”, 而是因缺少感情投资, 缺少关心和缺少指导而在行为规范方面有所欠缺, 其实他的天资并不差。尤其在文艺方面还很有天分。我觉得对这样的学生要辩证地看, 应该主动地多关心, 帮助他扬起成才的风帆。我真诚地和他交朋友, 和他一块唱歌、一块聊天、一块看书。我鼓励他参加校艺术节的比赛, 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果然他在比赛中一举夺得舞蹈一等奖和钢琴组一等奖。在他过十二岁生日时, 我特意买了贺卡去祝贺。他激动地说:“李老师,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争口气!”现在这个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 不少老师都说他变了, “换了一个人似的”。我体会到, 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与学生平等交流, 并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即使“冰山”也会被你融化的。我把朋友般的感情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王小明, 使他缺失的感情世界得到补充, 他也开始与同学们真诚交流, 和谐交往。

三、严格持久的爱, 让学生一路平稳

上一篇:学习自动机下一篇:帧率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