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担保

2024-12-29

农村信用担保(共12篇)

农村信用担保 篇1

一、农村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

(一) 信用担保的基本概念

这里介绍三个概念。首先, 介绍信用。关于信用的解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将信用解释为诚信, 这和普通大众对信用的理解是相通的。另一种则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用进行界定, 将其解释为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 授信人充分信任受信人向其提供商品、服务或资金的一种行为。信用担保中所说的信用包含了上述两种意义。信用其实也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信用表现出人的两种心理特征, 一是对某人的信任, 二是内心的安全感。正如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我们认为某人不讲信用, 则前提条件是这个人一定存在不诚信的行为。通过叙述的分析出, 信用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 同时还具有社会学意义。此外, 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对信用进行分析。信用本身具有一定的预期性, 是对未来行为的判断。其次, 介绍担保。担保是在经济金融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担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 确保债权能够实现。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第三人, 如果债务人在履约过程中出现违反合同的行为, 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协议向担保人追责。担保的形式有很多种, 例如保证、质押、定金等均属于担保, 但属于信用担保的只有抵押、保证、质押等三种形式。最后, 介绍信用担保。人们也将信用担保称之为信用保证, 这是一种制度化的保证, 需要由相关部门提供。从金融角度来分析, 信用担保是将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了保证人, 至于是将全部风险转移还是将部分风险转移则应根据担保协议而定。相比于其它的担保形式而言, 信用担保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信用担保的专业性比较强。无论是从担保制度方面来说还是从担保流程方面来说, 信用担保的专业性都比较强;第二, 信用担保具有政策关联性, 属于制度化担保。信用担保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正是因为如此, 信用担保逐渐成为政府政策实施的一种工具。

(二) 农村信用担保的功能

农村信用担保是信用担保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农村信用担保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一, 农村信用担保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主要作用是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第二, 农村信用担保大多采用的是无抵押担保形式, 这和普通的担保有很大的不同;第三, 单笔农村信用担保的额度比较小。农村信用担保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农村信用担保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村信贷金融市场中, 农民拥有的信息要比金融机构拥有的信息多, 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偿还能力。但是, 金融机构却无法准确判断农民的还款概率。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在和农民进行长期的合作以后会对农民的偿还能力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而降低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其次, 农村信用担保的存在可以给予金融机构适当的补贴。虽然, 农村信用担保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双方信息对称, 只是将贷款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一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相当于政府间接补贴贷款金融机构。

二、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概述

随着我国农村建设不断进步, 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在市场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信用担保产品, 这些产品特点在于动产与不动产交互、有形与隐形并存, 在信用担保体系的形式与内容上不断丰富, 信用担保体系整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总结与归纳可以看出, 对信用担保体系的划分是非常必要的, 应严格按照相关依据与标准, 使信用担保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但是, 由于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不同, 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形式各有不同。目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例如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程度、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信贷需求者的信贷特征等等。就本质来讲,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主要是农民的信贷担保物所决定, 建立在农民既有条件对信用担保形式创新的基础之上, 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信贷需求者的信贷特征具有直接作用, 而这对于信用担保的划分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显而易见, 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按照三个标准进行划分, 即农民、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等三个主体向度, 当然也可以按照综合的难度进行划分, 主要包括产权特点、契约结构、存在形式、运行机制以及组织模式等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对上述划分标准的整合与优化。现阶段,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划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相关人员也在不断的摸索当中, 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 其研究成果也各有不同。

三、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现阶段, 受限于较短的发展时间, 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业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农村开展信用担保业务的机构主要为农村信用社, 其业务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使贫困地区弱势农民生产活动的小额金融需求得到解决, 然而由于担保额度非常有限, 再加上审批制度比较繁琐, 导致农村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例如:有的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农信社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企业以及个人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信用担保额度;又比如:缺乏清晰的产权, 造成政府行政干预而导致效率不高, 甚至有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因此,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结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金融需求。

(二) 缺乏规范的经营运作

信用担保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机构的独立性以及规范的运营有关。目前, 我国农村信用担保相关机构的开设数量本来就有限, 再加上很多机构的运作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 存在严重的政府干预现象, 内部管理缺乏秩序, 内控制度建设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业务的发展。例如:很多担保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 难以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 更多的是凭借感觉或经验进行操作, 很多担保机构甚至完全无法有效评估贷款偿还能力。

(三) 缺乏健全的农村征信体系

为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就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基础之上, 并且这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 具体表现为:第一, 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 难以具备涵盖面较广的信用信息, 无法全面完整的采集并共享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第二, 征信行业建设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信用信息的采集与披露等活动的规范性有所缺失。目前, 在农村相应的征信机构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政府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也缺乏统一性, 社会信用服务缺乏市场化程度, 中介服务的规范性严重不足, 时常存在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的现象;第三, 缺乏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相关制度与法规存在很多漏洞, 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四、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策略

(一) 注重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的层次性

首先, 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农村政策性担保正是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充分的体现出来, 只有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融资项目, 应允许提供担保与再担保。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农村银行应对相关组织结构予以支持。如此就能够对政府行政力量予以充分利用, 并实现具有层次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的建设与运作, 从中央细分到地方, 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同时还可以基于此推动再担保业务的发展, 使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当然,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结果是具有不可预知性的, 首先有可能造成以服务为宗旨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实际运作偏向了行政化, 与农村实际相脱离, 农村经济主体难以获得服务。其次, 这种完全通过政府信用的担保形式除了会导致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主恶意讨债的概率增加, 还存在金融机构在贷款后的事后监督放松的问题, 进而贷款风险不减反增。再者一旦出现经营不当, 就有可能造成呆账坏账的形成, 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对大部分国家与地区采用的模式加以借鉴, 担保机构的组建主要采用政府出资为主、外部筹资为辅的形式, 促使其法人资格具有独立性, 实现运作的市场化发展。基于这一模式, 可以使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得到有效体现, 同时也将外部资本与商业的运作模式加以充分利用, 将农村担保机构的透明度与运行效率提高。然而这一模式下可能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问题, 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并且由于缺乏相关信用信息, 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非常大, 需要对此予以充分考虑。其次, 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还要注重合作互助性, 利用相互合作组织的成员的关系提供担保服务, 使信用风险得以分散并降低。此外, 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构建还应强调商业化发展, 通过市场来起到约束作用, 并辅以政府干预, 使金融风险得以有效降低。

(二) 加强信用担保风险内控制度建设

首先, 担保机构要坚持扶持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 加强风险保证金与坏账准备金制度的建设, 并且还要将经营收入中的一部分提取出来作为坏账准备金, 使担保时发生的经营亏损得以冲抵, 代偿支出与弥补担保坏账损失。其次, 还应加强担保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基于贷款银行的贷款风险, 不断跟踪并检测在保项目, 实现对受保企业与个人风险的动态控制。再者, 担保机构内部还应加强审、保、偿分离制度建设, 为担保业务操作的透明度与责任意识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应针对担保额审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使担保操作不断趋于规范。应严格推行内部稽核制度, 对担保业务部门进行定期的稽核, 建立并充分利用担保业务报告制度, 对担保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三) 不断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业的监管与保障体系

首先, 应由相关部门共同协作, 建立担保监管组织, 具体涉及到经贸、财政、人行等方面, 实现对辖区内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统一监管。其次, 还要加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协会的建设, 使行业的自律性得以增强, 促使担保机构间保持积极的联系与交流, 实现信息的共享, 基于担保机构自身的信息库, 进行担保行业信息库的建设与发展, 并且对担保机构进行协调组织, 实现多机构联合担保, 使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得以分散。再者, 还要对再担保机构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并适时组建全国性的再担保机构以作为“最后担保人”。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原则承担相应的风险, 并对风险承担比例进行提前约定, 如果项目存在较大风险, 那么就要采用强制性的担保形式, 使风险得以有效降低。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 而农村贷款困难一直以来都是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 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通过采取注重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的层次性;加强信用担保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业的监管与保障体系等策略来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韩喜平, 金运.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 :37-43.

[2]李金莲.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 (8) :44, 48.

[3]阎亚军.我国新型农村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农村信用担保 篇2

(1998年11月9日 银发〔1998〕524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会计、出纳工作,现将重新修订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和制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纳制度》(以下简称出纳制度)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要充分认识执行会计基本制度、出纳制度的重要性

修订后的会计基本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的。它是规范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全面贯彻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管理原则,准确、及时、完整、真实办理各项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检查会计工作的标准,是规范和约束会计核算行为的重要措施。出纳制度的制定,改变了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农业银行出纳制度的做法,进而能够结合实际对信用社出纳任务、业务操作、工作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考核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此,各级农金管理部门对两项制度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基本规定。

二、严格要求,抓紧搞好两个制度的培训工作

各级农金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两项制度的实施准备工作。在1998年底前,要结合两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对信用社会计、出纳人员全面进行一次培训,以提高会计、出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凡是在两项制度培训中不能取得合格成绩的人员,一律不得继续从事会计、出纳工作。

三、各地在执行两项制度过程中,遇到新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总行。

附一:

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计基本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联合社(以下简称信用社)及所属机构,在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办理会计事务,必须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 信用社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对信用社的业务及财务活动进行核算、反映、管理和监督,并向本社社员、监管部门提供会计信息。

第四条 信用社会计工作实行“统一制度,分级管理”的原则。信用社会计工作的基本制度、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可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并报总行备案。

信用社的会计工作,应在信用社主任领导下,由会计主管统一负责。

第五条 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第六条 信用社结算、信贷、储蓄等业务可根据本制度的规定制定相关的会计操作规程。

信用社的代理业务按照委托单位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基本原则和规定

第七条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会计核算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以所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信用社的经济业务情况。在各会计期间内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一致,不得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原因、情况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二)会计核算遵循真实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正确使用会计科目,确保会计资料正确可靠。不准在法定的会计账册外另立会计账册。不得伪造、篡改会计凭证、账簿,不得报送虚假会计报表。

(三)会计核算遵循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及时并序时进行,会计凭证传递、款项划拨不得积压延误,账务必须当日结平。

(四)会计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凡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入账;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五)会计核算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确认和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六)各项财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八条 信用社、县联社为独立会计核算单位,联社营业部、信用分社、储蓄所为附属会计核算单位。附属会计核算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收支,由管辖社采用并表或并账方式汇总反映。

第九条 会计记账方法按复式记账原理,采用借贷记账法。以会计科目为主体,以“借”、“贷”为记账符号,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表外科目采用单式记账,发生记收入方,销减记付出方,余额在收入方,并要与有关实物、单证、账簿相符一致。

第十条 会计自每年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终了,办理决算,如遇12月31日为例假日,仍以该日为决算日。

第十一条 人民币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元”为记账单位,元以下计至分,分以下四舍五入,元以上计数逗点采用三分位制。

第十二条 凭证、单据、账折的各种代用符号:“第号”、为“#”;“每个”为“@”;人民币元符号为“¥”;年、月、日简写顺序应自左而右“年/月/日”;年利率简写为“年%”;月利率简写为“月‰”;日利率简写为“日0/10000”。

第十三条 会计核算必须坚持双人临柜、钱账分管;凭证合法,传递及时;科目账户,使用正确;当时记账,账折见面;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借后贷;他行(社)票据,收妥抵用;有账有据,账据相符;账表凭证,换人复核;当日结账,总分核对;内外账务,定期核对;印、押、证,分管分用;重要单证,严格管理;会计档案,完整无损;人员变动,交接清楚等十六项基本规定。

会计核算要达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相符。

第三章 会计核算

第十四条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按照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设置。

(一)会计科目划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各科目按分类编制科目代号;表外科目用于业务确已发生而尚未涉及资金增减变化以及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和实物管理等业务事项的核算。

(二)会计科目的基本规定。

1.会计科目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对信用社特殊业务需要,可增设辖内科目,但在向总行及对外编报会计报表时,须归并到统一规定的相应科目内。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以下各级行及信用社不得增设、删除或更改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

2.会计科目代号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增设的辖内专用会计科目,应以统一会计科目代号为基础进行编列。

3.会计科目的调整,在中间,一律填制凭证通过分录结转;终了,应采用结转对照表方式办理新旧科目结转。

第十五条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原始记录,是办理业务和记账的根据。

(一)会计凭证的分类。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又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

1.基本凭证。基本凭证是信用社根据有关原始单证或业务事项自行编制凭以记账的凭证。按其性质分为:

(1)现金收入凭证;

(2)现金付出凭证;

(3)转账借方凭证;

(4)转账贷方凭证;

(5)特种转账借方凭证;

(6)特种转账贷方凭证;

(7)表外科目收入凭证;

(8)表外科目付出凭证。

2.特定凭证。特定凭证是根据某项业务的特殊需要而制定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凭证。

(二)填制凭证,必须要素齐全、内容真实、数字正确、字迹清楚。凭证的基本要素包括:年、月、日;收、付款人的户名和账号;收、付款人开户社(行)的名称和社(行)号;人民币符号和大小写金额;款项来源、用途、摘要和附件张数;会计分录和凭证编号;客户签章;信用社及有关人员印章。

(三)受理凭证时,必须根据有关业务的具体要求认真审查,做到内容完整,符合规定。

(四)凭证的传递必须做到准确及时、手续严密、办妥交接、先外后内、先急后缓。除另有规定外,凭证一律由信用社内部人员传递。

(五)凭证的装订与保管。

1.会计凭证处理完毕后,应按照分类和编号顺序保管,不得散乱丢失。

2.凭证必须按日或定期装订,定期装订期最长不得超过十天。装订的顺序,先表内科目,后表外科目,以统一会计科目排列顺序为准。表内科目按现收、现付、转借、转贷顺序排表,表外科目按收入、付出顺序排列;科目日结单装订在各科目凭证的前面,销号单附凭证最后。

3.已装订的凭证,封面要注明单位名称、起讫日期、起讫号码;一日多册的,只编一个顺序号,分别注明共几册第几册;合并装订的,应在每日凭证封面上分别编顺序号,加盖装订人名章和会计主管名章,并在登记会计档案登记簿后入库保管。

4.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有关凭证、科目日结单等,必须打印操作人员的姓名、代号及打印日期,加盖有关人员名章后,按规定进行装订和保管。

第十六条 账务组织。账务组织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明细核算是由各种分户账、登记簿(卡)、余额表组成;综合核算是由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组成。前者按账户核算,后者按科目核算,二者应相互核对,数字相符。

(一)明细核算

1.分户账是明细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各科目的明细记录,必须按户立账,连续记载,不得以凭证代替分户账。分户账的格式有以下四种:

(1)甲种账。设有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三栏,适用于不计息科目的账户或用余额表计息科目的账户及信用社内部财务性质的账户。

(2)乙种账。设有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积数四栏,适用于在账页上计算利息积数的账户。

(3)丙种账。设有借、贷方发生额和借、贷方余额四栏,适用于借贷双方反映余额的账户。

(4)丁种账。设有借、贷方发生额、余额和销账四栏,适用于逐笔记账、逐笔销账的一次性账务,并兼有分户核算的作用。

2.登记簿是用以登记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和实物的重要账簿,也是统驭卡片账的辅助账簿。

现金收入登记簿和现金付出登记簿是记载和控制现金收、付数字的逐笔、序时账簿,也是现金收、付的明细记录。

3.余额表是核对总账、分户账余额和计算利息的重要工具,每日营业终了根据分户账的最后余额逐户填列。余额表分为计息余额表和一般余额表两种。

(二)综合核算。

1.科目日结单是每一会计科目当天借、贷方发生额和凭证、附件张数的汇总记录,是监督明细账户发生额、轧平当日账务的重要工具,是登记总账的依据。

2.总账是综合核算与明细核算相互核对和统驭明细分户账的主要工具,是各科目的总托记录。

总账按科目设置,设有借、贷方发生额和借、贷方余额四栏。

总账格式分甲、乙两种。甲种适用于每日结账的信用社,账页每月更换一次。乙种适用于业务量较少,采取定期结账的信用社、分社、储蓄所,可以连续记载,账页记满后更换,不必每月更换新账页。

3.日计表反映当日全部业务活动,其当日发生额和余额根据总账各科目当日发生额、余额填记,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的合计数必须各自平衡。

第十七条 记账规则。

(一)账簿必须根据有效凭证记载,做到数字准确、摘要简明、字迹清晰。发现凭证内容不全或有错误时,应交由制票人更正、补充或更换,并加盖名章后,再行记账。

(二)记账应用蓝、黑墨水钢笔书写,套写账页用双面复写纸(含压感账页)、蓝(黑)色圆珠笔书写;红色墨水笔和红色复写纸用于划线和错误冲正及规定用红字批注的文字说明。

(三)账簿上的一切记载,不得涂改、挖补、刀刮、皮擦和用药水销蚀。不得用复印账页代替原始账页。

(四)因漏记使账页发生空格时,应在空格摘要栏内用红字注明“空格”字样;因误记使账页发生空页时,应在空页内划交叉红线注销,由记账员、会计主管共同盖章证明。账簿余额结清时,应在元位栏划“-0-”表示结平。

第十八条 账簿结转。

明细账结转。账页记满,结转下页。终了,各科目分户账除贷款、股本金、储蓄账页可继续使用外,均应更换新账页。乙种账还应将未计息的天数和积数过入新账页。丁种账应将未销各笔过入新账页发生额栏内,在余额栏填记结转余额总数,并按旧账页的摘要过入新账页摘要栏内。卡片账未销账卡次年可继续沿用。

计算机记账满页,打印结转。

(二)总账结转。使用每月更换新账页的,应将旧账“上年底余额”、“自年初累计发生额”、“月末余额”分别过入新账的有关栏内。使用连续记载的总账,每年应更换新账页,每月月底应结计“当月发生额”、“自年初累计发生额”。年初建立新账时,只过上年底余额。

计算机记账,按月打印总账结转。

(三)账簿装订。各种账簿在更换新账页后,其旧账页应按下列规定分别装订:

1.总账。使用每月更换新账页的,每月装订一次;使用连续记载的,每年装订一次。

2.各种活页分户账、登记簿应分科目按年装订,账页过多的可分若干本装订。各种销讫卡片账,按销账日期排列,按月或按季装订。

3.在中间更换的旧账页或结清户账页,应按科目、账号顺序排列,妥善保管,俟终了全部账页更换完毕,再按整理装订。

4.装订好的账页应另加封面、封底,在绳结处加封,由装订人员和会计主管在加封处盖章,并登记会计档案登记簿入库保管。

第十九条 错账冲正。账务记载发生差错,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改正和冲正。

(一)当日发生的差错。

1.日期和金额写错时,应以一道红线把全行数字划销,将正确数字写在划销错误数字的上边,并由记账员在红线左端盖章证明。如划错红线,可在红线两端用红色墨水划“×”销去,并由记账员在右端盖章证明。文字写错,只须将错字用一道红线划销,将正确的文字写在划销文字的上边,并由记账员盖章证明。

2.凭证填错科目或账户,应先改正凭证,再参照1项办法更正账簿。

计算机输入差错按逻辑删除办法处理,重新输入正确数据。

3.账页记载错误无法更改时,不得撕毁,经会计主管同意,可换新账页记载,但必须经过复核,并在原账页上划交叉红线注销,由记账员及会计主管同时盖章证明。注销的账页另行保管,俟装订账页时,附在后面备查。

(二)次日及以后在本年内发现的差错。

1.记账串户,应填制同一方向红蓝字冲正凭证办理冲正。用红字凭证记入原错误的账户,在摘要栏内注明“冲销×年×月×日错账”字样,用蓝字凭证记入正确的账户,在摘要栏内注明“补记冲正×年×月×日账”字样,并在原凭证上及原错账摘要栏内批注“×年×月×日冲正”字样。

2.凭证金额或科目、账户填错,账簿随之记错,应填制一张与原错误凭证同方向的红字凭证将金额全数冲销,再按正确金额填制蓝字凭证补记入账,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情况,同时在原错误凭证上批注“已于×年×月×日冲正”字样。

3.凭证正确,科目日结单结错,应填制红、蓝字科目日结单进行冲正,用红笔注明“冲正×年×月×日错账”字样,同时在原错误的科目日结单上,批注“于×年×月×日冲正”字样。

(三)本发现上错账,应填制蓝字反方向凭证冲正,不得更改决算报表。

(四)同城或异地划款差错,要按联行、联社往来规定凭划(汇)出社电报或查询查复书办理调账,划(汇)入社无权自行调账。

(五)凡冲正错账影响利息计算时,应计算应加、应减积数。

(六)所有冲正、调账凭证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查盖章后办理,并将错账的日期、情况、金额及冲正、调账的日期进行登记。

第二十条 账务核对。账务核对分为每日核对、定期核对和不定期核对。

(一)每日核对。

1.总账各科目的发生额、余额与该科目各分户账合计数及日计表各科目发生额、余额核对相符。

2.余额表上各户余额加计总数应与该科目总账余额核对相符。

3.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的合计数,应与现金科目日结单、现金科目总账借、贷方发生额地相符;现金库存登记簿的库存数,应与实际库存现金和现金科目总账余额核对相符。

4.表外科目余额应与有关登记簿核对相符,其中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经管人员必须核对当天领入、使用、出售及库存实物数。

5.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除按上述要求核对外,还应按科目加计凭证借、贷方发生额与计算机打印的科目日结单总额核对相符。

(二)定期核对。

1.使用丁种账页记载的账户,应按旬加计未销账的各笔金额总数,与该科目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2.储蓄科目必须按月通打一次全部分户账(卡)余额,与各该科目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3.贷款借据必须按月与该科目分户账核对相符。

4.余额表上的计息积数,应按旬、按月、按结息期与该科目总账累计积数相对相符。

5.各种卡片账每月与各该科目总账或有关登记簿核对相符。

6.各种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每月要账实核对相符。

(三)不定期核对。

1.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送来的对账单,应即时换人核对相符。

2.对外账务核对。存拆户应坚持在办理业务的当时账折核对相符。各单位的存款账户(使用复写账页的)应按月或季、贷款账户应按季或年填发“余额对账单”与单位对账,限期收回。各单位退回的对账回单,会计人员勾对未达账项无误后,应按科目、账号顺序排列、登记,入库保管。对于金额大的账户应主动上门对账。

3.联行往来的账务核对,按照联行制度规定办理。

4.联社、社内、同业往来均应使用复写账页,记满一页后,即将对账联撕下,及时交对方对账;每月终了,不论账页是否记满,都要将对账联撕下,交对方对账,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明更正。

第二十一条 利息计算。存、贷款的利息应根据有关规定的计息范围、利率和结息时间、方法,正确计算。

储蓄存款的计息和付息办法按《储蓄管理条例》办理。

(一)对单位的存贷款利息,一律转账,不得收付现金。

(二)利息计算的规定。

1.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

2.利率的换算:月利率=年利率÷12(月)

日利率=月利率÷30(天)

或=年利率÷360(天)

3.结息日期。存、贷款等按年计息的,每年12月20日为结息日;按季计息的,每季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活期储蓄存款,6月30日为结息日;利随本清的,存、贷款到期日为结息日。

单位活期存款按季(月)计息,每季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单位定期存款到期清户结计利息,不计复息。逾期或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活期利率计息。

4.计息方法。

(1)定期计息。存贷款用余额表或分户账以积数计算利息的账户,计算天数时,从存入、贷出的当日算起,至取出、归还的上一日止,但在定期结息日计算利息,应包括结息日。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累计计息积数×日利率

(2)逐笔计息。满年的按年计算,满月的按月计算(对年对月)。整年(月)又有零头天数,可全部以天数计算,整年的按360天、整月的按30天计算,不满整年或整月的零头天数按实际天数计算。计算公式为:

以整年整月计算的:利息=本金×时间(年或月)×(年或月)利率

全部以天数计算的:利息=本金×天数×日利率

5.其他规定。

(1)存贷款账户结清时当即结息列账。

(2)定期存款到期日为例假日,可在例假日前一天支取,扣除相应提前天数的利息(算头不算尾);例假日后支取,按过期支取办法办理。

(3)贷款到期日为例假日,提前归还,扣除相应提前天数的利息;例假日后次日归还按相应后移的天数计收利息,不按逾期利率计算。

第二十二条 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本会计期间资金变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数字报告。编报时要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字迹清晰、签章齐全、按时报送。

(一)会计报表的种类。

1.日计表。根据总账各科目当日发生额和余额填制。

2.月计表。根据总账各科目的上月末余额、当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填制。

3.资产负债表。每月或季末根据总账各科目及有关账户的余额归并后填制。

4.损益表。每季季末根据损益科目分户账余额填制。

5.其他附表。根据工作需要另行规定的信用社其他报表。

6.决算报表。由信用社在年终决算时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业务状况表;

(2)资产负债表;

(3)损益表;

(4)利润分配表;

(5)决算附表。

(二)报表的装订与保管。日计表按月装订,其他报表按年装订。已装订成册的报表,应及时登记会计档案登记簿,入库保管。

第二十三条 决算。信用社决算就是应用会计核算资料,通过报表数字、书面说明对一年来的各项业务活动、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进行的总结、分析和考核。

(一)决算前的准备工作。

1.清理资金。

(1)对到期贷款,应按期收回。对逾期贷款和历年沉淀贷款应与其主管部门联系积极清理收回。

(2)各类存款中(储蓄存款除外),长期没有发生往来的不动户,要主动联系督促办理并户或销户手续。如确实无法联系的,可转入“不动户”处理。原“不动户”经过三年联系仍无着落的,可作营业外收入处理。

(3)对结算中资金和应解汇款、汇出汇款等应进行全面清理。

(4)对应收、应付款项等过渡性资金,要全面、逐笔进行清理和收回。

(5)对委托及代理业务,应按照规定或协议进行清理。

(6)清理其他资金。

2.核对账务。

(1)检查全部账户的会计科目归属,核对总、分余额。

(2)全面核对内外账务。根据各企业单位11月底存贷款账户余额和应收利息余额签发对账单,全面进行账务核对。贷款账户还要与借据核对相符,发现不符,立即查明纠正。对内部账务,各科目总账应与分户账和有关登记簿、卡余额核对相符。

(3)检查各级联行账务,轧准账卡余额,做好查询查复工作,并及时进行对账。

(4)根据11月底各科目总账的累计发生额和余额编制试算表,试算平衡。

3.盘点财产。

(1)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应根据有关登记簿、卡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实物,发生财产盘盈盘亏,要按规定及时处理。

(2)对当年已竣工并验收交付使用的基建项目,要按规定及时建账、立卡进行管理。

(3)对现金、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及抵押品等,必须认真清点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核实损益。

(1)重点清查各项利息收支,做到准确无误。

(2)各类费用和支出账户,应根据费用和支出范围、标准全面复查,严格划分本期和下期的界限,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3)对其他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及代理业务收入等均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计算纳入损益。

(4)实行并表制的信用社网点,损益类各科目余额,应全部上划管辖信用社列入当年账内。

5.其他工作。做好决算附表有关数据资料的统计、核实工作。

(二)决算日工作。

1.处理账务。

(1)决算日办理当日账务、当月月结和年终决算三部分工作,必须妥善组织、循序进行。

(2)决算日收到的各类凭证、报单必须当日转账,纳入当年账务。

(3)决算日与人民银行等各往来科目余额应核对一致。

(4)营业终了,结平当日账务,全面核对总账与分户账,并由主任会同会计、出纳主管人员对现金、有价证券和重要空白凭证等进行盘点核对,账实、账款完全相符后,填制查库登记簿并签章说明。

(5)实行并账制的信用社网点,必须于决算日到信用社报账,并结清业务周转金科目。

2.计算提取款项、结转损益。

(1)按照有关规定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应缴税款及附加、应收、应付利息及其他应提取款项和其他账项的调整等。

(2)账务处理完毕,核对相符后,应将各损益类科目各账户余额逐一通过分录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损益类科目应无余额;然后将“本年利润”科目结出的本年净利润或亏损转入利润分配科目,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应无余额。

3.编制决算报表及编写决算说明书。决算完毕,应按决算工作的有关规定编制决算报表,并对有关情况、问题和变化原因进行分析,认真编写决算说明书,随同决算报表一并上报。

4.结转新旧科目及新旧账簿。在决算日全部账务核对相符,结出全年损益后,如有新旧科目结转,应编制新旧科目结转对照表,随同决算报表一并上报;同时办理新旧账簿的结转,结束旧账,建立新账。全部新账建立后,应进行总分核对,试算平衡,保证新旧账簿结转准确。

(三)决算后工作。

1.盈亏处理。按照《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信用社提出利润分配或亏损处理意见,经民主管理组织审议通过并报县(市)联社核定后,进行盈亏处理。

2.审核汇总决算报表。各级管理部门收到所辖信用社上报的决算报表时,应贯彻先审核后汇总的原则。在审核时,要注意上下以及各报表之间有关数据是否衔接一致,科目和账户使用是否正确,各项提留和损益的核算有无错漏,利润分配或处理亏损是否符合规定。

3.整理装订旧账表。对上旧账簿和报表,应分别整理装订,编号登记,入库保管。

第四章 复核与事后监督

第二十四条 一切传票、账簿(卡)、报表和所附单证都必须认真审查,逐笔复核,并签章证明。凡实行专柜形式的,必须当时复核。

第二十五条 凡实行储蓄柜员制的信用社及实行并账制的信用社网点必须进行事后监督。

会计事后监督与柜台业务要严格实行人员与时间的分离,对会计业务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事后监督可采取本级监督和集中监督两种形式。凡经事后监督审查的凭证、账表等均由事后监督员签章。

第五章 印章与密押(机)管理

第二十六条 印章种类和使用范围。

(一)社名业务公章:公用于对外签发的重要单证,如存单、存折、收据等。

(二)现金收讫章:用于现金收入凭证及现金进账回单。

(三)现金付讫章:用于各种现金付出凭证。

(四)转讫章:用于转账凭证、回单、收付账通知等。

(五)结算专用章:用于签发结算凭证以及结算款的查询、查复等。

(六)联行专用章:用于签发联行业务往来凭证、往来报告表、信汇凭证、联行业务的查询查复等。

(七)汇票专用章(钢印):用于信用社对外签发或代理签发的银行汇票。

(八)受理凭证专用章:用于信用社受理客户提交而尚未进行转账处理的各种凭证的回执。

(九)个人名章:用于已经办理和记载的各种单证、凭证、账簿和报表等。

第二十七条 会计专用印章的设计和刻制应分级管理。联行专用章和汇票专用章(钢印)由联行业务开办单位或授权代理单位负责设计、刻制和下发;其他会计专用印章由各省级农金管理部门统一设计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印章的保管和使用。

(一)各种会计专用印章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负责”的办法。启用前领用人员必须在会计专用印章使用保管登记簿上记载启用日期并签章,人员调换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二)各种会计专用印章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使用。业务印章使用人员临时离开岗位时,应做到人离章收,不得私自授受会计专用印章。

(三)各种会计专用印章停止使用,要在会计专用印章使用保管登记簿上注明停止使用的日期和原因。封存后的印章要统一保管和统一销毁。联行专用印章和汇票专用章(钢印)停止使用后,要逐级上交至颁发部门统一销毁。

(四)会计专用印章使用保管登记簿由会计主管保管。

第二十九条 联行密押是鉴别联行间汇划款项真伪,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工具。管押人员由县联社审查确定,人员变动时必须经原审定机构核准,并办理交接手续。

寄送密押代号表,必须加封,以绝密件通过机要部门或派专人直接解送。联行密押代号表在未启用或停用待销毁期间,必须加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过期密押代号表销毁时,要按有关规定办理。

编押机视同密押管理。编押机在营业中应妥善保管,人离入屉加锁;非营业时间,应入库保管。在未启用或停用期间,必须加封并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处理时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压数机是信用社办理票据业务、辨别票据真伪、确保资金安全的重要工具,按编押机管理规定管理。

第三十一条 信用社必须做到印章、密押(压数机)和报单三人分别保管、分别使用。联行专用章应指定第一、第二管印人,密押(压数机)应指定第一、第二管押(机)人,二者不得相互混淆。

第六章 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

第三十二条 有价单证是指具有面值的特殊凭证,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定额存单等,应视同现金管理。

(一)有价单证要贯彻“账证分管”的原则,由会计人员管账,出纳人员管证,相互制约,相互核对。

(二)信用社购买的国库券、金融债券,必须通过表内科目核算,其他未发生资金收付的有价单证,应通过表外科目核算。不论表内、表外科目核算的有价单证,都应建立有价单证登记簿(用一般登记簿代),按单证种类、票面金额立户。出纳人员必须根据表内、表外科目传票办理收付。每日营业终了会计人员应与出纳人员的有有价单证登记簿的数量、金融核对相符。

(三)有价单证填错废除有特殊规定外,应加盖“作废”戳记,单独编制有关表外科目付出传票,以作废单证作附件。作废单证的号码应登记在登记簿上备查。

(四)已经兑付收回的有价单证,应当时加盖“兑付”戳记(以现金兑付的加盖现金付讫章)、剪角,并及时组织解送和按规定权限办理销毁。

(五)内勤主任或会计主管每月至少检查一次有价单证库存,账实核对相符后,填写查库记录,以备查考。

第三十三条 重要空白凭证是指由信用社或单位填写金额并经签章后即具有支取款项效力的空白凭证,如支票、汇票、存单、存折、贷款收回凭证、报单等,是信用社凭以办理收付款项的重要书面依据。

(一)重要空白凭证的印制、包装、调运、领拨必须加强管理,明确责任,确保安全,严防散失。重要空白凭证一律加印号码,在总行指定的印刷厂印制。

(二)重要空白凭证一律纳入表外科目核算,设立重要空白凭证登记簿,按凭证种类立户,以假定价格(每本或每份一元)记账,并登记凭证起讫号码。

(三)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要贯彻“证印分管,证押分管”的原则,实行专人负责,入库保管,并经常进行账、证核对,保证账实相符。

(四)领用重要空白凭证时,应填制重要空白凭证领用单,将领发的数量、起讫号码等逐项登记重要空白凭证登记簿。柜面使用时应当时逐份销号。重要空白凭证填错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作当日有关科目传票的附件。作废凭证的号码应在有关登记簿上注明备查。

(五)单位(个人)领购空白支票,应填写空白凭证领用单,加盖全部预留印鉴。信用社在发给单位(个人)之前,应加盖单位(个人)的账号和付款人全称。单位(个人)销户时,必须将剩余空白支票交回信用社注销,并进行登记,不得短缺。信用社对交回的空白支票立即截右上角作废或加盖“作废”戳记,作当日凭证的附件。单位(个人)对领用的空白支票和其他空白重要凭证负全部责任。如有遗失,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损失,由领用单位(个人)负责。

(六)严禁将重要空白凭证移作他用;属于信用社签发的重要空白凭证,严禁由客户签发;不准在重要空白凭证上预先盖好印章备用。

(七)内勤主任或会计主管每月应对重要空白凭证的使用、结存数量进行清查核对,并在登记簿上进行登记。

第七章 信用社网点的会计工作

第三十四条 信用社网点是指信用社所辖的信用分社、储蓄所和信用(代办)站。为了严密手续,堵塞漏洞,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信用社网点的会计工作应遵守下列基本规定:

(一)凡是能够做到双人临柜、钱账分管和换人复核的网点,才能实行并表制。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原则上都要实行并账制。

(二)信用社应根据网点的业务量大小、离社远近、保管条件、谈旺季节等情况,分别核定网点的库存现金或一定数额的周转金。超过核定的库存现金(或周转金)数额的必须及时送交信用社。

(三)信用社网点对重要空白凭证要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建立登记使用制度。信用社对信用社网点领取、使用、交回及作废的重要空白凭证,都应认真履行手续,严格管理。

(四)实行并表制的信用社网点,对隔年已用的账表凭证,应交信用社统一存档保管。

(五)信用社应根据网点多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检查辅导员,定期检查、辅导信用社网点的会计、出纳工作。

第三十五条 并表制信用社网点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一)信用社网点的会计科目与凭证使用、账簿设置、账务处理、账务核对等方面均与信用社相同。

(二)每月底信用社网点根据总账编制月计表报送管辖信用社,管辖信用社据以编制汇总月计表。

第三十六条 并账制信用社网点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一)为便于办理日常业务,信用社网点对所经办的业务,都要建立副本总账、副本明细分户账和副本现金收、付登记簿。

(二)信用社网点必须定期轧账和报账。轧账时要自行核对和试算平衡轧账期的账务。向管辖信用社的报账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天。报账时要填制报表由经办人员将各种副本账、业务周转金、各项业务凭证、未用重要空白凭证(含作废凭证)、报账表带到管辖信用社并账。

(三)管辖信用社对网点交来的报账表及所附凭证、副本账和重要空白凭证,应认真逐项、逐笔审查、复核、勾对无误后,视同本身账务进行核算。

(四)对并账制的信用社网点,管辖社的明细核算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和本身账务一样逐户立账记载;另一种是在会计科目下按网点设立分户账,但同时应设置监督卡片账(用网点报来的传票代替)。实行哪种方式,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农金管理部门规定。

对报账时的业务周转金,实行全额交回,重新领用的办法。

(五)外勤人员流动服务时的账务核算,比照并账制信用社网点的办法办理。

第三十七条 信用站经办人员更换时,离职人员要把经办的全部业务、各种副本账、业务周转金、凭证(包括空白凭证)、报账表及印鉴等以及各科目余额表,全部核对移交清楚,并编制移交清册,在管辖社的监督下,办清交接手续后,才能离职。事后如发现业务、账务上的问题,属于前任经办的,仍由前任负责。

第八章 会计电算化管理

第三十八条 信用社会计电算化,是指信用社应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含对公业务、电子汇兑、储蓄业务及联网通存通兑等。

第三十九条 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则和要求。

(一)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必须符合本制度规定。

(二)会计部门与电脑部门分工负责。与信用社会计业务有关的软件必须由会计部门提出需求,电脑部门据以设计应用软件,并经会计部门测试认可后方能使用。

(三)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符合会计业务规定和要求,具有数据真实、安全、可靠性,具有防弊防错和实时监督的功能,同时要有不同级别的保密装置。

(四)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必须遵循软件规范,逐项编写书面文件,提供功能说明书和业务操作说明书。

(五)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后,会计、电脑及有关部门要共同确认,鉴定验收后才能正式投入会计业务使用。

第四十条 应用电子计算机记账的信用社,由会计部门或会计主管负责组织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各项工作。

凡要求输入计算机开销账户、冲账、删账、调整计息积数、调整利率、启动计息、修改客户密码、取消挂失、冻结、解冻等,均须根据会计主管批准的书面通知办理(储蓄业务根据储蓄合法凭证按权限输入开销账户)。

第四十一条 电子计算机记账规则。

(一)数据输入,必须由指定的操作员办理,非操作员不得输入任何数据。

(二)数据输入必须依据合法有效凭证,调整账户信息(包括差错更改)必须根据会计主管签发的书面通知书输入。

(三)操作员不得自制凭证上机处理,更不准无凭证进行数据输入。

(四)各项业务应实时处理。

(五)由电子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凭证(利息凭证),其转账数据必须指定人员复核,并核对份数、金额及平衡关系。

(六)对红字凭证,输入时按同方向负数处理,用“-”表示,并在摘要栏打印冲账代码。

第四十二条 应用电子计算机记账的信用社,应根据电子计算机处理业务的特点,合理调整劳动组织,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处理权限。

第四十三条 操作人员的权限。计算机操作人员分为:系统管理人员、一般操作人员和复核人员。

(一)系统管理人员,有权对系统运行进行控制并操作,有权检查各业务柜组或柜员操作终端机的情况及终端机的状况,但不得处理具体业务,也不得装入与本社业务无关的程序和数据。

(二)一般操作人员在规定业务范围内负责录入账务数据及进行账务查询。

(三)复核人员,复核操作业务并进行查询,负责本柜组的账务核对。

第四十四条 会计业务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前的业务、技术培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进行操作,操作员与复核员必须交叉,不得越权处理会计业务。

第四十五条 操作人员使用的个人密码,要严格保密并定期更换,防止失密。第四十六条 计算机打印输出数据信息文件如下:

(一)每日打印输出:流水账、科目日结单、运行日志(或存储软盘)、日计表、各科目及分户账余额表、冲账、删账、调整积数清单。

客户存、贷款分户账和对账单,平日满页打印输出,年终全部打印输出。对账单可应客户要求随时打印输出。

(二)每月打印输出:总账(逐日存储)、分户账、月计表。

(三)每季打印输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四)年终打印输出:业务状况报告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半年报和试算表分别于7月和12月打印输出。

第四十七条 所有文件均应备份,由专人管理,移地妥善保管。

第九章 会计检查与会计分析

第四十八条 信用社要建立会计检查制度,并配备专(兼)职的会计检查辅导员,负责对所辖机构及本身会计工作的检查和辅导。

(一)会计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账务检查、业务检查和财务检查等。

1.账务检查,主要是检查会计核算是否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记载和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达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相符。

2.业务检查,主要是检查各项业务是否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办理,手续是否完备,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有无管理上的漏洞,有无违规违纪行为。

3.财务检查,主要是检查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计划完成情况。

(三)会计检查方式。根据会计检查的目的和要求,可按检查的程序、范围和时间等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一般为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方法。

第四十九条 会计分析。

(一)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及其变化情况;

2.收入、成本、费用变动情况;

3.损益的构成及应收应付利息变动的情况;

4.内部资金占用情况;

5.各类资金的流向、流量和可用资金的利用水平情况;

6.结算及联行在途资金变动情况;

7.资金头寸及备付金变动情况;

8.资产质量、结构、变动情况,资产流动性状况及各项资金风险情况;

9.各项负债的利率结构及利率变动态势;

10.其他重要情况。

(二)会计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将各种报表资料同有关的计划及历史资料等进行对比;

2.因互分析法:将影响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有关因素进行分类,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测定各个因素对完成计划指标的影响及程度;

3.结构分析法:将相同事物进行分类,并计算各个类别在所在整体中占的比重,分析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第十章 会计档案

第五十条 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档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是信用社历年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记录,是会计检查和事后查考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保管、调阅和销毁制度。

会计档案分为纸介质和磁介质两种。

(一)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管和定期保管两种。会计档案保管期限的计算自档案所属终了后的次年1月1日起算。

1.永久保管的档案。

(1)信用社决算报表及汇总全辖信用社的决算报表、附表及决算分析资料(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状况报告表、损益表、财务收支变动表、利润分配表等);

(2)信用社实收资本、股本金分户账;

(3)存贷款开销户登记簿;

(4)客户挂失申请书、登记簿、补发存单、存折、数据及账销案存的清单或资料;

(5)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和档案销毁清单;

(6)机构撤销、合并交接清册;

(7)房屋购建的契据(包括土地证、基建批准书、竣工报告、购建房屋契约、征税收据和公证书等);

(8)需要永久保管的其他会计档案和有关资料。

2.定期保管的会计档案。定期保管的会计档案分为15年和5年两种。

(1)保管15年的会计档案。

a.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的各种账、簿、卡;

b.凭证及附件;

c.信用社的月(季、半年)报表及汇总全辖信用社的月(季、半年)报表;

d.结算专用印章的领用、交接、销毁和保管情况登记簿。

(2)保管五年的会计档案。

a.计算机运行日志;

b.计息科目余额表;

c.辖属网点上报的月计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决算报表(包括全部附表,决算分析资料);

d.信用社本身及汇总分社、储蓄所日报、旬报表;

e.密押、代号使用和保管登记簿;

f.社内往来、联社往来及同业往来的对账及查询、查复书;

g.信用站的交账清单(册);

h.会计主管人员移交清册(单);

i.各种不定期报表。

(二)会计档案的管理。

1.会计档案应指定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调动要办理交接手续。

2.设置专用会计档案保管库(柜),设立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做到妥善保管,存放有序,查找方便,切实防止火烧、虫柱、鼠咬、霉烂等,保证其完整无缺。

3.信用社网点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在次年抄列清单(册)送管辖社集中保管,使用时间向管辖社调阅。

4.磁介质档案每年翻录一次,实行双备份,并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保管年限按照上述规定办理,磁介质档案应打印出书面档案,装订保管。

5.会计档案一律不准外借,防止丢失和泄密。

6.建立会计档案调(查)阅登记簿,并按规定内容做好详细记录,由会计主管和经办人员共同签章,以备查考。内部调阅会计档案,应由调阅人出具申请,并经会计主管批准方可调阅,调阅的档案不得涂改、圈划、拆散原卷册,用后必须及时归还;公、检、法、司和有关单位处理案件或特殊需要查阅会计档案时,必须持有县以上主管部门正式公函,经社主任批准方可查阅;查阅时,信用社应有专人在场陪同,代办查阅,不准将会计档案交给查阅人放任不管,查阅人对处理案件时所需的证据和有关资料,可以抄录、复制或照相,但不得将原件抽出借走。

7.调(查)阅会计档案的申请及公函,应由经办人员和会计主管共同签章,并专夹保管,以备查考。

第五十一条 会计档案的移交与销毁。

(一)会计档案中除定期保管的会计档案不作移交外,对于永久保管的会计档案,在保管期满后,是否移交给当地档案馆保管,应根据当地档案部门的规定,由县联社和当地档案馆协商决定。

(二)移交永久保管的会计档案时,必须认真检查是否齐全、完整,并按规定造具清册连同案卷目录逐项清点核对,一并向当地档案馆移交。交接完毕,信用社应留存一份移交清册,永久保管。

(三)已满保管期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应由县联社负责销毁。销毁前必须以联社为单位造具“销毁会计档案清册”。销毁时应由联社主任或指定专人负责监销,并注意保密和安全,严防散失或发生流弊。销毁后,由销毁人员、监销人员在销毁清册上签章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如有未了账项待查,可对必须保留部分的会计档案延期销毁。

第十一章 会计劳动组织与会计人员

第五十二条 会计劳动组织。

(一)劳动组织必须贯彻有利于执行规章制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业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有利于加强内部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原则。

(二)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三人柜、组,其中配备一名以复核工作为主的专职复核员。业务量较大的社可分设若干柜、组,并要均衡柜组间的业务量,便于柜、组间凭证传递,工作配合及方便客户办理业务。

实行轮班休假的社,必须配备固定顶班人员。

(三)由于业务量所限,不能形成三人柜组,不设专职复核人员的社,必须贯彻换人交叉复核制度。

第五十三条 机构变动的会计工作交接。

(一)机构撤销的工作交接。

1.撤销机构。

(1)撤销机构在办理交接手续前,应全面核对账务,处理未了账务,清点财产,整理会计档案。

(2)编制移交清册和移交日计表一式两份,经交接双方、监交人员和上级主管部门签章后,双方各执一份归档保管。

(3)将全部账务按科目和账户编制余额划转清单(用一般余额表代替)一式两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转存银行或联社款项,应填制往来凭证办理账务划转。划转后各科目均无余额。

(4)在账务划转后,应编制移交日止的当月月计表和当年业务状况报告表(各科目余额为“0”)各三份,交接双方各一份,报上级主管部门一份。

2.接收机构。

(1)根据移交清册和余额划转清单,认真核对无误后,通过会计分录并入本身有关科目和账户内。

(2)对撤销机构撤销后的联行账务,应按照联行制度有关规定办理。

3.原管辖部门。

接到撤销机构上报的月计表和业务状况报告表,经审核无误后,分别汇入当月和当年的报表内。

(二)机构转移隶属关系的交接。转移隶属关系的机构,不办理账务交接手续。交接事项由双方上级主管部门办理。原主管部门应将移出机构的各科目上年末余额,编制转移余额明细表(用月计表代替)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寄新主管部门。此项上年末余额的移出、移入数,双方上级主管部门均应在决算说明书中说明。

第五十四条 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一)职责。

1.遵守国家法律,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和本制度;

2.依据本制度认真组织会计核算,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3.遵循经济核算原则,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4.讲究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文明服务,秉公守法,廉洁奉公。

(二)权限。

1.有权要求开户单位的财会部门和本社其他业务部门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和有关规章制度、办法,如有违反,会计人员有权制止、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可向单位领导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对违规的业务事项,单位领导人坚持办理,会计人员可以执行,但同时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发现违反国家政策、财经纪律、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行为,会计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并向本社主任或上级管理部门报告。

3.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社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本社主任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各项会计信息。

4.有权参与本社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

第五十五条 会计人员的配备。

(一)信用社要根据会计工作需要配足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二)会计人员的配备要保证质量,建立业务培训和上岗考核制度。不适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三)会计人员力求稳定,确需调动时,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调动须商得上一级会计部门同意。

(四)会计人员的任用应坚持回避制度。

需要回避的直接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

第五十六条 会计人员的培训。

(一)岗位培训。会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过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上岗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证。

(二)岗位考核。会计人员必须确定岗位,并制定会计工作各个岗位职责及岗位考核办法,经考核不适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调整。

(三)岗位轮换。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保证会计人员全面掌握会计业务。

第五十七条 会计工作与会计人员的交接。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的交接,必须在监交人员监督下进行。监交人员对交接工作负全面责任,如事后发现交接不清,除追究移交人员责任外,监交人员应负连带责任。机构变动会计工作的交接,由上级管理部门监交。县联社会计主管的交接,由联社分管主任负责监交;信用社内勤主任或会计主管的交接,由主任会同管辖联社会计主管或指定人员监交;会计员的交接,由内勤主任或会计主管监交。

移交人员办理移交时,要造具清册,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逐项核对 接收。

(一)会计主管的交接。会计主管工作调动或离职应编制移交清单,向接任人员办理全部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移交清单包括:

1.交接日总账各科目余额表(用日计表代替,只填余额);

2.会计档案移交表;

3.移交清单要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部门保管的印章、密押(机)、规章制度、档案文件、资料及应交的其他物件等;

4.交接工作书面说明。对账务差错、账务以外的未了事项、全辖会计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写成书面材料,移交接任会计主管人员继续处理。

移交清单一式两份,由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共同签章后,一份由会计部门归档保管,同份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会计人员的交接。

1.将所经管账簿各账户余额编制移交余额表;

2.编制移交清单,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报表、有关单证、公章、密押(机)以及文件资料等内容;

3.将未了事项写成书面材料。

以上移交余额表、清单和书面材料各一份,由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签章后,由会计部门归档保管。

(三)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还应当移交清册中列明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磁盘(磁带)及有关资料、实物等。

(四)短期离岗的交接。会计人员、会计主管或内勤主任短期离岗,必须有人代理其工作。要建立会计人员短期代理交接登记簿登记备查。交接时双方除要认真核对有关账项并签章证明外,对待办事项、遗留问题均应交待清楚。

会计人员短期代理交接登记簿,每年年终应由会计部门归档保管。

第五十八条 会计人员的奖惩。

(一)对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钻研业务、廉洁奉公、长期保持账务正确、维护国家资金财产安全、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由各省级、地区级农金管理部门和县联社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会计人员因工作失职,违反政策、纪律,有章不循,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账务差错或信用社、客户经济损失的,应分别情况给予批评教育、纪律处分并追究经济责任;情况特别严重的,要依法处理。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情节轻微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内部管理混乱,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财务差错及案件严重的有关社,要追究会计主管及信用社主任的责任。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本制度所列账表凭证按全国农村信用社统一账表凭证格式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未明确的由一级分行自定。

第六十条 本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修改时同本制度未作具体规定的事项,由一级分行根据本地情况做出规定,并报总行备案。

第六十一条 本制度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86年颁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计基本制度》同时废止。

附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纳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纳工作管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切实保障现金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全国银行出纳基本制度(试行)》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及所属分支机构办理出纳业务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 出纳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按照国家法令、法规办理现金(包括人民币和外币现金,下同)的收付、整点以及损伤票币、大小票币的兑换,代理各种债券的保管、发行与兑付。

(二)根据市场货币流通需要,调剂、调运各种票币,做好现金供应和回笼工作。

(三)保管现金、金银、外币和有价单证,做好现金、金银、外币和有价单证调运的安全保卫工作。

(四)严格库房管理,确保库款安全。

(五)宣传爱护人民币,做好反假币、反破坏人民币的工作。

(六)做好现金管理工作,加强核算,减少库存现金占压,提高经济效益。

(七)加强柜面监督,维护财经纪律,揭露贪污盗窃和各种违法活动。

第四条 信用社要配备好出纳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县联社财务会计部门要指定专人管理出纳业务,各营业机构要配备与出纳业务相适应的专职出纳人员。已经建立现金业务库,并承担现金调拨工作的联社,由财务会计部门安排专职的管库人员和现金调缴人员,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安排现金押运人员。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五条 凡经办现金出纳业务,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规定:

(一)钱账分管;先收款后记账,先记账后付款。

(二)双人临柜、双人管库、双人守库、双人押运。

(三)现金收付,换人复核。

(四)凡现金、金银、有价单证,以及库房钥匙、业务公章等重要物品换人经管时,必须办理交接登记手续。

(五)及时核对库存,做到账款、账实相符。

(六)未经业务技术培训的人员,不得直接对外办理现金出纳业务。

实行出纳柜员制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现金的收付、兑换与整点

第六条 现金收付必须依据内容正确、要素齐全的有效凭证办理,做到手续完备、责任分明、数字准确。

第七条 业务量大的信用社应分设收款、付款专柜,并配备专职复核员。未经换人复核的票币不得调出或对外支付。

第八条 出纳员不得代填或代改交款凭证,收付现金要当面点清,一笔一清。票币封签对外无效。

第九条 每日营业终了,应将现金收入、付出登记簿的发生额与现金科目发生额核对一致,并登记现金库存簿结出余额,实际库存现金和总账现金科目余额核对相符后,由会计在现金库存簿上签章,再填制现金入库票,将现金全部入库保管。

中午停止营业时,应对上午发生的收付现金进行核对,款项必须全部入库保管,不得随意放置。

第十条 开办夜间收款或节假日收款,所收存的现金必须逐笔登记收款登记簿(用现金登记簿代替)并全部入库,此项业务纳入次日的账务处理。

第十一条 信用社要按核定的业务库存限额合理保留库存现金,超过限额要及时缴存。第十二条 各信用社均应办理人民币大小票币、残缺票币兑换业务。

第十三条 出纳员应有计划地做好主、辅币的调剂工作。办理大小票币兑换工作时,应换人复核后一次交付。

第十四条 残缺票币的兑换标准,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残缺人民币兑换办法》及《残缺人民币兑换办法内部掌握说明》办理,兑换时应按现金收付的操作程序办理。

第十五条 凡发现图案不全、墨色不正、裁切偏斜以及漏印花纹等印坏的票币,应予以收回。收回的印坏票币连同原封签通过县联社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处理。

第十六条 收付、整点票币时,应随时挑出损伤票币,挑剔损伤票币按照以下标准:

(一)票面缺少一块,损及行名、花边、字头、号码、国徽之一者;

(二)纸质较旧,四周或中间有裂缝,或票面断开粘补者;

(三)裂口超过纸幅1/3或票面裂口、损及花边图案者;

(四)票面由于油浸、墨渍造成脏污的面积较大或涂写字迹过多,妨碍票面整洁者;

(五)票面变色严重、影响图案清晰者;

(六)硬币破缺、穿孔、变形或磨损、氧化蚀损坏部分花纹者。

第十七条 票币整点必须做到点准、墩齐、挑净、捆紧、盖章清楚。50元券、100元券纸币经点钞机初点后必须由手工进行复点。纸币应按券别平铺整理,100张为1把,10把为1捆,以双十字捆;硬币100枚(或50枚)为1卷,10卷为1捆。每把(卷)须盖带社(行)号的经手人名章,每捆应在绳头结扣处贴封签,注明社(行)号、券别、金额、封捆日期,加盖封捆员和复核员名章。

损伤票币除按上述方法整理外,还应对主币分版捆扎,并及时缴存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

第四章 库房管理与现金运送

第十八条 信用社应设置出纳专用库房,库房的结构、设施要符合规定标准。

第十九条 现金、金银、外币、有价证券等,必须入库保管。装零头数的尾数箱应由经手人加锁后入库保管。库内现金、实物应按种类、券别摆列整齐、保持清洁。库内不准存放私人财物和其他物品。

第二十条 凡入库保管的现金、金银、外币及有价证券等,都必须有账记载,出入库时应填制出入库票,做到账款、账实相符,责任分明,严禁以白条子抵作库存。

第二十一条 配备两名工作责任心强、诚实可靠的正式职工负责管库工作。管库员要明确分工,出入库时必须同进同出,出入库的款项、实物实行双人办理,相互复核,共同负责。除管库员外,其他人员未经领导批准不得进入库房。

管库员离职,必须办妥交接手续。

第二十二条 库房、保险柜必须装备两把锁,且至少有一把为组合锁,机械锁要有正副钥匙各一套。

(一)机械锁正副钥匙的管理。机械锁正钥匙与组合锁密码由两名管库员分别掌管,不准随意委托他人代管,库房门和保险柜门随启随闭。

(二)机械锁副钥匙的管理。联社业务库的副钥匙由管库员、主管主任和出纳(或会计)负责人当面共同密封,加盖印章,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由出纳(或会计)负责人妥善保管。信用社的库房、保险柜副钥匙由管库员会同会计主管共同密封签章后,交联社会计部门集中装箱加锁入库保管。

遇有特殊情况,须动用副钥匙时,经联社主管主任批准,并会同管库员及出纳(或会计)主管人员启封,并登记签章。

(三)组合锁密码。组合锁密码由管库员会同主管主任共同设定,密码密封,加盖印章,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由主管主任妥善保管。开启密码由管库员会同主任共同启封,并办理签章。管库员变动,密码随之更换。

(四)库房、保险柜钥匙必须严密保管,严禁随意放置,如有遗失应及时报县联社,并采取防范措施。库房、保险柜的修锁、换锁,必须向县联社报告,由县联社指定人员修、换,并办理以旧换新和交接手续。

(五)仅设一名出纳员的基层信用社,仍应贯彻双人管库的原则,由出纳员和会计员分管钥匙和密码,开关库时要共同开库、锁库,不得委托对方代管,形成一人管库。并定期共同核对库存(由会计员在现金库存簿上签注“核对相符”或注明多缺数字后共同签章)。

第二十三条 实行查库制度。信用社出纳主管人员和信用社内勤主任每月至少查库两次。联社主管主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查库。上级财会管理部门应对信用社不定期进行查库,查库时必须携带查库介绍信,并应有管库员在场。查库的任务是:

(一)清点库存现金、金银等实物是否账实相符,有无白条抵库和挪用库款情况,是否发生虫柱、鼠咬及霉烂事故。

(二)库房、保险柜的锁和钥匙的使用、管理情况,锁是否发生损坏,有无擅自更换情况。

(三)各项安全措施(包括联防组织)是否落实,双人管库和双人守库是否坚持执行。

(四)库房、保险柜和守库室的安全设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每次查库完毕,应将查库情况详细登记查库登记簿,并由检查人员和管库员共同签章,以备查考。如发现问题,要立即查明原因,严肃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夜间只查岗不查库。

第二十四条 运送现金、金银及有价证券等贵重物品,必须由两人以上持枪(械)负责押运(不包括司机),不准委托他人捎带。信用社取送款主要由上级联社负责运送,信用社网点由信用社负责运送。运钞汽车必须保证取送现金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 押运现金、金银、外币、有价证券等必须注意安全,严密交接手续。对运送时间、地点和路线,要严守秘密,不得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押运车辆不准搭乘无关人员及捎运其他物品。运送时,押运人员应按运送凭单金额或件数点收清楚,并检查运送包装是否牢固,无误后在运送凭条留存联上签章以示收妥。运送途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两人严密看守,不得擅离。运到后,原封新券按箱验收,回笼券卡把验收,如发现有松散等可疑情况,则须当面点清细数,如系零星调拨,须当面清点细数无误后,方能开给正式收据或回单。

第二十六条 县联社应根据业务周转的正常需要,设立现金业务库。负责对辖内所属信用社现金调缴款任务。

第五章 错款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 发生出纳错款,应立即查找,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于确实无法挽回的错款损失,要区别性质进行处理。

(一)技术性错款,按规定的手续审批后,长款归公,短款报损,不得以长补短。误收确实难以辨认的假币,按规定的手续审批后报损。

(二)责任事故错款,应按长款归公,短款自赔的原则处理。

(三)属于自盗、挪用以及侵吞长款的,均应追回款项,并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二十八条 现金调拨发生的差错,调入社和调出社都必须负责认真追查。

调入社在发现差错时,应先检查本社在款项调运、保管、收付过程中是否发生问题。如经调查分析,确非本社责任时,应立即将有关证件及详细经过情况送调出社(行)追查。如无法确定调出社(行)或调入社责任时,可按错款审批权限报批,由调入社作收益或报损。

第二十九条 原封新券(币)发生错款,应查明原因,如确非本社责任,应开具证明,说明发现经过(拆捆时原封有无破裂,证明人等)及捆内各把票券的起讫号码、缺号、补号情况,并在证明上加盖经手人和证明人章,经出纳主管人员和信用社主任审批后,连同原捆封签、原把纸条,通过县联社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审查。

如发现捆内整把(券)短少或把内短少十张以上者,应将原捆、原把票币原样保管,并立即将发现经过及原捆的冠字、号码、封捆时间和封捆员代号送交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处理。

第三十条 各信用社发生出纳错款时,应在出纳错款登记簿上逐笔详细登记,如实填报出纳错款报告表并按规定时间报送。出纳错款的审批处理权限,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确定。

第六章 票样管理与反假

第三十一条 人民币票样是鉴别人民币真假和进行反假币斗争的重要资料,县联社要指定专人负责并建立领发保管手续。

分发保管票样时,要办理签发手续,并登记票样登记簿,按券别、版别立户登记号码和领用单位名称,以便查考。换人保管票样时,应办理交接手续。真假币鉴别手册及资料保管,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信用社不发票样,可用流通券代替。

第三十二条 发现流入市场的票样,应予收回,并追查票样的来源,如经调查确系误收,可按照兑换办法兑回。收回的票样,应根据其号码追查责任,对有关失职人员要酌情处理。如非本县联社经管的票样,应逐级上报上级管理部门追查。

第三十三条 票样领用单位撤并时,应将多余的票样上缴上级管理部门。如管理部门变更,应将票样移交情况分别报原管理部门和变更后的管理部门。

第三十四条 发现假币,一律没收,并应当着客户的面在假币正、背面加盖带本社社号的“假币”戳记和经办员名章,同时开具没收收据,登记假币登记簿。已没收假币连同一联假币没收收据一并入库保管。

如发现可疑币(券),本社难以辨别真伪时,应向持币人说明情况,开具临时收据,将可疑币(券)及时报送上级管理部门或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进一步鉴别。如确系假币(券),应通知持币人,收回临时收据,换开“假币没收证”;如非假币(券),亦应通知持币人,收回临时收据,并按面值予以兑付。第三十五条 入库保管的已没收假币(券),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规定上缴,并办好出库、交接手续,严防已没收假币(券)重新流入市场。

第三十六条 凡发现挖补、拼凑、揭去一面以及有意损坏、涂抹等破坏的人民币,原则上均应没收。经追查如确系误收的,可按残缺人民币兑换办法给予兑换。

第三十七条 外币票样的管理与反假,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制度执行。

第七章 出纳交接

第三十八条 凡现金、金银、外币、有价单证、收付讫章等出入库和库房、保险柜钥匙(密码)的转移都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应由交接双方及监交人当面点交清楚,并登记交接登记簿和共同签章。交接登记簿应妥善保管,以备查考。

第三十九条 出纳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将经办的一切款、物、账移交清楚,其中管库人员应将保管的现金、金银、有价单证等,按当日实有库存详列移交表,与会计账簿核对相符,经接收人、监交人会同清点无误后,共同在移交表上签章;保管库房和保险柜副钥匙(包括字锁密码副本)的人员调动,也应办理交接手续。未办妥交接手续不得离职。如临时离职亦应执行同一个人不得交叉接触两把钥匙(包括密码)的原则,与领导指定的代理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做到责任分明。

第四十条 出纳主管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将出纳部门所保管的一切现金、金银、贵重物品等,全部填列移交表,与会计账簿核对,由信用社主任监交点验无误后,由监交人及交接双方在移交表上签字,移交表归档保管。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解释和修订。

农村信用担保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农经济;互助担保;团体贷款

中图分类号:F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8)01-0077-04

he Suggestion of Building the Credit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s Rural Area

ZANG ing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he sitution that effective demand is insufficient and supply is limited in china’s rural finance market results from the farmers economy.through analysing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routes, his text points out that promoting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the netted credit system,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credit union system. Following the logic,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build the rural credit assurance system. Such that c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farmers’ financial demand to reach the demands of modern finance system.

Key words:rural finance; farmers economy; credit security; group lending

1 引言

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农村金融的成长和发展。但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仍然滞后整个金融领域及其他经济领域。200 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是14.8%,而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 %[1] ,中国金融改革“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非常明显。显然,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与实际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这种不对称,使得农村金融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是有它根本性的原因的。农村金融之所以称其为农村金融,是因为它处在中国特殊的农村经济环境之中,必定受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特性入手,剖析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寻求在制度约束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可行路径。

2 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性——小农经济特性

小农经济是中国数百年来农村经济的一种基本制度特色,也是与当时的生产能力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相互适应的一种经济制度。一般来说,小农经济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农村居民一般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物品的倾向较小,所以其物品大多保留着产品特征。Chayanov[2]、Polanyi、Scott[4]以及黄宗智[5]等在研究农村经济时都强调了农户消费的自给性特征,并将此看成是分析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个逻辑起点;二是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具有低收益率的特征。同时由于货币可获得性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物品的能力普遍不足;三是风险水平较高。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文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影响往往不能人为控制和改变,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时滞性,因此致使农户的生产决策不能依靠市场信号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在小农生产占主体的经济中,分散的农户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充分地把握市场信息。除了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在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作用下,农村居民也不能被有效组织起来,因此也面临着由于谈判劣势所形成的政策风险[6]。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始至今所持续推进的农村经济改革,实质上是对1950年代初农村政治经济制度变迁失当的纠偏。特别是,全面推进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重新恢复了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制度基础。由于农村地区不存在正规的家庭外社会保障体系,小农经济的风险基本由农户家庭承担。以家庭为核心,逐渐向外辐射延伸,由小家到宗族,由宗族到村邻,由村到乡镇,由镇及县,再依次到地市、省、方言区、民族、国家等,一圈圈扩展开来,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所特有的“圈层结构”。 这种圈层结构又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社会文化基础。农户的所有行为,都由此打上了强烈的文化印记[6]。

3 小农经济所导致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困境分析

中国农村地区小农经济的特性及其“圈层结构”的文化特征,为小范围熟人社会中合作金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中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小农借贷的基本逻辑次序和金融需求结构是,在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时寻求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家庭内源融资,如果家庭预算仍然存在缺口,就去寻求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次序则是,首先在家庭圈层结构内寻求友情借贷,其次则谋求国家的信贷支持,最后不得已便求助于带有商业特点的民间借贷或高利贷,以争取生存所需的非生产性资金。友情借贷与高利贷统一组成农村社会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并且已成为目前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提供者。农户的大部分金融服务需求都由这些非正式金融市场提供[7]。而从非正式信贷制度存在的基础看,根本在于农户的低收入水平与“生存经济”状态。家庭保险功能与低收入水平只能与传统的金融需求和信贷制度诸如官方借贷、友情借贷以及高利贷相伴随。

因此,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但怎么提高农民收入?单靠农业似乎不是根本出路,根据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提高土地收入有极限。因此,解决农村的金融问题,根本仍在于农业之外,是农村大社会的问题,必须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民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而农民的非农转移,其根本环节又在于农地问题。而解决农地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土地所有权改革,即界定和落实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基于土地本身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较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仍将是农民与少量土地相关联的小农经济。但是,对于现代商业金融而言,奠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地区,既没有为其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也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因此,以平滑生产波动、有效参与剩余分配为基本内涵的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性金融,显然难以适应萌生于这种小农经济条件的金融服务需要。这注定了自发性的农村金融将处在一种缓慢增长的状态之中。短期内不可能在我国农村地区内生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在这种双重困境下,为了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中央勉力维持农信社体制,实质上就是数千年来国家农贷制度的合理延伸[7]。

4 约束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辨析

据以上分析可知,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村经济主体的内生金融需求。但从短期看,由于农村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发展的长期性, 为避免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必须继续维持农信社体制,竭力避免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真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承载国家农贷制度的微观主体——农信社的发展却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险境地。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当年有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金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账1250亿元;有58%的信用社已经资不抵债,总计资不抵债261亿元,其中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有1万个,占总数的27%[8]。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都与以下两大类因素有关:一是与所有制结构,以及这种所有制结构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链条的长度有关。从我国农信社的发展史来看,农村信用社自成立到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实际上是县、乡一级的金融机构。在农信社现有的不良资产中,大部分都与地方政府的非规范行为有关。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既需要尽快解决农信社的风险问题,又无法完全绕开地方政府的干扰。因而每次农信社的改革引发的只是又一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因此从长远来看,改革农信社的关键在于,在保持现有体制稳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引入新的博弈主体,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将农信社改造成为所有者明确、法人治理完善、管理和内部控制健全的农村金融组织。这一过程必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必将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也与“信用”制度有关。而信用制度是任何所有制都无法解决的,仅依赖于先验的文化制度和后验的激励安排[9]。那么,当前中国农村信用体系是否适应市场交易的需求呢?如前所述,中国小农经济特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特殊的“圈层结构”,而这种“圈层结构”又决定了中国社会特殊的“圈层结构”。 由于圈层之间的壁垒,阻碍了普遍意义上的信任体系的建立,使信任仅局限于圈层之内,而在圈层之外则戒备森严。因而中国农村社会既有着小范围内高度的信任和秩序,又有着大范围内的极端不信任和无序,形成具有强烈反差的二元信用体系[7]。这又进一步限制了现代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发展,使得合作金融一旦走出一定的圈层边界,便无法存续。因此,如何打破这种二元化的信用体系,构建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相匹配的信用体系,是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个改革途径都是艰难的。但两难取其轻,从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信用入手,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是否是一个相对来说成本较小,收益更大的选择呢?因为,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户想要分得市场交易的好处,必须要拓展他的交易半径,必须要从熟人交易向匿名交易发展。因此,建立农民的个人信用,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农户、农村、农业都有利的一个多赢选择。

5 一种选择——构建农村信用互助担保体系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协调、平稳和健康发展。考虑到农村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效应,由国家介入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次优选择。因此,本文提出,从微观层次构建农户信用互助体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构建政策性的农户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分散农户及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的空间。

5.1 国家组建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信用担保制度设计与农村经济实际条件之间的差异很大,现行制度安排无法促使农村金融交易有效进行及拓展。为缓解这种困境,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构建以服务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参与金融交易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引入一个传递信号的第三方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担保品缺乏的问题。这种第三方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相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活动,对贷款人而言,第三方担保所起的作用与担保品类似,当借款人违约时,其为银行提供了补偿损失的额外渠道;对借款人而言,第三方担保向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排除了农村居民向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能力不足的障碍,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信用担保困境,达到促进金融交易的目的。而且,第三方担保的引入还可以在借贷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借贷双方信息非对称的困境。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表明,第三方担保对缓解农村信贷融资约束具有积极作用。2004年底,浙江省各类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金达2.04亿元,可以担保贷款11.24亿元,年实际担保贷款额超过5亿元,为缓解农村信贷融资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

在我国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构建的初期,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筹资为辅,按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较为可行。组建的担保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突出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同时按商业化运作,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经营。该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践中比较常见,同时国内部分农村地区也有类似实践。这种模式的优势体现在: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能体现政府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引入外部民间资本,还可以增强农村担保机构运作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该模式是否能够健康运行,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政府部门不能通过其垄断力量过度干涉担保机构的运营,侵害民间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要健康运行还需要具备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经营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5.2 构建农户信用互助担保体系

以行政村为地域单位,构建农户信用互助担保体系。 每村指定一名村支书或一个致富带头人作为担保业务联络员,该联络员一般是原来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各村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由联络员出面组织,利用其信息优势让该村有资格贷款者组成一个互助团体,团体成员之间实行连带责任,投资成功的成员有义务为投资失败者承担连带的还款义务,而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时,团体成员才能够继续获得再贷款[11]。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

(1)提供担保者可以凭借血缘、地缘关系掌握担保申请者还款的可信程度和还款能力的变动情况,并可以凭借社区威慑力敦促申请人履行到期还款义务,这不仅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问题,还能促进金融合约的有效履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农村金融交易效率。

(2)互助合作担保组织的引入使社会交换博弈的参与者转变为担保人和农村居民。对农户而言,拖欠不仅意味着失去再次贷款机会,更意味着失去在该地区的声誉;对担保人而言,拒绝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担保就会遭到该地区排斥,参与双方都有充分激励来遵守合作规范,增进农村地区的福利水平。

6 结论

研究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必须以我国小农经济特性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因为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户的低收入水平与“生存经济”状态,是造成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有限”两难困境的根本性原因。从目前来看,基于土地本身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较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仍将是农民与少量土地相关联的小农经济。对于现代商业金融而言,奠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地区,既没有为其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也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既然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从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两个角度来看,通过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即打破农村二元信用结构,重构农村的信用体系,相对于推动农信社体制改革,国家面临的压力要小,所付的成本较少。因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农户要想成为市场交易的个体,分得市场交易的好处,必须要从小农经济所致的熟人交易向市场经济所需的匿名交易方式转变。因此,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农户、农村、农业三方都有利的一个多赢选择。遵循以上逻辑,本文提出构建政策性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以团体贷款的形式来逐步提高农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水平,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农村经济与现代金融制度相接轨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帆.农村金融:一个分工视角的解释[J].人文杂志,2005,(1):69-74.

[2]Chayanov A V. On the theory of non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s[A]. In horner D, erblay B, Smith R E F, eds.A.V.Chayanov on heory of Peasant Economy[C].Richard D.Irwin, Inc,1966. 1-28.

[3]Polanyi . 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M]. Free Press, 1957. 66-89.

[4]Scott J C. 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e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M]. Yale Unversity Press, 1976. 1-57.

[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6.

[6]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9-61.

[7]张杰,高晓红.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J].金融研究,2006,():48-56.

[8]于宁,何尉欣.农信社有限改革[J].财经,200,(15):15-17.

[9]陆磊.政府职能与国有银行体制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144.

[10]胡士华,李伟毅.农村信贷融资中的担保约束及其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6,(2):68-71.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探究 篇4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落实国家政策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户服务的办社宗旨, 立足农村、以农为本, 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在完善农村金融, 促进农业发展发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施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完善, 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简化农民贷款手续,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因此, 探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将辖区内农户分为不同信用社等级, 并据此给予不同贷款额度, 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并迅猛发展, 并占据了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适用于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其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 而且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加大了支农信贷投入, 提高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服务水平。

(二)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分析

目前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广泛, 主要解决农民生活、生产贷款, 又有经商、个体企业贷款中的资金问题, 信用户凭贷款证 (信用证) 办理贷款。信用户的评定根据信用状况、家庭现有资产, 以及收入状况为依据, 不同的等级可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金额, 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伴随着农村信用社而存在。在此间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政策调整和信用社的信贷体制调整, 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其覆盖面积和所发挥的实际功效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户的具体发展需要。

三、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户小额信贷制度在“期限、额度、利率”设置不科学

一是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 同农业的产业周期不匹配。信用社的农户小额贷款期限较短, 最高为一年, 而且普遍为1—3月发放, 10—12月到期, 与农副业生产周期产生冲突, 资金周转缓慢, 当年贷款必须当年回笼, 未设置一个同贷款项目实施周期吻合的收本收息周期。二是贷款的授信额度低于农户期望的额度。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 信用社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降低信贷风险, 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度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小额农贷的具体额度虽然有所上调, 但整体水平偏低、地域性差异大。小额度的贷款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 抑制了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三是贷款利率过低。小额信贷奉行福利主义, 缺乏金融手段, 难以较好的弥补所需成本及损失。一旦政府补贴撤出, 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 导致无法为农户提供可持续服务。

(二) 操作流程存在问题

一是农户贷款档案不完善, 摸底情况不真实, 导致冒名贷款。一份真实、合规、完整的农户贷款档案是贷款评级、授信的出发点, 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根基。二是客户级别评定、授信不准确, 授信额度与实际信用额度不相符。在发放贷款中, 对客户的评级、授信过高, 严重超过了其所能承担的信用额度, 造成了贷款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局势, 严重影响着贷款质量和可持续性。三是贷款到期农户抵触偿还采取“转贷”方式。调查表明,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中, 多数为到期后“转贷”。更严重者不按合同正常结息, 最后拒绝还款。经过多次“转贷”, 自己为信用社结息比贷款本金都多, 情绪抵触, 干脆不再偿还贷款, 因此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性提高。

(三) 信贷队伍管理水平低

信贷队伍不完善, 宣传不到位, 农民文化水平低, 信息渠道闭塞, 导致农户对信用贷款业务不了解。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淡化小额贷款的政策性, 从自身利益及风险考虑, 推广动力不足, 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承担风险与利益不对等, 积极性难以保证, 从而信贷工作难以进行。

四、防范措施

(一) 分类对待, 灵活制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及利率

一是在贷款额度上, 对农户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 满足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授信额度分类做适当的提高。贷款超过授信标准, 可采取联保、担保、抵押、质押等贷款方式。二是在贷款期限上,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 可适当延长个别贷款期限到3年, 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三是小额贷款利率应依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按对农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确定贷款利率, 对信用好的优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方式, 而对信用评级较差的农户实行高利率。

(二) 严格操作流程

一是对辖区农户或个体种养殖户逐户摸底建立信用档案, 严格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和资料归档四个阶段对农户信用等级认定, 并按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配以授信额度。二是贷款用途必须合理。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 如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种子、饲料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个体私营经营用款;购买农机具, 如:耕牛、抽水机、脱粒机及其他小型农用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款等。三是贷款使用后的跟踪监测以及贷后评价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更新以往的信用等级评定记录。完善的操作流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有效的降低风险率, 做到此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完善操作中的疏漏

一是培养专业信贷人员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贷款人员档案并核实, 分析贷款评级及授信额度的准确性。拒绝骗贷, 以防冒贷。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如评级制度、授信制度、贷后管理制度、贷款收回责任制度等, 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 把好贷款关, 确保贷款合法、合规, 合同内容完善、要素齐全, 确保每笔贷款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明确贷款收回责任人, 要杜绝“借新还旧”及其它方式贷款转办, 彻底消除部分客户抵触还贷的思想。四是提高信息化建设, 改进信贷管理水平, 建立市场—信用社—农户—信用社—市场的信息渠道, 进一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五、结语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的管理机制, 走上正规、快速发展的道路,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立足“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实施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势、新政策的浪潮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操作规程以及推广过程方面要做出新的改革。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作用以及发展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户小额贷款,村信用社,存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艳灵.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工程的思考 篇5

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培育良好的诚信环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根在农村,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保证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农村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倡导文明诚信,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创建“信用工程”,培养社会信用环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与参与。为此搞好“信用工程”创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开展“重诺守信”宣传教育学习活动。从诚信教育抓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教育,增强人们的守信履约观念,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有诺必践,有信必守”的道德氛围。

加大对失信者的打击力度。失信行为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巨大伤害,而目前社会对失信者的处罚很轻,对失信行为不能给予有力打击,客观上鼓励了失信。当诚信行为不能为自己带来利益,而失信行为又不必付出重大代价时,人们就会选择失信。因此要完善法制建设,加大对失信者的打击力度,定期公布失信者“黑名单”,采取党政、司法、金融、企业联合制裁的办法,使失信者寸步难行,从而达到减少和控制失信行为的目的。

强化“诚信”制度建设。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法则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诚信制度体系,结合“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建立全社会的“文明诚信公约”,堵住“失信”漏洞,搞好“诚信”建设。

密切联系党政。创建“信用工程”要紧紧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村组织的配合,充分利用乡镇、村“两委”的助推作用,形成“政府牵头、信用社主办、部门配合、村组响应、农民参与、整体联动”的良性互动格局。由政府、农村信用社、村委会携手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以行政组织措施推动实施。本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扎实推进”的要求,根据申报农户的社会信誉、家庭环境、创业精神、生产规模、产品市场、个人品质、法制观念、投资需求、经济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基本情况,评定不同等级的“信用户”,张榜公布,依据不同资信等级,分别进行贷款额度授信,对“信用户”达到85%以上的村可授予“信用村”,对“信用户”、“信用村”实行“贷款倾斜,手续简化,利率优惠,期限放宽”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信用不仅是优先取得贷款的凭证,而且是社会地位和信誉的象征,从而在农村形成“恪守信用、争当信用户,争创信用村”的良好风气。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资金的供应主渠道,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信用程度低而导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出现收贷难,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关心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开展组织资金,清收贷款,监督农户借款使用情况,并带头履约守信,积极消化偿还集体原欠信用社的债务,为信用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信用社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推动;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是为促进农村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因此农信社的经营活动要以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支持农业发展为宗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信用社有助于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农信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从农信社贷款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贷款门槛低,需要贷款的农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到贷款,为农民提供了方便。第二,农村信用社通过贷款给农民,优化了资金结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通过收取利息盈利,以往农信社的资金没有借贷出去,造成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农信社把资金贷给农民,既充分利用了资金,又为农民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了农村的经济。第三,农民利用贷款对农村各项设施进行改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比如,农村的灌溉设施对农田的意义重大,交通设施对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有重要作用,这些设施的完善需要贷款支持。修缮各项设施既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第四,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低。民间借贷的缺点是利率高,贷款人难以背负高利息,而且容易发生借贷纠纷,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建设。从信用社贷款利率低,而且手续简便,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信用社要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优化,明确产权归属。为贯彻“三农”政策,有必要对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进一步体现信用社的支农本色。同时通过改革,划分产权归属,加强信用社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业务水平,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另外,明晰产权可以对信用社的经营起到激励作用,改进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对风险的预防和规避。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要顾全大局,坚持逐渐过渡、稳中求进、因地制宜。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自然环境、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也不相同,导致各地区信用社的效益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在改革产权制度时要考虑各地的不同情况。每个信用社要根据各自的自身条件、当地的经济水平、企业管理理念采取不同的产权关系,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把信用社改革为股份制企业;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宜采用股份制,可以把信用社改革为更适合当地经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对经济发展适中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产权制度。

2.农村信用社需要创新业务品种,多层次服务“三农”

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是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其业务范围主要是为农民提供贷款、理财等服务,可以说信用社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一要坚持信用社扶持农村的宗旨,通过加大基层网点的覆盖率,提供多品种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农民通过信用社融资、贷款,为需要贷款的农民提供贷款,为需要存款的农民创收,加快农村资本的流通,以达到帮助农民,为信用社增加效益,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只有逐步完善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才能使农民和信用社双方都得到发展。二要提高信用社的信用度,使农民真正从信用社得到实惠。构建良好的信用度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县乡级政府要明确信用社的具体负责人,并鼓励村干部发挥宣传、带头作用,为信用社信用度的构建工作打好群众基础。信用社只有提高信用度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切实起到扶农助农的作用。三要在信贷业务中建立客户经理制度,信贷业务是信用社的主要业务,需要一批专业的金融人才来管理,同时客户经理也可以为农民解答疑问,提供咨询服务,为农民推荐更优惠的服务品种,并给农民介绍国家最新的贷款政策和各种信息。客户经理不仅能推销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又能为农民选择最实惠的服务。

3.坚持以农为本,提升农业产业化升级

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实施民主管理,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如下作用: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农产品品种的升级、收割设施的购置等,提高农民、政府和信用社的收益。二要支持农村开拓休闲产业,利用农村独特的环境优势和原生态生活方式,赋予农村的各项资源以商业价值。比如“农家乐”产业可以让人体验乡村生活,农村观光产业可以让人体验种植的乐趣,这些产业发展都需要信用社的支持。三要大力支持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大规模的养殖业不仅能给农民创收,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四要支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疏通道路交通,完善灌溉设施,改进电路设施,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结论

可见,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不仅可以为农民解决资金困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信用社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提供多种类的业务,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赵志星.农村信用社如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J].中国-东盟博览,2013(09):125-126

农村信用担保 篇7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性质的基层金融机构, 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信贷, 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由于一般农户缺乏抵押、质押, 信用评分技术 (Credit Scoring) 往往成为农信社对农户贷款的主选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户信用评估制度是农信社发放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然而, 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估, 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 关于农户信用评估的理论正处在发展过程当中, 到目前为止, 衡量农户信用的指标体系尚无权威的概念。另一方面, 每个评价指标对农户信用水平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差异, 但客观公正的指标权重却不易设定。第三, 农户的信用评估具有很强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蕴含于农户生产、生活以及其生存环境中。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 (PCA) 对数据的最佳综合简化能力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BP) 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相结合, 通过PCA-BP模型构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 克服了以往此类研究中的信用评估指标存在自相关、指标赋权主观随意性较大和评估过程泛化能力弱等缺陷, 为农信社对农户的信用贷款业务提供快速而量化的农户信用评级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目前评价农户信用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系统模型与信用评级分级模型, 比较常见的有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 (谭民俊等[1], 2007;胡愈等[2], 2007) 、模糊模式识别 (王树娟等[3], 2005) 和信用评分法 (刘敏祥[4], 2003) 。此类方法的实质, 就是将借款人经济状况或影响到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若干指标 (如借款人的收入、年龄、资产状况等) 赋予一定的权重, 通过某些特定的方法得到能够反映信用状况的信用综合分值, 并将其与基准值比较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目前这类方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较常采用的一种信贷分析模式。其缺点是:在构造判断矩阵做出各因素间相对重要性评价时, 离不开人的经验, 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二类是非线性判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 此类研究较少, 温涛等 (2004) 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设计了农户信用评估系统与运用, 从重庆市选取了150个农户进行评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但其选取的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造成神经网络本身的训练过程不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 国外有学者将数据包络分析 (DEA) 引入了农户的信用评估策略[6]。但DEA的决策单元相对效率只能通过投入或产出测算, 而且两种角度的测算结果通常不相同;此外在适应性方面该方法还存在不足, 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评估手段目前还处在探索中, 主要使用的是专家系统模型与信用评级分级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甄别、综合评估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本研究的目标与方案设计

本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估策略。该策略以农户信用评估为主线, 考虑农信社实际工作情况, 选取衡量农户信用的影响因素, 并给各因素分别进行量化, 建立完整的农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对农户信用评级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增加信用评估系统的合理性。同时, 引人神经网络评估方法, 利用其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和自学习能力, 进行农户信用等级的评估。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

(一) 构建农户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

农户信用评估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 评审内容复杂, 建立能够从各个方面综合体现与衡量农户信用的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农户信用评估的特点, 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 将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级指标为准则层, 分别从农户户主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家庭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决定农户信用等级。二级指标为具体评价指标层。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包括: (1) 家庭年收入水平。大部分情况下, 农户还款来源来自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越高, 违约的风险越小。 (2) 收入结构。农户非农收入反映农户的商务经营能力, 家庭非农收入越高, 农户的商务经营能力越强, 贷款的安全性越高。 (3) 年支出水平。农户的支出水平是农户借贷意愿的重要表征, 其中蕴含了还贷风险。 (4) 家庭总资产。家庭总财产是农户过去经营成果的表现, 既是衡量农户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又是反映农户偿还能力的指标。 (5) 资产结构。流动资金对于借款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农户流动资产越高, 贷款越有保障。 (6) 经营项目。农户从事的主要职业决定了农户的经营风险, 他的经营项目体现收益水平、收入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 (7) 宅基地现估价。房产自有、房产值价高的农户要比租赁住房、房产值价低的有更强的偿还能力。 (8) 家庭养育负担。农户需要供养的人口越多, 偿还能力越差。 (9) 农户年龄。年龄小、工作年限短, 获利能力往往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同时, 年龄迫近退休年龄, 则身体素质渐差, 在支付各种费用方面的开支会有所增加, 从而用于还款的纯收入的水平则会降低。 (10) 家庭主要决策人的受教育程度。按常规, 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受教育程度越高谋生手段越多, 可工作的领域越广, 则借款人便能利用所具有的技能获取足够的收入。 (11) 是否拥有各类保险和政府补贴。此类指标表示借款人抵抗意外事件的能力。

(二) 构造PCA-BP模型进行农户信用评级

主成分分析 (PCA) 是将研究对象的多个相关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由于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到的变量众多, 且指标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得到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有一定重叠。因此, 本研究利用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作为原来众多变量的线性组合, 组构农户信用评级的有效因子, 并计算因子得分。接下来的研究中, 就可在反映信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 利用少数不相关的主成分指标 (因子得分) 来替代原始的多项指标, 提高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速度和效率。

BP神经网络模拟了人脑神经元基本功能和网络的基本特性, 具有分布式记忆、并行处理及联想、自组织的学习能力, 对解决非线性问题有着独特的先进性, 它可以避开复杂的参数估计过程, 同时又可以灵活、方便地对多成因的复杂未知系统进行高精度建模。

神经网络运用于信用评估包括学习和判断两个过程。首先, 用训练集的数据训练这个网络, 使不同的输入向量得出相应的输出值, 当误差降到一个指定的范围内时, 神经网络所持有的那组权数值就是网络通过自学习得到的权数值, 即完成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过程。在本研究中, 把由PAC分离出来的主成分指标代替原始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 用农户的最终信用评级结果作为输出变量, 最终得到进行农户信用评级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 输入测试样本数据, 让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输出待评价农户的信用等级, 即实现神经网络的农户信用评估操作。

四、农户信用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苏北X市某农信社2008年三季度收集整理的277个农户信息及五级信用评价结果 (从低到高分别为BB级、BBB级、A级、AA级、AAA级) , 数据内容涵盖农户的资产、收入、经营以及农户的基本情况、信用等级等内容。本研究先将各农户信息按照有关的指标体系进行归纳, 并采用前20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 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将得到的主成分作为评估BP网络的学习样本, 构建信用评级网络。接着将后77组数据的主成分输入训练好的网络, 并将网络计算出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农户的原始信用等级进行比较, 考察该信用评估体系的有效性。

(一) 农户信用评估指标的主成分提取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将200组农户13个信用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 进行标准化处理 ( 为该指标样本数的平均值, Sj为该指标样本数的标准差) 。接着将标准化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 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 得出的相伴概率结果为0.000, 小于显著水平0.05, 认为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接着, 运用SPSS的Principal component函数对导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各成分的贡献率以及各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发现前5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748%, 大于主成分所要求的累积贡献率达80%的标准, 因此选择前5个主成分作为待分析的主成分因子, 并计算它们的主成分载荷。

第一主成分与家庭年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年支出水平、家庭总资产和经营项目关系密切, 第二主成分则与宅基地现估价和是否享有政府补贴联系紧密, 第三主成分偏重于农户的年支出水平和家庭总资产, 第四主成分主要考虑农户家庭养育负担及其年龄, 第五主成分则是农户的保险类因子。五者侧重各不相同, 相关性较小, 可决定将计算得出的5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经过公式Fj=βj1x1+βj2x2+...βjpxp (j=1, 2, ..., m) 变换后的因子得分代替原农户信用指标作为BP信用评估体系的输入样本间。上式中, βjp为载荷矩阵, Fj是因子得分。

(二) 神经网络农户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 训练集样本农户的主成分因子共有5个, 每个主成分因子对应1个输入结点, 因此神经网络的输入结点共有5个。信用评级的输出结果可以分为5种, 即:AAA级、A级、A级、BBB级和BB级 (图1) 。每1个输出对应1个结点, 所以输出结果共有5个。信用评估结果如为AAA级, 输出应该为 (1, 0, 0, 0, 0) , 评估结果如为AA级, 输出应该为 (0, 1, 0, 0, 0) , 其他 (0, 0, 1, 0, 0) 、 (0, 0, 0, 1, 0) 、 (0, 0, 0, 0, 1) 分别代表A级、BBB级和BB级。

中间结点数 (H) 的上限与输入结点数 (m) 及输出结点数 (n) 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本研究经反复试验, 发现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0时的BP网络所得到的误差最小, 因而确定选取10个隐含层节点, 最终建立的BP网络模型结构是5×10×5, 其基本结构 (见图2) 。利用MATLAB软件实现神经网络, 隐含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采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 输出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 学习速率为0.1, 使用trainlm函数训练网络, 经过45次的学习, 网络达到收敛, 误差值降低到0.01以下 (见图3) , 运算结束。

五、结论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 为农信社的农户信用评估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借鉴, 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农户信用评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要的综合因素, 作为网络新的输入样本空间。这样既优化了网络结构, 减少了输入维数, 又能降低样本间的干扰, 提高了评估的性能。为了更好发挥该信用评估系统的作用, 还必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户的诚信数据库, 为农户信用评估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谭民俊, 王雄, 岳意定.FPR-UTAHP评价方法在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 2007, (5) .

[2]胡愈, 许红莲, 王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评级探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7, (1) .

[3]王树娟, 霍学喜, 何学松.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模型[J].财贸研究, 2005, (5) .

[4]刘敏祥.我国农户信用分析的规范化数据[J].农村金融, 2004, (1) .

[5]温涛, 冉光和, 王煜宇, 熊德平.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运用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4, (8) .

探析农村信用社信用卡业务外包 篇8

业务外包是指银行通过协议将内部工作转交由外面其他公司完成的一种形式, 包括信息技术外包 (ITO) 、业务流程外包 (BPO) 和知识处理外包 (KPO) 三种。随着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的接轨, 国内银行开始涉足外包业务, 主要集中于IT相关业务和信用卡业务。

二、业务外包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普遍形式

业务外包是银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 也是银行调整战略实现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除了大家常见的系统外包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 (ITO) 外, 国内银行开始尝试业务流程外包 (BPO) 。如2006年9月神州数码与宁夏农村信用社开始业务外包的合作, 一年后实现了成功发卡, 用事实印证了业务流程外包 (BPO) 在我国的可行性, 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金融服务整体外包时代。随着信用卡资料录入、制卡、催收、后台操作、客户服务等业务分别开始外包, 业务外包成为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普遍形式。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银行对操作层面的员工开展人事代理外包,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外包建立了直销队伍, 广发银行也在呼叫中心、催收等业务方面进行外包探索。业务外包不仅是降低成本的捷径, 更体现了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

三、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卡业务走外包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广大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居民迫切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卡业务。根据国内已发行信用卡的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来看, 基本上走的是业务外包的形式。

SWOT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项目的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会) 和threats (威胁) 的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 然后再调整项目策略, 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现在我们通过SWOT分析法来分析农村信用社信用卡业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请见下图:

农村信用社信用卡业务实现外包存在很多优势, 首先是节约发卡成本。据某省农村信用社不完全统计, 如自行开发信用卡系统到实现对外发卡, 共需花费5000多万元, 若采取业务系统外包, 仅需花费300万。外包可将固定投资成本转变为变动费用成本, 农村信用社无需投入太多的资金, 就可进入信用卡行业。

其次, 避免走商业银行走过的弯路, 把握最新潮流和直接享受最新的技术。目前, 国内大部分已发卡的农村信用社均与中国银联下属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合作外包方式发行信用卡。银联数据公司已与江苏、福建、湖南、云南等多家省级农村信用社签订外包协议并累计管理超过1800万张贷记卡。信用卡业务外包项目在业务与技术上都比较成熟, 具有“投入低、审批易、上线快”等优势。实践证明信用卡业务外包不管从风险管理还是业务操作上都是完全可行的。

再次, 容易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批, 缩短行业进入时间。外包服务商 (如银联数据) 的发卡系统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规范的技术标准, 并已通过人行的验收, 在中国银联的系统认证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证明。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 将比较容易通过银监部门关于系统方面的审批。

最后, 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外包后可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注信用卡的核心业务, 营造比较优势。亚当·斯密说过, 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 一经采用分工制, 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农村信用社通过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 将信用卡业务进行专业化、市场化和分散化, 集中自身优势和有限资源专注核心业务, 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效果。

由于业务外包是将原属于一个主体的工作分拆给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利益主体来进行合作, 再加上农村信用社信用卡业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短期内推行业务外包仍存在着一些劣势:一是农村信用社信用卡发卡和营销经验贫乏;二是寻找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并与之谈判需要一定的成本;三是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 原定的外包价格过高或要求过于苛刻, 使农村信用社不得不承担额外的成本;四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无法知晓外包服务商的内部情况变化, 存在监控盲区。另外, 农村信用社外部的威胁也不少, 如信用卡产业竞争激烈, 对手众多;需要开发新业务拓展渠道;信用卡产品功能复制严重, 很难有创新;如不加快发展信用卡业务, 将面临高端客户流失的风险。

但是, 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卡外包业务也存在着很多机会, 一是信用卡行业均处于迅速增长期, 市场前景巨大;二是农村信用社高端客户对信用卡的需求较大;三是农村市场是信用卡发展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四是借记卡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银行卡业务经验;五是外包服务商帮忙构建安全、高效的贷记卡业务系统。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外包业务的SWOT分析, 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卡业务外包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面临的威胁与劣势十分突出。为了规避劣势, 农村信用社可以选择减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威胁的发展战略, 从自身优势寻求出路, 充分借鉴其他银行业务外包的先进经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引进先进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和经营管理理念, 提高盈利能力和树立信用卡品牌。从外部威胁而言, 要避开商业银行的优势市场, 而选择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 走服务地区经济的中小型银行和社区银行路线, 提高信用卡创新功能的开发力度, 确保农村信用社在信用卡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的主流地位。

四、策略建议

随着农村信用社信用卡业务外包的迅速开展, 对业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也成为当务之急。但农村信用社有自身的业务特点, 因此只能将商业银行的经验作为参考, 不可生搬硬套。

第一, 明确界定信用卡业务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范围, 保障农村信用社对核心业务的控制权和处理能力。外包服务商最基本的商业模式是服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即同一套系统平台外包给多家银行, 提供标准化服务) , 其系统的升级、扩展和客户化计划很难与某一家信用社业务的发展变化要求相一致, 因此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外包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 应明确保证核心业务实行自营, 非核心业务才进行外包, 保障对核心业务的控制权和处理能力。

第二, 制定严密高效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和建立相互牵制、合理监督的管理机制。外包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应该做到下面三方面的要求:首先, 外包的业务、服务商及业务外包的目的和操作程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其次, 农村信用社和外包服务商双方必须有能力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估外包风险, 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再次, 确保农村信用社和监管当局能有效监管外包的程序、操作与记录。

第三, 全方位考虑和选择, 寻找适合自身的外包服务商。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良好的业界口碑、丰富的外包经验、高超的业务整合能力、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流程、规模化的服务体系、专业化的团队运作、合理的外包价格等。此外, 外包双方共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管理思路、经营方式都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到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才能确保其在该活动中理解并实现农信社的目标。

第四, 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亲躬实践。国内外信用卡业务做得好的银行, 都是在进行了较长时间自营之后才转向外包的, 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银行在自营期间所积累的全面、深厚的经验成为其外包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由于农村信用社目前还缺乏信用卡业务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采取外包服务的办法来弥补, 但农村信用社内部自身对信用卡业务的深度理解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因此, 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亲躬实践, 这过程只能缩短而不能省略。

总之, 业务外包给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卡业务带来很多好处, 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和国内商业银行先进的经验, 理性地考虑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条件和在金融业务分工中的作为, 努力做好信用卡业务外包工作, 甚至力争成为社区银行外包服务的提供商, 从而使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包含更广泛的功能, 在金融服务外包的潮流中做出更多贡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普遍形式, 通过SWOT分析法对农村信用社信用卡业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卡业务外包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业务外包,信用卡,农村信用社,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9

[2]杨大楷.推进我国开展银行业务外包的探索, 世界经济研究.2007.11

[3]王晓霄.银行业务外包问题探讨, 南方金融, 2004.3

农村民间信用发展研究 篇9

1 促进农村民间信用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农村民间借贷具有深厚的现实发展基础, 它能够便捷地利用农村民间社会、经济、信息资源, 降低融资活动所必要的信用评价的执行成本和融资交易成本。而且, 民间融资形式灵活多样, 能够满足各种农户形态各异、规模有别的资金需求, 它向农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功能是当前中国正规金融机构所无法完全替代的,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 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调查结果显示, 民间借贷成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 这个趋势日益显著, 这种需求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生存空间。然而, 事实同时显示, 农户对民间借贷秉持保守的风险意识, 农村民间信用基础并不十分坚实, 这又将阻碍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阻力何以形成、又如何解决?目前, 问题的关键是, 农户对民间借贷中的信用风险尚无有效的识别、防范与化解措施, 导致农户对民间借贷中资金的安全性没有充分的把握, 农民在应对信用风险时, 往往采取十分保守的防范措施, 总体的风险意识十分保守。

农村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与方法, 农民在民间借贷关系中无论是借贷资金供给者还是借贷资金需求者, 都没有稳定、成熟的方法来识别对方的信用状况和借贷关系中潜在的信用风险, 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防范风险的措施, 为应对偿还借贷资金时的不确定性, 放款人采取谨慎的态度应对借款人, 也是一种原始朴素的防范风险措施。同时, 尽管民间借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很强的生命力, 但它在我国目前尚未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这就意味着由此渠道融通的资金信用风险较大。一旦信用关系破裂, 借贷资金中只有很有限部分能获得国家法律保障, 主要是借贷利率在规定范围之内的部分, 即不高于同时期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的4倍的部分, 超过的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这些不受法律保护的借贷资金, 无疑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为补偿这种风险承担, 放贷者往往采取提高借贷利率的方式, 甚至放弃提供借贷资金, 由此加大了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 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互不信任, 加剧了借贷资金的信用风险, 造成农村民间借贷关系自诞生而始就存在脆弱的品质, 从而严重阻碍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扩展、阻碍农村民间信用关系的健康发展。缺乏坚实的民间信用基础, 妄谈发展农民民间借贷等各种民间金融, 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这种现实关系更加凸显了促进农村民间信用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必要性。

2 促进农村民间信用发展的可能措施

为适应并促进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为促进民间借贷中民间信用关系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呈现出的相关情况,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与经验, 在此总结几点认识, 作为解决问题的可能措施:

第一, 加速建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为提高民间借贷中风险识别能力提供基础性条件。个人信用体系是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发达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性条件。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不充分, 银行对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无法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于是要对借款申请人进行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查, 这不可避免地耗费时间和人力, 而最终银行会将此项耗费作为成本, 通过提高借贷资金价格的方式转嫁到借款人身上。农村民间借贷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农村民间借贷交易双方通常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既定的人际关系, 彼此比较熟悉或容易了解情况, 对放款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可以掌握更加真实可靠的征信信息, 征信费用大大降低, 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尽管如此, 这种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却没有严格保证, 放款人无法追究虚假信用信息的任何法律责任, 所以, 相信这样的信用信息也存在风险。为此, 放款人也可能通过抬高借贷利率来补偿自己对这种风险的承担。这种现实无论对降低借贷资金价格, 还是对提高民间借贷中风险识别能力, 避免民间借贷中出现“不良资产”等, 都是严重的阻碍。事实上, 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缺乏已经阻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信用范围内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奖惩机制, 例如, 对信用不佳的个人进行舆论监控或请专门机构追究责任;对信用良好的个人给予贷款激励, 如增加可贷款额度、延长还贷期限等。加速建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就为提高民间借贷中风险识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 对降低农村民间借贷的盲目性和资金风险尤其重要。

第二, 借鉴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期方法, 提高防范民间借贷信用风险的能力。银行在审核借款人申请、核定贷款价格时要同时评估贷款的风险度, 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同样需要进行贷款风险预期, 只是在形式上可能采取非正式的、内容简单的方法进行。一般来说, 民间借贷的风险度与以下因素相关: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和人品声誉、借款的用途、借款有无担保、借款金额大小及期限长短等。银行通常将信贷违约风险成本计入借贷价格, 通过提高借贷利率对银行承担的风险予以补偿, 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银行较为固定的业务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可以学习并借鉴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期方法, 提高预期民间借贷风险的水平, 在当前缺乏权威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情况下, 这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防范风险的做法。

第三, 重视农村民间借贷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 维护信用文化基础。

民间借贷资金的形成, 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的过程。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更是一个借贷交易关系逐渐培养和建立的自然而缓慢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所培育起来的交易关系和交易规则一般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个过程, 一方面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农村, 商品交易更加普遍, 市场交易行为更加广泛和深入, 对借贷资金的需求总水平更高, 民间融资活动更加活跃, 农民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 促进了当地农村货币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 积极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当地农村社会民俗中信用文化的发展程度。民间借贷是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以交易双方的信用为基础, 人们的信用观念和当地信用文化传统在建立民间借贷形式的民间信用关系时, 对防范和化解借贷资金信用风险,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 顺应民间金融的发展, 尊重民间借贷的发展规律。民间借贷活动就其本质, 是民营经济在货币资金市场上的表现形式, 是市场交易的产物。我国积极发展民间金融, 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 是历史的必然。农村民间融资渠道的开拓, 一方面依赖于民间金融力量在农村土壤上的自然成长, 另一方面需要正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支持和引导。目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因为事实上存在的金融抑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受到牵制。前文调查结果显示, 总体上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可用的借贷资金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农户将闲余资金存放在分布于农村当地的各种民间融资渠道中, 进而放回农村且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安全保障, 就可以将这些货币资金保留在农村使用, 以备“三农”发展的货币资金需求不足。因此, 发展农村当地的民间融资活动、开辟民间融资渠道, 则无异于给农业发展铺设资金的输血管道, 以利其货币资金融通, 实现经济补血。

民间融资机制的核心问题是融资价格或借贷利率的定价。现实中民间借贷利率的形成遵循其特定的客观规律。在制度上, 民间借贷等民间融资行为游离于正式金融监管制度之外, 也在中央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正式金融体系之外, 因而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民间借贷, 利率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有限。在这种经济和金融制度环境下, 民间借贷利率较少受到人为干预和政府政策调控, 基本上是民间借贷活动的市场决定的, 这种独特的利率形成机制产生的正是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定价的民间借贷利率有其重要的市场信号作用:作为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看不见的手”, 它对农村借贷资金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均衡, 且以经济方式解决农村资金紧缺的问题, 对此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必须予以尊重。在农村民间借贷过程中产生的借贷利率, 是由流通在农村领域的货币资金供求关系和其信用风险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果在农户的民间借贷过程中人为强调农贷的低利率政策, 则可能严重扭曲这部分资金供求关系的真实市场状态, 从而进一步激化原有的资金供求矛盾, 阻碍民间融资和私人借贷关系的正常建立与发展, 增加高利贷的隐蔽形式, 也会为资金供求双方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化解信用风险措施等合理行为带来阻力。

摘要: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之外的重要补充力量, 为维持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由于受到现实制度约束, 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 探索推进民间借贷活动进一步发展、构建农村民间信用基础。

农村信用担保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 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 也是我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之一, 而农村金融问题的产生绝大部分与各种各类风险, 特别是信用风险的发生密切相关。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信用风险, 以扭转信贷资金不下乡, 从而增加农村资金供应的问题已成为当今农村金融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特点

(一) 信用风险规模较大。

巨大的信用风险导致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差、风险大。2007年末,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3%, 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为54.1%, 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9%, 个别农村信用社按五级分类计量不良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0%以上, 从整体上看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农业金融机构为减少不良资产, 改善经营业绩, 就会把资金更多地转向信用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农村金融供给量, 加剧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

(二) 信用风险高度集中。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的收益具有同质性, 由于生产状况或农业企业收益欠佳造成的信用风险容易在某个地区集中。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因此, 对于面向该地区发放贷款的某一家金融机构而言, 当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不良时, 它将会面临过度集中的信用风险, 这与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相违背。

(三) 担保等传统方式解决信用风险效果低下。

由于农村土地、荒山、塘堰等承包权没有专门的评估机构, 很难对其价值进行评定, 也很难实现交易, 农村房产不能办理符合贷款担保抵押条件的《产权证》, 又没有类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之类的社会中介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很难依靠这些传统方式解决。因此, 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有效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信用违约互换的避险机理及应用条件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主要和最基础的信用衍生产品, 信用衍生品是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保留资产的前提下, 将贷款或债券等资产的信用风险剥离出来, 在市场上被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使信用风险第一次拥有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的对冲手段,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 被称为21世纪最具吸引的金融衍生产品。

(一) 信用违约互换的避险机理。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重要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是在保留基础资产所有权的情况下, 提供信用风险保险的金融和约。在信用违约互换和约中, 信用保护的买方 (通常是银行) 拥有资产, 并将一项或一组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到信用保护的卖方。信用保护买方在合同期限内定期向信用保护的卖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 为由信用事件 (credit event) 引起的某项资产的损失寻求保护。保护的卖方提供潜在违约的保护, 保护卖方在从信用保护的买方获得一定费用支付的同时, 则承诺在合同期限内, 当对应信用违约时, 向信用保护的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 承担不属于他的资产的风险。 (如图1)

利用信用违约互换, 面临信用风险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作为信用保护的买方, 在发放贷款的同时, 把该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 以降低和分散本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当贷款的信用事件发生时, 可以从信用保护的卖方那里得到相当于违约贷款的面值的支付。如果没有违约事件发生, 违约互换被终止。信用风险转移到保险机构和其他投资者, 由于贷款依旧属于银行, 贷款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 银行并不需要通知借款者或获得借款者的许可, 因此既能够降低组合暴露, 又能够避免出售相应资产而引起的客户关系的破坏, 甚至可不拘于信贷限额, 发展持续性的信贷交易。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 信用违约互换使银行实现贷款转移, 实现风险资产组合的分散化管理, 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使传统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 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

(二) 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条件。

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 费用支付问题应该能够较精确的度量。信用保护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信用保护, 风险资产的违约概率和回收率是反映信用风险程度的基本参数, 决定费用支付的多少。违约概率越大, 违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信用保护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费用越高, 反之, 越低。回收率是违约后贷款残值的回收比率, 回收率越高, 信用保护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费用越高, 反之, 越低。这些数据的取得离不开健全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例如操作规范、知名度高的信用评估机构的建立及运行, 可以向需要信用信息的单位提供企业信用等级信息, 使信用保护卖方更好的了解企业信息, 同时也能够降低调查费用, 有力于信用交易的实现。此外, 对于信用事件发生后损失的度量参考主体的界定也离不开独立的会计、审计事务所的协助等。

此外, 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要求金融机构须有较高的风险管理素质。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分散化解的是原始的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信用违约互换的自身风险, 如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等。这些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国外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这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投机行为, 并且降低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交易的风险。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利用信用违约互换的对策

(一) 逐步建立农村信用评估体系。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必须有违约概率和回收率这些基本参数,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违约概率和回收率测度的基础设施如违约数据库、信用评级体系还远不完善, 金融机构对这方面的数据的积累历史不长。因此,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应通过建立银行对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网络, 提高对客户信用情况分析、分类、定级的水平, 建立农村的评估体系和相应的违约概率数据库。对于农户来说, 要结合村级组织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对于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来说, 要收集他们的财务资料和经济运行状况的信息, 像一些能反映经营、资产状况的重要指标, 如资产负债比例、存贷余额、客户数量、流动比率等, 根据历史数据及与同行比较, 并了解该行业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历史信用状况。根据评估体系评定的信用等级, 逐步积累各个信用等级下企业的违约概率的历史资料。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初步发展, 截至2007年底, 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已覆盖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 为1, 331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5.9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各级农村信用社, 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也实现了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联网运行。

(二) 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我国现有的会计、审计以及法律事务所的运作不规范, 容易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 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较差, 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 企业不合理包装上市, 欺骗投资者。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权威性信用风险评级机构, 目前大多数评级机构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 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某级政府机构或属于事业单位, 受到行政干预较多, 缺乏客观独立性和公正性, 评估结果难以得到市场认同, 导致投资者对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不能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一方面增大不利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成本, 使交易量萎缩;另一方面会加大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风险。因此, 在这方面, 我们应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建立起像标准普尔、穆迪这样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公司, 同时进一步规范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服务, 相关部门对其违规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严格制裁, 提高中介机构执业报告的可信度。

(三) 金融机构须有较高的风险管理素质。

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分散化解的是原始的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信用违约互换的自身风险, 如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等。这些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国外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这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投机行为, 并且降低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风险。

此外, 信用违约互换的创新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 强化风险意识,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在这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应要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规划, 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 对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试, 以熟悉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技术、法律规范、市场规则、风险认识和定价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论改革开放30年之缩影:农村金融改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2卷3期:77~78

[2].玮红.营造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对策建议[J].华北金融, 2008, 4

[3].田华茂, 何洁.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农村金融, 2006, 9

农村信用担保 篇11

严格标准,切实发挥办事处指导协调职能。信用工程建设是贷款营销的前提和信贷管理的基础,既是一项利民兴社工程,又是一项服务社会工程。为扎实开展好此项工作,省联社烟台办事处将信用工程建设确立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各联社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分片包社、客户经理包村包户责任制,对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全覆盖式地扎实细致地走访调查和建档评信工作,在评定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认真执行准入、退出机制,切实维护、更新好信用档案。此外,办事处还专门到烟台市工商、税务等部门收集整理了各县市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数据,印发各联社督导其与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搞好对接,并通过按旬通报调度和专题召开现场会等形式,督导各联社有效提高信用工程建设的覆盖面和评定走访工作质量,确保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扎实开展,坚持做到“四个到位”。根据信用工程建设目标,各联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各单位一把手作为信用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信用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负总责,班子成员根据包社、包村、包点、包户,组织有关人员逐村逐户开展信用评定工作。二是质量考核到位。将信用户、信用企业的覆盖面和评定质量纳入干部员工绩效工资考评,对圆满完成信用工程建设任务且经得起检查的联社,给予专项奖励;对工作不认真、不到位甚至弄虚作假的联社,扣罚领导班子成员绩效工资。三是地方参与到位。信用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市农村信用社充分依靠县乡两级政府、村委会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搞好宣传发动和联系协调工作。四是监督检查到位。将信用评定工作纳入社会公开监督范围,面向社会公开客户经理电话和信用评定监督电话,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信用评定。

农村信用担保 篇12

一、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1.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生产经营精细化程度的提高, 扩大了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因为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的精细化程度也要不断提高。如同样的农产品销售, 过去在包装上不是很讲究, 现在大部分农产品都需要品牌, 需要包装, 需要营销, 而这些工作大部分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所以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

2.支持农业园区建设。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许多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这些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 要求农村信用社来支持。

3.支持农村中小企业。

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 在这个转折过程中, 许多农民将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一小部分创业办实体, 成为企业家, 成为商人, 大部分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创业办实体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面广、量大。

4.支持种养业规模户。

现代化农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可以用一个“大”字来概括, 特点是规模大, 资金需求量大。即使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 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的集中产出区域, 成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所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支持种养业规模户的生产经营。

5.支持加速资金周转。

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 农村异地汇款结算难,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 在乡镇保留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只具有同城、同地汇兑结算功能, 而不具备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 这就为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在资金结算上设置了障碍, 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所以要支持农村加速资金周转。

6.支持农民改善生活。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农民已经尝试消费贷款, 如购车贷款, 旅游贷款等已经出现萌芽。同时环境建设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 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民要更好地享受生活必须改善生活环境, 农村环境建设中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住房的小、低、散局面必须改变, 都有很大的资金需求空间。

7.支持农村环境建设。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 没有城镇化作前提, 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达到。在城镇化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小城镇的开发贷款, 城镇建设贷款目前都已经发放。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

1.资金手段。

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可以说资金是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手段。离开了资金支持, 尽管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一定的支持, 但是其他支持是无法代替资金支持。

2.利率手段。

利率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 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也是资金的使用代价。如果利率高, 即使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量大, 农村、农业、农民使用资金的价格和代价也大, 所以支持的效果就相对差。反之就大。

3.信用手段。

农业贷款方式传统意义上只有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 如果仅仅以这两种贷款方式服务农业, 那么就远远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为担保贷款涉及担保者的信用问题, 目前对农村自然人的信用没有人能作出正确的评判, 所以农村中的自然人作担保缺乏信用支持, 法人大多是私人企业, 大部分不愿意为别人担保而承担偿还债务的义务。同时, 抵押贷款涉及到农民抵押物缺乏或者有抵押物而其抵押物权属证明难的问题。如, 农民的房产大部分没有“三证” (房产证、土地证、契税证) , 所以不可能作为合法的抵押物。因此, 抵押贷款的开展就比较困难。所以农村信用建设也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4.理财手段。

农民在投资理财方面金融知识缺乏, 而农村信用社既熟悉农村情况又有相对丰富的金融知识, 完全可以在理财方面为农民出谋划策。

5.结算手段。

农村资金汇划、汇兑相对还是比较难。所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 尽快解决农村资金汇划、汇兑难问题, 这是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6.信息手段。

农村信用社相对来说在信息的掌握方面有较多的优势, 纵向来说既掌握国家的金融宏观政策信息, 又掌握基础农村实际情况, 可以说顶天立地;横向来说既掌握整个金融业的情况, 又掌握当地经济运行的情况。因此, 农村信用社政策信息和实务信息都比较充分地掌握, 完全可以把信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法

确定了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那么方法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运用适当的方法就可以使手段发挥最大的效应, 从而使支持对象更好地受益。就泽州市农村信用社来说, 支持新农村建设可以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是在对象上:一般支持和重点支持相结合。二是在时序上:季度支持和年度支持相结合;三是在方式上:常规支持和创新支持相结合;四是在数量上:结构支持和总量支持相结合。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有了支持对象、支持手段、支持方法还不足以达到支持的效果, 最后必须有支持的措施作保证。从泽州农村信用社来看,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以保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

1.加大筹资力度, 满足资金支持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最重要的手段是资金手段, 所以农村信用社自身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才能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职责。要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 必须加大筹资力度, 扩大资金总量。除此以外, 政策上要保证农村资金用于农村, 这样农村信用社就有资金实力。

2.改善经营管理, 保证利率支持的开展。

利率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保证,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要求农村信用社让利于新农村建设, 如果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管理不善, 让利以后就要亏损, 就没有办法让利了, 也没有让利的能力。所以, 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发挥利率手段的作用。同时, 只有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 才会灵活运用利率手段, 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

3.提高人员素质, 承担信用支持的责任。

信用手段、理财手段、信息手段的发挥都需要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为这些手段的发挥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人掌握相当程度的知识。如信用手段的发挥需要人掌握一般的信用知识, 掌握信用评估的知识, 掌握担保抵押的知识, 掌握信用法律法规的知识。理财手段的发挥需要人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 掌握证券投资的知识, 掌握最前沿的金融知识。信息手段的发挥需要人掌握基本的经济金融动态, 掌握经济金融的政策变化, 掌握当地当时的经济社会的一般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信用支持、理财支持、信息支持的责任。

4.完善支付体系, 确保结算支持的成效。

农村信用社要加快自身信息系统建设, 提供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加入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建设, 扩大票据使用和流通范围, 结算功能;尝试组织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 为农民工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 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 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结算服务现代化;不断推进结算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开发适合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结算服务品种, 真正方便农民的非现金支付;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 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 逐步推进农村结算服务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结算手段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5.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支持方法的效果。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法主要有:在对象上, 一般支持和重点支持相结合;在时序上, 季度支持和年度支持相结合;在方式上, 常规支持和创新支持相结合;在数量上, 结构支持和总量支持相结合。这些方法要提高效果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因为这些方法需要工作的协调性, 需要工作的重点性, 需要工作的统一性, 需要工作的主动性, 需要工作的创新性。而要做到这些内部管理是否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 只要内部管理完善了, 工作上的协调性、重点性、统一性、主动性、创新性才能体现出来。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几方面的设想。

上一篇:移动图像分割方法研究下一篇:保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