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2024-08-23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精选12篇)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篇1

网络化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多元化与全球化, 商品生命周期缩减, 市场个性化需求发展模式, 仅靠某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很难把握住市场的发展契机。因此, 企业之间就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建立动态联盟企业。然而, 高速发展的信息合作模式对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联盟合作环境中的企业间信息交流程序相对比较复杂, 联盟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完整性与可靠度就很难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境中, 就需要联盟企业对计算机网络实施标准化管理, 对联盟企业的整个计算机网络运营过程进行规范化处理。

1 研究设计

1.1 变量定义

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评估体系是由多个互相关联的标准化测度指标所组成的有机集合, 参照相关研究理论, 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评估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第一, 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输入变量。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输入标量主要包含有人力输入、财务输入以及物资输入, 分别用PI、FI与SI来表示。第二, 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输出标量。技术标准化管理水平、人员标准化管理水平及基础设施标准化管理水平三个测评指标, 具体用TSL、PSL与ISL来表示。

1.2 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DMUj (决策单元) 来表示计算机网络管理标准化管理效率, 参照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输入和输出变量, 可以构建出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

公式 (1) 中D是指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技术效率, xj与yj意为第j家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DMUj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 H1表示DMUj (决策单元) 的技术绩效, 具体指的是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投入对产出效率的影响效用, H1的大小意味着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的优劣程度。α与β分别表示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投入和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值。

公式 (2) 是指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纯技术效率模型D', 其中H2是指DMU (决策单元) 纯技术效率, 结合技术效率模型有:

(1) 当H1=1, H2=1时, DMUj为DEA规模有效;反之, 则称之为无效。

(2) 当H1>H2时, DMUj规模效益逐渐降低;H1

(3) 当H1<0, H2<0时, DMUj为DEA无效。

2 实证检验

2.1 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沿海10家开展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联盟企业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 构建输入输出变量的五级李克特量表, 通过专家打分可得出具体数据, 见表1。

2.2 效率分析

参照本文构建的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模型, 将数据代入其中, 运用统计软件DEAP2.1对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见2所示。

通过对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企业样本中样本6、样本7、样本9技术绩效=纯技术绩效=1, 这表示这三家联盟企业技术与纯技术绩效相对都比较好;样本1与样本3企业中技术效率值与纯技术绩效值都在50%以下。样本4的整体绩效值等于1, 但是技术绩效值与纯技术绩效值不相等, 又不等于1, 此时就说明该联盟企业的规模绩效较低;样本5规模收益是不断增加的走势, 这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投入会对企业标准化管理绩效有很大提升效用。其余联盟企业的收益呈现递减趋势, 此类企业就不适合继续增加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投入。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 探讨了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并构建出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测评模型, 通过实证分析国内10家联盟企业中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效用, 找出企业实施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的不足, 分析出联盟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收益状态。为国内联盟企业构建计算机网络标准化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弥补了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研究的不足。

摘要: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是联盟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软实力, 针对目前国内计算机网络研究现状与发展模式, 探讨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依据DEA研究理论构建出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效率模型, 本文选取国内10家现联盟企业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标准化管理效率权重最高, 其次是人员标准化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管理, 实证评估结果有助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也有助于提升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丰富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研究成果, 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联盟企业,计算机网络标准化,DEA理论

参考文献

[1]吴东亚.新一代信息网络标准化概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 (7) :41-45.

[2]邓敬斐.产业技术联盟技术标准化路径与管理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

[3]马蕤.家庭网络标准化状况及主要标准组织比较[J].物联网技术, 2013 (12) :46-49.

[4]王大兴.关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20) :209.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篇2

一、目的

通过**服务网络形象的标准化建设,对外树立高度统一的、可辨识的用户服务品牌形象,规范服务过程,提高用户服务满意度,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下属各驻外**机构、**二级机构、**三级机构。

三、定义

**服务网络形象标准化建设是指对**服务网络硬件形象(门头门面、接待室背景墙、企业产品展示墙等)、软件形象(电话接听、现场服务等)进行的标准化统一设计、管理、建设。

四、**服务网络硬件形象要求

1、门头形象要求

1)**服务网络单位必须有统一的门头形象,有“**公司***级机构”字样的显著标示 2)门头形象位置必须清晰可见,无明显污迹,无遮挡 3)门头形象必须保持干净整齐,并视情况不定期进行维修更换 4)门头所显示服务站地址和24小时服务电话务必保持准确、畅通

2、用户接待室背景墙及产品宣传墙要求

1)**服务网络必须设用户接待室,接待用户、受理服务电话。

用户接待室必须有醒目的背景墙,背景墙必须体现“**公司”、“公司宣传语”字样

2)用户接待室或服务站大厅墙面必须设置**公司产品展示宣传板,宣传公司产品、公司发展及服务理念。

其中公司产品宣传板不低于4块,公司发展宣传板不低于1块,服务理念宣传板不低于1块。对于公司额外制作或特殊要求的展板必须保证优先、提前上墙。

3、服务名片要求

1)服务站必须有统一、专用的服务名片,用于针对于**公司产品的服务,以及和对应经销商、用户交流沟通时使用。在**公司产品相关业务时,各服务单位必须使用**公司服务专用名片。名片由各服务网络自行印刷(常态数量不低于两盒),**公司**科负责模板设计。

2)名片设计要求:名片正面最上面必须有**公司专利LOG0、“**公司***级机构”字样,其次是服务站信息(包含服务站站序号,服务站名称、站长姓名、联系电话、24小时服务热线、服务传真号)最后是服务热线*****。

名片背面必须有“宣传语”LOGO、服务理念(**)、**公司网址。

3)名片印刷要求:名片印刷必须严格按我公司提供的设计模板以及设计要求进行信息添加和印刷,严禁私自更改名片设计形式及文字内容。印刷必须保证字迹清晰可见,电话号码准确无误,纸张质量良好。

4、服务工作证要求

1)服务网络服务人员工作证由**公司**科统一设计、制作,由**科管理,由**部驻外**机构负责签领、发放。

2)工作正面竖版排版,最上面必须有**公司专利LOG0、“**公司服务专用”,下方是“工作证”三个字,再下方是服务站名称、服务站类别,证件编号(NO.0001~NO.0800)。

3)服务人员外出服务必须佩带“**公司服务专用”工作证,同时保证工作证正反面干净、完整、无破损、无遗失。如发生丢失,由对应中心出具书面申请至**科,由**科做好对应备案及新工作证发放登记,同时按每张50元考核对应服务站。

五、服务标准化要求

1、用户信息处理标准化(1)标准话术

A、“您好,这里是**公司××服务站/××**机构” B、“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C、“您好,请稍等, 我做下记录”

D、“您好,您的报修信息已受理,请确定您的联系电话××(通过服务电话查看)是否准确。” E、“谢谢合作!稍后,外出服务人员会与您联系,请保证电话畅通。”

其中第A、B、E为必查话术。(2)使用办法

A、服务网络接到用户电话后,应先报出自己的身份,并询问用户需要什么帮助 “您好,这里是**公司××服务站/××**机构,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B、用户报修后,首先平息用户抱怨,引导用户,获得用户及车辆信息

“请问,您使用的是**公司**产品” “初次联系,您贵姓,请留下全名。”“您家是哪里的,什么时候购买的**?”“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是什么型号的?”“故障现象是什么?”

C、报修信息登记完毕后,告知用户耐心等待

“××先生(××女士),您的报修信息我们已受理,请确定您的联系方式是否是××(通过服务电话查看)。”等用户确认后,“谢谢合作!稍后,外出服务人员会与您联系,请保证电话通畅。”

D、及时将用户报修信息传递至对应中心(3)服务行为准则

A、文明用语,以友好、真诚的态度对待用户,严禁辱骂、恐吓用户,严禁和用户在电话里争吵。B、语言规范(最好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速适中,适当停顿。C、语调温和、悦耳、热情

2、服务现场标准化(1)外出服务形象要求

A、维修**产品时,必须统一着装“**公司”工作服 B、外出服务时,必须随身携带**公司**服务网络服务工作证 C、服务期间,服务人员必须保证良好的面容形象及文明用语,未经用户同意,不得随意赤裸上身(2)服务现场要求

A、服务前,必须对现场地进行安全排查,不得在危险地带强行服务作业。现场服务时,不得违禁操作,同时务必做好防水、防火、防电等安全措施。(3)外出服务作业标准化流程

A、出发前必须联系用户,告诉具体出发时间和预计到达时间。“我们预计在××小时(分钟)后到达,请保持电话通畅。”

B、在即将到达故障地点时,电话联系用户,确定用户所在位置。“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地方,车牌号是××,您现在在的地方有没有醒目的标志,方便快速找到您?”

C、见到用户后,首先表明身份,递上工作证卡片。“您好,××先生(××女士),我是**公司××**三级机构,××号维修服务人员。”“这是我的工作证”(随即递上工作证卡片)

D、核对产品信息。“我需要核对一下您的发票或收据。”核对票据与信息,确定是否在三包期内。E、信息核对无误后,开始服务,查找故障原因,如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其他突发情况或用户特殊要求,务必保持冷静,不得和用户争吵、厮打,电话联系驻外**机构,等待处理。

F、服务过程中按要求拍照,在拍照前必须向用户说明拍照原因。人车合影照片必须包含:工作人员(着工作装)及证件

G、服务结束后,由服务人员现场填写《服务表》,请用户评价并签字。“××先生(××女士),请在此栏对服务作出评价,并签名。”(将表递给用户,并指给用户书写服务评语的地方。)

H、临走时,附送服务站名片。“谢谢合作!感谢您使用**产品,这是我们服务站或公司的名片,欢迎以后联系,”递上名片。

I、服务完毕后,必须将现场服务修复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单位或**机构

六、管理办法

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管理归口管理部门为**科,现场管理主体为驻外**机构,监督管理主体为**科和**科,形象设计、规划管理为**科。

1、各部门职责

(1)**科:负责**服务网络服务场标准化作业情况的监督、检查

回访时需询问用户以下信息:a.现场服务人员是否穿戴有“**公司”字样的工作服b.服务前是否主动出具工作证 c.服务结束后是否主动向用户赠送服务专用名片

如在回访检查时发现不合格项,对不合格项可直接按照考核制度进行考核管理。(2)**科:负责服务站硬件形象标准化建设的监督、检查

**科负责服务站硬件形象标准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包含服务网络门头、背景墙、产品展示墙、工作证、名片印制等。

检查方法含常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两种。对于常规检查,在每年第一季度,要求各**三级机构申报站务宣传费2000元时,并传递以上检查项目照片,公司设定专人确认。此外,**科负责对服务网络硬件建设进行不定期实地抽检,对于检查中发现未按要求执行者,按相应制度进行考核。同时,**科负责以月为单位,对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含软硬件)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对当月此类考核超过两次(含)以上服务站,必须电话形式通知对应单位,要求限期整改

(3)**科:负责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整体运行情况的抽查工作

**科负责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运行情况抽查工作,含实地抽查和电话抽查。**科设专人不定期随机拨打服务站24小时对外服务热线电话,凡在工作日、工作时间内,服务电话长期无人接听,或接听后未按上述话术要求自报家门者,按相应制度进行考核。

(4)驻外**机构:负责服务站形象标准化建设的现场监督管理工作

驻外**机构负责服务站形象标准化建设的现场监督管理工作,对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负直接管理责任。工作如下:a、督促服务站按时间按节点开展服务站形象建设工作b.在服务站走访与沟通过程中检查服务站形象标准化建设情况,对不合格部分进行现场改正。c、接收服务部各科室传递的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反馈信息,督促不合格服务站整改。

(5)**科:负责设计、制作服务网络门头、背景墙、产品展示墙、服务名片、服务工作证等其他标准化建设所需的方案、物品。

2、考核制度

(1)**科在回访用户时,若发现有**三级机构未按要求着装,未出示工作证的、未留服务名片的,按每次每项**元进行考核,当月单项考核超过2次以上的服务站,由**科以月为单位通知对应**机构督促服务站整改,直至合格为止。

(2)**科在电话抽查服务网络时,如有未按要求接听电话者,对服务网络按每次30元进行考核,并纳入网络通报。

(3)**科、**科在服务网络实地检查时发现有未按标准化建设布置,按缺少项目,每项90元进行考核,要求限期一周内整改完毕,并提供对应整改完毕后的图片。

3、费用支持

对于新建服务站,首次进行标准化建设时,由我公司提供设计方案,服务站自费进行装修布置。从次年起,计入**三级机构宣传费中予以发放。

服务站形象建设作为当年宣传费费发放的必要条件,如服务站形象建设不满足要求,全额当年停止发放。

4、费用申报办法

每年第一季度,**三级机构需对原有的标准化建设形象进行维护或按要求进行更新,维护或更新完毕后,将对应门头、背景墙、产品展示墙、服务名片拍照后打印,随当年宣传费发票一并邮寄至**部**科。

**科接收到服务站邮寄的发票及图片后,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进行图片审核,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宣传费发票的传递和付费;对于不满足要求服务站,**科将对应信息传递至对应驻外机构,要求限期整改完毕,如拒不整改或整改后效果无明显改善,当年宣传费停付,并追究对应考核责任。

云计算标准化,中国话语权堪忧 篇3

无可否认,云计算标准化是云计算真正大范围推广和应用的基本前提,没有标准,云计算产业就难以得到规范健康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集群发展。世界上不少主要由关键企业建立的组织正在大力推动云计算标准化,并以此在未来的云计算产业发展中谋取自己的话语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需要云计算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云计算互相操作和集成标准,涵盖不同云之间如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公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私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互操作性和集成接口标准;云计算的服务接口标准和应用程序开发标准;云计算不同层面之间的接口标准,包括架构层、平台层和应用软件层之间的接口标准;云计算服务目录管理、不同云之间无缝迁移的可移植性标准;云计算商业指标标准;云计算架构治理标准;云计算安全和隐私标准。

国际组织抢占行业标准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Amazon EC2、EBS、LoadBalancing、CloudWatch等常见公有云标准,虚拟机开放标准格式有OVF,虚拟机引擎有KVM、XEN等开源产品,加密技术有RSA204 8位高强加密算法等。

国际上有十家以上组织正在在推动云标准化的进程,不同的利益团体都在努力,希望在未来的云计算标准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各个国际标准组织对云计算标准的侧重点分布在云安全、云存储、云互操作、平台接口等不同方面。

分布式管理任务组DMTF:DMTF工作组致力于分布式IT系统的有效管理,DMTF标准使得跨厂商系统、工具及企业解决方案的互操作成为可能。目前主机操作系统及硬件级的管理接口规范都来自DMTF标准,所以该组织是极具影响力的团体。DMTF提出了Open Virtualization Format1.0,规定虚拟化镜像的部署和封装标准,另外该组织下的云计算工作组CMWG还在起草开放云标准孵化器(Open Cloud Standard Incubator),开发云资源管理协议、封包格式和安全管理协议,发布了云互操作性和管理云架构的白皮书。DMTF还和CSA共同制定云安全标准。有来自43个国家的160多个公司和组织成员,董事会成员有Dell、HP、IBM、Cisco、Intel、AMD、Oracle、Microsoft、EMC、CA、Citrix、VMware、Hitachi、Fujitsu、Broadcom十五家公司。

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目标是推动全球信息社会的开发、融合和应用开放标准。OASIS在软件开发领域影响力很大,提交了着名的XML和Web Services标准:Cover Pages和XML.org。到2010年8月底为止包括了IBM、Microsoft等两百六十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组织、团体、大学、研究院和公司。成为拥有600多家组织企业、参与人数超过5000人的国际化组织。我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华为、北京大学等都加入了该组织。

存储工业协会SNIA:成立时间比较早的存储厂家中立的行业协会组织,它的成员包括不同的厂商和用户,核心成员有Dell、IBM、NetApp、EMC、Intel、Oracle、FUJITSU、JUNIPER、QLOGIC、HP、LSI、SYMANTEC、HITACHI、Microsoft、VMware、Huawei-Symantec十五家,其他成员有近百以上,SNIA就是存储行业的领导组织。针对云计算迅速发展SNIA成立了云计算工作组,并发布Cloud Data Management Interface,目的是推广存储即服务的云规范,统一云存储的接口,实现面向资源的数据存储访问,扩充不同协议和物理介质。其中包括了SNIA云存储的参考模型以及基于这个参考模型的CDMI参考模型。SNIA希望为云存储和云管理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接口并向ANSI和ISO提交这些标准。

开放网格论坛OGF:由来自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用户、开发者和厂商的组成的社区组织,目的是引导网络计算的标准和规范,开发管理云计算基础设施的API,创建能与云基础设施(IaaS)进行交互的实际可用的解决方案。成员有CYBERA、Fujitsu、Oracle、Grid Consortium Japan、CA、NetApp、Microsoft、Sun、Hitachi、IBM、Intel、HP、AT&T、eBay等公司与组织。该组织提出了OCCI,该标准目的是建立接口标准解决方案,实现架构云远程管理,开发不同工具以支持部署、配置、自动扩展、监控和定义云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OGF成员发表了很多针对网格计算、节能降耗的数据中心建设最佳实践白皮书,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云计算互操作论坛CCIF:非盈利技术社区组织,其目标是建立全球的云团体和生态系统,讨论云计算的社区共识,探讨新兴趋势和参考结构,帮助不同组织加快和应用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建立一个共同商定的框架/术语,使得云平台之间能在一个统一的工作区内交流信息,从而使得云计算技术和相关服务能应用于更广泛的行业。CCIF提出了统一云接口UCI ,把不同云的API统一成标准接口实现互操作,还提出了资源描述框架RDF,定义资源的语义、分类和实体方法。CCIF论坛的赞助商有Cisco、Intel、IBM、SUN、Appistry、Thomson Reuters、RSA等公司。

云安全联盟CSA:推广云安全最佳实践和云安全培训,编写了针对云计算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的15个战略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建议,促进最佳实践以提供在云计算内的安全保证,并提供基于使用云计算的教育来帮助保护其他形式的计算。组织成员有DMTF、OGF、ISACA等组织,Dell、HP、Microsoft、Intel、Cisco、Google、Novell、CA、Oracle、Symantec、RSA、McAfee、Trend Micro、VMware等公司,在云计算安全最佳实践方面较有影响力。

开放云联盟OCC:提出不同云之间集成和云操作性的开放框架,云计算参考指标和开源云参考模型,管理着Open Cloud Testbed的实验平台和Open Science Data Cloud的科学研究基础架构,开发云计算基准和支撑云计算的参考实现、管理开放云测试平台、改善跨地域的异构数据中心的云存储和计算性能,使得不同实体一起无缝操作。主要成员有Cisco、MIT、NASA、Yahoo和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等一些大学。

TM Forum:宗旨是领导服务供应商在通信、媒体和云服务市场提供最好的IT,帮助行业建立、交换和收益于数字服务,其成员来自195个国家700多组织和公司,很多成员都来自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最近也发起了云服务策略,期望行业在基于云服务的市场里克服一些阻力以实现云服务增长。

The Open Group:厂家中立、技术中立的联合会,旨在开放标准和全球互操作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无边界的集成信息流,目的是建立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共识,共识内容包括云计算在内的IT技术,如何安全、可靠地实现不同规模的企业运营,减少企业运营的成本、增大商业可扩展性和敏捷性,消除云产品和服务的对企业的厂家锁定。Open Group白金会员有Capgemini、HP、IBM、Kingdee(金蝶)、ORACLE、SAP,其他成员还有不同的云计算提供商和最终用户,其成员大多是ERP和顾问咨询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云计算商业应用场景、云计算的参考架构、云计算的投资回报计算方法的优秀白皮书,是CEO/CFO/CIO很好的参考资料。

美国国家实验室NIST:目标是提供技术指导和推广技术标准在政府和工业领域有效和安全地应用,它提出了云计算的定义,针对美国联邦政府的云架构、安全和部署策略,专注于美国联邦政府的云标准、云接口、云集成和云应用开发接口等。

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成员涉及电信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标准化组织、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专用网业务提供者、用户研究机构等,正在更新其工作范围以包括云计算这一新出现的商业趋势,重点关注电信及IT相关的基础设施即服务。

云标准客户委员会CSCC:2011年,IBM与超过 45 家主流云计算组织机构携手成立,委员会由 OMG管理,旨在确定核心的客户需求,为云标准的制定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保云计算的用户能够获得与传统的IT环境相同的选择自由度、灵活性及开放性。云标准客户理事会对所有的云计算参与者开放。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有超过330家来自全球的企业、组织与团体加入了该组织。中国一些本土云计算领先企业也加入了该机构(OMG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放成员的、非盈利性的计算机行业协会,任何组织都可以加入OMG并且参与标准制定过程,OMG拥有379个会员组织)。

开放数据中心联盟ODCA:由英特尔协调发起、行业用户代表组成的开放数据中心联盟,这个联盟以用户为骨干和核心,力图推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开放化和标准化。ODCA组织向行业用户提供需求发展的蓝图,使用发展蓝图指导用户的内部IT部署,ODCA联盟成员已经由最初的75家发展到超过300家,包括了诸多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每年掌握超过千亿美元IT预算,国内的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阿里巴巴、百度等。

中国话语权堪忧

可以看出,在这些前沿的云计算标准化研究和制定组织里,我们国家的公司和组织比例是非常少的,仅仅在OASIS、Open Group、SNIA里有一些公司或组织参与。

云计算标准牵涉到国家战略资源分配及安全问题。未来如果谁制定云计算标准,就有话语权。

业内人士表示,云计算是开放的,在标准方面一定要有自己话语权,有自己的讲话声音。对中国来说,如果不制定会吃大亏。

目前,信息技术核心领域几乎被美国所垄断,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没有主导权,其战略选择非常有限。

在云面前,国家信息安全和主流思想文化受到挑战。云计算的发展将导致全球信息在收集、传输、储存、处理等各个环节上进一步集中,国家信息将在去国家化的趋势中受到严峻考验。

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我国云计算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工信部自2009年以来已推动和促进云计算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组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CESI)、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工作组启动了云计算相关技术和服务标准的预研和规划工作。

不过,工信部一位相关内部人士也曾表示:开展云计算相关标准是以产业为基础来做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从标准的角度是大力推进、积极研究,制定一个云计算的标准体系,但是标准的制定、标准的研制来自于企业,来自于产业,来自于产学研的结合。

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综述 篇4

云计算目前已经从概念炒作阶段进入到了相对理性的落地实施和实际应用阶段。不仅IT界越来越务实地接纳、实施云计算,其他各行业领域以及终端用户,也都在逐步接受云计算这种业务应用模式,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正在采购云服务,享用云服务。总体来看,虽然表面上“云计算”概念已经降温,但作为传统IT建设和应用模式的替代,无论从市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云计算都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市场方面,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正以超过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10年为350亿元,2013年达到900亿元,2014年突破了1 000亿元,201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达到1 500亿元,并且持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同时,无论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是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信息消费等社会生产、消费服务的不断成熟,都需要云计算作为基础的IT支撑,因此,云计算技术和服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需求,云计算产业也将继续持续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2015年年初,《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发布,明确提出“到2017年,云计算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化,产业链条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保障有力,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推进的云计算发展格局,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等六项主要任务和“完善市场环境”等七项保障措施,并分别在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中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标准制定和相关评估测评等工作”、“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等明确的标准化工作要求。此外,在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关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信息消费等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与传统产业融合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命题,这些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一方面为云计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云计算及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云计算领域标准进展

自2012年9月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成立以来,共承担云计算领域国家标准研制任务29项,这些标准主要涉及云计算基础、资源、服务等领域,同时结合国家战略,向工业云领域延伸。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2.1 标准进展

2016年,工作组在研国家标准项目共23项,为做好国标研制工作,保证标准质量和研制进度,工作组针对每项标准专门成立项目组,推进相关标准研制工作。

截至目前,工作组已完成1项国标报批、4项国标送审、形成6项国标草案、正在编制8项国标草案,同时提出两项国标立项申请,并计划在2016年年底前再提出两项国标立项申请。重点标准《云服务采购指南》、《云服务级别协议规范》、《应用和数据迁移》等,均按计划进度执行。

2.2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

2013年8月起,工信部科技司、信软司牵头,会同相关司局,组织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研究提出云计算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

云计算标准工作组组织国内云计算领域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支持信软司按照综合标准化工作方法,经过需求调研、搜集素材、征集专家、成立编制组、形成草稿、专家研讨、司局及直属单位论证、司局征求意见等环节,对云计算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

在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研究过程中,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要国家战略。结合这些国家战略规划对云计算发展和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工作组配合工信部对形成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过程稿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集和修改完善工作,并于2015年10月16日,正式印发《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该指南提出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见图1所示。

依据我国云计算生态系统中技术和产品、服务和应用等关键环节,以及贯穿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云安全,结合国内外云计算发展趋势,该指南提出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包括“云基础”、“云资源”、“云服务”和“云安全”四个部分。

云基础标准:用于统一云计算及相关概念,为其他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撑。主要包括云计算术语、参考架构、指南等方面的标准。

云资源标准:用于规范和引导建设云计算系统的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以及计算、存储等云计算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实现云计算的快速弹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包括关键技术、资源管理和资源运维等方面的标准。

云服务标准:用于规范云服务设计、部署、交付、运营和采购,以及云平台间的数据迁移。主要包括服务采购、服务质量、服务计量和计费、服务能力评价等方面的标准。

云安全标准:用于指导实现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服务安全和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服务安全、安全技术和产品、安全基础等方面的标准。

以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已有标准,该指南还提出了现有标准缺失的、并能直接反映云计算特征,有效解决应用和数据迁移、服务质量保证、供应商绑定、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的29个标准研制方向(分部分统计如表2),以指导具体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对尚未纳入标准研制方向但在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中列出的,统一作为标准化需求研究方向。

2.3 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

2015年,工信部组织实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其中,工业云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在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工业云服务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的支持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标准院”)组织云计算领域、工业领域的先进企业开展了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框架草案(如图2所示),有力地支撑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在基础方面,制定工业云服务的术语和模型等基础类标准,规范工业云服务基本概念,指导工业云系统建设、服务部署和提供,并为制定其他标准提供支持,以及为评估工业云相关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依据。

在资源服务方面,包括智能硬件资源服务、工业软件、数据服务和IT服务。资源服务标准用于规范和引导建设工业云计算服务的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以及软件、硬件、数据等工业云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工业云计算的快速弹性和可扩展性,智能硬件服务主要依托: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设备、3D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等硬件设备。工业软件服务主要包括:CAX服务、MES服务、ERP服务、PLM服务。数据服务主要包括:设备数据、物料数据、知识库等。IT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网络服务等。该部分标准主要规范各类资源在接入工业云时应遵循的接口和协议标准,指导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以统一的方式提供、使用、监控和管理工业云服务资源。

在能力服务方面,对能力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包括营销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测评能力。能力服务用于规范基于工业云提供的各类能力所应具备的功能和非功能特性,包括:能力测评和认证、能力分类。一方面研究能力本身,另一方面研究能力之间的匹配、组合、交互、调度等多个方面的标准化内容。

在服务管理方面,规范工业云服务的服务目录、服务SLA、服务计量计费、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其中,服务质量包括: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服务质量评价规范。服务管理用于规范工业云服务设计、部署、交付、运营和采购,以及云平台间的数据迁移。

在安全管理方面,研究工业云服务的安全需求,规范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

2015年起,电子标准院在承担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工业云服务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项目的实施工作中,提出了工业云服务模型等四项标准立项建议,目前《工业云服务模型》、《工业云服务能力总体要求》两项标准已在工信部及国家标准委进行公示,即将正式立项。

3 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

2016年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项目的数量及具体情况见表3。

我国专家作为ISO/IEC 19086-1、ISO/IEC 19944的联合编辑积极贡献,推动这两个项目分别进入FDIS和DIS阶段。同时,针对表3中五个项目,提交投票答复8次,comments建议近100条,参与讨论把我国对这些标准的建议反映到国际标准中。

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是ISO/IEC JTC1/SC38(云计算和分布式平台)中的云计算工作组(WG3、WG4和WG5),目前这三个工作组编制云计算国际标准7项。其中,2项已经发布,1项FDIS投票,3项DIS投票,1项CD投票。基于已经发布的2项国际标准:ISO/IEC 17788《Information Technology-Cloud Computing-Vocabulary and Overview》已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GB/T 32400-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词汇与概览》;ISO/IEC17789《Information Technology-Cloud ComputingReference Architecture》已修改采用为国家标准GB/T32400-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另外,ISO/IEC 19086-1、-3这两项国际标准在制定的同时国家标准也在同步制定中,与国际标准的协调原则是术语和指标等大的分类保持一致,中国计划将本国内SLA框架的最佳实践作为贡献分享到国际。国内研制的数据移植标准将参考ISO/IEC19941《信息技术云计算互操作和可移植》的概念。

希望国内企业尤其是国内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提高国际国内的沟通效率,彻底落实SC38注册专家的参与力度,切实做到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并做好国内标准成果的国际转化。

4 标准技术组织建设

工作组自成立以来,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成员单位自成立之初的50家已发展到154家,其中,2016年新增43家。

同时,秘书处充分利用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微信公众号(CCWG-NITS)、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微信群等,及时发布工作组相关工作动态,分享组内各种资源,不断完善工作组沟通和交流机制。

为落实推进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不断探索和做好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的协同配套工作,秘书处积极与相关联盟组织(中国开源云联盟)开展协作,协调推进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两个组织间建立联动机制、打造沟通平台,将国标研制团队与团体标准研制团队进行融合,在标准编写过程中做到以国标内容为基本框架,在具体技术或行业领域以联盟标准落地,既体现两类标准的不同指导层级和适用范围,也保障国标和团体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的一致。

2016年6月,中国开源云联盟WG3-标准研制工作组以Open Stack开源技术为切入点,组织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烽火、英特尔等会员,基于现有云计算国家标准GB/T 32399-2015共同制定了COSCL0001-2016《基于开源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实现指南》联盟标准,并将于2016年12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云计算标准与应用大会”上发布。该标准的诞生,是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配套结合的实践,是开源技术与标准化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填补了开源技术对云计算系统实现的标准空白。

2016年,工作组的标准研制任务较繁重,为稳步推进标准研制工作,秘书处通过以下方式为标准编制工作提供保障:

(1)以标准为单位成立项目组,各标准牵头人为各标准项目负责人,秘书处配合做好各标准研制工作。调动各标准牵头单位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各标准的研制,同时避免由于秘书处人员精力分配不均而可能导致的个别标准研制周期滞后的情况。

(2)对标准项目中的参编单位和专家根据参与力度和对标准技术内容的贡献程度进行考核,并纳入年底全国信标委优秀标准化人员的考评中,带动报名参编单位和专家参加标准编制工作的力度和持续性。

(3)秘书处定期以会议周的形式,集中组织标准编制会议,一次集中讨论4~5项标准,一方面保证相关标准之间的技术协调统一,另一方面方便部分专家同时参与几项标准的编制。

5 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1)云计算领域2016年重点标准制定与实施工作

在标准研制方面,2015年底,云计算领域17项国家标准计划获批,工作组基于《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的总体规划,结合业界对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明确了这17项标准的研制计划,并启动了云服务采购指南、数据和应用迁移、云计算资源监控、云服务级别协议、云服务运营通用要求、云服务计量计费等标准的研制工作,目前已有4项标准完成送审,6项标准完成草案编制。这些标准都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监管等急需的重点标准,工作组将加大力度推进这些标准的研制进度,争取尽早发布,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标准应用方面,为切实发挥国家标准对行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做好云计算国家标准的落地应用工作,秘书处在现有国家标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面向软件与系统集成商、云服务提供商、甲方(用户),开展国家标准符合性测评工作,从质量评判、市场监管、用户服务和安全可靠四个维度,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特别是自2016年2月起,支撑工信部信软司开展云计算服务能力评估的筹备和推进工作,组织重点企业和行业先进企业研制了云计算服务能力评估检查表、评估管理体系等,并自2016年9月起开展实施云计算服务能力评估试点工作。截至10月底,已完成对包括阿里云、百度、中国移动、华三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内的10余家企业的评估工作。通过本次试点工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云服务运营通用要求》等重点标准的宣传推广,也使这些标准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同时还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此外,工作组秘书处还依托电子标准院开展了云计算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测评工作,截至2016年10月底,围绕云解决方案、云产品等测评对象,对国内市场上40余家企业开展了70余次云计算标准符合性测评服务,逐步探索出一套云计算标准验证应用推广的方法,将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支撑市场监管等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工作顺利推进

自2015年10月《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以来,电子标准院及工作组支撑工信部信软司在全国云计算重点地区开展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宣贯工作。截至2016年10月底,已在广东、北京、江苏、黑龙江、陕西、河北、湖北、河南、四川等九个省市开展了综合标准化体系宣贯活动,参加宣贯活动的人数累计千余人。系列宣贯活动安排了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标准化机构、行业企业分别对云计算产业发展政策、标准化工作思路、标准应用案例等进行宣讲,一方面宣传了国家在云计算领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思想,另一方面扩大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云计算重点标准的影响范围和力度,同时还通过企业的标准应用案例介绍标准的应用需求和应用场景,对后续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云计算标准的验证示范应用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自2015年底,工作组秘书处重点组织云计算领域和工业领域的重点企业成立了工业云标准组,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下开展工业云服务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已有包括数码大方、航天二院、沈阳机床等工业领域重点企业,以及华为、阿里、华三、IBM等云计算厂商在内的20余家企业参与工业云标准的研制工作,并形成了《工业云服务模型》等四项工业云领域标准草案,其中《工业云服务模型》、《工业云服务能力总体要求》两项标准即将正式获批国家标准立项。

6 2017年标准化工作展望

总体思路

2017年,工作组将继续广泛联合行业领域的重点单位,针对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目前存在的软件集成能力较弱、对数据及应用迁移的支撑能力不足、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继续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规划要求,推动云计算标准化相关工作。具体包括:一是动态维护和更新云计算标准体系,并适时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的宣传推广;二是推动云服务计量、云资源监控、云数据及应用迁移、工业云服务等重点标准的研制和发布;三是研究提出新的云计算标准立项建议;四是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总结云计算标准的应用模式和机制,继续开展包括云服务能力评估在内的标准验证试点及应用推广工作;五是在综合标准化体系的统一协调下,支持团体标准的研制;六是继续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

标准计划项目

2017年,工作组计划完成6项国标报批、6项国标送审、1项国际标准提案、2项国标立项工作。

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国发[2015]5号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要求,以《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为指导,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标准需求,研究提出云计算领域需重点研制的标准,必要时,对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进行动态更新。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的统一规划下,进一步完善工业云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化工作

继续推进ISO/IEC JTC1/SC38下在研的五项国际标准的编制,包括云服务SLA系列标准、云服务互操作和可移植、云数据和数据流,积极承担两个国际标准的联合编辑职位。

中国将积极参与SC38下未来工作项目的研讨工作,并考虑将国内标准的成熟先进部分转化为贡献分享到国际。对于征求立项的统一的云计算词汇项目投票,若立项后积极贡献;对于标准应用指南,中国计划提交SLA在中国应用的最佳实践;基于分类的数据管理项目中国计划积极参与。

中国提出承办2017年ISO/IEC JTC1/SC38第15次全会及工作组会议,将按照月度定期召开SC38国内镜像委员会会议,除讨论上述国际标准进展外,另外一个重要议题是积极准备并保障SC38第15次全会及工作组会议的顺利召开。

标准技术组织

围绕现有标准研制工作,进一步探索工作组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做到务实推进、灵活高效。并进一步发挥厂商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做好工作组交流沟通平台,切实为云计算标准研制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

同时,为保证标准编写质量,2017年工作组计划对成员单位相关标准编制人员开展1~2场标准编写方面的培训。

拟开展的重点工作

(1)国家标准研制

继续推动已立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标准月度工作会议等工作方式和手段,重点推动云服务采购指南、云服务计量与计量、云资源监控、云数据及应用迁移、工业云服务等重点标准的报批和发布,以满足行业发展和规范市场的需要。

以《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为指导,通过企业调研、标准需求研讨会等形式,研究提出新的标准计划。

(2)标准应用推广

a.按照工信部信软司组织开展的云服务能力评估试点工作安排,组织云计算领域重点企业及测评机构开展云服务能力分级(四级)评估体系的研究工作,形成配套的评估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

b.细化云测评方案,面向企业及市场需求,提出针对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分级评估方案;继续开展云计算核心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

(3)团体标准研制

继续依托中国开源云联盟开展云计算和开源领域团体标准研制;为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搭建好平台和桥梁;进一步将国标研制团队和团体标准研制团队进行融合,对标准化需求进行梳理,在云计算标准体系框架下,从标准立项阶段开始分清标准层级,明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所对应的标准划分类别。

(4)国际标准化工作

病假工资计算标准 篇5

病假,是指劳动者因疾病或非因工受伤,企业批准停止工作进行治病休息的期间。不少企业错误地认为,劳动者生病没有为企业提供劳动,因此企业就可以不必支付任何报酬。其实,劳动者在治疗期间,不仅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而且用人单位需要按照法定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病假工资。由于病假工资的支付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时常见诸报端。

(一)病假工资计算标准:

病假工资的计算,首先要确定两个变量,一是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二是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1.病假工资的基数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确定:

(1)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2)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此外,按以上三个原则计算的假期工资基数均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2.计算系数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1)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按下列标准支付疾病休

假工资:

①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②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70%计发;

③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计发;

④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计发;

⑤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100%计发。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休假期内,若有法定节假日或休息日的,应予以剔除。

(2)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由企业支付疾病救济费:

①连续工龄不满1年的,按本人工资的40%计发;

②连续工龄满1年不满3年的,按本人工资的50%计发;

③连续工龄满3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应注意的是,患病停工6个月以上的职工,如领取疾病救济费低于本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40%者,应按40%的标准计发,但不能高于该职工月工资。

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和计算系数确定后,便可计算出病假工资的数额。病假工资=(计算基数/21.75)×计算系数×病假天数。

(二)病假工资的保底和封顶标准

关于病假待遇,有两点需要注意,也即病假工资的保底标准和封顶标准。

1.病假工资的保底标准---强制性标准

根据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生活的通知》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本市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每月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休假待遇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40%的,应补足到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但不得高于本人原工资水平、不得高于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应补足到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不包括应由职工缴交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在本案中,单位的违法之处在于向小李支付的病假工资低于法定标准,即最低工资标准的80%,单位的正确做法是向其支付的工资在扣除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后仍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2.病假工资的封顶标准----非强制性标准

根据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生活的通知(沪劳保发[1995]83号)第五条之规定,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待遇高于本市上月平均工资的,可按本市上月平均工资计发。

因此,打个比方,如果某员工的收入比较高,每月10000元,而按照法定标准计算出来的病假工资是6000元/月,高于上海市上月平均工资,则可以按照上月平均工资计发,即每月发放3292元,而非6000元。

一、关于病假工资典型案例

2005年小李通过朋友介绍进入本市一家私营企业从事办公室内勤工作,企业与小李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6个月为试用期,试用期间每月工资为1000元,期满后每月工资为1400元,并根据每月工作业绩的考核情况再给予奖金。由于小李工作勤奋,老总很赞赏,试用期3个月后即给小李调整了工资。

2008年2月初,小李经诊断患有慢性疾病,医生建议卧床休息。于是,小李请病假在家休养。但小李没有想到,自己在病休假期间,企业只发给他病假工资550元,并且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也包含在这550元中。小李多次要求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支付病假工资及承担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企业不予理睬。无奈,小李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了劳动仲裁。双方观点:

小李认为,按照上海市有关规定,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的病假工资不得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并且企业支付疾病休假工资最低标准不包括应由职工缴交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现在单位仅支付550元,还要其承担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因此,要求企业支付病假工资的差额及承担本人应缴的社会保险费。

单位抗辩时认为,小李病假休息,没有为企业创造财富,现在企业每月发给他500多元已经蛮好了,怎能还要求企业承担他的社会保险费?不同意小李提出的要求,也希望仲裁委员会不要支持小李的请求。

三、裁判结果

劳动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后认为,小李因病在家休息,企业发给小李病假工资550元,与本市有关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不得低于当年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的规定相悖,应当予以纠正。企业应该按照本市有关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的标准支付少发给小李病假工资的差额,并且还要承担小李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四、案例评析

康普:智能网络超越标准 篇6

IDC的数据显示,随着企业对数据中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与日俱增,尤其是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今的世界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康普正通过其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为用户应对数据爆炸所带来的挑战。

康普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帮助各种规模、行业和IT预算的企业客户充分利用各种业务和技术机遇:athome(宽带网络光缆和射频解决方案),at work(企业网络有线和无线解决方案),on the go(无线网络与射频解决方案)。多年来,康普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技术与产品逐步推动解决方案升级,如,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对空气流通量的控制更加节省能耗、对线径的控制优化耗电量等,以应对虚拟化、大数据等带来的挑战。

通信范围翻倍

在网络故障中,物理层性能对故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IT经理往往更重视设备,但基础架构同样重要。

对此,康普企业网络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表示:“企业用户必须明白建立一个适用于未来通信基础的智能网络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三分之二的网络故障都是由网络布线基础设施引起的。中国用户非常重视成本效益和高生产力,因此,网络连接的质量更加重要。康普通过现有430米长的多模光缆,进行100G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的数据传输,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了行业标准,这也证明了高性能网络布线基础设施为客户带来的价值。”

100G以太网标准于2010年获得IEEE802.3ba委员会批准,OM4光缆的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50米。康普430米的链接证明,高性能连接解决方案和先进光电技术的结合使用可让通信范围实现有效地翻倍。这项进步技术是首次在亚洲公开环境中而非在封闭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演示。

致力于超高速以太网(HSE)技术开发和测试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Ixia公司,于2008年进行了首次产品展示。Ixia现已推出第二代HSE产品,具备高密度及1-7层全面应用测试。

Ixia首席技术员Dave Schneider表示“康普创新的OM4光纤与Ixia 100GE测试方案组合,再次验证了这项技术,并证实该技术已经适用于今日的数据中心。”

监控与管理成重头戏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其故障原因也不容忽视。吴健认为,目前超过40%的数据中心故障是由于误操作管理引起的。同时,虚拟化是目前的一大趋势,准确地把握这一趋势有助于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把握其需求动向。

(1)首先,虚拟化能够形成资源池,是—个动态的过程,无需考虑物理位置,和就对线路的传播提出了低延时、高速度的要求

(2)同时,建设和维护者要知道确切位置,提高利用率;需要网络布线,能源监控等管理平台。而这中间物理层是盲区,这就催生了管理工具,即智能的、综合的布线管理系统。

可以看到,随着虚拟化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和其管理正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和思考,随着物理设施的不断完善,监控与管理将成为未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归根结底,就是软硬件的配比问题,如从哪里入手,如何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康普未来将会逐步进行降低甚至消除宕机时间的优化。目前康普公司的目标位宕机率为99.5%,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而是需要各个部门和多种技术与管理之间的相互配合。

(1)前期的设计阶段就要为以后的工作做好伏笔;

(2)高品质产品能够降低物理层导致的宕机几率;

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7

1 云计算产生背景与定义

20世纪60年代John Mc Carthy提出“计算能力在未来将成为公共设施”, 这是云计算概念的起源。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了网格计算, 将大量的异构计算机集成起来解决复杂问题。20世纪90年代, 虚拟化的概念已经从虚拟服务器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抽象, 从虚拟平台到虚拟应用程序。公用计算将集群作为虚拟化平台, 采用可量化的业务模型进行计算。2 0世纪末2 1世纪初, W e b S e r v i c e和S O A等面向服务的概念和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正是在上述各项技术的基础上, 经过数十载的发展演化逐渐成熟起来。

目前业界对云计算并没有统一定义。据I S O/I E C JTC1的一份报告, 有关云计算的定义目前有二十多种。不同的机构、企业、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下面列举有代表性的几个定义:

ISO/IEC JTC1: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角度看, 云计算是将IT基础设施和资源作为服务以按需使用、按量计费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模式;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可以通过任何设备, 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访问云中数据和各种应用服务。

维基百科: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计算模式, 即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使用的计算。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 I S T) :云计算由一个可配置的共享资源池组成, 该资源池提供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多种硬件和软件资源, 具备自我管理能力, 用户只需少量参与就可按需获取资源。

美国伯克利大学:云计算既指在互联网上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应用, 也指在数据中心中提供这些服务的硬件和软件, 而这些数据中心中的硬件和软件则被称为云。

从国际标准协会所遵循的云计算定义来看, NIST云计算定义的认可度较高。例如, D M T F、C S A等国际标准协会在技术报告中均引用了该定义。NIST的定义主要从云计算提供者的角度出发, 比较全面的涵盖了云计算的本质特征, 但是缺乏对云计算使用者和云计算开发者的阐述。

我们认为云计算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IT成本为驱动的计算模式, 包括三类角色:使用者、提供者和开发者。使用者可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以自服务的方式访问云端资源;提供者以按需使用、按量计费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动态可伸缩资源, 资源常常是虚拟化的且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开发者负责将各种软硬件资源封装成服务, 负责服务的创建、发布和维护云计算标准化需求分析。

2 云计算标准化需求分析

2.1 云计算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 云计算的引入可以帮助用户, 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IT成本;另一方面, 云计算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要实现云计算真正的产业化还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厂商在开发各自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各自为政, 这为将来不同服务之间的互连互通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统一的服务标准。如何对不同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进行统一的计量计费、如何定义和评价服务质量, 如何对服务进行统一的部署, 以及在出现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软件异常等情况下如何保障服务的可用性和连续性, 这些用户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三是安全问题。云安全包括数据的安全性、隐私问题、身份鉴别等方面。和传统应用不同, 云计算下数据保存在云端, 这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存储安全、传输安全和审计都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身份鉴别方面还需要解决跨云的身份鉴别问题。

四是能效管理问题。构建大型的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耗高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降低能耗, 构建绿色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成为服务提供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2 云计算潜在标准化需求分析

通过对云计算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云计算还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因此有必要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云计算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 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秩序和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目的。

因此制定云计算的标准首先从需求入手。目前云计算潜在的标准化需求主要体现在:

从技术角度看:在概念和定义方面, 需要通过标准化统一云计算的概念、定义及内容。在互操作方面, 需要制定分布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之间的接口标准, 以便更好地解决互操作问题;在虚拟化方面, 需要制定网络、硬件等各种资源虚拟化的格式规范, 解决资源的虚拟化、调度和流转问题;在应用开发和部署方面, 需要制定虚拟资源池应用开发接口规范, 为上层应用的开发部署及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撑;在相关产品方面, 需要制定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资源虚拟化系统等产品的功能、性能要求等标准, 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支持。

从服务运营和安全管理角度看:在服务能力方面, 需要制定标准规范提供云计算服务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服务质量评价方面, 需要制定云计算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规范, 保证服务质量;在运行维护方面, 需要针对云计算相关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的运行维护制定相关的标准, 为提高运营提供支持;在安全管理方面, 需要制定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跨云的安全管理等监管、如跨云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在能效管理方面, 需要制定针对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标准, 为实现节能减排、低碳提供标准支撑。

3 国内外云计算标准化进展

3.1 国外云计算标准化进展

近两年, 云计算在国际上已成为标准化工作热点之一。当前国际上已有一些组织和团体在进行“云计算”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包括开放网格论坛 (O G F) 、云计算互操作论坛 (CCIF) 、开放云联盟 (OCC) 、云安全联盟 (CSA)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对象管理组 (OMG) 以及存储网络产业协会 (SNIA) 等。如图1所示是近年来国外部分标准组织云计算标准工作概览。

从部分国际标准组织云计算标准制定动态图示中, 可以清晰地了解到, 当前对云标准的制定, 各个主要国际标准化机构乃至国家标准机构处于起步阶段, 云标准大多是处于草案规划阶段, 有的目前只停留在筹建云计算标准工作组阶段。各个国际标准组织对云计算标准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见表1) 。

表1将现有的23个相关组织制定的23个云计算相关规范分为六类, 包括互操作、安全、运营管理、概念与架构、用户案例与需求分析、测试。其中, 一半以上 (12个) 涉及互操作标准, 从虚拟资源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应用移植与部署三个方面展开, 从各个层面保证跨云访问、跨云存储和云之间的互连互通。此外, 在用户案例与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测试方面的标准比较少, 只有O C C制定了数据密集型计算的基准测试规范。

3.2 国内云计算标准化进展

我国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与国际进展类似, 均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很多产学研用单位对云计算相关标准化工作极为关注。我国当前的标准工作主要是对国际标准组织云计算标准的梳理, 对中国国内云计算商业应用调研, 并基于此规划我国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及开展急需的云计算标准制定 (见表2) 。

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云计算标准化相关工作。目前我国专家承担了I S O/I E C J T C 1/S C 3 8云计算研究组的秘书职位和S C 7云计算研究组的联合召集人职位, 在今年S C 3 8第二次年会上, 我国提交的《云计算潜在标准化需求分析》提案得到了S C 3 8/S G C C其他国家的认可, 相关内容纳入后续研究组报告中, 并争取到云计算研究报告的联合编辑职位。另外, 我国还向J T C 1/S C 3 2提交了互操作性元模型框架 (M e t a m o d e lF r a m e w o r kf o r Interoperability, MFI) , 这是数据管理的基础。这些成果的取得为今后我国在国际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思路和建议

4.1 工作思路

标准是云计算发挥其价值的必要基础, 为了对云计算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并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做到有序推进, 为此提出以下标准化工作思路: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用联合”的工作机制。

●政府主导, 营造环境, 做好协调, 积极推进;

●产学研用联合, 充分调动工作组的积极性, 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及其实施工作。

二是做好标准化需求分析, 做好顶层设计。

做好云计算标准需求分析, 围绕产业布局, 规划标准体系, 引导和推进标准的制定。

三是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原则, 开展标准制定。

●对于目前标准化需求比较迫切的领域 (例如云计算相关术语定义) , 先行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对于目前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基础比较成熟的领域, 先行开展标准制定工作。

4.2 拟构建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建议

针对目前云计算迅速发展面临的挑战, 结合用户需求、国内外云计算应用情况和技术发展状况, 建议云计算标准体系从基础标准、关键技术及产品标准、测评标准、服务标准和安全标准五个方面展开。

基础标准方面:主要对云计算一些基础共性的标准进行制定, 包括云计算术语、云计算基本参考模型、云计算标准化指南等。

关键技术及产品标准方面:主要针对云计算中用户最为关心的资源按需供应、数据锁定、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浏览交互等问题, 以构建互连互通、高效稳定的云计算环境为目标, 对资源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等多个层面进行规范。目的在于解决数据层、资源层的互操作性问题。同时还要针对2011年专项课题的研究内容。

测评方面:包括产品测试评价规范和绿色数据中心测试评价规范两部分。绿色数据中心评价规范主要从能源效率指标、IT设备的能效比、IT设备的工作温度和湿度范围、机房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指标等显性测试能耗指标及一些隐性测试能耗指标来评价云数据中心建设。产品测试评价规范主要配合技术标准开展相关云计算产品的测试评价。

服务运营管理方面:重点通过标准化解决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以及在面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的计量计费、服务审计的问题, 最后, 为了保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需要解决各类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的运维服务问题, 以及服务质量评价和服务等级划分等问题。

安全标准方面:重点关注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跨云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 主要包括云服务安全框架、数据安全指南、云服务安全等级规范、跨云的联合安全等方面的标准。

4.3 下一步工作建议

●深入标准化需求调研, 建立云计算标准体系:分析评估云计算技术及其适应场景、服务模式和应用, 进一步深入调研标准化需求, 梳理已有标准, 建立云计算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相关标准组织的沟通与协调, 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程序, 适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标准化工作组织, 推进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云计算标准化需求调研分析 篇8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用户在云计算方面的标准化需求,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云计算专题组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技术论坛等形式对国内外的用户开展了云计算标准化需求调研。调研内容涉及云计算市场需求、主要支撑技术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国内外企业、标准化组织和协会、研究机构、高校、政府机关。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业界对云计算标准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在数据存储管理、数据访问接口、虚拟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应用移植部署等方面。

2 调研情况

2.1 云计算市场需求调研

(1)市场使用情况(图1)

从图1可以看出,44的调查对象已经部署或正在试用云计算,另外44的调查对象正在考虑使用云计算,12的调查对象没有计划使用。可见,不仅云计算目前的市场普及度较高,而且用户对云计算的前景十分看好。

(2)云计算优势和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在云计算的诸多优势之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易于部署应用或服务、减少软硬件投入、减少IT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具体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易于部署和降低成本成为用户选择云计算的重要因素。

云计算在为用户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调查结果表明位居第一的是安全问题,这和国际数据公司(IDC)在2008年8月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除了安全问题,云计算带来的挑战还包括:数据管理/迁移问题、缺少成熟解决方案和标准化问题,具体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云计算市场的逐步扩大,云计算提供商日益增多,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不同云服务之间互连互通,推动云计算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

(3)云计算服务模式

在云计算服务模式方面,用户对PaaS最感兴趣,其次是IaaS和SaaS,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PaaS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自行开发定制的平台,另一方面降低了用户部署软硬件环境的复杂度。从现有云计算产品市场来看,能够提供PaaS的一般都是大型IT企业。国内IT企业在PaaS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开展平台访问接口的标准化工作。

2.2 云计算重要支撑技术标准需求调研

(1)对云计算支撑技术的调研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公用计算、虚拟化、面向服务等多种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调查结果表明,在云计算的众多支撑技术中,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最为重要,其次是虚拟化技术、云端交互技术和运营管理,具体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这从技术的角度展示了云计算标准化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2)对云计算数据管理需求调研

针对云计算下数据海量且分布式的特点,我们进一步分析在云数据管理方面需要制定的标准,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在云数据管理方面,最需要制定标准的是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存储接口。云计算中的数据不仅量大,增长速度快,而且非结构化数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制定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存储接口时,需要同时涵盖结构化数据需求和非结构化数据需求。

(3)对云计算互操作需求的调研

互操作是云计算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跨云操作方面,图7的调查结果显示依次需要在跨云数据访问、跨云数据迁移、跨云认证、跨云应用迁移方面制定标准。综合图6和图7可以看出,无论从云数据管理方面,还是从跨云操作需求方面,制定数据访问接口标准都是当前最迫切的工作。

2.3 云计算运营管理标准需求调研

云数据中心建设是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云数据中心建设,84的调查对象认为安全管理最重要,其次是能耗管理、备份恢复和存储管理,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在实际数据中心运营中,能耗问题也成为数据中心运营商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制定相应的能耗管理标准成为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的主要内容。

在云计算运营管理过程中,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云服务提供商的主要依据。在云计算服务质量方面,图9的调查结果表明,63的调查对象认为服务稳定性是衡量服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服务效率、计量计费方式。因而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既要全面包含服务稳定性、服务效率和计量计费方式,又要给予服务稳定性比较大的权重。

3 调查结果分析及标准化需求

3.1 云计算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方面

目前对云计算的定义很多,对云计算的分类和体系结构认识还不统一:有的认为云计算是一类新的计算模式,有的认为云计算是一类新的商业模式,有的认为云计算是若干已有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有的认为没有虚拟化技术就不是云计算,有的认为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有必要对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体系结构进行统一界定,为进一步开展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

3.2 关键技术方面

(1)数据存储和管理方面。随着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用户逐渐将数据和业务从传统IT平台迁移到云计算平台,这就面临着传统IT平台和云计算平台之间的高效数据迁移和应用迁移问题。用户在选择云平台时,可以选择一家,也可以同时选择多家,这就面临着不同云计算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资源锁定、数据锁定、应用锁定等各个层面的锁定问题。随着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云计算试点示范工作在各大城市的逐步开展,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接口成为有效解决数据锁定问题的关键。

(2) PaaS平台接口方面。作为云计算的三类基本服务模式(IaaS、PaaS、SaaS)之一,PaaS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屏蔽了资源层的差异,又为上层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目前,以操作系统厂商和中间件厂商为主的企业纷纷投入PaaS的开发运营中。显然,基于不同PaaS平台开发的SaaS之间要做到互连互通,首先必须保证PaaS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因此,制定统一的PaaS平台接口标准十分重要。

(3)交互接口方面。一方面,随着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PC、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各类电子设备都可以接入云平台;另一方面,云计算的发展使得大部分业务逻辑都在云上完成,而终端的工作逐渐弱化。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制定跨终端设备的统一方便的接口标准必要且可行。

3.3 安全管理方面

安全问题在传统IT应用中也广泛存在,但是在云计算模式下,数据外包、跨云访问等因素使得安全问题更为突出。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安全问题成为用户对云计算的最大担忧。云计算下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隐私保护不仅仅是技术和标准化问题,还涉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等众多层面。数据安全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存储、安全传输和安全审计等多个方面。

3.4 运营服务管理方面

虽然业界对云计算没有统一定义,但是大部分的云计算定义都认为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按需使用,按量计费。同时,只有按需使用、按量计费才能保证云计算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而,针对不同云服务提供商、不同类型的服务制定相应的计量计费标准,成为云计算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4 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建议

目前我国正面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七个重大发展领域,其中促进云计算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被看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当前抓紧研究云计算发展和应用需求,做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对于科学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在不断跟踪和把握国际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同时,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相关专家智囊团和专业标准化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科学有序的统筹推进我国云计算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化,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产学研用联合”的原则,分析评估云计算技术及其适应场景、服务模式和应用,梳理已有标准,构建包含基础、关键技术和产品、测评、服务以及安全在内的云计算标准体系。

二是针对重大专项未来发展,开展新一代搜索引擎、新型网络操作系统、智能海量数据等相关的关键云计算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三是着力试点示范,围绕用户最为关心的资源按需供应、数据锁定、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浏览交互等问题,以构建互连互通、高效稳定的云计算环境为目标,对资源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等多个层面进行规范,科学有序地引导和推进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循序渐进推进云计算标准化工作 篇9

SOA云计算技术工作组非常重视云计算标准的体系规划工作, 组织国内多家“产学研用”单位进行云计算标准体系的规划。目前云计算标准涉及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设备和系统、安全和服务多个方面。在SOA云计算技术工作组多家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下, 2012年完成8项云计算国家标准的立项, 参与2项云计算国际标准的编制, 在研云计算标准10项, 涉及虚拟化、云数据存储和管理、弹性计算、Paa S平台、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 (见表1) 。

此外, SOA云计算技术工作组十分重视标准的宣传工作, 编制并发布《云计算标准化白皮书》, 完成书稿《云计算技术与标准化》的初稿编撰工作。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篇10

一、目前油料装备采用的标准化系数

根据GJB 1856A附录中对有关指标与计算方法的规定,油料装备的标准化系数是指产品所采用的标准件(含自制、外购)在构成该产品的全部零、部、组件中所占的比例。

产品的标准化系数可分为件数系数和品种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工艺、工装的标准化程度通常用工艺、工装的标准化系数来衡量。工艺、工装标准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规范中不难看出,此种计算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仅仅列出了油料装备标准化系数的两种计算方法,但是没有具体规定标准化系数是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还是按标准化品种系数计算。这样,研制单位可能会选取有利的计算方式,以便通过鉴定。

(2)仅仅把零部件的种数和个数作为评价指标,并没有对零部件的大小、价值以及在装备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任何划分。也就是说,在此公式中,螺钉和泵是没有区别的。

(3)再从标准化的定义来看,标准化强调了“社会实践”指出了对象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明确了其实质是“制订发布标准和实施标准”。在此基础上要达到“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规范仅仅只把工艺、工装标准化系数单独作为一个指标进行了规定,割裂了工艺和零部件的联系,标准化审查也没有对此系数做出相关要求。

以上所列问题,在油料装备生产研制中,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假设一,某种油料装备上有一种或几种数量较多标准件螺钉,而较大的零部件多半是非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该装备完全能够达到标准化系数大于等于70%的要求;但是,若按标准化品种系数计算,则不能达到标准化系数的要求。

因此,研制单位选择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即可顺利通过标准化程度审查。

假设二,某种油料装备上有若干品种不同规格的标准紧固件,而较大零部件多半是非标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还是按标准化品种系数计算,该装备都能够达到标准化系数大于等于70%的要求,但是,这一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装备标准化程度。

由此看来,这样的规定在实施中不够合理,不能达到通过约束手段,贯彻实施标准化的目的。

三、解决方法探讨

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计算方法在选择上具有随意性,方法上不够严密,可能导致在某些新研装备中,小零件或次要零件的标准化程度高掩盖了较大或较重要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低的实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更适用的标准化审查实施方法。建议方法如下:

(1)对油料装备的零部件进行分类

可以对油料装备进行分类。比如,按机械零件部件及其他零部件的分类方法分为:紧固件、传动件、管件、阀门、过滤器、仪器仪表、动力部件、泵类……等等。

(2)对各类零部件赋予相应的权重

油料装备各类零部件的重要性显然不同,比如,过滤器比紧固件重要得多,因此权重系数也应大得多。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法或其他可行的方法对各类零部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

(3)用权重系数对件数进行修正

使用权重系数对装备中实际的各种零部件数量进行修正,得到更具有可比性的零部件数量;然后,代入前述公式计算。这样,装备中较大零部件的数量相对提高,次要零部件的数量相对下降,提高了件数比较的合理性。当然,修正后的件数可以不为整数,但是不影响计算与结果的比较。

(4)使用件数系数或品种系数进行计算时,应当建立同工艺、工装标准化系数的相关性,并且作为标准化审查的一项重点指标。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篇11

《网络互连》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也正在发生转变。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 生产、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文章主要是对《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企业的有人需求和对本课程的要求,进行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了实训体系[1]。

一、《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网络互连》课程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问题是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 对相关惯例规则记忆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同时构建实训体系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际训练达到记忆和掌握的目的,像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设计等一系列业务操作, 可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高职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这就非常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学校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实务, 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能力[3]。所以,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可以让学生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企业需求科学的培养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所需职业技能,按企业员工标准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接受工作环境和同事的影响,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以便学生尽快的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平台

《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技术沉淀,进行《网络互连》课程的标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将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文件,实现企业技术沉淀和传承[4]。

二是质量保证,要深入相关的网络公司和企业,科学正确的掌握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方法及工具,以提升标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三是提升效率,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语言和认知的标准化推进方法,减少相互理解上的差异,提高执行力及效率,并且把此类信息融合到教学中。

四是人才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专业标准化教师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化管理技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平台构建。《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首先运用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开发校内信息化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项目化顶岗实习, 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利于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可以把实训体系平台分为三部分进行构建:

一是学生实训操作平台,该子平台开发国际结算各相关的业务操作模块。学生可以在平台设定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学生根据系统或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操作,系统根据具体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按各业务流程逐项完成业务模拟操作,并针对性给出学习建议。学生实训操作子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操作, 并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

二是教师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 如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学生答疑解难等。同时,教师可以自己开发课程, 利用该平台在无需太多网络编程知识的前提下,编写并管理自己的课程, 为学生创设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情境。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方便地整合到实训平台中, 通过更新和调整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教学管理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向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教学平台管理,更新平台创设的各类学习情境, 同时可以进行公共信息的发布,提供教学质量监控和统计分析,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的具体情况。管理员在创建用户时可以划分小组,以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式学习, 小组成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共享相关信息。

信息化实训平台的模拟操作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使其能快速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有效解决学生刚涉入顶岗实习岗位时的不适应问题,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差错率, 提高后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益。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篇12

大数据时代的政务网站, 虽然都建立起来, 但政务网站的公共属性和民生职能并未发挥出来。有些政务网站连最起码的“公开”和信息更新都做不到, 难怪被人视为“不洗脸”的“花瓶”, 屡遭网友嘲弄。

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的亮点有四:

一是该网站不是孤立的单一政务网站, 而是山西全省公安系统的便民警务网站, 具有系统化、在线性和服务功能。正如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喜春所言, “这个网站群可以说是一个电子政务航空母舰, 网站规模和业务范围均属全国最大。”二是该系统具有聚合、便利的亲民载体性, 即服务在线网站群集亲民热线、短信平台、互联网门户网站、3G手机版四位一体, 并延伸至全省数百个公安政务微博群、QQ群、官方微信等, 由信息发布、业务办理、交流互动、考核评测四大板块20余个栏目组成。三是涵盖公众关心的几乎所有公安业务, 如户政、出入境、交警、治安、消防、技防、网警、禁毒、法制等11类228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安业务, 实现了鼠标一点即可足不出户办理好相关业务。全省公安机关兑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服务群众零距离”的为民承诺。

更重要的是第四点, 即这一庞大的“政务航空母舰”网站群, 能够协同服务, 关键有好的标准。

2014年12月28日, DB14/T 1024-2014《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网站建设技术规范》、DB14/T 1025-2014《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服务规范》发布实施。两项标准作为指导网站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对网站硬件设备、技术参数、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网络时代的警务管理, 各地创新创意的经验不少, 但往往局促于某项业务改革或某个事项治理上, 因而具有个体性、碎片化的特点。但是山西公安便民服务热线的警务创新, 在于实现了全省公安系统的大数据统合, 而且抓住了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课题, 实现了线上警务治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这也意味着, 三晋大地, 无论是省会太原的居民抑或山区村民, 只要网络信息联通的地方, 在办理同样的业务时, 均能享受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服务待遇。

服务差别化、执法不统一、办事乏效率, 是公众对各级公权部门诟病最多的。山西公安通过统一的便民服务在线平台, 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究其根本, 乃是“民生警务”落到了实处。上述两大规范实施的两项地方标准, 一在于规范了通用的硬件载体平台, 二在于统一了山西省公安系统的服务软环境。也就是说, 警务平台通过数据化和标准化升华为客观公正的创新载体, 服务质量则可通过科学的量化标准来衡量。

有规矩才有方圆。在传统的公共治理中, 也许并不乏制度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 但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人治因素的滋扰而导致治理效果打折。因而, 在公共治理中, 光有规矩还不行, 还要确保规矩落实到位。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技术, 给“规矩方圆”的公共治理逻辑提供了现实的技术支撑。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恰恰因为依托信息平台而少了“人治”因素, 因为有了规范网站和人的两项标准, 信息公开下的警务标准化得以高效落实。

上一篇:江苏历史高考命题下一篇:专业教师实践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