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审计(共7篇)
认定审计 篇1
摘要:随着国家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反避税政策和措施, 内、外资企业也已实行了执行统一的所得税率, 各种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 其避税空间越来越小了, 现在出现了不少不法企业不惜各种手段, 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以便享受国家减按15%的优惠所得税率 (一般企业所得税率为25%, 小形企业20%) 致使国家税收每年有较大的损失。对当前如何加强企业高新企业认定审计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意在寻求有效审计对策。
关键词:高新企业认定,审计,对策
1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
2009年6月23日,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了虚假高新企业逃税情况。
在审计署抽查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16户企业中, 竟有85户不符合条件, 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达到36.31亿元。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中不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推测, 目前至少有50%以上高新企业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说不符合高新企业条件, 如果将其套入全国15000多家已通过认定的高新企业, 涉及的应缴税款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笔者是一大型企业财审主管人员, 据我向所在地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同行了解, 在国科发火[2008]172号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执行之前申请高新企业, 即老办法申请高新技术企业, 只要企业申请高新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可以申请到高新技术企业。在执行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之后, 许多原申请取得高新技术的企业因不符合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大多是因为其产品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及研发费用达不到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 新的认定办法出台后, 对抑制不法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认证达到逃税目的, 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 企业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有所收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不法企业不惜采取各种手段, 钻政策空子, 及造假材料, 进行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使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之风越来越严重。据笔者了解, 我所在地有不少企业根本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取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这些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 有的企业是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 甚至有的企业连环评都不合格的企业也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2 造成虚假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因
(1) 造成大量企业虚假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引诱, 随着国家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反避税政策和措施, 内、外资企业也已实行了执行统一的所得税率, 各种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 其避税空间越来越小了, 而一旦申请取得高新技术企业, 就可享受减按15%的优惠所得税率, 即降低了10%企业所得税率, 相当于提高企业10%的经济效益。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每次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为三年, 即企业自动可享受所得税率优惠政策最少三年, 相当于原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 因为从2008年1月1日起, 国家执行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减少了相当部份原取得高新技术企业但不符合新的认定办法企业。据调查了解不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如地方负责科技部门) 为了政绩, 即提高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企业的百分比, 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甚至支持和怂恿一些明显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申报。
(3) 近来社会上成立了许多科技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 这些机构声称可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要收取金额不菲的中介服务费。笔者所在企业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中介机构打来推荐业务的电话, 也了解到确实有不少企业通过这样的途径申请到高新技术企业。经笔者了解这些中介良莠不齐, 确实不少中介通过不正当途径, 与评审机构拉关系, 中介机构不泛有从政府相关部门退休的人员加入和政府相关部门人参与, 影响评审机构正常评审。
(4) 出具专项审计报告的不良中介机构为了经济利益, 参与造假出具与事实不符的专项审计报告。也有少数中介机构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低, 不能正确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 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中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和研发费用总额不实, 误导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机构。
(5) 国家出台认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还不够完善, 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给了不法企业的钻了一些漏洞。
①比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中第一个条件“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据笔者了解有的企业, 没有专利产品, 却利用生产工艺中需使用的耗料或辅料供货商提供独占许可方式, 而这种工艺是一种非常普通和传统的工艺无先进技术可言;有的企业为了应付认证, 直接向市埸购专利技术, 而此项技术没有形成批量生产产品;有的企业需有取得国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但此专利仅是应付申请高新企业认证, 但实际没有使用或无使用价值。有的企业需申请到发明专利, 但没有形成批量生产或根本不打算生产, 主要是用来应付申请高新企业认证;目前申请专利权也比较容易, 给企业有可乘之机。
②办法中第二个条件“产品 (服务) 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此领域有8个类别, 每个类别相对宽泛, 专家很难界定。比如此领域中的第四大类新材料技术类, 该大类下分5个小类, 每个小例虽有列举, 但具体与企业申报较难一一对应, 往往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打擦边球, 评审专家也较难评定, 有时专家依靠由企业提供中介出具的查新报告来确定, 而目前中介出具的查新报告可信度低, 只要申报企业愿意出钱, 中介就会打擦边球按企业要求具出查新报告;或具出的查新报告内容模棱两可。
③办法中第三个条件“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此条件一般企业容易达到, 即使达不到条件, 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容易造假, 常见手法采取虚报学历人数, 套用别单位人员学历, 甚至采取假证等手段, 评审机构无法一一核实。
④办法中第四个条件“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此项条件要求相对苛刻, 较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达不到此条件, 据向相关部门了解, 在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 此项条件造假占总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比例的60%以上。其造假手法多采取直接虚报费用, 不按规定归集研发费用, 将不属于研究开发费用列入, 如将正常技术改造项目费用、一般产品生产费用分摊计入、虚增研发设备折旧费用、租赁费、属于制造费用的工资性费用分摊计入、属于生产费用的原、辅、燃料及水、电费用分摊计入。
⑤办法中第五个条件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据了解此项条件造假占总虚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比例相对较高, 其造假手法与2.所列内容大体相似, 这点就不再赘述。
⑥办法中第六个条件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另行制定) 的要求。
研究开发级组织管理水平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会将申报材料按要求编好, 评审专家一般较少去企业实地考查审核;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此条件造假较多, 一般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 将试制的新产品并没有规模生产, 只是试制出样品, 就造假成已大批生产, 其实际上让原传统产品假冒成新品, 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指标各赋值分较低, 各占10分, 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较难达到此项条件, 采取虚报的较多, 也有的申报企业采取回避此条件, 因评审是采取百分制, 此点未达到要求扣分, 不会影响其他条件得分。
3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审计对策
(1) 加强地方国家审计机构对已取得高新技术资格企业的审计力度, 每年要抽查审计高新企业, 对重点疑问企业作为审计重点。据了解, 笔者所在地中山市政府审计部门还没有开展对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审计工作, 更谈不上有效防止国家税收流失。
(2) 由地方国家审计机关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抽查复核审计已获高新技术资格企业的专项审计, 对审计不符合条件的企业, 由审计部门提请科技部门、财政及税务部门共同审查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并通报当地税务部门取消其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企业已优惠的企业所得税及时进行追缴, 这样尽可能减少虚假高新技术企业偷逃国家税款,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
(3) 由当地国家税务机关协助把关, 针对一些虽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 核实其财务报表及税务报表, 分析其研发费用情况及高新产品收入情况, 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 税务机关有权阻止企业不得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笔者所在地国税部门通过核实一所高新技术企业, 查实不符条件, 已取消其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 国家尽快出台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细化《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八大领域的新产品内容, 减少政策漏洞, 防止不法企业利用政策逃税。
(5)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 (服务) 收入审计, 加强高新收入的核算审计、针对高新收入与非高新收入是否准确划分, 是否与发票相符, 是否将与高新产品无关的收入列入。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认定企业的研发支出和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核算。应按照《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内容要求进行归集和填列, 制定合理的费用分配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核算方面的相关规定。
(6)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审计, 且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根据销售收入的规模即小于5, 000万元、5, 000万元至20, 000万元、20, 000万元以上分别不低于3%、4%和6%。其中, 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重点审计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及合理性, 首先要分析研发费用中那些费用所占比重较大, 与高新企业申报期近三年前是否有明显增加?如工资比重较大, 要分析与研发人员是否配比, 是否将非研发人员的生产人员或管理人员列入研发费用;设备折旧费用是否虚增?直接材料费用、辅料、燃料、动力、水、电、蒸汽等是否分摊合理?是否将与高新产品无关的其他产品技术改造费用列入。
(7)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专利特许可主要是审计其核心知识产权和专利特许可的真实性, 认真审查研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项目验收报告、知识产权证书 (独占许可合同) 、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认定。
(9)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审计主要是审计是否取得项目科技成果报告书, 审计是否与立项相符, 审查是否有费用预算及是否按预算执行及执行情况, 最终成果或中间性成果是否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或其他形式的科技成果, 成果报告书是否由专业机权出具, 专业机构是否具备出具报告资质。
(10) 参加评审的科技部门聘请专家, 因企业所适及的专业较多且复杂, 评审专家应从专家库中及时配备, 评审专家应采取回避制度, 必要时评审专家可交换到其他地区评审, 及时更新专家库, 储备足够专家, 有条件的地区采取专家轮换制和竞争上岗制。
认定审计 篇2
审计需提供的资料
一.基本资料
1、外经委关于可行性报告及董事会组成的批复文件、批准证书,营业执照
2、企业合同、章程
3、财政登记证、外汇登记证、(国、地)税务登记证、外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4、历次验资报告、评估报告
5、上审计报告
6、减免税批复等税务批准文件
7、外币帐户银行开户证明
8、管理当局声明书(事务所提供样本)
二.内部管理文件及经营情况文件
1、组织机构及管理层人员机构资料
2、重要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决议或会议纪要
3、财务、库存、销售、人事等主要管理制度
4、本借款、销售、租赁、担保、投资等合同及协议
5、本投资人、实收资本、经营业务等重大变动情况说明
6、重大争议、诉讼、未决事项、兼并及重组等情况说明
7、若进行过内部或政府审计,提供内部或政府审计报告
8、重要资产权属证明文件(如: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专利证等)
9、其他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文件资料
三.会计资料
1、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种税务报表及对外申报的其他报表
2、财务状况说明书及会计报表附注
3、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银行对帐单及余额调节表、现金盘点表、发票
4、实物盘点及往来款对帐记录等
专 项 审 计 需 提 供 的 资 料
一.企业基本资料(复印件)
1、批准证书(外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公司章程
2、税务登记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3、历次验资报告、评估报告
4、最近三年审计报告
5、减免税批复等税务批准文件
6、管理当局声明书(事务所提供样本)
二.会计资料
1、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种税务报表及对外申报的其他报表
2、会计帐簿、会计凭证
三.高新认定涉及的相关文件
1、研究开发部门机构、人员资料(研发人员聘用合同、工资表等)
2、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五年以上独占许可合同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证书复印件
3、企业以技术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样机书面材料
4、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书面材料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相关数据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经审计后再最终确定)
6、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合同复印件
7、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需上报的其他资料
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篇3
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首先必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 这就意味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做出了认定。这些认定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处理各项经济交易与事项时, 遵循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范围、程度及其结果。管理层对财务报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与费用等都做出了认定。这些认定有些是明确的, 有些是隐含的。例如, 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应收账款及其金额, 意味着做出了下列明确的认定:一是记录的应收账款是存在的;二是应收账款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同时, 管理层也做出了下列隐含的认定:一是所有应当记录的应收账款均已记录;二是记录的应收账款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三是应收账款的使用不受限制。
审计准则中将管理层认定的内容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包括: (1) 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 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 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 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 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 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二是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包括: (1) 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 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 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 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三是与列报相关的认定包括: (1) 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 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1) 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 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 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 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 且金额恰当。
二、管理层认定与审计具体目标的确定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只有在对财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计后, 才有可能对报表总体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意见, 这时就出现了报表项目的审计具体目标问题。虽然合法性与公允性有明确的含义, 但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 并不把合法性与公允性作为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 其原因在于合法性与公允性作为审计具体目标过于宽泛, 缺乏操作性, 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才利用管理层认定作为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的联系桥梁。
由于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项目均做出了认定, 注册会计师就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和审计总体目标来确定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并受到总体目标的制约, 它包括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管理层认定推论得出一般目标, 为搜集审计证据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具体指导, 再针对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制定项目目标。一般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时均必须达到的目标, 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它通常包括:总体合理性目标、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目标。总体合理性目标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 评价某项目的合理性;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目标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目标包括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与列报相关的目标包括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项目目标是根据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 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审计。
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 注册会计师了解了认定, 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 并以此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接下来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就是要确定管理层的认定是否恰当, 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三、管理层认定与审计证据获取
要实现审计目标, 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可以说是收集、评价证据, 最后据以形成审计意见的过程, 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是注册会计师计划审计工作和实施审计程序的核心。
每一位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主要决策之一就是确定为满足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各组成部分以及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合法与公允所应收集的证据的适当类型与数量。若能使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和管理层认定概念结合起来, 则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工作就更具逻辑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可以转化为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各项认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便于执行实质性程序, 收集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将管理层认定拓展为审计具体目标, 再在审计具体目标基础上确定一般目标与项目目标, 也就是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具体目标来设计和执行充分的, 能够保证审计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质性程序, 确保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之后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对管理当局认定是否合理和有效做出判断, 再将对各项认定的判断综合起来, 结合执行控制性测试所得到的证据, 就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合法性与公允性表示意见了。可见, 注册会计师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 以审计证据为支撑来达到具体的审计目标, 而审计具体目标是由审计总体目标和被审计单位认定决定的, 因此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是围绕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展开的。
四、运用举例及结论
下面表1以应收账款为例, 说明为证实与应收账款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的审计具体目标, 执行的审计程序以及应收集的审计证据。
根据管理层认定与审计总体目标确定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审计具体目标后, 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在选择审计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地确定将要执行的测试, 以保证每个认定的各项审计目标能够真正实现。例如, 为达到被审计单位记录的应收账款是否由其拥有或控制的项目目标, 注册会计师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记录或文件, 审查发货单据和销货发票, 向客户函证应收账款, 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是否存在已抵押应收账款等审计程序获取书面证据, 以证实应收账款的权利和义务认定。通过执行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获得了证据支持管理层对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认定, 当认定得到证实, 也就实现了项目目标。如果各项目目标得到确认, 则与该项目目标相对应的一般目标得到确认,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总体合理性也得到确认。
总之, 管理层认定与审计总体目标决定了审计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各个审计具体目标就必须通过执行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当注册会计师收集到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就能够对管理层的任何认定是否合理、恰当做出结论, 证实了各类认定就等于实现了审计具体目标, 每个项目的审计具体目标实现了, 也就实现了审计总体目标, 注册会计师也就能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通过引入管理层认定, 使得审计流程更加清晰、科学、合理, 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更具针对性、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控制审计成本, 更加有效地指导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效率和保障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认定审计 篇4
2008年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资质名单
序号 事务所名称
1上海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原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3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上海永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上海中惠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上海申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上海公信中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上海复兴明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9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0上海安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1上海天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2上海汇中伟宏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现已终止)
13上海金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4上海安大华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5上海江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6上海华夏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7上海光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8上海上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9上海中狮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0上海求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1上海铭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2上海华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3上海申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4上海沪港金茂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5上海华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6上海华申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7上海东建中永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8上海九洲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9上海东洲政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1上海东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2上海信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3上海新高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4上海求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5上海公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6上海上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7上海沪中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8上海信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9上海瑞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0上海上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1上海建信八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2上海中佳永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3上海新正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4上海新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5上海新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6上海华晖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7上海高科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8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9上海上咨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0上海毅石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51上海琳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2上海杰和杰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53正道会计师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原上海正道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54上海诚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5上海顺大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6上海迈伊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7上海天意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8上海永得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9上海君宜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0上海立信佳诚东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原上海立信佳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1上海德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3上海华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4上海瑞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5上海中洲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6上海定坤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7上海中财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8上海东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现已终止)
69上海众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0上海立达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71上海汇青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2上海中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3上海事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4上海经典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75上海正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6上海光大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7上海同大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8上海永晖会计师事务所
79上海柯拉克会计师事务所
80上海财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1上海宏大东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2上海骁天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3上海泾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4上海申洲大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5上海中创海佳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009年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资质名单
序号 事务所名称
1上海佳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上海兆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上海浩威会计师事务所
4上海久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5上海申威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6上海弘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上海中金会计师事务所
9上海欧柯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0上海华炬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1上海新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2上海民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3上海荣业会计师事务所
14上海文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5上海知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6上海富兰德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7上海华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8上海睿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010年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资质名单
序号 事务所名称
1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所
2华寅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所
3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4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5上海中财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上海锐阳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上海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上海海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9上海锦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0上海明宇大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1上海华皓会计师事务所
12上海汇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3上海汇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4上海佳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5上海王琦赟会计师事务所
16上海永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7上海天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8青岛振青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9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20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21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22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23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24上海至臻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2011年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资质名单
序号 事务所名称
1上海华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上海中和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上海正弘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4上海旭日会计师事务所
5上海四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上海方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上海海之信厚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8上海中豪会计师事务所
9上海应明德会计师事务所
10上海北勤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1上海龙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2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3上海宝信会计师事务所
14上海泓翔会计师事务所
15上海沪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6上海金信会计师事务所
17上海华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18上海汇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19上海从信会计师事务所
20上海信运会计师事务所
21上海浦江会计师事务所
22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23上海国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4上海诺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5上海海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6上海锦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补充:
2008年批准的税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资质名单
1.上海求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上海众瑞涉外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3.上海久业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上海民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5.上海德励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6.上海立信诚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7.上海惠中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8.上海茂林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011年批准的税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资质名单
1.立信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上海通冉税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认定审计 篇5
(一) 审计师法律责任
审计师因审计失败可能承担的责任形式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而行政责任是我国审计师承担的主要责任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审计师受到行政处罚是其被提起民事诉讼的必要条件。证监会是对审计师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机关, 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机制及对审计师的行政责任认定是否科学有效, 直接影响着审计师是否承担其他法律责任。
然而, 现行法规的原则性及执法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公众对证监会认定审计师行政责任的逻辑思路一直是雾里看花。
(二) 研究现状
Carcello和Palmros (1994) 对审计意见和诉讼的关系的研究认为, 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诉讼的可能性;在破产前几年连续签发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会带来更高的诉讼驳回比例和较低的赔偿比例, 减少审计师最终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根据Rollins和Bremser (1997) 的研究, 如果监管者认为管理层蓄意错报或掩盖重大事实以至于这些错误与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非常小时, 只有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受到处罚;但是, 如果监管者认为公司报表中的错误与舞弊原本能够被审计师发现, 但审计师却没有发现, 上市公司和审计师都要受到处罚。Firth (2005) 的研究表明, 相比于客户报表中的披露不足, 由于客户重大虚假陈述导致的审计失败更容易使审计师遭到处罚, 而且涉及盈余的虚假陈述比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虚假陈述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受处罚, 监管者认为审计师有责任识别并报告重大的、以交易为基础的、涉及盈余项目的虚假陈述。
以上国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样本分析中影响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各种因素。吴溪 (2007) 通过分析2003~2006年受到处罚的13例审计案, 发现审计师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明显违反审计准则等“硬伤”、被审计单位的责任界定是监管者认定审计责任的重要判断因素;同时, 证监会在2003年之后对审计师的责任认定显著趋于缓和与稳健, 对审计师实施处罚的原因认定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选择性, 并不是所有的审计失败都认定审计师在其中承担责任。
以上文献为研究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提供了有益借鉴, 而忽略个案差异及主观因素的大样本分析方法并不能对如何认定审计师行政责任提供清晰的分析思路;而且以上因素如何影响监管者认定审计师的法律责任, 上述文献缺乏理论分析和法规支持, 只是从统计抽样的角度进行了经验检验。
鉴于此, 本文以相关法规及证监会对审计师做出的处罚实例为研究线索, 采用归纳演绎法分析证监会认定审计师行政责任的逻辑思路, 从理论上阐明影响审计师承担行政责任的制度因素。
二、理论分析及逻辑推理
(一) 相关法规及处罚实例
证监会对审计师进行行政责任认定及行政处罚, 其法律依据主要有《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为上市公司出具文件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 应当按照本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 对其出具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如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严重误导性内容或者有重大遗漏的, 审计师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999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证券法》规定, 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必须按照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对其所出具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 并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审计师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05年, 《证券法》在上述条款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对审计师勤勉尽责的要求及无过错免责的规定。
上述法规表明, 审计师在执业时应遵守如下法律条款:一是按照执业规则执业;二是不得出具有虚假、严重误导性内容或者重大遗漏的审计报告。否则, 在无免责情况下, 审计师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 审计师所出具的报告内容存在虚假、严重误导性或者重大遗漏是导致其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已有文献所指的虚假陈述 (刘燕, 1998;于守华, 2007) ;此外, 审计师在执业时是否遵守了执业规则、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也是影响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关键因素。
从1998年至今, 证监会已对39例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因违规签发审计报告做出了行政处罚。表1列示了证监会作出的针对审计师的部分处罚信息, 包括处罚决定书中列示的审计师的违规事项、违反的法规条例、证监会判定的证据及审计师的抗辩。证监会认定审计师的违规事项有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师没有遵守执业规则, 没有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或履行不到位, 未勤勉尽责, 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二是审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并且, 受罚审计师在违规年份签发的审计意见多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但签发非标意见 (石家庄会计师事务所) 并不能为其免责。
相关法规及证监会做出的处罚实例均表明, 证监会在认定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认定:一是审计师是否遵守了执业规则, 保持了应有的执业谨慎;二是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存在虚假陈述。但是, 上述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及处罚实例所提供的信息并没有阐明以上两个方面在认定审计师法律责任时的主次关系及因果关系等。
(二) 理论分析
关于审计报告是否虚假的认定, 学术界和实务界尚存在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之争。程序理性者认为, 只要审计师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 出具的审计报告即是真实的审计报告;而结果理性者认为, 如果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符, 即是虚假的审计报告。正如刘燕 (1998a;1998b) 所说, 这场争论背后蕴含着的, 实质上是独立审计准则在法律上的地位问题。即:审计师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能否为其免责?在与监管部门的抗辩中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从审计活动的本质来看, 审计师执行年报审计业务遵守的首先是独立审计准则。在审计成本原则的约束下, 审计风险永远存在, 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 审计师即使完全遵守执业准则进行审计, 也未必能够保证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相符, 也即审计过程是真实的, 但结果是虚假的。谢德仁 (2000) 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只可能遵守程序理性;蒋尧明 (2004) 从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对审计师虚假陈述的认定只能采用法律真实说 (程序理性) , 而不能采用客观真实说 (结果理性) 。
数据来源:根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处罚公告整理
其实, 不管是《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还是历次修订的《证券法》, 都没有忽视独立审计准则在审计师执业中应有的地位:从上述法规条文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证监会做出的处罚决定中也不乏对独立审计准则的援引;作为规范该行业的基本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法》更是肯定了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看, 由中注协起草财政部审核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执业标准, 法律赋予独立审计准则作为审计师注意义务判别标准的抗辩地位 (颜延, 2003) 。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证监会对审计师实施处罚是由于审计师违反了相应的行政管理的规定, 包括独立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及《证券法》等。如果审计师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 其执业行为就不构成违法, 因而就不应受到行政处罚。因此, 证监会将主要根据审计师是否遵守了执业规则而不是根据审计结果来认定审计师的虚假陈述行为及法律责任, 即应偏重于程序理性而不是结果理性。
据此, 我们推理如下结论:审计报告反映了审计师的工作结果, 审计意见也常常成为证监会调查审计师的线索, 因而受到处罚的审计师在违规年份签发的审计意见也多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但审计意见与审计师承担行政责任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证监会在认定虚假陈述行为及审计师的行政责任时主要根据审计师是否遵守了执业规则来认定。当审计师遵守了执业规则并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情况下, 如果签发的审计意见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不符合, 根据程序理性观, 审计师出具的依然是真实的审计报告, 因而不承担审计责任;如果审计师在执业时并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或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不符合时, 审计师应承担审计责任。
由此可见, 审计师签发的审计意见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不符是影响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因素, 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审计师是否遵守执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既是认定虚假陈述的前提, 也是认定审计师是否承担行政责任的关键因素。
三、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相关法规及对审计师的处罚实例, 分析了证监会认定审计师行政责任的逻辑思路。审计师是否遵守执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既是认定虚假陈述的前提, 也是认定审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关键因素。同时, 我们发现在认定审计师是否遵守执业规则及保持职业谨慎的过程中, 虽然有相关法规可依, 但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以及认定过程的专业要求导致证监会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从处罚实例也已看出, 证监会对审计师行政责任的认定从违规事项的认定到处罚信息的披露均呈现出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吴溪:《审计失败中的审计责任认定与监管倾向:经验分析》, 《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2]于守华:《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为视角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蒋尧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4]颜延:《从注册会计师的注意义务看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会计研究》2003年第6期。
认定审计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审计风险
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非高新收入与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收入难以甄别确认
《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和全球独占许可协议拥有知识产权, 《工作指引》所称的独占许可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技术接受方对协议约定的知识产权 (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 享有五年以上排他的使用权, 在此期间内技术供应方和任何第三方都不得使用该项技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因为专利备案均是在中国境内的备案, 全球独占在工作中难以取证, 另外有些企业为了尽快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往往通过受让、受赠和独占许可方式获得达到高新企业评定需要的数量专利, 而不是通过研发获取, 使得研发形成专利、专利运用于产品这样的逻辑关系不复存在, 代之的是研发并未形成专利, 产品的专利系外购和独占许可, 对研发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判断缺少有力依据, 同时主要产品与专利的相关性, 因专业性水准较高, 注册会计师难以把握, 只有根据企业提供资料进行分析, 加之外聘专家予以把关进行确认主要产品是否拥有核心技术专利。
(二) 人员人工的确认存在模糊地带
《工作指引》中明确,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 其中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管理办法》中明确,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那么企业在上报研发人员人数中就存在矛盾, 给高新认定办的研发人员是大专以上文凭, 企业研发人员工资清单中除有上报的具有大专以上研发人员外, 还有部分没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 造成两个单证相互矛盾, 另外参与研发的辅助人员工时记录不准确, 有些甚至是按大约估计工时计入研发工资, 也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大专以上研发人员达到10%以上的要求, 将未参与项目研发的技术人员也记入了研发人员, 工资同样记入研发工资, 虚增研发费用。
(三) 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存在脱节, 不能准确划分研发费用与生产成本的界限
研发项目经董事会同意立项后, 技术部门项目间人员的调整未报给人事或者财务部, 造成项目研发人员与账面研发人员不一致, 特别是有些经省市立项的研发项目, 公司账面研发人员与技术部门与科技厅 (局) 签订的合同中实际参与研发的人员不一致, 以致项目验收时人员工资无法确认。由于有些公司新产品的生产由研发部门负责下达生产订单, 部分研发项目已经研发结束, 已取得专利、项目已验收并投产, 产品投产后发生的费用应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 仍计入研发费用。
(四) 研发设备折旧及能耗计算不准确
传统制造行业公司研发设备折旧费分研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中试线试验设备, 对很多企业来说是没有中试线, 或者即使有仍需占用生产线来从事中试验的应按实际占用工时分摊计入折旧能耗, 这样就需要技术部门在使用研发设备时, 记录工时, 以便财务部门在月底根据工时能耗记录合理分摊研发费用, 而在审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 许多公司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记录不完整, 导致中试研发领料与研发设备工时不匹配, 造成审计上的核减和税务检查上的风险。
(五) 研发费用的报销手续不完善
研发部日常发生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 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 费用报销时应注明研发项目 (注意研发人员与项目的对应性) , 并由项目负责人签字, 财务部在报销时核对项目及人员后, 据此归集到各项目。手续不全的, 出纳有权不予报销。而在审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研发人员在项目报销时, 往往不注明哪个研发项目, 导致某个研发人员明明是做A项目的, 而他报销的费用却入了B项目。
(六) 研发材料领用及退料报废处理
企业研发领用材料后, 对研发尚能使用及退回部分未做账务处理, 虚增研发费用。
二、降低和规避高新专项审计风险的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存在着上述主要问题, 在专项认定审计中, 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一) 以中注协的《审计指引》为纲要, 设计审计程序, 以风险导向理念为基础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导致申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明细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 并对相互矛盾的证据, 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存在舞弊风险, 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这就要求在审计时与管理层充分沟通, 取得各研究开发项目的有关立项批复、实施方案、阶段性报告或工作总结、验收报告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复等, 取得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的鉴定材料, 取得知识产权证书或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 针对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以及各部门的配合不够, 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问题, 我们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与相关部门, 如技术、仓储、人事部门的协调沟通, 使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加强对认定企业的业务培训的专业辅导, 引导其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按照《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内容要求, 引导企业按研究开发项目, 分别“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设计费”、“设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和“其他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同时根据企业特点, 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费用分配标准, 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为认定专项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三)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 按照《审计指引》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研究开发费用项目的分类、各项目归集范围和核算内容是否符合工作指引的相关规定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等审计程序, 确定相关控制得以执行, 对不符合会计准则和《审计指引》的单据和业务内容予以审计调减。在实际工作中对上注重对上述工作的取证, 取得重要记账原始凭证、合同、文件复印证, 签订好管理当局声明书, 从法律上阐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四) 合理利用技术专家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识别, 而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注册会计师来说,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是有很大困难的, 我们与杭城几个高校部分行业教授合作, 在专业领域听取技术专家的意见, 对企业高新技术方面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 (服务) 的技术变化等情况, 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 (服务) 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从而更好规避审计风险。
三、关于《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的反思
高新技术企业自2008年认定开始至今, 已开展了8年, 《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的一些规定, 也有不尽如合理之处, 建议相关部门能有进一步予以完善和改变。譬如:
(一) 《管理办法》规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所有行业人员均要达到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的要求, 这个要求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来说, 是非常低的, 而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来说要求又是偏高的, 虽然技术人员众多, 但相应的产业工人基数也大, 很多企业难以达到要求, 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口径和人员占比, 如可以根据行业特点来定将研发人员占公司人数的比例, 提高电子信息企业研发人员占比, 降低传统行业研发人员占比10%的比例要求。
(二) 企业评分体系中财务部分不尽合理, 不同资产产值企业增长率是同一分数段, 建议可以考虑根据资产收入情况分档计算资产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的分值, 另外, 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负数, 如果评价企业增长的指标 (如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 过于硬性化, 可能使一些很有潜力的企业被拒之门外, 不利于扶持具有潜力的技术型企业。
认定审计 篇7
对客户提供的研究开发项目,所从事的活动是否属于研究开发项目,中介机构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目前有不同的意见,大致可以归纳为2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中介机构是对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收入进行鉴证,不需要对企业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属于研究开发活动进行判断,认可企业提供的研究项目都属于研究开发活动,这样能够缩小审计,也减少了审计风险。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介机构有必要对企业提供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属于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职业判断,必要时还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一)业务性质的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要求中介机构对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因此,该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应当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认定办法》、《工作指引》等相关规定。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认定办法》、《工作指引》等相关规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是按照有关规定如实编制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以及有关编制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时,应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复核和评价审计证据及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作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专项审计报告的依据。这需要我们在审核过程中,取得研究开发活动的项目立项书,并对研究开发费用发生的动因“研究开发活动”作必要的判断。
(二)企业通常存在的情况
从目前很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对“研究开发活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存在的几点误区:一,把承接或受托的业务作为研究活动;二,把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提供过程,认定为研究开发活动,进而把发生的本来应该归属于成本的费用,却归集到了研究开发费用。因此,如果不对开发项目按《工作指引》的要求,作必要地判断,就会存在很大的执业风险。
所以,被审计单位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是否公允反映其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审计的第一步应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来判断其从事的活动是否属于研究开发活动,其账面列支的费用是否可以归集到研究开发费用。第二步,审核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计量、确认、记录和列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目前,我们的实践中往往对第一步缺乏很好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执行。
《工作指引》给我们判断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了以下三种方法:
(1)行业标准判断法。若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世界)性行业协会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了测定科技“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技术参数(标准),则优先按此参数(标准)来判断企业所进行项目是否为研究开发活动。
(2)专家判断法。如果企业所在行业中没有发布公认的研发活动测度标准,则通过专家进行判断。专家判断的原则是:新知识的产生、创造性的运用以及技术的实质改进不应是较小的或常规的升级,应当是该技术领域内公认或认可的、真正的、有价值的进步。
(3)目标或结果判定法(辅助标准)。检查研发活动(项目)的立项及预算报告,重点了解进行研发活动的目的(创新性)、计划投入资源(预算);研发活动是否形成了最终成果或中间性成果,如专利等知识产权或其他形式的科技成果。
在采用行业标准判断法和专家判断法不易判断企业是否发生了研发活动时,以本方法作为辅助。
对于第(1)种方法,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觉得比较抽象,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领域较多,而且注册会计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不容易操作。即使企业能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往往也不能作出判断。
对于第(2)种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作出合理判断时,须咨询专家的意见;这和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对于第(3)种方法,是简洁、可靠的方法,但实践中,企业的研究项目不一定取得知识产权或其他形式的科技成果,如研究开发活动可能失败,就不能表现为成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工作指引》给我们提供的三种方法,寻求其他思维模式来判断研究开发活动的真实性。笔者认为研究开发活动投入产出逻辑图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判断模式。
从研究开发活动投入产出逻辑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需要3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生产阶段,这3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有时也难以区分。第一个阶段是研发活动到技术成果,我们称为基础研究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成果到产品或服用的应用转化阶段,我们称为转化应用研究。因此,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基本上发生在以上两个阶段,同时也有可能发生在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但是这些费用是否符合《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精神鼓励的开发费用,我们需要进行认真分析。
第一,要正确理解研究开发活动的含义。
《认定办法》规定,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
《工作指引》对研究开发活动的解释: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不应是较小的或常规的升级,而应是至少对本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行业具有显著改进的、有价值的进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活动,包括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不能算作重大改进,因而不属于研究开发活动。
按照以上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
(一)研究开发活动内包括科学研究活动与技术开发活动两大部分。科学研究活动是指为获得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探索技术的重大改进而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活动成功的话就取得技术成果,表现为著作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成果。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工作指引》中方法(3)来进行判断,可以认为是研究开发活动,期间发生的研究费用符合高新认定的要求,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是没有疑问的。如果研究失败,发生的费用是否符合高新认定的要求,可以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呢?笔者认为,研究开发活动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也是符合高新认定的要求,可以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
技术开发活动是指为了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质量可靠、成本可行、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材料、装置、工艺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
(二)研究开发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定义中所说的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进步,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就需要运用方法(1)、方法(3)或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来判断其研究开发项目的性质。
(三)不包括企业从事的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 (如直接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对于注册会计师来判断企业从事的活动是否是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难度就比较大。如果所从事的项目是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 则发生的费用就不符合《指引》的要求, 不能归集到研究开发项目。例如,某公司承接一个项目,公司为完成这个项目,成立了研发小组,并立项研发,最终完成任务,但主要是应用原来的技术成果, 并没有对技术作出实质性提高,也没有产生其他的技术成果。研发小组发生的一系列费用,笔者认为这些费用就不能归集为研究开发项目,只能归入承接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能需要运用方法(1)、方法(3)或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来判断其研究开发项目的性质。
第二,鼓励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
《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不是终身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前三个月内企业应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后,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按初次申请办理。
我们可以知道,高新政策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导向,是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上,鼓励的是在技术或成果上有持续不断地创新的企业,而不鼓励“吃老本”企业。
如果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过去通过自主研发,取得了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在若干年中,对外提供了很多产品或服务,取得高新技术收入,但对自身的技术再也没有实质性或重大提高。笔者认为,若干年后,这样的企业重新认定高新技术资格并不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