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2024-10-26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共9篇)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1

所谓理论,是指为“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本源性的抽象范畴”。美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会计理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会计准则制定的逻辑起点经历了由假设起点到目标起点的转变,这一转变在世界会计理论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逻辑起点的研究可以窥视到整个世界会计理论界的动态趋势。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假设起点论研究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马恩选集》),此外莫茨和夏拉夫两位教授(1961)在他们的名著《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到“假设对任何学科的发展均是不可缺少的,假设是建立任何理论结构的基础,同时假设又将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研究方法不像自然科学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直观手段去对假说进行验证,而只能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从事物的现象和联系中概括出具有共性的、逻辑性的假设,再而回到实践之中接受检验。

会计假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会计学者W.A.Paton (1922)提出,但是,此时对会计假设在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地位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G.O.May (1932)在《写给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正与纽约交易所合作建立会计原则的委员会成员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三项会计假设:持续经营、货币计量、销售时点实现;1939年,G.史蒂芬·吉尔曼将会计假设发展到四点:会计主体惯例、会计期间惯例、资产计价惯例和借方贷方惯例;Payton&Littleton (1940)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基于会计的广泛职能,这样的准则才可能是相关的;通过会计的基本概念或假定制定准则,才能保证准则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要具备相关性,准则必须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清楚地相关联;要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准则必须以已知和公认的假定为基础”。

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把会计假设的研究列入了最优先考虑的项目。1961年发表了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ARS NO.1);1962年发表了第3号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企业会计原则》(ARS NO.3);1970年APB发布了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

从1959年起,APB制定准则和原则·一直以假设为出发立足点,认为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同时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但是,由于会计假设及原则、观念、惯例等概念的混乱导致对会计假设的内容表述不一致,同时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得会计理论明显的落后于会计实务,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现象日益明显,对于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发出了巨大的挑战。

美国会计学协会(AAA)下设的企业主体的概念认为“经济主体的范围是可以明确辨认的:(I)确定有利益关系的个体或集团;(2)确定该个体或该集团利益性质。”随着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及新兴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带来企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定义“现实的企业或主体”与实际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企业主体在预见的将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现代企业经济呈现出发展快速,周期短暂,竞争压力大的特点,企业的破产、重组、合并、兼并、转行频繁,持续经营假设已经变得不太适合现代企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普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做到及时提供,加上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再加上计量单位假设认为“会计是企业对可按货币计量的经营活动进行计量和传递的过程。”此假设虽涉及会计的计量功能,但只提及了计量的一面,而不记录和传递其他虽相关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同时计量单位假设的局限性还涉及计量单位本身就是一个计量单位的问题。

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诸要素逻辑不严密、前后不一致,体系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缺乏明确的会计目标,会计理论很难发挥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造成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脱节。所以,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因此,从7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仍有一些会计学者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文献涉及会计基本假设,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到会计假设理论在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地位在逐渐弱化,不再像七十年代以前那样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着重大的影响,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逐渐地转向会计目标。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起点论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会计核算主要靠会计师的执业判断进行。会计理论的研究还不丰富,几乎不涉及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只有很少的会计学者在论著中提到会计目标的概念。Simpson(1921)提到“会计的目的”和“会计师的目的”等概念;Canning (1929)也提及到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他们的研究并不是针对会计目标,只是将会计目标当作一般性的概念偶尔涉及。此后阶段,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开始丰富,也开始涉及会计目标的研究,美国的一些会计文献在研究中,都间接或直接(更多地是间接)涉及到目标这一概念。如Payton&Littleton (1940)在《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认为,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层、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直到20世纪50年代,理论界开始有人将会计目标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会计学家G.J.Staubus (1953)的博士论文专门对会计目标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

直到60年代以后,会计目标的讨论才受到重视。这主要归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更,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变更历史进程之中APB主要负责对美国会计师的会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给予答复,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一套可供参考、借鉴的惯例。但是APB对如何限定备选会计方法的应用,经常存在分歧,争辩不休,无暇注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导致APB在没有系统研究会计理论的情况下,采用“补丁式”的工作方式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其所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基本上只是对现行处理事例加以选择和认可。大部分的研究公报都是就事论事,给非技术因素干预准则制定工作预留了方便之门,造成制定的准则在理论上前后缺乏一贯性,以至引起了混乱,损害了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性。迫使会计界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行动,以改善自身的形象,稳定职业界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会计目标开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着重点,并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AICPA下属的会计研究部发表了第1号《会计研究公报》,并附了一份斯朵伯斯的评论,在该评论中提出了应研究会计的目的和目标,在界定了会计的目标后,才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然后再确定与这些基础相一致的会计原则;1966年,AAA发布了《基本会计说明书》,正式提出“会计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目标的重要性才为美国会计界所认识并成为会计研究的重点;1971年,AICPA成立的特鲁布莱德委员会报告——《财务报表的目标》对会计目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六大层次十二项目标组成的会计目标体系;1973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一文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目标,总目标,操作性目标和指令性目标;同年AAA下属的特鲁伯鲁德研究小组发表了著名的“财务报表目的”的研究报告,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1974年,FASB发表关键性论文——《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性结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1978年,FASB结合特鲁伯鲁德研究小组发表的“财务报表目的”的研究报告正式发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第1辑《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此后的时间FASB又先后发布了6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报。至此,会计目标从纯粹的理论研究走向了应用,并作为概念框架理论的逻辑起点,基本上形成了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概念框架体系,开始承担起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使命。

由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采用了由“假设——原则——准则”到“目标——准则”的转变,但不论准则制定的逻辑起点是“假设”也好还是“目标”也罢,都存在着一些难以弥补的缺陷。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起点研究水平方面还远远的落后于美国的研究水平,但这也为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之中提供了借鉴。

若干思考及启示

1.在研究制定会计准则逻辑起点过程中,“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都十分重要,两者都不可偏废,这也为我国选择什么样的起点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源。尽管美国概念框架没有专门针对会计假设的论述,但不表明由环境产生的客观假设就不存在,基本假设仍然是会计实现其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二者一个见之于客观一个见之与主观,我国可以考虑设计一种同时融合“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要素的会计准则理论结构模式,即“会计目标——假设”双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模式。

2.要注意研究并不断改进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上文中可以看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曾经历了CAP、APB、FASB,而每一次机构的变迁都带来了准则制定模式的进步。在CAP阶段,没有任何理论与原则的指导CAP的工作实质上只是一种“编集”。到了APB阶段,设立了“会计研究部”,从而有了对会计假设的探索。直到70年代FASB取代APB以后,才开始对以会计目标为主导的概念框架进行探索,从而使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改变成为“目标——准则”的方法。但FASB也有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公告繁复冗长,汇集了太多的会计规则,不易运用。因此在改革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时,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会计制定机构的经验防止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要在原则和规则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3.近年来我国会计界一直都存在着用基本准则充当概念框架还是直接构建概念框架的争议,1992年以前主要是会计制度,在1992年颁布了“两则两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准则与制度交替颁布,直到2006年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开始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从基本准则的变动内容看,无论是对会计目标的修正、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改动,还是对会计要素定义的重大调整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改变,都可以看到概念框架的影子,用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充当概念框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择。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2

[摘要]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是把握会计理论整体结构的关键,然而逻辑起点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研究与争论的热点。在逻辑起点研究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等几种主要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笔者提出将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两者相结合能够满足作为逻辑起点的各项条件,并且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会计理论;会计目标;会计环境;逻辑起点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研究最本源的、可以对整个逻辑体系进行推理和论证的出发点。而目前,从何处着手研究会计理论即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理论界曾出现过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等五种主要观点。在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到在会计理论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评判标准,并阐述出自身的观点,有自己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都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就此,笔者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略作探讨,与同仁共同商讨。

一、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的历史回顾

回顾20世纪各国会计研究史不难发现, 关于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讨论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会计界在研究会计理论过程中,经历了会计理论研究出发点由会计假设向会计目标的转。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后到现在,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评判标准。从上述人们对会计理论起点的研究历史的分析中看出, 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现阶段笔者认为,应该以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主要观点评述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最早是由美国的会计学家佩顿首次提出的。此理论认为会计假设是用来推倒基本原则和准则的依据。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项和现象所做的推断。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假设是建立在人主观因素上,并对客观环境所做的推断, 同时也应该看到,会计假设源于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而如何形成会计的假设,形成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又参与了人的主观因素于其中,是不确定的。因此,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当时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构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不尽如人意,于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会计目标论认为,会计理论体系是把会计目标作为建立会计理论的首要依据。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会计应首先明确目标,而且会计准则只能以一致的目标为基础才能有效。但仔细推敲,笔者认为会计目标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会计目标起点论容易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容易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我国传统的理论研究奉行本质起点论,研究理论问题就必须从研究本质问题着手。本质起点论认为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推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反映出会计内在理论和会计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能成为会计理论系统的向导和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会计理论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会计实践的状况。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会计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的本质,进而影响会计职能。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1992年的《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一文认为“考察会计职业之兴起,会计学科之建设,以及论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时代特制,必然要从环境问题研究入手,由此方能究其渊源,探明原理,洞察其本质揭示其规律。”由此会计环境起点论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92年的《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一文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会计理论按照所研究的会计对象的自身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系统”。由此指出会计对象起点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范围概括得还太窄,只注重于会计客体的问题,而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对象仍然是第二性的、被动的。因此,以会计对象起点论作为逻辑起点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六)会计职能起点论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作用。的《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认为“会计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显然,该书认为会计职能能够连接起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故因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以该理论为逻辑起点有不妥之处,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会计本质问题,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环境,从而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作为会计本质具体化的会计职能就更是无从谈起。

三、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起到一个理论研究的开头作用,掌握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就好比找到一个源头由此顺流而下逐层推导各个阶段及研究内容,以便于明确整个理论体系,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会计理论的整体结构。因此准确的定位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学习和理论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那么进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时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什么理论可以作为逻辑起点,这就要认真地考查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那些条件。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应具备如下条件:

1.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发觉,客观性就是能够为人所感觉与认识,并通过研究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其本质的。一个理论的起点若不可被认识就无法掌握该理论的精髓。

2.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以及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会计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会计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两者要联系起来就得通过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其间。

3.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若明确了一个起点,掌握其本质,就可以顺着它的规律推导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范畴。这是由起点客观性、可推导性决定了的,使该理论能够一直延伸、发展下去。

4.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又可以来论证理论,两者不断的`指导与论证,来延续其理论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5.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前面已经几次提到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推导出新的理论范畴,并在实践的论证下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不是短暂存在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四、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基本构想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结合的合理性

既然已经论证了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强调了人对会计环境的意识反映,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较容易忽视客观环境的作用,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会计环境起点论片面的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夸大客观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目标,是整个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结合能起到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若是把两者结合,不仅可以避开自身的不足,也可以规范逻辑起点,这个一直争论的问题。把两个观点结合较之于目前存在的各种观点来说是相对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具备作为会计逻辑起点论的条件

1. 两者相结合是能够被我们了解、把握即具有可知性。会计目标是信息使用者做出的要求,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通过客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起点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说明会计目标是可以被了解与掌握的。会计环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能够感觉与把握,进而才能够去适应。

2. 两者相结合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本身就是对会计环境的一个反映,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不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从属于会计系统这个大体系,因此,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就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

3.两者相结合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可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因为会计目标规定了给谁提供信息,什么期间的信息,以什么计量形式提供信息,相应的就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假设作为会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下为进行会计工作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实质上是环境对会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会计概念的产生也是会计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着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4. 两者相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实践在会计环境中进行,通过作用于会计对象来达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正是会计环境(客观性)和会计目标(主观性)互补性的充分体现。

5. 两者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状况,而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都统一于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计目标对环境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来促进整个会计理论的变化发展。上述5点,能明确反映出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与会计环境起点论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仅能满足其作为会计逻辑起点的各项基本条件,而且以哲学的角度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结合能够避开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互补的、合理的,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样的论点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经得起不断考验、论证的。因此,把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3] 谢德仁。 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J]. 会计研究,1995,(4)。

[4]杨月梅。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J].会计研究,,(7)。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原因。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追溯国外(主要是美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其次追踪国内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最后通过上述综述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原因。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逻辑起点 会计目标

一、引言

自从1978年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布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就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2006年以前,对于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诸如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等众多观点。本文正是建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二、国外(主要是美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1936年6月,AAA正式发表了由佩顿和利特尔顿执笔第一份重要报告——《试论公司财务报表编报的会计原则》,引起了大量的争议和批评。两位学者在仔细分析了各种批评意见后认为,应当提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作为该报告的理论依据。在1940年出版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一书中,佩顿和利特尔顿提出,通过构建一个框架,将会计的基本理念编织成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该书的观点构成了后来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以及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基础。

在1961年和1962年,ASB发布了第一、三号会计研究论文集,分别讨论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并力图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以“假设一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思路初步形成。但以会计假设作为起点存在假设数目的多少以及假设与原则逻辑关系不严密等缺陷,因此,探寻区别于“假设—原则”概念框架的新思路就成为必然。

1966年,AAA发布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报告,该报告提出的“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为以会计目标作为起点的新概念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最直接的有效的理论准备。20世纪70年代初,AICPA成立了“怀特委员会”和“特鲁伯罗德委员会”,其中“特鲁伯罗德委员会”的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于美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目标,这为后来FASB继续探讨财务报表目标,并将其作为概念框架的起点,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可能。从1978年到1985年7年间,FASB共发表了6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加上2002年2月发布的第七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标志着美国以会计目标作为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

此后,无论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曾试图构建一个类似的框架。虽然具体内容上有所创新,但总体思路大多还是借鉴于美国。

综上所述,国外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主要是美国的研究。美国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最终建立了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其他国家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自身特色,但由于都无法超越美国的成就,大多只是美国的再版或发展。

三、国内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就国内的研究来而言,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出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众多的观点。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因为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苏新龙(1996)认为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吴联生(1998)在综合评价7种财务会计概念架构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认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比较合理的,它应是我国制定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时所应坚持的理论。而杜兴强(1999)不同意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他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增值)运动,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处理对象则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葛家澎和刘峰(2003)两位教授在《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一书主要借鉴了FASB的“目标—原则”思路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葛家澍(2007)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来规定财务报告的宗旨,以信息质量特征来促成高质量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是一项正确的会计选择。

综合国内的研究来看,虽然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存在巨大的争议,形成了包括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等众多观点,其中以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的研究为代表的会计目标起点论最终占据了主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2006年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当中。

四、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原因

从我国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来看,我国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从国内外的研究和现实的状况来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美国学习的结果。从国内外的具体情况来看,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上,以美国的成就为最大。从最初佩顿和利特尔顿提出的“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到FASB 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发布,美国人建立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最终得以建立,为推动美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规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并在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为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一条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思路。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正在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我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努力,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进入关键阶段。

(三)受相关研究人员和准则制定机构人员文化背景、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首先从国内的研究人员来看,当前国内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为著名的是厦门大学的葛家澍教授,而葛家澍教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主要是引进和借鉴西方尤其是美国FASB的相关观念,其中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便是向FASB借鉴的成果之一。其次从准则制定机构人员来看,由于很大一部分准则的制定人员是从国外学习归国的,他们的思想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充分体现在了我国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当中。

五、结论

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美国在经历了最初的“假设——准则”思路的失败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了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我国在经历了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等众多观点争论的基础上,最终也制定了以目标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说,这一方面是我们向西方尤其是向美国学习,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相关研究人员和准则制定人员文化背景、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1995.4.

[2]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会计研究.2006.3.

[3]葛家澍,刘峰等.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篇4

关键词: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

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 都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完善的适合本学科专业特点的理论框架体系。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指出, 要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建设, 形成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军队审计虽然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分支, 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与国家审计相比, 又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也应构建一个具有军队审计特色的理论框架, 从而实现军队审计“有效覆盖、有效监督、有效服务”的作用, 发挥军队审计在军队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而构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从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诸多要素中正确地选择一个要素, 作为其逻辑起点。因此, 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 是构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关键。

一、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特征

从哲学上讲, 逻辑起点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 也叫做上升的起点。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 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它是一门学科、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 是该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理论要素。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 是构建军队审计理论结构的关键。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理论框架是否正确及其对军队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1、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审计理论框架中最为抽象、最原始的命题。

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而且还是军队审计理论研究的最原始的命题, 熊国辉、张艳秋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应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其包含的内在矛盾是整个审计系统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 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对审计理论框架中各组成要素的抽象、全面的概括, 只有这样才能决定并影响着其他各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2、逻辑起点在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

自从莫茨、夏拉夫第一次提出审计理论结构以来, 审计理论界分别出现了以抽象哲学、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环境等要素作为逻辑起点的观点。然而, 无论以哪个要素作为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逻辑起点一定是在审计理论框架中居于主导、统帅地位, 对审计理论框架起着决定作用, 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也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的基础。逻辑起点的决定作用不因为学者对逻辑起点的选择不同而改变。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同样也在军队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

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将军队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连接起来。

审计理论是关于审计实践活动的系统化、科学化得概括和总结, 它来自于审计实务。同时, 审计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审计实务, 并在审计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 从而使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也应当成为连接军队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桥梁, 一端是审计理论, 另一端是审计实务, 使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机结合起来, 否则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相脱节, 就将失去指导审计实务的作用。

4、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军事特殊性。

军队审计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 但与国家审计又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审计定位上, 军队审计与国家审计一样监督的对象都是公共资金, 军队审计的性质与国家审计相同。然而, 军队审计又有自身特殊性的一方面, 军队审计监督的只是整个公共资金中的国防支出部分, 军队审计目的是为了保证军事经济的健康运行, 可以看作是国家审计在军队系统的具体表现, 因此, 军队审计又兼具内部审计的特点;二是在审计体制上, 军队审计遵循“党委领导”的原则, 是在党委领导下独立开展经济监督。而国家审计是政府部门内部设立的一级审计机关, 是在政府领导下负责本区域的审计工作。这是军队审计在领导体制上区别于国家审计最明显的特征;三是在审计职能作用上, 军队审计除了在和平时期对正常的军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鉴证, 保证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能够正确执行, 维护经济秩序外, 还要对战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特殊的军事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军队审计的军事特点表现明显。因此, 要充分认识到军队审计是具有重要军事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的特殊保障, 选择合适的要素作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观点及其评述

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 是该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理论要素, 是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构建和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 是构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关键。

综合国内外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关于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典型观点主要有哲学起点论、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标起点论五种。

1、审计哲学起点论的代表人物是莫茨和夏拉夫。

他们在《审计哲学》一书中指出“只有从哲学基础出发才能推出审计假设”, 他们认为, 应当从哲学的途径对审计理论进行全方位的解释, 从而构建一个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把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在审计理论发展的早期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审计理论, 有力批驳了“审计无理论”的观点。但是哲学是各门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论, 本身概念比较抽象, 将“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 混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不能突出审计理论自身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特点, 更不能作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2、审计本质起点论以我国学者蔡春和阎金锷为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 审计本质是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丰富和发展了审计理论, 更能把握审计实务背后所固有的、本质的规律。审计假设起点论认为, 审计假设是一个基础命题, 是审计理论最高层次的概念, 同时审计假设是审计实务的基本前提, 它是客观环境对审计的约束, 在审计理论研究中, 应从普遍接受的审计假设出发, 演绎出其他命题, 建立审计理论框架。但笔者认为, 审计本质本身概念比较抽象, 纯理论性太强, 由此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容易与实际脱节, 造成审计理论对审计实务指导作用的弱化;审计假设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而人为设立的前提, 是对尚未或者无法证明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断, 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 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独立审计, 其审计本质与审计假设都是相同的, 军队审计也不例外。所以, 以审计本质或审计假设作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不符合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特殊性的特征。

3、审计环境起点论认为审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层次。

审计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体现出了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体现出了审计环境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 审计环境起点论忽略了环境只是外部因素这个关键, 审计环境毕竟不是审计理论, 只是影响审计理论的因素。同时, 审计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把审计环境作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不符合稳定性的原则。

4、审计目标起点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

他认为, 审计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的, 这就要求对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 而审计目标是审计客体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 体现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相结合的纽带, 也体现了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与发展。笔者基本认同这一观点。

三、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选择

综合上述几种逻辑起点的观点, 笔者认为应当以军队审计目标作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原因如下:一是军队审计目标是军队审计理论框架中最为抽象、最原始的命题。它反映了军队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的要求, 反映了审计系统所要达到的境地, 是审计理论框架中的直接存在物, 在理论上决定了审计系统实现审计目标的保证, 体现了审计职能和审计本质;二是军队审计目标在军队审计理论框架中起决定作用。军队审计目标就是要解决“为什么审计”的问题, 即审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及标准。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审计”的问题, 审计理论才有存在的意义, 也才能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军队审计目标决定着军队审计职能的发挥, 军队审计职能的履行需要应用审计程序和方法、遵循审计规范, 最终通过军队审计实践实现审计目标。因此, 军队审计目标处于枢纽地位, 起决定作用;三是审计目标是联系军队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纽带。审计目标具有客观性, 它反映了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军队审计环境下的审计本质特征, 为审计假设确定了前提条件, 并从中引出了与实务有关的各种概念, 同时审计目标要解决“为什么审计”的问题, 必然要解决“怎么样”审计这些具体的审计实务问题, 因此, 是将军队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联系起来的纽带;四是审计目标体现了军队审计的特殊性。军队审计目标与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有很大不同。独立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 服务于实现经济目标——价值的最大化。由于军队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队审计目标与国家审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 即实现公共资金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 具有普遍性, 同时军队审计又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军队审计目标的军事经济安全与效益上。所以, 笔者认为, 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不仅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也兼顾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重要求。

综上所述, 军队审计理论框架应当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军队审计目标决定着军队审计职能的发挥, 军队审计职能的履行需要应用审计程序和方法、遵循审计规范, 最终通过军队审计实践实现审计目标。因此, 军队审计目标在军队审计理论框架中处于枢纽地位, 它将各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是军队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徐政旦: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

[2]冯均科、陈淑芳、张丽达:基于受托责任构建政府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3) .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5

新中国的审计理论研究,是从 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和预测实践。审计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审计实务工作,是对审计实务工作的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审计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

一、关于审计理论结构若干代表观点的评介

审计理论结构是指审计理论诸要素(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所以审计理论结构也称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审计理论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

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对逻辑起点存在不同见解。理论界存在着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动因起点论、审计对象起点论、审计职能起点论、审计目标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哲学基础起点论、理论基础起点论、财务责任起点论以及目标与假设双重起点论、审计性质与目标双重起点论、环境与目标双重起点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起点论等多种不同观点。下面介绍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

(一)审计本质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国内十几年的审计理论研究,大多选择“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进而阐述审计对象、审计属性、审计职能、审计作用、审计任务和审计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2]“离开具体的对象,客观的职能(任务和作用从属于职能)就无从产生。”[3]

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性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务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

(二)审计假设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 →审计准则→审计规范。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假设是构造系统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4]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5]但是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会使审计理论与社会经济环境失去相关性。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做出审计假设的必要性,可是审计假设一经确定,就相对保持稳定,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另外也容易导致审计理论结构内部离散。因为审计假设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对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的假定性规定,但是审计目标却无法由审计假设推导而出。

(三)审计目标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6]“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7]

审计目标受审计目的与审计职能的双重制约,只反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揭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对象等因素。从审计实践活动看,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无法提示审计发展的真正原因,因而建立在审计目标基础上的审计理论体系也是局限的、不完整的、较低层次的。

(四)两元或多元导向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为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中的一种,对于正确、全面研究审计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二元论,

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主张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共同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8]二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及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9]三是主张以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共

同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10]四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三个因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11]

两元或多元导向型,看似合理,但由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本质等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同时以两元或多元因素为起点,就如同一个人站在台阶上,两条腿一条在上、一条在下,一条要向左、一条要向右,导致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所适从。这样,还会人为破坏审计理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理论界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关系的探讨

早期的审计理论研究忽略了审计环境,在有关的审计理论著作中基本上都没涉及到审计环境问题。近年来,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一)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结构

蔡春认为,审计理论结构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与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审计环境要求理论结构的构建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并随环境的变革而变革;而审计理论结构对审计环境的反作用则表现在,审计理论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反作用而不断改善环境状况。[12]胡春元认为,审计本质应适应审计环境的需要,并且必须随着环境的变革而变革,即审计环境是通过审计本质来影响审计理论体系的。[13] 张继勋提出,审计理论体系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4]以上论述都认为,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体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于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影响的另一类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陈建明指出,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审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审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审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从审计环境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发展规律,从而具有全面性、完整性,是比较科学的审计理论结构。[15]李东平和古继红在论及审计理论结构时指出,审计理论结构是以审计环境理论为起点和终点[16].辛金国在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论述中指出,审计理论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计的外环境和内环境。[17]刘兵认为,“审计内环境与外环境有机的总和,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的。……审计目的、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18]

(三)有人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上述观点,在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这一点上认识是一致的。从审计理论发展的历程看,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审计准则的从无到有以及它的不断丰富,审计理论的从无到有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无一不是审计环境影响的结果,可以说,审计环境是促进审计理论完善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三、确定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标准

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它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第一,逻辑起点的实质内容应表现为审计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第二,逻辑起点应是审计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审计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前提的范畴。而其他审计范畴反倒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第三,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内在矛盾以及审计系统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逻辑起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四,逻辑起点与形式逻辑系统中的公理不同,它既不是任意的和暂时承认的东西,也不是随便出现和姑且假定的东西,而是为后来的事物运动过程所证明把它作为逻辑起点是正确的要素;第五,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审计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规定着审计系统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审计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笔者认为将审计环境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更为恰当。理由有六:第一、审计环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审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第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系统本身与影响审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审计环境具有联结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审计环境不简单等同于审计实践活动,它是对间接或直接影响审计的环境因素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社会、自然多个因素。另外,审计环境来自于审计实践,并不断与之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第三,审计环境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导其他抽象的审计理论与概念的基础。审计环境是审计动因的决定因素;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比审计假设所反映的社会环境约束条件更为全面、真切,也界定了审计目标所“意欲表达的理想境地”的特定内容,是审计实务的基石。以审计环境为起点,能使整个审计理论建立在更为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之上;第四,审计环境反映了审计根本属性,决定着审计的需求与供给,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五,审计环境蕴含多样化研究方法。审计环境倡导的多样化研究思维方法、多元化理论模式能促进审计理论自身发展。美国的莫茨和夏拉夫教授正是将数学、逻辑学、伦理学等研究思想渗透到审计学中才开创了人类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把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可以使审计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思路更加开阔;第六,审计环境是衡量审计系统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离开审计环境,不能解释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所存在的差异。审计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审计的这一集合特征,是审计理论跨世纪的研究主题。

★ 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

★ 以起点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班级论文

★ 环境论文

★ 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 探究逻辑与文化论文

★ 构建班主任人格魅力论文

★ 以因什么而精彩为话题的作文

★ 环境问题论文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6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一系列彼此相关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一个协调一致的体系,旨在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它是直接指导准则制定的基本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贯性和相互关联的严密性,可用来解释评估准则和实务并指导其按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看成是“制定准则的准则”,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不可能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准则,同时没有或只有粗糙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会加大准则的制定成本。

(二)逻辑起点的内涵

逻辑起点是构造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是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在一定的理论领域中和一定的认识限度内不由其它规定所组合,但是能够组合成其它规定的最简单的规定,是一定的理论体系中对象的各种复杂规定性的根据和构成基础。

一般认为,构成逻辑起点的标准有三个:(1)是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2)是最基本的出发点,研究入手点;(3)是理论体系的主线,起统领作用。因此,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在一定的理论体系中应具有初始性。在分析一个概念能否成为一套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时必须符合以上条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它的逻辑起点既不同于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起点,也不同于会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几种主流观点的评析

(一)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

会计假设来源于会计环境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同时,它还是可知的和稳定的。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假设为某一特定单位,持续经营即为会计主体不会破产,会计期间即为一段时期,货币计量则为某一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这都说明会计假设是可知的。并且会计假设的四项内容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也恰恰证明了它的稳定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假设,会计实务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会计假设虽然也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理论范畴,但是它并不能对所有要素理论范畴进行严密的推理,如从会计假设并不能推导出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要素理论等范畴。不能说因为假设会计主体可以持续经营并可以用货币计量,所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或必须反映企业的存货或利润于财务会计报告中,也就是说,以它作为逻辑起点会引起准则制定的随意性,达不到理论框架应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将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概念框架。

(二)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会计本质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而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一般也不会轻易改变会计的本质。会计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首先根据社会环境对会计的要求及会计的长期实践,透过会计的基本职能,分析会计系统的结构,才可以界定会计本质。它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所以会计本质显然不能作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渐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三)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

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革新的结果。但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另外会计环境还有两大缺陷:首先,它是一个典型的易变范畴,完全不具有稳定性,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今天尤其突出;其次,会计环境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范畴,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来研究和构建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它只能说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大背景。

(四)以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

会计对象是关于会计客体的抽象范畴,它来自于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之内。在理论上,它确定了会计系统的运行对象;在实践上,它为会计系统建立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告等提供依据,所以它具有联系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特性。但是会计对象是抽象的,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的反映,必须对其具体化从而形成会计要素。最关键的是,会计要素受制于会计目标,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可见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因此以会计对象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其结果是会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映会计目标,从而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失去存在的意义。

(五)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首先,会计目标来源于会计环境,也就是说,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存在的客观环境对会计提出的要求,所以它同时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标准。例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其次,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连接纽带。在实务上,会计目标引导着会计系统的运行,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如会计运行机制、会计协调机制、会计信息反馈机制等,都围绕着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再次,会计目标是具体的。虽然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人们主观需要的反映,它能为人们所认识。最后,会计目标能推导出其它要素理论。会计目标决定会计对象,有不同目标就有不同的会计对象,如在受托责任与信息有用的要求下会计对象就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会计对象又决定了不同的会计要素。同时会计目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稳定的。因此以它作为逻辑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稳定的,如此才能一贯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

三、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结合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可行性分析

(一)能够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价值运动”普遍存在于整个经济活动之中,是对经济活动有效的抽象,经济运行的本质就是价值运动。其来自于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之内且是不变的。具有作为逻辑起点的稳定性,不会出现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引起概念结构大的变化,这有效地解决了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缺乏普遍性的问题,不会因为会计假设的松动而引起会计框架的变化。另外,会计目标又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时期,具体的目标会做相应的调整,体现时代的特征。

(二)能够实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价值运动”是对经济活动的抽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存在;会计的目标是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对于具体环境得出的认识,认识是有限的。随着客观对象的发展不断发展,展示了概念框架的进步性,更好地指导了具体会计实务,这很好的克服了会计本质主观与客观暂时的分离状态。

(三)能够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价值运动”是从客观存在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认识,这种认识是被大家认可的,具有不变性和客观性,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同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会计实践不断要达到的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如会计运行机制、会计协调机制、会计信息反馈机制等,都围绕着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会计对象实践性不强和会计本质对会计实践指导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四)能够实现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只要有商品的存在就能证明“价值”的存在,“价值运动”是相对稳定的,存在于现存的经济实体之间,是会计计量的载体,没有了价值的存在,会计无从谈起。“价值运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相对于会计环境的多变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会计目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作出调整,当环境变化的时候,会计目标也就相应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现时的经济活动。

对于逻辑起点除了上述的“一点论”外,还有学者认为:“会计前提是概念结构的立足点,会计目标是其出发点,由此共同构成逻辑起点。”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会计前提(会计假设)是对会计对象的规范,是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稳定性相对于会计对象较差,并且会产生松动。而把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不仅能保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稳定性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还能解释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会计目标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

参考文献

[1]魏萍,程德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0(2).

[2]杜兴强.会计理论研究与财务概念框架的双逻辑起点论(J).财会月刊,2011(6).

[3]沈红波.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J).中国总会计师,2011(4).

[4]杜兴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内容及重构——兼及对若干会计基本概念的再探讨(J).四川会计,2010(7).

[5]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9(1).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7

1.会计核算体系概述。会计核算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研究的切入点和出发点, 是丰富和完善会计理论的前提。会计核算体系亦称会计方法体系, 是指由各种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会计方法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预测方法、会计决策方法和会计控制方法。本文中的会计核算体系指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 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一会计主体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反映与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 会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用来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是单一的形式, 而是方法体系。因此, 会计核算方法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具体方法所构成, 这七种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操作是:当经济业务发生后, 经办人员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 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要进行成本计算。对于账簿的记录, 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 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 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会计核算体系的层次性。会计核算有着良好的层次性, 从上往下, 由会计对象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科目, 这是核算内容的层次性。这样一层层地递延下来形成体系完备的整体, 也形成了会计核算体系的层次性与整体性。具体地讲, 会计对象是第一层次, 资金运动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最高概括;会计要素是第二层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对资金运动的类别划分, 前三个要素是静态要素, 后三个要素是动态要素;会计科目是第三层次, 又可分为总分类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明细科目。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 经过供、产、销三个过程, 依次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 再转化为生产资金、产品资金, 最后又转化为货币资金, 这一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随着生产经营过程的不断进行, 资金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与周转, 这一过程称为资金运动。资金运动过程, 如下图所示: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比会计目标与会计对象之间的联系更直接、更明确, 所以, 将会计对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有助于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框架结构。但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划分而形成六大会计要素, 对其探讨并不明确, 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晰。分析谁是推动资金运动的真正动力, 这是找出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之间联系的有效路径。如企业购入原材料, 资金的形态就由货币资金转变为储备资金;从仓库领用原材料, 资金的形态就由储备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产品验收入库, 资金的形态就由生产资金转变为成品资金;售出产品, 资金的形态就由成品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正是大量经济业务的不断发生, 才使得资金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从而实现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可见, 资金循环与周转的真正推手在于经济业务, 不断发生的经济业务是资金运动的动力源泉。

二、经济业务质的规定性与相关性

1.经济业务的规定性。经济业务又称为会计事项,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活动。经济业务按其性质可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经济业务量的规定性就是指其货币量;经济业务质的规定性就是指其经济内容。经济业务不仅有质的规定性, 还有量的规定性, 经济业务的质与量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离的, 只有质量而没有数量或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经济业务是不存在的。经济业务的量是说明经济业务的质的变动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的, 经济业务的量是指某种本位币的数额多少, 尽管可用多种计量属性来表现, 但相对于经济业务的质而言是较为简单的。经济业务的质具有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纷繁复杂的特性, 是构成经济业务的主体, 理应作为会计核算体系逻辑起点研究的重点。

2.经济业务质的规定性。企业资金运动的具体内容是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从其内容的货币表现形态和变化而言, 是资金运动。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不同, 运用的去向 (资产) 不同,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也不同。在资金运动中, 资金来源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资金占用 (资产) 和资金形态变化的各种区别, 反映了各种经济业务的经济内容的区别。这种资金来源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区别于另一种资金来源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 这种资金占用 (资产) 区别于另一种资金占用 (资产) , 这种资金形态区别于另一种资金形态, 则这种经济业务区别于另一种经济业务。这种区别在于, 每种经济业务具有质的规定性, 即其经济内容所固有的性质和特征。如现金收支业务, 按其结算方式, 就不同于通过银行转账的收支业务。为了反映经济业务具有质的规定性, 就必须对经济业务的全部经济内容进行分类, 采用先生成会计要素、后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

3.经济业务质的相关性。资金运动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为各种经济业务。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 都反映资金运动在某环节上的具体变化。经济业务通过其数量关系反映它的性质。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因, 不在于其外部所显示的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而在于内部的矛盾性。由某种原因而发生的经济业务, 其范围要涉及各个方面, 各个方面相互联系而反映了在一定具体条件下一定的相互关系。经济业务要以货币为量度测定其规模 (数额的多少) 。由于经济业务涉及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 (经济内容) , 而相关方面总是形成相对的双方, 或是因果关系的双方, 或是其他关系的双方, 使得一笔经济业务的数量关系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 或者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映同一数量关系。一笔经济业务既反映资金运动性质的方面, 又反映数量的方面, 而在质与量的紧密结合中反映在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经济内容) 。为了全面反映资金运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 需要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大量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 一笔经济业务至少存在两个方面不相同的经济内容, 也就是说经济业务的经济内容至少是经济业务数量的两倍。经济业务数量众多, 其经济内容则更为庞大, 如何对经济内容进行真实、准确、完整、系统的记录、计量和报告, 就成为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分类是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基础

分类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共享的会计信息, 这就必须使会计职能作用于会计对象, 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完成会计任务, 以实现会计目标。由于作为会计对象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业务具有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等特性, 为了达到分门别类系统核算的目的, 就必然将经济业务的全部经济内容按照其相同的性质和相近的形式进行总括归类, 归纳出六大类具有相同性质的会计元素即会计要素。但这种分类仍比较粗糙, 即使涉及同一个会计要素, 也往往有很多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内容, 仅以六个类别来反映、记录经济业务显得过于笼统, 难以满足编制报表和信息使用者对深层次会计信息的需求。

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要素的分类, 只能得到总括的企业核算资料, 而为了便于决策和管理经济活动, 除总括资料以外, 还需要多层次、更详细的资料。例如, 要了解一个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的多少, 可直接通过了解企业的资产来实现, 但在知道企业拥有的总资产后, 还需要了解企业资产由哪些项目组成, 这不是会计要素提供的资料所能满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此类别的基础上, 按照每一大类 (会计要素) 所包括的具体经济内容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向下分类, 区分出多层次、若干类具有独特性质的业务内容, 并对每一个类别项目给予一个命名 (会计科目) , 以实现更具体、更详尽、更系统地记录、反映、描述、核算企业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 可以对会计要素具体项目进行分类, 更为重要的是它规范了相同类别业务的核算范围、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和核算要求, 是进行会计核算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 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 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 据以编制会计报表, 实现会计核算系统对经济业务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目标, 科学构建会计核算体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关于会计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研究, 2000;12

[2].伏长青.论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福州大学学报, 2002;12

[3].施先旺.产权价值运动:基于会计对象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 2006;6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8

会计研究起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指导作用。一般来说,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2)必须能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3)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4)具有可知性。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能对会计起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对于会计研究起点的观点共有以下七种:

1、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项和现象所做的推断,它具有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系统与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如会计假设不能推出会计目标。因此将会计假设作为研究起点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被人们放弃。

2、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是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以推导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但它不能联系会计系统与系统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因而不能推导出与会计环境相关的其他范畴。同时会计本质只能无限接近,不能完全掌握,不具有可知性。所以,我国会计研究已放弃会计本质起点论。

3、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具有可知性,但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联系起来,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也不能推导出会计其他抽象范畴。把会计环境分为内、外环境的观点也有待于讨论。可见以会计环境为研究起点,不能构造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4、会计动因起点论。

会计动因是关于会计产生与发展动力的抽象概念,目的是为了提示会计本质。如会计因保管财产的需要而产生;因管理经济的需要而出现等。但是会计动因既不能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也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即不是最基本的抽象范畴,也不具有可知性,所以不适合作为会计研究起点。

5、会计职能起点论。

会计职能是关于会计功能的抽象范畴,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它既反映会计环境对会计的要求,又反映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能连接会计系统与环境。但由于会计本质的不可知性,作为其具体化的会计职能,也具有不可知性,且无法推理论证会计目标等抽象范畴,因而不能建立前后一致,完整实用的会计理论体系。

6、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关于会计客体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之内。它在理论上确定了会计系统的运行对象,在实践上为会计系统建立等提供依据,故能联系会计系统的环境,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并具有可知性。但以会计对象为会计研究起点,其结果是会计信息不具有有用性,从而使会计系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7、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要求的标准,如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系统提供不同会计信息。理论上,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标所需的保证系统;实务上,会计目标引导会计实务的运行,故会计目标是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纽带。同时,会计目标具有可知性,又能推导论证其它所有抽象范畴。因此,会计目标符合作为会计研究起点的四个条件,能够构造符合客观环境需要的前后一贯、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构建的探索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建立应该分层次,不同层次代表不同的概念水平和抽象范畴,从抽象到具体,从概括到详细依次进行归类。

第一层次:方法理论。方法理论包括会计研究的方法和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要素。会计研究方法从思维模式角度看,分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法,从一般的概念和原理出发,推导出结论;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法,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假设进行验证以不得近似正确的结论。从具体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比较法、分类法、假设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会计工作实践的要素,包括会计工作目标、会计工作对象、会计工作手段、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规则和会计工作结果等。对于会计工作实践,不仅应当研究其总体的规定性,而且要研究各个构成要素的一般规定性。

第二层次: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其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环境、会计假设、会计本质、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结合会计环境的要求,体现会计职能和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又共同决定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会计目标决定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们又共同决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会计目标为中心,令会计的一切行为为其服务,把会计理论的各个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使会计理论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第三层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行为理论。这里的会计准则是广义上的会计准则,包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标准、会计制度和会计规则。会计原则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是会计实践活动一般规律性内容的理性总结;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时共同遵循的标准;会计标准是一国政府专门用来约束社会公众经济活动的制度,与会计准则类似;会计制度是指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会计规则是会计人员从事具体会计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定,如记账规则等。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采用一定行为方式开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它依存于会计行为目标,受制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会计行为理论依据循环过程,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及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进行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谢德仁, 《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

逻辑起点会计理论 篇9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 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 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 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 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 (主要是财务会计, 下同) 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 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 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 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 (目的) 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 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 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 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 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 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 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 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 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 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 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 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 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 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 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 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 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 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 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 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 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 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 运作还很不协调, 因此, “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 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 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 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 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 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 等等。所有这些, 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国的社会, 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2]王跃武:国有企业定位探究[J].湖南财政与会计, 2000, (4)

上一篇:焊接结构下一篇:风险增加