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海南产业现状(精选7篇)
新时期海南产业现状 篇1
摘要:近年来湖北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 课题组首先从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户增收和加工园区建设五个方面对新时期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进行全面描述, 接着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认真总结。研究结论认为:近年来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突破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跃成为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 主要是五大驱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政策扶持、多方面投资拉动、高度重视新产品研发、加强板块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精品名品工程。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为我国其他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动力机制,湖北省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 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2012年6月中共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湖北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的重要战略目标。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①对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重要性、工作重点等相关问题的认识 (牛若峰, 1997;孙太清, 2002) 。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订单履约关系的研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契约完全有可能在长期内达到稳定, 优于要素契约;以温氏公司为例, 基于内部结算价格与农户间形成的准纵向一体化关系, 加之信任、互惠、灵活性、声誉机制等关系治理机制, 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发展目标 (周立群等, 2002;万俊毅, 2008;张丽华等, 2011) 。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研究。对其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几种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 (龙方等, 2007;郭晓鸣等, 2007) 。④对农业产业化某个关键点的典型研究,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角色、金融支持、经营战略等 (郭红东, 2001;肖明军, 2007) 。⑤对农业产业化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如美国、法国等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等 (张敏等, 2011) 。
毋庸置疑, 上述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但是, 涉及具体某一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却鲜有文献涉及。为实现推动湖北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尽快进入全国前列的重要战略目标, 必须对当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有客观准确的把握, 并对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动机机制, 即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总结。为此课题组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相继展开两次专题调研, 本文即是对新时期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的系统全面总结, 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为我国其他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本部分将从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户增收和加工园区建设五个方面对当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描述:
1.1 产业化经营组织稳步增长
2012年, 湖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到37422家, 同比增长8.63%。其中, 龙头企业6125家 (含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70家,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 , 同比增长10.68%;中介合作组织15173个, 同比增长39.44%;专业市场1197个, 同比增长43.35%;其他组织14927个, 同比下降8.12%。
2012年,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达261万人, 同比增长3.99%;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人数达到64.33万人, 同比增长3.21%, 2007~2012年,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明显, 且逐年递增, 具体情况参见图1。
1.2 龙头企业迅猛成长
近年来,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盈利水平均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 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57家, 较2011年增加803家, 其中, 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1家, 50亿元至100亿元6家, 30亿元至50亿元5家, 10亿元至30亿元25家, 1亿元至10亿元1865家。
2012年, 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70.5亿元, 上缴税金576.95亿元, 实现净利润476.37亿元, 较2011年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具体参见表1。
1.3 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强劲跨越之势
2012年, 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940.4亿元, 较2011年同比增长20%, 高于2012年全省工业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8%, 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2%,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湖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为湖北“建成支点, 走在前列”提供重要支撑。
自2007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之后, 农产品加工产业进入年增千亿元的快速发展阶段, 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6000亿元和8000亿元大关, 与湖北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06年的0.79:1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1.88:1。
2012年, 湖北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573.5亿元 (农业部口径) , 以28.97%的增速居全国第三位 (仅次于天津和青海) ;绝对值超过四川和浙江, 在全国的排名进一步提高, 由2011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6位, 具体情况参见图2。
1.4 带动农户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2年, 湖北省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197万户, 各类组织签订订单482.4万hm2, 带动农户增收2510元, 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农户数量、订单数量和带动农户增收数量保持多年连续增长态势, 可以说农业产业化为湖北省农户增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时期湖北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具体情况参见图3。
其中, 龙头企业作用十分突出。2012年湖北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248.45亿元, 占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的82.36%, 龙头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主渠道和带动农户增收的主力。
在带动农户增收的五种方式方面, 按合同高于市场价收购向农民多支付的金额为69.33亿元, 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经营向农民返利33.52亿元, 采取土地租赁经营支付给农民的租金为20.56亿元, 吸收农民务工支付给农民的工资福利116.81亿元, 其他方式带动农民增收8.23亿元。
1.5 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成绩显著
2012年湖北省共建成2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 园区功能不断完善, 投资迅猛增长, 全年新增投资344.11亿元, 新建项目379个, 入园企业已经达1747家, 新增209家, 园区综合情况见表2。
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 近年来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突破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跃成为湖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重要贡献。湖北省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哪些?课题组经过认真分析, 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五方面因素:
2.1 政策给力
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发布, 这是国家级首个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重视程度空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重点强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鼓励各省市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要求各级政府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环境, 增加扶持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培育品牌, 并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
其次是省级扶持力度加大。2011年和2012年, 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表彰全省农业产业化“综合十强”和“行业五强”龙头企业各35家。并整合资源从财政、税收、贷款等多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予以大力支持。在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贷款方面, 2011年金额为383.93亿元, 较2010年同比增加38.71%, 2012年更是跳跃式增长, 达到664.61亿元, 同比增长73.11%;在财政扶持方面, 2011年, 湖北省财政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资金为33.63亿元, 较2010年同比增长35.59%, 2012年则达到48.71亿元, 同比增长44.84%;在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方面, 2011年和2012年增幅基本上都超过50%。
第三是市县镇 (乡) 政府倾力打造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对湖北经济发展贡献度不断加大, 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强化, 市县镇 (乡) 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从招商引资、产业聚集、企业重组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2 多方面投资拉动
首先是农产品加工园区投资增长迅猛。2012年,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投资344.11亿元, 新建项目379个, 入园企业新增209家, 投资总额达3615.49亿元。其次是企业新增投资促增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连续3年监测显示,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资产与固定资产连续3年保持6%以上增长。
2.3 高度重视新产品研发
首先是省级项目重点支持,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农业科技产业链项目。围绕粮、棉、油、蔬、畜、水产、林、茶、菌、果、魔芋等12个优势农业领域, 突出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林特产品加工、棉麻加工、果蔬加工等六大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涉农科技优势, 着力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打造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产业链。
其次是龙头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促发展。近年来,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越来越重视新产品研发, 不断推出新的、附加值更高的、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对湖北省57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分析, 2012年科研人员、研发经费、拥有专利和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同比均有10%以上增长, 特别是研发经费较2011年增加了近40%, 专利拥有量增加近30%, 具体参见表3。
2.4 抓好基地建设, 确保优质原料供给
近年来, 湖北省农业部门大力实施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 科学规划、政府引导、集中力量和加大扶持等,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 鼓励各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确保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优质原料供给。2012年, 湖北省共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167.5万hm2, 蔬菜板块30.8万hm2, 水产板块36.85万hm2, 桑茶药板块25.46万hm2, 油菜板块80.4万hm2, 水果板块26.8万hm2, 棉花板块33.5万hm2。新型规模化养殖场5.3万个, 猪、禽、奶牛规模化饲养率分别达到70%、80%和90%, 基地覆盖率达到45%。
同时, 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自有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的投入、面积、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 基地已经成为龙头企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2012年, 龙头企业主要原料采购值2745.87亿元, 基地采购值为2081.48亿元, 占75.82%, 优质原料的供给保障, 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地采购值比重逐年不断提高。
2.5 大力实施农产品精品名品工程
为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湖北省不断加大品牌整合, 创建全国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先后重点扶持企业培育打造了诸如“采花毛尖”、“肖氏茶叶”两大名茶, “宜昌蜜橘、秭归脐橙、老河口砂梨”三大名果, “奥星粮油”、“国宝桥米”、“福娃米饼”等粮油名牌, “神丹保洁蛋”和“精武鸭脖”等畜禽名牌, “楚江红”小龙虾、“洪湖”生态鱼、“梁子湖”大闸蟹等水产品牌。2012年, 湖北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产品的企业达1519家, 品牌达4257个, 总产量1868万t, 总产值632亿元, 出口创汇5120万美元, 总量规模均保持全国前列。
2012年, 湖北省农业类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7件, 占新增“中国驰名商标”数量的45.76%, 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4件, 农产品加工业“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工业类总数的43.54%, 已成为湖北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新时期湖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动机机制的深入分析, 课题组认为, 湖北省的做法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而言, 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启示:
第一, 促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一定要强化板块基地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各地市要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围绕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农产品,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要整合各项农业资金, 捆绑式投入, 强化特色板块基地建设,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 促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一定要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和农产品高新科技工业园, 强化科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 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提高企业科学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 促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一定要突出产品质量生命线地位, 积极培育农产品精品名牌。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 大力培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从种植、养殖的源头把关, 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础上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施品牌化战略, 在“三品一标”的基础上, 争创更多的能够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品牌。
第四, 促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一定要完善政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在尊重农户和龙头企业经营自主权基础上, 强化服务意识, 在信贷融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条件。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J].农业技术经济, 1997 (6) :1-5.
[2]孙太清.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与工作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1) :48-50.
[3]周立群, 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 2002 (1) :14-19.
[4]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 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管理世界, 2008 (12) :93-102.
[5]张丽华, 林善浪, 霍佳震.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因素分许—以广东温氏公司技术管理与内部价格结算为例[J].管理世界, 2011 (3) :83-91.
[6]龙方, 任木荣.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4) :34-38.
[7]郭晓鸣, 廖祖君, 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4) :40-47.
[8]郭红东, 黄祖辉.以兔业合作社为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昌兔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4) :24-28.
[9]肖明军.实施新时期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2) :54-59.
[10]张敏, 卢向虎, 秦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4) :4-8.
新时期海南旅游创新发展探讨 篇2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第44号文件, 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六个定位中, 第一定位是全国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一个重要的使命是为全国进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海南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休闲海岛旅游目的地, 提高旅游竞争力, 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创新?关于旅游业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其实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第一, 培育目的地旅游产品中的“好客精神”打造“好客海南”。
当地居民的好客精神既是影响旅游目的地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 也构成旅游目的地比较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旅游目的地社会所展现的友善氛围和好客精神, 必将影响和感染身处其中的来访游客, 并对其旅游经历或体验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上许多海岛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 当地社会的好客精神甚至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因素, 从而成为该地的无形旅游资源。在这方面, 夏威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夏威夷, 当地的‘阿罗哈’ (热情好客) 精神所创造的社会氛围, 使来访旅游者刚踏上夏威夷的土地便开始感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和友好。在吸引游客来访方面, 这种‘阿罗哈’精神不仅成为夏威夷的一种旅游资源, 而且构成夏威夷在海岛旅游目的地竞争中的突出比较优势, 因而长期以来经常为夏威夷旅游管理部门用以旅游促销宣传主题。”
海南本地居民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应鼓励海南居民做友好的东道主, 善待来访的他乡之客。当地居民在游客需要的情况下, 用友善的态度, 为其提供基本信息和给予帮助。这些细小却重要的姿态对于培育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好客精神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当地居民的好客精神将会大大提升游客对所有其他方面旅游体验的感知价值。海南优美的热带风光, 再加上性情温和高素质的居民, 一定会让游客流连忘返, 更容易为旅游者所感知和宣传, 更容易形成口碑传播。
第二, 打造高铁沿线园林景观, 万绿丛中一点红。
海南东环铁路是我国唯一一条位于热带地区的高速铁路, 铁路伴随着海南岛东海岸绵延300余公里, 沿途景色优美, 气候宜人。郁郁葱葱的香蕉林、绿油油的稻田、整齐跨一的蔬菜大棚、古色古香的农家瓦房……无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 高铁沿线的园林整体规划, 离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标准还有距离。建议按高标准来进行整体规划。
整治规划应该按照“凸显生态自然, 结合完善交通功能, 展现海南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 设计手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形地貌, 最大范围地利用水洼池和鱼塘, 以绿色为背景, 片状种植, 凸显大气和整体感, 通过植物的选择和表现手法展现海南防风林等地域质感。绿化的治污主要使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和大花乔木。
园林部门应该考虑将凤凰木、三角梅、紫薇树等不同花期的大花乔木加入绿化中, 这样, 每到花期, 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点缀着红花朵朵, 万绿丛中一点红, 让旅客的沿途视觉不再觉得单调。另外, 也可设立最佳高铁沿途景点评选, 以高铁沿途的各个市县为评选单位, 每个市县呈现出代表各自市县特色的园林景观, 通过评选来推动高铁园林景观的建设。东环高铁沿线园林景观的建设, 也将为西环高铁沿线园林景观积累经验。
第三, 与国际上最著名的旅行读本公司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共同出版《海南》中英文旅游指南。
2007年, 我省与英国BBC达成合作协议, 拍摄关于海南旅游的宣传片并通过BBC全球同步播放。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专业的对外推广, 让国外的人更多的知道“在香港以南有一处神秘的度假天堂——海南岛……”。但是, 光有旅游宣传片还不够, 还应有关于海南的专业的中英文旅游指南。
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旅行信息提供商。近40年来, 公司致力于为旅行者提供独立, 翔实, 可信的旅行建议。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图书行销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版的目的地指南超过600种。2006年1月, 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出版公司开始出版其中文版旅行指南, 迄今为止, 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受欢迎的旅行指南, 受到广大旅行者的喜爱和推崇。2010年, 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正式推出中国旅行指南之第一本《云南》, 随后有六个省份与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合作出版旅行指南。建议我省与Lonely Planet (孤独星际) 合作, 邀请一批热爱旅行、善于发现、文笔优秀的本土及国内外旅游人士参与我省指南的创制, 通过邀请本土及国外专业的旅游人士来撰写海南旅游, 用本土旅行者的角度去解读海南, 为国内外广大自助旅行爱好者提供更加本土化、原汁原味的旅行资讯, 能够帮助更多想要获得真实旅行体验的人们得到他们需要的, 想要的信息。
第四, 遵循“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基本原则以旅游带动环境保护。
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表明, 海岛地区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而要保持这个良好状态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严格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持海南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根本条件和生命线。海南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失去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优势, 国际旅游岛就无从谈起。
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均进行高标准环境保护, 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马尔代夫政府在决定具体海岛是否开发时, 就已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对海鸟生活的海岛、鱼类等生物物种丰富的海域的开发都十分慎重。宁可不开发, 也不危及海岛生态环境。马尔代夫开发采用“三低一高”的原则, 即:低层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和高绿化率, 并规定酒店必须建污水净化系统, 游客只能在专门的区域下海游泳, 活动, 不能踩、触珊瑚, 不允许在近岸钓鱼, 严禁禁止近海捕捞, 否则遭致高额罚款 (2000美元) 。建议我省, 首先, 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摒弃单纯追求游客数量增长和眼前经济效益的做法, 对以牺牲生态环境,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退化为代价换取旅游经济暂时增长的现象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 根据我省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实际, 应当借鉴国际经验, 研究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 确保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在可持续旅游理念成为越来越多人们共识的今天, 制定并执行高标准的规划成为当务之急。再次, 省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 对重点旅游区、海岸带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风景区实行直接管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生态保育, 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五,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 学术界、政府和旅游业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云南的旅游规划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主要因为在旅游规划的起步阶段, 国内外的旅游专家就聚集在一起共同谋划。旅游学术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2009年6月, 省旅游局更名为省旅游委, 新成立的旅游委承担起统筹和协调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任, 并分别选派干部到国家发改委、西沙工委等其他市县挂职锻炼, 一批市县及旅游委负责人也被选派到省旅游委挂职锻炼。这对于全面加强和推进旅游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我省旅游科研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人才的交流还不够。旅游大省云南省十分注重发展旅游教育, 省里每年对云南大学旅游学院进行巨额资金的滚动投入, 并打破行业界限, 由时任省旅游局局长罗明义兼任旅游学院院长, 使旅游教育与理论研究更贴近旅游业实际。北京市旅游委也加强旅游研究人才与旅游管理部门人员进行轮岗工作。北京联合大学2012年2月选派6名青年教师到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鉴于此, 可选派海南省内高校、研究机构旅游研究人才到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工作, 让理论联系实际;另外, 旅游管理部门相关人员, 也可到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等旅游科研机构兼职教学, 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
应加大对旅游创新型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包括:旅游理论研究 (海洋、海岛旅游) 、旅游重大活动策划、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纪念品开发等。他们是推动旅游技术创新, 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目前, 专业旅游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 培养这支队伍, 是我省旅游行政部门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工程。
第六, 全民办旅游, 培养民众自豪感。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并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情, 更是每一个海南市民的责任。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 需要各行各业, 每个民众的积极性。政府不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 而是身体力行、大力提倡、协调疏通, 形成全社会共办旅游的大旅游局面。在普吉岛,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感受到旅游气氛。普吉岛上居民多数以旅游为生。就连在工厂里和农田里工作的人, 也愿意将其生产的产品与旅游联系起来, 旅游业带动了全民就业。居民从高级职员到市井百姓, 性情温和, 待人礼貌, 是典型的礼仪之邦。许多居民都会讲一些英语和汉语, 容易让外来游客找到认同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当地旅游部门在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政府搞服务, 全民办旅游”, 即政府投入搞好旅游基础设施, 并向国内外推介“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等服务工作, 藏族群众通过自办藏民家访或者参与到旅游项目中, 分享旅游收益, 促进了藏族聚居区群众增收、社会稳定。
在扩大发展旅游的同时, 注意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使当地居民成为切实的受益者。当地政府应通过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保障和增大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参与。因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 当地居民是最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 只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得失, 才能获得他们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与配合。
海南本土黑猪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3
1. 本土黑猪的概念界定
黑猪生物学中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所谓本土黑猪是一些地方传统猪的品种, 其皮毛呈黑色, 个小生长慢。人类最早是将野猪进行圈养, 发现其有独特的鲜美肉质, 才逐步扩大了养殖的范围。作为黑猪而言, 特有的觅食方式也是它拥有鲜美肉质的主要原因。黑猪一般都是在野外活动, 有足够的运动量, 所以其肉质不肥;其次还有在野外觅到的食物主要是以植物叶子和部分软体动物及昆虫, 再加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野外, 从自然界摄取了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 足够多的运动量也使得其肉皮薄骨细。
2. 本土黑猪的特点
黑猪毛色油黑、体型精巧、反应灵敏、抗病性能与繁殖力强、耐寒冷。本土黑猪的特点一般是头小长, 嘴长而尖, 皮毛呈黑色, 一般较稀少。一般个头也不大, 体重较轻。从地理位置来看, 大致南方的黑猪个头偏小, 肉质相对较好;而北方的黑猪一般个头比南方的稍大, 但肉质上皮稍厚。海南黑猪有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肉质鲜美的特点, 是海南省内特有的猪肉品种。
3. 本土黑猪的类型
猪的类型一般是按照猪群来划分的。因为在养殖过程中, 不管是家养还是规模圈养, 主要投入的猪场猪群的结构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 并依市场及规模而不断调整, 确保再生产与扩大规模的需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哺乳小猪
一般是指猪仔从出生到断乳期间的猪都是哺乳小猪。
(2) 断乳小猪
断乳小猪一般是指从断乳开始到出生在2个半月时间的猪仔。当然, 一般因各地环境的差异其断乳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
(3) 生长育肥猪
这种猪一般是在规模化养殖场才会有育肥猪, 在家庭养殖和放养猪中不存在。这种猪一般体重在50斤以上, 采用专业的育肥方法将他们进行专业增肥。
(4) 繁殖猪
这类猪主要是指专门进行猪繁殖用的公母猪, 或是专门育种的种猪。
4. 本土黑猪的功效
(1) 提供人体营养价值
黑猪肉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黑猪肉所含的“全蛋白质”更能辅佐修补人体组织, 常吃黑猪肉能提供平衡的营养素, 让现代人在节食中仍然可取得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
(2) 保健功效
黑猪肉中的氨基酸是苏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和赖氨酸以及半胱氨酸的种类及其含量, 这些酸在黑猪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猪种。黑猪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明显高于其他猪, 尤其氨基酸 (胱氨酸) 含量较高, 食用后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作用。
(3) 增加维生素
在黑猪肉中含有丰富的铁质、蛋白质和维他命, 这些都是崇尚节食的现代人极缺乏的营养素, 特别胆固醇含量和脂肪都比普通猪肉低, 其中脂肪的含量也低得多。
二、海南本土黑猪的现状
1. 海南本土黑猪的总体情况
随着海南城镇化建设的大发展, 市场对本土黑猪的需求在不断上升。2010年全省生猪出栏量505.66万头。其中2008年屯昌猪存栏12万头, 出栏量达15万头, 产值达2.25亿元, 占生猪产值的73%。2012年定安县外销仔猪36万头, 肉猪33万头, 黑猪产业年产值10亿元。2013年前三季度, 全省生猪出栏量427.7万头, 同比增加23.0万头, 增长5.7%;一至三季度, 生猪出栏增速分别为5.2%、4.5%和7.5%, 三季度增速比一、二季度有明显的提高。
2. 海南本土黑猪的地理分布
海南的本土黑猪分布主要是海南岛内的文昌、临高、屯昌、五指山和定安。从地理位置上也不难发现这些地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这些地区都或多或少的有山林, 这就为传统本土黑猪的生长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环境, 并且保证了其独特的肉质。
3. 海南本土黑猪的养殖加工情况
海南黑猪最早是临高猪、屯昌猪、文昌猪、定安猪、五指山猪等, 后来用海南母猪与杜洛克杂交所生的二代商品猪。二代商品猪具有生长速度快, 肉质鲜美, 全身黑而得名, 但非真正意义上的海南本土黑猪。目前海南黑猪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杂交组合, 除了本地母猪外, 还有陆川母猪、太湖母猪、苏太母猪、内江母猪、荣昌母猪等跟杜洛克杂交的二元或三元商品后代, 还有一些猪场直接引进外省黑母猪像苏太、浦田黑猪、东北民猪、川藏黑猪等进行养殖, 它们摇身一变成了海南黑猪。养殖品种的混乱, 造成了肉质无法保证, 生长速度也参差不齐。
海南猪年出栏肥猪从2006年的369.87万头增加到2013年的610.50万头, 基本上是翻了一番, 真正海南本土黑猪成熟猪也从2006年42万头增加到2013年的约56万头。海南黑猪年出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企业规模化养殖, 而本土黑猪数量在下降, 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不是海南本土黑猪的黑猪, 占领了海南本土黑猪的品牌及市场份额。
4. 海南本土黑猪与海南经济的关系
随着省内外对海南黑猪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这给海南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南本土黑猪由于其规模小, 数量少, 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南省GDP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同时就拿海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来看, 它与海南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不具有相同的增长速度。如图所示。
数据来源:历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对海南本土黑猪分布最多的重点市县调查统计整理得。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海南本土黑猪增长的速度与第一产业增长的速度有些相似, 但相对还是要平缓一些, 从2007开始两条曲线靠的比较近, 而到2014年这两条曲线就分的比较开, 也就是他们两者的增长速度并不是相同的。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曲线与海南GDP的增长速度也是刚开始相似, 越往后看两条曲线分开的距离也比较大, 并且GDP的增速很明显。海南第一产业的增长对海南GDP贡献并不是最大的;而本土黑猪的增长对海南第一产业的发展的贡献是有, 但也不是很明显。
三、海南本土黑猪产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海南本土黑猪在岛内外广受欢迎, 海南生猪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针对海南本土的地方纯种黑猪发展还存在不足。
1. 品种不纯, 保种不够
海南本土黑猪目前已经逐渐被外来品种和杂交品种猪占尽了市场风头。主要是非本土猪在海南省岛内养殖, 不管品种品牌, 都叫海南猪, 这与海南本土黑猪混淆在一起, 已严重威胁到海南本土黑猪的发展。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本土品种, 未来本土黑猪可能会被其他品种所替代, 海南本土猪的品种将会丧失。
2. 养殖方式改变了本土黑猪的品质
海南本土黑猪的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 养殖出来的猪肉质才会有皮薄肉嫩、肉质结实的优点。而如今海南猪都是以大规模圈养为主, 这在养殖方式上的改变导致圈养猪肉的品质下降, 使猪肉变得肥多瘦少, 口感也不及传统黑猪肉。
3. 深加工能力不足
海南本土黑猪主要是以活猪和屠宰生猪外销, 只是简单的粗加工, 本土黑猪的附加值比较低, 这也使得海南本土黑猪的发展比较慢, 发展规模还很小。深加工能力不足, 也导致了猪肉的保质时间比较短, 在市场中销售时与其他品种猪肉没有什么区别, 相应地也缺乏价格优势。
4. 产业链短, 发展受阻
海南本土黑猪的产业链很短, 只是养殖屠宰, 冷链物流加工还不成熟, 所以产业链显得比较短, 规模无法扩大。同时产业链短, 未能给海南城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也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深加工产业链, 不能促进海南本土黑猪产业的快速发展, 影响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5. 品牌知名度不够
海南猪的品牌最早是由本土黑猪所创立, 但因市场需求比较旺盛, 而本土黑猪的产量又很有限, 导致了海南其他品种猪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海南本土黑猪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 甚至是市场知名度也被逐渐取代。这主要是海南最具有优势的本土黑猪, 也是最为纯正的海南本土黑猪, 其品牌知名度还是不够。
四、海南本土黑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抓住机遇, 实现本土黑猪保种
海南要利用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积极建立海南本土黑猪保种基地,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式, 在保证安全措施下向外部开放, 真正让游客去体验海南本土黑猪的育种、配种、培育等的全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更多的去普及本土黑猪的保种知识, 通过这种休闲的方式对外宣传。
2. 尽量保持放养方式, 保证本土黑猪品质
海南本土黑猪肉质鲜美、皮薄柔嫩、瘦多肥少、肉质结实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养殖方式采用了天然的放养方式。农户家庭的放养本土黑猪肉的口感更好, 可以通过“农户+公司”模式养殖。公司养殖中可以通过露天场所, 将黑猪的活动区域用铁丝或其他的树木枝进行隔离, 要保证本土黑猪在自由活动中觅食, 游客可以参观拍照, 可以观察黑猪的整个生活过程。也就是完全创造一种放养式的环境, 保证本土黑猪的规模养殖环境和传统的养殖环境相同, 这样才能保证肉质的口感不变。
3. 提高本土黑猪的附加值
海南猪目前只有瑞金和罗牛山的杂交品种猪采用了简单的冷链加工方式, 这在很大程度还是不能提高其猪肉的附加值, 所以应借助城镇化建设的东风引进外资, 提高本土黑猪的深加工能力。
4. 延长产业链, 扩大规模
海南本土黑猪要发展, 从产业角度考虑就要从育种、配种、保种、养殖 (饲料保证) 、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售后、宣传推广和研发等环节考虑, 建立一条稳定的本土黑猪产业链。
5. 利用休闲方式, 提高品牌知名度
有一句俗语“金杯银杯, 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如今的游客不是到一个地方去简单的观景、游山玩水, 更多的是去感受当地的文化、产业、人文地理、传统的风土人情等。对于本土黑猪完全可以利用观光、体验、参与式等方式, 让游客亲身去体验。比如举办黑猪赛跑比赛等项目, 增加游客参与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让游客这个免费的广告员去对外宣传, 以此提高其知名度。
综上, 海南本土黑猪有其独特的自然优势, 有独特肉质口感, 就要利用一切优势发展海南本土黑猪产业。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加速海南本土黑猪产业的大发展;通过休闲农业平台扩大海南本土黑猪的养殖规模, 提升海南本土黑猪的影响力;利用“农户+公司”的养殖模式, 保证海海南本土黑猪的本土养殖方式, 确保海南本土黑猪的品种纯种不混杂, 以提高海南本土黑猪的品牌知名度, 创立真正海南本土化的黑猪产业品牌。
参考文献
[1]王常华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海南本土休闲黑猪产业对策[A].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 (海南) 研讨会论文选[C], 2014年8月.
[2]周益等.海南本土黑猪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科学种养, 2015.
[3]中国商情网.http://www.askci.com/news/201405/08/0817452938973.shtml.
[4]新华网.http://www.hq.xinhuanet.com/finance/2013-04/22/c_115481424.htm.
海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篇4
一、海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海南以得天独厚的热带花卉生长培育的气候, 加上廉价的地租、劳动力, 是热带花木生产经营者投资的热选地, 尤其是靠近机场、港口, 具有区位优势的我市近郊, 发展热带花卉产业前景广阔。因此, 目前在我市郊区足底投资搞花卉基地的势头正旺, 并且正在影响和带动本地人投身其中。2010年, 海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由目前的5万亩达到10万亩, 花卉种植主要分布在美兰机场周边的演丰、三江、灵山、云龙镇、罗牛山农场和凤凰花城附近的海秀、长流镇等。主要生产生切叶类的富贵竹、三叶葵、巴西木、龟背竹等品种和盆栽类的金钱树、发财树、平安树以及纹心兰等兰花,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出口日本、韩国等。
二、海南省发展花卉生产的优势条件
花卉商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成为重要的消费品之一, 花卉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受到海南省政府重视。花卉产业是海南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方向, 以此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好捷径。海南拥有800多万人口, 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廉价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将会带来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会实现农民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 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优势。
海南岛面积34123平方公里, 同夏威夷纬度相近, 全省平均气温都在23℃以上, 海南全省光热资源极其丰富, 年均降雨量大概在1800毫米, 为培育花卉生产提供了非常宜人的气候环境。充分发挥冬季天然大温室的阳光优势, 大面积发展反季节鲜花生产。所有在海南生产的花卉品质最佳, 成本低, 有益培养,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可以说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
2、种质资源优势。
海南的花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据海南农业厅负责人介绍:“海南省全省共有花卉种质资源843种, 其中野生种402中, 栽培种441种, 特有种45种。尤以兰花资源最为丰富, 据统计共有野生兰花57属161种, 栽培兰花14属50种, 海南特有种45种。而且, 经过交配栽培, 每年有可以生产很多千姿百态的品种, 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消费需求, 培育不同的品种。丰富的品种资源优势为变成商品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土地资源优势。
按照1998年版《海南年鉴》资料, 海南全省在97年农业种植地面积为1458.2万亩。全省适宜热带作物的土地总面积为2741万亩, 扣除已经开发使用的耕地、水果与茶叶等园地和热带作物用地共计1458.2万亩, 剩余的可垦荒地打1282.8万亩 (不包括宜林地和牧草地) 。不少耕地产品成为贸易的大宗商品以来, 受消费者大大的青睐, 销售量年均已超过15个百分点的比率递增。依数据来看, 当前世界花卉的贸易额逐步增加, 预测到2015年全球对花卉贸易额将突破一万多亿美元, 可见这是个庞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庞大的花卉市场是许多国家看好的花卉消费大市场, 外资不断流入中国只为了更早地寻求货源市场和合作企业, 这一现状让我国有望成为国际上的花卉出口大国。如此花卉产业格局将调向中国, 为我国吸收外资兴办花卉企业带来空前的机遇。因此, 海南可以借此机遇吸引外资大力发展本省花卉产业。
(三) 低成本高收益
花卉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花卉单位面积产值高, 因此有“身价最高的农作物”之称。海南大信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长龙介绍:“每亩土地可种天堂鸟3000—4000株, 每株年剪鲜花8支, 每支花市价4—5元, 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桂林洋农场负责花卉生产的黄南光副场长指出;“玫瑰每亩投入2000—3000元, 一年后投产, 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的生产期可剪玫瑰鲜花10000—12000支, 按产地最低收购价格0.4—0.6元计算, 每亩的纯上入可达3000元以上。黄金鸟每亩投入1500—2000元, 全年可剪15000支左右, 按产地最低收购价格0.4—0.6元计算, 每亩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
四、海南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生产
在海南大多地方种植花卉不科学, 不讲规律。经常又陷入蛛网模式, 当当于追求产量不追求质量。海南各单位面积产量虽有逐步增加, 但是各地区的花卉显得不鲜艳、花瓣较小, 效益比低。不可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 造成资源的两非和市场的混乱。
(二) 科研技术不足, 不利于竞争
我省花卉产业科技含量低, 海南大兴园艺董事长余长龙说“海南从事花卉产业的科技研发中心、研究所少的可怜, 估计全省专门从事花卉科研工作的高级工作人员不会超过300人”。科技含量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前段时间大雨不断, 大兴园艺种植的龟背叶发生病害, 企业束手无策, 也找不到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咨询解决。吴友根等研究员认为:“花卉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 对花卉市场、生产手段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已经成为恶果花卉产业顺哭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科技、高质量、多品种的花卉产品将备受青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的加快, 外资和国外花卉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海南花卉企业如果不加强科研技术提高花卉的优势, 是不能面对于市场强烈的竞争。
(三) 本地特色品牌优势不增反减
海南自然资源独特, 拥有许多人无我有的的本地优良花卉品种。但是, 优良品种的驯化、培育和繁殖上几乎等于零。海南种植的品种很多都是从外地引进的, 自己特色的品种很少, 比如热带兰花, 在海南不仅拥有200多种兰花资源, 而且种植条件优于全国各地。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20多个品种, 锐减到二三个。市场上没有一个海南自己培育的新品种, 就是种植别人培育的品种, 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四) 忽视销售市场
目前, 海南没有一个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市场, 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然而, 零售市场在花卉产业的发展种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省花卉产业整体的发展, 离不开零售环节。要把花卉从产品转化为商品, 花卉的生产、加工、运输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产、销二者之中, 零售起主导作用,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 要重点搞好海南花卉零售市场的建设。
(五) 交通不便阻碍扩张市场
花卉一般都很容易腐败凋谢, 不耐储藏和运输, 需要运用高科技的高快捷的运输方式以便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山地面积分布较广, 海南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并且由于是一座海岛。海南对花卉的运输方式单一, 主要是依靠昂贵的空运, 空运成本加大了成本。同时向外出售花卉的运输问题将会阻碍海南花卉外销市场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在节假日花卉消费高峰期, 因不能及时外运保鲜要求高的花卉, 花卉的保鲜和运输问题就更加严峻, 严重阻碍海南开拓国际花卉市场。
五、海南省花卉产业化发展对策
海南省花卉业有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我国花卉产业成就喜人,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 海南花卉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资金有限。从种植面积、产量还有质量上, 都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一) 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
发展海南花卉产业, 首要任务是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 然后再科学的扩大种植面积, 并增加科研技术的投入, 加快向专业化生产、合理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步伐, 提高花卉效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极低建设为重点,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 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加速发展有特色的海盗花卉业, 创造热带品牌, 逐步把花卉产业培育成海南省重要的经济生态产业和富民增收项目。
(二) 重点支持特色产品发展
着重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的品种。以种植兰花、鲜切叶和观叶盆栽为主, 再加上鲜切花切支、盆花、盆景和观赏苗木的种植, 以逐步打造“琼花”品牌系列产品。兰花 (包括盆栽和切花) 重点发展文心兰、石斛兰、万代兰、千代兰、卡特兰、莫氏兰、火焰兰和我国野生兰驯化及杂交品种等。鲜切叶重点发展散尾葵、鱼尾葵、巴西铁、蕨类等。盆栽植物重点发展马拉巴瓜粟 (发财树) 、各类竹芋、金钱树、凤梨、仙人球 (柱、掌) 等。鲜切花、切枝除兰花重点发展红掌 (粉掌、白掌、绿掌) 、鹤蕉、菊花 (白菊、黄菊、蓝菊和非洲菊) 、富贵竹等。观赏苗木重点发展棕榈科植物、海南榕树、海南木棉、盆架子、榄仁等地方特色明显的植物。盆景重点发展海南博兰盆景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芒果、菠萝蜜、槟榔、鸡蛋果等果树绿化苗木。
(三) 建立我省独立自主的花卉种子工程
搞好我省花卉产业的种子种苗建设, 一是大力大力发展科研单位的种子种苗产业;二是鼓励花卉企业自行择优留种, 用于再生产。在引进科研技术和先进品种为效仿的基础上, 科学利用海南的野生花种及稀有名花资源, 加大力度发展海南花卉品种的自主培育系统, 同时, 大力支持高校科研, 尽快建立我省独立自主的花卉种子工程, 收集筛选, 特别是具有抗逆性强的材料 (含野生花卉资源) 及育种方法的研究, 育出具有我省资源特色、符合国民要求、高产、优质的花卉 (包括切花、观叶植物、观果植物等) 新品种, 为将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园林花卉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优化产业布局
依据海南各地区或领域的气候多样性, 按照合理布局、适地适花的原则, 把海南划分为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以三亚为中心的琼南、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琼中和以儋州为中心的琼西四个花卉产业区, 建设一批重点专业花卉乡镇、花卉村, 并在全省建设各具特色的“10打花卉示范基地”, 使通过示范记得建设带动琼北、琼南、琼中、琼西四个花卉产业区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使我省花卉产业真正上规模、上档次, 成为去昂重要的热带花卉产业和输出基地, 并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
(五) 流通体系加快花卉流通产业化进程
花卉流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加快了花卉国内外各地发展的步伐。借助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 建立健全花卉产品有形市场建设, 包括中心批发市场建设, 各级各类花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设, 成立可持续发展具有海南花卉特色的流通网, 促进海南花卉产业的良好运营。
六、结语
海南花卉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 普遍存在投资少、规模小、起点低、品质差等问题。发展花卉产业就要从其各个活动要素入手, 因此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海南花卉产业。首先, 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走适合海南省热带花卉生产模式, 依托海南资源、气候、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合理分工, 了解热带花卉生长习性, 掌握其对各因子的要求, 合理布局规划, 创造出花卉生产环境, 把着力点放在培育优势项目、特色产品和特色花卉产业基地上, 避免结构雷同和低水平重复生产。其次, 花卉是一个开放性的产业, 花卉的生产和流通已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体系, 发展海南花卉产业要进一步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最后, 利用政策手段促进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制定相配套的产业政策, 尽快建立花卉产业发展基金, 专项用于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
针对海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 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依托, 科技为先导, 企业为主体, 效益为中心,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进行合理生产和科学开发。政府主要通过“抓两头, 带中间”解决影响花卉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扶持企业解决好种苗的培育、引进和繁育;设立良好的市场运营流通系统, 使得企业更有扩大市场的动力;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制定有关法律规章制度;构建完整的花卉产业链, 为海南花卉产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常欣.浅谈花卉产业的现代化[J].现代农业, 2004 (11) :89
[2]、王勇.鲜花市场商机绽放[J].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2006 (6)
[3]、马斌.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海南花卉产业发展[J].热带作物科技, 199 (44)
海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篇5
关键词:休闲体育,产业,现状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海南省的居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200名)。
1.2、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和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休闲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及海南省的发展状况作了全局和细致的把握。
2、调查法
2.1、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与本文相关的调查问卷。一类问卷是制定体育类管理部门的调查问卷,二类问卷是制定了普通群众调查问卷。问卷通过专家信度与效度检验,为合理有效问卷。通过随机抽样发放管理一类问卷8份,回收8份,回收率100%。二类问卷发放2000份,回收1740份,回收率85%。采取现场填写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琼南地区三亚市主城区、琼北地区海口市、琼中地区琼中县进行问卷发放。又从这三个市县随机抽取了解放路、琼山大道、琼中大道。我们于2013年3月到6月对这三条街道的路人进行问卷调查。
2.2、田野调查法
通过走访和信访,对海南省琼北、琼南、琼中一些市县的体育休闲健身市场内部因素进行了调查访问。
2.3、数理统计法
调查数据采用数据库处理软件Spss11.5等进行管理和统计。根据调查数据,对影响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社会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海南省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已开展的包括潜水、半潜观光、海钓、滑水、帆船、帆板等海上休闲体育,沙滩摩托车、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网球和沙滩木球等沙滩娱乐项目、以及高尔夫旅游、培训、比赛等草地运动项目和户外休闲、探险、野外露营的热带原始雨林项目、并以健身休闲、彩票市场、体育用品销售、职业体育为主的体育产业的完整布局。随着海南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休闲体育产业开始成为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丰富民众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扩大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休闲体育参与意识日益增涨。
随着海南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新奥运周期的来临,海南民众对健康生活活动的关注度提高,对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接近60%的民众,乐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更多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健身已经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
(2)体育场地基础设施飞速增建,休闲体育特色项目初露头角。
投入7.8亿元的海南体育中心即将竣工,2.8亿元投入的三亚市体育中心已经使用,让海南省的体育场馆在全省遍地开花,呈现出竞赛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比翼齐飞的壮美景观,为海南省体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8家高尔夫球球会以及布满海湾大大小小的沙滩运动场、潜水基地的建成不仅为体育竞赛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休闲健身需求,成为海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3)休闲体育产业专业化越来越强,体育休闲市场初步成型。
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基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承载着体育休闲旅游的重大责任,并适时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群众体育意识对提高海南省的人文素质意义非凡。结合筹办工作,在全省组织实施了全民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休闲产业专门人才培养,兴建体育运动中心,以市级城市为支点、以热带海域为特色、以原始雨林为依托,依雨林靠碧海发展休闲体育、承办国际帆船比赛、环岛自行车赛等传统特色比赛,并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这些都对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建议发挥市场调控的同时强调政府的协调作用,做到政策支持力度到位、机制诱导到岗,宣传深入基层,并不断提高体育休闲健身意识,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依据海南的好山、好水、好气候大做文章,积极承办举办各种赛事与活动,搭建平台,合理发展琼北等不发达地区档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培养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整合琼南、琼中地区休闲体育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品牌优势;加强休闲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改革休闲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使海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大跨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静神,闰琳琳,刘荣,尚金奎.河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
新时期海南产业现状 篇6
1 海南省对虾产业发展现状
1.1 对虾养殖
海南省是华南地区对虾产业的主产区, 对虾养殖在海南省水产养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1世纪以来, 海南省对虾产业发展迅猛, 在2013年, 养殖面积0.8万hm2, 占海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5%, 养殖产量12万t, 约占海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0%[1]。近年来, 由于病害较多、管理不善等原因, 诸多养殖户出现亏损。
海南省对虾养殖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部6个市县 (保亭、五指山、屯昌、白沙、琼中、定安) 基本没有发展起来, 对虾养殖主要集中在沿海市县, 其中, 产量最高的3个市县分别是儋州、万宁、文昌, 这三地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50%。
1.2 苗种生产
海南省的虾苗产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 那时南美白对虾产业在海南省还并不那么火热, 整个海南的虾苗场不到10个。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 整个海南岛虾苗场还不超过50家, 海南的虾苗产业发展还相当缓慢。2000年底,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获得我国首个南美白对虾亲虾进口许可证, 并于2001年3月首次从美国夏威夷引进了700对南美白对虾亲虾, 培育出一批优质种虾和虾苗。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海南虾苗业的迅猛发展, 海南省一些大型育苗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优良种虾繁育虾苗, 在冯家湾—椰林湾一带, 现有南美白对虾繁育场数百家, 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虾苗谷”, 这一时期正是海南虾苗场增长的高峰期, 虾苗种场达600余家。2004年, 海南省设立省级星火产业带———“海南省冯家湾—椰林湾对虾种苗星火产业带”。2013年, 全岛对虾苗种生产逾600亿尾, 除供应本岛外, 还大量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市区, 以及越南、菲律宾等国。近年来, 海南的对虾苗种场也经历了调整, 一些规模小、技术与资金并不雄厚的苗场也自动转型调整, 改为鱼苗场或东风螺苗场。产业的调整, 也使苗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 或专供幼体、或做虾苗培育、或专职调苗销售。
1.3 饲料供应
目前, 海南省内有一大批国内外对虾饲料企业, 如海大饲料、湛江恒兴、湛江粤海、湛江国联、泰国正大、海南大海、珠海世海等龙头企业。饲料企业在对虾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功不可没, 一直以来饲料企业都是对虾产业的支柱。它们从资金、技术及配套服务、种苗以及成虾回收等方面对对虾养殖业进行支持。但是, 目前虾料企业已经趋向微利化, 迫使行业正由习惯性赊销向现金过度, 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随着对虾饲料价格不断上涨, 对虾养殖业的不断调整, 对虾饲料销量也开始降低。在这样的局面下, 饲料企业将面临一轮优胜劣汰, 资金缺乏和管理能力较差的企业将被淘汰。在此期间, 一些地域性的代加工企业可能会凭借“短小精干”的优势在本地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 一些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也不容忽视, 比如卜蜂, 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跨国公司挺进海南省水产行业的时代也将到来。
1.4 加工出口
目前, 全省水产加工企业共有140余家, 水产品年加工能力41万t, 其中以鱼虾类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有32家, 有23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 10家企业获欧盟注册[2]。随着国际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 海南省水产加工品种也不断增多。美国、韩国、日本是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 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除此之外, 海南省鲜活和冰冻水产品已经进入大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广东等20余个主要城市, 水产品加工和出口俨然已经成为了推动海南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动力。与20世纪初相比, 海南省的对虾加工出口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与国内国际同行相比, 在工厂规模、加工工艺、市场营销、人才等方面仍有差距, 尤其是深加工能力较弱, 目前, 海南省出口的水产品几乎是粗加工或以半成品、大包装、无品牌产品居多。此外,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因素影响, 在国际对虾贸易中并不占优势。
1.5 地方组织
为了促进对虾产业的发展, 海南省地方企业和事业单位自发组织, 成立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南省对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等。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成立于1999年, 该协会成员有水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出口的企业, 以及水产科研、教学单位。该协会组织会员到省内外进行水产品贸易洽谈和技术交流, 促进海南省水产品加工生产、流通贸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规范和繁荣水产品贸易市场, 以不断提高水产加工进出口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南省对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10年, 该联盟以对虾引种、保种、育种技术研究, 生态育苗技术研究, 新型养殖模式研究, 新型饲料开发等为目标, 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等为纽带, 以背景相似的企业为主体,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等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共同攻克关系对虾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技术的利益共同体。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成立于2013年, 该组织是由对虾养殖企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主要负责协调会员的关系, 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物质、运输、销售等服务。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的成立, 集结了海南养虾同行的智慧, 建立技术分享和交流平台, 开展多项公益性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对虾病害检测防控活动等, 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海南省对虾产业发展趋势
2.1 对虾产业链逐渐完善
海南省诸多对虾苗种生产场和养殖户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阶段, 设施简陋、技术缺乏、资金不足, 缺乏竞争力, 随着那些拥有雄厚资金和优秀管理模式的大型企业的进入, 这种局面将被打破, 由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优质企业将不断壮大, 并逐渐淘汰经营不善的小企业, 行业集中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对虾产业链也将逐渐完善, 包括对虾亲本培育、苗种生产、饵料供给、成品加工、冷藏、外贸等各个环节都将联合协同, 产业竞争能力逐渐提高。
2.2 对虾遗传育种研究逐渐开展
从国外引进亲虾, 手续繁琐, 成本也高。建立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才是长远之策, 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南美白对虾良种家系, 选育出经济性稳定的优良南美白对虾亲虾, 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 减少海南省对国外亲虾的过分依赖。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国对虾产业要始终在国际上独占鳌头,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建设对虾种质资源库。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种质资源库, 就必须在总结以往水产育种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夏威夷等地建设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的成功经验, 选择与南美白对虾原产地生态环境类似的热带沿海, 筛选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工作基础扎实、育种经验丰富的国家级水产良种场或科教单位承担项目, 兴建设施先进、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的对虾遗传育种技术中心, 采用现代先进的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和先进设备, 从改良种质资源抓起, 有效地保持南美白对虾苗种的遗传优势。
目前, 部分实力强的单位已经开展对虾遗传育种研究, 并自主选育亲虾, 如海南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海南海壬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对虾遗传育种研究, 加强对虾养殖品种的选育, 逐步建立对虾良种体系。
2.3 养殖模式趋于多样化
曾经, 对虾高位池养殖模式迅速扩展至全岛, 可说是照套照搬。这种单一模式能进行高密度生产是它最大的优点, 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3]。目前, 海南的对虾养殖模式有高位池精养、低位池封闭或半封闭养殖等模式。由于对虾养殖病害的流行, 对虾养殖模式不断创新, 鱼虾混养模式和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将是发展的重点。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养殖的生态效益对于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其中, 鱼、虾混养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该模式以低放养密度、低投饵量进行无污染生态养殖, 其养殖成本低、养殖病害减少, 降低了养殖风险, 提高了产品质量, 走低投入、高产出的路子, 该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养殖专家的重视。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属精细化、集约化养殖, 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向高科技、高效益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虾工厂化养殖主要是根据对虾健康生长需要, 建造硬底的虾池, 利用过滤海水作养殖水源, 采取专用的设备增氧、保温、定期排污和捞取虾壳, 控制各项水质因子, 使水质符合养殖规范并实现水质的稳定, 实施生态防病, 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2.4 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对虾终端市场空间巨大, 而企业却只有微薄的利润, 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市场格局, 要想发展, 不仅需要提高产品质量, 还要建有自己的品牌。地方政府正培育种苗生产、对虾养殖、加工出口等方面龙头企业, 发展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对虾产业, 逐渐发挥其辐射作用和核心作用, 促进对虾产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 推动对虾产业发展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并与国内外采购商联合, 在国内外推广品牌, 维护品牌,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3 发展前景展望
3.1 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产业发展
海南是全国对虾生产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一是气温适宜。地处热带—亚热带,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而且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为22.0~25.5℃, 最高月平均气温29℃,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可以说, 对虾生长没有停滞期, 可以全年开展对虾苗种生产和对虾养殖。二是水质优良。海南地处海岛, 四面环海, 海水资源充沛, 工业污染源少, 水质优良, 有“健康之岛”和“绿色之岛”的美誉, 对虾产品的质量安全系数高。据近几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对本省近海水域水质监测分析, 海南省近海海域海水质量总体优良, 水质符合或优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海水质量优良, 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4]。
3.2 生态优势有利于产业发展
海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曾被誉为大特区的绿色宝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旖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外游客津津乐道, 堪称世界级的稀有资源。海南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岛后, 它的自然环境将比以前更好, 在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将大大提升, 这也将提高海南对虾产业品牌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 (2014)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1116-1134.
[2]张宇慧.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157-159.
[3]张志怀.海南省对虾养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C]//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会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岛:甲壳动物学会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 2003:427-431.
新时期海南产业现状 篇7
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的经济也面临以下难题:中国经济运行的严重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没有根本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快等使得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于中国经济运行的不平衡问题:从经济投入看, 政府以及国企投资热情高涨, 而民间投资却非常谨慎;从经济结构来看, 传统的过剩的以及低端制造业等投资居高不下, 而新兴的高科技的投资很少。盂中国经济运行的不可持续问题。无论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还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新问题。
2 人们关于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认识
2.1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理论
第一,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第二, 美国跨国公司专家雷·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三,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第四, 1978年, 日本小岛清教授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第五, 发展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第六, 梯度转移理论。
2.2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研究
卢根鑫在1997年以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为研究重点, 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研究, 认为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是产业转移的两种基本形式。王先庆在1998年指出, 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 但产业转移的主轴是技术转移。汪斌于2001年从全球视野出发, 对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以及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3 经济中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根源
由于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或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要素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相对差异, 即产业梯度, 这也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
2.4 经济中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类型
业转移:指在原区域仍旧属于成长性产业, 由于占领外部市场以及扩大规模为动机而进行的空间主动移动;第二, 撤退性产业转移:指区域内的衰退性产业, 受到外部竞争与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
3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移
3.1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移特点
第一, 综合性:一方面不仅整个产业的生产可以发生转移, 并且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层次、方式以及规模等都可以发生转移, 并且转移的时间和方式等都具有各自特征;另一方面, 生产技术、工艺相似的以及要素密集度相近的产业发生转移时具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特征。第二, 阶段性: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70年代则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而资本密集型则向外转移;8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加强了研发高新技术, 汽车以及家电等开始向外转移。第三, 梯度性:发达区域除了向次发达区域转移产业外, 还向发展中区域转移。同时次发达区域也可以向发展中区域转移。一个国家或区域间都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而存在着错综的产业转移关系。
3.2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移规律
①产业转移一般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过程;②产业转移主要是由相对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 然后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③产业转移一般经历加工装配, 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 进而实现产业转移;④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⑤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水平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⑥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大为缩短;舆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4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升级
4.1 产业转移升级途径
淤农轻重顺序型的渐进式升级。于高新技术型的开发式升级。盂成熟技术移植型的跨越式升级。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耦合式升级。其中, 前三种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4.2 产业转移升级效应
第一, 产业集群的崛起。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它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第二, 产业融合与产业边界模糊。传统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正为在全新的行业中创造和获取价值建立新的边界, 并通过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和重新评价现有竞争优势而迅速重组许多现有行业。第三, 产业物质转化与能量循环生态化。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充分发挥物质的最大生产潜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5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政策
5.1 城乡一体———产业转移与升级范围
在产业的转移与升级中, 应当把工业与农业、城乡、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2 需求拉动———产业转移与升级动力
在产业转移与升级中, 市场要求必须通过启动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整消费、投资、贸易需求中某些变量数值和经济增长率, 创设改善产业与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 调整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城乡居民收入再分配格局, 引导改善产业企业投资预期与城乡居民消费预期, 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商业贸易业态和消费产品, 积极促进产业企业投资热情和尽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 释放企业与城乡居民消费、投资、贸易潜力, 引导产业的优化转移与升级,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5.3 城镇带动———产业转移与升级核心
在产业转移与升级中, 要摒弃片面强化城市发展、单纯追求城镇化率、为城镇而城镇的传统理念;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 加快产业布局调整, 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二三产业, 完善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5.4 行业企业———产业转移与升级主体
在产业转移与升级中, 要解决和克服严重无序的同业竞争等普遍存在的困境与难题, 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产品生产, 整合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企业对供应链中上下游及横向关联企业的需求, 发展并促进企业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进而转化为区域竞争力。
5.5 环境友好———产业转移与升级目的
在产业转移与升级中, 以追求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涉及产业转移与升级中的技术、产品、企业、产业、社区等方面,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对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要求, 阐述了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产业政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钟培武.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招商引资模式转换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06) .
[2]王美飞, 刘雅玮.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S4) .
【新时期海南产业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动漫产业在新时期下发展动力探究08-24
海南花卉产业06-13
海南葡萄产业发展10-31
海南海钓产业发展研究06-24
海南饭店产业结构分析09-21
海南省高速公路现状09-02
新时期06-04
新农村时期05-14
新时期以来05-16
新时期外交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