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学

2024-05-19

学生会学(精选12篇)

学生会学 篇1

摘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会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及方法,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让学生自读文本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创造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边动脑边动手,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在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加以解决。如教学“倍数与约数的意义”,指导学生初读时先让学生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约数与倍数的意义),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倍数和约数的关系?倍数和约数能单独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解读中提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二、问题解决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例题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思维故障进行疏导,强化学生的认识。如教学“通分”时,比较3/4与5/6大小,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简便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抽象出通分的概念。这样,既让学生解决了通分这个新问题,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了疑问,学生便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全神贯注地学习。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中疑、疑中学。如教学“倒数”时,一个学生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里,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这时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明确:因为0与任何一个数相乘的积总是0,所以0没有倒数。

三、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问题解决教学正是依照这一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老师先让学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3/4、3/22、7/25、7/45、9/40、9/70等分数化成小数,老师板书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几个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有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数的分子,还是在分数的分母?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老师在其中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学生把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探究、比较,然后得出:一个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随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判断几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出示5/35与7/35给学生判断。当学生判断后,再用计算器验证,发现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35却能,这是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发现并总结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样,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讨论、思考、比较、归纳,发现了分数化小数的规律,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小学生理解时较困难。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因此,教学时教师尽量给予学生较多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成功和失败,解决问题,寻找结论。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学生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较难理解。于是,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装有红色液体的杯子里投入石块,由于石块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验,对体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而解决什么叫作体积这个抽象概念。

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组合作互动可以促进学习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课堂引进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如教学“乘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积大于(或小于)被乘数”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亲自演算验证,学生会发现并归纳出:当乘数大于1时,乘得的积大于被乘数,当乘数小于1,乘得积小于被乘数(被乘数不等于0)。

总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学生会学 篇2

日子如白驹过隙,回首间,一年的学生会生活到了结尾,学生会的历程,回忆起,便是五彩斑斓的。有过开心,有过泪水,不论成与败,点点滴滴都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美的回忆。

凭心而论,刚进入大学的我,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清楚,仅凭着一腔热血和新奇加入了学生会,在学生会中接触了很多的人和事,细心照顾和指引我的学长。学姐,是我最觉得温暖的人,在学生会各项活动中,我所学到的经验和历练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一路走来,苦涩与欢欣并存,得意与失意同在。也许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在这终曲响起的时刻显得让人留恋和不舍。

在学生会宣传部工作,外人看起来,宣传部的工作简单,轻松,“不就是画画嘛!”一直是外人对宣传部的见解,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每次接到出海报的任务,我们都会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每一张薄薄的纸质海报都是我们努力而得,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张麻纸思考半天,有时候,我们要调色调好几遍,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海报上有一点点瑕疵二重新来过,为此,我们需要牺牲很多休息时间,但我们从来没有怨言,认认真真,为我们所选择的职责付出,在出错的时候我们会着急,会难过,在海报完成后,我们会开心会高兴,所有的情绪会因海报而喜而悲。但也因此,我们多一份付出也多一份收获,在宣传部,我接触到了很多的人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了相同的爱好和一致的默契,我们一起在学生会宣传部成长。

试想,如果工作没有激情,那么便会出现被动工作的局面,工作只为完成任务,也就无心工作,这样对自己并无好处,激情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并享受工作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当完成海报工作的时候那份成就感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在学生会,不论做任何事成功的喜悦都伴随左右。学生会是个大家庭,而每个部门都是这个大家庭下的一个小家庭,我不仅是个体还是群体中的一员,工作中我们需要合作,积极做事,友好合作,当然,我工作中还有不足之处,好友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越做越好,努力争取完善自我的不足之处,将学生会工作的职能发展的更好。

学生会

以学定教,让学生会学 篇3

一、把握起点,走向“智慧定位”

纵观我们教学的过程,往往对学习起点把握不当。起点过低,会造成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起点过高,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整个课堂出现以教师为主的场面。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却产生了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把握编写体系,尊重学习的起点,让知识的掌握从无序走向有序,让方法的形成从散状走向结构。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第四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这是学生第一接触寓言故事,通过教学应当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渗透寓言的基本特征,即借助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达到教育、讽刺、劝戒的作用。到了中年级再学寓言故事时,教师要瞄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已有学习寓言时积累的经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寓言,先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读懂故事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这样的教学就能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着力解决自学中未能攻破的难点。

二、突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

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习惯从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的串联来推进学生学习。“提问”对引发学生的思维、导向学习的内容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变着花样提问,学生察言观色地回答,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优秀学生的对话,导致了大部门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游离、懒于思考的现象,更多学生的“学”成了被学,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九色鹿》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全课只设计了三个环节: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但在这三个活动环节中,很好地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真读、真说、真写,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纵观薛老师的课,没有任何琐碎的问题,学生在一个个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乐此不疲,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让课堂呈现“学生忙碌,老师闲”的情境,把课堂真正让给学生。

三、板块推进,加强语言实践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种感悟式的课型曾一度流行于我们的阅读课堂。读中感悟,从感悟词语到感悟句子,从感悟课文内容到情感,“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是阅读课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方式。不可否认,感悟式的课堂,为学生的多元解读、个性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教学结构模糊、学生思维平面化、教学落脚点不明确的弊端,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讲读感悟式的教学转变成语言实践型课堂,把学习组织成一个个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充分实践,让他们在参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由讲读感悟式向语言实践转型,我们可以这样组织学习活动:

1. 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求婚→考验→进藏→结婚。

2. 表格梳理,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经过。

(1)默读进藏部分,自主完成表格。(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

(2)交流汇报表格内容。

(3)引导学生发现民间传说的特点:情节相似。

3. 复述故事。

(1)复述某个部分的内容。

(2)小组合作,借助表格复述。

(3)小组展示。

调整后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场所。在一次次全体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内容,感知了民间传说的特点,练习了复述故事的技巧,并且通过小标题概括等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复述方法作了铺垫,使语言的学习在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中层层递进。

四、细化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过多、过散,教师恨不得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都教给学生,结果“好心”却办了“坏事”。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能是“教师教过”,却达不到“学生学会”。教师教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指导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内化、迁移、实践的过程,导致教学“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精”,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有效地提高。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可以选择的教学点有很多,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用一双慧眼去筛选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基于年段目标和单元训练的点,根据教材的语言表达特点,特别要立足学生的学情,适当取舍,有所侧重。确定教学内容后,放慢教学的节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学习的过程,通过“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经历“感知——深化——迁移”的学习过程。

“教”因“学”而存在,无“学”就无“教”。从学生“学”的视角出发,建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的教学形态,教前寻找合适的“学习起点”,教中关注即时的“学习状态”,教后评估达成的“学习结果”, 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

责任编辑 陈建军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篇4

一、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设“疑”境, 激发兴趣

教师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 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100, 正确吗?学生肯定认为是错误的.此时, 老师就可以提问:“你们有办法能使这个等式成立吗?”这一问, 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但这样的设疑激趣, 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

(二) 造“议”境, 增强兴趣

学生学习过程中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 教师就要制造“议”境, 让学生质疑、讨论、各抒己见, 从而相互启发.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已学习了2, 5的倍数特征, 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 结果引发了争论.有的说“3, 6, 9都是3的倍数, 个位是3, 6, 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话音刚落, 马上有学生举出反例:“可13, 16, 19都不是3的倍数.”很自然地, 大家把视线转向了屏幕上的百数表, 竟然发现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探究陷入了困顿.突然, 一个男生兴奋地说:“21, 24, 27都是3的倍数, 但把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数字颠倒位置变成12, 42, 72, 也是3的倍数.”“我也发现了, 可这有什么用呢?”一名学生立即发表自己的意见.“两位数是这样, 三位数也是这样吗?我看不一定.试试看吧.”大家异口同声地提议.于是, 学生自己写了一些三位数, 甚至有学生写出了四位数, 他们惊喜地发现3的倍数交换数字的位置后, 仍然是3的倍数学生在自由的争议中, 逐步接近了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 创“竞”境, 培养兴趣

竞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呈现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竞争的方法激活课堂, 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这种竞争意识不仅能消除课堂中的枯燥感,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工具:一张方格纸、一个任意的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材料, 进行小组合作, 想办法求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比一比哪组用的时间少, 想的方法多.对第一个想出有突破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 给予表扬.此时, 教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通过剪、拼、思考, 列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一次成功的亲身体验, 思考不再是学习的一部分, 而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思考不再是苦恼的事, 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 一份激动人心的快乐.

二、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 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 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 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 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比如, 进行关于长方体的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带的土豆进行实际的削切, 在操作中具体地观察感受思考长方体棱、面、长、宽、高等特性, 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操作完成了, 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始至终兴趣十分浓厚.

(二)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不应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在出示例题的几个分数后, 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有限小数, 并提出要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规律的, 请你动手试一试、算一算, 找出它们的规律来.”学生开始思考探索.“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是跟它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学生普遍认为:跟它的分母有关.紧接着再让学生去研究, 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此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将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通过分组操作与尝试, 学生间进行了探究性交流, 从而揭示了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征, 使学生感到了探究成功的愉悦和快乐.在归纳规律的基础上, 教师再出示175和195, 并问学生:“同样是分母15, 为什么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另一个却不行?”学生分析得出: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除了看分母的质因数, 还需要注意“最简分数”这一前提.

(三) 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 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经历合作与交流, 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时, 教师从课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中合作的必要性.在学生提出想要了解的情况后, 教师不动声色地激将道:“这么多的问题, 看来我们在一堂课中是无法完成了!”引导学生想到:可以分工合作, 大家一起做, 做完了再说给别人听, 这样就很快了在分析统计项目的时候,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发表意见, 使统计项目设计更加科学、完善.在学生准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 教师及时提出活动步骤, 既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又使学生较好地明确自己的任务, 教师还注意正确引导、及时调控,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学生会学 篇5

老师准备的工具有:美丽的泳池透明的水杯,一根细长的筷子,还有神奇的魔法药粉,最少不了的就是我了。

第一次实验开始了。老师小心翼翼的把我放进水杯里,顿时,我就像一个潜水员,沉浸了水里。这时,同学们,目不转睛的看着水杯。老师拿起筷,搅拌起来,我仿佛遇到了龙卷风,我轻轻地飘了起来,同学们兴奋起来,伸头探脑的观望着。可是龙卷风一停,我又沉了下去,同学们,非常失望。我心想:老师呀,你到底行不行呀!老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第二次老师加了一些魔法药粉,又开始搅拌,我好像轻轻地飘了起来。可是一停止搅动,我又沉了下去,同学们都叹了一口气,我想:哎呀,老师你不行的。

第三次老师加了许多的魔法药粉,水变浑了,我终于飘了起来,同学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但是我非常不高兴,想:加了这么多的魔法药粉,去其他的大泳池的话,是不是要把魔法药粉做成防晒霜?

教会学生学做人 篇6

一、用爱取得学生的信任

要使学生顺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相信才会听从,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会做人,当好表率,工作中乐于吃苦,任劳任怨,成绩突出,同志关系和睦融洽.得到学生认可。更重要的还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个性、人格、隐私等方面尊重他们,力求使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有一次,我布置了日记任务。批阅时发现一女生日记中的她与生活中的她很矛盾。我找她了解情况,才知她怕别入偷看才写一些违心话。我告诉她,日记是随笔性的.记载自己的生活足迹,要抒真情,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换一种方式去写,只要抒真情即可。她要求日记本带锁,然后给我一把钥匙。我知道这是我用爱换来的信任,我又怎能因开锁麻烦而拒绝呢?就这样我一直用信任开锁阅她的日记,及时了解其内心,对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二、教学生学会塑造自己的形象

我常告诫学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的形象,书写自己的历史。因此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一)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过硬的知识本领。俗话说:有才无德不成人.有德无才不成才。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高超的知识本领,刻苦努力的拼搏神,这样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否则将是有德无才的废人或是有才无德的罪人。

(一)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如果一个人养成纪律散漫,谎话连篇,对周围的一切满不在乎的坏习惯,那他一定成就不了大事。他也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对别人,对集体缺乏一颗爱心,这样的人是可悲的。

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全校有名的乱班,我发现班内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很不规范,学习态度不端正,听课不认真,吃零食,迟到旷课想想时有发生。我知道硬性的班规班纪只能压服表面,内心是不会服从的。我课余时间常常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闲聊,消除他们认识不良行为的害处。有的同学诚恳地说:“老师,有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只是习惯了,不好改,”我因势利导:我们可以自我约束,还可以他人提醒,逐步改正。我们试着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一列出,然后一周总结一次,改了哪些。以后总结的间隔时间逐步加长,两周、三周总结,这样就可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学生按照我说的方法,小组总结。一个月后,学生基本走向正轨。

三、教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这是做人的起码的原则。尊重别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等。

去年我刚接班不久,学生邵轩仗着人高马大打了一瘦小同学,我找他谈话,他表面答应老师的要求,看得出内心却没有诚意。为不引起他对老师的反感,我想另找集合和他谈。可没等我找到集合,第二天他连作业都不交,我让科代表叫他到办公室他却不理睬。我没有生气,亲自到教室请他,他拖拖拉拉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色,我知道他想看看我这个班主任究竟有何能耐。我强压心中不快,走到他面前,笑着说:“邵轩同学,我知道你刚才一定听到我在叫你,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想证实一下你是否真的没做作业。”“没做。”“那你能告诉老师原因吗?”“……不愿在教室说就请到办公室来告诉老师好吗?”邵轩只好跟我走向办公室。

来到办公室我耐心地教育他:“‘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不说你不完成作业有何原因,但不按时交作业本已经错了,应该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你没做到没关系,老师亲自向你了解,这表明老师是爱你的,不想让你掉队。”经过耐心的开导,该生终于说他本想留级,因此对什么事都觉得无所谓,我告诉他,与人相处,不在时间长短,关键在于要用自己的言行书写好自己的历史,无论光荣还是耻辱都是抹不掉改不了的。通过我的坦诚相待,该生主动在同学面前检查自己,并表示要与大家共同学习不再留级,尊重每个人,希望大家监督。看到他能用于认错,我心里也是喜滋滋的。

四、教学生学会战胜挫折,珍爱生命

生活中的挫折是难免的。怎样对待挫折这是衡量强者与弱者的标准。苏格拉底说过:“苦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有的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糟践自己,不珍惜生命。殊不知生命是宝贵的,是用来战胜挫折有所作为的,而不是被挫折下倒的。我教育学生要珍爱仅有的一次生命,让生命更精彩,我让同学写了有关“挫折”和“生命”的话题作文,学生的认识达到了进一步提高。

学生会学 篇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更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中我常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努力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在一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了扫清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新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愿结合,通过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使学生对这四个词的意思加深了理解,轻松接受了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再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为了很自然地引出分数的作用,我用情境引入法,先出示四个“饼”图片,然后开始进行讲故事:猪妈妈烧好了四个饼,平均分给两头小猪,问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 (学生用手指表示2个 )又来了2头小猪 ,把四个饼平均分给了4头小猪 ,每头小猪分几个饼? (学生用手指表示1个)今天猪妈妈只烧了一个饼,就来了两头小猪,要平均分给2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 (半个)不能用手指表示了,也不能用学过的数字表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分数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整数的数,通过这个实例,学生自然了解了分数,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制作成动画充分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我设计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面。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那堂课,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预告节目的录像,让大家找出动画片的播出时间,由此引入新课。在感受一日24时的时候,我又播放了孩子们一日的生活情景: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来到学校,开始了上午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转眼到了中午12时,同学们正同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这时,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我问:“这个时间怎样表示? ”同学们有的说“下午1时”,有的说“下午13时”。我补充道:在一日内,由于时针第一圈走了12小时 ,因此在走第二圈时 ,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时刻数加上12。“13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到。 (继续看录像 )到了14时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又到了午夜12时,夜深人静……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漫长的40分钟,学生看似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爱实验不爱计算的特点,将圆柱体的数据设计成能够口算的简单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观察,自己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更创建了新型教学结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根据我的观察来看, 他们最多只能连续地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所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呢?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游戏:夺红旗、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来源于生活实际,用于实际生活的会更想学,更容易掌握,灵活运用。如学了求总数的简单应用题后,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有9张桌子,又买来8张,请你当小会计算一算学校现在有多少张桌子? 最后小结:老师要谢谢小朋友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再如教学面积与周长时,联系实际进行区别:擦玻璃窗时,擦的部分是它的面积还是周长? 锻炼身体时绕操场跑步,跑的部分是面积还是周长? 这样既使学生更简便更清楚地理解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平时爱观察的好习惯。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 你们说学习数学有用吗?

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 篇8

应该说, 就目前的阅读教学课堂看, 类似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那么针对这种现状,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做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讲究课堂组织策略,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的参与。

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 可以改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在学习安徒生的那篇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我采用课本剧的形式, 让学生分不同角色表演,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在做了精心准备后, 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次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对课文形成了深层次的探究,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内涵丰富的课文, 可用辩论的方式探究其思想内涵, 教师在课堂上着意营造适宜的时机,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交流与碰撞,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潜心探索, 从而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控, 使思维过程更加明晰完善, 思维结果更加成熟。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 我采用辩论的形式, 双方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是否只有一个”展开辩论,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 采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课文内容, 在教学《春》时, 有学生就“春草图”画了七幅漫画, 命名为“生命力”, 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过程用幽默的手法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确保课堂始终保持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 充满灵气与活力。

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1、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授《送东阳马生序》时, 我一改过去传统两个课时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 一个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教法, 而采用学生讲的方式。在预习时, 我对学生说:“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我想请你们以老师的身份告诉我, 本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词。”那节课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他们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解并将他们整理好的字词一一呈现了出来, 这远远地超出了我整理的范围。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 我虚心地听着这些小老师的耐心讲解, 有时还会带着疑惑发问, 问题都在这些热情高涨的学生的帮助下解决了。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 学生只是埋头记着笔记, 毫无反应, 我的讲解既费力又费时, 而当我对重点字词进行提问的时候, 学生的眼神又是迷茫的, 口干舌燥的我只感到一种失落、无奈。而今天, 我从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 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

2、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教过好几回了, 但有一次当我正读到“母亲喜欢看小说, 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 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 忽而愁眉双锁……”时, 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妹仔’是谁?是男是女?和邹韬奋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以前从未有学生提过, 我也从未探究过, 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同学, 对待知识就应该具有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 并鼓励学生既然发现了问题, 就应该对这个问题予以探究, 直到解决。于是课后师生共同查阅, 得知:“妹仔”不是邹韬奋的妹妹, 而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本文在入选教材时经过编者删节, 节选的是最能表现母亲精神品质的四个片段。第二天上课时, 我将原文交给学生, 让大家比较阅读, 大家对母亲的形象、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发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让学生轻松快乐学数学 篇9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他们投入的程度就会更加强烈,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问题设计生动有趣。

在讲“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这节课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西游记》中, 话说孙悟空放弃了养马的官, 从天宫回到花果山后, 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 天天练兵准备与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决一死战。大圣面对着小猴子, 想弄清到底有多少猴子, 但猴子太多, 大圣有点束手无策, 连究竟有多少猴兵也弄不清, 还怎么打仗, 这可怎么办呢?这时, 大圣的参谋长出了主意:“报数在花果山行不通, 不如把猴兵放了, 放假三天, 一定能弄清”参谋长在大圣的耳边轻轻地说了一番, 喜得大圣连声说好, 第二天大圣和参谋长, 在猴兵中随意拉了100个猴子, 将这些猴子头上的毛剃去一片, 然后宣布放假三天。你知道孙大圣的参谋长想出了怎样的妙计了吗?

这个故事刚一讲完, 学生就像炸锅了一样讨论开了。整个一节课学生带着这个悬念, 直到最后老师才给出结论, 这个方法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变

1. 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必须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 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 难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 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等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其中数学建模思想中常用的有 (1) 建立方程 (组) 模型 (2) 建立不等式 (组) 模型 (3) 建立函数模型 (4) 建立三角形。数学习题浩瀚无边, 题量是万万千千, 但是蕴含在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永恒不变的, 它是数学的核心、灵魂,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

2. 注重题目的变式引申。

教师在讲完一道题目后若能作适当变式训练, 对问题进行引申, 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的兴趣, 促进创新, 提高数学素养, 如:

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P为正方形内一点, 且△APB为等边三角形, 求∠DPC的度数。

在讲完本题之后, 教师又作一下变式训练:

变式一:已知:如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P为正方形外一点, 且△APB为等边三角形, 求∠DPC的度数

这个问题刚一提出, 学生很感兴趣, 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状态, 几分钟后很多学生都能做出来了。在讲完变式一后, 教师又作一下变式训练

变式二:已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以AB为边作正三角形ABP, 则∠DPC的度数=

这个问题提出后, 很快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重要结论要善于归纳, 整理, 这样可使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 引入竞争机制。

上数学课如果是教师一板一眼地教, 学生在很被动地听, 那么学生很容易厌倦, 效果一定不会太好。为了活跃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搞竞赛,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进行小组积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 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给予掌声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题, 基础好的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每个学生都能一视同仁, 这样一个问题提出后, 很多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有难度的题目, 本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对那些课堂上违纪的学生进行扣分, 一人违纪全组受罚。每个星期对小组积分进行总结, 奖励优胜的小组, 鼓励和鞭策落后的小组.这样课堂上违纪的人越来越少了, 小组内各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相当于是导演, 而演员则是学生, 教师讲得要少而精。当学生的积极性被你调动起来的时候, 他们都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有些学生还能很大方地到讲台上当“小老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喜爱上数学课了。

4.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上使用多媒体有很多好处:节省抄题目时间, 尤其是图形的各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等动态效果非常好。课件做得好学生会很兴奋, 巧设问题, 展示数学的悬念美;新颖的图案, 展示数学的对称美;引入古诗词, 展示数学的意象美, 简洁的推理, 展示数学的逻辑美……这些都能体现数学的魅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三、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1. 语言风趣幽默。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一直板着脸, 学生会有畏惧心理, 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思维也不能完全放开, 效果反而不太好。教师要适时地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讲一些笑话, 幽默故事, 名人轶事, 哪怕是一些调侃都可以, 这样学生会越听越想听, 这就相当于给一盘菜加一些味精。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有时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一次一名差生在跟别人讲话, 我没有直接批评他, 而是说:“某某同学与别人讨论问题非常热烈, 下面我们请他回答一个问题。”结果这名同学脸羞得通红, 后来一直到学期结束很少违纪。

2.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必须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 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玩耍、聊天等等。有很多心里话, 学生都愿意跟老师讲, 这样师生之间的心就贴近了。教师也就可以较容易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 如果答对了, 要适时地鼓励, 一句欣赏的话语, 一个赏识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倍受鼓舞,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鼓励, 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没面子, 也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心要保持年轻, 要紧跟时代步伐。我虽然年纪较大, 但时不时地说一些学生中很流传的时髦词, 唱一些流行歌曲, 学生听了很感兴趣, 其实年龄差距大不是问题。总之, 老师要让学生感觉有较强的亲和力, 师生之间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否则你的辛勤劳动会大打折扣。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篇10

一、培养学生“乐学”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和谐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学生才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会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堂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亲切。

教师发自内心的亲切,会让学生受为一种奖赏和鼓励,从而感到温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 民主。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即使答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与教师一起合作的过程,课堂上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使学生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3. 平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学好的。事实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平时的备课时,教师要从中等程度学生的知识点出发,兼顾优等生和薄弱生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受益面,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4.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一个灵活多变、艺术性较强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教好,又要让学生学好。教师熟透了教材,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在讲课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这种注意要凝集在兴趣之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学生会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教学生做到下面四点。

1. 教学生“读一读”。

教师培养学生每天预习的习惯,能增强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强调的是,阅读数学书并不是被动地阅读课本,如果采用被动式阅读,学生直接获得课本上的结论,所谓读懂了“A→B“这一步,其实只是找到了一个“A”可以推得“B”的定理或法则,培养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而主动式阅读,则是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不断地在课文的适当地方停顿,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测、猜想,得出与下文相符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因此阅读数学课文要尽量采用主动式阅读。课前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教师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1.圆周角是如何定义的?与圆心角的定义对比两者有何不同?2.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3.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预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

2. 让学生“讲一讲”。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去讲一讲;在课堂中,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桌上来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想法或解题思路或解题技巧讲给全班同学听,而其他同学听完后若有不同的见解可作补充,发现有错就帮忙纠正,当然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已知x2-3x+1=0,求的值”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做对的学生先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对自己的解法思路进行说明,有不同解法的同学再作补充。

在学生分析自己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我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呵护与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法。

3. 带动学生“做一做”。

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这节课时,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画图,让全班学生依次画出满足以下条件的三角形:(1)满足一条边为4cm。(2)满足一个角为50°。(3)满足两边分别为4cm、6cm。(4)满足两个角分别为50°、70°。(5)满足一角为50°,一条边为4cm。(6)满足三个角分别为50°、70°、60°。(7)满足三边分别为4cm、6cm、8cm。每画完一个三角形就让学生剪下来与同伴进行比较,叠放,看能否重合。学生在不断画图,不断讨论与交流,在比较中发现只满足一个条件相等的三角形不全等,只满足两个条件相等的三角形也不全等,满足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也不全等,当满足三边对应相等时两三角形会全等。再比如《镶边与剪纸》这一课中,我也是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不断剪纸,让学生不断剪纸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4. 引导学生“想一想”。

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教师应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教师应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自己学数学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同的见解应当得到珍视,他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己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学会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的方式,体验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学习方式的层次,不断改进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發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心理学认为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都想主动参与。老师是一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一节课的开始从老师“上课”的一声“起立”开始,教师有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学生自然就亲近老师,这样自然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我是这样融洽师生关系的:课前我会问:“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即将下课的时候问:“这节课,你快乐吗?”课后反思教学行为,有益于学生的继续发扬,对学生不利的及时改正。对于解决问题的解答,我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让我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样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营造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大家的参与也是积极的。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科学地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操作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经历做的过程,思考就有了载体。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手工制作一些小汽车,轮子可以是各种形状。第二天,同学们带来的制作,车轮子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圆形等,上课时,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小车子在讲台上“行驶”,只见这些小车子在讲台上一上一下地跳舞,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够平稳地“行驶”。这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从自己动手过程中,很快提升了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的层层涟漪,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美好情感。

无独有偶。教学“圆面积”时,第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将圆拼割后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第二环节的重点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1)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如此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有如此的课堂高效。

三、尊重个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古诗有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他们的见解都值得每位教师珍视,思考其中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统一的答案困住学生的思路,不能以自己既定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用自己的思路解决数学题。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让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并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真正体现。

如下面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我们学校原计划购买8个篮球,每个64元,现在决定从买篮球的钱中拿出256元购买其他体育用品,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篮球?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和数量关系,尽量去探究各种解题方法:

解法1:(8×64-256)÷64

解法2:8-256÷64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根据题意,列方程:

64X=8×64-256

解法4: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根据题意,列方程:

64X+256=8×64

本题上述各种解法,思维分析过程不同,解法和运算过程也不相同。解法1是一般的思维和常规解法。解法3、4是列方程的解法。解法2虽是算术方法,但解题思路新颖,方法过程简便。当一个学生说出这个解题思路:“把拿出的256元看成是少买了几个篮球的钱,再用计划购买的篮球数减掉少买的篮球数所得的差,就是所求的答案。”解释完后,全班同学连连点头,纷纷称赞这个同学的解题思路独特又有新意。

因此,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争论中,找出最简便的解法和独特的富有新意的解题思路,既可加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认识,又能训练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个自己掌控课堂的小主人。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提醒我们:不要忽视每一位学习者的差异性,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成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激励学生爱学数学 篇12

一、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世间不是缺少美丽事物, 而是缺少发掘美丽事物的眼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学感悟, 数学美的发掘, 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 它包括视觉上的美,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 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 如数学具有形态美, 她和谐、整洁、对称、有序;数学具有思维美, 她思路清晰、多向传导、构思巧妙;数学具有作用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数学具有历史美, 每一个重要公式、定理, 每一个重要方法, 都隐藏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对于这一方面加以探讨, 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 陶冶情操,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励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动脑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真正领略了数学美人才会爱上数学进而会爱学数学。

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于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由此而产生的兴奋感和自信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时, 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视图”时我找到了其中三通管子现实生活中的模型, 并让学生搜集在生活中的实例, 畅所欲言,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是息息相关的, 与此同时我运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来给出本堂课的三视图的含义,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也可以很有诗情画意。如在遇见学生最头疼的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关键句, 将题目用最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达意识, 找出解题关键, 如在做路程问题时, 无外乎三个量:路程, 速度, 时间, 在最后的语句中一定有这几个字,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简洁明了。同时计算中往往总会有一些奇特的记忆方法, 运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等。如在解不等式组时, 解集的结果是同大取大, 同小取小, 比大小比小大取中间, 比小的小, 不大的大无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认识到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 使相当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个很痛苦的事情, 毫无兴趣可言, 学习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本身的魅力, 产生厌学情绪。试想, 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他怎么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呢?因此, 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些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 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奇特之处, 产生兴趣, 在这其中获取乐趣, 爱上数学。

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 将学生大致分个层次, 但是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 不宜对学生公开, 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分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 而是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了解自己所需的知识, 给各层次学生留有递进阶梯。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 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每个小组进行相应调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不断进步。经过一段时间后, 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水平再进行相应调整。这样做使每位同学都充满了信心, 懂得了要想争当最好的, 只有时时刻刻努力, 才能得到进层和提高。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的安排尽量不要过分的繁杂, 线条要清晰。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的注意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 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使用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 使得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以提高课堂效益, 减轻课外负担, 让学生不再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 而是一种享受, 从而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同样针对不同的学生也要分层次要求:特优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和拓广;中等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所谓的差生则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不断进步,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师作用

“爱也是学习动力!”学生喜欢这个教师, 爱屋及乌, 也就会喜欢上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所以当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师生友好, 心情愉快时, 那么学生学习就会有兴趣, 对成功就会有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法指导意识, 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 通过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使学生学会过渡到会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要钻研大纲, 吃透教材, 用好教材, 瞻前顾后的备好每一节课。铺垫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 以旧引新, 在新旧之间架起桥梁, 为学生自学奠定基础, 使学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实现知识迁移。在课后, 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 还应给予一定的评论与指导, 提供如何保持与提高成就, 或如何克服与改正错误的方法, 这对于学习动机的激起与保持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要做学生的保姆, 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奋斗、去探索;教师最好是在学生精疲力尽之时雪中送炭, 在春风得意之际锦上添花.从而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上一篇:高中语文人文性下一篇:痤疮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