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文化论文

2024-06-22

海南历史文化论文(共12篇)

海南历史文化论文 篇1

历史文化遗迹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宝,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确保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一个地方文化品位的重要标杆。下面以我自身的经历谈谈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意义。

我是文昌人,文昌是文化之乡,自古以来就有文化昌盛的美誉。这里民风淳朴,崇文重教,人才荟萃。直到今天,还是一片文化的沃土。这里有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孔庙,文昌孔庙也是海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这里有保留我国名人墨迹最多、最完整纪念亭之一的文昌公园。还有蔚文书院、溪北书院、祝嘉故居、会文十八行、铺前骑楼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

溪北书院作为文昌历史文化古迹之一,我曾零距离地亲近,审视他。200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北中学当老师,而文北中学的前身就是溪北书院,至今溪北书院仍然在文北中学当中。学校和书院新老交辉,相得益彰。由于宿舍紧张,学校安排我住在书院经正楼右边的屋子里。渐渐地我对这座有着100多年悠久历史的书院以及书院的创造人潘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撰写了数篇文章。

从2001到2003年,我在文北中学整整教了3年书,之后因工作关系调出。但每次到铺前我都要到溪北书院走走看看。2014年夏天,超强台风“威马逊”从文昌的翁田镇、铺北镇一带登陆,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溪北书院也无法幸免,受损严重,尤其是东、西厢房几乎被夷为平地,直到今天仍没有修复。溪北书院的命运是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让人感到痛惜。

随着对古代历史文化遗物寻访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我的视野开始从文昌向海南各市县拓展,先后寻访了东坡书院、五公祠等著名历史文化古迹。

2013年暑假,我跟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了一次“壮举”,驾车从海南出发,游览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6省,行程近万公里。对南普陀寺、南少林寺、书圣故里、兰亭、西湖、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虎跑寺、宏村、八大山人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这次考察令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惊叹于先人丰富的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古迹的保护力度和科学开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深体会到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一个地方只有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才能突显品位,彰显内涵,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当前,海南正在大力建设国际旅游岛,在保护好蓝天绿水,椰风海韵的同时,也要加大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遵循科学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让古迹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增光添彩。

历史文化古迹对我精神的涵养是巨大的,我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便源于此。一晃20多年过去了,临摹古代碑帖,挥毫创作,研读书论,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当下班回家,躲进蜗居,或濡墨挥毫,或捧卷阅读,或闲敲键盘,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内心无比安静,精神非常满足。我想,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坐拥书城,南面王不易也”的精神境界吧。

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探访,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激荡胸襟,也启发了我的思考和引起我创作的欲望。这些年陆续写了一些所谓的“文化散文”,如,《祝嘉故居的尴尬》、《重访溪北书院》、《书法家的抉择》等先后发表于《新教育》、《海南统战》等刊物。2004年,我撰写的散文《我与溪北书院》获得文昌第三届青年文学奖二等奖。这些文章尽管还很稚嫩,也算是留下了印记。

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多一分雅气,多一分清气,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安静,思想更加深刻。

海南历史文化论文 篇2

古代史 考点1 海南历史源流

(1)三亚落笔洞遗址:地位:“三亚人”,是海南岛迄今已知的最早居民。(2)黎族:地位:黎族进入海南岛的时间最早,也是„ „(3)历代建制沿革: A、建制沿革:

(2)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置包括珠崖、儋耳2郡在内的9郡,海南自此正式列入西汉版图,中央政府在海南第一次设立地方政权机构。

(4)南朝梁大同年间:由冼夫人奏请朝廷„从此海南行政建制就没有中断。(结束海南几百年来时废时立建制的局面,使海南重新统属于中央政权之下。)B、伏波将军

(1)路博德:汉武帝„,被誉为开琼先驱,史称前伏波将军;(2)马援:东汉光武帝„,史称后伏波将军。考点2 民族的融合与发展(1)民族融合的表现:

(2)冼夫人:简介:冼夫人„。主张俚汉团结,开创海南民族融合的新局面。事迹:

(1)„冼夫人请命朝廷,要求恢复海南的行政建制,„使海南重新统属于中央政权之下(3)冼夫人主张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2)交通贸易: A、交通: B、贸易:

(1)特点:③海南沉香质量全国第一,“一两之值与白金等”(2)管理:(3)黎汉贸易:

考点4 文化、历史名人:

(1)教育:②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收徒讲学,热心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影响最大。(★现在儋州中和镇仍保留着东坡书院。)(2)戏剧艺术:(3)建筑:

(4)历史名人:代表:海南“明清四大才子”:丘濬、海瑞、王佐、张岳崧。四大才子:

①丘濬:明朝的思想家、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大学衍义补》、《咏五指山》,他 的经济思想以“物与币相值”论(劳动决定价值)最为著名。②海瑞:„被誉为“粤东正气”的代表,„“海青天”。③王佐:明朝官员、诗人,„《琼台外纪》、《鸡勒集》。

④张岳崧:清朝探花,禁烟派中坚人物。„成为海南唯一的探花。„是晚清岭南派有名的书画家。

第二单元近代史 考点1 艰难历程(1)侵略史实: A、经济侵略:(1)„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增开琼州(今海口)为通商口岸,自此,列强的侵略不断深入(开始入侵海南)。B、文化侵略:

(2)影响:凭借不平等条约,英国控制了琼州海关„,„鸦片的输入一直居首位„。考点2峥嵘岁月

(1)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①时间:1927年9月至1950年5月

②序幕:1927年9月23日,杨善集、王文明亲自指挥椰子寨战斗,打响了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揭开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序幕。③概况:

(2)母瑞山:„是琼崖革命的摇篮。(3)红色娘子军:

①组建: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今琼海市)②人物:

③战斗:„先后参加了纱帽岭伏击战,攻打文市炮楼等战斗。

★ 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竹林村邱宅召开。王文明任中共琼崖地委书记。

★琼崖纵队(琼崖工农革命军)成立于1927年。

★林文英高举民主革命旗帜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并在海南创办《琼岛日报》。考点3抗日烽火

★1938年10月22日,冯白驹与王毅直接谈判,签订“旨在抗日”的协定,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在云龙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 这冯白驹任队长。就是著名的“云龙改编”。考点3 抗日烽火(1939年-1945年)(1)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琼崖 A、背景:„ B、经过:

(1)1939年1月13 日,„

(2)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军对海南岛发动进攻。„(3)1939年2月14日,占领三亚、榆林、崖城等地。★ 1939年,海南特委的抗日独立队在琼山南渡江的潭口渡阻击敌人,揭开了海南抗战序幕。(潭口阻击战)。

(2)日军掠夺石碌铁矿:1940年4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石碌铜山附近发现铁矿床,„政府确定了以海军为主体的开发计划。„(3)白沙起义

A、背景:1943年6月,琼崖国民党当局诱逼白沙县中平地区的苗胞开会„“中平惨案”。B、经过:(1)1943年8月,黎族领袖王国兴、王玉锦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白沙起义”(反抗国民党残酷统治)。

(4)1943年10月,中共琼崖特委派党、政、军„协助王国兴坚持战斗。(5)1945年3月,建立白沙抗日根据地。(它成为海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根据地)(3)白沙起义

★为了纪念王国兴的起义精神在海口设有一条国兴大道,一所国兴中学。★“白沙起义”告诉我们“官逼民反”的道理。

★毛泽东曾评价说“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自动寻找共产党,消灭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只有王国兴一人。”

考点4热血丰碑(1946-1950年)

★1946年2月14日,国民党四十六军大举进犯白沙根据地,内战在海南全面爆发 ★1947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冯白驹担任司令员。

★琼崖纵队作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战役是春季大攻势。(1)海南岛战役

A、序幕:1949年12月28日,毛泽东发出渡海作战、解放琼崖的命令。„海南岛战役揭开序幕。

B、战役准备:„ C、小批偷渡阶段:„

D、主力部队强渡登陆阶段:

(1)1950年4月16日,历史性的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

„创造了“木船打败军舰”的奇迹。

(2)1950年4月17日,„ E、追击残敌解放海南岛阶段:

„ 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岛获得解放。(2)冯白驹 第三单元 现代史

1、海南地方行政建设:

(1)„海南军政委员会。这是海南解放后第一个最高的地方行政机关。(2)„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首任领导人:主任—冯白驹„

2、海南建省

A、概况: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两项提案。„海南省正式建省,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由此诞生 B、意义:„

3、修建粤海铁路

2003年建成通车的粤海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 ★海南东环铁路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运营。★海南西环铁路于2015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运营。

★博鳌亚洲论坛,于2001年2月下旬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

★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此,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步入正轨。

海南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初探 篇3

关键词:儋州;盐田;文化景观;构成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44-04

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作的结果,它弥补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裂痕。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中细分出“文化景观”类型,这一遗产类型的提出更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历史关系的重新认识。儋州古盐田是中国较早日晒生产海盐的重要例证,是长期晒盐生产不断与自然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活态”特性,无论是古盐田壮丽的景观,还是其独特的晒盐工艺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的意义。

1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概况

古盐田位于海南儋州市西北部洋浦经济开发区和峨蔓镇。洋浦古盐田分布于盐田村内的海岸潮间带上,濒临新英湾,面积约50 hm2。峨蔓古盐田分布于盐丁村、细沙村、灵返村、小迪村4个自然村落内,濒临北部湾,总面积约68 hm2,其中盐丁村盐田约有28 hm2,灵返村盐田约21 hm2,细沙村盐田约13 hm2,小迪村盐田6 hm2(图1)。

儋州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因中部五指山脉阻隔,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小,降雨量少,相比于海南其他地区更为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风速稍大但风害较轻,近海海水盐度较高,非常适宜晒盐。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一群谭姓福建籍的盐工从福建莆田迁徙至洋浦半岛,将大陆盐田煎盐法带到海南,并融合当地高温少雨、日光充足和火山岩海岸地貌的特点,将煎盐创新改进为晒盐,始建洋浦古盐田,沿袭至今[1]。宋初李氏从福建化州迁来儋州,先落户三都再迁至小迪村,然后由小迪村分支出盐丁村、灵返村、细沙村,靠晒盐业生存。2009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将洋浦古盐田、峨蔓古盐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他们入选为第七批“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盐田文化景观要素

古盐田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留存,其构成要素应该是与古盐田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古盐田、古村落、沿海自然景观以及在古盐田劳作和乡村生活形成的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1古盐田

古盐田晒盐生产以海水为主要原料,选址必须紧邻海岸,有宽阔的潮间带,地势最好平坦,方便纳潮和制盐生产;其次要选择火山岩分布密集区,以提供丰富的筑造盐池和凿刻盐槽的原料;再者要靠近背风的港湾,使人们免受来自海浪的灾害,方便船只停靠,建设码头,有利于成品盐的运输和销售。

洋浦与峨蔓古盐田布局结构基本相似,制盐体系包含引水渠、蓄海水池、盐池、过滤池、卤水池、盐槽,以及古盐房、古盐道、古灯塔等配套设施。引水渠呈树枝状贯穿整个盐田,在每条引水渠末端都有蓄海水池。单个盐池面积15-100 m2不等,包含晒沙池、过滤池、卤水池,三者通常成组像枝叶一样分布于引水渠两侧。盐槽为蒸发海水的结晶池,分砚式盐槽和人工砌成的长方形石槽,根据地形变化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卤水池和盐池周围(图2)。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有古盐房,供盐工休息或储存工具和成品盐。

2.2古村落

2.2.1村落选址

盐田村落的祖先主要靠制盐为生,村落选址通常靠近盐田,在地势较高处选择面向大海、背靠低矮山坡的地方建村,符合中国传统选址“背山面水”的原则。盐田村落都位于火山岩覆盖区,地表不利于蓄水,河流很少,所以村落内通常开凿水池增补“聚气”的不足,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可以将雨水排入水池中防止水涝,形成有山、有水、有田、有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活空间。

2.2.2民居布局

盐田村落通常采用梳式布局形式,民居顺坡而建,沿纵轴线排列成行,各行纵轴线指向大海或村落中心,在总体布局上形成梳子状形态。民居单行纵向布局,整齐划一,同一行朝向一致(图3)。院落围墙和建筑的一面组成巷道围墙,纵向巷道较为丰富,横向巷道较少。村落入口以广场宗祠、大树为前景,形成开阔的视野。村前村后结合生产栽植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椰子Cocos nucifera、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苦楝树Melia azedarach等,既阻挡海风,又美化环境。

2.2.3建筑院落

盐田村落由众多小的院落单元构成,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立的院落,规模大小基本相同,平面大多数呈三合院和二合院形式。院落中有一座主要建筑为正屋,侧边小屋用作厨房,其余两侧用围墙围合,其中一面围墙开设院门。正屋为三开间,中间一间为客厅,两侧为卧室。三合院与二合院不同的是在开设院门一侧建有一座小屋,半边供人出入,另半边用来储物,合理利用空间。部分家庭在院落中增建牲畜圈,置有种植池、储水槽和柴草房,布局相对较为拥挤(图4)。

2.3沿海自然景观

古盐田所在的地质地貌为火山地貌景观和海蚀、海积地貌景观[2],亿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和海洋沉积作用形成了以大量玄武岩为主的特殊类型地质地貌景观。古盐田周边海岸绵亘数公里的嶙峋怪石和浅海中巨礁,千奇百怪,风景壮观。茂密的红树林形成良好的海岸湿地生态环境,潮起潮落,红树林露出婀娜多姿的树冠在水中漂浮摇摆,成为美丽的“海上森林”,为鱼蟹和鸟类提供了极佳的生境。成群的白鹭在红树林上空飞翔,潮间带招潮蟹出没,螺贝成堆,为古盐田景观增添了异样的生机。

2.4非物质文化遗产

2.4.1晒盐工艺

古盐田制盐工艺为“沙漏淋卤晒盐”法,主要有两大基础工艺:制卤和晒盐[3]。制卤工艺为原始的“沙漏淋卤”法,在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中有详细記载:“……于海滨掘土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积沙于其上,每潮汐冲沙,卤咸淋于坑中……”。晒盐则将卤水浇到盐槽中日晒结晶成盐。海南儋州较早开始用晒盐法取代煮盐法,提高制盐效率,促进盐业发展。历经1200多年[4],是维持居民生计,维系聚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至今仍保持着“活态”性。2008年海南晒盐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4.2风土民俗

中国先民们自古就有着自然崇拜的思想,任何一种自然物都有对应的神。在盐田中晒盐的人们也会崇拜盐神,灵返村中有供奉盐神的石龛,希望消灾降福和获得庇佑。村民们认为老盐有趋利避害、延年益寿的吉祥寓意,存放越久的盐价值越高,陈年老盐是盐民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平时盐民们喜欢用老盐焗一些食材,如盐焗鸡、盐焗鱼、盐焗虾、盐焗蟹,等,形成特色的盐焗饮食文化。此外,当地人们还用老盐治疗牙痛、腹胀、脚气等病症,在出门的时候也习惯带一瓶老盐,以备不时之需。

3 儋州古盐田的特点解析

3.1历史盐业的独特性

自战国开始,管子开创盐政,历代各地区都设立盐政。海南岛宋代以前因产盐量少,并无盐政,至宋元丰三年(1080年)开设盐政,诏琼崖儋万安军,各煮盐以给虔州,无定额[5]。1392年,朝廷置儋州兰馨盐场,隶海北提举司,峨蔓盐田隶属兰馨盐场,每年运盐至海北[6]。康熙二年(1664年)将员役裁省,课银归府州县经理,听任灶丁自煎自卖[7]。可见,海南岛开设盐政较晚,起初盐工们并没有法定的产量与盐赋,在特殊条件下岛内形成盐民自产自销的特殊盐业环境。因海南岛孤悬海外,交通不便,朝廷并不担心私盐走私会冲击大陆的官盐,相对宽松的盐业环境减轻了盐民的负担,使得儋州地区大量开采玄武岩,发展晒盐业。

3.2儋州古盐田的独特性

中国华北、华中及华东九省、台湾等沿海地区也分布有日晒盐田。儋州古盐田与其他盐田的晒盐方法基本原理相同,但盐田的构造略有不同。内陆及台湾盐场规模较大,通常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如蒸发区、制卤区和结晶区。结晶池为规则的长方形矩阵排列,整齐划一,用石子、陶片、塑料薄膜铺垫结晶池底。儋州盐田生产规模较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每个家庭须有独立的生产体系,包含完整的制卤和结晶设施,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结晶池为火山岩石块打造的砚式盐槽,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小的直径有0.5 m,大的约2 m。

儋州古盐田建造材料为当地特有的玄武岩。玄武岩为基性喷出岩,中国火山岩海岸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但基性喷出岩海岸只分布于北部湾与台湾海峡,实属稀少,儋州则是一例。人们利用基性火山岩地质兴建盐田形成独特的古盐田景观,更为罕见,具有稀有性、不可再生性特点。

3.3盐田村落的基本特点

古盐田村落的祖先是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居而来的,传统的中原文化色彩与海南自然条件相互融合,故而古盐田村落与中原传统村落有诸多相似之处。为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村落选址于山水之间,背山面水,融于自然,靠近生产基地——盐田;整个村落“不到村口不见村”。随着洋浦城市开发与乡道的建设,隐蔽性没有过去的严密,但仍反映了中原“客家”文化的保守防卫思想。村落布局中规中矩,以院落为单位,巷道连接各个院落,结构清晰。村落注重血缘,聚族而居,村口建有祠堂,每个院落为单独的家庭,正屋为三开间,堂屋供奉祖先,侧屋为卧室,有严谨的儒家礼制制度,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同时还有盐田村落的特色之处。

古盐田村落采用特有的火山岩建造,因为盐田村落靠海而建,世代靠制盐为生,所以村里随处都散落有盐粒,而空气中的盐碱度也很高,如果用木头和普通的砖坯建造房屋,很容易被盐碱腐蚀。这些火山岩是耐腐蚀的理想材料,筑就了当地人休养生息的家园,形成整体色彩古朴淡雅的“石头村”“火山村”景观。

3.4古盐田的总体文化景观特性

由于古盐民们对海洋、红树林的利用和对盐田的管理,使该区的村落、盐田、海洋、红树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生产、生态及美学价值的多功能盐田文化景观。古盐田位于海岸潮间带,人们沿海筑堤和引潮渠,将海水引入盐田,完成制盐的第一步——纳潮。在靠近盐田和农田,周围植被茂盛的地方选址建村,既方便生产活动,又具隐秘性。同时利用周边红树林抵抗强风与海浪,有效保护海岸和村庄。古盐民们还在红树林里捕捉鱼虾蟹等海产品改善膳食结构,体现盐民与自然环境互惠互利。人们保护红树林,极少发生砍伐现象,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人地和谐良好的“海洋—盐田—村落—红树林”四素文化景观生态格局(图5)。

4 结语

海南儋州古盐田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古盐田、古村落、沿海自然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都是其完整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来自福建的移民将大陆文化带入海南,并发展延续,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高度契合当地自然条件形成特殊的“海洋—盐田—村落—红树林”四素良好的古盐田生态格局,对这一珍贵文化景观的保护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丘刚.海南古遗址[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237-241.

[2]符启基,沈金羽,林才海南省笔架岭火山口及峨蔓湾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26(6):641-644.

[3]崔剑锋,李水城.海南省儋州洋浦古盐田玄武岩晒盐工艺的初步调查[J].南方文物,2013(1):88-91.

[4]杨沐,琵琶.洋浦千年古盐田[J].文化密码,2008(6):42-45.

[5]方建昌.新中国成立前海南岛盐业小史[J].盐业史研究,2000(2):27-31.

[6]云翃,李迪华.儋州古盐田的独特遗产价值与保护问题[J].中国文化遗产,2015(4):71-77.

海南邢氏历史文化长廊序言 篇4

附:邢梦璜与文化黄流

一.海南俊秀邢梦璜

琼崖即海南岛, 可简称为“琼”。琼州有时通指海南岛, 相当于琼崖;但崖州主要指海南南部的崖城、三亚、黄流一带。邢梦璜即邢禄, 梦璜为其字。1265年, 南宋度宗咸淳一年, 梦璜经省试举文学, 任崖州佥判。后任昌化知军, 又任元代万安知军。卸任后定居黄流, 为邢氏黄流始祖。邢氏后代, 称之梦璜公。他耿直正派, 学问渊博, 能力出众。出仕, 能当好官;提笔, 能写好诗文。《邢氏家谱》评价他:“居官廉介, 吏畏民怀;淹贯经史, 诗文有出廛之趣。

其诗, 清秀高雅, 充溢着对家乡对大众的爱心。北宋林逋写过七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此诗备受赞誉, 欧阳修特别推崇。南宋姜白石曾以其中“疏影”和“暗香”作为词牌名称, 填了两首颂梅词。邢梦璜也演绎出了别具一格的两首诗。一首以“疏影横斜水清浅”为题:“浮沉深浅自交加, 枝向南横又北斜。老态枕流还漱石, 孤情欹岸更笼沙。小溪月引参差路, 曲涧波摇冷淡花。疏影含香低拂水, 梦魂应不远故家。”另一首以“暗香浮动月黄昏”为题:“月上初更色未沉, 香非百和见冰心。交情淡处何妨冷, 臭味亲时渐觉深。气溢清芬如可挹, 魂飞白夜总难寻。暗投自有相知意, 独坐黄昏细细吟。”品味两诗意蕴, 可知作者借梅表意, 通过清丽婉转的语言, 反映了对家国人事的深情念想。梦璜另有《雪满山中高士卧》一诗:“花隐空山弄粉条, 袁安高卧拟清标。阳春寡和情孤洁, 明月无缘梦寂廖。冰欲洗心兼絮冷, 玉方镂树耐风飘。人间共羡香名重, 谷口寻来雪未消。”像“人间共羡香名重”这样的吟哦, 显然反映了作者自重自爱的心理动态与人生追求。

其文, 质朴崇实, 语言精湛, 因记录重要事件而传世。邢氏历史上人才辈出, 然以文章传世者, 始于梦璜。所著《磨崖碑记》和《至元癸巳平黎碑记》, 分别见于《琼州府志》和《崖州志》。《磨崖碑记》写于1269年 (南宋咸淳五年) 并勒石。记载如下事件:1267年, 南宋咸淳三年, 黎族陈明甫等人以“三巴大王”之名号, 引众占据临川里等地, 今三亚市区月川桥一带。朝廷派兵猛击, 陈明甫败走黄流, 逃亡占城和交趾, 后来被俘, 受刑亡故。“黄流”一词, 便是在《磨崖碑记》中最早见于官方文章。《至元癸巳平黎碑记》写于1293年 (元至元三十年) , 亦勒石。记载如下事件:元朝忽必烈接受献策, 为巩固对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统治, 发兵征压黎族民众。得胜之后, 元兵在五指山、尖峰岭一带勒石纪念。直至今天, 尖峰岭山脚下还留有“大元军马下营”的摩崖石刻, 成了这一事件的历史见证。梦璜二文, 为宋朝末期和元朝初期发生在海南的两次“平黎事件”保留了宝贵的原始文字资料, 具有重要的史学学术价值。他用他的诗与文, 表明了他是集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二.天涯师表邢梦璜

梦璜出身儒门。其太祖肇周, 系宋资政大夫, 建炎年间 (1127-1130) 随南宋朝廷从开封南迁钱塘, 后经潮州至琼州, 系邢氏过琼始祖。其曾祖, 曾任南宋宣义郎;其祖, 曾任南宋参府;其父宣义, 曾任南宋文昌知县。在儒学熏陶中成长的梦璜, 为官33年, 大约将近60岁之时来到了黄流。一生跨越宋、元二朝。一般认为, 生卒时间逸无可考。但海南历史文化网上登载过一篇《关于建立邢梦璜纪念馆的设想》, 其中写道:“公元1324年80多岁的邢梦璜病逝。”由此推知, 生卒时段大概是1240前后到1324年。即生于南宋理宗嘉熙或淳佑年间, 卒于元代泰定年间。去世之后, 葬于黄流西村水井山。

黄流地处海南岛西南端, 为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庄, 古属崖州辖地, 今为乐东县黄流镇府所在地。往东三四十里有著名景点“天涯海角”。就地域概念范围而言, 黄流为“天涯海角”所涵盖。《黄流村志》 (1999) 有个记载:1957年, 广东省文物普查队在黄流海边原烟墩遗址附近, 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 有石珠, 圆形中穿孔, 属灰砂粗陶系, 红色造型。可见新石器时代黄流已有人类活动, 历史极为悠久。然而, 漫长的历史中, 黄流却一直定格于“荒芜”之层次。古代中国, 汉武帝深信董仲舒意见:“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 摩民以谊,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 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是以在相对发达地区, 早已教化之风大盛。但是, 直至宋代之前, 海南依然十分落后, 而地属琼南崖州的黄流, 更是一片荒野。唐朝杨炎有诗:“一去一万里, 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 生度鬼门关。”

邢梦璜在黄流生活长达26年之久。跟他一起迁来的, 还有第四个儿子邢万胜。这是黄流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举人出身的梦璜, 学养深厚, 贤良恭谨, 声望甚隆。儒门学子一向注重儒家教化传统。孔子说过:“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孔子对子夏说过:“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你要做君子类型儒者, 不要做小人类型儒者。) 梦璜对孔子学说自然深有领悟。他到黄流之后, 由于条件的限制, 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办起义学、学堂或私塾, 但是, 他的言传身教, 有如春雨, 洒绿了黄流大地。黄流从此开启了读书成风的时代。自梦璜入籍, 黄流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举人和贡生将近60人。仅就他的子孙而言, 可以列出:邢万胜, 梦璜第四子, 元代世袭土官, 任宁远县丞;邢京, 梦璜孙, 元代世袭土官, 任宁远县丞;邢宗馨, 梦璜曾孙, 明代世袭宣抚土官, 任宁远县丞;邢经, 梦璜第四代孙, 明代世袭宣抚土官, 任宁远县丞;邢琮, 梦璜第五代孙, 明代世袭宣抚土官, 任宁远县丞。又, 黄流的梦璜后代子孙中, 多有学者型人物。比如:邢协中, 明万历廩贡;邢克迈, 清康熙岁贡;邢元选, 清乾隆恩贡;邢肇周、邢耀宗、邢泰中, 清嘉庆岁贡, 邢修坤, 清道光岁贡;邢炳鋆, 清光绪附贡;邢保申, 清光绪附贡;邢谷典、邢诒兴, 清光绪例贡。其中, 邢肇周还担任过乐昌训导。明文渊阁大学士、海南琼山人邱浚在《邢氏家谱序》中说:“族不徙大, 而且多贤。”“所传者, 则有宋故知军梦璜等, 以文学著声前代, 载在郡乘可考。”

邢梦璜的影响, 穿越时空。现今的黄流, 不断以新的面貌给世人带来惊喜。1978年, 黄流中学被确定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重点中学之一。1990年10月, 国家教委将黄流中学事迹选入“中国名校”一书。1995年, 国家文化部授予黄流“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6年, 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黄流镇“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的称号。2009年12月揭晓的“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 (村) 评选”中, 黄流登上了“名镇”光荣榜。用“文化黄流”这个新兴结构来表述今日的黄流, 再恰当不过;而用“天涯师表”这个重量级短语来形容邢梦璜, 自然也再恰当不过。

三.笔者感言

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发展历史。但是, 重要历史人物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跟邢梦璜共同带动引发黄流文化发展的历代贤达, 可以开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 辉耀史册, 而邢梦璜, 无疑是黄流历史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文星。

国学诸学派各有特出长处, 各有卓越贡献。但起码就广度而言, 儒学最为深入人心, 作用巨大。黄流文教的古今演化, 便是实证。然而, 在今天, 在同世界接轨的时代, 儒学如何发扬其精华, 开掘出若干普世性学理, 特别需要努力为之。

海南饮食文化礼仪 篇5

一是饭前喝汤。且不管餐桌上的菜肴多么诱人,他先低头美美地喝几口汤,然后抬起头来,眼睛笑眯眯地看着美味菜肴,接着还一口口喝鲜汤。随后,他才吃饭吃菜,待吃饱饭,尝够菜,他还得再喝一碗汤,一餐饭这才算结束。

二是饭后喝汤。他先是尽情地享用可口饭菜,饱餐之后,才开始喝汤。这种人喝汤的时间和吃饭的时间差不多一样长。不喝汤,算没有吃饱、吃好。

海口人爱喝汤,自然对汤的制作方法也很讲究,一般分为三种方式,即滚汤、煲汤、炖汤,其用料、制作都有区别。

滚汤。简单快捷是制作滚汤的特点,工作繁忙的家庭多采用此法。滚汤的原料以时令蔬菜为主,配以鲜活鱼虾。海口人日常做的蛋花汤、青菜汤、豆腐汤等都是滚汤,现做、现煮、现用,具有现代快餐的味道。

煲汤。用瓦煲制作是煲汤的特色。由于煲汤所花时间较滚汤长,一般海口人家晚餐喝煲汤。煲汤原料离不开猪肉、羊肉、排骨等,即以肉汤为主。

炖汤。海口人讲究用炖盅隔水做炖汤。每当节假日或贵客临门之时,海口人常做炖汤以庆贺。炖汤原料最多采用的是鸡、鸭,再加一些中草药。

海口人喜欢喝汤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炎热而需补充水分之外,还有一个滋养身体得需求。海口人认为,汤里面营养丰富,喝汤是滋补强身的好方法。特别是对家中体弱有病的人,海口人总是熬汤给他喝,期盼他早日康复。

饮食习俗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饮食文化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海南历史文化论文 篇6

把生态建设摆到战略高度

绿色中国:江书记,您好!中国生态文化论坛自举办以来,取得了国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美丽的海南像一扇窗口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请您谈谈近几年海南省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江泽林:海南在开展建设生态省的7年时间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同步提升。全省造林428.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0.9%提高到2006年的55.5%。建成自然保护区6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提高了3.4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全省地表水89.5%的监测河段、90%的监测湖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近海海域水质以一、二类海水为主,全省环境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生产总值7年来增长了106%,今年将突破1000亿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到了高品位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绿色中国:海南的生态省建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江泽林:是因为我们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省建设,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七年前海南省人大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审议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计划以及专项工作都必须以纲要为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决策都要符合生态省建设的要求。这样,海南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保证生态省建设不因换届和领导班子变动而受影响。

7年来,海南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海南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准》、《海南关于消除白色污染的决定》、《关于建立无氟省级区域的决定》等50项与生态省有关的法规,初步形成了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确保了生态省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此外,完善生态省建设落实机制也是重要一环。我们建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任召集人的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省生态办。

在农业方面,我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在工业方面,我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原则,把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效地统一起来;在旅游方面,我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实施大旅游带动大开放、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努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绿色中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海南省在建设新农村和生态省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呢?

江泽林: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意义重大。从2000年底开始,我省开展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农村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建设生态省的有效载体来抓。在创建中,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发挥农民创建主体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真正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全省之力共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局面,构筑了文明生态村强大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

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大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有力推动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农村的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农村与城镇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找到了一条把生态省建设落实到农村的发展新路,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创新。

下大决心打造生态文化

绿色中国:海南省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那么生态文化建设在建设生态省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

江泽林:在生态省建设中,我们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注重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注重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建设生态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

7年来,一大批以宣传环保、保护自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相继成立,组织开展了多次高水平论坛、博览会、研讨会等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升,生态省建设内容更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

绿色中国: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海南省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江泽林:首先,海南省积极建立公民生态意识与生态法制教育体系,加强生态知识和法制意识教育。以青少年、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省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全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制地方教育课程,在大专院校开设生态环保专业或专业课程,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等生态体验活动和植绿护绿、保护母亲河等环境公益活动,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与意识的一代新人。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律、法规知识等生态省知识教育课程,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任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党政决策者和行政管理者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规划政策和进行决策时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法制知识教育,制定政策,促使企业自觉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组织生产,实行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公民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其次, 开展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活动。各级政府结合本地条件投资建设了一批生态科普和法制教育基地,并有效利用其他文化场馆设施,组织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科普展览和法制普及等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鼓励、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和法制宣传活动,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建设具有集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能力。

最后,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在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展览等形式大力宣传生态省建设,鼓励企业结合产品广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通过定期宣传专栏和即时报道,宣传生态省建设成效,表彰先进事迹,曝光破坏典型。鼓励各类社会团体或组织建立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网站,编印生态文化普及读物,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创建了一批文明生态学校、文明生态企业、文明生态家庭等示范单位,促进形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了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篇7

1. 选择题及知识点分布。

共25题, 涉及政治 (13个) , 如2题考查古代雅典政治, 4—6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0、12题考查世界近代政治;经济 (3个) , 如7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19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文化 (7个) , 如1、3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 8、11题考查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史学理论 (2个) , 如24题考查全球史观。整体来看, 政治史比例最大, 文化史内容比例加大, 史学理论为新增内容。

2. 非选择题及知识点分布。

共8题, 其中26—28题为必考题, 分别考查中国古代南北朝经济文化、晚清教案、苏中工业化建设。29—34题为选考题, 涉及每一个选修模块, 如29题考查张居正改革, 30题考查世界现代社会主义思潮。整体来看, 三道必考题中经济史内容比例较大, 选考题选材与时政、恒热点或史学前沿相关联。

二、特点

1. 大部分考题都有背景材料,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认知。

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 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4引用汉宣帝的一句话, 考查学生对“周政”的理解;8题引用英国法官的一句话, 考查学生对社会契约的理解;15题通过介绍妇女服装变化的现象, 考查学生对这一社会习俗的了解;11、12题引用名人评说, 考查学生对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理解和运用;16题引用《新潮》的一段话, 考查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思潮变化的主要国际背景;27题选取晚清教案中官民的一段对话材料, 考查学生对它的理解、分析、运用;26第一问、28题选取史书材料, 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提取、概括史实的能力。总的来说, 以上题目从新角度、新情境入手, 拓展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运用。

2. 史料来源更广泛, 设问角度更合理。

从材料来源看, 主要涉及历史著书、历史记录、名人评说、时政材料。如非选择题除31题材料外, 其它都出自历史著书或历史记录,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再如选择题12、14、24、25题所引材料都出自名人评说, 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1题通过介绍伊拉克战争的相关史实,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阅读、提取、运用的能力。

3. 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公民素养的考查。

课本的很多微观知识不再直接考, 而是给出相关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提取、概括、运用。如17、19题给出数据表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24、25题引用史学家的名句 (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史学研究的新理论) 让学生理解其实质;26第一问、28题及其它6道选考题都要求学生解读历史材料, 概括有关史实, 而且选考题33、34反映了史学研究的前沿。以上这些题很明显加强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从公民素养方面来看, 思想文化史、社会史内容明显增多, 选择题就涉及7道, 如1、3、8、11、13、15、22题, 要求学生透过历史关注现实, 很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考查。

4. 部分考题切口小、跨度大、概括性强, 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整合课本知识的能力。

如27题选取晚清教案中官民的一段对话材料,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高度概括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并作评价。再如28题苏中工业化建设的第二问, 通过一小段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可见, 以上两大题对学生分析、概括、整合课本能力的考查明显加强。

三、启示

1. 扩大教学资源, 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课程观指导下, 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几本课本和参考书, 而是要求师生依据课标, 在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 共同寻找、开发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网络、媒体、教学网站、史书、史家评说、历史遗迹等, 从而扩大教学视野, 增强学生对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处理, 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即夯实基础知识, 力求做到“点、线、面结合”。点即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各种要素做到透彻的分析, 把握其本质;线就是对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面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特征力求宏观把握。

2. 密切联系现实, 关注史学前沿。

2009年海南历史卷试题涉及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建设、现代工业化建设、社会习俗等恒热点问题。所以要求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 特别是高三复习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关注热点问题, 注重现实与教材的有机结合。要求做到:一方面注意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如对传统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反思等, 另一方面注意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如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美关系的反思等。近年来,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史观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特别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吸收和运用, 将其作为一种新史学指导思想。

3. 研读高考试题, 提高解题技巧。

任何一份高考试题都有它的可取之处, 特别是在课改期间, 很多试题包含课改理念, 具有创新性,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高考试题的研究。而在高考复习中, 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也是决定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应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具体方法有二:首先让学生通过做题了解命题的特点, 培养审题能力;其次根据试卷特点、评分标准, 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 让学生先分析做错原因, 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解题规律。

综上所述, 应对2010年高考, 广大师生要在充分整合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认真研读高考试题, 做到把握规律, 有的放矢, 不要盲目陷入题海战中。

摘要:海南省作为第一批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之一, 参加了2007年至2009年课改后的3年高考, 试卷命题日趋成熟, 有着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本文旨在分析海南省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内容与特点, 希望和广大师生共同商榷, 为2010年参加新课改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建议, 使他们不陷入题海战中。

关键词:200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海英.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 (海南卷) 分析报告[J].新课程 (综合版) , 2008, (03) .

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 篇8

1.1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 以及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1.2 海南饮食文化背景

2010年1月4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 如何发掘海南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使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之一的“吃”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树立海南饮食文化的品牌和形象,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海南饮食文化中的传统特色饮食文化进行深度研究, 并探讨如何对其开发和整合营销。

2 海南特色饮食文化调研

2.1 传统名菜

2.1.1 四大名菜

(1) 文昌鸡:

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 号称“四大名菜”之首。因产于文昌而得名, 而且还是驰名中外的一道名菜。据传, 文昌鸡最早出自该市潭牛镇天赐村, 村外多榕树, 鸡食榕籽、觅昆虫, 自然放养长大。在海南素有“没有文昌鸡不成席”之说。海南人吃文昌鸡, 传统的吃法是白斩 (也叫“白切”) 。吃白切文昌鸡要有好的佐料, 一般用煮鸡的鸡汤配上蒜泥、姜末、橘子汁、香菜末、酱油等几种原料制成。再煮上一锅鸡油、鸡汤煮的白米饭, 俗称“鸡饭”。白斩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 还是家庭菜皆派用场。在中国香港、东南亚一带出备受推崇, 名气颇盛。

(2) 嘉积鸭:

嘉积鸭盛产于海南琼海市加积镇, 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相传嘉积鸭是300多年前由华侨从马来西亚引进的良种鸭, 故称“番鸭”。它形体扁平, 红冠黄蹶, 羽毛黑白相间。嘉积鸭的肉质特别, 在于鸭肉肥厚、皮白滑脆, 皮肉之间更夹着一层薄脂肪, 特别甘美, 其烹制方法繁多, 但以白切最能体现原汁原味, 因而最为有名。

(3) 东山羊:

东山羊产于万宁县东山岭。在山上放养的山羊, 毛色乌黑发亮、皮嫩肉厚、味美、无腥味。据传早在宋代, 东山羊就列为皇室贡品, 民国时期, 南京政府也将其列入“总统府”膳单, 而今更是名扬四海。东山羊的食法多样, 有红焖、清汤、椰汁、干煸及火锅涮等多种吃法, 配以各种香料、味料, 经过滚、炸、纹、蒸、扣等多种烹调。以东山岭宾馆的“白汁东山羊”最具代表性。

(4) 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 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和乐蟹得烹调方法多种多样, 蒸、煮、炒、烤, 均具特色, 尤其以清蒸为佳, 既保持了其原味之鲜, 又兼原色形之美。“清蒸和乐蟹”的特点是:突出了和乐蟹的原汁原味, 其蟹肉鲜嫩, 蟹膏为黄色, 似咸蛋黄, 配姜、醋佐料而食, 味极鲜美, 极富营养。

2.1.2 临高乳猪

临高乳猪是全国特有的猪种, 体小腰直, 皮薄肉瘦。临高乳猪烤、焖、炒、蒸皆可口, 尤以烧烤为最佳。烧烤时, 师傅将乳猪屠宰好, 将其剖开、碎骨, 上好佐料, 而后置于炭火之上文火烘烤。一边将其轻轻翻动, 一边还不时涂上花生油, 使皮不起泡又增色增味。四五个小时后, 一只全身焦黄、油光可鉴、散发着浓郁香味的烤临高乳猪就制成了。切片而食, 皮酥肉香。此猪种畅销中国港澳, 久享盛名, 是海南传统的出口产品。

2.1.3 那大狗肉

那大狗肉是与海南“四大名菜”齐名的美味, 因为传统认为“狗肉不上席”, 故“那大狗肉”没能挤进“名菜”之列。那大狗肉产于儋州市那大镇, 此处狗肉加工方法和佐料与众不同, 所烹之狗, 肉美骨香。狗肉吃法一般采用火锅。其汤料有红枣、党参、枸杞、胡椒、熟芝麻等补药和南国独特调料10数种, 将熟狗肉切块下到汤料中烫热即可食, 香味浓烈, 风味自出。

2.1.4 琼海温泉鹅

琼海温泉鹅是万泉河沿岸农户饲养的本地杂交鹅, 从小放养在万泉河边的沙滩上, 靠食用生长在河边的鹅仔草、野草, 以及农户家中的碎米和萝卜苗长大, 待到羽毛交叉, 农户才会用家中的米饭、花生饼、番薯和米糠精心地混合填喂, 十多天后就成了正宗的温泉鹅。琼海温泉鹅食法大多以白切为主, 也有烤鹅, 具有营养丰富、肥而不腻、清淡原味、醇香可口的特点。很多海口人及路过琼海的人专门驱车去温泉镇吃鹅肉。

2.2 传统名小吃

2.2.1 椰子系列特色饮食

(1) 椰子饭:

椰子饭, 又名椰子船, 在海南的文昌等地, 食用此种以椰子肉为底的船形小食品, 是当地人民祈求幸福的象征, 也是宴请贵宾和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把椰子的硬壳去掉, 留下整只肉瓢, 在顶端切开小口留盖, 倒掉椰子水, 将糯米填入椰盅内, 同时加入白糖及鲜椰汁, 灌入淡鲜奶或沸水, 用椰盖封口缚紧, 放进盛有清水的锅中加盖煮熟, 吃的时候用刀切成若干块两头尖、中间宽的船形, 椰子饭装盘即成。椰肉和糯米饭紧密结合, 色泽白净, 饭粒晶莹半透明, 状如珍珠 (故有“珍珠椰子船”之称) 。

(2) 椰子糕:

椰子糕是海南特色小吃中的一种, 椰子糕呈扁圆型有碗底般大小, 外面用椰叶或香蕉芭蕉叶裹成。拨开外面的叶子, 里面是白色的年糕, 其馅一般有椰丝花生馅和椰林芝麻馅的。吃起来清爽、柔软、韧劲, 更重要的是闻起来椰子的清香和吃起来椰丝的浓香都让人齿颊留香。在海南的明珠、解放西等大街小巷及菜市场入口处都有叫卖椰子糕的阿姨, 用一个箩筐装着垒好的一层一层的椰子糕。

2.2.2 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米粉大家族中的鼻祖。它是米粉与十几种色味独特的佐料腌制而成的。海南粉源于福建闽南。相传明末有一位陈姓的住户迁居澄迈老城, 以加工米粉为业。由于生意好, 拜师学艺者众多, 海南粉便遍布全岛。《正德琼台志》记载, 当时全岛共有121个较大的圩市, 都设有海南粉加工作坊和小摊。

2.2.3 清补凉

清补凉是海南各地特色夜宵, 在路边、广场都可见到, 生意非常好, 4元一碗, 内容非常丰富, 有芋头、西瓜、龟苓膏、花生、红枣、通心粉、贝壳粉等多种材料任你选择, 再加上浓浓的椰汁, 放点冰块, 即解暑又营养。

2.2.4 鸡屎藤粑

鸡屎藤是一种野生的蔓生植物, 据说鸡屎藤是因为其叶闻起来有鸡屎的臭味而得名, 将鸡屎藤手工制作成粑子, 加水煮熟后, 放入红糖姜汁,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里面加椰奶, 吃起来非常有嚼劲, 鸡屎藤粑在海南海口、琼海、万宁一带有悠久的制作历史, 也深受人们喜爱, 在琼海鸡屎藤粑已经成为了一些高档酒楼的特色招牌小吃。

2.3 热带特色饮食

2.3.1 热带海洋海鲜

海南四面环海, 鱼虾蟹贝种类非常丰富, 马鲛鱼、石斑鱼、沙丁鱼、雪蛤、基围虾、青蟹、花蟹等数不胜数。在海南比较著名的是马鲛鱼, 在海南, 马鲛鱼俗称黑鱼, 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 海南明朝一位高官与黑鱼颇有缘分, 民间将他封为“黑鱼祖”。海南人过年送礼都是拎着整条马鲛鱼上门的。

2.3.2 热带水果

海南地处热带, 椰子、榴莲、山竹、菠萝、菠萝蜜、莲雾、香蕉、鸡蛋果、木瓜、杨桃、火龙果等各种热带水果应有尽有, 数不胜数。

2.4 传统特色饮食方式

2.4.1 老爸茶

老爸茶是海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一种休闲方式, 在海口的老爸茶馆里的客人, 坐在海南任何一家老爸茶馆里, 叫上一壶茶, 一碟花生或小吃, 就算两块钱的茶也可以从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黄昏, 在老爸茶店里最常见的是三三两两的“老爸们”一边喝着老爸茶, 一边研究彩票。

2.4.2 打边炉

打边炉, 是海南人对火锅的普遍叫法。现在海南本地人在家吃饭也总喜欢打边炉, 他们最常用来打边炉的是海鲜, 也就是海鲜火锅, 打边炉的锅底很清淡基本就是白水放点生姜, 再放入少许香菇、枸杞、葱、姜、地胆, 水一开就可以放入海鲜尽情享用了。而蘸料就是什锦酱、虾酱、蒜蓉、姜末、香菜、酱油、海南小橘子、海南黄灯笼辣椒等, 端上来, 食客自己调配。当然除了海鲜, 什么都可以拿来打边炉, 如鸡、鸭、羊肉、带皮小黄牛等, 很受当地人的喜爱, 打边炉店像定安骨汤、猪肚包鸡等生意非常火暴。

2.4.3 猪脚牛腩饭

猪脚牛腩饭是备受海南人喜爱的一种饮食方式, 在海口的一些老街有不少卖猪脚牛腩饭的老店, 食客络绎不绝。店门口架两口砂锅, 一锅是猪脚、一锅是牛腩, 冒着热气夹着香气, 一般的客人都会点上一份猪脚饭, 店里的小妹给客人装上一小碗猪脚, 端上来的饭还要浇上一勺猪脚汤。当然猪脚饭店里并不是只有猪脚、牛腩, 还有酸笋、五花肉、各种现炒青菜可以搭配, 价格实惠, 味道让你吃了还想再吃。

3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海南饮食文化营销

3.1 海南饮食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3.1.1 饮食产品有待整合

海南饮食博大精深、品种多样, 但是这些饮食产品分散在岛内的各个地方, 没有得到整合, 对于外地来的游客, 很难在短时间内或者说在一个区域内品尝更多的海南美食。

3.1.2 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文中所述的很多海南美食都没有形成品牌, 只在民间流传, 在这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 没有形成品牌是缺乏影响力的。但海南目前仍然存在着商标意识普遍淡薄, 缺少品牌意识的现象, 如“四大名菜”之一的嘉积鸭在琼海已有150年以上的饲养历史, 早已远销岛内外, 却在2004年被在琼海经营活鸭批发的广东人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嘉积”商标。为阻止“嘉积”被注册, 琼海市政府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建议撤销“被抢注”的“嘉积”商标, 但至今未果。另外还有“五指山野菜”也被抢注。

3.1.3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在海南各地开始兴起举办美食节, 但是参加美食节的大多为本地人, 对海南饮食文化走出海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太大。

3.1.4 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和展示不足

品一种菜肴, 不仅仅是味道, 更重要的是品味其文化, 只有具备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让食者在品味这种食品时, 体会其色香味形之外的意义, 该食品才能流传更远、更久。

3.2 建 议

3.2.1 构建海南饮食文化圈

在中国知名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中, 每一种菜系都围绕其有代表性的菜肴构建了一个包括菜肴、小吃、酒水、茶艺、口味、选料、食俗及与这些饮食要素相关的历史、故事等在内的饮食文化圈, 这些饮食文化圈构成了该菜系的内涵和特点, 并且大都形成了可查阅性的资料如美食文章、书籍和光盘, 使探寻美食的旅游者和食客们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海南的饮食文化资料还是很零散的, 大都在一些海南旅游书籍里附带介绍, 并没有专门介绍海南美食及其文化的资料。要把海南饮食文化圈构建起来, 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外传递, 使品尝海南饮食自然而然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游客来海南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

3.2.2 深度发掘海南饮食文化内涵

要构建一个有内涵、有影响力的海南饮食文化圈, 要把琼菜打造成知名菜系, 必须要深度发掘其饮食文化内涵, 将与这些菜肴、小吃、水果相关的饮食习俗、传统深层次的内容发掘出来, 例如海南四大名菜, 在这些菜肴形成并发展的历史中是否有什么历史、名人典故可以整理出来, 形成最经典的故事, 使该菜肴更形象、更具生命力。

3.2.3 打造海南美食中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深度开发、挖掘海南特色饮食文化。以此向海内外游客展现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天堂。要让海内外游客在海南很容易地品尝到各种海南美食, 必须要将这些海南特色美食集中起来, 打造海南美食中心, 如在省会海口建设一座美食城, 请省内各地的菜肴、小吃名店入驻, 让游客一上海南岛就可以直奔美食中心, 大快朵颐。

3.2.4 加强促销力度

首先, 海南饮食文化的促销需要政府牵头, 整体运作、策划, 可以利用各种赴岛外、国外参加各种展览会、交流会、贸易会的机会, 整体推出海南饮食文化;其次, 可以利用海南、海口本地电视台、旅游卫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 专门开辟美食专栏, 向观众、读者宣传海南特色饮食。

3.2.5 增强品牌意识

一方面引导海南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树立自身品牌, 形成品牌优势。另一方面要鼓励和督促企业对拥有的特色产品申请注册商标, 并进一步形成自身拳头产品, 以拳头产品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海南军坡节的文化阐释 篇9

一、军坡节的由来

陈雄在考察琼山的军坡节中, 认为军坡节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纪念历代武将, 比如汉代奉命开辟南疆的征南将军马伏波、名将关羽、陈隋时期蜚声岭南的冯冼夫人。由于军坡“装军”活动方式声势浩大, 历来被官方和民众所认可, 而且隆重热闹, 使许多敬神活动也效仿, 故拜神活动也称“军坡”。另一种说法, 认为军坡节起源于拜神, 神为最大, 信民称之为“君”, “君坡”指君居之地, “君”和“军”同音, “军坡”由此而来。笔者基本认同陈雄的观点,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从民众自发的民俗到国家在场的演变。

丙安教授说:“自南宋以来, 就有妈祖金身巡安的传统, 在民间很有活力。现在延续、发扬这样的传统, 是对民意的尊重, 也是我们对妈祖文化进行完整性保护的体现。”乌丙安所说的“巡安”和军坡节的“装军”类似, 都是抬着妈祖或者妈祖的金身在所属村落土地上巡游, 寓意神明保佑一方民众。海口新坡冼夫人纪念馆研究室主任杜瑞道说:“海南的‘军坡’盛行于汉区, 特别是北部、东部及中部的海口、澄迈、定安、文昌等地, 基本上以地域为界”。但是据笔者了解, 像部分琼中黎族也过军坡 (军坡) 。

因此笔者认为军坡是一种庆祝各村神明的诞辰或相关节日的敬神活动, 以期得到神明庇佑。军坡期间, 各村组织秧歌队、舞狮队、舞龙队“装军”、“行公”, 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 组织队伍举着刀枪举行阅兵仪式。有的乡村还要举行过火山、妈祖巡游、道士跳神舞等民俗活动。“人们仿制当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 祈求一‘令’传下, 百事百顺”。除了传统民俗活动之外, 现在有些村子还会举办排球邀请赛, 还有些村有自己的特殊活动, 比如背老婆比赛。当然, 军坡最基本的活动是宴请亲朋好友, 琼剧演出。

二、丰富多彩的军坡节活动

军坡节 (军坡) 已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比较正式的军坡节是由政府主办的冯冼夫人文化节。笔者认为, 由民间百姓自发组织的军坡更能体现民俗的真实性。

吃军坡是军坡节的重头戏, 有些地方是吃午饭, 有些是晚饭。普遍认为晚餐是比较正式的, 因为下午有排球赛等娱乐性活动, 晚上有琼剧演出。晚饭从下午5点持续到8点, 甚至9点。的军坡节讲究的热闹, 一般都会邀请亲戚朋友共同庆祝。宾客只要带上一些水果或者饮料就可以开怀的吃。席间会有很多海南特产, 比如瑞溪牛肉干、海南粉、白莲鹅、福山烤乳猪、新吴小黄牛等, 如果赶上水果成熟期, 还会有无核荔枝等水果招待。“吃军坡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如果饭菜过于寒酸, 主人家会被看不起。因此军坡宴席要比春节年饭还要丰盛。开席时, 高朋满座, 人们开怀畅饮, 觥筹交错。军坡能享受到平时鲜见的美味佳肴, 过军坡成为很多人的期盼。”

过火山也是大众参与的活动。大家抬着神像赤脚走过长七八米、宽三四米, 厚三四公分正在燃烧的木炭堆, 人竟然没事。据说, 脚底的感觉只像小蚂蚁叮似的而不起泡。火山是用“金银”烧的, 长度不一, 有的甚至长达100米。在妈祖的带领下, 从任意一侧跨过火山, 只能跨一次。在当地的说法是去掉上一年的晦气, 不走回路, 祈求来年好运。

晚上的琼剧演出是“军坡”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之一。琼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午太阳尚在很高, 性急的人家就让孩子们在临时搭成的戏台下占好位置, 摆上全家人的凳子, 或画上图圈等等以作“告示”。还有一些老人, 干脆就坐在戏台下边, 眼巴巴地看着在戏台上面忙着布景, 一边唠叨家常, 一边等着看戏。在当地人的观念中琼剧是演给妈祖、妈祖看的, 在戏台的不远处正对面都要搭一个临时庙, 里面供奉着神像。在临时庙和戏台中间要留一条一到两米宽的路, 不能挡住妈祖的视线。琼剧开场前的烟花盛宴是强大的视觉享受, 燃放的烟火往往持续一个小时, 除了村民之外, 很多过来吃军坡的亲朋好友, 也会购买烟火。人们认为这是军坡本身是喜事, 燃放烟花是对妈祖的供奉, 是喜上加喜。

军坡过后是女人最忙的时候, 她们要收拾残局, 打扫卫生, 然后就是三三两两的在抱怨军坡有多累, 花了多少钱, 连看琼剧的时间都没有等等, 同时会信誓旦旦的说再也不办这劳民伤财军坡了!但是据笔者的观察, 那是女人缓解劳累情绪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夸富宴的意味。

三、军坡的解读

邓正来提出的“生存性智慧”, 乃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习得的、应对生活世界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 是努力探究生活世界中以“生存性”为根本要旨的、非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军坡不仅仅是村民的敬神活动, 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 同时也是人与神的对话, 也是村民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的“生存性智慧”。

1、吃军坡——互惠的生存伦理

为什么海南人这么热衷军坡?有些人说:中国人爱热闹, 军坡热闹啊。也有人对此表示无可奈何。

DZ:我问过很多大人, 大家都不愿意办的, 但是不办又担心别人说自己小气, 没人来没面子, 来的人太多又耗票子, 多少人辛苦一年都花在了军坡上, 军坡还是个面子的比赛!

斯科特认为, 农民遵循的是一种生存伦理, 其中, 对于稳定、安全的关心是第一位的, 因而, 他们宁愿选择那些回报较低但较稳定的生存策略, 而不选择那些回报高但风险也大的策略。笔者认为军坡节正是村民选择的生存伦理, 地方上的军坡是一年一次, 甚至几年一次。因此军坡是回报较低, 但是较稳定的模式。据笔者和村中父老聊天中了解到, 改革开放之前, 村民与外村的互动很少, 彼此的走动都是靠步行, 但是军坡这天, 亲戚朋友都会按时到达。因此在这种生存条件下, 军坡是难得的互动手段, 也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形成的交际方式。

军坡更像一个交际的场所, 有人与人的互惠, 人与神的互动。人与人的互惠在吃军坡上体现的很明显。对于办军坡的村民来说, 军坡期间的宴客类似于信用卡的消费, 你消费之后需要还账。这种还账不是等价钱的还, 在村民的观念中, 我曾请过你吃军坡, 你也一定要请我, 即便忘了请, 我可以不请自来。所以笔者看来军坡不是面子比赛, 而是加深彼此关系的良好平台。

2、人神之间的“施”与“报”

按照涂尔干的观点, 人神之间的这种关系是靠礼物的最初主人定期向神举行献祭仪式和神向礼物的最初主人提供保护和恩惠而得以被确立、维持和巩固的, 这是一种约束关系。上文有提到过的演“琼剧”、燃放烟花, 以及村民祭拜的祭品都是村民对妈祖的供奉, 那妈祖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村民呢?根据笔者的观察, 村民和神的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占卜等。笔者认为, 琼剧也是神对民众的回馈。上文有提到, 神像供在戏台对面临时的庙里, 正是在神的在场下, 借助琼剧演员的展演, 告诫大家崇善, 勿作恶事。在琼剧开始以前都会有拜八仙, 撒番钱的活动, 人们认为捡到番钱会得好运。这些都是神对大家的恩惠, 给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妈祖对村民最大的“报”是保佑村民平安, 而且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妈祖来传递。

除了一些口头的承诺之外, 妈祖还通过具体的仪式、活动回报村民。比如舞龙以及请龙进家。劳格文认为, 舞龙绝非单是一项富有色彩的民俗活动, “龙灯”不但与“添丁”谐音, “龙”还代表大地之气。舞龙就是为了启动地气, 保证气能够继续流进村子并充满四周山谷的举措。另外劳格文也指出地气就是来自龙脉之气, 而龙脉之气的地点便是风水宝地。因此舞龙和请龙进家便是妈祖对村民庇护, 预示着村民添丁添福, 也让村民家充满龙气, 成为风水宝地。其他的活动, 比如在往年的过火山仪式中, 让村民赤脚踩木炭显示了妈祖的神秘力量, 同时也也是村民去除晦气的好方法。这是这些“回报”中, 村民和妈祖达成了持久的约束关系。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 我们政府应该充分挖掘民间的民俗活动, 强调当地人的观点 (native’s point of view) , 深描地方性知识, 进一步弘扬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结合笔者参与军坡节的经验, 利用文献资料, 试图阐述军坡节的由来。从军坡节期间举办的活动, 透过人人之间的互惠, 人神之间交流等角度, 说明其体现的海南人民的生存性智慧。

关键词:军坡节,海南,生存性智慧,妈祖

参考文献

[1]高日焙, 主编.琼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M].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 1999.

[2]焦勇勤.海南冼夫人文化节 (军坡节) 的文化反思[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

[3]杜光辉.海南的“军坡”[J].今日海南, 2001 (06) :51.

[4]林安.北京庙会和海南军坡之比较分析[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9) .

[5]孙令正.海南民俗:全国罕见的“军坡”与“闹军坡”起源[OL].http://www.898.travel/2012/0309/123092.html

[6]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程立显, 译.译林出版社, 2001.

[7]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8]劳格文.客家传统社会 (下) [M].中华书局, 2005:476.

[9]邓正来.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篇10

一、茶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意义

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 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娱乐和获得知识与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 而展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不仅会带来旅游持续增长, 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建设, 也利于茶产业的发展, 形成“以茶促旅, 以旅促茶”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 其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 对人多奉献爱心、理解, 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弘扬茶文化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都开展以茶为媒介的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直观地展示给游客, 有较强的参与性,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当地的茶文化, 而且或多或少会对茶产品进行消费, 这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促销作用, 有利于当地茶品牌的形成和茶产业的发展。

1.2 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游客的旅游需求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茶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与体验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茶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 而且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联系, 相互促进, 实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 增加客流量,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1.3 增加茶农收入, 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

茶文化旅游涉及茶叶的采摘、制作、茶艺、茶俗展示等, 使茶农在种茶之外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同时为游客提供的“食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设施的建造与运营, 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而且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 这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茶叶的社会功能, 改变茶农单纯以茶叶经济为主的销售模式, 变成以茶叶的发展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调动茶农的积极性, 提高茶农的经济收入。

1.4 培育“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

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 而这种精神体会只靠游客自身感悟往往是不够的, 它需要导游人员等的适时引导和深刻讲解。现在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些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 因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成为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 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茶知识文化素养的茶人。让她们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先锋带头的作用, 通过他们的深刻讲解, 给旅游者一种彻底的身心感受, 让他们从茶文化的旅游当中得到切实的体会。

二、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2.1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 缺少文化内涵

以海南省现有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来分析, 茶文化旅游节、茶乡采茶以及茶楼品茶是产品的主要类型。旅游产品多依托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乡土特色的农家饭来吸引游客, 淡旺季明显, 缺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度假村, 产品开发还处于较低层次, 缺少文化内涵。多数游客很少在目的地做长时间停留, 这一方面和我国目前大多数旅游消费还处在观光活动为主的旅游初级阶段有关, 另一方面也和茶文化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内涵有直接的关系, 造成茶文化旅游仅仅停留在表面, 容易误导游客把简单的喝茶、买茶等同为茶文化消费。

2.2 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单一, 缺少创意

在已有的产品组合中, 大多数是结合茶文化旅游节来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 节庆活动是卖点但不是主角。旅游活动也是以采茶、喝茶、买茶为主, 目前海南还没有真正能体现茶文化主题的景点, 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创意表现上显得后劲不足, 比如充满艺术气息的茶道、茶宴、茶具设计等在海南市场上几乎没有。单一的产品组合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推广, 也无法为茶区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 茶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茶叶生产主要以茶农自发为主, 土地资源分割, 科学技术和生产条件难以得到提高和改善。茶叶深加工水平不高, 产品附加值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受到产地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在资源整合、景区规划等方面难度较大。

2.4 茶叶品牌的影响力较弱, 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海南是产茶大省, 但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与产茶大省的地位不够相称, 海南省茶产业在国内知名度高的品牌不多, 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与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等在国内热销的情况相比, 海南省茶叶传统品牌影响力较弱, 市场占有份额不高, 急需尽快培育茶叶品牌, 充分发挥海南茶叶资源的优势, 提高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 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加强茶文化研究与宣传, 提升茶文化旅游价值。茶如果抛开它与禅、器、水、诗、画、歌舞、习俗、健康、食用等方面的诸多关系, 便只剩下解渴的意义, 与旅游就无甚相关了。因此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必须突出它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术研究, 挖掘丰富茶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性越强, 游客的愉悦感就越高。这也对从事茶文化旅游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 使各界对茶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2 加强区域合作

建立现代旅游营销系统在区域合作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区域茶文化旅游的合作, 打造茶文化旅游区, 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区间茶文化旅游的合作, 打造精品线路, 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 要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立销售联盟, 组织当地重点旅行社、直航航空公司作为营销同盟, 联合销售海南茶文化旅游产品。同时, 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庆典活动等措施, 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 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3.3 不断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

“以旅促茶, 以茶促旅”。旅游购物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部分, 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旅游商品开发研制。茶文化旅游产品应包括各种品牌的茶叶以及茶画、茶书法、茶工艺品等。应发挥特色优势, 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创新开发, 设计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商品。现在, 茶肴盛行, 各种调饮茶、茶食品也越来越丰富, 茶具茶叶, 特别是名茶, 正在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赠品。应该抓住这种消费心态, 开发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 同时还可开发更多的既装潢精美, 又质量上乘的茶文化礼品, 有效地表现茶文化内涵, 系统综合地开展配套服务, 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好的茶文化旅游副产品不仅能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 增加旅游收入, 而且也能反过来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

3.4 发掘茶文化民俗风情资源

茶文化资源的核心层是文化风情, 也是动态活文化, 如茶道、茶节庆、茶礼俗、宗教茶仪等。利用这些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可开展茶民俗风情游, 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凭借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艺术景观类资源, 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以茶为题的歌舞戏曲表演、赋诗填词、吟咏古诗名句、书法绘画、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联谊等多项专项旅游活动, 它们往往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和参与性于一体。

摘要:从茶文化旅游的内涵出发, 分析开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并对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作出总结。最后就持续发展茶文化旅游提出突出文化内涵、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开发新产品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旅游开发,海南

参考文献

[l]李福全, 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4) :15144—15146, 15196.

[2]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6) :58—61.

[3]王丰, 刘小华.我国茶叶品牌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贵州茶叶为例[J].贵州茶叶, 2006 (2) :32—37.

[4]曹霞.安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2) :5930—5932.

[5]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 1993.

海南历史文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

【作者单位】邓琼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科学研究项目《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研究》,项目编号:Hnky2015-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出现得很早。中国早期电影就有不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只是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尚未诞生,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也未上升到一定程度。影视手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还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但影视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相当大,具有口耳相传等传承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影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优势

1.影视技术突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艺术,其传承和传播的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遗忘。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传承主体的思想、观念和理解能力不同,其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容易造成遗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带来损失。如果口耳相传活动终止,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比起口耳相传,影视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它能将任何一个细节进行详细录制并长期保存。同时,通过影视的表达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直观展示,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遗漏。

2.影视的声色特点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依赖于物质,以物质为载体。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赖的是“蕴含在物质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非物质形态文化无法触碰,人们必须去真实地观看、感受和理解,才能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影视具有声色特点,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细节完整地记录下来,能够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够通过观看影视了解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故事片,其情节性使观众更容易记住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地域更加广泛。因而,影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了传播的地域空间限制。

3.影视对文化空间进行全面、真实的展示

“文化空间(the Cultural Space)”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2]。文化空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包含众多的文化事象,如庙会、歌圩和传统节日庆典等。文化空间不仅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而且还包含当时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氛围。因此,文化空间具有立体性,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传承的文化事象,需要发挥人的眼、耳、脑等器官的共同作用,任何语言都难以将文化空间完美地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空间所依赖的空间形态极容易发生改变,也极容易消亡,而影视技术恰恰能够把文化空间完整、真实地复制下来。因此,影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播作用。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有利条件

1.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

海南已整理出257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涵盖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手工技艺、戏曲和曲艺等多种类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类型为国内独有,国内外其他地区少见,如儋州调声、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椰雕、冼夫人信俗和南海航道更路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凝聚着海南世世代代民众的集体智慧,内容丰富,独具内涵,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尤其是文化空间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和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具有拍摄成为影视片的潜质。

2.海南地理区位优势特殊

海南省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与众多东盟成员国隔海相望。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中承担重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海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资源。因而,海南必须加强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尤其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开发,从而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是海南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

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

海南岛素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含氧量高,热带雨林广阔,海水干净。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在全国独一无二,特别适合拍摄各种影视剧。每年有超过50部影视剧在海南岛取景拍摄,一些国外拍摄的电影也在海南岛取景,如美国人拍的电影《夏威夷传奇》不在夏威夷拍,而是跑到万里之外的海南岛取景。海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海南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国家政策支持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建省以来,一直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海南省也出台相关发展规划,以积极推进海南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2010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挥海南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体现海南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海南民族风情。海南政府提出要“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黎族、苗族三月三、琼剧、黎族、苗族歌舞、儋州调声和临高人偶戏等,策划举办相关活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文件均提出要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也是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

nlc202309090706

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少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早就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1928年,时任琼崖行政专员的黄强一行近两百人考察五指山地区黎族部落,并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拍摄,形成了影片《五指山问黎记》,而黄强也被认为是最早关注黎族的学者[3]。这部影片拍摄了五指山地区黎族的很多生活场景,其中就有很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黎族服饰、妇女纹面和船形屋等。之后,有关海南本土文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自1928年至2016年的88年时间中,有关海南本土文化的影视片有电影故事片、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和电视连续剧等。这些影视片虽然体现了海南的民俗文化,但多将民俗文化一笔带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影视剧相当少,且没有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影视剧本创作不足

影视制作需要剧本的支持,但海南本土剧作家较少。当下,海南制作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剧非常少,跟剧本建设不足有很大关系,也与海南本土影视剧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有关。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口耳相传是其主要特征。口耳相传依赖于各民族的语言。海南岛主要有海南闽语、军话、迈话、黎话、苗话、回辉话、儋州话和临高话等地方语言,这些语言大多难以相互交流。因而,要创作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本,创作人必须熟悉海南各地方言,才能理解不同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但海南本土剧作家严重缺乏,而外来文化工作者又难以攻克海南方言的障碍,使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本的创作量少之又少。

3.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薄弱

从《五指山问黎记》算起,海南本土影视发展走过了88年的历程。纵观这一历程,很多涉及海南本土文化的影视作品均由省外影视工作者完成,很多影视作品只是在海南取景。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可谓相当薄弱,属于海南本土的导演、主演和编剧都屈指可数,且仅有少数影视工作者投身于海南本土文化影视建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海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作品的创作。因而,要加强海南本土影视开发,必须加强本土影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4.已有影视作品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深度不够,影响力小

海南早期的纪录片对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做了深入挖掘,但这些纪录片在当时极少播映,影响力很小。在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以来,海南制作了一批大型纪录片以宣传海南本土文化,如《望海南》《海之南》等,但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很小,深度不够。1988年,海南建省之前的影视故事片主要是反映阶级斗争、革命斗争,建省之后至2009年期间,海南所制作的影视故事片较少,涉及海南民俗的作品更少。2009年以来的故事片,如《黎歌》《山海黎乡》等影视故事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深度远远不够,且这些影片都难以在院线上映,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其影响力依然较小。

四、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途径

1.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纪录片

专题类纪录片的特点就在于直接从生活中提取原始材料,直观、完整和真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的原貌。这种影视艺术形式可以保存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珍贵的档案资料。同时,专题纪录片能够完整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本真性”原则是“定义、评估、保护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原则”[4],对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演变的规律、保护和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海南各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努力创造条件,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成专题纪录片,并通过海南各电视频道和户外电子宣传设施等渠道播放。这对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提升地方文化建设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2.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故事片

影视故事片将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并由演员扮演角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影视故事片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对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影视故事片是文化传播和提高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海南应当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故事片的创作。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海南本土文化发展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队伍建设等措施,鼓励海南本土作家创作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本土文化影视故事片,尤其是要创作出一批立足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影视剧本。

3.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视频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多是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技术性,为了维护其较高的技术地位和尽可能垄断其经济利益,传承人一般不随意外传。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具有神秘性、保守性和封闭性。而一旦传承人断层,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极容易失传,导致后来人无法掌握技术要领。而教学视频则是一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传承和传播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将那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视频形式,发布到网络,提供给那些有兴趣的人自学。教学视频突破了师徒传承的诸多限制,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4.加强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建设

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对于发展、宣传和建设海南本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海南本土籍导演、演员、编剧等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的制作水平,创作出高质量、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社会文化机构和团体、本土籍影视工作者、高校艺术专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影视开发的相关政策,积极扶持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海南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大力培养海南本土籍影视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响应国家文化保护政策,积极参与。只有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我们才能提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的制作质量,才能提高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1]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2]文化部. 2005年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EB/OL].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3]岑家梧. 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 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28.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90.

海南历史文化论文 篇12

今年历史高考第31题, 以图表的形式再现了伊拉克战争的前因后果, 考查学生比较伊拉克战争和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可谓视角新颖, 独具匠心, 既考查了学科基础知识, 又考查了学生学习能力。但有老师说, 这道题是对海南省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极大挑战, 虽然这个说法过了一些, 却也不无道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海南省高考, 属于委托国家考试中心自主命题, 《海南省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是老师和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之一, 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不属于考试范围, 而在试卷中出现这样考查内容, 也难怪老师和学生有想法了。

19世纪中期, 世界历史发展有三大潮流, 即社会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第12题和14题分别考查了“美国内战”和“玻利瓦尔”, 其中就涉及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两大历史发展潮流。毋容置疑, 其题目本身没有多少难度, 且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题也以新材料的形式呈现, 彰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问题在于无论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 还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范围中, 都没有相关的内容。记得在今年高考备考中, 我们也注意到了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中, 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 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果真如此, 在高三备考时, 还要将初中的知识拿来复习一遍, 真的让老师和学生勉为其难。

新课程强调以新情境、新材料来考查学生, 客观地说, 今年的高考试题, 不管是选择题, 还是非选择题, 基本上都以新情境、新材料的方式呈现。如, 第8题,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 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 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 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 那么只能说, 别了, 君主统治!第13题, 2009年2月, 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第18题, “万里长征, 辞却了, 五朝宫阙, 暂驻足, 衡水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 还燕碣。”这类试题材料生动, 情境鲜活, 令人耳目一新。但是, 旧高考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 题干呆板, 9道非选择题, 虽是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 然而, 问法用词单调, 仅“概括指出”在整套试题中就用了8次, 缺乏新意。如, 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考试大纲》规定, 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今年的高考试题, 在考查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面做得相当好, 同时也给日常历史教学和高三历史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以材料带问题”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比较和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而如第9题, 《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 《独立宣言》还提出: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很少涉及《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内容, 此题明显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 确实让老师与学生无所适从。

上一篇:细致研究论文下一篇:重新认识小学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